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賢愚經/賢愚經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賢愚經卷第一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一)梵天請法六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

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

「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

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

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世尊!轉于法輪,

莫般涅槃。」佛答梵天:「眾生之類,

塵垢所弊,樂著世樂,無有慧心。若我住世,

唐勞其功,如吾所念,唯滅為快。」爾時梵天,

復更傾倒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滿,

法幢已立,潤濟開導,今正是時。

又諸眾生應可度者,亦甚眾多,云何世尊,

欲入涅槃?使此萌類,永失覆護。世尊往昔無數劫時,

恒為眾生採集法藥,乃至一偈,

以身妻子而用募求。云何不念便欲孤棄?過去久遠,

於閻浮提有大國王,號修樓婆,

領此世界八萬四千諸小國邑,六萬山川,八千億聚落,

王有二萬夫人一萬大臣。時妙色王,德力無比,

覆育民物,豐樂無極。王心念曰:『如我今者,

唯以財寶資給一切,無有道教而安立之,

此是我咎,

何其苦哉?今當推求堅實法財普令得脫。』即時宣令閻浮提內:

『誰能有法與我說者,恣其所須,不敢違逆。』募出周遍,

無有應者,時王憂愁酸切懇惻。

毘沙門王見其如是,欲往試之,

輒自變身化作夜叉,色貌青黑,眼赤如血,狗牙上出,

頭髮悉豎,火從口出,來詣宮門,口自宣言:

『誰欲聞法?我當為說。』王聞是語,喜不自勝,

躬自出迎,前為作禮,敷施高座,請令就坐,

即集群僚,前後圍遶,欲得聽聞。

爾時夜叉復告王曰:『學法事難,云何直爾欲得聞知?』

王叉手曰:『一切所須不敢有逆。』夜叉報曰:

『若以大王可愛妻子與我食者,乃與汝法。』

爾時大王以所愛夫人及兒中勝者供養夜叉,

夜叉得已,於高座上眾會之中取而食之。

爾時諸王百官群臣見王如是,啼哭懊惱,

宛轉在地,勸請大王令捨此事。王為法故,

心堅不迴。時夜叉鬼食妻子盡,

為說一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

「說是偈已,王大歡喜,心無悔恨大如毛髮,

即便書寫,遣使頒示閻浮提內,咸使誦習。

時毘沙門王還復本形,讚言:『善哉!甚奇甚特!

夫人太子猶存如故。』爾時王者今佛身是。

世尊昔日為法尚爾,

云何今欲便捨眾生早入涅槃而不救濟?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阿僧祇劫,

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虔闍尼婆梨,

典領諸國八萬四千聚落,二萬夫人婇女,一萬大臣。

王有慈悲,矜及一切,人民蒙賴,穀米豐賤,

感佩王恩,猶視慈父。時王心念:『我今最尊,

位居豪首,人民於我各各安樂。雖復有是,

未盡我心,今當推求妙寶法財以利益之。』

思惟是已,遣臣宣令遍告一切:

『誰有妙法與我說者,當給所須,隨其所欲。』

時有婆羅門,名勞度差,來詣宮門,云我有法。

王聞之喜,即出奉迎,前為作禮,敷好床褥,

請令就座,王與左右合掌白言:『唯願大師!

垂矜愚鄙,開闡妙法,令得聞知。』

時勞度差復報王曰:『我之智慧,追求遐方,積學不易,

云何直爾便欲得聞?』王復報曰:『一切所須,

悉見告敕,皆當供給。』勞度差曰:『大王今日,

能於身上剜燃千燈用供養者,乃與汝說。』

王聞此語,倍用歡喜,

即時遣人乘八萬里象,告語一切閻浮提內:

『虔闍婆梨大國王者,卻後七日,為於法故,

當剜其身以燃千燈。』時諸小王、一切人民,聞此語已,

各懷愁毒,悉來詣王,到作禮畢,共白之言:

『今此世界有命之類,依恃大王,如盲依導,

孩兒仰母,王薨之後,

當何所怙?若於身上剜千燈者,必不全濟,云何為此一婆羅門,

棄此世界一切眾生?』是時宮中二萬夫人、

五百太子、一萬大臣,合掌勸請,亦皆如是。

時王報曰:『汝等諸人慎勿卻我無上道心,

吾為是事誓求作佛,後成佛時,必先度汝。』

是時眾人見王意正,啼哭懊惱自投於地。

王意不改,語婆羅門:『今可剜身而燃千燈。』

尋為剜之,各著脂炷。眾會見已,絕而復穌,

以身投地,如大山崩。王復白言:『唯願大師!

垂哀矜採,先為說法,然後燃燈,我命儻斷,

不及聞法。』時勞度差,便唱法言:

「『常者皆盡,  高者必墮,  合會有離,

生者皆死。』

「說是偈已,而便燃火。當此之時,王大歡喜,

心無悔恨,自立誓願:『我今求法,

為成佛道,後得佛時,

當以智慧光明照悟眾生結縛黑闇。』作是誓已,天地大動,

乃至淨居諸天宮殿動搖,咸各下視。

見於菩薩作法供養,毀壞身體,不顧軀命,僉然俱下,

側塞虛空,啼哭之淚,猶如盛雨,

又雨天華而以供養。時天帝釋下至王前,種種讚歎,

復問之曰:『大王!今者苦痛極理,

心中頗有悔恨事不?』王即言:『無。』帝釋復白:『今觀王身,

戰掉不寧,自言無悔,誰當知之?』王復立誓:

『若我從始乃至於今,心不悔者,身上眾瘡,

即當平復。』作是語已,尋時平復。

時彼王者今佛是也。世尊往昔苦毒求法,皆為眾生;

今者滿足,云何捨棄欲入涅槃,

永使一切失大法明?

「又復,世尊!過去世中,於閻浮提作大國王,

名毘楞竭梨,典領諸國八萬四千聚落,

二萬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王有慈悲,

視民如子。爾時大王心好正法,

即時遣臣宣令一切:『誰有經法為我說者,

當隨其意給足所須。』有婆羅門名勞度差,

來詣宮門言:『有大法,誰欲聞者,我當為說。』

王聞此語,喜不自勝,躬出奉迎,接足為禮,

問訊起居,將至大殿,敷施高座,請令就坐,

合掌白言:『唯願大師!當為說法。』勞度差曰:

『我之所知,四方追學,勞苦積年,

云何大王直爾欲聞?』王叉手曰:『一切所須,幸垂敕及,

於大師所不敢有惜。』尋報王言:

『若能於汝身上,斲千鐵釘,乃與汝法。』王即可之:

『卻後七日,當辦斯事。』爾時大王,

尋時遣人乘八萬里象,遍告一切閻浮提內:

『毘楞竭梨大王,卻後七日,當於身上斲千鐵釘。』

臣民聞之,悉來雲集,白大王言:『我等四遠,

承王恩德,各獲安樂。唯願大王!為我等故,

莫於身上斲千鐵釘。』爾時宮中,

夫人婇女、太子大臣,一切眾會,咸皆同時,

向王求哀:『唯願大王!以我等故,

莫為一人便取命終,孤棄天下一切眾生。』

爾時國王報謝之曰:『我於久遠生死之中殺身無數,

或為貪欲瞋恚愚癡,計其白骨高於須彌,

斬首流血過於五江,啼哭之淚多於四海,

如是種種,唐捐身命,未曾為法。吾今斲釘,

以求佛道,後成佛時,當以智慧利劍,

斷除汝等結使之病,云何乃欲遮我道心?』

爾時眾會,默然無言。於時大王語婆羅門:

『唯願大師!垂恩先說,然後下釘,我命儻終,

不及聞法。』時勞度差,便說偈言:

「『一切皆無常,  生者皆有苦,

諸法空無生,  實非我所有。』

「說是偈已,即於身上斲千鐵釘。

時諸小王群臣之眾,一切大會,以身投地,

如大山崩,宛轉啼哭,不識諸方。

是時天地六種震動,欲色諸天,怪其所以,僉然俱下,

見於菩薩困苦為法傷壞其身,同時啼哭,

淚如盛雨,又雨天花而以供養。時天帝釋,

來到王前,而問王言:『大王!今者勇猛精進,

不憚苦痛,為於法故,

欲何所求?欲作帝釋轉輪王乎?為欲求作魔王梵王?』王答之曰:

『我之所為,不求三界受報之樂,所有功德,

用求佛道。』天帝復言:『王今壞身,乃如是苦,

寧悔恨意耶?』王言:『無也。』天帝復言:『今觀王身,

不能自持,言無悔恨,以何為證?』

王尋立誓:『若我至誠,心無悔恨者,我今身體,

還復如故。』作是語已,即時平復。

天及人民欣勇無量。世尊今者法海已滿,功德悉備,

云何欲捨一切眾生,疾入涅槃而不說法?

「又復,世尊!過去久遠無量阿僧祇劫,

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梵天王,有太子,

字曇摩鉗,好樂正法,遣使推求,四方周遍,

了不能得。

「爾時太子,求法不獲,愁悶懊惱。

時天帝釋知其至誠,化作婆羅門來詣宮門,言:

『我知法,誰欲聞者,吾當為說。』太子聞之,

即出奉迎,接足為禮,將至大殿,敷好床座,

請令就坐,合掌白言:『唯願大師!垂愍為說。』

婆羅門言:『學事甚難!追師積久,爾乃得之。

云何直爾便欲得聞?理不可也。』太子復言:

『大師所須,願見告敕,身及妻子,一皆不惜。』

婆羅門言:『汝今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丈,

滿中熾火,自投於中以供養者,吾乃與法。』

爾時太子,即如其言作大火坑。王及夫人,

群臣婇女,聞是語已,不能自寧,咸悉都集,

詣太子宮,諫喻太子,曉婆羅門:『唯願慈愍,

以我等故,勿令太子投於火坑,若其所須,

國城妻子,及與我身,當為給使。』婆羅門言:

『吾不相逼,隨太子意!能如是者,我為說法;

不者不說。』觀其志固,各自默然。

爾時大王即遣使者,乘八萬里象,

宣告一切閻浮提內:『曇摩鉗太子,為於法故,卻後七日,

身投火坑。其欲見者,宜早來會。』時諸小王,

四遠士民,強弱相扶,悉皆雲集,詣太子所,

長跪合掌,異口同音,白太子言:『我等諸臣,

仰憑太子,猶如父母。今若投火,天下喪父,

永無所怙。願愍我曹,莫為一人孤棄一切。』

爾時太子語眾人言:

『我於久遠生死之中喪身無數,人中為貪更相斬害,

天上壽盡失欲憂苦,地獄之中,火燒湯煮、斧鋸刀戟、

灰河劍樹,一日之中,喪身難計,痛徹心髓,

不可具陳。餓鬼之中,百毒鑽軀。畜生中苦,

身供眾口,負重食草,苦亦難數。空荷眾苦,

唐失身命,未曾善心為於法也。

吾今以此臭穢之身,供養法故,

汝等云何復欲卻我無上道心?我捨此身,為求佛道,後成佛時,

當施汝等五分法身。』眾人默然。是時太子,

立火坑上,白婆羅門:『唯願大師!為我說法,

我命儻終,不及聞法。』時婆羅門,

即便為說此偈:

「『常行於慈心,  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眾生,  矜傷為雨淚,

修行大喜心,  同己所得法,

救護以道意,  乃應菩薩行。』

「說是偈已,便欲投火。爾時帝釋并梵天王,

各捉一手,而復難之:『閻浮提內一切生類,

賴太子恩,莫不得所。今投火坑,

天下喪父,何為自沒,孤棄一切?』爾時太子,

報謝天王及諸臣民:『何為遮我無上道心?』

天及人眾,即各默然。輒自并身,投於火坑。

天地大動,虛空諸天,同時號哭,淚如盛雨。

即時火坑變成花池,太子於中坐蓮花臺,

諸天雨華乃至於膝。爾時梵天大王,

今父王淨飯是;爾時母者,今摩耶是;爾時太子曇摩鉗者,

今世尊是。世尊爾時如是求法,

為教眾生;今已成滿,宜當潤彼枯槁之類,

云何便欲捨至涅槃不肯說法?

「又復,世尊!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波羅[木*奈]國,有五百仙士。時仙人師,名鬱多羅,

恒思正法,欲得修學四方推求,宣告一切:

『誰有正法,為我說者,隨其所欲,悉當供給。』

有婆羅門來應之言:『吾有正法,誰欲聞者,

我當為說。』時仙人師合掌白言:

『唯願矜愍垂哀為說。』婆羅門言:『學法事難!久苦乃獲,

汝今云何直爾欲聞?於理不可。

汝若至誠欲得法者,當隨我教。』仙人白言:

『大師所敕不敢違逆。』尋即語曰:『汝今若能剝皮作紙,

析骨為筆,血用和墨,寫吾法者,乃與汝說。』

是時鬱多羅聞此語已,歡喜踊躍,

敬如來教,即剝身皮,析取身骨,以血和墨,

仰白之曰:『今正是時,唯願速說!』時婆羅門,

便說此偈:

「『常當攝身行,  而不殺盜淫,

不兩舌惡口,  妄言及綺語,

心不貪諸欲,  無瞋恚毒想,

捨離諸邪見,  是為菩薩行。』

「說是偈已,即自書取,遣人宣寫,

閻浮提內一切人民,咸使誦讀如說修行。

世尊爾時如是求法,為於眾生心無悔恨;

今者云何欲捨一切,入於涅槃而不說法? 「又復,

世尊!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於閻浮提,

作大國王,名曰尸毘,王所住城號提婆拔提,

豐樂無極。

時尸毘王主閻浮提八萬四千諸小國土,六萬山川,八千億聚落,

王有二萬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行大慈悲,

矜及一切。時天帝釋,五德離身,其命將終,

愁憒不樂。毘首羯摩見其如是,即前白言:

『何為慷慨而有愁色?』帝釋報言:『吾將終矣,

死證已現,如今世間,佛法已滅,

亦復無有諸大菩薩,我心不知何所歸依?是以愁耳。』

毘首羯摩白天帝言:『今閻浮提有大國王,

行菩薩道,名曰尸毘,志固精進,必成佛道。

宜往投歸,必能覆護,解救危厄。』天帝復白:

『若是菩薩,當先試之,為至誠不?汝化為鴿,

我變作鷹,急追汝後,相逐詣彼大王坐所,

便求擁護,以此試之,足知真偽。』

毘首羯摩復答天帝:『菩薩大人!不宜加苦,正應供養,

不須以此難事逼也。』爾時帝釋,便說偈言:

「『我亦非惡心,  如真金應試,

以此試菩薩,  知為至誠不?』

「說是偈已,毘首羯摩自化為鴿,帝釋作鷹,

急追鴿後,臨欲捉食。時鴿惶怖,飛趣大王,

入王腋下,歸命於王。鷹尋後至,立於殿前,

語大王言:『今此鴿者,是我之食,來在王邊,

宜速還我,我飢甚急。』尸毘王言:『吾本誓願,

當度一切,此來依我,終不與汝。』

鷹復言曰:『大王!今者云度一切,若斷我食,

命不得濟。如我之類非一切耶?』王時報言:

『若與餘肉,汝能食不?』鷹即言曰:『唯得新殺熱肉,

我乃食之。』王復念曰:『今求新殺熱肉者,

害一救一,於理無益。』內自思惟:『唯除我身,

其餘有命,皆自護惜。』即取利刀,

自割股肉,持用與鷹,貿此鴿命。鷹報王曰:

『王為施主,等視一切,我雖小鳥,理無偏枉,

若欲以肉貿此鴿者,宜稱使停。』王敕左右:

『疾取稱來。』以鉤鉤中,兩頭施盤,即時取鴿,

安著一頭,所割身肉,以著一頭,

割股肉盡,故輕於鴿。復割兩臂兩脅,身肉都盡,

故不等鴿。爾時大王舉身自起,

欲上稱盤,氣力不接,失跨墮地,悶無所覺,

良久乃穌,自責其心:『我從久遠,為汝所困,

輪迴三界,酸毒備嘗,未曾為福。

今是精進立行之時,非懈怠時也。』種種責已,自強起立,

得上稱盤,心中歡喜,自以為善。

是時天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

乃至色界諸天同時來下,

於虛空中見於菩薩行於難行,傷壞軀體,心期大法,不顧身命,

各共啼哭,淚如盛雨,又雨天華而以供養。

爾時帝釋還復本形,住在王前,語大王曰:

『今作如是難及之行,

欲求何等?汝今欲求轉輪聖王帝釋魔王?三界之中欲求何等?』

菩薩答言:『我所求者,不期三界尊榮之樂,

所作福報欲求佛道。』天帝復言:『汝今壞身,

乃徹骨髓,寧有悔恨意耶?』王言:『無也。』

天帝復曰:『雖言無悔,誰能知之?我觀汝身,

戰掉不停,言氣斷絕,言無悔恨,以何為證?』

王即立誓:『我從始來乃至於今,

無有悔恨大如毛髮,我所求願,必當果獲。

至誠不虛如我言者,令吾身體即當平復。』作誓已訖,

身便平復,倍勝於前。天及世人,歎未曾有,

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尸毘王者今佛身是也。

世尊往昔為於眾生不顧身命,乃至如是;

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

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

云何欲捨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

 爾時梵王,於如來前,合掌讚歎,

說於如來先身求法,為於眾生凡有千首。

世尊爾時受梵王請,

即便往詣波羅[木*奈]國鹿野苑中轉于法輪,三寶因是乃現於世。

 時諸人天諸龍鬼神,八部之眾,聞說是已,莫不歡喜,

頂戴奉行。

  (二)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乞食時到,著衣持缽,獨將阿難,

入城乞食。時有一老母,唯有二男,

偷盜無度,財主捕得,便將詣王,平事案律,

其罪應死,即付旃陀羅,將至殺處。遙見世尊!

母子三人,俱共向佛,叩頭求哀:「唯願天尊!

垂濟苦厄,救我子命。」誠心款篤,甚可憐愍。

如來慈矜,即遣阿難,詣王請命。王聞佛教,

即便放之,得脫此厄,感戴佛恩,欣踊無量。

尋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白言:「蒙佛慈恩,

得濟餘命,唯願天尊!慈愍我等,

聽在道次。」佛即可之,告曰:「善來比丘!」鬚髮自墮,

身所著衣,變成袈裟,敬心內發,志信益固。

佛為說法,諸垢永盡,得阿羅漢道,其母聞法,

得阿那含。爾時阿難,目見此事,歎未曾有,

讚說如來若干德行。又復呰嗟:「母子三人,

宿有何慶,值遇世尊,得免重罪,

獲涅槃安?一身之中,特蒙利益,何其快哉!」

 佛告阿難:「此三人者,非但今日蒙我得活,

乃往過去,亦蒙我恩而得濟活。」 阿難白佛:「不審,

世尊!過去世中,濟活三人,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乃往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

有大國王,名曰摩訶羅檀囊,秦言大寶,

典領小國,凡有五千。王有三子,其第一者,

名摩訶富那寧,次名摩訶提婆,秦言大天,

次名摩訶薩埵,此小子者,少小行慈,

矜愍一切,猶如赤子。爾時大王,

與諸群臣夫人太子,出外遊觀,時王疲懈,小住休息。

其王三子,共遊林間,見有一虎適乳二子,

飢餓逼切,欲還食之。其王小子,語二兄曰:

『今此虎者,酸苦極理,羸瘦垂死,加復初乳,

我觀其志,欲自噉子。』二兄答言:

『如汝所云。』弟復問兄:『此虎今者,當復何食?』

二兄報曰:『若得新殺熱血肉者,乃可其意。』

又復問曰:『今頗有人,能辦斯事救此生命,

令得存不?』二兄答言:『是為難事。』時王小子,

內自思惟:『我於久遠生死之中,捐身無數,

唐捨軀命,或為貪欲,或為瞋恚,或為愚癡,

未曾為法。今遭福田,此身何在?』設計已定,

復共前行。前行未遠,白二兄言:『兄等且去,

我有私緣,比爾隨後。』作是語已,疾從本徑,

至於虎所,投身虎前;餓虎口噤,

不能得食。爾時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

虎得舐之,其口乃開,即噉身肉。

二兄待之經久不還,尋跡推覓,憶其先心,必能至彼,

餧於餓虎。追到岸邊,見摩訶薩埵死在虎前,

虎已食之,血肉塗漫,自撲墮地,氣絕而死,

經於久時,乃還穌活,啼哭宛轉,迷憒悶絕,

而復還穌。夫人眠睡夢有三鴿,共戲林野,

鷹卒捉得其小者食,覺已驚怖,向王說之:

『我聞諺言:「鴿子孫者也。」今亡小鴿,

我所愛兒,必有不祥。』即時遣人,四出求覓。

未久之間,二兒已到,父母問言:『我所愛子,

今為所在?』二兒哽噎,隔塞斷絕,不能出聲,

經于久時,乃復出言:『虎已食之。』父母聞此,

躄地悶絕而無所覺,良久乃穌,

即與二兒夫人婇女,馳奔至彼死屍之處。

爾時餓虎食肉已盡,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母扶其頭,

父捉其手,哀號悶絕,絕而復穌。如是經久時,

摩訶薩埵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即自生念:

『我因何行,來受此報?』天眼徹視,遍觀五趣,

見前死屍,故在山間,父母悲悼,纏綿痛毒,

憐其愚惑,啼泣過甚。『或能於此喪失身命,

我今當往諫喻彼意。』即從天下,住於空中,

種種言辭,解諫父母。父母仰問:

『汝是何神?願見告示。』天尋報曰:『我是王子摩訶薩埵,

我由捨身濟虎餓乏,生兜率天。大王當知!

有法歸無,生必有終;惡墮地獄,為善生天。

生死常塗,今者何獨沒於憂愁煩惱之海,

不自覺悟懃修眾善?』父母報言:『汝行大慈,

矜及一切,捨我取終;吾心念汝,荒塞寸絕,

我苦難計。汝修大慈,那得如是?』於時天人,

復以種種妙善偈句,報謝父母,

父母於是小得惺悟,作七寶函盛骨著中,葬埋畢訖,

於上起塔,天即化去。王及大眾,還自歸宮。」

佛告阿難:「爾時大王,摩訶羅檀那者,

豈異人乎?今我父王閱頭檀是。時王夫人,

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摩訶富那寧者,今彌勒是。

第二太子摩訶提婆者,今婆修蜜多羅是。

爾時太子摩訶薩埵,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爾時虎母,今此老母是。爾時二子,今二人是。

我於久遠,濟其急厄危頓之命,令得安全。

吾今成佛,亦濟彼厄,令其永離生死大苦。」

 爾時阿難、一切眾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二梵志受齋品第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初夜有二天,來詣於佛所,天人身光,

照曜祇桓,皆如金色。佛便隨宜,

演暢妙法;心意開悟,俱得道跡,頭面禮佛,

還歸天上。 明日清朝,阿難白佛:「昨夜二天,

來覲世尊,威相[日*丙]著,淨光赫奕。昔種何德,

獲斯妙果?」 佛告阿難:「迦葉如來滅度之後,

遺法垂末,有二婆羅門,受持八齋,其一人者,

求願生天;其第二人,求作國王。其第一人,

還歸其家,婦呼共食。夫答婦言:『向受佛齋,

過中不食。』婦復語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

何緣乃受異道之齋?今若相違不共我飯,

當以斯事語諸梵志,使驅擯汝不與會同。』

聞此語已,深懷恐怖,便與其婦,非時而食。

二人隨壽長短,各取命終。願作王者,

持齋完具,得生王家。願生天者,由破齋故,

乃生龍中。時有一人,為王守園,

日日奉送種種果蓏。此人後時,於泉水中,得一異[木*奈],

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

常為門監所見前卻,當以與之。』如念即與。門監受已,

復自思惟:『我通事時,每為黃門之所抴縮,

當以與之。』便用斯[木*奈]奉貢黃門。

黃門納竟轉上夫人。夫人得[木*奈],復用獻王。王食此[木*奈],

甚覺甘美,便問夫人:『從何處得?』

夫人即時如實而對,展轉相推,到于園監。

王復召喚而問之曰:『吾園之中有此美果,

何不見奉,乃與他人?』園監於是,本末自陳。

王復告言:『自今已後,常送斯[木*奈],莫令斷絕。』

園監啟曰:『此[木*奈]無種,從泉中得,敕使常送,

無由可辦。』王復告言:『若不能得,當斬汝身。』

園監還出,至彼園中,憂愁懊惱,舉聲大哭。

時有一龍,聞其哭音,變身為人,來問之言:

『汝有何事,悲哭乃爾?』是事園監具自宣說。

龍還入水,以多美果,著金盤上,用與此人,

因告之言:『可持此果以奉汝王,并騰吾意。

云吾及王,本是親友,乃昔在世俱為梵志,

共受八齋,各求所願。汝戒完具,得為人王;

吾戒不全,生於龍中。今欲奉修齋法,

求捨此身,願索八關齋法用遺於我,若其相違,

吾覆汝國,用作大海。』園監於是,

奉果於王,因復說龍所囑之變。王聞此已,

甚用不樂。所以者何?時世無佛,法又滅盡,

八關齋文今不可得,若不稱之,恐見危害。

惟念此理,是故愁悒。王有大臣,最所敬重,

王告臣曰:『神龍從我求索齋法,

仰卿得之,當用寄與。』大臣對言:『今世無法,

云何可得?』王又告曰:『汝今不獲,吾當殺卿。』

大臣聞此,甚懷惆悵,往至自舍。此臣有父,

年老耆舊,每從外來,和顏悅色,以慰父意。

當於是時,父見其子面色改常,即便問之:

『何由乃爾?』於時大臣,便向其父委曲自說。

其父答曰:『吾家堂柱,每現光明,試破看之,

儻有異物?』奉父言教,令他拖伐取而斬析,

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經》,二是

《八關齋文》。大臣即持奉上於王。王得歡喜,

不能自勝,便以此經,著金盤上,自送與龍。

龍獲此經,大用欣慶,便用好寶,贈遺於王;

受持八齋,懃而奉行,命終之後,生於天宮。

人王亦復修奉齋法,壽盡生天,共同一處。

昨夜俱來,諮稟法化,應時尋得須陀洹果,

永息三塗,遊人天道,從是已往,畢得涅槃。」

 佛說是時,一切眾會,歡喜奉行。

  (四)波羅[木*奈]人身貧供養品第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國中有大長者,生一男兒,面首端政,

既生數日,復能言語,問其父母:「世尊在不?」

答曰:「故在。」復更問曰:「尊者舍利弗、阿難等,

悉為在不?」答言:「悉在。」父母見子生便能言,

謂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問佛。佛言:

「此兒有福,不足疑也。」父母歡喜,還歸其家。

兒又啟曰:「唯願二親!為我請佛及比丘僧。」

父母告曰:「請佛及僧,當須供具,非卒可辦。」

兒又啟曰:「但掃灑堂舍,莊嚴床席,

施三高座,百味飲食,當自然至。又我先身之母,

今猶存在,居波羅[木*奈]國,為我喚之。」父母隨語,

使人乘象,馳奔召來,所以作三高座者,

一為如來,二為本生母,三為今身母。

佛與眾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膳美味,

自在豐足。佛為說法,父及二母、合家大小,

聞法歡喜,盡得初果。此兒轉長,便辭出家,

精懃正業,獲致羅漢。 阿難白佛:「此沙門者,

宿種何德,生於豪貴,小而能言,又復學道,

逮得神通?」 佛告阿難:「此人前身,生波羅[木*奈],

為長者子。父亡沒後,家業衰耗,漸致貧窮。

雖值佛世,無以供養,念此不悅,情不自釋,

便捨豪姓,求為客作,終竟一歲,索金千兩。

豪姓問曰:『卿欲娶妻耶?』答曰:『不也。』

豪姓又問:『用金何為?』答曰:『欲用飯佛及於聖僧。』

豪姓告曰:『若欲請佛,

吾當與金并為經營會於我舍。』貧者唯諾,便設餚膳,請佛及僧。

由此因緣,命終之後,生在長者家,今復請佛,

聞法得道。」佛告阿難:「往昔貧人者,

今長者子沙門是也。」 佛說此時,一切眾會,莫不歡喜,

頂戴奉行。

  (五)海神難問船人品第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此國有五百賈客,入海採寶,

自共議言:「當求明人用作導師。」

便請一五戒優婆塞,共入大海。既到海中,海神變身,

作一夜叉,形體醜惡,其色青黑,口出長牙,

頭上火燃,來牽其船,問估客曰:「世間可畏,

有過我者無?」賢者對曰:「更有可畏,劇汝數倍。」

海神復問:「何者是耶?」答曰:「世有愚人,

作諸不善,殺生盜竊婬[女*失]無度,

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沒在邪見;死入地獄,

受苦萬端。獄卒阿傍,取諸罪人,種種治之,

或以刀斫,或以車裂,分壞其身,作數千段。

或復臼擣,或復磨之,刀山劍樹,火車鑊湯,

寒水沸屎,一切備受。荷如此苦,經數千萬歲,

此之可畏,劇汝甚多。」海神放之,隱形而去。

船進數里,海神復更化作一人,形體痟瘦,

筋骨相連,復來牽船,問諸人曰:「世間羸瘦,

有劇我者無?」賢者答言:「更有羸瘦甚劇於汝。」

海神復問:「誰復劇耶?」賢者答曰:「有愚癡人,

心性弊惡,慳貪嫉妒,不知布施,死墮餓鬼,

身大如山,咽如針鼻,頭髮長亂,形體黑瘦,

數千萬歲,不識水穀。如是之形,

復劇於汝。」海神放船,沒而不現。船行數里,

海神復化更作一人,極為端政,復來牽船,

問諸商客:「人之美妙,有與我等者無?」賢者答曰:

「乃有勝汝百千萬倍。」海神復問:「誰為勝者?」

賢者答曰:「世有智人,奉行諸善,

身口意業恒令清淨,信敬三寶隨時供養,其人命終,

生於天上,形貌皎潔,端政無雙,

殊勝於汝數千萬倍。以汝方之,

如瞎獼猴比彼妙女。」海神取水一掬,而問之曰:

「掬中水多海水多耶?」賢者答曰:「掬中水多,非海水也。」

海神重問:「汝今所說,為至誠不?」賢者答曰:

「此言真諦,不虛妄也。何以明之?海水雖多,

必有枯竭。劫欲盡時,兩日並出,泉源池流,

悉皆旱涸;三日出時,諸小河水,悉皆枯乾;

四日出時,諸大江海,悉皆枯竭;五日出時,

大海稍減;六日出時,三分減二;七日出時,

海水都盡,須彌崩壞,

下至金剛地際皆悉燋燃。若復有人,能以信心,以一掬水,

供養於佛,或用施僧,或奉父母,或[曷-曰]貧窮,

給與禽獸,此之功德,歷劫不盡。以此言之,

知海為少,掬水為多。」海神歡喜,即以珍寶,

用贈賢者,兼寄妙寶施佛及僧。時諸賈客,

即與賢者,採寶已足,還歸本國。是時賢者,

五百賈客,咸詣佛所,稽首佛足,作禮畢已,

各持寶物并海神所寄,奉佛及僧,

悉皆長跪叉手白佛:「願為弟子,稟受清化。」佛尋可之。

「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佛為說法,

應適其情,即時開悟,諸欲都淨,得阿羅漢。

時諸會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六)恒伽達品第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

是時國中有一輔相,其家大富,然無兒子。

時恒河邊,有摩尼跋羅天祠,合土人民,

皆悉敬奉。時此輔相,往詣祠所,而禱之言:

「我無子息,承聞天神,功德無量,救護群生,

能與其願,今故自歸。若蒙所願,願賜一子,

當以金銀校飾天身,及以名香塗治神室;

如其無驗,當壞汝廟屎塗汝身。」天神聞已,

自思惟言:「此人豪富,力勢強盛,非是凡品,

得為其子。我德尟少,不能與願。願若不果,

必見毀辱。」廟神便復往白摩尼跋羅。

摩尼跋羅其力不辦,自詣毘沙門王啟白此事。

毘沙門言:「亦非我力能使有子,

當詣天帝從求斯願。」毘沙門王即時上天啟帝釋曰:

「我有一臣摩尼跋羅,近日見語云:

『王舍城有一輔相,從其求子,結立重誓,若願得遂,

倍加供養,所願若違,當破我廟而毀辱之。』

彼人豪兇,必能如是,幸望天王,令其有子。」

帝釋答曰:「斯事至難,當覓因緣。」時有一天,

五德離身,臨命欲盡,帝釋告曰:「卿命垂終,

可願生彼輔相之家?」天子答言:

「意欲出家奉修正行,若生尊榮,離俗則難,

欲在中流莫遂所志。」帝釋復曰:「但往生彼,若欲學道,

吾當相佐。」天子命終,降神受胎輔相之家。

即生出外,形貌端政,即召相師,

為其立字。相師問曰:「本於何處求得此兒?」

輔相答言:「昔從恒河天神求之。」因為作字,

為恒伽達。年漸長大,志在道法,便啟父母,

求索出家。父母告曰:「吾今富貴,產業弘廣,

唯汝一子,當嗣門戶。遣吾存活,終不相聽。」

兒不從志深自惆悵,便欲捨身更求凡處,

於中求出,必極易也。於是密去,自墜高巖;

既墮在地,無所傷損。復至河邊,投身水中;

水還漂出,亦無所苦。復取毒藥,而吞噉之;

毒氣不行,無由致死。復作是念:

「當犯官法為王所殺。」值王夫人及諸婇女,

出宮到園池中洗浴,皆脫衣服,置林樹間。

時恒伽達密入林中,取其服飾抱持而出。門監見之,

將往白阿闍世王。王聞此事,瞋恚隆盛,

便取弓箭,自手射之,而箭還反,正向王身;

如是至三,不能使中。王怖投弓,

問彼人言:「卿是天龍鬼神乎?」恒伽達言:

「賜我一願,乃敢自陳。」王曰:「當與。」恒伽達言:

「我非是天,亦非龍鬼,是王舍國輔相之兒。

我欲出家,父母不聽,故欲自殺更生餘處。投巖、

赴河、飲毒不死,故犯王法,望得危命。

王今加害,復不能傷,事情如是,何酷之甚!

願見顧愍聽我為道。」王尋告曰:

「聽汝出家修學聖道。」因復將之,共到佛所,

啟白世尊,如向之事。於時如來,聽為沙門,

法衣在體,便成比丘。佛為說法,心意開暢,

成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阿闍世王尋白佛言:「此恒伽達者,先世之時,種何善根,

投山不死,墮水不溺,食毒無苦,箭射無傷,

加遇聖尊得度生死?」 佛告王曰:

「乃往過去無數世時,有一大國,名波羅[木*奈],

其王名梵摩達,將諸宮人,林中遊戲,諸婇女輩,

激聲而歌。外有一人,高聲和之,王聞其聲,

便生瞋妒,遣人捕來敕使殺之。時有大臣,

從外邊來,見此一人,而被囚執,

便問左右:『何緣乃爾?』其傍諸人,具列事狀。臣曰:

『且停!待我見王。』大臣進入,啟白王言:

『彼人之罪,不至深重,何以殺之?雖和其音,

而不見形,既無交通奸婬之事,幸願垂矜,

[曷-曰]其生命。』王不能違,赦不刑戮。其人得脫,

奉事大臣,懃謹無替。如是承給,經歷多年,

便自思惟:『婬欲傷人,利於刀劍,我今困厄,

皆由欲故。』即語大臣:『聽我出家遵修道業。』

大臣答曰:『不敢相違,學若成道,還來相見。』

即詣山澤,專思妙理,精神開悟,成辟支佛;

還來城邑,造大臣家。大臣歡喜,請供養之,

甘膳妙服,四事無乏。時辟支佛,於虛空中,

現神變化,身出水火,放大光明,大臣見之,

欣然無量,便立誓願:『由吾恩故,命得全濟,

使我世世富貴長壽,殊勝奇特,數千萬倍,

令我智德相與共等。』」佛告王曰:「時彼大臣,

救活一人,令得道者,今恒伽達是。

由是因緣,所生之處,命不中夭,今值我時,

逮致應真。」 佛說此已,諸在會者,信敬歡喜,

頂受奉行。

  (七)須闍提品第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

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缽,入城乞食。

時有老翁老母,兩目既盲,貧窮孤苦,

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

常行乞[曷-曰]以養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

供養父母,餘殘酸澀,臭穢惡者,便自食之。

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

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法,阿難於時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向與世尊,入城分衛,見一小兒,

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

東西乞[曷-曰]所得之物,飯食菜果,其美好者,

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

日日如是,甚可愛敬。」 佛語阿難:「出家在家,

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

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

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

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

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阿難白言:「不審,世尊!

過去世時,慈孝父母,不惜身命,能以身肉,

濟救父母危嶮之命,其事云何?」 佛告阿難:

「諦聽善念!我當說之。」 阿難:「唯然,當善聽之!」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

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特叉尸利。爾時有王,

名曰提婆。時彼國王,有十太子,各領諸國,

最小太子,字修婆羅提致,晉言善住,

所領國土,人民觀望,最為豐樂。時父王邊,

有一大臣,名曰羅睺,每懷兇逆,反殺大王。

大王已死,攝正為王,即遣兵眾,往詣諸國,

殺諸太子。此最小者,鬼神所敬,時入園中,

欲行觀看。有一夜叉,從地而出,長跪白言:

『羅睺大臣,反殺父王,遣諸兵眾,

殺汝諸兄,今復遣人,欲來殺汝;

王可思計避其禍難。』時王聞之,心崩惶怖,到於其夜,

便思計校,而欲突去。時有一兒,字須闍提,

晉言善生,至年七歲,端正聰黠,

甚為可愛,其王愛念,出復來還,而抱此兒,

悲泣歎息。其婦見王入出惶怖,即而問之:

『何以匆匆,如恐怖狀?』其夫答曰:『非卿所知。』

婦復牽之,『我今與汝,身命共并危嶮相隨,

莫見捐捨。今有何事,當以告示?』其王答言:

『我近入園,有夜叉鬼從地而出,

長跪白我:「羅睺大臣,今興惡逆,已殺父王,

遣諸兵眾,殺汝諸兄,今亦遣兵,當來殺王,

宜可避之。」我聞是語,心懷恐怖,但恐兵眾,

如是來到,是故急疾,欲得去耳。』其婦長跪,

即白王言:『願得隨侍,莫見孤棄。』

時王即便將婦抱兒,相將而去,欲至他國。時有二道,

一道七日,一道十四日。初發惶懅,

唯作七日糧調,規俟一人而已,既已出城,

其心憒亂,乃涉十四日道。已經數日,糧食乏盡,

飢餓迷荒,無餘方計,憐愛其子,欲殺其婦,

而欲自濟并用活兒。令婦在前擔兒而行,

於後拔刀欲殺其婦。時兒迴顧,

見父拔刀欲殺其母,兒便叉手,曉父王言:

『唯願大王!寧殺我身,勿害我母。』慇懃諫父,

救其母命,而語父言:『莫絕殺我,稍割食之,

可經數日。若斷我命,肉便臭爛,不可經久。』

於是父母,欲割兒肉,啼哭懊惱,而割食之。

日日割食,其肉稍盡,唯有骨在,未至他國,

飢荒遂甚,父復捉刀,於其節解,次第剝之,

而得少肉。於是父母,臨當棄去,兒自思惟:

『我命少在,唯願父母,向所有肉,

可以少許還用見施。』父母不違,即作三分,

二分自食,餘有一分,并殘肌肉眼舌之等悉以施之。

於是別去。兒便立願:『我今身肉,供養父母,

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

使離眾苦至涅槃樂。』發是願時,

三千世界六反震動,色欲諸天而皆愕然,

不知何故宮殿動搖?即以天眼觀於世間,

而見菩薩以身之肉供養父母,願成佛道,

誓度眾生,以是之故,天地大動。於是諸天,

皆悉來下,側塞虛空,悲泣墮淚,猶如盛雨。

時天帝釋來欲試之,化作乞兒,來從其乞,

持手中肉,復用施之。即復化作師子虎狼,

來欲噉之,其兒自念:『此諸禽獸,欲食我者,

我身餘殘骨肉髓腦,悉以施之。』心生歡喜,

無有悔恨。爾時天帝,見其執志心不移轉,

還復釋身,住其兒前,而語之曰:『如汝慈孝,

能以身肉供養父母;以是功德,

用求何等?天帝魔王梵天王耶?』兒即答言:

『我不願求三界快樂,持此功德,用求佛道,

願度一切無量眾生。』天帝復言:『汝能以身供養父母,

得無悔恨於父母耶?』其兒答言:

『我今至誠,供養父母,無有悔恨大如毛髮。』

天帝復言:『我今視汝,身肉已盡,言不悔恨,

是事難信。』其兒答言:『若無悔恨,我願當成佛者,

使我身體平復如故。』言誓已竟,身即平復。

時天帝釋及餘諸天,異口同音,讚言善哉!

其兒父母及國中人,皆到兒所,歎未曾有。

時彼國王,見其太子所作奇特,倍加恭敬,

歡喜無量,將其父母及其太子,入宮供養,

極為恭敬,哀此太子。時彼國王,躬將軍馬,

共善住王及須闍提太子,還至本國,

誅滅羅睺,立作本王,父子相繼,其國豐樂,

遂致太平。」佛語阿難:「爾時善住王者,

今現我父白淨王是。爾時母者,

今現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須闍提太子者,今我身是。」

佛語阿難:「由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

以持身肉,濟父母厄,緣是功德,天上人中,

常生豪尊,受福無量,緣是功德,自致作佛。」

 爾時眾會,聞佛自說宿世本緣,

爾時會者皆各悲歎,感佛奇特慈孝之行,

其中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羅漢者,

有發無上正真道者,有住不退地者。一切眾會,

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賢愚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