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萇氏武技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萇氏武技書
作者:萇乃周

萇氏武技書

[编辑]

萇氏武技全書汜水萇乃周著

  

  萇氏武技書卷一

  

  論正氣

  志一撼動正氣,氣至動志,磨礪持志,善養浩然之氣,剛大充塞天地,人之賦性禀受,輾轉悟,善養浩然之氣,剛大充塞天地,人之賦性禀受,輾轉悟寐無外,其小無內,費而隱兮隱而費。

  

  勇氣根源

  天地正氣集吾中,盛大流行遍體充,孟氏所謂浩然者,更有何氣比其能。

  

  中氣論

  中氣(元氣,元陽)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名。此氣即先天真乙之氣,文練之則為內丹,武術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蓋動靜互根,溫養合法,自有結胎還元之妙。俗學不諳中氣根源,惟務手舞足蹈,欲入元竅,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來,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當父母媾精,初凝於虛危穴內。虛危穴前對臍,後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後,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當中,稱為天根,號為命門,即易所謂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藏此中,神實賴之。五臟六腑由此而生。氣之聚也,由百骸畢具而寓,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須臾離也。武備如此,煉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堅硬發如鐵,自成金丹不壞之身,則超凡入聖,上乘可登,若雲敵人不懼,尤其小焉者也。

  

  中氣歌

  莫道嬰奼兩難分,中有黃婆作奇姻,顛倒交媾黃屋裡,相偎相抱更相親。

  

  肝起肺落

  終始萬物春與秋,陰陽升降一氣週,欲明肝起肺落者,只在呼吸個中求(註:肝木肺金一氣者兩相交也,交於中宮)。

  蓋肝屬木,故能生火,肝火動則氣自下而升於上,陽也(坎宮之陽);氣者,力之所由生也,而氣力之根源在命門中極,故曰陽氣在下。肺屬金,金克木,故能約肝氣而使之下降。降者,陰也(離宮之陰),故曰陰氣在上。在下之氣發動而不可遏者,陽氣上升也;在上之氣納閉而不使出者,陰氣下降也。二氣相交於中宮,故曰中氣。

  

  中氣

  氣由腎發,自後而前,由襠中過來,自下而直往上沖,必須下閉谷道,氣方不下洩,至氣上沖至胸上,幾乎欲出矣,必須用口盡力一吸,上閉喉,氣由上而直下,至丹田,兩肩一塌,兩肘一沉,兩肋一束,氣自擎於中宮,不至胸中無物矣。吸氣即所謂納氣如吞川也,氣須在身正中,直上直下,只可以意知之,以神會之,若必持而求其模樣若何,形跡若何,則鑿矣,摸矣,不惟無功,而且得病不輕。

  

  陰陽入扶論

  練形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督脈統領諸陽經,任脈統領諸陰經,故背為陽,腹為陰,二經下交會陰,上會齦交。

  俯式為陰勢,卻是入陽氣,益督脈,領諸陽經之氣,盡歸於上之前也;仰式為陽式,卻是入陰氣,益任脈,領諸陰經之氣,盡歸於上之後也。

  一、入陽附陰,入陰附陽說

  以背為陽,太俯而曲,則督脈交任,過陽入陰,陽與陰附合也。腹為陰,太仰而彎,則任脈交督,過陰入陽,陰與陽附合也。陰催陽,陽催陰,循環無端,凡斛鬥旋轉勢用之。

  二、入陽扶陰,入陰扶陽說。

  以俯勢入陽氣,不將陰氣扶起,則偏於陽,必有領拉前栽之患;仰式入陰氣,不將陽氣扶起,則偏於陰,必有掀推之患;仰式入陰氣,不將陽氣扶起,則偏於陰,必有掀推之憂。故俯勢出者,落點疾還之以仰勢,使無偏於陰也。陰來陽逆,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落點還原,即是此法。推而至於曲者,還之以伸,伸者還之以屈,高者還之以低,低者還之以高,側者還之以正,正者還之以側,以及斜歪紐縹,旋轉來往,無不皆然。逐勢練去,則陰陽交結,自有得心應手之妙,永無失著矣。

  三、陰陽併入,陰陽並扶說。

  此側歪勢也。側勢陰陽各居其半,故左勢側者,右邊之陰陽併入,以左邊之陰陽並扶之。右勢側者,左邊之陰陽併入,以右邊之陰陽並扶之。

  四、陰陽分入,陰陽分扶說。

  此平膊開合勢也。開胸合背者,陰氣分入陽分;開背合胸者,陽氣分入陰分。勢分兩邊,故氣從中劈開,分入分扶之。

  五、陰陽旋入,陰陽旋扶說。

  此平輪勢,紐縹勢,搖晃勢也。勢旋轉而不停,氣亦隨之而息,陰入陽分,陽入陰分,接續連綿,並無休歇,右旋左旋,陰陽旋相入扶也。

  六、陰陽斜偏,十字入扶說。

  此斜偏側身俯仰勢也。左斜俯勢,陽氣自脊右下提於脊左上,斜入左前陰分;右斜俯勢,陽氣自脊左下提於脊右上,斜入右前陰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勢,陰氣自腹右下提於腹左上,斜入左後陽分;右斜仰勢,陰氣自腹左下提於腹右上,斜入右後陽分斜攉提手用此。

  七、陰入陰扶,陽入陽扶說。

  此直起直前不偏不倚勢也。直身正勢,陽氣不得入於陰分,陰氣不得入於陽分,各歸本位,上至百會穴而交,下至湧泉穴而聚,陰陽入扶,只在兩頭也。

  八、陰陽亂點入扶說。

  此醉形式也。醉形者忽前忽後,忽仰忽俯,忽進忽退,忽斜忽正,勢無定形,氣亦隨之為入扶也。但亂之中隨時而布,陰陽不相悖謬,亂而卻不亂也。

  以上總論一身之大陰陽,其入其扶如此。其它局部如腳尖之伸翹顛踏,膝胯之屈伸提落,雖用法無窮,而陰陽之入,自有一定。形合,則氣不牽扯;形不合,則氣必濡滯。逐處體驗,無遺纖屑為妙。

  

  煉氣訣(此書所言煉氣,皆外壯。若內壯,在易筋經。)

  氣以心為體(氣必隨心所欲),心以氣為用(心能運氣),五行本一心,陰陽無偏重,上下週一身,部位各不同。前陽而後陰,仰輕而俯重,陰還陰處結,陽還陽處動,上本是陰始(即離宮),下卻是陽充(即坎宮),上下凝乎中,中氣甚堅硬,週上衝乎天,週下勢如山,左歸須右轉,右歸須左牽,前進若流水,上打如舉山,落點似飛石,機發離弩弦,氣發若風聲,氣納如吞川,前奔星趕月,後退如蓬轉,指須勾連用,兩肩如運鉗,上下一口氣結,民富國自安,曉提此中訣,煉之自無難。

  凡一身之進退動靜,以心為主。心君也,出令者也。心無形,惟無形故能形形而不形於形,以意知者也。以命門為輔。命門,氣之所從生,乃一身樞紐,宰相也,傳君之令也。以頭倡導率手足。頭為眾臣中之主事者,為總督元帥,欽差大臣之類,皆是也。手足庶尹百持事之類也。故每一勢之操縱收發,心先,命門為次,頭又次之,手足則次而又次之。

  神動天隨,純任自然,若一矯揉造作,則鑿矣。操縱在手,變化從心,隨機而動,人力不與。

  

  萇氏武技書卷二

  

  陰陽轉結論

  陰轉陽兮陽轉陰,陰陽轉結互有根。欲知陰陽轉結理,也向陰陽轉處尋。

  天地之道,不外陰陽,陰陽轉結,出於天然。故靜極生動,陽繼乎陰也;動極而靜,陰承乎陽也。陰必轉陽,陽必轉陰,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窮,無有止息。人禀天地之氣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勢一陰一陽,轉結承接,顧不論哉。故高者為陽,低者為陰,仰者為陽,俯者為陰;伸者為陽,屈者為陰;動者為陽,靜者為陰;正者為陽,側者為陰;進為陽,退為陰;氣往上沖為陽,下納為陰;出手為陽,回手為陰,不可持一而論。勢高者必落之低,陽轉乎陰也(若高而更高,無可高也,勢必不連,氣必不續);勢低者,必起以高,陰轉乎陽也(若低而更低,無可低也,勢必不連,氣必不續)。俯仰屈伸,動靜側正,無不皆然。間有陰復轉陰,陽復轉陽者,此一氣不盡,復催一氣以足之也,非陰盡轉乎陰,陽盡轉乎陽也。明乎此,轉關有一定之勢,接落有一定之氣,無悖謬無牽扯矣。蓋勢之滑快,氣之流利,中無間斷也。一有間斷則必另起爐灶,是求快而反遲,求利而反鈍也。

  

  三尖為氣之綱領論

  凡事專一則治,以有其主宰,有統帥,雖有千頭萬緒之多,而約之歸一轍也。如行軍有主帥之運籌,治家有家長之規矩,方同心協力,於事有濟。練形練氣,動關性命,其氣之統領,氣之歸著,可不究哉。頭為諸體之會,領一身之氣,頭不合,則一身之氣不入矣。如俯勢而頭仰,則陽氣不入矣;仰式而頭俯,則陰氣不入矣;左側俯式而頭反右歪,則右半之陰陽不入;右側俯式而頭反左歪,則左半之陰陽不入。側仰式亦然。直起式頭反縮,則下氣不得上升;直落式頭反頂,則上氣不得下降;旋轉而右,頭反左顧,則氣不右入;旋轉而左,頭反右顧,則氣不得左入;三陰止於手之內,三陽起於手之背,為臂膊血氣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翹,一有不合,則膊氣不入矣。如平陽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氣亦不入;平陰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氣亦不入;陰手下栽者,掌翹則陽氣不入;陽手上衝者,掌翹則陰氣亦不入;平陰手前蕩者,腕勾則陰氣不入;平陽手栽打者,腕勾則陰氣亦不入;側手直打者,跌手則氣不入;側手沉入者,翹手則氣亦不入。餘可類推。三陽止於足之背,三陰起於足之下,為腿胯往來血氣之道路。一足之尖根楞掌,腳脖之伸翹內外,一有不合,則身氣不入矣。如仰勢踢腳,若尖伸,則陽氣不入;俯勢栽腳,若尖翹,則陰氣不入;起勢直竄,若尖伸,則氣不得上升;落勢下墜,若尖翹,則氣不得下降。

  

  三尖照論

  練形不外動靜,動則氣擎不散,靜如山岳難搖,方能來去無著。每見俗學,動靜俱不穩妥,蓋未究三尖之照與不照也。三尖照,則無東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照,則此牽彼扯,必有搖晃之失。如十字左腳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腳尖,頭照右手則中下一線,不歪不斜,必穩;側身右腳前右手前順勢者,頭照右手,右手照右腳。餘倣此。

  

  三尖到論

  三尖到者,動靜一齊俱到也。不此先彼後,不此速彼遲,互有牽扯而不到也。蓋氣之著人,落點雖只一尖,而惟一尖之氣則在全體。一尖不到,即有牽扯,身氣不入矣,自練不靈活,催人不堅剛,皆是此失。凡練形者,須刻刻留意此三處方為合竅。

  

  十二節論

  三尖為氣之領袖,乃氣所歸著之處,人但知彼三處宜堅實猛勇,不知落點宜全體堅硬如石,方能不懼人之衝突,不慮我之不敵也。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處之骨節。骨節者,空隙也,乃人身之溪谷,為神明之所流注。彼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節,腿有胯膝腳脖三節,左右相併,共十二節,乃人身之大骨節。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賴乎此。如石砂袋,逐層填實,雖軟物可使之堅硬。但氣落隨勢,有前後內外上下之分。如側身直勢,雙手前櫸者,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翹於上,肩俱脫;膝彎後凸,氣填於後;腳脖伸展,氣填於前;胯俱內收,氣頂於內;側身雙手下劈者,肘心氣填於前,手腕氣聚於下,前肩脫下,後肩提起;前膝曲頂膝蓋,腳脖撅填脖,後胯曲,後膝衍伸,外側腳脖伸蹈,外側顛提,胯提,正身前撲;雙手側豎前打,肘心氣填於中,手腕氣實於外,肩俱脫,膝蓋前頂,氣實於前,腳脖曲握,氣頂於後,胯曲握;小四平,兩手平托,肘心氣填於上,手腕氣填於內,肩俱脫,膝外擺,氣實外側,腳脖內側著力,外擺開。餘可類推。

  

  過氣論

  落點堅硬,猛勇莫敵,賴全身之氣盡聚一處也。然有用之而氣不去,氣去而牽扯不利,未知過氣之法也。蓋人身之氣,發於命門,氣之源也;著於四末,氣之注也;而流行之道路,總要無雍滯,無牽扯,方能來去流利,捷便莫測。故上氣在下,欲入下莫牽其下;下氣在上,欲入上勿滯其上;前氣在後,順其自然自入;後氣在前,理其前而後自去;左氣在右,留意於右;右氣在左,留意於左;如直撞手,入氣於前,不勒後手,撐後肘,氣不得自背而入;上沖手,下手不插,肩不下脫,氣不得自肋而上升;分擺者,胸不開則氣不得入於後;合抱者,胸不開則氣不得裹於前;直起者須勾其腳,直落者須縮其頂。左手氣在右腳,右手氣在左腳,俯勢,栽勢,前探勢,掀其後腳之根也;墜落者,坐其臂,舉勢者,顛其足,栽磕莫翹其足,恐上頂也;蹄撩勿伸其腳,慮下扯也;擴而充之,勢勢皆然。總之氣之落也,歸著一處;氣之來也,不自一處。惟疏其源,通其流,則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為營,有牽扯不前之患矣。

  

  剛柔相濟論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三盡不盡。此陰轉陽中間一陽,陽轉陰中間一陰之謂也。蓋落處盡處是氣聚血凝止歸之所,宜用剛法;而間陽間陰,是氣血流利,宜用柔法。不達乎此,純用剛法,則氣捕滿身,牽拉不利,落點必不勇猛;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無有歸著,落點亦不堅硬;應剛而柔,則氣聚不聚;應柔而剛,則氣散而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柔者,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過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必如是,則剛柔得宜,方能無氣歉不實、澀滯不利之患。

  

  五行能司

  肝司主持居震東,脾能統攝在中宮。心主離火神變化,腎能盈滿氣力充。

  欲知肺家何所司,分佈節制是其能,五行妙用真如此,會得呼吸自精通。

  

  面部五行論

  怒動肝兮聲動心,鼻縱氣促發肺金,唇吻開合振脾氣,眉皺睛注腎中尋。

  五行之氣,內合五臟(肝合木,心合火,脾合土,肺合金,腎合水),外通七竅(目為肝之竅,耳為腎之竅,口為脾之竅,鼻為肺之竅,舌為心之竅)。其精華注於目,其五色分於五嶽(額顱為南嶽,色赤;地閣為北岳,色黑;左顴為東岳,色青;右顴為西嶽,色白;鼻準為中岳,色黃)。又眉側生屬肝木,鼻通清氣屬肺金,眼聚精華屬腎水,舌司聲音,發自丹田,屬心火,唇司容納屬脾土。凡一動之間,勢不外屈伸,氣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象,亦必隨之相合,方得形氣相兼之妙。故收束勢者,氣自肢節收束中宮,而上眉必皺,眼包收,鼻必縱,唇必撮,氣必吸,聲必噎,此內氣收而形像聚也;展脫勢者,氣自中宮發於肢節,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開,氣必呼,聲必呵,此內氣放而外像開也。留心熟練,內氣隨外,外形合內,內外如一,堅硬如石,方用引法。初以手拍之,次以拳打之,末以石袋木棒擊之,由輕而重,漸引漸實,自不慮面上無氣矣。俗學不悟,謂故作神頭臉、怪模樣以驚人,豈通元達理之士哉。


咽肉變色論

  此練氣練到成處,真元充足,由內達外,氣聚血凝,結成一塊之候也。人之生也,禀賦雖一,而得氣則殊,以五行有五性五色之同也。故稟木氣而生者,其形尖而削,其性多喜,其色赤;稟土氣而生者,其形短而厚,其性多鬱,其色黃;禀金氣而生者,其形白而美,其性多悲,其色白;禀水氣而生者,其形肥而潤,其性多恐,其色黑。練氣練到至盡處,無以復加,則功成圓滿,真氣充足,氣一收結,氣止血聚。血者,華色也。氣血不行,肌膚隨氣收貼於骨,五形真氣,盡現於外,各隨所禀以呈,乃有青黑赤白黃五樣顏色。其有一人而五色兼見者,此五氣兼禀,而色故雜見也。有遍體其冷如冰者,此真陽盡收中宮,而不達外也。明此,則知肉之咽也,隨氣而來;色之變也,隨氣而化,出於天然,無幻術也。

  

  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

  神者,氣之靈明也,是神化於氣,氣無精不化,是氣又化於精矣。蓋人之生也,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以成此形體。既生以後,賴後天水穀之津液以化精,積氣以化神,結於丹鼎,會於黃庭,靈明不測,剛勇莫敵,為內丹之至寶,氣力之根本也。故氣無形,屬陽,而化於神;血有質,屬陰,而化於精;神虛,故靈明不測,變化無窮;精實,故充塞凝聚,堅硬莫敵。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氣力乃成,夫乃知氣力者,即精神能勝物之謂也。無精神,則無氣力矣。武備如此,惟務聚精會神,以壯氣力。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之法,惟將谷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於上,而不下走,採天地之氣,盡力一吸,使在上之氣,盡歸於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達外,無處不堅硬矣。即南林處女氣謂內實精神之說也。但須練之於平時,早成根蒂,方能用之當前,無不堅實。不然,如砲中無硝磺,驒弓無弦箭,滿腔空洞,無物可發,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傾山倒,勢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練形練氣之最緊要者。

  

  行氣論

  此交手認路法也。手一出,氣著一面,不能四面俱著力。直出者,無橫力,我截其橫;橫出者,無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無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無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無不皆然。此搗虛之法,攻其無備也。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轉手頭,催二氣以打之;他再變,我再轉手頭,催三氣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但須佔其行氣,方能入谷。蓋彼氣方來,其氣未停,我乘而催之,則可東可西,無不左右逢其源。其機只在一動:他動我即動,他自不暇為力;若待他不動我方動,他反乘我之行氣矣。其間不容毫發,學者宜留心。

  歌曰:任他勇猛氣總偏,此有彼無是天然;直截了當橫兮橫截,一氣催二二催三。由他滑快歸遠路,守我安逸自粘連;為問是何來妙決,只在行氣一動間。

  

  點心論

  氣未動兮心先動,心既動兮氣即衝,心動一如炮如火,氣至好似弩離弓,學者若會渾元氣,哪怕他人有全功。莫道點氣零零星,須要全神運在中。

  似夢裡著驚,似悟道初醒,似皮膚無意燃火星,似寒侵腠裡打戰驚悚。

  想情景,疾快猛,原來真氣橫濃,震雷迅發,離火煙烘,俗學不悟元中竅,丟卻別尋那得醒。

  此著人肌膚堅硬莫敵,形而深入骨髓,截斷榮衛,則在乎氣,氣之所著,未有不痛。痛則不通,理應然也。能隔氣血之道路,使不接續;壅塞氣血之運行,使不流通;可分骨截筋,斃性命於公頃。氣之為用大矣哉。但須明其聚,知其發,神其用,方能入谷,如射之中的,正形體,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尾羽勻停,聚中氣,神凝氣充,如開弓弛張,方圓滿,而中的之神勇,可穿楊葉,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靈不靈也。故氣發如砲之燃火,弩之離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詞,自然有得心應手之妙。

  蓋神之所注,氣即聚焉;氣之所聚,神亦凝也;神氣凝聚,象即生焉;象之所麗,跡即著焉。生者之神氣動乎此,亡者之神氣應乎彼,兩相翕合,遂結此形,故曰:緣心生象。又曰:至誠則金石為斷也。

  盡者,將落點時,嫌力不足,氣不充,再將骨肉往一處吃力一盡,如鳥鈳,藥既裝入,再用鐵充實,令藥堅實,見火方有力,故曰迴轉。

  回環者,合之半也;盡者,不回環也。凡拳勢,有直入者,此發勢也;有掄圓圈者,有將手一擰者,皆是回環之意,只以退為進一語盡之,但合在未合手之先,先將自己氣力一振,一聚回環,則即交手之時,所用之勢,因我身初進,未粘他身上,不必著力發洩,故必須回環以承其氣;若既近彼身上,即便發勢,恐仍力有不足,故須再加一盡,氣力方勇而人莫當。故學此道者,先掄大圈,漸掄漸小。迨於成時,則有圈而不見圈,純以意知,自不著跡。

  

  三氣合為一氣

  頭一勢未交手,先聚氣。聚氣者,君火動,相火輔,由腰後而收於前,陽氣從下上沖胸膈,口中納氣,則肺而落,陰氣下降,入於丹田,陰陽相交,所謂肝起肺落者也。此謂一合二勢,渾身俱往前進,下氣再往上沖,口再一納氣,納於臍之上,心之下,上身往下一聚,渾身骨節,節節攢住,務令堅實(攢骨節者,前骨節往後攢,後骨節往前攢,上骨節往下攢,下骨節往上攢,所謂合則無處不合也),身子雖猛勇向前,胳脖手俱往後攢,名為回還。如此,則勢進而氣益矣。蓋渾身向前一撲,手再回還,骨節自能攢緊,堅於鐵石,此二氣也。臨落點時,仍嫌力有不足,無可回還,再將骨肉往一處一束,名之曰盡,此謂三氣。譬如炮然,捲得愈緊,則響得愈有力。始用功時,先要學聚,次學回還,再學盡。功力熟時,三氣合一方能有用。合則無處不合,開則無處不開。

  

  得門而入論

  語雲:活有外門,非外門及門外也。蓋拳之催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如物之藏室,不得其門而入,縱有神手,不能為也。手之門有三:手腕一也,此大門也;肘心二也,此進一層外二門也;膀根三也,此更進一層三門也。進此三門已近內院,可升堂入室矣。故交手只在手腕者,則屈伸往來任意變化,無窮無盡,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虧,終不能催人,一點即倒;著意肘心者,雖進一層,亦有變化,不能操必勝之權;惟一眼注定他之膊根,不論他先著手,我先出手,只在此處留心,邀住他手,粘連不離,隨我變化任意揮使,無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範圍。

  若論開門,無分左右勢,我手腕硬骨處,插人肘前軟肉上,用力劈之,如持斧破柴之狀,將人胳膊劈下,我拳隨之落點,始能得勢,而人不能滑脫。落點情形,頭似蜻蜓點水,拳似山羊抵頭,腳似紫燕入林。落點之理,恰似雲裡打電;發勢之機,好像弩離弓弦。

  

  頭手二手前後手論

  外門入手相交,多失著者,以其有十失,故不能取勝。未交手不能聚氣於未然,空腔無物,氣發不疾不猛,其一失也;不知二手擱胸下,以顧上下衝擊,二失也;未交手先擱勢,空隙顯然,三失也;閃勢而進,不敢直進,捨近就遠,勞而不逸,四失也;進必上步,橫身換勢,寬而不秀,五失也;交手只在手腕,不知近身六失也;放過頭手不打,七失也;二手敕住還不打,八失也;三手四手方才衝打,九失也;躲閃隔位,粘連不住,十失也。有此十失,交手焉能不敗。未交手即聚氣凝神,兩手交擱胸下,看他那腳在前,即貼近那邊身子,著意他膊根,制住他膊根(此閃門之法),以待他之動靜,我先出手,照他膊根一伸,頭手即得。不俟二手。他先出手,我亦照住他膊根即得,不必顧住他手,然後衝打,則遲而有變矣。蓋此法乃開寸離尺之巧,照他膊根,此地開一寸,則手梢離一尺矣。又截氣搗虛之妙,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疾雷不及掩耳者,此也。或遇捷手退恍打,我不換手,不屈膊,催二氣以打之。我擊打他左,他退左進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蓋我在圈內,他在圈外;我以逸,他以勞,任他滑快,無不奇中。先前出手而前手打之秘訣,間亦有繼以後手。此用所當用,非強用也。若不當用而用,則動必橫身,每見用此而迎人之打者,蓋未見其有此失也。

  

  論

  頭天兮卦屬乾,側正俯仰自天然,少陰少陽皆從此,陰陽入扶非等閒。

  頭圓像天,為諸陽之會,為精髓之海,為督任交會之處,統領一身之氣,陰陽入扶,全視乎此。此處合,則一身之氣俱入;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失。其氣之結聚落點,有一定之處,不可不知。正俯勢為入陽氣,頭必俯而栽,氣落額顱印堂間;正仰勢為入陰氣,頭必仰而掀,氣落腦後風府間;正側勢為陰陽氣俱入,頭必側而栽,氣落頭角耳上邊;斜側俯勢為陰陽氣斜入,頭必俯而歪,氣落額角日月間;直起勢,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為陰陽氣直入,鼻必正而直,氣落百會正頂心。又要知催氣之法,為不牽扯。如仰勢入陰氣,下頦掀,胸必昂,腹必鼓,手必舉,足必翹,則三尖一氣,陰氣自入矣;俯勢入陽氣,下頦勾,背必弓,手必落,腳根掀,則三尖一氣,陽氣自入矣;側勢陰陽齊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腳顛,一腳落,一膊起,一膊插,則三尖一氣陰陽併入矣;直起勢,陰陽上衝,頭必頂,肩必聳;腳起縱者,翹必提膝;不起縱提膝者,顛尖伸膝,則三尖一氣,陰陽俱入矣。側斜俯仰,可以類推。

  

  胯

  一胯擎起一胯落,起落高低使用多,下體樞紐全在此,莫反此地空蹉蹌。

  

  膝

  肘有尖兮膝有蓋,膝蓋更比肘厲害,左右勾連一跪倒,金雞獨立法無奈。

  

  論足

  足履地兮勢如山,頭顛平踏自天然,惟有隨跳與亂點,擎氣多著在腳尖。

  古人雲:頭圓像天,足方像地。又雲:手有覆有反,以像天;足有覆無反以像地。能載一身之重,靜如山岳,有磐石之穩;動如舟楫,無傾仄之憂,如地之鎮靜而不動,平穩而難搖也。其用法有虛實,有兩腳一虛一實者;有兩腳前虛而後實,後虛而前實者;有左虛而右實者,右虛而左實者;有一腳之尖根楞掌,應虛而應實者。總之,不實則不穩,全實則動移不利,而有傾倒之患;不虛則不靈,全虛則輕浮不穩,而有搖晃之憂。虛實相濟方得自然之妙。足有伸翹:足尖伸而下入者,氣下降而沉栽也;足尖翹而上勾者,氣生而浮飄也。有橫順:有兩腳齊橫者;有兩腳齊順者;有丁字步,一腳橫一腳順者;有八字步,兩腳微往外開,如八字樣也;有雁行步,兩腳半順排列一樣,如雁行之齊也。有輪擺:輪有半旋輪,側栽車輪,俯仰無底斛鬥輪;擺外擺,內擺。有灑蹬:灑腳後伸,蹬腳前伸。有踢跺:踢腳前翹,跺腳橫截面。有擰搗:擰腳尖旋,搗腳跟翹。能催送一身之氣,身去腳不去,則牽扯而氣散,何以扶助前手之力。前手之氣在後腳,後腳不隨,身氣不入,終只半勒,氣不充滿。足為百骸之舟楫,一身之領袖,少有不合,全體之氣俱不入矣。步法之用,不可不細為區別。側勢前捕者,雁行步,半斜半順也;十字步前探者,丁字步,前微橫,後全順也;倒踢曳身者,亦丁字步,前步後橫,後步顛順也;小四平墜落者,八字步尖往外開;直身上竄者,雙顛步並齊展,腳尖直堅也;起縱步一腳起一腳落;前進步者,後步先動;後退者,前步先動。

  

  起要翹腳尖,落要伸腳尖。擠步側身進者,俱橫步;擠步正身進者,前步微橫後全順。俱是後步先動,擠步前進,後催前也。搶步仄身前進者,俱橫步;搶步正身前進者,前步橫,後步順。俱是前步先動,搶進攜後,前帶後也。拉身側身後退者,兩腳俱橫;拉步側身後退者,右剪先動左步,起翹腳尖,落伸腳尖也。落點無定點,兩腳尖擎點任意也;紐縹步,輪旋腳俱顛,落點外楞著力,推我後退;兩腳尖顛擎,推我不倒,外摟前栽,弓背磕頭,兩腳齊顛,硬膝退剪,車輪腳伸尖直腿,不可勾腳以退,氣平徠步,兩腳猛踢,平身直竄。略舉大概,以明變化,總以隨勢為妙,不乖其勢,不逆其氣,步法之用斯得之矣。

  

  平肩

  兩肩擎起似運擔,擎氣全在肩骨尖,前開後合天然妙,雙峰對峙自尊嚴。

  

  仄肩

  一肩高兮一肩低,高高低低不等齊,低昂遞換多變化,七旁十勢亦出奇。

  

  肘

  兩手垂兮兩肘彎,三請諸葛人難防,屈可伸兮伸又屈,看來用短勝用長。

  

  論手

  兩肩垂兮十指連,生剋制化五行全,敵吃橫推看三至,當面直入是三傳。

  吳曰:手有五指,中指屬心,主夏,獨長,火也;小指屬腎,主冬,獨短,水也;食指屬肝,主春木;無名指屬肺,主秋金,二指等齊,春秋平也;大指屬脾,主土,旺於四時,兼乎四德,獨當一面,故四缺其一二,尚能持物,若無大指,則無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強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研手,氣落小指外側;盪手,氣落後掌,此二手五指並排一片,指尖翻翹,餘手俱宜五指圈撒,羅列周圍,指節勾握如弓,方擎聚散。

  如豎敵手,回勾手,大指與小指相對領氣;陰手平陽手,大指與中指相對領氣;仰邀手,大指與食指相對領氣;陰手,大指與無名指相對領氣。是金木水火-無土之不可也。知此,則指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也,分毫有錯,氣即不入矣。至於用法,則有九則:直去直回,一也;仰上攉挑,二也;俯下沉栽,三也;外勾外擺,四也;內勾抱摟,五也;斜攉右上,六也;斜劈左下,七也;斜領左上,八也;斜摔右下,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九宮焉。

論拳 拳者屈而不伸,握固其指,團聚其氣。其握法,以大指尖掐對食指第三節橫紋,四指卷緊握固一齊著力,必使分之不開,擊之不散,方為合竅,此乃土貫四德,五行團聚之法也。其用法亦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宮九法,其氣亦非鋪滿身,落點有一定之處,隨勢體驗,不可混施,陽平拳下栽者,是指二節領氣;平陽拳上衝者,中指根節領氣;側拳上挑者,大指二節領氣;側拳下劈者,小指根節領氣。不拘側平直衝,小指根節二節中間平面領氣。明乎此,餘可類推矣。

萇氏武技書卷三

論外形

頭為一身之領袖,身使臂,臂使指,而命門乃一身之樞也。頭似蜻蜓點水,拳似山羊抵頭,腰如雞鳴卷尾卷則氣由後往前,收而不散,腳似紫燕入林,襠口前開後合中間圓,咽頂百會穴在頂,湧泉穴在足心,會陰穴在二便之間。百會氣往下聚,湧泉氣往上提,會陰氣擎住一身,上下之氣皆收中宮,是為之合。

大小勢

合勢不嫌其小,欲氣合得足也;開勢不嫌其大,欲力發得出也。非徒長身為大,屈身為小。

借行氣

借行氣者,借人之氣方行而打之也。蓋彼之勢既發,已近我身,尚未落點,我即趁此機會,發我之勢,彼欲退不能,欲攔不及,再無不妙之理。若稍前,則彼尚可退回;稍後,則我已吃虧。所謂後發先至者,此也。如此,則迎機赴節,隨時得宜,不患技之不高矣。諸家所謂將計就計,借力使力,不外此訣。所謂驚戰計,正於此時用之。

奪氣

聞之,與人交手,先有奪人之氣。志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又曰:其勢險,其節短。又曰:貴神速,以逸待勞。此意須善會。

承停擎

天地交合萬物生陰陽交也,交則力生而勢不空矣,不偏不倚氣勻停。

千秋萬歲常擎聚,惟有和合一氣通。

老少相隨格打一氣,不稍停留,方謂之隨

少隨老兮老隨少,老少相隨自然妙,

同心合意一齊出疾疾疾,手快打手遲,哪怕他人多機巧疾者,後發先至乘彼之間而動,借其氣之方行,勢之未止,迎機而發則愈疾愈妙。

論打

直出彼繃並攀送,繃插送跺攀用攀,剛柔相濟如輪轉,恰似無意燃火星。

論攔

彼擊左兮吾擊右,何須一處苦相求,豎來橫截勇如電,我承彼沉只用丟,攔架之法不外開合挑壓四字,攔住以後方直入。有往外撥為開,內撥為合,上撥為挑,下撥為壓,前去為直入,此開合非練氣之開合,勿誤認。

論手足

出手脫肩里合肘,左右扶助似水流,擊動首尾一線起,打法何須繃攀勾。

捷快用法目不及瞬,如炮燃火動

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軍萬馬把陣衝。


萇氏武技書卷四

論初學入手法

大凡初學入手時,兩肩務要鬆活,不可強硬。兩肘務要內連向下,不可外圈。務須腳尖著地,絕不可平放,平放致起腳不利。前腳必須向前順踏實,要腳尖點地,後腳必須斜放,亦不可太實,使全腳履地。至於頭隨勢轉,陽亦陽勢,陰亦陰勢,不陰不陽,頭亦不陰不陽勢,有斜歪紐縹,頭亦隨之斜歪紐縹。若兩手之左右屈伸,則因人之勢遠近而用之,實無一定之規矩,總因人手之遠近高低,我手亦隨之高低屈伸。唯兩腿之曲直,卻有一定規矩,前腿固不可太曲,太曲失於跪膝;又不可太直,太直嫌於直硬。後腿之曲直,全視步法之大小,大步法後腿舒展,力方用得出,小步法後腿曲直,與前腿曲直不大差別。身之俯仰,亦全視步法之大小,大步法身必稍斜向前,半側勢;小步法身須放在兩腿當中,亦必半側勢。三尖照者,鼻尖子尖腳尖上下一線相照也。三尖到者,眼睛拳頭腳尖不先不後,一齊俱到也。三合者,腳手眼相合也。凡出手要比何勢,打人何處,我眼神所注,手之所打,腳尖所進,須一齊俱進,一齊俱到。凡打勢不論何勢,欲論開門,無分左右勢,我手腕硬骨處,插人肘前軟肉上,用力劈之,如執斧破柴之狀,將人胳脖劈下,我拳隨之落點,始能得勢,而人不能滑脫。落點情形,頭似蜻蜓點水,拳似山羊抵頭,腳似紫燕入林;落點之理,恰似雲裡打電;發勢之機,好似弩離弓弦。學者潛心用力,方可造入精微之域。

初學莫言煉氣,先將身法步眼比清;又不可使力,須因勢之自然,徐徐輪舞。務將外形安置一家,再令輕活圓熟,轉關停頓,縱開一一如式,勢勢展施,將節節骨骸,處處鬆開,方得為妙。

初學條目

一、學拳宜在靜處用功,不可向人前賣弄精神,誇張技藝,方能鞭策著裡。 《論語》雲:「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信然乎。

二、學拳宜鄭重其事,不可視為兒戲,則無苟且粗心之病。

三、學拳宜明其理,傳其神,顧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細。

四、學拳無論偏正反側諸勢,宜將身子擱於兩腿中間,方能穩如泰山,少有歪邪,便是東扭西裂,南倒北疴,豈不蹉跎可笑矣。

五、學單前腳橫立,大足指心氣宜往內勾;後腳豎立,後跟往外一擰。兩膝相對,既無不牢之病,襠亦護得住了。

六、學拳步法,不可貪遠,恐倉皇失措,不無傾跌。但能跳得高,不愁不遠矣。高字當在遠字之上,遠字當在高字之下,良有以也。

七、學拳左動必右應,右攻必左輔,左右相生,方得陰陽周流之妙。

八、學拳用盡平生之力,方能強壯,如獅子搏像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則全神畢赴,自無堅之不破矣。若曰:我本無力,不亦已乎。

九、學拳停頓處宜沉著有力,轉關處宜活潑隨機。

十、學拳力要用得出,氣要留得住。用得出,處處如戰;留得住,步步要擎;擎中有戰,戰中有擎;出沒變化,不可物相,物相則非矣。

十一、學拳腳與手合,手與眼合,眼與心合,心與神合,神與氣合,氣與身合,再無不捷妙靈和處。

十二、學單先以用功為主,一身血氣周流,方能渾元一氣。

十三、學拳宜以德行為先,凡事恭敬謙遜,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

十四、學拳一勢精靈,約得千遍,方能練熟。若不熟練,還是千遍。

十五、學單宜以涵養為本,舉動間要心平氣和,善氣迎人,方免災殃。

十六、學拳不可令腐儒輩知,一知之,便自引經道古,說出多少執謬無幹話頭,反惹人心生瞋。謹避之可也,密藏之可也。

十七、學拳不可輕與暴虐人比試,輕則以為學藝不高,重則觸其惱怒。見時以奉承為主,不可貶刺,則彼心悅意解,彼亦樂推戴我矣。

十八、學拳禾可輕洩於人,更不可妄傳於人。輕洩於人,則道聽途說,必然不肯用心;而妄傳於人,則匪類生事,定是不得脫身。

十九、學舉初時宜整頓身法,講究步眼,不可說先記住大概,熟時仔細再正,再正則終不正矣。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

二十、學拳宜作正大亭情,不可恃藝為非,以致損行敗德,辱身喪命。陰符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喪命,可不慎與。”

二十一、學拳宜人端方,簡默少言;以豪傑自命,以聖賢為法,方能明哲保身。

二十二、學拳宜心領神會,博聞廣見。凡人所不知者,我必知之;凡人所不能者,我必能也。審端則竟竟,聲入則心通,如此方可做人師。

二十三、學拳宜專心致志,殫心竭力,方能日進一日。若浮光掠影,揚揚自然,視為已成,而不知早見棄於大雅也。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味深哉!

二十四、學拳先看二十四正勢,再看一套偏勢,正以立體,偏以行其用,偏正相濟,體用兼全,不憂武藝不高人矣。

二十五、學拳不拘老幼,不怕暗昧,只盡得心,捨得力,不成不休矣。夫子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靜而思之,信然信然。

二十六、學拳往往有浮誇之子,自矜聰明,謂他人之拳,一見即會,不知一見即會,再見再不會矣。是拳理幽深,非皮膚可比;勢多奇異,非平常可比。同窗有習之累月,而不肖其勢,積年而不解其理者,而謂可一蹴而就也,豈不難哉。

萇氏武技書卷五

二十四拳譜序

虎牢張八,年三十學藝,槍刀劍戟,靡有不精,其神拳二十九勢,世無知者。嗟乎!人知之未必果高,而高者不求人知,且唯恐人知,即間有知者,亦無異於不知也。餘成童苦嗜武,讀書之暇,他務不遑,專以舞蹈為樂。雖先兄屢訓,私愛終難自割,徒以傳授無門,東支西吾,勞而罔功,深愧無成。後十年,遏河南府洛陽縣閻聖道,指點一二,頗覺進益。又十年,得字拳四十法,臆續三十件,積為七十則,但繁多莫紀,乃約歸二十四,命以名,示以竅,使學者便於服習。然恐膠柱鼓瑟,苦其拘執不化,茲因冬日清閒,就二十四而擴充之,每一而分為八,共合一百九十二,縱橫奇變,於此畢具。世有知者,不見可喜,假令湮沒終身,亦所不怨也夫。

攔架之法,不外開合挑壓四字,攔住以後方直入,用往外撥為開,內撥為合,上撥為挑,下撥為壓,前去為直入。此開合非煉氣之開合,勿誤認。

二十四字論

陰陽字之祖,應為氣之先。陽者聳乎上,其勢不可攀。陰者伏乎下,如雲之覆山。莫作呼吸論,只以升降言。承者承乎上,停者氣不偏。擎者不可動(擎者如水立) ,沈者氣下攢。開掀如盪舟,入者如淹水。盡筋多同轉(本盡筋如飛電) ,崩勢砲飛煙。創盡勢猛勇,劈筋如刀砍。牽勢如牽繩,推勢如推山。敵者直不屈,吃勢似運鉗。黏者即不離,隨者如星趕。閃勢多旁落,驚如弩離弦。勾者勢多曲,連如藕絲牽,進者不可遏,退者如龍蟠。次序休紊亂,大勢須分辨。囑咐後學者,此訣莫濫傳。

二十四字圖說

1.蟠桃獻壽(陰)

陰手出,陽手收入口下,氣落肘尖。

二士入園,蟠桃取來,仰手捧定,頭獻瑤台。

陰正勢右前左後,兩手皆陽,屈出胸前,兩肘尖氣往裡收,與心氣相佈為一,頭往下一栽,氣落頂門,打膻中及下巴。

2、犀牛望月(陽)

轉陰手一推,頭往後仰,氣落枕骨尖。

犀能分水,直伸兩蹄,抬頭一望,玉輪掛西。

正勢步法依舊,兩手轉陰,往前直伸,頭往前一背,氣落枕骨,打臍。

3.雙虹駕彩(承)

兩手鉤背,擱眼角上,氣頂手背。

祥光忽起,瑞滿長虹,五彩駕定,雙橋凌空。

正勢兩足齊立,左前右後。兩肘曲,兩手勾黏於左右太陽穴下,氣擎,手背接手臂。

4、仙人捧盤(停)

陰手落陽肘後,抽氣壓兩手背。

老祖赴壇,光滿玉盤,仙手捧住,內有金丹。

左足前,兩手轉陽,往下一板,氣落十指背。

5.猿猴獻杯(擎)

兩手摳如酒杯,端於鼻下,氣還大指食指。

飲此玉液,獻爾金杯,勸君更盡,如泥堆。

正勢轉身,右足前,兩手側摳,如掇酒杯樣子,食指上跳,小指氣摧,硬往上端,駕胳膊。

6.雙飛燕子(沉)

身伏手垂,指摳頭低,氣顛腳尖。

燕兒展翅,兩翼低垂,不是浮水,恰似銜泥。

正勢轉身兩足齊,兩手一撇,兩足尖佔地,兩手皆側帖,打鬼眼穴,氣往下插,直入地內,壓住大指。

7.白鵝亮翅(開)

兩手一分,兩拳上仰,氣顛兩腳尖。

沙上群鵝,紛紛白雲,飛起展翅,愛殺右軍。

往前一跳,手齊分,大指往外一扇,肘貼脅,打肱裡肉。

8.美女鑽洞(入)

伸臂下插,低頭而伏,氣滑後腳尖。

洞門有石,鑽之彌堅,美女來此,束手而前。

右前左後。身往足前,頭往下一伏,兩手伸直,手背靠探,打小腹。

9、雙龍入海(盡)

雙手猛回來一撞,氣頂中指尖。

僧魟盡龍,破壁飛去,雙雙入海,誰能當住。

左足前,兩手陰,伸直,步往前即,氣往前去,打兩乳下。

10.霸王舉鼎(崩)

雙手一挑,腳尖站立,氣領中指尖。

鼎對峙千秋,重於山河,霸王舉起,往上一豁。

兩足齊立,拳頭從襠中豁起,直伸頭上,氣落中指一骨節上,打脈槽。

11.飛雁投湖(創)

頭下栽,手後背,氣射頂門。

鴻雁於飛,在彼空中,上下一扇,投入洞庭。

兩手一刷再一分,右足前入於襠頭往前一彭,氣落天靈蓋上,打中腕。

12、寶劍雙披(劈)

左膝頂起,兩手分拍,氣歸一處。

孫權發怒,劈破書案,劉主拔劍,石分兩段。

左前右後。兩手俱側,膝蓋往上一頂,兩掌往下一砍,大指氣催小指,打手脖。

13、猴兒牽繩(牽)

兩手採頭往懷一栽,氣摳指尖。

頭上有繩,拉扯扯,猴兒牽著,倒栽一跌。

左前右後。兩手俱側,氣落十指灑,往裡一摟,肘尖力往懷一收,身往下一坐,氣聚臀尖,抓胳膊。

14.雙手推山(推)

手出心下,上按胸脯,氣摧手心。

動也不動,穩如泰山,雙手推之。猛往上掀。

右前左後。兩手背帖於胸前,往前一擁,氣出於心。

15、直符送書(敵)

兩手交叉,伏頭盡力一送,氣盡中指。

奇門誰知,直符隨時,即刻送到,陰陽二書。

左前右後。兩手陰,一交一叉,直伸頭上,往前一衝,氣落手腕兩骨節上,打胸腹。

16.猛虎探爪(吃)手轉身接,手往下盡力一按,氣插手心。猛虎翻身,力用全幅,下方插入地,即時立僕。並足而立,兩手皆陰,大指往上一承,四指往下一卷,如鐵柱一般,拿手腕。

17.鐘馗抹額(黏)右拳仰,左拳擱心坎上,氣落頂門上。鍾馗鎮宅,兩手磋摩,神額一抹,哧退邪魔。右前左後。兩手俱側,附於兩耳,手往後一帶,頭往上一仰,右手往上一繃,擱於頭上,左手貼於左脅,頭往上一進,貼胳膊裡面。

18、暗弩射雕(隨)

右手下滾,左手上衝,氣收脈槽。

空中飛鳥,惟雕難射,暗弩一發,他防不住。

右前左後。兩手心向內,一手中指尖往上一頂,一肘尖氣往下一抽,插胲下。

19.白虎靠山(閃)

兩掌一展,身體向後仰,氣閃背後。

白虎洗臉,捨身倒轉,兩掌一仰,泰山壓卵。

一腳前,一腳後,左前右後,頭往後一仰,兩手往後一閃,氣落手背,頭氣落枕骨。

20、雙峰對峙(驚)

雙肘齊起,往懷中一頂,氣點肘尖。

玉門古渡,雙峰豁然,肘尖豎起,打中心坎。

右前左後。兩手腕屈,勾於心窩旁,兩肘尖往前一射,氣落兩骨節上,打短脅。

21、螃蟹合甲(勾)

兩手繞外,合打太陽穴,氣堆中指。

螃蟹拱手,金甲一對,合在中間,腦骨粉碎。

右前左後。兩手俱陰,外往裡一拘,氣落十指骨節,打太陽穴。

22、童子拜佛(連)

滾手插鼻口,兩背相靠,氣頂十指尖。

善材童子,禮拜觀音,南無陀佛,紅火出林。

右前左後。兩手合掌,如釋家拜佛,往上一頂,氣落十指尖,上頂鼻子頂。

23、蝴蝶對飛(進)

手背靠往,伸指搗胸脯,氣催指尖。

穿花夾蝶,款飛來,莊週一夢,對對戲梅。

右前左後。兩手靠背,往下一謝,往上一頂,打咽喉。

24、金貓捕鼠(退)

旋風交腿,雙手外勾,氣注兩眼。伏身叉立。

子乃真鼠,終日畏貓,金尾三擺,有命難逃。

兩手齊飛往後轉,兩腳一紐,兩手分為陰手,往外一分,手腕肘尖俱曲。氣落頂門,腳尖,胯尖,肘尖,足趾頭,手指頭,以為觀望之計。

二十四字偏式

此雖偏式,卻不可廢。蓋體先求其正,用時從取其偏,以正者多板,而偏者多活,正者多寬,而偏者多仄,且利於進退,便於轉換,故附錄於末,以備採擇。

陰:瀏海戲蟾。

兩拳相對,曲附耳下,肘尖氣落於小腹左右,頭往下俯,或內外俱攔肱膊。

陽:順手推舟

兩手轉陰直衝,往上一掙,頭往後一背,氣落枕骨尖上,打大腿根。

承:軟手提砲

兩手指勾,貼於眼角左右邊,氣擎手背,打下巴骨。

停:老農旋箕

兩手轉陽,一手長,一手短,大拇指往外一旋,壓肱膊。

擎:蛇入雀巢

兩手轉陰,往上一繃,小指一仰;後手轉陽,往上一衝,氣落中指第一節,打胸脯。

沈:濁水求珠

兩手側壓住,大指摧小指,腳次起,頭往下伏,氣落額角,壓手背。

開:二姑把簪

兩手俱陽可,一陰一陽亦可,小指摧大指往外一擺,或陰手,大指摧小指往外一擺亦可,矯手腕。

入:虎穴探子。

兩手轉陰,氣落中指第一節,頭往下伏,氣落頂門,打乳旁。

盡:雙龍牧馬

兩手俱陰,寸步而前,一頓一頓,氣有三出三入,打短脅。

崩:石破天驚

並足而立,一手側,大指氣一領,從襠內豁起,後手往前肱上盡力一拍,崩其脈槽。

創:紫燕穿林

前手橫貼兩乳,後手直勾,顛於後胯邊,前指大小指皆曲,三指直擦,後手悠起,硬住,前手仍照後手脈上一脈如雷出地奮一般,打小腹。

劈:拔劍斬蛇

十字腳步,前手陽,從下提起,後手直豎,於前邊側劈,大指摧小指,往下一砍,前手氣落中指第一節上,或落小指尖上,打肱背一穴。

牽:猛虎負隅

兩手接住手腕,頭往下一伏,額角往下一墜,氣聚後臀,拿手腕。

推:鐵扇閒門

兩手俱側,捉住肩膀,往前一擁,氣落十指尖。

敵:走馬推刀

兩手俱陰,虎口籠住,往裡一橫,大指氣力齊摧,擒手腕。

吃:白蛇纏葛

一陰手,用虎口擒住大指,攝他大指,手肝氣一入,腳一落,其力十倍,鉗手腕。

黏:金鋼扭鎖

兩隻手掌相合,一上一下,上手小指往裡一帶,貼往膀窩,後手大指往外懷內一收,左右轉換不離槽。

隨:朱衣點頭

前手抓住他手,飛身剪起,使後手照住頂門一啄,氣落五指尖上,打額顱。

閃:觀音現掌

前手側豎膀窩,後手伸直,附於後胯,腳卻在前,十字勢,前手小指氣落懷內,後手氣落指尖,往前胯,要用即步,撞小便。

驚:金鉤掛玉

兩手一挎,轉身,後腳一掃,氣著五指,腎氣摧心氣,撒腳後根,或跺懷子骨亦可。

勾:牽牛過堂

兩手皆陰,十指下摳,肘曲搭住他肱腳尖,大指當住他足指,膝照他腿彎一棲。

連:張飛騙馬

兩手皆陽,曲肘壓他肱,前足翹起,一落,橫當他腳後根,手轉陰,照面一按。後手託他枕骨或頭髮亦可。

進:暗渡陳倉

前手側勢,往襠一踢,後手直鑽小腹,須上步換腿。

退:華山看果

兩手轉身一刷,再一轉,再一刷,一肩高,一肩低,一胯擎,一胯落,翻身仰看,兩手皆曲,一附於耳下。

萇氏武技書卷六

槍法:

一、四大綱領

步法:步法不合,周身之累,紐歪斜縹,難進難退;

寬窄適中,丁八雁行,前虛後實,動則靈通。

手法:兩手之用,須分死活,前後收放,曲伸委蛇;

前把路走,後把隨之,周身有氣,打紮有力。

身道:身為主帥,五官是將,不能調遣,自尋滅亡。

身氣催運,頭目手足,動靜一家,靈快雄壯。

頭面:四肢百骸,頭為領袖,此處不合,全體俱休;

譬之兵將,惟首是從,首所不至,眾安所用。

二、八大條目

敵札:不攔不架,闖然而入,迎機直上,方是正路。踢開則遠路,力微則不將,發遲則不及。

驚戰:夢裡著驚,無意燃火,不見有人,那知有我。養成浩然之氣,靈通之體,觸著即發。

黏隨:如漆似鰾,彼到我到,任你脫殼,走他不了。氣機不靈,身法不隨,火候不到,如何得可。

滑脫:見硬而軟,見動而轉,如虎力大,空往空還。不能形氣合一,人己一元,那得湊巧。

起伏:札槍之法,不盡中平,忽高忽低,矯若遊龍。無高低,則陰陽不轉;無開路,則門戶不清。

進退:知機之士,絕無硬撞,誰敢紮氣,楊家六郎。知進知退,活動不滯,綽然有餘,不入死胡同。

崩打:槍之起落,非上則下,往返不空,低崩高打, 有消滯,則遍體皆槍,渾身爪牙,敵人極難措手。

提攉:他起我提,他崩我存。將計就計,的是妙著。趁位能省力,敵人無變機,行氣藉得穩,一發命歸西。

三、十二變通

隨中:他扎我攔,他過我過,不得翻身,總無奈何。似粘非粘,似脫非脫,即離之間,他摸不著。

使中:我過之時,他未之見,猛力紮來,恰中機關, 彼方扎來,我趕已到,眼明手快,法力玄妙。

總按:前掌著力,脫肩下沉,直落為按,聳則為總, 總衝前走,按直向下,其中勁氣,毛髮之差。

挑撩:騰空而起,在他桿下,挑不離槍,撩則崩壞。挑則隨之,撩則離開,一剛一柔,應發時來。

掇托:兩肩俱鬆,雙腳下沉,捧盤而入,內有分寸。翻仰而起,一擎一隨,一樣紮法,勁氣不同。

捷靠:肩膀著力,鐵扇閉門,一則攔開,一則硬迮。硝黃急火,連人皆板,杜門而入,沉施為先。

頓領:鎮地不動,引他入竅,內有凹坑,那裡知道。力不能截,引入戰場,機動勢轉,自投羅網。

勾掛:勾分上下,掛別內外,前後手間,俯仰紐縹。硬勾軟掛,陰陽分明,手腕掌榜,錯了不行。

合掌:陰手下沉,陽氣扶之,催力直進,不令他起。非陰不重,非陽不活,相濟而用,名曰沉托。

摟翻:陽入陰進,陰轉陽跟,翻江攪海,振盪乾坤。摟用猛抽,翻用猛頓,陡起陡落,陰陽之分。

勒壓:似退非退,似前非前,中氣下聚,沉落他桿。陰勒脫前肩,沉後肩;陽勒沉前肩,豎後手肘。

抽卷:長能用短,直能用橫,隨機應變,心靈身淨。能抽則善偎者反危,能捲則善製者反傷。

無綱領,則大本不立;無條目,則妙用不行。體立用行,而少變化,則滯而鮮通。此二十四說所宜急講也,更能神而明之。物來順應,方見生生不已之妙。

四、托槍式

側身分虛實,凝神氣如虹,左松右抽滿,桿梢向下垂,

靜能三尖照,動則六合齊,靈活催堅硬,剛柔自相濟。

五、降手

須借行氣方妙,不然,我一降,彼一轉,又到我桿上矣。或曰,降手如聚勢落點一般,心十分吃住他桿,他不能轉,方可用。

槍法惟有降手能,刷敲科砍遍人還,識破時微微笑,只將前勢仍還原。

詩曰,自上而下謂之降,高山墜石不可當,氣勢還原身法進,斬關奪隘鬼神忙。一人敵不為工,垓下戰項重瞳,長坂坡趙子龍,百萬軍如童蒙,一桿槍如蛟龍,落上發氣下攻,擊乎西聲乎東,低掃堂高雲頂,崩搖擺櫸挑驚,腰背胯賽旋風,出沒變化影無踪,虛實實虛誰能定,豈必觸山與扛鼎,始臨大敵呈英雄,知此方為精。刀與劍無雙,單欲成功則善鑽,閒用硬,忙用軟,步要隨,器要粘,頭手足,貫相連,要膀胯,務靈便,不近身,總不攔,彼自忙,我自閒,識化工,永無止境,為問其中玄妙理,仍是斜行與單鞭,萬殊一本貫不貫,丈夫由來自有真,浩然之氣胸中藏,勸君養成剛大體,充塞宇宙古強。

槍拳要以神氣為先,機勢次之,專講力量斯為下矣。人人有路通玄關,靈活容易化則難,人有無處我無有,人還去時我去還,劈提崩打任火藥,手足膀胯如雲煙,過此便是蓬萊客,三而一兮一而三,長知短,不要搶,短敵長,不用忙。

論棍法

千言萬語,總是哄他舊力過去,新力未發而乘之。

響而後迎,迎而後響,分別明白,可以語技矣。

將棍頭穿入他棍頭下,或左邊一起一剃,或右邊一起一剃,要有響為度,總是一理。

凡認棍不認人,此語最當。

絕不宜貪心去傷他,待他動後我再動可也。

我入被他打即急跳退,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