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縣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連城縣志 清朝
杜士晉
1666年
《連城縣志》是中國福建省連城縣的地方志。書中部分字為罕用異體字,若電腦字庫無此字,則按其文意,以其本字之常用寫法代之。

县志序[编辑]

縣志序(孟熊臣)[编辑]

夫志,乘也。乘乎天下,則天下之治亂載之;乘乎一國,則一國之治亂載之;乘乎一邑,則一邑之治亂載之。所以紀興衰,列臧否,備觀覽也。志之為書,厥重矣哉!餘守汀之五年,連城知縣杜士晉修志成,請序於餘,謝不敏。乃曰:「古之史者,左氏而下廩廩乎懼之。昌黎韓子之言,獨無繹思歟?余謝不敏。伏念連志創於明季,戊子城陷,薪之。今我皇上御極龍飛,迄今五陽數奇,進而六,則泰道之符也,泰階之升也,內外乂安,海氛寧息,正待橐簪筆紀事之會。連固山隅,屬版隸籍,儼然文章之區宇,志胡不修歟?」余嘉其志而與之言:如世之說者,文武異道,取守異宜--武夫、策士可以進取,儒者可以守成,蓋文武迭用而各得其宜。是不然。治國之道,譬之人焉。自本觀之,手、足、耳、目皆身也,言、動、視、聽皆用也;自末觀之,則手、足異號,耳、目異使;而世以為異者,有見於末也。古之取天下者以身,其守天下者亦以身,故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治國之道亦如是。由之者,道也;為之者,善也;好仁而惡不仁者,義也;假之者,為人者也。不善其身而善其政者,無有也。是故,上之人無愧,則下之人無憾也;內之者非所暱,則所外者不敢浮也;遠之者非所怨,則所邇者不敢偷也。即舉縣官之卑職,殫心竭力而無不獲於身之患。倘以今之人,廢今之法,為令者不大可畏哉?其擾,則妨民;其自以為便而求足其欲,則又困民。故夫吏之便,民之病也。有便民之法,而又有不便於吏之憂,餘所不敢知也。維連志成,告子以告後之宰連者,且以告天下之宰邑者。

時康熙五年丙午長至之吉,中憲大夫汀州府知府三韓孟熊臣撰。

縣志序(杜士晉)[编辑]

志有一統,有省,有郡,有邑。志莫小於邑。然邑合為郡,郡合為省,省合為一統。一統合,而一代之史基是,千秋之史基是。夫至一代、千秋之史基是也,誰謂邑志小哉?蓋邑視天下雖小,輿地有災祥,建置有廢興,產籍有登耗,官師有臧否,選舉、人物、藝文有盛衰,注往鑒來,一與史等。非三長具,史不能修也;非三長具,志亦不能修,誰謂邑志小哉?且修志,貴有其才與學與識,亦貴其有時。時和年豐,獄訟衰息,一無水火盜賊之警,從容徵文考獻,始為快事。故連志未可修也:寡陋如餘,既無其長,地瘠且偏,不通商賈,山無果木,水無魚鹽之利;且戊子土寇陷城,大肆焚掠,逃亡遍屋,殘喘未蘇。連城志未可修也!雖然,不容己:天啟丁卯來,迄今凡四十年許,又經鼎革,苟不急為編輯,久將湮沒;而予叨牧茲土,又適王師蕩平三島,民心懾伏,諸上台亦複多方安集,哀鴻漸有家室,亦不敢盡以無其時自諉。故仍舊增新,勉從賢士大夫後也。豈敢曰修,亦因時重加補葺云爾。

清康熙五年丙午都門杜士晉撰

分篹增修後序[编辑]

志者,記也,表年記事也。是志之修,昔者在於十年以前,綜百年之後,補+輯而考核之,不厭其詳,固已章章如是矣。今於四十年後,複有增修之命,則以繼前功而襄盛典,豈可苟然已哉!大抵十年一變,天道自然。由明丁卯迄清丁未,歷四十年矣。其間,風土、人文、天時、人事,由今視昔,不無大異。凡所以紀之,必考其實;書之,必究其詳。斯又所目擊而耳聞,非若前之缺軼而難稽也。為夫仕宦之去來樹徽,耆舊之後先濟美,與閭巷閨門砥節礪行者,有長必錄,固所以風來祀也。然論人於三代以下,士鮮全行,豈無純疵相半,瑕瑜不掩?然必究於大德無逾、行誼足述者,始紀而錄之。況在鼎革之世,頹風再挽,苟片善之足聞,亦何惜半字之可傳,以作中流之砥,而為景行之勖?有傳必錄,無徽不芳,或經上台旌嘉,或由郡縣表彰,及通庠具結舉稱,果合輿論,始敢纂入。苟非其人,必不敢濫加浮譽,而私一字之褒。然人生百年,好醜不一,豈無雌黃,易作好惡者哉?並將原詞立案以備徵考,知非附會而無據矣。至若忠烈以身殉國、武功以力拘原者,特書以昭盛節。間有內舉不避,亦仿省志,據事直書,異於文妖。沿置興革,足以表源流;詩文序記,足以備風採。嗚呼,盛矣!至於筆削取裁,則有秉筆者在,非鯫生俚說所得與也。生等章縫末學,敢假贊詞之列?第供杜侯之命,不得不殫心力、續前編耳。揆厥由來,極知僭妄之辜,姑敘篇終云。

時康熙六年夏五之吉,謝家寶、黃景烣、李烶同撰。

旧序[编辑]

舊志序(陶文淵)[编辑]

明嘉靖丙長 昆山陶文淵定齋 經魁

予甲寅初夏,承乏是邑,喜地僻、訟簡。前此多缺官廢事,雖錢穀簿冊,稍年遠者,輒淪缺無稽:六房司典吏,止三四名兼領之。究之,間多不能終其役,且不能安其身也以為之,執政得至遷轉者,什無一二,官吏咸視為傳舍,孰能與圖成政垂法也哉!考之立縣以來,未經輯志,誠缺典也。凡我上司,每每移文訪取舊志,奉而諏詢士夫世家、耆碩父老,各取記載,用備採集。庠生有黃朝陽者進告曰:「前任令金諱榜者,嘗究心於志,匯稿將半,值以事去官,而志稿漫逸,陽得而藏諸笥者若干篇,敢呈覽,請採輯而成之。」於是,有緒可循而成功易矣。披集纂錄,逾年而草草類分為卷,其間有論有贊可因者,悉因之。遂托黃生,捧告其師學博,互加讎校。茲幸成於眾筆,仿別志式,其立凡創例,此類條分,言博而能要,事核而不蕪,似可序而刻也。乙卯冬,會適朝覲,行期逼而不暇。明年夏,複蒞任,將舉而行之。竊念:連城,汀之一邑耳,其土多亢燥磽瘠,不堪耕植;其俗雖儉,而不阜於財;其民多僿,而不閒於禮;計田賦不過七千石,而計田不過一萬四千頃,約歲收計丁口,不足以給半載。是以農隙凡壯丁俱出境佣工就食。斯民恆產不足,尚安望其興禮樂也!予質檮昧,不能敷宣治理,而養民之惠、使民之義,實多歉於君子之道。然志不可缺,乃勉焉而托之木,俾後人之憂勤於是志之中。按城社以思守焉,核賦額、民數以思養焉,訪習俗以思教焉,修貢賦以思敬焉,稽祀典以思正焉。教養兼舉,能為古之遺愛,則又予之惓惓者也。

舊志序(張大觀)[编辑]

明天啟乙丑 滇浪張大觀詣台 經魁

邑有志,徒志邑乎哉?所以備省、郡二志之文獻擷蒐,而傳為當時後代信志也。邑志信,則郡、省二志皆信。省、郡二志可以徵信,則士大夫之家乘不得志誣以亂真,朝廷巨公之正史不至傳訛以貽誚。至於山川之靈變,城池之創修,利害之因革,風土之淳薄,人才之興衰,戶口之多寡,賦役之增損,與夫文章詞賦之華,人物是非之林,苟有系於政治,無不載。其公且核,足信也。吏於其土者,一開卷而臚列可考鏡。政事修明,風俗厚美,恆必由焉,而天下之治因之矣。夫合天下之家國,萃而為會城,分而為列郡,其信史信志重而可徵者,必自蒐邑志始。邑之有志,顧可輕乎哉?不佞款啟固陋,生於西南滇天末,去閩幾萬里,鄉先後輩鮮宦游閩中者,筮仕而令連城,問政問俗無由也。連城僻在汀一隅,居萬山深峒中,而與江之虔、粵之潮界、寇盜所出入之區,獨去海稍遠。入明以來,患於流寇者四矣。既履任,見其風習樸願,閭閻匱困,清徭賦,核倉廒,簡獄狴,練土戍,修陂塘,禮紳大夫問俗焉,進博士弟子問道焉,以為道明而俗美,庶幾政舉而刑清。乃其時異於昔矣,則又遠而求之志。古猶今,今猶古也,或可沿記載、摹前修,而損益調劑以為治。諸博士弟子出其近所修志稿以進,曰:「是前志之傳信,不改於今者也。是以今志之增修改竄,而稽核訂正潤色乎前志者也。」連邑蕞爾僻遠,文獻可徵也,不佞有所藉手矣。夫天下之耳目,惟近者可信;而近者最不可信,則何也?以意易耳,以耳易目,耳目一易,故雖近而信不易也。天下士之議論,惟獨者可憑;而獨者最不可憑,則何也?以獨見獨聞閾議論,以獨耳獨目閾聞見,議論有閾,故雖獨而信又不易也。夫志也者,耳目議論之叢也。今夫山川土田,有目者所共睹,有耳者所共聞,然而有利在變易者,且妄更置焉。竊以入於志,伏異日不可信之端,而況其他者。連城維僻且遠,則不至是。文明鬱萃,心志未變,耳目合一,議論和同,則信之物也。政失而求之文,禮失而求之野,其必在茲志也乎!他日省、郡二志,且藉是信而傳焉,寧獨不佞治一邑政教賴之。

舊志序(楊瞿崍)[编辑]

明天啟乙丑 溫陵楊瞿崍號 進士 今寓內郡國志,率數十年而一修。何也?沿革廢置、是非得失,學士能識,故老能言也,過此則無征而不信。噫!此連城縣志所為重修也。雖然,新志傳則舊志廢。茲志也,不當難且慎乎哉!不佞嘗閱江志矣,江之《鄱陽志》載湖田幾千畝,歲苦陽侯,而修志者續載云:「倘有明慈剛斷,來官茲土,為民請命,當以九百餘米攤派山田。」夫湖,江人也;山,亦江人也,攤此以與彼,然且增入志中,遂致山、湖人數年爭噪,曾再力請清丈,而謗議忽騰,吏謫已及矣。不佞又嘗閱粵志矣,粵之省志,博贍精核,其華藻可以不朽,而其發揚昭闡,亦可以不磨,作而曰:「是誰何氏之筆也!」其後,遍觀名宦、鄉賢志所載,簡而不苛,核而不濫,今世所稱。楊貞複先生,歿二十餘年,鄉賢未及,叩之,則謂評騭未定也。可畏哉!至夫沙田數萬頃,爭者盈幾案,而無敢變亂飛詭以竄入賦役籍中。其嚴如此,然後知粵省志之不朽而不磨者,其郡邑志皆可以藉以為信也。今閩通志纂修十餘年,而未見成書。往者,黃文簡先生修吾溫陵志,時則今林大司徒,何、蘇二少徒,載筆而專其議,豈不亦一代宗工巨匠聚於一時乎哉?志成,而文簡先生有遺憾焉,則何以故?然則省志之未可成,無亦他諸郡邑志多如文簡所憾者,而未敢據以為信歟!夫數十年之政教風俗,則數十年之信志出焉;數十年之郡國志,則數十年後為政者之憲章也。上有政教,下有風俗;前有典型,後有治化。志也者,所以信今世、詔來茲也。若不能信於今,後人孰為信之哉?連城之難且慎也,修其信者而已。噫嘻!斯道絕續,在乎其人;斯文明晦,在乎其時;斯世治理,在乎其上。志不可以為政,而游神於志,必可以為政。此則重梓邑志者盛心也。他日省志告成,茲志亦有生色雲。

重修連城縣志後序[编辑]

明天啟丁卯 何孟潛 主簿

國家自有縣治以來,建官以知為名,而縣必志,所以考知治理也。是以經制興革,匪知弗措;民情幽隱,匪志弗稽,則凡職此知者,於志未可缺耳。連志故修於先令陶公,迄今幾於百年矣。今天啟乙丑冬,邑侯張公來知縣事,廉明敦謹,雅好博物。時適朝命修神廟實錄,檄採各郡邑乘。侯甫下車,見舊志簡陋,未堪以獻當寧②,遂欣然捐俸,徵諸名流,不憚旦夕,銳意纂輯。閱二歲而稿成,將授梓工。值孟潛以泰昌恩選,備員僚佐,叨與訂正。因讀新志,發凡舉例,別類命名,望其題引,已知為傳信矣。至究其中,闡潛德,藹若春溫;闢淫邪,儼如斧鉞;寄賞鑒於評林,辭嚴而義正;附隱憂於咨訪,文省而意長。渢渢乎,雖古良史莫是過者,謂非連之一部政規乎?是宜深稱侯意,付之梓人,藏之馬山之室,以俟後之知連者。矧連夙稱文獻之邦,廌山文水,種種佳麗。其俗淳龐,其民樸魯,其士崇禮樂而悅詩書。且複賴侯振育,敦信明義以教之,寧無乘時策勵,奮翮圖南?文章氣節,如丘、許諸先達,載在志中,燦然可考,厥後宰連者率是而行之。凡所彰癉、所興除,當必按志推移,以修若政,克稱此知之職,而造福於連,則斯志之關治理弘矣。孟潛湖湘末學,職屬下秩,何幸躬逢其盛,得續貂斯文之後哉!因是紀其歲月,附諸簡末云。侯諱大觀,領乙卯鄉魁,滇之浪穹人。

旧志序(陶文彥)[编辑]

明崇禎己卯 滇浪陶文彥名籙 進士

甲戌之役,予從南宮釋褐後,叨一命之榮,筮仕之初,命宰連。道繇武夷九曲,紫氣騰郊,望而知為先儒故里,低徊景仰久之。迨入連境,每見廌峰、天馬山川風景;覺有異焉。及接縉紳子衿與諸父老,恂雅簡樸,心竊喜曰:「是殆經文公所化,絕無叫跳囂凌習也。」蒞任之餘,披覽邑乘,輿圖廣拓,生齒繁殖,俗尚卓越,人文興蔚。產連者後先崛起,不乏高良,即宰連者舊新繼至。亦不乏賢達。餘嘆所載與所見無以異也。未幾而郡守唐侯纂修府志,檄召採輯屬縣,以成全書。按連志創自嘉靖丙辰年,前令陶公,大端雖具,簡略尚多。閱百餘載、天啟丁卯,餘同里友人詣台張公來令,適修纂神宗實錄,因志殘陋,慨然興舉,徵諸名流,克襄厥事。體裁宏正,訂考周詳,煥乎五都巨觀,餘複何贅?抑思天道十年而一變,王政三載而考成,繇丁卯迄今,歷一紀矣,故取舊藏版籍,複與孝廉童君茂成、童君應舉,庠友林生元陽、李生涵、謝生家寶、黃生兆開、謝生錫命、沈生期揚,罄餘一得,補遺增缺。雖然,志者紀事之書也,一省之事稽之各府,一郡之事稽之各縣,一邑之事稽之各里。連介處僻壤,未足與海內雄藩大鎮爭相比度,第在連言連,形勝之蔥鬱,風土之淳龐,士民之敦敏,與夫宦游之懋著,亦彬彬闢一世界,光昭史冊。斯又餘所樂成吾友詣台未竟之志,仰副我唐侯採輯之盛心也。至於沿習代更,後有美而必彰,端俟將來之知連者。

重修連城縣志後跋[编辑]

明崇禎己卯 劉芳稱 主簿

夫邑之有乘,猶國之有史,所以徵信而傳遠也。語云「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則何以故?弗克公且慎也。連屬汀界,處僻地,其俗醇悶,其民於睢,其士喜文雅而尚氣節。賴多君子涵濡振有②,意不盡而形之筆,筆不盡而載之辭。志之一書,誠昭代不易之鼓吹。芳稱以宛南明經備員僚佐,每愧學識管窺,罔裨世用。第入境問俗,首稽圖籍,猶幸諸紳衿父老教餘曰:「斯志之成,自令滇浪詣台張公殫幾心力,閱今剛十載矣,其間政務事跡,尚懸有待。倘繼張而起者究心綜理,輝煌簡冊,百尺竿頭不更進一步乎?」無幾,陶侯以甲戌名雋來視連事。侯與張公同里人也,學業相方,交契最厚。甫下車,禮賢撫赤,興利除害,不待有成之期,新政煥然,則見紳衿父老自閭巷以及窮簷嬉游樂利,咸頌侯之造連,較之張公大有過焉。豈非天作之合,精神之往來,先告於尺幅間耶?不然,滇、閩相距天來而胡不介而親?氣之所感,千里其若同堂也。然則,今日侯奉郡守檄,召採輯,與孝廉諸君矢公矢眘,增補是編,芳稱叨與訂正。雖由邑而郡,續張公未了之義,實由乘而史,大我侯方作之業,其為徵信而傳遠者,寧有既哉?他日太史採風立言,為宇宙盛事,侯其藉是以不朽也夫!

志例[编辑]

一舊志:嘉靖丙辰,邑令陶文淵、廩生黃朝陽修;迄天啟乙丑,部文纂修實錄,廣搜天下志本,邑令張大觀、廩生八人搜集告成;崇禎丙子,郡侯唐公世涵大修府志,邑令陶文彥,孝廉童茂成、童應舉,庠生林元陽、李涵、謝家寶、黃兆開、謝錫命、沈期揚原修八人增補。迨順治戊子,兵燹薪之。庚寅,署令王自成、孝廉童應舉、明經謝家寶、沈期揚、郝廷平、庠生童三綱尋覓舊本,繕梓未竣。康熙丙午,邑令杜公士晉手為輯正,鄉紳謝家寶已三襄厥事矣。闔邑紳衿詳考編集,以成全志。

一志首輿圖,約而易見,一總圖,次公署、儒學;今增冠廌一圖,令觀風者按籍而知一邑之勝概也。

一邑內山川,指列名勝,選奇標異,及嵬然一鄉者悉書,其餘培塿支流,不能盡紀。

一風俗,美惡皆書,其維新之化則有司存。

一食貨,民命攸關,故記載必悉,庶經政者有所考焉。

一仕宦,政績懋著、教化彰明者,其記在傳中;若夫興除有益一二大端可書者,題數語於姓名下,不另立傳。

一科名宦達等,幀幅不相連接,留餘地以俟增入。

一人物,博採見聞,表彰先哲,後學責也。蓋見聞異辭,不爽厥實,斯信史矣。間有父、子、孫相繼傳者,有先德不仕而後裔官秩者,有潛修傑出特書者,咸公心僉錄,不阿所好。

一孝義貞烈,必幽光潛質有奏旌及當道獎揚者;間有捃遺邇年所錄,咨詢尤核。

一連俗婦矢從一,貞節不勝書,茲僅載數人而已。其苦節特著無嗣者,不有表彰,何以勵化闡幽?故書。

一諸賢著作,一邑菁華,以代次先後,文繁不汰;若溢美過情,即全文汗漫,亦刪;貴傳遠也。

一廟祀,有功德於民者,書之。

一祠記,備載縉紳望族積有世德者,風厥邑;間有一二故家未備載,以俟後之君子。

一凡事跡,據實直書,美而無阿,不另系論贊,過於褒揚。

一逃亡戶口,所載僅總目耳,今另一紀,附於里圖之後,按黃冊而博稽,使歸來者望而寧止。

一制誥封贈,今俱附於本人名下,如誥封則書其贈銜,敕命則述其綸言;若全文則不悉錄,聽各家乘自為琬琰③。

一藝文中,如記、傳、序、文、詩、賦,有品可貴、實可稽而關系於政治風俗者,錄之;餘不載。

一舊志分列八卷,今列為十卷,卷首各弁以總引,別類命名,便於翻閱;其舊小引悉刪。

一而增添雜著,另為一帙,以俟來者。


鑒定:中憲大夫汀州府知府 孟熊臣

奉政大夫同知 盧裕礪

文林郎推官 徐開遠

纂修:連城縣知縣 杜士晉

協修:儒學教諭 李振纓

董梓:典史 周邦傑

同纂修:鄉紳 謝家寶 李烶 黃景輝 賴啟亨

校 閱:鄉紳 李炌 傅應元 沈期揚 傅作和 董大煒 貢士 賴延泰 沈元奇 沈日表 舉人 沈恩舉 沈元霽 賴超彥 庠生 童日鼎 沈逢濟 謝學天 童彥深 王朝鼎 官尚德 賴啟英 黃金錫 童士輝

謄 真:李 雲(上杭縣人 )

謄 草:謝 元 江 秀(經承書手)

梓 書:劉 儒(建陽人) 溫仲輝 黃仲奕 溫永昌 丁秀 溫祥生 (俱上杭縣人)

縣 圖

縣署圖

儒學圖

冠豸山圖

連城縣志目錄[编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