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傳/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金鐘傳
◀上一回 第十五回 講因果大眾驚心 說菩提沙門叩問 下一回▶

  話說悟澈下座,為申李二人辦齋,李金華道:「初次相見,既聆教言,怎又叨饒?」悟澈道:「二位不必推辭,貧僧欲與先生結未來之緣。況賜光以後,尚有數言仍求斟酌。」申孝思道:「老和尚執意賜齋,只好從命。」

  說罷,讓至客座,悟澈相陪。不多時齋飯齊備,不過是山菽野菜。悟澈道:「寺中無佳味,二位多多包含。」金華道:「者正是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況且山珍海錯,*鱉鮮魚,一入喉中,化為何物?」孝思道:「葷素俱是一樣的了。」悟澈道:「者皆是未則,不過不忍之心,難以昏昧。古語云:『今生吃他,來生吃我。』人不放生而殺生,是害物乎,害己乎,如此冤報何日能解,凡貪口腹者,當永戒之。誠哉是言。若有德馨,降伏得住,似亦無妨。然釋家亦不可借口成詞。」

  說話之間,飯食已訖,小沙彌獻茶已畢。悟澈道:「前曾言及報應,者報應即是因果之果。所作為善有善果,所作為惡有惡果,此等話頭,惟僧家最宜深知。俗家或不信神佛,何必與之言報。僧家既然出家,為佛家弟子,焉得不信神佛?若是不信,出家做甚麼?雖然出家,亦應還俗。人有說僧家為人唸經,字句不明,死後打入補經所。僧人聞之,多以為不然。說是為人唸經時,何嘗少遺字句,不知為人唸經,便有多少錯處。唸經之時,必在經外,苟且塞責念完了經,那才得了心上東西。甚麼東西,不過是幾串錢,以佛法為貨殖,以鐘鼓為生涯。其罪當入阿鼻。欲向補經所,那能得去。者還是小節至於唸經之前,依然葷酒。唸經之際,依然戲謔。人有知者,或勸他兩句,他還不受開持,莫說者樣行為,就是大智羅漢,也得受人教訓。豈不知凡有血性者,皆是未來諸佛。何況是個人,何況是勝於我的人,即是不如我其所出之言,亦不得一無所取。大舜所以察邇言也,彼卑視一切者豈可哉。只顧抓撓財帛不管生死,試問你要錢將作甚麼?俗家要錢為的是兒孫,那也就大大不是。兒孫自有兒孫富。出家要錢,又無兒孫,豈不是徒取罪戾。者出家人,除了三衣具缽,破衲蒲團以外,少有厚資。便是業累,惟一心清淨,毫無自是之心。然後能證菩提果。」

  者時從旁閃過一個和尚,向悟澈頂禮合掌問道:「求和尚將菩提正解,示明弟子覺因。」悟澈道:「者菩提便是知,知而後能覺。」覺因道:「所知為何?」悟澈道:「知心知理,人皆說是物欲為累心之境,事物為亂理之業。不知境何嘗累心,業何嘗亂理,誠是心累境理亂業。若能打破者點迷團,即是大知。」覺因道:「既然為心,怎能累境。既然為理,怎麼亂業。」悟澈道:「心寂而境亦寂,理滅而業自滅,怎麼不是心累境理亂業呢?」覺因道:「心為虛靈之物,若非境現於前,萬不能蔽其光明,理為正大之則。若非業現於前,萬不能擾其隱微,此中細奧,弟子不解。」悟澈道:「心雖虛靈,苟不自限於境,境焉能蔽其光明。理雖正大,苟不自取其業,業焉得擾其隱微。如此說來,非心累境理亂業,其謂之何?」覺因道:「者境與業是外來之物,他不找人,人焉得找他?」悟澈道:「人不找他,他焉能找人?如不能推開境與業,便是留戀境與業。既然留戀他,他又焉能推開我?爾當深責於己,方能到菩提地步。若一味牽纏,如被+械,爾想+械找人,人找+械呢。」覺因道:「者是好比喻,弟子如夢初醒。」李金華道:「者倒是竊聽法言了。若不是者位師傅問及於此,焉得聽此妙旨?」悟澈道:「雖非私見,亦當正諸高明,二位倘有所見,何妨質證一二。」金華道:「老和尚所言餘等生平未聞,焉敢妄加一詞?天色已是不早,倘再住幾日,自當復來領教。」悟澈道:「二位到此,多有慢待。既然回寓,不敢強留。」

  說罷申孝二人告辭而退,悟澈送出拱手而別。申李二人一時來到寓所,申孝思低頭前行,李金華隨後,走到屋門,耳邊聽得唰的一聲。只見從屋中跑出二人,前者手持利刃,直向申孝思斲來。申孝思躲過,又向李金華便是一刀。下回分解。

  注解:

  出家本期脫俗,既脫俗而仍戀俗,俗而又俗。剃度原為出苦,既出苦而復溺苦,苦而又苦。葷口讀經,罪甚毀經。醉酒供佛,惡倍謗佛,境由心生,故謂之心累境。境自境而心自心,則心不累境矣。理由業具,故謂之理亂業,業自業而理自理,則理不亂業矣。彼玉歷一書報應不爽,為人誦經者,何以地獄為烏有而自重其罪哉?

  理注:

  且說悟澈,開示菩提正解。因悟而後知,自然覺性圓明。菩提者,梵語也。此云正道正定,現前心鏡雙泯焉,能有累於心乎。純理無欲,自然理不亂業矣。金丹云:「淨極自動,精氣自然通順。」所以申、李二人,得悟有悅樂之意也。儒云:「私欲淨盡,天理流行是也。」

  偈云:

  心圓孤月明,欲芽皆不生。

  萬里無雲翳,清天照玉冰。

◀上一回 下一回▶
金鐘傳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