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道徳真經註 (四庫全書本)/全覽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道徳真經註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十四
  道徳真經註      道家𩔖
  提要
  等謹案道徳真經註四卷元吳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録據澄年譜稱大徳十一年澄辭疾歸自京南下留清都觀與門人論及老莊太元等書因為正厥訛譌而著其説澄學出象山以尊徳性為本故此注所言與蘇轍指意畧同雖不免援儒入墨而就彼法言之則較諸方士之所註精䆳多矣篇末有澄䟦云莊君平所傳章七十二諸家所傳章八十一然有不當分而分者定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三千三百六十六字下篇三十六章二千九百二十六字凡五千二百九十三字然大抵以意為之不必於古有所考蓋澄好竄改古經故於是書亦多所更定殆習慣成自然云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道徳真經註卷一
  元 吳澄 撰
  道經上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字名篇尊之而曰經他本或作道徳經上則是以道徳經為一書之總名而分上下篇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猶路也可道可踐行也常常久不變也名謂徳也可名可指定也道本無名字之曰道而已若謂如道路之可踐行而道則非此常而不變之道也徳雖有名强為之名而已若謂如名物之可指定而名則非此常而不變之徳也 可道去聲而道同其兩切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者道也天地亦由此道而生故謂之始有名者徳也萬物皆由此徳而生故謂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即常道常名之常常無欲謂聖人之性寂然而静者此道之全體所在也而於此可以觀徳之妙其指徳言妙以道言妙者猶言至極之善常有欲謂聖人之情感物而動者此徳之大用所行也而於此可以觀道之徼其指道言徼以徳言徼者猶言邊際之處孟子所謂端是也 徼古弔切
  此兩者同
  此兩者謂道與徳同者道即徳徳即道也
  出而異名同謂之𤣥
  𤣥者幽昩不可測知之意徳自道中出而異其名故不謂之道而謂之徳雖異其名然徳與道同謂之𤣥則不異也
  𤣥之又𤣥衆妙之門
  衆妙謂徳門謂由此而出徳與道雖同謂之𤣥道則𤣥之又𤣥者故道廼徳之所由以出也其妙之妙道也妙之合而為一本者衆妙之妙徳也妙之分而為萬殊者
  右第一章此首章總言道徳二字之㫖張子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老子則以太虚為天地之所由以為天地者而謂之徳道以氣化為萬物之所得以為萬物者而而謂之徳道指形而上之理不雜乎氣者而言莊子所謂常無有也徳指形而下之氣中有此理者而言莊子所謂太一也故其道其徳以虚無自然為體以柔弱不盈為用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美謂美於他物以質而言也善謂善於其事以能而言也美惡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惡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皆知此之為美則彼為惡矣皆知此之為善則彼為不善矣欲二者皆泯於無必不知美者之為美善者之為善則亦無惡無不善也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物之有無事之難易形之長短勢之高下音之闢翕聲之清濁位之前後兩相對待一有則俱有一無則俱無美惡善不善之相因亦猶是也相形謂二形相比並相傾謂一俯臨一仰視相和謂一倡一和隨猶隨風巽之隨相連屬也五者皆言其偶獨音聲不言者盖止曰闢翕清濁則人不知其為言音聲也言音聲則其有闢翕清濁之相偶自可知故但指言其實而不言其偶也 易以豉切胡卧切之欲切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事而為則有不為者矣惟無為則無不為也教而言則有不言者矣惟無言則無不言也
  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
  天地亦然作謂物將生春時也辭謂言辭生謂物既生夏時也有謂有言不辭不有此天地不言之教也夫子謂天何言哉百物生焉是也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為謂物將成秋時也恃謂恃其能而有為功成謂物既成冬時也居謂處其功而自伐不恃不居此天地無為之事也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不去常存也天地不居成物之功故其功長久而不去 夫音扶
  右第二章聖人以不事而事故其事無所為以不教而教故其教無所言無為不言則雖有美有善而人不知是以其美其善獨尊獨貴而無有與對若有為之事有言之教則人皆知其為美為善而美與惡對善與不善對非獨尊獨貴不可名之美善矣老子一書之中凢諸章所言皆不出乎此章之意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尚謂尊崇之貴謂寳重之見猶示也人之賢者其名可尚上之人茍尚之則民皆欲趨其名而至於爭矣貨之難得者其利可貴尚之人茍貴之則民皆欲求其利而至於為盜矣葢名利可欲者也不尚之不貴之是不示之以可欲使民之心不爭不為盜是不亂也 見賢遍切
  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四其字皆指民而言虚其心謂使民不知利之可貴而無盜心也實其腹謂民雖不貪於利然聖人隂使之足食而充實未嘗不資夫貨也弱其志謂使民不知名之可尚而無爭心也强其骨謂民雖不貪於名然聖人隂使之勉力而自强未嘗不希夫賢也 夫音扶
  常使民無知無欲
  謂使民皆無所知不知名利之可欲而無欲之之心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謂民總有知名利可欲者亦不敢為爭盜之事然不敢為則猶有欲為之心特不敢爾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為無為謂為爭為盜者皆無為之之心如此則天下無不治矣
  右第三章此章言聖人治天下之道而虛心實腹弱志强骨後世養生家借以為説其説雖精非老子本㫖也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冲字本作盥器之虚也或疑辭不敢必也道之體虛人之用此道者亦當虛而不盈盈則非道矣淵深不可測也宗猶宗子之宗宗者族之統道者萬物之統故曰萬物之宗似者亦不敢必之辭也 冲直中切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挫摧也銳銛也紛糾結也解糾結者以觽取其銳也凡銳者終必鈍故先自摧其銳以解彼之紛不欲其鋭也則亦終無鈍之時矣和猶平也掩抑之意同謂齊等與之不異也鏡受塵者不光凡光者終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塵不欲其光也則亦終無暗之時矣夫銳者必鈍光者必暗猶盈者之必溢道不欲盈故銳者摧之而不欲其銳光者和之而不欲其光也其銳其光二其字屬已其紛其塵二其字屬物舊解作一句一義者非此四句言道之用不盈也湛澄寂之意道之體虛故其存於此也似或存而非實有一物存於此也此一句言道之體虚也 夫音扶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誰之子問辭也象帝之先答辭也子父母所生者象帝天也象言天有象帝言天之主宰也謂道果誰之子乎天先乎萬物而道又在天之先則天亦由道而生無有在道之先者矣
  右第四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仁謂有心於愛之也芻狗縳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盖聖人之心虚而無所倚著若有心於愛民則心不虚矣 復符后切直畧切
  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
  槖籥冶鑄所用嘘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罩於外者槖也為轄以鼓扇於内者籥也天地間猶槖籥者槖象太虚包含周徧之體籥象元氣絪緼流行之用不屈謂其動也直愈出謂其生不窮惟其槖之虚而籥之化化者常伸故其籥之動而槖之生生者日富在天地之間者如此其在人也則惟心虚無物而氣之道路不壅故氣動有恒而虚中之生出益多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數猶𨒪也窮謂氣乏人而多言則其氣耗損是𨒪其匱竭也不如虚心固守其所使外物不入内神不出則其虚也無涯而所生之氣亦無涯矣中謂槖之内籥所湊之處也 數音朔
  谷神不死是謂𤣥牝
  谷以喻虚虚則神存於中故曰谷神谷即中之 而守之者神也不死謂元氣常生而不死也牝以喻元氣之懦弱和柔上加𤣥字者賛美之辭𤣥牝者萬物之母也莊子所謂太一者此或號之為靈寳後天之宗
  𤣥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門謂所由以出根謂所由以生虚無自然者天地之所由以生故曰天地根天地根者天地之始也莊子所謂常無有者此或號之為元始先天之祖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綿綿謂長久不絶若猶云而也存謂神之存勤猶云勞也凢氣用之逸則有養而日増用之勤則有損而日耗言神常存於中則氣不消耗也
  右第五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天地以其氣生萬物而不自生其氣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後謂卑賤在下不求先人先謂尊高在上外謂清静無為不求益生存謂長久住世無私謂後其身外其身成其私謂身先身存聖人非欲成其私也而自有身先身存之効假設衆人有心成其私者言之則謂能成其私也
  右第六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善謂第一等至極之善有道者之善也其若水者何也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濯有利萬物之功而不爭處高潔廼處衆人所惡卑汙之地故幾於有道者之善幾近也 惡烏路切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彼衆人所善則居之善必得地心之善必如淵淵謂静深與之善必親仁與謂伴侣仁謂仁人言之必有信政之善貴其治事之善貴其能動之善貴其時時謂當其可七者之善皆擇取衆人之所好者為善可謂之善而非上善也
  夫惟不爭故無尤
  夫惟有道者之上善不爭處上而甘於處下有似於水故人無尤之者尤謂怨咎衆人惡處下而好處上欲上人者有爭心有爭則有尤矣
  右第七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持奉之也已止也揣捶之也此章謂道不欲盈而又以銳為比言槃水者不可以盈盈之則易至於溢不如巳之而不使盈也遂言捶錐鋒者不可以銳銳之則易至於挫而不可長保其銳矣盈之則不長保其盈亦猶是也 易以豉切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世有金玉滿堂莫能守者何哉盖因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耳是以功成名遂而身退乃合於天之道此言不可盈之也金玉謂富驕謂盈自遺謂由已所致非由乎人咎謂不能守之咎功成名遂謂貴身退謂不盈之者天之道虚而不盈故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前言富後言貴而富貴二字在中間一句通貫前後惟貴廼富則富之中有貴既貴必富則貴之中有富富貴二者相須而有故驕盈而不保其富是即不保其貴也身退不盈而長保其貴是亦長保其富也
  右第八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𤣥覽能無疵乎
  載猶加也隂魄為營猶軍營之營陽魂為衛猶兵衞之衞營者所以居士卒也神加隂魄魄抱陽神交媾不離則如日月終古常存矣此出世之人能存形者也專氣於内薰蒸肌骨極其軟脆如母腹之嬰兒此出世之人能存氣者也神棲於目目有所見則神馳於外閉目蔵視黑暗為𤣥雖𤣥之中猶有所覽是猶有疵也𤣥中所覽亦併滌除妄見盡滅然後無疵此出世之人能存神者也 離去聲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愛民治國謂君國子民用仁用智神用於外未能交媾於内然身雖有事而清静自然形不疲勞所謂無為也此住世之人能養形者也天門開闔謂鼻息呼吸有出有入氣分於外未能專一於内然鼻雖有息而調帖純熟氣不麤猛所謂為雌也此住世之人能養氣者也明白四達謂目見光明周視四向目接於外未能無覽於内然目雖有見而心境兩忘無所辨識所謂無知也此住世之人能養神者也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𤣥徳生之謂氣之未生者生之而有恒畜之謂氣之巳生者聚之而無損生之者雖有所生而實無心於生之故曰不有畜之者雖有所為而實無心於為之故曰不恃如為官長者雖宰夫民而實無心於長之故曰不宰此所以為𤣥妙不可測之徳也 畜敕六切知兩切音扶
  右第九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輻輪之轑也轂輪之心也無空虚之處也埏和土也埴土之粘膩者為器謂以水和粘膩之上為陶器也凡室之前東户西牖户以出入牖以通明車載重行逺器物所貯藏室人所寢處故有此車有此器有此室皆所以為天下利也故曰有之以為利然車非轂錧空虚之處可以轉軸則不可以行地器非中間空虚之處可以容物則不可以貯藏室非户牖空虚之處可以出入通明則不可以寢處車以轉軸者為用器以容物者為用室以出入通明者為用皆在空虛之處故曰無之以為用人之實腹有氣所以存身所謂為利也虚心無物所以生氣所謂為用也故取三物為喻 和胡卧切
  右第十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凡所欲之外物皆害身者也 行下孟切
  是以聖人為腹不偽目故去彼取此
  聖人但為實腹而養氣不為悦目而狥物也故悉去彼在外之諸妄而獨取此在内之一真上言目盲耳聾口爽心狂行妨五者下但言不為目盖舉一以包其四董思靖曰前章言虚中之用此則戒其為外邪所實然目必視耳必聽口必味形必役心必感是不可必静惟動而未嘗離静則雖動而不著於物乃湛然無欲矣染塵逐境皆失其正而要在於目是以始終言之夫子四勿必先曰視六根六塵眼色亦居其首也
  右第十一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猶愛也名位之尊人以為榮反觀之則辱也故知道者不愛而愛之者於此而驚焉謂不能忘之而以之動心也貴猶重也貨財之富人以為大利反觀之則大患也故知道者不貴而貴之者於此而身焉身謂不能外之而以之自累也
  何謂寵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謂之辱者以其為卑下而不足為尊高也或者貪慕於未得之先一旦得之而驚焉迷戀於既得之後一旦失之而驚焉是寵此辱而驚之者也故曰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有此身憂慮百端戰競保持死而後免身為大患無可奈何貨財之為大患則身外物也棄而不有何能為累或者不知外物之輕視之一如吾身之重惟恐䘮亡其所有是貴此大患而身之者也故曰貴大患若身 喪息浪切
  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
  天子之尊四海之富皆以其身為天下者也知道之人愛惜貴重此身不肯以之為天下寜不有天下而不輕用其身夫惟如此乃可以寄託以天下也寄猶寄百里之命之寄託猶六尺之孤之託舜禹有天下而與焉所以可受唐虞之禪彼寵其辱以為榮貴其大患以為大利者鄙夫爾何可付之以天下哉貴以身為天下富以身為天下老子之意善矣而楊朱為我之學原於此 為云偽切音扶音豫
  右第十二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聼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此章專言徳迹之呈露者目視之而易見夷謂平夷夷則泯沒無迹故視之不見聲之繁宻者耳聽之而易聞希謂希踈希則間濶無聲故聽之不聞形之章大者手摶之而易得微謂微⿱⺾⿰氵亾微則杳漠無形故摶之不得夷希微三者雖欲䆒極言之而不可故混同無所分别而名之為一曰夷曰希曰微曰一皆指常徳而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昩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其亦謂徳也其上其下猶易言形而上形而下也繩繩徃過来續而不絶也復反還也無物指道而言德之上道也道無名故不皦徳之下物也物有形故不昩徳在有無之間雖若有名而不可名反還其初則歸於無物之道莊子所謂徳至同於初是也道無物也故無狀無象徳有名也故可狀可象然其狀其象亦非如物之有狀有象也故曰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似有似無故曰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惟其恍惚不可名故迎之於前隨之於後而皆不可見古謂在先今謂在後有謂萬物徳者其源出於道其流溥於萬物故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始者道也謂古先天地之所始也道紀者徳也謂道㪚為徳如理絲之縷有條而不紊也能知此道則知此徳為道之紀也
  右第十三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𤣥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强為之容
  士謂有道之士旁逹曰通妙萬物者無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顯其通也𤣥而難辨淵乎如水之深而不可測其中深不可測故强為之模擬其外之容以示人也下文七者是已
  豫兮若冬渉川猶兮若畏四隣儼兮其若客渙兮若氷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豫猶皆獸名豫象屬猶犬子也象能前知其行遲疑犬先人行尋又囘轉故遲囘不進謂之猶豫冬渉川者怯寒畏四隣者懼敵是以遲囘而不進有道者不敢為天下先其容如此儼矜莊貎若客隨而不迎也渙解㪚貎若水將釋融液而不凝滯也敦篤厚貎樸才未成器也曠空豁貎若谷虗而善應也渾黄濁貎若濁美惡渾同不自潔也 渾胡衮切音蟹
  孰能濁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承上濁之一字而設問曰孰能濁乎濁者動之時也動繼以静則徐徐而清矣又因静之一字而設問曰孰能安乎安者静之時也静繼以動則徐徐而生矣安謂定静生謂活動盖惟濁故清惟静故動以是推之則曠者不盈而盈敦者不器而器渙者不凝而凝儼者不為主而主猶豫者不為先而先從可知矣老子之意大率如此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此意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成謂完備凡物敝則缺新則成敝而缺者不盈也新而成者盈也保守此道之人不欲其盈故能敝缺不為新成章内七容皆敝缺而不新成
  右第十四章
  致虗極守静篤
  致至之而至其極處也虛謂無物外物不入乎内也極窮盡其處也守固内禦外内外城之守静謂不動内心不出乎外也篤力不倦也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作動也植物之生長動物之知覺皆動也復反還也物生由静而動故反還其初之静為復植物之生氣下藏動物之定心内寂也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静静曰復命
  芸芸生長而動之貎凡植木春夏則生氣自根而上達於枝葉是曰動秋冬則生氣自上反還而下藏於根是曰静天以此氣生而為物者曰命復於其初生之處故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廼公公廼王王廼天天廼道道廼久沒身不殆
  常者久而不變之謂能知此者謂之明昩者不知此則不能守静而妄動以害其生故曰凶容謂形著而見乎外内有養者其外貎自與人不同也公者一國之主言能保其一身之所有也王者天下之主言能兼有天地之所有也天謂與天為一也與天為一則道在我矣道在我則與道同其久沒猶終也殆謂損壽而危其身也按殆字從歺訓危訓將訓近凡字從歺者多是死之義殆者盖危而將近於死也死者氣盡而終盖有窮匱竟盡之意沒身不殆終此身而生長可保也
  右第十五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太上猶言最上最上謂大道之世相忘於無為民不知有其上也其次謂仁義之君民親之如父母及仁義益著則不但親之而又譽之矣又其次謂智慧之主民畏之如神明及智慧漸窮則不但畏之而又侮之矣信者大道之實也自大道之實有所不足不能如上古之時則君之於民有不以其實者焉而日趨於華於是一降則用仁義再降則用智慧也 大音泰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此言大上不知有之之事猶兮見前章貴寳重也然如此也寳重其言不肯輕易出口如犬行之遲疑退縮盖聖人不言無為俾民隂受其賜得以自安其生及其功既成事既遂而百姓皆謂我自如此不知其為君上之賜也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上文不知有之者大道也親譽之者仁義也畏侮之者智慧也自大道一降再降已是三等智慧又變為大偽則共有四等也然大道廢而後有仁義則其變猶稍緩智慧出而遄有大偽則其變為甚亟四者之分與卲子所言皇帝王伯聖賢才術之等略相似
  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昬亂有忠臣
  此言大道廢有仁義之事然與上文之意微不同盖推廣言之爾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尊卑長幼各由其道而無有不和則子之孝者廼其常分不知其為孝也瞽叟不父嚚傲參㑹而後知有大舜之孝子國謂君家謂臣君臣上下各由其道而無有昬亂則臣之忠者亦其常分不知其為忠也商紂不君姦囘羣聚而後有知三代之忠臣
  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絶謂絶而不為棄謂棄而不用聖智智慧也巧利大偽也導民以巧誘民以利以工商之術率其民如管仲治齊衞鞅治秦是也上文言世變之降以見趨末之由此言治化之復以示反本之漸絶棄帝者仁義以反於皇之大道則民復其初子孝於父父慈於子如淳古之時矣絶棄王者聖智以反於帝之仁義則民利其利比於王之時相去百倍矣絶棄覇者巧利以反於王之聖智則雖未及帝之時而思慮深逺政教脩明亦無有為盜賊者矣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三者仁義聖智巧利也屬與莊子屬其性乎仁義之屬同猶云附著也皇之大道實有餘文不足自皇而降漸漸趨文帝者以皇之治為文不足於是降大道一等而附著於仁義王者以帝之治為文不足於是降仁義一等而附著於聖主伯者以王之治為文不足於是降聖智一等而附著於巧利三者之治各令有所附著者以文不足故爾而豈知大道之民外之相示以素内之自守以樸素者未染色之絲也樸者未斵器之木也質而已矣奚以文為惟其質而不文是以民雖有身而似無身其有私焉者少矣民雖有心而似無心其有欲焉者寡矣
  右第十六章
  絶學無憂
  為學日益必事事而為之有一不能不知則以為憂矣惟絶之而不為則無憂也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以下言為學則有憂之事唯阿皆應聲唯正順阿邪謟幾何言甚不相逺也何若言何如其相逺也學應對者唯與阿其初相去本不逺而唯則為善阿則為惡其䆒相去廼甚逺故學唯者惟恐其或流於阿此舉可憂之一事而言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荒猶廣也央猶盡也畏阿之為惡則不敢阿矣然此特一事爾凡人之所畏而不敢為者皆不可以不畏其事甚多而未易窮盡此為學者之所以多憂也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然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熙熙和樂貎泊静也兆如龜兆之微拆衆人之為學者狥外以為悅如享太牢而食可悅口者甚美如登春臺而觀可悅目者甚備我則泊然而静情欲未開無端倪可見如嬰兒未能孩𥬇之時一不知外物之為樂也
  乗乗兮若無所歸
  乗乗謂寄寓於物若無所歸謂不著於物
  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遺
  遺失也衆人喜其所得之多我則一無所得而慊然若有失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沌如渾沌之沌㝠昩無所分别也作平聲讀亦與莊子愚芚之芚同謂無知也 沌杜本切
  俗人昭昭我獨昬昬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昭昭已明察察尤明昬昬已不明悶悶尤不明俗人皆以有知為智我獨無知而愚也
  漂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所止
  如漂浮於海中任其所適而不知其所定向如飂飂之長風隨其所起而不知其所止息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衆人皆有以者有以知其所定所止也頑謂靣頑如麻痺不知痛痒者鄙謂鄙人我獨頑然無知有似逺鄙之愚民也凡民居於國邑繁庶之地者多知居於逺鄙僻陋之地者無知也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此一句總結上文八節自人之所畏至我獨若遺四節言人之為學者務多能而我獨一無所能自我愚人之心至我獨頑似鄙四節言人之為學者務多知而我獨一無所知此我之所以獨異於人而我之所貴者則大道之𤣥徳也𤣥徳者萬物資之以養所謂萬物之母也故曰食母食母二字見禮記内則篇即乳母也司馬氏曰乳哺光和
  右第十七章










  道徳真經註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道徳真經註卷二
  元 吳澄 撰
  道經下
  孔徳之容惟道是從
  孔徳猶言盛徳容謂有而可見者從由也萬有皆本乎徳凡形氣之可見者徳之容也然徳之所以有此容者由道中出
  道之為徳惟恍惟惚
  徳自道中出而道則無也徳者道所為物而似無似有不可得而見故曰恍惚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其字指徳而言物者物生以後之形象者物生以前之氣徳雖恍惚惚恍不可見然形之可見者成物氣之可見者成象皆徳中之所有先儒謂冲漠無朕而萬有森然已具者此也
  𥥆兮㝠兮其中有精
  恍惚雖不可見而似無似有猶似可見𥥆𡨋則昬昬昩昩全不見矣此道之無也其字指道而言精謂徳也有物有象者徳之容皆其粗也徳者有物有象之本廼其精也莊子曰以徳為本以本為精上亦言物象本乎徳此言徳出乎道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其字又指徳言真謂道也信實也與真字同義物象為粗而徳為精其為精者廼甚真之道也徳之中有至實之道在焉上文言道之中有徳此言徳之中有道盖道即徳也徳即道也首章曰此兩者同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閡衆甫
  不去謂常存也閱猶厯也甫美也衆甫萬有也萬有之美有時變滅惟孔徳由道中出者自古及今不變滅而常存故以不去二字名之以其有常而遍厯古今無常之萬有也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然如此也吾何以能知萬物之變滅無常如此哉以此孔徳之有常有知之也
  右第十八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曲一偏也易禮中庸莊子所言曲字皆以偏而不全為曲曲者不全也然能專攻其所偏致精乎此旁達乎彼舉一反三通一畢萬久必㑹其全也自初即欲求全則志大心勞分而不專終不能全矣枉者不直也尺蠖之屈而枉所以能伸而直窪者不盈也科坎之䧟而窪所以能受水而盈敝者不新也秋冬之凋而敝所以能逢春而新少者不多也少則多一句變文析為二句少則易於有得所以能積累而多貪多則雜而生惑於一旦無所得豈能多乎不欲直不欲盈不欲新不欲多而以曲則全一句始之四者皆不求全之推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此一句為一章宗㫖通貫上文下文之意一者中虚之徳也式以在車為喻高則慿較卑則慿式聖人抱此冲虗之徳濡弱謙下為天下式如上下文五者皆冲虗之徳自處於卑也 較音角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自見猶云自炫明謂智之明不自見者用晦而明也自是猶云自賢彰謂名之彰不自是者闇然而日彰也誇其功曰伐功謂事之成績負其長曰矜長謂能之過人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以夫惟不争終之四者皆不争之餘也賢遍切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虗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三字古有是語老子述之以為此章首句章内抱一為綱曲則全以下五者夫惟不争以上五者凡十事為目皆曲則全一語所可該也故重述於章末而曰古人所謂曲則全者豈虗為此言而無其實哉能全其誠實能全而遂以全之効歸之也
  右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聽之不聞曰希希言無言也得道者忘言因其自然而已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飄狂疾也驟急暴也自旦至食時為終朝自旦至暮時為終日不因其自然而輕躁發言譬如天地之飄風驟雨皆反自然之常而為怪變者也天地反自然之常其為怪變尚不能久不及終朝終日而止况人而不因自然可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徳者同於徳失者同於失從事於道謂以道為事也道者有道之人徳者有徳之人失者庸下之人所為不能無失者也同與莊子齊物論之齊相近謂與之合一不相非異也惟因其自然而希言故凡上等次等下等之人皆視之一同而無非異盖道者徳者與我為一無所容言矣至若失者他人雖以為失彼則自以為是固亦有自然之是也豈可不因其所是以是之而廼妄言以非之哉莊子曰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無言亦老子希言自然而𤣥同之意 齊與言與音余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徳者徳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徳之人以我同之印證參同夫何間然失者之人以我同之亦或緣彼之獨是而悟我之公是則三者之人皆以我同之而有得也然此惟有道之人者能之茍道之實有所不足於已則其待人也必有不以道之實者焉而是是非非强加分别矣豈能如此𤣥同也哉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故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又以人之行立譬前事立與行亦因其自然或於自然之外而求益跂立起其踵而立以増高其身跨開其足而行以増濶其歩暫時如此而不能久也終必不可以立不可以行而遂廢彼自見者之終不能明自是者之終不能彰自伐者之終無其功自矜者之終無所長亦若此焉爾食之不盡者曰餘肉之附生者曰贅物兼人與鬼神而言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之人若律之於自然之道譬若食之已餘者不當食行之如贅者不當行也加多於常分而不可用幽顯之間有物亦當惡之而有道之人不肯以此自處也或曰行讀如形古字通用司馬氏曰棄餘之食適使人惡附贅之形適使人醜蘇氏曰飲食有餘則病四體有贅則累
  右第二十章此章自然二字為宗㫖希言而𤣥同自然者也風之飄雨之驟立之跂行之跨食之餘行之贅非自然者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前章道之為物物謂徳也此章有物混成物謂道也混渾通混成謂不分判而完全也先天地生首章所謂天地之始四章所謂象帝之先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寂閴静也寥虗廓也言其無聲無形也獨立乎萬物之表無可與對而未嘗變易故曰不改周行乎萬物之中無不徧及而未嘗窮匱故曰不殆天下母者徳也而徳者道所為故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
  此物無可得而名者以其天地萬物之所共由於是假借道路之道以為之字字者名之副而非名也字不足以盡之不得已而强名之曰大至大莫如天而天亦在道之内則天未為大也此道其大無外而莫能載焉故大之一言庶乎可以名爾
  大曰逝逝曰逺逺曰反
  逝謂流行不息逺謂悠久無疆反謂無有無名盖萬有皆有惟道皆無無與有相反故曰反大之一言未足以盡道故推言之謂其大而不息不息而久久而無有所以為道若有則非道矣下篇曰反者道之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莊子曰太初有無無有無名盖謂此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謂聖人之有位者古今惟道最大無可與比此以天地聖人與道並言而曰四大何也盖天地得此道以為天地聖人得此道以為聖人其所以能大者以其有此道也王之下特加亦字又特言王居其一盖氣之至大者天形之至大者地聖人之身眇然而立乎兩間以其道同乎天地故其大亦同乎天地而不以氣形與身之大小論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者聖人也法者水平之凖與之平等如一也人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與地一故曰法地地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與天一故曰法天天之所以大以其與道一故曰法道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自然者無有無名是也
  右第二十一章
  重為輕根静為躁君
  根本也躁動也君主也輕以重為本動以静為主也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君子吉行乗乗車師行乗兵車皆輕車也輕車後有輜車載寢處服食所用之物謂之重車雖乗輕車而終日不與重車相離故吉行日止五十里師行日三十里不敢以輕車疾行徑徃而不顧在後之輜重也此言輕之本乎重也
  雖有榮觀㷼處超然
  燕閒也静也處居也坐也雖有榮華之境可以逰觀或暫時動而出外然常在内閒居静處超然無一物累其心此言動之主乎静也
  奈何萬乗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以身輕天下謂以其身輕動於天下之上也萬乗之主當静重奈何以其身而輕動乎周王之乗八駿漢帝之為微行以身輕天下者也但言輕不言動者盖動與静對動則有輕有重輕與重對輕重皆在動時言輕而動在其中矣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有輕而無重則失其輕之根有動而無静則失其躁之君
  右第二十二章此章以輜車喻重燕處喻静姑指一端而言爾國勢之居重馭輕兵法之以静制動與夫人之治心治身皆當本之以重主之以静也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闗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謂善於其事轍車轍迹足迹瑕玼玷謫過責計計數多寡也籌策計筭者所用之筭以竹為之闗鍵拒門木也横曰闗䜿曰鍵繩約索也合之而成體曰繩用之而束物曰約行者必有轍迹在地言者必有瑕謫可指計數者必用籌策閉門者必用闗鍵結繫者必用繩約然皆常人所為爾有道者觀之則豈謂之善哉善行者以不行為行故無轍迹善言者以不言為言故無瑕謫善計者以不計為計故不用籌策善閉者以不閉為閉故無闗鍵而其閉自不可開善結者以不結為結故無繩約而其結自不可解舉五事為譬以起聖人善救之意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聖人之救人救物以不救為救亦若上文所譬以不為其事為善也盖有所救者必有所棄假使所救者百千萬人百千萬物然此百千萬之外皆棄而不及救者也聖人之善於救者不然一皆無所救無所救則亦無所棄矣不見其為救此而棄彼也故無一人是棄而不救之人無一物是棄而不救之物襲者如以外衣掩蔽其内衣儻救人救物之功彰彰而明天下皆見其救之不謂之善救矣必使無救之之迹掩蔽其所可見而衆莫能知故曰襲明善救人善救物與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凡七善字有道者謂之善世俗不知其善也盖世俗以能為其事為善有迹可見有名可稱而與不善為對有道者以不為其事為善泯然無迹渾然無名而無與為對者也若世俗所謂善不善如下文所云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善人謂善於其事之人不善人謂不善於其事之人師者人所尊事以為法者資者如以財貨給人俾人藉之賴之而得以有所成者彼善而此不善以彼之善與此之不善者相遼而人灼見此之不及彼則彼人之善可為此不善人之師矣彼不善而此善以彼之不善與此之善者相形而人遂見此之過於彼則彼人之不善迺為此善人之資也謂因彼之不善以成此之善名故曰資然善不善之名對立豈有道之世哉下文言有道者欲使世之人不以善名亦不以不善名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愛猶云喜好也要猶云至極也妙者𤣥不可測使不善者之遇善人雖可以為已之師而不貴重之也盖不欲名斯人之為善也使善者之遇不善人雖得以為己之資而不喜好之也盖不欲名斯人之為不善也善不善之名俱泯一槩𤣥同無可分别雖有智者亦大迷而不如其孰為善孰為不善斯迺妙不可測之至極曰要妙
  右第二十三章前二節言聖人不可名之善後二節言常人兩可名之善不善其不彰不可名之名者謂之襲明其不分兩可名之名者謂之要妙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徳不忒復歸於無極
  白謂光明黑謂塵暗無極謂無所窮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徳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謂剛强雌謂柔弱嬰兒謂無所識知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徳廼足復歸於樸
  榮謂尊貴辱謂卑賤樸謂木質未斵為器此章之意欲自常徳而反本復始以歸於太初之道常徳者冲虗不盈之徳故寜黑毋白寜雌母雄寜辱母榮知其守其者雖知彼之可尚然寜守此而自處於下乗車之式流水之谿谷皆謂自處下也如是則於常徳不差忒不相離而徳足乎巳矣既全此冲虚之徳廼可復歸於太初之道莊子所謂徳至同於初也曰無極曰嬰兒曰樸皆以喻太初之道
  樸㪚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樸之未㪚也抱其天質之全及破碎其全則㪚之而為所斵之器聖人之未用也藴其内徳之體及發露其體則用之而為各官之長官天下之長者天子也官一國之長者諸侯也上三節皆欲自末而本此二句則言自本而末者然樸雖已㪚而猶欲復歸其全則已㪚如未㪚聖人雖已用而猶欲復歸其體則已用如未用盖以不㪚為㪚不用為用也凡有所裁制者必須以刀割裂其全而大制則以不制為制故不割裂也大㪚不㪚大用不用故如大制者不割也
  右第二十四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取天下謂使天下悅而歸已也為謂作為取天下者徳盛而人自歸之爾茍若有所作為則是欲用智力以强服天下豈能得天下之歸已哉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天下者至大之器有神司之不可以智力有為而得敗謂不成也彼以智力得之者欲成其事而其事反不得謂不能得天下之歸服也故曰為者敗之未得天下而取天下者固不可以有為而得既得天下而守天下者亦不可以有心而留譬如寳器若常執之在手不須臾舎惟恐其或失者反不能保其不隕隊而失也故曰執者失之
  凡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承上文執者失之一句而言守天下之道有天下者豈能保天下之長為我有而不亡也哉盖得失存亡之相禪如行隨呴吹强羸載隳八者之相反而相因聖人知其勢之必至於此也而處之有其道焉凡過盛必衰衰則亡之漸也惟不使之過盛則可以不衰而又何有於亡甚也奢也泰也極盛之時也去甚者欲其常如微之時去奢者欲其常如儉之時去泰者欲其常如約之時能不過盛則可以保天下之不亡矣卲子謂飲酒但令其微醉而不可成酩酊㸔花但及其半開而不可至離披盖此意也蘇氏曰或行於前或隨於後或呴而暖或吹而寒或强而益或羸而損或載而成或隳而毁皆物之自然勢之不免者也愚人私已而務得廼欲拒而違之其禍不覆則折惟聖人知其不可逆則順以待之去其甚去其奢去其泰使不至於過而天下無患矣董思靖曰聖人知事勢之相因亦理之常故任之自然而不使之盈且過也
  右第二十五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
  王氏曰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天下况人主躬於道者乎蘇氏曰聖人用兵皆出不得已非不得已而欲以强勝天下雖或能勝其禍必還報之楚靈齊湣秦皇漢武或以殺其身或禍其子孫人之所毒鬼之所疾未有得免者也
  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㓙年
  政和注曰下奪民力故荆棘生上違天時故有㓙年蘇氏曰兵之所在民事廢田不修用兵之後殺氣勝年榖傷凡兵皆然况以兵强天下邪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强
  兵之善者果决於一時以定亂而已不敢阻兵弗戢以取勝而為强也蘇氏曰勿矜勿伐勿驕不得已四者所以為勿强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有道者常如嬰兒孺子故能不老而長年若壯則必老此不道者也不道者早已言其不能久也蘇氏曰壯之必老物無不然惟有道者成而若缺盈而若冲未嘗壯故未嘗老未嘗死以兵强天下壯亦甚矣能無老乎
  夫佳兵者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佳猶云嘉之也不祥謂無吉慶而有㓙災也不處謂不肯以此處身也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此指言不處之實不處平日所貴之位而處所不貴之位不肯於用兵之位處身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謂其殺人廼凶災之器非吉慶所用之器也恬者不歡愉淡者不濃厚謂非其心之所喜好也為上謂不好用兵廼為可尚也勝而不美謂兵雖得勝亦不肯以為美事
  美之者是樂殺人也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此推言不美若以戰勝為美事是以殺人為樂也不可以得志於天下要終而言之以示戒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
  此又申言上文不處之意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䘮禮主之
  此又申言上文不美之意
  右第二十六章
  道常無名
  此言道也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賔
  樸指道言道彌滿六合而斂之不盈一握故曰小至尊者道故人之體此道者可以君天下而天下不敢臣之侯謂一國之君王謂天下之君若能守此道則萬物尊之為主而將自賔矣自者非我欲其如此而彼自如此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道之功普遍於天下譬如天地之氣相合而降為甘露雖無人使令之而自能均及於萬物萬物生畜於此道之中故有道者可以為萬物之主而萬物咸賔焉蘇氏曰甘露𬒳於萬物無不均徧聖人體道以應諸有亦如露之無不及者故能賔萬物也
  始制有名
  此言徳也始者道也制制作也猶言為也有名者徳也道無名自道而為徳則有名也
  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道之無名而為徳則名亦既有矣故人之用此徳者當知止於徳不可再降而下也將猶晉人將無同之將辭之不廹者也老子以道為上徳言在徳之上以仁為下徳言在徳之下也又言失道而後徳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故專言道徳而搥提仁義盖以仁義下於徳也此章言徳而曰夫亦將知止其意若曰自無適有當知至於徳而止不可再適也徳之有名已下於道復下於徳可乎知止於徳則猶未逺於道也不殆不窮匱也謂可長久不敝壊也蘇氏曰聖人豈狥名而忘樸逐末而䘮本哉是以乗萬變而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上文言自無而有當止於徳此又言自有而無當復於道盖道之在天下猶江海為衆流之所歸徳者猶谿谷之衆流徳而復歸於道則猶谿谷之㑹同於江海
  右第二十七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强
  智能知人狥外之智爾能自知則内能盡性也故謂之明有力能勝人恃外之力爾能自勝則内能克巳也故謂之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盡性而又能達於命則無所歆羡而常有餘惟明者能之能克已而又能勇於善則有所秉持而常無怠惟强者能之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惟明惟强則見真守固逮至查滓消融功用純熟思為俱泯神化脗合住世之時各隨所在而此心不失始終如一故謂之久厭世之後雖去其宅而此心常存古今不二故謂之壽
  右第二十八章或曰老子之道以昩為明以弱為强而此章言明言强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若昩爾内非不强外示弱爾其昩其弱治外之藥其明其强治内之方並行而不相悖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汎廣也謂如水之汎濫洋溢道之廣無所不在或左或有隨處而有取之左右無所不可也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
  恃賴也生謂春生之始萬物賴道以生而道則無言前章云萬物作而不辭是也功成謂冬藏之時宰物之功既成而道不居其功也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矣
  此申言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春生之時道普徧萬物如以衣衣之以被被之所謂元亨播羣品元亨誠之通而道不自為之主常無欲謂其無心也此一本之㪚為萬殊廼道之分而至小者其可名之於小矣乎盖不可也若其可名則非不辭不為主常無欲之道矣 衣去聲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此申言功成而不居冬藏之時萬物反本復命㑹於一所謂利貞固靈根貞誠之復而物亦不知其孰主之此萬殊之合為一本廼道之總而至大者其可名之於大矣乎盖不可也若其可名則非不居功不知主之道矣或疑不知主之下脱常無名三字可名於小矣可名於大矣二句盖設為疑問之辭而不質言也句末雖無乎字而有乎字之意如前章能無為乎能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無為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一本無六乎字而解者必以有乎字之意釋之此其例也又如大雅詩曰有周豈不顯乎帝命豈不時乎而詩文但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亦其𩔖也
  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此章言天地之道結語廼言聖人盖聖人與天地一也歲功成而萬物歸道之至大也而天地不居其功萬物不知所主是天地之道雖大而不自以為大聖人亦若此矣是以能成其大也亦以其道大而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其大焉爾
  右第二十九章
  執大象天下徃徃而不害安平泰
  執謂體之而不違大象喻道也下篇云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徃歸徃也不害為利言體道之聖人為天下之人所歸徃民既歸徃而聖人以不利利之盖利之以利則有利亦有害利之以不利則常利而不害則民得以常安常平常泰也政和註曰安則無危平則無詖泰者通治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既盡也言外物之可利者皆不能久惟道之利人以不利為利故能久也樂者歌吹舞蹈之聲容餌者飲食之味饗㷼之禮設樂設餌以悅樂賔客然客既過去則其聲容與味亦止而無復有可為暫焉之悅樂而不能以終日也道則非如餌之可飲食非如樂之有聲容可視聽也然用之則能常安常平常泰而無可盡之時非如樂餌暫焉悅樂而已故曰用之不可既
  右第三十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歙闔也張開也老子謂反者道之動又謂𤣥徳深矣逺矣與物反矣故其所為大槩欲與人之所見相反而使人不可測知故借此八者相反之四事設譬而歸宿在下文柔勝剛弱勝强六字亦猶前章言善救人善救物而章首先借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五者為譬也孫吳申韓之徒用其權術䧟人於死而人不知論者以為皆原於老氏之意固其立言之不能無弊有以啟之而遂謂天下誰敢受老氏之與者哉則因其言而并疑其心亦過矣註者又欲諱䕶而為遁辭盖胥失之視不可見曰微微明者微其明也謂匿其可見者而使之不可見猶前章言襲明也人但見其張之强之興之與之而不知其欲歙之弱之廢之奪之也故曰微明 歙音翕
  柔勝剛弱勝强
  彼剛而我欲以剛勝之彼强而我欲以强勝之不亦難乎我以柔弱自處則剛强者不我忌也而終於能勝之何哉葢與之相反而使之不可測知故也蘇氏曰天下之剛强方相傾軋而吾獨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傷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斃此所以勝也然聖人豈有意為此以待勝物哉知勢之自然而居其自然爾
  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脱於淵見其易制而為人所取國之利器以示人人見其為利且將効之或求過之而我之利者不足以為利矣不脱於淵不以示人則不可測知所謂微明也
  右第三十一章此章主意在第二節柔勝剛弱勝强六字其第一節謂欲與人相反也第三節謂欲使人不可測知也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之無為久而不變非特暫焉而已故曰常無為雖一無所為而於所當為之事無一不為也若無為而事有廢缺則亦何取其無為也哉此之無為葢性焉安焉者也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侯王若能守此無為之道則雖無心於化物而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欲謂有心為之作猶起也言未能純乎無為之道者方將待物之化而遽有心於欲其化欲之之心一起則非無為之道矣吾欲作者之自吾也鎮謂壓定使之不起無名之樸謂此無為之道也欲作之時必將以此無名之樸鎮壓其有心之欲以道自治也既以此無名之樸鎮其欲則其欲亦將不欲矣此之不欲復焉執焉者也
  不欲以静天下將自正
  靜者作之反其始也欲作既以道鎮之則欲者不欲而作者静矣故雖無心於正天下而天下将自正其與萬物将自化者亦無以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右第三十二章此章前二節言無為而民自化後二節言好静而民自正


  道徳真經註卷二
<子部,道家類,道德真經註>



  欽定四庫全書
  道徳真經註卷三
  元 呉澄 撰
  徳經上下篇之首句曰上徳不徳故以徳字名篇篇名非有意義釋者廼謂上篇專言道下篇專言徳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徳經下今按道經徳經云者各以篇首一字名其篇後人因合二篇之名而稱為道徳經非以道徳二字名其書也
  上徳不徳是以有徳下徳不失徳是以無徳
  此以道與仁對言上徳者在徳之上道也下徳者在徳之下仁也道無為不以徳為事故曰不徳有徳者徳在道之中也煦煦為仁惟恐失其徳故曰不失徳無徳者不能有其徳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徳為之而有以為
  又以道與仁對言以猶用也言道之無為無用於為也仁則為之而有用於為矣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此以徳與仁對言上仁者在仁之上徳也上義者在義之上仁也徳雖為之而亦無用於為固不能及道之無為而無以為然過於仁之為之而有以為者矣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此專言義上禮者在禮之上義也攘卻也猶言捋也仍就也義不足感人故為之而莫之應人不來就我則我將往就人矣故將卻其袂於臂以行而就之也甚言其勞拙之狀
  故失道而後徳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結上文起下文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此兼言禮智忠信者德之厚也漸變而薄一降為仁再降為義三降為禮而忠信之厚徳薄矣禮者欲其理而不亂也而適以基亂故曰亂首前識猶先知智也道猶木之實未生之初生理在中胚渾未露既生之後則徳其根也仁其榦也義其枝也禮其葉也智其華也根榦枝葉華自道中生智者欲其哲而不愚而適以肇愚故曰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結上文處厚不處薄謂貴徳而不尚禮居實不居華謂體道而不用智彼謂薄華此謂厚實
  右第三十三章按老子上篇首章分説道徳下篇首章分説道徳仁義禮智吾之所謂道徳仁義禮智以其天地人物之所共由者曰道以其人物之所得於天地者曰徳徳其統名分言則四得天地生物之元以為徳而温然慈愛者曰仁得天地收物之利以為徳而截然裁制者曰義得天地長物之亨以為徳而粲然文明者曰禮得天地藏物之貞以為徳而渾然周知者曰智老子則以道為無名徳為有名自徳而為仁義禮智每降愈下故此章之等以道為一在徳之上故曰上徳以徳為二在仁之上故曰上仁以仁為三在徳之下義之上故曰下徳上義以義為四在禮之上故曰上禮而總名之曰失道而後徳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又繼之曰失義而後禮以禮為五也又先言失禮而後言前識以智為六也擬諸易卦之六位則道初徳二仁三義四禮五智六道實智華實寔虛華初上為始終也徳根禮葉根厚葉薄二五為世應也仁榦義枝榦單枝圻三四為比隣也道猶天也包𠲒徧覆萬有之原徳猶地也忠信為土四端所資仁猶春也徳土禪木義猶秋也仁木禪金禮猶夏也義金禪火智猶冬也禮火禪水各傳所勝也
  道一 徳二 仁三 義四 禮五 智六
  上徳不徳 上仁  下徳上義不失上禮是以有徳     徳是以無徳
  無為而無 為之而無 為之而有 為之而莫 忠信之薄 道之華以為   以為   以為   之應   亂之首  愚之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一者冲虚之徳上篇所謂抱一所謂為一後章所謂道生一皆指此而言莊子謂之太一又但謂之一此廼自然之道所為其用則虚而不盈後而不先柔而不剛弱而不强前章固屢言之而此章盡發其蘊得者謂得此一以為徳以此故能若是天地神谷四者名異實同其運轉而清明者曰天凝聚而寧静者曰地神者兩間二氣之妙張子所謂兩在故不測者其用感應無方故靈谷則兩間空虛之處張子所謂空虚即氣者其氣充塞無間故盈貞猶木之楨榦為天下貞猶曰為民極也言天清地寧神靈谷盈萬物之生生不窮侯王立乎天下之上而為民極其所以致之者皆由得此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髙將恐蹷
  無以謂若無此徳而以之裂分判發震動歇不能感應而靈竭不能充塞而盈滅息滅而不生蹷傾跌而失其位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糓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此章以六者並言而此以承上文貴髙二字專為侯王言之蓋侯王之位貴且髙而冲虚之徳不欲盈惟當自處於下賤也孤如無父寡如無夫不糓不善也皆不美之名非人所願有者而侯王自謂是以下賤自處也先云賤為本下為基而後但云賤為本舉一以包二者省文也
  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琭琭玉貎珞珞石貎人之名譽彰彰有聞特淺小之譽必泯沒其譽人無得而稱廼譽之至也亦處賤下之意不欲分别美惡使人見琭琭粹美者之為玉珞珞 惡者之為石也蓋人見其美惡則美者必有譽不能使之無譽矣兩節皆言冲虚不盈之徳如此廼為侯王之能得一也
  右第三十四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之静則無動則必與有相反反者無而不有也道之體則虚用則必以弱為事弱者虚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綱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自此至善貸且成皆詳言反者道之動萬物以氣聚而有形形生於氣氣生於道氣形有而道則無無與有異故曰反言道以反而動之由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此言人之能知以反而動者道與物反故惟上士有識者能勤而行之中士之識已不及而若存若亡下士無識以其不合世縁而大笑之矣識之者鮮此道之所以可貴也若皆能識之則不足以為道矣
  故建言有之
  此句起下二節謂昔之立言者道之相反如下文所云十二事是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此言動而相反之事葆光用晦而若昧廼所以為明寧後母前而若退廼所以為進若絲之有纇而不勻廼所以為平均
  上徳若谷大白若辱廣得若不足建徳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又承上文相反之義而廣之若谷之注下廼所以為髙上若色之汚辱廼所以為大白若狹小不足廼所以為𢎞廣若偷惰不立廼所以為建立質真皆實也猶云實之寔也渝不守信也必守信而後為寔實之實者反若渝而不信有隅角而後為方方之大者反無隅而不方成而後為器器之大者其成反難而遲聲雜比而後為音音之大者其聲反疏而希可見而後為象象之大者反無形之可見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此終上文二節之意道𨼆於無名廼能徧付與於萬物而無所缺以上所言皆動而相反者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隂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詳言弱者道之用道自無中生出冲虚之一氣冲虚一氣生陽生隂分而為二隂陽二氣合冲虚一氣為三故曰生三非二與一之外别有三也萬物皆以三者而生故其生也後負隂前抱陽而冲氣在中以為和和謂隂陽適均而不偏勝萬物之生以此冲氣既生之後亦必以此冲氣為用廼為不失其本以生之本冲氣虚而不盈故曰弱此言道以弱而動之因由也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糓而王公以為稱
  此言人之能知以弱為用者曰孤寡不榖皆非强於人之名廼人所惡而不好者而王公以此為稱是以弱而用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此句起下二節弱者損之也而廼所以為益強者益之也廼所以為損如下文所云三事是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能其死吾將以為父教此言用弱之事梁亦強也以木絶水以木負棟皆曰梁取其力之強也不得其死謂不能善終如子路之行行夫子以為不得其死後果死於孔悝之難教父猶曰教之本父謂尊而無出其上者也人之所教教以用弱我亦以此教之強梁而不能弱必不能保其身以強梁勝人之益而有不得其死之損所謂益之而損者此最為教人之第一義故曰教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又承上文所言敎弱之義而廣之至柔與無有皆弱也馳騁猶云躪躒無有謂無有查滓之質無間無中間罅隙可入之處水至柔能攻穿至堅之石氣無有能透入無罅隙之金石牆壁以至柔無有之損而有馳騁至堅入于無間之益所謂損之而益者柔能勝剛無能入有皆非有所為而自然故曰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敎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終上文二節之意不言之敎謂宜弱不宜强之為敎父不待言而知無為之益謂至柔無有之馳騁能入也其敎人益人之義過於人天下之以有言為敎有為為益逺不能及此故曰希及之以上所言皆用而以弱者也
  右第三十五章按上章得一已專言用弱矣此章又以反與弱對言何也曰二字一意也反者遡所以弱之原弱者指所以反之實凡言反者即欲用弱言弱者即是與羣動諸有相反非弱之外又有所謂反也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親猶云所愛名與身孰為可愛者乎多猶云所重身與貨孰為可重者乎名在身字上貨在身字下者便文以協韻爾司馬氏曰得名貨而亡身與得身而亡名貨二者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愛名大謂身也以名比身則身大於名慕名者甚其愛而愛身反不如之必至耗費精神而損夀是因名而使身之大者耗費也故曰大費藏藏貨厚謂身也以貨比身則身厚於貨嗜貨者多其藏而重身反不如之必至喪亡軀命而隕生是因貨而使身之厚者喪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内分有定則足而不貪故不致失譽虧行之辱知外物無益則止而不求故不致損壽隕生之殆而可長久也
  右第三十六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以成為成盈為盈直為直巧為巧辯為辯小矣若缺則非成若冲則非盈若屈則非直若拙則非巧若訥則非辯廼為成盈直巧辯之大者也老子一書皆是此意大抵相反而相為用前章屢見不待詳釋
  躁勝寒静勝𤍠
  陽之躁勝隂之寒隂之静勝陽之𤍠亦相反而相為用也
  清静為天下正
  清静無為也心者無一塵之滓寂然不動也正猶正長之正猶言為天下君也夫為天下之君者亦多事矣然弊弊焉有為者豈能為之哉惟清静無為者無為而無不為故能為天下正所謂相反而相為用也或謂勝𤍠之静與勝寒之躁為對各偏於一惟清静之静無與為對静中有動動静一致而無所偏故能為天下正其論雖髙盖非本㫖
  右第三十七章
  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車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却退也走馬善走之馬糞車糞載之車古者每甸六十四井皆出戎馬充賦有道之世各守分地不相侵戰故民間善馬不以服戎車而退却賤用之以服糞車而糞田也戎馬齊其力以備戰者郊者二國相交之境無道之世冦敵日侵郊外數戰戎馬不得歸育於國廏而生育於郊外也糞下諸家並無車字惟朱子語錄所説有之而人莫知其所本今按張衡東京賦云却走馬以糞車是用老子全句則後漢之末車字未闕魏王弼註去衡未逺而已闕矣蓋其初偶脫一字後人承舛遂不知補車郊叶韻闕車字則無韻
  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
  罪愆惡咎禍皆災殃而禍重於咎兵端之起其罪由於知土地之為可欲知其可欲務求得之則貪奪矣此災殃之始也得之不知厭足得隴望蜀則戰争無已時此災殃之極也儻以各有分地不求廣闢為心知自足之為足則不貪奪戰争而常自足矣
  右第三十八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天下萬事萬物之理皆備於我故雖不出户而徧知天道者萬理之一原内觀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窺牖而後見也
  其出彌逺其知彌少
  不知其備於我必出至一處而後知一事故出彌逺而知彌少烏能不出户知天下哉不覆説見天下者未有不知目之萬而知本之一也故不復言
  是以聖人不行而至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不待行出而已如徧至其處故能悉知天下之事不待窺見此物而後能名其理故不窺牖而見天道也不為而成言上二句之效惟其不行而徧知萬事不窺而洞見一原故不待有所作為而事事無不完成也
  右第三十九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者患寡而務博故日日有所増益為道者自有而反無故日日有所減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為道者減損其有為之事損之又損及損之既盡而無復有可損則至於無為也彼有為者為一事不過一事為十事不過十事而已其未為之事何啻千萬不可勝窮豈能事事而為之哉惟無為者一事不為故能事事無不為也
  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無事無所事即無為也因言取天下者亦止是無為盖徳盛而自歸之必用智力而有作為之事何足以取天下哉
  右第四十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政和註曰聖人之心虛而能受静而能應如鍳應形以彼妍醜如谷應聲以彼巨細何常之有董思靖曰聖人無我其心不滯於物而物來順應王氏曰凡思為應物而有書云自我民聰明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
  民之善不善信不信聖人不分其是非皆以為善以為信不惟善者得善信者得信而不善者亦得善不信者亦得信矣得謂民得此善信而不失蓋不善不信亦化而為善信是人人得此善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歙歙縮意王氏曰心無所主也渾意無適莫也諸本歙歙作惵惵或作怵怵皆恐懼意惟王弼作歙以心無所主釋之與上下文意協董思靖曰渾混同葢融化其異混合其同皆孩之謂不生分别蘇氏曰天下之善惡信偽各自是以相非聖人則待之如一彼方注其耳目以觀聖人之予奪而一以嬰兒遇之無所喜嫉是以善信者不矜惡偽者不愠釋然皆化而天下定矣 歙音翕逹叶切
  右第四十一章
  出生入死
  出則生入則死出謂自無而見於有入謂自有而歸於無莊子曰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又曰其出不訢其入不詎又曰有乎出有乎入皆以出為生入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十者總計上中下三等之人大率分為十𩔖有三者十𩔖之中有三𩔖也凡不以憂思嗜欲損夀不以風寒暑濕致疾能逺刑誅兵争壓溺之禍者生之徒也其反是者逸貴之人内傷勞賤之人外傷麤悍之人不終其正命死之徒也各於十𩔖之中有其三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之適也趨也動作為也生生求以生其生也厚謂用心太重或仙術以延生而失宜醫藥以衞生而過劑居處奉養謹節太過而驕脆十𩔖之中亦有三𩔖如此其意正欲趨生而其作為反以趨於死地者為其求生之心太重而不順乎自然也
  盖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十𩔖之中生之徒有其三死之徒有其三之生動之死地者亦有其三則共為九矣九之外有其一太上真人也攝猶攝政攝官之攝謂不認生為巳有若暫焉管攝之以虚静為裏柔弱為表塊然如木石之無知侗然如嬰兒之無欲雖遇猛獸惡人此不迯避而彼自馴狎不加害也盖其查滓消融神氣澹漠如風如影莫可執捉無可死之質縱有傷害之者何從而傷害之哉
  右第四十二章
  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徳
  生之者萌動而生之於春萬物資始之元也畜之者止聚而收之於秋保合太和之利也形之者因春生之物長之於夏以盛大其形品物流形之亨也成之者乘秋收之勢藏之於冬以成完其實各正性命之貞也萬物生長收蔵皆由乎道徳故萬物之於道也尊之如父於徳也貴之如母道徳二而一者也春生者方自一本而散故曰道生之然道即徳也秋收者將自萬殊而斂故曰徳畜之然徳即道也
  道之尊徳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
  人之尊貴必或命之天子之尊以上帝命之而後尊諸侯之貴天子命之而後貴道尊徳貴則非有命之者而萬物常自如此尊貴之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上章言道生之徳畜之此但曰道而不言徳徳亦道也長育申言物形之也成熟申言勢成之也養申言長育覆申言成熟覆謂反本復命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𤣥徳
  生生之而形之也為畜之而成之也不有無生之之心不恃無為之之事如無思無為之君長雖長之而非有心有事於宰制也此兼生長收蔵四者皆曰𤣥徳而不言道道亦徳也
  右第四十三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始道也母徳也有此天地之始以為此萬物之母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母人之生既得其母而以此知母中之有子既知中之有子而又能守其母母住而子不離矣董思靖曰人受氣以生氣為母神寓於氣故為子守母則氣專神安
  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此守母之法説文兌從儿㕣聲今按㕣非聲當為從人從口八象口上氣出故易卦名兌者亦取口象塞其兑謂杜口不言使氣不自口出門者氣所出入之門謂鼻也先塞兑而後可閉門由不言而漸調息减息以至無息也如此則氣專於内終身不因勞而致耗矣凡人有事必須有言每日開口而言以成濟其應接之事則氣耗而至於匱終身不可救也
  見小日明守柔日强
  小猶前章微字所知見者微⿱⺾⿰氵亾而不欲其明則不過用其神以傷明而日進於明矣所執守者耎脆而不欲其强則不暴使其氣以害强而日進於强矣見小者育子也守柔者守母也日或作曰傳寫之誤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此言育子之法水鏡能照物謂之光光之體謂之明用其照外之光囘光照内復返而歸藏於其内體之明也夫神太用則竭照見淵魚者不祥此用其光於外以遺身殃者含光以混世則無殃矣是謂能掩藏常光之用以復歸常明之體故曰襲常
  右第四十四章上章言道徳之在萬物者此章言道徳之在人一身者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我者汎言衆人非老子自謂介然音義與孟子介然用之成路同倐然之頃也知字句絶施猶論語無施勞孟子施施從外來之施矜夸張大也聖門顔子有若無實若虚無施勞老子之學葢亦若此夸張最其所忌此章言不知道之人惟務夸張若使其人倐然之頃有所知而欲行於大道則必專以施為畏而不敢為 介音戞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徑者小路與大道相反卑卑斂退者大道也其道甚平夷而易行堂堂夸張者小徑也而人多好行之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虚服文采帶利劒厭飲食資財有餘是謂盜夸非道哉
  此言夸張之事有廷内而弗灑弗掃者唐風之儉嗇朝甚除治則宫室奢靡可知矣田蕪倉虚謂奪民時而不得耕耨竭民力而無所蓄積華佩服以為飾豐酒肉以為養私府庫以為富是猶為盜之人得物多而以夸張於外夏癸商辛是也豈知道者所肯為哉
  右第四十五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植一木於平地之上必有拔而偃仆之時持一物於兩手之中必有脱而離去之日善建者以不建為建則永不拔善抱者以不抱為抱則永不脱善於保國延祚者亦然無心於留天命而天命自留故子孫世世祭祀不輟有如善建善抱者也
  修之於身其徳廼真
  承上文而言能使子孫祭祀不輟者惟修徳於身而已修徳於身廼全吾常道之真也身外皆長物夫豈有所為而為哉徳修於身則報應之效自有不期然而然者而能保國延祚如此非我欲之也
  修之於家其徳廼餘修之於鄉其徳廼長修之於邦其徳廼豐修之於天下其徳廼普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治人家者一身之外九族之内鄉者一家之外鄉遂之内邦者鄉遂之外邦畿之内天下者邦畿之外四海之内修之於家於鄉於邦於天下者自近及逺人人各修其徳也然豈人人而教之我無為而民自化無欲而民自樸爾餘者身之緒餘所及長者視一家又加長也豐者視一鄉又加大也普者視一邦又周徧也邦諸本作國按諸詩序用之邦國焉之下孔穎逹疏引老子云修之邦徳廼豐葢漢避髙祖諱改作國也唐初聚書最盛猶有未避諱以前舊本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邦以天下觀天下
  徳修於身以及於天下無一不修然亦因彼之自然吾無與焉物各付物不相繫著隨其所在觀其所止人人皆自得其分願此大道無為之治心迹兩㤀超然無累如善建者無所建善抱者無所抱也邵子曰以道觀道以性觀性以心觀心以身觀身以物觀物雖欲相傷其可得乎邵子所言盖亦老子之意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上文五者並言獨舉最後之一以總結於後此者天下也以天下知天下邦鄉家身亦若是矣豈不至簡至易哉
  右第四十六章
  含徳之厚比於赤子
  含懐至厚之徳於内者有如嬰兒也上篇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常徳不離復歸於嬰兒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蘇氏曰老子言道徳以嬰兒况之者言其體未及其用也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毒蟲𧊵蠆之屬以尾端肆毒曰螫猛獸虎豹之屬以爪足拏按曰據攫鳥鷹隼之屬以翼距擊奪曰搏董思靖曰全天之人物無害者蘇氏曰無心之人物無與敵曷由傷之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䘒赤子隂號啼也嗌咽也嗄聲嘶也形未完而氣自專情未感而氣自應由其精氣純一之極也聲久費而氣不傷由其和氣調適之甚也 䘒子雖子何二切所訝切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人能知赤子冲氣之和即常徳也知常徳者天真之明也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强
  祥妖也非天地正氣曰妖不能如赤子純氣之精則恃形而助氣是以外養之幻身益其生非氣之正也因情而動氣是以外感之欲心使其氣特人偽之强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恃形而助者形之壯因情而動者情之壯凡物壯必老是不得常道者也不得道者早終而不能久常如赤子則不壯惡乎老既不老惡乎已
  右第四十七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
  此愛身存我也以言耗氣不知道也知道者不言必先塞其言所從出之兑而後能閉其氣所從出之門
  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𤣥同
  此處世應物也先自鈍其鋭以不鋭解人之紛結先自暗其光以不光同人之塵昏在已在人之鋭鈍光暗兩無分别與世齊同妙不可測故曰𤣥同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疎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我既𤣥同則人不能親疎利害貴賤我矣恩雖如骨肉而人與之相㤀不可得而親也邈然如塗人而人不忍相逺不可得而疎也外名位貨財而人莫能相益不可得而利也外死生禍福而人莫能相損不可得而害也勢雖如君長而人與之相狎不可得而貴也𦕈然如匹夫而人不敢相慢不可得而賤也凡此六者人所不能已獨能之故為天下之最可貴
  右第四十八章
  以正治國以竒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正者法制禁令正其不正管商以正治國帝王以修身齊家為本不恃法制禁令以為正竒者權謀詭詐譎而不正孫吴以竒用兵帝王以弔民伐罪為心不尚權謀詭詐以為竒竒者僅可施於用兵不可以治國正者僅可施於治國不可以取天下無事者三皇無為之治如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不期人之服從而天下無不服從故唯無事者可以取天下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
  設問辭以起下文之答正可以治國無事可以取天下者何以知其如此哉而下文答之也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昬人多技巧竒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答上文言正僅可以治國忌諱謂畏避防禁嚴宻本欲正民徳也然民一舉手搖足輙䧟罪戻有所畏避不得安生樂業而趍於貧矣利器利便於民之器如網罟耒耜杵臼舟車之屬本欲利民用也然利器民得自為雖度量權衡之公亦將不出於上無所統一則國家黯無精采而疑為昬矣技巧造作利器之工末業衆多争能競利則有售竒偽之物者矣法令者民所畏憚彰明易犯民不聊生則多為盜賊之歸者矣八句所言二事法令彰所以多忌諱技巧多所以多利器盜賊之有由於民貧竒物之起由國家之昬明庶政使民知畏避來百工使民足財用所謂正也正以政蓋期其國之治然民貧於下而或為盜賊政昬於上而售竒物其效如此是以之治國而猶不足也
  是以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又答上文無事可以取天下無為好静無欲皆無事也既無所事何心致天下之嚮附而民自然而化自然而正自然而富自然而樸其效如此是以之取天下而有餘也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承上兩節總言之悶悶不快人意淳淳不澆漓察察精明缺缺不滿足極終之所至無事者之政若悶悶無可喜然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其民廼淳淳然正者之政若察察有可觀然下貧上昬物偽人亂其民廼缺缺然故借禍福為譬人以為禍者不知福倚於禍之旁譬悶悶之政而有淳淳之民也人以為福者不知禍伏於福之中譬察察之政而有缺缺之民也禍不終於禍而終於福福不終於福而終於禍孰能知其終之所至何如哉
  其無正邪正復為竒善復為訞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就正之一字説問復反也訞不善也以正治國可謂善矣而其民缺缺則治國者將無所用於正邪蓋正與不正對正一反則為不正之竒正善而竒不善善不善對善一反則為不善之訞惟無所謂正無所謂善而不至反為竒之訞也能知此者其惟聖人乎常人迷昧不知此理其日固已久矣非自今日然也故但知以正治國之為善而不知無所謂正之為正也以無正為正則與無事取天下者何以異哉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亷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又就無事二字設譬方如物之方四隅有稜廉如堂之亷一面有稜其稜皆如刀刃之能傷害人故曰割曰劌割之害差重於劌人之方者無轉旋亷者無分辨其遇事觸物必有所傷害直者不能容𨼆縱肆其言以訐人之短光者不能韜晦炫耀其行以暴已之長聖人之無事者以不事為事方者必割以不方為方則不割㢘者必劌以不亷為廉則不劌直者必肆以不直為直則不肆光者必耀以不光為光則不耀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皆無事之譬也 劌古衞切
  右第四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如嗇
  人所成之形天所受之氣治事脩之養之也嗇所入不輕出所用不多耗也留形惜氣要術也
  夫惟嗇是以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徳重積徳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復反還其初重多也積畜聚於内也徳所得於天之冲氣克勝也極終窮也有保有之國以喻人之身嗇於用氣則虧者全衰者盛而早得以反還其初所得之冲氣畜聚於内者有増無减氣充滿則能勝外物無有能耗損傷害之者氣之生息不絶莫知其終窮之時非如凡人之氣老則衰耗竭盡至于終窮也氣無終窮則能保有其身而形長留於世矣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蔕長生久視之道上文言保守身形由於積徳徳者萬物身形之母保有身形者以能保有身形之母也故可長久氣為身形之母氣能留形形亦能留氣氣之生於下如未有根養形以培根則根㴱不拔氣之榮於上如果有蔕養形以滋蔕則蔕固不脫根不拔則木永不枯瘁蔕不脱則果永不隕落此身所以長生目所以久視而能度世不死也深根固蔕形之留氣長生久視形之留氣也此句疑當作氣之留形也
  右第五十章





  道徳真經註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道徳真經註卷四
  元 吴澄 撰
  徳經下
  治大國若烹小鮮
  小鮮小魚也國大則民衆治大國當以簡静不可擾動其民如烹小魚唯恐其壞爛而不敢擾動之也
  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莅臨也鬼天地之氣神靈怪也人之氣與天地之氣通為一有道之主以道臨莅天下簡静而不擾其民故民氣和平充塞兩間相為感應而天地之氣無或垂戾故鬼不為靈怪興妖災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
  鬼所以不靈怪者非不靈怪雖能靈怪而不為妖災傷害人也所以不傷害人者非自能如此也以聖人能使民氣和平不傷害天地之氣天地之氣亦和平而不傷害人也曰鬼曰神皆天地之氣名二而實一也
  夫兩不相傷故徳交歸焉
  交皆也天地之氣不傷害人者以聖人不傷害天地之氣也聖人不傷害天地之氣者以其簡静而民氣和平也兩者不相傷皆由於聖人之徳故皆歸徳於聖人也
  右第五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㑹也大國者諸小國之交㑹如水之下流為天下衆水之交㑹也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勝牡以静為下
  牝不先動以求牡牡常先動以求牝動求者招損静俟者受益故曰以静勝牡動求者居上静俟者居下故曰以静為下或曰牝字其一疑衍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恃其尊謙降以下小國則能致小國之樂附小國甘處於卑俯伏以下大國則能得大國之見容下以取謂大國能下以取小國之附下而取謂小國能下而取大國之容也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下小國者欲兼畜小國而已小國下大國者欲入事大國而已兩者皆能下則大小各得其所欲然小者素在人下不患乎不能下大者非在人下或恐其不能下故曰大者宜為下章首下流之喻以喻大國非在人下而能下者牝牡之喻以喻小國素在人下而能下者
  右第五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奥善人之寳不善人之所保
  萬物之奥萬物之最貴者奥室之西南隅寢廟之制有堂有室室在内故室為貴室中之制東南隅曰穾東北隅曰宧西北隅曰屋漏奥尊者所居故奥為貴道之尊貴猶寢廟堂室之奥寳人所重善人向道而進脩可以取重於人不善人
  悔亦可以自保其身 穾音杳音頥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申言善人之寳善人以道取重於人嘉言可愛如美物之可以鬻賣卓行可宗髙出衆人之上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申言不善人所保不善人以道保身者畏威寡罪身獲全安是不善之人道亦何嘗棄之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申言道者萬物之奥有道之人天命之以君師之位則立之為天子君命之以師傅之職則置之為三公皆以有道而貴也拱璧合拱之璧駟馬一乘之馬拱璧先駟馬猶春秋傳言乗韋先十二牛也坐跪也朝聘之享駟馬陳於外執拱璧以將命曰先朝聘以拱璧駟馬為至貴而未足貴也不如跪而進此道之尤貴天子三公之貴以此道拱璧駟馬不如此道故萬物貴之而以為奥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又總上三節而言貴此道言萬物之奥求以得言善人之寳罪以免言不善人所保自古所以貴此道者何也豈不曰善人以此道為人所寳得遂所求邪不善人以此道保其身免䧟於罪邪道所以為天下貴也天下釋萬物貴字釋奥
  右第五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凡以無為而為者老氏宗㫖也身行之事以無事為事口食之味以無味為味皆演為無為一句之旨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作起也所以得遂其無為者能圖其難於易之時為其大於細之時也天下之事始易而終難始細而終大終之難起於始之易終之大起於始之細故圗之為之於其易細之始則其終可不至於難可馴至於大而不勞心勞力所以能無為也若不早圗之急為之於其始則其終也易者漸難細者不大心力俱困無為其可得乎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末亂
  此言圗之於其易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此言為之於其細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上言事之難易此言心之難易始焉輕易諾人者其終難於踐言則寡信矣始之多易者終必多難故不待至終難之時而心以為難雖始易之時而心猶難之始終皆不敢易所以終無難
  大小多少報怨以徳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上言事之大小此言心之大小雖已大而心常自小已多而心常自少雖有怨當報然不自恃其大且多而急求伸直欲報其怨亦惟自處於小與少而甘受屈辱姑報以徳也蓋始小而少之時心固不敢自以為大即大而多之時則心亦不敢自以為大始終皆能自小所以能成其大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又承上文終無難與終不為大二終字而言始雖以為難至終而不以為難始雖不敢以為大至終而自以為大則事幾成而敗於終者有矣故必慎終如始始以為難而終亦以為難始不為大而終亦不為大則終無敗事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又承上㡬成而敗與無敗事二敗字而言有心於為其事者意欲求其成而或反敗之有心於執其物者意欲保其得而或反失之無所為則無成與敗矣無所執則無得與失矣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上言為者不若無為執者不若無執此言聖人之欲以不欲為欲聖人之學以不學為學難得之貨人所欲者不貴重之是不欲人之所欲也故曰欲不欲衆人所趨者我亦不趨衆人掉臂過而不顧我則還反其處是不學人之所學也故曰學不學凡此不欲不學者盖以萬物之理無為而自然故吾亦無為而與萬物同一自然而輔之於輪輻相依附而為一也章首言為無為章末言自然而不敢為此一章之意相始終
  右第五十四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有所知為明無所知為愚古者聖人明已之徳以明民徳亦欲民之愚者進於明而有所知也惟其愚而不能使之知非不欲其明而固欲其愚也老子生於衰世見上古無為而治其民淳樸而無知後世有為而治其民澆偽而有知善為道者化民為淳樸非欲使之明但欲使之愚而已此憤世矯枉之論其流之弊則為秦之燔經書以愚黔首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民之所以難治者以其明智之多是以法出姦生令下詐起以智治國謂聰明睿知以有臨使其民亦化而明智則機巧慧𭶑而難治以智治國者國之賊害也不以智治國謂自晦其明以莅衆使其民亦化而愚昧則倥侗顓䝉而易治不以智治國者國之福利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
  兩者以智與不以智也楷者以為模楷效法之也式自處於卑也乗車者直躬憑較則為自處於髙上俯首憑式則為自處於卑下不自處以智而自處以愚者不髙上而自卑下也
  能知楷式是謂𤣥徳𤣥徳深矣逺矣與物反矣廼至於大順
  能知效法自處卑下之聖人則為𤣥妙之徳𤣥妙之徳深逺而不淺近故人不可測如人皆欲智我獨欲愚是與物相反也相反相逆也不相反相順也與物相順而不足以為順相逆雖不順廼所以為順之大故為𤣥妙深逺不可測之徳也
  右第五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
  百谷之水同歸江海如天下之人同歸一王也江海之委在水下流能下衆水故能兼受百谷之水為之王也王之所以能兼有天下之人者亦若是
  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言下之卑屈其言而不尊髙身後之退却其身而不前進此聖人謙譲盛徳非有心於上人先人為之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重難也害患也聖人能下之後之處人之上人不以為難處人之前人不以為患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天下樂於推戴使之處上處前而不厭惡盖以其卑抑退遜不争處上處前故天下之人莫能與之争上争先者而聖人得位得時竟得以上人先人也董氏曰徳下之則形上矣徳後之則形先矣楊雄云自下者人髙之自後者人先之
  右第五十六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
  不肖無所肖似疑若一無所能道大似不肖猶逹巷黨人言孔子大而無一善之成名也蓋惟大而不可名故無可稱而似不肖董氏曰有所肖似則同於一物何足以為大
  夫我有三寳寳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持守而不失慈柔弱哀閔而不剛强儉寡小節約而不侈肆不敢先謙讓退郤而不鋭進持此三寳故雖大而似不肖也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舎慈且勇舎儉且廣舎後且先死矣
  慈者似怯而不勇廼所以為勇儉者似狹而不廣廼所以能廣器有形之物長為之上也不敢先者居人後而不為長然自後者人先之廼所以首出庶物之上而為器之長也舎而不用慈儉退後之寳而剛强以為勇侈肆以為廣銳進以求為先則將不能保其生皆死之徒也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者生之道仁之徳為三寳之首此下專言慈之一寳而二寳在其中矣慈者人人親之如父母豈有子而敵其父母攻其父母者哉故以慈而戰守則人不忍敵攻是能勝能固也縱有來敵來攻之寇人助其父母者多亦必能勝能固或人力不逮天亦將救助之不令其敗且潰天所以救助之者以其能慈而衞䕶之也曹操苻堅吞噬無厭不慈之甚呉晉雖非能如聖人之慈其禦寇也不得已而應之比之曹苻則此善於彼亦近於慈者赤壁風火勢順而北船燬青岡風鶴聲聞而氐衆奔吳晉雖弱挫曹苻百萬之兵是亦天救之也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徳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申言慈之寳四句四善字三句言用兵一句言用人也古者車戰為士甲士三人在車上左執弓右持矛中御車掌旗鼓皆欲其强武戰卒七十二人在車下將戰必激發其衆欲其奮怒然後能與敵争雄而取勝慈者之用兵則不以此為善也士不欲其强武戰不欲其奮怒勝敵不待與之對陣較力兵刃不施彼將自屈吾之智能雖在人上歉然若不智已雖有能退然若不能自處於其下用他人之智為智用他人之能為能不武不怒不與為敵而自勝者以不争為徳如天之不争而勝也為之下者不恃智能而用人之力成已之事如天之無為而成故曰配天惟上古聖神之至極者能如此故曰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
  又申言慈之寳不敢字言用兵用兵有言者用兵者嘗有是言為主肇兵端以伐人也為客不得已而應敵也進寸難進也退尺易退也仍就也不為首兵但為應兵雖為應兵亦不欲戰不敢近進寜於逺退進戰者整其行陣而行攘臂以執兵而前進以仍敵不行則雖有行如無行不攘則雖有臂如無臂不執則雖有兵如無兵不仍之則雖有敵在前如無敵也無行音杭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寳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行三軍臨事而懼不敢輕敵也輕敵則輕戰以至殺人而喪吾慈寳矣禍莫大焉雖未進戰然一有輕敵之心則已有殺人喪寳之漸故曰幾喪吾寳抗舉也哀者慈心之見蘇氏曰兩敵舉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閔殺傷之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勝矣蓋慈者之勝不慈非戰而敗之不戰而屈之即勝也
  右第五十七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教人柔弱謙下而已其言甚易知其事甚易行也世降俗末天下之人莫能知其言之可貴莫能行柔弱謙下之事者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宗貴於族而統一族君貴於國而主一國柔弱謙下可以為衆言之統如族之有宗可以為諸事之主如國之有君老子嘆時人愚而無知是以不知我言之可貴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懐玉
  既已嘆之又若幸之非幸之也深惜之爾謂知我言之可貴者少此我之言所以為貴若使人人能知我之言則我與衆同不足貴矣褐毛布賤者所服人不知聖人但見其外之所被如褐而不之貴不知其中之所懷如玉而可貴也
  右第五十八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而若不知上智之人聰明睿知守之以愚故曰上不知而以所知下愚之人耳目聾瞽自謂有所聞見故曰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病病猶患其所患以不知為知病也以為病而病之則不復有此病矣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生而知之雖知猶若不知豈有不知為知之病乎其不病也自然而然非由病病而然也聖人不恃其生知已雖無病可病然見不賢而内自省於衆人有病之可病者亦惕然以為病而病之以其病人之病若已之病是以自已始終不病也
  右第五十九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威可畏者損夀戕身之事大威大可畏者死也人不畏其所可畏必戕身損壽以速其死有大可畏者至矣莊子曰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無毋通禁止辭狎玩習所居身之所處厭猶惡而棄之也平日所處凡損壽戕身之事無所畏憚狎習為常安然為之言不畏威也厭所生謂傷生速死是厭惡其所生而棄其命大威至矣
  夫惟不狎是以不厭
  不狎舊本作不厭廬陵劉氏云上句不厭當作不狎今從之夫惟不狎其所居而畏所畏是以不厭其所生而大可畏者不至矣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自知自知愛身之道自見自顯著所知以示人自貴即後章貴生言貪生之心太重也聖人於自愛之道雖自知於中然含徳襲明知若不知亦不表表示人自見於外雖自愛之篤然體道自然若無以生為亦不切切貪生自貴之過彼謂自見自貴此謂自知自愛上文言不畏則有大威之禍不狎則有不厭之福皆為衆人言爾若聖人則不待畏而自無可畏不待毋狎而自無所狎内有自知自愛之實外無自見自貴之迹所無者所去也所有者所取也
  右第六十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治此兩者或利或害
  此言用刑力之過人者勇也敢敢為惡不敢不敢為惡設言二人皆麗於法其一勇於敢者敢為惡之心過於人蓋怙終故犯之人也則當殺之虞典以為賊刑周語以為非𤯝惟終廼不可殺是也其一勇於不敢者不敢為惡之心過於人蓋𤯝灾誤犯之人也則當活之虞典謂𤯝灾肆赦周語謂非終惟𤯝時乃不可殺是也刑故宥過兩者帝王之刑老子之意則又不然言此兩者一利一害利謂勇於不敢而活之者為宜害謂勇於敢而殺之者恐或誤殺也然則不敢者固宜活之敢者亦不宜殺之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敢為惡之人乃天所惡然天之所惡茫昧難測何以知其果為天所惡之人乎其人雖可殺聖人猶有難之之意而不敢輕易殺之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聖人不輕易殺之則為惡者皆得漏網而天網不漏也天之於惡人非如人之以力與争而天定自能勝人非如人之以口與言而其應如響應聲其報應之𨒪不待召之而自來至惡有惡報雖用智計不可逃免天雖無心坦然平易而巧於報應有非人謀之所能及此天網恢恢廣大似若疏而不宻然未嘗失一惡人無得漏網者聖人雖不殺之而天自殺之也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竒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竒不正也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而竒邪為惡者吾得執而殺之則人人知畏孰敢為惡然雖殺惡人而人之敢為惡者不止則是民愚不知畏死雖為惡者必遭刑殺彼亦無所懼上之人奈何以死懼之而輕易殺人乎
  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希有不傷手矣
  不以死懼其人為惡者可不殺乎曰有司殺者在司殺者天也惟天為能殺人惟大匠為能斵木人欲代天殺人猶代匠斵木也代斵者手必多傷以譬代殺者身必多害也蓋不有人禍必有天刑
  右第六十一章凡五節一節言用刑正例不可盡從蓋哀閔過厚之意二節言天之不可知而不輕殺三節言天之能為人殺者以示SKchar四節言民不可懼而不輕殺五節言人欲代天殺者以示戒大哉老子之慈乎
  民之饑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饑
  食謂君所食於民者税則民之所出以供上之食者也上多取於民則民饑且貧矣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上有為以智術御其下下亦以姦詐欺其上故難治也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輕易也生生之厚求生之心太重也賢猶勝也貴生貴重其生即生生之厚求生之心重保養太過將欲不死而適以易死至人非不愛生順其自然無所容心若無以生為者然外其身而身存賢於重用其心以貴生而反易死也
  右第六十二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人生則肌膚柔軟而活動可以屈伸死則冷硬而强直不能屈伸草木生則枝莖軟脆死則枯槁堅硬因言人而并及於草木
  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上文言人與草木生柔而死堅推此物理則知人之徳行凡堅强者不得其死是死之徒也柔弱者善保其生是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共
  用兵示弱者謀深而工敵輕而玩之故勝恃强者慮淺而驕敵懼而備之故不勝兵法始如處女敵人開户示之弱也後如脱兎敵不及距則能勝之矣秦兵過周超乗三百竟敗於殽齊兵入晉桀石投人竟敗於鞌此恃强不勝之驗也共兩手所圍也木之弱而搖動者為近末之小枝強而不搖動者則為近根合拱之大榦也因言兵而并及於木
  故堅强處下柔弱處上
  上文言兵强者為人所勝是處下也不能如勝人者之處上木强者近根之榦是處下也不得如小枝之處上推此物理則知人之徳行凡堅强者矜已⿰冫麦 -- 凌人必蹷其貴髙而反處人下矣柔弱者衆所尊戴而得處人上矣
  右第六十三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髙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抑之舉之二句言張弓有餘不足二句言天道凡弛弓俯其體則弣在上弰向下張之而仰其體則弣向下弰在上是抑弣之髙者使之向下舉弰之下者使之在上天道之損有餘如抑其弣而使之下其補不足如舉其弰而使之髙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虧盈而益謙人則并寡以益其多吞小以益其大取貧以益其富此所以逆天道也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
  有道之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不自有其貴富菲飲食惡衣服卑宫室為天下惜財而不茍費制田里敎樹藝薄税斂使民家給人足是以巳之有餘而奉天下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見賢邪聖人之功能蓋天下此有餘者也不恃其所為之能而若無能不居其所成之功而若無功不欲顯示其功能之賢於人皆損巳之有餘也
  右第六十四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金石至堅强然磨金石皆須用水是水為攻堅强之第一物莫有能先之者雖欲以他物易之而無可易之者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水為至柔弱之物而能攻至堅剛之金石此柔弱能勝剛强天下之人莫不知之而莫有能行柔弱之事者蓋歎之也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垢污穢也不祥不吉善也污穢不吉善人所耻賤以為卑辱聖人則不然雖一國以汚穢不吉善之名歸之已皆受之而不辭蓋能柔弱甘以卑辱自處非如剛强之人欲以尊榮上人也然神所歆享而可以主社稷民所嚮往而可以王天下剛强者神怒民叛而失國失天下柔弱者神祐民附有國有天下此柔弱勝剛强之效也
  正言若反
  老子以反為道之動徳之𤣥故雖正言之每若反於正正而若反亦如明而若昧進而若退直而若屈巧而若拙之𩔖蓋若昧乃所以為明若退乃所以為進若屈乃所以為直若拙乃所以為巧若反乃所以為正下文言和怨者正欲救助善人而反不足以為之此正言若反也舊本以此為上章末句今按上章聖人云四句作結語意已完不應又綴一句于末他章並無此格絶學無憂章希言自然章皆以四字居首為一章之綱下乃詳言之此章亦然又反怨善三字叶韻故知此一句當為起語也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和平之也怨有所憤恨於人大怨其怨深至餘怨其怨藏宿於中而不盡為如夫子為衞君乎之為猶言救助之也善善人也怨者兩相仇必和而後解兩善人自無怨而何待於和兩惡人有怨則惡貫滿盈而自相殘或一勝一負或俱兩傷敗旁人静觀之可也惟善人不幸與惡人有怨善人平恕雖無仇惡人之心惡人忿狠必有仇善人之事惡人報怨則善人受害矣故有心救助善人者必須和其怨使之解仇釋憾意欲為善人也然阻遏惡人報怨之心使不得逞中有藏宿不盡之怨暫和於今暴發於後是今日之和怨不能已其他日之報怨也而安可以為善人乎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執左契不責於人無心待物也契者刻木為劵中分之各執其一而合之以表信取財物於人曰責契有左右左契在主財物者之所右契以付來取財物之人臨川王氏曰史記云操右契以責事禮記云獻田宅者操右契則知左契為受責者之所執證謂執左契者已不責於人待人來責於已有持右契來合者即與之無心計較其人之善否和怨者有心於為善人也不若無心待物如執左契而不責於人静中觀物而任其自然也
  有徳司契無徳司徹
  有徳無心待物無徳有心待物徹通也古者助法一井之田分為九區八家各受私田一區其中一區為公田八家同耕公田而各耕私田私田百畝所收或食九人或食八人或食七人或食六人下食五人由其各家丁力多寡强弱不同故也周改助為徹法恐八家私田所收之不均故八家私田亦令通力合作而均收之八家所得均平而無多寡之異司左契者任人來取無心計較其人故曰有徳司徹法者患其不均有心計較故曰無徳和怨者恐善人受害有心為之亦如司徹者有心於為力弱之家恐其所得者寡矣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與猶為也聖人無心待物不遏惡人之報怨忍坐視善人之受害乎曰天道無所私親常救助善人聖人雖無心於為善人而天常為之必不令惡人得以肆毒也前言聖人不用刑而天殺惡人此言聖人不和怨而天為善人老子之道無為自然一付之天而已然天之殱惡祐善豈若人之有心哉惡者必禍善者必福理之自然而然爾
  右第六十六章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逺徙
  十人為什百人為伯什伯之器重大之器衆所共也不用者不營為不貪求則重大之器無所用也重死者視死為重事而愛養其生不逺徙者生於此死於此不他適也老子欲挽衰周復還太古國大則民衆難治得小國寡民而治之使其民毋慕于外自足於内如此也
  雖有舟輿無所乗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舟輿甲兵非一人所可獨用謂什伯之器也無所乗無所陳不用也無所往則無用乎舟輿無所争則無用乎甲兵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民淳事簡上古結繩之治可復雖有書契亦可不用不但不用什伯之器而已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此言重死而不逺徙也以所食之食為甘以所服之服為美充然自足愛養其生言重死也以此身之居為安而安之以此地之俗為樂而樂之言不逺徙也惟老死於所生之處孰肯輕易逺徙哉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使民至老死不相徃來此言民皆懐土雖相鄰之國目可以相望雞犬之聲耳可以相聞如此至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但不逺徙而已
  右第六十七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言之實者不飾美言之美者必虚飾而非實寔有能者口不好辨好辨以誇者非實能其事也實有知者學不務博務博以廣者非實知其理也此書卒章其言如此則其書和平簡約不辨不博蓋實善實知故皆真實之言而不虚飾以為美也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
  不積謂虚而無有為人以所善言與人以所知言虚而無有故所應不窮以積為有則所應有限豈能愈有愈多也哉莊子曰以有積為不足無蔵也故有餘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利者害之對有利則必有害天之道雖利而不害以不利而利之是以不害為者争之端有為則必有争聖人之道雖為而不争以不為而為之是以不争也
  右第六十八章總結二篇以見五千言之意皆不出此

  道徳真經註卷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