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志 (四庫全書本)/卷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巻十二 長安志 巻十三 巻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長安志巻十三    宋 宋敏求 撰
  縣三
  咸陽
  咸陽縣周畿今次畿自東微南至本府四十里本周王季所都秦舊縣也孝公十二年於渭北城咸陽自汧隴徙都焉三秦記曰咸陽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山南曰陽水北曰陽謂之陽縣在北山之陽渭水之北故曰咸陽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王始皇二世胡亥並都之始皇二十六年一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陽徙天下豪富二十萬户於咸陽胡亥時閻樂為咸陽令沛公元年秦三世子嬰降漢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宫室火三月不滅漢髙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罷入長安元鼎三年更曰渭城縣屬右扶風王莽改曰京城後漢省入長安按秦咸陽在今縣東二十里故城是也漢渭城縣亦沿於此前趙石勒於渭城置石安縣秦苻堅於今縣東北長陵城置咸陽郡後魏太和二十年徙咸陽郡於涇水北今涇陽縣是也隋開皇初郡廢九年改涇陽縣為咸陽十一年徙故咸陽城西三里屬雍州即秦之杜郵也大業二年省入涇陽唐武德元年復析涇陽始平置咸陽縣屬京兆郡寄治鮑橋三年徙白起堡六年又徙便橋西北即今縣也天授二年武后以其母順陵在縣界陞為赤縣神龍元年復為畿今為次畿
  縣境東西七十五里南北四十八里
  五鄉管五里唐二十鄉有五雲鄉長陵鄉餘皆不傳
  河南鄉在縣南管資川里
  平原鄉在縣北管平城里
  安業鄉在縣北管介公里
  龍首鄉在縣北管慶雲里
  奉賢鄉在縣東管奉城里
  縣城崇一丈五尺壕深九尺闊一丈二尺周四里中橋鎭在縣東二十五里
  陶化驛在縣郭下東去府四十里西去興平縣四十五里
  臨臯驛在縣東南二十里
  温泉驛在縣西二十里今廢
  渭河浮橋在漢渭城縣南北兩城中間架渭水上即漢之便橋也漢書曰武帝建元三年春初作便橋蘇林曰去長安四十里服䖍曰在長安西北茂陵東去長安二十里顔師古曰便門長安城北靣西頭門即平門也古者平便皆同字於此作橋跨渡渭水以趨茂陵其道平易即今所謂便橋是其處也便讀如本字唐末廢皇朝乾徳四年重修後為暴水所壊淳化三年徙置孫家灘至道二年復修於此元和郡縣圖志曰長安城西門曰便門北橋與門相對因號便橋中渭橋在縣東南二十里本名横橋架渭水上水經注曰秦始皇作離宫於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輔黄圖曰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横橋南渡以法牽牛渭水南有長樂宫北有咸陽宫欲通二宫之間故造二橋廣六丈南北一百八十歩洞六十八柱七百五梁二百二十二橋南北有隄徼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馮翊主之有令丞各領徒一千五百人張釋之傳上行出中渭橋張晏曰在渭橋中路漢末董卓入闗遂燔之魏武帝更造舊圖經曰劉裕入闗又毁之後魏重造唐貞觀十年廢三輔舊事曰漢承秦制造横橋置都水令以掌之號石柱橋水經注曰秦始皇造橋鐡鐓重不勝故刻石作力士孟賁等像祭之鐓乃可移動也橋之北首疊石水中舊有忖留神像此神嘗與魯班語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醜卿善圖物容我不能出班於是拱手與言曰出頭見我忖留乃出首班以脚畫地忖留覺之便還沒水故置其像於水中惟背以上出水其後魏武帝重造忖留之像因乘馬見之驚又命下之水中
  中橋渡在縣東二十五里
  安劉渡在縣東三十五里
  兩寺渡在縣西十五里淳化三年
  嘉麥渡在縣東三十五里
  畢原在縣北詩曰終南何有有紀有堂毛註曰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也鄭註曰畢終南山之道名邉如堂之墻然書序曰周公薨成王命葬公於畢劉向傳曰文武周公葬於畢師古曰畢陌在長安西四十里三輔故事曰文王武王周公皆葬畢陌南北春秋左氏傳曰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葢武王克商之後以其地封文王次子又曰畢原酆郇文之昭杜注曰畢在長安西北闗中記曰髙陵北有畢原陌謂此原之陌也秦記曰池陽原漢長坂元和郡縣圖志曰畢原即縣所理原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謂之畢陌漢朝諸陵並在其上下又名石安原即在石勒置石安縣之所按石安原見涇陽
  矩隂原在縣西南二十里
  渭水西自興平界來流入髙陵縣界
  豐水在縣西十一里自長安縣界來流至宋村合入渭水經注曰渭水又東與豐水㑹于矩隂山内其水縁南山郊水合流
  馬跑泉在縣西二十五里
  要册泉在縣北八里
  下村泉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李村泉在縣西北一十里
  蘭池陂即秦之蘭池也在縣東二十五里
  周氏陂周十三里舊圖經曰漢周勃家在此其子亞夫有功遂賜此陂故地以氏稱之長安圖曰周氏曲在咸陽縣東南三十里李善曰今周氏陂陂南一里有漢蘭池宫
  興成渠在縣西十八里唐李石為相奏令咸陽令韓遼治之東建永豐倉自秦漢以來䟽鑿為漕渠起咸陽抵潼闗三百里無車輓之勞其後堙廢自此復之
  細柳倉在縣西南三十里漢舊倉也文帝後六年周亞夫為屯將軍次細柳服䖍曰在長安西北如淳曰長安細柳倉在渭北近石徼張揖曰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師古曰匈奴傳云置三將軍軍長安西細柳渭北𣗥門霸上此則細柳不在渭北揖説是也三輔故事曰周亞夫軍於細柳今石徼是也石徼西有細柳倉城東有嘉禾倉樊噲傳柳中即細柳地也在長安西按石徼亦作石墩
  𣗥門在縣東北十八里漢文帝後六年徐厲為將軍次𣗥門孟康曰在長安北秦時宫門也如淳曰三輔黄圖𣗥門在横門外
  杜郵亭在縣西南三十八里白起自刎之處水經注曰杜郵亭在咸陽西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三秦記曰長安城西有九嵕山西有杜山又有畢陌西北有孝里西有白起墓杜預曰畢國在西北
  杜郵館在古縣城東
  曲郵在縣境漢書髙帝征黥布張良送至曲郵
  交道廐去長安六十里近延陵
  秦咸陽故城在縣東二十里漢渭城亦治於此隋故縣城在縣東二十二里渭水北即秦之杜郵其城周八里唐故縣城在渭河北杜郵館西城崇一丈五尺
  祥谷水合豐水
  白谷水合豐水
  聖女泉出縣西二十里昆明池北平地上周十歩西北流五十歩與牧猪泉合圖經曰水池在縣西北五里按十道志長安西有滮池亦名聖女泉葢滮池水相近也
  野韭澤即漢牛首池也在縣西北三十八里
  漕河在縣南十五里自萬年縣界來經縣界五里入于渭漢書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龍首渠在漢東北五里自萬年縣界流入注于渭明渠漢時渠也水經注曰在長樂宫桂宫之間
  清渠在縣西五十里自鄠縣界來經縣界一十里流注于渭
  漆渠在縣西南二十里舊自縣之坈河分水經縣界二十里入漕河漢書曰穿此渠通漆水故曰漆括地志曰胡亥築阿房宫開此渠而運南山之漆
  永安渠隋文帝開皇三年開在縣南引交水入宫之北門唐明皇自蜀還京肅宗至望賢宫迎明皇帝親籠馬行數十歩執鞭弭道過渠入宫
  唐望賢宫在縣東數里開逺門内
  善因寺唐穆宗由複道幸咸陽止於此寺
  周文王廟二處一在縣西一在縣東相去各十五里武王廟在縣北五里
  成王廟在縣西十五里
  康王廟在縣北七里
  漢吕太后廟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景帝廟在縣東北十五里
  武帝廟在縣東北八里
  介子推廟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武安君秦將白起廟在縣五里
  四皓廟在縣東二十五里漢髙帝時人商山隠士也
  漢鄼侯蕭何廟在縣西三十里
  周文王陵在縣北十五里書序曰周公薨成王葬於畢註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孟子曰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註書曰太子發上祭于畢下至於盟津畢文王墓近鎬也漢書劉向傳曰文武周公葬于畢師古曰畢陌在長安西
  惠帝安陵在縣東三十五里元和郡縣圖志陵在縣東北二十里臣瓉曰在長安北三十五里三輔黄圖曰去長陵十里闗中記曰徙闗東倡優樂人五千户以為陵邑善為詼啁故俗稱安陵啁也
  四皓墓在安陵西
  張敖塚在安陵東三十里塚上有五岳之像今人謂之五岳塚
  景帝陽陵在縣東十五里元和郡縣圖志曰陵在縣東四十里漢書曰景帝五年作陽陵邑後三年葬陽陵臣瓉曰陵在長安東北四十五里帝王世紀曰陽陵山方一百二十歩髙四十丈
  昭帝平陵在縣東北一十三里漢書曰帝作陵制令通流水而巳石槨廣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無作墳陵東北作廡長三丈五歩外為小厨裁足祠祀萬年之後掃地而祭臣瓉曰陵在長安東北
  元帝渭陵在縣東北一十三里臣瓉曰陵在長安北五十六里王莽遣使壊渭陵園門泉池曰無使民復思漢氏也
  成帝延陵在縣西北十五里漢書曰成帝葬延陵在扶風去長安六十二里闗中記曰延陵在長安西北四十里渭陵之東延陵是也成帝起延陵城邑以成言事者以為不便乃更造昌陵在霸城東二十里運沙渭濵取東山土東山土與粟同價所費巨億數年而陵不成谷永等奏昌陵積土為髙山陵寢猶在實土之上浮土之下非永年之基延鄉之地居髙臨下道貫二州二十餘縣宜還就延鄉乃遣衛尉淳于長行視長奏宜如永等議乃徙延陵而棄初言者將作大匠郭萬年於燉煌配役三輔舊事曰成帝作延陵及起廟竇將軍有青苖地在廟角恐犯蹈之故言作陵不便乃徙昌陵取土東山下土與粟同價
  哀帝義陵在縣西八里漢書臣瓉曰義陵在右扶風去長安四十六里
  平帝康陵在縣西二十五里漢書臣瓉曰在長安北六十里舊圖經曰康陵在興平原口
  漢傅太后廢陵水經注曰在霸城西北王莽奏毁其陵今本處積土猶髙謂之増屏又謂之増埠
  唐世祖元皇帝興寜陵在縣東三十五里五雲鄉周五里
  承天皇帝順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長陵鄉周二里此陵乃武后之父母也追贈皇帝皇后
  周太公廟在縣東二十五里周尚父齊太公吕望也鄭𤣥曰太公受封于齊留為太師五世之後乃歸葬於齊周公墓在縣東北三十里
  漢蕭何墓在縣東北三十七里
  曹參墓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張良墓在縣東北三十六里留侯陪葬長陵與髙祖長陵相去五里
  揚雄墓按揚雄家誄曰子雲以天鳯五年卒詔陪葬安陵阪上弟子鉅鹿侯芭負土作墳號曰𤣥塚
  順陵在縣東北三十里唐武后追尊其母曰孝明皇后號順陵










  長安志巻十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