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志 (四庫全書本)/卷03
赤城志 巻三 |
欽定四庫全書
赤城志巻三 宋 陳耆卿 撰地里門三
自城郭至坊市居者之適也自館驛至津渡行者之便也郡自天台徑越自黄巖徑温自寜海徑明自仙居徑括車聨轂擊經行者無藝晝涉夜憇詎容頃刻失其節哉余觀南方治一橋費緡錢輒十數萬他郡館舎亦輝敞相望是州獨寥寥焉傑然者一二而已然因其舊而崈葺之毋俾滋壞自足以紉吾邦之闕而不必深豔乎其他也即是一端亦足以觀政矣
館驛
州
天台館在州南一百三十步俗名行衙乾道九年火淳熙三年尤守袤重建嘉定十六年齊守碩重修
丹丘驛在州東南一里舊傳葛元煉丹於此故名乾道九年火今為民居〈按孫綽賦仍羽人於丹丘丹丘今寜海有之天台記載晉虞洪入丹丘山遇丹丘子求茗則得名舊矣今臨海有丹丘觀寜海有丹丘院亦此義也〉
嘉祥館在州東五十步舊號小行衙嘉泰四年廢後併
入添差通判㕔今廢
臨海
泰安驛在縣西北四十七里慶元中葉守籈重建今廢〈洪文惠公适曉發此驛詩云秋夢不能曉起行山徑迷小車驚宿鷺列炬誤鳴鷄冷怯霜華重光瞻斗柄低金庭有佳處芳桂想幽棲〉
横溪驛在縣東北五十里今廢
黄巖
亭山館在縣南三里瀕河慶元五年令常濬孫建仁風驛在縣北三里舊名永寜乾道三年令周䝉更今
名
白峯驛在縣南四十五里今廢
天台
赤城驛在縣西南二百步
飛泉驛在縣西二十五里今廢
靈溪驛在縣東二十里舊路由此入京今亭頭是也後改自東門遂廢〈唐鄭巢夜泊有詩云孤吟疎雨夜荒館亂峯前曉鷺棲危石秋萍滿敗船溜從華頂落樹與赤城連已有求閒意相期在暮年〉
仙居
安洲驛在縣西三百步舊名括蒼紹興二十六年令梅克明建後廢嘉泰二年令林岳重建以近安洲山更今名〈樓叅政鑰為之記〉
蒼頭驛在嶺上今廢
寜海
迎恩驛在縣東一百步今廢
妙相寺驛在縣東五十步嘉定六年令鄭如松重建海口驛在縣北一百一十里今廢
縣渚驛在縣南七十里今廢
橋梁
州
平橋在州治小㕔前淳熙十五年宗守穎重建跨池為屋左右植芙蓉〈曽守幾有詩云浪說吾邦小清池思有餘水風涼枕簟荷氣馥衣裾客位經過少官曹簿領疎良辰不行樂秋水落芙蕖〉
州橋一名南橋在州南八十步
順政橋一名東橋在州東六十步因門得名
學橋在州東南一百步
賣茆橋在州東二百六十步
狀元橋在州東一里陳待郎公輔居之
永泰橋在州東一里小街直上
保寜橋在州東一里户曹巷東
白塔橋在州東南二百三十步以其側有塔焉故名悟真橋在州東北二百八十步舊名黄牛坊橋慶元三
年葉守籈更今名〈事見悟真坊〉
觀橋在州東北一里以近天慶觀故名
按慶厯七年元守絳建十石梁於河以通車馬詢之故老謂今兩州橋觀橋學橋賣茆橋永泰橋保寜橋其舊蹟焉餘則不可攷矣
臨海
中津橋在縣南一里脩八十六丈廣一丈六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建橋之節二十有五籍舟五十規制閎縝為一時壯觀先是城臨三津其中最要自甌閩道黄岩而度者肩摩袂屬至此每病涉橋成如履通衢顧以潮汐降升朝撞暮𥳽春水至夏秋雨溢暴流吞齧久則不支自紹熙元年江守乙祖慶元元年周守二年劉守坦之嘉定四年黄守㽦六年余守建皆重修之劉更名慶元黄仍其舊十五年齊守碩逆防其壞大加崈葺舟補舊者四十創新者十有四布版道二十有七鈎欄一百六十有二又以餘材别為舟五穴南岸藏之以備異時更易視舊葢有加矣橋南有亭遇祝聖則於其地放生焉北有皇華亭世傳皇華真人上昇處南又有飛仙亭〈唐守記云郡介括蒼天台間水源二山東南流合于城西十五里東注于海城臨三津其中最要道出黄岩引甌閩往來晝夜不絶招舟待濟寒暑尤病颶風無時嚚師牟利𡚁舡重載命寄毫髮仲友以淳熙庚子來守辛丑三月常平使者循行迓于城南戊夜登舟篙工失度比曉迺汔濟因問父老江可橋未作何故對以潮汐升降經營為艱食於津與瀕江之市又沮之皆中輟仲友自念承乏牧養繼歉嵗入境人草食賴朝廷勤恤麰麥告登病少瘳矣橋大利可毋作迺分官吏庀工徒度高下量廣深立程度以寸擬丈創木様置木池中節水以筩效潮進退觀者開諭然後賦役始於四月丙辰成於九月乙亥築兩堤于皇華亭之東甃以巨石貫以堅木載䕶以菑楗中為級道两旁為却月形三其層以閷水勢南堤上流為夾木岸以受水衝堤間百十有五尋為橋二十有五節旁翼以欄載以五十舟舟置一碇橋不及岸十五尋為六栰維以柱二十固以楗筏隨潮與橋岸低昂續以版四鍜鐵為四鎖以固橋紐竹為纜凡四十有二其四以維舟其八以挾橋其四以為水備其二十有六以繫筏繫鎖以石囷四繫纜以石師子十有一石浮圖二纜當道者植木為架遷飛仙亭于南岸遷州之廢亭于北岸以為龍王神之祠為僧舍及守橋巡邏之室二十有一間南僧舍為僧伽之堂凡橋欄舟栰之役五邑共之黄岩預竹纜之須餘皆屬臨海金木土石之工二萬二千七百用州錢九百八十萬米四百五十斛酒二百六十石橋既成因其地名之曰中津第賞官吏有差燕犒以落之命臨海尉支監官主橋事兩指使同視啓閉擇報恩寺僧行各二人奉香火置吏屬行文書番將校主巡警邏者二人守橋十有四人皆厚其廩給又以度數名物為圖志禁防法守為要劵田畝財用為版籍東湖嵗輸公帑數百緡改入焉以備葺費命臨海黄岩令董葺事所以為橋計者粗備矣夫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方議作橋則疑中則謗既成則疑釋謗弭而說繼之是皆常情爾然慮始之難未若保之之難金石至堅久猶刓而泐况他乎故記其大槩使後人知其勤尚或繼之且為銘曰台江之津憧憧往來橋之未作吾民其咨豈無智謀亦阻浮議橋之既成其勤在繼矜吾民兮閔吾勤兮永詔厥後視斯文兮〉
懷義橋在縣東二里乾道六年向守汮建或云尉舒亶
斬惡少於此又云僧懷義建故名
東留賢橋在縣東七里本茶院橋紹熙五年為徐守子
寅建
西留賢橋在縣西二十里淳熙十六年為沈守作賓建交禮橋在縣東三里〈一作交鯉言因開元中蛇與鯉鬬而名又一作鮫鯉謂地臨江滸此二魚所出也按祥符間大固鄉舊有交禮里則是以里名橋其承襲必不謬前說稍誕後說則近俗矣〉
通明橋在縣東三里以其路通四明故名後有十將鄭
者居之俗呼十將橋者誤
大固橋在縣東二十里一名雙橋濱溪舊多梅花于公橋在縣東二十里
清化橋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名下林橋
下管橋在縣東四十里
五家橋在縣東四十五里
吉祥橋在縣西三里天禧中建以近吉祥寺故名乾道
六年亭其上
浮崗橋在縣西一十里
八疊橋在縣西二十五里
船坊橋在縣東南五里舊有船塲在東湖與今橋近舊
傳嘗造船於此故名
遂仁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欄界橋
茆思橋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傳有巫茆其姓者建此故
名
東邏橋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後嶺橋在縣西北四里舊名昇仙
重輝橋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柘溪橋
洪橋在縣西北三十里
黄巖
縣橋在縣南一十五步宣和五年建
利涉橋在縣北一里嘉定四年令楊圭建脩一百丈廣三丈籍舟四十功利次中津南有黄山樓〈水心葉侍郎適記云嘉定四年二月黄巖縣浮橋成林鼒叔和為其知縣楊君言曰橋長千尺籍舟四十欄箘繂索隄其两旁捆圖狻猊訖三十旬斤鐵九千木石二萬五千夫工六萬餘縣東南車馬擔負而客之塗皆達於橋西北樵採攜挈而民之市皆移於橋諸公跨天台陟鴈宕行過黄巖皆喜曰増一橋矣葢奔渡争舟傾覆蹴蹋之患既免而井屋之富㕓肆煙火與橋相望不絶甚可壯也古無而今有難也橋於江之險又難也台州有橋自唐守始君一縣作之抗其力如州倍難也願子記以為君酬余病未暇也叔和又言曰橋以未成為難衆人所知爾以既成為難君所自知也今嵗别一囷以待異日之闕尚懼不足雖然縣籍壞七十年矣君聚田百萬畝筭而步析之更二載始得經界之舊君之力雖尤難而承其後者易矣易則思思無窮而橋可恃以常存也願并著之余卧水心久往來皆村野人語不到門外不知君材迺若是鄭大夫非異人耶舉鄭國解落整比大效小驗具於春秋至捐一車則天下以為笑彼溱洧之易視今之難奚百倍翅耶豈古人於此則或有故歟世常言極今人所難不足以進古人所易而充古人所易不能為今人所難何哉叔和之論不余質也可無為書余少從叔和兄弟㳺每為余言縣直北山爽氣浮動花柳之麗雪月之勝無不在江北余間至程頭必徘徊顧瞻輒阻江而返屢矣今既施橋而叔和與邑人日曳杖娛戲於北山潮生汐落隨江降升悠然如泳漢浴沂以歌令君之遺徳而余已老不復有四方之事徒慨想而不能從也因附見之亦以志余之不忘斯游爾〉
孝友橋在縣西一里脩六十丈廣三丈跨大江别浦元祐中令張元仲累石為之元仲字孝友因以名橋慶元二年圯于水縣人趙伯澐糾合重建築為五洞橋面亦五折取道當中坎兩旁以竅水翼欄其上視舊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橋
永寜橋在縣東南五十步建炎二年建
桂枝橋在縣東二里左㻫居之紹興二十八年建魯神橋在縣東南五里
新羅坊橋在縣東北一里即清水閘橋
東浦橋在縣東北一里二十步即混水閘橋
錢家橋在縣東南二百五十步一名永利橋
東禪橋在縣東一里
郟家橋在縣東南二百步
浮橋在縣南三里
三童橋在縣西二里
新橋在縣東三里
徳勝橋在縣東南三十里宣和中建以𠞰㓂于此故名石秋橋在縣南八里
寺家橋在縣東南一十里
戍浦橋在縣北七里一名陳晏橋
浄土橋在縣東北一十里
新城橋在縣西北一十里
塌水橋在縣西北一十里
下仙浦橋在縣東北一十里
桐嶼橋在縣南二十里
東鑒橋在縣南二十里
下浦橋在縣西南五里
下洋山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柵涇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馬鋪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苦竹橋在縣西二十五里
龔嶼橋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錢嶼北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上龔橋在縣東一十七里
錢嶼南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新安橋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路橋
小澧橋在縣西三十五里
石路窟橋在縣東南三十七里
長浦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清洋橋在縣東南四十里
大浦橋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下新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新湫涇橋在縣東南四十九里
澤庫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新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丹崖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褊嶼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洋嶼橋在縣東南四十七里
新瀆橋在縣南五十里
鶩嶼橋在縣南五十里
聚石橋在縣南五十里
鳯城橋在縣西五十里
下盈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白塔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三嶼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關嶼橋在縣南五十里
溪口橋在縣南五十里
新涇橋在縣南五十里
安容橋在縣東南五十七里
白峯橋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夾嶼橋在縣東南五十里
光明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月河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囘浦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新湫南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應田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横嶼橋在縣南七十里
樓崎橋在縣南七十里
湖亭橋在縣東七十里
馬巷橋在縣南八十里
黄山頭橋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莊土橋在縣南三十一里
涇土橋在縣東南四十九里
小嶼橋在縣東南七十里
長嶼橋在縣南八十里
朱村橋在縣南八十里
鷄鳴橋在縣南八十里
塘下橋在縣東南八十里
消湖橋在縣東南八十里
下湖橋在縣東南九十里
天台
臨川橋在縣西一里舊名西橋隆興二年令王琰累石而建且亭其上陳知院騤以琰臨川人也故名〈陳知院記云臨川王公琰紹興三十二年春綰一銅章綬以荆國文公濟天下之緒餘濟天台越隆興元年冬十月甲戌新作橋於邑西之谿從民欲也谿距邑庭可一里源自五峯雙澗北迤而至衆山複迷傍流輳委㑹霖潦則激焉如轟湧焉如犇防隄室廬蕩如也平時馬涉則濡纓負涉則濡槖聨釣以渡嵗作嵗圯編甿苦其役行李咨怨前後尉李琰李異俱有建橋之役作百丈堤以捍衝溢功竟弗濟後為令者睥睨難之迨公之來嘆曰大害也不在我乎大抵銳於土功者利在亟成以要虚名肯為逺計今我則否迺㑹費五百萬錢出俸四十萬為邑人源源而應數則充矣爰即故址相之然後奠之奠之然後營之斵者鑿者陶者墁者梩者築者從焉非驅作焉非督公曰有穡事者與乎有焉毋納其力穹石以為楹植之屹如也巨木以為梁横之妥如也甓以培石欲其埤也灰以塗甓欲其確也尺有五十何其脩之曼曼然尺一十有九何其傅之衍衍然尺二十有五何其高之岌岌然復亭其上迺舄迺飭迺敞迺奕可以息行邁可以樂閒暇可以逺眺望卓哉美乎疑混物初剖有此壯觀非人力能為也二年閏月丙辰告成公迺率僚友㑹稽陸君洎金華陳君恕永嘉丁君康時池君虞卿觀焉公曰吾與諸君既作於斯僉曰大夫之力也名則在大夫士之豪民之耆老于時咸在翕然告曰願即以臨川名表公功也詩既獲遂歌以落之曰壯兮滄溟跨蛟龍麗兮霄漢垂螮蝀疑若有神施磨礲鞏然不動如華崧環瞻山幄凝翠空俯睨谿紋織微風夜半横浮沆瀣中朝來崛應扶桑紅車馬颯沓西復東宏規碩利繄誰功競將大年壽我公願與此橋俱無窮〉
孝義橋在縣東九十二步淳化元年建因坊得名螺溪橋在縣東七里景徳三年建
石井橋在縣東一十三里咸平五年建以其旁有石井
故名
靈水橋在縣東三十里淳化三年建〈或引孫綽賦過靈溪而一濯之句非
也綽所賦葢福聖觀前之溪爾〉
茅橋在縣西二十里舊名通濟後以地多茅姓更今名〈羅提刑適未第時嘗露宿橋上後持節經從有詩云京城闕 遺相知心繞天台四散飛記得小田橋上月五更荷露濕人衣今斷碑尚在〉
永寜通濟橋在縣西二十里父老云本鍾氏所剏或呼
鍾家橋
丹霞橋在縣西一十五里以近丹霞洞故名
飛泉橋在縣西二十里葢取孫綽賦瀑布飛流而名振錫橋在縣北一十里國清寺東舊名東橋後寺僧亭
其上以水聲如振錫更今名
豐家橋在縣東二里其水自螺溪分流昔僧豐干祖居
䖏也
清河橋在縣東一十五里
洪橋在縣東七里以地多洪姓故名
從化橋在縣西一里
迎賓橋在縣西三里
清化橋在縣西五里
碧水橋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碧泉
清溪橋在縣西北五里
落馬橋在縣西北七里
仙居
縣橋在縣治前景徳四年建
白水橋在縣東一百五十步嘉定十六年重建以溪水
白色故名
迎恩橋在縣東六十五步舊名東河橋嘉定元年令姚
偓重建以嘗迎詔書於此更今名
市橋在縣西一百三十步景徳四年建以其處市中故
名
石井橋在縣西一十里嘉定十四年重建
慶雲橋在縣東一十里純熙觀慶元元年建以其有慶
雲之瑞故名
社橋在縣西二里以其處社壇側故名上有傾葢亭杜橋在縣西三十里以邑人杜氏建故名
彭溪橋在縣東二十里以其接彭水故名
板橋在縣西四十里建炎中改甃以石云
鳯仙橋在縣西六十五里
新坊橋在縣西五十五里
廣業橋在縣西六十里
長橋在縣南二里以其水自盂溪入大溪故名今廢苦竹橋在縣西五里以其側多植苦竹故名
斷坑橋在縣東一十五里今廢
寜海
縣橋在皷樓前五步
桃源橋在縣東一百九十步夾岸多桃花舊傳水之源出天台因取劉阮事而名北有放生池
廣度橋在縣東八十步
過逺橋在縣西二十五里崇福寺西〈羅提刑適有憶西橋寄昉師詩云長憶西橋避暑時天風六月襲人肌水隨地脉來無盡雲過山頭去不知拂岸稚松應偃葢當年游子巳龎眉憑師莫動溪邊石留待東歸題好詩〉
桐山西橋在縣東北二十里因山得名嘉祐八年縣人應宗貴累石而建〈羅提刑適為之記〉後壞淳熙十二年民張潭仍架木為之〈唐守仲友為之記〉
三界橋在縣西溪南五里
道士橋在縣東北五里舊以天慶觀在焉故名
十二保橋在縣西北四十里
石广溪橋在縣北七十里
摘星橋在縣南二十五里摘星嶺下
白嶠橋在縣東五里
黄墈橋在縣東南一十里
海㳺橋在縣南六十里因地得名今廢一名新市橋泗洲橋在縣西三里
通徳橋在丞㕔前五步今廢
横塘橋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越時葉太傅景泰七世孫
建俗呼葉家橋今廢
新市橋在縣西南六十里今廢
津渡
臨海
邵家渡在縣東北二十里
蓮盤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上广渡在縣南九十里
家子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柵浦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闕〉頭渡在縣東南七十里
〈闕〉山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石仙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西岑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磧村渡在縣東南四十里
涇山渡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三江渡在縣西一十五里
中渡在縣東南一里
西渡在縣西一里
冷水渡在縣東南三里
三十六渡在縣東二十里西自潮際東至小芝凡三十
有六節故名
〈闕〉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下渡在縣東南二里
小石渡在縣西五十里
邵家渡在縣東三十里
仙人渡在縣西三十里
曹菴渡在縣西五十里
黄巖
磊石渡在縣東南一百里
黄林渡在縣東北五里
白石渡在縣東北一十里
斷江渡在縣西一十七里
西浦渡在縣西門外後以建利涉橋廢
江亭渡在縣北一里後以建西橋廢
天台
澥渚渡在縣東一十里始豐水出於此其清如紺碧焉杜潭渡在縣東二十五里與臨海分界
溪南上渡在縣西南一里
溪南下渡在縣南一里
曹家岩渡在縣西三里
仙居
清口渡在縣西南八里
石井渡在縣西一十五里
趙墺渡在縣南五里
櫸溪渡在縣西三十里
石牛渡在縣東八里
韋羌渡在縣西三十五里
河頭渡在縣南三里
廣業渡在縣西六十里
寜海
亭渡在縣東二十五里
柿嶴渡在縣東一十里
砂碕渡在縣北五十里
王公渡在縣北六十里
練蛇渡在縣南八十里
上白溪渡在縣西四十五里〈即狐嘯溪渡〉
下白溪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沙頭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浮溪渡在縣北四十里
夷吾渡在縣西一十里
海游渡在縣南六十里
赤城志巻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173年 (提及)
- 1176年 (提及)
- 1223年 (提及)
- 1199年 (提及)
- 1167年 (提及)
- 1156年 (提及)
- 1213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1181年 (提及)
- 1190年 (提及)
- 1195年 (提及)
- 1211年 (提及)
- 1170年 (提及)
- 1194年 (提及)
- 1189年 (提及)
- 1196年 (提及)
- 1128年 (提及)
- 1158年 (提及)
- 1164年 (提及)
- 1162年 (提及)
- 1163年 (提及)
- 990年 (提及)
- 1006年 (提及)
- 1002年 (提及)
- 992年 (提及)
- 1007年 (提及)
- 1208年 (提及)
- 1221年 (提及)
- 1063年 (提及)
- 1185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