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蘭菊齋集/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蘭菊齋集
卷之三
作者:李禮煥
1851年
卷四

[编辑]

答金伯臣三十九[编辑]

仁甫回承答。良慰病懷。日來堂候萬安。所愼益差。兄及我猝難奉敍。悠悠懷思。歲暮益切。略言賢者學問之差。正由忙迫涉獵。汲汲於禦人。恨少沈潛反覆。慥慥乎自治。故於經傳精微之訓。如走快馬看山。不惟不得其義理。亦不察於文義。或於書札間。用取文字而顚倒錯亂。不免於卞莊子傍觀而嘲之。不但害至於此。賢於道不以爲難知難行底物。甚至於聖賢侮少之境。豈不大可畏哉。賢者雖於市童之一善一行。猶可恭敬。况於聖賢分上。豈敢有一毫侮少之心哉。鄙人之加賢以侮聖之目者。不異於謂伯夷盜誣伊尹簒也。然責賢之備。毫釐之差。不覺自輥到於此弊。可不懼哉。呂東萊淸風振世。學問宗儒。朱子與爲道義之交。托長子受之執弟子禮。而論其學問之差。則曰呂家之學。乖僻悖理。不特莠之亂苗。紫之奪朱。又曰浙東怪鬼百出。呂伯恭不得辭其責。鄙於贒曰乖僻悖理。怪鬼百出。不特呂家之學。何也。朱子嘗論爲人之學之弊。甚至比於南越王黃屋左纛。日自出遊。讀此時。毛髮悚然。鄙安敢謂贒純然爲人哉。觀其讀書之蹟言論之驗。則難以辭其責。賢慷慨好義。與人必信。輕財喜施。此足爲濁世之雄。於斯欲止則鄙不敢更出一口氣。若欲歸眞儒家流。則味聖言而究理之當。反己踐實。至於答人之問。知則答之。不知則不答。則漸自見無限好消息。若如前踐蹟不改。徇外爲人。則將見悔尤日積。害於事爲。勉之勉之。至若中庸要義。此書一字一句。無非要義。何必擇善固執之爲。鄙之所問本原義則若非積累工夫。猝難應答也。仰問後不數日。賢與致禮今若易言。所謂漢祖拜將。皆此類也。今此同浴譏裸。烏可益哉。然勿以人廢言。則或可益乎。

親忌之哀哭。來諭又如此。愚亦更思。而若以哭聲之不變於三年內。謂如喪中死者斂不用吉。則高明之見。亦太麤疎處也。喪禮自小斂以後漸加裁損。至卒哭用吉禮。至禫祭獻酌不擧哀。以言乎哭踊之節。成服前後不同。葬前後不同。三年前後亦不同也。皆禮之節文而分寸不可違也。至於哭聲之呼哀字。五服皆然。親疎皆然。固無異同也。但俗以哀字音下小變。以卞父母喪與齊衰以下喪也。果非俗禮之大防而當然處乎。然則人子於父母忌日。哀痛之心。當如初終之時。三年之內。聲之出於心者。亦當如三年之內。只以非初終之日也。哭聲遽作齊衰之聲。則非孝子終身之哀。此愚所以聞致養之言。而戚戚於心。騂然於面矣。故三十年已行之謬。卒然改之。豈自孝心發出來也。因以問諸他人。則往往哀哭者有之。然則人子於忌日。伸斯須罔極之痛。奚以干死人之安不安乎。愚所以曰所見麤疎者。不避狂妄之罪而奉告者。能不下怒責否。且汲汲汎覽。巧粧文辭等說。亦禮煥之甚狂妄。不知古人數疏之戒也。而賢者之存心。我已稔知矣。聞人之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况於愚言。無論可不可。皆可以虛心採納。我固稔知。故自前狂直之言。多發於賢者。良以此也。然汎覽好文之病。非賢與愚滋甚。自古學者莫不皆然。是故班馬韓柳三蘇輩。其文日長而其學日陋也。其他紛紛之輩。亦何足勝筭也。然彼數子雖無名之文。亦足以成名而可傳於後世也。如吾之人專學數子。則畢竟彼此不及。俗所謂僧半俗半也。奚如味聖賢之要言。先立其大本。餘力汎覽。以長識見。以飾辭令。豈非有源之泉有本之木乎。博與辭。豈不誠美也。孔孟程朱皆好之。雖老佛之空無枯澁而亦能之。况吾輩之誦孔子者。獨於此不汲汲乎。大抵學道自有本末。材力亦有淺深分數故也。伏望贒者於愚說。勿以言好之而以心好之。自反下功也。愚自己酉以後。遊於師友間。粗知道學之可尙。而要之實心則每走辭命吟詠之間。無異漢武帝之托於仁義而心好功利也。不啻如斯而已也。自天文地理醫卜兵律。無不涉獵。三十年光陰。閱盡於不急無用之地。至於實地工夫。類若無腸公子。今成枯落。悔之何及。賢者年富力強。猶可有爲。故玆以所經歷者仰告矣。陰陽雜方。固可絶之。至若律呂之學。有切日用。故近看此書矣。此書亦絶之何也。以愚鈍根。無路通透。反害窮理存心之功。故自分束閣也。默會否。

歲暮之懷。倍切於前。東谷亦以此意勤示。願一會話。而雪阻如此。咫尺不通。况十里之地。尤難會面。落落相思。想應同然。日前內兄送子受小學。弟反使授童蒙先習。未知內兄之意如何。此兒才分與文力。足以讀小學而使之讀此書者。賢或知之也。日後卜居於寂寞之濱。而如有誠心來學之童。則先習亦不必文字也。先敎其起居坐立。必一半年後。始敎文字。作戒於心中。噫。未知天意使我置之於寂寞之地也。坐此村中。終身行不得也。若坐此行此志。一家親舊。必攻我以天下怪物也。其能爲乎。學徒日多。吾心日益不悅何者。童子輩在厥家。自能言能食。已立其株見。只受冊上說話。何能見薰陶之效乎。弟故曰文士愈多。喪道愈甚也。平生所願。雖目不知一字。如有有恒之人。則吾必師事。賢曾讀論語。必知孔子所謂有恒之人也。

頃惠書尙今慰玩。但所愼更發。都由歉春不善攝。爲悶何極。安城劉氏非宋儒也。但元城劉氏名安世字器之。溫公門人。劉安禮字立之。明道門人。亦未嘗下筆於詩。明儒安城劉氏名瑾字公瑾。小註於詩者十常六七。工夫不少。且博於術數也。然博而未精之人也。近看鴻史。則帝嚳有四子。長子稷元妃姜嫄子。次子堯二妃慶都子。次子契三妃簡狄子。次子摯四妃常儀子也。帝嚳後摯立。以荒淫諸矦廢之。以居長欲立稷。而德不及堯。故乃立堯云矣。至於月數。周之上商不改。周之下秦不改。惟周改之。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卽建子之月也。朱子詳卞之。而門人與擧世皆不從。故朱子更不卞曰。食肉不食馬肝。未爲不知味云云矣。

惠書諄複。尙今玩慰。未審淸和。侍學珍休。詩傳此無。四求得看。則但於小註孔氏所引鄭註之說。果如兄所傳。弟之責妄矣。然此處正好講學。豈不多幸也哉。果若小註之說。則朱子集註含糊不明。而姜嫄實非帝嚳之妃。乃帝嚳後孫之妃也。孔氏唐孔穎達。鄭氏西漢鄭康成也。二儒皆巨儒。後學足可準信。而兄所謂於理有未竆者也。故朱子嘗斥之以漢儒之傅會。而不得已自集諸家。爲多此類也。大抵周之禘。以后稷爲始祖。以帝嚳爲所自出之帝。帝嚳主壁。后稷配焉。則帝嚳后稷父。姜嫄帝嚳妃也。郊媒天子之親祭。而后率九嬪以下八十一御妻往參焉。若如鄭註則帝嚳後孫。何人更爲天子。而率姜嫄以祭乎。此外可證其誤者非一二。而病擾不復煩矣。凡於理未明而欲傳經者。必有傅會之病。貽後學之弊。後學亦不明於取舍而自信瞥見之說者亦不可。夫聖人者。後人耳目也。孔子之後。若無朱子。人之耳目塗而未開。而朱子之後。往往有不信朱子。更好新奇之說則甚不可也。集註曰姜嫄爲高辛之世妃。其爲明白易見。昭如日星。而明儒添入小註。以䵝昧朱訓。故自我朝宣廟以後。欲釐正小註而尙未能也。

大抵看文字自古極難。定取舍亦極難。蔡九峯親炙朱子而受傳書之托也。而於商書伊訓元祀十二月傳。不用朱子平日苦口辨說。而自用己見。且用諸家說。使孔孟之意不明於世。良可歎也。

日中便惠復。尙今披讀不厭。節日前一日出入未安之敎。可更思量。以爲日後儀式宜矣。感懷出常。而禮所謂不祭不宴。不宴則吊。指四時正祭而言也。非指節祀也。且俗節之祭。於經無有。故南軒與朱子論節祀曰。於經無之。不祭可也。俗節有輕重。故七夕三日臘日等節。要訣有之。家禮不載。祭之可也。不祭亦可也。但重陽好節。而弟家忌日。此月三次。故先世不行茶禮。今欲創擧。則家人曰貧如此。先世未行之事。何以創始云。故雖不行祀。每當此日。缺然缺然。兄家亦行七夕節祀否。然則願速作隣。令家人效之爲好耳。山行阻水遲遲可恨。發行日宿中臺。翌日上眉山陽至巓。尋看仙跡。從陰道下看冰鉢。下歷黿洞。宿金剛還。豈非勝事乎。頃者斜川之路過黿洞。乍見可居基地。亦一係戀。意欲此行。因入白雲寺。披覓竹庄翁詩中深源洞蒼玉屛。仍梯下硯石窟。取一二塊寶石以來願矣。而如此久愆則盤纏不少。坐而未生心。傷哉貧也。

旬五錄洪州修城記。皆不足移。此誠兄之學問處。猶未盡變荒雜之病。又一大病。更欲奉告。此病不變。則弟之口飯含前。不敢復效忠矣。魏應仲書。兄與我毫忽欲好者也。滔滔者皆憎疾之。何足與論說哉。答任行甫書。不過三十字短札。而兄能取之。所見無乃黃卷主人同耶。弟亦誦此不已。

學易者莫如啓蒙。至於目錄。乃抄略也。知啓蒙則自錄不足看。然自聖人以下。皆下學而上達。兄一生語道而未嘗一日用力於敬。竊自謂兄加工於敬。至七八十後心定氣平之時。玩易得效。猶爲未晩。常愛論語質直好義。察言觀色。慮而下人三句。假使兄不通一經。不害爲西土之豪傑。以此美質。加以三句之工。則非但一世之傑。將爲百世之師。奚必費日於難知之易也。後學急務。又莫如詩書。然詩難曉。書猶易知。古文中說命,仲虺之誥等篇。雖無集傳。讀之曉然。心如曙日。試取看之也。

日前有人來講喪禮。曰吾家不用初終時使者飯。飯含時不用柳匙。沐櫛不埋云云。余曰不用使者飯然矣。柳匙無於禮乎。彼曰何書有之乎。因以考之。果然無之。且曰俗用柳匙。惡之也。父母至親之喪。有何惡乎。余慚而然之。且曰葬日雖貧不立主。紙榜不可不書。奠而告之曰紙牌旣成可也。余亦然之。心歎之曰天子失道。學在四夷。士夫昧禮。禮在圭竇也云爾。

俗人必用雌雄雞。含棗栗用之。誠可笑也。賣二雞則買一猪用之矣。士婚禮同牢禮也。且今人奠鴈時禽首左誤也。古禮主人立於東。壻南向奠鴈。鴈首向左禮也。今則不然。主人立於東。壻北向奠鴈。鴈首向左非也。故南塘曰。禽左首當曰東首者此也。然此一節外。皆從俗無妨。更思也。

自朝至暮。風日更不好。所愼際此何如。高明受善之量。庶不愧古人。實心溢於辭表。可感可感。不擇告言之可否。惟告之從。若友有德之人而樂告之。則其進庸有量乎。朱書中最切於下學工夫者。惟與魏應仲書。莫緊莫切。而兄不之察。而不膽書付之壁上。常目在之。是可恨也。故弟有所云云也。無論某書。詳緩玩味。以爲得寸得尺如何。是故自近以來。弟還不欲看書。只增口氣之資。無一毫實得故也。看書無實。則與閑雜人看古談何異哉。今看朱書者。欲决二疑。一則前官旬題。江右舊多文士。弟則曰江右文士。指陸象山諸人。趙孺文曰指歐陽脩諸人。德淵從弟言做則官曰失題。今見此書。別無明有所考。一則綱目書荀彧之自殺。必載於曹操擊孫權于濡須口之下。然後彧之罪著矣。而後賢未詳其微意之所在矣。今見則庶可際探。是可幸也。

俄書不張目叱之乎。兄之看文字。猶不及面任輩看把掌。看把掌不通。猶問於老面任。兄之看文字不通。不問於人。此病不由於他。常以洞洞屬屬臨深履薄法門。看作碌碌底事。故於收斂身心整齊嚴肅工夫。殆爲疎闊。旣見朱書則先識得本原上拙規模。然後眞正大英雄消息。庶幾及之。加意如何。未有無收斂涵養工夫。而能爲爲己之學。能知天下之正理者也。

向者東谷席上。詳聞康處子行實。則貞烈古猶鮮比。幾至涕零。其父殯所。在於井上。每日朝夕。處子必哭其殯而汲水來。盜漢之欲劫。適乘其時。處子輾轉殊死。幸得免極辱。而於其時往盜漢主家。破沙鉢斫其舌。盡齧其唇而死。斯人貞烈。於古幾人。洞內文士李英喆撰呈文。無贐錢束手而坐云。故語其洞人。折出洞禊錢以助之者。不啻丁寧。而答曰好云而去矣。聞其事勢則竟不能呈書云。豈料鄕風一至於此哉。自東谷欲出洞禊錢一兩。亦自吾洙岸折出禊錢以助其事。則他洞亦必有興起者矣。吾禊雖新設艱難。此意詳稟於禊丈。則必然樂從矣。恕諒如何。龜山尹丈昨議此事。亦曰非但此邑。他邑亦用此義以成其美可矣。此君子言也。吾以乃城康處子歌六字。出題於童子。吾亦成篇而無楮之致。未及正書示洙岸諸益。姑待日後耳。

那中有善談命人。兄亦甚信焉。是故一村風靡。還可笑也。朱子時有惑於此者。朱子曰。談命書誰所爲。對曰。古善知五行者爲之。朱子曰。若非自天來。不可信也。然則兄之崇信過也。

別紙之問。皆微瑣字義。尤翁所謂知亦可。不知亦可。旨哉言乎。學者當汲汲於求道。賢求道之工。如求文之工。則當有日就之效而悔尤日寡矣。

藩邦誌看得幾卷。士而不知兵則不備矣。國而忘其危則亡矣。噫。龍蛇之亂。王業中興。天也非人也。今世當此變則天何以復望乎。弟之平生之志如此。故勸人買兵書。敎諸生習射。而皆耳外聽之。何足與論天下之事乎。吾儕鄕禊之設。隱有深意。今焉罷禊。不罷亦何爲哉。勸明元以春冬誦兵書。秋夏習射。答曰不能。滔滔皆是。笑矣笑矣。

頃書奉慰。日來甚熱。侍學更如何。弟以頭風。再明欲作斜川行。冷井未知有效於積苦之疾也。兄欲啞工夫。可感爲己之學矣。自今下工。則二十餘年後。啞於啞而不啞於不啞。始能言滿天下。無口過矣。以朱子之聖。末年眼翳。益覺心氣之專一。書于門人曰恨不早盲。看來此書。尙今惴惴于心。况言者樞機所在。吉凶所召乎。然敬字上不得力。則皆空言而已。

朱子語類。勸買非不勤而不如意奈何。東兄言以鄕約錢買之。而但不悅者多矣。意下何如。尤庵時有賣此冊者。門人無錢。尤菴曰賣衣買之。推此訓也。鄕約錢買之亦好。而吾二三人不見棄於諸益者。以其不循私也。若買冊後不看字。諸益偶語曰老輩奚爲自專云爾。則雖盡買七書。不安矣。

前書中正心之問。何敢答也。已不能正心。何以使人正也。然前年逢一僧問曰。爾所謂極樂世界安在。里數幾何。僧曰日沒處有之。而自中國計之。一億萬國土也。余曰何以往到。僧曰一心念佛則到不難。此僧之言。移之於吾道。則鄕人之於聖人。相距遠近。不啻一億萬國土。而雖以如我鄕人。一心主敬。則能到而又日有餘矣。試以吾輩言之。贒與我二人。一脚立於鄕人之路。一脚欲立於聖人之路。然則一億萬國。未知過否也。惟故友仲禮能立兩脚於聖人之路。而其所行里數。吾未的知也。吾兄如欲用工於敬字上。則捨棄他書。取讀禮記玉藻篇九容之說與眞西山心經。則似有進步之望矣。

十四日自禽堂歸。得惠書讀之。忻慰不可言。日來霜寒。藥效如何。管見則冬月積功。春必生效矣。勿期速效也。韓退之論天道。果如來敎。而論其至則斯人也。何以與於道也。古之英材得師友則可庶幾焉。而始能外貴賤忘壽夭矣。退之可謂英材而不能沈潛。且不得門戶。故終未免貪位慕祿。自滿而不能上達。良可歎也。顧今之世。惟兄之高明。可以造道。而沈潛不足。故每於管中窺豹。而自以爲已見豹文之全體。是可嘆也。然此道里也。論其里數。八萬四千里。無一人向道者。惟獨兄一人作飯喫。納履出門前。此則兄高明之力也。豈不壯哉。如弟者本以陋劣。欲往而反坐。且殘輝將沒。悲歎奈何。

惠書感慰倍前。日來花鳥方盛。侍餘震艮有相。懷鄕庖丁。自歲前每於新洞大塲市。一乞人必饋五錢酒食。遠近乞人沓至。不可勝數。救之如一。本官杖禁。則庖丁曰。殺之則已。不殺則食麥前。不能已也云云。古人云無好人三字者非也。且以兩班重財輕人者。豈不恥哉。弟之性本來庸拙。自兒時人過譽則顔赤羞之。况今衰老時乎。且人雖自期以聖賢。自己工夫遠近。不可不精察。豈一毫妄自尊大。自取公孫子陽井底鼃乎。人之生也直。天地之道直而已。智愚賢不肖之不同。如草木禽獸之自有區別。若以枳棘爲杞梓。則枳棘怒之矣。以鴉騖爲鸞鳳。則鴉騖必怒之矣。此無他。萬物之生也直而已矣。人則不然。愚者必曰賢。卑者必曰尊。良可哀也。然兄與我偶生於世。皆欲學古。兄非我無爭友。我非兄無可爭之人矣。兄不憚爭如一。我亦爭之不已。則或可以寡過矣哉。兄書中戒我以自料。勉之不虧一簣之敎。深用感服耳。

風雪無前。尙今戰恐。此際情翰。感不可言。至於講討之急。誠若來敎。不可以衣食之憂少廢。而弟以儱侗狂妄。不能加工。時或有文會之時。口耳是尙。道聽塗說。其於切問近思上闕焉。過好光陰。悔之何及。雖以無似之物。若早着功於心術言行間。如何爲目容端。如何爲言思忠。何者是天理。何者是人欲。日日不放過。則豈徒作洙岸之一病蟲而僵死哉。

大抵直字訣。天地之爲天地。聖賢之爲聖賢。不外乎直字。三代以上。人皆行直字。三代以下。畔乎直字。弟以下愚之資。幸因師友而聞之。而習性不變。工夫蔑裂。一日之間。出入無常。每見直字。輒必顔騂。心頭一念。願得直字。夕死無悔。而末由也已。高明學道之誠。上感于天。二聖夢告。賢哉贒也。然誠欲學直。則不可徒學。伏乞取敬齋箴一篇。恒誦詳味。則庶爲直字之階梯矣。

孟子書中枉尺直尋之論。只是少屈天理之正。大濟人欲之私也。枉尺直尋。非但孟子所不許。以上羣聖莫不皆然。自五霸以下。莫不成就此四字。而來敎所謂王霸之分是也。然學者多外從孟子而內不從者。此其所以讀書愈勤而心術愈壞也。賢與我讀此朱子書而惕然自省。以免孟子之罪人。則雖死棄於道路之邊。何恨何恨。

三首瓊韻奉玩。而第三首本意未暢。此後詩與文。皆令人易知也。頃者達川祭文。稍有行文之模樣矣。致行許祭酒何以經紀。同行幾益耶。祭文中多仙語。果如來敎。而凡行文因形而狀焉。譬如鶴則畫鶴。龍則畫龍也。此人固有烟霞之像。故用此數句。而文短不盡意。且於其中有事兄如父等說。豈有徒虛誕之嫌乎。以前世文字言之。則東坡作韓文公廟碑。我朝月沙作栗谷行狀。而皆有此格。然吾何摸此而擬爲也。吾寫吾言。而彼二子偶同也。

夜來堂候更若何。齋居追感。何以勝任。雖不孝之人。每當父母忌日。則感傷自至。况仁人孝子哉。道不在遠。只在眼前。而人自不察。此謂日用而不知也。聖人純善人也。所著一字一句。無非至理所在。而後學多疎漏看之。功令之流不足言。竆格之士十漏其九。可勝歎哉。吾賢聰明特達。誠心好學者也。勿馳心於文章。專意爲己。潛玩四書。細細察理。則其進何可量也。玩經深則文章雖不欲爲。自成章也。只獵文字則只口給也。何以成章乎。

頃過甚忻。旋別甚悵。弟之腫處。昨朝受針。未盡膿甚痛。別無可付之藥。且支離於憂患。何以致力於己病乎。致來意死姑不死云。不久死與若干生不可知也。此人無恒心。飮食溫冷不愼自生病。雖賢父兄前后左右。何以禁也。弟爲殺年所驅。漂泊到此。雖生於殺年。還無聊於豐年。不病時行十里來。喘息如縷。數日叫痛。况於病中。不能往見。又不能坐濟。方病者有死而已。不方病者。亦有死而已。然生死憂樂。莫非天也。弟之親戚。流離顚連。疾病憂患。相思相怨相怒相叱相咎。亦莫非天也。吾於天何哉。所望所待者。日月爲我促奄過百年。使如此愁城之苦楚難堪者。雲消烟空。只見城裏月明時精靈自來去而已。秉筆於邑。不能長語。

炭洞之遊良幸。別意甚悵。卽未料日來雪積。侍餘棣履萬相。弟乘月而歸。已入夜矣。達宵叫痛。良苦良苦。頃也吾楸行也。僉益閑行也。閒行之中。有出塵之想。依然如劉淸之諸人。同行朱子。發於南康。遊西山之象也。非但於吾心欣然。僉益中知此意者。亦頗有之。尤極感幸。但貧窮無雙。不能留於洞口。竟夕講學而罷。一悶事也。亦不謀伐炭起冶。以爲營室之資。二悶事也。然無傷也。孔夫子與子貢顔子輩。講道於陳蔡圍中。怡然相樂也。蘇東坡論之曰。周公之富貴。不如孔子之貧賤也。何以言之。以周公之聖。管蔡之親。不知其聖而相謀。慽矣。孔子之聖。得顔子之贒而相傳。樂矣。吾輩讀孔顔之書。學孔顔之道。亦孔顔之徒也。彼靑紫之人。覆轍相尋。其處樂可知矣。此書與聖三,致養諸益雷照也。

向見德淵。則大而日日勤課云。爲喜不忘。人多素餐。蠢作一蠧。弟素懶多病。無所作爲。一日二椀麥飯。甚愧然。昨鋤十餘茄。夜間生病。鋤茄亦不能爲。蠧中尤甚者也。大而身敎諸生。不素餐兮。心實欣幸。兄如作蘆田吊行。則必見明彥。必謝傳播伐喪之言之過也。兄於此友。儘有過失。豈不自反。君子於人。隱惡而揚善。交勉而不出令名。况兄與明彥交分甚厚。而其不美之言。傳於人而及其耳可乎。芭蕉一根更送。而前書中心田多花草。可謂格言。自今以後。盡去花草。專養心上之花爲計耳。

烏水鏡。我寶卽兄寶。故有意付兄。不幸爲盜兒之竊去。其可惜。若韓魏公玉盃之破也。然此亦有數也。還不足惜也。聖經中一字可貴。奚啻若烏鏡玉盃也。兄及弟他後學。屑越之棄擲路傍。無異瓦礫。眞可悲也。眞可惜也。

卽聞鶴姪在賢家。還得生意。欣然之極。此病幾差。此兒頃來之時。死形已成。口雖不言。心則如灰燼之冷矣。今聞此報。此心安得不如此乎。傍人必有謂鶴壽作賢家之雇奴者也。此何嫌也。賢若多財。則我必作賢之家臣矣。此姪之爲贒雇奴。何異陳元方得御李元禮也。然賢狂簡之士。非中行之人也。每有忘力過分之事。曾於吾兩家所施不些。而又今如此。幾何而不至吾形勢。堂上乏菽水乎。還切悶然。還切悚然。逍遙林泉之說。雖無生意之路。聞來有如籠鳥之見秋風。飄然一心。已在雲霄之間矣。炭洞之文溪。吾視之以王給事之輞川別業。每飯必在。奚啻如漢文帝之鉅鹿也。况又顧此情勢。進退維谷。無所於歸。雖欲掃萬决歸。誅茅結蘿。而至親皆如是。吾賢一人何以助也。年來以憶炭洞三字爲題。次唐人之憶東山韻。而非但無景况。目有別般思念。故不果也。知之否。兄弟前後相戒之言。只以無作盜賊而死。爲六字符。而守死善道。古人能之。吾弟何以辦此。然吾弟於賢言。無所不悅。必以此言往往提告。深企深企。人心之板蕩。無若此時。而善人亦未嘗絶何者。月前子仰持二斗米來。作飯食我。因曰南中方出義氣男子三箇人。一扶安座首之奴。爲其主報讎。能殺七人也。一益山刑房於烈女構陷事。退斥三百兩文也。其一未記也。那邊亦聞否。兩人皆非今世人。而小吏之所知惟錢也。厥官喫千兩文。以烈女構淫女。厥吏不以錢易其心。人之贒不肖。豈如是相懸哉。日前吾友任再興往鴻山市。能讓苧商之一兩文。此亦南人者流也。厥貧無異於吾。而作此美事。何等雄豪也。前者學中亦有此事而至今稱之。爲其朋友。與有榮矣。此兄尙今能保此心乎。吾所謂善人未嘗絶也。康氏尙無消息。而言則已去。早晏間必有人來於乃城矣。且洙東之出錢。遠近多聞。艮峙任浩然氏洞中。亦有相助之言。自此以往。必多興起之機。天理人心。無時間斷。於斯可見矣。

今日承昨日書。披慰何極。學規果入覽。所示又如此。還切感喜。大抵爲人之學。以口舌爲前。故所聞日富而實得日少。爲己之學。以踐履爲主。故一字一句。平生用之裕如也。弟每讀一行文。每誦一句詩。面自先赤。故每痛自刻責曰。每日對人。以言簡爲工夫。必以謹獨爲要訣。而朝作心而暮旋解矣。近看朱子大全與門人問答書。每每以踐履爲戒。故門人言或中理。行不相符。則旣許其言。又責其行。反覆看來。不覺悚然。眞爲人法門果如此。科擧奔走之人姑捨。以學爲名者。亦以口舌爲前。豈非反己自責處乎。

頃惠書俯詢學問向方與否。不勝猥悚。顧此得罪於賢多矣。然而情旣無間。則愚知不可不盡矣。高明之好善果斷。可謂百夫之雄。濁世之鳳也。以儒者之學言之。可謂不知方所何也。孔孟之徒。皆以操存爲主。故於言行文字之工。專致臨深履薄之氣像。而賢之發言。間多輕疾。近思錄中程子所謂心不定者。其言輕而疾者。不幸近之也。賢之看字也。少玩味咀嚼之象。多涉獵誇多之習。然則少本原之工而惟誇多鬪靡也。浙東之學。怪鬼百出。此又不幸近之也。然日前對高明也。辭氣之際。稍有重且舒之意。無乃天誘賢衷。有回心向道之幾耶。贒之光明。猶有味於是非之間何者。向時元三之雞母與雞子皆不受似當矣。尊嫂之只受其母可也。賢之更受其子者。不其傷廉乎。元三母雞貍旣噉去。移貍罪於元三。元三豈不冤乎。亦不舛乎。昔者甑山交河丈借馬於常漢。不幸馬死。常漢來納半價。此丈不受曰。汝之不幸。兩班何以徵之乎。適其時先師在傍聞之。後語於吾輩。馬猶然。况雞乎。賢之識見若明。則雖海東靑之失。少無吝惜。而今有此失者。但於理有未明。理未明者。存養不足故也。伏望三思也。

惠書三到。感感尤極。頃以喪故停祭之說。倉卒及之於致善。聞之耶。古者五服之人。皆親見喪事。而緦小功皆於成服後卽祭。其不潔與否。未有論也。古人之重祭也如此。而俗人少有拘忌。則任意廢祭。慨然仰告耳。

送別後。迨用悵然。未審冬雨。侍學萬重。弟宂憂頗多。致善事兩邊見責甚數。莫非自取。夜夜默誦。惟白圭一篇。非但今也。平生欲誦。兄亦誦之也。今番得謗於沙川事。豈不有苗脉乎。且兄已絶南草。善矣哉。因此以絶酒如何。酒之過。百倍於南草。先儒曰。克己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兄之致念處。如未信則試取酒誥讀之也。世皆以治產爲業。吾輩當以治過爲業。若餓死則埋於首陽山下足矣。

叔瞻便。承三度書。伏審堂候未復。令妹氏亦未快差。仰爲悶然。弟狀今如昨。而達宵吐痰。見今符到卽行。順且寧也。而只有一恨何者。與兄相遊二三十年。自以爲四海知己。而兄但有子路之粗喭。子貢之好與不勝己者處。故經學觕率。言行不愼。招謗於鄕中多矣。故弟竭忠盡愚。責之過者。今已二十餘年。他人則必已相絶。而欣然容受。情誼愈深。此則今世一人。而暗察造詣則舊習猶如一日。今可已矣。而兄之心中。必無不可之心。一喘尙存之前。豈不效狂直之忠哉。餘晷漸迫。我死之後。兄之工夫日損。外人誚謗日興矣。是可恨也。病根何在。少有才。先立自是之見也。此則拒人於千里之外。何從求益乎。今示辨說。不過證成前言之失。無補於過也。兄試取陸宣公忠諫德宗故事。學問之道。專在靜深。非靜深徒勞而已。

君子雖於細微事。不可放誕其言。秋七月赤壁之會。兄出豪傑之風。出於言筆之書。不可止也。然國哀中士皆縞素。何以發書速賓。如昨秋成文之會乎。如弟衰颯之徒。不敢學陳同甫富貴氣像也。見今淫雨積月。烈風間五日起。一村相食爻象在目下。古之仁人必不然也。如以湮鬱爲悶。則登高舒嘯。臨流賦詩。則其樂囂囂。人之知不知。何關於我哉。天地之道主靜。聖人之道亦主靜。靜中自有至樂之地。兄之學。猝難到及矣。誠可痛恨。

鄕約之父子兄弟不同籍。無足更疑。若子與弟爲直月。則子書父過。弟書兄過乎。理之不可也較矣。至於子弟之侍父兄。往觀儀節。何不可之有。故鄕約之小註詳矣。大而,德淵兩益之不能翻然立脚。一爲寒心。一爲悶然。天地廣大。日月照朗。豈可自處其險。自馳其溢。然後可以生活。可以歡樂乎。後世之無孔子者。良以此也。所示禮說中父在爲母之無禫。誠極愕然。誰爲此言而設爲疑端乎。以其母爲慈母者。於禮無之。惟是俗人言語間相稱。而今以混稱者可乎。祔祭一節。惟我僻鄕。視之以汗漫之事矣。大祥前一日。行祔廟告辭而已。豈祔祭云乎哉。追祔與否。惟在於主家好禮之淺深。何問於他人乎。假使八歲學小學。十五學大學。豈以年數之已過。因以闕之。更無追補之功乎。練事卽小祥也。祝若以十一月行練。書以練事。則小祥又行於何日乎。不必疑也。凡祭父在父爲主。則祝辭臨時變通矣。昭告二字之有無。亦不必疑也。

頃者兄及大而團會。而病未鼎話。人間半日閒。亦有數也。弟書中責望大而。未知此益無慍意耶。有懷必言。使之無間。儘相愛之道。故不得不爾。又有一說。兄旣當約正。大而當直月。而直月之責。又難於約正。設禊月改。而鄕約篇尙不謄去何也。無乃汩於宂故而然歟。今初八日桂塘丈祥事。吾儕不可不齊會而哭。前一日。兄與大而早會于鄙處以往似好。東兄與德淵諸友亦會矣。飛禽一類。走獸一類。皆微物也。而三年內過其同類之死處。則回翔踡跼。有頃而去。况此丈文而竆窮而死。死而無餘望。吾輩之回翔踡跼。奚啻微物也哉。此書與大而同照也。

與白子仰師斗○二[编辑]

伏見春府丈書。則以賢曠課爲憂。其在敎督之道。不得不然。而揆以賤見則有所不然。古人所以貴讀書。欲其知道也。所謂道者。在乎事親敬兄之間。賢當親癠。心憂色沮。捨置他事。惟以問醫嘗藥爲事。期於速效。疾止復故。則是乃讀書之效也。亦所謂道也。贒已相從鄙人。受讀小學一書。又講學規與約束。若能時時存諸心反諸身。則庭中一步之間。莫非道也。莫非書也。三思之如何。今世無聖人。小學便聖人。此鄕自仲禮死。無可師之人。學規與約束一通。卽可師之人也。在家時讀此書行此書。幸有餘力。訪此寂寞之中。以能問之不能。則余不得爲仲禮徒也。亦嘗相從於肩後。誦之以平日所聞。不亦善乎。吾於賢視知己之交。故玆以不憚煩仰告。

來敎貢法以周制言之。則果然不善。然在夏之時。莫善於貢。故聖人用之。何以言之。千聖不能易者綱常也。因時而易者法制也。奚特貢也。舜分天下爲十二。禹分爲九州。其他損益。不可勝記。然則龍子之言。何足疑乎。然而以今考之。莫善於貢。莫不善於助徹。其詳容俟日後耳。

與白秀才東悅,東漢。[编辑]

兩賢所讀。皆何書耶。盖讀書者。先知輕重大小。則識見日益高。不作小儒也。何爲輕且小。何爲重且大。孝悌大而重。富貴小而輕。以此兩端。恒存於胷中。作主客之分。則富貴亦非分外事。惟高明三思之也。不以人廢言。幸甚。且前日所誦學規。若不等棄。則時時取覽似好耳。

答族兄養叔敬植○五[编辑]

春光向暮。感慕益切。切欲晉慰。且攄所蘊。風日猶冷。病情尙爾。未易遂誠。伏歎何極。倚筇之計。似難如意。借馬之期。姑未指日。下詢色空之說。本出於釋。亦素昧昧。但以栗解推之。前境二字。必是佛家之作用等說也。僧以非色非空歸之於寂寂滅滅地。作爲難言之妙處。故哂之也。栗翁以非色非空歸之於活潑潑地。以爲日用之妙處。故下兩句語而僧服之也。所謂非空。不過曰寂滅。又所謂眞如體。亦不過寂滅。栗翁引空歸實。證之以鳶魚之詩而僧不服。故乃曰若如君言。則儒家妙處。不可言傳。而乃佛氏之道。不在文字外也哉。若曰不可言傳。在文字外也則說不去。故僧於是辭塞隱避也。高明以爲如何。噫。鳶飛魚躍四字。吾家之指南。而世間無人踐焉。知之者不易。踐之者又易乎。愚敢曰鳶魚非鳶魚。人之一擧足一擧手處。莫非這箇物事也。富者死於財。貧者亦死於財。日用之間。保其妙處者幾希矣。朱子於書與春秋。未下全功。後人恨之。而蔡傳尙可讀也。胡傳處於蔡傳之下。何以言之。近看語類論春秋文字。則解釋之著明。次於庸學之章句論孟之集註。此文字若或入編於正經之下。則胡傳之罅漏出焉。晨夕展拜之暇。取考語類中此條。則能得千載不傳之緖矣。

前惠書春秋說。頃奉時已陳粗略。而更言麟出之瑞。則孔子四十二年爲政之效。與大舜文武作簫治岐之功。可爲一軌。此其有功於萬世。則賢於舜文遠矣。求之六經。無非此理。而大學之書。尤爲端的。春秋端本之書。大學亦端本之書。春秋誅意。大學誠意。此亦端本之道也。至於損益五代之禮樂。立百王之法。於大學中雖難見之。而此義兼包於格致之中。惟在窮理之士一見决矣。故弟斷然以大學爲春秋之本。盛意如何。伏望看胡傳則參看大學爲妙。春秋之義。尊賢爲大。有天下國家者。大尊則大治。小尊則小治。若是乎尊賢之利也。然賢與不賢。何以知之。必欲知人。則先明諸理。義理之明。又復從贒者始。故古人或求之當世。或求之前世。所謂尙友千載之上者此也。然親切速效。莫如同世何也。信耳不如信目。言敎不如身敎也。故程子曰。朋友講習。更莫如相觀而善。吾輩生長於僻鄕。雖有奮然自新之勇。其如四面皆墻壁何。坐於空堂。將成枯落。不啻若百畒不易之憂也。然弟方貧病。今無古無。四方之志。漸不可遂。兄主稍有可爲之勢。及歲月之未暮。遠從學士大夫之門。講究春秋著明之義。深祝深祝。此非紙上皮毛之言。三思之如何。

前書俯和。理勝至矣。且得病後之肯綮。然於弟似不着題矣。盖人於大病之後。百脉新正。精神淸明。有夜氣平朝之氣像。此所謂物候竆而天根露。習氣盡而眞情見矣。次韻中鶴拂蟬蛻之語。豈不肯綮乎。君子因此加工則大有所得焉。弟則不然。大痛一望之後。不汗漸差。無雲散霧捲之像。且纔離鬼關。入于愁城。愁城之圍。不啻鬼關之嚴。人生到此。其可存乎。依林白湖方文。用太和湯制之。則雖百里之城千雉之固。可以東破西劈。闢之廓如也。亦有不可之端。此愁有家日用之不可無者也。若使孔顔當之。恬然不愁。惟樂自家之樂。則不足謂孔顔。反爲迂闊孟浪之人。愁則愁矣。安得用太和湯制之乎。故曰今番次韻。於弟不着題也云爾。

兒還。伏聞氣力支安。人人亦皆傳神色安和。少年居憂。顔色之和。非好消息。七十老人居憂。氣力之和。眞箇祥也。莊文吐。伯臣亦出一見。紛紜相爭。此益沓沓不已。窮探得懸吐印本來。故玆以移上。一笑也已。弟則盲者之門也。而凡看書之法。先文勢而後義理。中庸或問有之。莊文本變幻莫測。其語脉曲折多難曉。甚或不能以句。而更察文勢則每以也者爲句。滾滾如貫珠無疑。而句雖無疑。欲解說說不去。此文習氣每覺呵呵。更思則其中未必有。不過贊美無之一字而已。老莊不知無中含有。故三百三千。一箒掃去。儒者於無眹之中。察得森列之萬象。故一事一物。無非太極全體。意下以爲如何。栗谷詩中有與金剛老僧詩。詩序下示以色空二字劈破敎之。

頃書未拜回答。悵菀何狀。苦旱之餘。霎時之霑。稍可慰喜。未審侍餘服候更若何。雲坪先生集。玆以裹送。潛心玩味。一以見此老學識深淺。一以辨世道汚隆。豈非自已上一大工夫耶。弟一次看過。未及訖工。嘗語人曰此集未待百世之子雲堯夫而出。故遭此不世之禍。誠可抱卷痛哭處云云矣。卷中適見金相告墓之文。果有子雲堯夫之說。此相之用此語。亦非偶然之意也。且幸前後之所見略同也。此老大略以春秋傳。爲程子之大事業。以儀禮解。爲朱子之大事業。春秋傳見今胡氏編是也。儀禮解見今四書三經。皆在其中。此二書可急急求見。而胡傳金先達家有之。一卷見漏。搜他具帙處充數好矣。儀禮通解則無可得處。自那邊廣求似好。非特此二書。君子博學然後可以說約也。若要博學則聖賢已遠。殘經存焉。坐此窮鄕。無路博覽。只消遣如水光陰。可勝歎哉。此集不可一覽而止。費得數三兩錢。作冊移謄好矣。未知意下如何。

答族姪士九煕鼎○五[编辑]

見手書。喜慰難言。况戒之以養生。眞古人風味。驚欣之極。如病得差。節嗜欲少思慮。却病之正法。然君子固有病時。但此病之成痼。多祟於少時之飢寒。自金谷以後。衣食賴東谷。視年少時。可謂好居。言之寒心。婦人伏於人者。禮數倍恭於男子。故拜則必四也。尋常時必俠拜。况宗廟中乎。生子見廟時。主婦立於階間。抱子而已。再拜則指主人也。非但君。人多致疑。還不滿一笑。喪中兄弟言及田民者危哉遜愚之戒。果然極當且嚴。善哉問也。假使父生時未及分財而死。則三年後從容和會。中分田土與奴婢可也。若於喪中。紛紜辨詰。决非孝子之道。都是論財之人。可不危哉。餘望陸續以書講問。不具。

令伯氏女婚。定於頃行否。嫁女重於娶婦。當以道理處之。不當分外過望也。伯臣姪女之婚。捨富家而只取郞材。於淡岸李生家。業已受單。此爲可法。庭試君兄弟必赴矣。過禮山界。暫回鑣入集成祠。謄設饌圖來也。吾宗漸窮。影堂祭禮。不可不裁減。當從集成祠一籩一豆之禮。君意何如。此意條陳于令伯氏。今四月禊會。預爲講討定之也。都中多書冊家。節酌通編序及初二卷目錄。必謄來也。雖波動之中。勿忘勿忘。顧此精神。春夏數朔。似或看字。通編二十卷。欲玩於炭下蝸屋爲計耳。

病中見書。其喜倍徙。日來霜重。安坐之功益堅。得水之汩於生事。得其本色。又何怨也。王命論匹婦。指嬰母,陵母也。陳與王。皆有宗社之人也。全宗社。皆賴其母之賢也。贒哉二母。春秋泛稱史記也。序說非孔子序。春秋時諸儒傅會之說也。令姪昬用紅圓衫。非但禮也。郞家亦有眼目。故不嫌煩而累累也。買紅綃一十尺則可制矣。

頃與幼文書見否。無論貧富貴賤。不可不學道。學道不可不看書。而凡人救死不贍。奚暇看書乎。君輩可以看書。頻頻相會。看朱書及尤庵集。有不通處。就正於令伯氏可矣。節酌通編無非臨死時要訣。而更與君輩復看如今夏難矣。

與族姪幼文煕奎○四[编辑]

夜夢見君輩墨容號咷。覺尙悲缺。此月將暮。尊慈堂何以奉慰節哀。君兄弟亦何堪居而免疾病耶。爲念切切。襄禮尙未定日。訝菀不已。親喪固所自盡。幸須詳看禮書。遵奉先君子守正之志。愼勿擾於淆俗以損禮法家體貌也。

墟便答疏卽承見。以審堂候快復。幸何盡喩。秋夕近。僉哀感痛罔極矣。竹庄序諸益之言。使本宗作之。不能加此也。而人事之已變。極可悲凉。欲付市便則不可。專人則霖雨汩沒。尙未奉送於主事之家。亦一心病。朱書中書玆以句讀胎呈。合高明否。此非難句。而選書者以此至少短札。入於文章正宗者。是難知也。其他眞難之書何限。而恨少與相讀者也。先丈棄後學。比隣金哀周元可與論文。而今日發向其所後家。歲前難逢着。不是小事。人各有職。耕者非耕無所事。耘者非耘無所事。如此之漢調病之餘。與村子弟及朋友。尋行數墨以終餘晷可也。自伯臣以下。於經傳及百家。走馬看之。自以爲是。固滯不從人。亦可痛也。君輩以學爲笆籬邊物。吾無更言。不然則見一書。如見稀世之物。玩之又玩。愼勿草草放過也。然則日計不足。月計有餘矣。

又見閏月。孝子感時。尤何紀極。哀弟兄奉奠之餘。乘隙看朱文與綱目。以長識見。仰副先兄主篤志也。下愚無食之人。勢不得已以食爲天也。至如君輩之勢。可免朝夕之急。得於家庭之訓者可惜。勉之勉之。欲看聖經則惟先遜志。乃有功效。言若不出口。蹈地惟恐墜。然後可謂遜志。古今傾敗者。莫不由於怠慢也。所言何限。而煩不能一一。惟默會。

婦人服制。不可不講之。君家尤可講也。婦於舅姑喪。成服後以皁絹繫髮。葬後紫紬也。適人女成服。卽以紫紬何故。繫髮雖小節。繫者繫於人之義。婦人以夫爲天故也。然爲子婦者三年內。竹釵素服素衾終喪。其居喪也。豈不重歟。至於圓衫喪中所用。雲文草綠。三層紅黃白袂也。婚時所用。純紅段。袂色亦然。雲坪所謂紅長衫不可用於送終者此也。新婦見舅姑及祠堂也。用唐衣具前後胷背之服。而鄕邑無唐衣可歎。弊洞禊中草綠圓衫不可。欲改之而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