陔餘叢考/12
卷十一 ◄ | 陔餘叢考 卷十二 |
► 卷十三 |
《新唐書》列傳內所增事跡較《舊書》多二千餘條,其小者不必論,甚有必不可不載而《舊書》所無者。今撮於後
[编辑]《楊貴妃傳》,《舊書》不載其先為壽王妃事,但云武惠薨,後庭無當意者,或言楊元琰女有色,乃召見。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帝大悅云云。《新書》補之,謂帝令自出妃意,丐為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舊書》蓋國史舊文,故有隱諱也)。
憲宗郭皇后,歷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為太后,及宣宗即位,宣宗母鄭氏本後侍婢,有宿怨,故宣宗奉後禮稍薄。後鬱鬱不自聊,登樓將自殞,左右共持之,乃免。帝聞不喜,是夕後暴崩。是後之不得善其終也。《通鑒》載之甚詳。而《舊書》則謂宣宗繼統,恩禮愈隆於前朝,較為得實。又後崩後,太常王皞請合葬於憲宗陵。宣宗不悅,今宰相白敏中讓之。皞曰:「後乃憲宗東宮時元妃,順宗子婦,歷五朝母天下,不容有異論」事遂定。此亦當時一大事,乃《舊書》亦不載。
武宗王賢妃,《舊書》謂其事闕,故不載。然賢妃當武宗餌藥求長生而膚澤消槁,妃獨憂之。及武宗病亟,妃誓以身殉。帝崩,遂自經。常時妃妒者,亦皆義其所為。事見《通鑒》,則宋時尚有記述於世。此雖小事,然《舊書》既立傳,何其毫無事實耶?《新書》補之,亦見考據。
《韓王元嘉傳》,《新書》增武后詔諸宗室朝明堂,元嘉遣告諸王,謂大享後必盡誅諸王,不如先事起。於是琅牙王衝即發兵起。此亦武后朝一大事也。《舊書》不載。
《蘇良嗣傳》:良嗣為相時,遇薛懷義於朝,頗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頰,曳去。武后聞之,戒懷義曰:「師第出入北門,彼南衙宰相行來,毋犯之。」此亦見武后之淫毒而仍能用正人,《舊書》乃不載,《新書》補之。
《曹王明傳》:其母本巢刺王妃,太宗欲立為後,魏徵諫而止。此見太宗開國之初內行有缺,其後唐家累以色荒,未必不由此。《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懿德太子重潤傳》:高宗立重潤為皇太孫,裴敬彝、王方慶以為晉立湣懷子為皇太孫,齊立文惠子為皇太孫,皆居東宮,今既有皇太子,又立皇太孫,於古無例。此議足為後世法,《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狄仁傑傳》:武后欲以武三思為皇太子,仁傑力言人心未厭唐,匈奴犯邊,使三思募兵,逾月無應者,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後怒罷議。後又與王方慶因論雙陸力言姑侄不如母子之親,以悟後,遂迎廬陵。此見仁傑之忠於唐,《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王綝傳》:李德裕稱王方慶(即綝)為相時,其子為眉州刺史,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遠?」對曰:「廬陵是陛下子,今尚在遠,臣之子何敢相近?」欲以感悟後。此亦見綝之忠於唐,《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桓彥範傳》:敬暉、桓彥範等斬張易之後,後令太子還宮。彥範曰:「太子不可再歸,陛下應傳位。」太后乃臥不復言,中宗由是復位。此廬陵復位時一大事,《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姚崇傳》:玄宗欲相崇,崇先以十事邀說。此乃相業之始,後來功勳俱自此立。《舊書》竟不載,《新書》補之。
《宋璟傳》,《新書》增郝靈佺出使斬默啜首以獻,璟恐天子喜邊功,抑之不擢。此見璟之識大體。《舊書》不載,《新書》補之,良有意也。又增後來張嘉貞為相,閱堂案,見璟危言切論,未嘗不失聲太息。此尤見璟之生平。
《李林甫傳》:林甫有堂如偃月,欲構陷人,即入而思所以中傷者,若喜而出,則其家碎矣。又諭諸言事者曰:「立仗馬終日無聲,飫三品料,一鳴即斥矣。」由是諫疏絕。此皆老奸稔惡之跡。《舊書》不載,《新書》增之。按《舊書》謂林甫無文學,嘗讀杕杜為杖杜,寫弄璋為弄獐,此等碎事既詳之,而偃月堂、立仗馬等事反不載,何也?《新書》於丈杜、弄璋反刪之,以所重不在此也,可謂得要矣。
《劉晏傳》,《新書》增其辭永王璘之官,璘反時,晏守餘杭,力拒之。及晏被籍後,惟雜書兩乘,米麥數斛。此有關晏之品行,《舊書》不載。
《田神功傳》:神功初受祿山偽官,後率眾歸朝。又以兵敗,降於史思明,既又自拔歸。《舊書》全不載,竟似未嘗失身於賊者,《新書》補之。
《段秀實傳》,《新書》增郭晞軍士縱暴,秀實斬十七人;及大將焦令諶責農租,秀實賣馬代償,令諶愧死。二事皆《舊書》所無。按此出柳宗元所記《段太尉逸事狀》,謂之逸事,必是國史所本無者,宗元蓋嘗見國史本傳,故另作狀以著之。由此以推,可見《舊書》全抄國史原本,《新書》則參考他書成之,亦見子京用功之深也。
《盧杞傳》:杞以私憾陷顏真卿,使於李希烈,被害。又崔寧以播遷咎杞,杞即巫寧反,帝殺之。此等事正見杞之奸惡,《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鄭注傳》:中丞王守澄死,以十一月葬,注奏言願入護喪,實欲俟群閹送喪以鎮兵悉擒誅之。李訓畏注專其功,乃先五日舉事,遂有甘露之變。此等大事,乃《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夔王滋傳》:昭宗命滋領侍衛諸軍,帝將幸太原,韓建邀次華州,惡諸王將兵,誣以他語,遂罷其兵柄,使歸十六宅,矯詔以兵圍而殺之,凡十三王。此何等事,《舊書》竟不載,《新書》書於此。
《朱玫傳》:宰相蕭遘密召玫迎帝,玫趨鳳翔,田令孜劫帝走,玫追不及,乃立襄王煴。此何等事,《舊書》不著其詳,《新書》補之。
《仇士良傳》:甘露變後,士良恣橫益甚,劉從諫以李訓所移誅宦官書騰於朝,請王涯等罪名,欲以死清君側,累指士良等罪惡。文宗倚其言差自強。士良憤文宗與訓、注同謀,夜半命直學士崔慎由草廢立詔,引至帝所,面數帝過失,帝俯首而已。慎由以死自誓。士良曰:「不為學士,不得更坐此。」送慎由出,曰: 「毋泄,禍及爾族!」慎由記其事藏篋中,將歿,以授其子緇郎,故緇郎終與朱全忠盡誅宦官也。士良請老還第,中人送之,士良戒以「事天子不可令閑暇觀書史、見儒臣,但以聲色狗馬惑其心而已。」此數事皆當時閹禍可垂戒後世者,《舊書》不載,《新書》增之。
《田令孜傳》:令孜擅權,所為不法。拾遺侯昌蒙劾之,反賜死。黃巢之亂,令孜導帝幸蜀,賞勞不及黃頭軍,軍將變,帝與令孜保車城自守。拾遺孟昭圖上疏:宜與宰相群臣共安危。令孜矯詔貶昭圖,使人沉之於江。楊復光之黨曹知愨遣人入長安,攻賊營。帝將還,知愨擁眾散關,欲閱群臣可歸者納之。令孜忌之,密令王行瑜以兵襲殺其眾。令孜又募新軍,以千人為都,凡五十四都,分左右為十軍統之。此皆令孜罪,《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來俊臣傳》:俊臣子誣樊戩以謀反誅,戩子訴闕下,不得奏,因自刳腹死。上巳日,俊臣與其黨集龍門,題縉紳名於石,抵而僕者先告,抵李昭德不中。昭德知之,乃令衛遂忠發其奸,言自比石勒,欲告皇嗣及廬陵王與南北衛謀反。方俊臣用事,托天官選者二百餘員,及敗,有司自首。武后詰之,對曰:「亂陛下法,身受戮,忤俊臣,覆臣族。」此皆見俊臣之惡,《舊書》不載,《新書》補。
《顏泉明傳》:顏杲卿之子泉明,先從杲卿討賊,杲卿敗,泉明客壽陽。史思明獲之,械送幽州。間關得免,後為郫令,遷彭州司馬,皆有善政。孤藐相從百口,饣千粥不給,無悔歎。此忠臣之後之能世其家者,《舊書》不載,《新書》補之
《舊唐書》所載亦有不應刪而《新書》反削之者,今亦錄於後
[编辑]《和思趙皇后傳》,《舊書》載其死後莫知瘞所,將招魂葬之,祔於中宗陵。彭景直上言:招魂非古法,宜據《漢書·郊祀志》葬黃帝衣冠於橋山故事,以皇后禕衣祔葬。按此可備變禮之用,宜存,《新書》不載。
《順宗王皇后傳》,《舊書》載後崩後,公卿進諡議,欲告天地宗廟。禮院奏曰:「《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故古者天子稱天以誄之,皇后之諡則讀於廟。《江都集禮》引《白虎通》曰:皇后何所諡之,以為於廟。又曰:皇后無外事,無為於郊。故天子諡成於郊,皇后諡成於廟。」詔從之。又初稱諡曰莊憲王太后,禮儀使鄭絪引開元中昭成皇太后諡號之議,謂:「入廟稱後,義係於夫,在朝稱太,義係於子。今百司移牒,恐不合除太字。至神主入廟,始當去之。」此亦議禮故事,《新書》不載。
《封常清傳》,《舊書》載其臨刑時遺表全文,蓋以明其心跡,且著其枉也。《新書》節之,不過一二語,雖覺簡淨,殊少意味。
《李嗣業傳》:香積寺之戰,嗣業以長刀陷陣,固為戰功第一。及收長安後,進取東都,新店之戰,王師又敗,郭子儀已為賊兵所包,賴嗣業與回紇夾擊,賊始遁去。此亦嗣業大功也,《舊書》詳之,《新書》乃不錄。
《渾瑊傳》、《舊書》載瑊為會盟使,與土番盟梨樹園,為土番所劫之事甚詳。《新書》但云為結讚所劫,副使以下皆陷,惟瑊得免。按梨樹園劫盟乃當時一大事,瑊為會盟使,則此事不詳於《瑊傳》而詳於何處耶?《新書》蓋恐形瑊之失策,故略其詞耳。
《李吉甫傳》,《舊書》吉甫監修國史,上問《時政記》記何事,對曰:「是宰相記天子事,以授史官之實錄也。古者左史記言,即今起居舍人,右史記事,即今起居郎。永徽中,宰相姚璹慮造膝之言或不下聞,請隨奏對而記於仗下,以授史官,今《時政記》是也。」此於朝製有關第,《新書》刪之。
《張濬傳》濬建議討李克用,《舊書》全載克用訴表,正見濬之孟浪生事。及克用之負氣不恭,《新書》盡刪之,豈為濬諱耶,抑為克用諱耶?
《王處存傳》,《舊書》黃巢據京師,處存選驍卒五千,以白繻為號,夜入京,賊已遁。軍人皆釋兵,爭據第宅,坊市少年多帶白號劫掠。賊偵知之,自灞上復襲京師。市人以為王師,歡呼迎之。處存為賊所迫,收軍還營。賊怒,召集兩市丁壯七八萬殺之,血流成渠。此亦一大事,《新書》不載。
新、舊《唐書》有彼此互異者,今據《通鑒》、《綱目》、《唐鑒》、《貞觀政要》、《五代史》、《北夢瑣言》等書稍為訂正於後
[编辑]酅國公薨,《舊書》在武德二年五月,《新書》在八月。按《綱目》皇泰二年八月唐酅國公薨。隋之皇泰二年即唐高祖武德二年也。薨以八月,與《新書》同。
突厥殺劉武周,《舊書》在武德三年秋,《新書》在武德五年秋。按《綱目》書秦王世民擊宋金剛,破之,劉武周及金剛走死,在武德三年夏四月。而《分注》謂是時武周聞金剛敗,懼而走突厥,久之謀亡歸馬邑,事泄為突厥所殺。其曰久之,則原非一時之事。蓋武周之逃在三年,而被殺在五年也。
皇太子建成破劉黑闥,《舊書》在武德五年冬,《新書》在六年春。按《綱目》武德五年冬淮陽王道玄擊黑闥,敗沒。十一月始遣建成擊之。十二月兵至昌樂,黑闥亡走。六年正月,諸葛德威擒黑闥以獻,斬之。是破黑闥在五年冬,斬黑闥在六年春,《舊書》並為一時,誤。
《舊書》元和四年十月立鄧王寧為皇太子,太赦。《新書》立太子在是年閏三月,大赦在十月。按《綱目》是年閏三月製降繫囚、蠲租稅,此即大赦也。是月又書立鄧王寧為皇太子。是立太子在閏三月,與《新書》同。然《綱目》赦在前,立太子在後,非因立太子而赦也。三書俱不合,未知孰是。
李密致書唐公,欲自為盟主,及唐公答書,偽相推奉之事,《舊書》敘在殺翟讓之後,《新書》敘在殺翟讓之前。按密自殺讓後,聲勢益盛,敗致書高祖應在此時。然《通鑒》、《綱目》俱書此事在殺翟讓之前,益密自取興洛倉,讓推密稱魏公,則已為群雄中巨擘,而唐祖是時方起兵,勝敗未可知,故密以勢相淩,有自為盟主之意。唐祖亦偽相推奉以驕之,及密殺讓時,唐祖已取長安,密豈復敢以勢相淩也?閱《綱目》所書,先後次第自見,《舊書》應誤。
《舊書·江夏王道宗傳》:征高麗時,道宗與李靖同為先鋒。《新書》則云與李勣同為先鋒。按《靖傳》征遼時靖己老,太宗雖欲用之,以其老不果。而勣實在行,則道宗所同李勣非李靖也,《舊書》誤。
《舊書·魏元忠傳》:元忠陷周興獄,詣市將刑,則天以其平敬業功免死,流配貴州。方臨刑時,則天先令傳聲,監刑者遽欲釋之,元忠曰:「未知敕虛實,豈可造次。」徐待宜敕,然後起謝。尋詔還為御史中丞,又為來俊臣、侯思止所陷,再流嶺南。《新書》則以此臨刑傳赦事謂為來俊臣所陷,而俊臣獄之前,先為周興所陷當死,以平揚楚功得流,俊臣獄之後,又為侯思止所陷,仍貶於嶺南。是元忠凡三被流,周興獄一也,來俊臣獄二也,侯思止獄三也。《舊書》則僅周興一次,俊臣、思止並作一次,凡兩被流而已。然《舊書》又云:前後三被流,則天問曰:「卿何以累被得謗?」然則元忠在武后時被流者凡三,當以《新書》為是。
《舊書》:敬暉等誅張易之兄弟時,薛季昶勸並誅武三思等,暉與張柬之不肯。及三思附韋后得柄,柬之歎曰:「主上昔稱勇烈,吾留諸武,冀上自誅耳。」是不誅諸武由暉及柬之之誤也。《新書》敬暉及桓彥範傳則謂,季昶勸時,暉亦苦諫,而彥範不從,是暉亦欲誅諸武者,其誤乃由彥範也。又以「留諸武待上自誅」之語為彥範之言。今按《通鑒》,二張之誅也,季昶謂柬之、暉曰:「二凶雖除,產、祿猶在,去草不除根,終當復生。」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猶幾上肉耳。」是暉及柬之皆不肯誅諸武,與《舊書》所記同。其「留諸武待上自誅」之語,亦以為柬之所言。然則當以《舊書》為是。
《舊書》王同皎謀誅武三思,為同謀冉祖雍所告,乃被殺。《新書》謂宋之遜兄之問嘗同舍問謀張仲家,知其事,令之遜之子曇密告三思。按《通鑒》宋之問及弟之遜乃密告三思,遂使人告同皎與武當丞周憬等謀殺三思,廢皇后,皆坐斬。之問、之遜並除京官,據此,則告同皎者出於之遜兄弟,況冉祖雍本黨於三思,在五狗之列,同皎豈肯與之同謀耶?當以《新書》為是。
《舊書》謂王鉷權盛時,雖李林甫亦畏之。《新書》謂鉷雖得君,然畏林甫,謹事之。按《舊書·安祿山傳》:李林甫為相,朝臣莫敢抗禮,祿山來謁,不甚磬折。林甫召鉷,鉷至,趨拜甚謹,祿山乃悚息。是鉷之事林甫固甚謹,《舊書》既詳其事於《祿山傳》,而《鉷傳》反云林甫亦畏之,何耶?
《舊書·韋見素傳》:祿山、國忠爭寵時,見素無所是非,遂至凶逆犯順,不措一言。《新書·見素傳》則謂:祿山請以番將三十二人代漢將,見素力言於帝,謂祿山反狀甚明。按《綱目分注》,是時見素謂國忠曰:「祿山反狀明矣。」明日入見,上迎謂曰:「卿等疑祿山耶?」見素極言反已有跡,上不悅,竟從祿山之請,與《新書》同,當以《新書》為是。
《舊書·安祿山傳》:楊國忠屢奏祿山必反。天寶十二載,上令輔璆琳覘之,得其厚賂,還,盛稱其忠。國忠又云:「召必不至。」乃召之,十三載,謁於華清宮,遂以為左僕射,遣回。《新書》:十三載祿山來謁華清宮,明年國忠謀授祿山宰相,製未下,帝使輔璆琳賜大柑,因察之。繆琳得厚賂,還言無他,帝遂不召。據《舊書》則璆琳之遣在十二年,據《新書》則在十四年。今按《通鑒》、《綱目》二書:十三載祿山入朝,帝欲加以平章事。國忠謂祿山目不知書,乃以為左僕射。十四載,國忠又請除祿山平章事,召入朝,而以賈循等分領祿山所部。上從之,已草制而不發,更遣璆琳覘之。璆琳得賂,還言祿山無二心。上謂國忠曰: 「祿山必無異志,朕自保之,卿勿憂也。」乃止。正與《新書》同,當以《新書》為是。
貞元三年,射生將韓欽緒等與妖僧李廣宏謀反,《舊書》本紀謂欽緒以遊瑰子特赦之,《新書》本紀則云韓欽緒伏誅。按《舊書·遊瑰傳》謂李廣宏謀反事發,德宗命內官捕其黨與斬之,而不明言欽緒之或殺或赦。《新書·遊瑰傳》:欽緒奔邠州,中人捕斬,以狀示遊環,遊環懼,並執欽緒二子送京師,帝赦之。既曰捕斬以狀示遊環矣,則欽緒已被斬可知也。況遊瑰懼誅,並以欽緒之子送京師,敢匿欽緒乎?《通鑒》:欽緒亡抵邠州,械送京師,與軟奴(即廣宏)等皆腰斬。是欽緒之狀誅,《通鑒》與《新書》皆同。《舊書》所謂赦之者,蓋誤以赦欽緒之子為赦欽緒耳。
魚朝恩之死,《舊書》:上罷朝恩觀軍容使,會寒食入宴,有詔留之,朝恩懼,言頗逆,上亦不之責。是日,還第自經死。《新書》則云:宴罷,朝恩將還營,有詔留之。帝責其異圖,命左右擒縊殺之,外無知者。明日下詔,罷其觀軍容使。外人皆言既奉詔乃自縊云。《綱目》所書亦與《新書》合,則《舊書》所謂罷官後自縊死者非也。蓋唐時國史本諱之,《舊書》但仍其舊,不暇改訂耳。
《舊書·第五琦傳》:賀蘭進明遣琦奏事蜀中,玄宗大喜,即命為江淮租庸使。《新書·琦傳》謂肅宗在彭原,琦奏事訖,即言當今急務在財用,帝乃令勾當江淮租庸使。據《舊書》則玄宗所命也,據《新書》則肅宗所命也。按《通鑒》:進明遣參軍第五琦入蜀奏事,琦言:「今方用兵,財賦為急。財賦所產,江淮居多。乞假臣一職,可使軍無乏用。」上皇悅,以為租庸使。《綱目》亦書此事在上皇遣使以冊寶傳位肅宗之前,然則琦之為租庸使,尚是玄宗所命也,當以《舊書》為是。
《新書·李泌傳》:德宗謂泌曰:「人言盧杞是奸邪,朕殊不知。」泌曰:「此乃杞之所以為奸邪也。」《舊書》杞及李勉傳則俱以此語為勉之言,而《泌傳》不載。按《通鑒》及《綱目》德宗與泌論即位以來宰相,曰:「盧杞忠清強介,人言其奸邪,朕殊不覺。」泌曰「此乃杞之所以為奸邪也。倘陛下覺之,豈有建中之亂乎?」與《新書》同。《舊書》謂李勉者應誤。
《舊書》本紀:貞元元年正月,始聞顏真卿為李希烈所殺,追贈司徒,諡文忠。《新書》本紀則書:貞元元年八月,李希烈殺宣慰使顏真卿。據《舊書》是年正月已聞真卿被害,則被害時尚在前也。據《新書》則是年八月始被害也。按《綱目》興元元年八月真卿為希烈所殺,貞元元年正月贈真卿司徒,諡文忠。是真卿被害於興元元年八月,贈諡於次年正月,與《舊書》同。《新書》蓋誤以上年八月為是年八月耳。
《舊書》:武宗會昌元年九月,幽州軍亂,逐其節度使史元忠,推牙將陳行泰為留後。八月,雄武軍使張絳奏行泰慘虐,不可為帥,請以本鎮軍討之。許之,遂誅行泰,詔以絳知兵馬使。明年二日,令知留後事,仍賜名仲武。是張仲武即張絳也。《新書》則云:盧龍軍將陳行泰殺其節度使史元忠,自稱留後,閏月,軍將張絳殺行泰,自稱留後。十月軍亂,逐絳,雄武軍使張仲武入於幽州。則仲武與絳截然兩人也。按《藩鎮傳》,行泰邀節度未報,次將張絳殺行泰求帥,武宗自用張仲武代之。又《通鑒》:盧龍軍亂,殺節度使史元忠,推陳行泰主留後務。既而復亂,殺行泰,立張絳。會雄武軍使張仲武起兵擊絳,且遣吏奉表。李德裕以為其辭理較順,可許,乃詔以仲武為留後。是《通鑒》所紀與《新書》合,仲武與絳明係兩人。《舊書》謂絳即賜名仲武者誤。
《舊書》:宣宗大中四年九月,幽州節度使周綝卒,軍中立牙將張允伸為留後。《新書》則云:盧龍軍亂,逐其節度使張直方,牙將張允伸自稱留後。考之《藩鎮傳》,亦云張仲武卒,子直方襲留後,慮其下為變,逃奔京師,軍中推張允伸為留後。是允伸之前即直方,而無所謂周綝者。然《舊書·張允伸傳》:大中四年,戎帥周綝寢疾,表允伸為留後。則允伸之留後得之周綝,而非接自直方,顯然明白。又《通鑒》云:盧龍節度使周綝薨,軍中表請張允伸為留後。則與《舊書》相合。是允伸之前有周綝,《新書》謂直方後允伸即為留後者誤。
《舊書·鄭畋傳》:畋鎮鳳翔,抗黃巢,會臥病,以地當賊衝,宜用武將,乃薦李昌言自代,而身自赴行在。《新書》則云:畋在軍府,司馬李昌言襲之。畋好語曰:「公能戢兵愛人,為國滅賊,則守此可矣。」乃委軍去,昌言自為留後。是畋之去,實昌言逐之也。《綱目分注》亦謂:昌言在興平,因犒賞稍薄,激怒其眾,引軍還襲府城。畋告城好語之,乃委以留務,即日西赴行在。與《新書》所記同。《舊書》誤。
《舊書》本紀:寶應元年冬,賊范陽尹李懷仙斬史朝義首來獻,請降。《朝義傳》亦云:朝義走幽州,賊帥李懷仙於莫州生擒之,送款來降,梟首至闕下。《新書》本紀則云:史朝義自殺,其將李懷仙以幽州降。《朝義傳》亦云:朝義先奔莫州,田承嗣紿令還幽州,以懷仙兵來再戰。朝義遂出,而承嗣即以城降官軍。朝義至范陽,懷仙部將李抱忠不納,謀奔兩番。懷仙招之。至幽州,自縊死。懷仙斬其首,傳長安。據此則朝義先至莫州,後又至幽州縊死,非被擒於莫州也。《綱目》書此事云:賊將田承嗣以莫州降,李懷仙殺朝義,傳首京師。《分注》亦云:朝義屢敗,田承嗣說令往幽州起兵。朝義既出,承嗣即降。時朝義范陽節度使李懷仙已降,朝義至,不得入,乃東奔,欲入契丹。懷仙遣兵追之,朝義乃自縊,懷仙斬首以獻。所記雖與《新書》小異,然其為至幽州自縊則同,非擒於莫州也。當以《新書》為據。
《舊書·楊復光傳》:黃巢犯江西,復光遣吳彥宏諭降之,巢即令尚君長奉表歸國。宋威害其功,擊之。巢怒,復亂。朝廷誅尚君長。《新書·復光傳》則云:宋威擊王仙芝,復光遣使約賊降。仙芝遣尚君長如約。威疾其功,密請誅之,故仙芝怨,復叛。《黃巢傳》亦云:復光遣吳彥宏以詔諭賊,仙芝遣蔡溫球、楚彥威、尚君長來降。威陽許之,上言與君長戰,擒之,乃斬君長。仙芝怒,還攻洪州。據《舊書》則遣尚君長者黃巢也,《新書》則王仙芝也。按《綱目》明書乾符四年冬,王仙芝遣尚君長請降,宋威執以獻,斬之。而三年之冬《分注》謂仙芝攻蘄州,刺史裴渥許為奏官,授以左神策軍押牙。仙芝喜甚,黃巢大怒,謂仙芝獨取官去,使此五千餘眾將安歸。仙芝遂不受命,分其軍二千餘人從仙芝及君長,二千人從巢,各分道而去。是蘄州分兵之後,君長常隨仙芝,不復在巢所也,然則遣君長降者,乃仙芝,非巢也。當以《新書》為是。
《新書·沙陀傳》:天復元年,李克用為汴兵所敗。朱友寧長驅圍太原。克用與李嗣昭、周德威謀奔云中,李存信謂不如奔北番。國昌妻劉語克用曰:「王嘗笑王行瑜失城走而死,奈何效之?」克用悟,乃止。據此則勸止克用者,國昌妻也。國昌乃克用之父,其妻乃克用母也。然《五代史·唐家人傳》云。克用正室劉夫人,明敏多智略,當存信勸走入北番時,夫人曰:「存信牧羊兒,安足計成敗?公常笑王行瑜棄邠州為人所擒,今乃自為此乎!」則劉夫人乃克用妻也。《通鑒》及《北夢瑣言》亦謂克用妻劉夫人勸克用固守。其下又云:夫人無子,姬曹氏生存勖,夫人待曹加厚。是劉夫人之為克用妻也明矣。乃《新書》以為國昌妻,不知何據。又《通鑒》謂是時克用甚懼,嗣昭、德威曰:「兒輩在此,必能固守。」《五代史·嗣昭傳》亦云:存信勸奔雲州,嗣昭為爭以為不可。是二人亦不主出奔之策者也。而《舊書》謂與二人謀奔雲州,亦誤。
《舊書·朱瑄傳》:汴師來攻,瑄與妻出奔,為野人所害,傳首汴州,妻至汴為尼。《新書》:瑄出奔,野人執以獻,朱全忠斬之而納其妻。《綱目分注》又謂:瑄棄城走,野人執以獻。其弟朱瑾時守兗州,留其將康懷貞守城,自出掠糧以給軍。全忠遣將襲兗州,獲瑾妻子。瑾奔淮南。全忠納瑾妻還,張夫人請見之,瑾妻拜,夫人亦拜且泣曰:「兗鄆與司空約與兄弟,以小故起兵相攻,使吾姒辱於此。他日汴州失守,吾亦如吾姒之今日乎!」全忠乃出瑾妻而斬瑄。《五代史·梁家人傳》:太祖已破朱瑾,納其妻以歸。張后見瑾妻云云(與《綱目》同),太祖乃送瑾妻為尼,後常給其衣食。合二書以觀,則全忠所納者瑾妻,而非瑄妻也。《舊書》謂瑄妻至汴為尼,《新書》謂全忠斬瑄而納其妻,則皆謂瑄妻也。獨是《五代史》本歐公所作,《唐書》亦歐公總裁,何以並不參訂耶?又按《五代史·瑾傳》:瑾歸淮南後,以殺徐知訓被族,妻陶氏臨刑而泣,其妾曰:「何為泣乎?今行見公矣。」陶氏收淚欣然就戮。此蓋逃奔江南後再娶之妻也(《北夢瑣言》亦以為瑾妻)
南詔涉海及銅柱之誤
[编辑]《南詔傳》:楊國忠當國,使李宓將兵十萬擊南詔,涉海而疫死者相踵。按南詔雖有滇池、洱海,然自蜀至大理皆陸路,初不渡此也。又云:玄宗使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復立馬援銅柱。銅柱在林邑國,相距七八千里,南詔安得有之?此皆傳聞之誤。蓋宋時南詔已不入版圖,故子京無從考訂耳。
《順宗諸子傳》
[编辑]《舊書》:冀王絿本名淮,初封宣城郡王。和王綺本名湑,初封德陽郡王。福王綰本名浥,初封河東郡王。《新書》則絿本各湑,初封岐陽郡王,綺本名浥,初封河東郡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