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針灸大成
全書始 卷一 下一卷▶

鍼道源流[编辑]

素問十二卷,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而所撰述, 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而其大略。 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蓋靈蘭秘典,五常正大, 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其諸色脈病名, 針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 而微有異同,醫家之綱法,無越於是書矣,然按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名, 白氏云: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指為內經, 唐王水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漠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論,託為師張公所藏, 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疏, 引援或至於未切,至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水為有功, 難經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 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隋時有呂博望註本不傳。 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紀齊卿註稍密, 乃附辨楊亦操呂廣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頗加訂易,而考證未明,李子野亦為句解, 而無所啟發,近代張潔古註後附藥,殊非經義,王少卿演繹其說,目曰重玄。 亦未足以發前人之蘊,滑伯仁取長棄短,折衷以己意,作難經本義,子午經一卷, 論針灸之要,撰成歌訣,後人依託扁鵲者,銅人針灸圖三卷。 宋仁宗詔王維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腑臟十二經,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 並為圖法,并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然其窌穴,比之靈樞本輸骨空等篇, 頗亦繁雜也。 明堂針灸圖三卷,題曰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曰明堂者,謂雷公問道, 黃帝授之,亦後人所依託者,存真圖一卷,晁公謂楊介編,崇甯間泗州刑賊於市, 郡守李夷行遣醫并晝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梭以古書, 無少異者,比歐希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王莽時捕得翟義黨王孫慶, 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筳道其脈,知所終始,可以治病, 亦此意爾。 膏肓灸法二卷,清源莊綽季裕所集。 千金方三十卷,唐孫思邈所撰,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針灸之穴,禁忌之法。 至導引之要,無不周悉,曰千金者,以人命至重,有貴千金,議者, 謂其未知傷寒之數。 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掇拾遺帙,以羽翼其書,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 小兒,養性辟穀,退居補益,雜症,瘡癰,色脈,針灸,而禁術終焉。 外臺秘要,唐王燾在臺閣二十年,久知弘文館,得古方書千百卷,因述諸症候, 附以方藥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天寶中出守房陵,及大甯郡故名焉。 金蘭循經,元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著,其子光濟銓次。 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學嚴陵邵文龍為之序,首繪臟腑前後二圖,中述手足三陰三陽走屬, 繼取十四經絡流注,各為註釋,列圖於後,傳之北方,自恆山董氏鋟梓, 吳門傳者始廣。 濟生拔萃十九卷,一卷取針經節要,三卷集潔古雲岐針法,竇氏流注三卷,針經摘英, 首針法,以倣古制也,延佑間杜思敬所撰者。 針指南,古肥竇漢卿所撰,首標幽賦,次定八穴指法,及叶蟄宮圖, 頗與素問有不合者。 針灸雜說,建安竇桂芳類次,取于金禁忌人神,及離合真邪論, 未能曲盡針灸之妙。 資生經,東嘉王執中叔雅,取三百六十穴,背面顛末,行分類別,以穴屬病, 蓋合銅人于金明堂外臺而一之者也。 十四經發揮三卷,許昌滑壽伯仁,傳針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交別之要, 至若陰陽維蹻帶衝六脈,皆有繫屬,而惟督任二經,則包乎背腹,而有專穴。 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並論,通考邃穴六百五十有七,而施治功, 以盡醫之神秘。 神應經二卷,乃宏綱陳會所撰,先著廣愛書十二卷,慮其浩瀚,獨取一百一十九穴, 為歌為圖,仍集治病要穴,總成一帙,以為學者守約之規,南昌劉瑾校。 針灸節要三卷,聚英四卷,乃四明梅孤高武篡集。 針灸捷要,燕三廷瑞徐鳳著集。 玄機秘要,三衢繼洲楊濟時家傳著集。 小兒按摩經,四明陳氏著集。 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中取關於針灸者,其姓氏各見原書, 針灸大成,總輯以上諸書,類成一部,分為十卷,委晉陽靳賢選集校正。

針灸直指[编辑]

針灸方宜論[编辑]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 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士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 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風寒冰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 亦從北方來,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脯,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孿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 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 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廣州一皆愈者,得病之情, 知治之大體也。

刺熱論[编辑]

黃帝問曰:五臟熱病奈何?岐伯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 熱爭則狂言及驚。(爭謂邪正相搏)脇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 氣逆則庚辛死,(肝主木庚辛為金金剋木故死)刺足厥陰,少陽。 (厥陰肝脈少陽膽脈)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 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刺手少陰太陽。(少陰,心脈○太陽小腸脈)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 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泄,兩頷,甲乙甚,戊己大汗。 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肺熱病者,先淅然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熱爭則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 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 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頂痛而強,胻寒目痠,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頂痛, 員員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 至其所勝日汗出也。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期為大汗之日如肝甲乙)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 (反謂反取其氣也。如肝病刺脾,脾刺腎,腎刺心,心刺肺,肺刺肝, 三周謂三周於三陰三陽之沬狀也。如太陽病而刺瀉陽明也。)重逆則死,諸當汗者, 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 身寒而止也。熱病先胸脇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 而汗出止。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也。熱病先身重,骨痛,耳痛, 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肋滿,刺足少陰, 少陽(亦井榮也)太陽之脈色,(榮飾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 (待時者謂肝病待甲乙之類也)顴骨熱病也。 (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外見太陽之赤色內應厥陰之弦脈是土氣已敗木復狂行故三日死)其熱病內連腎, 少陽之脈色也。(病一作氣)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 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 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榮在骨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脇痛, 頰上者鬲上也。

刺瘧論[编辑]

黃帝問曰:刺瘧奈何?岐伯對曰: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 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一云金門一云委中針三分若灸可五壯)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寒不甚, 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俠谿針三分灸可三壯)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 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衝陽針三分灸可三壯)足太陰之瘧, 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公孫針四分灸可三壯)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 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大鍾針二分太谿針三分各灸三壯)足厥陰之瘧, 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癰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 刺足厥陰。(大衝針三分灸可三壯)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 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列缺針三分灸五壯合谷針三分灸二壯)心瘧者, 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神門針三分灸可三壯)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 刺足厥陰見血。(中封針四分灸可四壯)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 鳴已汗出,針足太陰。(商丘針三分灸可三壯)腎瘧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 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足太陽金門足少陰太谿)胃瘧者,令人疽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 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厲兌針一分,灸一壯,解谿針五分,灸三壯,三里針一寸,灸三壯, 太陰橫脈在內桌前斜過太脈宜出血。)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謂陽明脈)開其孔,出其血, 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亦開孔出血)瘧脈滿大急, 刺背俞,用中針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五胠俞謂譆)瘧脈小實急, 灸脛少陰,刺指井。 (復溜針三分灸可五壯井謂至陰針一分灸可三壯)瘧脈滿大急, 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於血也。瘧脈緩大虛,便用藥不宜用針凡治瘧, 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先視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 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 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 (俠脊者謂大杼刺三分灸五壯風門熱府針五分灸可五壯)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針三分灸三壯)刺瘧者,必先間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 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 (頭謂上星百會額謂懸顱眉間謂攢竹等穴是也)先項背痛者先刺之。 (風池風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枴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 十指間,先足脛痠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風瘧,瘧發則汗出惡風, 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胻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胻髓病,以鑱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 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刺欬論[编辑]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岐伯對曰:五腑六臟,皆令人欬,非獨肺也!帝曰: 願聞其狀。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 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時謂王月)人與天地相參, 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者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 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帝曰: 何以異之?曰: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欬之狀,欬則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肝欬之狀,欬則兩下痛,甚則不可以轉, 轉則兩胠下滿,脾欬之狀,欬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欬鄉涎。帝曰:六腑之欬奈何,安所受病。曰: 五臟之久欬,乃移於六腑,脾欬不已,則胃受之,胃欬之狀,欬而嘔,嘔甚則長虫出。 肝欬不已,則膽受之,膽欬之狀,欬嘔膽汁,肺欬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欬狀, 欬而遺矢,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欬狀,欬而失氣,氣與欬俱失,腎欬不已, 則膀胱受之,膀胱欬狀,欬而遺溺,久欬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欬狀,欬而腹滿, 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刺腰痛論[编辑]

黃帝問曰:腰痛起於何脈,刺之奈何?岐伯曰:足太陽,脈令人腰痛。 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少陽令人腰痛, 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 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即三里穴)足少陰令人腰痛, 痛引脊內廉,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冬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即復溜穴針三分灸五壯)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 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蠡溝針二分灸三壯)其病令人善言, 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痏,(一云無善字)解脈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然, 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 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鋸其中怫然腫。 (小錘小針)刺同陰之脈,在外桌上絕骨之端,為三痏,陽維之脈,令人腰痛, 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下間,去地一尺所。 (承山針七分灸五壯)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則恐企,得之舉重傷腰, 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陽筋之間,上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委陽針七分殷門針五分灸各二壯)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 汗乾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蹻上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一云承筋禁針)陰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沸沸然,甚則悲以恐,刺飛揚之脈, 在踝上五寸,(一作七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復溜築賓俱針三分灸五壯)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則反折, 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交信穴)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 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地機穴)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欬, 欬則筋縮,急刺肉里之脈為二痏,任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欲僵仆。 刺足太陽中出血,(几几一作沉沉)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 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顧。 刺足陽明,(陰市三里)上熱,刺足太陰,(地機)中熱而喘。 刺足少陰,(湧泉大鍾)大便難,刺足少陰,(湧泉)少腹滿。 刺足厥陰,(太衝)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 刺足太陽,(束骨京骨崑崙甲脈僕參)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復溜飛揚)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胛上,以月生死為痏, 數發針立已,(腰髁下第四即下針二寸灸可三壯)左取右,右取左。 (痛在左針右痛在右針左所以然者以其脈左右交於尻骨之中故也)

奇病論[编辑]

岐伯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名曰胞之絡脈絕也。無治,當十月復。病下滿, 氣逆,二三歲不已,外曰息積,不可灸刺,為導引服藥。人身體髀股胻皆腫, 環臍而痛,名曰伏梁,不可動之,(動謂齊其毒藥而擊動之)動之為水溺濇之病也。 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名曰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人有病頭痛,數歲不已,名曰厥逆,謂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 故令頭痛,齒亦痛。有病口甘者,外曰脾癉,(癉謂熱也)謂人數食甘美而多肥,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有病口苦者,名曰膽癉,治之以膽募俞,有癃者,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 頸膺如格,入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細微如髮者,此不足也。五有餘, 二不足,名曰厥,死不治,人初生病癲疾者,名曰胎癇,謂在母腹中感驚, 令子發為癲也。有病礱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 食少,名曰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有病怒狂者,名曰陽厥, 謂陽氣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治之當奪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 (鐵洛鐵漿)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刺要論[编辑]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 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 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 有在骨者,有在隨者。是故刺毫毛腠理者,無傷皮,皮傷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 淅淅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 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 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 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痠體解然不去矣。(尺脈緩濇謂之解

刺齊論[编辑]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岐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 刺脈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 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 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反也。

刺志論[编辑]

黃帝問曰:顧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氣少, 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小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 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 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長刺節論[编辑]

岐伯曰: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 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陰刺入一,旁四處,治寒熱,(陰刺謂卒刺)深專者, 刺大臟,迫臟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臟,臟會腹中,寒熱去而止,刺俞之要, 發針而淺出血,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淺深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 必端內針為故止,病在少腹有積,針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旁四椎間, 刺兩髂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一作髂四椎恐為五椎謂心俞應少腹)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炅熱也)病在少腹, 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 盡炅病已。(炅熱也)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刺筋上為故, 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乃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 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 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痺。 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 諸分且寒且熱曰狂,(氣狂亂也)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不治, 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 病風且寒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脈絡,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 百日而已,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 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皮部論[编辑]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 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 不與而生大病也。(不與疑不愈也)

經絡論[编辑]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對曰: 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帝曰:經之常色何如?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 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曰:陰絡之色應其經, 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寒多則凝沍,凝沍則青黑,熱多則淖澤, 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骨空論[编辑]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對曰:風從外入, 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傷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大風汗出,灸譆,以手壓之,令病者呼譆,譆應手, 從風憎風刺眉頭,(即攢竹刺三分若灸三壯)失枕在眉上橫骨間, (即缺盆)折使搖臂齊肘正灸脊中,(即背陽關針五分灸三壯)絡季, 引少腹而痛脹,刺譆,(謂俠脊兩旁空軟處)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 刺八與痛上,八在腰,尻分間,鼠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膝外解, 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也。

刺水熱穴論[编辑]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 肺者,少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 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諸水皆至於腎乎? 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孔也。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 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胻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 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 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桌上各一行,行六者, 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如生,肝氣急,其風疾, 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分脈肉間。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曰: 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流溢,熱薰分腠,內至於經。 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帝曰: 秋取經俞何也?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 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 陽氣始衰故取於合。帝曰:冬取井榮何也?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 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氣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榮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榮, 春不鼽,此之謂也。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願聞其處,因聞其義。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骨, 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 夫寒盛,則生熱也。

調經論[编辑]

黃帝問曰:有餘不足,余已聞虛實之形,不知何以生?岐伯曰:氣血已并,陰陽相傾, 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 血并於上,氣并於下,心煩惋喜怒,血并於下,氣并於上,亂而喜忘。 (上下謂鬲上下)帝曰:血并於陰,氣并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岐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沍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并為血虛, 血之所并為氣虛。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爾。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氣并為虛, 是無實乎!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 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 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帝曰: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 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陽, 或生於陰,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帝曰: 風雨之傷人奈何?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 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 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 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沍,衛氣去,故曰虛。 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陰之生實奈何?曰: 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帝曰: 陰之生虛奈何?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大西, 滿則血沍氣去,故曰虛矣。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於外,故寒慄。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腕不通, 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曰:上焦不通利, 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沍,凝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濇,故中寒。帝曰:陰於陽并,血氣以並,病形已成,刺之奈何?曰: 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榮,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帝曰: 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臟,五臟,五臟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 皆虛實,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裏,經絡支節。 今言五臟。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 皆有虛實,何以合之。岐伯曰: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 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 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調之骨,焠針藥熨病, 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 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繆刺論[编辑]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義,何為繆刺?岐伯對曰:夫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 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痛也。 (大絡十五絡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 而布於四未,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四未謂四肢也)帝曰: 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曰:邪客於經, 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謂病易且移)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具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對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 胸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病新發者,取五日已,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 手不及頭,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非一葉,各一痏。 (關沖穴痏瘡也)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 (大敦穴兩腳俱刺故曰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至陰一云小指外側)不已,刺外桌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金門)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商陽一云次指內側)邪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 (人手本節踝)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 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月半已前為生月半已後為死)邪客於足陽蹻之脈, 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 如行十里頃而已,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 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 刺足跗上動脈,(衝陽)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 右刺古(三毛大敦穴)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邪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 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衝陽)不已, 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中沖)其不時聞,右不可桷也。 (絡氣已絕故不刺)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凡痺往來, 行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 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篤汨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 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漸少之,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鼻,上齒寒,刺足大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厲兌)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痛不得息, 欬血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竅陰)不得息,立已,汗出, 立止,欬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 復刺如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 氣上走賁上,(賁謂氣賁也一云賁鬲也謂氣上走鬲上)刺足下中央之脈, (湧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 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於足太陰之絡, 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胛之上,是腰俞, 以月死生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一云腰俞無左右當是下穴)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拘孿背急。 引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 立已,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 以月死生為數,立已,(環跳)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耳聾, 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聽會)齒齟,刺手陽明,不已, 刺其脈人齒中者,立已。(齗交)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 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各刺其井左刺右右刺左)視其脈出其血, 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 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厲兌)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商陽)立已, 左取右,右取左,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 上絡左額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 刺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隱白)後刺足心, (湧泉)後刺中足指爪甲上,各一痏,(厲兌)後刺少商,少沖,神門,不已, 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立已,凡刺之數, 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 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之數也。

經刺論[编辑]

岐伯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於孫脈,留而不去, 入於絡脈,留而不去,入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盛,五臟乃傷, 此邪之彼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 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巨刺論[编辑]

巨刺刺經脈,繆刺刺絡脈,所以別也。 岐伯曰: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 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

手足陰陽流注論[编辑]

岐伯曰:凡入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手之三陰。 從胸走之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 從足上走入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 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 他經之交亦由是焉。傳注周流,無有停息也。夫十二經之有絡脈,猶江漢之有沱潛也。 絡脈之傳注於他經,猶沱潛之旁導於他水,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 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俠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 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則直目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 出令者也。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足太陽之支者, 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 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 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而交於手太陰也。自寅時起,一晝夜,人之榮衛。 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運行血氣,流通陰陽, 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衛氣行論[编辑]

黃帝問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伯高曰: 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日入而止, 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 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 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 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氣在陽明,水下四刻,氣在陰分,水下五刻,氣在太陽,水下六刻, 氣在少陽,水下七刻,氣在陽明,水下八刻,氣在陰分,水下九刻,氣在太陽, 水下十刻,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 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氣在陰分, 水下十它刻,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刻,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氣在少陽, 水下二十三刻,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氣在太陽, 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迴行一舍,水下三刻, 與七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 人氣行三陽,行與陰分,常如是無已,天與地同紀,紛紛,終而復始,一日一夜, 水下百刻而盡矣。

診要經絡論[编辑]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 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血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 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春夏秋冬, 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令人不食,少氣;春刺秋分,令人時驚且哭。 春刺冬分,令人脹病不愈,且欲言語;夏刺春分,令人懈惰;夏刺秋分, 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令人少氣,時欲怒;秋刺春分, 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令人嗜臥,且善夢;秋刺冬分, 令人洒洒時寒。冬刺春分,令人臥不能眠;冬刺夏分,令人氣上,發為諸痺; 冬刺秋分,令人善渴。

2=標題=刺禁論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心部於表,腎治於裏,脾謂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 中有小心,(謂腎神)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刺中肝, 五日死,其動為語,(一作次)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有作三日)刺中肺, 三日死,其動為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足跗上中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瘖,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中大脈, 令人仆,脫色,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刺眷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 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欬逆,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陰股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耳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臂太陰脈出血, 多立死,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下間內陷, 令人欬,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腸內陷為腫,刺眶上陷骨中脈, 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無刺大醉,令人氣亂。 (一作脈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 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新內無刺,已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 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已饑勿刺,已刺勿饑, 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出行來者,坐而休之, 如行十里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五奪不可瀉[编辑]

岐伯曰:形容已脫,是一奪也;夫脫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之後,是三奪也。 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四季不可刺[编辑]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 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死期不可刺[编辑]

岐伯曰:病先發於心,心主痛,一日而之肺,加欬,三日之而肝,加支痛, 五日而之脾,加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先發於肺。 欬三日而之肝,支滿痛,一日而之脾,身重體痛,五日而之胃脹,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病先發於肝,頭目眩,支滿,三日而之脾,體重身痛, 五日而之胃脹,三日而之腎,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發於脾,身痛體重,一日而之胃脹,二日而之腎,少腹腰脊痛,脛痠, 三日而之膀胱,背躬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腎, 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而之膀胱,背躬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上之心,心脹, 三日而之小腸,兩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病先發於胃, 脹滿五日而之腎,少腰腹脊痛,胻痠,三日而之膀胱,背躬筋痛,小便閉, 五日而之脾,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晡,病先發於膀胱,小便閉, 五日而之腎,少腹脹,腰脊痛,胻痠,一日而之小腸,肚脹一日而之脾,身體重, 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 間有一臟及二三臟者,乃可刺也。

刺法論[编辑]

黃帝問曰: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願聞刺法。 岐伯曰:神移失守,雖在其體,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壽,只厥陰失守, 天已虛,人氣肝虛,感天重虛,即魂遊於上。 (肝虛天虛又遇出汗是謂二虛神遊上位左無英君神光不聚白尸鬼至令人卒死) 邪干厥陰,大氣身溫,猶可刺之。 (目有神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卵不縮)刺足少陽之所過。(丘墟穴針三分)曰: 太上元君,鬱鬱青龍,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誦三遍,次呼三魂名,爽靈,胎光, 幽精,誦三遍,次想青龍於穴下,刺之,可徐徐出針,親令人按氣於口中, 腹中鳴者可活,次刺肝之俞。(九椎下兩旁)曰:太微帝君,兀英制魂, 貞元及本,令入青雲,又呼三魂名如前,三遍, (針三分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針氣及復活)人病心虛, 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虛,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 (舌卵不縮目神不變)可刺手少陽之所過。(陽池)曰:太乙帝君,泥丸總神, 丹無黑氣,來復其真,誦三遍想赤鳳於穴下, (刺三分留一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留一呼徐出捫穴即令復活)復刺心俞。 (五椎兩旁)曰:丹房守靈,五帝上清,陽和布體,來復黃庭,誦三遍, (刺法同前)人脾病又遇太陰司天失守,感而三虛, (智意二神遊於上位故曰失守)又遇土不及,清尸鬼犯之,令人暴亡, 可刺足陽明之所過。(沖陽)曰:常在魂庭,始清太甯,元和布氣,六甲及真, 誦三遍,先想黃庭於穴下,(刺三留三次進二留一呼徐徐出以手捫)復刺脾俞。 (十一椎下兩旁)曰:大始乾位,總統坤元,黃庭真氣,來復遊全,誦三遍。 (刺三留二進五動氣至徐出針)人肺病,遇陽明同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金不及, 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陽明之所過。(合谷)曰:青氣真全, 帝符日元,七魂歸右,今復本田,誦三遍,想白虎於穴下, (刺三留三次進二留三復退留一徐出捫)復刺肺俞。(三椎下兩旁)曰: 左元真人,六合氣賓,天符帝力,來入其門,誦三遍。 (針一分半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出手捫)人腎病,又遇太陽司天失守, 感而三虛,又遇水運不及之年,有黃尸鬼干人正氣,吸人神魂,致暴亡, 可刺足太陽之所過。(京骨)曰:元陽盲嬰,五老及真,泥丸玄華,補精長存, 想黑氣於穴下,(刺一分半留三呼進三分留一呼徐出針捫穴)復刺腎俞。 (十四椎下兩旁)曰:天玄日晶,太和昆靈,貞元內守,待入始清,誦三遍。 (刺三分留三呼進三分留三呼徐徐出針捫穴)

五刺應五臟論[编辑]

岐伯曰: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者,淺內而疾發,無針肉,如拔毛狀, 以取皮氣,以應肺也。二日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以取經絡之血,以應心也。 三曰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以應肝也。四曰合谷刺者, 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以應脾也五曰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至骨, 以取骨痺,以應腎也。

九刺應九變論[编辑]

岐伯曰: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者,諸經榮,刺臟俞也。二曰遠道刺者, 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日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曰絡刺者, 刺者,刺小絡,血脈也。五曰分刺者,刺分肉間也。六曰大瀉刺者,刺大膿也。 七曰毛刺者,刺浮皮毛也。八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焠刺者,燔針, 以取痺也。

十二刺應十二經論[编辑]

岐伯曰:凡刺有十二,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 一刺後,以治心痺(刺宜傍針)。二曰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 以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也。三日恢刺者,直刺傍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 四曰齊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寒氣少深者。五曰揚刺者,正內一,旁內四, 而浮之,以治寒氣慱大者。六曰直針刺者,引皮以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 七曰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八曰短刺者,刺骨痺, 稍遙而深之,置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 十曰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針刺者, 宜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者。十二曰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 是謂治癰腫也。

手足陰陽經脈刺論[编辑]

岐伯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刺此者,不深不散, 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 留五呼。足少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太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 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 皆無過一呼,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標本論[编辑]

岐伯曰: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 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 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 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 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併行,甚為獨行,先大小便不利, 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刺王公布衣[编辑]

岐伯曰:膏梁藿菽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則出疾,氣濇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 氣濇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 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慓悍滑利也。寒痺內熱,刺布衣以火焠之, 刺大人以藥熨之。

刺常人黑白肥瘦[编辑]

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此肥人也。 廣肩腋,項肉厚,皮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 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瘦人皮薄色白,肉廉廉然,薄唇輕言, 其血氣清,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 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刺壯士[编辑]

岐伯曰:壯士真骨,堅肉緩節,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 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刺嬰兒[编辑]

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針,日再刺可也。

人身左右上下虛實不同刺[编辑]

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 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 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 則下盛而上虛,故使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 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移也。故邪居之。蓋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 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之綱紀, 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 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隘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 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器,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風象雷,逆風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 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 臟則害人皮膚筋脈。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則用之殆。

難經[编辑]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十二經皆有動脈者,如手太陰脈,動中府,雲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 陽谿,手少陰脈,動極泉,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宮,手少陽脈禾, 足太陰脈,動箕門,足陽明脈,動衝陽,大迎,人迎,氣衝,足少陰脈,動太谿, 陰谷,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衝,五里,陰廉,足少陽脈,動下關, 聽會之類也。謂之經者,以榮衛之流行,經常不息者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之分, 表行體者而言也。故經者徑也。脈者陌也。越人之意。蓋謂凡此十二經,經皆有動脈, 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又獨取寸口,以決臟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然者答詞餘倣此) 寸口,謂氣口也。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 而榮衛之行於陽者,二十五度,行於陰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陰陽,參交互注, 無少間斷,五十度畢,適當漏下百刻,為一晬時,又明日之平旦矣,迺復會於手太陰, 此寸口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所始終,而法有取於是焉,人一呼一吸為一息, 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十二時九十六刻, 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餘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也。 一息脈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時八刻, 脈行六十四丈八尺,榮衛四周於身,十二時計九十六刻,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 為四十八周身刻之餘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總之為五十度周身, 脈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 行陽行陰,謂行晝行夜。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 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數, 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邪,然皆王脈也。 六脈者之王,說見下文。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 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陽三陰之王脈,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當其時,則見其脈也。 劉溫曰:至真要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脈,其脈沉, 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類,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而見於脈耳, 若平人氣象論,太陽脈至,洪大而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 浮大而短,難經引之,以論三陰三陽之脈者,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鍼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 用鍼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 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靈樞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又云:所謂五臟之氣, 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 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 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未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 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此靈樞以脈口內外言陰陽也。 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別陰陽,其理亦由是也。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變為二病者,何也?然經言是動者, 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 後所生也。 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腑,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 然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 所以相去而遠也。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 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義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 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 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四明陳氏曰: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竅,心之脈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 聲者肺所主,耳者腎之竅,腎之脈上肺,故令耳能聞聲也。愚按越人此說, 蓋以五行相生之義而言,且見其相因而為用也。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故死。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 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氣衰, 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濇,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老臥不寐,少寐不寤係乎榮衛血氣之有餘不足也。 四十七難曰:人而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 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然憂愁思慮則傷心, 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 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何謂五邪,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有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謝氏曰:飲食勞倦,自是二事,飲食得者,饑飽失時,此外邪傷也。勞倦得者, 勞形力而致倦怠,此正經自病也。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然其色常赤。 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 故知肝邪入心常赤色,其病身熱,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 入腎為腐臭故知心病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 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鹹,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 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 洒洒惡寒,甚則喘欬,其脈浮大而濇。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人言之,腎主液,入肝為泣,入心為汗, 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熱而少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此篇越人蓋言陰陽臟腑經絡之偏虛偏實者也。由偏實也。故內邪得而生,由偏虛也。 故外邪得而入。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微邪,有賊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微邪,從所勝來者為賊邪, 自病者為正邪。

五邪舉心為例圖[编辑]

五行之道,生我者休,其氣虛也。居吾之後而來為邪,故曰虛邪,我生者相, 氣方實也。居吾人之前而來邪,故曰實邪,正邪則本經自病者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實邪, 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賊邪。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 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 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 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五十二難曰:腑臟發病,根本等否,然不等也何?然臟病者,正而不移。 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彷彿賁嚮,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 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 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 (盛也)在左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欬逆瘧,連歲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不受邪, 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積曰伏梁,(伏而不動如梁木然)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 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 王不受邪,心欲復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痞塞不通)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 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 王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賁,(或息或賁)在右下,覆大如桮,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熱,喘欬, 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得肝,肝以春適王,王不受邪, 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填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豚,(若豚之賁不常定也豚性躁故名之)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 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 脾病傳腎,腎當傳心,以夏適王,王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為積, 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 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 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 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氣(邪氣)相干, 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頭心痛者,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色見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素如衃血,白如枯骨者。 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翎者,皆生,靈樞云: 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云:赤色出於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顏也)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又云:診血脈者多赤多熱, 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痺,多黑多赤多青皆見者,為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 爪甲上黃,黃疸也。又如驗產婦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沫出,母死子活, 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類也。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四明陳氏曰:五臟有聲,而聲有音,肝聲呼,音應角,調而直,音聲相應則病, 角亂則病在肝,心聲笑,音應徵,和而長,音聲相應則無病,微亂則病在心,脾聲歌, 音應宮,大而和,音聲相應則無病,宮亂則病在脾,肺聲哭,音應商,輕而勁, 音聲相應則無病,商亂則病在肺,腎聲呻,音應羽,沈而深,音聲相應則無病, 羽亂則病在腎。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靈樞云: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入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心而與汗俱出,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悗音悶)推此則知, 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問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則知臟氣有偏勝偏絕之候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 診寸口,即第一難之義。 王氏之脈法讚曰: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常經,不失銖錢,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復寸口, 虛實見焉。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望聞,以內知之問切也。神微妙也。聖通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