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苟全先生文集/別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苟全先生文集
別集
作者:金中淸
1831年

朝天錄[编辑]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癸卯晴。余於上年十二月十三日政。受謝恩書狀官點。知事閔馨男爲上使。同知呂祐吉爲副使。三月八日。改以戶曹參議許筠爲千秋兼謝恩使。閔爲進香使。呂爲陳慰使。余則仍千秋兼謝恩書狀。是日乙時奉表箋于慶運宮以行。未至南別宮有召命。馳進臺廳聽傳敎。有秘密三事。大抵皆戒飭一行。毋洩本朝近日事也。右相鄭昌衍,禮判李爾瞻,吏議柳澗,判校朴慶業,正字金坽,尹根與許筠。査準于慕華舘。査罷。余與柳澗,金坽。監封付譯官。飮餞于列幕。餞員姓名錄在別簡阿柱旻,柱宇隨行宿碧蹄。此距京城四十里高陽守許旻出待。陽城守柳用晦以人馬差員陪行。

二十二日甲辰晴。柱宇還京。早發過惠任峴抵坡州宿。距碧蹄四十五里府使趙稢出待。夜二更祈雨受香使帶原君尹孝全馳至。余移寢西偏別房。大雨屋漏。不能安席。

二十三日乙巳。朝雨晩晴。以探候不至。寢所不擇。刑公兄。午發渡臨津。上使說壬辰大駕窘步狀。不覺淚下。中火長湍。府使李仡出待頗欵。夕抵開城府距坡平七十里宿城西別館。留守洪公履祥出見。新經歷李時禎未到任。都事尹英賢候祭香使于朴淵。

二十四日丙午晴。見留守于衙軒。其子壻皆出見。仍向花谷。尹帶原已自朴淵來。上使先。余迺追至。柱旻從。謁廟以東爲上。焚香前後四拜。異於嶺南院規。未可知也。與趙監察景禎,鄭監察皓往見神道碑。碑色如玉。還坐溪邊巖上。花潭上花巖也帶原方烹膰欲酌。忽滿盤珍膳相繼進排。乃府商金太英爲上使呈也。飮罷上使先出。赴梁泓家燕。泓因陪行至黃州。多有稱念。余與帶原同行。謁崧陽廟。歷探紫霞洞九齋遺居滿月臺。日暮乃還。柳陽城用晦,阿柱旻隨之。滿月㙜石缺有坎。其深大有若高樓下。壬辰兵禍。市民多匿于此以免。盖前朝作宮時。攔過水道。築石占基。下開隱溝。使水勢暗洩處。太英因爲打角赴京

二十五日丁未晴。早發歷見帶原及留爺曹保寧臣俊來別。中火金郊舘。遆騎馬。馬不良刑金郊都書員牛峯守嚴憓出待。到平山日高。宿西軒。縣監崔挺雲出待。聞病苦令還衙。距開城九十里因李秀彦挺南奴寄家書京中。

二十六日戊申晴。臨發見縣監于衙。擁衾卧。強起坐。以酒色二事再三勉戒。益友也。其弟冲雲亦在。中火于葱秀山。信川守白大珩,遂安守李尙俊幷出待。飯後渡前潭。見玉溜泉。坐聽泉仙榻。朱天使之蕃大書兩號于石。刻塡以朱。玉溜。許天使國之命。葱秀。唐天使臯之命。西北巨山之爲翠屛。龔天使用卿所名也。舘西有龜趺。唐龔二使各自爲記。鐫諸二碑。唐碑金希壽書。龔碑金魯書。無知村氓屢遭㐫年。妄以爲中國人鎭壓我境。使凶歉如此。爭打破而謂暴雷所震云。壁上刻作佛像。太監冉藤所爲。而今亦磷削之。崔御史晛事也。溪邊設幕。與兩守酒話。移時乃發。投宿龍泉舘。瑞興伯林頲出待。距平山八十里

二十七日己酉。朝晴夕雨。以一行員役飢宿。刑瑞興禮吏。早發歇馬于釰水右站屬鳳山。縣監尹珙呈病不出。供億亦齟齬。中火于鳳山。縣監出待。冒雨踰洞仙峴到黃州。兵使柳浻,監司宋馹皆遣軍官問安于中路。宿西軒。距龍泉百里黃之爲州。閭閻撲地。民物繁盛。眞大邑也。而民家皆茅薍。盖水味不好。久居多得疾云。通判沈宗直出待。兵使設酒。數巡而罷。中路大雨。恐沾方物。卽開見五六件物。皆無事。

二十八日庚戌晴。留黃州。日晩悉開方物表箋改封。方伯來見。東軒之東有高樓。樓額太虛。朱之蕃筆。其名魏天使時亮所命云。安岳郡守金繼宗,沈判官,鄭璜,魯彦珪來見。酌數巡迺罷。兵使來慰。時城役大作。

二十九日辛亥晴。玄應旻來言上道因下情。今日午後欲發。余曰大賓之行。不可每每顚倒。昨昨來此時。已爲失體。今又然耶。俄聞仍留。余回謝兵使。夕上使與判官便服登樓。邀余共話樓上。又有淸歡閣。臨眺極遠。余問此亂前所搆者。何以得保。判官曰此地有良人金汝音孫者。當倭奴入府。獨留其家。晝避夜入。賊去必下火官舍。汝音孫卽來滅之。三火三滅。先王朝賞職參奉。今其子免役云。

五月一日壬子晴。臨發方伯兵使一時來見設餞。大張管絃。使行先酒三行。余亦起。午向于中和遞騎馬。府使崔山立三登縣監安士說出待。三登兼大同察訪。飯後過萬里橋永濟橋到大同江。使已登舟。紅粉滿船。庶尹趙誠立,判官權有男出待。中流行酒。移時乃罷。上使處練光亭。余則寓客舍。距黃州八十里黃州以西旱灾尤劇。牟麥如細針。以方物表箋委置大門。刑典禮土官。遞馬不良。刑大同都書員。夕登快哉亭。是日氣不平。服香薷散。

二日癸丑。朝晴夕雨。留平壤。庶尹判官來見。監司金藎國只問安否。上使自方伯衙歷訪。午後余回謝。練光亭有二額。大鵝溪中石峯筆。門上樓曰挹灝。曺汝益額。上使邀與乘船。溯流而上。坐浮碧樓故址。大張聲樂。因雨還舟小酌。將罷江西縣監辛景遇冒雨而至。景遇庶從弟與上使交如蜜。昨夕船上使囑方伯行文招致也。唐差官賷哀詔自順安至。府官爲伺候。不參船遊。余移宿察訪衙舍。

三日甲寅晴。留平壤。邊正郞應垣以接伴官到。早朝來見。江西,三登繼至。詔官已出。余還客舍。聞方伯往練光亭。俄而使人問安于余。上使請我同話。穩叙終日。夕飯後方伯還衙。江西大辦餞筵。夜分廼罷。方伯之弟蓍國曾品題府妓。列書三十二人。謂之紅粉榜。使以此榜失人才。又自別爲題品。逐人名題一絶。作一花塲好事。使之所長也。

四日乙卯晴。留平壤。食後與阿旻出含毬門。歷箕子井飮一勺。指點井田遺畫。則今人所由縱橫細大路其址也。遇李無悔,趙泳,金仲極。偕往土城外江上小茅亭。其主錦城令適不在。李君壺榼以餉之。良久罷。由正陽門入。暫登五營。俯視東西南北。過箕子殿文廟檀君殿。登中營。快覩形勝而還。李君等亦來飮以數杯。午後方伯庶尹設宴於中大廳。舊例也。點馬尹綎來。此地牟麥甚盛。

五日丙辰晴。夜微雨暫灑。留平壤。午後方伯邀余及點馬。會大同樓。卽挹灝觀角抵秋千戱。上使之所倡。而庶尹,判官,江西,三登皆便服同參。秋千則妓無老少皆盛服輪次上下。角抵勿論閑良人。聽其自來。隨力作偶。勝者爲䧺。盖蒲節作此二戱。迺其俗習然也。而大小官登樓俯視。今日創爲云。昏庶尹判官酌點馬。余與江西參。

六日丁巳晴。送柱旻還。歷見方伯庶尹于其衙。由七星門出謁箕子墓。墓在松林。封域高大。築墻圍之。竪石碑。前面刻箕子墓三大字。碑後又以碑半折者添配。縫以鐵釘。亂前立者。爲倭所折。存之以誌舊也。到順安宿。距平壤五十里縣令李得元出待江西。仍爲差員陪行。點馬追至。會叙東軒。

七日戊午晴。午後暫雨。使駕先發。余與點馬並轡行穩話。至肅川。寓弄月軒。西軒與點馬對坐行茶。見軒額板末書曰天使魏時亮。夜坐肅寧舘廳事謾題云。故余與點馬以爲魏筆。宋孝男,金忠信等皆謂鵝溪筆。余考朴忠義大父日記。乃曰魏天使筆。自以爲吾輩之言果驗矣。俄就東軒。與上使話語及。上使出示荷谷日錄。乃謂魏公號之。汝受書之。其軒則錦香亭朱之蕃筆也。府使張世哲纔聞其姪訃。來見卽請入衙。此距順安五十里

八日己未晴。午雨點暫下。旣夕大雨旋止。夜又然。到安興直上百祥樓。府使宋安廷以忌入衙。茶床苦遅。坐中皆有慍色。生員閔希顔卞獻來見。順安守以差員陪來。酒三行罷。午後歸所寓東軒。刑監官公兄魚川察訪金廷益士謙自京追至。邀見穩叙。厥子亦隨。今日乃嚴君生朝。遙想弟妹陪歡。仍思去歲堂下之樂。不覺淚下。此距肅川六十里

九日庚申晴。留安州點馬。順安魚川父子一時來見。兵使李守一送軍官。帶以路備若干。余回謝。點馬于西軒。牧伯亦在坐。語少頃。余向百祥樓。與上使暫坐三淸閣。俄而點馬。順安俱至穩叙。午餉點馬向宣川。其弟綬爲其守。故爲覲計也。余乘轎往見北城外七佛寺。有僧一人居焉。寺宇湫隘無可觀。但見鍾銘。則乃曰隋天子伐高麗敗還。水漲不可濟。趑趄江上。忽有七箇僧在其前。六僧褰裳利涉。隋兵以爲水淺。爭相汔濟。全軍陷沒。積屍浮江。水爲之不流。於是東人列七石以爲七佛。仍刱是寺。中世頹廢。太守金德諴重修云。所謂七石。今尙列峙江岸。歷登北門樓。旣夕還寓。

十日辛酉。陰鬱夜大雨。以國忌行素。主伯來見。食後卽發。使行先出在卞獻家。余與閔希顔,玄應旻,李樞平壤驛官訓導登舟坐待。至午將欲先渡。上使行迺至。同濟到控江亭。博川吏來護以渡。呈茶牀。亭古稱碧波。龔天使改今名。有太守厭客者。令下人火之。今其遺址唯存。安興前江名曰淸川。以其水黃濁而名也。控江之江。名曰大定。不知因何得此名也。到嘉山安泊嘉平館西軒。登覽諸山。亭乃龔之所號。而朱之蕃所書也。郡守兪大逈出待。此距安州七十里博川守許廷式自義州來過。天朝將征老酋。徵兵一萬於我國云。是日使奴入京寄家書。

十一日壬戌晴。夜暫雨。郡守來見。早發憇納淸亭。亭在嘉馬水邊。古松十餘株長幾百尋。水風松飊。左右而至。可謂名不虛得也。由迎薰門入新安舘。廼定州也。寓宿西軒。此距嘉山百里與牧伯金壽賢晩酌于東軒。其壻閔應協出見。乃同年而靖之弟。問其年則丁酉生。頗穎悟可愛。是日見金景擇令公遺愛碑。題曰仁明淸簡。不勝喜慰。

十二日癸亥陰。午雨夕晴。至夜又雨。留定州。上使來見。仍邀牧伯做叙。午後設例宴于東軒。大張聲樂。龜城伯李泫亦來。夢拜庭闈。

十三日甲子陰。午雨夕晴。李泫設餞宴。上使先行。余登迎薰樓快覩而下。發向郭山。中路逢雨。午後始到。寓西軒。此距定州三十里上使見酒湯命生。憐其故人之已老。次東軒韻示。余次送。郡守李應賚年少武士。能欵於上而不能欵於下。爲譯官所毁。

十四日乙丑晴。臨發登山亭快覩。馳到宣川。郡東川大漲轎渡。境內雨水適中。禾糓茂盛。殊可慰也。寓西軒。郡守尹綬出待。此距郭山四十里點馬來見回謝。

十五日丙寅晴。留宣川。上使因譯官等訴。托以方物領來時馬顚不察。刑郭山下吏。仍不遞差員。余晩聞之。遣人言曰郭山吾不知何如人。而果若不謹方物。我所當治。而不與之議。未知何意也。且罪重則大治。輕則小治。差官之定。在本道方伯。使臣恐不可罰定守令也如何。答曰昨日之罪非大過。故自治之。差員之不可罰定。果如所敎矣。俄而郭山辭歸。食後主守設酌。穩叙終日。

十六日丁卯晴。別點馬主守。晩發過五木院。直到車輦。左右蒼松蔭路殆二三里。舘宇亦宏曠。殊快人意也。門外有盤松。繚以垣墻。築壇其下。天使游賞之地。而松今萎枯。壇墻亦毁無可觀。鐵山守承差入京。兼任龍川守李廷培來待。此距宣川七十里

十七日戊辰晴。因朴逢翌寄書京家。食後發向良策。仍宿龍川。守又出待。此距車輦三十里車輦良策二額皆韓石峯筆。漂海唐人押去譯官鄭得及其子押馬官尙義。自義州來見卽還。黃天賦自京來謁。前日成陵使喚書員也。初八日出城云。問近日洛下消息。初四日上親祭社稷尙不雨。裴大維因避嫌獻䂓。自上嚴譴吏曹當初薦擬侍從者推考。故今已卷歸嶺外。詔官十八日當入京云。

十八日己巳陰。晩晴極熱。上使稱有霍候不食而出。余晩發渡古鎭江。至所串舘午餉。判官尹彦世出待。有別倉在舘南溪外。形勢頗穩。可作邑居。踰小又嶺箭門嶺及諸小峴。路甚屈曲盤旋。箭嶺西望。太野無際。中原犬戎地方。分明指點間。翠黛撑空者知其爲松鶻。演漾回拖者知其爲鴨綠。眞壯觀也。渡長橋穿松林入重城門。乃義州也。上使寓聚勝亭。余寓東軒。此距良策六十里府尹朴燁伺候。夕被上使邀往聚勝。朴尹亦來穩叙。使朴習讀莞彈琴。名於琴者。方寓衙中。使臣例有戡合筒。余與府尹開見。黃絹織成墨字曰皇帝聖旨公差人員行過驛分。必須持此符驗。方許應付馬匹。若驛路官吏擅便給驛。皆治以重律云云。乃洪武三年月日也。自古及今持此入關例也。

十九日庚午晴。留義州。早食往聚勝。與上使對閱方物。更爲封𮖐。除花硯外謝恩方物凡九隻。皆令改櫃油㓒。夕登統軍亭。一望無際。中國犬戎我邦之會。三江縈迴。萬岫森羅。長洲白屋。列成村店。乃是唐人居也。中江以東則又是我國村民農幕也。額三字天使華察筆。玄應旻,康忠立,鄭璨從焉。

二十日辛未。朝雨旋止。午後大風。留義州。千秋方物改櫃凡七隻。合花硯兩起方物二十隻。又小一隻萬花方席七葉也。以慈忌終日齋居。譯官金聖男持柱宇書來。十一日出見朝報。裴子張因避嫌極陳逆獄之弊。敎曰忘君護逆之類。擬諸侍從。該曹推考云云。因本府狀啓寄家書。張士俊因稱念來見。醫員張希壽得罪上使令除下。代以本府官奴。盖唐人病卧者求見醫手。堅後曾方劑八味。又厭往見。上使以希壽往。希壽竟不依令。招之亦不趁現故也。

二十一日壬申晴。日氣淸冷。有若霜秋。留義州。以小札通于上使曰去希壽事體固當。但渠旣隨行久。抑而絀之。其情必有大憫迫者。無或有傷於撫御之道乎。若罪難恕。自有當治之律。而渠之不往。必以令公私護後曾也。若罪其不肯往見。則後曾亦希壽也。大槩今行員役。於我無親踈。而令公則不能無愛憎。必須公心使令。無所偏滯。人心服矣。答曰希壽在京。欲行之計無所不至。陽囑陰析。不勝紛擾。若在京除下。耳目當不暇開。故隱忍到此。不獨犯罪。欲刊之意已久矣。俄而送堅後曾密告曰希壽在京時。尹海平爲來懇囑。渠必行賂於其家。且其門地賤。不可以正官帶行。食後上通事方義男以下同辭來訴曰今行員役所持者最狹。出斂銀兩。以爲前道淸面例也。而元數至少。惟希壽所納當不下百五十兩。壹是爲恃。今若刊去此人。一番情物。更無出處。乞商議許帶如何。余曰希壽罪若不可恕。不可以汝等之告持難。但其罪不知果刊去耳。聞譯輩又訴於上使云。漂海唐人胡敬,河三才,盧冲,方初陽來聚勝亭請見。不可以私忌不見。遂往亭上。與上使接見。酒四行乃罷。其餘在舘者亦題送酒肴。初陽自謂徽州人。余問朱文公後裔今尙有之。又朱學盛行否。答曰大賢子孫世爲博士。而爲儒者擧皆尙慕其學。是朝宋應瑄來曰上道以明日。遣小的往鎭江丘游擊衙門呈揭帖云。余心竊恠之。及其相對。上使又及此意。余曰朝廷雖不知。可以爲之乎。卽將啓達乎。答曰越江狀啓中並及之。余曰其意則不可。幸商量善處。旣歸舘。宋孝男持揭帖來示。余曰越江日先送何如。在我地方。私自越境相問。無乃有乖於朝廷意耶。孝男曰小的之意亦如是。而宋業男以爲可送。余曰汝以吾言告其姑待他日也。厥後無皁白。余招譯官責之。

二十二日癸酉晴。留義州。宋孝男來曰上道之意。必欲送呈揭帖奈何。余曰過江日或可致欵。而在此不告朝廷。私自送禮。於義有乖。况游擊爲人不可知。因此私禮。欲作規例。後日使行。不問舊識與否。責其情禮。否則發怒。惹出難防之弊。則非但其時使臣具由啓達。朝廷亦不得支吾。當此之時。誰任其咎。孝男曰小的與玄應旻終夜陳禀。不爲回心可憫。俄而宋應瑄來辭。余留之。招宋業男曰今此別禮之行。出於汝等之意云然耶。他日朝家有論。汝輩當之。業男曰此府譯學往來時。每勤記問。爲我使相之道。不可不致情欵。故前日敢陳拜帖之意。今則幷與揭帖而送之。小的所不知也。然臨其越江。上通事持禮單往來絡繹例也。雖送私禮。有何防害。余曰臨時往來。汝輩之言不足信。况私致情禮。前期七八日。乃今創之。尤是不可。我年前爲接待郞官差官。欲見前日相知宰臣。必啓達蒙允而後見之。此不過人臣無私交之義也。吾意如此。汝輩好樣爲之。業男往上使前。陳余言姑停之。方義男來曰私禮之送。固所當爲。深以我防塞爲不便。余訶之曰何迷劣甚耶。徒知行過時汝輩免徵之爲可喜。而不知朝家禁條與義理當否可乎。前後使行。雖無私禮。每常往來。何必此行乃爾。退去。義男低頭而出去。夜牌文自鎭江來。呂姓差官又賷皇太后詔。以今月二十一日辰時起馬云。本府倉皇奔走。一面馳啓。一面起送譯學。請姑留江上。是午譯學李希仁自鎭江還曰太后崩逝。追崇詔書到遼東。呂也謄賷以來。期以明日越江云。府尹送忠正巾。終日縮坐。因本府賷啓人附家書。夕上使來見。言游擊處禮單事。氣色有執滯狀。余遂默默。玄應旻言其不可。則遽發怒言。余托病入房。使乃還舘。

二十三日甲戌晴。留義州。府尹來見。上使送宋應瑄鎭江呈揭帖。因令貿來冠服錦段。都事李尙伋自平壤至。余往會淸心堂。昏都事來。秉燭話移時。宋應瑄自鎭江還。余以昨日相持之意語都事。都事甚以爲當然。旣已往來。奈如之何。

二十四日乙亥晴。與都事府尹出江迎詔。府尹語及邊明叔事可嗤。午後與都事往麟山。直上山亭。周覽良久。黃昏還舘。我東以西。山亭之勝不减統軍。而猶或過之也。東北望統軍龍灣。西北望鎭江,松鶻,馬頭,兄弟等山。乃中華境界也。薪島,彌串等地。乃我國地方。而皆森列眼底。江海連天。浩無津涯。阡陌溝塍殆萬頃也。僉使孫景祉出見。是日國忌行素。

二十五日丙子晴。午有雨徵終不雨。上山亭。都事與僉使射侯。僉使設盃盤。午後與都事歸寓延春堂。歷見迎慰點馬。迎慰沈彦明也上使亦已往。以團練使金敬仁受賂專不點出人馬。稱病不現。杖之二十。因令本府改定。卽爲馳啓。本府以張乃賢代之。盖自義之遼。人馬價木十五匹。上使曾用所親譯官之請及自家所上下奴馬並十餘人。親自行下。令入把。敬仁以府尹命不肯施行。譯官譖之。上使怒以有此擧。譯官李希仁來言詔官呂國卿欲自此還歸。見其咨文。原是義州交付者。渠乃瞞了游擊作此行也。夢還庭闈。

二十六日丁丑晴。留義州。見上使。迎慰亦來。仍往上衙。坐二玩堂穩叙。余問府尹昔聞令公善於馬上馳射然乎。曰今則毋指病臃不如前。然猶馬上發矢。射獲熊豕鹿豹。雖當陣可以衝突矣。余曰可與同死生者幾人。曰五六十人。余曰當今可將者誰。曰有古將風。處事或當理。無如金景瑞而病在濫。能馳突無怯者柳浻而身有疾病。李守一非丈夫情態。頃者巡到本府。審視城役。大言曰何如是作不關役也。吾意則不欲云云。是亦詐也。古之良將不如是也。且曰團練改定。無乃傷於使臣乎。渠亦有口。似謂出於員役之讒口云云。旣歸。府尹來見。麟僉亦至。夕都事來叙。夜聞宣傳官持票信到府。乃以頃日捕得三倭于黃海境。本國防備似急。欲通中國。以請勿徵兵事也。

二十七日戊寅晴。留義州。上使刑推金敬仁妻及奴子。竆詰所犯。得木七十匹紬三匹。而當初行下小紙則終不納。還囚之。食後迎慰來過。余往點馬寓。從容做話。仍與共登統軍。主尹與迎慰已會著碁。俄設盃盤。醉後罷歸。昏上使來訪。

二十八日己卯晴。留義州。余往聚勝。與上使及點馬同査表箋。作一駄封櫃。食後坐大門。點貢馬二起各十匹。一匹斃。以輔數馬充之。答養理馬。辭朝日密旨三事。申勑一行。遼東入把馬二百卄三匹。皆已整齊云。宣傳官問本府後來詔官所持詔書何事也。夕都事過見。言譯官輩驕橫。余招詰上通事。使摘發來告。夢見嚴君仲父。仲父戱舞宛如平昔。

二十九日庚辰晴夜雨。留義州。往見都事。同上使歷迎慰點馬所舘。食後府尹設宴于聚勝皆便服。余謂公酌私服。無乃不可乎。使及府尹以爲當然。迎慰有服。獨乘舟沿溯。詔官自京入府。宣傳二人比足而至。皆以後來詔官事也。

三十日辛巳雨或止。留義州。丘游擊遣答應官夜不收二人。揭帖于上使及余。乃於二日渡江時。迓酌于舟中預邀者也。揭使曰弊營掾屬云貴國使臣向來無相見禮。於乎。禮豈爲我輩設耶。異地故人。天涯偶合。又豈可常禮拘耶。朔之二日。以一尊候于舟上。願以燕居私服相見。同事金爺。不佞亦折簡邀之。幸轉謂之。簡曰朔二日舟中小酌。奉候高軒。敢以先告之執事者。余答揭曰曾因上价許公。飽聞大爺聲華。仰之如高山。擬過營下。謹以姓名爲摯而退。不意今者。先辱華尺。寵有招命。感戢無任。才涉中土。遽瞻斗表。得齒席末。穩承英誨。豈非慕德者之大幸。但卑職之於大爺。似與許公有異。旣往無一日之雅。今日乃是初接地頭。公禮未行之前。徑用私服猥參尊席。非惟賤分未安。無亦大損於彼此體面乎。拙見如是。未敢從命。夕迎慰,點馬,府尹。同上使及余。會叙邊明叔于東軒。明叔以接伴送詔官仍宿。將以明日還都。

六月一日壬午。雨或止。留義州。邊明叔不告而歸可恠。都事來見。仍語及權盡己事云。嚴一魁,萬愛民戊申年爲査臨海事到我邦。至庚戌年俱被囚於巡按熊廷弼。壬子年聖節書狀權盡己到遼東。騾子主以一小帖付諸書狀陪行譯官。書狀開見乃小詩也。東藩桐葉竟成眞。薏苡如何凂漢臣。二公于岸經三載。看看時節又逢春。於是書狀挾置事件中。自上命挐盡己。癸丑聖節之行。余爲書狀。上密敎聞見嚴萬事。備細馳啓。到彼探問。則嚴也有自作之罪。萬也以自在知州。多枉殺見拘。今皆解獄云云。都事見余回揭草曰文詞措語。防塞俱善云。食後往淸心堂。與都事眼同稱量卜駄九十二隻。多者九十九斤。少者五十餘斤。署牌與都事幷押罷後。歷見點馬,迎慰。出坐大門。令軍士盧忠信,金夢松,酒湯,松花,廣飛等馳馬。皆能御馬。盧金能立馬上。校生金汝翔者後至。馬上才最可觀。爲人亦端銳可取。旣罷。請題以月明征虜亭。詩文武並用賦。應之。問其弓才。能百步射六兩。押馬官鄭尙義以疾請落後。余前有未便者。疑下人以此恐喝。初不許。細聞渠父子與一行員役多抵捂。而張希壽以銀兩誘之。玄應旻與鄭得最切。受希壽銀參。甘言動之使落後。使亦知其意已許之。余亦聽之。夕往見府尹。游擊揭帖書蛟翁柱下。尹先見改蚊字。蛟翁不知。尹自外來。伴若初見者曰丘。公何以知令公之爲蚊而改蚊字耶。令公好交唐人得美號。吾輩自此可稱蚊翁。於是言必稱蚊翁。

二日癸未晴。午後天動驟雨。發義州抵江上幕次。都事搜撿一行卜物。捉濫駄二三隻置之。府尹點閱人馬。余與點馬同看驗方物及貢馬。且譏察雜人。團練使張乃賢所卛軍人慮或私替亂糅。亦皆項封。上使在義順。俟竣事登舟。府尹與迎慰設餞船上。紅粉成行。杯盤狼藉。沿溯極歡。酒半見江上馳馬者五六人。馳騁上下。頗快心目。皆府尹陪牌官。府尹言能騎武士殆四五百云。丘游擊約是日邀酌舟中。日晩渡江。恐失期。預送譯官李希仁。請於明朝詣衙門以謝。宿農幕。

三日甲申。或晴或雨。蓐食渡中江。將直向游擊衙門。關上把門委官謂游擊下令使行若至。卽出見中路。故方急通報。不可徑送營下。請入門稅駕以待。遂於三聖祠佛堂前假坐。卜駄則終不許入。良久旗皷答應。掾房,夜不收等馳至曰游擊飯訖。出接江上。與把門委官點入一行人馬及漂海唐人。仍索情物甚苛。以扇子刀子等物分饋。依例禮物。已自義州前期優送。而今又如是。此乃他年所無之事自新游擊來。始極徵索云。旣渡逖江游擊標下連絡出來。前導以行。迤邐而上。卽江上南河上佛堂也。外門揭江上一覽四字。內門揭眼空萬有四字。樑腹書萬曆三十八年重修。余問創在何年。守者曰癸巳年東征將士所建。中門有小廳。設卓擁屛。乃擬接使臣處。俄而游擊至。使臣等具冠帶小避墻外。呈拜帖。未久出迎引坐。因設杯酌。從行譯官並皆有餉。極其殷欵。旣午乃罷。中火于磨兒谷溪邊。過金石山,松鶻山。在義州西望。已知其奇勝。及到山底。親見面目。巖壁削立。骨節呈露。眞仙山也。一名海靑。必是捕鷹而得名也。投宿細川素姓人家。乃湯站地方。距鎭江四十里

四日乙酉。乍雨乍晴。早發過柳田湯站。中火于西孤山下溪邊。過鳳凰山。大路乏環山底殆十餘里。山形峻拔。石壁屛回。所謂遼左第一名山也。高句麗蓋蘓文入據全軍。今其城址尙存。本朝兵部郞蘓汝芳坐言事罷。隱居終身云。歷乾河劉家屯。宿伯顔村或謂伯顔所生。或謂伯顔戰敗于此故名。徐姓人家此距細川八十里。是夕漂人胡敬等請見。許以明日午餉時相接。

五日丙戌。乍晴乍雨。晴多雨少早發踰大小雙嶺過松站。一名鎭東堡踰長嶺渡甕北河。水底石如瓮磷磷。楊摠兵照撤去其石。以便軍馬。猶艱險。踰斗嶺中火于蛇梢河邊。八渡之一漂人方初陽,胡敬,盧冲等來見。爲謝主上再生之恩。過二渡,三渡,土門,子長林,龍鳳臺,半㙜,四渡,五渡河。投宿古烟臺邢姓人家。此距伯顔村八十里先是松站以北去胡地僅三日程無人家。虜常往來。使臣之行自義州領兵送過遼東。自寬長奠等堡之設。村居連絡。遂爲內地。雖無兵安心過去。李成樑力也。所經禾糓不甚茂盛。問主漢今年農事視前如何。答云久旱得雨。苗始勃然。恐不及上年。而亦不至大失也。路逢塩商。皆以橡葉連𮖐。圓正如磨石狀。鋤制異於我國。柄長十餘尺。鐵長四寸五分。腹凹背凸如女瓦形。著柄如我國鍤。立而役之。荷而往來。始知荷鋤歸三字之味。入關其制稍殊。柄長三四尺。鐵如蓮葉半展。又作頸鐵如鵝鶴頸。冒諸柄頭。而貫於刃鐵之背。亦立役之。鎌亦短而廣如半月。古詩所謂月如鎌者。此之謂也。

六日丁亥。乍雨而晴。早發涉六渡七渡八渡河。過鎭夷堡。一名通遠從沓洞草河口羅將塔諺傳義州羅將三日往來北京。死于此。設塔志其葬處云。踰分水嶺。嶺之東西皆有水故得此名。東爲八渡。西爲三叉河之一。中火于扇馬塲。過接官廳天使往來。遼東都司迎送之處。踰汪桂嶺。過連山關古有關譏察行人。本國使臣之行。亦皆點入。廢於壬辰之後。其市廛則尙如舊。將軍廟。關將軍廟所經皆平日夢中所歷。渡兩河歷古城山。投宿璧洞王姓人家。此距古煙㙜六十里是朝先遣譯官李命聃及官奴武會。往遼東脩理舘舍。

七日戊子。朝陰夕雨。昧爽踰高嶺過新柵里。朝餉于溪邊。層塔在林麓中。韓尙書墓云。漂人林正春去夜死。其同行到此棺殮。葬橋外荒田。過甜水站。門內竪兩牌。一書隄防盜賊。一書盤詰奸細。西邏城門上有廟三間。各安佛像。右一間題威振華夷。中一間題收瘟釋毒。左一間書雨順風調。以紫霄殿三字扁其楣。庭有盤松二株懸鍾。祀神時所撞者。庚午年鄭藥圃使行遇賊於狼子山。令譯官韓彦恂告急本堡。彦恂夜半乃到。城閉登此廟擊鐘以通云。至新橋。見唐人持牌文去。白布政以巡按東巡。預勑諸鎭者也。踰靑石嶺。皆靑石可硯。義州人每往來取去。中火于嶺底李應乾家。其家舍頹圮。器用多寶。問之曰祖先世有官職。自父二世爲閑人。力耕致富貨多。向因高太監宋三苛饕。與此中齊民。共見蕩敗。所餘器用只此。而原住城內。此則農幕也。問田土幾日耕。曰六十七日耕。所出糓幾何。曰四五百斛。稅役幾何。曰糓三斛例納六斗七升。此外無雜稅賦役。斛容十斗。而以我國斗量之準十五斗。盖我國之石。問家丁幾人。曰七八口。捐直幾何。曰十朔例授二兩銀三十尺布。又問去虜境幾許。曰北㺚子五百里。東㺚子三百里。而於遼東最近。因言其孫惟新爲指揮把揔云。過三歧坪狼子山。卽藥圃一行値虜登山處。渡三流河一水三渡故名。一曰湯河。頭關站。投宿柳河子村金姓人家。有溫泉。此距壁洞八十里

八日己丑晴。午間微雨暫灑。踰小石門嶺過王祥墓。祥爲天順間都督葬于此踰大石門嶺過冷井庄兩井幷在路傍。寒洌可食。高麗村。中火于石河子村高姓人家。行數里許。水口漸開。山勢頓豁。曠野微茫。烟樹葱籠。遠指城塔。知其爲遼東。俄有放炮聲。䧺震天地。問之巡按習陣也。未時到懷遠舘。在城外東南舘宇頹廢無着足處。不得已寓于門內黃繼安馬自強等家。此距柳河子五十里先是都司差送夜不收二人。把守關門。凡使行人出入。必加禁束。時有闘閧之擾。上年聖節之行。亂箠義州官奴。或至致傷。都司聞而禁之。遂廢把人。今則任吾出入。無復拘撿矣。城外阡陌。纍纍赤塚。不知其數。或樹之以木。立石爲門。左右塋域。似有昭穆之序。此則世族之墳也。厥或有繚以垣墻。竪碑以誌。所謂園陵者也。此地非無可葬之山。而必埋諸田野。鋤去靑草。作一土塊。其俗不可知。大槩自義州至遼東。通計四百里。舊自九連城由江沿㙜以行。且於連山設關置官。故謂之東八站。今則九連爲鎭江而行不由江沿。直指湯站。連山關亦廢。實六站也。譯官方義男請見鎭撫。答以今日方來陣塲。明朝始可相見云。鎭撫乘夕馳來。多有侵責之意。

九日庚寅晴。午間雨氣籠山。西南風起。留遼東。巡按習陣。鎭撫金國寵,文宗公,桂應元,安應龍,金百鎰等馳至。責開咨例物。譯官輩設酒肴餉之。以紬二十匹米二十帒分授。前例也。又以此行兼謝恩。另索一起情物。不得已加給雜物。期以明朝行見官禮。有秀才三人見過。問姓名楊武祥,鄭汝鈺,楊翹也。鄭之語音。不似遼人。令譯官問曰你無乃南土人耶。鄭有喜色曰何由知吾非此土人。我果紹興山陰人。而通判乃切族。故爲來五千里地。留一年未還矣。武祥故副揔兵楊元子。元於丁酉年。卛三千兵東征。敗於南原拿刑。經營我國。未免軍律。國人之所不忘。今見其子。不覺戚然。陣罷諸軍或過舘門。有向化㺚子四人。雙騎兩槖駞。形穹窿。背有兩峯如鞍子狀。首如馬仰而小。鼻柱短促。上唇分裂。以牽繩穿於左唇。聲若驢噍。脚節三屈色黃。一人戱升項上。怒跑賣餠人。其人氣絶僅蘓。其妻輩亦編於行伍。衣甲成隊而去。能馳戰馬云。義州吹手一人先還。修書于府尹,判官,都事付之。

十日辛卯晴。留遼東。早朝與上使由小南門詣都司廳。外門下馬。步入東夾門。假坐中門外良久。鎭撫始入。俄報二大人出。引使臣由夾門入。列立階上東偏。二大人立於司廳前頭。掌印左僉事右使先升中廳上再拜。余次升亦再拜訖。立西廡下北上。從者進茶飮畢。令譯官宋業男跪告曰非但節日漸迫。國王謝恩之至意。恐致稽緩。請速命打發。無使淹滯。答曰當勑令遄發。可安心遅之。辭拜如初。二大人前後皆答拜。余先出。譯官次之。於是招漂人胡敬等入庭。訊得情因。敬等泣訴曰十死僅生。專荷朝鮮國王恩恤。得返中土。自玆以往。惟仰老爺護活。答曰自有舊例。不患不資。命還舘。司廳北壁楣上額。揭揆奮堂。左傍小牌。題盜用印信者律絞。前楹左右各揭三字。左廉生威。右公生明。中門外有碑。不得細看。中有遼東地方將千里帶甲幾十萬等語。城內處處設三間門。層搆巧斲。高撑半空。揭額曰勑賜曰欽賜。或進士或會武或所除官職中懸橫板。題其姓名。所謂牌樓者也。歷謁文廟。廟門不鎖。階庭蕪沒。虫塵鳥溷。積榻成塊。孟聖位牌。顚倒床下。掃灑奉安。其題牌用金字。書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朱書復聖顔子神位。宗聖曾子神位云。東西廡位牌。顚亂失序不忍見也。齋生左萬重巾服出見。余詰其故。曰敎官遞去。近欠看護耳。明倫堂北壁金字書一魁字。此則科擧勉人者。非明倫之義。而左楹書父子也君臣也昆弟也夫婦也長幼也。道達古今昭卛履。右楹書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聖垂謨訓有章程云。堂額朱文公筆。凜然使後人起敬。堂北有石假山。其高與城齊。細逕盤紆石間。築㙜其上。間樹雜木。攀躋層頂。俯臨廛井。城堞周遭。舖肆鱗簇。繁華文物。可謂盛矣。日晩都司揭牌于舘。其畧曰誠恐無知遊棍擅入攪擾及賣頭人役需索方物。殊非柔遠至意。合行嚴禁。許麗人赴司控禀。或本司察訪得出。鎖拿重究云云。下輩言舘傍田畒。皆我國之位。問諸舘夫之壻劉良臣。答曰始者爲朝鮮使行供億。捐環舘八十畒地。別收稅糓。以應其需。今爲舘夫之耕。修築墻垣等役。皆出於是云。夕楊武祥,楊翹,鄭汝鈺等來見。又有楊鶴祥者隨其後。使曰吾曾作先揔兵祭文。武祥等請見。不能出示。楊歸後語譯官曰楊元之子。誦我祭其父文。乃謂聞聲名久云。

十一日壬辰晴。留遼東。送譯官李雲祥等于察院以下諸衙門。行見官禮。察院問漂海人等所賷者何物。所業何事。答曰舟手十餘人。其他皆貿粟之徒。行裝別無所賷矣。曰可罪而不可護送。雲祥曰護送之事。自古有例。及至兵部。始有訊詰。察院曰知道。伴送官王廷諺舍人隨應選等來致酒饌。依例謝之。楊翹諸公伻邀。同上使往。家主楊四知。卽翹之父而四畏之弟。故副揔元四畏之子而四知之姪。與武祥等出接。引坐中廳。俄出後苑。列坐盤松下。鄭汝鈺亦至。設酒饌穩叙。日昏乃罷。布政令鎭撫急招譯官。使方義男宋應瑄等往。布政同副揔兵淸査軍馬。査罷問調兵文書出去。你等聞之乎。答曰四月卄一日辭朝。路中暫聞文書過去。而不知某事也。曰你國兵額幾何。曰等是舌官。於軍兵無所與知。曰火藥現存幾何。大中小炮手幾何。又常操鍊否。曰操鍊則果常見之。其他火藥炮手現存數額則實未知之也。夜分乃還。

十二日癸巳晴。留遼東。早朝布政遣答應官王化延。問本國兵額及火藥多少。書以示之曰小邦壬辰之亂。軍民死亡殆盡。幸荷天朝拯救之力。得有今日雖收拾餘燼。拮据修繕。而兵力一向脆弱。重以近年水旱飢疫。各邑軍額隨補隨缺。卑職等俱非管兵之官。兵籍多少。不能詳知。而大約不敷。火藥本非小邦所産。每請天朝。例得數千斤。無以足用。故常常加請。此固大朝之所知也。因問布政連日點軍之故。答曰向年熊察院別抄三千騎以爲牙兵。今者要去老殘。充之以精銳。用備緩急耳。以紙扇贈答應官。仍令宋業男俱往。業男還曰布政見書示。再三詢詰曰陪臣安有不知兵額之理。答曰小邦官職。各有所掌。此來陪臣。俱非兵部官。何以知之。曰火藥果非爾國所産乎。曰兵部所給數千斤外。秋毫無可得之路。於是許退。業男問諸標下諸人。有言北關㺚子金台石。與奴首有隙。要藉中國之力。蕩覆其巢穴。故老爺之策以台石兵一萬爲左協。朝鮮兵一萬爲右協。而台石又願自發奇伏兵不限數。上國則當發五萬兵爲中協。而見今已整者四萬。期以十月擧事云。翰林編修莊奇顯爲詔使。監生王鴻烈爲副。牌文朝至。行輿踵到。各衙郊迎以入。乃赦文云。

十三日甲午晴。午後作雨。達夜不止。留遼東。鎭撫徵索日甚。託稱二起之行。責出童羖之角。名田禮單。而實自勒定。講詰諸項之數。五日不决。譯官等不得已罄一行囊槖。行賂各處。非但標下諸人。都司僉事。公然怒少喜多。否則雖積月日。將不許打發。甚可惡也。義州軍馬及貢馬糧料。元自西倉發給。而糓不實。一斛僅得銀一錢。而舘夫馹直賣頭輩自以爲應食。與團練碎頭爭之。軍馬所得。不能半之。此間謬㢢。事事如是。方義男呈禮單。僉事無辭受之。都司招進義男曰你一行員役所賫把蔘。必須發賣於我。方許打發。不然雖久未可發也。義男曰小邦防禁甚嚴。不得私賷。老爺不信。須坼包驗實。都司怒令推出之。盖張希壽與玄應旻私相買賣於遼人。自誇多賷。傳播衙門。以致徵貿之擾。余將重究。上使乃言譯官。欲陷玄張。陰囑生事。非玄張罪也。余知使言之偏執而不果治。

十四日乙未雨。留遼東。早朝鎭撫來言老爺必欲貿蔘。否則不許打發。余等書小紙。令譯官示鎭撫曰我國嚴禁把蔘。毋得私賷。犯者啓知國王。重究依律。但猥瑣之事。似非大爺所知。貿蔘之說。無或下輩所弄。大爺果有此言。何不示手批。况又有諸上司。大爺不宜有此。鎭撫持其紙携譯官去。又以方義男名題禀帖曰小的四月卄一日發王京。阻滯雨水。本月八日得達遼陽。見官之後。別無所幹。而留連已七日。原給車輛。尙無衙門分付。節日漸近。謝恩稽緩。使臣以下皆懷憫心。願老爺垂察。幸速批下。登時催發云云。旣午業男等還曰都司托稱往在詔使所不出見。最久使標下問曰你等何故來。答曰一行本無賷蔘。老爺必要換貿。始許打發。爲達情由而至。因以禀帖示管家。適按察衙門人至參見。乃曰朝鮮使行之留連。何至七日之久。譯官等因嚇管家曰陪臣與按察相知。今若不許打發。則將赴訴。管家色變。入告而出曰。你等好樣爲之。譯官書示賂單。於是都司下敎曰他日若知你行賷蔘。重治不饒。今將命發車輛退去。察院又送銀兩。列書各項物勒貿。一行盡力應求。其銀則封不動還送。是日詔使出還。夕上使以狀草示余。都似文餙。余曰多可改。

十五日丙申晴。留遼東。余抹去狀辭未安者。其姊詩卷。非布政所求。渠自強通。而以彼先懇求爲言。大是欺上。再三請改不得。可恨。八里催車本定以宋應瑄。而使欲送康忠立。余不可。又以鄭夢台換定。夢台旣爲馬文人情兩掌務。又押方物。且將坐車。苦役所叢。無如夢台。而必欲代宋遣帖。物情俱駭。余又力言其不可。使曰應瑄當往呈姊集。余曰呈冊誰不可爲。曰自初出入者乃可往。終不聽。盖當初自通諸衙門。使應瑄爲之。而狀中不言自通。若使他人。恐泄欺上之語。而且凡百貿賈。皆委應瑄。不欲頃刻離出也。問各衙官姓名。巡按御史翟鳳翀。分守道布政按察白養粹。協守副揔兵楊廉。都司掌印李國楹。僉事梁燦。經歷李之淳。都司林日炳。斷事官趙鳴春。自在州知州李鳴陽。安樂州知州李備云。華表柱在北倉裡。設廟安位牌。金字題曰丁仙之位。石柱在廟前。八面削成。長丈餘。立碑其前。碑首篆華表柱三字。下書有鳥有鳥丁令威詩一篇。仍叙令威始終於尾。嘉靖甲寅年建。傍有井。諺傳令威以北倉官。憤世投井死。不得其屍云。萬曆乙巳。知州萬愛民又創傑宇於柱南。其大門題華表觀。中堂揭化鶴仙蹤四字。皆張中弘筆。城外白塔寺。唐太宗征東時。命尉遅敬德創建者。千層粉築。突兀雲霄。題其腰曰流光碧漢塔。望京樓在西城上。洪武創建。嘉靖重修。或稱五層或稱八角。而勢將頹圮。未敢登眺。聞有書院奉安管寧王烈諸賢。將欲討謁而荒廢已久云。亦不果。懷遠舘門外東南有泉。諺稱高麗井。問之井常時水渴且濁。本國使行將至則水涌滿科。寒冽可食。許多行人汲用不窮。一行旣去則又如常。舘夫輩視此井。驗使行近遠云。午間應瑄持冊往呈。布政曰你何久滯至今。對曰陪臣到此已過八日。前頭或阻雨。恐不及演儀。乞老爺特命八里委官。催發車輛。布政卽命夜不收火急出送。鎭撫奔告。都司大怒。招應瑄曰你輩留滯幾何日而徑訴上司耶。於是急下車票而只題七車。李雲祥賂管家又得三輛。都司稱按察所命。招點漂人行槖。驗其無他賷。乃許五車。又曰使行明日雖發。而察院亦將詢詰漂人。此輩更留五六日可發。其意欲徵賂也。余等欲摸搨明倫堂三字。語楊武祥諸人則諾。使康忠立投揭帖曰專恃諸大人高義。呈雪花紙二十片。幸寵諒遠人敬慕先賢之誠。必踐君子重壓千金之諾。且呈別扇三把。答曰吾輩三人。俱入學堂模此三字。反覆手耳。當俟回駕奉投矣。是夕鎭撫等。自擇諸大人禮物。極其紛擾。兩處白米百餘斗細紬二十匹。其他種種雜物不可勝記。乘昏駄去。人馬盈路。公私囊槖。罄盡無餘。譯官領進。夜深乃還。又有點退之物。其數不少矣。

十六日丁酉晴。封秘密及發行狀啓二道。附團練使張乃賢歸。旣午鄭夢台及按察所遣夜不收領車輛以來。不收又自刀燈。多般阻搪。譯等另行科外賂物。然後乃載。猶不來者數車。留上通事方義男。坐車張希壽使之催出。而使行未時發程。南迤西行。過八里站車馬所發首山堡使臣回來時。團練使每迎于此。駐蹕山。唐太宗駐蹕處踰首山嶺。遇廣寧兵備副使王國楠之行。新除上官。要拜巡按于遼東云。少避路左。宿沙河舖擧人錢天祥天祚等家。此距遼東三十五里驛馬疲病不能行。厨房夜分始至。一行飢宿。方義男催車三更後追到。漂人等候按察訊詰。宋應瑄鷄鳴始至曰。按察訊得。許以明曉發去云。

十七日戊戌晴。西北風起。自遼而西。使臣雖乘轎。前後兩騾。其主一人執策臨之而已。書狀則左手傘扇。右手鞭轡。與譯官無異。行色酸苦。不可名狀。但今行養馬一人病退。以義州官奴太仁代之。上使許護吾行。有時牽扶。其亦幸也。晩發渡沙河。過長店舖抵鞍山驛山形如鞍子成一龍家。此距沙河二十五里車輛未易遆發。留宿。一龍子二人。皆秀才大器。方在遼東學舍云。大業年十九。治書經甚勤。能作經義。以筆墨贈之。遼東以西。五里一烟㙜。十里或二十里一舖。遠近村落。亦各設烟臺。以備候望。防守之嚴如此。東望有山名千山。山中有寺名祖越。列峀奇峭。雲岑縹緲。居僧多我國人。乃壬辰避兵禍來者云。

十八日己亥晴。風氣如昨。早發過夏橋墩渡甘泉河。中火于甘泉舖。遇騎步持弓矢釰戟。滿道而行。問之迎候廣寧兵備。自遼東回也。再昨余氣暫不平。今又大痛。似是痁候。客中心緖益無聊。過土河舖。到海州衛。宿東舘前許姓人家。此距鞍山五十里此州城郭之䧺。人物之繁。可擬遼東。而水味醎澁。近於瘴海然也。鞍山以後閭里之中。皆浚大窖。問之秋收後藏糓之處。虜至則必淸野。故預爲之云。聞昨日午間。奏請行先來譯官鄭彦邦過去云。

十九日庚子晴。風氣倍昨。因車輛未遞最晩發。西迤北行過黃家村。少憇田邊樹陰。覔西瓜甞之。投東昌堡宿梅姓人家。此距海州四十里厨房不至。一行皆有飢色。旣夕至僅夕餉。此乃遞馬玄黃。顚赴不前故也。聞放炮笳皷聲。廣寧兵備自遼東向沙嶺云。

二十日辛丑晴。西風大作。獰若窮冬。午間雨點乍墜還止。早發由長墻行。長墻卽築道。高數丈廣丈餘。連亘二百餘里。高車駟馬常所經行。嘉靖間揔兵楊照創此道。萬曆乙巳揔兵李成樑重修。御史趙檝幹其事。墻底浚濠。雖旱亦有水。潦漲成一大河。用小舟循墻行。名曰路河。大抵一以備虜騎衝突。一以便往來行人也。自此五里。每設二煙臺。又有外墻。相距十里。外墻亦設烟㙜。其外則胡地。㺚子尋常來牧云。過十里舖到三叉河。舊名遼河。卽高句麗之界。白頭山出三大水。東流爲豆滿江。南流爲鴨綠江。西流爲黑龍江。江之一派。又分爲三叉。曰大子河。曰朱子河。曰遼河。河到娘娘廟。合爲一水。南入于海。徒步浮橋以渡。中火于三官廟。過西寧舖投西平堡。一名沙嶺宿于姓人家。此距東昌六十里右堡旣有守堡官一員。又有備禦一人劉世臣云。

二十一日壬寅晴。晩發過平陽堡。渡橋中火于小橋臺㙜卒家。夕投鎭武堡一名高平宿桂必攀自稱秀才家。此距西平六十里有守堡官游擊一員蒲世芳。到任未久云。

二十二日癸卯晴。昧爽灸大堆手足兩母指各三壯。上使以吾氣困。強換騾先馳往。余乘轎過腰站老橋庄。中火于盤山驛北。眼力所竆處。有大小黑山。故揔兵李如松爲㺚奴誘引。死其下云。上使先往訪佛寺登塔上。題四言云亭亭寶塔。永鎭邊疆。佛力廣被。皇圖益昌。地獄天宮。俱爲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仍拜佛云。守堡官傅爾霖送饌榼。乃曰吾叔廷獻上年往爾國。厚蒙王恩。故致情云。依例禮單謝之。過朝溝舖制勝舖。一名二十里舖抵廣寧外城內。寓鐵姓人家。此距鎭武九十里車輛留盤山。厨房昏始至。一行皆飢宿。

二十三日甲辰晴。留廣寧。有大虜就殲碑。甲午年高平游擊桂日駙殲虜處也。揔兵張承胤聞㺚奴蟒賴等酋聚兵犯槍山海寧前等處。卛一千兵馬。往在寧遠衛未還。大同千揔郭效忠領兵五百至廣寧有日。是午都御史郭光復發牌趣起大同兵。送援山海。俟虜警寧息。仍回薊鎭操鍊云。聞李曠坐上年作㢢我國被拘。俄而其時率來舍人趙文子來見康忠立。忠立問其安否。曰你國回來後。爲蓋州掌印指揮。得罪見拘。今已釋之。未知何說爲的也。廣寧爲鎭。山川拱揖。城堞䧺侈。生齒之繁。物華之盛。可與遼東伯仲。而投化㺚奴居此者多。皆以銀兩支給。其男服中國之服。女子被髮左袵。不忍見也。城之內外。道塲寺刹雜於閭里。民之求福攘禍必於是。民家或畫象或小佛。無不設諸中堂。有若祖先自東八站至此漸盛。又見捕蝨者。無不齒囓其血者。胡習所染也。玄應旻自市來言有錢姓人賣卜。其卜異凡。招見則自稱卧龍奇門法觀音神課。又籠靈鵲一雙。方其吉凶運數拈出時。呪鵲令自出籠。口含其冊。然後開見其冊。有畫有詩極恠。鵲非我國鵲。如雀之小。而其馴如是。夜不收一人縛一人來。其人痛哭急喚主漢。相與爭詰。余見其所爭小紙。乃稅糓納未納也。被縛者推之主漢。主漢發明其非己所與。良久大閧。畢竟他夜不收來縛前來不收以去。此則與我國無異也。前頭日子尙多。而上使譯官要及後使未到前入京貿貨。誘脅上通事。不謀於余而自斷雇騾。以爲兼程並日之計。一行員役皆睊睊視之。

二十四日乙巳晴風作。早牌送譯官宋業男方義男于御史衙門見官。御史曰新除是官。兼理備倭。欲見陪臣。以相詢問。票下官等言自前無相見禮。曰然則何以接遣。曰別無接遣事矣。乃問你國地方。距虜境幾許。距倭幾許。你國幅員幾許。軍額幾何。譯官等曰虜境則或遠或近。日本對馬島最近。我國土地褊狹。軍兵小的不知其額數。御史以銀五錢與之。俾爲路資。且遣旗皷官偕業男來訊于使臣。余等書小貼付去曰小邦雖名八道。不及中國一省。全羅慶尙二道有觀察節度。分治兵民。平安咸鏡等道亦如之。內四道無節度。南邊又有水軍統制使。各有所領軍兵。及壬辰倭變。兵殤陣沒。飢疫流離。凋㢢不振。十不存一。職等俱非典兵之官。雖不詳額數。而大約數少。倭境對馬州。與小邦釜山浦隔海相望。便風一日可至。而渠衣食之資。專藉我邦。雖據義斥絶。而不自退戢。益肆狡舌。小邦曾已奏聞天朝。許令關市。姑中所欲矣。咸鏡有南北道。北之距忽酋地界不遠。南之距老酋巢穴尤近。故分置節度以備之。平安道鴨綠一帶七百餘里。與虜隔水相對。江界滿浦距奴境至近。義州僅五六日程。故又置平安節度以守之。大槪小邦節度。因地設營。地之大小。物之衆寡不同。故各營軍額不相等。不可以幾處營堡。槩論其額數也。午後發程過西嶽廟。中火于壯鎭舖。抵閭陽驛。一名脅鎭宿劉姓人家。此距廣寧五十里守驛官陸仲自言從萬經理久滯我國。送酒饌。依例禮單謝之。醫無閭山自廣寧之北。逶迤南注。橫絶遼野。西亘百餘里。逐峯列置烟臺。山外距㺚子地僅三四十里云。

二十五日丙午晴。早發過楡林堡。抵十三山驛。日尙取道。而車輛未易遞。宿張姓人家。此距閭陽四十里上使以不能催車使淹滯。欲笞宋應瑄舍之。語余曰此書狀事。尊兄何不致察。見舍兄日記。日治罪譯官。余笑曰日期若窘。何待令公乃督。今則從容逐站。猶可及期。未知應瑄輩何罪也。荷谷帶譯不善。吾帶譯皆善故也。使亦笑之。主漢以其兄張男曾以管撥。久稽我國。另致勤欵。以酒饌來餉。其子十四歲兒能讀書經。贈以扇墨。而以魚米謝主人。驛前有石山。小峯攢列者十三。驛之得名以此云。

二十六日丁未晴。西風大作。廣寧中軍高寬追送銀二兩。要貿弓四張大油紙四軸。罄所有以二弓應之。銀則封不動還送。晩發過新城渡大陵河。河源自胡中來。夏則乘船。冬則橋渡。今因大旱。人馬徒涉中火于大陵河所。過紫荊山舖渡小陵河。亦出胡中。小於大陵。抵小陵河驛宿王姓人家。此距十三山六十里正當賊衝。以錦州衛在驛北十里。賴以扞禦。路遇廣寧丁游擊自錦還廣。問之近以虜警卛兵來駐。今撤還云。

二十七日戊申。風雨大作。上使先行。余留待方物。看雨追發。中路大風雨。騾子不能行。全體沾濕。頭目眩亂。過松山所。投杏山驛宿張姓人家。終夜苦痛。此距小陵河三十八里泥濘車不能行。朴雲祥所領車顚覆。方物幸免沾汚。使與方初陽語曰我入山學仙。道幾成而國王招之。辭不得。他日若做仙。可於徽州等處。一瞬往來。可相見否。初陽曰大人果爲仙。雖可往來吾境。凡骨豈能相接。使以厥姊集及列仙傳與之覽方欵語。余適往乃罷。康忠立傳言其事如此。

二十八日己酉。朝雨晩晴。曝曬方物及一行衣裝。兼遞車未易調發。留杏山。備禦麻承宗前揔兵貴之子。送家丁索米紙。以二斗二束應之。卽具饌榼來謝。其家丁我國淸州鄭姓漢也。其父爲別侍衛。其兄末叱年居京城東大門內。渠十歲隨萬經理來。爲李如松舍人。冐李姓名天付。今事麻二年云。余問我國人如汝者幾何。曰不知其數。各鎭各家無不有之。而有功得官者半之。慶州鄕吏崔姓人子今四十二歲。新除甘州參將。率兵三千。每言本國有事。我當出去救援云。且曰我國人學弓砲習馬。居廣寧爲兵者最多。或把揔千揔爲將官者不少。諸揔兵大爺。常曰外國唯朝鮮多可用之才。非㺚奴等所及。每試才。朝鮮人常第一。問倭奴來居者有之。曰有之。但不如我國人之多。廣寧城內。以我國人居左。倭奴右。成東西村。或時私闘。各自分黨。朝鮮人常勝。倭奴因摳打致傷。訴于御史。御史招訊。朝鮮人同然一辭曰非此奴輩。我等何爲流托於異土。御史無如何。各賜銀兩和解之云。

二十九日庚戌。乍雨乍止。備禦發五十騎護行。早發過高橋舖。中火于塔山所。過望海所。暮投連山驛宿汪魚化家。魚化以放糧官久稽平壤者。而其子爲高嶺守堡官。遆來未久矣。廣寧張揔兵自寧遠還營過此。送譯官等見官。自高橋舖至中前。虜地尤近。或不滿二十里。賊騎尋常突出。劫掠行人。故城外路傍列植拒馬柵。柵外築土爲壘。因隍爲溝。以盡防備之道。而民居絶少。田野不闢。東南望海纔十餘里。西北指點虜域隔一重淺山。行旅狼顧。田夫脅息。信乎危境也畏道也。此距杏山五十里

七月一日辛亥。朝陰晩晴。驛中人馬俟揔兵行還始遞。故晩發。過雙樹舖。未及寧遠十里下馬。登路傍石巘少憇。康忠立,全義男貨甘瓜十餘味甚快。抵寧遠衛。城雉市廛。亞於海州。宿張姓人家。此距連山三十八里車輛尙有未到者。泥路如阱。十步九陷。不能前進故也。主漢祖副揔承訓私護免役者。而家亦承訓所搆。使之接行旅。例捧其稅一朔銀二兩二錢云。沿關路在在如是。非獨祖家。士大夫之與民爭利。少無廉耻如此。衛有兵備。僉事一員出巡諸鎭未還。又有參將經歷各一員。

二日壬子。或暘或陰。夕又大風。寧遠以西民家。多以海中草如我國藻者盖屋。雜以黃土。平無高低。只有十字水道如瓦溝。多積柴木禾糓其上。雖十餘年無雨漏之患。其草久耐風雨。色白如雪。連日雨水。車不能行。而上使每棄置先行。今又留李雲祥,宋業男。獨先着鞭而去。晩發中火于曹庄驛。過沙河所卽寧遠中右所塩塲曲尺河舖。暮投東關驛宿高姓人家。此距寧遠六十二里所過烟臺馹路。軍民皆有愁苦之色。問之皆言向者楊爺務恤兵農。捐出自家俸祿。修築城堡。不費民一錢。自備牛馬千餘頭。分置各驛。秋毫無所徵斂。一意養兵愛民。公私多賴。勢若長城。旣失此爺。繼者非人。惟思肥己。無意衛國。民無生意。兵日就踈云。至有泣下者。所謂楊爺。卽前經理鎬也。大槩遼廣二鎭軍兵。揔號十萬。其實五萬。而兵農有分。不相侵涉。當初立制定䂓。信乎得矣。而兵民之休戚。邊圉之虛實。未必不由於將官之賢否。信乎得人爲上也。

三日癸丑晴。夜大雨數陣而止。晩發到六州河。中火于中後所。城外有全勝碑。乃記上年八月事也。其畧曰中後所自嘉靖壬子。虜始跳梁。迄今壬子。俘畧民畜。焚我廬舍。殆無虛歲。近雖納欵。陽希賞賚。陰懷窺伺。稍隙卽逞。癸丑八月二十九日。虜聚數千。以圖大逞。號稱萬餘。翼日遅明。喊噪入境。游擊李公涉六州河。左右進戰。少選廣寧左翼營游擊高公自東關至。協鎭李公自前屯至。鎭江游擊丘公自中右至。戮力並勢。作魚麗陣突入虜營。往來刺擊。折馘二十餘顆。賊墮馬驚潰。泣嘷傖儜北竄。李公名繼功。協鎭李公名光榮。高公名銓。丘公名坦。郡人太原通判吳道隆撰云。疑其過實。訊諸居民。皆言上年之戰果快云。夕抵沙河驛宿牟姓人家。此距東關三十六里

四日甲寅大雨。留沙河驛。大小渠河漲如海洋。難於跋涉故也。主家隘陋。上鷄塒下豚牢。人亦屎其後。惡臭擁幃。苦苦度日。鄕思倍長。夢歸庭闈。

五日乙卯晴。晩發過葉家墳。墳後小山。草樹茂密。有時零賊隱伏。搶掠行人。而虜地相望十餘里。最是可懼之地。往來者莫不有戒心。歷狗兒舖前。有數人結幕烹茶飮行人。快若風生齒牙間。與之錢不受。好施人也。渡狗兒河投前屯衛。城郭里閭之盛。亞於廣寧。留宿劉姓人家。以待車輛。此距沙河三十里。未及前屯一里許。塋塚纍纍不知其幾千。問老漢。十年前解揔兵聞遼陽逆變。領兵過此。不意㺚虜首尾邀擊。全軍敗衂。其時將士死者皆葬于此。解爺墓亦曾在此。最後其子孫移歸故土云。解爺卽勤勞我國者名生。見其敗死處。深覺戚戚焉。

六日丙辰晴。早發過楊將軍名照墓高嶺驛。中火于中前所。過鎭遠舖貞女祠八里舖。抵山海關外邏城。宿戚姓人家。此距前屯七十里大槩自遼東至山海關十七站。通共八百三十四里。揔是一㨾大野。過沙嶺始見醫無閭。廣寧以後暫有綫山。其土皆塡沙。無抵雀之石。所謂貞女。許孟姜也。當秦築城。其夫范郞就役。十年不歸。孟姜自隴右徒步來尋。郞已死。號哭不食。七日而死。葬于海邊。其地沒爲海。墳化爲石。至今海中屹然如柱。後人稱望夫石。立廟關外十里巖石上。又建觀音殿其後。度僧守之。丙申分司主事張時顯重修廟宇。立貞女碑記其事。廟門左扉書秦王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右扉曰姜女未亡也。千年片石爲貞云。

七日丁巳。或陰或雨。早牌詣關門。伴送王廷彦呈遼東御史批文。良久許入。又於廳外俟。譯官以扇把應管家徵索。始行見官禮于分司主事。余等前後四拜。主事答揖進茶諸節。一如遼東。員役則照名招點。使跪見而過。抵城西馬姓人家留宿。主司王致中雲南人。戊戌文進士也。備送下程酒饌。依例禮單謝之。關之䧺壯。不須云云。而表裏大門四重。主司廳在二門之內。又外有虛門如牌樓。以八分書遼左咽喉四大字。虛門內南偏。搆小廊七八間。中隔以壁揭。其一曰自止亭。御史以下入關時假坐處也。其二曰有別室。男女分坐左右。不令混糅。第一門揭華夷瞻仰四字。第二門上起層樓。外揭鎭東樓三字。內額天下第一關。樓簷下懸著柵櫃如壁龕。問之。主事之有善政者。民留所著靴于其中云。此前古所未有。而其所藏只有三處。亦可想善政之罕有也。廳事北壁。以金泥大書持廉秉公四字而極行題勑諭二字。南壁揭節儉正直四字以對之。楹外兩楣間。內則天監在玆。外則譏而不征各四字。墨題分揭。庭南設小障。書天理國法人情六字。第三門外揭詰奸通商順民六字。內面揭東門鎖四字。第四門外面書職方重地四字。內面書兵部分司四字。其內廊又是自止亭有別室也。西大門外又有虛門立於橋上。以八分書朝宗橋三字。主事之點察行人。雖士大夫正室亦皆去茀而過。只分男女之路。男則庭中障前。女則庭除障後。唯其子弟乃或隨護。大朝立法之嚴如是。參將藺騰雲領兵馬數千留駐云。

八日戊午。乍晴乍雨。慮方物或汚。開閱還封。又點見貢馬。長城自角山直過關門。因跨平野十餘里。抵海而窮。其上突起層樓。樓下削石爲基。累甓成城。截入海中。延幾數百餘尺。隨其層階高下。架屋三處。或爲虛廳。或爲門闌。或爲藏兵之庾。樓之額曰觀海曰望海。今主事又以澄海揭焉。登第一層上。俯臨無地。萬頃蒼茫。一眼千里。快若登仙。然斯樓之建。非直爲遊觀。實要候望備禦。固爲萬世無窮之䂓。而其地勢亦天作。但無人以守之。則不足恃也。自望海還。上使方坐廳中。與通事輩說上年冬至副使李成吉不忘灣妓桂香之事。拍掌而笑。余曰今日則此人說冬至使可笑之事。明年又不知何人說了今日可笑之事耶。使曰吾輩豈如李某。余曰當時李某亦自以爲吾無可笑事矣。因呵呵而罷。雨水有兆。前路又多大河。一行相議。雇騾十餘頭。以輸方物。

九日己未晴。早發渡石河。河源出自石門山。山在路北十里許。石炭所出處。從范家店渡湯河。河上有溫泉云過鳳凰店。中火于深河驛。又過楡關。秦塞。漢唐因之。夕抵撫寧縣山川形勢最勝。城池市閭亦盛。宿徐姓人家。此距山海關一百里縣界東西路。每十里立虛門。橫書里數地名。如我國立堠之例。皆今年六月所建。而他境無之。此實知縣王㙜之幹能也。

十日庚申晴。早發過蘆峯驛。渡楊河靑楊簇立過石槽仙人張果喂驢處云。蘆谷口背陰舖。楡林成陰。桃李夾谿。中火于雙望舖。舖之東門外有碑。一面書昌黎縣西界。一面書盧龍縣東界。昌黎縣在昌黎山下。卽撫寧縣南四十里。今有韓家店。文公後裔居之云。從十八里舖過射虎石漢李廣所射石。形如虎蹲。後人刻作虎頭。萬柳庄光祿李浣別墅住春苑。在永平城內。翰林白兪亭榭極華侈。投宿永平府南門外張姓人家。此距撫寧七十里本府漢之右北平。唐之盧龍。市閭䧺於諸鎭。城池爲一方最。盧龍縣在城中。上使自萬柳書拜帖。舍轎先馳。欲往見白翰林。余直向所舘。俄而上使至。問已見翰林乎。答以其家客多未通刺云。良久白公遣伻曰下輩不體主意。不開重門。使諸陪臣不得遊覽。無任愧恨。幸卽更臨。上使卽拜帖謝之。仍送厥姊遺集。白之子養元送酒饌以謝。上使欲更往而日黑還停。

十一日辛酉晴。早發渡小灤河大灤河。大木道乃涉抵孤竹古城謁夷齊廟。過范家庄野鷄屯。渡沙河過沙河驛。中火于七家嶺。又過汪家店新店舖蟒龍橋。夕至榛子鎭。宿厲姓人家。此距永平三百十里孤竹城在大灤河上。夷齊廟。元世祖所創。而重修於成化間。城門題曰孤竹城。又題曰賢人舊里。第一門題勑賜淸節祠。此是成化天子所命也。門上有樓。立碑書聖旨。有祭文曰。遜國全仁。諫伐存義。懷仰淸風。千古無二。庸修祀事。永範綱常。第二門題伯夷叔齊。第三門題百世之師。第四門題明朝封祠。其內有廟。奉安二子塑像。伯曰昭義淸惠公。叔曰崇讓仁惠公。廟前左右長廊。祠官齋室也。廟後又有左右廊。左題盥薦。右題齋明。供具祭需處也。其北有揖遜堂。祭後飮燕處也。又其北築臺數仞。建溯淸樓。俯臨灤水。孤竹君廟在城北河洲上。洲西有砥柱亭。城南有首陽山。謁廟後喉渴氣餒。適有販西瓜者。下馬快喫。頓覺蘓豁。

十二日壬戌晴。早發過狼窩舖鐵城坎橋板橋舖。中火于豊潤縣豊潤驛。郭姓人家養二猿。耳目口鼻及手足。頗似於人。而足大指亦如手大指。能捕虱。渡還鄕河過高麗舖閻家舖沙流河舖梁家店種玉田。夕抵玉田縣城東唐姓人家。此距榛子一百三十里

十三日癸亥晴。早發過采亭橋藍水出玉田西北徐無山。其色如藍。冬夏不變。枯樹舖樂山店。暫憇眞武廟。過別山店豊家橋謊糧墩漁陽橋。下可通船中火于薊州城外。過二十里舖白家店。投宿邦均店蕫姓人家。此距玉田百十里上使中路轎墜騾仆。此固八十里過站馳來之故。而怒於譯官。方物已向前站而不肯前去。仍留薊州。一行未知其意所在也。

十四日甲子晴。上使朝前馳至。飯後發行。過公樂店踰段家嶺渡草河。中火于三河縣。又過夏店新店馬尾坡。夕宿鴈郊舖張姓人家。此距邦均店九十里

十五日乙丑陰晴。早發過柳河屯渡潞河。投潞河驛李姓人家。爲待伴送留宿。此距鴈郊舖二十里卽通州城底也。潞河本非大河。北京建都之後。掘而深之。又引注傍近各川。以通天下漕運。故上下數十里間。彩鷁簇流。牙檣揷天。商船賈舶。又不知其幾千。而所謂待變船原數九千九百九十九隻。分番遆戍。行宮儀仗六部㙜省。皆設於舟中。舟中之卒。以舟爲家。直如平地上計活。鷄鳴狗吠。達于水上。可見皇猷之宏遠也。且關內一路無烟㙜縣衛。只設城堞。盡出其軍兵。列戍長城。而至通州置六千兵馬。儲三倉糧粟。其衛帝都備不虞者至矣。未知今列鎭將士果能不失聖祖貽謀否也。

十六日丙寅晴。晩發過大通橋。橋在城西十里許。下通船艦。其水乃玉河下流合於潞河者。到東嶽廟。重簷複宇。竆極壯麗。金軀玉像。不知其幾。而左右長廊列置種種冥司。以爲祈禳之所。乃是胡元所刱。而聖朝未免增修。凟亂至此。甚矣儒道之衰也。余等具冠帶入朝陽門。卽上東門過大市街玉河橋。抵玉河舘。奏請使朴弘耉一行寓東照。安南國使臣等寓西照。惟㺚子舘空虛而耻入其處。趑趄彷徨。舘夫來言提督主事許寓廳事內廊。遂寓於此。大槩自山海關至皇城。凡十站通共六百八十里。各站程途。視關外稍濶。一行怕虜纍息之餘。入關解嚴。如入室堂。而店舖連給。耕農遍野。自撫寧又多棗田。種盈壠畒。間之以糓。兩收其利。薊州以西則甲第彌巷。園林竟里。槐柳成行。桃李繞墻。烟樹之勝。果如所聞。但厥土與關外同一埴沙。風則流轉成堆。象霿眯目。咫尺不辨人物。地勢洿下。田土沮洳。遇旱糓成。故今年禾黍。極爲豊實。都城內市肆之繁華。人物之稠盛。不須云云。而尙文已極。怙侈日甚。廉恥道喪。貪黷成風。交見於朝野章䟽。無乃周道欲衰。未免爲識者之憂耶。

十七日丁卯晴。留玉河。提督曾汝召招奏請通事曰你事可指日成。太監催文又至。必你等用銀私囑之故。爲林郞中所怒。所謂欲速反遅者云。吾一行未及見朝。故不見提督。上使不告於余。獨先往奏請所。良久余乃追往。上使辦夕餉以遇之。

十八日戊辰晴。留玉河。進香使閔馨男,陳慰使呂祐吉等行至。無可寓。欲與奏請同寓。而陳慰及書狀將入行廊。上使與奏請使相請。輕許換入。吾一行移入東照。員役皆露處。怨泣不已。余亦宿行廊。心甚不平。令舘夫輩更請門內左右廊。事事顚躓如此可歎。

十九日己巳晴。留玉河。余先移寓。上使食後來棲。李養吾令公來見。因以酒慰之。送譯官李雲祥呈咨文于兵部。上通事方義男呈報單于鴻臚寺。

二十日庚午晴。夜大雨。留玉河。同進香陳慰等使行見朝禮。五更頭入東長安門承天門端門。候于午門外東廊。昧爽放象後。序班引立于御路上。聞贊唱五拜三叩頭。禮畢入光祿寺。奉領欽賜酒飯訖。還向御路一拜三叩頭以出。光祿之饗。御史二人監禁雜人。設紅柵四圍。務存軆面。光棍輩爭先挐攫之擾。視前稍勝云。承天門左懸一長板。書大小人說謊者處斬。盖以胥動浮言。惑亂衆聽。爲王政莫大害也。以大朝紀綱。猶有此慮。况於綱紀頹廢之域。不嚴浮言之律。其何以爲國乎。差晩往禮部。要行見堂禮。令方義男呈咨文。侍郞孫愼行引疾不坐。主客司郞中潘潤民,儀制司郞中洪世俊午後始至。許令免見。禮部廳堂額。或書和衷。或書寅淸。或書崇化。而中堂揭正已率正四金字。廼萬曆三年皇帝手筆也。

二十一日辛未。朝雨晩晴。留玉河。提督主司以雨不下舘。送下程酒米飯米塩醬鷄豚香乳葉茶等物。一一稱量。五日一送。自光祿供給。上使製免宴呈文。令宋孝男來示。語頗不切。改製以送。使卽令正書。午後閔呂二公任書狀自奏請寓醉。來卧提督廳穩叙。

二十二日壬甲晴。留玉河。與上使往拜奏請使。聞皇帝遭太后喪。葬前居倚廬。一遵禮制。誠孝求諸前古未易得。天下士民皆悅服云。連夢庭闈。

二十三日癸酉晴。留玉河。遣宋業男方義男呈咨于兵部。康忠立呈文于禮部。請免賜宴。不許。見五六日通報。大朝爻象。亦多不吉。禮部郞中洪世俊請皇太子講學。以快人心。春宮廢學已久。僚臣相繼上章。請開經席。終未蒙聖旨。此一不吉爻象也。閣老吳道南屢召不起。葉向高力辭求去。只有方從哲一人。而黨與相攻。日甚一日。擧朝爭相乞休。一人兼管數事。而事無大小。未免淹滯。此二不吉爻象也。陝西御史趙紱奏本。以爲朝廷大權漸弛。天下大亂將起。乃指宦官之橫姿無忌也。陝西巡撫李楠奏本。以爲州務廢壞已極。官職癏曠亦甚。乃指銀錢得官。無意稱職也。是又三不吉爻象也。市肆之間。士夫之中。怙侈成習。爭尙文餙。貪婪自姿。賄賂公行。是又四不吉爻象也。目擊爻象。不覺慨然發歎。大朝人之過我國境。又將謂何。晩生偏邦。常懷欝抑。及觀周都。今又如是。咄咄而已。夫復何言。夢歸庭闈。水痢稍歇。

二十四日甲戌晴。夜雨。留玉河。夕往見進香陳慰兩使穩叙。見縉紳便覽。有甘州參將崔用晦者。自號東丘。籍東寧衛。此果麻承宗家丁李天付所謂我國慶州鄕吏子也。以東丘爲號。其不忘故國之情可想。

二十五日乙亥晴。留玉河。通報中有山東御史翟鳳翀奏本。請汰世職詐僞。其中有曰僉事李曠以游棍冒指揮。此實用錢。與吏胥符同。假印作奸。濫竊世職。必嚴究無縱。可懲無窮之㢢云。曠卽上年差遣我國者。到廣寧聞得罪見拘。不知所犯某事。今果如此。奏請諸公聞來在進香寓處。與上使往拜。把酒穩叙。夕乃罷。奏請事覆本今日始入云。

二十六日丙子晴。留玉河。該部票帖。以二十九日驗納方物云。

二十七日丁丑晴。留玉河。往進香奏請兩使寓穩叙。

二十八日戊寅晴。留玉河。

二十九日己卯晴。留玉河。驗納方物。又退定於初一日。奏請進香陳慰使及書狀皆來叙。旣夕乃歸。遣方義男往兵部。以漂海人事也。

三十日庚辰晴。留玉河。往謝奏請諸爺于東前所。見聖旨有謂著査成化年內官齎勑例行云。未久天使當出。我國大旱之餘。不知何以支遣也。夢歸庭闈。

八月一日辛巳晴。留玉河。吏部尙書鄭繼之自南京入來。擧朝出迎。提督今日當下舘不果。方物更以二日驗納云。李養吾令辦酒饌邀餉。乃其初度也。

二日壬午晴。留玉河。譯官等奉進表箋方物于該部。方物不爲驗納。盖侍郞孫愼行辭本。今朝始下不允聖旨。合僚空堂請出故也。聖節使鄭弘翼一行至。見五月十八日家書。書狀楊子昇持來。

三日癸未晴。午後風雨。旋作旋止。方義男率譯官等驗納方物貢馬于禮部。潘郞中稱贊方物乾凈。貢馬肥健。且曰你國何不兼差聖節千秋以送耶。對曰各有所尊。兼差恐慢。又不敢擅改舊䂓也。李雲祥言郞中要見陪臣詩文。方義男曰我但聞陪臣職名甚麽之言。其他則不聞也。大槩上使不自量。必欲廣布詩文于中國。雲祥不過造言獻媚。而使乃曰郞中必已聞我文名也。遂令李孝男精書一冊送呈。余曰令公之文。雖中國人必有未逮者。然不見郞中之票帖。輕信譯官之浮辭。私自交通。無乃不可乎。使曰前日沈相之使余爲書狀。其時多有如此事矣。楊子昇來宿。

四日甲申晴。留玉河。朴義厚領漂人始至。入關時漂人未及半日程。余與宋業男請留關數日。待與偕行。而上使與諸譯恐牟利之或後。汲汲先行。漂人後至。爲主事所阻。今乃追到。以此歸期漸遅。可惡。

五日乙酉晴。留玉河。被奏請邀叙終日乃罷。上使令堅後曾送銀二兩三錢曰用餘也。幸以貿某衣服之。余曰吾聞每年使行。以厨房辦某衣來呈云。未聞以銀兩私致情饋者也。使曰國家公共之銀。我何獨用。往復再三。余令留後曾之槖。以俟他日。

六日丙戌晴。留玉河。漂人河三才從姪河懋灼持拜帖來見。謝厥叔護來之恩。懋灼乃監生。爲求官來京師。已過數年。自稱葉閣老外甥。三才乃閣老從弟云。

七日丁亥晴。留玉河。聞昨日科官論葉閣老孫侍郞及兵部尙書王象乾三爺。皆以今日出門外。奏請使先來鄭順邦出去。附家書。使於狀啓中。張皇潘郞中稱贊語。枚擧押物譯官姓名。余送言曰此一欵姑勿論如何。譯輩紛紜來請。使亦煩致言。余終不可。遂改書以附奏請。軍官金廷幹,譯官鄭彦邦曾以先來出去。留五日卽還。自上有旨。雖留數月。必請冕服以來。加送四百兩銀云。見家書。

八日戊子晴。留玉河。

九日己丑晴夜雨。留玉河。窓外庭中。堅後曾與譯官輩言。當初上道。使我圖擬使望於銓相。銓相曰某之爲人。雖管押不可爲也。還報則曰已於闕內圖之。汝須更宣力行事。唯汝所言。我不得已更乞于銓相。得副擬蒙點。戶議有闕。復懇我兄弟曰治行甚窘。汝等須爲我圖之。告銓相則曰其人若在戶曹。必盡蕩後已。吾與渠俱未免人言。又回報則曰數月之內。有何蕩盡。况吾與廣昌交好。又何人言之可畏。因令更囑。吾兄弟同辭懇乞。得副擬蒙點。吾得戶曹木五十匹。不可謂不被德。而今行所爲。若是其貪鄙。吾欲斫吾舌云。可笑可歎。夢還庭闈。

十日庚寅晴。留玉河。河三才,方初陽來見。河懋灼以雙淸堂集二冊,蒼霞草二冊,詩扇一把,墨箱一坐,草書二幅,茶一器見贈。余答謝。雙淸卽顧汝學。蒼霞葉向高。草書亦閣老筆。扇詩卽閣老子成學所書云。

十一日辛卯。朝雨夕止夜大風。留玉河。提督曾汝召下舘。同進香陳慰聖節使臣行見官禮。皆再拜。提督於使臣則答拜。書狀則行揖而已。呈禮單。只受七件物。餘數件不受。安南使臣亦冠帶請見提督。有所陳白。而未知其某事也。其人涅齒被髮。雖冠帶時。亦脫袴。出入行禮。每爲唐人譏謔。至手加侵弄。然其上下多解文字。諸公仍坐進香所舘。終日把酒打話。

十二日壬辰晴而風。留玉河。自今日至明日。乃聖節演儀。故未呈事完狀。聞吳彦寬淫於李肅川之女而逃匿安陰地被拿囚。是行也使每談仙佛。亟稱彦寬道已成。玄應旻亦贊助。余笑之。今果如此。凡爲異端者。壞人心術。事事耻爲端的。豈無如此負犯。况其女亦爲仙佛之流乎。使又言沈友英輩能通仙佛之道。余每曰古人之惑於異端者。只是馳騖於虛無寂滅之域。今之爲仙佛者。不爲反逆。則肆行悖理之事。無所忌憚。誠可惡也。及聞吳被挐。使乃曰吾知沈友英之雜亂。廣昌每因我要見。答以不足見。後廣昌服吾先見。欲擬功臣之列。可笑可笑。余含笑聽之而已。聞鄭輝遠與鄭沆面質。自上特命安置輝遠于絶島。罷鄭沆職名云。夢歸庭闈。

十三日癸巳。晴而風。留玉河。見我國朝報。金是柱,黃紐入槐院可慰。

十四日甲午晴。留玉河。朴知章來言爲觀朝儀。隨聖節使往參演儀。所謂朝天宮。坐金佛三像。謂之天帝。百官先爲焚香拜叩。然後講儀。不過一大寺。參佛而已。無足可觀云云。夢歸庭闈。與一家穩酌。

十五日乙未晴。留玉河。聞聖旨以詹事河宗彦署禮部。兵部則尙書王象乾每呈辭本。該部文書積如丘山。無所决遣。漂人等未得交付。坐延時日。不知歸期矣。楊子昇來叙夕還。夜上使與諸譯玩月。余辭以風冷。入處寢幄。

十六日丙申晴。留玉河。與上使往見諸使臣。穩討而歸。天壽山進香。卜以十九日。明日使臣當往云。

十七日丁酉晴。留玉河。進香使往天壽山。譯官景正哲屬陳慰行坐車。今始來到。傳五月十五日家書。

十八日戊戌晴。留玉河。諸使臣請同參聖節賀班。提督辭以無前例。閱陳白沙集。有曰爲學有二。有積累而後成。有不待積累而成。積累而後成者。可以言傳。不待積累者。不可以言傳云。此乃病處耶。容與志學者辨之。

十九日己亥晴。留玉河。提督以奏請行開市事下舘。進香使自天壽山還。聞兵部尙書王象乾蒙遆。以吏部尙書鄭繼之代署。入奏未下。見考亭誌。楊四知元述所刊曰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九月十五日甲寅午時。文公生于延府尤溪寓舍。本鄭氏之義齋。卽今南溪書院也。坐向皆山。而書院前山形象文字。後山形象公字。其後謚爲文爵爲公。則自天地開闢以來而已然矣。豈偶然哉云。陳慰呂公來見。

二十日庚子晴。留玉河。偶見李氏藏書。李氏所謂卓吾先生名贄者也。其書自執妄見。句斷是非於古今君臣聖賢者。而以伊川,晦庵列於申屠嘉,蕭望之下。目之以行業儒臣。其曰德業儒臣則首荀卿次孟子。繼以樂克,馬融,鄭玄,王通。明道先生在下。與陸象山並列。而以王陵,趙苞,溫嶠爲殺母逆賊。其他種種是非黜陟。大乖儒家已定之論。夷考其人。始以山僧有名。五十後冠顚。中進士知府。遞不復仕。其學始爲佛中爲仙終爲陸。能文章言語。惑誣一世。其徒數千人。散處西南。以攻朱學爲事云。

二十一日辛丑晴。夜大雨。留玉河。閔呂任三公來叙。聞天壽山乃天作巨峙。而形勢之䧺。拱揖之密。難以言語形容云。

二十二日壬寅雨。午後止。禮部侍郞河宗彦上官。使臣等爲行見堂禮。同往該部。侍郞至。只見本部郞屬。而外國使臣當以後坐許見云。皆還。

二十三日癸卯晴。留玉河。進香陳慰兩行辦酒邀叙。

二十四日甲辰晴。留玉河。聞鄭尙書繼之代署兵部事題旨已下。而尙書卽奏辭本云。夢歸庭闈。

二十五日乙巳晴。留玉河。使往奏請舘。余獨坐讀書。

二十六日丙午晴。禮部侍郞坐堂。在舘諸人皆詣該部行見堂禮。侍郞椅坐西壁。諸郞中入行揖訖。主客潘郞中西向立。使序班引使臣等。由東階升。列立簷庭。北向西上。朴弘耉,李志完,閔馨男爲前一行。呂祐吉,許筠,鄭弘翼爲中一行。任碩齡,吳翊,楊時晉及中淸爲後一行。行四拜訖。爲請恭聖王后冕服。偕跪呈文。盖以一國大事。雖別有所掌。旣同造見堂。不可不合辭力請也。侍郞招林郞中與語。待郞中下司。更爲禀白。則郞中曰追封本無誥命冠服。而爲你國觀瞻。特給誥命。俺以該掌。再三酌儀。題請奉旨。曾未數日。將何辭更請冠服。今日一本。明日一本。是何事體。本部則决難爲之。堂上之意亦如此云。安南人最後行禮。侍郞於我國使臣則立而受拜。於安南則坐椅受之。余等令上通事呈事完狀。聞鄭尙書辭代署。不允旨下。

二十七日丁未晴。留玉河。見馮應京所繤經世實用編。載禮部尙書馮琦正學䟽。有曰頃者皇上納給事中張問達之言。正李贄惑世誣民之罪。盡焚其所著書。其於崇正闢邪甚盛擧也云。張問達爲人。不可知其詳。而公論不泯。睿見有定。下有斥者。上必從焉。豈不快哉。永樂間有朱季友者。著書毁宋儒。太宗覽之曰此儒者之賊也。卽令聲罪杖之。悉燒其書。程朱之學。盛於天下。而後來右陸者繼起。或陽尊而陰排。或不加擯斥而尊其所尊。彼多此少。日消月剝。遂至李贄之類。揚臂其間。撰出悖理之書。欲聾𥌒一世。微問達聲言斥之。幾何不胥而爲仙爲佛也。皇上此擧。其善繼太宗矣。竊見市買多程朱遺書。出於近日儒家表章。豈非妖書見焚。而士趍得正而然耶。

二十八日戊申晴。留玉河。聞鄭尙書又上辭本。考縉紳便覽。張問達方爲刑部左侍郞掌都察院事矣。朝。上使傳語。余往見則曰。此間得數件書。有誣毁先王語。奈何。余見之。所錄詳具九月十八日條不勝愕然心慄。使曰吾輩處之當如何。余曰旣已目見。不可默默而歸。當廣稽他書。呈文辨誣矣。使曰吾意如此。果爲之。畢竟得功不輕。余曰明其道不計其功。功之多少不可論。而此又不幸之事。得而幸之。無乃乖理乎。吾輩唯觀義理所當爲與否而已。楊子昇暫叙而歸。

二十九日己酉晴。聞葉閣老回籍。聖旨許令乘馹。又命官其子。禮部請令主事護行。往見東照諸公。朴貳相言我國必須用錢。語頗慷慨。且語及月川先生曾於甲申。與五峯諸老同在校正廳。每聞先生講討之言云。別無尊慕之辭。似是沈諸梁之徒也。

九月一日庚戌晴。留玉河。

二日辛亥晴而風。留玉河。提督主事曾汝召移拜吏科給事。莊祖誥代主事。迺辛丑進士。籍泗川人也。任汝壽來。聞閔呂兩公到使寓。與汝壽偕往共叙。坐間有唐突入來者。持玉貫子二雙。直授上使。問之則副使管家張應綽也。使曰你已圖得陪來天使事乎。曰已圖之。使曰若持千兩銀。則於我國當足三千兩。又曰持秘笈新書韻府群玉各百件。可得一百兩銀。閏甫令公曰如此說。千萬勿爲。余曰此輩不因譯官進退。無乃有事體乎。左右皆默然。夢歸庭闈。

三日壬子晴。留玉河。上通事來言新提督送白金二兩。要貿把蔘六兩云。豈其然乎。必副使中間勒托也。上使來見。良久乃歸。余以時令苦痛。

四日癸丑晴。留玉河。上通事傳牌子杞德才言。昨夕鄭尙書辭本不允旨下。今日該部屬官。詣門請出云。

五日甲寅晴。留玉河。聞鄭尙書又上辭本。楊子昇來見。鄭翼之又乘醉來訪。

六日乙卯晴。留玉河。莊提督下舘。同在舘諸使臣行見官禮。聞禮科姚永濟。以天使不當遣事上參云。

七日丙辰晴。留玉河。莊提督坐舘送下程。

八日丁巳晴。留玉河。副使傅守位來見。言聖旨特催兵部新尙書涂宗濬。未久當入來。俄而杞德才來言。昨夕只因涂爺辭本。答下趣來。別無特催事云。朴知章而望見訪。夕聞㺚虜搶掠遼東地。應方馳報至。

九日戊午晴。留玉河。使遼東伴送隨應選出見賷報人問之。八月卄七日。㺚奴來掠中後所。尙不退去云。

十日己未晴。留玉河。提督以奏請行驗包事。同兵部郞中焦馨坐舘。

十一日庚申晴。留玉河。聞鄭尙書辭本不允旨云。九卿乏人。樞印無可兼攝。卿宜遵旨暫管。以待凃宗濬,崔景榮都催赴任。不得再辭云。閔呂二公來叙。

十二日辛酉晴。同聖節使行領欽賜宴于北舘。早食往候中門內東廊。該部精饍司郞中賈之鳳監設各卓饌果。莊提督同來檢察。晩侍郞至。二郞中祗迎于大廳簷下。使臣迎于大門內路右。譯官以下列立後行。侍郞紅袍抵郞中前下轎。階上楹外西頭設皇上位牌。用二板聯竪。上加橫盖。削成瓦形黃㓒。以黃帖巾護簷。畫二龍其面。設香卓焚香。侍郞立前行。許筠鄭弘翼立次行。楊時晉及中淸立後行。譯官等又其後。贊唱一拜三叩頭揖退。待郞立於廳內北壁下。使臣就其前北面四拜。侍郞答揖訖。侍郞北壁椅坐。使臣東壁。書狀西壁。譯官以下楹外階上。從東西向。從人庭中西向。皆坐繩床。坐定進花。侍郞兩枝左右揷。使臣以下一枝左揷。皆金紙。印天下太平四字。貼之卓上。設十行饌。自第一至第七行皆五器。第八四器。第九第十皆三器。書狀以下殺有節。戱子呈戱。伶官擧樂。七爵乃罷。旣撤。又行拜叩禮於位牌。四拜禮於侍郞如初。侍郞先出。祗送亦如初。而但設置位牌於稠人往來之側。至罷散猶不收拾。殊無尊閣之意。提督嚴飭舘夫監封餕餘。毋使搶亂。親自到舘分授。有一牌子偸取塊肉。卽施棍罰。其接遇謹厚如此。而提督出後。挐攫無遺矣。北舘宴廳北壁。揭萬國會同四大字。南揭四夷來賓四大字。又於南楣。以愼德格遠四字。遠人卽我人五字。分揭左右。宴時異服殊形。雜立於觀光之列。問之紅衣紅笠或莎繩笠。皆削髮無袴者。西藩人也。冠唐冠衣唐衣。稍有異態者。畏兀人也。著縷緋靑油衣。削其髮。以白細布十餘尺盤結𮖐首者。回回人也。布之尺數。從其年數多少云。皆五年一大貢。三年一小貢。雖不至中國。亦不咎責。道里或一萬餘里。或一萬六千餘里云。

十三日壬戌晴。同聖節一行詣闕謝宴。五拜三叩頭。該部侍郞亦公服復命。

十四日癸亥晴。留玉河。提督爲開市坐舘。他郞中二人至。終日着碁。禮部雖無兵部査送文字。著先題請奬勑賜銀。出草來示。而外郞等仍要厚賂。上通事方義男不得已頭會一行以應之。聞鄭尙書又上辭本。

十五日甲子晴。留玉河。提督以進香陳慰兩行開市坐舘。又有二郞中來着碁。夕領欽賜下程。飯米糖米各十二斗。糆十斤,羊七口,鴨子九首,鷄兒十首,白菜三束,塩四斤,花椒一斤,醬四斤,香油二斤,酒米五斗,胡桃一包。余等具冠帶。行一拜三叩頭禮。序班副使外郞牌子伴送等。以爲應食之物爭取去。分應有差。殆無餘用。此乃流來謬例也。禮部題本入奏。聞寧遠伯李成樑卒。

十六日乙丑晴。留玉河。提督爲聖節行坐舘開市。

十七日丙寅晴。留玉河。提督坐舘。爲進香陳慰行開市。與在舘諸臣議卞邦誣。將以明日往呈。

十八日丁卯晴。同進香使閔馨男,陳慰使呂祐吉,聖節使鄭弘翼,書狀任碩齡,楊時晉詣闕謝下程。仍呈辨誣文于提督主事。先是見經世實用編。載我國宗系及革命時事。一依當初謬妄。又記壬辰事曰鮮君以敗度招侮。曰結欵之請。情涉齮齕。曰啓扃揖盜。余等不勝驚愕。卽欲呈辨。又慮起事或輕。博稽他書。弇山別集史乘考誤曰雖稱非仁人子。實其黨也。肆然以簒弑目之。至比於黎氏吾學編曰李仁人子某太祖舊諱弑其主。續文獻通考曰李仁人子某太祖舊諱廢其主自立。又於倭事一項曰釜山舊屬日本。大海限隔棄之。日本因歲侵借朝鮮糓萬斛。朝鮮令人往索。日本以釜山爲言。朝鮮使者曰我鴨綠江北有朝鮮地。久爲大唐所有。汝能助我復此地。則釜山亦可歸也。日本人以爲然。朝鮮王某先王諱及其臣。方娛情詩酒。了不介意。秀吉果遣將領兵。倭未至京。而王遁走。一國爲墟。遂上表請援。朝鮮殘敗。固其自取云云。數書皆名家所著。而通考又是朝家典章。其言若是其痛駭。寫字官宋孝男亦言戊申辨誣前䂓。故决意呈辨。上使搆草。余與討論。卽欲會議在舘諸公。而連日開市。未便出入。昨日朝始持諸書及文草往議奏請所。上副二公亦得通考。與吳書狀方鼎坐披閱。憤愕失色。於是諸使臣皆會定議。再三刪潤文草。聞提督差祭上陵。今日辭朝。余等又方詣闕謝下程。故卽令譯官宋業男,方義男,康忠立等呈文于提督朝房。提督初有不肯之色。讀訖始頷曰臣子爲君父。固當如是。你將呈文于幾衙門耶。對曰閣老及該部大堂郞中前。無不呈矣。仍請長行票帖乃許。諸處呈文。難於繕寫。以余所帶書吏曺瓊。奏請寫字官李廷祥等分書各本。

十九日戊辰晴。同奏請以下諸使臣進禮部。先以辨誣文一件呈于主客司郞中。潘潤文待侍郞至呈一件。侍郞與郞中。皆曰野史其可盡刪乎。雖爲之。必須國王奏聞。可以覆題處之。俄而侍郞招譯官進于椅前曰。你陪臣未可直上題本乎。對曰無印信奈何。曰然則必有本國奏本矣。余等仍詣闕領賞。

二十日己巳晴。留玉河。牌子鄭魁持示侍郞批文曰各書原非正史。所載未必皆有的據。候該國奏到再議。原呈付司存案。上使辦酒。與在舘諸使。穩叙而罷。

二十一日庚午晴。同舘中諸使臣偕往西長安門外。俟方閣老入闕。齊進路右。跪呈辨誣文。閣老曰詳看可答。余等終日候午門外。申時閣老始出。見余等跪。命起却立門限。招譯官言曰所陳已悉。但不是正史。有無何關。譯官等曰文獻通考。各司所藏。豈可諉諸野史而不改舛誤耶。閣老曰吾未曾見你國事蹟記處。而你等所陳則可謂明白矣。夜被鄭翼之招往叙。乃餞進香陳慰兩行也。

二十二日辛未晴。留玉河。以呈文辨誣事。封狀啓一道。付堅後曾卞應賢急先出去。啓辭多文餙。余往往抹去。而猶未盡改可恨。是日送進香陳慰二行東歸。

二十三日壬申陰晴。留玉河。

二十四日癸酉晴。留玉河。上使令玄應旻來示翰林學士孫汝游詩一律云。昭誣抗義帝心傾。忠孝褒稱典策明。燕說眩人猶襲譌。藎臣思雪共披誠。漸東禮敎因風化。自北恩光逮死生。讀遍辨詞眞痛快。中原久識壯元名。是日提督坐舘開市。夕楊子昇來。

二十五日甲戌晴。留玉河。孫學士汝游,李相公應嶽寄示所作三篇。余與使次送。往見子昇。

二十六日乙亥晴。留玉河。提督坐舘。爲聖節行開市。製勑頒賞手本。自該部成送于翰苑及司禮監。提督別有告示曰通官人等。不得輕以貨物私託舘夫。致滋告擾。如不警省。自蹈覆轍者。止得所犯舘夫枷責。貸物不追。仍將故違通官。移文貴國究懲。庶兩無違犯。而衙門肅淸矣云云。任書狀所率軍官朴乘祿改名冒來。與其一行譯官。日相闘閧。書狀出去後。仍留數日。與舘夫大閧。當提督下舘時。被髮痛哭訴寃。故提督旣已重治舘夫。而有此告示。

二十七日丙子晴。留玉河。提督坐舘開市。以八錢銀要購海參,大口,全鰒等物。上通事以大口十尾,海參五斤奉呈。其銀則完還之。提督拜帖致謝于使臣。

二十八日丁丑晴。同聖節使臣領上馬宴于北舘。

二十九日戊寅陰晴。余等詣闕謝宴。侍郞亦復命。

三十日己卯晴。留玉河。夢歸故鄕。

十月一日庚辰晴。留玉河。提督坐舘送下程。將新曆六十件分送三起各行。令譯官依例致謝。楊子昇與其上使往奏請舘。其語頗侵千秋使狀啓事云云。

二日辛巳晴。夜風。留玉河。聞涂尙書以㺚奴事仍留區處。未易赴朝云。李養吾送李尙謹于使曰昨夜朴貳相妄言呈文事不關。鄭翼之亦言君等愧爲翼社功臣。又覬眞箇功臣耶云。使乃書于朴知章爭卞。可笑。

三日壬午陰。晴。留玉河。朴而望來使所。爲卞前日語。余不往。渠亦不來。夕與上使往見鄭翼之。夜深乃歸。

四日癸未晴。留玉河。聞奏請使請推呈文于方閣老。

五日甲申晴。留玉河。

六日乙酉晴。往見天壇。壇在正陽門外五六里。與地壇相對。繚以周垣。甚廣濶。北有大享殿,皇乾殿。皆荒廢。恐是元家舊築。南有新建皇穹宇。奉安天帝位版。以太祖配。又有靑壇極宏奇精麗。嘉靖間修築者。今皇帝不親祭幾二十餘年。亦且隳落矣。

七日丙戌晴。與鄭翼之楊子昇偕往國子監。第一牌樓揭成賢街三字。第二牌樓揭國子監三字。大門亦如之。由持敬門入廟庭行四拜禮。庭東有碑閣。正統皇帝親製新建太學碑文也。門內有石皷分置左右。各五字皆古篆。而剝落殆盡。儘如韓蘓二歌之云。廟後有啓聖廟藏經閣。廟西有彜倫堂。大門揭太學二字。堂之左右有長廊各三十餘架。東廊第一廳曰繩愆。西廊第一廳曰博士。而卛性,誠心,崇志三堂在繩愆下。修道,正義,廣業三堂在博士下。各九架。彜倫堂北壁下有皇帝親臨之位。祭酒則差東南向設座。堂後有敬一門。門內有敬一亭。亭中安六碑。嘉靖皇帝親製敬一箴。又親書四勿箴心箴。仍自註解者也。世宗皇帝十五卽位。是箴作於五年。則春秋僅二十歲。而聖學之成就如是。崇奬之典又如是。猗歟盛哉。竊見敬一箴及二箴註解。無非帝王致警要切之語。非直爲開示諸生也。歸語上使曰此數箴。不可不進上。若主上與東宮付諸屛簇。常置座右。以爲朝夕警飭之地。一面謄降成均。仍以御筆題跋。揭于明倫堂上。豈非聖明一大盛擧也。他日詔使來見。亦且有光矣。遂令方義男購印以來。使病不往。過成賢街。有兩人相與語曰最後行御史。乃閣老也。後行指余。使玄應旻探之。乃相人者。可笑。

八日丁亥晴。留玉河。聞遼東廵按翟凰翀又參天使不當送事。皇上卽下其本。聖旨有曰著順付本國陪臣頒誥云。夕往見奏請使。

九日戊子晴。留玉河。聞涂爺尙未登程。吳弼甫來叙。

十日己丑。晴而風。留玉河。夕與使往叙翼之,子昇。

十一日庚寅晴。留玉河。提督坐舘。聞吏部尙書鄭繼之被參。奏請上副書狀皆來叙。

十二日辛卯晴。留玉河。聞涂爺勢難遄至。乘月訪翼之。方與子昇飮。見余卽露坐穩叙。鷄鳴乃罷。

十三日壬辰晴。留玉河。主客司及提督徑打手本于兵部車駕司。雖大堂未及上任。自該司先令太僕寺覈給欽賞銀兩云。則車駕司郞中焦馨權行別䂓。卽許移文太僕。其亦幸矣。盖主客司及提督。以我國使价疊至久滯。欲遄遣還。而外郞輒徵情面。殆不可支吾矣。封狀啓一道。付奏請使先來鄭彦邦等。

十四日癸巳。午雨旋止。留玉河。往叙奏請所舘。

十五日甲午晴。留玉河。朴而望來訪。

十六日乙未晴大風。留玉河。昏往叙翼之。

十七日丙申晴大風。留玉河。提督坐舘送下程。太僕寺見車駕司手本。期以二十二日發給。而徵索情物。至直五十金。上通事不得已收合一行以應之。

十八日丁酉晴。留玉河。提督同兵部郞中驗包。昏翼之,子昇來叙。

十九日戊戌晴。留玉河。往見奏請二使及書狀。

二十日己亥晴。留玉河。

二十一日庚子晴。留玉河。楊子昇來叙。

二十二日辛丑晴。夜大風。留玉河。

二十三日壬寅晴大風。留玉河。譯官康忠立等往禮部。受表裡十二錦四段。及使書狀通事從人等表裏幷三十九件以來。上通事方義男,堂上譯官李雲祥受賞銀一百兩。及使書狀通事從人廵海遠役等幷三百兩以來。喜峰㺚子一百六十餘人入貢。寓本舘。

二十四日癸卯晴。留玉河。封欽賞銀一百二十兩並表裡錦段卄八匹。付譯官秦士榮,方義男等賷來。夕宋孝男來言補蔘六斤見偸。必是玄賊所爲。余愕然曰上使不知耶。曰何不知之有。余笑曰然則非見偸也用也。

二十五日甲辰晴。留玉河。禮部回咨受來。翼之,子昇來叙。

二十六日乙巳晴。留玉河。漂人方初陽,河三才來見。以歷代名臣奏議百餘冊贈使。大學衍義及補等帙贈余。以出城日持授中路云。

二十七日丙午晴。留玉河。上使使康忠立來言于余曰補布出用事。已爲狀啓。今將紅苧白苧各二匹,黃細布四匹,黑細布二匹,白綿紬二匹並十二匹。付譯官朴雲祥,奇暹等。使用各處情面云。余曰封櫃何不並坐開出耶。忠立曰上使令小的來告如是。未知其他矣。是日新提督王玠下舘。同在舘諸人行見官禮。免拜再揖而退。數日前莊提督力辭不出。故王代之。而老病不可察任云。提督曰使臣等何無禮單。牌子等曰皆已完事。車輛將出。例無禮單矣。宋孝男來示移義州一關請署。責送回馬也。列書進上書冊六駄賜物四駄補蔘補布二駄並十二駄。余再三言其不可。使有不平之言曰來時與義伯有約。幸勿疑。余復曰然則私通及簡書。切切言之或可。駄數不改。不可署也。使曰然則改之。吾某條輸吾卜駄矣。孝男改書以來。余乃署。夜鄭夢台來言上使取關。依前列書馬數。以付小的。使不得洩知貳道。奈何云云。

二十八日丁未陰晴。留玉河。令譯官奇暹,李命聃等領車輛先發。以宋應瑄催車。聞奏請一行姑先奉勑出去事。禮部已爲題請云。

二十九日戊申晴。留玉河。聞吏部侍郞李鋕兵部代署事旨下云。往叙東照。夜往叙子昇。

十一月一日己酉晴。留玉河。使令軍官文弘慶來示翰林馮有經次孫學士韻一律云。尺䟽高飛中外傾。靑霄片日此時明。箕封臣子原忠孝。相國文章自悃誠。賸有䧺才回廟議。羞將柔翰學經生。何當一借如椽筆。爲取縹箱記姓名。又有一幅寄余。拜帖致謝。李相公應嶽以詩律五六篇寄示。卽和送。夜子昇來叙。

二日庚戌晴大風。同上使辭朝。候翰林周如砥詣闕。辰時受勑。序班引臣等入午門。行數十步。東入會極門。暫滯宦官朝房。食頃又引入一門。通稱會極立於文華門外大庭北向。內有文華殿俄而中書舍人奉封勑。司禮監先導。由西階升。立門外階上司禮東舍人西。翰林追進。立舍人之次。余等跪三叩頭。翰林傳奉勑書。稍趍東楹內。降自御砌東偏。立於使臣之右。北向作揖。乃以勑授使臣。又作揖升自東小階。立於司禮監之下。使臣等三叩頭。奉勑出午門。又於光祿寺領酒飯後。一拜三叩頭如初。乃歸所舘。文華門外有一人長跪不起。及行禮時稍左。禮罷還跪。問之英國公張姓人。與豊城侯李姓人爭墓山上辨本。方待旨下云。兵部代署李侍郞鋕於是日見朝。李應嶽揭帖于使曰繡衣之詩。理到味邃。尤不可及也云。而使不示我。我適見而問之。乃曰忘未遣示云。其意以不可及一語頗有忌態。可笑。是日李公又以詩兼寄。乃別詞也。余不和。使亦不強。

三日辛亥晴。同上使辭堂。往該部。令宋業男交付漂海人于兵部。回咨則依潘郞中分付。令朴而恂留待覆題回旨奉來。午後出崇文門。一名嗑達門外五里許有三忠祠。漂人河三才,方初陽,顧起,元周秀,林正茂五人盛辦酒饌。來待祠前邀請。卽下馬謁祠。乃奉享諸葛武侯。配以岳武穆,文文山者。與初陽等坐後堂。從容飮餞。又以龍眼,荔枝各二盤及四六秘笈,五經袖珍諸書分授。終始稱謝曰荷國王再生之恩。粉骨難忘云。余等固辭贐物。終不能拒之。辭堂時。使招李雲祥曰金僉知廷侃來言奏請行領勑日退事。你行賂于鄭魁爲之云。可極力分䟽。雲祥艴然曰此必宋孝男之言也。使曰孝男前已傳言事覺。欲死不得。今尙不懲耶。余曰明吾無此事而已。何遽欲先擊洩言之人耶。及歸舘候馬。與奏請兩使及書狀同坐相詰。甚有未安辭氣可恨。大槩使以雲祥,應旻爲心腹。凡事極爲詭秘。而使每言奏請行來時。貿參多輕價。彼行先出。償銀必從重息。吾行下人貿以重價。償以重息。殆無利矣。余不答者屢。又安知雲祥輩逐利之心。不謀其退彼而先我乎。昨朝以無名銀二十一兩給鄭魁云者可疑。到通州夜已分矣。宿潞河李姓人家。見管押使沈彦明一行。

四日壬子晴而風。留通州。使以林居謾錄示余。乃古吳伍袁萃所著。而原非印本乃寫本也。譯官鄭夢台,軍官劉義男以先來發去。封離發狀啓一道勑書草及縉紳便覽等冊並付上。付家書。

五日癸丑晴。早發投宿三河李姓人家。路遇冬至使尹顗,李廷馦,書狀閔應恢而靖。

六日甲寅晴。早發宿薊州城外宋姓人家。譯官宋業男待漂海人交付査覈後出來追至。聞兵部外郞索賂于漂人。漂人等無以應之。遂皆被拘。盖以私自下海。與倭通貨爲罪云。

七日乙卯晴。早發中火于劉家店。投宿玉田東門外唐姓人家。與使一店。而內外殊遠。冬至譯官全應時傳家書。

八日丙辰晴。早發中火于沙流河舖。投宿豊潤縣郭姓人家。是日使以玄應旻騎馬不好。杖康忠立。忠立時爲假上通事。每站催馬故也。方義男被刑。卽行賂得先出去山海。忠立代其事。而實余陪行。故欲以威脅。防其口舌也。旣杖使來見曰忠立罪重。不得已治之。切勿介意也。於是使以忠立爲自家前導。而留李雲祥陪行於余。余責雲祥曰上道雖無狀。爾何敢慫臾之。須速去。仍令一行人留待。車輛所到處。毋論使書狀。卜駄有違犯者。卽燒破馳啓云。到豊使再三送人摧謝。余停之。

九日丁巳晴。早發中火于榛子鎭。投宿㓒家嶺曹姓人家。車輛到此未發已二日矣。路逢一人牽黑羊。使跪如人。

十日戊午晴。早發抵永平府。留宿郭姓人家。馹夫等言于康忠立曰這邊一條路。以你國使价往來。勢將流散。何事如是絡繹也。仍欲出涕。使以補布二端及硯紙扇等物。送白翰林。請見日也。期以明日相見云。厥姊遺稿序文。去時重賂請之。今已製云。人臣無私交。女子能文。又豈誇耀之事。補布等物。用之如是。而禁其下人毋令洩知于書狀云。可笑。

十一日己未晴。欲發向前路。使再三遣人曰車輛不來。吾又氣不平。幸爲我淹此。旣飯送人曰白爺見邀。兄可偕往。余曰非但氣困。自初原無求見此老之意。使歷見曰彼若伻邀。何以答之。余曰雖百伻。不可往見。問須以疾爲辭。夕使還曰白爺言繡衣何不俱臨。欲送邀。余依兄言辭疾云。大槩余意非不得已。不宜私干謁人。况瑜也頃在罪中。配處江西。而徑還厥家。修治亭榭。設令渠所犯無妄。而朝廷旣已罪之。其自處不可如是。其人可知。又使行回過鎭江。例爲游擊衙門搶奪卜物。盖以禁物考驗有例。而若遼東布政行文。令勿過爲。則無事過江。亦近來別䂓。故在北京時行賂于提督。得揭帖以來。而猶慮布政之不曲施。又欲懇白翰林討書。譯官輩亦慫臾干見者此也。然白也不肯討書云。宋應瑄領車輛追至。

十二日庚申晴。早發中火雙望舖。宿撫寧曹姓人家。

十三日辛酉晴。早發抵深河驛。未卽遞馬。留宿王姓人家。伴送王廷彦言于譯官曰貳宰相何不做風流事。每入舘邸閉門獨處。其不無聊乎。

十四日壬戌晴。早發抵山海關。金姓人家止宿。聞奏請行先來李廷祥過去。以十二日離發北京云。

十五日癸亥晴。留山海關。宋應瑄言車三輛在撫寧。無車未發。余欲杖舍之。應瑄乃雇騾以去云。

十六日甲子晴。留山海關。

十七日乙丑晴。朝學官李長培榮吉來見。因言我行離發北京之後。杞大才等譁言曰許使心腸大不好。凡事皆詭秘。實鬼魅精也。朝鮮何不擇人送之耶。夕奏請一行至。乘昏往見。夜問上通事明日早牌過關否。曰一行銀兩未斂。厨房亦當先給二十五兩。而李應樹輩不肯出。憫渴奈何。余招厨房朴雲祥曰汝以押物譯官。補蔘補布置於何地。而今又責出銀兩。使一行有所云云耶。汝在北京所受者殆七十餘兩。而又督捧銀兩乎。聖節行元賷七十兩往還。而自北京至山海。已盡七十兩乎。雲祥歸告于使。使大怒。招康忠立曰自汝受杖。口舌頗起。此後汝須來此上直云。

十八日丙寅晴。留山海。李雲祥來曰補蔘補布。人情用下㨾着署。付諸上通事如何。余曰我不知用處。可着署乎。雲祥曰雖然爲上道幸施之。萬祝萬祝。余曰你上道不察自家所爲。以吾陪行爲做出云云之說。恐嚇不已。其能終始若是乎。曰昨昨夜伴送來言玄風子。爲大宰相買娼云。小的打其口。此乃玄狂之誤上道也。忠立何罪。余曰你歸告上道。以不當移怒忠立之義。彼果自屈。我亦俛副矣。雲祥還白使使乃謝曰吾本性暴不能致察。公言良是。當面謝云。仍乞着押。余乃署給。可憐。奏請一行。晩牌過關。

十九日丁卯晴。留山海。使又因卜駄太重。未易準雇騾子。又與同寓楡林千揔約夜叙不發。余屢催不得。遂往角山。到山底。峻屹千仞。路紆巖石。步陟幾二里。望寺還有平逕。殆一馬塲。騎行達寺。寺臨絶頂。倚在長城北頭。階上鼎開佛堂。階下東西有室僧房也。庭有老松長千餘尺。居僧二三人。門壓滄溟。眼界千里。直上法堂。東壁有椅子。坐歇良久。老僧進茶。聞秀才來棲東室。周覽畢仍向東室。秀才出迎曰聞大人遠來肚虛。謹具粥。幸領下情。余辭。俄而蒼頭設朱案。陳白粥一小椀。配以炙醬和桃仁一碟。余曰古人讀書山寺。作粥。畫十字療飢攻苦。公亦然否。答曰粥則然矣。十字未也。乃曰小生何敢比昔賢。啜訖進茶。茶罷酌余酒以謝之。余觀左右書史。朱墨做工百倍狀。以筆書示曰古人已足三冬史。今子能開萬卷書者。正謂此也。秀才又書古詩一絶以答。余以五言短律題贈之。仍以墨笏致情。渠又書絶句謝余。秀才名廷召。甲申生。癸丑進士劉廷宣弟也。

二十日戊辰晴。早牌過關。抵前屯衛。宿吳姓人家。

二十一日己巳晴風勁。早發中火于沙河。投宿東關驛高姓人家。

二十二日庚午晴。寒烈如昨。早發中火于曹莊驛。投宿寧遠衛曹姓人家。路逢廣寧按兵張承胤問之。遼東廵按翟鳳翀瓜滿辭。方待命于關外。故爲賀冬至馳進云。令譯官宋業男,宋應瑄見官于路左。夕聞奏請使鄭岦行到東店。余等馳往見之。奉有旨五道。

二十三日辛未晴。夜大雪。早發中火于連山驛。投宿杏山驛袁姓人家。

二十四日壬申。朝雪晩晴。早發中火于小陵河。投宿大陵河梁姓人家。聖節使先來方禮男過去。付家書。

二十五日癸酉晴。早發中火于十三山。投宿閭陽驛劉姓人家。

二十六日甲戌晴。有旨有速來之敎。故只遣譯官宋應瑄見官于廣寧都御史衙門。由直路中火于農牛村。投宿董家屯莊姓人家。距閭陽七十里

二十七日乙亥晴。早發抵沙嶺。宿于姓人家。距董家七十里

二十八日丙子晴。夕暫雪。早發抵東昌堡。宿劉姓人家。

二十九日丁丑晴。極寒。早發抵姜家屯宿王姓人家。

三十日戊寅晴。早發抵遼東。奏請行已寓舘內。寓門外劉姓人家。有旨有藥材先送之敎。令康忠立賷藥材罔夜馳進。封狀啓一道。驛官宋業男,宋應瑄見官于都司首山。遇團練李順命。見家書。

十二月一日己卯晴。令宋應瑄致言于楊武祥。推去時所托朱子明倫堂三字。適武祥兄弟差祭致齋城中。不得推而還。晩發投宿冷井村侯姓人家。

二日庚辰晴。早發中火于狼子山。投宿新橋村張姓人家。

三日辛巳晴。早發中火于甓洞。投宿連山徐姓人家。積雪成氷。嶺路艱危。人馬顚仆。不能着足。一日行僅四十里。

四日壬午晴。中火于沓洞。投宿東遠堡卑姓人家。

五日癸未晴。抵甕北河。上使病不可行。宿高姓人家。

六日甲申晴。中火于伯顔村。投宿西孤山皮姓人家。

七日乙酉晴。見柱國等書。嶺中京中皆無事。早發中火于金石山。投宿磨兒谷崔姓人家。昏使送人曰明日宿農幕。趁早越江如何。答曰八站之行。苦其太遅。兩日過爲催督。恐令公未穩於我。今後當依敎云。

八日丙戌晴。飯後發行。先是玉河驗包時。譯官等依近例呈禀于提督。請免鎭江徵責之㢢。提督行文于白布政。布政方以受人銀兩事。拿致鎭江孫中軍。庭詰梱治。見提督文字。仍訊曰皇上於朝鮮。視同內服。兵禮部眼同驗包。別無出疆更驗之命。而你輩從前徵責如是。不知此游擊所爲。抑胥吏所爲。其罪可死。答曰往來行商及光棍之徒。如是搶亂。遊擊衙門豈有此事。布政以空紙踏印二處示中軍。付宋應瑄曰你若無事過去。以無事過去四字。塡書兩印間。給中軍。使數日內來呈。不然你持此紙以歸。中軍不得此紙。可論以死罪云。故今日一行卜駄入關。城中軍馳至。一一査點。無弊出送。而執御乘馬責之以情物。厚賂得出。印紙則依布政分付書塡四字給中軍。而游擊大有所憾。委票于本道都事曰使臣各行卜駄太多。必是私挾買頭。多貿禁物。一一査準以報云。送奇暹呈拜帖于游擊。回帖云枉路委來未安。雖欲相見恐難云。江上遇奏聞使尹銑行。以符驗傳付。柱國,柱宇候于江岸。驚喜欲狂。都事吳行敏隨到隨檢。無事越江。都事答遊擊票文曰卑職則以廵察之令。檢察卜駄輕重而已。其他未敢知云。康忠立賷藥材先行。爲委官所阻留鎭江。今始同渡江。卜駄俟關城點訖夕至。封越江狀啓秘密狀啓二道。奉有旨以二十五日迎勑云。

九日丁亥晴。上使病留義州。午後暫雪。

十日戊子晴。留義州。聞奏請行來駐農幕。遣鄭璨問安。與府尹及大同察訪成以敏。由雪馬往見九龍淵。阿柱國,柱宇及譯官表廷老,宋業男從。府尹侈雪馬大可坐八九人。加以八馬馳突。疾如飛船。淵凍不可窺其淺深。而石壁巉巖。奇秀難狀。叔夜府尹字指示中間一巖鐫澤龍二字。廼戱寒泉丈者。夜二更宣傳官到奏請行。令學官李長培還向北京。使行則進來云。

十一日己丑晴。早發中火于所串。投宿良才舘。龍川郡守李廷培出待。

十二日庚寅晴。中火于車輦。投宿林畔。宣川守尹綬出待。

十三日辛卯晴。中火雲興。郭山守李應賚出待。投宿定州。府伯金壽賢出待。

十四日壬辰晴。中火嘉山。主守兪大逈見罷。煕川守梁應洛以支待奏請行來暫叙。由間路投宿安州。府伯宋安廷出待。

十五日癸巳晴。投宿肅川。府伯張世哲出待。方伯金藎國相會。夜暫雪。

十六日甲午晴。中火于順安。縣監鄭皓出待。投宿平壤。庶尹趙誠立出待。奉有旨爾其勿待罪云。

十七日乙未晴。夜大雪。中火于中和。投宿黃州。方伯兪大楨,兵使柳浻,文化守朴進章,安嶽守李廷益,靑丹察訪成宏烈出迎。

十八日丙申。朝雪晩晴。投宿鳳山。縣監尹珙出待。昏來見曰上道私卜十二駄問之。使曰書冊八駄。硝黃兩駄。使書狀奴二駄然耶。余曰硝黃非吾行所有。書狀奴北京奴外無馬。守卽招掌務譯官曰九駄外。不可出也。俄而上使請主守而去。

十九日丁酉晴。寒甚。中火于釰水。投宿龍泉。瑞興兼任新溪守黃在中出待。

二十日戊戌晴。中火于葱秀。投宿平山。縣監崔挺雲出待。夜辦酒相叙。谷山守鄭文龍來見。路逢有旨迎勑日期退定於正月云。

二十一日己亥晴。中火于金郊。牛峯守嚴憓出待。下人皆飢餒。投宿松京。寓洪德峻家。供帳食飮。無異私行。杖工吏。封狀啓一道。事勢有不得不前進故也。

二十二日庚子晴。留松京。午後留守漢山君趙振邀話極歡。經歷李時楨,敎官車雲路,李士星皆共之。阿柱國,柱宇亦參。夜深乃罷。

二十三日辛丑晴。聞奏請行將至。晩發投宿長湍。府伯李忔出待。上使中路拜先塋。余奉勑先行。迎逢無一人。到帳幕刑色吏。是日率二兒謁崧陽廟。

二十四日壬寅晴。早發中火于坡州。府伯趙稢出待。投宿碧蹄。高陽守具瀋不爲延勑。

二十五日癸卯晴。至迎曙。使寓譯官金應仁家。余則寓村幕。高陽撤還供億。金應仁草具呈餉。鄭璨以下皆餒宿。柱國,柱宇入城。

二十六日甲辰晴。柱國與李慕出來。朴景靜來宿。移寓佳城君奴家。

二十七日乙巳晴。

二十八日丙午晴。夜暫雪。李慕歸。譯官秦士榮,李命聃來謁。高陽供億始至。

二十九日丁未晴。柱宇出來。朴義厚,宋應瑄等來謁。沈判事檝,李瑞興克信伻訊。龍丁來。聞親庭安報。

乙卯正月一日戊申晴。移寓金允信亭。往見上使。前郡守趙惟韓,奇俊格秀發等亦來其寓。柱國往來城中。楊州供億至。

二日己酉晴。柱宇入城。柱國痛頭腹。聞奇允獻,邊應瑄來見上使。而不見問可恠。

三日庚戌晴。奇暹,李孝男,曺瓊來謁。任博士叔英及申叔謹氏委訪。申則持酒。

四日辛亥晴。都目政。徐夢賢,韓元祥,李彦賓等來謁。安城供億至。

五日壬子晴。余入榮川。首擬未蒙點。聞全以性,卞三近來見奏請使云。柱宇出來。

六日癸丑晴。乍雪乍止。堅後曾盛辦酒食來餉。奏請上副使伻問。

七日甲寅晴。柱國入泮。爲觀人日課試也。許上舍淮來訪。譯官朴義厚,李應樹,全義男來謁。柱宇傷胃卧痛。服蔘蘓飮取汗。

八日乙卯。雪風大作。移寓凈土寺東室。刑佐趙釴來訪。曺瓊亦來。聞領相與參贊尹承吉先往成均。至辰時舘閣堂上不來。領相罷去。令舍人入啓請推舘閣堂上云。

九日丙辰晴。裴司成大維書問。五峰以壺榼來慰。宋德基來謁。柱國出來。

十日丁巳晴。往見上使。上使言昨夕許白川來云林居謾錄。若不上達。則朝議大發云。不得已啓達云云。

十一日戊午晴。未明馳往慕華舘溪邊。巳時聞大駕出闕。進于延詔門外東向跪。以南爲上。俄而大駕至。以勑奉安龍亭。大駕還宮。使臣隨龍亭詣闕。使臣入西廳傳勑。書狀在帳幕禮畢。使臣以下復命。滿朝大小臣僚皆伻問。

聞見事件末端獻說[编辑]

臣竊念山川道里。每行錄進。似不必更煩。而臣之耳目所及。惟在於此。不敢不依例畧誌如右。且臣之妄慮迂見。有不得不達者。一曰使書狀不可循次輪差。必須極擇淸愼操守之人。二曰軍官切禁市井無賴雜類。必帶顧念前後者。三曰子弟不可冒率。使之倚勢作㢢。四曰譯官十分揀擇。切勿苟充其數。五曰一行需用盤纏。該曹酌定謄錄。毋容盈歉。以防偸濫之弊。六曰使書狀非廹於不得已。勿令私相干見上國縉紳。七曰一路唐人及舘夫牌子輩。毋使私相出入於使書狀房。八曰所謂子弟軍官。勿令與譯官混同出入。以招雜亂之譏。九曰所謂漢店娼女。雖軍官打角厨子之輩。如或相干事覺。卽施重律。俾無混濁之累。十曰譯官輩諂媚使臣。假托唐人之說。欺罔一行者。雖不緊片言。輒論極科。以備不測之患。大槩使行鱗疊。往復相繼。彼此狃常。防限漸弛。固非一書狀所能事事而糾之。人人而責之。若不申勑科律。使之另加戒謹。則恐或貽悔於無窮。誠宜及今特設嚴條。俾一行上下有所顧忌。終始無忝我聖上事大至誠。獲免羞辱於萬分之一。豈不幸甚。况聞都下諺語。有曰金多則皇帝可購云。果若此言則金夫之於上國。可做好底事。亦可做不好底事。當此之時。外國使价員役其可不擇其人。其一言一行一動一靜。又可少忽也哉。且亂離後我國人入處中土者。不知其數。而衣唐衣冠唐冠。往來於使臣之所。我國私語。無不諳悉。言無大小。卽自傳播。一行雖極戒愼。私相言語之際。豈少可諱於唐人者哉。似當奏請。一一刷還矣。關外一路㺚虜之變。暮夜難測。而一行軍官以下不齎弓矢槍釰。此非應猝之道。似當申勑行人。各持兵械。至關留置。出關還索。以備不虞萬全之道也。臣本庸愚。猥充下价。夙夜兢戰。蔑有寸裨。敢以衆所共談聖明已燭之陳言。竊效遼豕之獻。無任怔惶悚慄之至。

朝天事蹟。有日錄有聞見事件。事件亦日錄也。入境之後。致詳於事件。而日錄只書詳見事件。必須參考二件而後可究其詳。而俱編二錄。亦似重複。輒忘其僭。參究事實。通爲一錄。而義州以前。全用日錄。入境以後則以事件爲主而間附日錄。至其文字相碍。不免脩改。如臣字改余字。書先輩諱字改以別號。盖謂之日錄則不得便用事件例也。其間亦不無刪煩取約去冗從便者。極知妄猥。而有不得不然者。覽者恕之。光庭謹書。

末端獻說跋[编辑]

右卽苟全金先生朝天錄末端獻說也。凡十條皆恒狀渝弊之目。而亦使行必犯之科也。防限漸弛。狃於故常。未有一指陳者。乃公獨箚著以閑。其質實忠厚之心爲可敬。而斯不愧行人之職矣。仍伏念公獨當中葉盛際。跋履山川。奉使朝天。觀風於上都。自今觀之。爲如何盛事耶。顧不幸而生於衰叔。不得復覩漢官威儀。蓁苓空憶。漑鬲寓歎。神人之憤。天地如之。今於此䟽。竊不勝風人之感。謹書如此云。壬申春王三月。姜必孝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