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 (四庫全書本)
老子注 |
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十四
老子注 道家𩔖
提要
〈臣〉等謹按老子注二卷舊本題河上公撰晁公武讀書志曰大史公謂河上丈人通老子再傳而至葢公葢公即齊相曹參師也而葛洪謂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漢孝文時居河之濵侍郎裴柱言其通老子孝文詣問之即授素書道經兩説不同當從太史公云云案晁氏所引乃史記樂毅列傳贊之文敘述源流甚悉然隋志道家載老子道徳經二卷漢文帝時河上公注又載梁有戰國時河上丈人注老子經二卷亡則兩河上公各一人兩老子注各一書戰國時河上公書在隋已亡今所傳者實漢河上公書耳明朱東光刻是書題曰秦人葢未詳考惟是文帝駕臨河上親受其書無不入秘府之理何以劉向七畧載注老子者三家獨不列其名且孔頴達禮記正義稱馬融為周禮注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後漢以來始就經為注何以是書作于西漢注已㪚入各句下唐書劉子元傳稱老子無河上公注欲廢之而立王弼前此陸徳明作經典釋文雖敘録之中亦採葛洪神仙傳之説頗失辨正而所釋之本則不用此注而用王弼注二人皆一代通儒必非無據詳其詞㫖不𩔖漢人殆道流之所依托與相傳已乆所言亦頗有發明姑存以備一家可耳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 〈臣〉陸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老子道德經原序
老子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歴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極乎無極故無極也與大道而倫化為天地而立根布炁於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蕩蕩不可名也煥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淵乎其不可量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恃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運以吐精髙而無民貴而無位覆載無窮闡敎八方諸天普𢎞大道開闢以前復下為國師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萬物不言我為𤣥之德也故衆聖所共尊道尊德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時復託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老子之號因𤣥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謂老子當始於周代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刼其窈窈冥冥眇邈久逺矣世衰大道不行西遊天下闗令尹喜曰大道將隱乎願為我著書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天人自然經也余先師有言精進研之則聲參太極髙上遥唱諸天歡樂則携契𤣥人靜思期眞則衆妙感㑹内觀形影則神炁長存體洽道德則萬神震伏禍滅九隂福生十方安國寧家孰能知乎無為之文洿之不辱飾之不榮撓之不濁澄之不清自然也應道而見傳告無窮常者也故知常曰明大道何為哉𢎞之由人所以尊妙可不極精乎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寳之太極左仙公葛𤣥譔
或問曰六經之後諸子之書出焉今獨行五子何與余應之曰老莊極道之𤣥者也荀揚文中子明道之要者也焉得而不行曰吾嘗聞之荀子著書辯儒墨也揚子法言象論語也文中子論六經又所以昭先王之道也若老子道德生乎無先終乎無極其流也寂莊子寓言一物我齊死生其失也誕抑可與推明聖道者並論哉余曰不然道有精粗學有本末大易無思無為自窮理盡性始大學能靜能定自格物致知始由本而至末由粗而造精荀揚文中三子之講學是也不觀象心其易不踐形性其天言精而遺其粗舍本而求其末老莊之談𤣥是也聖賢之學大概從頭徹底做出老莊只直截從向上處去故葛𤣥謂其為天地立根蓋體道之自然郭象謂其明内聖外王之道皆曠然自得兹豈淺淺造道者所能至哉夫學至道而止道至精而止學者倘自荀書儒道而推明之則可以至王道之無為自揚子法言而精進之則可以會道德於不言自文中子六經之學而充廣之又可以富胷中之六經至是則老氏自然之天莊生自得之境若夫欲觀其書當觀其心景定改元蒲節前三日石廬龔士卨序
欽定四庫全書卷
老子道德經篇目
道經
河上公章句第一
體道第一
養身第二
安民第三
無源第四
虛用第五
成象第六
韜光第七
易性第八
運夷第九
能為第十
無用第十一
檢欲第十二
厭耻第十三
贊元第十四
顯德第十五
歸根第十六
河上公章句第二
淳風第十七
俗薄第十八
還淳第十九
異俗第二十
虛心第二十一
益謙第二十二
虛無第二十三
苦恩第二十四
象元第二十五
重德第二十六
巧用第二十七
反朴第二十八
無為第二十九
儉武第三十
偃武第三十一
聖徳第三十二
辨徳第三十三
任成第三十四
仁徳第三十五
微明第三十六
為政第三十七
徳經
河上公章句第三
論徳第三十八
法本第三十九
去用第四十
同異第四十一
道化第四十二
徧用第四十三
立戒第四十四
洪徳第四十五
儉欲第四十六
鑒逺第四十七
忘知第四十八
任徳第四十九
貴生第五十
養徳第五十一
歸元第五十二
益證第五十三
脩觀第五十四
𤣥符第五十五
𤣥徳第五十六
淳風第五十七
順化第五十八
守道第五十九
河上公章句第四
居位第六十
謙徳第六十一
為道第六十二
恩始第六十三
守微第六十四
淳徳第六十五
後巳第六十六
三寳第六十七
配天第六十八
𤣥用第六十九
知難第七十
知病第七十一
愛己第七十二
任為第七十三
制惑第七十四
貪損第七十五
戒強第七十六
天道第七十七
任信第七十八
任契第七十九
獨立第八十
顯質第八十一
老子道徳經篇目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