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叢說 (四庫全書本)/全覽
讀書叢說 全覽 |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二
讀書叢說 書類
提要
〈臣〉等謹案讀書叢説六卷元許謙撰謙字益之金華人延祐中以講學名一時儒者所稱白雲先生是也事迹具元史儒學傳自蔡沈書集傳出解經者大抵樂其簡易不復叅考諸書謙獨博覈事實不株守一家故稱叢説如蔡氏釋堯典本張子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小遲則反右之説不知左旋者東西旋右旋者南北旋截然殊致非以遲而成右也日東出西没隨大氣而左以成晝夜非日之自行其自行則冬至後由南斂北夏至後由北發南以成寒暑月之隨大氣而左及其自行亦如之謙雖不能盡攻其失然七政疑一條謂七政與天同西行恐錯亂紛雜泛然無統可謂不苟同矣舊説洛誥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為王城據召誥洛誥周公皆乙卯至洛在召公得卜經營攻位五日位成之後是王城無庸再卜謙謂此時王城已定但卜處殷民之地故先河朔黎水以近殷舊都民遷之便次及澗東瀍西次及瀍東皆以洛與此地相對定墨而皆惟洛食瀍澗流至洛所經已逺不知周公所卜者何處又吕刑稱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稱爰始淫為劓刵㭬黥舊説以為其刑造自有苖謙謂苗乃専以刑為治國之法始過用其刑非創造刑也如此之類亦頗不為習聞所囿至於説六律五聲漫録律吕新書説唐虞之修五禮漫録周官大宗伯之文説酒誥太史内史漫録周官太宰六典八灋八則八柄之文殊屬泛衍書内載其師金履祥説為多卷首書紀年一篇即據履祥綱目前編起算其間得失雜出亦不盡確然宋末元初説經者多尚虚談而謙於詩考名物於書考典制猶有先儒篤實之遺是足貴也書與詩名物鈔四書叢説並刋於至正六年其版久佚此本為浙江吳玉墀家所傳鈔第二卷中脱四頁第三卷中脱二頁第五卷第六卷各脱四頁勘驗别本亦皆相同今亦無從校補姑仍其舊焉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叢説卷一 元 許謙 撰書五十八篇
今文三十三篇〈伏生所傳凡二十八篇而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
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因古文出後方别出此五篇故成
三十三篇〉
虞書四〈伏生為二篇〉
堯典 舜典〈復出〉 臯陶謨
益稷〈復出〉
夏書二
禹貢 甘誓
商書七〈伏生為五篇〉
湯誓 盤庚上 盤庚中〈復出〉
盤庚下〈復出〉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㣲子
周書二十〈伏生為十九篇〉
牧誓 洪範 金縢
大誥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顧命
康王之誥〈復出〉 吕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古文二十五篇
虞書一
大禹謨
夏書二
五子之歌 𦙍征
商書十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説命上 説命中
說命下
周書十二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武成 旅 㣲子之命
蔡仲之命 周官 君陳
畢命 君牙 冏命
亡書四十二篇
虞書十一
汩作 九共九篇 槀飫
夏書五
帝告 釐沃 湯征
汝鳩 汝方
商書十八
夏社 疑至 臣扈
典寳 明居 肆命
徂后 沃丁 咸乂四篇
伊陟 原命 仲丁
河亶甲 祖乙 高宗之訓
周書八
分器 旅巢命 歸禾
嘉禾 成王政 將蒲姑
賄肅慎之命 亳姑
漢文帝時今文二十八篇出於伏生即立學官夏侯勝夏侯建歐陽和伯治之〈史記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後漢蔡邕勒於石謂之石經孝武時古文五十八篇并序一篇出於孔壁〈安國就古文體而從𨽻定之存古為可慕以𨽻為可識故曰𨽻古蓋安國以𨽻書雜古書法成字故曰古文伏生書全用𨽻文故曰今文〉孔安國作傳而未行世皆未見孝武末民間有得泰誓於壁内者獻之此偽書也與伏生所傳者共為二十九篇故東萊張霸知五十八篇之數又見百篇之序而於今文内似見得盤庚本三篇康王之誥自為一篇及偽書泰誓三篇共三十四篇而造偽書二十四篇以合五十八篇
孝成時古文立學官尋廢故漢儒不見真古文
東漢末鄭𤣥亦不見古文而見百篇序及知五十八篇之目則就伏生二十九篇内分出盤庚二篇康王之誥泰誓二篇為三十四篇足五十八篇之數〈偽書二十四篇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稷五子之歌𦙍征湯誥咸有一德典寳伊訓肆命原命武成旅冏命〉
前晉豫章内史梅賾上古文尚書孔傳缺舜典一篇而偽書始廢
南齊蕭鸞時姚方興上舜典孔傳至隋時此篇方行於北方
右大意竝依疏文蓋蔡傳序文節入疏文内於伏生二十八篇者復出下誤入舜典益稷四字故篇名及數目皆不能合今按疏文說如上甚明〈疏内明言孔安國於伏生書内分出舜典益稷盤庚二篇康王之誥共五十八篇鄭𤣥則於前二十八篇併偽泰誓内分出盤庚二篇康王之誥泰誓二篇為三十四共偽書為五十八〉
書紀年
帝堯百載
堯典〈前初年事 後七十載事〉 禹貢〈蔡氏謂禹貢作於虞時金先生通鑑前編係於水土平之年〉
帝舜五十載
舜典 大禹謨〈前初年事 自格汝禹為三十二載以後事〉臯陶謨〈元載〉 益稷
右唐虞一百五十載書六篇
夏禹八歲〈又居喪二載〉
啟九歲
甘誓〈三歲〉
太康二十九歲
五子之歌〈十九歲〉
仲康十三歲
𦙍征〈元歲〉
相二十八歲〈浞滅之〉
少康六十一歲
杼十七歲
槐二十六歲
芒十八歲
泄十六歲
不降五十九歲
扃二十一歲
厪二十一歲
孔甲三十一歲
臯十一歲
發十九歲
癸五十二歲
右夏十七君四百三十九歲書三篇
商湯十三祀〈即諸侯位十八歲而放桀共三十祀〉
湯誓〈元祀〉 仲虺之誥 湯誥
太甲三十三祀
伊訓〈元祀〉 太甲上〈三祀〉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沃丁二十九祀
大庚二十五祀
小甲十七祀
雍己十二祀
太戊七十五祀
仲丁十三祀
外壬十五祀
河亶甲九祀
祖乙十九祀
祖辛十六祀
沃甲二十五祀
祖丁三十二祀
南庚二十五祀
陽甲七祀
盤庚二十八祀
盤庚上〈元祀〉 盤庚中 盤庚下
小辛二十一祀
小乙二十八祀
武丁五十九祀
說命上〈三祀〉 說命中 說命下
祖庚七祀
高宗肜日
祖甲三十三祀
廪辛六祀
庚丁二十一祀
武乙四祀
太丁三祀
帝乙三十七祀
紂辛三十三祀
西伯戡黎〈二十一祀〉 微子〈三十一祀〉
右商二十八君六百四十四祀書十七篇
周武王七年〈即諸侯位十三年而伐紂共十九年〉
泰誓〈十三年一月〉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二月〉 康誥〈蔡氏謂此武王封康叔之書與酒誥梓材皆武王書也金先生按逸周書二月甲申俘衛君而以衛封康叔同監殷〉酒誥 梓材〈金先生附成王紀為作洛事〉
武成〈四月〉 洪範 旅〈十四年〉
金縢
成王三十七年
君奭〈元年〉 大誥〈三年〉 費誓
㣲子之命 立政〈四年〉 多方〈五年〉
周官〈六年〉 召誥〈七年〉 多士
洛誥 蔡仲之命〈八年〉
無逸〈十一年〉 君陳 顧命〈三十七年〉
康王二十六年
康王之誥〈初即位〉 畢命〈十二年〉
昭王五十一年
穆王五十五年
君牙〈三年〉 冏命 吕刑〈五十年〉
共王十二年
懿王二十五年
孝王十五年
夷王十六年
厲王五十一年
宣王四十六年
幽王十一年
平王五十一年
文侯之命〈元年〉
桓王二十三年
莊王十五年
僖王五年
惠王二十五年
襄王三十三年
秦誓〈二十八年〉
右周歴十八君自武王滅商之年至襄王二十八年共四百九十九年書二十八篇〈竝依蔡氏說譜入王紀其下注年者皆金先生所定〉
自堯至襄王六十五君堯元年至襄二十八年歴年一千七百三十四而惟十八君之世有書以亡書攷之亦惟沃丁大戊仲丁河亶甲祖乙五君之世有書十篇耳自此二十三君之外其餘豈無出號令紀政事之言蓋皆孔子所芟夷者緯書謂孔子求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凡三千二百四十篇雖其言未必實然有書者不止二十三君則明矣愚嘗謂聖人欲納天下於善無他道焉惟示之勸戒而已故孔子於春秋嚴其褒貶之辭使人知所懼於書獨存其善使人知所法是故春秋之貶辭多而褒甚寡書則全去其不善獨存其善也雖桀紂管蔡之事猶存於篇蓋有聖人誅鉏其𭧂虐消弭其禍亂獨取于湯武周公之作為非欲徒紀其不善也至於羿浞之簒夏幽厲之滅周畧不及之觀此則聖人之心可見矣
讀書叢説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叢說卷二 元 許謙 撰
堯典
典從冊在丌上皆象形字以丌尊閣冊為典為兩體㑹意以可常法而訓為常是就音假借此字今備六書三體
欽明文思分而言之欽體而明用誠敬主於中而精明發於外也思體而文用智意動於内而文章著於外也合而言之欽明為體而文思為用主於中者誠敬則思之發也周盡存諸内者精明則文章著於外者煥然矣光被四表格於上下皆文思之昭著充塞而放勲之極至也
光被四表横說明文格於上下堅說欽思
九族古注髙祖𤣥孫之親蔡傳謂舉近以該逺五服異姓之親亦在其中疏云又異義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鄭𤣥云異姓之服不過緦麻非外族也朱子謂九族且從古注
九族之說不一
白虎通父族四謂父之姓父女昆弟適人有子身女昆弟適人有子身女子適人有子者也母族三母之父母母之昆弟母昆弟子也妻族二妻之父妻之母也
朱子語録父族四謂本族姑之夫姊妹之夫女子之夫也〈此與白虎通同〉母族三母本族母母族與姨母之家也〈此與白虎通異〉妻族二〈亦與白虎通同〉
按白虎通言母之父母昆弟及昆弟子止是本姓一族不可謂三族也若語録之云則母有母之族而父反無之二家皆言妻之母族是又厚於妻而薄於父也今但自髙祖至𤣥孫而一以服斷之則上下旁殺之餘外姓凡有服之親皆該在其中親踈畢舉輕重皆當而無前說之失
楚語少皥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韋昭注曰即羲氏和氏〈史記序傳火正作北正為是而楚世家又叙重黎如一人者非〉此兩氏子孫之世官也則羲和為二伯與仲叔共六人無疑金先生謂書大傳舜巡四岳祀泰山霍山皆奏羲伯之樂華山山奏和伯之樂方與時皆與二氏所掌者合二伯當有其人也
三方皆寅敬於日而北方不言於文勢亦少一句非缺文也蓋歲與方與晝夜各以類從故春之中於東方朝時賓日秋則西方昏時餞之夏則南方永時致之冬則北方宜於夜半非禮日之時而地去日逺非所經地故北方無祭日之文
仲叔專𠉀天以驗厯以日景驗一也以中星驗二也既仰觀而又俯察於人事三也析因夷隩皆人性不謀而同者又慮人為或相習而成則又逺取諸物四也蓋鳥獸無智而囿於氣其動出於自然故也驗之詳如此所以正厯正厯則專為使民趨作訛成易之時體天雖聖人之事亦凡以為民也
易改易也仲冬建子之月新舊承續之交是除舊易新之時疏謂人三時在野冬入隩室物則三時生長冬入囷倉是人與物皆改易也謹約蓋藏循行積聚曰為改嵗入此室處故在察其政以順天常
四方之職皆互文而見宅西則嵎夷為東可知朔言方則三方可知北曰幽都則南明都可知言南交則朔方為北可知舉春日中則宵中可知秋宵中則日中可知日永短則宵永短可知春中星全舉七宿言鳥則夏秋冬之為龍虎𤣥武可知夏獨舉大火一辰則春鶉火秋𤣥枵冬大梁可知秋冬獨言一宿則春星宿夏房宿可知至於分申殷正又是明互者虞廷史官皆大賢不惟紀事之精其文章之妙亦有不可勝旣者
日月之行蔡傳與古注不同横渠先生曰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此蔡傳之說所由起今重述其說以明蔡傳之意〈蔡傳天與日月行度分數皆本疏文但其言日月之行與疏異〉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本無度而有經星所麗不動者可攷以日行一晝夜之所至攷之於經星必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時然後周一匝故以天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紀數此以天體東西而言也南北亦因分之其數如上東西以紀七政之常行南北以紀分至日月之行道蓋天體至圓虗而包於地外地則浮於氣中地面常居天之半天雖圓運而有南北二極為之樞天動而樞常居其所不動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常見不隱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常隱不見晉天文志以夏至之日景而以句股法計之自地上去天得八萬一千三百凡十四里三十歩五尺三寸六分此天徑之半倍之得十六萬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歩四尺七寸二分以周率乘之徑率約之得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歩一尺八寸二分此周天之數也今以其數分之每度計一千四百單六里一百一十九歩四尺一寸六分一千四百六十一分分之七百五十二〉天一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以地面校之是天一晝夜行三百六十六度四分度之一〈如東方地面今日天明時見井一度明日天明時見井二度天只定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因日不及天一度故地面數之見天過一度爾〉
日行於天内亦一日繞地一周而不及天一度以地面校之是一晝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如東方地面今日天明時日在井一度若日與天齊行則明日天明時亦在井一度為趕不上天故只在井二度是不及天一度也〉日旣不及天一度而退行則盡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時方再遇天前度〈謂如今年夏至在井一度只管退行至明年夏至方再到井一度〉所謂日一歲一周天也
太隂舊法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天度有竒零難合今析一度為七十六分〈節四其十九也〉一晝夜不及天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節十九分度之七〉盡將十三度以七十六析之則一日共得一千〈闕〉 一十六分〈十三度析為九百八十八併元零二十八共得此數〉却以百刻分之一刻得十分一釐六毫〈以上月周天法〉○一晝夜不及日十二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盡將十二度以七十六析之一日共得九百四十分〈十二度析為九百一十二併元零二十八共得此數〉却以百刻分之一刻得九分四釐〈以上月與日㑹法〉○以天度四分度之一析為十九
月亦行於天内一日繞地未周而不及天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是一晝夜行三百五十一度七十六分度之六十七〈如今日天明時月在井一度明日天明時却在井第十四度中未滿十四度〉旣一日不及天十三度二十八分則二十七日又三十二刻有餘而遇天前度〈如初一日卯時月在井一度至二十八日午時仍在井一度○其法二十七日用十三度計之得三百五十一度又以二十八分計之得七百五十六分以七十六約之得九度零七十二分以九合三百五十一共三百六十度七十二分尚有四度零二十三分未徧以四度皆析為七十六得三百四合二十三共得三百二十七分而以刻法除之為三十二刻有餘是總為二十七日三十二刻有餘也〉是則月一周天之數也○然推歩之法日以計嵗月以計月故論日則與天㑹而定一嵗之期論月則與日㑹而為一月之限所以月雖周天在所不論也今以前法求之則二十九日又五十三刻少强然後月與日㑹而謂之合朔而成一月也〈其法二十九日用十二度計之得三百四十八度又以二十八分計之得八百一十二分以七十六約之得十度零五十二分以十合三百四十八共得三百五十八度五十二分尚有六度四十三分未徧以六度皆析為七十六得四百五十六合四十三共得四百九十九分而以刻法除之為五十三刻少强是總為二十九日五十三刻少强為日月之㑹也○五十三刻計六時零三刻如前月子初一刻㑹於井一度此月午初四刻内㑹於井三十度未滿四刻〉
七政疑
唐堯命羲和居四方考天象惟舉分至四中星而知日之所在又言以閠月定四時成嵗而知月之所行典文簡古存其大法推歩之術未詳也西漢天文志始曰日東行星西轉而周髀家有日月實東行而天牽西没之說其論天轉如磨者則非論日月右行者則是自是志天文者轉相祖述以為定論言日月則五星從可知矣唐一行鑄渾天儀注水激輪一晝夜天西旋一周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晦明朔望遲速有準然則二十八宿附天西循而為經七政錯行而為緯其說為得之而文公傳詩亦猶是也蔡仲黙傳堯典則曰天體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繞地左旋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月麗天亦左旋日則一日繞地一周而在天為不及一度月則尤遲一日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復有餘分而與日㑹合氣盈朔虚而閏生典謨之傳已經文公是正而公蓋許之矣意以為日者陽之精其健當次於天月隂精也其行當緩月之行晝夜常過於日十二度有竒是隂速於陽不若二曜與天皆西轉則於隂陽遲速為合宜蓋亦祖横渠先生之意其說可謂正矣然愚以古說校之其可疑者有七天體左旋七政右逆則七政皆附著天體遲速雖順其性而西行則為天之所牽爾然有所倚著各得循序若七政與天同西行恐錯亂紛雜似泛然無統一也日君道也月臣道也從東行則合朔後月先行旣望則月在日後及再合朔是月之從日為臣從君為順若西行則日在月前至望後再合朔必日行從月是君從臣為逆二也大而一嵗隂陽升降小而一月日月合朔此正天地生物之心而隂陽得於此㑹合而以造就萬類者也以一嵗之運隂盛乃生意收斂之時而品物流形舉霄壤之間曷嘗有一息間斷哉其所以於盛隂閉塞之時而生生猶不息者正以日月之合以繼助元氣之偏也然凡進者陽道也生道也退者隂道也死道也日月東行則月之進從日之進西行則月之退又符於日之退三也〈日月雖皆進行比天行不及則如退〉日月五星行無殊金水在太陽前後率嵗一周天為最速次火次木惟土積重厚之氣入天體最深故在五星形最小行最遲而二十八嵗一周天若七政皆西行則向謂遲者今反速向謂速者今更遲是金水行最遲故一日即退一度而一嵗周天土行最速常及於天大約二十八日始不及天〈原闕〉度而二十八嵗然後周四也星雖陽精然亦日之餘也以日之陽次於天且一日不及一度星之陽不及日逺甚而木十餘日土二十餘日始不及天一度是木土之精及過於日逺矣五也五星以退留遲疾伏伏疾遲留退五段推歩姑以嵗星言之大約退九十三日而留留二十三日而遲疾伏共行二百六十餘日而復留而復退是行常三倍於退而退四倍於留之日然行乃其常而退乃其變也若西行則行為退退為行是五星進日甚少而退日何其多六也星家歩星伏行最急疾行次急遲行為緩留則不行退則逆而西此皆以星附著天體而言者也若七政隨天西行則天自天星自星不可附著天體但附著則為東行矣然則星家所謂遲疾伏皆為最緩而不及天所謂留則不可言留乃行而與天同健一日皆能過於太陽一度至於所謂退乃更速過於天運矣七也由是言之則古法比蔡傳為密文公不可復作而吾師亦已即世無所質疑姑識於此以俟知者而問焉
日月之行當從古法要而有序蔡傳言日月尚可若言五星則有不能通者愚故著七政疑以明其說若依古法則日月之㑹亦以前法求之易其進退足矣
或問天度四分之一而有餘嵗日四分之一而不足故天度常平運而舒日道常内轉而縮天漸差而西嵗漸差而東此天行之速邪日行之速邪日非有遲速也日之於天晝夜百刻必滿一度三百六十五日之外當二十五刻而周天果爾則天日常合而無差矣蓋日乃不滿二十四刻而成嵗所以不能滿天度四分之一一嵗之差不可見積嵗之久乃可見爾問者曰天本無度因日行而謂之度日行既成嵗則是周天矣又何以不及天邪曰天固無度而經星附麗者昭昭日行不滿而成嵗則今嵗冬至與去嵗冬至之度必㣲有不及問者又曰成嵗以日周天為率當必待滿天度而定為嵗何故云有行不至邪曰日之行有冬有夏南北旦旦推移夏至至北之極即囘而漸南冬至至南之極即囘而漸北南北周囘有定則故一周嵗自不能滿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而止二十三刻餘也以天而言一度析為〈闕〉百四十則四分之一當得二百三十五而日之行一嵗止及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餘耳嵗與天安得不差乎
閏法十九嵗氣朔分齊為一章此亦大畧也蓋十九嵗猶有餘分未盡若整齊則須十一月甲子朔子時半冬至為厯元而十九年為章二十七章為㑹〈五百一十三年〉三㑹為統〈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三統為元積四千六百一十七年則日月皆無餘分而又得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而又為厯元矣
篇中六咨字下民其咨之咨訓嗟愁怨之意餘五字孔例訓嗟蔡在帝曰下者則訓嗟在疇下者訓訪問說文曰謀事曰咨五咨皆謀訪之意恐不必作兩訓但從訪問之意看自有意况古文皆作資
登庸未須便指曰禪位大意亦是欲授相職故放齊舉𦙍國之君蓋堯廷大事必咨四岳治水禪位是也而此但曰疇可見其輕重若朱是丹朱恐不必放齊舉
下民其咨其之為言意之之辭也聖人治天下民生富贍而水旱有備斯時雖有水災民未病也然聖人愛民之心如慈母之於子豈待饑寒呌號而後衣食之邪故其咨之言先己意之矣
金先生曰史稱黄帝生𤣥囂𤣥囂生蟜極蟜極生嚳嚳生子堯則堯黄帝之𤣥孫也又稱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歴窮蟬敬康句芒蟜牛以至瞽瞍而生舜則舜黄帝八世孫也堯舜俱出於黄帝則二女之妻不亦亡宗嬻姓亂序無别乎世系之傳史記失考司馬遷漢史也其紀漢之初已不知髙祖之世系父曰太公而不知名母曰劉媪而不知氏耳目所及尚如此傳聞者其足信乎考之書曰虞舜曰嬪於虞是虞者有國之稱也國語史伯曰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聼協風以成樂物生夏禹平水土以處庻類商契和合五教以保百姓周棄播殖榖疏以衣食民人其後皆為王公侯伯夫以虞幕竝契稷而言則幕為有功始封之君虞為有國之號左氏史趙曰自幕至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徳自幕至瞽瞍則非自黄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芒蟜牛以至瞽瞍也或曰國語不曰幕能帥顓頊左氏不曰陳顓頊之族乎曰幕之出於顓頊左氏國語之說固足徴謂顓頊必出於黄帝史記之說果足徴乎黄帝氏殁則少昊氏作是為五帝之首國語稱少昊之衰九黎亂徳顓頊受之則少昊似一代之通稱後世始衰非少昊帝之世即衰也而史記於黄帝之後不及少昊懸紀顓頊指為黄帝之孫隔逺無序少昊之代何所徃而黄帝之孫何其壽莫難明者譜諜莫易知者朝代史記序朝代尚有遺則其序譜諜豈足信乎書稱帝堯明俊徳以親九族使堯舜果同出於黄帝則為同髙祖之族也舜在九族内為父母弟所惡屢瀕於死而不一顧省豈足謂之親九族迨四岳明而直妻以二女豈足謂之克明俊徳以天下之大聖人推而納諸天下之大惡則史記世本誣䧟聖人罪不勝誅矣
舜父不知其名瞽者無目之稱也古注謂不能分别好惡故謂之瞽非也史記作盲者子
舜母名握登舜生而母死瞽瞍更娶而生象象傲瞽瞍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蓋瞽瞍有虞之國君欲殺舜者愛象而欲奪嫡也然欲殺之乃嬪虞以前事舜以孝感烝烝乂不格姦然後嬪之也孟子不辯世俗之訛唯在發明聖人之心耳
舜典
濬哲體而文明用存於中者深沉而智哲則見於外者文理而光明温恭用而允塞體見於外者知粹而恭敬則知存於中者誠信而充實此即𤣥徳而重華協於帝者也
讓徳弗嗣之下王魯齋先生謂堯試舜如此之詳而讓徳弗嗣之下無再命之辭㢲位之際亦無丁寜告戒之語何也按論語堯曰篇首二十字乃此脫文也
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上帝者昊天上帝也昊廣大也言廣大之天主宰之帝也祭法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用騂犢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恠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蔡傳全用此語釋肆類至羣神四句祭天即類上帝所以于泰昭以下至雩宗釋六宗至於四方以下皆該在羣神中○相近當為禳祈宗當為禜皆誤字也泰昭王宫夜明幽宗雩宗皆壇名坎壇則坎為下地而壇封土也時四時謂隂陽之神隂陽之氣出入地中故埋其牲寒暑不時或禳之或祈之祭暑必於國南之壇祭寒必於國北之坎求其類也王尊名宫壇之營域天以日為君故號之曰君而為宫以祭之夜之有明者月也故以名月壇榮營也亦謂營為壇也幽者暗也星見於夜為幽暗之時故祭星之壇為幽禜星五緯也或司中司命之類亦是於昏始見禜之雩吁嗟而祭龍也建巳之月龍星見之時於北祭之或水或旱亦於此祭言騂犢於上以見祭天之用特埋少牢冠於泰昭之上則以下皆用少牢可知羣神如山林川谷丘陵墳衍民所取財用又如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菑能捍大患則祀之之類然此皆常祀舜蓋特祭之而告攝位也
六宗疏中名不一今記於此以廣異聞歐陽大小夏侯皆云所祭者六上不謂天下不謂地旁不謂四方在六者之間助隂陽變化實一而名六宗孔光劉歆謂乾坤六子水火雷風山澤賈逵謂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馬融云天地春夏秋冬鄭𤣥云禋與祭天同名六者皆天神謂星〈五緯〉辰〈十二次〉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風師〈箕〉雨師〈畢〉張髦云祀祖考三昭三穆司馬彪云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屬地宗社稷五祀之屬四方之宗四時五帝之屬
凡數天子用十二天地之極數也自上公以降則用九以至於二凡八等君用其竒而臣用其偶隂陽之義也故上公九而侯伯七子男五天子之三公八卿六而大夫四凡車旗冠服圭璧器用皆以此為節上可以兼下隨所宜而用也君則兼其竒臣則兼其偶
圭制博三寸厚半寸上剡寸半其長則隨命數惟天子之大圭長三尺蓋天子之圭有二搢大圭而執鎮圭也桓雙植也象宫室為桓楹以宫室須桓楹乃安天子在上得諸侯乃安故桓圭有文如重立状桓或作瓛信直也躬曲也信者尊足以侯外而蔽内躬者卑足以長人而已一說信圭之體直躬圭之體曲一說圭皆直而瑑人形於其上信者直而躬者曲璧則體圓而徑五寸肉倍好則好一寸而肉兩旁共四寸也禮注疏曰榖所以養人蒲為席所以安人故瑑為榖蒲之形為飾又曰子男不執圭者未成國也圭者天之用璧者天之體盡其用者必盡其體得其體未必盡其用圭璧所以不同也愚謂子男之國止五十里所以謂之未成國圭為天之用其數竒也璧為天之體其形圓也
燔柴以祀天蓋以牲燔其香氣上逹於天也柴字古注蔡傳皆作祭天若廵狩四岳一嵗四祭不亦瀆乎金先生謂祭山則埋祭水則沈禮也今不能徧沈埋故亦柴之使氣旁逹舊說柴作一句非當連下讀
望者廵狩至方岳不能徧祭羣神止於岳下總望而祭之秩則隨所祭之神品秩髙下如岳視三公瀆視諸侯餘視伯子男疏家謂牲幣粢盛籩豆爵獻之數引大行人云上公九獻侯伯七獻子男五獻掌客上公饔餼九牢飱五牢侯伯饔餼七牢飱四牢子男饔餼五牢飱三牢又上公豆四十侯伯三十二子男二十四此即秩之類也但恐唐虞周禮有不同耳至於天子祭之則祀四望山川毳冕羣小祀𤣥冕亦如其秩
律吕相生圗
律吕相配圖
天地果有初乎凡有形者必由始以終由成而敗天地亦囿於形者也惡得無初然則孰始而孰終之理為之體而氣為之用也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其能生物者氣也其所以生物者理也人為萬物之靈而用物者也故可以參天地而贅化育然天地因氣而成人物憑氣而生氣不可以目見耳聞也而有形者必有聲聲則可以耳聞而不可以目見此用之㣲者也故近於氣者莫若聲聲之發雖出於一而其髙下清濁亦莫不有節焉自隂陽分而為五五而為十二五與十二相因而為六十而隂陽之用周矣故聲之條理亦在五與十二爾萬物之聲未有外於此者也人為物靈故其聲獨著而多變有哀樂喜怒敬愛之感則有噍殺嘽緩發散粗厲直亷和柔之應其感也無窮則聲之變也多矣聖人以物之聲皆出於自然而人之聲乃發於有意出於自然則合於道者多發於有意則違道或逺故合人物之聲制為之節因人之所本有而易求者以協之以盡其用自聖人之明哲聲律身度豈不能自為之制而必取物之無知者謂之聲之和反以協人之聲寜智不及之邪蓋不自用聰明而任道因物之自然而節人之有意皆欲歸於中而已故聲之妙可以動天地感鬼神和人心協物類自載籍所紀聲之用之效之感不可勝數其應之善惡有殊則係乎聲之中正淫邪其所以能感則為聲與氣為最近故也是以聖人慎之而立法焉自伏羲有網罟之詠伊耆有葦籥之音葛天之八闋神農之五古之制聲也尚矣然以聖哲自為之而法未立也黄帝氏欲立憲以垂萬世故使伶倫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取竹之嶰谷生而竅厚薄均者〈竹孔與肉厚薄均等者截以為筒不復加削刮也〉斷兩節之間而為黄鐘之宫因制十二筩吹其六以應鳯鳴為陽六應皇鳴為隂比黄鐘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定六律六吕之制以𠉀氣之應而調宫商角徴羽之聲故能協和中聲候氣不爽五聲六律旋相為宫而聲不窮矣然律之制豈惟用於樂而已故又因以起度而度長短焉又因以為量而量多少焉又因以為權衡而平輕重焉故備數和聲審度嘉量權衡而聖人治天下之具無違聲之妙用與天地侔矣
數始於一物必有對待有陽則有隂有天則有地故有二天地之體圓方圓者徑一而圍三故有三一倚二亦三也方者徑一而圍四故有四一倚三亦四也圍三者以一為一而用其全見其三而不可〈闕〉
圍四者以二為一而用其半見其二而〈闕〉 析也故二所謂參天兩地也合三與二則五也一倚四亦五也天地之數五而已以此為不足以盡天下之數故又以一二三四因於五而為六七八九五五自相因而為十以一倚六七八九亦七八九一故天地之數各以竒偶亦止於十焉然一函三三而三之則為九故九為陽之盛而十則復為一矣陽統夫隂者也故用數止用九焉又以九因三則為十二故十二又為天地之用數也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位天地之數止於一元而元有十二㑹運有十二世嵗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時夫寒暑一周而為一嵗不可誣也而一周之間日月之㑹必十二度此象著於天者也斗杓之指必十二方此象著於地者也故十二者又天地之用數也然數止於是而已過此以徃雖百千萬皆積而至者也然則數衍於三而盛於九合於五而極於十其始皆原於一也一者太極也太極者何理而已矣今夫黄鐘亦始於一爾以次而言則位固居一矣一則函三故三為其徑之數徑一圍三則九乃其圍之數以九伸之而自相因為長九寸之數故黄鐘為衆律之原百度之本也陽至於此不可復加而隂亦不可先陽故有减而退無益而進三分損其一以下生林鐘由是而三分益之損之上生下生至於仲吕而止皆原於一而莫非陽九之用也
漢律厯志曰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本起於黄鐘之數始於一而三之三三積之歴十二辰之數十有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數備矣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隂六為吕律以統氣類物吕以旅陽宣氣黄鐘黄者中之色鐘者種也陽氣施種於黄泉孶萌萬物為六氣元始於子在十一月大吕吕旅也言隂大旅助黄鐘宣氣而芽物位於丑在十二月太簇簇奏也言陽氣大奏地而達物位於寅在正月夾鐘言隂夾助太簇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位於卯在二月姑洗洗絜也言陽氣洗物辜絜之也位於辰在三月仲吕言㣲隂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氣齊物位於巳在四月蕤賓蕤繼賓導也言陽始導隂氣使繼養物位於午在五月林鐘林君也言隂氣受任助蕤賓君主種物使長大楙盛位於未在六月夷則則法也言陽氣正法度而使隂氣夷當傷之物位於申在七月南吕南任也言隂氣旅助夷則任成萬物位於酉在八月亡射射厭也言陽氣究物而使隂氣畢剥落之終而復始亡厭也位於戌在九月應鐘言隂氣應亡射該藏萬物而雜陽閡種位於亥在十月有三統之義焉十一月乾之初九陽始著為一萬物萌動鐘於太隂故黄鐘為天統律長九寸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為萬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隂與陽六月坤之初六隂氣受任於太陽萬物生長楙之於未令種剛强大故林鐘為地統律長六寸六者所以合陽之施楙之於六合之内令剛柔有體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正月乾之九三萬物簇出於寅人奉而成之仁以養之義以行之寅木也為仁其聲商也為義故太簇為人統律長八寸象八卦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為三統〈三律皆整寸無餘分〉
周禮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鄭𤣥注曰黄鐘初九也下生林鐘之初六林鐘上生太簇之九二太簇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下生應鐘之六三應鐘上生蕤賓之九四蕤賓又上生大吕之六四大吕下生夷則之九五夷則上生夾鐘之六五夾鐘下生無射之上九無射上生仲吕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
十二律起算成法〈一寸十分法〉
黄鐘九寸〈九陽之盛也自一而函三故黄鐘位居一而徑三分徑一者圍三則其圍九分九其九故八十一為黄鐘之長數起於一一則含三故三者數之用是以十二律皆以三損益之陽不可過故先損三分之一而下生林鐘〉
林鐘六寸〈以三分黄鐘之九寸三為十分三分損一去其三寸得林鐘之數○三分
益一上生太簇〉
太簇八寸〈以三分林鐘之六寸二為一分三分益一則加二寸而得太簇之數○三
分損一下生南吕〉
南吕五寸三分寸之一〈自此以下析寸為分皆以三加之○以三分太簇之八寸為二十四以三約之八為一分三分損一得一十六以三約其十五為五而餘一是為南吕之數○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姑洗七寸九分寸之一〈以九分南吕之五寸為四十五又以三乗其餘一為三合四十八以三約之十六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六十四以九約其六十三為七而餘一是為姑洗之數○三分損一下生應鐘〉
應鐘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以二十七分姑洗之七寸為百八十九又以三乗其餘一為三分一百九十二以三約之六十四為一分三分損一得一百二十八以二十七約其一百八為四而餘二十是為應鐘之數○三分益一上生蕤賓〉
蕤賓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以八十一分應鐘之四寸為三百二十四又以三乗其餘二十為六十合三百八十四以三約之一百二十八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五百一十二以八十一約其四百八十六為六而餘二十六是為蕤賓之數○三分益一上生大吕〉
大吕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以二百四十三分蕤賓之六寸為一千四百五十八又以三乗其餘二十六為七十八合一千五百三十六以三約之五百一十二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二千四十八以二百四十三約其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八而餘一百四是為大吕之數○三分損一下生夷則〉
夷則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以七百二十九分大吕之八寸為五千八百三十二又以三乗其餘二百四為三百一十二合六千一百四十四以三約之二千四十八為一分三分損一得四千九十六以七百二十九約其三千六百四十五為五而餘四百五十一是為夷則之數○三分益一上生夾鐘〉
夾鐘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七十五〈以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夷則之五寸為一萬九百三十五又以三乗其餘四百五十一為一千三百五十三合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八以三約之四千九十六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一萬六千二百八十四以二千一百八十七約其一萬五千三百九為七而餘一千七十五是為夾鐘之數○三分損一下生無射〉
無射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以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夾鐘之七寸為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七又以三乗其餘一千七十五為三千二百二十五合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二以三約之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為一分三分損一得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以六千五百六十一約其二萬六千二百四十四為四而餘六千五百二十四是為無射之數○三分益一上生中吕〉
中吕六寸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四〈以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無射之四寸為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二又以三乗其餘六千五百二十四為一萬九千五百七十二合九萬八千三百四以三約之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為一分三分益一共得十三萬一千七十二而以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約其十一萬八千九十八為六而餘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四是為中吕之數也〉
漢志又曰黄鐘參分損一下生林鐘參分林鐘益一上生太簇參分太簇損一下生南吕參分南吕益一上生姑洗參分姑洗損一下生應鐘參分應鐘益一上生蕤賓參分蕤賓損一下生大吕參分大吕益一上生夷則參分夷則損一下生夾鐘參分夾鐘益一上生亡射參分亡射損一下生中吕隂陽相生自黄鐘始而左旋八八為伍
史記律書生鐘分曰子二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辰八十一分六十四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術曰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
西山蔡先生律吕本原曰按黄鐘九寸以三分為損益故以三歴十二辰得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為黄鐘之實其十二辰所得之數在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為黄鐘寸分釐毫絲之數〈子為黄鐘之律寅為九寸辰為八十一分午為七百二十九釐申為六千五百六十一毫戌為五萬九千四十九絲〉在亥酉未巳卯丑六隂辰為黄鐘寸分釐毫絲之法〈亥為黄鐘之實酉之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寸未之二千一百八十七為分巳之二百四十三為釐卯之二十七為毫丑之三為絲〉其寸分釐毫絲之法皆有九數故九絲為毫九毫為釐九釐為分九分為寸九寸為黄鐘蓋黄鐘之實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之數以三約之為絲者五萬九千四十九以二十七約之為毫者六千五百六十一以二百四十三約之為釐者七百二十九以一千一百八十七約之為分者八十一以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約之為寸者九由是三分損益以生十一律焉〈愚按數止於絲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三約之也然則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者一為三忽也衍之則五十三萬一千四百四十一者忽之數也〉
又曰黄鐘生十一律子寅辰午申戌六陽辰皆下生丑卯巳未酉亥六隂辰皆上生其上以三歴十二辰者皆黄鐘之全數其下隂數以倍者〈即算法倍其實〉三分本律而損其一也陽數以四者〈即算法四其實〉三分本律而増其一也六陽辰當位自得六隂辰則居其衝林鐘南吕應鐘三吕在隂無所増損大吕夾鐘仲吕三吕在陽則用倍數方與十二月之氣相應蓋隂之從陽自然之理也〈其上昂十二辰分字以上子一丑三寅九是也其下則十二辰分字以下二八十六是也〉又十二律起算成法〈一寸九分法〉
黄鐘九寸〈一數之始九陽之盛也故黄鐘位居一而圍九分九其九故八十一分為黄鐘之長九分為寸八十一分為九寸也百一而以三歴十二辰其數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為黄鐘之實而以寸法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約之得九亦為九寸數起於一一則含三故三者數之用是以十二律皆以三而損益之陽不可過故先損三分之一而下生林鐘〉
林鐘六寸〈法曰丑三分二以三分黄鐘之長一為三寸得其二為林鐘之六寸○三分黄鐘之九寸則三寸為一損一亦得六寸○二黄鐘之九寸為十八寸倍其實也以三約之為六寸三其法也○隂辰居其衝故林鐘居未下酉亥丑卯巳故此○以黄鐘之實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三分損一得十一萬八千九十八為林鐘之實○三分益一上生太簇〉
太簇八寸〈法曰寅九分八以九分黄鐘之長一寸為一得其八為太簇之八寸○三分林鐘之六寸則一為二寸益一亦得八寸○四林鐘之六寸為二十四寸四其實也以三約之為八寸三其法也○陽辰當位自得故太蔟居寅下辰午申戌放此○以林鐘之實十一萬八千九十八三分益一得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為太蔟之實○三分損一下生南吕〉
南吕五寸三分〈自此以下析寸為分九分為寸○黄鐘分法二千一百八十七○法曰卯二十七分十六以二十七分黄鐘之長一為三分得其十六以三為一寸則十五為五寸一為三分故南吕之長五寸三分○三分太蔟之八寸則二寸六分為一損一亦得五寸三分○二太蔟之八寸為一百四十四分倍其實也以三約之得四十八分是為五寸三分三其法也○以太蔟之實十五萬七千四百六十四三分損一得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為南吕之實○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姑洗七寸一分〈法曰辰八十一分六十四以八十一分黄鐘之長一為一分得其六十四以九為一寸則六十三為七寸一為一分故姑洗之長七寸一分○三分南吕之五寸三分則一寸七分為一益一亦得七寸一分○四南吕之五寸三分為一百九千二分四其實也以三約之得六十四分是為七寸一分三其法也○以南吕之實十萬四千九百七十六三分益一得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為姑洗之實○三分損一下生應鐘〉
應鐘四寸六分六釐〈自此以下析分為釐比釐為分○黄鐘釐法二百四十三○法曰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以二百四十三分黄鐘之長一為三釐得其一百二十八則二十七分為一寸一百八為四寸三為一分十八為六分二為六釐故應鐘之長四寸六分六釐○三分姑洗之七寸一分則二寸三分三釐為一損一亦得四寸六分六釐○二姑洗之七千一分為一千一百五十二釐倍其實也以三約之得三百八寸四釐又約之為四十二分六釐是為四寸六分六釐三其法也○以姑洗之實十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三分損一得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一為應鐘之實○三分益一上生蕤賓〉
蕤賓六寸二分八釐〈法曰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以七百二十九分黄鐘之長一為一釐得其五百一十二則八十一為一寸四百八十六為六寸九為一分十八為二分八為八釐故蕤賓之長六寸二分八釐 三分應鐘之四寸六分六釐則一寸五分二釐為一益一亦得六寸二分八釐○四應鐘之四寸六分六釐為一千五百三十六釐四其實也以三約之得五百一十二又約之為五十六分八釐是為六寸二分八釐三其法也○以應鐘之實九萬三千三百一十二三分益一得十二萬四千四百一十六為蕤賓之實○三分損一下生大吕〉
〈以下原闕〉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卷二>
〈鐘之實本數七萬三千七百二十八三分益一得九萬八千三百四為亡射之實○三分損一下生仲吕〉
仲吕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絲六忽〈此當折絲為忽九忽為絲○黄鐘之數一為三忽○法曰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以一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黄鐘之長一為三忽得其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則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為一寸五萬九千四十九為三寸二千一百八十七為一分四千三百七十四為二分二百四十三為一釐一千九百四十四為八釐二十七為一毫一百六十二為六毫三為一絲六為二絲一為三忽是為三寸二分八釐六毫二絲三忽○三分無射之四寸八分八釐四毫八絲則一寸五分八釐七毫五絲六忽為一損一亦得三寸二分八釐六毫二絲三忽○二亡射之四寸八分六釐四毫八絲三而衍之五十八萬九千八百二十四忽倍其實也以三約之得一十九萬六千六百八忽是為三十二分八釐六毫二絲三忽三其法也隂位倍之為六寸五分八釐三毫四絲六忽○以無射之實六萬八千三百四三分損一得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倍之為十三萬一千七十二為中吕之實○以中吕之實本數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三分之餘一算倍之亦餘二算不能相生故律止於中吕〉
蔡先生曰按吕氏春秋淮南子上下相生與司馬氏律書漢前志不同雖大吕夾鐘仲吕用倍數則一然吕氏淮南不過以數之多寡為生之上下律吕隂陽皆錯亂而無倫非其本法也○今按鄭康成注禮上下相生之說即本吕氏淮南之論又按國語韋昭注於大吕夾鐘中吕三吕下皆有本數又有倍數雖用鄭氏十分寸之法而加倍之說又不全與鄭氏同但未發明陽皆下生隂皆上生之義又若未盡了然爾
陽生於子之半而極於午隂生於午之半而極於子黄鐘應乾之初九故位居子林鐘應坤之初六當位居午而午亦陽也故避而居未黄鐘隔八而下生林鐘林鐘隔八而上生太蔟三者皆全寸故為三統天陽也地隂也而人亦陽也人雖生於地而上同於天之陽此見天人之合而人可與天比徳也
六律亦謂之六始六吕亦謂六間夾鐘又曰圜鐘林鐘又曰函鐘南吕又曰南事仲吕又曰小吕
漢志曰度者分寸尺丈引本起黄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法用銅髙一寸廣二寸長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為引髙一分廣六分長十丈○量者龠合升斗斛本起於黄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合為龠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法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庣吐雕反方一尺過九釐五毫然後成斛〉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狀似爵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隂陽之象圜象規重二鈞聲中黄鐘○衡權者銖兩斤鈞石本起於黄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此法乃古法而度量之器乃漢制〉
五禮見周禮大宗伯〈正文按周禮注字取鄭𤣥王昭禹禮注通典春秋纂例禮書〉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其别有十二〉
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禋之為言煙燔燎升煙所以報陽又曰精意以享為禋昊天上帝冬至於圜丘祭之又以春孟祈穀於上帝禮神之玉以蒼璧牲用一犢幣用繒丈八尺牲幣各隨玉色器以瓦爵以匏藳秸及蒲為藉神席〉
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積柴以實牡體上下三祀皆同日壇王宫月壇夜明牲幣俱赤玉以圭璧凡祭日月嵗四迎氣之時祭日於東郊祭月於西郊一也二分祭日月二也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三也十月祭天宗合祭日月四也四時之祭二分二合星謂五緯辰謂日月所㑹十三次星辰蓋於祭天宗時祭之天宗謂日月星辰之類天之宗也又周仲秋祭靈星秋分享壽星南郊亦是〉
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槱積也積薪而燎牲同上司中三能司命文昌宫星或曰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或曰中能上能風師箕星雨師畢星立春後丑日祭風師於國城東北立夏後申日祀雨師於國城西南立冬後亥日祀司中司命於國城西北〉
以上祀天神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隂祀自血起貴氣臭也不言祭地此皆地示祭地可知○夏后氏以五月祭地示殷以六月祭周夏日至禮地示於澤中之方丘在國北黄琮黄犢黄幣○其神州地示謂王者所居吉土兩圭五寸有邸黝犢黑幣北郊築壇名泰折○社者五土之神五土者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吐生物羣生賴之又曰土地之神能生五穀稷者五土之中特以原隰以此生五穀功多稷為五穀之長故名其神表言其處能生穀也共工氏子勾龍能平水土故祀配社烈山氏子柱能殖百穀故祀配稷湯遷柱而祀棄周制天子三社大社王社亳社諸侯三社國社侯社亳社大夫一社社稷壇皆北面函圭有邸天子太牢諸侯少牢黝色黒幣日用甲三獻○王昭禹曰門户司出入之神中霤司居處之神竈司飲食行司道路人資之以安故祀之户以羊竈以鷄中霤以牛門以犬行以豕嵗徧○五嶽升血兩圭有邸五寸少牢牲幣各隨方色器用蜃五獻不言四瀆或省文〉
以貍沈祭山林川澤
〈祭山林貍祭川澤沈〉
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疈辜疈牲胸而磔之以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享之即蜡祭也八蜡以記四方一曰先嗇田祖也若神農為王二曰司嗇若后稷為位三曰農田畯也古之先教田者四曰郵表畷田畯為郵亭督約百姓處五曰猫虎迎貓為食田鼠也迎虎為食田豕也六曰防為障水也七曰水庸溝也八曰昆蟲螟蟊之屬能為穀害者索鬼神而致百物百物謂岳鎮海瀆五土井泉能雲雨有功益於人者動物羽臝毛鱗介四靈等〉
以上祭地示
以肆獻祼享先王
〈肆者進所觧牲體謂薦熟時也獻獻醴謂薦血腥也祼之言灌也以鬰鬯灌地謂始獻尸求神也此禘祭也以夏之孟月為之不知年數〉
以饋食享先王
〈饋食主於有黍稷互相備也肆獻以牲體為主饋食以熟食為主凡祭者必祼下四者皆同此祫祭也三年一祭行於冬〉
以祠春享先王
以禴夏享先王
以嘗秋享先王
以烝冬享先王
〈此四時常祭〉
以上享人鬼
以凶禮哀邦國之憂〈其别有五〉
以喪禮哀死亡
〈親者服馬疏者含禭〉
以荒禮哀凶札
〈荒人物有害也禮曰嵗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穀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
以弔禮哀禍烖
〈神所示為禍天所毁為烖弔以慰之也〉
以禬禮哀圍敗
〈國見圍師敗績同盟者會合財貨以更其所喪〉
以恤禮哀冦亂
〈兵作於外為冦作於内為亂恤以救之〉
以賓禮親邦國〈其别有八〉
春見曰朝
〈此以下六禮以諸侯見王為文○朝在春東方諸侯朝猶早朝之朝欲其來之早〉
夏見曰宗
〈南方諸侯宗尊也〉
秋見曰覲
〈西方諸侯覲勤也〉
冬見曰遇
〈北方諸侯遇偶也若不期而俱至〉
時見曰㑹
〈無常期諸侯有不服王將征討既朝覲王為壇於國外合諸侯而命事〉
殷見曰同
〈殷衆也十二嵗王不廵狩則六服盡朝既畢為壇合諸侯以命政〉
時聘曰問
〈天子有事乃聘之〉
殷覜曰視
〈一服朝之嵗以朝者少諸侯使卿以大禮衆聘焉〉
以軍禮同邦國〈其别有五〉
大師之禮用衆也
〈用其義勇〉
大均之禮恤衆也
〈其地政地守地貢之賦所以憂民〉
大田之禮簡衆也
〈因田習兵簡閱車徒〉
大役之禮任衆也
〈築宫室任其力〉
大封之禮合衆也
〈正封疆溝涂所以合聚其民〉
以嘉禮親萬民〈其別有六〉
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
〈有食宗族飲酒之禮所以親之〉
以昬冠之禮親成男女
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
〈射禮雖王亦立賓主天子在學時亦有朋友〉
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
〈朝聘者〉
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
〈脤膰社稷宗廟之肉以賜同姓之國同福禄〉
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異姓王婚姻舅甥〉
右五禮皆周制其隨時損益雖不盡與唐虞同然亦皆其遺法也今存者惟周禮耳觀此則可見古禮之大槩矣
典命云諸侯之適子誓於天子攝其君則下其君之禮一等未誓則以皮帛繼子男誓謂天子命之為樹子也降一等謂公子如侯侯子如伯之類今注世子執纁以未誓者言也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國之君今不言皮虞周禮異也凡帛其長一丈八尺兩而合之為卷五卷凡十端共為一束三入為纁淺絳也赤與黄色六入為𤣥黑而有赤色𤣥〈以下原闕〉
直寛剛簡及臯謨九徳皆是言其天質之善或學而成此質者則如此防其過濟其不及若性質乖戾卑下者又不在此
漢志商章也物成孰可章度角觸也物觸而出戴芒角宫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徴祉也物盛大而繁祉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四聲為宫紀
五聲生於黄鐘黄鐘為宫而管九寸九之則其數八十一三分去一益一下生上生至於角而止角不能生宫者君不可先亦仲吕不能生黄鐘之義也宫君象也處於中君之所也向明而治君之道也故損而首生徴自徴而商羽角象天道之左旋也以宫商角徴羽為序而配以君臣民事物以數之多寡為先後也民居左養民當以仁也臣居右臣所守者義也事居前理事尚明也物在後不以物為先也其配於律如黄鐘為宫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徴南吕為羽順數多寡之序言也以律相生之序則又順宫徴商羽角相生之序言之也
主朔易者坎也為果蓏者艮也震竹而㢲木也蠶火精也瓦土類也兌金而乾玉也故八音之配如是也匏竹則木類也金石則土類也東生之方也西凝之方也絲成於夏而革成於冬也亦各從其類也
百揆輔弼君身總攝庶政故居一民以食為天故后稷居二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故司徒次之道之不從齊之以刑故士次之工以備器用亦以率天下之工也故工次之山林川澤草木鳥獸各得其序所以養生送死故虞次之衣食足教化行刑罪逺器用良牲殺備然後可以行禮故秩宗次之禮以節其外樂以和其中故典樂次之禮樂達於天下則徳言興善行立故納言次之此九官之序也
堯典四欽字舜典亦四欽字欽明文思史臣頌堯之全徳也欽哉欽哉史臣頌舜用刑之善也餘五欽則戒人是皆堯舜躬行心得之餘措諸人者也堯舜之聖亦惟欽而已矣讀二典者之所當知而日用之所當先也
讀書叢説卷二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叢說卷三 元 許謙 撰
大禹謨
三謨皆陳於帝舜之前乃舜典之餘事禹謨自格汝禹以下舜晚年事以禹王天下故在臯益前
允若兹一章萬邦咸寜以上以效驗言稽於衆以下以工夫言稽衆從人則嘉言罔伏不虐無告則萬邦咸寜不廢困窮則野無遺賢后臣克艱禹本兩平說舜則歸重於已謂惟堯時克其意若曰惟后克艱厥后則臣克艱厥臣
東萊先生曰不虐不廢不必横政暴刑也哀憐矜憫之心有一毫精神念慮不到是廢之虐之也
益曰吁一章五罔三勿二無皆儆戒之目作四節看上三罔屬儆戒無虞一句蓋此三者多失於無事之時三勿自為一節歴數之也下二罔屬百志惟熈一句蓋違道從欲只為私意錮蔽私則志不廣矣若所見者大必不違道從欲要在道欲二字上下兩句又結上三節謂於是八者無怠無荒則四夷皆來王矣
六府蔡傳謂或相制以洩其過或相助以補其不足如濬川設防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斬冰出冰以節隂陽氣之類然頗費力金先生曰禮記殷制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典司六職蓋本有虞氏之舊制也土木水三司其名不易司草則穀府司貨則金府司器則火府鎔冶之事也鄭氏謂在周則司土土均也司木山虞也司水川衡也司草稻人也司貨丱人也在虞豈非司空朕虞后稷共工之職歟或九官之外自有專司六府者歟或當時六府以事而名不必專職歟六府各脩其職矣而政事之大有三焉教之以正其徳通之以利其用節之以厚其生此三事所以同天下也故謂之和正徳則厚典庸禮之事如司徒敷教伯夷降典后䕫典樂士制百姓皆是利用即同律度量衡懋遷有無化居之事厚生則制用均節之事如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三十年之通民無菜色是也舊說三事既指人力之為六府乃指五行自然之利非類例矣
念兹在兹四句蔡傳禹自道也金先生謂禹勉帝舜念之謂念之也熟則雖捨之而不可易言之也熟則雖外之而不可違如此則與上下兩念字相應而三念字皆是一意
降水儆予一章總言功徳二字成允成功汝惟不伐嘉乃丕績皆以功言也克勤儉不滿假汝惟不矜予懋乃徳皆以徳言也
成允成功能成其實成之功也
汝惟不矜不伐四句言禹惟其不矜不伐故天下莫與爭能爭功蓋矜伐者自有其能與功也凡物據以為己有則人亦将據之故有爭我不以為有而無所據則無迹之可尋人何從而爭之乎故禹之功能雖極大人竟莫能指而與之爭相上也又一說禹惟但不矜不伐而已而人之功能自然無出其上者况敢爭乎
人心可善可惡理欲皆可包在裏許目視耳聽鼻臭口味四肢之奉皆是道心則一於理而不雜以私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也精則於凡人心之所接處事事察之極精而知理欲分曉一則專守於理而不使一毫私欲間於其間其及於事物信能執其中矣精是知得到一是守得堅中是行得及如此即純是道心然亦未嘗出於人心之外但無私耳
弗詢之謀金先生謂己之謀也人言無考於實者勿聽己謀不詢於衆者勿庸
臯陶謨
曰若稽古尊辭也堯舜禹臯其徳與位固有不同而史臣皆以此稱之蓋於此下各叙徳而後及功者二典法也堯舜之徳固又非禹比禹雖亦有帝位而謨中所載實虞廷事故禹謨但叙其功而不言徳臯陶始終臣道也故但叙其言而又不及其功此蓋史臣之意也
史臣以臯陶所言允廸厥徳謨明弼諧兩語明臯陶之謨亦以見臯陶之徳而一篇綱領亦惟在此兩句慎厥身脩惇叙九族安民及天叙以下皆廸徳之類也庻明勵翼知人及九徳以下皆明諧之類也然廸徳則可以知人明諧則可以安民而知人之目其末戒以兢兢業業則又廸徳之事安民之目其中有服刑之用則又明諧之事雖分言互言各有條理大要不過兩端耳
九徳金先生曰自寛以至彊九者氣質之性也自栗以至義九者變化進修之學也有上九者而無下九者以濟之是氣禀之偏非所以為徳之中也
〈以下原闕〉
我躬行心得而措諸彼亦使之惇五典庸五禮而已至於人蹈典禮而有徳則命五服以章之悖典禮而有罪則用五刑以討之用賞用刑所以勸戒使人皆歸於徳也而賞刑之政事則當勉而又勉者也四天字皆言出於天理之自然而不敢忽不敢容私於其間者也
天聰明至敬哉有土一章此專戒君所以當廸徳者也明威天之所以加於君身者也天難諶命靡常善則降祥不善則降殃必然之理也天豈有意哉亦以民為聰明爾勑我自我之不惇庸命徳討罪之不當則民怨而天怒矣末又明言之曰天人一理上下通逹無有少間有土者可不敬哉能敬則能安民矣
益稷
四載蔡傳水乘舟陸乗車泥乗輴山乘樏此從古注說陸徳明曰輴丑倫反樏力追反疏曰史記河渠書泥行蹈橇〈音蕝〉山行即橋〈丘遥反〉徐廣注橋一作輂〈几玉反〉尸子云泥行乗蕝漢溝洫志泥行乗毳〈與橇同〉山則梮〈居足反〉如淳謂毳以板置泥上以通行路韋昭謂梮木器也如今轝牀人轝以行又按夏本紀泥行乗橇山行乗檋然則輴與橇毳蕝為一物板置泥上也樏與橋輂檋梮為一物木牀人轝以行也
安汝止惟幾惟康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金先生曰止者静也謂未動之時安猶保養也幾事端之㣲也康安靜而不為也大抵君心當靜止無為之時必安靜以存養之惟當察其幾㣲之端亦惟當守其康靖無為之規其為之輔弼者亦於此時當致其忠直之益必如是而後可以善其動動而愜乎人心之同然
股肱耳目應翼為明聽輔翼以肱言為行也以股言明以目言聽以耳言
宗彛宗廟之尊彛也有六彛虎蜼各居其一虎取其義蜼取其智㑹彛於衣則取其孝也
疏鄭氏云性曰采施曰色以本性施於繒帛故云以五采施於五色
唐虞之禮不可考今凡言禮者皆周禮爾臯謨五服與五刑對言主於諸侯卿大夫士而言之益稷十二章則兼上下言之也典命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其衣服皆以其命數為節王之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命子男之卿再命大夫一命衣服皆視其命數鄭氏推王之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享先王衮冕享先公饗射鷩冕祀四望山川毳冕祭社稷五祀希冕祭羣小祀𤣥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自鷩冕而下子男自毳冕而下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卿大夫自𤣥冕而下蓋王之三公卿大夫曰出封加一等則在王朝為降一等是三公鷩冕孤與卿毳冕大夫希冕矣司服所謂孤卿大夫者諸侯之孤卿大夫也先儒以鄭氏所言周升三辰於旂服則自山龍以下者臆說也大裘之上亦蒙以衣然則備十二章之服歟總是而言之則十二章之服獨王祀帝之所用衮冕則王之享先王也上公也鷩冕則王之享先公饗射也侯伯也王之三公也毳冕則王之祀四望山川也子男也王之孤也卿也希冕則王之祭社稷五祀也王之大夫也公之孤也𤣥冕則王之祭羣小祀也王之上士也中士也下士也公侯伯之卿也大夫也士也子男之卿也大夫也命數不同而同服其服者則繅旒有異也雖周制如此其必有所本唐虞之制從可知矣
絺字古注勑其反葛之精者疏讀為黹紩也黹展几反紩直質反縫也蔡傳從之則是以繒為裳而以線紩之也
蔡傳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此謂衣則日月為尊裳則黼黻為尊也疏云衣在上為陽陽統於上故尊在先裳在下為隂隂統於下故重在後天子諸侯下至黼黻大夫粉米兼服藻火是上得兼下也士不得服粉米大夫不得服黼黻是下不得僭上也
樂有四節曰升歌曰笙入曰間歌曰合樂升歌者工升自西階歌某詩是也笙入者工以笙入於堂下奏某詩是也間歌者堂上歌某詩堂下笙某詩一歌一笙相間而行也合樂者堂上堂下之樂竝作也升歌三終笙入三終間歌三終合樂三終通之為十二而謂之九成者升歌笙入共為三成也蓋間歌合而言之為三終分而言之為六終與升歌笙入同也是六終乃為三成合樂三終則六終具其中矣故謂之三成
書言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蓋詠時擊磬拊琴瑟也此是說升歌〈三成〉言下管鼗鼓笙鏞以間蓋間時奏笙堂下而隨之管鼗鼓鏞也此是說間歌〈三成〉言簫韶九成鳯凰來儀此是說合樂〈三成〉
以上九成不言笙入者笙入與升歌共為三成故不言
讀書叢説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叢說卷四 元 許謙 撰
禹貢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卷四>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卷四>
禹貢專為紀治水之成功而併及貢賦之數故九州紀水道土色田賦之等貢物貢道為詳餘皆或見或不見古史言簡而意宻則又有言外之意惟冀梁雍言山獨詳諸州不言者天下之勢西北髙而多山故也徐雖言山乃蒙羽之小者又止言藝則不專主於𨗳山冀青梁不言澤者冀梁多山而地峻青邊海而水易洩故三州無澤也雍雖多山而豬野在其西北之偏黄河之外地形稍下故有之也荆豫梁不言原隰者諸州有大澤者無原隰有原隰者無澤州彭蠡太湖其浸甚大荆州雲夢闊數百里豫之滎波菏澤孟豬皆巨浸則原隰之地固少矣兖徐雍二者皆有者兖止言宜桑之土耳而雍則豬野在河外原隰在河内相去甚逺惟徐之東原不同東原地甚卑常有水患雖曰原其實下濕謂居濟之東而稍高爾梁州二者皆無者為多山而下不足豬水且無曠平之地也梁雍無篚者多山之地惟出獸皮而所織為罽不假於篚也兖荆豫不言夷者凢地接於山海邊垂之地則有夷豫居天下之中荆雖居於南而禹貢之地不踰嶺兖雖在東北而其東南則接青徐西北皆冀境故三州無夷也兖徐獨言草木者三州在東方皆河淮江之下流被水特甚草木不生今水旣泄而生草木故特書此以表地平也至於冀之不言境域及貢篚則傳已言之矣
書隨山九條八法
旣載 冀旣載壺口
治 冀治梁及岐
至于 冀至于岳陽〈旣修太原云云〉 雍至于鳥鼠其藝 徐蒙羽其藝
旣藝 梁岷嶓旣藝
旅平 梁蔡蒙旅平
旣旅 雍荆岐旣旅
旣宅 雍三危旣宅
書治水十五條十一法
至于 冀至于衡漳
旣從 冀恒衞旣從 雍漆沮旣從㑹同 兖灉沮㑹同
攸同 雍灃水攸同
其道 青濰淄其道
其乂 徐淮沂其乂
旣入 三江旣入
豫伊洛瀍澗旣入于河
旣道 兖九河旣道 荆沱潛旣道
梁沱潛旣道
孔殷 荆九江孔殷
旣西 雍弱水旣西
屬 雍涇屬渭汭
書澤十條八法
旣澤 兖雷夏旣澤
旣豬 徐大野旣豬 彭蠡旣豬
豫滎波旣豬
底定 震澤底定
𨗳 豫𨗳菏澤
被 豫被孟豬
至于 雍至于豬野
土 荆雲土
乂 荆夢作乂
書原隰七條六法
旣修 冀旣修太原
厎績 冀覃懐底績 雍原隰底績
旣作 冀大陸旣作
旣蠶 兖桑土旣蠶
廣斥 青海濱廣斥
底平 徐東原底平
書土十一法
土色五 白〈冀 青〉 黒〈兖〉 赤〈徐〉
青〈梁〉 黄〈雍〉
土性六 壤〈冀 豫雍〉 墳〈兖 青〉 墳壚〈豫 有性無色〉
埴墳〈徐〉 塗泥〈 荆 皆有性無色〉
黎〈梁 細而踈也〉
旣二十一
書山四 旣載一〈冀旣載壺口〉 旣藝一〈梁岷嶓旣藝〉
旣旅一〈雍荆岐旣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
旣宅一〈雍三危旣宅〉
書水八 旣從二〈冀恒衞旣從雍漆沮旣從〉 旣道三〈兖九河旣道
荆沱潛旣道梁沱潛旣道〉 旣入二〈三江旣入
豫伊洛瀍澗旣入于河〉 旣西一〈雍弱水旣西〉
書澤四 旣澤一〈兖雷夏旣澤〉 旣豬三〈徐大野旣豬
彭蠡旣豬豫滎波旣豬〉
書原隰三
旣修一〈冀旣修太原〉 旣作一〈冀大陸旣作〉旣蠶一〈兖桑土旣蠶〉
書草木一
旣敷一〈篠簜旣敷〉
書夷一
旣略一〈青嵎夷旣略〉
底六
底績三 〈冀覃懐底績雍原隰底績〉
底平一 〈徐東原底平〉
底定一 〈震澤底定〉
底貢一 〈荆三邦底貢厥名〉
惟字三十有四當有三義
語助三十
州名之上八〈冀無〉 厥土下五〈冀
荆 豫雍〉 厥田下九
厥賦下一〈冀〉 草木下四〈兖草繇禾
條 草夭木喬〉 厥貢下三〈徐惟土惟金雍惟球琳〉
訓及三
青海物惟錯 羽毛惟木荆惟金三品
訓獨一
只荆州惟箘簵楉之惟以三邦底貢厥名觀之當作獨義
山總四十有二
正導二十有七
岍 岐 荆山〈北〉
壺口 雷首 太岳
厎柱 析城 王屋
太行 恒山 碣石〈正隂列十有二〉西傾 朱圉 鳥鼠
太華 熊耳 外方
桐栢 陪尾〈次隂列八〉嶓冡
荆山〈南〉 内方 大别〈次陽列四〉岷山 衡山 敷淺原〈正陽列三〉
雜見十有六
梁 岐〈冀〉 岱〈青〉
蒙 羽 嶧〈徐〉
蔡 蒙〈梁〉 終南
惇物 三危 積石
龍門 崐崘 合黎〈雍〉
大伾〈兖〉
水總四十有二
正導九
弱水 黒水 河
漢 江 濟
淮 渭 洛
雜見三十有三
洚水 漾 滄浪
三澨 沱〈梁州沱〉 澧
九江 沇 汶
泗 沂 灃
涇 漆 沮〈雍州沮〉
澗 瀍 伊〈以上𨗳水〉
衡漳 恒 衛
灉 沮〈兖州沮〉 漯
濰 淄 三江
沱〈荆州沱〉 潛〈荆州潛〉 潛〈梁州潛〉
桓 沔 流沙
澤總十有一
竝見前圖〈兖徐雍各一 荆各二豫四〉
原隰總九
七見前圖〈冀三兖青徐雍各一〉
東陵 陶丘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卷四>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卷四>
甘誓
周禮小宗伯大師則帥有司而立軍社奉主車注曰王出軍必先有事於社及遷廟而以其主行社主曰軍社遷主曰祖春秋傳曰軍行祓社釁鼓祝奉以從曽子問曰天子廵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
五子之歌
逸者縱肆而不收斂豫者悠惰而不恭敬故以滅其本
有之徳下文盤遊方說遊樂
夏都安邑在河北冀州之境窮國在窮石居安邑之北太康十九嵗〈據前編〉度河而南畋故羿拒之于河不使北歸羿遂有河北之地稱帝夷羿而河南仍屬太康夏國猶存也故五子但惜冀方之䘮後十年太康崩仲康立十三嵗崩夏后相立八嵗寒浞烹羿而據其國王相二十八嵗浞弑王自作歌之嵗計三十二年而浞滅羿又二十年而浞滅夏
𦙍征
官師相規至邦有常刑皆遒人狥於路之言也此正先王之所謹臣人之憲而修輔者疏云平等有闕猶尚相規見上之過諫之必矣百工之賤猶令進諫百工以上不得不諫矣
自政典之上截斷以下為誓師之辭天子威命以上使士衆同心同力欽承威命以毋犯政典先後時之誅火炎崐岡以下戒其多殺當擇善惡威克厥愛以下戒其縱緩其爾衆士懋戒哉一語總結上文
政典以下是戒士衆毋太過毋不及然有兩意先時者訓輕進而邀功不及時者謂失期而怯敵皆是致敗之道此以軍陣言火炎崐岡戒威鋒猛暴愛克厥威戒威武不振此以氣勢言
讀書叢說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叢說卷五 元 許謙 撰
湯誓
湯誓一篇首尾皆以天命言蓋生成萬物者天之道而福善禍淫者亦天之道也為君者體天而教養其民而仁愛之心流及庻彚能叅贊化育者則可謂之天子天則錫之福居於其位而暴虐烝民是逆天生生之意尸其位而不克肖天不能任責則天必降之禍易有徳者而任之
絶命受命雖曰聖人之心與天為一其感召契合之妙有非人所能知者然天聰明自我民聰明亦以彼之惡極天下之人無不怨我之仁至天下之心無不歸只就民心上看天意得時即動動則如意即是受天命張子所謂間不容髪者蓋非聖人之聰明睿知洞見天理人心而有一毫私意於其間者則為妄作僭亂其間何啻千里
湯誓止是誓亳衆所以有不恤我衆夏罪其如台之語可見天下皆怨桀獨亳衆樂湯之化不知有桀之暴故也
仲虺之誥
人之所不能為者湯能為之是其勇人之所不能知者湯能知之是其智
矧予之徳為句朱子曽有此說謂况存我之徳彰著人之言誦我之徳者滿於聽聞
徳懋懋官功懋懋賞懋勉也人能勉於徳者則以官勉之能勉於功者則以賞勉之此古注之意
用人惟己謂用人則取人之善為己之善是則有小善者無不用之但欲成我之徳爾
自邦乃其昌以上釋湯慙之辭徳日新以下勉湯之辭佑賢以下八事正湯所以得天下之道惟其賢徳忠良者則佑輔顯遂之弱昧亂亡者則兼攻取侮之是其賞罰皆得其當無非奉天命順天道而為之所謂栽者培之傾者覆之也兼攻取侮即十一征而天下無敵之事推亡固存謂凡可以亡國之道湯皆推而去之凡可以存國之道湯皆固而守之此邦國乃如此其昌也此正贊湯之徳謂其順天有功於天下而不必慙之意
王懋昭大徳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金先生曰此承徳日新之意而言也懋昭即日新之推也中者無過不及之正理舉天下事物莫〈以下原闕〉
秋之辭有曰凡天子崩諸侯薨既殯而嗣子為君康王之誥是也未就阼階之位來年正月朔日乃就位南面而改元春秋所書是也啖子所言周禮也三代之禮相因此禮其有自來矣祠者祭告之名先王厥祖皆湯也自伊尹而言則曰先王自太甲而言則曰厥祖此太甲即位改元之初伊尹欲發訓以告故特行此禮蓋非常禮也䘮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越紼而行事嗣君固不得行祠事而臣子一也伊尹亦安得吉服以攝祀乎成王崩太保逆子釗入翼室越九日王與太保皆麻冕受傳顧命見諸侯乃釋冕及䘮服召公為之也伊尹將陳烈祖之徳官刑之制質之於湯主而告之故特祠焉此伊尹召公變禮行權非可執常禮議之也湯之崩雖不可考知在何月三祀十有二月以冕服奉嗣王歸亳蓋適當除䘮之初則元祀十有二月湯猶未葬也直告於殯宫爾伊氏蓋堯之後尹其名也侯服甸服羣后近畿之諸侯也冡宰大宰卿之長也百官總已以聽冡宰謂百官各總己之職以聽伊尹之訓斯與孔子之云辭同而意異者也伊尹之訓雖主於告王而官刑之戒蓋亦兼告羣后之官故史臣之序如是
古注以太甲繼湯立者則是謂踰月而改元者非蔡氏辨之甚詳蔡氏謂太甲繼仲壬而立者則非胡五𡶶辨之甚詳
三風十愆疏曰舞及遊畋得有時為之而不可常然故三事特言恒歌則可矣不可樂酒而歌故以酣配之
聖謨洋洋嘉言孔彰聖人之謨訓固廣大而難窺測如官刑之嘉言則甚彰著易見
太甲
伊尹之徳與湯竝而孟子曰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髙宗亦曰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然則尹又湯之先覺者湯之所以受天下為天下王而尹不與者特以勢耳湯為諸侯而尹則匹夫故也其奉天命而伐夏救民謀猷措置及立國之規模皆湯尹並其功勞及湯既沒故尹獨以天下為己任其告太甲之言大率多有己與湯同其天下之意其丁寜告戒太甲使之母墜失基業者尤諄諄也後三篇皆此意
金先生說欽厥止之止與益稷安汝止之止皆作此心靜止未發未接物時說謂於平日不接物而心静之時以敬存此心使之虚靈專一故於接物之際動皆中理欽者敬也上慎乃儉徳戒其驕奢惟懐永圖戒其苟且若機張省括於度戒其輕發故於不接物時戒其敬而動則率乃祖之攸行
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二惟字作接語辭看言逆於心毋以為怒必求諸道合於道者宜從之言遜於志毋以為喜必求諸非道不合於道者去之逆耳之言非必可從遜志之言非必可違故又在求於道專以道為中
咸有一德
監于萬方啓廸有命眷求一徳俾作神主有命是始初天賦之以清淳之美質徳是作為止於至善者正如中庸言天下至聖先曰聰明睿知足以有臨是以質言其下仁義禮知四者是以徳言也蓋天降生人其得氣之清而聰明睿知亦時有其人但能全其徳者少既曰湯武反之則知有美質失而不能反者亦多矣天既厭夏於是監觀萬國凡有命者皆開啓廸𨗳使之全其徳而又獨求萬行全善聖徳具備者眷念之俾作祀神之主於是得湯與尹焉其語意有如孟子出乎其類㧞乎其萃兩語
啓廸有命受天明命兩命字所指不同上命字氣兼理下命字全以理言有命是天降生人之命是理氣兼有明命是俾作神主之命是湯徳之全動與天理合而天自然歸之獨以理言明命當與上命靡常之命同
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徳惟吉凶之及於人未嘗僭差在人為善不善爾惟天之降災祥亦無他在徳之一不一爾僭祥當兩讀疏云指其已然則為吉凶言其徴兆則為災祥吉凶已成之事指人言之故曰在人災祥未至之徴行之所招故言在徳吉凶已在其身故不言來處災祥自外而至故曰天降其實吉凶亦天降也
徳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
蔡氏之意曰徳者善之總稱善者徳之實行一者其本原統㑹徳兼衆善主於善故得一本萬殊之理善原於一協於一故達萬殊一本之妙金先生之意曰徳指行言善指理言一指心言協參㑹考比之意古今之徳皆可師而制行不同不可拘一定之師在於擇其善而已天下之理雖善而隨時取中則又不可拘一定之主所以參㑹考比之者又在於此心之克一而已蓋古今徳行或柔或剛或正直或清或和或無為或勤勞在我不可拘一定之法必擇善者從之然善無定主均一事也或施之彼時則為是施之此時則為否均一節也或用之此事則非或用之彼事則是所謂時中是也所以參比㑹同之者非純誠有定之心其孰能精擇而無差也哉
蔡氏徳善一皆以理言專主一本萬殊之說其說渾融恐用功者難見入頭處且本文謂徳主善為師是師善以成徳也若曰徳兼衆善則善為徳之子目於主而師之之義恐有㣲礙於下兩句用功恐為尤難當從金先生說則條理分明而脉絡貫穿學者可以為用功之方矣
金先生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徳即前可以知後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即小可以知大蓋人之修徳豈止尊一身安天下利一時而已至於廟享百世不祧亦其餘澤也長萬夫者尚可觀其政之善惡况為天下之君或有小惡乃謂人之不知乎深勉戒之也
末三句只一意匹夫匹婦不獲自盡者舉凡天下之民有一人不得遂其生其情無所告訴不得上達蓋因自廣狹人所以致此是則徳澤不能盡徧不能成平治之功矣
盤庚
五邦蓋湯居亳一仲丁遷囂二河亶甲居相三祖乙遷耿四徙邢五自囂以下皆河北地
由說文作甹木生條也蘖與枿同伐木餘枿謂斫髠而復生
汝曷弗念我古后之聞汝何不以所聞於古后者而思念我今日之事乎
用降我凶徳金先生曰猶傳所謂有汾澮以流其惡國語所謂沃土民不才瘠土民好義之意蓋消斯民沉溺重膇之疾而絶後世驕奢淫侈之風也
篇末朕志絶句則若否一字如傳意或否字絶句則若為虚字謂告汝以我之志及非我之志者汝皆當欽之
說命
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天子惟君萬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知道固謂之明哲然豈徒知而已實欲見之辭令事為以為民之準則使人法而行之可也居天子之位而君臨萬邦百官之所承仰法式王出言則為命令今王固以明哲之資君萬邦乃黙不發言則臣下無所禀令而王亦失為君之道矣
恭者敬身以處黙者不言而居思道者思天下之理惟其思之精故此心誠敬純一通於神明心為人身之主宰帝則天之主宰也天者理之所自出帝則理之妙而莫測者也此心誠敬與理為一則自然達於神妙而說之心亦純誠無間者也故高宗夢帝賚良弼惟在於說此以心感心以理融理而莫可以常情觀者也
傅氏本堯之後說蓋姓伊祁而傅氏也或曰說不知其本姓氏以築於傅巖以地為氏
若金用作礪鈍則欲使之銳謂事有所不得行而求輔其決此以行言也若濟用作舟楫阻則欲使之通謂理有所不能明而求輔其通此以知言也若旱用作霖雨枯澁燥竭欲得其沛然謂義理未融而求其滋助以致於化此以涵養言也
金先生曰若藥弗瞑厥疾弗瘳謂言不直則己之宿疾不除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謂知不明則行有所不遂
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天者理之所自出故王者法天象莫大於天雖無所不覆而化育萬物者亦豈自用凡日月星宿雨露風霆皆所以為天之用而代天之行者也王者雖處至尊之位豈能以一人之聰明徧及庶物故樹立君長以共治之皆奉順天道而為之也雖位有尊卑皆在民之上豈惟使其身安康豫樂而已正欲其治民也二語總指有位者而言下文四惟字則歸重於王聖王上法於天則臣敬順而民從治精神運量命令舉措稍爽於天則下有不得其所者矣
惟天聰明下四惟字有三意第一字起語辭第二獨意三四則接語辭惟口起羞下四惟字則歴數之辭
干戈省厥躬謂欲以干戈加於人則先當自省其躬在我之徳已至澤已加於人而有不順者則動而丕應厥志者在我者有一毫未盡則在彼有辭而〈闕〉
讀書叢説卷五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
欽定四庫全書
讀書叢說卷六 元 許謙 撰
泰誓上
讀泰誓者有三大條目當先辨其一舊說以虞芮質成為文王受命之年至九年文王卒武王立仍冐文王之年而不改元至三年觀兵孟津蓋因書九年大統未集及史記伯夷傳父死不葬而附合書序十有一年之說此不可信蔡氏已辨之其一小序十有一年武王伐殷經十有三年春大㑹於孟津孔氏謂序十一年為觀兵經十三年伐紂歐陽公從序以為經誤此說非當從經蔡氏亦已辨其一王曰蔡氏以為史臣追稱此說非也湯武知天命已去桀紂而歸己故正位號以天子而伐獨夫若猶用舊名則是諸侯而伐天子豈足號令天下哉泰誓牧誓武成諸篇證驗明白蔡氏皆曲為之說故反有滯礙類上帝告皇天天子之禮也予一人天子之名也六師天子之六軍也豈特此哉如曰有道曽孫周王發又曰昭我周王若當時未稱王史何故破碎本語一一改之
命我文考肅將天威作一句謂皇天命文考使敬將天威以定天下或考字絶句則謂皇天既怒紂則命我文考矣文王於是敬將其天威欲有為而未集
以爾友邦冡君觀政於商師能左右之曰以之以謂武王率諸侯事殷以觀殷之政事視其能悛惡與否非謂有所窺伺也
牧誓
車上五兵戈殳㦸酋矛夷矛戈長六尺六寸次殳長尋有四尺自是而上各益四尺至於夷矛則長二丈四尺
崇尊之也長居人之上也信任而使令之是皆左右便辟用事者又甚則使之有位而居大夫卿士之任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卷六>
大禹法象龜文止於前十句其初一曰至次九曰二十七字是箕子對武王陳述之辭其後九疇之目亦禹之經箕子陳之時敬見於後
十有三祀以見武王於伐紂之後既釋箕子之囚即訪之
箕子殷所封爵邑武王克商封先代之後及功臣殆徧而經不言封箕子蓋箕子不臣周而武王亦遂其志故止仍其舊邑而已
王問天隂定下民而輔合其居正我不知其秉彛人倫之所以能敘者其意若曰天生民之初無言語以告訓無聲色以警示而民之彛倫自然有敘其所以然如何蓋極本窮源之問也意武王惟知箕子之有道知天未必豫知箕子有洪範之傳也儻先知世有洪範之傳武王安得不深造其理而直待問於箕子乎箕子之對若曰天道所以流行不息者五行也其生物者亦此也人禀五行之氣以成形禀五行之理以為性然則令彛倫所以叙者乃天道之自然不待諄諄命之而不可以逃者也故九疇之叙者五行次即及五事餘亦皆不外乎〈以下原闕〉
酸木實之味辛金氣之味今於五金之器盛物乆而後見惟銅為甚甘則榖味為多以上聖賢取用之意各自不同觀造化者不可執一此類可見五味唯木實皆有於此又見五行之中又各具隂陽五行
蔡傳五行有聲色氣味水之聲羽色黑氣朽火之聲徴色赤氣焦木之聲角色青氣羶金之聲商色白臭腥土之聲宫色黄氣香味則經文是也
恭從明聰睿金先生曰五事之則肅乂哲謀聖金先生曰五則之功謂修五事之效也從者順於理也明聰謂無不見聞是於見聞者極知其善惡耶正所謂視逺惟明聽徳惟聰是也睿者通乎微以一事言也聖者無不通以萬事言也自通一事以至於萬事自睿以至於聖聖所以為效也總而言之睿似貫聖似一見事之明所以為知哲聽事之詳所以成我之謨謀
五行五事第二重皆言曰第三重皆言作五行之曰謂其自然如此也五事之曰謂其當如此也言作則皆謂馴致以至如此也
用八政總曰農民以食為天也故食居一孔傳農厚也蓋非訓農為厚謂農所以厚民也貨非必金玉珠貝也布帛亦貨也食以養其口非布帛不足以養其體故貨居二此二者皆出於農為政有此本然後可施其餘有衣食以養其身而不知此身及衣食之所從來則無異於禽獸則當為祭祀以報本故祀居三有衣食祭祀又當有土地宫室以居之故司空居四然亦以民事所始之先後而言蓋上古民之初生雖未有火食粒食之羙冠履衣裳之制固已食禽獸之肉而衣其皮矣而食又居衣之前古人飲食必自祭其先此天性不待教而能者觀豺獺之祭魚獸可見矣故食貨祀之次如此而分井授㕓為宫室以易巢穴又在其後故司空次祀後也慮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故司徒居五教而不從刑以威之故司寇居六洪範治天下之道也欲教化達於天下必諸侯逺人有交際之道故賓居七萬國之衆或有不朝不臣必加以兵故師居八
八政即周禮六官冡宰制國用則食貨冡宰也祀賓宗伯也師司馬也與三官共六官
蔡傳厯數歩占之法歩謂推其常占謂察其變
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一語總上三節言此三者人君既念之受之錫之福則是人斯其能歸於皇極矣
無偏陂好惡無偏黨反側戒辭也遵王之義道路勸辭也王道蕩蕩平平正直贊辭也㑹其極遵其義道路也歸其極皆至於蕩蕩平平正直也大抵皇建其有極一語為君之職此韻語乃教民歌詠之以求合於君之極者也
金先生曰三徳直字與克字相類謂平康之世以正道直而行之
蒙者木兆蒙冐也蓋兆直上如木冒土而出者也蔡傳貞屯悔豫皆入蓋易九六變而七八不變屯☵豫☳此一四五爻變者皆九六也而二三六爻不變者皆八也
五事五兆庶徴皆順配五行則肅乂哲謀聖與雨燠寒風自以類應雨者隂陽之和也貎恭而肅則敬德潤身百體和順故時雨順之金先生曰言從而乂則號令順理人心開明故致時之順視明而哲則陽明内主故致時燠之順聽聰而謀則閉藏黙運好謀能斷故致時寒之順思睿作聖則妙萬物而無迹故致時風之順
狂僭豫急蒙而為恒若之應則是五事皆不能謹而其心術威儀事功之舛謬所致也必求其說及於上五者則鑿矣狂縱也狂縱則泛濫流下如水之洋溢有潤下之勢故恒雨順之僭者差也太過也僭差而過則剛果發如火之燄燄有炎上之勢故恒順之豫怠緩也優游無斷姑息不忍猶生物而不能成物是有春而無秋也故恒燠順之急嚴廹也嚴苛峻廹暴虐不仁有摧折而無發生是長秋殺而無春榮也故恒寒順之此所謂周末無寒嵗秦亡無燠年者也蒙昏昧也昏晦黯闇瞀亂溷濁政事無章而風行於地則蠱亂飛故有恒風之應也五事皆順於則故五者時至而間見五事皆不順於則則政令偏陂而恒有此應矣
日月麗乎天四時各有常道雖經於宿度而不入於宿之中或有入於宿中則為失常道而隨宿之所主為災異間有當自宿内過者則不為異夫休咎之徴自上而生豈特王為然凡居民上者皆足以致之但其應有大小爾民則不足以致徴而休咎係上人之得失故撫民者當視民之好惡而好惡之其所好不過飽煖安逸㷀獨得所而已此其常也然生民有欲所好又豈止此而已哉則其好必有異於衆者故為上者順其常而遏其異此治民之道也譬則星雖所好不同而日月之行自有常道星有好亦不得施儻為人上曲從民之私欲以干譽則上害於政下妨於民而為國之病矣譬則日月失當行之道而入於星宿之中以其所好而應立至也日行處不見星象故但言月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天本無黄道歩天者欲按圖以定太陽周嵗經行之處而以黄色紀之此黄道之名所由起而日君象也其所經行則為中故曰中道蓋天之北極出地面三十六度自極之南五十五度為天之中又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是去極六十七度也又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是去極九十一度也又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是去極百一十五度也所謂北至東井去極近南至牽牛去極逺此南北字以人仰望於天而於夏至冬至之時見日經行去極之逺近而言也東至角西至婁去極中者此東西字則以二十八宿一定之位而言以角亢七宿居東奎婁七宿居西者也去極中則亦以二分之時仰觀於天見其經行者而於冬夏至之逺近為中也凡此皆言日行之道九行者青赤白黑道各二并黄道為九也日一嵗一周天故以分至定日經行之位月一月一周天而嵗十二與日㑹故凡言月之行道必以朔望而言之月之於日臣之於君之象也臣從君而行有扈從而不敢當道嫌似君也故月常行下道而不敢當君行常與黄道異塗而相去六度至二道之交則在一度之間但言道者主於圖而圖所以仰窺故必易置宿度東西之位而左布然後可得而通也若以定位而言則青道白道以圖横看青道二出黄道東而立春春分行之者謂己辰卯亥戍酉六辰之位青道皆出黄道之東而南北為青黄道之交白道二出黄道西而立秋秋分行之者亦謂上六辰之位白道皆出黄道之西而南北為白黄道之交也蓋日春三月在亥戍酉三辰秋三月在己辰卯三辰故也赤道黑道以圖豎看赤道二出黄道南而立夏夏至行之者謂申未午寅丑子六辰之位赤道皆出黄道之南而東西為赤黄道之交黑道二出黄道北立冬冬至行之者亦謂上六辰之位黒道皆出黄道之北而東西為黑黄道之交也以日夏三月在申未午三辰冬三月在寅丑子三辰故也若以經行而言則春秋冬之月道望常行於日道之内而朔常行於日道之外惟夏之月道朔望皆行於日道之外如春分之朔當在婁而望當在角在婁者去極九十七度在角者去極八十五度上去極六十七度下去極百十五度也秋分之朔當在角而望當在婁在角者去極九十七度在婁者去極八十五度上去極百十五度下去極六十七度也夏至之朔當在井而望當在牛在井者去極七十三度在牛者去極一百九度兩各去極九十一度也冬至之朔當在牛而望當在井在牛者去極一百二十一度在井者去極六十一度兩亦各去極九十一度也然此特以分至言其大畧耳大要以日之所經行而為之進退蓋日主於氣月主於朔而九行以氣言者月從日也但氣朔必不齊月之易道常在四立以漸推移朔望兩隨所而遇故朔望値兩道交處必蝕凡此皆言月之行道然日月之行二分二至相去懸絶如是者蓋亦以日時漸差而然非謂春分方在此而夏至遽移至彼也觀此則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說或可見矣
南望去地面
冬至 日〈三十一〉 朔〈二十五〉 望〈八十五〉夏至 日〈七十九〉 朔〈七十三〉 望〈三十七〉二分 日〈五十五〉 朔〈四十九〉 望〈九十一〉此以大較言之若朔望遇交則日月必蝕
<經部,書類,讀書叢說,卷六>
福極本天之所與而君民共之者也君建皇極於上則能備受五福而六極不足以及之矣君則順天以理民集五福於身而𨗳之使之避極而趨福所謂斂福以錫之也其予奪蓋可與天同功而不可有一毫私意於其間有一毫之私則有不當錫之福不當加之極矣此蓋係於皇極之建不建也夫鰥寡孤獨者常有養水旱凶荒則賙其急仁政以閑其良心醫藥以濟其夭死錫之壽也分井㕓以生其財輕賦斂以厚其用錫之富也諸侯用命盗賊屏息則民以康徭役不興游政有時則民以寧脩身以先之學校以教之則能攸好徳明徳於良心未喪之前慎罰於惡幾未甚之際則可考終命反是則用極於民矣然民之一身天所以與之者素有分而秉彛好徳之心又上下之所同然是民欲受天之福則惟好徳之一節耳能好徳則四福亦莫不隨之而六極自逺矣雖其分有厚薄之不同而知富貴之在天能殀壽而不貳是皆好徳者為能而所以承四福者也故洪範之書言錫之福惟曰有猷為能守好徳者也此福雖主於禄而言然亦可見上之𨗳下下之敬天惟在於好徳而已上之人能使下好徳則可遂其錫福之公下之人能攸好徳則可享天所賦之分上之人好徳則能建其有極下民好徳則能錫汝保極矣故洪範惟言錫福而不言錫極蓋入此則出彼而善固人之所本有也
金先生洪範經傳文
一五行〈漢石經無一字餘傳俱無疇數〉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金先生曰此九疇之目蓋大禹本經其發明者蓋禹之意而箕子傳文也然則此自水曰潤下以下為箕子傳文〉
二五事一曰貎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禹經〉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箕傳〉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冦七曰賓八曰師〈禹經無傳〉
四五紀一曰嵗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厯數〈禹經〉曰王省惟嵗卿士惟月師尹惟日嵗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嵗時既易百穀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㣲家用不寧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此箕子五紀傳舊錯簡在庻徴〉
嵗統十二月月統三十日故觀五紀而法之者王自省如嵗卿士省如月師尹省如日蓋師尹統於卿士卿士統於王其事任大小可見故各以其位之大小以盡其職分之所當然儻上不逼下下不僭上則上和下順而有百穀用成以下之善應無易者不僭不逼之意也或僭逼横生所謂既易而有用不成以下不善之應星宿雜陳於天亦猶庻民之處於下也師尹以上治人者也庻民治於人者也其所好不同者蓋無窮而治之者則以常道而已苟狥民之欲則枉常道而亂矣故曰月之從星則以風雨也然兩日月字不同上日月統於嵗者也下日月麗乎天者也蓋上取法於嵗月日而下取法於星故也五紀不言厯數言嵗月日星則厯數固在其中矣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㑹其有極歸其有極〈禹經〉曰皇極之敷言是彛是訓於帝其訓凡厥庻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箕傳〉
六三徳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禹經〉平康正直强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髙明柔克〈箕傳〉
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䝉曰驛曰克曰貞曰悔〈禹經〉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庻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庻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彊子孫其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庻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龜筮共違於人用静吉用作凶〈箕傳〉
八庶徴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風〈禹經〉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廡一極備凶一極無凶曰休徴曰肅時雨若曰乂時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徴曰狂恒雨若曰僭恒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箕傳〉
九五福一曰夀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徳五曰考終命〈禹經〉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於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徳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徳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髙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穀汝弗能使有好於而家時人斯其辜於其無好徳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箕傳舊以有皇極之語故錯簡在皇極〉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禹經〉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此福極總傳舊錯簡在三徳〉
金縢
三王有丕子之責於天金先生從朱子説如責其侍〈闕〉之責謂天責取武王於三王也蔡氏疑前既言天責取之後却言無墜天之寳命似乎相反故作三王當任保䕶之責而于天之下有闕文然詳文意其重乃在定爾子孫及先王永有依歸兩句其意蓋曰元孫遇危暴之疾蓋将必死若是三王蒙天責取武王則以旦代之蓋予仁順於祖考又能事鬼神也鬼神即天不必指三王也武王乃者受命於帝遂能定爾子孫而撫有天下今三王幸勿墜天元降之命以佑武王則先王有依而子孫永定蓋謂前後雖皆天命而前命所係者重三王宜佑之而以我應天之後命也
大誥
有大艱於西土至我有大事休金先生以為命龜之辭蓋因武庚之叛而卜今并以祝辭告於衆所以前不叙殷叛事無費辭也自兹不忘大功以下共為一章兩天降威與前天降割皆言武王崩也上天降威告於衆也下天降威述命龜之辭也閉者有所避而不出之意言今兹不敢忘武王之大功且不敢避天威而不為凡武庚之叛意皆在兹字内於是用寧王所遺之大寳龜以介紹知天之明命即祝之日有大艱難之事於西土之周國本為西土之人如三〈闕〉亦且摇蕩不静於此蠢動〈闕〉殷小厚之國大敢經紀其遺叙以大降威於我國武王初䘮又知我國有兄弟之疵隙而民不安靜言曰我将復殷之天下反鄙邑我周國今於其蠢動之明日民有獻賢者十人出為予助以徃撫寜大難繼武先王所圖之功我有此大事其休羙乎既命之則我灼龜而卜乃并吉并吉者習吉也金先生之大意如此
天棐忱辭朱子曰棐本木名而借為〈闕〉字顔師古注漢書云棐古匪字通用是也天畏以忱猶曰天難諶爾孔博訓作輔字殊無義理〈文 七十一卷〉金先生書中棐字皆作匪説惟洛誥不然
康誥
乃服惟𢎞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言汝之所當服者惟在廣王徳意和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定天命作新斯民應保養之也作新化之也上有惟字下亦有惟字語意若曰惟當如此又當如此
非汝封四句刑殺者天所以討有罪非汝封可以私意刑人殺人無或以私意刑人殺人非汝封又言可以私意劓刵人無或以私意劓刵人蓋謂非獨刑之大者不可私刑之小者亦不可以私意用也
酒誥
周禮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灋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内史掌王之八枋之灋以詔王治四者即天官大宰所建之六典八灋八則八柄也
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大宰即宰天官也典經常之法也邦國王及諸侯皆是也六典六官各掌其一宰則相職也故皆建之〉
一曰治典以經邦國治官府紀萬民〈太宰所掌治典者八
政事法制所以治天下之大法皆主之〉
二曰教典以安邦國教官府擾萬民〈春官司徒所掌櫌者勞而熟之之謂司徒掌徒衆其政莫大於教人為善故曰教官府而擾萬民〉
三曰禮典以和邦國統百官諧萬民〈春官宗伯所掌禮之
用有叙而和故曰和曰統曰諧〉
四曰政典以平邦國正百官均萬民〈夏官司馬所掌政之大者為兵故司馬獨曰政典外以平邦國之亂内以政而正百官職方制貢賦故曰均萬民〉
五曰刑典以詰邦國刑百官紏萬民〈秋官司㓂所掌〉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任百官生萬民〈冬官司空所掌冬官
主事故曰任百官主空土以給民故曰富邦國生養萬民〉
以八灋治官府〈百官所居曰府此是朝廷之官府故下文惟曰邦而不及國邦者天子之邦也〉
一曰官屬以舉邦治〈官屬謂六官其屬皆六十〉
二曰官職以辨邦治〈官職謂六官之職如治職教職之類辨別也謂各司
其職〉
三曰官聨以㑹官治〈官聨謂國有大事一官不能獨治則六官共舉之小
宰有六聨謂祭祀賓客䘮荒軍旅田役斂弛也〉
四曰官常以聽官治〈官常謂各自領其官之常職〉
五曰官成以經邦治〈官成謂官府之成事品式〉
六曰官灋以正邦治〈官法謂職所主之法度掌祭祀朝覲㑹同賓客之法
度〉
七曰官刑以糾邦治
八曰官計以弊邦治〈三年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
以八則治都鄙〈則亦法也都之所居曰鄙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内者〉
一曰祭祀以馭其神〈馭謂敺之納於善〉
二曰灋則以馭其官
三曰廢置以馭其吏
四曰禄位以馭其士
五曰賦貢以馭其用
六曰禮俗以馭其民〈謂昬姻䘮紀之禮〉
七曰刑賞以馭其威
八曰田役以馭其衆
以八柄詔王馭羣臣
一曰爵以馭其貴
二曰禄以馭其富
三曰予以馭其幸〈幸謂言行偶合於善則有以賜予之以勸後〉四曰置以馭其行〈有賢行則置於位〉
五曰生以馭其福〈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
六曰奪以馭其貧〈臣有大罪没入家財〉
七曰廢以馭其罪〈廢猶放也〉
八曰誅以馭其過〈誅責讓也〉
此皆大宰之所建而大史内史又以逆王詔王也然内史之八枋則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名與次有與前不同者因事無常而互見也
太史内史王朝官非衛所有蓋此章百宗工以上皆言殷之舊臣侯甸男衛亦以近殷都者言之也自矧惟爾事以下方指衛國官
宏父定辟蔡傳宏父事官司空也主廓地居民廓即辟也則定辟之辟當作開闢之義
梓材
梓材舊以為告康叔為政之書蔡氏以為簡編斷爛而誤屬一篇之中意不可強合金先生曰梓材之書營洛之書也其總叙見於召誥曰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其命庶殷即多士之書叙所謂惟三月周公初於新邑洛用告商王士者也其命侯甸男邦伯梓材之書是也其叙即康誥之叙所謂惟三月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大和㑹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於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誥治蘇氏所謂洛誥之敘是也梓材前章皆咸勤之意後章則乃洪大誥治之辭其間辭意無不脗合者篇首王曰封之封誤衍之也左氏曰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是作洛之際必合諸侯各率其卿士大家将其徒衆以受役所謂四方民大和㑹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於周也周公咸勤則勞來撫恤之也大家則皆將其醜類從於諸侯以聽役於王室為諸侯者當以其臣民下通意於大家以其臣上通意於王室承上勞下邦君之常職也故曰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惟邦君汝若恒也古者動大衆興大役則司徒率徒衆司空畫土疆司馬以軍法治之君行師從師師者一師之長也即三卿也卿行旅從尹旅者一旅之長三卿之副也周公喻邦君又欲邦君告其卿大夫曰予罔暴厲殺人蓋不欲以軍法從事也然亦必邦君先能敬以勞來其民則自此以徃卿尹皆能敬以勞來其民故曰越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曰予罔厲殺人亦厥君先敬勞肆徂厥敬勞也古者徒役起於夫家丘甸而罪𨽻之人又服役於其下故凡徃日姦宄殺人者自有本罪而所連歴之人古法所謂胥靡今法所謂干連知情藏匿者與為公家之事而竝縁傷人者皆入於罪𨽻今既與此大役服勞王事皆與赦除同於良民故曰肆徃姦宄殺人歴人宥肆亦見〈見疑作為〉厥君事戕敗人宥也凡此優恤赦宥之事皆邦君所當承流則又述王啟侯監之言在於為民不在於厲虐故曰王啟監厥亂為民曰無胥戕無胥虐也古者興役動衆孤寡之人無所與不幸而在焉必加優恤之若晉師之歸老疾勾踐反耆老之子是也古者徒役之中亦有臣妾如女子入於舂藁之類蓋供樵㸑之役於此亦必優恤之故曰至於敬寡〈敬疑作矜〉至於屬婦合由以容也則又繼述王教邦君之命皆為恬養之仁而不在他故曰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養引恬也自此以上皆為咸勤之事而又以自古王若兹監罔攸辟結之宅洛之事上承武王定鼎之意而繼志述事以文太平故即作洛之時田里居室器用之事為喻故曰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樸斵惟其塗丹雘者此遷洛之議而又述今王惟曰以繼之夫營洛之事一為四方朝貢道里之均故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懐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徳后式典集庶邦丕享一為殷民密邇王化故曰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徳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而又終之曰已若兹監惟曰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則又述王之徳意使諸侯皆知之不惟作洛之際敬勞其民而所以為國家久長之計者亦無出於保民者此又召誥之意凡此以上所謂洪大誥治也
召誥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徳二句再提起前敬徳之語而以夏商徃事為言當監之而疾敬徳下至嗣若功共為一章言王者以敬為安居之所今王不可不疾敬其徳不可不監視夏殷二代禹湯有徳既服天命當有歴久之年其後子孫不能延長弗克享國我於天命幽㣲之理皆不敢知我但知不敬其徳者即早墜壞其所受之命而喪亡爾今王嗣文武而受其大命我亦惟此夏殷二國之命繼禹湯及二代賢哲之君有功者庶幾不墜文武所受命固不可不疾敬徳而以敬為所也我者為成王我也前言相夏殷謂天命無常不可保此言國祚興亡惟在人君敬徳不敬徳必可信
洛誥
周公至洛而卜蓋卜下都以處商民舊說以卜澗東瀍西為卜王城非也召誥召公三月戊申至洛卜宅得卜則經營庚戌攻位甲寅位成翼日乙卯周公至洛則逹觀於新邑營無再卜之意洛誥乙卯朝至於洛與召誥合夫召公既卜且攻位而有成矣周公乃再卜之何耶儻卜而不吉又將遷位耶則召公為不可信矣况武王定鼎於郟鄏所以營東都繼先志也而謂卜都於河朔又何也儻以卜河朔為下都澗東瀍西為王城則尊卑緩急又無序矣此時王城已定周公但卜處商民之地以河朔頗近商舊都遷民之便而先卜之次及澗瀍二者皆惟洛食我乃者改事之辭是兩卜也又卜瀍東亦惟洛食是三卜也蓋王都在洛三卜之龜墨皆以洛與此地對定故皆惟洛食也舊説以澗東瀍西為王城蓋以二水皆南流入洛故也且瀍水出穀城澗水出新安流而至洛其經行已逺今亦不詳周公所卜定於何處而王城廹近洛水之陽蓋不患其說之不通也
孺子其朋至敘弗其絶金先生之意謂孺子成王也朋者友之也其者期辭也孺子其友於百工謂與之議論謀猷公其心以與共天下之事又言孺子其朋而徃治於洛無若火始然其光燄燄用此小明以御事則心機日熟而欲日熾必至灼爍延熱而不可絶矣
王以秬鬯二鹵曰明禋以休享於周公以為事周公如事神明也禋精意以享也鬰鬯雖所以祭宗廟而賓客亦以此祼之如周禮大行人上公再祼而酢侯伯一祼而酢之類是天子待諸侯之禮也然則此文惟禋字為主爾鬯非必事神明也
多士
金先生以多士之書即召誥告庶殷之書也三月即召誥周公至洛之三月孔傳以為周公致政明年三月蔡氏以為成王祀洛次年三月皆仿像之辭恐不得事實
朕不敢有後謂所以遷居於西者非我樂於不安也是惟天命如此無敢有違故我不敢後之爾無我怨
君奭
天命不易謂未受命時不可以易受天難諶已受命而又不可信惟恐將移而之他
天惟純佑命至罔不是孚金先生曰天所以純佑命者則商家實有許多故家遺俗王朝羣臣無不兼持其徳明恤官屬外而藩屏侯甸況及奔走之人皆能各用其徳以輔厥辟之治故一人有所作為於四方人心無不孚信
迪見冐聞於上帝見謂徳昭著於上冐謂徳覆冐於下然後聞於上帝見就自身言冐就及民言
收罔朂不及金先生曰召公收身而退不勉其所不及多方
奄蓋與淮夷徐戎同叛以應武庚者成王周公既定殷而就伐奄至三年然後平只一時事未嘗兩出軍孟子謂伐奄五年討其君與詩東山三年歸之說合即此事也所以三年之久者奄非能抗天下之兵也聖賢用兵不以多殺人急成功為事直欲其心服爾故若是其久也
告爾四國多方至弗永寅念於祀告爾管蔡商奄之四國及多方之國紂罪貫盈禮宜誅絶而廢其宗祀其民久化紂惡亦皆當誅惟爾殷侯武庚仍為殷君而尹正其民者我惟大降宥爾之死命恩可謂大矣爾乃昬罔不知方且大思圖謀天命為叛逆之事是乃弗長永敬念於宗祀而自欲絶之爾
自作不典圖忱於正自為不合典常之事乃欲圖謀人信之以為正
立政
兹惟后矣謀面用丕訓徳則乃宅人自乃敢告教厥后以下乃大臣深知俊人之徳博求之而告於君謂可居三宅此一節謂於是夏之為君者聞其言又不輕信而必謀之於人面之於己灼見才徳然後用之果有大訓於徳則乃使之為三宅人
兹乃三宅所以無義民者蓋因桀弗如其先君任人之道
成湯既升陟居天子之位乃丕釐上帝耿光之命丕以推其大規釐以理其條目乃用人居於三宅所用之人則克即其宅謂果能勝其任也然人才當廣求雖已有人徧居三事又當畜才以待其需儲之以待充三事者則謂之三俊曰三有俊則克即其俊謂實能有其才也湯則深嚴思惟其治天下丕大之法式事制曲防已有成規然後能用三宅三俊所以在商邑則能和協於此在四方則雖逺莫不於丕式之中以見君徳
文王惟克厥宅心三句謂文王惟自能宅安其心則能自立此常事司牧之人皆是能俊有徳者
成湯文王於三宅之人能宅之者蓋能因紬繹其人灼知其心兹乃使之乂事繹則謀面之謂也
以上皆金先生之意推而為說從表注句讀段落方可從此說
周官
六服周禮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又外五百里甸服又外五百里男服又外五百里采服又外五百里衛服又外五百里要服〈要服蠻服也〉九州之外謂之蕃國職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蕃各方五百里二說不同蓋方五百里總言兩面也一面二百五十里王畿及九服共方五千五百里職方九服而大行人自侯至要止六服謂九州内也九州外蕃國則兼夷鎮蕃而言世一見者也此書六服即要以上六服也
傳曰有虞氏官百夏二百商三百周三百有六十道即事理當行之路論道者論脩身治人之常道所以為經邦之本者也隂陽則天地所以造化氣運有不齊人君固當燮和調理經邦即燮調也
化即經邦之運用副貳三公經邦之化敬明天地之道三公言燮理參天地賛化育徳隆位尊而任大也三孤位卑不過敬明其道以啟𨗳其君耳
前言六服此又言五服一朝聖人詳内畧外不治夷狄嵗朝止於五服
顧命
誓言嗣謂恐不及戒誓以言嗣子之事
須材金先生謂即下文禮器几席車輅戈龯之屬舊説供䘮用與上下文不相入
周禮司几筵凡大朝覲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依前南鄉設莞筵紛純加繅席畫純加次席黼純左右玉几鄭𤣥謂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然則此所謂篾席乃三重席之最上重也書疏篾折竹之次青者
弁者士也立堂下冕者大夫也立堂上戺階下之隅角東西堂東西廂之前堂是兩夾室之南堂上東西垂謂凡堂上東西面各一階横下而各有一人立於其階之上際側階則東房北堂之上也
三宿三祭三咤宿肅也用此一同三宿而三祭孔傳以咤為奠爵蔡氏從之疏謂經典無此咤字咤為奠爵傳記無文金先生曰咤歎也親没而始受顧命雖不敢死其親用祭服祭禮而不哭然三咤之情則不可遏也
王答拜金先生曰明為後也古者始䘮雖卑者亦拜之此雜用喪禮故也
金先生曰在喪祭告王不飲福太保攝飲福故太保受同祭嚌宅宅亦當作咤絶句
康王之誥
天子五門一曰臯門外朝所在朝覲四方諸侯之所二曰庫門府庫所在三曰雉門外設兩觀懸象魏其内左祖右社之途四曰應門其内治朝之所在〈亦曰内朝〉日朝羣臣之所五曰畢門〈又曰虎門又曰路門〉其内燕朝之所在既日朝羣臣於治朝而退適路寝聽政即此地也今曰應門之内則宜曰治朝或曰内朝蔡傳既言外朝在路門外而又曰應門之内蓋内朝所在兩語不相應恐上外字誤
羑金先生曰字書羑進善也即誘字羑若蓋天誘其衷之意言皇天以大邦之命而改命周亦以文武大能承受其誘衷助順之理而憂勤西土之民爾
畢命
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治道有所當升有所當降初無執一之用故為政者當視時俗為之更張
辭尚體要辭令貴大體而不煩細貴簡要而不泛濫君牙
暑雨祁寒小民怨咨者蓋寒暑雨天之令也小民無知為其不便於己且怨咨之即民心之罔中也其𨗳之難也如此故曰厥惟艱哉思艱圖易即𨗳之中也與上文作一串說下此段似相應此篇上下皆是說教恐未及衣食
呂刑
炎帝之末諸侯有蚩尤者為始作亂蓋自天地開闢以來風氣淳朴民俗敦厚皆知尊上蚩尤乃始為亂故黄帝作法以矯正䖍劉之此言制刑之始苗民作五虐之刑曰法謂之曰法者言專以刑為治國之法而不用禮教也又謂始淫為劓刵㭬黥言初過用其刑而且并制罪無差等皆是周聖人所制之刑而過用之專用之耳非謂苖始制刑也如此看則自無堯舜因有苗制刑而遂為常法之礙
皇帝者總言堯舜也蓋竄三苗乃舜居攝時事未可專指舜征苗分北乃舜時事古註言堯蔡傳言舜恐皆失偏當兼言之
皇帝清問下民至率乂於民棐彛金先生曰清問下民而民皆言有苗之暴虐與其風聲氣習之為害於是以徳為威而人心知所畏以徳明民而人心知所向先命三后以為教養之具此徳明惟明之事而復命士師以刑法之防此徳威惟畏之事也聖人制刑之本如此伯夷降下典禮以示天下天神地祇人鬼既各有正禮然出禮則入刑降典所以折其民之入刑者而回入於禮也禹平水土以安民生為山川立主祭之典以正民心蓋既絶地天通於是修山川之正祀又各使有土之君主之不至於瀆稷降播種之法使農殖嘉榖蓋前此民猶雜食草木之實自稷教民稼穡而民始皆殖嘉穀矣三后成功民俗殷盛而後命臯陶為士師制百姓以刑法之中不偏於輕以惠姦不過於重以虐民立為中典亦所以使民祗敬為徳而已蓋其君臣之間和敬示徳於上而精明承徳於下躬行心得其表裏政令皆可為民之法灼於四方人心觀感罔不為徳之勉而後明刑法之中治其民之非彛者而已蓋教養如此而猶或有非彛者然後刑之也○此篇始述有苗之刑以為暴虐之戒繼述聖人之刑以為後世之準聖人教養之具無一〈以下原闕〉
視豈非以徳為民所取中乎
篇中十中字罔中於信制百姓於刑之中明於刑之中觀於五刑之中罔非在中咸庶中正罔不中聽非天不中於民之中咸中有慶皆無過不及意
費誓
戰車甲士三人御者居前左執弓矢右用五兵弓矢為長兵五兵為短兵弓一用矢百又有一弓以備損折故詩曰交韔二弓必二弓百矢具足故曰備五兵者戈殳㦸酋矛夷矛建於車右隨所宜用之以金為之故曰鍛唯殳積竹為之為擊兵不主刺此言戈矛總該五兵也礪鋒刃則又總上兩句兼矢戈㦸矛言之
凡言常刑者軍律之常於此申言之爾曰大刑曰無餘刑則此誓之權也
秦誓
左傳僖三十年晉文公秦穆公同圍鄭鄭人說秦伯秦伯使其大夫𣏌子逄孫楊孫戍之而還三十二年祀子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襲逺逺主備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公辭焉使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三十三年秦師行及滑鄭商人髙遇之以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歩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孟明曰鄭有備矣吾其還也滅滑而還晉原軫曰秦違蹇叔以貪勤民不哀吾喪伐吾同姓遂發命遽興姜戎敗秦師于殽獲三帥以歸文嬴請而歸之秦伯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文二年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殽之役晉侯禦之秦師敗績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史記曰穆公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尸乃誓於軍曰云云以申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謀故作此誓
商周之書多引夏商之興廢為監商周初興起事之書陳桀紂之惡以告之於衆固宜也至功成治定之後凡所以告戒之辭莫不引之為說蓋義理雖人心之所固有又不若指其已然之跡以告之尤為易見○起事數所征之罪〈以下原闕〉
伊訓 太甲上 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德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說命下
微子
周書
大誥 康誥 酒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顧命 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 冏命 文侯之命
引古
周書
周官 呂刑
讀書叢說卷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