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酉陽雜俎/卷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酉陽雜俎
◀上一卷 卷十七 廣動植之二 下一卷▶

廣動植之二

[编辑]

鱗介篇

[编辑]

龍,頭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井魚,井魚腦有穴,每翕水輒於腦穴蹙出,如飛泉散落海中,舟人竟以空器貯之。海水鹹苦,經魚腦穴出反淡,如泉水焉。成式見焚僧菩提勝說。

異魚,東海漁人言,近獲魚,長五六尺,腸胃成胡鹿刀槊之狀,或號秦皇魚。

鯉,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喫,號赤鯶公。賣者杖(一曰決)六十,言“鯉”為“李”也。

黃魚,蜀中每殺黃魚,天必陰雨。

烏賊,舊說名河伯度(一曰從)事小吏,遇大魚輒放墨,方數尺,以混其身。江東人或取墨書契,以脫人財物,書跡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紙耳。海人言,昔秦皇東遊,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形如算袋,兩帶極長。一說烏賊有矴,遇風,則蚪前一鬚下矴。

䱤魚,凡諸魚欲產,䱤魚輒舐其腹,世謂之眾魚之生母。

䱜魚,章安縣出。出入䱜腹,子朝出索食,暮入母腹。腹中容四子。頰赤如金,甚健,網不能制,俗呼為河伯健兒。

鮫魚,鮫子驚則入母腹中。

馬頭魚,象浦有魚,色黑,長五丈余,頭如馬,伺人入水食人。

印魚,長一尺三寸,額上四方如印,有字。諸大魚應死者,先以印封之。

石班魚,僧行儒言,建州有石班魚,好與蛇交。南中多隔蜂,窠大如壺,常群螫人。土人取石班魚就蜂樹側灸之,標於竿上向日,令魚影落其窠上,須臾有鳥大如燕,數百,互擊其窠。窠碎,落如葉,蜂亦全盡。

鯢魚,如鮎,四足長尾,能上樹。天旱輒含水上山,以草葉覆身,張口,鳥來飲水,因吸食之,聲如小兒。峽中人食之,先縛於樹鞭之,身上白汗出如構汁,此方可食,不爾有毒。

鱟,雌常負雄而行,漁者必得其雙。南人列肆賣之,雄者少肉。舊說過海輒相負於背,高尺余,如帆乘風遊行。今鱟殼上有一物,高七八寸,如石珊瑚,俗呼為鱟帆。成式荊州嘗得一枚。至今閩嶺重鱟子醬。鱟十二足,殼可為冠,次於白角。南人取其尾,為小如意也。

飛魚,朗山浪水有魚,長一尺,能飛,飛即淩雲空,息即歸潭底。

溫泉中魚,南人隨溪有三亭城,城下溫泉中生小魚。

羊頭魚,周陵溪溪中有魚,其頭似羊,俗呼為羊頭魚。豐肉少骨,殊美於余魚。

䱰魚,濟南郡東北有䱰坑,傳言魏景明中,有人穿井得魚,大如鏡。其夜,河水溢入此坑,坑中居人,皆為䱰魚焉。

玳瑁,蟲不再交者,虎鴛與玳瑁也。

螺蚌,鸚鵡螺如鸚鵡,見之者兇。蚌當雷聲則㾭(一曰痢)。

蟹八月腹中有芒,芒真稻芒也,長寸許,向東輸與海神,未輸不可食。

善苑國出百足蟹,長九尺,四螯。煎為膠,謂之螯膠,勝鳳喙膠也。

平原郡貢糖蟹,采於河間界。每年生貢,斬冰火照,懸老犬肉,蟹覺老犬肉即浮,因取之。一枚直百金。以氈蜜束於驛馬,馳至於京。

蝤蛑,大者長尺余,兩螯至強。八月,能與虎鬥,虎不如。隨大潮退殼,一退一長。

奔䱐,奔䱐一名瀱,非魚非蛟,大如船,長二三丈,色如鮎,有兩乳在腹下,雄雌陰陽類人。取其子著岸上,聲如嬰兒啼。頂上有孔通頭,氣出哧哧作聲,必大風,行者以為候。相傳懶婦所化。殺一頭得膏三四斛,取之燒燈,照讀書、紡績輒暗,照歡樂之處則明。

系臂,如龜,入海捕之,人必先祭。又陳所取之數,則自出,因取之。若不信,則風波覆船。

蛤梨,候風雨,能以殼為翅飛。

擁劍,一螯極小,以大者鬥,小者食。

寄居,殼似蝸,一頭小蟹,一頭螺蛤也。寄在殼間,常候蝸(一曰螺)開出食。螺欲合,遽入殼中。

牡蠣,言牡,非謂雄也。介蟲中唯牡蠣是鹹水結成也。

玉桃,似蚌,長二寸,廣五寸,殼中柱炙之如牛頭肱項。

數丸,形似蟛蜞,竟取土各作丸,丸數滿三百而潮至(一曰沙丸)。

千人捏,形似蟹,大如錢,殼甚固,壯夫極力捏之不死。俗言千人捏不死,因名焉。

蟲篇

[编辑]

蟬,未脫時名復育,相傳言蛣蜣所化。秀才韋翾(一曰翻),莊在杜曲,嘗冬中掘樹根,見復育附於朽處,怪之。村人言蟬固朽木所化也,翾因剖一視之,腹中猶實爛木。

蝶,白蛺蝶,尺蠖{爾蟲}所化也。秀才顧非熊少年時,嘗見郁棲中壞綠裙幅,旋化為蝶。工部員外郎張周封言,百合花合之,泥其隙,經宿化為大胡蝶。

蟻,秦中多巨黑蟻,好鬥,俗呼為馬蟻。次有色竊赤者。細蟻中有黑者,遲鈍,力舉等身鐵。有竊黃者,最有兼弱之智。成式兒戲時,嘗以棘刺標蠅,置其來路,此蟻觸之而返,或去穴一尺,或數寸,才入穴中者如索而出,疑有聲而相召也。其行每六七有大首者間之,整若隊伍。至徙蠅時,大首者或翼或殿,如備異蟻狀也。元和中,假居在長興裏。庭有一穴蟻,形狀大如次竊赤者,而色正黑,腰節微赤,首銳足高,走最輕迅。每生致蠖及小魚(一曰蟲)入穴,輒壞垤窒穴,蓋防其逸也。自後徙居數處,更不復見此。山人程宗乂(一曰文)雲:“程執恭在易定,野中蟻樓三尺余。”

蜘蛛,道士許象之言,以盆覆寒食飯於暗室地上,入夏悉化為蜘蛛。

蜈蚣,綏安縣多蜈蚣,大者兔尋,能以氣吸兔(一云“大者能以氣吸兔”),小者吸蜥蜴,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

蠮螉,成式書齋多此蟲,蓋好窠於書卷也。或在筆管中,祝聲可聽。有時開卷視之,悉是小蜘蛛,大如蠅虎,旋以泥隔之,時方知不獨負桑蟲也。

顛當,成式書齋前,每雨後多顛當,窠(俗人所呼)深如蚓穴,網絲其中,土蓋與地平,大如榆莢。常仰捍其蓋,伺蠅蠖過也翻蓋捕之,才入復閉,與地一色,並無絲隙可尋也。其形似蜘蛛(如墻角亂糸咼中者),《爾雅》謂之王蛈蜴,《鬼谷子》謂之蛈母。秦中兒童對曰:“顛當顛當牢守門,蠮螉寇汝無處奔。”

蠅,長安秋多蠅,成式蠹書,常日讀百家五卷,頗為所擾,觸睫隱字,驅不能已。偶拂殺一焉,細視之,翼甚似蜩,冠甚似蜂。性察於腐,嗜於酒肉。按理首翼,其類有蒼者聲雄壯,負金者聲清聒,其聲在翼也。青者能敗物。巨者首如火,或曰大麻蠅,茅根所化也。

壁魚,補闕張周封言,嘗見壁上白瓜子化為白魚,因知《列子》言朽瓜為魚之義。

蛣蜣,草中有蛣蜣樹。

天牛蟲,黑甲蟲也。長安夏中,此蟲或出於離壁間必雨,成式七度驗之皆應。

異蟲,溫會在江州,與賓客看打魚。漁子一人,忽上岸狂走。溫問之,但反手指背,不能語。漁者色黑,細視之,有物如黃葉,大尺余,眼遍其上,嚙不可取,溫令燒之落。每對一眼,底有觜如釘,漁子出血數升而死,莫有識者。

冷蛇,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則以百練束之,至暑月,常鼾息不可過。玄宗詔南方取冷蛇二條賜之,蛇長數尺,色白,不螫人,執之冷如握冰。申王腹有數約,夏月置於約中,不復覺煩暑。

異蜂,有蜂如蠟蜂稍大,飛勁疾,好圓裁樹葉,卷入木竅及壁罅中作窠。成式常發壁尋之,每葉卷中實以不潔,或雲將化為蜜也。

白蜂窠,成式修竹裏私第,果園數畝。壬戌年,有蜂如麻子蜂,膠土為窠於庭前檐,大如雞卵,色正白可愛。家弟惡而壞之,其冬果釁鐘手足。《南史》言,宋明帝惡言白門。《金樓子》言,子婚日,疾風雪下,幃幕變白,以為不祥。抑知俗忌白久矣。

毒蜂,嶺南有毒菌,夜明,經雨而腐化為巨蜂,黑色,喙若鋸,長三分余。夜入人耳鼻中,斷人心系。

竹蜜蜂,蜀中有竹蜜蜂,好於野竹上結窠。窠大如雞子,有帶,長尺許。窠與蜜並紺色可愛,甘倍於常蜜。

水蛆,南中水溪澗中多有蛆,長寸余,色黑。夏深變為虻,螫人甚毒。

水蟲,象浦其川渚有水蟲,攢水食船,數十日船壞。蟲甚微細。

抱槍,水蟲也。形如蛣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搶,如棘針螯人,有毒。

負子,水蟲也。有子多負之。

避役,南中名避役,一曰二十辰蟲。狀似蛇醫,腳長,色青赤,肉鬣。暑月時見於籬壁間,俗雲見得多稱意事。其首倏忽更變為十二辰狀。成式再從兄鄩常觀之。

食膠蟲,夏月食松膠,前腳傳之,後腳聶之,內之尻中。

𧑒𧍪,形如蟬,其子如蝦,著草葉。得其子,則母飛來就之。煎食,辛而美。

竈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於竈側。俗言竈有馬,足食之兆。

謝豹,虢州有蟲名謝豹,常在深土中。司馬裴沈子常治坑獲之。小類蝦蟆,而圓如球,見人以前兩腳交覆首,如羞狀。能穴地如鼢鼠,頃刻深數尺。或出地聽謝豹鳥聲,則腦裂而死,俗因名之。

碎車蟲,狀如唧聊,蒼色,好棲高樹上,其聲如人吟嘯,終南有之。一本雲,滄州俗呼為搔前,太原有大而黑者,聲唧聊。碎車,別俗呼為沒鹽蟲也。

度古,似書帶,色類蚓,長二尺余,首如鏟,背上有黑黃衤闌,稍觸則斷。嘗趁蚓,蚓不復動,乃上蚓掩之,良久蚓化。惟腹泥如涎,有毒,雞吃輒死。俗呼土蟲。

雷蜞,大如蚓,以物觸之乃蹙縮,圓轉若鞠。良久引首,鞠形漸小,復如蚓焉。或雲嚙人毒甚。

矛,蛇頭鱉身,入水緣樹木,生嶺南,南人渭之矛。膏至利,銅瓦器貯浸出,惟雞卵殼盛之不漏。主腫毒。

藍蛇,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出梧州陳家洞。南人以首合毒藥,謂之藍藥,藥人立死。取尾為臘,反解毒藥。

蚺蛇,長十丈,常吞鹿,消盡,乃繞樹出骨。養創時肪腴甚美。或以婦人衣投之,則蟠而不起。其膽上旬近頭,中旬在心,下旬近尾。

蠍,鼠負蟲巨者多化為蠍。蠍子多負於背,成式嘗見一蠍負十余子,子色猶白,才如稻粒。成式嘗見張希復言,陳州古倉有蠍,形如錢,螫人必死。’江南舊無蠍,開元初,嘗有一主簿,竹筒盛過江,至今江南往往亦有,俗呼為主簿蟲。蠍常為蝸所食,以跡規之,蠍不復去。舊說過滿百,為蠍所螫。蠍前謂之螫,後謂之蠆。

虱,舊說虱蟲飲赤龍所浴水則愈。虱惡水銀。人有病虱者,雖香衣沐浴不得已。道士崔白言,荊州秀才張告,嘗捫得兩頭虱。有草生山足濕處,葉如百合,對葉獨莖,莖微赤,高一二尺,名虱建草,能去蟣虱。有水竹,葉如竹,生水中,短小,亦治虱。

蝗,荊州有帛師,號法通,本安西人。少於東天竺出家,言蝗蟲腹下有梵字,或白天下來者,乃忉利天梵天來者。西域驗其字作木天壇法禳之。今蝗蟲首有“王”字,固自不可曉。或言魚子變,近之矣。舊言蟲食谷者,部吏所致,侵漁百姓則蟲食谷。蟲身黑頭赤,武吏也。頭黑身赤,儒吏也。

野狐鼻涕,螵蛸也,俗呼為野狐鼻涕。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