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芝山先生文集 (曹好益)/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芝山先生文集
卷三
作者:曺好益
1883年
卷四

[编辑]

與任卓爾[编辑]

前便答書。想已關聽。近日暄姸。伏惟學履淸勝。好益憒憒如昨。承不鄙猥陋。至以禮文疑處相及。極知高明講求義理。不自滿足。雖小小文義之末。猶不敢自是。眞學古人以多問寡之盛心。好益荒踈無聞。齒髮徒自衰落。何足以奉酬厚意。謹據依先儒所說。略陳一二梗槩。此必左右所嘗攷見者。有以更敎之。則賤劣幸甚。餘千萬勉旃爲禱。

答任卓爾問目[编辑]

無極之釋曰。無丷卩又弋。又曰。極乎弋。先生曰。皆不可云。未知何以則可。

下說近是。乎弋吐似未安。疑當云。極업슨거시太極乀匚。而字如言只是之意。

周旋中規。註曰。其回轉處。欲其圓如規也。其回轉處。望圖以示敎。

周旋中規。以進退言。則其狀如此。

乘馬折旋之語。屹每嘗疑念者。蟻巷之間。至爲狹小。馬足之所不容。而今乃云云者何爲。此是六義中比之類乎。

比喩說。是也。

勿貳以二。註曰。初來有介事。又添一介。便是來貳他。成兩介云。初來介事。卽一介事耶。若然則來貳他爲三介。未知何以看之。又曰來貳他者。何以釋之。

貳字。二之之意。非二字正義也。來貳他者。來丷也厂乀丷也。他字指初來一介事也。

性理羣書註。參揷第三事。參揷之義未詳。

參字。亦三之之意。非三字正義也。揷字。攙入之意。

無一席無理之地云云。此語見於何書。

席字。好益亦未知出處。但他書亦有此語。蓋以地頭言。故謂之席。

嚴肅整齊。未知主外而言。虛明靜一。未知主內而言否。齊莊則以心言之。整齊則以容言之否。

整齊嚴肅。此兩說得之。程子亦曰。整齊嚴肅。則心便一齊莊。白雲許氏曰。齊心之齊。如字莊貌之嚴。

答任卓爾問目[编辑]

襴衫

衣與裳連曰襴。蓋衣之上衣下襴者。貴人之服。衣裳異制。而此衣獨連。宋時貴賤通服。當今專爲生員之服。如國俗直領衣。

唱喏

先生語錄解曰。作揖。按唱喏二字。蓋當時俗語。朱子曰。恭只是低頭唱喏時便看。然則唱喏是低頭致恭。若作揖然者。然兩字皆從口。必曰能言。敎以唱喏。又考他訓。喏。人者反敬言也。以此疑其義非但作揖而已。嘗質之西厓。西厓曰。某少時赴燕京。親質於中朝人。以爲作揖之時。口道萬福安置。故謂之唱喏。又看雜書。其作揖而無聲者。謂之啞揖。得此說然後其義始昭然矣。

祝板高五寸之高。未詳。

祝板之制。世之說者不同。一說。高以縱言。長以橫言。一說。古人無以橫言長者。長以縱言。高以側面言。今按兩說。皆未穩。凡言尺者。皆以周尺言。不及今尺四寸。其制眇小。竪看橫看。俱不成模樣。按丘氏儀節。祝板。用木板一長一尺。夫方者。必經一而圍四。一矮一橢。則不得謂之方。若如丘說。則其制方正端好。得成模樣。愚意高字以厚言。但五寸太厚。疑分字之誤也。如荀氏祠制祭板。正側長一尺二分。博四寸五分。厚五分。而通典,開元禮及他書。厚五分之分字。皆作寸字。此亦安知非後人所誤也。不言厚字。以卧置卓上。則亦合言高字。

舍業

卽別墅別業也。或者謂舍。邸舍也。小學。司馬溫公曰。故相李昉家子孫。數世同居。田園邸舍所入。皆聚之一庫。計口給餉。註。陳氏曰。邸舍。客舍也。又按宋書。趙普多營邸舍以窺利。然則恐非別墅之類也。然前說似優。

頭𢄼

古人裂練繒。以束髮之本。垂其餘於髻後。以爲餙者。謂之緫。宋時俗謂之頭𢄼。今國俗所謂당기。

搊策

搊策二字。不見他書。亦恐是俗語。按小垂手揖之。謂之扶。扶者。扶起人之義也。搊。以手拘執之義。策卽扶策之義。謂以手拘執而扶策以起。蓋不敢安然受拜。而辭之之義也。

油杉土杉

按說文。杉似松而材良。蓋杉有二種。有脂者爲油杉也。

舒絹疊衣

舒。伸也。凡展物謂之舒。疊者。衣之摺疊者。謂展其摺疊之絹衣。絹。縑也。所以作衣者。如吳絹鵝溪絹之類。

假寧格

假。猶休假之假。寧。安也。格。格式也。如今國法給由之類。

陰面

前謂之陽。後謂之陰。陰面猶言後面。

低卸

馬解鞍謂之卸。低卸。謂山脚低而淺露。是以。葬不得深而盜易入也。

下帳

帳。猶供帳之帳。凡鋪陳器物。總謂之供帳。故此牀席倚卓之類。亦以一帳字包之。下字。上下之下。

兜柩底

兜。猶冒也。

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未詳其義。

按方氏曰。三五而圓者。月也。故女子之年。至是數而笄。笄者成人之服也。夫男子。冠則有成人之禮。女子。笄則當許嫁之時。然嫁必止於二十。娶必止於三十。陰以少爲美。陽以壯爲强故也。此說盡之。又按家語。孔子曰。夫禮。三十而娶。二十而嫁。言其極也。男子二十而冠。有爲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於此而往。則爲昏矣。劉向說苑。管子曰。女子十五而嫁。男子二十而室。然則二十而冠。雖以博學蓄德。已有成人之道。然亦以昏娶之時也。

女子二十而嫁。有故云云。而男子則無有故之語。未詳。

陰以少爲美。故不可踰二十矣。若有故而踰二十。則亦不可踰二十三年之限矣。若男子則不必言也。

鄕八刑。無不忠之刑。

忠孝。一也。旣有不孝之刑。則不必言不忠。

杯圈口澤之氣。可疑。

杯圈。飮食之器也。故言口澤。方氏曰。婦人惟酒食是議。故於母言之。

冠者不櫛。疏曰。不爲餙。總角則櫛乎。櫛是梳櫛之櫛否。

按方氏曰。言冠者。別於童子。冠則有時而不櫛。可也。童子則無冠矣。無時而不櫛焉。此所以止言冠者不櫛也。呂氏曰。冠者不櫛。不暇禮也。以兩說觀之。則童子無冠。不得不梳。故獨於冠者言之。然言有疾。非必劇也。若劇則雖童子。亦不當梳矣。

不惰。不及他事之釋。未詳。

謂念不在父母之疾。而言及他事。卽忘父母之疾也。他事。孔氏所謂言語戲劇華餙文辭之類。蓋憂不在疾。而言語戲劇。則是懈惰而忘之矣。

大夫之孝。士之孝。特言宗廟祭祀。未詳。

諸侯有國。則社稷爲重。大夫有家。則宗廟爲重。士有祿位。則祭祀爲重。此擧其重者而言也。曰保曰守。有繼述之意。且又能報本追遠。則事生可知也。

祭則致其嚴。獨稱嚴者。何意。

嚴。如祭義所謂致齊散齊。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及色不忘聲不絶。致愛致愨之類。非嚴敬之至。不能也。嚴者。敬之至也。

君食而臣爲之勸侑。

古人。質故有侑食於君之禮。蓋飯必告飽而後侑。按薛氏曰。侑禮。有拜以致其敬。有辭以導其動。有樂以防其心。此人而有侑食之禮也。又如祭祀。則尸告飽。祝。侑曰。皇尸未實。蓋古者。饗生與祭祀。皆有侑禮也。

喪父長子不取云。餘子則可取乎。

按饒氏曰。無父而有兄。猶可。旣曰長女。則又無兄。故內則大戴禮本註云。無所受命也。今按必曰長子者。謂又無兄可敎也。

避好色之嫌。

按孔氏曰。寡婦無夫。若其子凡庸。而與之往來。則於寡婦有嫌也。蓋恐人疑其爲寡婦往來也。

諍臣必稱七人五人。

天下大故曰七人。一國小故曰五人。七人五人。但擧大槩而言。非謂必至於七與五也。如七廟五廟三廟之類。古人於天子諸侯。等差之分。如此言之者多矣。

答任卓爾問目[编辑]

問。襴衫條曰。當今專爲生員之服云。直領。國人之通著。而必以襴衫。爲生員之服云者。何謂。

國俗與中原。所尙豈能相同。而且非謂襴衫之制一與直領同也。專爲生員之服。見丘氏家禮。

唱喏條曰。必曰能言敎以唱喏云。此是古語耶。

在家禮雜儀中。

舍業條曰。別墅別業云。墅與業有異乎。邸舍卽客舍云。以今言之。則所謂客舍。是何等館舍乎。

墅卽廬舍也。別墅卽別業。而所指不同。客舍。非主人待客之館。疑其舍如國俗院舍而人居宿則有價者。

油杉土杉。或曰朱子避家諱。故曰杉。而其實則松也云。此言何如。

杉與松。各自爲一木。若避諱則但不言松字。可也。何必換名他木。使後人莫知爲何木也。此說未可曉。

舒絹疊衣。釋曰。絹으로ᄒᆞᆫ疊ᄒᆞᆫ衣舒타云云耶。

是也。

下帳條曰。下字。上下之下者。未詳。

上下之下。如世俗上廳下人云者。

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條曰。於此而往。則爲婚矣云云。所謂往者。卽適人之適字意否。家語之言。至此耶。

於此而往者。猶言自此以後也。家語之語止此。

八刑不忠刑條曰。忠孝一也之論。可疑。何如。

移孝爲忠。則孝者忠之本也。六德之忠。則卽孝之本也。德者。得於內者。行者。著於外者。著於外然後善惡可見。故於行有刑也。方言敎民之事。故六行只言孝。不言忠。今日之孝於親。是他日忠於君者。然則忠與孝。非一而何。

杯圈。乃是尋常洗滌之物。口澤著不得者。而云云。故竊有疑焉。

杯圈。飮食之器。故言口澤。不必言洗滌與否。若如所言。則必舐食然後有口澤也。

冠者不櫛。註曰。不爲餙。李先生。去冠梳。釋曰。疑首餙之類。東坡詩曰。溪女笑時銀櫛低云云。屹慮或櫛是首餙。故去之於親癠之中也耶。

宋人詩。有雲鬢半嚲犀梳偃之句。於潛人蓬沓。一名銀櫛。則梳與櫛之爲首餙。信矣。然皆婦人之首餙也。此櫛字義。則與彼不同。但爲櫛髮之義耳。櫛髮非餙乎。

君食而臣爲之侑條曰。有辭以導其動。有樂以防其心者。未詳其導動防心之義。

有言以引導其動靜。奏樂以和平其心意。使之和平。卽防之之意也。

周旋中規圖制。則諳悉之。第以屹所未解者。不必回轉作規。而退其進其退。皆由一處。則進退正直。不必回轉而退。故質之。然或隨地形勢而步趨。想不必故爲之回轉矣。

凡左右進退之間。有折旋處。有周旋處。皆因時因勢而然。前以進退爲言者。但擧一端易見處而言。非謂進退必如此周旋也。

答任卓爾問目[编辑]

或問下。只消旬月工夫云。消與須字同意否。或曰。與消遣意同。然否。

只消之消。卽是須字意。或說非。

陸氏曰。只敎做對。

做對偶文字。如柳子厚所謂抽黃對白之類。蓋做對及虛誕之文。皆指科擧之習。

衣不帛襦袴。註曰。襦。短衣。俗稱著綿者曰襦。而今稱短衣。未知何意。

襦。衣之短而有著者。註。不用帛。恐其太溫。則有著明矣。橫渠先生曰。襦。今之襖子。襖亦有著者也。黃山谷爲宮敎。有五開府者。酒餘脫番羅淺色襖衣之。山谷醉中作詩曰。疊送香羅淺色衣。著來春氣入書帷云云。襦之爲制。因此可想見矣。如世俗不論長短而衣之有著者。通謂之襦。則不是。

漿。註。醋水。俗稱漿。或曰므느즌술。或曰ᄯᅳ믈。或曰초。未知的是何物。

漿者。按周禮。四飮之一。漢時謂之胾漿。胾之爲言。載也。謂米汁相載也。其法水多米小。粥之甚稀者。以酒少許。和而釀之。其味微酸。故謂之醋水。醋字與酢字同。酸也。俗說皆非也。鄭氏鍔曰。飢食而渴飮。人之常也。飮以水爲主。水不可常飮。故以米而漿之。以爲飮也。四飮。醴,醫,漿,酏。胾音載。

六德。聖在智仁之下。未詳。且聖可敎以能之乎。謹按尙書多方。惟聖罔念作狂。小註。程子曰。六德。智仁聖義忠和。聖。通明之稱。小學註曰。聖無不通。程子與朱氏之論孰從。以無不通之義觀之。則近於大而化之之地位。何如。

六德之聖。只是通明之義。朱氏無不通之云。亦是不過通明之謂。非大而化之之謂也。雖六德已具。去化處亦遠。

內則曰。凡生子。註。乳母不良。非惟敗亂家法云。未知乳母不良之害。至於如此耶。

敗亂家法。但謂所敎者非家法耳。

遜友。註曰。順敎朋友。

遜。恭順之意。猶言自卑以交於人。非苟然從順也。

命爲大夫。註。爲士事人之人。未知指言何人。

事人之人。指上官。長人之人。指下官。

設刑糾合。亂民改作。

按周禮本註。鄭氏曰。糾。割察也。謂察取鄕中八種之過。而斷割其罪也。今朱氏設刑糾合之云。則糾但爲督義而合者爲一之意也。蓋謂有罪者督正之。使歸於一也。民字。名字之誤也。周禮本註。鄭氏曰。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也。此十字。本王制文。鄭氏引釋亂字。王制曰。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陳氏註曰。變亂名物。更改制度。或挾異端邪道。以罔惑于人。皆足以亂政。故在所當殺也。

毋驕恃力。

朱子曰。如恃氣力。欲胡亂打人之類。

成於樂。註曰。所得之難易先後淺深云。以興立成。詩禮樂。分其難易先後淺深。則興立。易且淺且先。而成則難且深耶。以詩禮樂言。則詩則易而先。禮樂則難且後而深耶。

慶源輔氏曰。詩易於禮。禮易於樂。興者淺。立者深。成則又其深者也。故其先後之序如此。此說盡之。

執牀與座。

古人有坐牀。有卧牀。此牀蓋坐牀也。坐於牀。所以安身也。至於恭坐。則席地而坐。

卧必簟在席上。俗稱簟曰삳。而此曰在席上云。恐非俗稱之物也。

簟指極細者。其細如薤葉者。古人謂之薤葉簟。鋪必在席上。以身所襯貼。所以韜之也。雖然。此指夏日而言。冬則否。見韓退之鄭羣簟詩。則可知矣。

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註。邵氏曰。當自卑以尊親。聽無聲。視無形。於自卑之道。何如。

有己而忘親。則有聲不聞。有形不見。况無聲無形乎。忘己而一於奉親。非自卑而何。然此通指上文常若有聞聲見形。

無諾之下。不言起。下獨言起。

唯而起二字。合兩無諾說。

傳言見答應之間。何以釋之。

丷也。答應丷乙즈으매。

由衣服飮食。何以釋之。

衣服飮食브터며。執事브터를。

內則曰。舅沒則姑老。冢婦所祭祀之所字。何以釋之。

祭祀乀厼賓客丷乙厓乀

禮記曰。君賜車馬。註。所謂再拜。

禮玉藻。酒肉之賜。不再拜。註。已拜受於家。而明日又往拜。謂之再拜。酒肉之賜輕。故惟拜受於家而已。所謂再拜者。再度拜也。非拜禮再拜之拜。

禮記曰。信。事人。信。婦德。信字音義。

信字。別無他音義。與直信之信同。蓋信者。誠實之義。

毋儳言。註。暫然。

儳字有暫義。又有參錯不齊之義。兩義具矣。其義始備。謂少者擧他言。暫然之頃。參錯長者之言也。暫然。猶言頃刻。

燕見。不將命。則何以通言於尊者。

鄭氏所謂來則若子弟然者。是也。

輕任幷重任分。註。折而二之之折字。無乃析字意否。

折字。王制註作析。析字是。

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而貧窶者則柰何。

君子。指在位者而言。在位之人。則可以乘車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則庶人之老。可以不徒食矣。古人言禮。但言其理。貧富非所論矣。然君子亦指在位之卑賤者耳。貴者則不必待老也。

左右就養。註。近就而奉養之。無一定之方。言事事皆當理會也。

所當奉養之事。無不理會。是無一定之方也。如理會飮食供養。而不理會承順顔色。則是有方也。此擧一端而言也。

人之生也。百歲之中。註。六十曰耆。稽久之稱云。耆字。卽稽久之義否。

耆之爲言。稽久之義也。一說。耆至也。至老境也。

儼若思。若字尋常疑之者。心中實有所思。而今下若字。則似若無所思者然。未知此何等意義耶。

儼若思。其儼然如有所思時也。凡人默坐思慮。則其容䫉儼然也。

戶外有二屨。註。脫屨於戶內者。惟長者一人云。長者則必脫屨於戶內耶。

古人無靴。著屨。或卽席而脫。或升堂而脫。或升堂拜禮後。賓主俱下而脫。長者戶內脫屨。蓋尊之之意也。戶卽房之戶也。按少儀。長者在堂。則侍坐者脫屨於階下。不得上堂。若長者在堂。則侍坐者得著屨上堂。而不得入室。

毋踖席。註。由席角而升坐云。所謂角者。未知何面耶。

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爲上。東向西向。以南方爲上。西爲上則東爲下。南爲上則北爲下。升席必自下。降席必自上。此定禮也。然賓統於主人。故東方爲上。西方爲下。按鄕飮酒禮。賓席于戶西。以西爲下。主人席于阼階。介副賓也席于西階。皆以北頭爲下。此時賓主各一席。而占地寬闊。得以周旋行禮。故升必由下。而降必由上。若衆人共坐一席。則不得行常禮。故陳氏曰。行禮之時。人各一席。而相離稍遠。固可從下而升。若布席稍密。或數人共一席。則必須由前。乃得己之坐。若不由前。則是躐席矣。詳考此說。則席角。乃席前之末角也。躐之爲言。獵也。獵者之所逐。無所顧而踐。故先儒以失節而踐。爲躐。

毋報往。註。兩倒字。屬上走字還字看否。屬下從向字看否。

倒字似下屬可也。上屬則文理似不順。

曲禮曰。凡視上於面。註。下於帶者。其神奪。

襟帶之間。君子對人所見者。上於面則亢。下於帶則氣奪。神奪者。其神若喪也。

寢不尸。註。偃卧似死人。

不放肆而卧也。夙夜箴。齊手斂足。卽不放肆之謂也。禪家。亦有獅子卧。獅子聚足斂尾。其卧甚端正。故云然。

趨以采齊。註曰。常所乘之車。鸞在衡。田獵之車。鸞在馬鑣云。田車則無衡耶。

埤雅曰。田車異於乘車者。驅逐之車。則尙輕疾故也。

少儀曰。侍燕於君子。註。先飯。猶嘗食之禮。後已。猶勸食之意。

少儀註疏。先飯。若嘗食然。所以勸也。後已。若勸食然。大槩皆勸之之意也。

漆智伯之頭。註。溲杯。

非別是一器。卽晉灼,呂氏兩說一意。杯器名。古人亦以盛羹。後世專爲飮器之名。

委質爲臣。註。猶屈膝。

屈膝。非屈服之謂。卽所謂擎跽曲拳者。委身於人。是屈膝於人。故云猶屈膝也。

臼季使過冀。見冀缺。

冀。晉之邑名。缺之父芮之食邑。故芮謂之冀芮。缺謂之冀缺。芮嘗欲殺文公而死。故缺在冀而不用也。後有功。復與之冀邑。

高柴自見孔子下曰。門閉云者。未知君令閉之耶。使者至云。使者未知啓門使者耶。

閉門。蓋以難故閉也。至於使者至門啓者。適使者出。故門開。子羔因之而出也。非爲子羔開門也。

公父文伯退朝下曰。僮子備官。僮子。或曰幼少之兒。或曰僮僕。孰是。

僮子卽童子。謂年少無知也。童子之童。本作僮字。後世去人傍作童字。禮記十五成童之童。亦作僮字。僮僕之僮。本作童字。後世從人傍作僮字。周易僮僕之僮。亦作童字。

王后親織下曰。社而賦事。

賦。猶役也。事。農桑之事也。

故君子。施舍可愛。

施。有所爲。舍。有所袪。凡事爲之間。或施而爲。或舍而袪。所以處置者。從容而不迫。其氣像溫然而可愛也。左傳中。施舍二字屢見。而但以人之所施設廢置。有善有不善而言。獨此以威儀言。註曰。一施一舍。溫然可愛云。則其意當如此。饒氏所謂施用也。舍。不用之云。疑亦如此。或曰施舍。以用舍言。一用一舍。隨意而安。故可愛則非也。此但其人之所爲也。

楊文公家訓。註。雖有讒說搖惑。

此段。未詳所問之意。豈以讒字爲可疑乎。蓋讒者。毁人之詞。以正爲邪。以善爲惡者。謂雖人毁己以爲非。而終不可回也。

經學念書之念字。

念。謂記念也。惟使記念經書。勿令作文以助輕浮之氣也。

未見意趣云。何者未見耶。

意趣。卽所敎之書意趣也。若作爲韻語詠歌之。則庶幾易見意趣而好之。

妄是非政法之政。或作正字。如何。

是也。

隋煬帝爲太子下二溢米。註曰。二十四分升之一也。未知以一升分之於二十四分者耶。

上缺一升二字。按古人糧食之法。上歲則人日食米八升五合。中歲則人日食米六升四合。下歲則人日食米四升二合半。而以中歲爲常法。此先王所制。則六升四合。是人一日所噉者。故儀禮旣夕禮。歠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註。鄭氏曰。不在於飽也。二十兩曰溢。爲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今小學註。去一升而但存二十四分升之一。此是闕文。而讀者不知以爲隋煬帝矯詐。示人以不食故如此。極可笑。煬帝之意。但示人以禮守喪耳。今以一升米。分爲二十四。而取其一分。則其米不及半合。以是作粥。雖喪人。非不欲生。而有可堪支之理乎。此不可欺人矣。

然則五代之時下。其來甚近也。

謂居喪食肉飮酒之俗。其來未遠。五代去當時。僅百餘年。而尙以食肉爲異事。則今俗之食肉飮酒。必五代以後事也。

乃至鄙野之人下曰。及殯葬則云云。或殯或葬之時耶。觀其下樂導輀車之文。則專主於葬而言之。未知其義。

專主於葬。而便文及之。來說是也。

顔氏家訓。註。有拜章之術。

嘗見參同契。把籍長跪。祝章神祇。註。沐浴齊戒。把籍長跪。陳靑詞拜朱章。禱爾于上下神祇。恐是此意。靑詞朱章。皆祈祝之辭。

後生少年下曰。一任之間。

猶言一時在官之間。

王吉上疏下曰。夭壽之萌云。嫁娶太早。故多夭。而並下壽字者。何爲。

謂嫁娶之早晩。而人之壽夭。分於此也。蓋嫁娶太早。故無知而且夭。若待時而爲。則可以有知且壽矣。壽夭云者。統言之也。謂夫婦之道。人倫之綱。而人之壽夭。亦分於此。不可不謹也。

柳開仲塗下曰。上手低面。

卽致恭之意。謂擧手而拱。低頭而聽。

與尹眉叟[编辑]

卽今未想尊履何如。頃者。中路一奉。迨切依悵。古人謂相見又無事。不來還憶君。人能會於世情之外者。可與論此句之意矣。且念吾君每呼我以我先生。好益聞未嘗不愧汗沾衣也。古人於朋友。亦或有以先生稱之者。而必如鄭虔之於杜甫。退之之於盧仝。其文章德業。足以致敬者。好益一空踈老夫。而與吾君。月日則後於廵。而平生蹤跡。有可愧歎者多矣。尙何一毫可敬之有哉。千萬勿爲此稱。使相對之際。得以自安也。至望至望。

與尹眉叟[编辑]

意外。承貺壺酒。不知何故而然也。朔風吹雪。想古人念吾寒齋之孤苦。欲有以慰煖也第恨山陰風雪。正宜訪幽人之時也。中路回轡云者。豈所謂興盡者乎。呵呵。謹領勤意。與諸君共破之。雖曰眷厚。亦甚未安。惟冀珍重珍重。

與尹眉叟[编辑]

寒候日深。不審尊履何如。瞻遡不已。好益荷令庇。僅支病軀。但頃日體相過河陽。好益承恩眷厚矣。阻拜亦五六年。方欲迎拜之際。又走書相邀。亟往相見。則寒暄之外。卽以募民之事相責。辭拒不獲。近日當發蔚山之行。此憫可喩可喩。未啓行之前。可得相逢乎。幸爲我明日間辱枉。何如。企仰企仰。造幕之事。木手昨昨始來。嗚呼晩矣。可笑可歎。好益啓行之後。以恒亦繼出矣。誰復看役。幸爲我時復來看否乎。相去不邇。安敢望也。且已輸之材。可用構草亭者無幾。未輸者。其有可用者乎。轉輸之勢。想已無餘力矣。安能易相及乎。餘緖萬萬。對面可旣。

與尹眉叟[编辑]

殘臘尙寒。伏惟令候平安。但天倫至情。永訣於泉下。念令公之意爲如何也。好益適以私故。不得執紼。而前又旅居悽然。僅以脯果追奠。孤負三十年前故情。幽明兩慙。將何面靦然於人世乎。徒爲嗟悼而已。且念好益再度喪餘之日。每沾令公誠孝之餘波。得以備需。好益之所感。不獨故意之深長也。拜謝拜謝。餘冀令履珍重。

答尹眉叟[编辑]

頃見崔君。問君起居。已少慰焉。今承手翰。宛然如奉風神。喜幸可喩。好益迄未快蘇。悶慮不淺。如或得快。則一進是計。所惠麥石。極知出於至情。而君之今年失農。比癸甲無異。好益猶足自支。雖曰朋友相周。古義然也。以有無相及。豈以無及有乎。此所以於義則有未安者也。好益與君相從。于今幾年乎。而猶有不相知之理乎。幸千萬勿疑也。好益之不受。亦義也。更須商量。至望至望。餘冀珍嗇。

答尹眉叟[编辑]

昨也。得令候愆攝之報。卽欲走人探來。而私冗掣之。姑俟明朝。而先辱伻問。感愧何言。第勿藥之示。驚喜之至。無以自喩也。承示先覺之稱。此何等語也。好益平生蹤跡。人所不齒者多矣。如吾令公者。不鄙而與之親。亦且過分矣。尙復有起敬之意乎。雖曰舊愛之深。自不覺其至是。而亦恐終未免有好而不知其惡之譏矣。幸千萬更思之。烏薪之惠。方烹藥之際而得之。爲感則至矣。第數畝薄田。荒穢久矣。何暇伐薪理燒。以至分給乎。喜謝之餘。還極未安未安。餘冀珍重。

答尹眉叟[编辑]

昨阿姪之報。想令履珍勝。深用慰豁。今又見委伻手翰。眷戀深厚。何可當也。且從以珍果蜂蜜。非僻巷所有。長鳴雞一首。又有朱冠之助。惟玆故意。何以報乎。示及養鷹一事。於鄙人所見。則恐無妨。大槩我國俗。自朞功以下。全不致意。天倫之喪。纔過一朔。則無所不爲。而令公之問。乃及於此。尤見令公友愛之隆也。又聞伻人之言。則隣家年少諸公。爲門老養同己鷹。而初不預於令公云。則尤不勝欽仰。叔季之下。乃見此風乎。好益拜嘉不已也。

與金君擧[编辑]

自夏過冬。未想爲况何如。深戀。僕僅能支保。九月罷職後。卽欲西歸。而勢似未安。遲留過冬。寄托於廵邊使陣。以待賊退。而小無退遁之意。此悶可言可言。聞忠淸道。國賊大熾云。外寇未滅。內賊又發。國事將復如何。不知死所矣。以是尤欲西歸而不能得。柰何柰何。因人附送。恐不能達也。

與金君擧[编辑]

雪寒未想。攝况如何。遙戀遙戀。老拙荷念僅遣。但此路邊遑擾。日不可堪。將欲辭去。昨見兵使移關。則北虜於我境二百餘里之地。多聚兵馬云云。則事已急矣。將如之何。復欲招聚。如壬辰之爲。而誰復有相應者乎。君亦於所知處諭之。使之相從。何如。專爲是事。委人送去於朴大德處。君亦進去言之可也。此人忠信。必能成此事也。千萬毋忽。

答張▣▣[编辑]

日氣暄姸。尊攝何似。良用戀戀。前者承翰。筆勢汪肆。多至百餘言。曲賜慰藉。且或稱道。誠荷厚意。第不敢當耳。好益獲譴于天。天不可逃。尙有容貸之路耶。自速罪戾。分甘溝壑。餘無足道。今吾子比之前賢之列而剪拂之。抑亦過矣。回視前日之所爲。旣無可取。而所以繼者又如此。亦足齒列於人乎。今承吾子之書。尤使人赧然。

與朴士華別紙[编辑]

前日過京。推韻部羣玉全帙於鄭樟。以付尹景孚,金汝礪。以傳之金鉉。以還于本主柳脩。而兩君中間留置。至今不傳。使老夫得咎責於人。此何等事狀乎。二十年同處。而不知其心。此無狀之過也。幸爲我速推於兩君。卽卽還付本主可也。如不可自行。則呼金鉉付之。以傳本主何如。哀侍。好益之信友也。故如此云云。千萬毋忽毋忽。某初來時。卽欲使人取一死一生以來。而此中奴僕等。再經丁酉之亂。盡爲死亡。所謂男奴。只存二名。用是迄不得使人。悶憂可言可言。去年。見朴有文。得奉哀書。然後始知至孝之丁內憂也。悲歎之情。雖曰極矣。千里邈然。何以致此意於哀側也。惟增悵悵而已。哀侍洞內僉尊侍。爲致好益遙望戀戀之思。至望至望。

答權强哉克立[编辑]

昨者委訪之勤。迨感罔已。承惠穀斛。初非所望於左右者。極知門厚。亦甚未安未安。惟冀珍重。

與尹景孚[编辑]

別後。未想鍊履何似。瞻戀不已。前者朴參奉,金主簿歸時。付鄙狀。不知已能達左右否乎。好益守此丘墟之地。旣無措手之處。又爲本道驅使。事事不得自由。上書求解之事。以賊未退。時不能决然。惟玆鬱鬱之意。誰復知也。人事至此。悔歎柰何柰何。吾書院及寺。無恙否。用是尤欲西歸。而時不可必得。悶歎悶歎。尊座首及尊嚴侍前。曲達鄙意爲望。且近年。似未易相見。人間事至此。悵悵何言。餘冀珍重。

與吳▣▣昆季[编辑]

伏問僉氣候若何。嘗聞古人之言。三年之喪。如駟之過隙者。誠可悲矣。想僉懷抱何如。去年春。决意一行。進哭几筵。適以國恤未果。夏月會臨闕門。初擬歸來。必取竹嶺一路。直下禮安。衰疾涉遠。百病俱生。又聞丹陽以後。崖石崩墜。五六里路塞。必步行然後得達。此豈老脚之所堪者。用是又不果。追恨之至。慙負天地。惟冀僉保愛萬萬。

與或人[编辑]

節候屢換。暄寒不同。伏惟令履萬相。夏間。枉辱手翰。猥承眷意殊渥。顧瑣劣衰頓。齒在舊民之列。亦參餘仁賸澤之中。悚仄何幸也。萬口丹靑。足以煥絢天庭。異爵之陞晩矣。非所賀也。脫有餘生得見星象動天。玉節踰嶺。或廁盈尺餘地。一近光範。晷刻亦足矣。第恐朝露無及也。遙向雲霄。瞻望不逮。惟增感祝區區之至。

答或人[编辑]

頃在幕府。受先令監厚恩。至今十餘年間。未嘗一日忘于懷。中間不幸。令監捐世。傷痛之極。千里莫及。不意承令書。始知捴節鎭于南左。悲喜交于中。第無緣相就以道舊情。遙望悵悵。不如不相聞之爲愈也。不審卽今。令履何如。好益年迫七十。衰頹已甚。杜門斂蹤。不出洞門外一步。此生無復相見之期。此中所懷。恐令公亦未必盡知也。臨紙惘然。不知所言。

與或人[编辑]

別後三年。存歿難知。每遡西風。爲之長嗟。今見朴秀才。得知渾家免𧏮。從前積鬱。亦足以少豁矣。此人去年八月離去云。則今又九閱月矣。其間消息。亦何如矣。喜未久而恨又繼焉。人世事。可歎可歎。往者相別時。約以千里相尋之意。每寤寐耿耿。庶幾一見者。不知其幾。而地角天涯。聞問且阻。而况一接形容之望。抑亦左矣。朴生之語。則君必一來云。果然則二十年同苦之餘。髿髿白髮。得以相對而終年。情不必言而幸亦甚矣。僕宿疾迄亦未蘓。度光陰於吟呻之際。朝夕未可知也。

與或人[编辑]

近來。未想尊履何如。遡慕無已。好益竄伏草間。喙息猶存。初欲募兵赴戰。無人應我者。柰何柰何。不得已直赴行在所。此身存亡。時未可必。他日相見。不知有期否乎。惟冀珍重珍重。家屬久留在此。勢極爲難。觀賊勢。還向成川伏計。君其濟之何如。餘惘然不悉。

答或人[编辑]

三度承手畢。足想尊履佳勝。慰豁之至。好益本苦風濕。頃自歲末。寢食不安。二月以後。疼臂腫脚。痛苦之餘。重以喪患。迄亦未快蘓。然僅支持矣。雲門之遊。老夫平生雅願。而重得賢者相從。幸甚幸甚矣。第念今年。科羅疊設。天門快開。恐鵬翎驥足。自此騫騰。則彼巖壑中殘雲曲徑。不足以留挽也。示及光賁之意。且謝且企。

上外舅愼處士[编辑]

自秋後。未想令宅起居何如。仰慕殊極。息。時得內外渾保。日寒漸緊。尤不能弛念於左右。而山川阻闊。至爲三四日之程。又未免爲村冗所掣。玆不得隨意馳人。思之恨亦爲不淺淺也。葛川叔主。能保强健否。

上伯兄[编辑]

近來。未想旅候何如。仰慕仰慕。弟千里還鄕。彷徨二年。不得一展掃先塋。又不得與吾兄一日從容叙懷。而忍見吾兄抱飢山中。不得助一日之粮。今之還行。卽是永訣。而又不得相攜泣別。遙望悵悵而歸。此生恨歎。天地無知。天地無知。初欲到山陰。取徑路進拜。臨行。又見以晉之書。以染疾將有遷動之奇。用是不得進拜。直向京城。爲恨可言可言。第念弟到京後。卽欲求退。歸卧江東書齋。此定計也。但未知從請與否也。不然。若得關西一殘郡。則圖送騎僕。要與同處以終老。然亦未可知成否也。以恒帶歸之意。一則弟有深意。一則亦以此計故也。惟冀珍重珍重。至於昌原。則雖曰先塋所在。免爲賊藪。限十年未可知也。雖此賊遁退。國中之變。亦未可知也。返居故土。恐未得其時也。設使此賊永遁。國中晏然。而數年之前。頓無可居之勢。弟之此行。恐無還轅也。尤所恨者。非但不得展掃先塋而已。至於祠板。皆毁於兵。絶不享祀者已三年矣。在天之靈。不知何處依歸乎。吾兄旣失所流離。弟亦無所止泊。雖欲改造。將安於何地乎。思之至此。痛哭何言。痛哭何言。弟若得歸關西。而有邀兄同歸之勢。則去先塋雖千里之遠。而子孫所在處。則想氣脈相連。無不往之理。欲於弟所居處。造安爲計。不知可乎。此出於不得已之計也。然必俟兄歸然後爲之。不然則不可也。惟望千萬保重。餘情罔極。不能悉書。

寄嗣子[编辑]

奴回。知汝所苦迄未差復。爲慮如何。千萬善調。必至快蘓然後進來可也。汝所留處。於兩家皆不邇。食飮處置。亦極爲難。欲送守代。而方委養蠶事。不得撥去。不得已雲香送去。此於烹調之事。生踈莫甚。而他亦無可當者。故送之。極知金生員,孫至孝費力處置。亦聞朴昌寧親自往來。展謝無地。今見金殿直有昌寧劑藥之意。尤極感歎。而所儲本無人蔘。柰何柰何。此意必通於僉尊侍。可也。且念汝疾大勢已歇。善攝未久。可以無憂矣。强進食飮。速得勿藥之效。使老夫得以安寢爲可。老夫不難自就看汝證如何。所患沉疾。迄未快脫。僅能扶持於門庭之間。柰何柰何。餘在奴口未悉。孫至孝前。欲裁別狀。而奴子日暮來晨還。未及修上。如來見汝疾。以此書一度令看。爲可。

寄嗣子[编辑]

近日不知汝證何如。家中使喚者本二人。一人歸昌原未還。一人祭物貿易事赴海邊。所有獨小兒二人。以是近日未得使人。極悶。不知今復何如。悶慮。或轎或馬。可以來此。則旬後欲邀來。幸觀勢。此人回示之可也。老夫迄未快蘓。以此切欲往見而不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