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經要集/卷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諸經要集卷第九

擇交部第十六(此有五緣)[编辑]

  述意緣 善友緣 惡友緣 債負緣 懲過緣。

  述意緣第一

  夫理之所窮。唯善與惡。顧此二途。倏然易辯。幽則有罪福苦樂。顯則有賢愚榮辱。愛榮憎辱。趣樂背苦。含識所必同也。今愛榮而不知慕賢。求福而不知避禍。譬猶播植秕稗。而欲歲取精糧。驅駕駑蹇。而望騰超夐絕。不亦惑哉。如鳥獸蟲卉之智。猶知因風假露托迅附高。以成其事。奚況於人。而無托友以就其善乎。故所托善友。則存名而成德。所親闇蔽。則身悴而名惡也。故玄軌之宗。出於高范。切磋之意。事存我友。又如摶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此豈非其翼工之所托迅也。亦同凡夫溺喪極趣。不越人天。若憑大聖之威。則高昇十地。同生淨域也。

  善友緣第二

  如涅槃經云。阿難比丘說半梵行。名善知識。佛言不爾。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識。又云。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法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佈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修行。信戒佈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時。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善男子。若有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又云。善友當觀。是人貪慾嗔恚。愚痴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慾多者。則應為說不淨觀法。嗔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聞已修行。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暖法。從得暖法。乃至漸得羅漢辟支佛果菩薩大乘佛果等。依此而生。更無疑滯。自利利他不加水乳。是名真善知識。法師之位。若不具此非善知識。加水之法不可依承。故佛性論引經偈云。

  無知無善識  惡友損正行

  蜘蛛落乳中  是乳轉成毒

  是故要須真實利益眾生。先自調伏然後教人。無寡聞失無退行失。無散亂失。無輕慢失。無顛倒失。無貪求失。無嗔恚失。無邪行失。無著我失。無小行失。具此十法名善知識。故莊嚴論偈云。

  多聞及見諦  巧說亦精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世尊又共長老難陀。至於一賣香底。見彼底上有諸香裡。見已即告長老難陀。作如是言。難陀。汝來取此底上諸香裡物。難陀爾時即依佛教。於彼邸上取諸香裡。佛告難陀。汝於漏克一移之頃。捉持香裡。然後放地。爾時長老難陀。聞佛如此語已。手執此香。於一克間還放地上。爾時佛告長老難陀。汝今當自嗅於手看。爾時難陀聞佛語已。即嗅自手。佛語難陀。汝嗅此手作何等氣。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氣微妙無量。佛告難陀。如是如是。若人親近諸善知識。恆常共居隨順染習。相親近故。必定當得廣大名聞。爾時世尊因此事故。而說偈言。

  若有手執沉水香  及以藿香麝香等

  須臾執持香自染  親附善知識復然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人親近惡知識  現世不得好名聞

  必以惡友相親近  當來亦墮阿鼻獄

  若人親近善知識  隨順彼等所業行

  雖不現證世間利  未來當得盡苦因

  又四分律。親友意者。要具七法方成親友。一難作能作。二難與能與。三難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捨。七貧賤不輕。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親善友應親附之。又大莊嚴論佛說偈言。

  無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  涅槃第一樂

  又迦羅越六向拜經云。善知識者有四輩。一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病瘦縣官為共征。訟憂解之。四見人貧賤心不棄捐。當念欲富之。善知識者。復有四輩。一為吏所捕。將歸藏匿於後解決之。二有病瘦消損。將歸養視之。三知識死亡官殮視之。四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惡友緣第三

  如屍迦羅越六向拜經云。惡知識者有四輩。一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人惡。三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惡知識復有四輩。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見人死亡棄之不視。

  又涅槃經云。菩薩摩訶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訶薩。於惡象等心無怖懼。於惡知識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下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又增一阿含經。世尊說偈云。

  莫親惡知識  亦莫愚從事

  當近善知識  人中最勝者

  人中無有惡  習近惡知識

  後必種惡根  永在暗中行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雖好沐浴名香涂身。然為色故。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隱睡眠。雖臥床枕覆以錦綺。然故憂苦不捨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三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雖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嗔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若有親朋舍離避去。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稱譽。彼惡名醜聲周聞諸方。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六不欲令怨家極大財富。彼土富人儻失財物。因嗔覆心而作怨家。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壞命終往至善處。彼身口意惡。行已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而作怨家。又阿含經云。遠惡近善。有四法。當急去避之。去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惡友。二惡眾。三或多語戲笑。四或嗔或斗。

  又善生經云。受戒者。五處不應行。謂屠兒。淫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等。有五種業不應作。謂賣毒藥。釀皮。摴蒱。圍棋陸博。歌舞倡伎。又寶云經云。持戒之人。不聽向破戒家乞食。

  又金剛仙論云。出家人。不許向屠兒。酒肆。淫女。惡象。惡狗等家乞食。亦不得數往親近之。

  又大方廣總持經云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實非菩薩假稱菩薩。謗真菩薩及所行法。復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此謗法之人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若有愚人。於佛所說而不信受。雖復讀誦千部大乘。為人解說獲得四禪。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彼愚人實無所知而自貢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家墮地獄。永不見佛。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羅漢果。與諸尼眾。自說往昔所造善惡業行果報。告尼眾曰。乃往過去有一長者。其家巨富唯無子息。更取小婦。夫甚愛念。後生一男夫婦敬重觀之無厭。大婦心妒。私自念言。此兒若大當攝家業。我唐勤苦聚積何益。不如殺之。即取鐵針刺兒[(聰-耳)*頁]上。後遂命終。小婦疑是大婦殺。即便語言。汝殺我子。大婦爾時。謂無罪福反報之殃。即與咒誓。若殺汝子。使我世世夫為蛇螫。所生兒子水漂狼啖。自食子肉。身現生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作是誓已。後時命終。緣殺兒故。墮於地獄受無量苦。地獄罪畢得生人中。為梵志女年漸長大。適娶夫家產生一子。後復懷妊月滿欲產。夫婦相將向父母舍。至於中路腹痛遂產。夜宿樹下。夫時別臥。前所咒誓今悉受之。時有毒蛇螫殺其夫。婦見夫死即便悶絕。後乃得蘇。至曉天明。便取大兒著於肩上。小者抱之涕泣進路。路有一河深而且廣。即留大兒著於此岸。先抱小者度著彼岸。還迎大兒。兒見母來入水趣母。水即漂亡。母尋追之力不能救。須臾之間。俄爾沒死。還趣小兒。狼來啖訖。但見流血狼藉在地。母時迷絕。良久乃蘇。遂前進路。逢一梵志。是父親友。即向梵志具陳辛苦。梵志憐愍相對啼哭。尋問家中平安以不。梵志答言。父母眷屬大小。近日失火一時死盡。聞之懊惱。死而復甦。梵志將歸供給如女。後復適娶。妊身欲產。夫外飲酒日暮乃還。婦暗閉門在內獨坐。須臾婦產。夫在門外喚。婦產未竟。無人往開。夫破門入。捉婦熟打。婦陳產意。夫嗔怒故。尋取兒殺以蘇煮之。逼婦令食。婦食子後心中酸結。自惟薄福乃值斯人。便棄逃走到波羅柰。至一園中樹下坐息。有長者子。其婦新死。日來冢上追戀啼哭。見此女人樹下獨坐。即便問之。遂為夫婦經於數日夫忽壽終。時彼國法。若其生時夫婦相愛。夫死之時合婦生埋。時有群賊來開其冢。賊帥見婦面首端正。即納為婦。經於數旬。夫破他家為主所殺賊伴將屍來付其婦。復共生埋。經於三日狐狼開冢因而得出。自克責言。宿有何罪。旬日之間遭斯禍厄。死而復甦。今何所歸得全余命。聞釋迦佛在只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於過去施辟支佛食發願力故。今得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羅漢。達知先世殺生之業。所作咒誓墮於地獄。現在辛酸受斯惡報。無相代者。微妙自說。昔大婦者今我身是。雖得羅漢。恆熱鐵針從頂上入足下而出。晝夜患此。無復堪忍。殃禍如是。終無朽敗。又入大乘論。堅意菩薩說偈云。

  誹謗大乘法  決定趣惡道

  焚燒甚苦痛  業報罪信爾

  若從地獄出  後受余惡報

  諸根常缺陋  永不聞法音

  設使得聞者  復生於謗法

  以謗法因緣  還墮於地獄

  債負緣第四

  如法句喻經云。昔佛在世時。有賈客。名弗迦沙王。入羅閱城分衛。於城門中有新產牸牛。被所抵殺。牛主怖懼。賣牛轉與他人。其牽牛欲飲水。牛從後復抵殺其主。其主家人嗔恚。取牛殺之。於市賣肉。有田舍人。買取牛頭貫擔持歸。去舍裡餘坐樹下息。以牛頭掛樹枝。須臾繩斷牛頭落下。正墮人上。牛角刺人即時命終。一日之中凡殺三人。瓶沙王聞之。怪其如此。即與群臣往詣佛所。具問其意。佛告王曰。往昔有賈客三人。到他國內興生。寄住孤獨老母舍。應與雇舍直。見老母孤獨。欺不欲與。伺老母不在。默去不與。母歸不見客。即問比居。皆云已去。老母嗔恚。尋後逐及疲頓索直。三客逆罵。我前已與云何復索。同聲共抵不肯與直。老母單弱不能奈何。懊惱罵咒。我今窮厄何忍欺抵。願我後世所生之處。若當相值要當殺汝。正使得道。終不相置。佛語瓶沙王。爾時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為牛所抵殺者是也。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結忍惡  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又出曜經云。昔罽賓國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出家得阿羅漢。弟在家中治修居業。時兄數來教誨。勸弟佈施持戒。修善作福。現有名譽死生善處。而弟報曰。兄今出家不慮官私。不念妻子田業財寶。我有此務。而兄數誨。不用兄教。後病命終。生在牛中為人所驅。馱鹽入城。兄從城中出遇見之。即為說法。時牛聞已悲哽不樂。牛主見已。語道人曰。汝何道說。而使我牛愁憂不樂。道人報曰。此牛前身本是我弟。昔日負君一錢鹽債。故墮牛中以償君力。牛主聞已。語道人曰。君弟昔日與我親友。是時牛主即語牛曰。吾今放汝不復役使。牛聞感激至心唸佛。自投深澗即便命終。得生天上受極快樂。以是因緣。若人負債不可不償。

  又成實論云。若人負債不償。墮牛羊獐鹿驢馬等中。償其宿債。

  又毗婆沙論云。曾聞有一女人。為餓鬼所持。即以咒術而問鬼言。何以惱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家。五百世中而常殺我。我亦五百世中斷其命根。若彼能捨舊怨之心。我亦能捨。爾時女人作是言。我今已舍怨心。鬼觀女人雖口言舍而心不放。即斷其命。

  又雜寶藏經云。目連至恆河邊。見五百餓鬼群來趣水。有守水鬼。以鐵杖驅逐令不得近。於是諸鬼徑詣目連。禮目連足各問其罪。一鬼曰。我受此身常患熱渴。先聞恆河水清且涼。歡喜趣之沸熱壞身。試飲一口五藏燋爛。臭不可當。何因緣故。受如此罪。目連曰。汝先世時曾作相師。相人吉凶少實多虛。或毀或譽。自稱審諦以動人心。詐惑欺誑以求財利。迷惑眾生失如意事。

  復有一鬼言。我常為大狗利牙赤白來啖我肉。唯有骨在。風來吹起肉續復生。狗復來啖。此苦何因。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天祠主。常教眾生殺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是故今日以肉償之。

  復有一鬼言。我常身上有糞周遍涂渾。亦復啖之。是罪何因。目連答曰。汝前世時。作婆羅門惡邪不信。道人乞食取缽盛滿糞。以飯著上持與道人。道人持還。以手食飯糞污其手。是故今日受如此罪也。

  復有一鬼言。我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腳甚細如針。不得飲食。何因。此苦。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餘人奪其飲食。飢困眾生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趣溷欲啖食糞。有大群鬼捉杖驅我。不得近廁。口中爛臭。飢困無賴。何因如此。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佛圖主。有諸白衣。供養眾僧供辦食具。汝以粗供設客僧。細者自食。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上遍滿生舌。斧來斫舌。斷復續生。如此不已。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道人。眾僧差作蜜漿石蜜。塊大難消以斧斫之。盜心啖一口。以是因緣故。還斫舌也。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七枚熱鐵丸。直入我口。入腹五藏燋爛。出復還入。何因故受此罪。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沙彌。行果苽子到自師所。敬其師故偏心多與。實長七枚。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有二熱鐵輪。在我兩腋下。轉身燋爛。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與眾僧作餅。盜心取二番挾兩腋底。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癭丸極大如甕。行時擔著肩上。住則坐上。進止患苦。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市令。常以輕秤小斗與他。重秤大鬥自取。常自欲得大利於己。侵克餘人。

  復有一鬼言。我常兩肩有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恆作魁膾弟子。若殺罪人時。汝常歡喜心。以繩著結挽之。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我常有熱鐵針入出我身。受苦無賴。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調馬師。或作調象師。象馬難制。汝以鐵針刺腳。又時牛遲亦以針刺。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燃懊惱。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國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愛。常生妒心伺欲危害。值王臥起去。時所愛夫人。眠猶未起著衣。即生噁心。正值作餅有熱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爛即死。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旋風回轉我身。不得自在隨意東西。心常惱悶。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作卜師。或時實語。或時妄語。迷惑人心不得隨意。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身常如塊肉。無有腳手眼耳鼻等。恆為蟲鳥所食。罪苦難堪。何因緣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兒。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有熱鐵籠。籠絡我身燋熱懊惱。何因受此。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常以羅網掩捕魚鳥。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言。我常以物自蒙籠頭。亦常畏人來殺我。心常怖懼不可堪忍。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淫犯外色。常畏人見。或畏其夫捉縛打殺。或畏官法戮之都市。恐怖相續。故受此苦。

  復有一鬼問言。我受此身。肩上常有銅瓶滿中洋銅。手捉一杓取自灌頭。舉體燋爛。如是受苦無數無量。有何罪咎。目連答言。汝前世時出家為道。僧典飲食。以一酥瓶私著余處。有客道人來者不與之。去已出酥行與舊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隱雖與不等。由是緣故受此罪也。譬喻經云。昔外國有人。死魂自鞭其屍。傍人問曰。是人已死何以復鞭。報曰。此是我故身。為我作惡。見經戒不讀。偷盜欺詐。犯人婦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身及財不肯佈施。今死令我墮惡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復言。是故來鞭之耳。

  又依無量壽經云。憍梵波提。過去世曾作比丘。於他粟田邊擿一莖粟。觀其生熟數粒墮地。五百世作牛償之。故智度論云。以其習氣後得人身。產出牛蹄齝食。佛愍之出家。得阿羅漢果。

  懲過緣第五

  如維摩經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語。乃可入律。書云聞諫如流。斯言可錄。佷戾不信。惡馬難調。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聞論致序心曲。今欲緘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譬如金山窟。狐兔所不敢停。深淵澄海。蛙黽所不肯宿。故知潔其心而淨其意者。則三涂報息。四德常滿。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謂金河遺寄屬在伊人。玉門化廣信於斯矣。既策斯三業。則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謂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經云。眾生受胎之時備盡艱難。冥冥漠漠狀若浮塵。十月將滿母胎知苦。業風催促頭向產門。墮地鞭觸如在刀山。風激冷觸如似寒冰。當爾之時生為實苦。

  又涅槃經云。譬如燈炷唯賴膏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賴壯膏。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得久住。

  又出曜經佛說老苦偈云。

  少時意盛壯  為老所見逼

  形衰極枯槁  氣竭憑杖行

  又佛說死苦偈云。

  氣絕神逝  形骸蕭索  人物一統

  無生不終

  又涅槃經云。夫死者。於崄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無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暗無有燈明。入無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得脫。

  又無量壽經云。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幽幽冥冥別離長久。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夫生則喜。親族歡聚。盡慈愛之心。死則朝亡暮殯。便有恐畏分離之狀。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滅無睹。存亡有無變化俄頃。故出曜經。佛重說死苦偈云。

  命如果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熟能致不死

  猶如死囚  將詣都市  動向死道

  人命如是  如河駃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又華嚴經。有十種慢業。應當避之。一於尊重福田。和尚阿阇梨。父母沙門。婆羅門所。而不尊重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二有諸法師得勝妙法。於大乘深法。知出生死道。得陀羅尼成就多聞。具智惠藏善能說法。而不信受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三聽受法時。若聞深法。應發離欲心歡喜無量。而不讚法師令眾歡喜。是為慢業。四起慢心自高陵彼。不省己實。不調自心。是為慢業。五起計我心。見有功德智慧者。不讚其美。見無德者反說其善。若聞讚他。於彼人所起嫉妒心。是為慢業。六若有法師。知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實非佛語。欲壞他信心故。是為慢業。七自敷高座。我為法師不應執事。不應恭敬供養餘人。諸修梵行尊長有德。悉應恭敬供養於我。是為慢業。八遠離頻蹙惡眼視彼。常以和顏等觀眾生。言常柔軟無有粗獷。離恚恨心。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是為慢業。九以我慢心。於多聞者不往恭敬。起聽聞法。留難亦不咨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何等業。長夜饒益一切眾生。作何等行不益眾生。作何等行從明入明。作何等行從冥入冥。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不能得見出要正道。是為慢業。十起慢心故。不值諸佛難得之法。消盡宿世所種善根。不應說而說。起呵責心更相譏論。住如是法。應入邪道。但菩提心劣故。而不永舍菩薩所行。雖不捨菩薩道。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何況聞法。是為慢業。

  又出曜經偈云。

  眾生為慢纏  染著於憍慢

  為見所迷惑  不免生死際

  故知凡夫為惡雖少。後世深苦獲無邊報。如毒在心。人意不同。白衣營生不知顧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尋此危命非朝則夕。俄頃之間凶變無常。徒修田宅愛戀妻兒。

  又法句喻經云。佛在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無數。為人難化。不識道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庌後堂涼台溫室。東西兩廂。廡數十梁。唯後堂前距陽未訖。時婆羅門。恆自經營指授眾事。佛以道眼見此老公。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忪忪繕治。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往到其門。慰問老公得無勞倦。今作此舍何所為安。公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僕使。夏止涼台。冬入溫室。佛語老公。久聞宿德思遲談講。佛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贈不審可不。願小廢事共坐論說不耶。老公答言。今正大遽不容坐語。後日更來。當共善敘。所云要偈便可說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有子有財  愚唯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  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預慮  莫知來變  愚曚愚蔽

  自謂我智  愚而稱智  是謂極愚

  婆羅門言。善說此偈。今實遑遽後來更論之。於是世尊傷之而去。老公於後自授屋椽。椽墮打頭破。即時命過。室家啼哭驚動四鄰。佛去未遠便有此變。裡頭逢諸梵志數十人。問佛從何所來。佛言屬到此死老公舍。為公說法。不信佛語不知無常。今者忽然已就後世。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聞之欣然即得道跡。於是世尊為說偈言。

  愚闇近智  如瓢酌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即解道要  愚人造行

  為身招禍  決心作惡  自致重殃

  為行不善  退見悔老  致涕流面

  報申宿習

  時諸梵志。重聞此偈益懷篤信。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又正法唸經云。若有眾生見他親友。互相破壞以懷怨結。能為和合。命終生欲愛天。隨心所念即得五欲自娛。若有眾生見人破亡為他抄掠。救令得脫。或於險處教人正道。或疑怖處令他安隱。命終生正行天。天女供養受五欲樂。若生人中。生於正見大長者家。若有人能柔軟深心。離一切垢。涅槃解脫猶如在手。軟心之人心如白鑞。修行善業眾人所信。粗礦之人心如金剛。恆常不忘怨結之心。行不調伏。眾人所憎不愛不信。爾時孔雀菩薩。以佛經偈。而說頌曰。

  善人心柔軟  猶如成煉金

  斯人內外善  速得脫眾苦

  若人心器調  一切皆柔軟

  斯人生善種  猶如良福田

  又呵雕阿那含經云。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人知。何等為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欲令人知。三自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慚不欲令人知。五精進不欲令人知。六自觀不欲令人知。七得禪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煩擾於人故。頌曰。

  瞻卜改蓬心  伊蘭變芳樹

  規輪時有缺  皓絲不常素

  三益竊所忻  四隙行當護

  勖哉深自勉  誡之誠可慕

思慎部第十七(此有五緣)[编辑]

  述意緣 慎過緣 慎禍緣 慎境緣 慎用緣。

  述意緣第一

  夫思慎防過。無患之理。緘口息謗。離惡之原。誡始慎終。是君子之鹽梅。敬初護末。是養生之要趣。庶鑑罪福之沉浮。知吉凶之樂苦。譬目暗於自見。借鏡以觀形。發拙於自理。必假櫛以自通。故面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發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行之所以芳。善言之益也。果之所以勝。善因之善也。是故身之將敗。必不納正諫之言。命之將終。必不可受之良藥也。

  慎過緣第二

  如大集經濟龍品云。爾時眾中有一盲龍。名曰頗羅機梨奢。舉聲大哭作如是言。大聖世尊。願救濟我願救濟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惱。日夜常為種種諸蟲之所唼食。居熱水中無時暫樂。佛言梨奢。汝過去世。於佛法中曾為比丘。毀破禁戒。內懷欺詐外現善相。廣貪眷屬弟子眾多。名聲四遠莫不聞知。我和尚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緣。多得供養獨受用之。見持戒人反惡加說。彼人懊惱。如是念言。世世生中。願我所在食汝身肉。如是惡業死生龍中。是汝前身。眾生願故食啖汝身。惡業因緣得此盲報。又過去無量劫中。在融赤銅地獄之中。常為諸蟲之所食啖。龍聞此語憂愁啼哭。作如是言。我等今者。皆悉至心咸共懺悔。願令此苦速得解脫。彼龍眾中二十六億諸餓龍等。唸過去身皆悉雨淚。唸過去身。於佛法中雖得出家備造惡業。經無量身在三惡道。以余報故。猶在龍中受極大苦。如青色龍我亦如是。爾時世尊語諸龍言。汝可持水洗如來足。令汝殃罪漸得除滅。時一切龍以手掬水。水皆成火。變作大石。滿於手中生大猛焰。棄已復生。如是至七。一切龍眾見如是已。驚怖懊惱啼泣雨淚。佛教立大誓願已。焰火皆滅。乃至八過。以手捧水洗如來足。至心懺悔。佛記諸龍。彌勒佛時。當得人身值佛出家。精進持戒得羅漢果。時諸龍等得宿命心。自唸過業。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來去雜緣。所有信心。舍施種種華果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云。我常吃啖四方眾僧華果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佈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吃啖。或復說言。我從毗婆屍如來法中。曾作俗人。乃至有說。我釋迦牟尼佛法之中。曾作俗人。或以親舊問訊因緣。或復來去聽法因緣。往還寺舍。有信心人供養僧故。舍施華果種種飲食。比丘得已回施於我。我得便食。彼業因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惡業未盡生此龍中。常受苦惱。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此五逆業其罪如半。汝等今當盡受三歸一心修善。以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時諸龍等聞是語已。皆悉至心。盡其形壽各受三歸時彼眾中有盲龍女。口中胮爛滿諸雜蟲。狀如屎尿。乃至穢惡。猶若婦人根中不淨臊臭難看。種種啖食。膿血流出。一切身份。常為蚊虻諸惡毒蠅之所唼食。身體臭處不可見聞。爾時世尊以大悲心。見彼龍婦眼盲困苦如是。問言妹何緣故。得此惡身。於過去世曾為何業。龍婦答言。世尊。我今此身眾苦逼迫無暫時得停。設復欲言而不能說。我唸過去。三十六億於百千年。生惡龍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剎那不停。為我往昔九十一劫。於毗婆屍佛。佛法之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過於醉人。雖復出家不能如法。於伽藍內犯於法律。恆受三惡道受諸燒煮說此語已。願救濟我身。爾事世尊說實語已。即以少水瀉龍口中。火及蟲膿悉皆滅盡。龍口清涼。作如是言。大聖如來。我憶過去。迦葉佛時。曾作俗人在田犁地。有一比丘。來從我乞求五十錢。我時報言。聽待谷熟當與汝食。比丘復言。若當五十不可得者。願乞十文。我於爾時。嗔彼比丘而語之言。乃至十文亦不相與。時彼比丘心生懊惱。又於余時。往寺舍中入樹林中。輒便盜取現在僧物十庵羅果。而私食之。彼業因緣地獄受苦。惡業未盡。生野澤中作餓龍身。常為種種諸蟲食啖。膿血流溢飢渴苦惱。又彼比丘。以嗔忿心惡業緣故。死便即作小毒龍身。生我腋下[口*束]於我血。熱氣觸身不可堪忍。是故我身熱膿血滿。龍白佛言。大悲世尊。唯願慈哀救濟於我。令我脫彼怨家毒龍。爾時世尊以手抄水。發誠實語作如是言。我曾往昔於饑饉世。爾時願作大身眾生。長廣無量。以神通力。於虛空中唱如是言。彼野澤中有大身蟲。名曰不嗔。汝等可往取其身肉以為飲食。可得不飢。時彼世中人非人等。聞此聲已。一切悉往競取食之。說是真實諦信語時。彼龍腋下小龍即出。時此二龍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離此龍身解脫殃罪。佛告龍言。此業大重次五無間。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現前僧物。篤信檀越重心施物。或華果樹園。飲食資生。床褥敷具。疾病湯藥。一切所須。私自費用。或持出外。乞與知識親裡白衣。此罪重於阿鼻地獄所受果報。是故汝等可受三歸。歸三寶已。乃可得往於冷水中。如是三稱三受。身即安隱得入水中。爾時世尊即為諸龍。而說偈言。

  寧以利刀自割身  支節身份肌膚肉

  所有信心舍施物  俗人食者實為難

  寧吞大赤熱鐵丸  而使口中光焰出

  所有眾僧飲食具  不應於外私自用

  寧以大火若須彌  以手捉持而自食

  其有在家諸俗人  不應輒食施僧食

  寧以利刀自屠膾  身體皮膜而自啖

  其有在家諸俗人  不應受取僧雜食

  寧以自身投於彼  滿室大火猛焰中

  其有在家俗人輩  不應坐臥僧床蓆

  寧以大熱炎鐵錐  拳手握持便燋爛

  其有在家俗人等  不應私用於僧物

  寧以勝利好刀砧  而自臠切其身肉

  勿於出家清淨人  發起一念嗔恚心

  寧以自手挑兩眼  捐棄投之擲於地

  其有習行善法者  不應懷忿嗔心視

  寧以熱鐵鍱其身  東西起動行坐臥

  不應嗔忿心妒嫉  而著眾僧淨施衣

  寧飲灰汁鹼滷水  熱沸爍口猶如火

  不應懷貪恚噁心  服食眾僧淨施藥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一萬四千諸龍眾。皆悉受三歸。所有過去現在業服。諸苦惱中而得解脫。深信三寶其心不退。復有八十億諸龍眾等。亦於三寶起歸敬心。

  又大集經云。或作比丘。所得種種資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眾生或自食啖。或與他人。或共眾人。盜竊隱藏私處自用。如是業故墮三惡道。久受勤苦。復有眾生。貧窮下賤不得自在。是故出家。望得富饒解脫安樂。既出家已。懈怠懶墮不讀誦經。禪慧精勤舍而不習。樂知僧事。復有比丘。晝夜精勤樂修善法。讀誦經典。坐禪習慧不捨須臾。以是因緣。感諸四輩種種供養。時知事人。得利養已或自私食。或復盜與親舊俗人。以是等緣久處惡道。出已還入。如是愚瞑。不懼當來果報輕重。我今戒敕沙門弟子。唸法住持。不得自稱我是沙門。真法行人。倚眾僧故。受他信施物。或餅或菜或果或華。但是眾僧所食之物。不得輒與一切俗人。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別眾而食。又亦不得以眾僧物貯積興生種種販賣云有利益。招世譏嫌。又亦不得出貴收賤與世爭利。又亦不得為於飲食及僧因緣。使諸眾生墮三惡道。應須勸引安善法中令比丘眾真信三寶。攝諸眾生乃至父母。令得安隱置三解脫。

  又十輪經云。若有四方僧物資生雜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與之。以是因緣。命終已後。皆墮阿鼻地獄。

  慎禍緣第三

  如舊雜譬喻經云。昔有一國五穀熟成。人民安寧無有疾病。晝夜伎樂人無憂惱。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王便使一臣。至於鄰國求覓禍之神則化作一人。於市中賣之。狀類如豬。持鐵鎖繫縛賣之。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臣曰賣不。答曰賣。問曰索幾錢。答曰千萬。問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針一升。既買得已。臣使家家發求覓針。如是人民兩兩三三。相逢求針。使諸郡縣處處擾亂。百姓所在之處患毒無聊。臣白王曰。雖得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未審許不。王言大善。便於城外將殺。刺便不入。斫則不傷。割而不死。積薪燒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過裡燒裡。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入國燒國。擾亂人民。飢餓困苦。坐由厭樂買禍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慾火所燒。男子貪毒至死不知苦也。

  慎境緣第四

  如正法唸經。孔雀菩薩告諸天眾。若有比丘。畏於惡名則離諸過。所謂不入女人戲笑之處。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與共語。不近嗜酒人。亦不與語。不近賊人。不近先作大惡之人。不近好鬥之人。不近陰惡懷毒人。不近無恆數舍道人。不近博戲人。不近伎樂人。不近小兒。不近繫縛女色人。不近輕躁人。不近不護口人。不近貪人。不近販賣欺誑人。不近巧偽市道世所惡賤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黃門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調像人。不近魁膾人。不近調馬人。不近斷見人。不近無戒人。如是惡人不應親近。近如是人必與同行。是故比丘當畏惡名。不應與此不淨業人。同路行於一足之地。而說頌曰。

  若人近不善  則為不善人

  是故應離惡  莫行不善業

  隨近何等人  數數相親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當近於善人

  如是能得樂  善則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惡增尤甚

  功德及惡相  今如是略說

  若近於善人  則得善名稱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輕賤

  常應親善人  遠離於惡友

  以近善人故  能捨諸惡業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減。如是比丘。從本已來不閉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勤覺悟修習善法。當知是輩。終日捐減不增善法。如彼木杵。又自愛經云。佛言夫人處世。心懷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業。斯三出於心身口。唱成其惡以加眾生。眾生被毒即結怨恨。誓心欲報。或現世獲。或身終後魄靈升天即下報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剋賊。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說偈言。

  心為法心  心尊心中  使心非愚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轢乎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鱉遭遇枯旱。湖澤干竭。不自致有食之池。時有大鶴集住其邊。鱉從求哀。乞相濟度。鶴啄銜之飛過都邑。鱉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鶴便應之。口開鱉墮人得屠食。夫人愚頑不謹口舌。其譬如是又法句喻經云。佛告婆羅門。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貧。何謂為四。一者年盛力壯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進不貪淫劮。三者有財珍寶常念佈施。四者就師學問聽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謂之有常。不計成敗。一旦離散。譬如老鶴守此空池。永無所得。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晝夜慢墮  老不止淫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賤  不修梵行  又不富貴

  老如白鶴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葉  污穢襤褸  命疾脫至

  不用後悔

  又雜寶藏經云。佛言昔迦屍國王名為惡受。極作非法。苦惱百姓。殘賊無道四遠賈客。珍奇勝物皆稅奪取不酬其直。由是之故。國中寶物遂至大貴。諸人稱傳惡名流布。爾時有鸚鵡王。在於林中。聞行路人說王之惡。即自思念。我雖是鳥尚知其非。今當詣彼為說善道。彼王若聞我語。必作是言。彼鳥之王猶有善言。奈何人王為彼譏責。儻能改修。尋即高飛至王園中。迴翔下降在一樹上。值王夫人入園游觀。於時鸚鵡。鼓翼嚶鳴而語之言。王今暴虐無道之甚。殘害萬民毒及鳥獸含識嗷嗷。人畜憤結。呼嗟之音周聞天下。夫人荷克與王無異。民之父母豈應如是。夫人聞已。嗔恚熾盛。此何小鳥罵我溢口。遣人伺捕。爾時鸚鵡不驚不畏。入捕者手。夫人得之即用與王。王語鸚鵡。何以罵我。鸚鵡答言。說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罵王。時王問言。有何非法。答言。王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問言。何等為七。答言。一者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者嗜酒醉亂不恤國事。三者貪著棋博不修禮敬。四者遊獵殺生都無慈心。五者好出惡言初不善語。六者賦役謫罰倍加常則。七者不以義理劫奪民財。有此七事能危王身。又有三事傾敗王國。王復問言。何謂三事。答言。一者親近邪佞諂惡之人。二者不附賢勝。不受善言。三者好伐他國不養人民。此三不除。傾敗之期非旦則夕。夫為王者率土歸仰。王當如橋濟度萬民。王當如秤親疏皆平。王當如足不違聖蹤。王者如日善照世間。王者如月與物清涼。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蓋一切。王者如地載養萬物。王者如火。為諸萬民燒除惡患。王者如水潤澤四方。應如過去轉輪聖王。乃以十善道教化眾生。王聞其言。深自慚愧。鸚鵡之言至誠至款。我為人王所行無道。誠遵其教奉以為師受修正行。爾時國內。風教既行惡名消滅。夫人臣佐皆生忠敬。一切人民無不歡喜。爾時鸚鵡者。我身是也。爾時迦屍國王惡受者。今輔相是也。爾時夫人者。今輔相夫人是也。

  慎用緣第五

  又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屍。時有一婆羅門。於曠野中造立義井。為放牧行者。皆就井飲並及洗浴。時日向暮。有群野干來趣井飲地殘水。有野干主不飲地水。便內頭灌中飲水。飲已戴灌高舉。撲破瓦灌。灌口猶貫其項。諸野干輩語野干主。若濕樹葉可用者常當護之。況復此灌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主言。我作是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有行人語婆羅門。汝灌已破。復更著之猶如前法。為野干所破乃至十四。諸野干輩數數諫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便自念言。是誰破灌。當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灌堅固難破。令頭易入難出之者。亦著井邊。然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飲訖。野干主如前入飲。飲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羅門捉杖打殺。空中有天說此偈言。

  知識慈心語  佷[仁-二+戾]不受諫

  守頑招此禍  自喪其身命

  是故痴野干  遭斯木灌苦

  佛告諸比丘。爾時野干主者。今提婆達多是。時群野干者。今諸比丘諫提婆達多者是。當知於過去時。已曾不受知識軟語。自喪身命。今復不受諸比丘諫。當墮惡道長受苦痛。頌曰。

  思慎始終  務存正己  口無二言

  心無妄起  少欲知足  妄懷彼此

  戰戰兢兢  誡勖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