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三
諸經要集卷第三
敬塔部第二(此有七緣)
[编辑]述意緣 引證緣 興福緣 感報緣 旋塔緣 入寺緣 修故緣。
述意緣第一
敬惟如來應現。妙色顯於三千。正覺韜光。遺形傳於八萬。是以塔踴靈山。影留石窟。刻檀畫疊之儀。鑄金鏤玉之狀。全身碎身之跡。聚塔散塔之奇。而光曜重昏。福資含識。致使英聲遐美。邪徒結信。肇啟育王之始。終傳大唐之初。自歷代繁興。神化非一。故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在茲乎。
引證緣第二
如觀佛三昧經云。佛留影石室。在那干呵羅國毒龍池側。佛坐龍石室窟中。為龍作十八變踴身入石。猶如明鏡。在石內映現於外。遠望則見。近望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亦現說法(迄今不滅傳至彌勒)
又大集經云。忉利天城東。照明園中。有佛發塔。城南粗澀園中有佛衣塔。城西歡喜園中有佛缽塔。城北駕御園中有佛牙塔。
又智度論云。天帝釋取菩薩發及衣。於天上城東門外。立佛發塔衣塔。
又育王傳云。王得信心問道人曰。我從來殺害不必以理。今修何善得免斯殃。答曰。唯有起塔供養眾僧。救諸徒囚。賑濟貧乏(故譬喻經云王宮內常以四事供養二萬沙門盡心敬禮不可具述)王曰。何處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萬四千道。散照閻浮提。所照之處皆可起塔。今諸塔處是也。時王欲建舍利塔。將四部兵眾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還。復修治此塔與先無異。如是更取七佛塔中舍利。至眾摩村中。時諸龍王將王入龍宮中。王從龍索舍利供養。龍即分與之。時王作八萬四千金銀琉璃頗梨篋。盛佛舍利。又作八萬四千寶瓶。以盛此篋。又作無量百千幡幢傘蓋。使諸鬼神各持舍利供養之具。敕諸鬼神。言於閻浮提。至於海際城邑聚落。滿一億家者。為世尊立塔。時有國名著叉屍羅。有三十六億家。彼國人語鬼神言。可三十六篋舍利與我等起立佛塔。王作方便。國中人少者令分與彼。令滿家數而立為塔。時巴連弗邑有上座。名曰耶舍。王詣彼所白上座曰。我欲一日之中立八萬四千佛塔。遍滿此閻浮提。意願如是。時彼上座自言。善哉大王。克後十五日日正食時。令此閻浮提一時起諸佛塔。如是依數。乃至一日之中立八萬四千塔。世間人民興慶無量。共號曰阿育王塔。
又大阿育王經云。八國共分舍利。阿阇世王分數得八萬四千。又別得佛口髭還國。道中逢難頭和龍王。從其求舍利分。阿阇世王不與。便語言我是龍王力能壞汝國土。阿阇世怖畏。即以佛髭與之。龍還於須彌山下高八萬四千里。於下起水精塔。阿阇世王得還國。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歲燈火。於五恆河沙水中。起塔葬埋之。後阿育得其國土。王娶夫人。身長八尺發亦周等。眾相具足。王令相師觀之。師言。當為王生金色之子。王即拜為第二夫人。後遂有身足滿十月。王有緣事宜出外行。太后妒嫉。便作方便共欲除之。募覓豬母即應產者。語第二夫人言。卿是年少甫爾始產。不可露面視天。以被覆面。即生金子光照宮中。盜持而去殺之。即以豬子著其邊。便罵言。汝云。當為王生金色之子。何故生豬。便取輪頭拍囚內後園中令服菜。王還聞之不悅。久久之後王出行園。見之憶念迎取歸宮。第二夫人漸得親近。具說情狀。王聞驚怪。即殺八萬四千夫人。阿育王后於城外。造立地獄治諸罪人。耶舍知王殺諸夫人應墮地獄。即遣消散比丘化王。令發信悟。問比丘言。殺八萬四千夫人。罪可得贖不。道人言。各為之起一塔。塔下著一舍利。當得脫罪耳。王即尋覓阿阇世王舍利。有國相父年百二十。將五百人取本舍利。王得大喜。即分與鬼神。各還所部。令一日一時同載八萬四千剎。諸鬼神言。多隔山部不得相知。王言。汝曹但還。治槃護剎安鈴。我當使阿修輪以手摸日。四天下亦同時辰。
又阿難經云。塔成造千二百。織成幡及雜花。未得懸幡。王恐身崩。塔成已六日。王請僧王園供養。時有優波崛多羅漢。將一萬八千阿羅漢。受王請。尊者崛多。顏貌端正身體柔軟。而王體醜陋肌膚粗澀。尊者即說偈言。
我行佈施時 淨心好財物
不如王行施 以沙施於佛
王告大臣。我以沙施佛獲報如是。云何而不修敬於世尊。王后尋佛弟子迦葉阿難等所有佛在世時弟子塔廟。躬到塔所。具展哀情責心修敬。各興種種供養。更立大塔。各舍十萬兩珍寶供養是塔。次至薄拘羅塔應當供養。王問。彼有何功德。崛多尊者答曰。彼無病第一。乃不為人說一句法。寂默無言。王曰。以一錢供養。諸臣白王言。功德既等。何故於此供養一錢。王告之曰。聽吾所說偈。
雖除無明痴 智慧能鑑察
雖有薄拘羅 於世何所益
時彼一錢還來至王所。時大臣輩見是希有事。異口同音贊彼。嗚呼尊者少欲知足。乃至不須一錢。王及大臣供養菩提樹不絕。夫人名曰低舍羅絺多作念。王極愛念於我。念王今舍我珍寶至菩提樹間。我方便殺樹令死王不得往。可得與我相娛。夫人即遣人以熱乳澆之。樹枯葉落。王聞是語悶迷躄地。夫人見王憂愁不樂。當悅王心。白王曰若無彼樹我命亦無。如來於彼樹得道。彼樹既無何用活耶。復以冷乳灌之。彼樹更生。王聞歡喜詣於樹下。目不暫舍。以千甕香湯溉灌菩提樹。倍復嚴好增長茂盛。後王潔淨身心。手執香爐在於殿上。四方作禮心念口言。如來賢聖弟子在諸方者。憐愍我故受我供養。如是語時。有三十萬比丘悉來集。彼大眾中十萬是阿羅漢。二十萬是學人。及凡夫宮人太子群臣。共王所作功德無量。不可述盡。
又雜阿含經云。阿育王問比丘言。誰於佛法中能行大施。諸比丘言。給孤獨長者最行大施。王問。彼施幾許。比丘答曰。以舍億千金。王聞已。彼長者尚舍億千金。我今為王。何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乃至用私藏盡。將此閻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總施與聖僧。後用四十億金。還復贖取。如是計挍。總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王得重病自知命盡。常願以億百千金作功德。今願不滿便就後世。唯減四億未滿。王即辦諸珍寶。送與雞頭摩寺。乃至以半阿摩勒果。送與僧禮拜僧足。問訊大聖眾等。我領此閻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頓盡不得自在唯此半果哀愍納受。令我得福。上座耶舍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之。一切皆得周遍。王復問傍臣曰。誰是閻浮提王。諸臣啟王言。大王是也。時王從臥起而坐。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功德心念口言。我今復以此閻浮提施與三寶。時王書紙上而封緘之。以齒印印之。作如是事畢即便無常。爾時太子及諸人民。興種種供養葬送。如王之法而阇維之。
又法益經云。今是大地屬於三寶。云何而立太子為王。諸臣聞已。載出四億金。送與寺中將贖其地。
又善見論云。阿育王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萬四千寶塔。復大種種佈施。
興造緣第三
述曰。上來所引經論。興置所由。其已知乎。然未識塔義是何。復有幾種。所為之人復通凡不。答曰。梵漢不同。翻譯前後。致有多名。文有訛正。所云塔者。或云塔婆。此云方墳。或云支提。翻為滅惡生善處。或云斗藪波。此云護贊。如人讚嘆擁護嘆者。西梵正音。名為窣堵波。此云廟。廟者貌也。即是靈廟也。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若是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餘者不合。若立支提。有其四種。一生處。二得道處。三轉法輪處。四涅槃處。諸佛生處及得道處。此二定有支提。生必生阿輸柯樹下。此云無憂樹。此是夫人生太子之處。即號此樹為生處支提。如來得道。在於菩提樹下。即呼此樹下為得道支提。如來轉法輪。及涅槃處。此二無定。初轉法輪為五比丘。在於鹿苑。縱廣各二十五尋。一尋八尺。古人身大故。一尋八尺。合二十丈。今天竺人。處處多立轉法輪。取一好處而依此量。豎三柱安三輪。表佛昔日三轉法輪相。即名此處。為轉法輪支提。如來入涅槃處。安置舍利。即名此處為涅槃支提。現今立寺名涅槃寺。此則為定。若據舍利處處起塔。則為不定。此四立名窣堵波。
又毗婆沙論云。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轉法輪處。若人取小石為塔。其福等前大塔。所為尊故。若為如來大梵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為同故其福無異。
又阿含經云。有四種人應起塔。一如來。二辟支佛。三聲聞。四輪王。
又十二因緣經云。有八人得起塔。一如來。二菩薩。三緣覺。四羅漢。五那含。六斯陀含。七須陀洹。八輪王。若輪王已下起塔。安一露槃。見之不得禮。以非聖塔故。初果二露槃。乃至如來安八露槃。八槃已上並是佛塔。
又僧祇律云。初起僧伽藍時先規度地。將作塔處不得在南。不得在西。應在東應在北。不侵佛地。僧地應在西作。南作僧房。佛塔高顯。處作。不得塔院內浣染曬衣唾地。得為佛塔四面作龕。作師子鳥獸種種彩畫。內懸幡蓋得為佛塔四面造種種園林花果。是中出花應供養塔。若樹檀越自種。檀越言。是中花供養佛。果與僧食。佛言。應從檀越語。若花多者。得與花鬘家。語言爾許花作鬘與我。餘者與爾許直。若得直得用。然燈買香以供養佛。兼得治塔若。直多者。得置佛無盡物中。若人言佛無貪怒痴。但自莊嚴。因是花果而受樂者。得罪報重。
佛言。亦得作支提。有舍利者名塔。無舍利者名支提。如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佛泥洹處。得作菩薩像。辟支佛像。佛腳跡處。此諸支提得安佛華蓋供養。若供養中。上者供養佛塔。下者供養支提。若卒風雨來應收供養。具隨近安之。不得言我是上座。我是阿練若乞食大德等。得越毗尼罪。若塔僧物賊來急時不得藏舉。佛物應莊嚴佛像。僧座具應敷。安置種種飲食。令賊見相。若起慈心賊問。比丘莫畏出來。年少應看。若賊卒至不得藏物者。應言一切行無常。作是語已捨去。是名難法。
感報緣第四
如小未曾有經云。佛告阿難。若有一人。盡四天下滿中草木。皆悉為人。得四道果及辟支佛。盡壽四事供養所須具足。至滅度後一一起塔。香華幢幡寶蓋供養。復造帝釋大莊嚴殿用八萬四千寶柱。八萬四千寶。窗八萬四千天井寶窗。八萬四千樓櫓館閣。四出圍繞眾寶挍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上百千億大莊嚴殿。用施四方僧。其福雖多。然不如有人於佛般涅槃後以如芥子舍利起塔。大如庵摩勒果。其剎如針。上施槃蓋如酸棗葉。若佛形像如[麩-夫+廣]麥大。勝前功德滿足百倍。不及一千倍萬倍。百千萬倍所不能及。不可稱量。阿難當知。如來無量功德。戒分。定分。智慧分。解脫分。知見解脫分。無量功德有大神通變化。及六波羅蜜。如是等無量功德。又無上依經云。阿難向佛合掌而作是言。我於今日入王舍乞食。見一大重閣莊嚴新成內外宛密。若有清信人佈施四方僧。並見四事。若如來滅後取佛舍利如芥子大。安立塔中。起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槃如棗葉大。造佛如麥子大。此二功德何者為勝。佛告阿難。如滿四天下四果聖人及辟支佛。如甘蔗林竹荻麻田等。若有一人盡壽供養。四事具足。及入涅槃後悉起大塔。供養然燈燒香衣服幢幡等。阿難。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多不。阿難言。甚多世尊。阿難且置。又如帝釋天宮住處。有大飛閣名常勝殿。種種寶莊各八萬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勝寶殿。百千拘胝。施與四方眾僧。若復有人。如來般涅槃後。取捨利如芥子。造塔如阿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槃如棗葉大。造佛形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阿僧祇數分。所不及一。及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如來無量功德故。縱碎娑婆世界末為微塵。以此次第悉是四沙門果。及辟支佛。若有清信男女。盡形供養。及以滅後起塔供養。亦不如取捨利如芥子大。乃至造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千萬億分不及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是阿難。一切如來。昔在因地知眾生界自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污濁。然不入眾生清淨界中。能為一切眾生說深妙法。除煩惱障。應生下劣心。以大量故於諸眾生生尊重心。起大師敬。起般若。起阇那。起大悲。依此立法。菩薩得入阿鞞跋致位(此云不退)依如實知證大方便。得阿耨菩提。
又涅槃經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花。則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涂掃佛僧地。造像塔如拇指。當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也。
旋繞緣第五
如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入舍衛城。而行乞食。時彼城中有一婆羅門。從外而來。見佛出城光相巍巍。時婆羅門。歡喜踴躍。繞佛一匝作禮而去。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婆羅門見佛歡喜。以清淨心繞佛一匝。以此功德從是以後。二十五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快樂無極。竟二十五劫得辟支佛。名持儭那隻梨。以是因緣。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處得福無量也。
又提謂經云。長者提謂白佛言。散花燒香然燈禮拜。是為供養。旋塔得何等福。佛言。旋塔有五福德。一後世得端正好色。二得聲音好。三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何因緣得端正好色。由見佛像歡喜故。何緣得聲音好。由旋塔說經故。何緣得生天下。由當旋塔時意不犯戒故。何緣得生王侯家。由頭面禮佛足故。何緣得泥洹道。由有餘福故。佛言。旋塔有三法。一足舉時當念足舉。二足下時當念足下。三不得左右顧視唾寺中地。右繞者。經律之中制令右繞。若左繞行為神所呵。乃至左繞麥[卄/積]。為俗所責其徒眾矣。今時行事者。順於天時面西北轉。右肩袒膊向佛而恭也。或繞百匝十匝七匝。各有所表。且論常行三匝者。表供養三尊。止三毒。淨三業。滅三惡道。得值三寶故。華嚴經偈云。
如欲旋塔 當願眾生 施行福祐
究暢道意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得一向意 不絕四喜
又賢者五戒經云。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一佛二法三僧。亦念滅三毒。一貪二嗔三痴。
又三千威儀云。繞塔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蹈蟲。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唾塔前地上。五不得中住與人語。
又大集經云。佛告梵天王等。我諸聲聞現在未來。三業相應。及與三種菩提相應。有學無學具足持戒。多聞善行度諸眾生。於三有海及諸施主。為我聲聞而造塔寺。亦復供給一切所須。及彼眷屬。付囑汝等。勿令惡王非法惱亂。爾時梵釋天王龍王夜叉等。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已有一切如來塔寺。及阿蘭若處。及未來世若在家出家人。為於世尊聲聞弟子。造塔寺處。我等悉共守護。令離一切諸難怖畏。亦如有給施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一切所須。如是施主。我等亦當護持養育。
故七佛經云。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神。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嘆妙。五名嘆美。六名摩妙。七名香音。八名師子。九名妙嘆。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視。寺既有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惰怠。恐招現報也。
入寺緣第六
述曰。依如西域。凡有士女既到伽藍。至寺門外慶以所遇。先整衣服總設一禮。入寺門已復設一拜。然後安庠直進。不得左右顧盻。故涅槃經云。往僧坊者有其七法。一者生信。二者禮拜。三者聽法。四者至心。五者思義。六者如說行。七者回向大乘。利安多人住是七善。最勝最上不可譬喻。
又郁伽長者經。佛言。長者。居家菩薩入佛寺精舍。當住門外立心作禮。然後當入精舍。自念言。我何時當得如是居寺出塵垢之處。
又十住毗婆沙論云。在家菩薩若入佛寺。初欲入時於寺門外。五體投地應作是念。此是善人住處。行慈悲喜舍住處。是故須禮。若見諸比丘威儀具足。見已恭肅敬心禮拜。親近問訊。又自愛經云。時有國王詣佛所。遙見精舍下車卻蓋。解劍脫履拱手直進。
又僧祇律云。若行平視。回時合身。總回行時。先下腳跟後下腳指。又智度論云。先入來去安詳一心。舉足下足觀地而行。為避亂心為護眾生故。是名不退菩薩相。又西國寺圖云。行至佛所。禮三拜竟。圍繞三匝唄贊三契。禮拜既已。方至僧房房外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設三拜。僧多一拜。若見非法之事。不得譏訶。若發言嫌責自失善利。非入寺之宜。故涅槃經云。夫入寺者。棄捨刀杖雜物然後入寺。舍刀杖者。去嗔恚三寶心也。舍雜物者。去從三寶乞求心也。且除兩過乃可入寺。順佛而行不得逆行。設復緣礙左繞。恆想佛在右。入出之時悉轉面向佛禮拜。三寶者。常念體唯是一。何者覺法滿足名佛。所覺之道名法。學佛道者名僧。則知一切凡聖體同無二也。若入寺時低頭看地。不得高視。見地有蟲忽誤傷殺。當歌唄讚歎。不唾僧地。若見草木不淨即須除卻。又四分律云。入僧寺已應先禮佛塔。次禮聲聞塔。後禮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又五分律云。若入僧多但別禮師。餘人總禮而去。又四分律云。得禮出家五眾亡人塔。及如來塔。又五百問事云。弟子得禮師冢。以報恩故。又增一阿含經云。塔中不應禮餘人。又十誦律云。佛塔聲聞塔前。自他不得禮。又五百問事云。佛塔前禮餘人得罪。又三千威儀經云。不得座上作禮。今時數有諸寺及以俗家。見有道俗向床上禮佛。此大憍慢。譬如欲拜大王豈得在床拜耶。人王尚自不許。何況法王得相比耶。
毗尼母論云。不得著革屣富羅入塔(此是靴履總名)五百問事云。若是淨潔靴履鞋靺等。得著禮拜。僧祇律云。若受人禮拜。不得如啞羊不語。當相問訊少病少惱安樂不。道路不疲苦不。述曰。若有士人。或難因緣。須至寺宿。不得臥僧床蓆。必無私有。借臥如法。然不得共僧同其床臥。故寶梁經云。共僧同床半身枯死。墮地獄受其大苦。僧未眠時不得在先眠。不得調戲言笑說非法語。失於威儀驚動眾心。若有便利[口*弟]唾。為求法宿。不得出外者無犯。眠時右脅著床。以腳相壘。心繫明相。念當早起。表出家因也。是故經云。仰臥者是修羅臥。伏地臥者是餓鬼臥。左脅臥者是貪慾人臥。右脅臥者是出家人臥。眾僧未起在前早起。嚴儀容服至僧房前。故沙彌威儀經云。若入師房應三彈指。又三千威儀經云。若入師房當具五法。一於外彈指。二當脫帽。三作禮。四正住教坐乃坐。五不忘持經。又僧祇律云。弟子應晨起先右腳入師房已。頭面禮足問安眠不。故善見論云。弟子參師當避六處。一不得當前。二不得當後。三不得太遠。四不得太逼。五不得處高。六不得上風立。當不近不遠側相而立。令師小語得聞。不費尊力也。又是行時威儀進止。皆不得離師。故善見論云。弟子從師行。不得以足蹈師影。述曰。若女人入寺法用同前。但不得在男子上座。形相語笑脂粉涂面。畫眉假飾非法調戲。共相排蕩持手掁人。必須攝心整容隨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養。懺悔自責。生女人中常成隔礙。於此妙法修奉無因。不得自專由他而辦。一何苦哉。深生悲悼。若見沙彌禮如大僧。勿以小位而不加敬。此於大僧為小。在俗為尊。如此等法竭力而行。法用既多。具在法苑珠林百卷之內士女篇述。
述曰。若男女所修事訖。須欲出寺。佛塔前設禮三拜。還須右繞三匝合掌唄贊。然後卻行出寺門外。復設一禮。若見僧時。徒眾若小各禮三拜。僧若多時總辭三拜。故善見論云。禮佛時應繞三匝三拜。四方作禮。合十指掌叉手於頂。卻行而出。絕不見如來。更復作禮回前而去(表慕戀三寶重疊報恩也)凡是入寺之行。為作出世之緣。建立寺者。開淨土之因供養僧者。為出離之軌。故惟穢俗之鄙質。入伽藍之淨剎。所有施為恐乖法式也。若也還家微舍自贖。表僧有法施俗有財惠。舉動合宜內外俱益。
修故緣第七
依像法決疑經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斯言驗矣。或有村坊塔寺墳故。伽藍堂殿朽壞。舍屋崩摧。席扇蓬戶靡隔煙塵。甕牖茅茨無掩霜露。是以門牆凋毀。糞穢盈階。路絕人蹤。僧徒漂寄不修不飾。日就衰羸。造罪造愆無時暫舍。夜暗燈燭本自無聞。晝日幡花元來非見。堂絕梵唄。爐但灰塵。遂使惡鬼效靈善神舍衛。伽藍無固。直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無敬。此而不憂。更欲何求。又寶梁契經云。有一賢者。面上有國王文。相師見已嫁女與之。後時賢者入僧寺中杖倚伽藍。生憍慢故失國王文。墮大地獄。
又薩遮經云。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坊礙送置余處者。如是惡人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之。
又十輪經云若破寺殺害比丘。其人壽終。支節皆疼多日不語。死墮阿鼻地獄。具受諸苦。又三千威儀經云。掃塔上有五事。一不得著履上。二不得背佛掃塔。三不得取上善土持下棄。四不得取下佛像上故華。五當日一過澡手。自持淨巾拂拭佛像。復有五事。一當先灑地。二當使調。三當待燥。四不得逆掃。五不得逆風掃。復有五事。一不得去善土。二當自手拾草。三當取中土轉著下處。四不得令四角掃處有跡。五掃塔前六步便淨(此據事務故限約六步若事閒務多掃彌善也)又正法唸經云。若有眾生淨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命終生意樂天。身無骨肉亦無污垢。香氣能熏一百由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又正法唸經云。若有眾生識於福田。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以福德心塗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身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與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還退。若生人中其身鮮白。
又雜寶藏經云。若掃僧房一閻浮提地。不如掃佛塔一手掌(成論亦同)
又撰集百緣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處。
又無垢清淨女問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自心清淨他人見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道天中。
又沙彌威儀經云。掃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得逆掃。三當令水灑。四當令淨。五當即分卻。
又增一經云。掃佛塔有五法。一水灑地。二除去瓦石。三平正其地。四端意掃地。五除去穢惡。地既淨已。隨能持一枝香花。散佈地上供養。得福無量。故華嚴經偈云。
散華莊嚴淨光明 莊嚴妙華以為帳
散眾雜華遍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又小法滅盡經云。後劫火起時。曾作伽藍所不為火焚。乃至金剛界為土台也。
又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告五百阿羅漢。汝等各說前世宿行所作功德。今得值我得道因緣。時有阿羅漢名婆竭多梨。即從坐起白佛言。世尊。我唸過去無央數劫。有佛出世號曰定光。入涅槃後。分佈舍利起塔供養。法欲末時有一貧人。無方自濟賣薪為業向澤采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甚為巍巍。即到塔邊。瞻睹形像歡喜作禮。唯見狐狼飛鳥走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絕迥無人。復無行跡。無供養者。貧人睹見心用愴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掃訖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緣此功德命終之後生光音天。眾寶宮殿光明晃煜。於諸天中巍巍最勝。不可計量。盡其天壽。而復百返作轉輪王。七寶自然王四天下。後復壽盡。常生國王大姓長者家。財富無量顏容端正殊妙無雙。人見歡喜無不愛敬。足行之時道路自淨。虛空之中雨散眾花。婆竭多言。昔貧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掃塔生處自然。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富貴尊榮。封受自然快樂無極。今最後身值釋迦佛。舍豪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有人能於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毛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
又譬喻經云。說只陀太子昔毗婆屍佛時。佈施一奴一婢給掃寺廟。緣此功德。世世常得七寶宮宅。門戶兩邊常有自然金銀男女。擎持寶缽。滿中七寶取無窮盡。夜中常有自然天兵。五百餘騎衛護其舍。無敢近者。輪王七寶者。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主藏臣寶。七主兵神寶。
又雜寶藏經云。昔舍衛國中有一長者。造立塔寺。後時命終生忉利天。其婦晝夜追憶夫故。愁憂苦惱。以憶夫故。常掃治夫所造塔寺。夫下觀見即來婦所。問訊安慰而語之言。汝憶我故大憂愁耶。婦即語言。汝為是誰。天尋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緣得生天上。見汝憶我修治塔寺。故來汝所。婦言。近我。夫即答言。人身臭穢不復可近。汝復欲得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掃塔寺。願生我天。若得生天。我必當還以汝為妻。婦用夫言。作諸功德發願生天。其後命終得生天上。還為夫婦。夫婦相將來至佛所。佛為說法。夫婦並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上。
又分別功德論云。昔舍衛城中有夫婦。二人而無子息。夫婦精進信敬三寶。時婦早亡。由信敬故生忉利天。以為天女。面首端正天中少比。天女自念。我極端正。今此間誰任我夫。便以天眼觀見本夫。今以出家年老暗短。專信而已。常勤掃除塔廟為業。見其掃塔必應生天。天女尋下。光明照曜住其夫前。比丘見已問其因緣。天女答曰。我是君婦今為天女。我觀天上無任我夫。見君精進常勤掃塔。必應生天。若得生天。願同一處還為我夫。是以故來陳其情狀。白意已訖還歸天上。時夫比丘見此事已。從是以後增加精進。修補塔廟積功轉勝。應生第四兜率天上。天女憶夫復來語言。君福轉勝應生兜率天。我今不復得君為夫。語訖還去。比丘聞已倍更精進。遂獲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又百緣經云。昔佛在世時迦毗羅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其婦生一兒。端正殊妙。見者敬仰。漸大見佛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屍佛。入涅槃後。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取捨利造四寶塔。而供養之。其後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和顏悅色。集喚眾人共涂治塔。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受樂。常為天人所見敬仰。乃至今值於我。為諸人所見敬仰。出家得道。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頌曰。
遺身八萬塔 寶飾高百丈
儀鳳異靈烏 金槃代佛掌
積拱承雕角 高簷掛樹網
寶地若池沙 風鈴如積響
刻削生千變 丹青圖萬像
煙霞時出沒 神仙乍來往
晨霧半層生 飛旛接云上
游霓不敢息 翔鹍詎能仰
福地下金繩 天報豈虛抂
願假舟航末 彼岸誰云廣
攝念部第三(此有四緣)
[编辑]述意緣 十念緣 六念緣 發願緣。
述意緣第一
惟夫凡情難禁。譬等山猿。常隨外境。類同狂象。三業鼓動。緣構滋彰。故佛立教令常制御。故經云。當為心師。不師於心。身口意業不與惡交身戒心慧不動如山。又經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然心性惑倒。我見為先。煩惑難攝。亂使常行。於一切時高舉難屈。自非托處寂靜。摧伏三毒。身不遊行。口默緘言。少睡多覺。常坐省食。思量正法。知非有無。直身正意。繫念在前。如斯等教。是名攝念也。
十念緣第二
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十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至致涅槃。一謂唸佛。二謂唸法。三謂念眾。四謂念戒。五謂念施。六謂念天。七謂念休息。八謂念安般。九謂念身非常。十謂念死。當善修行。
佛法聖眾心 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 身死念在後
第一唸佛者。專精唸佛。如來形相功德具足。身智無崖周旋往來。皆具知之。修行一法自致涅槃。不離唸佛便獲功德。是名唸佛。
第二唸法者。專精唸法。除諸欲愛。無有塵勞渴愛之心。永不復興於欲無慾。離諸結縛諸蓋之病。猶如眾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便成神通自致涅槃。思惟不離便獲功德。是名唸法。
第三念眾者。謂專精念如來聖眾。成就質直無有邪曲。上下和睦。如來聖眾四雙八輩。當敬承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僧念便獲功德。是名念僧。
第四念戒者。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瓔珞身現眾好故。猶如吉祥瓶所願便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戒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戒。
第五念施者。謂專精念施。所施之上。永無悔心無反報想。快得善利。若人罵毀相加刀杖。當起慈心不興嗔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絕。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施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施。
第六念天者。謂專精念天。身口意淨不造穢行。行戒成身。身放光明無所不照。成彼天身善業果報。成彼天身眾行具足。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天念便獲功德。是名念天。
第七念休息者。謂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恆專一心意樂閒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貪勝光上達。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休息便獲功德。是名念休息。
第八念安般者。謂專精念安般者。若息長時。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極熱。亦當觀知我今息冷熱。出入分別數息長短。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安般便獲功德。是名念安般。
第九念身者。謂專精念身。發毛爪齒皮肉筋骨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曲直旁光屎尿百葉。滄蕩脾泡溺淚唾涕。膿血脂涎髑髏腦等。何者是身。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也。皆是父母所造。從何處來。為誰所造。此之六根於此終已當生何處。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身念便獲功德。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謂專精念死。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種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死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死。而說偈曰。
佛法及聖眾 乃至身死念
雖與上名聞 其義各別異
六念緣第三
又分別功德論云。第一唸佛何事。佛身金剛無有諸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輪相文跡現於地。足下諸蟲七日安隱。若其命終皆得生天。昔有一惡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誹謗。逐如來行。自殺飛蟲著佛跡處。言佛蹈殺。然蟲雖死。遇佛跡處尋還得活。若入城邑。足蹈門閾天地大動。百種。音樂不鼓自鳴。諸聾盲啞百病自除。睹佛相好隨行得度。功德所濟不可稱計。總會萬行運載為先。所謂唸佛其義如此。
第二唸法者。法是無漏道無為無慾。佛者是諸法之主。法者是結使之主。法出諸佛。法生佛道。若然者。何不先唸法後唸佛耶。答曰。法雖微妙無能知者。猶如伏藏無處不有。要籍通人示處。方得自濟貧窮乏者。法亦如是。理雖玄妙非如來不暢。是以唸佛在先。稱法為後。
第三念僧者。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舍世貪諍開導天人。則是眾生良福田故。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達(律名羅旬喻比丘也)在千二百五十眾中。令眾僧不得食。莫知誰咎。佛使分為二部。一部得。一部不得。復分為二部。半得。半不得。如是展轉乃至二人。一得食。一不得食。乃知無福。雖得至缽自然消化。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於缽中。福力所制不能化去。佛欲令現身得福故。令二滅盡比丘以食飽此。即時得福。時波斯匿王。聞此薄福佛愍與食。我今亦當為其設福。即遣[米*乍]米。時有一烏飛來銜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為梵摩達設福。汝何以持去耶。烏即持還本處。所以然者。此比丘蒙僧福力。烏獸不侵害也。用是證知為良福田。既自度度人。至三乘道。念眾之法其義如此。
第四念戒者。從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禁制身口斂諸邪非。斂御六情斷諸慾念。中表清淨乃應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經曠澤頓乏水漿。時有小池汪水眾蟲滿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無犯為首。若飲此水殺生甚多。寧全戒殞命。於是命終即生天上。一比丘自念。飲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後當生何趣。即飲蟲水所害甚多。雖得見佛去我甚遠。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終。佛指上天曰。汝識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來在此。卿雖見我去我大遠。彼雖喪命常在我所。卿今見我。正睹我肉形。豈識真戒乎。以是經云。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若能持戒展轉行之。即是如來法身常住而不滅也。夫戒有三種。一是俗戒。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為俗戒。無漏四諦為道戒。三昧禪思為定戒。以慧御戒使成無漏。乃合道戒。聲聞家戒喻若膝華。動則解散。大士持戒喻若頭上插華。行止不動。小乘撿形動則越儀。大士顧心不拘外法。大小軌異。故以形心為殊。內外雖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經云。又欲近道。當有四喜宜善念行。一曰。唸佛意喜不離。二曰。唸法意喜不離。三曰。念眾意喜不離。四曰念戒意喜不離。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見當望正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斷地獄畜生餓鬼之道。雖往來生天上人中。不過七生自斷苦際(施天同前)
又三千威儀經云。當念有五事。一當唸佛功德。二當唸佛經戒。三當唸佛智慧。四當唸佛恩大難報。五當唸佛精進乃至泥洹。復有五事。一當念比丘僧。二當念師恩。三當念父母恩。四當念同學恩。五當念一切人。皆使解脫離一切苦。
又處處經云。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計知。如人所作善惡殃福前後所不可復計。要在命盡。作惡逢惡處。作善逢善處。殃福皆預有處。亦預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等。得道便止。若不得道便不斷絕。佛語比丘。當念自身無常。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如人在世間極可至五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三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間。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迅速在呼吸之間。
又毗尼母經云。若說法比丘復應常念。觀身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莫使有絕。何以故。當得十二唸成聖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唸成就己身。二唸成就他人。三念願得人身。四念生種姓家。五念於佛法中得生信心。六念所生處不加其功而得諸法。七念所生處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現於世。九念所生處常得說正法。十念願所說法常得久住。十一念願法久住得隨順修行。十二念常得憐愍諸眾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聖法。
發願緣第四
夫佛果夐絕。登之有階。法云峻極。屆之有漸。是以創發大誠。則玄德照於來際。初立弘誓。則妙願遍於空界。一念興志。即塵劫之瑞華。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蓋是大乘之根基。種智之津衢也。
又地持論云。菩薩發願略說五種。一發心願。二生願。三境界願。四平等願。五大願。彼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世為眾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大願者即平等願。
菩薩又說十種大願。
一者願一切種供養無量諸佛。
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
三者願通達諸佛正法。
四者願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眾生。
七者願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
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是菩薩住於初地。方便淨信現在修行。於未來事生十大願。
一者以清淨心常願供養一切諸佛。
二者受持守護諸佛正法。
三者勸請諸佛轉未曾有法。
四者順行菩薩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七者自淨佛土。
八者一切菩薩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眾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頌曰。
牧杖信為急 調弦貴不奢
騰猿安可制 逸馬本難罝
驅馳習聲色 冠蓋競豪華
既入王孫第 還向季倫家
靜心澄業累 省念勖身瑕
庶茲憑七覺 時用免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