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謙菴集/重刊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謙菴先生文集
重刊序
作者:鄭宗魯
1803年
卷一

謙菴先生遺稾。西厓先生所編。集本十二卷。而敬菴盧公。嘗寓河上松亭奉閱。盡漂失于萬曆乙巳之水。先生曾孫悔堂公。旁求歷蒐。得若干篇。竝年譜附錄爲四卷。至元陵壬戌。始刊行焉。然先生文字之散落人間者。宜不止此。故宗孫宗睦與諸後孫。復爲之竭力裒稡。凡得詩一十七。書五十五。雜著六篇。而合諸舊帙。總幾卷。於是。士林謀欲重鋟于梓。先生七代孫上舍象春氏。奉以示宗魯。屬爲一言曰。吾先祖問學行誼德業之實。鶴沙金公跋及訥隱李公序。言之已詳。先祖從孫拙齋公。於卷末言之又詳。固無待於復爲闡揚。然惟是增補顚末。不容不識。子又是契誼篤厚家人。而兼爲外裔者。盍勉諸。宗魯瞿然不敢當。辭之至再。而不獲命。遂謹受而敬閱焉。則詩之上退陶老先生者二。而其餘亦本於性情之發。書則皆與同門諸賢。相往復切磋者也。而措辭遣事。類皆的確平實。尋常所蘊畜於中。固已可見於此。乃若雜著六篇。其曰師門問答,講錄私箚二者。或書敎誘大略。或書字句訓義。其所以親炙盛德。而觀感興起於日有課程之間。謹受明誨。而眞切體認於有問斯答之際。篤志篤學。弗得弗措者。皆出於有爲若是。人一巳百之意。故其於讀書之時。雖一字之微。一句之細。亦不敢放過。而必深求力索之如彼。則況於義理之大關係者。尤豈容絲毫有所汎忽乎。卽此觀之。亦可見希聖造德之工。出尋常萬萬。而至於吳山書院事蹟。則先生之於往哲。其爲之崇奉衛護。而布置規模。使百世之下。永遵無墜者。卽一學宮中大典禮也。非其好德之至。而尤致意於扶植名節。曠百世與之心融神會。曷足以與於此哉。惟其尊賢如是。故親親之道。隨之而亦盡。世系錄,先君行年記,追遠雜儀等作。無非誠孝篤慕。事亡如存。而必欲繼志述事。以無忝所生。夙興夜寐。以圖報無窮之致。有是哉。先生之學。其有得於曾子傳習之訓。有子務本之意也。於是焉推而事君。其當龍蛇之亂。以豐基守。賑饑荒募兵粮。以爲救民禦暴之地。又使人從間道詣行宮。以致數千里朝正之禮者。其盡節效忠旣盛矣。而竹嶺防守一疏。義陣立約數條。又可見籌略之切當於時務。惟所謂金剛一錄。不過爲閒漫紀勝之書。而斯亦不害爲發舒精神。玩物適情之歸。則幷收入於遺稾中。以補元集之未備者。又豈可已乎。大抵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今以先生子孫追慕之極。其能收拾於漂流散佚數百載之後。以庶足當初十二卷之數者。亦其理宜爾。抑余於先生之號。竊有感焉。蓋天下之受益。莫謙若也。是故。在易謙之彖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者。天地神人之所共益。而盈則反是。人苟知此。自不敢不謙。然此猶以衆凡之有所畏而言之耳。至於君子之所以謙。則又異於是。苟有見於道體之無窮。則設令做得堯舜事業。不過如太虛中一點浮雲。而進進工夫。不知何時而可足也。尙安得少自盈而不自謙乎。文王之望道而未之見。孔子之自謂某未能一。顔子之有若無實若虛。皆是之故。則先生之以謙自號。意者。實有見於此箇意思。而自其遊陶門以後。不論存諸心施諸事。惟務約損。恒謹而不放。言思拙訥。而惟恐其或失於巧辯。行思退遜。而惟恐其或失於矜傲。專以虛自牧。而常如無所知無所能。故其文辭。亦只取達意而止。少無浮誇矜衒之意。讀而味之。無一語不出於躬行心得之餘。溫恭遜讓之實。是則先生之謙。其受天下之益。由之而日進於道。又烏可量哉。而厓老晩年。所以斂却神功。寂若無者。亦安知不從友于中益得力來耶。且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者也。後之慕先生之德。而仰先生之光者。盍於此益思紬繹焉。余之無似。其於弁卷之任。固不敢當。而旣辭謝不獲。且在外裔之末。義亦有不容己者。故遂略記顚末。竝附陋見於後如右云。癸亥九月下澣。後學晉陽鄭宗魯。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