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齋讀書志/卷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郡齋讀書志
◀上一卷 卷十七 楚辭類 別集類上 下一卷▶

集部其類有四:一曰楚辭類,二曰別集類,三曰總集類,四曰文說類。內別集猥多,復分為上、中、下,合四百八部,計六千一百六十一卷。昔屈原作《離騷》,雖詭譎不可為訓,而英辨藻思,閎麗演迤,發於忠正,蔚然為百代詞章之祖。眾士慕鄉,波屬雲委。自時厥後,綴文者接踵於斯矣。然軌轍不同,機杼亦異,各名一家之言。學者欲矜式焉,故別而序之,命之為集。蓋其原起於東京,而極於有唐至七百餘家。當晉之時,摯虞已。患其淩雜難觀,嘗自詩賦以下匯分之,曰《文章流別》。後世祖述之而為總集,蕭統所選是也。至唐亦且七十五家。嗚呼,盛矣!雖然,賤生於無所用,或其傳不能廣,值水火兵寇之厄,因而散落者十八九。亦有長編鉅軸,幸而得存,其屬目者幾希。此無他,凡以其虛辭濫說,徒為美觀而已,無益於用故也。今錄漢迄唐,附以五代、本朝作者,其數亦甚眾。其間格言偉論,可以扶持世教者,為益固多。至於虛辭濫說如上所陳者,知其終當泯泯無聞,猶可以自警,則其無用亦有用也,是以不加銓擇焉。

楚辭類[编辑]

△《楚辭》十七卷

右後漢校書郎王逸叔師註。楚屈原,名平,為懷王左徒,博聞強識,嫻於辭令。後同列心害其能而讒之,王怒,疏平,平自傷忠而被謗,乃作《離騷經》以諷,不見省納。及襄王立,又放之江南,復作《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大招》,自沈汨羅以死。其後,楚宋玉作《九辨》、《招魂》,漢賈誼作《惜誓》,淮南王小山作《招隱士》,東方朔作七諫,嚴忌作《哀時命》,王褒作《九懷》,劉向作《九嘆》,皆擬其文,而哀平之死於忠。至漢武時,淮南王安始作《離騷傳》,劉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東京班固、賈逵各作《離騷章句》,餘十五卷,闕而不說。至逸自以為南陽人,與原同土,悼傷之,復作十六卷《章句》,又續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為十七篇。按《漢書志屈原賦》二十五篇,今起《離騷經》至《大招》凡六,《九章》、《九歌》又十八,則原賦存者二十四篇耳,並《國殤》、《禮魂》在《九歌》之外為十一,則溢而為二十六篇。不知《國殤》、《禮魂》何以系《九歌》之末,又不可合十一為九,然則謂《大招》為原辭,可疑也。夫以「招魂」為義,恐非自作,或曰景差,蓋近之。其卷後有蔣之翰跋,云晁美叔家本也。

△《楚辭釋文》一卷

未詳撰人。其篇次不與世行本同。蓋以《離騷經》、《九辯》、《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隱》、《士招》、《魂九》、《懷七》、《諫九》、《嘆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為次。按今本《九章》第四,《九辯》第八,而王逸《九章》註云:「皆解於《九辯》中。」知《釋文》篇第蓋舊本也,後人始以作者先後次第之耳。或曰天聖中陳說之所為也。

△《補註楚辭》十七卷,《考異》一卷

右未詳撰人。凡王逸《章句》有未盡者補之。自序云:「以歐陽永叔、蘇子瞻、晁文元、宋景文家本參校之,遂為定本。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且言《辯騷》非《楚辭》本書,不當錄。

△《重編楚辭》十六卷

右族父吏部公重編。獨《離騷經》仍故,為首篇。其後以《遠遊》、《九章》、《九歌》、《天問》、《卜居》、《漁父》、《大招》、《九辯》、《招魂》、《惜誓》、《七諫》、《哀時命》、《招隱士》、《九懷》、《九嘆》為次而去《九思》一篇。其說曰:按八卷。屈原遭憂所作。故首篇曰《離騷經》,後篇皆曰《離騷》,餘皆曰《楚辭》。今本所第篇或不次序,於是遷《遠遊》、《九章》次《離騷經》,在《九歌》上,以原自序其意近《離騷經》也。而《九歌》、《天問》乃原既放之後攄憤所作者,故遷於下。《卜居》、《漁父》,自序之餘意也。故又次之。《大招》古奧,疑原作,非景差詞,沈淵不返,故以終焉。為《楚辭》上八卷。《九辯》、《招魂》皆宋玉所作,或曰《九辯》原作,其聲浮矣。《惜誓》宏深,或以為賈誼作,蓋近之。東方朔、嚴忌皆漢武帝廷臣,淮南小山之詞,不當先朔、忌。王褒,漢宣帝時人,後淮南小山。至劉向最後作,故其次序如此。皆西漢以前文也,為《楚辭》下八卷。王逸,東漢人,《九思》,視向以前所作,相闊矣。又十七卷非舊錄,故去之。又頗刪逸《離騷經》訓釋淺陋者,而錄司馬遷原傳冠其首云。

△《續楚辭》二十卷

右族父吏部公編。擇後世文賦與《楚辭》類者編之。自宋玉以下至本朝王令,凡二十六人,計六十篇。各為小序,以冠其首。而最喜沈括,以為辭近原,蓋深探其用意,疾徐其步驟而與之偕,然亦暇而不迫也。

△《變離騷》二十卷

右族父吏部公編。公既集《續楚辭》,又擇其餘文賦或大意祖述《離騷》,或一言似之者為一編,其意謂原之作曰《離騷》,餘皆曰《楚辭》。今《楚辭》又變,而乃始曰《變離騷》者,欲後世知其出於原也,猶服盡而系其姓於祖云。所錄自楚荀卿至本朝王令,凡三十八人,通九十六首。

別集類上[编辑]

△《蔡邕集》十卷

右漢蔡邕伯喈也,陳留圉人。仕至左中郎將,後為王允所害。邕博學,好辭章、術數、天文、妙操音律。在東觀欲補《漢紀》,自陳十意。及付獄,乞黥刖以成書,不能得,遂死獄中。所著文章百四篇,今錄止存九十篇,而銘墓居其半。或曰碑銘,或曰神誥,或曰哀贊,其實一也。嘗自云「為《郭有道碑》,獨無愧辭」,則其他可知矣。凡文集,其人正史自有傳者,止掇論其文學之辭,及略載鄉里、所終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見,餘歷官與其善惡,率不錄。若史逸其行事者,則雜取他書詳載焉,庶後有考。

△《曹植集》十卷

右魏曹植子建也。太祖子,文帝封植為陳王,卒年三十一,謚曰思。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援筆立成。自少至終,篇籍不離於手。

按《魏志》:「景初中,撰錄植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隋志》植集三十卷,《唐志》植集二十卷。今集十卷,比隋、唐本有亡逸者,而詩文二百篇,返溢於本傳所載,不曉其故。

△《王粲集》八卷

右後漢王粲仲宣也。高平人。為魏國侍中。粲博物多識,強記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為宿制,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今集有八十一首。按《唐藝文志》粲集十卷,今亡兩卷,其詩文反多於史所記二十餘篇,與《曹植集》同。

△《阮籍集》十卷

右魏阮籍嗣宗也。尉氏人。籍志氣宏放,博覽群籍,尤好莊老,屬文不留思,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雖不拘禮教,而發言玄遠。晉帝輔政,為從事中郎,後求為步兵校尉。

△《嵇康集》十卷

右魏嵇康叔夜也。譙國人。康美詞氣,有風儀,土木形骸,不自藻飾。學不師授,博覽該通,長好莊老,屬文玄遠。以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鍾會譖於晉文帝,遇害。

△《張華集》三卷

右晉張華茂先也。范陽人。惠帝時為司空,趙王倫,孫秀黨謀害之。華學業優博,辭藻溫麗,圖緯、方伎等書,莫不詳覽。家有書三十乘,天下奇秘悉在。博物洽聞,世無與比。集有詩一百二十,哀詞、冊文二十一,賦三。

△《陸機集》十卷

右晉陸機士衡也。抗之子。少有異才,文章冠世,伏膺儒術,非禮不動。吳滅,退居舊裏,閉門勤學,積有十年。太康末,入洛。成都王穎令機率師伐長沙王乂,至河橋大敗,為穎所誅。初,造張華,華重其名,如舊相識,嘗謂之曰:「人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多。」葛洪著書亦稱嘆焉。所著文章凡三百餘篇,今存詩、賦、論、議、箋、表、碑、誄一百七十餘首。以《晉書》、《文選》較正外,餘多舛誤。

△《陸雲集》十卷

右晉陸雲士龍也。吳郡人。惠帝時,為中書侍郎。會兄機兵敗,同遇害。雲六歲能屬文,性清正,有才理。與兄齊名,雖文章不及,而持論過之。所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新書》十篇。

△《陶潛集》十卷

右晉陶潛淵明元亮也。一名潛。潯陽人。蕭統云:「淵明字元亮。」《晉書》云:「潛字元亮。」《宋書》云:「潛字淵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按集《孟嘉傳》與《祭妹文》皆自稱淵明,當從之。晉安帝末,起為州祭酒。桓玄纂位,淵明自解而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劉裕舉兵討玄,誅之,為鎮軍將軍。淵明參其軍事,未幾,改為建威將軍。淵明見裕有異志,乃求為彭澤令,去職。潛少有高趣,好讀書,不求甚解,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世號靖節先生。今集有數本:七卷者,梁蕭統編,以序、傳、顏延之誄載卷首。十卷首,北齊陽休之編,以《五孝傳》、《聖賢群輔錄》、序、傳、誄分三卷,益之詩,篇次差異。按《隋經籍志》潛集九卷,又云梁有五卷,錄一卷。《唐藝文志》潛集五卷。今本皆不與二《志》同。獨吳氏《西齊書目》有潛集十卷,疑即休之本也。休之本出宋庠家雲。江左名家舊書,其次第最有倫貫,獨《四八目》後《八儒》、《三墨》二條,似後人妄加。

△《鮑照集》十卷

右宋鮑照明遠也。上黨人。世祖以為中書舍人,後臨海王子頊鎮荊州,以照為參軍。子頊敗,為亂兵所殺。初,孝武好文,自謂人莫能及。照悟其旨,為文多鄙言累句,當時謂照才盡,實不然也。事見沈約《書》。而李延壽史乃以世祖為文帝。集有唐虞炎序,云:「為宋景所害。」儻見於他書乎?唐人避武后諱,改「照」為「昭」。

△《謝朓集》十卷

右齊謝朓玄暉也。陽夏人。明帝初,自中書郎出為東海太守。東昏時,為江祐黨譖害之。朓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善草隸,尤長五言詩。沈約嘗云:「二百年來無此詩也。」《文選》所錄朓詩僅二十首,集中多不載,今附入。

△《謝惠連集》五卷

右宋謝惠連,方明子也。元嘉七年,為彭城王法曹行參軍。十歲能屬文,為《雪賦》,以高麗見奇。族兄靈運每見其新文,曰:「張華重生,不能易也。」

△《吳均集》三卷

右梁吳均叔庠也。史稱均博學多才,俊體有古氣。好事效之,謂「吳均體」。有集二十卷。唐世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舊題誤曰吳筠。筠乃唐人,此詩殊不類,而其中有贈周興嗣、柳貞陽輩詩,固已知其非筠。又有蕭子雲《贈吳朝請入東詩》,蓋在武帝時為奉朝請,則知為均也無疑矣。蕭子雲詩八、蕭子顯、朱異、王筠、王僧孺詩各一附。顏之推譏均集中有《破鏡賦》,今已亡之。

△《江淹集》十卷

右梁江淹文通也。濟陽人。梁初,為散騎常侍,封醴陵侯。少好學,不事章句,留情於文章,晚節才思微退,人謂才盡。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今集二百四十九篇。魏晉間名人詩文行於世者,往往羨於史所載。曹植、王粲及淹皆是也,豈後人妄益之歟?

△《何遜集》二卷

右梁何遜仲言也。東海人。終水部員外郎。遜少能詩,州舉秀才。範雲見其文,嗟賞曰:「觀文人,質則過懦,麗則傷俗。能含清濁,中古今,見之何生矣。」沈約謂:「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猶不能已。」與劉孝綽以文章見重於世,謂之「何、劉」。王僧孺集其文為八卷,今亡逸不全。

△《庾信集》二十卷

右周庾信子山也。南陽人。梁元帝時,為散騎常侍。聘西魏,遂留長安。孝閔時,終司憲大夫。信在梁與徐陵文並綺麗,世號「徐庾體」。集有滕王逌序。

△《陰鏗集》一卷

右陳陰鏗字子堅,幼聰慧,五歲能誦詩賦,日千言。及長,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徐陵言之於世祖,使賦安樂宮,援筆立成。累遷散騎常侍。有集三卷,《隋志》已亡其二,今所存者十數詩而已。杜少陵嘗贈李太白詩,有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今觀斯集,白蓋過之遠矣,甫之慎許,可乃如此。

△《揚雄集》三卷

右漢揚雄子雲也。古無雄集,皇朝譚愈好雄文,患其散在諸篇籍,離而不屬,因綴輯之,得四十餘篇。

△《王績東臯子》五卷

右唐王績無功也。龍門人。隋大業中,舉孝悌廉潔,授六合丞。棄官耕東臯,自號東臯子。《唐書》以為隱逸。集有呂才序。稱其幼岐嶷,年十五謁楊素,占對英辯,一坐盡傾,以為神仙重子。薛道衡見其《登龍門憶禹賦》,嘆曰:「今之庾信也!」且載其卜筮之驗者數事雲。

△《楊炯盈川集》二十卷

右唐楊炯也。華陰人。顯慶六年舉神童。授校書郎,終婺州盈川令,卒。炯博學,善屬文,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王、楊、盧、駱「四才子」,亦曰「四傑」。炯自謂:「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張說曰:「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恥王後,信然;愧盧前,謙也。」集本三十卷,今多亡逸。

△《王勃集》二十卷

右唐王勃子安也。通之孫。麟德初,劉祥道薦其材,對策高等,授朝散郎。

沛王召署府修撰,以戲為諸王作《鬥雞檄》,高宗怒,斥出府。父為交趾令,勃往省,溺海卒。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酌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之「腹槁」。有劉元濟序。

△《盧照鄰幽憂子集》十卷

右唐盧照鄰昇之也。范陽人。調新都尉,病去官,隱具茨山下。手足攣廢,疾久,訣親戚,自沈穎水。照鄰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已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聘賢士,己病廢。著《五悲文》,今在集中。嘗自號幽憂子。

△《駱賓王集》十卷

右唐駱賓王也。義烏人。武后時,數言事,得罪,貶臨海丞。不得志,棄官去。文明中,徐敬業亂,署府佐,為敬業傳檄天下,斥武后罪。后讀之矍然。及敗,亡命,不知所之。後宋之問逢之於靈隱,已祝髪為浮屠矣。賓王七歲能屬文,妙於五言詩。中宗詔求其文,得百餘篇,命郤雲卿次序之。

△《蘇頲許公集》二十卷

右唐蘇頲廷碩也。武功人。調露二年進士、賢良方正異等,除左司率府胄曹。

玄宗時,中書舍人、知制誥。開元四年,同紫微黃門平章事。頲幼敏悟,一覽五千言,輒覆。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時號「燕、許」。李德裕謂:「近世詔誥,唯頲敘事外為文章。」韓休為序。集本四十六卷,今亡其半矣。

△《陳子昂集》十卷

右唐陳子昂伯玉也。梓州人。文明初舉進士,上書,召見,累擢拾遺。《新唐書》稱子昂聖歷初解官歸養。父喪,廬墓。縣令段簡貪暴,脅取其賂不厭,逮捕,死獄中。沈下賢獨云為武承嗣所殺。未知熟是。子昂少以豪俠使氣,及冠,折節為學,精究墳籍,耽愛黃老、《易象》,尤善屬文。唐興,文章承徐、庾餘風,天下祖尚,至是始變雅正。故雖無風節,而唐之名人無不推之。柳儀曹曰:「張說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九齡以比興之暇窮著述而不克備,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子昂而已。」

△《宋之問考功集》十卷

右唐宋之問延清也。汾州人。武后召與楊炯分直習藝館。諂事太平公主,為考功員外郎。睿宗初,貶欽州,賜死。自魏建安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封精密,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曰「沈、宋」。徐堅嘗論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其為當時所重如此。

△《沈佺期集》五卷

右唐沈佺期雲卿也。相州人。及進士第,由協律郎遷弘文館直學士。常侍中宗宴,舞《回波》,為弄辭以悅帝。還,賜牙笏、衣緋。

△《杜審言集》一卷

右唐杜審言必簡也。襄陽人。預之後裔。擢進士,恃高才以傲世。嘗對武后賦《歡喜詩》,後嘆重其文。學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集有詩四十餘篇而已。

△《張說集》三十卷

右唐張說道濟也。洛陽人。永昌元年,賢良方正策第一,累遷鳳閣舍人。睿宗時,兵部侍郎、平章事。開元十八年,終左丞相、燕國公。說為文精壯,長於碑誌,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嘗典集賢圖書之任,間為天平軍大使及致仕一歲,皆即軍中、於家論撰國史。晚謫岳州,詩益淒惋,人謂得江山。

△《李嶠集》一卷

右唐李嶠巨山也。贊皇人。擢進士第,制策甲科,拜為監察御史。武后時,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嶠富才思,前與王勃、楊炯,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諸人沒,為文章宿老,學者取法焉。集本六十卷,未見。今所錄一百二十詠而已,或題曰《單題詩》,有張方註。

△《張九齡曲江集》二十卷

右唐張九齡子壽也。曲江人。長安二年進士,調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等,為左拾遺。開元中,為中書令,卒,謚文獻。九齡風度蘊籍,幼善屬文。玄宗朝,知制誥,雅為帝知。為相,諤諤有大臣節。及貶荊州,惟文史是娛,朝廷許其勝流。徐堅論九齡之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柳宗元以九齡兼攻詩文,但不能究其極爾。後有姚子彥所撰行狀,呂溫撰真贊,鄭宗珍撰謚議,徐浩撰墓碑及《贈司徒敕辭》。

△《王維集》十卷

右唐王維摩詰也。太原人。開元九年進士,終尚書右丞。維幼能屬文,工草隸,善畫,名盛。安祿山反,嘗陷賊中。賊大宴凝碧池,賦詩痛悼。詩聞行在,後得免死。代宗訪維文章於弟縉,裒集十卷上之。李肇記維「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之句,以為竊李嘉祐者,今嘉祐之集無之,豈肇之厚誣乎?

△《儲光羲集》五卷

右唐儲光羲也。魯人。開元十四年進士第,嘗為監察御史。後從安祿山偽署。賊平,貶死。

△《王昌齡詩》六卷

右唐王昌齡少伯也。江寧人。開元十五年進士,為秘書郎,又中宏詞科。不謹細行,貶龍標尉。以世亂,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謂王江寧云。

△《常建詩》一卷

右唐常建也。開元十五年進士。歐陽永叔嘗愛「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乃建詩也。

△《劉長卿集》十卷

右唐劉長卿字文房。開元二十一年進士。至德中,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為轉運判官,知淮西、嶽鄂轉運使留後,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潘州南巴尉。會有為辨之者,除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長卿剛而犯上,故兩逢斥廢。詩雖窘於才,而能鍛煉。權德輿嘗謂為「五言長城」。今集詩九卷,雜文一卷。

△《顏真卿文》一卷

右唐顏真卿清臣也。萬年人。博學,工辭章。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又登制科。代宗時,為太子太師。使李希烈,為希烈所害。世謂真卿忤楊國忠、李輔國、元載、楊炎、盧杞,拒安祿山、李希烈,廢斥者七八,以至於死,而不自悔,天下一人而已。而學問文章往往雜神仙浮屠之說,不皆合於理,而所為乃爾者,蓋天性然也。

△《蕭穎士集》十卷

右唐蕭穎士茂挺也。梁宗室之後。舉進士,開元二十三年中第,為史館待制。安祿山反,竄山南。節度崔圓授揚州工曹,至官,信宿而去。客死汝南逆旅。門人謚曰文元先生。穎士屬文觀書,一覽即誦,通百家譜系、書籀,嘗教授濮陽,時號蕭夫子。李林惡不附己,故數罷去。閻士和盛推穎士文章,以為聞蕭氏之風者,童子羞稱曹、陸。《唐書》云:穎士作伐櫻桃賦以詆李林甫,君子很其褊。按集載其辭,有曰:「每俯臨乎蕭墻,奸回得而窺伺」,蓋謂林甫之必致寇也。其後果階祿山之禍,唐遂不振,然則穎士可謂知幾矣,宜褒而返加以貶詞,何哉?

△《張鷟龍筋鳳髓判》十卷

右唐張鷟字文成。辭章藻麗,嘗入中制科。此乃其書判也,凡一百首。自號浮休子。

△《孟浩然詩》一卷

右唐孟浩然也。襄陽人。工五言詩,隱鹿門山,年四十,乃遊京師。一日,諸名士集秘省聯句,浩然句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眾皆欽伏。張九齡、王維雅稱之。維私邀入禁林,遇玄宗臨幸,浩然匿床下,維以聞。上曰:「素聞其人。」因召見,命自誦所為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上曰:「不求進而誣朕棄人。」命放歸。所著詩二百一十首。宜城處士王士源序次為三卷,今並為一,又有天寶中韋糸舀序。

△《嚴從中黃子集》三卷

右唐嚴從,開元中為著作郎,春宮侍讀,集賢院學士,卒。自號中黃子。當時,命太子侍文呂向訪遺文於家,得《訓老》、《經頌》等八篇,序為三卷。

△《李翰林集》二十卷

右唐李白太白也。白舊集十卷,唐李陽冰序。咸平中,樂史別得白歌詩十卷,凡歌詩七百七十六篇,又纂雜著,為《別集》十卷。宋次道治平中得王文獻及唐魏萬所纂白詩,又裒唐類詩洎刻石所傳者,通李陽冰、樂史集,共一千一篇,雜著六十五篇。曾子固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云:「白,蜀郡人。天寶初至長安,明皇召為翰林供奉,頃之不合,去。安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迫致之。璘敗,坐系潯陽獄,崔渙、宋若思驗治白,以為罪薄,釋白囚,使謀其軍。乾元元年,終以污璘事,長流夜郎,以赦得釋,過當塗以卒。其始終更涉如此。此白之詩書所自序可考者也。《舊史》稱:「白,山東人,為翰林待詔」。又稱:「白在宣城謁見永王璘,遂辟為從事。」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潯陽,坐事下獄,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於白之自序,蓋史誤也。

予按杜甫詩亦以白為山東人,而蘇子瞻嘗恨白集為庸俗所亂,則白之自序亦未可盡信,而以為史誤。近蜀本又附入左綿邑人所裒曰白《隱處少年所作詩》六十篇,尤為淺俗。白天才英麗,其辭逸蕩雋偉,飄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讀者自可別其真偽也。

△《岑參集》十卷

右唐岑參,南陽人。文本之後。天寶三年進士,累官補闕、起居郎,出嘉州刺史。杜鴻漸表置幕府,為職方郎中兼侍御史,罷,終於蜀。參博覽史籍,尤工綴文,屬詞清尚,用心良苦,其有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每篇絕筆,人競傳諷。至德中,裴薦、杜甫等,嘗薦其「識度清遠,議論雅正,佳名早立,時輩所仰,可以備獻替之官」云。集有杜確序。

△《李嘉祐詩》二卷

右唐李嘉祐,別名從一。趙州人。天寶七年進士,為秘書正字,袁、臺二州刺史。善為詩,綺靡婉麗,有齊、梁之風,時人以比吳均、何遜雲。

△《高適集》十卷,《集外文》二卷,《別詩》一卷

右唐高適達夫也。渤海人。天寶八年,舉有道科中第。永泰初,終散騎常侍。五十始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雲。

△《賈至集》十卷

右唐賈至幼幾也。洛陽人。天寶十年,明經擢第。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誥。從幸西川,當撰傳位冊,既進槁,上曰:「先天誥命,乃父為之。今茲冊命,又爾為之。兩朝大典,出卿父子,可謂繼美矣。」大歷中,終散騎常侍。集,李邯鄲淑家本二十卷,蘇弁編次,常仲儒為序,以墓銘、序碑列於後,今亡其半。蘇子瞻嘗行呂惠卿責詞,有「元凶在位」之語,仇人乃曰:「史唯宋太子劭謂之元凶」,因誣其指斥。殊不知曹子建《責躬詩》有曰「元凶是率」,蓋自謂也。今至制誥中除魏仲犀、徐歸道詞,亦以元凶指祿山,豈獨劭為元凶耶?世多疑子瞻失詞,因表出之。

△《錢起詩》二卷

右唐錢起,征之父也。吳郡人。天寶中舉進士。初,從鄉薦,客舍月夜,聞人哦於庭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起攝衣從之,無所見矣。及就試,詩題乃《湘靈鼓瑟》也。起即以鬼謠十字為落句,主文李暉深嘉之,擢置高第,釋褐授校書郎,終考功。與郎士元齊名,時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元子》十卷,《琦玕子》一卷,《文編》十卷

右唐元結次山也。後魏之裔。天寶十三年進士,復舉制科,授右金吾兵曹,累遷容管經略使。始在商餘山,稱元子,逃難入琦玕洞,稱琦玕子,或稱浪士,漁者稱為聱叟,酒徒呼漫叟,及官呼漫郎,因以命其所著。結性耿介,有憂道閔世之思。逢天寶之亂,或仕或隱,自謂與聱牙,豈獨其行事而然,其文詞亦如之。然其辭義幽約,譬古鐘磬,不諧於俚耳,而可尋玩。在當時,名出蕭、李下,至韓愈稱數唐之文人,獨及結雲。

△《韓翃詩》五卷

右韓翃君平也。南陽人。天寶十三年進士,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繼辟幕府。俄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終於中書舍人。翃詩興致繁富,朝野重之。

△《杜甫集》二十卷,《集外詩》一卷,《註杜甫詩》二十卷,《蔡興宗編杜甫詩》二十卷,《趙次公註杜甫詩》五十九卷

右唐杜甫子美也。審言之孫,天寶十三年玄宗朝,獻太清宮、享廟及郊,奏賦三篇,使待制集賢院。宰相試文,再遷右衛率府胄曹,終於劍南參謀、檢校工部員外。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

數當寇亂,挺節無汙。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集有王洙原叔、王琪君玉序。皇朝自王原叔以後,學者喜觀甫詩,世有為之註者數家,率皆鄙淺可笑。有託原叔名者,其實非也。呂微仲在成都時,嘗譜其年月。近時有蔡興宗者,再用年月編次之。而趙次公者,又以古律詩雜次第之,且為之註。兩人頗以意改定其誤字雲。

△《吳筠宗元先生集》十卷

右唐吳筠撰。前有權德輿序。筠字貞節,華陰人。生十五年,隱於南陽。天寶初,召至京師,請為道士,居嵩山。已有敕待詔翰林。筠知祿山將亂,求還茅山,許之。乃東遊會稽,往來天臺、剡中,與李白、孔巢父酬唱。大歷中卒,弟子謚為宗元先生。筠通經義,美文辭,性高鯁。其待詔翰林也,特承恩顧。高力士素奉佛,嘗短筠於帝,故筠所著文賦,深詆釋氏頗為通人所譏雲。

△《獨孤及毗陵集》二十卷

右唐獨孤及至之也。洛陽人。天寶十,三年舉洞曉玄經科。代宗初,為太常博士,濠舒二州刺史,政最,徙常州,卒於官。及幼有成人之量,徧覽《五經》,觀其大義,不為章句學。為文以立憲誡世、褒賢遏惡為用,長於論議。《唐實錄》稱韓愈師其為文雲。集有李舟、梁肅前後序,末載崔祐甫碑誌。

△《皇甫冉詩》二卷

右唐皇甫冉茂政也。丹陽人。天寶十五年進士,為無錫尉,歷拾遺、補闕,卒。與弟曾齊名,當時比張氏景陽、孟陽云。集有獨孤及序。

△《郎士元詩》一卷

右唐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天寶十五年進士,為郢州刺史。與錢起俱有詩名,而士元尤更清雅。時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兩人無詩祖行,人以為愧。

△《顧況集》二十卷

右唐顧況字逋翁,蘇州人。至德二年,江東進士。善為歌詩,性詼諧。德宗時,柳渾輔政,以秘書郎召。況素善李泌,及泌相,自謂當得達官,久之,遷著作郎。及泌卒,有調笑語,貶饒州司戶,卒。集有皇甫冉詩序。

△《陳蛻詩》一卷

右唐陳蛻。未祥其行事,集有《長安十五詠》。自序云:「蛻生長江、淮間,以詩句從賦,僅十餘年矣。今我後撫運,澤及四夷,蛻復得為太平人」云云。若此殆肅、代間人也。

△《盧綸詩》一卷

右唐盧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緯、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綸字允言,累舉進士,不第。

△《耿緯詩》二卷

右唐耿緯。寶應元年進士,為左拾遺。

△《韋應物集》十卷

右唐韋應物,京兆人。周逍遙公夐之後。左僕射扶陽公待價生令儀,令儀生鑾,鑾生應物。天寶時,為三衛。永泰中,任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大歷十四年,自鄠縣制除機陽令,稱疾辭歸。建中二年,授比部郎中,守滁州。居頃之,改江州。召還,擢左司郎中。或娼其進,媒蘗之,出為蘇州刺史。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焚香除地而坐。詩律自沈、宋以後,日益靡漫,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韻諧婉,屬對麗密,而嫻雅平淡之氣不在矣,獨應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格雲。

△《李端司馬集》三卷

右唐李端,趙州人。大歷五年進士,為校書郎。卒官杭州司馬。郭曖尚昇平公主,賢明,招納士類,故端等皆客之。嘗座上賦詩,奇甚主大加稱嘆。錢起曰:「素為之,請賦起姓。」端立獻一章云:「新開金埒看調馬,舊錫銅山許鑄錢。」錢起乃服。主喜厚賜之。

△《李益詩》一卷

右唐李益君虞也。姑臧人。大歷四年進士,調鄭縣尉,幽州劉濟辟從事。憲宗雅聞其名,召為集賢殿學士。負才,淩籍士,眾不能堪,暴其獻濟詩「不上望京樓」之句,以涉怨望,詔降秩,俄復舊。益少富詞藻,長於歌詩,與宗人賀齊名。每作一篇,樂工以賂求取,被聲歌,供奉天子。《征人》、《早行》詩,天下皆施之圖繪。今集有《從軍詩》五十首,而無此詩,惜其放逸多矣。

△《陸贄奏議》十二卷

右唐陸贄敬輿也。贄,嘉興人。大歷八年進士,中博學宏詞書判拔萃科。德宗初,為翰林學士。從奉天,還,為中書舍人平章事。贄在奉天,日下詔書數百,初如不經思,逮成,皆周盡人情。嘗為帝言:「今盜彳扁天下,宜痛自悔,以感人心。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無所忌,庶叛者革心。」上從之。故下制書,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議者謂興元戡難功,雖爪牙宣力,蓋贄有助焉。舊《翰苑集》外,有《榜子集》五卷,《議論集》三卷。翰苑集,蘇子瞻乞校正進呈,改從今名。疑是裒諸集成雲。

△《王建詩》十卷

右唐王建也。大歷十年進士。為昭應縣丞、太府寺丞。大和中,陜州司馬。

尤長宮詞。

△《柳郯詩》一卷

右唐柳郯。集有與李端、盧綸輩相酬贈詩。大歷間進士也。

△《武元衡臨淮集》二卷

右唐武元衡伯蒼也。河南人。建中四年進士。元和二年,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出劍南節度。八年,復秉政。明年,早朝遇盜,為所害。元衡工五言詩,好事者傳之,被於管弦。嘗夏夜作詩曰:「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翌日遇害。舊有《臨淮集》七卷,此其二也。議者謂唐世工詩宦達者惟高適,達宦詩工者惟元衡。

△《羊士諤詩》一卷

右唐羊士諤也。貞元元年,擢進士第。順宗時,為宣歙巡官,王叔文惡之,貶汀州寧化尉。元和初,李吉甫知獎,擢監察御史,掌制誥。嘗出為資州刺史。

△《麯信陵集》一卷

右唐麯信陵。貞元元年進士。為舒州望江令,卒。

△《楊巨源詩》一卷

右唐楊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貞元五年第進士,為張弘靖從事,自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召除國子司業。巨源在元和中,詩韻不造新語,體律務實,用功頗深。旦暮搖首,微詠不輟,年老成疾。嘗贈弘靖詩,敘其家世云:「伊陟無聞祖,韋賢不到孫。」時人稱之。年滿七十,乞歸。時宰惜其去,以為其鄉少尹,不絕其祿。大和時,以官壽卒。

△《歐陽詹集》十卷

右唐歐陽詹行周也。泉州人。貞元八年進士,終國子四門助教。初,閩人不肯北宦。及常袞為觀察使,興學勸士,詹始以進士舉。其聯第者如韓愈、李絳諸人,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云。此集李貽孫纂,退之作詹《哀辭》,稱詹甚美,大意謂詹覓舉京師,將以為父母榮也。又云其德行信於朋友。而唐小說載詹惑太原一妓,為賦「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之詩,卒為之死。今集中載焉。然則,詹之志豈僅在父母哉!有德行者乃爾耶?

△《韓愈集》四十卷,《集外文》一卷

右唐韓愈退之也。南陽人。貞元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進中書舍人,遷吏部侍郎。為京兆尹,與李紳不協,紳出,愈罷為兵部,俄復舊。劉昫《唐書》稱愈「恃才肆意,盭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為羅池神,而愈碑以實之。李賀父名晉肅,不應進士,而愈作為《諱辨》。又為《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紕繆者。」《新書》稱「愈三歲而孤,自知讀書。比長,盡通《六經》、百家學。」「性明銳,不詭隨。」「每言文章自相如、子長後,作者不世出,故深探本原,卓然樹立,成一家言。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議者謂《舊史》謂愈文章甚紕繆,固不待辨,而《新史》謂造端置辭,不蹈襲前人,亦未為知愈。蓋愈之置辭造端,字字悉有據依。如《毛穎傳》、《進學解》之類,皆有所師範雲。其集屢經名人是正,其訛舛絕少,但編次殊失倫類,當重為編輯之。

△《李絳論諫集》七卷

右唐李絳深之也。贊皇人。貞元八年進士,中宏詞科,補渭南尉。六年,進中書侍郎、平章事。大和初,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四年,南蠻之寇,為亂兵所害。絳儀質魁偉,以直道進退,望冠一時,賢不肖太分,屢為讒邪所中。平生論諫數十百事。其甥夏侯孜所編,大中史官蔣偕為序。

△《李觀文編》三卷,《外集》二卷

右唐李觀元賓也。華之從子。貞元八年進士,中宏詞科,終太子校書郎。觀為文不襲前人,時謂與韓愈相上下。觀少夭,文故未極,愈得中壽,故獨擅名。大順中,陸希聲編觀文,為之序,有謂「觀尚辭,故辭勝理;愈尚質,故理勝辭。雖愈窮老,終不能加觀之辭;觀後愈死,亦不能逮愈之質」云。其後蜀人趙昂又得其《安邊書》至《晁錯論》一十四首,為《後集》二卷。頃年,從父詹事公掌誥命,以「四之日」為「四日」,不學者鬨然以為非。觀集中亦云爾,乃知本於此。

△《柳宗元集》三十卷,《集外文》一卷

右唐柳宗元子厚也。後魏濟陰公某之裔。貞元九年進士,中博學宏詞科,授校書郎,終於柳州刺史。宗元少精敏絕倫,文章卓偉精糸致。既竄斥,堙厄感郁,一寓諸文,傲《離騷》數十篇,讀者悲惻。在柳州,進士走數千里從學,經指授者,文辭皆有法。世號柳柳州。韓愈評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集中有《御史周君碣》,司馬溫公《考異》以此碣為《周子諒碣》,實開元二十五年,宗元作天寶時,誤。按子諒以彈牛仙客,杖流瀼州,死藍田。《舊唐書紀》、《牛仙客傳》及《玄宗實錄》皆載之,而此碣殊疏略。

△《劉禹錫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右唐劉禹錫夢得也。中山人。貞元九年進士,登博學宏詞科。貶朗州司馬。

元和十年召還,欲任以南省郎,作《玄都觀看花詩》,譏忿當路,出為播州刺史。裴度以母老為請,得易連州。入為主客郎中,復作《遊玄都詩》,以詆權近。俄分司東都,遷賓客。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禹錫少工文章,恃才而廢,老年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節尤精。白居易推為「詩豪」,嘗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禹錫早與柳宗元為文章之友,稱「劉柳」;晚與居易為詩友,號「劉白」;雖詩文似少不及,然能抗衡二人間,信天下之奇才也。

△《孟東野詩集》十卷

右唐孟郊東野也。湖州人。貞元十二年進士,調溧陽尉,辟為興元參謀,卒郊少隱嵩山,性介寡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為詩有理致,然思苦澀。李觀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云。張籍謚為貞曜先生。集宋次道重編。先時,世傳汴吳鏤本,五卷一百二十四篇。周安惠本,十卷三百三十一篇。別本五卷三百四十篇。蜀人蹇濬用退之贈郊句,纂成《咸池集》二卷,一百八十篇。自餘不為編帙,雜錄之,家家自異。次道總拾遺逸,摘去重衤復,若體制不類者,得五百十一篇,而十聯句不與焉,一贊二書附於後。郊集於是始有完書。

△《呂溫集》十卷

右唐呂溫和叔也,一字化光。河中人。貞元十四年進士。以善韋執誼、王叔文起家,再命左拾遺。同張薦使吐蕃,元和初使還。累進知御史雜事,再貶道州刺史,徙衡州。溫從梁肅,為文章,規摹《左氏》,藻贍精富,流輩推尚。劉禹錫為編次其文,序之云:「古之為書,先立言而後體物。賈生之書首《過秦》,而荀卿亦後其賦,故斷自《人文化成論》至《諸葛武侯廟記》為上篇。」今集先賦詩,後雜文,非禹錫本也。

△《李翺集》十八卷

右唐李翺習之也。涼武昭王之後。貞元十四年進士。調校書郎,知制誥。會昌初,終山南東道節度使。翺性峭鯁,論議無所屈,仕不得顯官,怫郁無所發。從韓愈為文,辭致渾厚,見推當時。集皆雜文,無歌詩,前有蘇舜欽序,云:「唐之文章稱韓柳,翺文雖辭不迨韓,而理過於柳。」

△《張籍詩集》五卷

右唐張籍文昌也。和州人。貞元十五年登進士第。終國子司業。籍性狷急,為計長於樂府,多警句。元和中,與白樂天、孟東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謂之「元和體」云。其集五卷,張洎為之編次。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