群防群治 平战结合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群防群治 平战结合

——伊通县头道公社永新大队发展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人民日报》通讯员
1970年8月2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吉林省伊通县头道公社永新大队革委会,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助下,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从战备全局出发,坚持自力更生,发展草医草药,群防群治,节药储药,有力地巩固了合作医疗制度,增强了人民体质,有力地保证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干部和社员豪迈地说:“我们大队是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医有医,要药有药的红色根据地。如果帝、修、反胆敢来侵略,管叫它有来无回。”

立足于战备建设红医网[编辑]

永新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建立了大队卫生所,并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卫生所两名医生经常走屯串户,有些社员来卫生所治病买药,经常只见锁头不见人。贫下中农提出:平日看病白跑腿,战时抢救伤员更要误事,应该多培养自己的“土医生”。大队革委会讨论后认识到,培养足够的“土医生”,平时保护劳动力,战时保护战斗力,这是落实战备工作的重要措施。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帮助下,革委会用毛泽东思想去武装群众,宣传群众,大办红医班,培训“土医生”、卫生员和救护员。各生产队由贫下中农推选根子正、立场稳、觉悟高、劳动好的青年到红医班里,利用业余和农闲时间学政治、学医疗卫生知识。学习以实践为主,注意平战结合,既学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又学战伤救护。

一年来,大队共培训“土医生”、卫生员、救护员三百七十多名,他们一般都能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病。现在,这个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土药房,村村有卫生室,联户有救护组,形成一个红色医疗网。

这个医疗网,平时是个医疗队。去年秋天拉庄稼时,三队贫农社员尤文忠,在路上被茬子把左脚扎了个二寸多长的大口子,流血不止。到家后,社员尤淑文立刻给敷上“刀口药”,包扎起来,第二天没有影响劳动。一队贫农李凤国的爱人产后大流血,昏迷不醒,“土医生”程桂云和大队卫生所的医生赶到她家,及时抢救,精心护理,使大人、小孩转危为安。这个医疗网,战时就是一个救护队。他们把卫生人员分别编入民兵组织,大力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大多数的基干民兵学会了战场救护四大技术和采用土方草药治病。

狠批洋奴哲学发展草医草药[编辑]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的教导,永新大队在办合作医疗中,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刘少奇“重洋轻土”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大家认识到,土方草药是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医疗经验总结,它是科学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重洋轻土”,就是典型的“洋奴哲学”。西医西药有它的长处,但光靠它是不能解决农村的医疗问题的,更不会有什么群众性的医疗卫生运动。在发展和巩固合作医疗的过程中,必须土洋结合,以土方草药为主。

认识提高以后,许多贫下中农把祖传秘方或保留多年的土方验方献了出来。社员崔振东有一种“拿手”的刀口药,二十多年来献药不献方,通过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他认识了医药卫生对战备的重要意义,不仅把秘方献出来,还亲自带领“土医生”上山采集草药,制成五十多斤成药,既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又留有储备。许多贫下中农外出或闲谈时间,都能注意寻方、采药;各级干部每次开会或出差,都注意在途中采集草药,寻找土方验方,带给大队卫生所。大队自己种植十几种中药,干部、医生亲自参加管理。大队还因陋就简地办了一座土药厂,将采集来的草药制成各种丸、散、膏、丹。一年来,他们搜集的土方验方近二百种,种植和采集中草药三千余斤,基本做到了中草药自采、自种、自制。

实践证明,土方草药对保护人民健康起了重要作用。贫农女社员陆桂芝,从三岁得了气管炎,到去年二十四岁,不敢直腰,不能劳动。“土医生”李卫东用土方验方给她治疗,仅两个月,陆桂芝就能操持家务了。

节约用药藏药于民[编辑]

药多了,有的人无病也要药,小病要好药,吃不了就扔掉。大队革委会认为,医药是战备的必需品,是节约用药,还是大手大脚,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一种反映。他们组织群众深入讨论节约用药、藏药于民的重大意义。大家认识到,节约用药,藏药于民,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项重要措施。贫下中农说:“人可能生病,美帝、苏修随时可能发动侵略战争,我们用药也得象吃粮那样,常将有日思无日,节约储备,以防万一。”干部和社员表示,有病节约用药,能用针灸就不用药,能用土方草药就不吃西药。

在干部带动下,一个节约用药、积极储药的群众运动很快形成。大队革委会主任郭海清,一次患了急性痢疾,医生给他拿了十片氯霉素,他回去掂量着想,节药储药是落实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大事,干部要带头用偏方。他很快地找到土方验方,自己治好了病,把氯霉素全部送回卫生所。三队老贫农郭大娘,腿摔得不能动弹,“土医生”姜亚琴给她医治时,听说可以针灸,她就说:“就给我扎针吧,省下点药留着备战。”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