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發隱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道德經發隱敘
  憨山清禪師解道德經。歷十五年方成。雖與焦弱侯同時。而弱侯未之見也。故其輯老子翼。闕憨山解。誠為憾事。弱侯所採凡六十四家。後之解者更有多種。故經中奧義。發揮殆盡矣。予閱道德經。至出生入死一章。見各家註解無一合者。遂以佛教義釋之。似覺出人意表。復益二章。繼陰符發隱梓之。或問。孔子旣稱老子為猶龍。何以其書不入塾課耶。答曰。漢唐以來。人皆以道家目之。不知其真俗圓融。實有裨於世道人心。若與論語並行。家絃戶誦。則士民之風當為之一變也。
 光緒癸卯季春之月石埭楊文會識於白下深柳堂



  道德經發隱
          石埭楊文會仁山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開章十二字。直顯離言之妙。若以不可道者謂是常道。不可名者謂是常名。則活句翻成死句矣。洋洋五千言。無一而非活句。不知此義。何能讀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無而忽有。有卽非有。有旣非有。始亦無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名無體。依無名起。起卽無起。誰為其母。天地萬物。當體空寂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承無名句來。妙者緣起萬有也。卽無以觀於有。則常無而常有矣。常有欲以觀其竅。承有名句來。竅者空洞無物也。一作徼。物之盡處也。卽有以觀於無。則常有而常無矣。二者俱常。不壞理而成事。不離事而顯理。名雖異而體則同也。無亦玄。有亦玄。度世經世。皆無二致。乃此經之正宗。可謂理事無礙法界矣。更有向上一關。若不透過。猶未造極。直須玄之又玄者。方稱衆妙之門也。此重玄法門。乃神聖所證之道。世人罕能領會。故未詳言。後世闡華嚴宗旨者。以十玄六相等義。發明事事無礙法界。方盡此經重玄之奧也。○此章用有無二門。交互言之。以顯玄旨。為道德五千言之綱領。猶之心經用色空二門。。兩相形奪。以顯實相。為般若六百卷之肇端。大凡載道典藉。文義雖廣。必有簡要之言。以為樞紐耳。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谷者真空也。神者妙有也。佛家謂之如來藏。不變隨緣。無生而生。隨緣不變。生卽無生。生相尚不可得。何有於死耶。玄者隱微義。牝者出生義。佛家名為阿賴耶。此二句與釋典佛說如來藏以謂阿賴耶同意。從阿賴耶變現根器界。或謂之門。或謂之根。奚不可者。緜緜若存者。離斷常二見也。用之不勤者。顯無作妙諦也。此章言簡義幽。列子以為出自黃帝書。信然。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釋典云。生者諸根新起。死者諸根壞沒。又云。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謂之出生入死也。生之徒三句。最難發明。須用華嚴十世法門釋之。則句句有著落矣。一切釋典。皆論三世。獨華嚴論十世。於過去世中說三世。所謂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於現在世中說三世。所謂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於未來世中說三世。所謂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未來。共成九世。攝歸一念。則為十世。此之一念。非現前剎那不停之念。乃是無念之念。不生不滅。元清淨體。所以能攝九世而為十也。此中生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未來。死之徒十有三。即是三世過去。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即是三世現在。徒者類也。若如前人所釋。則動之死地一句。與死之徒一句。互相混濫。且三股均分。不曰三之一。而曰十之三。是以十為總匯。舊註雖用攝生一語足成十數。而三箇三字反覺浮泛。故不能謂之確解也。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此言起妄之由。性本無生。而生生不已者。以業識恆趨於生。而背於無生也。既厚於生生。則九世相仍。流轉無極。其害可勝言哉。善攝生者。於生起之元。制其妄動也。心不妄起。則生相全無。所以謂之善攝生也。兕虎甲兵數語。乃其實效。不可作譬喻解。破生相無明者。內外一如。自他不二。即此幻化空身。便是清淨法身。尚何死地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