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訥窩文集/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訥窩文集
卷之四
作者:李若烈
1934年
卷五

[编辑]

新安書社十詠[编辑]

數幅丹靑儼一堂。相傳千古道心長。塡廬赤縣天應厭。萬里移來特地藏。右新安影堂

蘇仙古壁長留月。適會山齋奇事發。但辦淸遊秋以期。風流肯遣到今歇。右赤壁秋月

客星垂處出何臺。雲石林巒一面開。倘解紫陽鐫瀨義。許君親見子陵來。右嚴灘釣臺

道川端合有虹橋。矧是新安路不遙。老我初非題柱客。乘龍直欲上雲霄。右道川長橋

駐馬千門望夕烽。際於明滅動街鍾。頓令人海須臾定。喜報如何月捷從。右廣濟夕烽

鸞叫鶴飛曉上旭。光明觸處失陰谷。階花寂寂忽翻紅。野草菲菲俄漲綠。右集賢朝旭

騎牛小豎橫吹笛。衝渡前溪磴又歷。白石調高誰解憐。夕陽多處響來滴。右南山牧笛

憂中有樂發爲歌。功在工商較孰多。庶遂今年餺飥願。一犂甘雨况曾波。右屹坪農歌

雪中脩竹雨中樹。佳景江村趁日暮。傍岸茅茨翳復明。不難造次來玄圃。右江村竹樹

曲曲靑烟岸岸霞。亭亭標外或三家。秪將淑景聊怡悅。讀罷丹經日未斜。右赤城烟霞

因山日有感[编辑]

因山大事國家最。况又先王弓劒移。孝自格天天雨霽。德維配地地靈宜。珠丘一片軒皇恨。瑤瑟千秋帝子悲。今日梓宮同隧道。人間夫婦定倫彝。

仲秋見梨花爛發。有吟。[编辑]

八月高秋萬物霜。梨花恠底發春光。滿枝白雪依如郢。失節乖根倘自唐。忽有嚴風吹號怒。卽看素萼落顚狂。停杯試問調元手。氣候如何此不常。

洪使君稺登觀刈坡山。用杜工部刈稻詩。分韻作四十篇以寄。強意效嚬。[编辑]

昔有杜拾遺。茅堂撿收稻。村野所不及。服田也失早。自從休肅心。漸知稼穡寶。有詩自詩谷。示我代食好。

爲學竟魯莽。廢耘猶計穫。所以古君子。貴夫不已作。勤慢在如何。寧諉我無力。待到日至時。秋孰歲云樂。

錢鎛庤甚利。所過如割空。未及落杵下。豈復摘水中。施羅防啄雀。遵澤聚嗷鴻。趨赴競蚤暮。歸來山月弓。

不須田畯勖。役夫集如雲。胥可迨未雨。矧候適凉溫。急宜備孝享。我糦蠲且芬。豳詩吾有受。彼愚亦云云。

人事參天時。閱歷旱與水。所賴覃我耜。是有饁彼簋。非儉亦非稔。以今昨歲比。不暋無收者。端爲人所恥。

我屋方丈下。世人比輞川。明農矢自此。羈游悔從前。謀耕初起菑。不借猶有廛。揆分亦云侈。從玆樂暮年。

民人一歲中。方秋見太平。收豈較多少。貧不羡兼幷。本無久遠圖。隨遇樂吾生。餒亦有時飽。所以不廢耕。

農雖細民事。言功無與對。食是爲五重。敎亦自三代。吉凶軍賓嘉。由玆賴不廢。但使各自得。四境接鳴吠。

吾民苦與樂。惟良二千石。麥歧徯劉侯。棠陰緬召伯。不待人人給。便有家家積。何憂奪其時。稽田勤朝夕。

起余挃挃響。攜策曉出門。少壯不怕霜。老稺方待暾。一勤一惰評。孰歉孰豐論。山中無特想。此是良晤言。

無以慰彊以。臨隴問暄寒。酒雖因禁乏。茶瓠尙堆盤。未論旨與否。隨嘗同汝歡。愼勿以苦辭。憂樂所大干。

四郊忽異色。林末動凉風。鸚鵡啄更忙。鼯鼠看若空。間間留滯穟。毋使寡益窮。化中此一事。來汝植杖翁。

及老試欲學。經理柰生疎。魚魯菽粟間。不辨則相如。農夫不授訣。促我歸卧廬。問爾天䨓旨。不菑何以畬。

鴈過驚霜候。黃芸同衆草。直是耘之助。詎云揠而槁。不日登塲後。次第取秸藁。自此棄百事。服勤從吾好。

何殊斤斧入。濯如牛山木。黃雲隨手斂。棲畝猶有迹。莫言役已訖。收納功迺策。艱難然後安。曷不力於穡。

穡事入我商。夜坐達晨旭。何處可稼宮。有人歸盤谷。囂囂畎畝志。不以聘幣役。賢聖尙如此。而我可不力。

夫雖有今。可不念來日。做債方見促。輸逋期盡畢。顚連未保免。飢餓遑暇恤。迨玆未及限。樂酒偸蹔逸。

久愁乏糠粃。那意見虆散。嘗新謀少婦。飯已日將半。况熟新釀醅。隔墻呼鄰伴。居然討一歡。黃花開正爛。

生事近稍舒。客來供黍鷄。况聞今日市。米賤直反低。轉移只在天。蒼生受賜偕。爲告求芻人。撫摩以古狴。

賽神例有秩。各一牛羊豚。有酒且崇崇。老少集全村。祝嘏問何以。不望飽且溫。但無流散患。終身笑語爰。

莫謂氓也嗤。一生長山野。與野寧取山。山俗貴無假。無論厚薄差。導之便從化。食天所由諭。儆之有位者。

老翁觀刈罷。始歡終掩哭。六十纔免丁。三男替入籍。來市不售價。某日當受扑。縱有卽地穫。其匱待瞬目。

四民農居一。老大却遂初。秖自適飮啄。無復待吹噓。形容日以悴。意思漸晏如。隨遇定吾分。亦不嘆蘧廬。

試就農者說。絶異吾所聞。不如尋舊業。抱經讀朝曛。許子不足言。樊遲是何人。余有不得已。豈如鄕者云。

爲農戒怠惰。如士持兢戰。封植待時雨。振厲邁急電。苗秀須是實。玆有在川歎。以小可諭大。此理兩不舛。

少日蓬弧志。豈謂老漁樵。吐菀鳴素琴。興喟起中宵。若使沮溺作。不復笑吾曹。退士更何憂。但願薄賦徭。

有客行澤畔。白雪和壤歌。綠笈堆仍拋。靑萍翳不磨。盤旋何處好。非澗卽是阿。嘐嘐古之人。誰是我同科。

山空客夜遙。雲際月稍稍。須臾活畫圖。化工排鋪巧。凉飈颭髩毛。勁霜墮指爪。頓令枵然腹。賸受烟霞飽。

時從麋鹿隊。約共處與出。舍陰覆綠池。竹影礙白日。年華美在玆。已任隙中疾。棲山吾已定。豈歎交游絶。

自有歸田賦。寄在一山村。庶幾隨所願。年豐冬屢溫。席從野人爭。耕或小奚論。此亦一經濟。通塞勿之言。

孤鴈自去來。非是要有無。處處江湖是。隨意入雲呼。豈是等閒回。應戀一羣俱。猶有稻粱念。從知爾亦愚。

茅茨出翠微。客來問誰家。袍帶一何靑。鬚髮何其皤。何不在京城。婆娑守東陂。我亦惡果者。君言警發多。

有時會鄰社。農談設答問。富田何多稼。用力迅且奮。不然貧無賴。四散之旁郡。事多類是者。語已繹餘韻。

新理神農書。披讀爲日消。樹藝如之何。柯則不在遙。爲示風䨓象。同井一爲招。勉無廣置田。或恐富易驕。

勿執田有禽。同是物中息。著異啣珠觜。輸功覆冰翼。受稟雖甚偏。考迹如有職。肯以啄我粟。容易加彼繳。

做士如不得。無寧托農作。要在不失時。豫字須先著。以之種其學。所穫孰若樂。外此工與商。君子以末斥。

吾家少弱弟。去作西州客。有秋不共樂。重陽堪可惜。登臺也伏靑。倘及民休戚。願言語默間。由我以斟酌。

非無于仕念。柰吾斯未信。但當理數頃。以待饑與饉。饑饉若不免。其餘從可認。耕鑿本我道。由是樂堯舜。

凡事無小大。莫不體重乾。宣尼愼齊戰。子輿戒冰淵。然後惕若斯。業不引物遷。此理從何見。農者過我賢。

猗歟人處中。上乾而下坤。古今一生理。元元日以繁。粒烝誰爾極。稷委炎是源。令我一倉稊。偃仰在樊園。

挽權丈義之思燦○三首○幷小序[编辑]

嗚呼。公之世自霜嵒先生上而下。名碩相望。儒素以傳。大厥聲施。而有若虛齋公則吾祖嚴灘公之所嘗遊從。託以心期。劘以道義。見諸書疏吟哢者。不翅夥然。以是而得其志槩行義。尤有加詳焉。公實嗣其嫡則家學之有原末槩可知。而加以天分高朗。才氣卓落。涵游探討。功力兼到。而孝友其本也。少業功令。稍稍有名譽。而初解覆屈。畢竟蹭蹬。則飜然曰。是惡足介吾志也。遂鏟跡於林樊。寓意於江湖。從吾好焉。每選勝擢興。邀親戚速朋儕。頹然坐蒼顔白髮。而發言遣辭。披示肝膈。揚扢古今。令人有傾聽而歆動者。雖如我頓頑。亦嘗竊識而嘆嗟者屢矣。以言乎誼則自先世而篤矣。且鄰比而摯矣。故猶敢曰知公者莫我如也。言之及此。不覺涕淚之無從。而繼之以噎鬱也。

記昔虛齋老。與吾王考親。逸稿搜相示。遺亭指更新。駑疲愧我下。蛾述欽公眞。此誼期無替。聊將待後人。

當代論儒雅。如公有幾人。粹容瞻玉露。快議倒輪囷。鵬志靑年邁。鷗盟白髮新。山陰俄返棹。巷哭滿江濱。

許交寧挾長。持論不苟同。止亦杯樽設。別猶音信通。儀容如昨日。涕淚落秋風。長老枌楡集。忍敎一榻空。

挽趙仁瞻[编辑]

記昔和菴宅。夤緣始識荊。巴鄕好山水。漁老舊家庭。紹襲惟忠孝。標持尙典形。因成聯葛契。幾度嗅芝馨。夜燭留髡擧。廚烟待晏生。鹿門棲隱計。鷺渚把綸盟。完賦終難恃。明徵不欲評。騃愚猶玉潤。零落柰冰淸。老病違臨穴。遙遙送素旌。

挽權云常叙夏[编辑]

今世好朋友難得。得如云常失之忙。衆萬之生孰非天。可厚者薄宜短長。何故而喜何爲悲。一理到此渾蒼茫。蒼茫復有可質處。蘭蕙易萎樗櫟蒼。氣淸數奇可柰何。我於云常亦云常。

姜同知挽[编辑]

翠翁星斗仰。遺裔獲覩公。不出孝悌外。藹玆色笑中。持心表如裏。接物介又通。絶無凡俗態。優有故家風。非誠難和鶴。式穀早屠龍。薇垣名遽登。樞府秩隨崇。恩貤三世延。寤寐赤于衷。所以歐陽詹。親側暫離躬。畢竟事得竣。如何命遽窮。事固難圓滿。人言半吉凶。以是雖慰孤。孤必慟徹穹。丈丈奚取余。余資甚顓蒙。直以鉛槧間。得與賢胤從。因緣知愛深。銘感著心胷。丹旐返何處。故山鬱杉松。驛亭花欲燃。江路雨正濛。病蔑漬炙悃。追舊但龍鍾。

泮村愁寂。取老杜境非吾土倦登臨之句。分韻賦詩以遣懷。[编辑]

道有本領莫能領。心欲求靜還不靜。豈識末路阻且永。箇中謂有超然境。有司銓選匀所秉。得之不得無僥倖。對鏡終日難逃影。更欲步步長途騁。

單畸如我人取稀。不妨做爲一布韋。我思古人惄焉飢。喫緊那得顔生輝。知無柰何亦知幾。潦倒酣歌或非非。聊與前修可同歸。王生何意泣牛衣。

案有詩書與之俱。一似菑畬除草蕪。坐看林鳥將數雛。有不時習汝何誅。我家近泊漫漫湖。濯纓歸來還百虞。徒勞浴日終始烏。中夜以興吾喪吾。

觀旂橋上可題柱。留滯長安夜聽雨。忽欲提攜如意舞。此心無柰爲心蠱。不如呼取村前酤。碧桃紅杏春欲午。然後方可信有數。分寸擔夯免墻土。

東城物態戀復戀。不關紅女矜花鈿。佇有鳧舃來葉縣。會看鳶肩集禁院。大有之世於我見。觀風上都不知倦。聞道春歸簾試捲。江南也應飛燕燕。

人說樓高我乃登。拍肩眞仙喜可勝。怳如踏裂架壑冰。眼底分明丘與陵。脫俗猶可勉強能。博塞纔了淸狂仍。商量夜話賴靑燈。蹴起眠兒莫相憎。

北望隨城雨霖霖。忍聽薰宮絶絃琴。不欲訪花向春林。龍鍾個個行人襟。民彝炳然古猶今。萬川明月要看心。闢邪功比抑洪深。新王敬承赫赫臨。

挽族姪受爾佑謙○三首[编辑]

未應門運竟沈淪。何事云亡遽若人。理逆偏慈隨棄背。慶餘三肖解修身。逢塲說項寧藏善。譽處知嬰徧卹貧。向哭皋翁無限淚。臨風題誄灑丹輴。

記昔東岡共客辰。布衣文彩動簪紳。搜奇抉勝詩仍就。寓興消愁酒幾廵。自疾病時拋俗務。不拘束處見天眞。從此源源那可得。追惟往事已成陳。

吟望南溪起暮烟。頻回白首淚泫然。如何後事須樊子。也有遺謨託惠連。紹述肯堂梅月下。興居卜地汶陽邊。過壚不禁山河感。忍向仙扉更扣鞕。

學士臺。次原韻。[编辑]

珍重筠輿導後前。及登高處坐蕭然。村容比屋渾如櫛。樹影無風也自眠。暮市喧聲看退蟻。晩山閒意聽吟蟬。夕陽臺上人皆散。馹騎惟嘶老柳邊。

留別族弟乃文[编辑]

歷盡南鄰向北村。初無程限豈爲番。穿來犖确聯雙屐。撥置幽悁料一尊。散漫仍成閒日月。婆娑却悔老林樊。白頭已被黃花笑。肯恤人嘲不憚煩。

奉呈賀洞四老[编辑]

四皓飜然到驛庭。相逢卽席喚心醒。依如舊面憐頭白。更覺新情拭眼靑。晩契慇懃寒暖叙。高談珍重古今聆。賓軒一別經旬久。見月相思倚瘦形。

見李上舍明瑞寄舍弟詩。因次其韻。[编辑]

歲月人間若水流。居然半世老滄洲。故人書信魚千里。特地風光鳥一樓。氣助江山詩有力。歌爲羲皥酒忘愁。年逾六十餘無幾。將復何求且逸遊。

送家弟作營行[编辑]

炎熱彌天雨氣濃。翩翩皁蓋泛斜風。暫休脩竹幽亭下。直向扶桑古驛東。障日襜帷垂鳳翼。嘶雲馹騎振龍𩮰。聊知明夕折腰恥。也與柴桑無異同。

江湖姜氏有朋齋小會[编辑]

築齋何日樂來朋。肯構賢孫肅客登。談笑從容今夕永。風流迭宕主人能。佳賓座盡東南美。太守盤兼虀水澄。氣候無常黃菊早。何須重九選遊勝。

訪賀洞四老[编辑]

賀老高人有四皓。相尋一約失於秋。樓頭幾見吳州月。湖上俄乘剡谷舟。盛禮敢當懸榻下。別需堪飽園芋收。團圓座上於焉客。惜別遲遲暮返郵。

雙磎寺[编辑]

招提遙望白雲間。暇日鳩筇步步閒。絶世洞開知別界。緣溪路轉覺深山。僧迎佛子虔叉手。客坐詩仙笑對顔。呼取流霞渾半醉。人間萬事總非關。

手抄私藁自嘲[编辑]

潦藁少多只合焚。五分何啻去三分。說人也小如姚合。傳後無容待子雲。嘔我苦心猶戀戀。掛他具眼底云云。𮬾鷄貴賤今猶古。抄任兒曹詎肯聞。

訪金使君綱哉履綱。拂挽徑還。道中作此。[编辑]

游宦仙鄕歲月迷。自從貽阻迥雲泥。浥塵古道停驢策。披棘前林出鳳棲。北海已多尊接續。東山何事妓提攜。感君泛愛非夷思。拂挽歸來意更悽。

酬朴伯憲[编辑]

三洞前遊不遠仙。賴誰標致逼眞緣。形骸已置相忘地。通塞都付一聽天。山水幽尋從我好。雲林高卧見君賢。鑑湖入望催歸櫂。出餞江干意悵然。

三山道中。別鄭季章,朴伯憲。[编辑]

將柰離歌到渭城。行人臨發雨初晴。靑年書劒違初計。白首江湖遂晩營。水漲南溪前路遠。月生稽峀幾時盈。請君莫敗重尋約。供客伊來免癸庚。

[编辑]

應旨疏[编辑]

具位臣某。齋沐奉書。北向四拜。昧死獻于主上殿下。臣伏覩三月初二日殿下令承政院。下諭于八道道臣。四都留守。申敕監司。令州縣守宰條具民生疾苦。閭里囏難。凡所以爲利病者。悉以上聞。無有所隱。自該道頒到本縣之日。招致大小民人。齊會縣舍。三呼歡祝。替讀傳誦。不惟臣心震驚感隕。不知所措。凡民之無老無少。往往至泣下而擧切少須臾無死之願。此正思難圖易。反危爲安。導黎元於寧謐。措國家於鞏固。爲億萬年無疆之休者。不在他而在是矣。恭惟我殿下。以生知之資。踐至艱之位。未及成王之年。克承大禹之道。垂拱臨御。未滿一紀于玆。而不邇聲色。不殖貨財。無一物之嗜好形於宴私。無一事之過失聞於中外。凡所以施設注措之間。大慰羣工庶民之所仰望者。日新而又新。宜若以爲民已安矣。治已成矣。而猶且謙冲退托。不以聖知自居。引過責躬。遍布綸綍。憂傷恫癏之念。溢見於十行之中。而繼之以一誠字拈出。反復紬繹。不間疎遠而有此下詢。臣竊以爲其在矯捄之方。廟堂之忠言嘉謨。臺閣之崇論㞃議。計已日陳於階庭咫尺之下。從容密勿。都兪吁咈。無復餘蘊則殿下採而用之。擇而行之。不患不足。而猶夫如是者。其亦命四岳九官。咨十二牧之良規美典。而雖謂之堯羸舜瘠。尙何加矣。而猶以未同於漢宣帝故事爲懼。過自貶抑。周爰諮諏。尤足以見聖王之謙德。知爲治之先務也。臣聞天下之治亂。係於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極。雖小民得以自通。大亂之極。雖近臣不能自達。此易所謂天地交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又所謂天地不交否。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者也。殿下撫泰通之運。做傾否之治。欲其上下交志意同。如此其至。則八方之中。含生之類。雖單畸之微。偏伍之賤。擧皆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况在分憂之列者。疇敢不祇若。悉心竭知。以對揚聖旨之萬一哉。伏念臣徒以先蔭。誤蒙聖恩。俟罪偏縣者。已有年所。而夙夜憂勞。庶幾殫盡心誠。驅馳形役。思所以上廣德意。下究弊瘼。仰副使令之一二。而質甚庸愚。才乏字牧。其於守法令治文書赴期會。猶不足以報塞則雖欲撫摩凋瘵。昭蘇疲癃。使斯民無怨咨愁苦之患。其亦難矣。夫民生之不可不恤。不待智者而後能知。弊瘼之不可不革。不必明者然後能言。苟究其艱難困苦之實。與其所以致此之由。則人莫不以糴糶之浩瀚。軍籍之淆雜。賦稅之不均爲說。然山南之太守惠而良。則皆以三政爲便。而人各有安堵之業。水北之使君㬥而酷。則亦以三政爲弊。而民不免剝膚之患。原其制置經紀之始。豈不是爲民固國之道。而行之旣久。不能無弊。因緣幻弄。漸次紕繆。上而爲一國之弊。下而爲一州一縣之弊。莫得釐正。至於無何。然其政令操置之間。蓋不無能否之相反。倘所謂人存政擧。人亡政息者。不其然乎。臣灼知其如此。故自到縣以來。凡係恤民隱革弊政之端。心有所不知。知之未嘗不擧而行之。才有所不及。及之亦未嘗不捄而矯之。然其所以更張之者。不過應接詞訟之間。操切胥吏之輩而已。何翅若以杯水救車薪。而蔀屋之愁痛。蓬巷之憔悴故在也。惡在其仰效我聖上昧爽丕顯。不遑暇食之至意哉。以臣計之。其弊之所從來者。未必非三政之不得其要。而三政之外。傷元毒衆之類此者。非一事一物而已也。煩徭苦役之如此者。非一科一色而已也。若不大爲椶核。深加懲勵。亦足爲斯民刻骨椎髓之禍。而必欲枚擧而歷陳。則不但數目繁瑣。辭說猥細。此在當官理事者之所可任便擅改者。則不必登徹而後乃可施爲。而凡今之爲守爲宰者。恐未必擧皆廉平公正。則其中不能無裒斂是務。刻剝是事。經營搜羅。以爲染指潤橐之資。而凡所以奉權貴而要陞擢。餙子女而快己私者。皆於此而取辦。其傷財害民。靡所不到。下抱至冤而無以自達。上知痼弊而難以盡察。殿下雖欲均布普施。無一夫一婦之不被其澤。至使守宰各具弊由。一一條達。然其所進言者。安知無言行相反。心口異謀。媕阿眩幻。藏垢隱疵。就事論事。有若擧子之操觚入塲屋。仰題著題。以取一時之得失也。臣伏讀聖綸。有曰人生之困苦。日加一日。而予未能詳知。而亦未能施惠。守令之貪墨。今加昨年。而予未能洞察。而亦未能痛懲。大哉王言也。其於察民情糾吏職。可謂雨露䨓霆。而今之困苦之民。未遽至安樂。昔之貪墨之官。猝難爲廉淸。則未知殿下將何以處此。此臣所以聞命驚惶。反求其平日所云爲。則無非癏官病民。而少無承流宣化之效。辜恩負罪。祇俟重何者也。臣謹按本縣地不過數三十里。而戶只爲三千四十。則壤地之偏促。民人之鮮少。從可知矣。盤處於頭流,德裕兩山之間。多磽确之峽。少沃衍之野。墾闢耕耘者。不足爲十之二三。而且水源乾淺。易致枯涸。比年苦旱。易致失稔。通計一境。荒熟居半。貧富相蒙。有田者少。無田者多。力足以服穡者。雖或終歲勞動。其所收之利。不過耘人之田而僅得其半。以所分之半。期必爲了納稅賦。繼以稱貸。別作營求。乃可陪貼輸官。是以民無恒產。人無定志。未見其安定久長之計。儘所謂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者也。詩曰。哥矣富人。哀此煢獨。下戶偏氓之憔悴困窮。已無可言。而猶可寄命於傭賃。強顔於流丐。至若衣冠之族。薦紳之士。苟無其田則亦無其食。幷日堇炊。盡室呼庚。志氣以是而沮抑。凌侮又從以踏至。困頓偪側。纏縛拘攣。反有甚於初無知覺之小民。而猶不至遽然橫潰。縱肆放辟者。顧戀身名。防守廉隅。未忍混同於傭賃流丐之不得已。然飢寒之極。救死不贍。奚暇修孝悌之行。習禮讓之風哉。鄕俗之汙隆。土風之厚薄。亦可責效於此類。而其勢如此則亦未可專諉於此類也。若求其弊。豈無所由。而說者皆以向所謂三政者。爲最初急務。此猶捨本而齊末。藏頭而擧尾也。臣愚死罪。竊嘗聞朱子之言曰。天下國家之務。莫大於卹民。卹民之實。在省賦治軍。若夫省賦治軍爲恤民之本。則又在夫人君正其心以立紀綱而已。此董子所謂正心以正朝廷正百官。正萬民正四方。蓋以此也。夫卹民之道。在省賦治軍則此固臣職之所敢言。而至於所謂其本在於正其心以立紀綱者。則非臣分之所敢言。然天下萬事之根源。有在於是。雖欲避而不言。有不可已者。臣請以所按三政推之。然後以次而及其所以施置之方。該縣之倉廩有二。有所謂邑倉,里倉。而穀之爲數。至於二萬六千餘石之多。或係元會。或係各營。取於田賦者。比於統戶之所輸。不啻倍蓰則以若民戶。供此還穀者。不足爲三之一可知。不可謂供輸之不浩且大。而民人之不以爲便者久矣。夫豐斂凶散。欲其恤其飢寒。捄其疾苦者。反爲生民難支之弊。莫大之害。則不幾乎以養人者反害人乎。有田則有稅。爲日久矣。而催督之政。不可以廢矣。有戶則有糶。設法雅矣。而懲納之典。不可以已矣。如是之際。受食之民。應納之人。未必皆及期了當。則不能無噍責焉箠楚焉。以有一番騷擾者。蓋不如是。無以補舊欠充數包。其中亦有巧吏奸胥之舞弄變幻。足爲厲民者。此則係於邦禁之嚴忽。糾率之勤慢。有甚不甚之不同。然未可以今日之少縱恣。以恃其他日之無濫觴矣。臣嘗以是爲病。博採輿情。周諮衆論則或以秋來督納雖若厲民。而終得他日之實惠。特許停捧。始若寬民而反失春間之振貸。莫若分半留庫。改色貸民。以戒不虞。以賙適乏。仍舊貫不爲蠲減便也。或以糴糶之政雖不可全無。而偏小之邑。幾至爲三萬包還穀者。大爲煩重。民力之不舒。生業之未定。職由於此。莫若更爲定限。除損其半。以便公私。以袪痼瘼。徹上聞以爲變通可也。二說矛盾。莫得折衷。然及今更始之日。苟可以使斯民樂生便利。策疲起癃。曷不思所以因革之得中而有所從違哉。以言乎田結則戶爲三千四十。而結爲二千十六餘數。若以分田均授之法推之。則可爲三戶一結。而自有兼幷以來。或有田連阡陌者。或有地乏卓錐者。貧富之不均。莫今時若也。民生之困苦。詎無疾徐之不同哉。爰初兩稅之興。因地之瘠腴而制賦。因賦之多小而制役。其法蓋甚均。而雖謂之輕於古制什一。可也。及其後世。巧僞相仍。虛實莫辨。無得以救正。此豈非憫恤之甚者乎。陳田收租。蓋欲田野之闢。而滄桑易嬗。沃瘠隨變。昔田今谷。前畬後菜。而未克頉下。負束依舊。已極爲弊。而若遇凶年。不無災結之減脫。施之不遍。得之無多。覆審踏驗之際。任書員則專事務弄。剝民之弊難禁。委任面任則曲循私意。妄冐之害尤甚。終不免民生之所怨尤者久矣。或曰。今若按行其地之廣狹肥瘠。更制其賦之多寡。而陳者陳之。起者起之。則靑山之稅。白地之徵。可以免矣。山下之菑畬。江邊之蘆荻。可以墾矣。然此亦未見其必然。前後打量。不爲不多。而其於分等之際。卒爲姦猾因緣。啓賄賂之門。其廣狹瘠腴。亦將一切出於其意之喜怒。而其患益深。然則如之何其可也。朱子曰。禁其苛斂。責以寬恤。歲課而時稽之。去其加耗非法之弊。又視其土之肥瘠。稅之重輕而均減。庶幾窮困之民。得保生業。所在曠土。亦將漸次開墾布種。而公上之賦。自然登足。次第增美。此是省賦之道而卹民之實。則豈非取法而當行者乎。若其軍額則擇差充數之苟且促狹。莫該縣若也。通計雜色軍伍。爲一千六百四名。而取之於三千四十九戶之中。除却班族吏胥貢生則其餘盡是偏伍之軍也。安有如干民戶而軍數過半者乎。是故。不擇多少壯弱。必以充數爲準。一人而有三子。則幷與其父子而沒數充之。甚至單奴之多役。傭雇之無依。一無見漏。責納布縷。有時簡閱。可謂不成貌樣。而大非古制。至若挾財結托以求避免。投保各廳以圖自便者。間多有之。古人所謂有一人焉僥倖而免。則亦必有一人焉不幸而受其弊者。近之矣。此則痛自禁飭。次第休罷。不至侵及於黃口白骨之境。然是猶塞未流而要源淸。惡足爲練軍實而歸實效哉。軍額最爲小民之弊痼。而莫可如何。將何以得矯捄之方也。蘇軾之言曰。三代之兵。不待擇而精。其故何也。兵出於農。有常數而無常人。國家有事。要以一家而備一卒。如斯而已矣。是故。老者得以養疾。病者得爲閒民。而役於官者莫不皆壯子弟。臣以爲自今以往。五十以上。皆聽減免。三十以下。使之充定。限以十年而復除其籍。使其偏伍之日。心知其不出十年而復歸優閒。則不但民得休息。軍無怨言。借令恃之於緩急。可使足輕險阻。手易器械。聰明足以察旗鼓之節。強銳足以犯死生之地。我常持其以一當百之勢。額數雖比前頓減。而不猶愈於向者老弱癃疲衆多無用者哉。然省賦治軍。雖是恤民之實。猶是落在第二邊事。其本源之有在。果如朱子之說。則臣請以朱子所謂紀綱二字。出位捐生。爲殿下畢其說焉。夫所謂綱者。猶網之有綱。所謂紀者。猶絲之有紀。網非綱無以自張。絲非紀無以自理。故一家則有一家之紀綱。一國則有一國之紀綱。國家之利病。豈不係於斯民之休慽。而斯民之休戚。又係於守令之賢否。然則監司者。守令之紀也。朝廷者。監司之綱也。欲斯民各得其所以無艱難困苦。其本又在殿下正其心如何。若使振綱立紀。使其鄕黨州縣總於各道。各道總於朝廷。自相統率。迭爲戒飭。無復曲循私意。陰護偏黨則雖未必盡皆循良幹辦之人。猶知怵畏公議。顧念廉防。不敢肆其貪婪之欲。而其素所公正強明者。則始乃專一於奉公。誠勤於爲民。晉陽損戶之政。河內發倉之擧。亦必惟民之是便。而以爲保障救恤之策者。不無其人。苟或不問賢否於未任之前。而責其治效於旣授之後。以共圖諴小民祈永命之責。其能奉承而宣布者幾希。然則殿下雖欲聞某事之利爲民之休。某事之病爲民之慽。使其無遐不懷。無幽不達。安知無厭然揜藏。不以誠實以聞者。如上所陳哉。臣以爲惟以正心爲聖學之先務。則自有知人之哲。而任官惟賢之責。乃可以擬議。朝廷安得以不正。而內外遠近。亦莫敢不一於正。夫如是則事之利病。民之休慽。將無所不擧。亦無所不袪。又何足勞聖慮。而於卹民乎何有。苟惟不然而切切於政令事爲之間。欲以惠民而卹衆。適足以增其擾而重其害者有之。亦何補之有哉。臣伏讀聖綸。曰一物之害於百姓。一事之困於小民。咸責於人君之過。而戒愼恐懼之工。實爲愛民之本。雖以臣之鹵莽。有以仰度聖學之緝煕光明。視民如傷。望道未見之盛德至善。而獨於大明黜陟之典。發其端而婉其辭者。其亦成湯檢身若不及。與人不求備之意歟。殿下旣正其心以立紀綱。則將見天工亮。庶績煕。以升大猷之治。而民不蒙維新之澤。人猶有困苦之患者。惟於得人上未盡用力。是以。意勤而下無奉行之人。法審而下無宣布之人。以至民情壅閼。虛實相蒙。莫能涇渭於其間耳。伏惟殿下因此端本正始。自貽哲命之時。必有大警動大振作之擧。庶幾守令得其人。人民遂其生。而如臣疲劣茸闒。百無近似者。亦安得備數於一方民長之列哉。噫。民生之困苦。閭里之艱難。未有甚於今時也。非迫於不得已則陷於不知。往往自罹於刑戮者不無其患。而其泮渙奔逬之勢。尙不至於土崩而冰解者。何莫非列聖朝漸摩之澤。而先大王深仁盛德之及人者。猶有淪於骨髓。浹於肌膚者哉。殿下遹追貽厥之謨。以安眇爾之民者。特在於一轉移之間。而其要不出於如上所言。則今往何監非德于民之中。而其功效之及。濟施之廣。不但使民免其困苦而已。因其庶而加之以富。因其富而加之以敎。使其各安其業。各守其職則其入孝出悌之餘。自有尊君親上之心。而禮讓之風。由是而作。親睦之習。自此而成。此傳所謂旣富方穀。資富能訓者也。定經界分宅里之法。卒難擧行則民之爲生。不能無或富或貧之不均。雖有至乏至窶者。猶可資之於宗族之周。賴之於鄰里之救。庶不至飢且死之境。此古所謂任卹之政。而亦可見俗尙之敦薄澆淳矣。孔子曰。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上之所行。下必有效之者。有如桴鼓影響之是捷是疾。豈可謂民之性古豐而今嗇哉。其宣布奉行之責則又在乎守宰。自今難愼於注擬之際。糾察於任使之後。以嚴其黜幽陟明之政。以有實效。則於得人卹民。兩得其可矣。然而苟不得其要。則事事而更之。後復有其事。將不勝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後復用其人。將不勝其去矣。奚可哉。此臣所謂省賦治軍爲第二事。而必以正心爲立紀綱之先務也。臣斷無他技。自知縣以來。熟視生民之困苦如此。而未有一分振濟。今而後。知生民休慽係於守令者較然矣。抱此耿耿。自知罪死。幸値聖明開廣言路。昭察民隱之日。不覺僭踰。冒萬死出一言。以應明旨之下。伏願殿下曲加容貸。留神省察焉。臣不勝干冒鈇鉞。瞻天望聖俟命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