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一百二十三 貴州四 龍里軍民等衛 下一卷▶

貴州四[编辑]

龍里衛軍民指揮使司,東至新添衛六十里,東南至都勻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貴陽府六十里,西北至底砦長官司百里,自衛治至布政司見上,至京師八千二百八十五里。

古蠻夷地,通志云:「唐宋時爲羅甸蠻地。」元置平伐等處長官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志云:元初置龍里州,隸八番羅甸宣慰司,至元末改爲平伐長官司。大德元年平伐首領內附,乞隸亦奚不薛千户,從之。尋改隸新添葛蠻安撫司。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龍里衛,屬貴州都司。二十九年又升爲軍民指揮使司。志云:洪武四年置龍里驛,十九年改曰龍里站,二十三年始置衛,屬貴州都司,而總領於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一年增置貴州布政司,衛仍屬貴州都司。今領長官司一。
衛咫尺會城,噤喉要地。脫有不虞,則黔、楚之路絕,而肘腋之患至矣。故曰欲保貴陽,先守龍里,此前鑒也。天啓初安邦彥作亂,犯貴陽,先據龍里,以絕官軍之援。既而官軍克龍里,賊遂引而西。
龍里廢縣,衛東南五十里。志云:元初置縣,屬龍里州,尋省入平伐長官司。又龍里廢州,在今衛治西。亦元初置,尋廢。今衛城,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築,甃以石。有門四。城周四里。
平伐廢長官司,衛東南六十里。元置,明初因之,萬曆十八年省。今見貴陽府。又噥聳古平等處廢長官司,志云:在衛東十里。元置,隸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廢。
龍架山,衛南一里。衛西南一里又有回龍山。衛西一里又有馬鞍山。志云:衛城東有紫虛觀山。又龍里站旁有潮音山,參差角立,爲近郊之險。
冗刀山,在廢平伐司西南八里。峰巒如列戟,上有營壘故址。今見貴陽府。又長衝山,在衛西四十里。舊爲苗賊出沒之所,成化間置哨堡以守之。
簸箕河,衛北四里。入新添衛境,下流合清水江。又原溪在衛西南五里,東北流合於簸箕河。今其地有廣濟橋,爲往來者必經之道。○加牙河,在廢平伐司北。源出衛東南谷者砦,流入大平伐之瓮首河。
長衝關,衛西十七里,又龍聳關在衛東二十里,俱洪武二十五年置,設兵戍守。志云:衛西一里有西關,東一里有東關,又衛西五里有永通關,二十里有黎兒關,皆戍守處也。
龍頭營,在衛東。天啓初安邦彥犯會城,撫臣王三善赴救,自新添抵龍頭營,敗賊兵,奪龍里是也。○白杵營,在衛東南。安邦彥犯會城,其黨洪邊土司宋萬化據龍里,官軍不能進,別將楊愈懋等與賊戰於江門白杵營,死之。
蓮花堡。在衛西。天啓三年安邦彥再犯會城,使賊黨何中尉據龍里,撫臣王三善遣別將祁繼祖等下龍里,破蓮花堡,連燒上、中、下三牌賊砦百餘處,於是龍里之路始通。又高砦,亦在衛西。王三善克龍里,引兵復進,奪高砦七里衝,乘勝進兵畢節舖,遂抵會城是也。○龍里驛,在衛城西。又龍里站亦置於此。

大平伐長官司。衛南八十里。洪武十九年置,授土酋宋隆豆爲副長官,屬貴州衛。二十八年改今屬。編户四里。

谷峽山,司治東北。連峰峭壁,中一徑可通,舊與平伐長官司分界。
甕首河。司東南二十里。下流合清水江。

新添衛軍民指揮使司。東南至都勻府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平越府七十里,西南至龍里衛六十里,北至乖西長官司五十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一百二十里,至京師八千二百六十里。

古蠻夷地,宋爲羈縻蠻地。志云: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服麥新等地,以其子勝守之,改麥新曰新添。元至元間置新添葛蠻安撫司,初隸湖廣行省,後改屬雲南行省。至正間廢。明朝洪武四年置新添長官司,二十二年增置新添千户所,屬貴州衛。二十三年改所爲衛,二十九年又升爲軍民指揮使司,隸貴州都司。都司仍統於四川。永樂中始增置貴州布政司,而衛所悉屬於貴州都司。後倣此。今領長官司五。
衛當出入之交,居形援之要,會城有警,新添無恙,折衝不虞無術也。蓋根柢滇、黔,控扼蠻左,衛實居其上游矣。天啓初安邦彥之亂,貴陽圍,龍里陷,賊方分兵下甕安,襲偏、沅,以斷我軍,時主師者出平越,抵新添,西指會城,賊旋引却。甕安縣,見平越府。

新添長官司,附郭。明朝洪武四年置,授土酋宋仁貴。初屬貴州衛,尋爲衛治。《城邑攷》:「衛城俱洪武二十二年築,甃以石。有門四,城周五里有奇。」編户十里。

甕城都桑廢長官司,衛西南二十里。元置,屬新添安撫司,明初廢。
金星山,在衛城西。又西二里有銀盤山。又象鼻山,在衛北一里。衛北十里又有楊寶山,峰巒秀聳。○文筆山,在衛南六里。亦名筆峰山,以山勢高聳也。城南十里又有天馬山,與文筆山對峙。
谷定山,衛西北五里。又衛東北十里有蔡苗山,上有飛泉,懸崖而下,宛如玉虹。志云:縣東十里有東山,南十五里有松牌山。
豬母洞,衛東二十里。天啓初安邦彥圍貴陽,撫臣王三善自平越赴援,至豬母洞,明日次新添是也。志云:豬母洞今名憑虛洞,其後又有雷鳴洞。
清水江,衛西北三十里。自貴陽府流入界,又東北入平越府境。○大籠河,在衛東六十里,北流入清水江。又八字河,在衛東二里。有東西二水,合流如八字,其下流亦入清水江。
甕城河,衛西南二十里。源出龍里衛廢平伐長官司界,東北流經此,下流亦入於清水江。天啓初安邦彥犯會城,據龍里,王三善進兵平越,別將徐時逢敗死於甕城河。又官軍討邦彥於水西,不克,退屯威清,苗仲乘官軍之潰,大掠龍里。至甕城,尸橫四十里,即此。志云:甕城河受衆水之流,漲溢獨甚,橫截官道,津濟爲艱。舊有浮梁,弘治六年改建惠政橋於其上,其處即元甕城司廢址也。○乾溪,在衛西十里,流合甕城河。又麥新溪,在衛城西,流合八字河。上有麥新橋。
谷忙關。衛東十五里,與平越衛接界;又衛西南十五里有甕城關;俱洪武二十三年建。志云:衛城東有東關,又有西關在衛西。○新添驛,在衛城北。又新添站亦置於此。

小平伐長官司,衛西南五十里。元爲雍真乖西葛蠻等處長官司,屬順元路軍民安撫司。志云:元爲雍真等處蠻夷長官司,大德初改平伐等處兼雍真蠻夷長官司。似悞。明朝洪武十五年置小平伐長官司,授土酋宋斌保,屬貴州衛。二十三年屬龍里衛,二十九年改今屬。編户六里。

谷阻山,司東五里。又司西十里有隴冒山。
雍真河。在司治西,流入清水江。元長官司以此名。

把平砦長官司,衛南六十里。元置,屬順元路安撫司。明朝洪武五年仍置今司,授土酋蕭任成,屬貴州衛。二十三年屬龍里衛,二十九年改今屬。編户二里。

擺籠山,司東二十里。又司北十五里有翁黃山。
翁黃河。在翁黃山下。又司南有羅鴨溪,皆流入甕城河。
丹平長官司,衛西南百里。志云:元置丹平等處蠻夷長官司,屬廣西南丹州,後廢,明朝洪武三十年置今司,授土酋莫谷送,改今屬。後廢。永樂元年復置,編户四里。
隴黃山,在司治南。又司東三十里有擺鋪山。司東北三十五里有洞得山。
甲港溪。司東十五里,亦流入甕城河。

丹行長官司,衛西南百二十里。志云:元置丹行等處蠻夷長官司,屬廣西南丹州,後廢。明朝洪武三十年改置今司,授土酋羅海,又改今屬。尋省。永樂元年復置。編户五里。

睹虎山,司西十里。多林木,謂之睹虎大箐。又藤茶山,在司治西南。
藤茶河。在司東南。源出藤茶山,東北流,亦甕城河之上源也。

威清衛指揮使,司東至貴陽府六十里,東南至定番州百三十里,南至金築安撫司八十里,西至平壩衛六十里,北至水西鴨池河百里,自衛治至布政司見上,至京師八千三百六十里。

本貴州宣慰司地,洪武二十一年置威清站,隸貴州衛。二十三年改置衛,隸貴州都司。
衛肘腋會城,控扼孔道,襟帶山川,拒塞苗左,西偏要地也。
威清城,今衛治。洪武二十六年建,甃以石。有門四,城周四里有奇。
馬鞍山,衛城東南。又有筆山,亦在城東。志云:衛西北五里又有蜜蜂山。○銅鼓山,在衛西南二十里。相傳諸葛武侯南征,獲銅鼓於此。又羊耳山,在衛北。天啓初別將張彥方敗水西賊於此。
香爐嶺,在城西。又城南一里有曹本洞,明敞如堂室。又衛西南十里有涼繖洞,一名華蓋洞,近時或易爲雲龍洞。其相對者曰扁洞。洞口匾窄而中寬廣。○聳翠峰,志云:在衛東十里石宮堡。
的澄河,衛西八里。志云:源出普定九溪壩,東流入界,經衛西入山洞中,伏流十里,至青山長官司界而復出,合於陸廣河。今有的澄河巡司,在衛西五里。永樂中置。
鴨池河,衛西北百里,與水西爲界。天啓初王三善解會城之圍,乘勝而前,一軍屯陸廣向大方,一軍屯鴨池,向安邦彥巢穴,賊糾其黨攻陷陸廣,乘勝赴鴨池,我師退屯威清,既而官軍復振,賊塹鴨池以自守是也。
大壩洪,衛西北百五十里,入水西境內。天啓初別將張彥方敗賊於羊耳,追至鴨池河,深入大壩洪紅岡島,即此。○汲波塘,在衛西南二十里。壅溪澗諸流,灌田甚廣。
的澄關。衛西八里。臨的澄河上,因名,路出滇南。○三坌砦,在衛西北,與水西接境。崇禎初督臣朱燮元討水西,分兵三道,一出三坌,一出陸廣,一出遵義,即此。又威清驛,在衛城南。威清站亦置於此。

平壩衛指揮使司,東至威清衛六十里,南至金築安撫司九十里,西至普定衛六十里,北至水西界百里,自衛治至布政司百二十里,至京師八千五十里。

古西南夷地,元爲金筑府地,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今衛,屬貴州都司。
衛背負崇岡,面臨沃野,山川環峙,控扼要衝。
平壩城,今衛治。洪武二十三年建。有門四。周四里有奇。
鹿角山,衛城南十里。石峰聳立,形如鹿角。又馬頭山,在衛東南二十五里。羣山連絡,高聳凌空,狀如馬首。○天馬山,在城西一里。又城南一里有圓帽山,三里有筆山,八里有蹲獅山,亦名獅子山。又團山,在城內衛治南,小山也。又衛治西南有觀音山。
袈裟巖,衛南五里,削壁千仞,如展袈裟,其相接者又有包玉巖。○南仙洞,在衛東南十五里。石壁高十丈,入洞二十餘武,地勢廣平,可容千人。其西有深潭。又洛陽洞,在衛東十五里。下有洛陽河。
車頭河,衛南十里,水勢百折。又南十里有麻綿河,衛東十五里爲洛陽河,其水皆匯流而東北入於鴨池河。○東溪,在衛城東。源出東北石洞中,流灌田畝,人賴其利。又龍洞泉在衛南二十五里龍洞堡側,亦有灌溉之利。
滴水關。衛南三十里。又平壩驛,在衛城東南。又衛城南有沙作站。

普定衛軍民指揮使司,東至平壩衛六十里,東南至金築安撫司界百里,西至安莊衛六十里,東北至水西界百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一百八十里,至京師八千二百里。

古蠻夷地,志云:晉爲興古郡地,唐爲羅甸蠻地,後爲羅鬼、仡狫、可𠠝苗民所居,號普里部。元初置普定府,屬雲南行省。志云:元初置普定萬户,尋改爲府。至元中又創置羅甸宣慰司於此。二十七年司罷,仍爲普定府,領安順、永寧、鎮寧、集安四州。大德七年改府爲路,仍屬曲靖宣慰司。尋改屬湖廣行省。明朝洪武十四年仍置普定府,屬貴州布政司。未幾增置普定衛。十八年府廢,二十五年改置普定衛軍民指揮使司,仍屬四川。領三州,六長官司,正統中始割隸貴州布政司。正統三年改屬貴州都司。
衛山川扼塞,民夷輻輳,襟帶三州,謂四川、雲、貴。控引百蠻,邊鄙一都會也。
普定城,今衛治。志云:故城在今城東二十里。洪武十四年築。明年改築今城,甃以石,府衛皆治焉。有門四,水關三。城周八里。
旗山,衛東南一里,峻拔如卓旗。又城東有馬鞍山。城西一里有龍井山,二里有印山。三里有大林山、小林山,又有唐帽、貓兒等山。志云:衛治東南有東勝山,高數仞,長倍之,俗名青龍山。又治西有西秀山,上有浮圖七級。二山皆在城內,與近城諸山互相掩映。○搏翠山,在衛東北五里。其上危峰雄峙,下有龍潭洞,泉石甚勝。又玄真山在衛西十五里楊家橋舖。山高險,一徑逶迤,可達其巔。
歡喜嶺,衛北二里。洪武中蠻賊攻城,指揮顧成大破之於此,軍民皆喜,因名。志云:衛東南二里有清虛洞,亦幽勝。
九溪河,衛東南四十里。溪流九曲,縈迴而東,即威清衛的澄河之上源也。○龍泉,在城西一里,出龍井山。又永濟泉,在城西北二里。水出石中,湧流成溪。又槍鑿泉,在城西十里,自山麓下流。俗傳諸葛武侯駐兵於此,將士以槍鑿之,泉即湧出。又聖泉,在衛東北五里,亦自山麓引流。志云:衛城四面皆深濠,山溪水注之,縈迴四達,皆流會於九溪河。
思臘河,在衛北境,接水西界。天啓初官軍議討水西,使黔兵繇普定渡思臘河徑趨賊巢,謂此。
羅仙關,衛東十里。又楊家關,在衛東三十里。老虎關,在衛西三十里。牛蹄關,在衛西五里。大屯關,在衛西十五里。舊皆爲戍守處。
何買砦。在衛北。洪武十年安陸侯吳復遣將楊文擊普定賊,破何買等砦是也。又穿心堡,在衛東二十里。有穿心堡橋。志云:衛西十里有諸葛營,相傳武侯遺址。○普利驛,在城南門外,隸安順府。又城西一里有普定站。

安莊衛指揮使司,東至普定衛六十里,東南至安順府百里,西至安南衛百十里,北至水西界百二十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里,至京師八千三百里。

古蠻夷地,元爲永寧、鎮寧二州地。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安莊衛,志云:洪武十四年置納吉堡,是年改爲衛。隸貴州都司。領守禦千户所一。
衛近接黔、蜀,遠控滇、粵,而關索嶺者,又明初用兵之地也。洪武十六年太祖嘗諭傅友德云:「關索嶺非古道,古道又在西北,可以大軍蹂之。開此道以接普定,即芒部渠長可盡獲也。」噫,用兵於西南,衛其綰轂之口矣。
安莊城,今衛治。洪武二十五年築,甃以石。有門四。周四里有奇。
青龍山,在衛城南。連峰疊巘,委迤如龍。下有嘉樂池。其對峙者曰白虎山,亦在城南。又龜山,在衛西南五里。○東坡山,在衛東三里,逶迤盤鬱,高三十里,亘十餘里,衛之名山也。志云:衛東一里有玉京山,又有筆架山,皆與東坡山相接。
環翠山,在城北。林木蒼翠,環拱衛城。又白崖山,在衛西三里。山勢起伏聯絡,自水西至普定歡喜嶺、老虎關、馬場舖、龍井舖等處,綿延百里,至此而止。又慈母山,亦在衛西三里,形如母負子,俗名背兒崖。又有螺山,在衛西三十里,下有大河。○白馬洞,在衛南三里。又衛西五里有紫雲洞,一名太極洞,以上圓下方也;又有巢雲洞,在衛北二十里;皆有泉石之勝。又有黑洞,在衛東一里;又衛東南五里曰仙人洞;皆深黑,非秉炬不可入。
烏泥江,志云:在衛南百里。源出山箐中,匯諸溪澗之水其流始盛,東南流入金築安撫司界,又東南入定番州界。流急水渾,故曰烏泥,即都泥江也。詳見川瀆盤江。
白水河,衛南三十里。源出山中,懸崖飛瀑,自高注下,三崿相承,凡數十仞,湍激若雷,時有雲霧塞其下。《滇程記》云:「白水驛達渣城有雞背、關嶺、白石堡、安籠箐凡六亭。諺云『渣城、白水,半人半鬼』,蓋滇路之險絕者。」南流經慕役長官司注於盤江。
楊吉河,衛西南十五里。下流注於白水河。又賀家溪,在衛城北。源出東坡山,東北流繞衛城中,西出溉田甚廣。又石溪,在衛南四十里。流入慕役長官司界,注於白水河。○荻蘆池,在衛北六十里。周迴八里,中有小島,居人資以灌溉。又有石泉,在衛西三里。出石竇中,引流灌田。其相近有豐泉,出白崖山下,浸灌頗廣。又清泉,亦出白崖山,其下流爲浦泉,合於城西五里之碧溪入白水河。
老虎關,在衛東二十五里,與普定衛接界,又木各屯,在衛東南九十里,舊爲戍守處。
白水堡。衛南二十五里。堡東爲安莊站。又北口堡,在衛南五十五里。南口堡,在衛南八十里。堡東爲查城站。又有查城驛,西南至安南衛三十里。

關索嶺守禦千户所。衛南五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關索嶺、雞公背二堡,尋并雞公背入焉。二十五年置爲所。建城,甃以石。有門三。城周三里。

關索嶺,即所治。滇、黔通道也。洪武十五年諭吳復等取關索嶺,既又敕曰:「若通關索嶺,慎勿與蠻人戰於嶺上。當分哨直搗其巢穴以掩襲之,使彼各救其家,不暇糾合以抗我師。其旁土砦,即未能下,合兵攻之,無不克也。」繼而諸將克關索嶺,又取其旁土砦數十。《滇程記》:「雞公背與關索嶺相對,兩山之趾,界以溪澗。嶺凡四十三盤,至巔,有香樹坡、小箐口坡、白口東坡、安籠箐坡、胡椒凹、象鼻嶺,左右皆崖箐萬仞,中僅有道如梁,行者慄且汗矣。」今亦見永寧州頂營長官司。
馬跑泉,所北十里。相傳關索領兵至此,馬跑泉出,因名。
阿咱寨。在所南。洪武十五年吳復等攻關索嶺,別將顧成克阿咱等山砦。既而蠻攻安莊,成復擊破之,進擊阿咱砦,又圍鹿角、當硬諸砦,追破慕役諸蠻賊是也。

安南衛指揮使司,東北至安莊衛百十里,南至普安衛安籠所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普安州安南所百五十里,西至普安州百六十里,北至普安州界二百五十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三百四十里,至京師七千一十四里。

古西南夷地,元爲普安路地。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南衛,先是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屬普安軍民府,至是改置今衛。隸貴州都司。
衛據山川之勝,扼往來之衝,指臂滇、黔,恃爲襟要。
安南城,今衛治。志云: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二十年置尾灑遞運所,二十一年置尾灑站及尾灑堡。二十三年置衛,治江西陂。二十五年遷治尾灑堡,因築衛城,甃以石。有門四。城周四里有奇。
尾灑山,衛南二里。山勢高聳,其巔常有雲霧,土人因名尾灑,猶華言水下也。又玉枕山,在衛南一里。獨秀山,在衛東一里。又東一里有飛鳳山,衛東北五里有龍翔山。○白基山,在衛西三十二里。巍峨挺秀,旁有削壁。志云:衛西南五十里有白石崖。崖壁峭絕,飛泉下垂。
盤江山,衛東三十七里,東北與安莊衛爲界。石路屈曲,降陟峻險。西南至普安州百八十里,山蓋諸州之望也。○爆石巖,在衛東二十里。巖崖高峻,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竇中,流注深潭。又清源洞,在衛東十二里。洞深曠,有清泉流出,當官道傍,行旅資焉。又朝陽洞,在衛城西南一里。巖巒高聳,林箐茂密,日出則光先照。有泉出石隙中,澄澈如練。
江西坡,衛西南三十里,高聳寬平。洪武中置衛於此,後遷今治。坡旁有河,洪武十五年建橋跨其上,曰江西坡橋。又江西坡舖亦置於此,商民輻輳,無異城市。
盤江,衛東四十里。自雲南霑益州流入界,又南入安順府境。其間崖壁隘束,林箐障阻,紆回隱見,廣不過里許,至沙麓津則上下皆迫狹,岸廣中深,其流尤細,而瘴癘鬱蒸,行旅艱阻。嘉靖初嘗疏滌之,未幾壅滯如故。志云:盤江自烏撒過西堡諸溪,流經皮古、毛口諸屯,合規模小溪水,至下馬坡轉南入巖穴,或見或隱,下通烏泥江。似悞。今詳見大川。
者卜河,衛東南四十里。源出普安州楊那山,曲折二百餘里,至永寧州界入於盤江。又江西坡河,自江西坡東南流,亦入於盤江。
烏鳴關。衛南二里山巔,下入深箐。洪武中置,有戍兵。又盤江關,在衛東盤江上。其下即盤江渡,爲雲、貴孔道。兩山陡夾,水勢洶湧,行者憚之。○尾灑堡,在衛城東北。又尾灑驛、尾灑站及遞運所,俱置於此。

畢節衛指揮使司,東北至赤水衛百八十里,南至水西奢香驛百六十里,西至四川烏撒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四川鎮雄府二百四十里,自衛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里,至京師九千五百六十里。

古蠻夷地,明初爲貴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六年始置畢節衛,志云:洪武十五年傅友德平烏撒諸蠻,置烏蒙衛於烏蒙境內。明年奏請徙置於此,因畢節驛爲名。隸貴州都司。領守禦千户所一。
衛通道滇、蜀,控扼夷蠻。洪武中傅友德駐此,以其地寬廣,四面皆夷,路當衝要,因請置今衛,以保障邊隅,聯絡形勢。其後羣蠻蠢動,所藉以解散奸謀,振揚武略者,恒繇於此。天啓初水西安邦彥作亂,時邦彥結永寧賊奢崇明、烏撒賊安效良寇掠川、貴及滇南之境,而邦彥爲最強。議者謂以重兵臨畢節,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後可以奇兵四面俱進。由貴州抵大方大方,水西賊巢。路險,賊惟恃畢節一路外通,畢節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賊所必爭者也。畢節守而賊四走之路斷矣。既而水西克平,果繇畢節爲我所扼也。唐鳳儀言:「畢節諸蠻出入之所,爲川、貴藩籬。自四川之鎮雄、烏撒、永寧以迄雲南霑益,其安危之故,係於畢節而已。」
畢節城,今衛治。洪武十六年傅友德使別將湯昭立排栅爲守,二十年始築衛城,甃以石。有門四。周三里有奇。
木稀山,衛東四十里。巉崖陡峻,石磴崎嶇,僅容一馬,設關以守其險。志云:衛東一里有青螺山,二里有東壁山,其相接者曰崧山。又衛南二里有南霽山。北一里曰北鎮山。又北一里曰脫穎峰,亦曰筆峰。又雲峰,在衛北五里,一名靈峰。衛北百里又有石筍峰,以孤峰獨立而名。
翠屏山,衛西九十里。四時蒼翠,望之如屏。與四川烏撒府接界。又七星山,在衛西九十里。七星關置於此。見前重險七星關。○鼉音洞,在衛南五十里。一名響鼓洞。又豐樂原,在衛西十里。平原沃野,豐樂舖置於此。
響水河,衛東二里。源出四川鎮雄府,東南流經此,懸崖飛瀑,有聲如雷。志云:河源有三,合流爲一,南入落析水河。○落析水河,在衛南八十里。經歸化、鴿鴉二關間流入水西境,爲陸廣河之上源。又南加河,在衛南十里。源出衛西四十里之清水塘,流入落析水。
七星關河,衛西九十里,即盤江也。自烏撒衛流經此,兩岸壁立,有七星渡,嘉靖中改建橋於其上,下流入雲南霑益州境。○威鎮河,在衛東十里,上有橋,路出赤水衛;又歸化河,在衛南四十里;其下流皆入水西界合於落析水。
善欲關,衛南五里。又老鴉關,在衛西三十里,道出烏撒。○木稀關,在木稀山上,與赤水衛接界。又北鎮關,在衛北二里北鎮山下。志云:衛西北二十里有羅羅關。衛南八十里又有落析關,臨落析河渡。又鐵鎖關,在衛西南。戴金云:「由四川永寧赤水以至畢節,重岡巨箐,馬不成列,間關百倍。由畢節鐵鎖關而入,則山箐益深,道路益險,部落有名,巢居非所矣。」
層臺驛,衛北六十里,接赤水衛界,川、貴之通道也。志云:層臺驛,西去烏撒三百里。○周泥驛,在衛西六十里。周泥站亦置於此。有小城,設兵戍守。又西六十里爲黑章驛,入烏撒府境。又西六十里爲瓦甸驛。明初太祖諭傅友德曰:「雲南士卒糧食少,不宜分屯。止於赤水、畢節七星關各置一衛,黑章之北,瓦甸之南,中置一衛,如此分守,則雲南道路往來無礙。」謂此地也。
畢節驛。衛東一里,隸貴州宣慰司。又畢節站亦置於此。志云:衛東南三十里,有歸化驛,又東南三十里曰閣鴉驛,又五十里曰金雞驛,又五十里即奢香驛也。爲往來之孔道。

守禦七星關後千户所。衛西七星關山上。洪武二十一年置,屬烏撒衛。永樂十二年改今屬。《城邑攷》:「所城,洪武中置。有四門,周二里有奇。」

赤水衛指揮使司,東至遵義府三百里,南至畢節衛百七十里,西至鎮雄府三百里,西北至永寧衛百四十里,北至普市所九十五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京師九千二百八十里。

古蠻夷地,元爲永寧路地。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分置今衛,隸貴州都司。領所四。
衛連絡滇、黔,藩屏川蜀,山川環峙,亦控扼處也。
赤水城,今衛治。洪武二十二年築,甃以石。有門五。周三里有奇。
雪山,衛北二十里。巉巖高峻,亘數十里。方冬積雪,春盡始消。中通一道,置關於此,有兵戍守。又落幔山,在衛北十里。峰巒高出羣山之上,如懸幔然。又海洪山,在衛西北四十里。延袤高秀,林木深密。衛北四十五里又有摩泥山,亦高峻。
層臺山,衛西南百里。山高箐密,煙霧晦冥,接畢節衛界。層臺驛置於此。志云:衛西有香爐山,西南五十里,又有相見坡。兩山相對,道經其上,行者交相望見,故名。又倒馬坡,在衛西南百十里,以升陟峻險而名。○東陵山,在衛城東。水石清幽,蒼翠如挹。又猿窩山,在衛城東南。山勢險阻,林木蓊鬱,爲猿猱窟宅。志云:衛東有東山。又衛東北五十里有黑泥坡,官道所經,泥濘爲甚。
石竇嶺,在衛城南,與衛北雪山對峙。又曰崖山,在衛南五十里;西崖,在城西;皆高聳。○水腦洞,在衛西四十二里。成化四年討敘州都掌蠻。別將崔旻由普市、水腦進是也。又西接鎮雄府界。又滑石洞,在衛東南百二十里。
赤水河,衛城南。源自四川鎮雄府,經城西五十里之紅土川東流經此。每遇雨漲,水色深赤。下流至永寧界入永寧河。一名赤虺河。志云:河當川、貴驛道,初以舟濟,尋爲浮橋。其南北近岸處水淺流闊,船不能及岸,人猶病涉。正統中增造小舟相維,始與岸接。其後相繼修葺。在今城南。
杉木河,衛東南五十二里,土人伐木山中,皆由此出;又白撒溪,在衛東南白撒所旁;下流皆入赤水河。又龍溪,在衛北十二里。其源曰瀑布泉,飛流成溪,東南注於赤水河。○三渡水,在衛東北七十里。水流曲折,橫截官道,行者三涉。南流入赤水河。又一碗水,在衛東北四十里。泉出石隙,渟泓僅如一碗,雖羣聚飲不竭。
雪山關,在衛北雪山上。又赤水河關,在衛城南一里。○石關,在衛東北八十里。又木稀關,在衛西南七十里,與畢節衛接界。
白崖驛,在衛南白崖旁。又西南六十里爲層臺驛。《里道志》:「衛城南關有赤水驛,城東南又有赤水站。又阿永站,在衛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爲阿永驛,古阿永蠻部也。舊志云永寧江出於此。又有落臺站,在城南百里。摩泥站,在衛北四十里,又北去永寧衛九十里。四站俱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所建。」
紅崖囤。衛東南百里,水西賊巢也。天啓初川兵克永寧,進兵追奢崇明,連克紅崖、天台二砦,賊數千人迎降,遂安撫紅繚四十八砦。又天啓三年貴州總兵魯欽自遵義直入賊巢,進營紅崖。紅崖與天台、水腳、婁石、牛酸草等囤,素稱天險,至是多爲官軍所破。舊志:赤水衛至水西大方六十里。紅崖蓋在大方迤北。

赤水前千户所,在衛南百里層臺山下。志云:赤水五千户,四在城南,惟前所置於此。洪武二十七年築所城。有門三。周一里有奇。

摩尼千户所,衛北四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阿落密千户所,衛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七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白撒千户所。衛東南七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烏撒衛,在烏撒府治南。洪武十五年置,屬雲南都司。永樂十二年屬貴州都司,領千户所一。今詳見四川烏撒軍民府。

烏撒後千户所。衛南二百四十里,在雲南霑益州治西北。永樂二年置。

永寧衛。在永寧司治西南。洪武四年置,屬貴州都司。今詳見四川永寧宣慰司。

普市守禦千户所。北至永寧衛五十里,南至赤水衛摩尼所五十里,西南至畢節衛二百四十里,西至永寧九姓長官司百二十里,自所治至布政司七百二十里,至京師八千二百五十里。
古蠻夷地,元爲永寧路地。明初屬四川永寧宣撫司,洪武二十二年置今所,直隸貴州都司。
所四山圍繞,峻險如壁。明初以地當滇、貴要衝,設所以蒞之。控扼羣蠻,爲邊隅之襟帶。
普市城,即所治。志云:洪武二十五年建,有門二。周二里有奇。
木案山,所東二里。茂林修竹,橫亘青翠,下平如案。洪武中以山當南北之道,乃置所於山下。又秀林山,在所南二里。山多竹樹,鬱然森秀。又所北有錦屏山。
落窩溪,所東十里。志云:所東六里有龍泉澗,出山谷中,至所南潛流入洞,出爲落窩溪,下流入永寧河。
貓兒關。在所西北。東去永寧衛五十里,爲苗夷出沒之處。有險可恃,設兵戍守。○普市驛,在所南三里。又普市站亦在城南西,去永寧衛五十里。
附考
水西宣慰司。在貴陽府西北二百里。土酋安氏世守其地,其先濟火之後也。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征,牂牁帥濟火積糧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羅甸國王,居普里,即今普定衛。俗尚鬼,號正祭者爲鬼主。唐開成初鬼主阿風內附,會昌中封羅甸王。後唐天成二年羅甸王普靖請率九部入貢。宋開寶間有普貴者納土歸附,仍襲王爵。自濟火至普貴凡三十六世矣。時有宋景陽者,真定人,奉詔平定諸蠻,因析置大萬谷落總管府授之。元開置安撫長官,分授諸酋長。明朝洪武四年有靄翠、宋欽及土人安沙溪等歸附,詔以靄翠爲貴州宣慰使,欽與沙溪等俱同知,皆設治於會城內,仍各統所部居水西,而靄翠最強。靄翠死,弟安的襲職,因爲安氏。安氏領羅夷民四十八部,部長曰頭目。宋氏世居衛城側,領夷民十二部,部長曰馬頭。同知安氏領夷民一部,部長亦曰頭目。安氏西據水西之地,南逾陸廣,東接遵義,西連赤水,北抵永寧,延袤數百里,山險箐深。有水西、大方、織金、火灼諸城堡,而大方尤爲險固。役屬部落,日以富強。萬曆中安疆臣潛與播酋相結,繼而朝廷赫然誅播,懼禍及,遂悉力深入。播平,朝廷嘉其功不問也。天啓初疆臣死,子位幼弱,土目安邦彥挾之以叛。時永寧賊奢崇明者亦倡亂,與邦彥相結。朝廷討之,崇明敗歸邦彥。又烏撒土目安效良,霑益土目李賢等皆叛應邦彥。邦彥縱橫滇、黔之交,南犯會城,東襲偏、沅。洪邊土司宋萬化及東西諸苗悉叛應之。官軍四面攻討,未克。四年督臣朱燮元議以滇兵出霑益遏烏撒應援,而別布天生橋、尋甸以絕其走;蜀兵臨畢節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別出龍場、巖頭以奪其險;黔兵由普定渡思臘河徑趨邦彥巢,而陸廣、鴨池擣其虛;粵西出泗城分兵策應,然後率大軍由遵義鼓行而進。燮元旋以憂去。崇禎二年燮元復督川、湖、雲、貴、廣五省之兵再蒞黔,乃檄滇兵下烏撒,蜀兵出永寧、畢節扼各路要害,而自帥大軍駐陸廣,逼大方。會邦彥與奢崇明犯赤水,深入永寧,乃遣官軍一從三坌入,一從陸廣入,一從遵義入。復以奇兵繞出其後,賊不能支,遂大潰,斬邦彥等,圍安位於大方。賊窘,請削水外六目地及開畢節等驛路以降,許之。燮元又遣兵誅擺金、兩江、巴鄉、狼狽、火烘、五峒叛苗,以孤其勢,位尋死,其族黨爭納土歸附,燮元因請分水西之壤授諸渠長及有功漢人,使勢少力分,易以製馭,於是水西復定。
水西城,水西巢穴也。直貴陽府之北,旁多大山深箐,徑路迂迴。夷恃爲險。《野記》云:「夷人所據,或箐名,或洞名,皆因險築壘,如內地之城郭,而所屬之地界多謂之則溪,如內地之鄉邑。其號爲則溪者,凡十有一,而箐洞之屬以累百計,未易悉數也。」
大方城,在水西西偏,與畢節衛相近。險固匹於水西,夷人以爲重地。天啓三年黔撫王三善討水西,入大壩、洪江、烏江直逼大方,賊焚大方老巢遁入火灼堡。崇禎二年督臣朱燮元圍大方,賊降。舊志:大方南近陸廣河,西近赤水衛是也。
織金城,在水西西北。地深阻,夷人以爲險巢。天啓三年黔撫王三善逼大方,安邦彥竄入織金。既而三善爲降賊所誘,師陷,邦彥遂復熾。
火灼城,在水西北,深險與織金相次。○果勇底城,在水西西北,水西酋險巢也。亦曰果勇底砦。其東十餘里爲沙窩等砦,皆險奧可憑。
比喇大箐,在水西、大方之間,東北去果勇底砦五十里。崇巖茂林,四面深阻,中平廣,容數萬人,夷酋奧地也。又有波羅箐及白蠟等箐,皆山嶺險惡,僅通一徑,蠻人築壘其上以爲固。又有塔砦箐,近水西。來泥箐,近果勇底。相去皆二十餘里。○隴跨箐,在大方東北,與比喇相近;又有木泥箐,在其東;皆深阻盤回,夷人窟穴其間。又以列箐,在隴跨北。自遵義出水西,由此達赤水、烏蒙之境。
十萬溪大箐,水西東境。《野記》:「自新添山砦西三十里入箐中,溪水回環,山巒峭拔。又六十里懸崖絕壁,無徑可行,遙望一山甚危峻,四面皆設屯寨,即十萬溪箐也。」○杓裏箐,在水西東北,路近遵義。中有平川,可容數萬人,入路極險,其西有莫隴法地坉,危峰突峙,四面絕壁,夷人周爲石垣,上營木城,坉後有間道可登。
白玉洞,在水西東北。亦曰白玉巖,夷酋聚糧處。洞險惡,西近臥遮龍場。志云:自臥遮出平越府楊義司之杉木箐約五十里。
閣鴉洞,在大方西南,近畢節之閣鴉驛。志曰:落析水自畢節流徑此,謂之閣鴉江,流頗盛。渡江而北即至大方。有閣鴉洞。俗名牛臯子洞,懸崖絕壁,下臨巨川,舟行洞中,深廣不可測,登降以梯乃得上。夷人常保此,以爲大方之障蔽。《滇紀》:「由閣鴉至大方,洞凡三十有四,而閣鴉最險。又有巖底水洞,在大方城南。洞深廣二十餘里,相近又有水銀洞、巖下洞,俱險峻。」
角溪洞,在大方東,最深險。中又有洞,爲水所限。又阿足洞,在大方東北。一名阿腳洞。奇險難入,與紅巖洞、比喇箐皆相近。又有險水洞、阿母遮洞,皆夷人據守處。○比渡坡,在大方東南。志云:渡六歸河至比渡坡趨以列箐,道險隘。
陸廣河,在水西南境。志云:水西之河,最大者曰陸廣。其上流曰鴉池,下流東注曰黃沙渡,會於清水江,又東會於涪江。鴉池,或曰即鴨池河。涪江,即烏江別名也。○落析水,在水西西境,下流爲鴿鴉河。又有西溪,源出畢節衛界化閣山,流合落析水,下流爲鴉池河,即陸廣河上源也。
六歸河,在水西城西三十餘里。自山箐中匯流而東出,經巖石間,湍流峻急,闊處幾數十丈,涉渡爲艱。夷人以閣鴉江爲外險,六歸河爲內險。下流入於烏江。○以撒河,在果勇底東北。湍流迅險,流合六歸河。
化乍關。在陸廣河西北。夷人於此戍守,爲中外之界。○老塘舖,在閣鴉驛西十里,水西通烏蒙之道也。又有牛羊山舖,道出畢節,自此而西南至烏撒之養馬川爲捷徑云。又官莊,在水西城西六歸河上,爲往來通道。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