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村集/補遺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 老村集
補遺
作者:林象德
1735年
卷八

[编辑]

上明齋尹先生書壬辰[编辑]

家狀後題。敬受而卒業。哀感哽泣之餘。亦有以仰想道氣康旺之一端也。欽歎又不能已已。文字字數雖少。所以稱述先美。多有狀中所未發者。至於收採狀中叙事。撮作四句語。而徵之以夙聞。許之以相知。存沒之間。德意藹然。奬識許重。分數亦可謂不淺矣。只此數百言。足以傳之來後而無疑。幽明受賜。何以報之。第當初所以區區祈懇之意。似猶有未悉照亮者。敢冐昧陳之。先人自年三十以後。全家南下。不復求聞。其於世固鮮有相識。而三十以前。固嘗出入庠泮。從事科學。當時從游諸公。後來有名位者。亦往往不爲全無其人。然性素不喜貴勢。又不肯輕屈服於人。葢其趣味所存。誠有平生。我亦輕餘子。晩歲人誰念。此翁之意。不肖無狀。百無知識。而深念葬而無誌。猶無葬也。酷罰罪重。朝夕當死。欲於一息未滅之前。了當此一事。抱而歸地。以謁先靈。而又不敢歷謁當世。唯叩首歸誠於座下者。其一段哀衷苦心。天地鑑之。而向承面誨。以筆硯久廢。藩籬難破爲敎。自知鄙陋之辭。賤薄之誠。不足以動長者之聽。輒變其請。拜留草狀而歸者。固出於萬不獲已。而猶是耿耿所冀幸者。欲望稍從備辭。立一傳體文字。以此入燔。而附數行蕪語。見其不求他文。以傳代誌之意。以納之竁。向時所陳。只變題目云者。私心葢如此。今此見賜文字。雖辭約而意盡。然遂欲入燔。則不但體段埋沒。事行亦無以詳示於稚昧。此所以奉讀失圖。瞻望惝惶者也。抑嘗聞之。昔退溪先生屛謝人家墓文。當時名公誌碣。皆固辭而不爲。及牛溪先生。以聽松行狀。馳書請敎。葢再懇而許之。然此則兩大賢知際。非不肖無狀所敢援而爲例。而今竊詳退溪集中所載。除斯文數先生文字外。卿相大家文字。葢絶無。而鄕黨門舊間誌碣。殆盈一卷矣。其以此事辭遜。見於書牘者。類亦在於彼。而不在於此。卽先賢之於此事。辭受語默。有界分有時義。未嘗以一例處之。其微意可見也。向者進拜之時。執事誦言玄江話頭以見敎。及退而思之。此儘有可言者。名宰鉅公。其事業言論。關係國乘者。當就之秉筆主文者。以求徵於簡冊。古人碑狀。有所云。以某在太史當書。故屬筆者是也。其或山野寂寞之濱。有甘與草木同腐之士。其隱行幽韻。有不可使泯沒者。則其收採闡顯之任。當不在於向之秉筆者。亦較然矣。若不擇詞之愧否。而擔當一代文字。誠或不免侵過界分。而遂因彼一邊藩籬。幷與此一邊而限之。如不肖無狀者。固不足恤。而因以孤士林後學之望。恐亦不可不念。伏乞深加照管。俯賜收納。如其陳禀有未當者。亦乞批誨。草狀留在顯敎所。若蒙頷可之意。渠當還奉納也。旣蒙盛賜。又有煩禀。義當登時躬詣。而偏親一疾。已浹二旬沉綿。邀醫問藥。方寸煎撓。事不從誠。俟情勢少可以捨去。便扶曳趨謁面。訴迷衷。姑先奉書。陳謝附曰。一二出入門屛。已有年所。過謂可敎。蒙被眷愛。今罹大禍。懼無以卒承鞭策。而願得大君子一言。以慰父子死生慕仰之夙誠。不覺支蔓猥越。惟冀矜察。以卒大賜。無任涕泣懇迫之至。

與尹士正東源○丁酉[编辑]

向書廣文官業之敎。一愧一呵。此是賤分本色。安敢諱也。但年來。耗退轉甚。此業亦盡忘失向上。轉身尤是跛人之履。今又病狀如此。些少冊面工夫。一幷拋散。至於本領一段。昏昧愈甚。每得親愛勉諭之語。不覺汗發浹背耳。遺集之役。幾何整頓。近日作何工夫。唯有此箇一脉。全屬自己事。不干他紛擾。深望大着心胸。寬着眼目。務自立身於高明遠大之地。不但可以自成己而已。其於法門後事。亦必有大段得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