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農廬集/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農廬集
卷四
作者:姜獻奎
1895年
卷五

雜著

[编辑]

諭學四則

[编辑]

學之名肇見於說命。復著於周頌。易繫而不言學之爲何事。至論語始詳說。而子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然則聖門爲學。不出於天叙人倫之外。日用事物之間。蓋將以崇德廣業。成己成物也。徒守章句非學也。能記誦非學也。多文藝非學也。一自學術分裂。舍本而求末。有以綴拾纂組爲學者矣。有以汎博貫穿爲學者矣。有以支離註䟽爲學者矣。擬䂓畫圓。模矩作方。媛媛姝姝。自以爲學。而文以滅質。書以溺心。托眞以售僞。飾義以濟利。以資發塚。以爲禽犢。至若剽竊帖括。儷黃媲白之類。尤是經學之賊文字之妖。而爲父兄者。以是而訓勵。爲子弟者。以是而傳習。自家好箇心與性。都被利祿所潰決。浚奸竆黠。反不若不學之爲純愚也。然是豈學之罪哉。聖人設敎。易以通幽明之故。書以記政事之實。詩以導性情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嚴。禮以正行。樂以和心。窮理明善。遏欲敦仁之奧。四子備矣。立敎明倫。敬身稽古之要。小學著矣。存養力行。臨政處事之道。近思錄詳之矣。非訓詁無以辨聖賢之旨義。非誦習無以考聖賢之成法。非文詞無以立修辭之誠。以爲末也而不離乎本。以爲精也而不離乎粗。亦唯在用功之如何耳。孝悌忠信禮義廉耻。以禔其躬。求師取友。誦詩讀書。以博其文。存省乎思慮隱微之際。剖析乎義利毫忽之間。知行幷進。本末俱擧。則章句亦學也。記誦亦學也。文藝亦學也。飮食起居。應事接物。無非學也。由是而希賢希聖。由是而尊主庇民。學者何不慥慥焉。所謂擧業。特俗儒干名之術也。決非篤學之士所可爲者。而居今之世。出身事君。爲貧祿養。舍此無他術矣。故朱子答黃直卿書曰二孫依本分做擧業。不至大段良貝。又曰伯豊之子。見留精舍作擧業。淳謹朴實可喜也。此非朱門所禁絶。然若其先立乎大者而出而應之。容或無害。而朱子亦有科擧之學。壞人心術。其技愈精。其害愈深之訓。苟諉以朱門所不禁。而流循不返則妄矣。

學之爲言效也。稽古者必自櫽括曰。古之聖賢。如彼其尊榮。而今之衆人。獨何汙賤之若此也。聞其嘉言則效之。見其善行則效之。一言一行。求合乎古人者。是所謂學也。然效其言甚易而效其行實難。如其不用躬行。而只要說出便了。則七十子之從孔子也。若仁若禮若忠若恕。一兩日說便盡。何用許多年隨孔子不去。彼所以趨亦趨步亦步。逐步步依樣做去者。卽效其行也。行之於學。猶車之有輪也。馬之有蹄也。鳥之有翼也。不翼不名爲鳥。不蹄不名爲馬。不輪不名爲車。舍其行則不可以名爲學也。君子修之而爲聖爲賢。小人悖之而爲狄爲獸。焉可忽哉。難立而易傾者名也。難成而易毁者行也。積之如升高。分寸躋攀。而失之於毫忽。一落千丈。雖其才藝極其美。文章極其華。言語有可稱。而行一有不掩則人必疑其心而攻其瑕。幷其夙昔所爲者而棄之。小則閭里識之。大則鄕國議之。遠則後世譏之。尤豈不可懼也哉。是以學古之士。修之於闇室幽獨之地。謹之於細行幾微之際。洞洞屬屬。日淬月鍛。朱先生所謂寄一生於虎尾春冰。常持雪未消草已生之戒者此也。夫身之欲貴。家之欲富。口之於肥甘。耳目之於聲色。人之同情。聖賢之所不能無也。而不以其道得之。視之如汙穢不潔。若將凂焉。曲肱飮水而不以爲窶。短褐戎菽而不以爲憂。所憂者惟道義之不及古人。令名之無聞於世也。彼晉楚之富。趙孟之貴。當時豈不翕赫。而到今如浮埃游塵。民無得以稱焉。顔子終於陋巷。原憲老於繩樞。困窮飢餓。以沒其身。而道義令名。歷千歲而愈顯。亶由於行與不行耳。志於學者。先知其內外輕重之辨而取舍之。則其諸庶幾乎學矣。

士之爲學。莫先於擇術。而擇術亦難矣。仲尼之門。擇善固執。傳得其宗者。顔曾而已。至若子弓,子夏,子張之學。一傳再傳。或淪於異端。其始也問學聖門。焉有不善。而特其擇善之地。有毫釐之差。流弊至此耳。一自道術分裂。人之醇愨者拘於記誦。敏秀者衒於詞章。智數者騖於功利。有宋諸儒。金陵則失於執拗。眉山則失於震耀。獨程夫子爲正學之淵源。而及門高足如呂原明,謝上蔡,馮東𦤎。俱不免染禪。以龜山之賢。亦中常摠之毒。傳習之際。豈不端的。而烏頭力去。遂致差失。晦翁同時。有永康,金陵之學。而一則馳驟於事功。一則專力於尊德。晦翁有兩頭明中間暗。王霸幷用。義利雙行之譏。當時正學之橫出一枝。與晦翁而鼎立者。金華也廣漢也。廣漢之學。嚴於義利之辨。決之勇行之力而所造愈深。金華則下學而上達。扶持絶學。敎育英材。而晦翁猶云南軒踈畧。從高處去。伯恭踈畧。從卑處去。二賢亦有未盡而然耶。獨晦翁則居敬以立其本。竆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學問思辨之際。又極其大而盡其精。孔孟周程之道。燦然復明。如日中天。至若析世學之繆。辨異敎之非。使學者由於大中至正之則。而不躓於荊棘擭穽之塗。其繼往開來安社捍邊之功。至矣盛矣。然問學者或不免支離之弊。故其答陳膚仲書曰。陸學固有似禪處。然近覺朋友專事聞見於自己心身。全無功夫。每勸學者兼取其善。非欲學其兀然無作。此所以警後學也。有程篁墩者。藉是而作道一之篇。合朱陸而齊軌。正所謂薰蕕一器也。正學東來。羣賢輩出。靜退唱之於前。牛栗繼之於後。語道有定名。言經有定旨。爲學有定序。後之學者紹而勿失。宜其無擿埴之迷。然其間亦有拘於記誦者。有衒於詞章者。有騖於功利者。有執拗震耀之兼於一身者。侵假而眩眞。若優孟之於叔敖。夫豈無一線不絶。得靜退之嫡傳者。而亦無以自別於羣僞之中。唯在學者之辨其眞僞。擇善而執之耳。夫擇術如擇種。種桃者得桃之實。種李者得李之實。種稊稗者食稊稗之實。種五糓者食五糓之實。豈有種桃而得李。種稊稗而食五糓者哉。

學非讀書之謂也。將以學聖賢也。然而聖賢邈矣。特所存者言耳。其不可得以言傳者則不在於書。輪扁所謂糟粕是也。糟粕之於酒固遠矣。而與其懸空而求酒。不若就糟粕而求之。故學聖者必讀書焉。非讀書無以學聖賢也。讀書者。先要聳起精神。對越方冊。將古人問答。便作今日耳聞。則羣聖羣哲儼臨於黃面之鄕。而顧眄之光。燁然如在目前。豈遠乎哉。如令堅寗越之志。下董生之帷。從容默會於幽閑靜一之中。浸灌培益於諷誦講習之際。自然意味深長。義理瀜釋。心得而身體之。則凡聖賢所至而己所未至者。尙可以勉而進。雖未至。亦可以維持此心。德性不懈。猶作學問中人。顧聰明有通塞。才姿有敏鈍。聰且敏者雖博取之無妨。而如其雜然幷進。不由其序。則比若枵然之腹。入酒食之肆。餠餌鱠脯。左拏右攫。而未嘗一知其味。不知向之所食。果是何物。則亦何益於口哉。故讀書貴精而不貴博。雖敏底人。必作鈍底工夫者此也。人有恒言。苦無記性。而古人有讀周禮䟽者。讀第一板訖焚了。讀第二板又焚了。作焚舟之計。陳烈先生初無記性。閉門靜坐。不讀書百餘日。以收放心。却去讀書。遂一覽無遺。苟立心如是。安有不記之理。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神之極也。杜預云優而柔之。使自得之。厭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管子霸佐也。杜預武夫也。其於讀書。猶云如是。况士之希賢希聖者。何能以滅裂有成哉。

呂生問答

[编辑]

甲午春。余以心制。居堊廬讀禮。有呂生者過而停宿。衣巾雖了鳥。而坐必危。言語惟謹。不似尋常過客。見丌上展家禮。摘袒免條曰免有制乎。曰免以布廣一寸。從頂中而前。交於額上。卻向後繞於䯻者。鄭氏說也。呂生曰是固鄭說。而鄭氏以前。未之聞也。記曰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服之旁殺而至於緦。僅爲三月。則自此之外。不更有服。然而由四殺五。不可頓如路人。故脫露半袖。是謂之袒。解脫吉冠。是謂之免。免之爲言。正是免冠之免。不當別爲一巾名曰免而讀之如問也。曲禮曰冠無免勞無袒。侍君子者。以袒免爲不恭。而無服者之屬。用以變其常以致哀焉。經於緦曰三月。而袒免無期日也。旣無服又無期日。故第行之於始死之時。其斯以爲戚矣。禮經本文。止言袒免。而更無一語訂其何樣爲免。是縗絰冠杖。實有其制。而袒免則元無冠服。故不言其制也。杜佑通典亦致疑於此。雖其叙載喪制卽免加絲。若用鄭說而特註其下曰絻制未聞。惟鄭氏云云。則佑固不以爲安矣。喪服小記曰男子冠而婦人笄。男子免而婦人髽。凡言免皆與冠對。則免之爲免。當正讀爲免矣。喪而免冠。不惟五世無服者用之。雖斬齊者未及成服。亦嘗用之。在衣則袒。在冠則免。以爲變常之始也。賈公彦之釋袒免。終始遵鄭說。而獨於此特云冠尊不居肉袒上。必免故踊必先袒。袒必先免。此非正讀爲免者乎。且免之爲免。不獨始喪然也。喪服小記曰旣葬而不報虞則雖主人皆冠。及虞則皆免。又曰遠葬者比反哭者皆冠。及郊而後免。又曰君吊雖不當免時。主人亦免。凡此三節。皆以冠對免。小記又曰斬衰括髮以麻。免而布。蓋父母皆當以麻括髮。而古禮母皆降父。故减麻用布。示殺於父也。此之謂免。盖應用而許其不用。故特言免以明之。若如鄭說以免爲絻。則居母喪者。降而著五世以外輕殺無服之冠。豈其理乎。曰子言似有理。而朱子之於家禮。亦從鄭說何也。呂生未及答。有吊客至廬。遂起去。挽之不留。不能畢其說。且參訂他疑禮。可恨也。因叙其言。以訂通典及小記。果可疑也。禮失已久矣。漢儒固多傅會。而有宋諸賢莫之能改。家禮又爲禮家之三尺。固不敢違也。然呂生亦可謂窮理明禮之君子。而飄泊而人無有知名者。悲夫。

春秋問目

[编辑]

春秋。聖人經世之書也。亦云史外傳心之訣也。學者之所當講究也。然講究亦難矣。漢以前著傳者五家。而左氏公穀氏行於世。漢以後釋經者數十家。而獨胡氏傳於世。釋中有釋。解中有解。而猶有餘蘊未盡推勘。若非明理君子。豈容無疑晦也。古稱其義有八。其例有十五。其科有三。其旨有九。亦有稱大義數十者。是可一一而明言歟。說左氏者曰春秋者。上遵周公之制。下明將來之法。言公羊者曰夫子作春秋。將以黜周王魯。解穀梁者曰平王東遷。夫子傷之。所以明黜陟著勸戒。三家之說。孰得孰失歟。春王正月。胡氏以爲夏時冠月。周正紀事。然則所書之月與月下所書之事。尙差兩月。聖人作經。若是其紛更多事歟。書日食者三十有六。或日或不日。而其不書朔者八。左氏曰官失之。公羊曰二日也。穀梁曰晦也。日有常度。曆有定筭。三傳之說。各自不同何歟。鄭伯克段。衛鱄出奔。其爲弟則一也。而或言弟或不言弟。趙穿弑君而書曰趙盾弑。欒書弑君而書曰晉弑。弑君則一也而或名或不名。亦有義例之可言歟。惠公仲子。公羊以爲桓公之母。穀梁以爲惠公之母。夫人子氏。公羊以爲隱公之母。穀梁以爲隱公之妻。一仲子而惠桓各異。一子氏而母妻不同。稽諸魯史。孰非孰是。尹氏之卒。左氏曰君氏聲子也。公羊曰尹氏天子之大夫。二氏之說。孰得其眞歟。桓之無王。以其無王法也。而魯無王法者。豈特桓公也。定無正月。以其不正始也。而魯不正始者。豈特定公也。桓公四年七年。不書秋冬。胡氏以爲刑以秋冬。象天道也。桓公弑兄。天討不加。故特去秋冬。而魯之諸君有罪無討者。奚翅桓公也。邾儀父盟于蔑。穀梁以爲昧地名也。郕伯來奔。公羊以爲盛伯失地之君也。趙穿侵崇。公羊以爲柳天子之邑也。蔑與昧。郕與盛。崇與柳。經傳之不同何歟。葵丘之盟。左氏曰不務德而勤遠畧。公羊曰震而矜之。叛者九國。穀梁曰陳牲而不殺。明天子之禁。三家之言。孰長孰短歟。齊人伐山戎。公羊曰穪人貶也。穀梁曰善之也。善者是乎。貶者是乎。齊仲孫來。公羊曰公子慶也。胡氏曰齊大夫也。其爲齊魯。孰從而辨之。禘致夫人。左氏曰哀姜。公羊云聲姜。穀胡云成風。其爲風姜。孰從而知之。滅項之爲魯事。左傳詳之。而公穀之必謂齊滅。何所据也。吳札之名。公羊以爲賢季子也。而胡氏之必謂貶之。何所責也。有年之書。左氏謂志喜。而胡氏之謂記異何也。沙鹿之崩。三傳云記異。而漢書以爲休祥何也。公羊論隱桓貴賤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謂子以母貴則可也。謂母以子貴可乎。此所以啓後世妾母陵僭之𥚁矣。穀梁論衛輒事曰信父而辭王父則是不尊王父也。尊王父可也而不受父命可乎。此所以啓後世父子爭奪之禍矣。左氏以鬻拳兵諫。謂愛君諫則可也。而以兵脅君可乎。此所以長後世人臣弑逆之漸矣。趙鞅入晉陽以叛。穀梁曰以地正國也。後之臣子有據邑以叛。而以逐君側之惡爲辭者矣。公子結媵婦遂盟。公羊曰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則專之可也。後之人臣有生事異域。以安社稷利國家。自諉者矣。祭仲執而鄭忽出。其罪在祭仲。而公羊以謂合於反經之權。後之大臣有廢置其君。如奕棋者矣。若此之類。名曰解經。而實則亂經也。不可不辨也。大抵春秋。魯史之名。而汲冢瑣語記太丁時事。爲夏殷春秋。國語云羊舌盻習於春秋。墨子曰吾見百國春秋。春秋之名。非特魯史爲然。聖人蓋因魯史爲經。而取二十四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約于一萬八千言之間。作萬世之典憲。故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經屬參。春秋屬商。而左氏有傳而子夏無傳。公穀俱是子夏之門人。而二人著傳。言多異同。此不容無後人之疑。公羊傳解云聖人以春秋之說。口授子夏。至漢乃著竹帛。戴宏序云公羊凡五傳而至漢景帝時。胡母子都始著于策。口授相傳。百有餘年。能無傳訛之弊耶。郭公夏五之傳疑。厥憗屈銀之殊稱。鄭簡葬日之五月六月。聖人卒日之己丑乙丑。難保其必無謬誤。介甫斷爛之疑。卽以此也。至若晉景行霸。公室方強。而韓氏攻趙。有程嬰杵臼之事。出於史記趙世家。魯侯禦宋。得雋乘丘而云莊公敗績。有馬驚流矢之禍。出於檀弓。秦穆居春秋之始。而其女爲荊昭夫人。出於烈女傳。韓魏處戰國之時。而其君陪楚莊王葬。出於滑稽傳。列子書論尼父而云生鄭穆公之年。扁鵲醫療虢公而云當趙簡子之日。日月顚倒。事實繆誤。是皆傳訛之所致耳。諸生之講明春秋者雅矣。盍各條卞。使聖人之旨。闡明於世。不佞請亦上下其論焉。

春秋義例

[编辑]

春秋之經。造端乎魯而及其至也爲東周。造端乎一國而及其至也爲天下。造端乎一時而及其至也爲萬世。尊君抑臣。內華外夷。尊王賤霸。正誼明理。而其言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求名而亡。欲蓋而章。所謂寬猛之宜。是非之公。而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有所謂三科者。曰張三世。曰存三統。曰異內外也。有所謂九旨者。曰時曰月曰日曰王曰天王曰天子曰譏曰貶曰絶也。五始者。元爲氣之始。春爲時之始。王爲受命之始。正月爲敎令之始。公卽位爲一國之始也。七等者。州國氏人名字爵也。二記者。天子記崩不記葬。諸侯記卒記葬也。九師者。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兩兵相接曰戰。環城邑曰圍。造國都曰入。毁宗廟社稷曰滅。詭道勝之曰敗。輕行而掩之曰襲。悉俘之曰取。三與者。相遇之謂會。我欲之謂及。不得已之謂曁。四還者。出惡歸無惡之謂復歸。出無惡入有惡之謂復入。出入皆惡之謂入。出入無惡之謂歸。三諱者。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也。三辭者。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也。其例有十五。一曰君擧必書。非君命不書。二曰公卽位不行其禮不書。三曰納幣送夫人。夫人至夫人歸。皆書之。四曰君夫人薨。不成喪不書。葬不用夫人禮書卒。君見弑諱而書薨。五曰適子生則書之。公子大夫在位書卒。六曰公女嫁爲諸侯夫人。納幣來逆女。歸娣歸媵致女。卒葬來歸皆書。爲大夫妻書來迎而已。七曰時祀時田。苟過時越禮則書。軍賦改作踰制亦書之。此策書之錄乎內者也。八曰諸侯有命誥則書。卒不赴則不書。禍福不告不書。雖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亦不書。九曰雖覇主之役。令不及魯不書。十曰諸侯之女行。唯王后書。適諸侯雖告不書。十一曰諸侯之大夫奔。有玉帛之使。告則書。此策書之錄乎外者也。十二曰凡天子之命無不書。王臣有事于諸侯則以內辭書之。十三曰大夫已命書名氏。未命書名。微者不書名氏。書其事而已。外微者書人。十四曰將尊師少稱將。將卑師衆稱師。將尊師衆稱帥師。君將不言帥師。十五曰天災物異無不書。外災告則書之。此策書之通錄乎內外者也。褒貶之義。又有九焉。一曰悉書以志實。朝騁用兵之類。悉書以著事實。二曰略常以明禮。祭祀婚姻等合禮者。皆常事不書。三曰省辭以從簡。帥師不言君使之類是也。四曰變文以示義。經文比常例變一字。必有褒貶之義。五曰卽事以見義。不成例者。但於辭中見褒貶之義。公追齊師至酅。齊人來歸公孫敖之喪之類是也。六曰記是以著非。書子同生及葬諸侯之類是也。七曰示諱以存禮。內惡皆隱避其文。以示臣禮是也。八曰詳內以略外。內卿卒皆書。被伐皆言某鄙之類是也。九曰闕畧因舊史。宣成以前人名及甲子多不具是也。又有所謂二義焉。曰辨名實之際。正必書王。諸侯稱爵。大夫稱名氏。四夷大者稱子。此春秋之名也。諸侯不王而伯者興。中國無覇而夷狄橫。大夫專兵而諸侯卑。此春秋之實也。於是有去名而全實者。征伐在諸侯則大夫將不稱名。中國有伯則楚君侵伐不稱君。又有去名以責實者。諸侯無王則正不書王。中國無覇則諸侯不序是也。曰謹華夷之辨。自晉伯中衰。楚益侵陵。天下知有楚而已。故春秋書楚事。無不致嚴。而書吳越與徐。必與中國異辭。所以信大義於天下也。曰辭從主人。主人謂魯君也。夫子魯人。因魯史作經。故曰辭從主人。此其爲春秋之義例。而例有達例。義有特筆。盟則書盟。會則書會。卒則書卒。葬則書葬。戰則書戰。伐則書伐。弑則書弑。殺則書殺。因其事實而吾無加損焉。此達例也。其或史之所無而筆之以示義。史之所有而削之以示義者。此特筆也。元年春正月。此魯史之舊文。而加王字。是聖人筆之也。中國諸侯有葬吳楚之君者。而吳楚之君不書葬。是聖人削之也。晉侯召王而書之曰狩。所以存天下之防也。寗殖出君而書之以出奔。所以存人君之戒也。不但曰仲子而曰惠公仲子。不但曰成風而曰僖公成風。不曰陳黃而曰陳侯之弟黃。不曰衛縶而曰衛侯之兄縶。糾不書齊而小白書齊。突不書鄭而忽書鄭。立晉而書衛人。立王子朝而書尹氏。此皆聖人之特筆也。至若王人雖微。必序諸侯之上。所以序君臣之分也。書晉申生,許止。所以明父子之恩也。書衛鱄,秦鍼。所以明兄弟之義也。傳稱隱爲攝而聖人書之曰公則非攝也。卓之立未踰年而正其名曰君則罪里克也。齊之無知,陳之佗踰年之君而書之曰殺。正討賊之名也。天王狩於河陽。壬申公朝於王所。明因狩而後朝也。公自京師會諸侯伐秦。明會伐而如京師也。公子結媵婦遂及齊侯宋公盟。著結之專也。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著翬之擅也。葵丘之會。周公與焉而已。書曰戊辰諸侯盟於葵丘。明周公之不與盟也。渙梁之會。諸侯咸在而已。書曰戊寅大夫盟。明大夫之自盟也。此聖人所以別臧否以彰黜陟。擧得失以著勸戒。一字衮鉞。凜然若秋霜春日。百王之法度。萬世之準繩。皆在此書。嗚呼其至矣。

春王正月辨

[编辑]

伊川先生云周正建子之月。非春而書春。則行夏之意。而假天時而立義。胡氏因是而傳春秋曰前乎周者。以丑爲正。其始卽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則知月不易也。後乎周者以亥爲正。其書建國曰元年冬十月則知時不易也。建子非春明矣。夏時冠月。垂法後世也。周正記事。示不敢自專也。以上段言則周不易月易時矣。以下段言則周雖易月而不易時矣。朱子嘗致疑於此。其答胡平一書曰所謂春王正月。其下所書之事。爲建子月事耶。建寅月事耶。若云建子月則春正月豈非改月號而以冬爲春。若云建寅月則是用夏正而亂周典矣。以建寅月爲歲首。其下所書之事。卽建子月之事。則春秋所書之月。與月下所書之事。常差兩月。聖人作經。恐不若是紛更多事也。其答吳晦叔則却云春秋旣是國史。則必用時王之正。但天時則不可改。故書云秋大熟。以此考之則春秋月數。乃魯史舊文。而四時之序則孔子之微意。胡氏朱子之說。固自不同。而朱說亦復前後煞異。此爲千古未決之案也。然愚見則書所謂秋大熟。不足爲不易時之證何者。周正季秋。卽夏時七月。七月之禾。實穎實穗。已可以占秋之大熟。下文又曰盡起而築之。歲則大熟。如其已熟。卽爲刈穫。何勞起築。此可見秋大熟。實非秋已熟之謂也。恐未可以是致疑於易時也。朱子跋李小膺脞說云石林葉氏。考左傳祭足取麥穀鄧來朝二事。經傳所記。例差兩月云云。而今攷穀鄧之事。殊無差兩月之證。而祭足之麥則麥固有早熟晩熟之時。又何足以此爲訂耶。隱公九年三月。書大雨電。胡傳周三月夏之正月。則其曰不易月者。自相矛盾矣。桓公十四年春正月。書無冰。胡傳仲冬之月。燠而無冰。則其曰不易時者。亦相掣肘矣。莊公七年。書秋大水無麥苗。麥苗卽夏月之物。而其曰秋無者。非易時之證乎。定公元年。書冬十月隕霜殺菽。菽是秋熟之物。而其曰冬殺菽者。亦非易時之驗乎。其外九月螟,十月螽,九月雲,冬不雨等諸段所書。罔非易月易時之左契也。且泰誓云唯十有三年春。大會孟津。武成云唯二月壬辰旁死魄戊午。師渡孟津。漢律曆志武王伐紂之歲。周正月辛卯朔。合辰在斗前一度。戊午渡孟津。明日己未冬至。後漢陳寵傳云周以子月爲春。商以丑月爲春。是又易月易時之明證。而春秋本註中吳氏汪氏之不敢信於胡氏者。豈非以此也耶。然則答吳晦叔書。乃朱子未定之見。而答胡平一書。其爲晩年定論明矣。至若桓之無王。胡氏云以其不朝王也。定無正月。以其不正始也。而魯君之不朝王不正始者。不特桓定。而或有或無。此或非闕文而郢書燕悅者耶。只待地中得夫子家奴出來耳。後讀藥泉集。亦有此卞。而證外傳則詳於此。而證本經則闕焉。其大旨則畧同。而亦有差殊者矣。

春王正月後辨

[编辑]

春秋之改時改月。已於前辨詳之。然此特春秋爲然。攷諸經有專用夏正者。周易曰兌正秋也。曰八月有凶。曰七日來復。有錯用二正者。周詩曰一之日二之日。曰爲改歲。周正也。七月流火。四月維夏。正月繁霜。夏正也。周禮曰正月之吉始和。歲終稽其功。周正也。正歲簡稼器。上春獻種。中春始蠶。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十有二月斬冰。夏頒秋刷。春蒐秋獮。夏正也。當時固錯用二正。唯春秋則記事之文也。時王正朔。不可改易。諸國事實。不可顚倒。故專用周正耳。或曰蒐狩烝享。春秋亦用夏正。此亦有不然者。桓四年正月狩于郞。定十三年夏大蒐于比蒲。桓七年正月烝五月烝。春秋之例。常事不書。此其不時故書之。烏在其用夏正耶。然均之爲經傳。而同吾說者證之。異吾說者沒之。則必起後人之惑。故復擧其錯用二正者辨之云爾。

帝王家兄弟相繼。昭穆同異。親盡祧廟辨。

[编辑]

兄弟相繼。廟室昭穆有二說焉。一則曰嘗爲君臣。便同父子。當各爲一世。一則曰兄弟不相爲後。當同昭穆共一位。昔魯僖公繼閔而立。文公有事于太廟。躋僖於閔。左氏云子雖齊聖。不先父食。穀梁氏譏其無昭穆。胡氏云父死子繼。兄亡弟及。名號雖不同。其爲世一矣。朱子謂周孝王時。武王親盡。始立武世室。孝王乃共王之弟。而各爲一世。其於祧廟議狀。哲徽欽高兄昭弟穆。此以兄弟異昭穆爲是也。何休註隱桓閔僖。當同北面西上。孔穎達正義。閔僖不得爲父子。同爲穆耳。此以同昭穆爲是也。若從何休,孔穎達之說則齊孝昭懿惠兄弟四人。相繼而立。衛懿戴文公兄弟三人。相次而立。一室之內。將無所容矣。若從胡氏朱子之說則齊頃不得祭其祖。衛成不得祭其曾祖。烏乎可也。古制今不可考。然唐武宗時升祔文宗。以親盡祧代宗。而及宣宗卽位。復代宗神主於太廟。以代宗於宣宗爲高祖故耳。禘祭祝文。於穆敬文武四室稱嗣皇帝臣某。則此乃異昭穆而親不盡則不祧耳。其必有古來相傳之禮典矣。程子亦曰如吳太伯兄弟四人相繼則遂不祭祖矣。故廟雖多。亦不妨祧。只祧得服絶者。以義起之可也。夫昭穆雖異而祧必待親盡則雖九室十室而實無祖曾徑遷之嫌矣。雖四人三人相繼。而不失祖禰傳統之重矣。此天經地義。萬古不易之正論也。今考退溪先生答奇高峰別紙。有文昭殿昭穆圖。仁明二廟幷居昭位。而一室難容則有不得已通作長唐家之說。退翁非不考春秋之旨程朱之論。而特因國朝舊典無過五廟之制而言也。然末乃曰以賀循廟室象常居。未有二帝共處之義觀之。亦殊未安云云。雖與程朱說差別。而不害爲爛熳同歸也。向來議禮之臣。徑祧曾祖廟者。未有見於程說也。一相臣之異議獲罪者。亦未有考乎退說也。論禮亦難矣哉。

或有以旣祧之位復入太廟。譏評唐宣。而此與魯哀公之世。桓宮猶在。十君而八世定公之世。復立煬宮二十一世祖有異。彼固親盡之祖。而此則親未盡也。如其不當祧而祧。則祧而復入。有何不可也。宋神宗復祀僖祖已祧之位。程子曰介甫所見。終是高於世俗之儒。朱子於別定廟議圖說。從介甫之說。是可據也。

聖歲辨

[编辑]

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史記却云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通紀亦云襄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之辰。孔子誕于魯昌平鄕。信春秋則襄公己酉也。信史記通記則襄公庚戌也。夫魯國典籍。莫古於春秋。而夫子傳之子夏。子夏傳之穀梁。降聖之歲。雖不著於經。然聖門諸子依歸聖師。生年生月。宜有籍記。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故特書傳文。表章於世。豈有一傳再傳而遂以庚戌爲己酉也。至若史記出於春秋後二百年。通記亦憑史記爲準。其書後出。不但傳聞之異辭而已。顧安所徵信而以己酉爲庚戌也。索隱云周正十一月屬明年故誤也。旣以春秋月數謂之周正。則十一月。爲建戌月耶。建子月耶。謂之建子月則不可謂之周正矣。謂之建戌月則建戌月之後。又有建亥月。安可以建戌之月。屬之明年乎。此尤無稽之甚者也。春秋之例。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燕伯子陽。聖人明知其公子陽生。而猶不革舊文。况穀梁氏明白書己酉十一月。而索隱所謂屬之明年者。豈非誣聖之一事乎。或疑一與二字。字或訛誤。如聖人卒日乙變爲己。而余曰子以春秋爲誤耶。與其信史記。無寧信春秋也。晦翁云繙動冊子。便覺前人濶略。欲以告人而無可告者。其斯之謂歟。

鄭康成禘祫說辨

[编辑]

禘者。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諸侯及其太祖。以審諦昭穆。故謂之禘。見於戴記。祫者毁廟之主。陳於太祖。未毁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故謂之祫。出於公穀之傳。周禮六享之目。一曰肆祼獻。二曰饋食。皆在時祭之上。祼獻禘也。饋食祫也。祫非不祼。而以食爲主。故饋食謂之朝享。所以知其爲祫也。禘非不薦食而以祼爲主。故肆祼獻。謂之追享。所以知其爲禘也。康成乃以肆祼獻爲祫而饋食爲禘。恐是倒說也。旣虞而升祔。謂之祫事。與大事之祫。實異而名同。祥禫而禘。以定昭穆之叙也。故以大事言之則禘先而祫後。先後之序不可亂也。而康成乃以升祔爲證。遂言先祫而後禘。恐亦倒說也。禘祫之祭。廟祧之主咸在。然祫則太祖東向。禘則祖之所自出者東向而太祖配之。禘大於祫明矣。康成乃謂禘小而祫大。此亦倒說也。禘與祫。俱是宗廟之事。而康成曰周頌廱之禘。祀文王也。商頌長發之大禘。祭天於圜丘而配以太祖也。是則亂經也。夫新主入廟。昭穆遞遷則有禘。自是以後。有祫無禘。而又有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說。此公羊氏五年再殷祭之說也。公羊氏之說已謬矣。康成因之。謂魯禮三年喪畢而祫太祖。禘於羣廟。自後五年而再殷祭。其說益乖矣。禘之時月。經無明文。戴記曰春祠夏禴周禮也。春礿夏禘殷禮也。而文獻無徵矣。張純曰禘以四月。取純陽之在上。祫以十月。取百物之皆備。是固無稽之說也。明堂位記魯禮季夏六月。禘于太廟。康成因之。謂周六月夏四月也。是則尤失之矣。春秋書禘于莊公則以五月。禘於太廟則用七月。未見其必用四月也。蓋禘行於祥禫之後。而祥禫無定時則禘亦無定月。此不可以不辨。然以淺見卞此重禮。多見其不知量也。烏得免汰哉之誅也。

三禮攷證

[编辑]

禮之名有三。曰周禮曰儀禮曰禮記。朱子乞修三禮箚子曰。周官一篇。固爲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牲冠儀等篇。乃其義說耳。蓋周禮,儀禮。俱是周公攝政六年所作也。周禮則言周不言儀。儀禮則言儀不言周。同是周公所作。而題號不同者。周禮取別夏殷之禮故言周。儀禮兼取二代之儀而損益之故曰儀。禮器云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中庸之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其三百者。記官府職掌上下之節。周禮是也。其三千者。記委曲升降進退之節。儀禮是也。古經之外。又有后蒼曲臺曲臺天子射宮。西京無學。行禮於曲臺。故號曲臺雜記。數萬言。禮記是也。周禮則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得之女子李氏。缺冬官以考工記足之。卽漢儒所補。而非周公書也。六朝時有盜發楚王塚十餘竹簡。王僧虔見之曰此蝌蚪書。考工記周官缺文。惜乎其逸而不傳也。但周禮之書。詳於制度而不及道化。嚴於職守而濶畧人主之身。故或謂成周理財之書。或謂戰國陰謀之書。或謂漢儒傅會之書。或謂末世凟亂不驗之書。而朱子辨之曰是聖人運用天理之書。非周公不能作。儀禮則至秦焚燒獨甚。漢興高堂生所傳只一十七篇。述冠昏喪祭朝聘饗射威儀之事。是有子夏傳,鄭玄註,賈公彦䟽。朱子通解,黃勉齋續解。而冠昏則無天子諸侯之禮。豈其有之而逸不傳歟。抑以其雖王侯。無生而貴者而然歟。眞西山衍義云三代以來。唯以士禮。推而上之。爲天子諸侯之禮。蓋以成人與夫婦。自天子至於士一也。然而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禮。而獨存禮記之科。棄經任傳。遺本宗末。此其爲聖門罪人也。至若禮記則出於孔門。而緇衣是公孫尼子作。王制漢文帝時博士作。河間獻王集而上之。劉向校定二百五十篇。大戴刪爲八十五篇。小戴又刪爲四十七篇。馬融又附月令明堂等篇。合四十九篇。漢儒所記。大抵駁而不純。故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蓋有以也。呂不韋之月令。漢時之王制。尤不可混入於四十九篇。此又不容無疑於漢儒也。夫墨始於晉。髽始於魯。廟有二主。始於齊桓。朝服以縞。始於季康。以至古者麻冕。今也純儉。古者冠縮縫。今也橫縫。同爲一代而異制如此。曾子襲裘而吊。子游楊裘而吊。小斂而奠。曾子曰於西方。子游曰於東方。異父之服。子游曰爲之大功。子夏曰爲之齊衰。曾子子游同師夫子而異說亦如此。况復一傳再傳。其失又遠。從而疑之則其說有師承。從而信之則矛盾可疑。又况秉周禮者。唯魯而已。而春秋之末。執羔執鴈。魯人已自不知。則禮之所存。蓋無幾也。灰滅于秦。淆亂于漢。其能無乖異於正經乎。禮學之訛異如此。而後世註經者。不究所述之人。不考所作之時。槩謂之先王之制。理有不貫則曲說以通之。其或無郢書燕悅之弊乎。使朱子得遂修三禮之請。則其必有正其訛異。而成萬古不易之典矣。

書傳云周公一年救亂。二年伐商。三年滅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則周禮作於攝政六年之後。周官序云成王黜商滅淮夷。還歸在豊作周官。則是周官作於周禮之後。而鄭衆以書序言周官爲周禮者。恐失攷證矣。鄭玄又以成王作周官。在攝政三年。周公制禮在攝政六年者。愈失照管矣。

土圭之法。註云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萬五千里。地與星辰。四游升降於三萬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中。此必有自古可稽之說。而亦不能無疑。夫天動而地靜。日晷麗天而繞地。循環不已。如蟻行磨上。其行謂之黃道。冬至在斗。出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在井。出赤道北二十四度。秋分交於角。春分交於奎。斗井角奎。天象昭然。晝夜長短。晷刻推遷。則謂之地之游轉者可乎。蓋覆載之間。八萬四千里。冬至之日。日出乙位沒庚位。晝四十刻。自此地中陽升。九十日升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爲春分。晝夜停停。又九十日升八萬四千里。以到天爲夏至。日出甲位沒辛位。晝六十刻。自此天中陰降。九十日降四萬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爲秋分。晝夜停停。又九十日降八萬四千里。以到地爲冬至。日又出乙沒庚。以此觀之。非地之升降也。卽陽陰之升降也。非地之游轉也。卽日晷之循環也。周禮註說。吾未敢信也。

朱子曰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有冠禮昏禮。禮記有冠義昏義。以至燕射之類。莫不皆然。獨士相見禮,公食大夫禮不然。劉原父作士相見義,公食大夫義儘好。若本無其義而原父補亡。然今考儀禮篇目。本有其名目而逸不傳。見逸者豈特二篇哉。河間獻王所得孔壁古經五十六篇矣。

士昏禮。婦三月而後廟見。未廟見而死則以妾禮葬之。歸葬於婦氏之黨。曾子問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齊衰而吊。旣葬而除之。小記曰士妾有子而爲之緦。無則已。有吉日而女死者。猶爲之齊衰。未廟見而死者。以妾禮葬之。則其將依小記無服耶。此則太恝然矣。禮意豈容如是耶。

母之娣妹之服。重於母之兄弟。實緣兄弟旣嫁則降服。而於娣妹則未嘗降。故於舅服緦。於姨母服小功也。然姨舅親同而服異。故魏徵議同爲小功。而朱子曰外祖父母止服小功。則姨與舅自合同爲緦麻。此恐有不然。親黨祖父母與伯叔父母同爲朞。則外親服不害爲同爲小功矣。

語類僴錄問。七十老而傳重。則嫡子嫡孫主祭。廟中神主都用改換。作嫡子嫡孫名。然父母在。於心安乎。答曰此等也難行。且得躬親耳。此就氣力有強者之言也。如其不可强。將奈何。愚意則所謂傳重者。與婦之喪虞卒哭。夫若子主之者同義。只當以老未能將事措辭而告之。豈有神主都用改名之理也。

廢業之業。朱子謂簨簴上一片板。此不敢聽樂云爾。然樂不但簴業而已。詁云學舞學射琴瑟之類。

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馬驚敗績。公墜。攷春秋莊公十年。公敗宋師于乘丘。何嘗有敗績之事乎。禮記之多傅會。此等處亦可見矣。

孟獻子禫。縣而不樂。夫子曰獻子加於人一等。獻子是孔子同時人。大學註雙峰饒氏云獻子嘗師子思。何所据而云耶。

孔子旣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上文於魯人之朝祥暮歌者曰踰月則善矣。則聖人豈有未踰月而笙歌之理哉。是亦誣聖之一端也。註中李氏曲爲之說。未見其是。

司寇惠子之喪。子游爲之麻衰牡麻絰。此與檀弓之免同。君子正己而後正人。如其非禮則諷之可也。爭之可也。焉有身服非禮之服而警人非禮之理哉。是可疑也。

魯哀公誄孔子之語。與左傳少異。左傳子貢曰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稱一人非名也。當以春秋爲正。

顔淵之喪饋祥肉。彈琴而後食之。註云散其哀也。程子謂恐不是聖人擧動。使其哀未忘則孔子是日哭則不歌。不飮酒食肉以全哀。况彈琴可乎。程子說是也。

工尹商陽追吳師。及之曰朝不坐燕不與。殺三人。亦足以反命。孔子曰殺人之中。又有禮焉。註云其所不忍仁也。不廢君命義也。禮者仁義而已。孔子所謂有禮者以此也。而程子謂慢君莫甚。孔子之言。疑記者謬。其意以商陽士卒耳。唯當致力於君命云爾。愚意則商陽是賢者而隱於下位者也。當時陳棄疾畜不臣之心者久矣。窮兵耀武。豈商陽之所欲哉。程子說未可知也。

長兒𨫌字說

[编辑]

吾震男旣冠。錫名以𨫌。金其行也。晉其名也。我氏貫晉。樂樂其所自生也。故字亦曰晉卿。卿猶曰甫曰父。男子之美稱也。夫晉進也。在卦爲火地。彖曰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蓋離爲日坤爲馬。故有晝日錫馬之義。馬性柔進。日象大明。故喩君子自昭之德。然初有摧如之戒。二有愁如之難。三乃有衆允之志。而四猶曰鼫鼠貞厲。鼫有五技而不成一能者也。至五至六。始有悔亡。晉角之吉。大哉。晉之時義也。士之始冠也。夫豈不自期於進德。而有進銳而半途廢者。有千塗萬轍。臨歧而浪走者。惟從容寬裕。獨行中正。其德乃昭。而膺晝接之寵。嗚呼小子。主震之器。養蒙之正。刮垢磨光。育珍彪炳。惟卦德是象。

仲兒鎏字說

[编辑]

鎏也冠。父錫之名。賓字之以源達。鎏之爲字。於韻彙無之。然古之聖賢若皋若夔若契。豈皆蒼頡時所有之字。抑亦因其名以顯也。今以六書之法。象形而會意。則金之性生水。水之性必流。流必有源。夫水之始也。江濫觴耳。河甕口耳。而爲天下巨浸。放乎四海。何爲其然也。以其有本也。士之爲學。亦猶是矣。情其流也。性其源也。日用做爲。隨事省察流也。澄心靜慮。默坐涵養源也。百家文章之經緯錯綜流也。聖經賢傳之精義入神源也。欲流之長。先養其源。讀書則沈潛乎經傳。做事則涵養乎主一。持心則約情而復性而後出之。則左右逢源。而在家必達在邦必達。此吾家學也。是以敬名曰源達。嗚呼小子念之哉。

名三子說

[编辑]

古者錫名。不必以美。曰敱曰戭曰顚曰夭是也。春秋之經。譏二名。曼多而曰多。何忌而曰忌是也。今錫汝以𨫌鎏𨬋。蓋取諸古而用春秋之義也。或疑其字太僻。余曰非名之貴人。人能貴名。敱戭高陽之才子也。顚夭周朝之亂臣也。忌與多。魯衛之名卿也。烏在其名之不僻也。𨫌晉也鎏流也𨬋冕也。易曰明出地上晉。晉有大明之象。詩曰黃流在中。流喩德必有祿。禮云冕而舞大武。冕有君子之容。有是象有是祿有是容。吾知其免夫。

外孫權相琦字說

[编辑]

七祥之冠也。其祖君錫名以相琦。春秋譏二名而此非二名也。相其行也。琦其名也。其外祖字之以擎日。何取於日也。珠吸月魄而胎。玉受日精而産。故琦之爲字。從玉從奇。奇陽數也。陽之精在地爲玉。在天爲日。在人爲君子。故古之君子必佩玉。豈非以玉比於德耶。夫日出於暘谷。拂於扶桑。至于曲阿。是謂朝明。臨於曾泉。臻於衡陽。對於昆吾。是謂正中。正中以前。猶人之少壯。自此至泉隅,連石,虞淵,蒙谷。猶人之耆艾。餘景無多。師曠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明。老而好學。如炳燭之光。如其炳燭。孰若出日。此初學所以及時翺翔也。爾能提掇此日出之心。惜取分晷。日新又新。則其進豈可量哉。昔韓魏公以琦爲名。其唱名也。致五雲擎日之象。其後成就。如彼其大矣。然是豈無所養而能之乎。其必有出日之學。在於少日矣。事業之如彼。固非人人所能做。而其工夫則可不勉哉。勖哉擎日。

從曾孫鳳元字說

[编辑]

從曾孫鳳元。卽我家鳳雛也。今年十四。能通孝經論語。可以責成人之禮也。其冠也敬名以舜來。其名取我氏之本於鳳巖也。其敬名取韶庭之來儀也。夫鳳之爲物。龍文龜身。魚頭鶴尾。其形也負仁抱忠。揭義履正。其德也之爲祥也。以德不以形也。彼所以來。覽舜之德也。人之求似於鳳。卽欲如舜而已。舜所以爲舜。豈有他哉。充其成人之道而已。所謂成人者。不過責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者之禮也。由此而益充其所未充。則舜豈遠乎哉。顔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孟子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