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遁翁先生文集/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遁翁先生文集
卷之四
作者:韓汝愈
1830年
卷五

雜圖辨解附

[编辑]

智愚圖

[编辑]

居敬圖

[编辑]

天地化生萬物之圖

[编辑]

題魯齋先生天地萬物造化論後

[编辑]

魯齋王先生天地萬物造化論。宏深奧衍。廣大精微。天文地理物性之大要。言之備而說之詳。咸推原於無極太極性命之理。可謂通達乎一本萬殊之道而承伊洛之統緖。窺周孔之門墻者也。中庸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所謂敦化者太極之體也。川流者萬化之用也。易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此之謂也。可謂其言之不異。如合符節者也。大哉言乎。愚欲見此論久矣而未得。常懷如渴之心。而幸有得於同志友朱君尙煥。獲一覽焉。玩而不置。雖未能深通其妙。而讀之如挾天風登天衢而覩天地之圓方也。然往往文理不叶。甞終夜思之。終未得焉。竊以爲不能無闕文衍字。恨不得眞本而改正焉。聊叙其由於此。幸我同志。勿以爲僭妄而商量得失焉。盖磨疾而蟻遅。故不待不隨磨。待字可疑。必是得字也。不得不者。言其自然而然也。請叙之。盖天行至健。一晝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過一度。是卽行三百六十六度四分度之一也。四分度之一者。二百三十五分也何者。一度九百四十分也。九百四十分而四分之則二百三十五分。乃其四分之一也。日月爲緯。故麗天而右旋。日則一晝夜而行一度。月則一晝夜而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日離於日者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分半。所謂十九分度之七者。一度九百四十分而分於十九之七分也。如是故日與天會而成大歲。月與日會而成一月。日與天一會之間。月與日凡十二會。日與月十二會而成小歲。夫小歲者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也。大歲者自冬至至冬至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也。卽二十四氣節也。一氣卽十五日二時五刻十二分半也。何以然也。日右旋一度爲一日則二日與天離二度。三日三度。四日四度。積而至於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與天會。四分日之一者三時也。月與日會爲朔。其日行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分半。二日則與日離二十四度十五分。積而至於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而與日會。十二會而爲日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也。卽所謂自正月初一日至十二月晦日之數也。由此觀之。天之行自不得不速。日月之行自不得不遅。眞如旋磨之蟻也。得字之誤寫爲待字昭昭矣。日臨卯酉下。當有闕文何者。仲夏日極長而日行躔東井。仲冬晝極短而日行躔北斗。所謂北斗者非今所謂北斗七星也。乃斗牛之斗也。日臨於卯酉則春秋分之時也。其下曰月如銀丸。卽別事也。文理不屬於日臨於卯酉。以此觀之則日臨於卯酉下。有闕文明矣。盖其下當有日臨於卯酉則晝夜中分而日行行赤道東至角西至婁也等文字矣。陰氣所薄故下必有也字也。日在地下下亦當有闕文何者。今夫旣望之夜。月在天上日在地下。日月相對而地處其中。地形小故日光從四面倒射。月質四面受日之光。圓如明鑑。中有微翳。乃地形也。今世俗所謂桂樹也。必有如許等語而今無矣。夫且日食之語。不當在於日在地下之下矣。其闕文不亦明哉。日月所會。是謂食之。食字無理。必是舍字也。詩云跂彼織女。終日七襄。傳曰襄舍也。由此觀之。其爲舍字明矣。先中而朔下註曰九百四十一分之一字衍文也。何以言之。一日九百四十分也。月行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而與日會。所謂四百九十九分者。六時三刻也。請自正月言之。正月一日子時。日月會爲朔。則其後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而復與日會。四百九十九分。已過午時中矣。故造曆者定晦朔時。其運數若如右則以四百九十九分之外。所縮四百四十一分。合於正月之數而爲大月。會後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則至二月二十九日五十八分也。五十八分尙不滿一時。則其日中尙遠矣。故自正月日月會後所餘四百四十一分。至二月二十九日五十八分爲一月。而造曆者除五十八分。不合於二月之數而爲小月。會後又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則至三月二十九日五百五十七分也。二十九日後又餘五百五十七分也。故造曆者以五百五十七分之外。所縮三百八十三分。合而爲大月。會後又行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則至四月二十九日一百十六分也。故除一百十六分爲小月。會後又行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則至五月二十九日六百十五分也故爲大月。此曆家推步日月之運。定晦朔之大法也。然則可見九百四十一分之一字之爲衍字矣。在曆爲日下一月字之爲衍。不待推說而可見矣。八刻二十七分爲一時之七字。亦必是衍字也。何以言之。一時八刻二十分也。一刻六十分也。初一刻至初四刻。各六十分而爲二百四十分。正一刻至正四刻。各六十分而爲二百四十分。合而爲四百八十分。加初初刻十分正初刻十分爲五百分。一時爲五百分。故十二時爲六千分也。盖一時八刻而加初初刻正初刻二十分者。以晝夜百刻故也。一時八刻則晝夜爲九十六刻而無四維之四刻。故一時八刻外。加二十分。十二箇二十分。乃二百四十分也。二百四十分。乃四刻何者。一刻六十分故也。以此推之則二十七分七字之爲衍昭昭矣。有同志友問於愚曰子之推說闕文衍字信矣。而一處可疑。尙未論說何耶。愚曰何處可疑。曰一度之長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則地之南北十四萬七百三十六里。東西亦然矣何者。夏至日出於寅方而日入於戌方。冬至日出於辰方而日入於申方。寅方之於辰方。戌方之於申方。皆四十八度也。四十八度之長。爲十四萬七百三十六里也何則。北極南五十五度。當洛陽嵩嶽之上。乃天下之中也。又其南十二度。爲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爲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爲冬至之日道。自夏至日道至冬至日道凡四十八度。則此四十八度之廣。在於天之上下東西一也。故知黃道之廣。乃地之廣長也。造化論曰東極至西極二億三萬五百里七十五步。不亦異乎。若幷月行論之則地之南北與東西各六十度。乃十七萬五千九百二十里何者。盖黃道東方自寅半至辰半。西方亦自戌半至申半。所餘寅半辰半。合爲十二度。乃月行之方也。十二度合於四十八度則爲六十度也。四方各六十度。四隅十五度。合爲三百度也。合計地南北二十一萬九千九百里。地周圍八十七萬九千六百里也。大抵天度抱地。故又餘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愚曰一度之長二千九百三十二里。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凡一百七萬九百十三里也。三分之一爲徑則其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一里。東西南北皆然。陰數居陽數之半。故地之處於天內者。其東西南北之徑及地之上至天及下至底皆十七萬八千四百八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也。然則上至風雲陞降之際及東西南北極至天周回之處皆八萬九千二百四十二里二百二十五步。除四游升降一萬五千里則爲七萬四千二百四十二里二百二十五步也。昔楊龜山過黃亭詹季魯家。季魯問易。龜山取一張紙畫圈塗半。陰居陽體之半故也。盖天地萬物。只是一理之用也。一理無聲無臭之中。萬物之理咸備。流而爲四時。變而爲鬼神。發而爲雷霆風雨。散而爲動植飛潛。卽所謂萬物各具一太極也。况人爲萬物之靈。五性全備。與天地同其大。然則敢不觀山天大畜之象。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哉。愚於魯齋之論。深有感焉。己未三月晦日。韓汝愈謹書。

按醫書人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經脉之行五十周。凡行八百一十丈。經脉一周身。十六丈二尺二百七十息也。一息脉行六寸。十息六尺。百息六丈。千息六十丈。萬息六百丈。一萬三千五百息。合爲八百一十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百三十五分。天行加一度。一度之長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天行凡一百七萬三千八百四十五里。以一息天行八十里計之則一日天行一百八萬里。於七萬三千八百四十五里。加六千一百五十五里。未知何如。以俟知者。一息脉動五至。一呼心肺脉兩至。一吸腎肝脉兩至。呼吸之間脉一至。乃脾受穀味也。一至天一生水腎生氣。二至地二生火心生血。脉之體。三至天三生木肝藏血。四至地四生金肺藏氣。脉之用也。鱗蟲三百六十六。草木酸者同禀受靑龍七宿歲星之精。羽蟲三百六十六。草木苦者同禀受朱雀七宿熒惑之精。裸蟲三百六十六。草木甘者同禀受龍星塡星之精。毛蟲三百六十六。草木辛者同禀受白虎七宿太白之精。甲蟲三百六十六。草木醎者同禀受玄武七宿辰甲之精。朱子所謂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者是也。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分爲左右陰陽對待之圖

[编辑]

左一奇爲左三十二卦之初爻。

右一偶爲右三十二卦之初爻。太極生兩儀。

太陽一奇。今分爲左上十六卦之第二爻。

少陰一偶。今分爲左下十六卦之第二爻。少陽太陰其分放此。初爻之二分而爲四。四謂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兩儀生四象。

太陽太陰相交。生乾兌艮坤。少陽少陰相交。生離震巽坎。乾一奇分爲八卦之第三爻。自乾至泰。坤一偶分爲八卦之第三爻。自坤至否。餘放此。而初爻二爻之四。今分爲八矣。自乾至泰。爲八之一。自履至臨。爲八之二之類。

四畫之十六。各爲四卦之主。下三爻分爲十六。

五畫之三十二。各爲二卦之主。下四爻分爲三十二。

六畫之一陽一陰。各爲一卦之上爻。下五爻分爲六十四。

卦變圖

[编辑]

凡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自復姤而來。五陰五陽卦同圖異。

自復來者。左復一卦。右師謙豫比剝五卦。

自姤來者。左同人履小畜大有夬五卦。右姤一卦。

凡二陰二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臨遯而來。四陰四陽卦同啚異。

自臨來者。左臨明夷震屯頤五卦。右升解坎蒙小過蹇艮萃晉覩十卦。

自遯來者。左大壯需大畜兌睽中孚革離家人无妄十卦。右大過鼎巽訟遯五卦。

陽升之卦皆生卦之序。陰升之卦皆逆行。

凡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來。

自泰來者。自左邊前十卦而順數。

自否來者。自右邊後十卦而逆數。

凡四陰四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大壯觀而來。二陰二陽啚已見前

自大壯來者。左大壯需大畜兌睽中孚革離家人无妄十卦。右大過鼎巽訟遯五卦。

自觀來者。左臨明夷震屯頤五卦。右升解坎蒙小過蹇艮萃晉觀十卦。

凡五陰五陽之卦各六。皆自夬剝而來。一陰一陽啚已見前

自剝來者。左復一卦。右師謙豫比剝五卦。

自夬來者。左夬大有小畜履同人五卦。右姤一卦

文王後天序卦

[编辑]

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此八卦者。上下經成始成終之義也。上經首以乾坤者。天地定位之象。下經首咸而次恒者。咸者山澤通氣之象。恒者雷風相薄之象。上經終以坎離。下經終以旣濟未濟。又水火不相射之象也。然水火天地之大用也。是以艮兌震巽之卦各一而坎離衆也。又曰乾坤者父母之道。坎離者男女之道。有父母而後有男女。此上經終始之義也。咸者少男少女之合。恒者長男長女之合。未濟旣濟中男中女之合。男女一配則成夫婦。此下經終始之義也。

上經自乾至離共用十八卦。反對爲三十卦。下經自咸至未濟亦用十八卦。反對爲三十四卦。

三十六宮

[编辑]

乾坤辨

[编辑]

天地間。只是六陽六陰而已矣。故乾卦六爻皆陽。坤卦六爻皆陰。乾坤卦分主一年十二月。乾之初九。卽復之初九也。九二卽臨之九二也。九三卽泰之九三也。九四卽大壯之九四也。九五卽夬之九五也。上九卽乾之主也。坤之初六。卽姤之初六也。六二卽遯之六二也。六三卽否之六三也。六四卽觀之六四也。六五卽剝之六五也。上六卽坤之主也。故乾初九之潛龍勿用。以其陽在下也。卽冬至之一陽初動處也。上九之亢龍有悔。以其盈不可久也。卽巳月之六陽充塞時也。其間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皆以陽之漸長。取象於龍也。坤之初六履霜。以其陰始凝也。卽夏至之一陰始生處也。上六之龍戰于野其血玄黃。以其陰盛之極。至與陽爭。兩敗俱傷也。卽亥月之天地閉塞時也。其間否之大往小來。剝之羣陰剝陽。聖人抑之而不言也。夫乾之六陽。卽元亨之顯諸仁而發育萬物之時也。坤之六陰。卽利貞之藏諸用而收斂保合之時也。然則聖人只當依伏羲先天圓圖。言元亨於乾卦。言利貞於坤卦。而不從文王彖辭之本義。乾坤兩卦。各以四德釋之何歟。曰孔聖之析元亨利貞爲四德。皆繫於乾坤兩卦者。就後天之學而付先天之義也何則。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卦。是一本雙幹。先陽後陰。天地自然之妙元如此。震巽復姤。正在中間。而分陰分陽。便成兩截。先自震復却行以至於乾。乃自巽姤而順行以至於坤。便成圓圖。而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昏朝。皆有次第。盖兩儀之一陽一陰。分爲左右之奇偶。初九之三十二卦在左。初六之三十二卦在右。太陽之十六卦在左上。少陰之十六卦在左下。少陽之十六卦在右上。太陰之十六卦在右下。太陽分爲乾兌而乾兌各生八卦。少陰分爲離震而離震各生八卦。少陽分爲巽坎而巽坎各生八卦。太陰分爲艮坤而艮坤各生八卦。於是乎乾以君之而天位乎上。坤以藏之而地位乎下。以至陽之乾居上而臨下故曰君。以至陰之坤居下而括終故曰藏。然謂乾以分之則動而陽者乾也。靜而陰者亦乾也。無成有終者坤也。乃順承天者亦坤也。是故乾坤爲六十四卦之宗也。若以後天之學言之。則乾坤純陽純陰故不變。其餘六十二卦則各以一爻上下。互換成卦。一陰一陽之卦各六。而一陽之卦則自復而至于剝。一陰之卦則自姤而至于夬。二陰二陽之卦各十有五。而二陽之卦則自臨而至于觀。二陰之卦則自遯而至于大壯。三陰三陽之卦合爲二十。而二陽之進則自泰而至于否。三陰之進則自否而至于泰。四陽四陰之卦。與二陰二陽卦同。而四陽之卦則自大壯而至于遯。四陰之卦則自觀而至于臨。五陰五陽之卦。與一陰一陽卦同。而五陽之卦則自夬而至于姤。五陰之卦則自剝而至于復。陽升之卦皆生卦之序。陰升之卦皆逆行。陽爻前无陽爻則直上。若前有陽爻則待其上一層後上居其位。陰爻亦然。前无陰爻則直上。若前有陰爻則待其上一層後上居其位。是則六十二卦。互相變化於乾坤之內。所謂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間也。乾坤之宗於六十二卦。亦可見也。卦之相變。乃是六十四卦已畫之後。見得有此象而生出此義。是所謂後天之學。而先天之學。有默契焉。皆自然之法象也。是故乾之六陽爻卽本體也。皆用九則見羣龍无首也。六龍无首則爲純陰之坤也。乾之六陽爻潛見躍飛則元亨也。彖傳所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是也。於是乎繫之以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四句。以明聖人之元亨也。六爻用九。羣龍无首。卽乾所統之利貞也。彖傳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者是也。於是乎繫之以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二句。以明聖人之利貞也。至於坤之六爻則配乾之物也。先唱則迷失陰道。後和則順而得其常理。西南陰方。故從其類而得朋。東北陽方。故離其類而喪朋也。離其類而從陽則能成生物之功。卽所謂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者也。何以謂之喪朋也。其靜也翕。其動也闢。至春則天氣入地。地氣開以迎之。正如扇之運風。甑之蒸飯。扇甑是坤。風與蒸乾之氣也。何以謂之得朋也。自一陰凝霜之後。陰始用事。輔陽成終。萬物堅實。收斂歸藏也。然則乾之羣龍无首。卽坤之利牝馬之貞也。坤之東北喪朋。卽乾之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也。六十二卦則以內卦爲貞。外卦爲悔。內外相應。初與四應。二與五應。三與上應。乾坤則兩卦相應。乾之初九。應坤之初六。乾之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應坤之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也。故坤之六五。不是君位。其所謂黃裳者。配乾之衣也。盖天圓而抱乎地外。地方而處乎天中。故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陰爲陽之一半。就前後言則沒了前一截。就四方言則沒了東北一截。陽則却是全體。故乾以統坤。坤先迷後得。乾爲坤之頭。坤爲乾之尾。乾則首尾俱全。抱坤於內。坤是无頭底物。乾之六陽。卽坤之頭。而萬物資始而資生。坤之六陰。卽乾之尾。而萬物載遂而載成。文王周公自加一倍法言之。故只說乾坤六陽六陰之本體。孔子以乾之統坤坤之承乾而言之。故於乾卦則兼說用九之坤道。於坤卦則只說承天之用而以利貞爲本體。且只說承天之用者。以其坤道之收斂。已載於乾卦故也。曰坤之用六。變爲六少陽。則爲乾之元亨。而只得永貞而不足於元亨何也。曰坤體復爲乾體則是臣而敵君。婦而敵夫。子而敵父也。非尊无二上之理也。故坤雖變而爲陽。然而坤性依舊在。雖曰初陰後陽以大終也。其所以柔順貞固而利牝馬之貞者。只爲乾之利貞也。曰自兩儀未分。渾然太極。而兩儀四象六十四卦之理。已燦然於其中。太極分而爲兩儀則太極之用在於兩儀。分而爲四象則太極之用在於四象。及其爲八卦也。八卦各爲一太極。十六者八卦之兩儀也。三十二者。八卦之四象也。六十四卦者。八卦之八卦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太極之用。无所不在。何謂太極之用。曰中曰正是也。故易之道。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在於乾卦則當潛而潛。當見而見。當乾乾而乾乾。當躍而躍。當飛而飛。在亢則當悔。若夫坤卦則在於初六而爲防微杜漸之道。在於六二而爲直方大之義。在於六三而爲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之理。在於六四而爲括囊保身之道。在於六五而爲黃裳元吉。在於上六而爲天玄地黃。六十二卦三百七十二爻之中正。因此可推。是皆太極之散爲萬殊者也。是故筮法蓍莖五十之中。以一莖爲太極而其用爲四十九。四營而一變。三變而爲一爻。爲陽爻則爲左三十二卦之初九。爲陰爻則爲右三十二卦之初六。又三變而爲二爻則爲十六卦之第二爻。又三變則爲三畫之八卦。如是而至第四爻第五爻第六爻而成一卦。是象先天生卦之序也。是現太極之散爲三百八十四爻者也。以乾坤爲六十二卦之宗。則太極之全體。當在於乾坤。乾坤六陽六陰十二爻。亦可指以謂太極之全體歟。曰易本是占筮之用。故文王周公皆就卦象爻象懸空說一㨾道理。初不黏著於一物上。故一卦一爻。足以包許多之事。不可只以一事指定說。此所以見易之爲用。无所不該。无所不徧。當卜筮之時。看是甚事。都來應得。然則六十四卦。皆統於一太極。三百八十四爻皆一太極之範圍。是故孔聖雖因而發其所帶道理。而諸卦彖傳及三百八十四爻象傳。皆依文王周公所定。發揮奧旨。只乾坤二卦彖傳。不遵文王本義。析元亨利貞爲四德。以爲六十二卦彖傳之宗旨者。盖以生卦之序。兩儀相交而生四象。兩太相交而生乾兌艮坤。兩少相交而生離震巽坎。第三爻之相交而生十六。第四爻之相交而爲三十二。第五爻之相交而爲六十四卦者皆倣此。陽生陽爻陰生陰爻則不變。陽生陰爻陰生陽爻則相交。太極之一陽積而爲純陽之乾。太極之一陰積而爲純陰之坤。於是乎乾坤相對而爲一體。是以六十二卦之奧府。太極之所寓也。乾爲老陽而九爲老陽數也。六十二卦一百八十六陽爻之不用七而用九。皆原於乾之用九。坤爲老陰而六爲老陰數也。六十二卦一百八十六陰爻之不用八而用六。皆原於坤之用六。六十二卦之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卽乾之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之例也。六十二卦之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卽坤之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之例也。乾畫一實則爲誠。坤畫一虗則生敬。故乾九二言誠。坤六二言敬。二爻之誠敬。爲六十二卦中正之源。乾之德剛健中正而純粹精也。坤之德含弘光大而利牝馬之貞。其實一理也。豈非太極全體之所在耶。文王周公及孔聖之言。所主不同。故有分言統言之異也。然而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元亨播羣品。利貞固靈根。貞者實天地造化之樞紐也。故文王於乾彖辭本義言乾道大通而至正。筮得此卦之六爻皆不變者。當得大通而必利在貞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坤彖辭本義言坤道大通而方正。遇此卦者其占爲大亨而利以順健爲正也。夫子贊辭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貞也。坤之用六。只利於永貞。永貞卽乾之利貞也。其以利貞爲根者。文王孔子一也。曰其占法奈何。曰畫前之易。天地造化也。示以吉㐫。聖人象之於易何則。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以示人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也。一陽之來復。以至於天地之交泰。化育之流行。一陰之凝霜。馴致於羣陰之剝陽戰血之玄黃。以示人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㐫也。陽一以施。陰兩而承。以示人子當從父。臣當從君。婦當從夫之義也。日出而爲晉。日入而爲明夷。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以示人嚮晦入宴息。隨時出處之道也。陽之極而陰生。陰之極而陽生。以示人㐫則有悔。悔而趨吉。吉過復吝。吝而趨㐫也。日月星辰。循度失度。而風雷順軌。日月薄蝕。以示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也。天行健。以示人自強不息。地厚德載物。以示人博學蓄德。天道之示人禍福之機。若是其昭昭。而洪荒之世。民心昧然。不知吉㐫所在。故伏羲氏仰觀俯察。見得天地自然之象數。設六十四卦。敎之卜筮。使之趨吉避㐫。此是開物成務之道。文王觀卦象繫辭。周公觀六爻之象又繫爻辭。各指其所之必中必正。乃亨乃吉。吾夫子又以十翼贊易。專以義理發揮之。佑啓我後人。咸以正罔缺。卦之未畫前則卦爻之變化在天地實體中。及其旣畫後則天地萬物之變化。又在卦爻實體中。有利貞者。未有利不貞者。有貞吉者。未有不貞吉者。信乎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嗚呼。人在於天道範圍之內。道在於日用事物之間。義路之外无容足之處。安宅之外无可居之地。外於此則皆亡身喪家之陷穽。彼古今之亂臣賊子暴君汚吏肆欲妄行者。固不足道也。其間稍知天理之安而志不勝氣養小害大者。可不謹哉。可不畏哉。余亦冥途中埴久矣。幼而讀之。白首紛如。故聊識所見。以自警焉。

三十六宮解

[编辑]

易先天圓圖。自復至乾三十二卦。自陽儀而生故在左。自姤至復三十二卦。自陰儀而生故在右。兌八卦在東南。與西北艮八卦相對。离八卦在東。與西坎八卦相對。震八卦在東北。與西南巽八卦相對。乾八卦在南。與北坤八卦相對。于以見天地定位。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山澤通氣。于以見離坎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闢。日月之所出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于以見陽自復而漸長。歷十五變而至二陽臨。又八變而三陽兌。又四變而四陽大壯。又二變而五陽夬而後乾以君之。陰自姤而漸長。歷十五變而至二陰遯。又八變而三陰否。又四變而四陰觀。又二變而五陰剝而後坤以藏之。寒暑循環之无窮焉。于以見陽唱陰和。陽始陰終。陽以統陰而爲其全體。陰以承陽而爲陽之一半也。大抵河圖洛書。皆木數居東方。伏羲氏畫卦。自下而上。卽木之有根而榦。榦而枝也。其畫三者。木之生數也。其卦八者。木之成數也。兩其三而爲六畫之卦。八其八而爲六十四卦。此春之所以貫四時。仁所以包四端。元所以統四德。夫子乾彖傳所謂乃統天者此也。然則文王之變而爲三十六宮者何耶。盖八卦之象。不易者四。乾坤離坎也。反易者二。震反爲艮巽反爲兌。本是四卦而以反易爲二卦。以六變而成八也。重卦之象不易者八。乾坤坎離頤中孚大過小過。反易者二十八。如屯反爲蒙需反爲訟之類。本五十六卦。反易而爲二十八卦。六十四卦變爲三十六宮也。序卦分爲上下經。上經反對十八卦。下經反對十八卦。合爲三十六宮。雜卦亦序卦之變也。上經反對十六卦。下經反對二十卦。合爲三十六宮。上經反對陽三十九陰五十七。陰之多於陽者十八。下經反對陽六十九陰五十一。陽之多於陰者十八。合爲三十六。上經陽七十二陰一百八。陰多於陽者三十六。下經陽一百二十陰八十四。陽多於陰者三十六。盖後天卦序。以乾坤爲首故然也何則。乾六奇畫坤六偶畫爲十二。六畫與十二畫合爲十八。是土王十八之數也。何以然也。河圖洛書之中數皆五。土之生數也。衍之而各極其數以至於十。則合爲五十矣。河圖積數五十五。其五十者皆因五而後得。獨五爲五十所因而自无所因故虛之則但爲五十。虛者太極也。五十者土之大成之數也。又五十五之中。其四十者分而爲陰陽老少之數。而其五與十者无所爲。則又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亦皆爲五十矣。洛書積數四十五。其四十者散布於外。而分陰陽老少之數。惟五居中而无所爲。則亦自含五數而幷爲五十矣。此大衍之數。而自參天兩地中五數中出也。大衍之數五十而又虗天一。故用四十有九。而四營成一變。三變成一爻。十八變而成卦。然則河圖洛書中五土數。寓於乾坤兩卦爻畫也。乾坤兩卦畫十八土數。故後天序卦。以乾坤爲首。而上經下經反對各十八。遂成三十六宮也。三十六者。六六之數也。四九之數也。四九者乾之老陽策也。六六者坤之老陰數也。可見乾統坤坤配乾而宗於六十二卦也。大抵天地之道。只是中而已矣。夫五行之土。水火之所寄。金木之所資。居中而寄旺於四季。一體而載萬物者也。是故日行黃道。黃道者中道也。北至東井。南至牽牛者黃道也。黃道南北之長。卽地之南北長也。地居天中。故天之黃道。應地之經緯。至於赤道者。在於黃道之中。東至角西至婁。春秋分之日道也。故先天之離坎。後天之震兌。爲日月之門。春秋爲中和之節。土氣之冲和。所以貫於四時也。故河圖之天一因五而爲六。而五在六之中。地二因五而爲七而五在七之中。天三因五而爲八而五在八之中。地四因五而爲九而五在九之中。天人一也。仁義禮智。只是實理。四端只是誠心。在於方寸而爲不偏不倚。渾然太極之中。散在事物而爲无過不及之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宗旨。不出於中正。大學之至善中庸之中。卽此也。分而言之則乾坤之貞者。卽一六之水也。八卦之三畫者。卽天三之木也。乾坤畫之十八者。卽天五之土也。五行之序。木爲之始水爲之終而土爲之中。木爲發生之性。水爲貞靜之體而土又包育之母也。故木之包五行也。以其流通貫徹而无不在也。水之包五行也。以其歸根反本而藏於此也。若夫土則无定位无成名无專氣。而水火木金。无不待是以生者。在人則智者人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仁者心之全德而包四端者也。信者眞實无妄而貫始終一動靜者也。先天橫圖六十四卦者。卽天一之所分。天三之體段也。先天圓圖之六十四卦者。自中而分爲兩截。先自震復却行以至於乾。乃自巽姤而順行以至於坤。卽萬物之由中出者也。後天之變爲三十六宮者。原於乾坤畫之十八。而乾坤畫之十八者。卽天五衍母之所寓也。天三地二合而爲五。衍而爲五十。變而爲十八。故後天序卦宗於乾坤畫之十八。而天一之所分。天三之體段。是其本源也。

曆紀圖

[编辑]

一元十二會 一世三十年
三百六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 三百六十月一萬八百日
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月 十二萬九千六百辰一歲
四千六百六十五萬六千日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辰 十二月三百六十日
一會三十運 四千三百二十辰一月
三百六十世一萬八百年 三十日三百六十辰
十二萬九千六百月三百八十八萬八千日 一日十二辰
四千六百六十五萬六千辰一運 一時八刻二十分一刻六十分
十二世三百六十年
四千三百二十月十二萬九千六百日
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辰
古曆一時八刻二十分。故晝夜百刻。今曆一時八刻。故晝夜九十六刻。无四維。

上古十一月甲子朔朝夜半冬至。日月如連珠。五星如合璧。年月日時皆甲子。是爲宇宙曆紀之元也。故今曆紀十九年有七閏後。氣朔分齊。冬至在十一月朔。然則三代建正。惟周正建子得之。而夫子以行夏之時。爲萬世不易之常道何歟。易說卦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天地生物之功。始於艮終於艮。艮者天地生物之始終也。故艮當丑寅。丑爲十二月寅爲正月也。春夏先而秋冬後。小而一月之晦朔弦望。一日之朝晡晝夜。其理一也。若以子月爲歲首則是冬先於春。猶晦先於朔夜先於朝也。且冬至者以氣節言之則月中也。月中不得爲一月之始。不如立春之爲春首且爲月節也。盖初間一萬八百年而天始開。又一萬八百年而地始成。又一萬八百年而人始生。子會未有地。丑會未有人。至寅會然後三才始備。萬物生成。是故五氣順布。四時行焉。而陽極而陰生。陰極而陽生。冬至之一陽爲春夏之根。夏至之一陰爲秋冬之根。故冬中有穉陽。夏中有穉陰。是胞胎之陰陽也。凡物旣成形體而後指以爲名。冬至一陽。至寅而後成春。成春而後可以爲四時之首。玄冥用事。天地閉塞。豈可以一脉之陽生於地下而指以爲春。以爲歲首乎。正如子會丑會之時。三才未備。氣化凝閉。天地妙用。未得流行於兩間。安可以是爲曆紀之初乎。時以作事則歲月自當以人爲紀。故顓頊氏以孟春爲元。以堯曆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推之。亦是夏時。行夏之時。誠萬世不易之常道也。大抵天地之形體。只是水火所成也。天地之大用。只是水火之氣也。天氣始開。水之査滓成地。結則峙而爲山。水之所赴其勢蓄。洩則流而爲川。日月星辰之麗天而循環者。只是火質也。日者火精而象天。月者水精而象地。是故火旺於夏而日出於寅時。中天於午時。入於戌時。寅午戌者火之生旺藏也。水旺於冬而月出於申時。中天於子時。入於辰時。申子辰者水之生旺藏也。陽統乎陰。日主乎月。而生旺藏於寅午戌。則寅之爲歲首。天道之常也。或曰然則日亦以寅時爲初可乎。曰然。

角羽商徵宮

[编辑]

宮徵角商羽之序

[编辑]

宮商角徵羽之序

[编辑]

聖人以天地萬物爲一體圖

[编辑]

聖人則河圖畫八卦說

[编辑]

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是也。天聖受授。豈偶然哉。萬世人文之本源。在於此也。敢爲圖列於左。

自位數之本圖而變爲生成之圖。九六七八。四象之數也。九六之上下。天地之定位也。八七之左右。日月之出入也。艮兌以位而相易。山澤之通氣也。震巽以位而相易。雷風之相薄也。

參同契納甲法

[编辑]

魏伯陽著參同契二卷。以喩作丹之意云。今世應占出於此。坎離在中宮。壬癸在北方。

緫圖

[编辑]

坎離得乾坤之中爻爲眞水火。爲六卦之主。而六卦爲坎離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