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醫貫/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八味丸方

[编辑]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衰憊。臍腹疼痛。夜多溲溺等証。

熟地黃八兩用真生懷慶酒洗淨浸一宿柳木甑砂鍋上蒸半日曬乾再蒸再曬九次為度臨用搗膏 山藥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丹皮三兩 白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附子一兩

制附子法。附子重一兩三四錢。有蓮花瓣。頭圓底平者佳。備童便五六碗。浸五七日。候透潤。揭皮切作四塊。仍浸三四日。用粗紙數層包之。浸濕煨灰火中。取出切片。查看有白星者。仍用新瓦上炙熱。至無星為度。如急欲用。即切大片。用童便煮三四沸。熱瓦上炮熟用之。

八味丸。乃張仲景所制之方也。聖惠云。能伐腎邪。皆君主之藥。宜加減用。加減不根據易老亦不效。今人有加人參者。人參乃是脾經藥。到不得腎經。有加黃柏知母者。有欲減澤瀉者。皆不知立方本意也。

六味加五味子名曰都氣丸。述類象形之意也。

錢氏減桂附。名曰六味地黃丸。以治小兒。以小兒純陽。故減桂附。

楊氏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名曰加減八味丸。

丹溪有三一腎氣丸。獨此方不可用。

仲景有金匱腎氣丸。

益陰地黃丸。治目病火衰者。濟陰地黃丸。治目病有火者。二方見原機啟微。

易老云。八味丸治脈耗而虛。西北二方之劑也。金弱木勝。水少火虧。或脈鼓按之有力。服之亦效。

何也。答曰。諸緊為寒。火虧也。為內虛水少。為木勝金弱。故服之亦效。

張仲景八味丸用澤瀉論

出東垣十書

張仲景八味丸用澤瀉。寇宗 本草衍義云。不過接引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王海藏韙之。愚謂八味丸。以地黃為君而以餘藥佐之。非止為補血之劑。蓋兼補氣也。若專為補腎而入腎經。則地黃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腎經之藥。固不待夫澤瀉之接引而後至也。其附子乃右命門之藥。浮中沉無所不至。又謂通行諸經引用藥。官桂能補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腎命門藥也。然則桂附。亦不待夫澤瀉之接引而後至矣。且澤瀉雖曰咸以瀉腎。乃瀉腎邪。非瀉腎之本也。故五苓散用澤瀉者。詎非瀉腎邪乎。白茯苓亦伐腎邪。即所以補正耳。是則八味丸之用澤瀉者。非為接引諸藥瀉腎邪。蓋取其養五髒。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五勞之功。

寇氏又何疑耶。且澤瀉固能瀉腎。然從於諸補藥之中。雖欲瀉之。而力莫能施矣。其妙為何如。

餘所以諄諄於此方者。蓋深知仲景為立方之祖。的認此方為治腎之要。毫不敢私意增減。今人或以脾胃藥雜之。或以寒涼加之。皆不知立方之本意也。余特將仲景立意之奧旨。闡發於各條門下。

水火論

[编辑]

坎乾水也。氣也。即小而井。大而海也。兌坤水也。形也。即微而露。大而雨也。一陽陷於二陰為坎。坎以水氣潛行地中。為萬物受命根本。故曰潤萬物者。莫潤乎水。一陰上徹於二陽為兌。兌以有形之水。普施於萬物之上。為資生之利澤。故曰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明此二水。

可以悟治火之道矣。心火者。有形之火也。相火者。無形之火也。無形之火內燥熱而津液枯。以五行有形之兌水制之者。權也。吾身自有上池真水。氣也。無形者也。以無形之水沃無形之火。當而可久者也。

是為真水真火。升降既宜。而成既濟矣。醫家不悟先天太極之真體。不窮無形水火之妙用。而不能用六味八味之神劑者。其於醫理。尚欠太半。

陳希夷正易消息曰。坎乾水也。氣也。一陽陷於二陰為坎。坎以水氣。潛行地中。為萬物受命根本。故曰潤萬物者。莫潤乎水。蓋潤液也。氣之液也。月令於仲秋乃云。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是水之涸。

地之死也。於仲冬乃云。水泉動。然而是月一陽生。是水之動。地之生也。由斯而觀。不過欲人脫死地而求生地。凡舉動先自潛固根本以待。後乃能萬應而萬舉萬勝。明其理也。

六味丸

一名地黃丸 治腎虛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涎。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痛。

腰腿痿軟等証。及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又治腎陰虛弱。

津液不降。敗濁為痰。或致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氣之虛脫。為養氣滋腎。制火導水。使機關利而脾土健實。

熟地黃八兩杵膏 山茱萸肉 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 上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鹽湯下。凡服須空腹。服畢少時。便以美膳壓之。使不得停留胃中。直至下元。以瀉衝逆也。

六味丸說

腎虛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腎中非獨水也。命門之火並焉。腎不虛。則水足以制火。虛則火無所制。而熱証生矣。名之曰陰虛火動。河間氏所謂腎虛則熱是也。今人足心熱。陰股熱。腰脊痛。率是此証。乃咳血之漸也。熟地黃山茱萸。味濃者也。經曰。味濃為陰中之陰。故能滋少陰補腎水。澤瀉味咸。咸先入腎。地黃山藥澤瀉。皆潤物也。腎惡燥。須此潤之。此方所補之水。無形之水。物之潤者亦無形。故用之。丹皮者。牡丹之根皮也。丹者南方之火色。牡而非牝屬陽。味苦辛。故入腎而斂陰火。益少陰。平虛熱。茯苓味甘而淡者也。

甘從土化。土能防水。淡能滲洩。故用之以制水髒之邪。且益脾胃而培萬物之母。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即此藥也。

八味丸說

君子觀象於坎。而知腎中具水火之道焉。夫一陽居於二陰為坎。此人生與天地相似也。今人入房盛而陽事易舉者。陰虛火動也。陽事先痿者。命門火衰也。真水竭則隆冬不寒。真火息則盛夏不熱。是方也。熟地山萸丹皮澤瀉山藥茯苓。皆濡潤之品。所以能壯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潤之物。能於水中補火。所以益火之原。水火得其養。則腎氣複其天矣。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即此方也。蓋益脾胃而培萬物之母。其利溥矣。

滋降火論

[编辑]

節齋云。人之一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況節欲者少。縱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癆瘵咳嗽咯血吐血等証作矣。故宜常補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故丹溪先生。發明補陰之說。謂專補左尺腎水也。古方滋補藥。皆兼補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虛。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補。依舊火勝於水。只補其左制其右。

庶得水火相平也。右尺相火。固不可衰。若果相火衰者。方宜補火。但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之八九。火衰成病者。百無一二。且少年腎水正旺。似不必補。然慾心正熾。妄用太過。至於中年。慾心雖減。然少年斲喪既多。

焉得復實。及至老年。天真漸絕。只有孤陽。故補陰之藥。自少至老。不可缺也。節齋先生發明先聖之旨。以正千載之訛。其功盛哉。但水衰者固多。火衰者亦不少。先天稟賦若薄者。雖童子尚有火衰之証。焉可獨補水哉。

況補陰丸中。以黃柏知母為君。天麥門冬為佐。蓋黃柏苦寒泄水。天門寒冷損胃。服之者。不惟不能補水。而且有損於腎。故滋陰降火者。乃謂滋其陰。則火自降。當串講。不必降火也。然二尺各有陰陽水火互相生化。當於二髒中各分陰陽虛實。求其所屬而平之。若左尺脈虛弱而細數者。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者。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先天之化源。實萬世無窮之利。自世之補陰者。率用黃柏知母。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無遺憾於世。

予特表而出之。以廣前人之未備。使醫者病者加意於六味八味二方云。

附錄十補丸

治腎虛冷。足寒膝軟。

五味子 附子各二兩 山萸 山藥 丹皮 桂心 茯苓 澤瀉 制鹿茸各一兩

相火龍雷論

[编辑]

火有人火。有相火。人火者。所謂燎原之火也。遇草而 。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

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雷火也。得濕則 。遇水則燔。不知其性而以水折之。以濕攻之。適足以光焰燭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以火逐之。則焰灼自消。炎光撲滅。古書瀉火之法。意蓋如此。今人率以黃柏治相火。殊不知此相火者。寄於肝腎之間。此乃水中之火。龍雷之火也。

若用黃柏苦寒之藥。又是水滅濕伏。龍雷之火愈發矣。龍雷之火。每當濃陰驟雨之時。火焰愈熾。或燒毀房屋。或擊碎木石。其勢誠不可抗。惟太陽一照。火自消滅。此得水則熾。得火則滅之一驗也。

又問龍雷何以五六月而啟發。九十月而歸藏。蓋冬時陽氣在水土之下。龍雷就其火氣而居於下。夏時陰氣在下。龍雷不能安其身而出於上。明於此義。故惟八味丸桂附與相火同氣。直入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而歸原。即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世人皆曰降火。而予獨以地黃滋養水中之火。世人皆曰滅火。而予獨以桂附溫補天真之火。千載不明之論。予獨表而出之。高明以為何如。

震本坤體。陽自外來交之。有動乎情慾之象。是以聖人於。卦中。凡涉乎震體者。取義尤嚴。 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在復則曰先王以至日閉關。欲其復之靜也。在隨則曰向晦入晏。

意欲其居之安也。在頤則曰慎言語。節飲食。欲其養之正也。明乎此義。而相火不藥自伏矣。

陰虛發熱論

[编辑]

世間發熱類傷寒者數種。治各不同。傷寒傷風及寒疫也。則用仲景法。溫病及瘟疫也。則用河間法。此皆論外感者也。今人一見發熱。皆認作傷寒。率用汗藥以發其表。汗後不解。又用表藥以涼其肌。柴胡涼膈白虎雙解等湯。雜然並進。若是虛証。豈不殆哉。自東垣出。而發內傷補中益氣之論。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至於勞心好色。內傷真陰。真陰既傷。則陽無所附。

故亦發熱其人必面赤煩躁。口渴引飲。骨痛脈數而大。或尺數而無力者是也。惟丹溪發明補陰之說。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世襲相因。屢用不效何耶。蓋因陰字認不真。誤以血為陰耳。當作腎中之真陰。即先天也。內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王太僕先生注云。大寒而盛。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大熱而盛。寒之不寒。是無水也。又云。倏忽往來。時發時止。是無火也。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時節而動。是無水也。當求其屬而主之。無火者。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宜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必須六味八味二丸。出入增減。以補真陰。屢用屢效。若泥黃柏知母苦寒之說。必致損傷脾陰而斃者。不可勝舉。大抵病熱作渴。飲冷便秘。此屬實熱。人皆知之。或惡寒發熱。引衣蜷臥。四肢逆冷。大便清利。此屬真寒。人亦易知。至於煩擾狂越。不欲近衣。欲坐臥泥水中。此屬假熱之証。其甚者。

煩極發燥。渴飲不絕。舌如芒刺。兩唇燥裂。面如塗朱。身如焚燎。足心如烙。吐痰如湧。喘急大便秘結。小便淋瀝。三部脈洪大而無倫。當是時也。卻似承氣証。承氣入口即斃。卻似白虎証。白虎下咽即亡。若用二丸。緩不濟事。急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以水頓煎五六碗。水冷與飲。諸証自退。翌日必畏寒脈脫。是無火也。當補其陽。急以附子八味丸料。煎服自愈。此証與脈俱變其常。而不以常法治之者也。若有產後。及大失血後。陰血暴傷。必大發熱。亦名陰虛發熱。此陰字正謂氣血之陰。若以涼藥正治立斃。正所謂象白虎湯証。誤服白虎湯必死。當此之時。偏不用四物湯。有形之血。不能速化。幾希之氣。所宜急固。須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使無形生出有形來。此陽生陰長之妙用。不可不知也。或問曰。子之論則詳矣。氣虛血虛。均是內傷。何以辨之。予曰。悉乎子之問也。蓋陰虛者。面必赤。無根之火。載於上也。若是陽証。火入於內。面必不赤。其口渴者。腎水乾枯。引水自救也。

但口雖渴。而舌必滑。脈雖數而尺必無力。甚者尺雖洪數。而按之必不鼓。此為辯耳。雖然若問其人曾服過涼藥。脈亦有力而鼓指矣。戴復庵云。服涼藥而脈反加數者。火鬱也。宜升宜補。切忌寒涼。犯之必死。臨証之工。更宜詳辨。毫釐之差。柱人性命。慎哉慎哉。

痰論

[编辑]

王節齋云。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然以治濕痰寒痰則是矣。若夫陰火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鬱。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凝結而成痰。腥穢稠濁。甚則有帶血而出者。此非中焦脾胃濕痰寒痰之所比。亦非半夏枳殼南星之所治。惟用清氣化痰。須有效耳。噫。節齋論痰而首揭痰之本於腎。可為發前人所未發。惜乎啟其端而未竟其說。其所制之方。皆治標之藥。而其中寒涼之品甚多。多致損胃。惟仲景先生云。氣虛有痰。用腎氣丸補而逐之。吳茭山諸証辨疑又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

此二公者。真開後學之蒙聵。濟無窮之夭枉。蓋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如水逆行。洪水汎濫而為痰。是無火者也。故用八味丸。以補腎火。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於腎者。猶龍火之出於海。龍興而水附。動於肝者。猶雷火之出於地。疾風豪雨。水隨波湧而為痰。是有火者也。故用六味丸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者也。然有火無火之痰。何以辨之。曰無火者純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為別耳。善用者。若能於腎虛者。先以六味八味。壯水之主益火之原。復以四君子或六君子。補脾以制水。於脾虛者。既補中理中。

又能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子母互相生克。而於治痰之道。其庶幾矣。

龐安常有言。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徭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當以潤劑。如門冬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原出而不納則積。積而不散則痰生焉。八味丸主之。龐公之見甚確。錄之以為案。

蒙筌謂地黃泥膈生痰。為痰門禁藥。以姜汁炒之。嗟乎。若以姜汁炒之。則變為辛燥。地黃無用矣。蓋地黃正取其濡潤之品。能入腎經。若雜於脾胃藥中。土惡濕。安得不泥膈生痰。八味六味丸中諸品。皆少陰經的藥。群隊相引。直入下焦。名曰水泛為痰之聖藥。空腹服之。壓以美膳。不留胃中。此仲景制方立法之妙。何必固疑。

咳嗽論

[编辑]

咳謂無痰而有聲。嗽是有痰而有聲。雖分六腑五髒之殊。而其要皆主於肺。蓋肺為清虛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又肺為嬌髒。畏熱畏寒。火刑金故嗽。水冷金寒亦嗽。故咳嗽者。必責之肺。而治之之法。不在於肺。而在於脾。不專在脾。而反歸重於腎。蓋脾者。肺之母。腎者。肺之子。故虛則補其母。虛則補其子也。

如外感風寒而咳嗽者。今人率以麻黃枳殼紫蘇之類。發散表邪。謂從表而入者。自表而出。如果系形氣病氣俱實者。一汗而愈。若形氣病氣稍虛者。宜以補脾為主。而佐以解表之藥。何以故。蓋肺主皮毛。惟其虛也。

故湊理不密。風邪易以入之。若肺不虛。邪何從而入耶。古人所以制參蘇飲中必有參。桂枝湯中有芍藥甘草。解表中兼實脾也。脾實則肺金有養。皮毛有衛。已入之邪易以出。後來之邪。無自而入矣。若專以解表。則肺氣益虛。腠理益疏。外邪乘間而來者。何時而已耶。須以人參黃 甘草以補脾。兼桂枝以驅邪。此予謂不治肺而治脾。虛則補其母之義也。

仁齋直指云。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當以地黃丸安腎丸主之。母徒從事於肺。此虛則補子之義也。餘又有說焉。

五行之間。惟肺腎二藏。母盛而子宮受邪。何則。肺主氣。肺有熱。則氣得熱而上蒸。不能下生於腎。而腎受邪矣。腎既受邪。則肺益病。此又何也。蓋母藏子宮。子隱母胎。凡人肺金之氣。夜臥則歸藏於腎水之中。今因肺受心火之邪。欲下避水中。而腎水乾枯有火。無可容之地。於是復上而病矣。

有火爍肺金而咳嗽者。宜清金降火。今之醫書中。論清金降火者。以黃芩天麥冬桑白皮清肺金。以黃連降心火。石膏降胃火。以四物黃柏知母降陰火。謂枳半燥泄傷陰。易用貝母栝蔞竹瀝枇杷葉以潤肺而化痰。

以上治法。豈不平正通達耶。殊不知清金降火之理。似是而實非。補北方。正所以瀉南方也。滋其陰。即所以降火也。獨不觀啟玄子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乎。予相火論。及滋陰降火論中。已詳言黃柏知母之不宜用。與夫寒涼諸藥之害矣。予又有說焉。王節齋云。凡酒色過度。損傷肺腎真陰者。不可服參 。

服之過多則死。蓋恐陽旺而陰消也。自此說行。而世之治陰虛咳嗽者。視參 如砒毒。以黃柏知母為靈丹。使患此証而服此藥者。百無一生。良可悲也。有能寡慾而不服藥者。反可綿延得活。可見非病不可治。

乃治病之不如法也。蓋病本起於房勞太過。虧損真陰。陰虛而火上。火上而刑金故咳。咳則金不能不傷矣。

予先以壯水之主之藥。如六味地黃之類。補其真陰。使水升而火降。隨即以參 救肺之品。以補腎之母。使金水相生而病易愈矣。世之用寒涼者。膚淺庸工。固不必齒。間有知用參 者。不知先壯水以鎮火。

而遽投參 以補陽。反使陽火愈旺。而金益受傷。豈藥之罪哉。此所謂不識先後著者也。

有脾胃先虛。土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子來乘母而嗽者矣。又有初雖起於心火刑金。因誤服寒涼。以致脾土受傷。肺益虛而嗽者。乃火位之下。水氣承之。子來救母。腎水復火之仇。寒水挾木勢而上侵於肺胃。水冷金寒故嗽。前病未除。新病愈甚。粗工不達此義。尚謂痰火難除。寒涼倍進。豈不殆哉。斯時也。須用六君子湯加炮姜。以補脾肺。八味丸以樸土母。而引水歸原。此等治咳嗽之法。幸同志者加之意焉。

金匱云。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此論外感。

有嗽而聲啞者。蓋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實則清之。破則補之。皆治肺之事也。又須知少陰之絡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肺為之標。本虛則標弱。故聲亂咽嘶。舌萎聲不能前。出仲景傷寒書。

一男子年五十餘歲。病傷寒咳嗽。喉中聲如 。與獨參湯。一服而 聲除。至二三服而咳嗽亦漸退。服二三斤病始全愈。此陽虛之案。

衍義云。有暴嗽服諸藥不效。或教之進生料鹿茸丸大菟絲子丸方愈。有本有標。卻不可以其暴嗽。而疑驟補之非。所以易愈者。亦覺之早故也。此陰虛之案。

有一等干咳嗽者。丹溪云。乾咳嗽極難治。此係火鬱之証。乃痰鬱其火。邪在中。用逍遙散以開之。下用補陰之劑而愈。

吐血論

[编辑]

問。吐血多起於咳嗽。嗽血者。肺病也。方家多以止嗽藥治肺兼治血而不效。何也。曰。諸書雖分咳血嗽血出於肺。咯血唾血出於腎。餘謂咳嗽咯唾皆出腎。蓋腎脈入肺。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二髒相連。病則俱病。而其根在腎。腎中有火有水。水乾火燃。陰火刑金。故咳。水挾相火而上化為痰。入於肺。肺為清虛之府。一物不容。故嗽。中有痰唾帶血而出者。腎水從相火炎上之血也。豈可以咳嗽獨歸之肺耶。褚氏遺書津潤論云。天地定位。水位乎中。人肖天地。亦有水焉。在上為痰。在下為水。伏皮為血。從毛竅中出為汗。可見痰也水也血也。一物也。血之帶痰而出者。乃腎水挾相火炎上也。又云。服寒涼百不一生。飲溲溺百不一死。童便一味。可謂治血之要。然但暴發之際。用之以為降火消瘀之急劑則可。若多服。

亦能損胃。褚氏特甚言寒涼之不可用耳。曰若是。則黃柏知母。既所禁用。童便又不宜多服。治之當如何。曰惟六味地黃。獨補腎水。性不寒涼。不損脾胃。久服則水升火降而愈。又須用人參救肺補胃藥收功。使金能生水。蓋滋其化源也。

又有一等腎水泛上。上侵於肺。水冷金寒。故咳嗽。肺氣受傷。血無所附。故亦吐血。醫見嗽血者火也。

以寒折之。病者危而危者斃矣。須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引水歸原。次用理中湯補脾胃。以補肺之母。使土能剋水。則腎水歸原。而血復其位矣。

以上論陰虛吐血者。用補天之法。若陽虛吐血。與夫六淫七情所致。各各不同。餘另有絳雪丹書。專論血症。逐一可考。茲不能悉。今有一單方。只是節慾。不但節慾。直須絕慾。不絕慾。而徒恃乎藥。

未有能生者也。

喘論

[编辑]

喘與氣短不同。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抬肩。似呻吟而無痛。呼吸雖急而無痰聲。宜詳辨之。丹溪云。須分虛實新久。久病是氣虛。宜補之。新病是氣實。宜瀉之。

愚按喘與短氣分。則短氣是虛。喘是實。然而喘多有不足者。短氣間亦有有餘者。新病亦有本虛者。不可執論也。

金匱云。實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塞。若寸沉實。宜瀉肺。虛喘者腎虛。先覺呼吸短氣。兩脅脹滿。左尺大而虛。宜補腎。此腎虛証非新病虛者乎。

邪喘者。由肺受邪。伏於肺中。關竅不通。呼吸不利。若寸沉而緊。此外感也。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身熱退而喘定。此鬱証。人所難知。非短氣中之有餘乎。

論人之五髒。皆有上氣。而肺為之主。居於上而為五髒之華蓋。通榮衛。合陰陽。升降往來。無過不及。

何病之有。若為風寒暑濕所侵。則肺氣脹滿而為喘。呼吸迫促。坐臥不安。或七情內傷。鬱而生痰。或脾胃俱虛。不能攝養。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

真知其風寒也。則用仲景青龍湯。真知其暑也。則用白虎湯。真知其濕也。則用勝濕湯。真知其七情鬱結也。則用四磨四七湯。又有木鬱火鬱土鬱金鬱水鬱。皆能致喘。治者察之。以上俱屬有餘之証。

東垣云。病機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辯云傷寒家論喘。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表。寒變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於上。又云。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於上而成喘。宜以甘寒之劑治之。飲食不節。

喜怒勞役不時。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 脹腹滿。咳喘嘔食不下。宜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脈經云。肺盛有餘。則咳嗽上氣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係在下焦。非屬上也。觀東垣之辯。可見起於傷寒者有餘之邪。雜病者。不足之邪。自是標本判然條析。如遇標病。或汗或吐或下。一藥而痰去喘定。奏功如神。粗工以其奏功如神也。執而概施之不足之証。豈不殆哉。婁全善云。凡下痰定喘諸方。

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之。下之必反劇而死。

經云。諸喘皆屬於上。又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故河間敘喘病在於熱條下。華佗云。肺氣盛為喘。活人書云。氣有餘則喘。後代集証類方。不過遵此而已。獨王海藏辯云。氣盛當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與有餘。則清肅下行。豈複為喘。以其火入於肺。炎爍真陰。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所言盛與有餘者。非肺之氣也。肺中之火也。海藏之辯。超出前人。發千古之精奧。惜乎起其端。未竟其火之所由來。愚謂火之有餘。

水之不足也。陽之有餘。陰之不足也。凡諸逆衝上之火。皆下焦衝任相火。出於肝腎者也。故曰衝逆。腎水虛衰。相火偏勝。壯火食氣。銷鑠肺金。烏得而不喘焉。丹溪云。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如挾痰喘者。四物加枳殼半夏。補陰以化痰。夫謂陰虛發喘。丹溪實發前人之所未發。但如此治法。實流弊於後人。蓋陰虛者。腎中之真陰虛也。豈四物湯陰血之謂乎。其火起者。下焦龍雷之火也。豈寒涼所能降乎。其間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有痰者。水挾木火而上也。豈竹瀝枳半之能化乎。須用六味地黃。加門冬五味大劑煎飲。以壯水之主。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蓋緣陰水虛故有火。有火則有痰。有痰則咳嗽。咳嗽之甚則喘。當與前陰虛相火論參看。

又有一等。似火而非火。似喘而非喘者。經曰。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根據歸。故上氣喘也。黃帝針經云。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氣逆。陽明之氣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

真元耗損。喘出於腎氣之上奔。其人平日若無病。但覺氣喘。非氣喘也。乃氣不歸元也。視其外証。四肢厥逆。面赤而煩燥惡熱。似火非火也。乃命門真元之火。離其宮而不歸也。察其脈兩寸雖浮大而數。兩尺微而無力。或似有而無為辨耳。不知者以其有火也。少用涼藥以清之。以其喘急難禁也。佐以四磨之類以寬之。下咽之後。似覺稍快。少頃依然。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甚有見其稍快。誤認藥力欠到。倍進寒涼快氣之劑。立見其斃矣。何也。蓋陰虛至喘。去死不遠矣。幸幾希一線牽帶在命門之根。尚爾留連。善治者。能求其緒。而以助元接真鎮墜之藥。俾其返本歸原。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峻驟也。且先以八味丸安腎丸養正丹之類。

煎人參生脈散送下。覺氣若稍定。然後以大劑參 補劑。加破故紙阿膠牛膝等。以鎮於下。又以八味丸加河車為丸。日夜遇飢則吞服方可。然猶未也。須遠房幃。絕色慾。經年積月。方可保全。不守此禁。終亦必亡而已。予論至此。可為寒心。聰明男子。當自治未病。毋蹈此危機。

又有一等火鬱之証。六脈微澀。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氣促而喘。卻似有餘。而脈不緊數。欲作陰虛。而按尺鼓指。此為蓄鬱已久。陽氣拂遏。不能營運於表。以致身冷脈微而悶亂喘急。當此之時。不可以寒藥下之。又不可以熱藥投之。惟逍遙散加茱連之類。宣散蓄熱。得汗而愈。愈後仍以六味地黃。養陰和陽方佳。此謂火鬱則發之。木鬱則達之。即金匱所云六脈沉伏。宜發散。則熱退而喘定是也。經曰。火鬱之發。民病少氣。治以諸涼。或問喘者多不能臥何也。素問逆調論云。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經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東垣云。病患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逆行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流通也。

仲景云。短氣皆屬飲。金匱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木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以上詳論陰虛發喘之証治。若陽虛致喘。東垣已詳盡矣。外感發喘。仲景已詳盡矣。茲為補天立論。故加意於六味八味云。

喉咽痛論

[编辑]

喉與咽不同。喉者肺脘。呼吸之門戶。主出而不納。咽者胃脘。水穀之道路。主納而不出。蓋喉咽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緊關橐籥也。經曰。足少陰所生病者。口渴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素問云。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納食。又曰。足少陰之絡。循喉嚨。通舌本。凡喉痛者。皆少陰之病。但有寒熱虛實之分。少陰之火。直如奔馬。逆衝於上。到此咽喉緊鎖處。氣鬱結而不得舒。故或腫或痛也。其証必內熱口乾面赤。痰涎湧上。其尺脈必數而無力。蓋緣腎水虧損。相火無制而然。須用六味地黃門冬五味大劑作湯服之。又有色慾過度。元陽虧損。無根之火。遊行無制。客於咽喉者。須八味腎氣丸大劑煎成。冰冷與飲。

使引火歸原。庶幾可救。此論陰虛咽痛者。如此治法。正褚氏所謂上病療下也。人之喉咽如曲突。曲突火炎。

若以水自上灌下。曲突立爆烈矣。惟灶床下以盆水煦之。上炎即熄。此上病燎下之一驗也。其間有乳鵝纏喉二名不同。腫於咽兩旁者。為雙鵝。腫於一邊者為單鵝。治法用鵝翎蘸米醋攪喉中。去盡痰涎。復以鵝翎探吐之。令著實一咯。咯破鵝中紫血即潰。或紫金錠磨下即愈。甚而不散者。上以小刀刺出紫血即愈。

古方有刺少商穴法甚好。刀針刺血。急則用之。然亦有不宜用者。薛案云。一人年五十。咽喉腫痛。或針去血。神思雖清。尺脈洪數而無倫。次按之微細如無。餘曰。有形而無痛。戴陽之類也。當峻補其陰。今反傷陰血必死。已而果歿。引此一案。以為粗工輕用刀針之戒。

纏喉風者。腫透達於外。且麻且癢且痛。可用謙甫解毒雄黃丸。

解毒雄黃丸

雄黃一錢 鬱金一分 巴豆十四粒去油皮 醋糊丸。綠豆大。熱茶送下。吐頑痰立蘇。未吐再服。

古方有用巴豆油。攤紙作燃子。點火吹滅。以煙熏鼻中。實時口鼻流涎。牙關自開。即用此搐患處愈。有一等陽虛咽痛者。口舌生瘡。遇勞益甚。其脈必浮大。此脾肺氣虛。膀胱虛熱。須以理中湯加山藥山茱萸服乃痊。有上焦風熱者。用荊防敗毒散效。有咽喉腫痛。作渴飲冷。大便秘結。六脈俱實。必下之乃愈。

可用防風通聖散。今人虛熱者多。實熱者少。如此証不多得。此法不可輕用。又有急喉痺者。其聲如鼾。痰如拽鋸。此為肺絕之候。速熬人參膏。用竹瀝姜汁同調服。如未即得膏。速煎獨參湯服。早者十全七八。次則十救四五。遲則不救。

丹溪云。咽喉腫痛。有陰虛陽氣飛越。痰結在上者。脈必浮大。重取必澀。其去死不遠。宜獨參湯濃煎細細飲之。如作實証治。禍在反掌矣。仲景云。少陰客熱咽痛。用甘草湯。少陰寒熱相搏。用桔梗湯。少陰客寒咽痛。用半夏散及湯。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少陰陰虛客熱不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世人但知熱咽痛。而不知有寒咽痛。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咽腫頷腫。陳藏器用附子去皮臍。炮裂切片。以蜜塗炙。令蜜入內。噙咽其津。甘味盡。再換一片噙之。

仲景云。下利清穀。裏寒外熱。脈微欲絕。面赤咽痛。用通脈四逆湯。蓋以冬月伏寒在於腎經。發則咽痛下利。附子湯溫其經則愈。又有司天運氣。其年鄉村相染。若惡寒者。多是暴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鬱於內。

切忌膽礬酸寒之劑點喉。反使陽鬱結不伸。又忌硝黃等寒劑下之。反使陽下陷入裏。則禍不旋踵矣。須用表散之劑。若仲景甘桔湯之類。又有陽毒咽痛。用升麻湯。陰毒咽痛。用甘草湯。方見金匱要略及千金方中。

咽痛用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絲如髮。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掛到咽門。而口中飲食不入。須用牛膝根直而獨條者。洗淨入米醋四五滴。同研細。就鼻孔滴二三點入內去。則紅絲斷而珠破。

其病立安。又有喉間作痛。潰爛日久不愈。此必楊梅瘡毒。須以萆 即土茯苓湯為主。

眼目論

[编辑]

經曰。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腎藏精。故治目者。以腎為主。目雖肝之竅。

子母相生。腎肝同一治也。

華元化云。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氣、真血、真精。此滋目之源液也。神膏者。目內包涵膏液。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積而成者。能涵養瞳神。衰則有損。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目上潤澤之水是也。水衰則有火勝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輸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眇之危。虧者多。盈者少。是以世無全精之目。神光者。原於命門。通於膽。

發於心火之用事也。火衰則有昏瞑之患。火炎則有焚燥之殃。雖有兩心而無正輸。心君主也。通於大 。故大赤者。實火也。命門為小心。小心相火也。代君行令。通於小 。故小 赤者。虛火也。若君主拱默。則相火自然清寧矣。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滋目注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易行之血。即天一所主之水。

故謂之真也。真氣者。即目之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真精者。乃先天元氣所化精汁。起於腎。施於膽。而後及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損。目則病矣。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有清脆肉。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點黑瑩。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照鑒視。空闊無窮者。是曰水輸。內應於腎。北方壬癸亥子水也。五輸之中。惟瞳神乃照。或曰瞳神水耶氣耶血耶膏耶。曰非氣非血非水非膏。乃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蘊。水火之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神即維持。喻以日月。理實同之。男子右目不如左目精華。女子左目不如右目光彩。此皆各得其陰陽氣血之正也。

許學士云。經曰。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又曰。少陰所謂起則目KTKT無所見者。陰內奪。故目KT KT 無所見也。此蓋房勞目昏也。左腎陰虛。益陰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右腎陽虛。補腎丸八味地黃丸。

東垣云。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有餘。陰氣不足也。海藏云。目能遠視。責其有火。不能近視。責其無水。秘要云。陰精不足。陽光有餘。病於水者。故光華發見散亂。而不能收斂近視。治之在心腎。心腎平。則水火調而陰陽和。夫水之所化為血。在身為津液。在目為膏汁。若貪淫恣慾。飢飽失節。形脈勞甚。過於悲泣。能斲耗陰精。陰精虧則陽火盛。火性炎而發見。陰精不能制伏挽回。故越於外而遠照。反不能近之而視也。治之當如何。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東垣云。能近視不能遠視。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也。海藏云。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秘要云。此証非謂稟成近窺之病。乃平昔無病。素能遠視。而忽然不能者也。蓋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者。故光華不能發越於外。而畏斂近視耳。治之在膽腎。膽腎足則木火通明。神氣宣暢。而精光遠達矣。夫火之所用為氣。在身為威儀。在目為神光。若縱恣色慾。喪其元陽。元陽既憊。則雲霾陰翳。腎中之陰水。僅足以回光自照耳。焉能健運精汁。以滋於膽。而使水中之火。遠布於空中耶。治之當何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以上之証。皆陰弱不能配陽。內障之病。其病無眵淚痛癢羞明緊澀之証。初但昏如霧露中行。漸空中有黑花。又漸暗。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遂為廢疾。患者皆宜培養先天根本。乘其初時而治之。況此病最難療。

服藥必積歲月。絕酒色淫慾。毋飢飽勞役。驅七情五賊。庶幾有效。不然必廢。終不復也。世不知此。始曰目昏無傷。略不經意。及病成。醫亦不識。直曰熱致。竟用涼藥。殊不知涼藥傷胃。況涼為秋為金。

肝為春為木。又傷肝矣。往往致廢而後已。病者不悟藥之過。諉之曰命也。醫者亦不自悟。而曰病拙。悲夫。

又有陽虛不能抗陰者。若因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脾胃虛弱。下陷於腎肝。濁陰不能下降。清陽不能上升。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令人耳目不明。夫五髒六腑之精。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此精字乃飲食所化之精。非天一之元精也。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氣之宗也。故脾虛則五髒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況胃氣下陷於腎肝。名曰重強。相火挾心火而妄行。百脈沸騰。血脈逆上而目病矣。

若兩目暗昏。四肢不怠者。用東垣益氣聰明湯。若兩目緊小羞明畏日者。或視物無力。肢體倦怠。或手足麻木。乃脾肺氣虛。不能上行也。用神效黃 湯。若病後。或日晡。或燈下。不能視者。陽虛下陷也。用決明夜光丸。或升麻鎮陰湯。

張子和雲。目不因火則不病。白輪病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脾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但子和一味寒涼治火。餘獨補水以配火。亦一句可了。至於六淫七情錯雜諸証。詳倪仲賢原機啟微。此書甚好。而薛立齋又為之參補。深明壯水之主。益火之原。甚有益於治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