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0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阿毘曇毘婆沙論
◀上一卷 卷16 下一卷▶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愛敬品第四

云何為愛。云何為敬。乃至廣說。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婆提舍。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中說。若比丘習慚愧滿足。則有愛敬。雖作是說不廣分別。云何為愛。云何為敬。今欲說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所以作此論者。欲斷小人法現大人法故。其事云何。答曰。小人愛則妨敬。敬則妨愛。云何愛妨敬。猶如在家法。父母於子。則有親愛。子於父母有愛無敬。出家法中。和上阿闍梨。於諸弟子。則有親愛。弟子於和上阿闍梨。有愛無敬。是名愛妨敬云何敬妨愛。猶如在家法中。父母於子。教訓嚴難。欲令諸子遠惡修善。子於父母。有敬無愛。出家法中。和尚阿闍梨。於諸弟子教訓嚴難。欲令諸弟子遠惡修善。諸弟子於和尚阿闍梨。有敬無愛。如是小人愛則妨敬。敬則妨愛。大人不爾。若愛則加敬。敬則加愛。是故為斷小人法欲現威勢大人法故。而作此論。佛出世時一人具此二法者多。佛不出世一人具此二法者少。設令有者當知皆是菩薩摩訶薩。

云何為愛。答曰。若愛乃至廣說。如是等言。盡說愛相。問曰。愛體性是何。答曰。愛有二種一染污。二不染污。染污者體是渴愛。不染污者體是信渴。愛有二種一是渴愛。二是愛。問曰。若渴愛是愛耶。答曰。若渴愛則是愛。頗有愛非渴愛耶。答曰有。不染污愛也。信亦有二種。一是信。二是愛。問曰。若信是愛耶。答曰。或有信非愛。或有信是愛。信非愛者。信而不求者是也。信是愛者。亦信亦求者是也。復有以此義作四句者。或有信非愛。或有愛非信。乃至廣作四句。信非愛者。信其事而不求也。愛非信者。染污愛是也。亦信亦愛者。愛其事而求者也。非信非愛者。除上爾所事。

云何敬。若敬善敬。乃至廣說。如是等言。盡說敬相。問曰。此敬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慚愧。云何愛敬。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先雖說其體。未說此二法俱在一人身中。今欲說故復作此論。云何愛敬。答曰。猶如有一。以愛敬故。意常念佛。凡夫人愛敬佛者。以佛力故。使我得離賦役驅使種種苦事。使我復得種種資生隨意之物。聖人愛敬佛者。以佛力故。使我斷無始已來無量諸苦。盡惡道因。住決定法。見於真諦正見清淨。復有說者。俱愛敬佛。意常念之。以佛力故。使我出家得比丘法及餘諸善安樂之利。如尊者優陀耶言。世尊滅我無量惡法。益我無量善法。復次以佛出世故。淨三種眼。如尊者舍利弗言。若佛不出世。則我盲無目。過此一生。復次佛於此法最尊勝故。復有說者。佛是法主故。復有說者。無始已來七依之法。隱蔽不現。佛能開示故。復有說者。佛能令無數那由他眾生入涅槃城故。復有說者。佛世尊。獨出無明殼。轉於法輪故。復有說者。以世尊說法故。令無量那由他眾生。種諸善根。亦令成熟。使得解脫。以佛說法故。使有念處正斷神足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摩提。辦如是等一切功德。盡現世間。以如是等事如凡夫聖人。愛敬於佛。亦愛敬法。意常念之。所以者何。能盡我身心等苦。亦依此法。能到涅槃。亦愛敬僧。意常念之。所以者何。以僧力故。使我出家受具足戒。得畜百一種物。得共和尚阿闍梨等梵行者。同依佛法。如是等人。我行道時。是我伴侶。以於如是等處有愛有敬。故名愛敬。有人有愛無敬。有敬無愛。乃至廣作四句。有愛無敬者。如在家法。父母於子。和尚阿闍梨。於諸弟子。有愛無敬。有敬無愛者。如於有德他師長所不相伏習者。有敬無愛。亦敬亦愛者。如在家法。子於父母。弟子於和尚阿闍梨所。無愛無敬者。除上爾所事。愛敬四趣中盡有。此中所說愛敬。是佛法中所行者也。云何為養。云何為敬。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斷小人法現大人法故。所以者何。小人養則妨敬。敬則妨養。養妨敬者。如在家法。父母老病。以衣服飲食隨病醫藥。以養父母。而無有敬。出家法中。如諸弟子。威德多聞。善解法相。眾所知識。彼以衣服飲食隨病醫藥。以養和尚阿闍梨。其師或時於弟子所。受經問義。如是等養妨於敬。大人不爾。若養則加敬。若敬則加養。佛出世時一人具此二法者多。佛不出世一人具此二法者少。設當有者。當知皆是菩薩摩訶薩也。菩薩若與人養。必加其敬。若與其敬。必加其養。以是事故。欲斷小人法現大人法。甚希有故而作此論。云何為養。答曰養有二種。一者財。二者法。問曰財養體性是何。答曰或有說者。所捨物是。復有說者。身口業捨是。復有說者。能令諸根四大長養者是。評曰應作是說。財養體性是五陰。問曰為是何趣耶。答曰除地獄趣。餘趣盡有。復有說者。六欲天中無。所以者何。諸天若欲食時。以空金鉢置前。隨其福力飲食自出。何須財養。復有說者。彼飲食雖等有餘財物。可以與他。問曰何處施誰與誰取。答曰或有說者。畜生趣中。還施畜生。餓鬼趣中。施於二趣。人施三趣。天施前三趣。復有說者。能施四趣。若人以饒益他意施飲食。他人食之。四大諸根而得長養。是名為施亦名為養。雖有饒益他意施他飲食。他人食之。不長養諸根四大。是名為施不名為養。若人害心。以雜毒食施他。他人以呪術藥草力。若是有德眾生。諸根四大。而更增長。是名為養不名為施。彼施者受不善報。問曰法養體是何耶。答曰或有說者。法養體性是名。復有說者。是語。復有說者。若聞法時生未曾有善巧方便。是法養體性。評曰應作是說。取其聞法巧便相應共生法者。體是五陰。問曰何處有法養耶。答曰五趣盡有。何以知地獄趣中有耶。答曰曾聞彌多達子小生地獄中謂是浴室。而便說偈。

 人間空處受苦樂  非我非他之所作  若受諸觸皆緣身  無有身者誰受苦

時諸眾生聞說此偈。緣斯福故。從是命終脫地獄苦。云何知畜生道中亦有法養。答曰如迦賓闍羅鳥等。身行梵行。為他說法者是也。餓鬼中如畢陵迦等是也。人天中者。盡可現見。天中六欲天。及色界諸天。非無色界天。何以知色界諸天亦有耶。答曰如手天子往詣佛所。作如是言。如今世尊。四眾圍繞而說諸法。聞者歡喜奉行。我還至無熱天中。諸天圍繞而為說法。聞者歡喜奉行。亦復如是。以是事故。知色界天中亦有法養。若以饒益心。為他說法。他聞法已。生善巧便。是名為施亦名為養。若以饒益心。為他說法。他聞法已。不生善巧方便者。是名為施不名為養。若以譏刺心。為他說法。他人聞已。以智慧心。生善巧便。是名為養不名為施。

云何為敬。若敬重敬。乃至廣說。敬體性是慚。如前說。

云何敬養。問曰。何以復作此論。答曰。先已說敬養體性。未說一人具此二事故而作此論。云何敬養。答曰。猶如有一而敬養佛。問曰。以何敬養佛。答曰。以財敬養佛。不能以法。所以者何。不能生佛未曾有善巧便故。所以者何。以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不受用他法。法應爾故。問曰。何故此中不說敬養法耶。答曰。作緣義。是養義。彼法離緣故。問曰。若欲施法當施何處。答曰。法有二種。一者名數。二者真實。若欲施名數法者。應施說法人。若書寫經。若欲施真實法者。守護此物。當如敬佛塔。云何施僧法養。答曰。於眾僧中。作三契經偈。作娑曷遮說決定義。種種問答是也。云何財養。答曰若以種種飲食。施作長齋。般遮于瑟解經法會。供養和尚阿闍梨及餘清淨梵行者。問曰誰施誰受。答曰佛能施一切眾生法養財養。一切眾生。能施佛財養。不能施法養。辟支佛能施一切眾生法養財養。除佛世尊。一切眾生能施佛施辟支佛財養。不能施法養。舍利弗能施一切眾生法養財養。唯除佛辟支佛。一切眾生能施佛辟支佛舍利弗財養。不能施法養。目揵連能施一切眾生財養法養。唯除佛辟支佛舍利弗。一切眾生能施佛辟支佛舍利弗目揵連財養。不能施法養。乃至利根者。能施鈍根者財養法養。鈍根者能施利根者財養。不能施法養。問曰。若無有能施佛法養者。世尊何故稱可阿難所說。讚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精進能生菩提。亦稱讚億耳比丘善哉善哉。汝能以微妙音聲。詠誦妙法。以阿槃提國語音聲遍滿。其言正直易解。令多人樂聞故。此說復云何通。如佛告阿難。我亦增益出家閑靜善法。答曰何故稱讚阿難者。以阿難所說應時。是以稱可。何以知之。曾聞世尊遊行人間而患背痛。敷欝多羅僧枕僧伽梨。右脇而臥告阿難言。汝今當為諸比丘說法。爾時阿難為諸比丘解說覺意。諸長老如來。以念覺意故而得成道。亦為他說。乃至廣說。擇法覺意。精進覺意。當於阿難分別覺意時。世尊自憶念過去無數阿僧祇劫行諸方便。皆是精進力。以憶念故。而起喜心。令此有患四大速滅。無患四大速生。背痛即除。尋起加趺而坐告阿難言。汝說精進耶。阿難言如是。佛言善哉善哉。阿難實如汝所言。精進能生菩提。以是事故稱可阿難。稱讚億耳比丘者。或有說者。欲生彼比丘無畏心故。阿槃提國和尚大迦旃延。曾遣億耳。汝往佛所請求五願。所謂一求常澡浴。二求皮作敷具。三求毘尼師。作第五人。得受具戒。四求著二重革屣。五求聽畜長衣過十夜。以此五事故來詣佛所。世尊威德。乃至梵釋護世者。不能側近正觀。以是事故不敢輒求。後世尊稱美乃敢求之。是故為令彼比丘生無畏故。而稱讚之。復有說者。欲饒益彼比丘故而稱讚之。所以者何。彼比丘。於阿槃提土地能作佛事。欲令彼諸人加尊重心故而稱讚之。復有說者。以善能誦持優陀那波羅延眾義經等。適可佛意故而稱讚之。復有說者。以修淨業令言音清妙故而稱讚之。所言增益出家閑靜善法者。諸轉轉出家。得正決定。證於道果。能離愛欲。亦盡諸漏。種佛道因及緣覺聲聞道因。生於尊貴多財之家。眷屬成就。有大威勢。顏貌端正。能淨天道及解脫道者。皆是我力。以我力故。令多眾生於我法中出家。有如是等利而起喜心故。言我今增益出家閑靜善法。復有說者。欲離誹謗過故。讚歎阿尼盧頭等。欲令其人威德尊重故。讚歎目揵連等。欲顯有大功德故。讚歎舍利弗等。欲令生無畏故。讚歎如億耳比丘等。

云何身力。云何身力劣。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如毘婆闍婆提說。身力身力劣。不由於身。是心所為。為止如是說者意故。欲明力體是觸入故。而作此論。復有說者。所以作論者。欲止彌沙塞部意故。彼作是說。身力體是精進。身力劣體是懈怠。為止如是說者意故。欲明身力身力劣體是觸入。復有說者。所以作此論者。欲止譬喻者意故。彼作是論。說身力身力劣無有定體。如象力勝馬馬力勝牛。云何一體。即是身力。是身力劣。欲止如是說者意故。欲明身力身力劣是決定法故。若當身力非決定法。則非入所攝。非識所識。問曰若身力是決定者。譬喻者所說云何通。如象力勝馬馬力勝牛。答曰此因他故說勝。如馬力於象。弱四大則多。強四大則少。牛力於馬。弱四大則多。強四大則少。然則強力常強。弱力常弱。以是事故。為止他意欲顯己義故。乃至廣說而作此論。一切有為法。力有強弱。所以者何。如眼明了能見。是名強力。不如者名為弱力。乃至身亦如是。如意善能知法。是名強力。不如者名為弱力。此中說身力身力劣。而作此論。

云何身力。答曰若身力身勇等。乃至廣說。如是等名。盡顯現力相。如二力士角力。乃至廣說。以是義故。知身力身力劣觸入所攝。所以者何。由觸故。知是人力強是人力劣。猶如二健夫捉一力劣者。彼當捉時。展轉相知。如強力者捉劣力者。知其力劣。力劣捉強力者。亦知其力強。強力劣力。俱一入所攝。謂觸入二識所識。謂身識意識。身識識別相。意識識別相總相。以如是義。則止說身力不定者意。所以者何。若當身力身力劣不定者。則不應定說一入所攝二識識也。

問曰身力身力劣體性是何。答曰或有說者。體是四大。問曰若然者。何大增故身力強。何大增故身力劣耶。答曰或有說者。四大無增。自有相似四大生身力則強。有相似四大生身力則劣。復有說者。地大增故。身力則強。水大增故身力則劣。外物亦爾。如陀婆樹佉陀羅樹毘摩樹婆陀羅樹等。以地大偏多故則堅硬。如葦柳瓠胡麻[卄/幹]等。水大偏多故則弱。復有說者。身力力劣。觸入所攝。體非四大。是造色性。問曰若然者。造色性有七種。何者增故身力強。何者增故身力劣耶。答曰重偏多故身力強。輕偏多故身力劣。外物亦爾。重者則強。輕者則劣。復有說者。七種造色外。更有身力身力劣。評曰應作是說。四大身等身力則強。四大不等身力則劣。

如說菩薩有那羅延力。那羅延力齊量云何。答曰或有說者。十凡牛力。與一村天牛力等。十村天牛力。與一青牛力等。十青牛力。與一凡象力等。十凡象力。與一香象力等。十香象力。與一大力人力等。十大力人力。與一鉢建陀力等。十鉢建陀力。與半那羅延力等。二半那羅延力。與一那羅延力等。一那羅延力。與菩薩一節力等。是名菩薩身力。復有說者。此說甚少。十凡牛力。與一村天牛力等。乃至十凡象力。與一野象力等。十野象力。與一伽尼羅象力等。十伽尼羅象力。與一阿羅勒迦象力等。十阿羅勒迦象力。與一雪山象力等。十雪山象力。與一香象力等。十香象力。與一青山象力等。十青山象力。與一黃山象力等。如是次十倍。赤白優鉢羅拘物頭波頭摩說亦如是。十波頭摩象力。與一大力人力等。十大力人力。與一鉢建陀力等。十鉢建陀力。與一沙楞伽力等。十沙楞伽力。與一婆楞伽力等。十婆楞伽力。與一章[少/兔]勒力等。十章[少/兔]勒力。與一婆羅章[少/兔]勒力等。十婆羅章[少/兔]勒力。與一半那羅延力等。二半那羅延力。與一那羅延力等。是名那羅延力量。復有說者。此說亦少。千伊那拔羅龍王力。與菩薩一節力等。曾聞三十三天欲遊戲時。伊那拔羅龍王。其色純白。如拘物頭華七枝安立。具有六牙。頭赤如因提具波色。左右脇各二由延半。前後各一由旬。如是遶身有七由延。高二由旬半。此是常身有八千眷屬。彼諸眷屬。其色赤白。如拘物頭華七枝安立。具有六牙。頭赤如因提具波色。三十三天欲遊戲時。伊那拔羅龍王身上。自然有香手現。便作是念。今者諸天須我。即自化身。有三十二頭。頭有六牙。頭赤如因提具波色。第三十三者。是其常頭。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化作七蓮花。一一花上。化作七臺。一一臺上。化作七絞絡帳。一一帳中。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者。一一侍者。有七伎女。作是化已。往至諸天城中。所化三十二頭。三十二輔臣。及其眷屬而乘其上。常頭帝釋。及其眷屬。而乘其上。如是凡有一萬諸天家族。其身輕舉。猶如旋風吹於草葉。乘空而上。詣遊戲處。爾時諸天。都不自見有前後者。到遊戲處。爾時諸天。各各詣遊戲園林。歡娛快意。爾時龍王。亦自化身。作天子形。而自娛樂。如是伊那拔羅龍王力。菩薩身者。有十八大節。一一大節。有千伊那拔羅龍王力。如是等名菩薩身力。復有說者此說猶少。菩薩身力。有十八大節。前所說者。是菩薩十八節中最下節力。第二所說。是菩薩次勝節力。第三所說。是第三節力。如是次第。各轉倍勝。尊者婆檀陀說曰。意力無量。當知身力亦無量。何以知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在未來世。必生現在前。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震動。以是事故。知意力無量身力亦無量。問曰若然者何以言菩薩有那羅延力耶。答曰以那羅延力世人所尚。是以為喻。然則意力無量。身力亦無量。問曰以何等故。菩薩修集如是力耶。答曰欲現一切皆勝事故。如菩薩於諸世間。一切事勝。所謂色族財富眷屬積集功德及諸名聞力亦應爾。如色族等益於世間力亦應爾。復有說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住如是堅牢身故。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說。若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須彌山頂者。須彌山便當摧破。以力無畏甚尊重故。是以如來初成道時。舉足欲行。安徐蹈地。地故震動。復有說者。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三千大千世界中閻浮提。閻浮提中有金剛座自然而出。菩薩坐上。成等正覺。如是亦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積集堅牢之身。復有說者。以此力引致應化眾生故。是中應說化力人喻諸釋子射喻般涅槃時堅石喻。曾聞世尊般涅槃時。詣波波村。爾時五百力士。修治道路。時有一石。長十二丈。廣六丈。諸力士等。盡其身力。不能令動。世尊既至。問諸童子。今何所為。答言。修治道路。世尊復問。我今為汝去此石耶。答言可爾。佛告諸人。汝悉遠去。爾時世尊。以脚拇指。舉此大石。安置右掌中。復以手擲置虛空中。下復接之。以口吹散。令如微塵。散復還合。與本無異。時諸力士。而問佛言。如是之事。為是何力。世尊答言。以足拇指。舉著掌中。是我父母生身之力。後以手擲置虛空中者。亦是父母生身之力。以口吹散。令如微塵。是神足力。散復還合。如本無異者。是解脫力。時諸力士。復更問佛。頗更有力勝於世尊如是力不。佛答言有。謂無常力。佛告力士。若是父母所生之力。及神足解脫力。今日中夜。當為無常力之所破壞。爾時力士。聞說是事。心生厭離。佛為說法。得見真諦。是故為欲引致應化眾生故。修集此力。問曰。菩薩何時具滿此力耶。答曰。菩薩年二十五時。具滿此力。從是以後至年五十。其力無減。過是已後。其力轉減。復有說者。其力無減。所以者何。意力無減故。身力亦爾。評曰應作是說。法身無減。生身有減。以是報故。如優陀耶言。今見世尊。身色損減。乃至廣說。問曰。餘眾生。有那羅延力不耶。答曰。如初所說菩薩力。餘眾生尚無。何況餘說。然世界初成時。世界眾生。有那羅延力者。有半那羅延力者。有鉢建陀力者。有大力者。滿閻浮提。問曰。彼諸人骨節相次云何。答曰。除彼四種人。其餘眾生。骨節相遠。若人力與象馬等者。骨節相近。大力者。骨相接。鉢建陀力者。骨節相鉤。那羅延力者。骨節連瑣。菩薩骨節。蛟龍相結。如渴伽角辟支佛。名曰大力。問曰。轉輪王。為有那羅延力無耶。答曰轉輪王。無那羅延力。隨輪寶德身力及餘寶亦然。若其輪是金王四天下。其力最勝。若其輪是銀王三天下。其力轉減。若其輪是銅王二天下。其力復減。若其輪是鐵王一天下。其力最劣。佛在世時。三人有鉢建陀力。一是尊者阿難。二是睒彌釋子。三是瞿毘迦釋女。問曰。辟支佛出世。為如佛獨出為有俱者耶。答曰。或有說者。獨出無俱所以者何辟支佛根勝舍利弗。如舍利弗。並出於世。猶無是事。何況五百功德者一時俱出。問曰。若辟支佛不並出世。言有五百功德一時出世者為是何人耶。答曰。此皆本是聲聞。以緣悟菩提故。名辟支佛。若本種辟支佛。行成辟支佛者。獨出世間。當知如佛。

◎ ◎已說如來身力。今當說意力。如來有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力。問曰力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智體是智身。已說體性今當說所以。何等是力義。答曰不為他所伏義是力義。不為他所覆蓋義是力義。不斷伏義是力義。害義決定知義能擔義最勝義是力義。界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在色界餘力。若是有漏是三界繫。若無漏者是不繫。地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在根本四禪地餘力。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依者依欲界身。行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行十六行。亦行非行。知業法集智力。行八行。亦行非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行十二行。亦行非行。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行於非行。漏盡智力。若以境界。行於四行。若以在身。則行十六行。亦行非行。緣境界者。是處非處智力。緣一切法。知業法集智力。緣苦集諦。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緣於三諦。除滅諦。至一切道智力。緣於四諦。宿命智力。緣於前世欲色界五陰。生死智力。緣於色入。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於滅諦。若以在身。緣一切法。念處者。知欲智力。宿命智力。是法念處。生死智力。是身念處。漏盡智力。若以境界。是法念處。若以在身。是四念處。餘力是四念處。智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是十智。知業法集智力是八智。除滅智道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是九智。除滅智宿命智力。如舊阿毘曇人說。是等智尊者婆已說。是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尊者瞿沙說。是六智。除盡智無生智滅智他心智。評曰應如前說。一等智者。好生死智力。舊阿毘曇人說。是一等智。尊者婆已說。是四智。法智。比智。集智。等智真實義者。是一等智漏盡智力。若以境界是六智。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若以在身。則有十智。所以者何。此十智於如來身中盡可得故。根者總而言之。則與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法。緣過去未來現在世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緣於三世。亦緣非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智力。緣於三世。宿命智力過去現在者。緣過去世未來世。當生者緣過去世若不生者。緣於三世。生死智力過去者。緣過去世。現在者。緣現在世。未來當生者。緣未來世不生者。緣於三世。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非世法。若以在身。緣於三世。亦緣非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知禪解脫三摩提智力。緣善無記。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善。若以在身緣善不善無記。餘力緣三種。繫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色界繫餘力。有漏者三界繫。無漏是不繫。緣三界繫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緣欲色界繫。知業法集智力。緣三界繫。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不繫。若以在身。緣三界繫及不繫。餘力緣三界繫。緣不繫。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非學非無學。餘力若是無漏是無學。若是有漏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知業法集智力。宿命智力。生死智力。緣非學非無學。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非學非無學。若以在身。能緣三種。餘力三種盡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修道斷。餘力若有漏。是修道斷。若無漏。是不斷。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知業法集智力。宿命智力。緣見道斷修道斷。生死智力。緣修道斷。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不斷。若以在身。緣於三種。餘力三種盡緣。緣名緣義者。知欲智力。生死智力。緣義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義。若以在身。則緣名義。餘力亦緣名亦緣義。緣自身他身非身者。是處非處智力。至一切道智力。緣自身他身。亦緣非身法。漏盡智力。若以境界。緣於非身。若以在身。三種盡緣。餘力緣自身他身。問曰。此諸力。為從方便生。為從離欲得耶。答曰。可言從方便生亦從離欲得。所以者何。以從三阿僧祇劫積集方便生故。言從方便生。以從離非想非非想處欲得故。言從離欲得。問曰。何處生此力。答曰。依欲界身。生閻浮提非餘方。依男子身非女身。問曰。知業法集智力。生死智力。有何差別。答曰。從麁至細是生死智力。從細至麁是知業法集智力。如麁細現見不現見因果。當知亦如是。已說力無畏。今當說三藐三佛陀有四無所畏。乃至廣說。問曰。無畏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身。初力是初無畏。第十力是第二無畏。第二力是第三無畏。第七力是第四無畏。一一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則有四十力四十無畏。佛略說故。我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廣說則成就四十力四十無畏。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等是無畏義。答曰。不可動義是無畏義。勇猛義是無畏義。不怯弱義是無畏義。安隱義清淨義純白義是無畏義。

問曰。力即是無畏。為異無畏耶。答曰諸力即是諸無畏。如先所說。初力即初無畏。乃至廣說。問曰。若然者力與無畏。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別。如說無畏即力力即無畏。復有說者。名即差別。所以者何是名為力是名無畏。復有說者。初立是力。已立不動是無畏。復次有堅強是力。勇決是無畏。復次不為他所伏是力。不怯弱是無畏。復次智是力。辦是無畏。復次因是力。果是無畏。復次不為他所蓋是力。能蓋他是無畏。復次自饒益是力。饒益他是無畏。自利利他亦爾。復次自覺是力。為他說是無畏。積集是力。受用是無畏。受財義是力。分財義是無畏。復次知醫方是力。治他病是無畏。復次法義無礙是力。辭樂說無礙是無畏。復次讚求法義無礙是力。讚求辭樂說無礙是無畏。諸餘分別如力中說。

如來有大悲。問曰。大悲體性是何。答曰。是慧。復有說者是照。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大悲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地者是第四禪地。其餘分別。應隨相說。問曰此中何以唯說力無畏大悲。不說三念處耶。答曰是三種於說法分中。勝三念處不爾。說力則顯現自義。說無畏則現摧伏他義。大悲則生欲說法心。三念處不爾。是故不說。

如來亦說成就七法。彼七法者。當知即是是處非處力。如來若更有餘不共法者。當知盡是是處非處力。問曰。此七為是幾智性耶。答曰知法知量知眾。此是一等智。知義者諸作是說。涅槃是第一義者。是六智性。除苦集智他心智道智。諸作是說。一切法是第一義者。是十智性。知時知人。是九智性。除滅智。自知是八知性。除滅智他心智。尊者婆已說曰。自知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評曰如此諸所說。可有是理。但彼經所說七法義。是一等智。如來有五聖智三昧。此亦是是處非處力。五智者。法智比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十六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