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註疏/7
目錄 | 道德真經註疏 | |
◀上一卷 |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七 | 下一卷▶ |
道德真經注疏卷之七
[编辑]吳郡徵士顧歡述
古之善為道者,
注:謂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國者。
非以明民,
注: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
將欲愚之。
注:將以道德教民,使質朴不詐偽也。○御曰:人君善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人,將導之以和,使歸復於朴,令如愚也。○疏:為道,猶修道也。言古昔善修道之士,實智內明,無幽不燭,外若愚時,不耀於人,閉智塞聰,韜光晦迹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注:以其智太多而為巧偽。○御曰:君將明道以臨下,人必役智以應上,智多則詐興,是以難理。○疏:治,理也,智,分別也。言衆生所以難治者,為心多分別,不能虛忘,故難化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注:使智慧之人治國政之事,必遠道德,妄作威福,為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注: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為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為國之福也。○御曰: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純德之士,使偃息蕃魏,弄丸難解,自然智詐日薄,淳朴日興,人和則年豐,故是國之福也。○疏:若用明智察俗以理物者,既乖淳和,人同賊害,言無為至虛至靜,忘心遣智,尸居玄默,以斯御世者,其唯上德乎。以此格量,勝劣可見,治國既爾,身亦宜然。
知此兩者,亦楷式。
注:兩者謂智與不智也,常能知智為賊,不智為福,是治身治國之法式也。○御曰:役智詐則害於人,任純德則福於國,人君能知此兩者,委任純德之臣,是亦為君楷模之法式也。○疏:兩者前文智與不智也。能知智為賊,不智為德,則可為修身之楷模,治國之洪範也。○節解曰:謂去智守愚,則病除氣盛,此治身之法式也。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注:玄,天也,能知治國治身之法式,是謂與天同德也。○疏:常能知無分別為治身之楷式者,可謂深玄之大德也。
玄德深遠,
注:玄德之人深不可測,遠不可極也。
與物反,
注: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萬物欲益於己,玄德欲施與人。○節解曰:謂一之深遠,乃在太清,降下絳宮,入子形中,物皆枯死,子獨長生,故與物反也。○疏:冥真契道謂之玄德,窮源極際謂之深遠,深遠之智,智乖於俗,故與物反。
然後乃至大順。
注: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故能至大順,順天理也。○疏:順有兩種,一順於理,二順於俗,順理則契於妙本,頑俗則同塵降逵。問曰:前言反物,後言順俗,則前反後順,文豈類乎。答曰:前言反者,此言明,不反而反,後言順者,亦不順而順,不順而順,順不乖反,不反而反,反不乖順,亦何所嫌也。問曰:經稱大順,順亦有大小乎。答曰:夫以順對違,雖順而小,今不順不違,而違而順,順不異違,違不乖順,所以出處語默,唯道是從,和光同塵,而恒順於理,不問順與不順,不順與順,一時皆順,是故無順無不順,而能順能不順,乃至非順非不順,故名為大順也。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注:江海以卑下,故衆流共歸之,若人民歸就王者也。○疏:王,往也。百谷,百川也。言江海所以百川之所歸往者,以其善居窪下之地也。人能退身謙下,虛柔容物者,亦為蒼生之所歸往也。
故能為百谷王。
注:以其卑下故能為百谷王也。○疏:此結成其義,故經云:海為百川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
注:欲在民之上也。
以其言下之;
注:法江海,處謙虛。欲令一切衆生,居己之上,所以言貌柔和,恒自謙下。
欲先民,
注:欲在民之前也。
以其身後之。
注:先人而後己也。○疏:欲令衆生在己之先,己所以退身居物之後,故經云:一切未得道,我常不有望,前則處下而反高,此則守退而翻進。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注:聖人在民上為主,不以尊貴虐下,故民戴仰不以為重。疏:聖人恬淡無為,少私寡欲,處民之上為君,而使輕搖薄賦,無重勞也。又解云:聖人恩覃於萬物,故戴荷而不亂也。
處前而民不害。
註:聖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後,民親之若父母,無有欲害之者。○疏:處物之前而為君主,遂使民歌擊壤,宇內清夷,利物弘多,而無損害。又解云:聖德遐曠,百姓樂推,懷荷恩澤,豈敢傷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注:聖人恩深愛厚,視民如赤子,故天下樂共推進以為主,無有厭之也。
以其不爭,
注:天無厭聖人時,是由聖人不與人爭先後也。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言人皆爭於有為,無有與吾爭無為者。○疏:所以百姓樂推在前而不厭倦者,只為善能謙和,不與物爭故也。既為順平等,是非永息,誰復與不爭者爭乎,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注:老子言天下皆謂我道大,我則佯愚似於不肖也。○疏:河上本作肖,諸家云笑。笑者,老君體達自然,妙果圓極,故天下蒼生莫不尊之為大聖也。何意得如此,只為接物謙和,不矜夸嗤笑,故致然也。○顧等曰:不與物同,故云不肖。言老君道尊德貴,誠可以為大,然則晦迹同塵,隱顯不測,不似智,不似愚,故言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注:夫獨名德大者,則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無所分別,無所割截,不賤人而自貴也。
若肖久矣,
注:肖,善也。謂辮惠也,若大辯惠之人,身自高責,行察察之政,所從來久矣。
其細也夫。
注:言辯惠者唯如小人,非長者矣。○疏:獨猶聖德高大,故不夸笑於物,若其夸笑,久是群小也。河上云:肖者猶善也,言眾生不能履於善道者,皆為我大故也。獨猶驕慢,我大所以不能履行善道者,久當卑小謙退也。○顧等曰:大聖之人,故無所似也,若形有定質,智有常分,的有所似,則道有封執,此乃細碎之人,豈虛妙之大聖乎。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
注:老子言我有三寶,抱持而保倚之也。○疏:老君所以聖德高大,獨不夸肖於物者,為歸依三寶,寶重而持之,故能然也。
一曰慈,
注:愛百姓如赤子。○疏:慈念蒼生,拔苦與樂,此道寶也。
二日儉,
注:賦斂若取之於己。○御曰:慈則廣救,儉則足用。○疏:少欽知足,守分不責,此經寶也。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注:執謙退,不為唱始。○疏:謙偽柔弱,先物後己,退身度人,此師寶也。○節解曰:謂人形中有精氣神等寶而藏之,可持以生也。
夫慈故勇,
注:以慈仁,故能勇於忠孝。○疏:內蘊大慈,外弘接物,所以勇入三界,俯救蒼生。
儉故能廣;
注:天子身能節儉,故民日用廣大。○疏:諸法虛幻,合而不貪,儉素清高,故其德廣大。
不敢為天下先,
注:不敢為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長。
注:成器長謂得道人也,我能為道人之長也。○御曰:慈儉之德,謙撝益光,推光與人,人必不厭,故能成神器之長也。○疏:只為勇救蒼生,退身度物,故居界外獨處玉京,為衆聖之長,降世則位居九五,為神器之尊。
今捨其慈且勇,
注:今世合慈七,為勇武也。○疏:合去慈悲,且好行剛勇。
捨其儉且廣,
注:合其儉約,但為奢泰。○疏:棄其儉素,而廣貪於物。
捨其後且先,
注:合其後己,但為人先。○疏:忘退後之心,趨進先之行。
死矣。
注:所行如此,動入死道。○疏:總結上三合,既乖三寶,適淪溺三塗,故言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注:夫慈仁者,百姓親附,併心一意,故以戰則勝敵,以守衛則堅固。○疏:以大慈之心臨於戰陣,士卒感恩,所以勝捷。內解:即是六根兵馬,對於六塵,不為塵沒,故獲勝也。又用慈守衛,百姓同心,是以牢固,內解:以慈心自守虛靜,則道心堅固,不可技也。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注:天將救助善人,必與慈仁之性,使能自營助也。○御曰:以慈戰守,豈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將救衛。戰勝,天救也。守固,天衛也。是皆以慈,故云天將救之,以慈衛之。○疏:天尊大道,救度行慈之人,還用慈悲俯相衛護也。故三寶之內,以慈為先,四等之中,用慈為首,是知慈之為義大矣哉。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
注:言貴道德不尚武力也。○御曰:士,事也。善以道為理國之事者尚於德,故云不武。○疏:言古者善修道之士,靜退無為,不捨慈而為武勇也。
善戰者不怒,
注:善以道戰者,禁邪於胸中,絕禍於未萌,無所硃怒也。○御曰:事不得已,必須應敵,以慈則善,故不憑怒者也。○節解曰:謂閉。和精,萬神喜悅也。○疏:善達前境虛幻,故能制敵於未萌,妙體違順兩空,是以無心喜怒也。
善勝敵者不爭,
注:善以道勝敵者,附近以仁,求遠以德,不與敵戰,而敵自伏。○御曰:師克在和,和則不爭。○節解曰:謂以口行一,萬鬼自伏,故日不爭。○疏:不為塵染,名日勝敵,既無喜怒,何所爭耶。
善用人者為下。
注:善用人自輔佐者,常為人執謙也。○疏:夫能行謙下者,必為物之所歸,故能役用於人也。
是以不爭之德,
注:謂上文為之下也。是乃不與人爭國之道德也。○疏:不與物爭,故能成己之德,此結善勝敵不爭也。
是謂用人之力,
注:身能為人之下者,是謂用人臣之力也。張曰:悅以使人,人忘其勞。○疏:謙下雌柔,不用於物,物又歸之而為己用,此結善用人為下也。
是為配天,
註:能行此者,德配天也。
古之極也。
注:是乃古之極要道也。○御曰:善勝是不爭之德,為下是用人之力,如此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也。○疏:配,合也。天,自然。極,道果也。言善修道之士,妙體真空,達於違順,不與物爭,故能合至理之自然,契古始之極道,此總結也。
用兵有言:
注:陳用兵之道,老子疾時用兵,故託己設其義也。○疏:用兵謂權智,攝化衆生,亦是聖人用六根,涉於塵境。有言者有用兵之法,言在下文也。
吾不敢為主,
注:主,先也,我不敢先興兵也。
而為客。
注:客者和而不唱,用兵當承天而後動。○節解曰:上兵謂口也,下兵謂陰也。口言妄則自傷,故言謙讓也。輕用陰則喪精,故不敢為唱而為和也。○疏:主者我身也,客者前塵也,言根塵兩空,物我俱幻,既無我身之能綠,亦無前塵之可染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注:侵人境界,利人財寶為進,閉門守城池為退。○御曰:主有動作,則生事而貪。客無營為,則以慈自守,〔自守〕則全勝,生事則敗亡。進雖少,不能無事,退雖多,不失謙讓,故不敢進寸而退尺。○疏:進,取也,退,捨也。少以況無,多以況有也。既而境智雙遣,根塵兩忘,體玄中一,離彼二偏,故無無為之可取,亦無有為之可合也。
是謂行無行,
注:彼遂不止,為天下賊,雖行誅之,不行執也。○御曰:為客退尺,不與物爭,雖行應敵,與無行同也。○疏:既遣蕩有為,又洞忘境觀,故無以行為行也。
攘無臂,
注:雖欲攘臂大怒,若無臂可攘。○節解曰: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故若無臂可攘也。
執無兵,
注:雖欲執持之,若無兵刃可持用也。何者?傷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不忍喪之也。○御曰:執兵所以表殺,今以慈為主,故雖執與無兵同也。○疏:離形去智,故無兵可用也。
仍無敵,
注:雖歌行仍引之心,若無敵可仍也。○疏:物境空幻,無敵可因。
禍莫大於輕敵,
注:夫禍亂之害,莫大於欺輕敵家,侵取不休,輕戰貪財也。○節解曰:謂自恣交接者,則有喪禍之災。○疏:輕,凌侮也,敵,前境也,輕染諸塵,致三塗之報,故成大禍。
輕敵則幾亡吾寶,
注:幾,近,寶,身也。欺輕敵家,近喪身也。○節解曰:寶謂精氣也,輕敵數戰,則亡失精神也。○疏:幾,盡也,寶則前章三寶也。合慈而勇謂之侮敵,招於巨釁,故盡喪三寶也。
故抗兵相加,
注:兩敵戰也。
則一及者勝矣。
註:哀者慈仁,士卒鈴遠於輕敵也。○御曰:抗,舉也。兩國舉兵相加也。○疏:若,當也。哀,慈也。抗,舉也。言根塵相逼,舉眼色等相當也。仍以大慈之心虛鑒前境,則能使兩忘物我,清淨一切,諸法,皆成勝妙之境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注:老子言我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疏:吾言即前章是也,所言非此則易知也。行無行相甚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註:人惡柔弱,好剛強也。○疏:莫,無也,老子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衆生昏迷愚鈍,無能知至言虛妙,依教而行之也。
言有宗,事有君。
注: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返也。○顧曰:宗,本也。君,主也。言雖殊塗,同本虛無,事雖異趨,同主靜朴。○蔡曰:言以無言為宗,事以無事為主。○御曰:言者在理,得理而忘言,故言以無言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無事為君。○疏:言,經教也,君,天子也。言教雖廣,宗之者重玄,世事雖煩,統之者君主,舉此旨要以表易知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注:夫唯世人無知,是我道德之闇昧,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御曰:夫唯世人無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無言無事之教也。○疏:不我知,猶不知我也。唯彼衆生無知頑鈍,故不能知我之至言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注:希,少也。唯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為貴也。○疏:凡情浮淺蒙昧者多,體知聖教甚自希少也。則,法則也。依我經教則而行之,證於聖果所為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注: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德,不以示於人也。○御曰:被褐者,晦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也。○節解曰:謂聖人貴道德而賤其形,衣皮帶毛,含一抱元,不貪官爵,內養神明,以精為玉,以氣為金,故能變化昇入紫官。○顧曰:褐者粗賤之服,玉是精貴之寶。凡庸之人,心實不知,外假明哲,羊質虎皮,是乃德之病。○疏:知於聖言,則於聖教,行解具足,故成聖人。褐是野人之服,玉是珍貴之寶,外迹同塵,被褐也。內心虛靜,懷玉也。懷玉也,迸處俗而恆真;被褐也,心虛凝而接物。
知不知,上。
注: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疏:聖人妙契重玄,迹不乖本,洞忘虛遠,知則無知,至本虛凝,故稱為上。故《莊子》云:孰知子之不知耶,吾惡乎知之也。
不知知,病。
注:不知道而言知,是乃德之病。○節解曰:謂不明於道,但明於俗,不知食氣而知食味,故病也。○疏:自本降迹,無知而知,涉事救苦,故稱為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註:夫唯能病苦衆人有此強知之病,是乃不自病也。○疏:聖人無知識之疵,而凡庸有分別之病,為病衆生之病,所以同凡說法演教,志存救溺,既而不病而病,病而不病,故云不病也。
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苦衆人有此病,以悲人也,故不自病。夫聖人懷通達之智,託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質朴忠正,各守純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強知之事,以自顯著,內傷精神,減壽消年。○顧曰:凡庸之人妄執強知之病,以自分別,往而不返,良可歎息。其唯聖人真知妙本,洞遣言教,獨能以其慈仁,哀憫衆生強知之病,蓋以其自無病也。○疏:聖人能虛寂兩忘,境智雙遣,玄鑒洞照,御氣乘雲,本迹虛夷,有何病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