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異記/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 錄異記
卷七
作者:杜光庭 
卷八

異水[编辑]

益陽縣,在長沙郡界,秦時立此縣,至今不改。《地理誌》云:益水在其陽,今則無聞。北臨潰水,源出邵陵、武崗縣界,束北流入洞庭縣治。東望,時見長沙城隍,人馬形色,悉可審辨。或平旦,或平午,覽矚移晷,仍漸散滅。縣去長沙徑道三百里,跨越重山,理絕表顯,將是山嶽炳靈,冥像所傳者乎?其土謠日:長沙益陽,一時相印。昔光武中元元年,封泰山禪梁父,是日,山靈秉成宮室。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浮海,探藥於波中,見漢家諧基樓觀,參差宛然,備矚公侯第宅,皆滿目。班超在渾耶國,平旦,雲霞鮮朗,見天際宮館嚴列,侍臣左右,悉漢家也。如斯之類,難可審論。

新康縣西百二十里,有清潭,在漳浦溪,源極深,常有白龍藏此中。天旱,令人取堵羊糞擲潭中,即有洪雨大水,至今有驗。

錢塘江潮頭,昔伍子胥累諫吳王,杵旨賜屬,鏤劍而死,臨終戒其子日:懸吾首於南門,以觀越兵來伐,吳以魚皮裹吾尸,投於江中,吾當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自是自海門山潮頭個湧,高數百尺,越錢塘,過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振怒,雷奔電激,聞百餘里。時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

廬州城內,灑河岸上,亦有子胥廟。每朝暮潮時,氾河之水,亦鼓怒而起。至其廟前,高一尺,廣十餘丈,食頃乃定。俗云:與錢塘潮水相應焉。中宗景龍年,洛京之西,四百里官路之地,皆如水影。人馬樹木,行立其上歷歷焉,影可俯視,月餘乃滅。

昭潭山下有寒泉,水深不測,名曰昭潭。諺日:昭潭無底橘洲浮。昔人

覆舟於此,沈其銅飯,飯有銘題,後於洞庭湖中得之,疑有港穴相通耳。湘水寵中有石床,床上有石棺,和蓋宛然,其色如青銅鏡,莫之能測。廬山西南七十里,有湧泉觀。昔太極仙公葛玄鍊丹於此,感致泉水,自石竇中湧出,流百餘里,入潯陽湖,溉田極廣。其地舊多水蛭,農人患之,仙公刻符於洞門之下,水沃其上,自此水所及處,皆無水蛭之患,遠近賴之。後人鑿此符,移於湧泉觀中,但舊跡在耳,而靈驗不改。

漢州赤水有湧泉焉,水脈五六,自山下湧出,因成大池,流三二百步,可激確磴,流為大溪。藥水在房州西四十里九室宮亭中,此宮大底基址在巨石之上,唯藥水一穴,徑二尺已來,乃是土井。探三四尺,水常數寸,不耗不縊。古老傳云:昔有二鵲,柄於雙相之上,時飲此水。居人因取飲之,有疾皆愈。以淬刀劍,鈷利倍常,因名藥水。雙相夾井,至今猶在。魏周之問,敕構宮宇,以其山有九處神仙洞室,因名九室宮。宮北五里有湯口村,昔有溫湯,院宇崇麗。郡人浴於於此。廬陵王在郡之日,愛女年幼,浴於湯中,遇癘而夭。自此湯泉涸竭,今為陵陸矣。初,女歿之後,密夢於其父云:湯下陰聞,願置燈以照之。王命樹九幽燈,晝夜照灼,今並泯滅,無復舊址,但號湯口村焉。

青城縣西北,去縣三里,有老君觀,觀門東上有一泉,號馬跑泉。其泉水味甘,四時不絕。春夏如冰冷,秋冬即溫。昔太上老君與天真皇人於此會真之所。其泉是老君所乘者,馬跑成泉焉。

六時水。青城山宗玄觀南二里已來,有峭崖,面對觀中,高五百餘尺,其山崖上有授道壇,昔宵真君與軒轅黃帝授道之所。下澗底有石龕,玄宗皇帝御真,每日六時,從崖上自然有水出,至今不絕,時人遊禮見焉。

異石[编辑]

帝堯時,有五生自天而寶。一是土之精,墜於穀城山下,其精化為圯橋老人,以兵書授張子房。云讀此當為帝王師,後求我於穀城山下,黃石是也。子房佐漢,功成,求於穀城山下,果得黃石焉。子房隱於商山,從四皓學道。其家葬其衣冠黃石焉,古者常見墓上黃氣高數丈。後為赤眉所發,不見其尸,黃石亦失所在,其氣自絕。

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天下,琢為壽命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為傳國寶。又古今異說,又云是大角星精,大角亦木星是也。

火星之精,墜於南海中,為大珠,徑尺餘。時出海上,光照數百里。紅氣亘天,今名其地為珠池,亦名珠崖,後有時出焉。

金星之精,墜於終南圭峰之西,因號為太白山。其精化為白石,狀如美玉,時有紫氣覆之。天寶中,玄宗皇帝立玄元廟於長安大寧里,臨淄舊邸,欲塑玄元像。夢神人曰:太白北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氣見處是也。翌日,命使入谷求之。山下人云:旬日來,常有紫氣,連日不散。果於其下掘獲玉石。琢為玄元像,高二丈許。又為二真人、二侍童,及李林甫、陳希烈之形,高六尺已來。

水星之精,墜於張掖郡柳谷中,化為黑石。廣一丈餘,高三尺。後漢之末,漸有文彩,未甚分明。魏青龍年,忽如雷震,聲聞百餘里,其石自立,白色為文,有牛馬仙人之狀,及玉環、玉玦兼文字,果應司馬氏為晉,以符金德焉。唐堯之際,當天氣窮於太陽,地氣極於太陰,陽九百六,交周之運,甲申之年,洪災之會,故五星貢精,日月濁景,有些異焉。

天復十年庚午夏,洪州貫石,于越王山下,昭仙觀前,有聲如雷,光彩五色,闊十丈,袁吉江洪四州之界,皆見光聞聲。觀前五色煙霧,經月而散。有石長七八尺,圍三尺餘,清碧如玉,墮於地上。節度相國劉威命昇入昭仙觀內,設齋祈謝,七日之內,石稍小,長三尺。又齋數日,石長尺餘,今只及七八寸,留在觀內。

江州南五十里,有店名七里店。在蛇江之南,小山上有石,青色,堅膩。俗云:石中有珠,每至中秋,往往群飛,凡十餘枚,如流星往來,或聚或散。石上時有光景,相傳云:珠藏於此,乃無價寶也。或有見者,密認其處,尋不得。

會稽進士李眺,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溫滑可翫,用為書鎮焉。偶有蠅集其上,驅之不去,視之,已化為石。求他蟲試之,隨亦化焉,殼落堅重,與石無異。

姿州永康縣山亭中,有枯松樹,因斷之,誤墮水中,化為石。取未化者,試於水中,隨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幹及皮,與松無異,但堅勁。有未化者,數斷相兼,留之以旌異物焉。

絲州昌明縣山中,周迴二十里許,瓷香爐者,廣二寸來,或全破,堆積林中,莫知其數。

洪州建昌縣界野田中,有自然石碑、石人及龜,散在地中,莫知其數,皆如鐫琢之狀,而無文字。石人倒外者多,時有立者。又云:側近有石井,深而無水。有好事者,持火入其中,旁有橫道,莫知遠近,道側亦皆是石人焉。

昌松瑞石文。初,李襲譽為凉州刺史,秦昌松有瑞石,自然成字。凡一百一十字,其略曰:高皇海出兩字,李九王八千,太平天子李世民王千年,太子?治書燕山,人人士國,主,尚汪誇,獎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鳳毛才子武文貞觀,昌大聖四方,上下萬治,忠孝為善。敕禮部郎中柳逞馳驛檢覆,不虛,並同所奏。

新北市,是景雲觀舊基。有一巨石,大於柱礎,人或坐之,踏之,遺巡如火燒,應心煩熱,因便成疾,往往致死。或云若聚火燒此石,即瞿塘山吼而水沸,古老相傳耳。

蜀州晉源縣山亭中,有二大石,各徑二尺已來,出地七八寸,人或坐之,心痛,往往不救。又是落星石,東邊者生,即靈驗,西邊者死。與諸石無異,色並帶青白色。

鎮靜軍側近江填中,有石長五六尺,高大三尺已來,擊之如鐘聲。軍使劉師簡送一石,長四尺已來,形圓色青,擊之如鐘磬聲。昊郡臨江半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武帝以問張華,華曰: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嗚矣。於是如其言,果聲聞數里。

石季龍,立河橋於靈昌津,採石為中濟,石無大小,下輒隨流,用工五百餘萬而不成。季龍遣使致祭,沈璧于河。俄而所沈璧流于渚上,地震水波,騰上津所,樓殿傾壞,壓死者百餘人。天台僧,乾符中,自台山之東,臨海縣界,得一洞穴,同志僧相將尋之。初一二十里,徑路低狹,率多泥塗。自外稍平闊,漸有山川。十許里,見市肆,居人與世無異。此僧素習嚥氣,不覺飢渴。其同行之僧,飢甚,詣食肆乞食。人或謂曰:若能忍飢渴,速還無苦,或餐瞰此地之食,必難出矣。飢甚,固求食焉。食畢,相與行十餘里路,漸隘小,得一小穴而出,餐物之僧,立化為石矣。天臺僧出山,逢人問其所管,已在牟平海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