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13
陜西通志 巻十三 |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十三
山川六〈華州 耀州 乾州 邠州 鄜州 綏徳州 葭州 邊外〉華州
少華山 在州南十四里連接太華〈雍大記〉太華山西八十里曰小華山〈山海經〉小華即少華〈郭璞注〉綴以二華〈張衡西京賦〉華山西南有少華山〈水經注〉鄭縣有少華山〈隋書地理志 鄭縣故城在州北〉少華山在鄭縣東南十里〈元和志〉山之中峰即少華峰東為獨秀峰一名玉女峰又東為小敷峪宋元祐間小敷峪崩入峪二十三里玉女廟東有金壺峽又十里曰蒼坪又十里有仙人洞乃張三丰與華陽真人隱居處其迤北近敷峪口之峰曰阜頭峰即宋天禧五年崩處有石子坡今名石灘東西五里南北十里其崩摧遺址名半截山亦名復成山因崩而餘半故名〈詳見後〉又東為構峪又南四十里至構嶺又三十里即秦嶺也〈詳見後〉構峪口東為鳳谷山〈詳見後〉山接秦嶺南來之脉突立一峰左右兩山如舒翼然又東為三甲山又東為方山接華陰境自少華峰而西為白石峪又西為潭峪即白龍潭也又西為水峪又西為鄭南峰在州西南十里以古鄭縣名也又西為太平峪又西為飛来峰又西為小山〈詳見後〉又西為石隄峪在州西南十二里乾寧四年韓建矯殺諸王於此自南入峪曰五里泉又五里曰東岐溝又十里曰灰池又六里為千崖二岔又二里為東西石門又十五里至秦嶺度嶺十五里曰黑龍潭峽又五里為青岡坪〈詳見後〉又東南十五里為金堆城又南二十里為五勝溝接洛南境自石隄峪而西為栲栳山又西為赤隄峪入峪有葫蘆潭峪南二十五里即秦嶺嶺之南曰桃坪亦接洛南境自赤隄峪之西南為小柿原又南為短嶺自小柿原迤西曰栁村原其北曰𤓰坡古𤓰田也自𤓰坡而西南曰平原又南曰金堆峪可逹秦嶺南之金堆城自瓜坡而西北有三岔坪其右曰喬峪喬峪之麓有白龍泉黑龍泉又下曰千頃漫又迤北有原曰龍王嘴有白泉在龍王廟中噴玉濺珠澄清見底又西南有髙堂嶺下有靈湫嶺以南有李峪又西曰澗峪澗峪之北曰江村原西曰牛耳峪又西曰龍耳山〈詳見後〉又西曰箭峪又西為獨孤氏坡接渭南界〈州志〉
梁田陂 在州西三十里〈通鑑注〉中和三年李克用進軍乾阬黄巢將尚譲等屯軍於梁田陂〈太祖紀年録乾阬在今同州〉
豐原 在州西南二十里又州西南四十五里有孤相原〈州册〉小赤水流於孤相原西〈水經注〉孤相原亦謂之孤柏原又細腰原在鄭縣西南十六里以其中狹而名〈寰宇記〉孤相原在江村原北突起隆阜俗名蔚家原〈州新志〉
聖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赤水遵山而北曰聖山川川以山名也〈州册〉永昌中赤水南岸大山移東數百步㙲赤水漲壓張村民三十餘家〈唐書五行志〉舊圖經云垂拱四年飛土掩谷為山忽踊四峰髙二百餘丈東西五六里南北七里後立聖山廟於其上〈寰宇記〉相傳陳摶賣卜於此〈賈志〉
喬峪〈即英山一名王喬谷一名太公谷〉在州西南三十里𤓰坡西〈州册〉石脆山西七十里曰英山〈山海經〉禺水出英山〈水經注〉王喬谷俗謂之太公谷即王喬隱處〈寰宇記〉喬谷即古之英山山有招谷訛招為喬也〈州志〉
龍耳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峰巒秀立有如龍耳〈賈志〉澗谷〈即符禺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龍耳山北〈州册〉小華山之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山海經〉符禺水出符禺山〈水經注〉符禺山在鄭縣西南髙一百丈〈寰宇記〉符禺山即今之澗谷〈州志〉
箭谷〈即竹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州圖〉英山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山海經〉竹水南出竹山〈水經注〉山在鄭縣西南髙一千二百六丈又竹水一名箭谷水〈寰宇記〉箭峪在龍耳山西為竹木繁植之區峪下為華州原峪西為渭南界即古竹山〈州志 亦見渭南縣按山海經符禺山西六十里曰石脆山水經注云小赤水源出石脆山然箭峪乃大赤水所出也新志以箭峪為即石脆山恐誤〉
青岡坪 在州西南七十五里秦嶺南坪東南十五里抵金堆城為洛南界〈州志〉
五龍山〈一名小山〉在州南十里山巖有風穴風出傷稼土人祀之〈賈志〉小山在飛来峰西〈西安府志〉五龍山為少華迤西之枝山石隄峪之東山五峰蜿蜒相聚峰下巖間舊有鎮風塔〈州新志〉
馬嶺山 在州南二十里〈州圖〉西石橋水南出馬嶺山積石據其東驪山距其西與華嶽同體〈水經注〉
秦嶺 在州南〈州圖〉宋太平興國三年華州言秦嶺南石洞自開遣吏馬文則秉炬視之入數十步得丹砂千二百粒獸形石六以獻〈文獻通考〉
阜頭山〈一名半截山〉在州東南十五里又名半截山〈山册〉天禧五年五月華州少華山前阜頭峰越八盤嶺摧陷於石子坡東西五里南北十里潰散墳裂踊起堆阜各髙數丈長若隄岸至陷民居六社凡數百户〈宋史五行志〉
寧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小敷峪東以宋時山摧下建浮圖鎮之〈賈志〉山之東有獮虎峪〈西安府志〉
鳳居山〈一名鳳谷山〉在州東南三十里栁子鎮南〈州册〉開元中有鳳逐二龍龍墮地化清泉二道鳳憤而死山僧以石函瘞其骨為塔覆之景泰癸酉鄉民因築城取塔磚石函始露上有刻字景祐四年重修啓函鳳脛骨長二尺圍可六寸股骨長尺五寸圍如脛骨其潔如玉語云鳳喜食龍腦故龍畏之〈偃曝談餘〉東漢辛繕隱此光武徵不至有大鳥髙五尺鷄頭鷰頷蛇頸魚尾五色備具而多青棲繕槐樹旬時不去𢎞農太守以聞百官咸以為鳳太史令蔡衡曰此鳥多青乃鸞非鳳也三公聞之咸避位辟繕不起後人因以名山〈縣志〉山上有竹泉〈西安府志〉
蟠龍山〈一作潛龍山〉在州東南四十里一名潛龍山明知州桑溥甘為霖遊咏處人以其有惠政因名後山曰甘公山右一峯曰桑公臺云〈賈志〉兩山環列甲於諸山可通白崖峪白崖之東即構峪也〈西安府志〉
渭水 在州北十五里自渭南界來又東入華陰界〈西安府志〉渭水自白渠口東逕巒都城北又東灌水注之又東合沙溝水又東合西石橋水又東逕鄭縣故城北又東與石橋水會又東合敷水〈水經注 詳見圖考巒都城在州西北〉
小赤水〈即灌水一名高谷水〉在州西三十里〈賈志〉小赤水即山海經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逕蕭加谷於孤相原西東北流與愚水合又北注於渭〈水經注〉小赤水今名髙谷水〈寰宇記 按州志赤水源出箭谷俗名箭谷水北流經聖山亦謂之聖山川又北逕州西入於渭然考箭谷水乃大赤水非小赤水也辨見渭南縣〉
喬峪水〈即愚水今名遇仙橋河〉在州西〈州圖〉禺水出英山北流注於招水〈山海經〉禺水出英山北流與招水相得亂流西北注於灌〈水經注〉愚水出孤相原〈寰宇記〉愚水亦名喬峪水先時西自龍灣北逕杜家灣又北逕聖山村入灌水明永樂間水暴漲始東折自漁村川而下又北逕遇仙橋而北入渭因名遇仙橋河故道在今髙塘朱渠村諸處又有漁村川水舊自州西南金堆谷西北流入喬峪水後亦因水漲遂東折北流逕毛家溝又西折經車徒里入遇仙橋河或疑即古之招水也又有短嶺水源出短嶺亦流入於遇仙橋河〈州志 按金志鄭縣有符禺水即山海經所云出符禺山者也而州志以符禺山即今澗谷則澗谷之水疑亦當合於喬峪水也〉
西石橋水〈一名新鄭水今名石隄谷水又名五港河〉在州西十里〈州圖〉西石橋水南出馬嶺山源泉上通縣流數十丈北流注於渭闞駰謂之新鄭水〈水經注〉石隄谷水源出石隄谷北流至良侯村之北名五港河合赤隄谷水入沙澗經石橋鋪名石橋鋪河以逹於渭葢即西石橋水矣〈州志〉
西溪水〈一名小曲江〉在州西南〈州圖〉西溪在華州時人目之為小曲江以杜甫為州司功時所嘗遊也〈潛確𩔖書〉西溪水源出州南山澗經故縣沙澗諸村又太平橋水在州東逕州北故興徳宫南亦謂之泥河亦謂之北溪水合西溪水入於渭〈州志〉
南溪水〈即太平峪水一名五眼泉又名海眼泉〉在州城南門外源出太平峪五眼泉一名海眼泉引細流入於州城〈州志〉
羅紋橋水〈即小敷谷水〉在州東南十五里源出小敷谷流經州北合於渭〈州册〉羅紋橋水源出白石峪蓋即小敷峪也〈州志〉
移山潭水〈一名白厓湖〉在州東南十五里阜頭峰下即宋天禧五年崩裂處水深不測亦謂之白厓湖其潭水又滙為數區名蓮花池〈賈志〉湖之側有眠雲石〈州新志〉
構峪水〈即沈水一名東石橋水〉在州東〈州圖〉石橋水故沈水也水亦南出馬嶺山北流逕武平城東又逕鄭縣東又北逕沈城北入渭〈水經注 武平即武城縣在州東沈城即沈陽縣在州東北〉東石橋水源出構峪俗名構峪水北流逕石橋入渭〈州志按州新志構當作榖即楮木也皮可為紙今華峪多榖人以造紙作構者非〉
方山谷水 在州東與華陰接界正徳七年知州桑溥導之北流入於渭〈州志 亦見華陰縣〉
仰天池 在州西南龍耳山西嶺有二池碧水渟深不可測又其一在太平峪〈州新志〉
天鵝池 在州東北十里東西亘三十里〈賈志〉
甘泉 在州學右栁巷街側深四五尺甘冽異常水旱無盈縮〈州册〉
白泉 在州西南四十里自沙石湧出浣衣潔白〈西安府志〉泉在良侯寺東〈州志〉
馬跑泉 在州西南五十里〈州圖〉在理寺村西南相傳為漢光武飲馬處〈州新志〉
孝感泉 在州南少華山北溝畔水極清以郡舉人張之榘名也〈州志〉
龍泉井 在州東南四十五里蟠龍南嶺之東深二尺許極旱不涸〈州册〉
華陰縣
華嶽 在縣南十里〈縣志〉太華山在華陰縣南有祠〈漢書地理志〉華陰縣有華山〈隋書地理志〉關内道名山曰華山〈唐書地理志 詳見圖考〉
好漢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縣册〉在仙谷西以山勢雄壯名〈縣志〉
車箱谷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車子渦去敷水谷七里深不可測祈雨者以石投之其中有一鳥飛出應時獲雨〈寰宇記〉車箱入谷無多路〈唐杜甫詩〉
良餘山〈一作餘良〉在縣西南〈縣圖〉良餘水出良餘山〈水經注〉餘良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寰宇記〉
大敷谷〈一名羅敷谷〉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羅敷谷曰大敷者别於小敷也入谷十三里為相公嶺〈縣志〉其相近者曰天台山曰竹谷〈縣册〉
蔥谷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又其西有大谷〈縣册〉
秦嶺 在縣南屬華洛分壌之界西接華郡東抵潼關懸崖叠嶂髙不可攀通行者皆曲徑實終南一脉〈縣志〉
松果山 在縣東南〈縣圖〉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寰宇記〉錢来之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山濩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山海經〉有灌水出松果之上即今潼谷水〈水經注〉華陰縣有松果山〈金史地理志〉山通襄鄧之間道上有佛頭崖雲覆其頂輒雨其西曰水谷又西曰靈谷泥泉水所出也〈縣志〉
瑞村原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縣册〉在潼關西南十里其稍北為金盆原其稍南為孟村原〈潼關衞舊志〉
朝陽山〈一名留翎巑〉在縣東南三十里又相近有龍文山〈縣册〉世傳楊伯起葬時大鳥落羽於此又名留翎巑〈賈志〉山勢嵯峨有大郎廟有二泉禱雨多應又其西曰蒲谷〈縣志〉
黄河 在縣東北四十里自朝邑界南逕縣東北與渭水合又東入潼關界〈縣圖〉河水南至華陰潼關歴船司空與渭水會〈水經注 船司空故城在縣東北〉黄河自龍門南下經本縣東北葫蘆灘寺南至潼關折而東注寺南即渭亂河處〈縣志 詳見圖考〉
渭水 在縣北二十里自華州界来與同州朝邑接界又東流入於河是曰渭口〈縣圖〉渭水東入河水之隈曲曰汭〈杜預左傳注〉渭水自合石橋水又東敷水注之又東良餘水注之又東合黄酸之水又東逕平舒城北又東逕長城北長澗水注之又東逕華陰縣北洛水入焉闞駰以為漆沮之水又東沙渠水注之又東逕定城北又東泥泉水注之又東入於河春秋之渭芮也〈水經注 平舒故城在縣西北定城在縣東〉葫蘆灘在縣東北舊洛水入渭處〈縣册 按禹貢錐指洛水自朝邑界来歴華陰之葫蘆灘入渭今則東過朝邑之趙渡鎮徑入於河不復至華陰入渭矣並詳見圖考〉
蔥谷水 在縣西三十五里源出蔥谷經臺頭村東北至庄子村入渭又有方山谷水在縣西水不常有潦則直北兼受華州諸水浸溢而東合於蔥谷水〈縣志〉
敷水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大敷谷入谷三里有百索潭又南有撾鼓潭皆敷水之源也其谷受秦嶺以北東西諸水故其流最大經敷水鎮東北逶迤至灘子里入渭〈縣志〉敷水南出石山之敷谷北逕告平城東又北逕集靈宫西而北流注於渭〈水經注 告平城在縣西〉
良餘水〈一名宣水一名餘水〉在縣西二十里〈縣圖〉良餘水南出良餘山之陰北流入於渭俗謂之宣水〈水經注〉
黄酸水〈一名干渠水〉在縣西十三里〈縣圖〉黄酸水世名之為干渠水水南出升山北流注於渭〈水經注〉縣西南五十餘里有升山黄酸水出焉北流至干渠頭東流過頁橋合仙谷水又北逕縣西長城橋下又東流入於渭〈縣志〉仙谷水源出谷中車箱潭亦謂之車箱水其水出谷西北流合於黄酸水〈縣册〉
西河〈即長澗水一名王家河又名清河〉在縣西門外〈縣圖〉長澗水源出太華山側長城東而北流注於渭〈水經注〉源出蓮峰水洞玉泉三伏見至城南為溪受文仙黄神諸谷水始成大河俗稱西河是也〈屈受善駐馬橋記〉源出太華山瀑布泉西北流過朝元洞循古長城北注為王家河過縣西為西河又西轉北折而東流為清河又東至員庄入於渭又有小澗水在縣南一名竇谷水源出王刁洞西北流逕城南入長澗河又有大澗水在縣東南源出黄神谷一名黄龍潭水俗曰大澗西北流入長澗河〈縣志〉
蒲谷澗水〈即沙渠水〉在縣東十五里〈縣圖〉沙渠水出南山北流又西北入長城又北入渭〈水經注〉蒲澗水在朝陽山西其水北流稍西北轉曰沙渠水北入清河逹於渭〈縣志按縣圖此水今徑入渭不合清河〉
靈應泉水 在縣東二十里泉店村南〈西安府志〉其水北流入渭〈縣圖〉
水峪水 在縣東三十五里〈縣圖〉泥泉出南山靈谷北流注於渭〈水經注〉泥泉水出定城下〈寰宇記〉靈谷在水谷西今近水谷下有泉水濁而赤由小月溝金盆寨過吊橋西北注於渭或以為即泥泉水也〈縣志〉
潼谷水 在華陰縣東四十里〈寰宇記〉在縣東北流逕衞城蝎子山入河古稱潼關潼津皆因此又縣東南有禁谷水源出禁谷流入潼水〈縣志 詳見潼關縣〉
陽華藪 在縣東南〈縣圖〉九藪有秦之陽華〈吕氏春秋〉桃林西長城是也〈髙誘注〉陽華即潼關〈晉地道記〉太元九年慕容苻叡戰於華澤〈晉書載記〉華陰之澤也或以為即陽華藪〈胡氏鑑注〉縣西南之甕谷為商洛徑道道甚險惡明知縣王時雍修治之入谷五十里曰甕嶺東轉為華陽川即古陽華之藪也〈縣志 按縣志所傳不同當以地道記為正〉
鎬泉〈一名鎬池〉在縣東二十九里〈西安府志〉其水或湧或止深不可測〈寰宇記〉云是河眼亦謂之鎬池〈括地圖〉
好女泉 在永豐原下今湮〈縣圖〉
蒲城縣
堯山〈一名浮山〉在縣北三十里〈西安府志〉堯山一名浮山舊圖經云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没惟此山若浮〈水經注〉光陵在奉先縣堯山〈唐書地理志 奉先故城在縣東〉堯山在豐山東有靈應夫人祠祠東有粧鑑泉西有龍池泉水清泠不竭時或愆旱酌其水雩祭則雨堯山之南里許有重山舊圖云以其與堯山有重叠之象故名重山之東有紅土坡下為溪頭溪東有山秀麗曰嶧山又堯山有仙蜕崖金皇綂九年六月大旱邑令馬禱於浮山靈應祠雨大霈因增修之以祠址隘狹命工鑿崖丈餘於堅石中得骸一軀印於石内頭顱臂脛肢體咸具石骨相附有若同體衆皆異之乃徙置於舊崖之上為龕以奉之題曰仙蜕崖〈縣志 按賈志以此為宋祥符間馮舜臣事然考縣志藝文馬揚有碑記當以所傳馬揚為可據〉
豐山〈一名蘇愚山愚一作魚〉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蘇愚山〈長安志〉橋陵在奉先縣豐山〈唐書地理志〉縣之名山在金幟山東其相近有炭谷又縣西北三十五里有佛空谷谷内有佛空院唐置今廢〈縣志〉
金幟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雍勝畧〉景陵在奉先縣金幟山〈唐書地理志〉在銅斗山東南山勢髙聳鋪張有如縣斾故名〈縣志〉
銅斗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又白馬谷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長安志〉銅斗山在馬冡山南西連富平縣萬斛山山勢峻削盤旋如斗〈縣志〉
馬冡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長安志〉北通秦山重巖複谷易為盜藪〈賈志〉
栗園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西安府志〉
蟠龍神原 在縣西三十里〈長安志〉舊圖經云唐明皇遊此見雲霧中有黄龍之狀又於下得石宛似蟠龍因以其地為龍樂鄉今石在縣西虯落原〈潛確類書〉
木塠 在縣東偏南四十里塠有四俱在沮水之岸各周二里崇百尺〈縣志〉
觀音洞 在縣東南四十里〈縣册〉在常樂村西舊有大谷明萬厯中崖崩見一洞貯石觀音二軀又有石獅石象諸儀物因名〈縣志〉
金粟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不羣山西〈縣志〉泰陵在奉先縣金粟山〈唐書地理志〉山有碎石若金粟〈雍勝畧〉唐明皇見金粟山有龍蟠鳳翥之勢復近先塋謂侍臣曰吾千秋萬嵗後宜葬此得奉先靈故杜甫畫馬圖引有云金粟堆前松柏裏龍媒去盡鳥呼風〈潛確類書〉
白堂山〈一名良將谷〉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舊圖經云秦白起曾立寨於此故又名良將谷又有不羣山在白堂山南舊圖經云諸峰纍纍相接惟此山孤峙故俗謂之孤山〈雍勝畧〉
龍山〈一名五龍山〉在縣東北嶧山東一名五龍山〈縣志〉接白水界〈縣册〉
洛水 在縣東四十里〈縣册〉洛水亦曰沮水〈寰宇記〉洛水經白水澄城入縣境合南河水折而東南流入同州境〈縣志〉自澄城蔡鄧村入縣境逕石羊村晉王船舍南流八十里入同州界〈縣圖 詳見圖考〉
白水河〈一名烏泥川又名南河又名丁家河又名髙家河〉在縣北自白水縣界流來入洛〈縣册〉南白水縣有白水〈魏書地形志 南白水故城即今治〉白水自同官界来經縣西北東流入洛〈西安府志〉即同官之烏泥川入縣境或名丁家河或名髙家河皆以傍水居民為名東流納白石水龍門溝虎頭溝諸水歴縣北下馬宜陽通泰加禄諸里經五龍山陰入於洛〈縣志〉
温湯水〈一名温塘〉在縣東六十里源出沮水東岸石穴中西流里許入於沮水四時温煖可浴〈西安府志〉一名温塘旁有太湖山平地突起周五六里髙十餘仞左右危石流泉為邑名勝〈縣志〉
晉王灘 在縣東南三十里晉王鎮洛河北岸〈縣志〉蓮子池 在縣西北三十里舊有蓮藕之利〈長安志〉今湮不知其處〈縣志〉
漫浴池〈一名漫泉河〉在縣西十五里漫源村其水微小〈長安志〉源出董家村今人呼為漫泉河〈縣册〉
西鹵池 在縣西南四十里即今明斗村之髙春渚池遇旱不涸鄉人取水熬鹽供一方之用今漸廢〈縣志〉奉先縣有鹵池二〈唐書地理志〉
東鹵池〈即鹵中一名安豐灘〉在縣南二十里即漢宣帝困處〈長安志〉宣帝微時嘗困於蓮勺鹵中〈漢書宣帝紀〉如淳曰蓮勺有鹽池縱廣十餘里其鄉人名曰鹵中服䖍曰或曰澤中孟康曰在蓮勺縣西北〈漢書注〉按漢蓮勺縣在此縣東南下邽縣界此即鹵中也〈寰宇記 蓮勺下邽二縣今俱屬渭南〉即安豐灘唐大厯十二年東池生瑞鹽後勅禁斷鹽不復生〈縣志〉
浩泉 在縣西二十里〈西安府志〉橋陵前有浩泉今涸〈縣志〉平路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又縣東南二十五里有白馬泉又縣東南四十里有常樂泉〈西安府志〉
潼關縣
象山〈一名蝎子山〉在治西南俗名蝎子山山上有田曰黎家坪又稍東為鳳凰山其山凸髙聳獨峙因以為城又麒麟山在治東南上有古寨傍有田千餘畝謂之上寨其相近又有筆架山印臺山〈舊衞志〉
虎踞山 在城東門外盤踞似虎〈西安府志〉
桃林塞 在縣東〈縣圖〉放牛于桃林之野〈書經武成〉晉侯使詹嘉處瑕川守桃林塞〈左傳〉在𢎞農華陰縣東潼關〈杜注〉在長安東四百里〈三秦記〉塞在靈寳以西至潼關皆是〈元和郡國志〉自潼關至函谷俱謂之桃林塞〈地理通釋〉自函谷至此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陰又名雲潼關又城東南有牧牛山相傳即武王放牛處〈舊衞志〉
秦嶺 在縣南三十里嶺以南即雒南界其相近者有龍文山〈縣册〉
禁峪〈一名禁坑又名禁溝〉在城南三十里谷勢壁立望者禁足因名近雒南界亦功令禁人往来之地廣明初黄巢陷虢州張承範屯潼關關左有谷曰禁坑官軍忘守即此〈舊衞志〉潼之右有谷平日禁人往来以𣙜征税名曰禁坑今人謂之禁溝亦名禁谷〈綱目集覽〉
潼峪〈潼一作通〉在城南三十里峪口有老君洞〈舊衛志〉灌水北流經通谷即述征記所謂潼谷也〈水經注〉
蒲峪 在城南三十五里其東有水峪又東有麻峪又城南四十里有大峪在麻峪東〈華陰縣志 按縣册潼峪蒲峪今屬華陰境麻峪大峪今屬閿鄉境〉
董社原 在城東南隋楊元感與宇文述戰此〈舊衞志按縣册今去縣三十里亦屬閿鄉境〉
黄巻坂 在城東北黄河南岸其坂隆起下望關城〈舊衞志〉泝黄巻以濟潼〈潘岳西征賦〉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黄巻坂傍絶澗涉此坂以升潼關〈水經注〉
黄河 在縣北一里自華陰界来逕雷首山西本縣北又折而東是為河曲入河南界〈禹貢錐指〉河在關内南流潼撃關山因謂之潼關自關東北流經黄巻坂又厯北出東㟓即函谷關也〈水經注〉河中有石髙水尺餘河水泛漲其石愈髙曰砥柱石〈舊衞志詳見圖考〉
楊家河 在縣西門外北流入河康熈十九年潼水漲溢陵城而入城中兩岸居民溺死多人漂沒官民廬舍已而水縮河裂岸東徙故道盡成平陸〈舊衞志按元和志潼水在關西一里今潼水貫衞城中意城西楊家河乃潼水舊道而今之貫城中以入河者或後人引潼水以通城中水道乎或曰潼水以西關城蓋後所展築也〉
潼河〈一名灌水一名通谷水〉在城中源出潼谷北流入黄河又嵩岔峪水自龍王廟北流合潼水〈縣圖〉灌水出松果之上北流經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於河所謂潼谷水也或説因水以名地也〈水經注〉潼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元和志〉潼谷水在華陰縣東四十里〈寰宇記〉水北流經蝎子山入黄河古稱潼亭潼津皆以此〈華陰縣志〉城中有白蓮池引城南岔峪水從上南門入注池中〈舊衞志〉
源望溝水〈一作閻王溝〉在城東門外經通寧橋北流入黄河〈西安府志〉源出劉果山北流入大河俗訛為閻王溝〈舊衞志〉
四眼泉 在城中其水清甘又福泉在城西北隅天將雨則溢又酒泉在城西門外相傳造酒香冽〈舊衞志〉
野狐泉 在潼關西泉在道傍店後坡下舊傳云野狐掊而泉湧〈南部新書〉廣明元年冬黄巢攻潼關關土民皆潰張承範變服率餘衆脱走至野狐泉〈舊衞志〉
蟹眼泉 在城東北河將漲則溢〈舊衞志〉
耀州
五臺山〈一名北五臺〉在州東三里漆水之滸山盡樹柏雲木中宫殿參差鬱鬱蒼蒼號北五臺東至駱駝堰西至漆水南至溝巖北至尹師澗又有太元洞在顯化臺洞之西有洗藥池相傳為孫真人洗藥處又孫家原在太元洞東北八里相傳為真人故宅昔有掘地得鐵鉢藥瓢諸物者又洞之東山畔下有仙姑洞〈喬世寧五臺山記〉自唐簡陵折而西北一峰特起曰鑑山鑑山之下有五峰絶漆沮俯郡城是曰五臺蓋徵士孫思邈隱居地望之如在雲際躡其巔又坦然如臺東曰瑞應南曰起雲西曰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有石洞曰太元洞嶔﨑幽渺深不可測或云真人療龍既愈龍為穿此逹同官可四五十里其下有聚虎坪即真人伏虎處自南庵西橋而北崖畔大石臼二水漬柏葉成碧緑色飲之可愈痼疾洗藥池也又五臺石可為磬叩之鏗然有玉聲故一名磬玉山去城三里許〈康乃心五臺山記〉五臺山下有尹師澗羽流尹師居之又寳鑑山在州東十五里〈西安府志〉風孔山在華原縣東五里〈長安志 華原故城在今州北〉磬玉山東有巨穴每風從穴出名風洞山〈賈志〉鸛鵲谷在州東南四里中斷如門〈雍勝畧〉五臺山石洞南三里有山自東而西為東乳山亦名落星原自西而東南為西乳山兩山環抱州城形如兩乳漆沮水會於山下從山隙中出又名鸛鵲谷俗謂之岔口出谷口為富平界又安君山在州東五里磬石山東又東為將軍山有王翦祠又東為寳鑑山年豐則山有光如鑑州之得名以此〈州志〉
石臯山 在州北四十里又州北四十二里為樹子山〈西安府志〉
把樓山〈把一作耙〉在州北四十五里東與同官之武王山接界〈州志〉
髙山 在州北五十里〈西安府志〉
木門山 在州北六十里有上中下三木門相去各三里〈州志〉
九龍寨 在州北六十里神水嶺東山有九峰又有九泉故名又東南為唐家堡堡東五里為笠子山〈州志〉
玉女山 在州北六十八里有玉女堡〈西安府志〉
三石山 在州北八十里山麓有竒𡶶洞滴水成泉謂之天漿〈西安府志〉在天活堡東十里三峰突兀號大三石山其上有勝果院又東南為石嘴山又東為神水嶺〈州志〉
牛耳山 在州西北十八里兩山對峙形如牛耳〈州志〉鳳翼山〈一名車蓋山〉在州西北六十里金圭山東南一名車蓋山西接淳化界又金圭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大唐山東北其北為碁盤嶺有寒山仙跡〈州志〉山之相近者為負髙原俗名髙窰原〈州册〉耀州有負髙原故縣名華原〈禹貢錐指〉
大唐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後魏文帝陵延昌公主墓在其下〈州志〉
石門山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石如門最為西北要害〈西安府志〉在分水嶺西北今屬三水縣又分水嶺在故寧谷鎮西北築有岸門為石門重關其相近有箭幹山在姚萇殿東北又有錐子山在魏王樓東皆以形似名又樓東南十里有照金山俗傳山有光雨後照人衣如金屢試無驗其西北為七里川〈州志〉
小三石山 在州西北百十里横嶺東三峰屹立如塔形又東為摩天嶺一名鑽天嶺髙二十里又東有鴻�[1]嶺太子石〈州志〉
箭穿崖 在州西北百十里桃兒堡東亦名箭穿堡〈州册〉在繡女溝東相傳明帝與諸將校射中孔後遂名箭穿崖又張果老崖在箭穿崖西有果老墳與淳化接界〈州志〉
横嶺 在州西北百二十五里長條嶺北〈州册〉即金楊達夫遇害處有廟〈州志〉
清水谷 在縣西三十五里〈寰宇記〉即鬼谷先生所居水自雲陽界来〈十道志 雲陽今屬淳化縣〉谷在石門鄉〈長安志〉
嵯峨山〈一名慈峨山〉在州西南〈縣册〉泥陽縣有慈峨山〈魏書地形志詳見涇陽三原二縣泥陽故城即舊祋祤縣在州東北〉
沮水〈一名宜君水又名石川水又名堰頭河〉在州西門外自同官界流入又東南入富平界〈州圖〉沮水謂之宜君水又得黄嶔水口水西北出雲陽縣石門山黄嶔谷東南流注宜君水又東南流逕祋祤縣故城西其水南合銅官水南出土門山西又謂之沮水〈水經注〉華原縣有沮水〈隋書地理志〉沮水出中部子午嶺逕州西而東會漆水〈禹貢錐指〉沮水自宜君東北界来一出銀兒坪一出太子石俱西南至楊秀川合流為宜君水又南受鄭川水又過唐家店受大峪河水又南過耙樓山受紙房河水又南受姚谷河水又南受石嘴河水又南受府西河水又南入同官境合諸水又南至蘇家店復入州境為堰頭河又南受胡思泉始名沮水過錦陽川逕州城西循西乳山受梁家泉水東會漆水合流出鸛鵲谷入富平界又通名為石川河〈州志〉
漆水〈即銅官水〉在州東門外水出同官縣東北西南注銅官水又西南至州南與沮水合〈禹貢錐指〉銅官水又西南流逕祋祤縣東又西南流逕其城南原下而西南流注宜君水〈水經注〉漆水自華原縣東北同官界来經縣十五里南流入富平界合沮水俗名石川水〈長安志〉自同官西南入州境尹師澗水入焉澗在五臺山北五里又南逕城東五臺山西至乳山下合沮水〈州志〉
澗谷河〈一名見底河又名申家河又名魚池河又名金定河〉在州西南十五里〈州册〉水清見石俗名見底河〈西安府志〉水出州西北孝義鄉焦砦村東南過牛村名申家河又東南名魚池河又東南入三原界〈州志〉
濁谷水〈一名寳泉河又名凉泉河又名樓底河〉在州西南〈州圖〉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泉東南流謂之濁谷水又東南出原注鄭渠〈水經注〉水自華原縣西北孝義鄉大海村来經縣四十五里南流入三原界〈長安志〉水出州西北甲池堡南馬鞍口南流二十里為寳泉河又南為凉泉河又南至三原曰樓底河〈州志〉
清谷水〈即清水一名清河〉在州西三十五里自三水縣流入又南入三原界〈州圖〉清水流逕黄嶔山西又南入祋祤縣歴原南出謂之清水口〈水經注〉清谷水一名清河出州西北石門山麓南至小丘合環河南經涇陽三原至臨潼之相橋入石川河又州境有三谷水皆流入峽中石上往往有鑿孔深廣尺許蓋舊時碾磑遺跡也又環河在州西北六十里源出大唐山流過金圭車蓋二山東南與清谷水合〈州志〉
繡女房溝 在州西北百十里〈州册〉有石洞相傳後周明帝采女於此以帝嘗為宜州刺史云〈西安府志〉
凉泉 在州西南三十里〈州册〉在凉泉里其水極凉又州境有御池泉五龍泉俱自山頂湧出〈西安府志〉
同官縣
虎頭山〈一名虎踞山〉在縣治西北狀如虎踞縣城依於其麓亦名虎踞山下有石泉清湧不竭引流入縣治中〈縣志〉
濟陽山 在縣治西南上有寨下有芳泉甘冽異常又相近有嶂山皆為縣城所附〈縣志〉
龍蟠山 在縣東門外蜿蜒如龍與虎山對峙〈縣志〉頻山 在縣東北一里〈西安府志〉
馬蘭山〈蘭一作欄〉在縣北三十里即永平間都尉張光戍守地〈縣志〉
女廻山 在縣北四十里〈西安府志〉同官縣有女廻山〈唐書地理志〉俗傳秦築長城孟姜女負其夫骸經此而返故名女廻〈潛確類書〉女廻山横遮無路忽道從峽口出其東即神水峽在縣北三十里兩山峻削險阻並於石門東北通榆林西北通寧夏甘肅魏收志同官縣有關山疑即此〈縣志〉
北髙山〈一名女華山〉在縣北四十里孤峰峭立禱雨有應〈西安府志〉女華山髙峰秀出每有大風雷多從華岳至此故老云華岳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禱有驗〈寰宇記〉北髙山在神水峽北十里上有哭泉相傳姜女負夫骸至此道渴哭之其泉湧出〈縣志〉女華神廟縣志謂之北髙山漆水所出與宜君縣接界〈縣册〉
石盤山〈盤一作槃〉在縣北四十里〈縣册〉銅官縣有石槃山〈魏書地形志〉
金山 在縣西北三里有姜女祠山下有濟衆泉〈州志〉靈泉在山之西麓自石罅中湧出旱禱有應〈縣册〉
潤山〈一名聖水山〉在縣西北十里中有一石每潤則雨一名聖水山〈縣志〉
西髙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縣志〉
文王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文王射豐即此〈雍大記〉山有文王廟又西為武王山有武王廟與耀州耙樓山接界〈縣志〉
白馬山 在縣西四十八里〈府志〉同官縣有白馬山〈金史地理志〉在武王山東有白馬廟南接耀州界〈縣志〉
飛仙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飛仙洞俗傳為葛洪昇仙處又東南為鳳凰原〈縣志〉
兔窩嶺 在縣南三十里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獵兔於此石上有兔形矢跡〈西安府志〉金牛嶺在兔窩嶺南俗傳有牧兒遇虎一黄牛與格鬭得免會秦王擒劉黑闥歸親射其虎於嶺上獲之因名〈縣志〉
三泉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耀州將軍山接界又鰲背山在三泉山東與富平明月山接界〈州志〉
沮水〈即宜君水又名梁寨河〉在縣西四十餘里自宜君界逕耀州流入縣界又南流復入耀州界即宜君水也〈縣册〉宜君水自州西北受府西河南入同官縣境為梁寨河又南受吕村河又西南受沙羅水又南復入州境〈州志〉
銅官川〈一名同水〉在縣東北一里西南流合漆水入耀州界太元九年苻秦堰銅官川水以困姚萇即此〈縣册〉銅官水出祋祤縣東北而西南逕銅官川謂之銅官水又西南流逕祋祤縣東〈水經注 祋祤縣今屬耀州〉銅官川在縣北五十里〈寰宇記〉銅官川亦謂之同水源出哭泉自縣北南流與漆水合〈縣志〉
漆水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北髙山以地多漆木而名西南流合銅官川又南受雄同川水又西南受雷平川水又西南入州界其水善溢甚為邑患〈縣志〉漆水源出雍家原〈州志〉
雄同川 在縣東四十里西南流合銅官水〈長安志〉雷平川 在縣西二十里南流入銅官水〈縣册〉
大石盤川 在縣東北三十里又有小石盤水在縣北四十里循馬蘭山北而東流合大石盤水〈州志〉在馬蘭山北東流入坊州宜君縣界〈長安志〉
烏泥川 在縣東北十五里源出車挽溝又有漢井泉水在縣東北三十里南流合烏泥川東入蒲城界〈縣志〉烏泥川源出鰲背山逕縣東南流入白水縣為白水又入蒲城縣為南河水又東南流入於洛〈縣册〉
清亷泉 在縣署内以昔有亷官稱〈賈志〉芹井在儒學内水味甚佳比他井每斤重二兩洪武二年常國公遇春行兵至此鑿〈西安府志〉
柏榆泉 在縣西南一里〈長安志〉水色極清〈西安府志〉
三山泉 在縣東南浴之愈宿疾〈西安府志〉
亭子泉 在縣東一里〈長安志〉
白水縣
秦山〈即馬蘭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東連黄麓西接荆岐山路通鄜延環慶有所謂暗門者最為險隘〈賈志〉白水縣有馬蘭山〈隋書地理志〉小秦山在白水縣相傳自古形勢阻隔不通往来後秦王經此軍不得過王下馬拜山自崩解有路通中部宜君〈雍勝畧〉山極髙寒雖晴久積雪不消冬旭映射望之如立玉然〈縣志〉山髙八里許西北跨宜君東南跨白水縣之唐寨村收水村車家原俱附此山晉元康六年盧水胡反郡尉張光戍馬蘭山即此〈縣册〉
大神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西安府志〉山勢髙峻儼如人形特立故名〈賈志〉
牛仙洞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圖〉在阿門村石崖畔正徳初有人在洞門見草書數行題至正字〈縣志〉
五龍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有五龍廟接蒲城界〈縣册〉白水縣有五龍山〈魏書地形志〉五龍山在金粟山東〈縣志〉
黄龍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盤衍如龍土皆黄色故名〈縣志〉倉帝陵在其下〈同州志〉山髙五里許跨澄城洛川白水三縣〈縣册〉
陽武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為蒼聖發靈之地〈縣册
按陽武村在縣東北七十里有蒼聖廟府志作縣東三里誤〉
〈附考〉姚谷縣有黄崖山〈魏書地形志 按姚谷故城在今縣東北近黄龍山則黄龍山疑即黄崖山也〉
洛水 在縣東三十里自宜君界来東南逕縣東又東南入澄城蒲城界沮水舊循鄭渠東至此入洛今富平之流已絶矣〈禹貢錐指〉洛在漆沮之東至白水縣與漆沮合而南流所謂洛即漆沮言其本同也〈雍録〉洛水抵黄龍山麓東折又南過阿門村距縣三十里又東循五龍山陰南流入蒲〈縣志 詳見圖考〉
鐵牛河 在縣北三十里河中有鐵牛鎮水東流入洛河〈縣志〉源出秦山之南逕武子渠村三十五里入洛水〈縣册〉
孔走河〈即栁谷水一名彭衙水〉在縣東北自澄城界来南流入洛〈縣圖〉衙城側有栁谷水即彭衙水南流至縣理東北入洛〈郡國縣道記 衙縣故城在縣東北〉
白水河〈即沮水亦名漆水又名白石河〉在縣西三里東南流至蒲城界入洛〈縣圖〉直路縣沮水東入洛〈漢書地理志 直路縣今屬中部〉沮水自逕當道城南又東逕蓮勺縣故城北又東逕漢光武故城北又逕粟邑縣故城北又東北注於洛水〈水經注 當道城今屬富平蓮勺縣今屬渭南粟邑故城在縣西北〉白水縣南臨白水〈元和志〉洛水東南沮水入焉故洛水亦名漆沮水其境東南多白玉因曰白水〈寰宇記〉白水其色如雪因以名縣〈雍勝畧〉即烏泥川之下流由縣西而來北受白石水又北龍門溝水又受虎頭溝水又折而東至五龍山隂入於洛同州志 〈按水經注沮水至富平分二派其一自富平逕臨潼北境入渭其一自富平至白水入洛今本縣沮水為烏泥川之下流蓋富平之流已絶也〉
龍門溝水 在縣西二里源出城西北隅西南流入白水〈縣册〉
虎頭溝水 在縣西一里源出城西南隅南流入白水〈縣册〉
鳳凰溝水 在縣東五里〈西安府志〉南流入白水〈縣圖〉
鉗耳溝水 在縣東二十里〈縣志〉南流入白水〈縣圖〉
永益池 即城西蓮池宋甯㕘築隄注水以便民汲飲廢址尚存〈縣志〉
乾州
梁山 在州北十里〈西安府志〉太王去邠踰梁山〈孟子〉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宫〈秦始皇本紀〉梁山在岐山東九嵕山西〈顔師古注〉漠西縣有梁山〈魏書地形志 漠西故城在州西北〉山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里〈括地志 好畤故城在州東〉梁山髙宗乾陵所在〈元和志〉山在京兆府奉天縣北五里〈地理通釋 奉天故城即今州治〉山髙三百七十四丈周九里廣二里正南兩峰並峙直北一峰最髙東與醴泉之九嵕比峻西與五峰相映南與武功之太白終南遥拱為一州大觀其相近有玉洞在州西北五里〈州志〉
石門山 在州西北十里許其下有響石潭〈州圖〉在好畤縣西十五里美川鄉〈寰宇記〉幕谷在奉天城西北〈通鑑注〉漠谷在州西北十里甘澤廟北崖髙數丈壁立嶙峋水落勢如瀑布〈州志〉
西崖〈一名武水崖〉在州西五里壁立如削即武水崖又有藥王洞在漠谷河東〈州志〉
明月山 在州西〈州册〉在好畤縣西十五里與扶風縣分界〈寰宇記〉山下有呉妃陵東嶺上有婁敬廟〈長安志亦見扶風縣云在州東北十二里者誤〉
六陌〈六一作陸〉在州東十五里一謂之陸陌有鎮〈州志〉
丹崖 在州東三十五里即唐竇氏二女投崖處至今卉草拳曲土石皆赤〈州志〉
豹谷 在州東北十里〈州册〉鷄子堆在州東北十五里有唐僖宗靖陵〈西安府志〉
五峰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五峰並峙多産藥物上有靈湫禱雨多應〈州志 亦見永夀醴泉二縣〉
峗山〈峗邱毁反一作垝〉在州東北接永夀縣界〈州圖〉垝山在好畤縣東〈漢書地理志〉
武亭河〈即杜水一名大横水一名武水〉在州西四十里自麟遊界来又南流入武功界一名武水即中亭川之上流水經注之大横水也〈州册〉
漠谷水〈漠一作莫即莢水一名夾道水一名安陽泉〉在州西自永夀縣流入合錦川水又南入武功界〈州圖〉莢水出好畤縣梁山大嶺泉南逕梁山宫西〈水經注〉莫谷水在州西北自永夀縣麻亭嶺流逕好畤又西南入武功界本名安陽泉流逕莫谷故名莫谷水後魏於水西置縣因名莫西〈寰宇記〉水逕奉天縣西五里其西岸半崖坡内有妲己墓〈長安志〉漠谷河西南流逕州西北四十里地名龍塘口泉温可浴又逕州西南三十里入武功界合渭亦謂之夾道水〈州志〉
泔河〈即甘谷水〉在州東北十五里〈州圖〉奉天縣有甘谷水〈金史地理志〉水自永夀縣温秀嶺流至奉天界又入醴泉縣合於涇〈寰宇記〉水在州東北二十里流逕縣界四十里〈長安志〉甘谷神潭在州東二十里土人聽水聲以占風雨似風即風似雨即雨〈州志〉
風洞天池 在州西三十里風洞寺下禱雨輒應〈州志〉甘井〈一名御井〉在州城内興國寺前一名御井井水多鹹此獨甘唐徳宗行在所用州牧王鳳曾作亭表之今廢〈州志〉
沙溝泉 在州東十里〈州志〉
武功縣
東原西原〈一名上武亭川原又名雍原〉西原在縣西即縣城所附者東原在縣東〈賈志〉亦謂之上武亭川原上武亭川東原至興平西界二十五里上武亭川西原至扶風東界十一里有竒胡三省曰東西原地皆髙平可屯兵〈長安志〉西原一名雍原即古周原也或曰通東西原皆謂之雍原又有鳳岡即雍原北岡也〈縣志〉
三畤原〈一名南原〉在縣西南二十里髙五十丈西入扶風界〈元和志〉一名南原自西而東盡於漆水之西滸北臨湋南距渭在縣境者十餘里〈縣續志 詳見扶風縣〉
渭水 在縣南三十五里自郿縣界来與盩厔接界又東入興平界〈縣冊〉渭水自武功縣合温泉水又東逕斄縣故城南又東合雍水又東逕郿塢南〈水經注 漢武功今屬郿縣斄縣故城在縣西南〉渭水由扶風入縣界至永安鎮南屬盩厔北屬武功行五十餘里至薛固鎮入興平界〈縣續志詳見圖考〉
雍水〈一名湋水一名白水一名圍川水〉在縣西南十二里自扶風界流来又流入興平界〈縣圖〉雍水東逕美陽縣之中亭川與大横水合又南逕美陽縣西又南流注於渭〈水經注美陽縣今屬扶風〉雍水俗名白水亦曰圍川水西北自扶風界流入〈寰宇記〉雍水至縣合武亭水〈長安志〉湋水自扶風東門外受鳳泉水又至縣南合漆水南流入渭〈縣志〉
武亭河〈即杜水又名大横水俗呼漆水又名好畤河又名武功河〉在縣東門外自乾州界流入合雍水〈縣圖〉大横水自合鄉谷水又南莢水注之又南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注雍水謂之中亭川〈水經注〉武亭水北自好畤縣来至縣南立節渡合渭水〈長安志 好畤縣今屬乾州〉漆水今訛為武水自邠岐之間来至縣北受浴水又南流合湋水入渭〈縣志〉漆水俗呼好畤河至黄家堡入縣界行二十餘里至縣東門外受漠谷水合流八里許至毛家嘴會湋水至橋頭入渭〈縣續志〉
良溝泉水 在縣北十五里永樂初湧出〈賈志〉地名遊鳳其水入武功河〈雍大記〉
莫谷水〈即莢水又名浴水亦名沮水〉在縣東北自乾州流来合武亭水莫一作莢二字形頗相𩔖疑水經注訛莫為莢也〈縣圖〉莢水南逕梁山宫西又南逕美陽縣之中亭川注雍水〈水經注〉武功縣有莫谷水〈寰宇記〉莫谷水自奉天縣界流十里至武功縣東北合武亭水〈舊圖經 奉天今屬乾州〉浴水即乾州西夾道水也從邠西梁山来意此或即沮水關西人讀浴若于于沮固易訛耳〈縣志〉自董晁村入縣界又十五里入於漆谷讀曰峪俗名沐浴蓋漠谷之轉訛〈縣續志〉
滸西溪 在縣南五里許〈西安府志〉其地為故明康太史海别墅〈縣册〉
建子溝 在縣南十七里地近慶善宫以唐太宗生此故名〈西安府志〉
清溝 在縣東五十里〈縣册〉
陂池 在縣北二十里義門鄉〈西安府志〉
〈附考〉王井即唐太宗書院井也味極甘美〈西安府志按此井今湮〉永夀縣
武陵山〈一名翠屏山〉在城外西南昔在城内上有武陵寺〈縣圖〉山形如屏亦名翠屏山〈西安府志〉後魏平陽王熙建有浮圖〈縣志〉
分水嶺 在縣北十里下有泉分流南北故名其南泉即吕公渠之源〈縣志〉
髙泉山〈一名甘泉山〉在縣北二十五里亦曰甘泉山〈元和志〉永夀縣有髙泉山〈金史地理志〉在縣北二十里莫谷水源出此〈寰宇記〉麻亭嶺在縣北漠谷水所出〈縣册〉
永夀原 在縣西北〈縣圖〉本名廣夀原隋避煬帝諱改今名〈寰宇記〉魏廣夀縣以此名〈西安府志 廣夀故城在縣北〉
天堂山 在縣西北十里上有石洞如堂〈賈志〉
盤道山 在縣西五里以徑路盤曲名〈西安府志〉
石牛山 在縣西十里有石牛神廟〈縣志〉
種金坪 在縣西南七十里〈縣册〉在好畤鎮西北〈縣志〉明月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夜望之如月〈雍勝畧 亦見乾州及扶風縣〉
峗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雍勝畧亦見乾州〉
五峰山〈即温宿山宿一作秀又作修一名三陽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南界乾州東界醴泉發脉於分水嶺連延七十里陡起五峰為九嵕山昭陵之祖脉其下有三女塜或傳為邑田氏三貞之墓未詳山上寺内有寳泉旱禱則應〈縣志〉永夀縣有温修山一名温秀山〈寰宇記〉温秀山實三陽山也謂之温秀蓋習俗訛耳〈開山圖 詳見醴泉縣〉
烈山 在縣東三里上有烈山神祠〈雍勝畧〉
灰堆山 在縣東三十里〈縣志〉
漠谷水〈一名安陽泉又名沐浴泉〉在縣西北二里一名沐浴泉南流八十里入乾州之夾道河又至武功為遊鳳河其水常温宜沐浴故名〈縣圖〉源出髙泉山本名安陽泉南流逕漠谷謂之漠谷水〈寰宇記〉
錦川河〈一名沙凹河〉在縣西南六十里一名沙凹河流五十里入於乾州之龍塘合漠谷水〈縣册〉川中石多錦文故名〈賈志〉在好畤鎮東源出麟遊縣来經縣西南合於安陽水〈縣志〉
泔河〈一名東河〉在縣東一里一名東河自分水嶺東南流九十里入乾州界
指盤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彭村里山勢𢌞旋其水不涸不溢〈西安府志〉
大峪河 在縣北十餘里源出分水嶺東北流入邠州界〈縣册〉
庵頭溝水 在縣東五十里〈縣志〉大乗溝水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永夀坊又聖母溝水在縣東北五十里其水俱東北流入於涇〈縣圖〉
麻子溝〈子一作池〉在縣南十五里古多漚麻於此〈西安府志〉石泉 在縣東一里水從石穴中出〈西安府志〉
吕公泉〈一名惠民泉〉在縣北五里〈縣圖〉邑無井泉宋吕大防為令行近境得泉二欲導之入城而地勢髙下不一乃用考工置臬法凖之不旬日間疏為渠又益民泉在縣西北三里舊流入街市居民便之〈西安府志〉邑人白用字器之至大二年間行至北郭五里許俯瞷流泉汩汩而南乃以鍤掘地得導水瓦溝金舊制也續瓦引流直逹城内民利賴之〈賈志〉源出分水嶺有三泉滙為一亦謂之吕公惠民泉金太和中主簿邢珣元延祐中白處士重修後漸湮廢康熈九年知縣張焜修復嗣以地震瓦溝壓裂雍正十年知州王以觀又修治之有碑記其事〈縣册〉
靈泉 在縣北七里遇旱其上有霧即雨〈西安府志〉
瀑布泉 在縣西南十八里祁家坡飛流直下産婦汲之則水縮禳祭之乃復出又甘井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縣志〉
美井 在縣南四十里〈縣志〉
醴泉〈一名神泉〉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彭村有土橋水過橋南泄澗下久旱聞泉中吼聲則雨以穢物投之則水不逾橋滲入土中待穢盡水乃復出人呼神泉〈縣志〉
平泉 在縣東二十里平地湧出味甘久旱不涸〈縣志〉漆泉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其色如漆〈西安府志〉
邠州
紫薇山 在州城内西南隅連跨外郭上有宋金時屯兵故砦〈州志〉山有后稷砦相傳内有宅宋楊延昭所居〈雍大記〉
豳山〈一名鳳凰山又名豳巖又名安定巖〉在州治南城垣所依又夀山在城東南山髙而頂平上有居民及茂林修竹之勝〈賈志〉豳山巖壑欹嶔委曲百折瀑布飛濺一名安定巖〈方輿勝覽〉立州依以為城陡峻險固易守難攻〈雍大記〉豳山亦名鳳凰山俗以為周初鳳凰所棲地左列夀山前依澗水亦謂之邠巖又履跡坪在城南門外俗傳為姜嫄履跡處〈州志〉五龍原在豳山之麓或以為即詩所云瞻彼溥原者〈州册〉五龍原在新平縣南三里原側有五泉水因名〈元和志 新平故城即今治〉
龍柏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形髙聳上多叢柏〈州志〉明岨山 在州西十里其麓有水洞有水流出深不可測唐貞觀中鑿山為連珠小竅形肖飛閣每嵗元宵民率張燈於此以祈年又相近有白兔崖崖石青赤兔形白色〈州志〉
陳陽原 在州西南〈州圖〉後魏於陳陽原上置白土縣〈元和志 白土故城在州西南〉白土水流經白土原東陳陽原西〈寰宇記按此則陳陽原西又别有白土原也〉
賀家谷 在州西南為唐賀桂故宅〈州志〉
夏侯坡 在州東五里又蒲澤谷在州東七里相傳宋潘邠老讀書處泉流如帶石洞尚存〈州志〉
豳谷 在州東北三十里舊三水縣即公劉立國處〈雍大記〉
涇水 在州北三里自長武縣流入又東南入淳化界〈禹貢錐指〉西北自宜禄界流入〈元和志 唐宜禄今屬長武縣〉新平倚有涇水〈金史地理志詳見圖考〉
黑水河〈即汭水一名宜禄川一名逹溪川〉在州西四十里與長武縣接界其流入涇〈州志〉汭水在邠州又東逕宜禄川俗謂之宜禄川水〈潛確𩔖書〉逹溪川源出隴之五馬山逕靈臺縣為西川至邠州入涇邠志云梁山黑水即此〈賈志〉
安化河 在州西二十里北流入涇〈州志〉
[[#水河|水河]]〈即漆水一名白土川〉在州西十里〈州圖〉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詩經大雅〉太王去邠渡漆沮踰梁山至岐下〈史記周本紀〉公劉遷豳居漆沮之地〈鄭氏注〉漆縣故城在邠州新平縣沮水不知所在〈後漢書注 漆縣今屬麟遊〉漆水在新平縣西九里北流注於涇今麟遊縣亦有漆水與此異〈元和志〉按水經注云漆水自宜禄界来又東過漆縣北以此驗之即邠州所理是也今縣西九里有白土川東北流逕白土原東陳陽原西或恐即漢之漆水但古今異名耳今麟遊縣東南亦有漆水南流與杜陽水合非漢之漆水也〈寰宇記 辨見麟遊縣〉
洪龍河 在州城西或以為即詩之過澗〈州志〉源出州南孫村北流入涇河〈州册〉
南河 在州城東或以為即詩之皇澗〈州志〉南河水源出州南張家堡北流入涇河〈州册 按皇過二澗文翔鳳以三水之支唐梁渠二川當之與此不符〉
三水河〈即汃水〉在州東北三十里〈西安府志〉即汃水西南流入涇河〈州册〉
大峪河 在州東三十里源出州南永夀界之分水嶺逕新廟頭離州七十里東北流入涇河〈州册〉公主川在州東南唐姜慶尚新平公主賜第於此〈州志〉
清溪 在州西南三十里與麟遊接界〈州册〉
西湖 在州西北隅有范文正公眉夀堂故址〈州志〉石龍渦 在州西北十里隔涇河〈州册〉山中斗峻人鮮能至間有至者言渦乃一大坎中刻石為龍形然不知埋自何時延祐碑謂禱雨以器取水迎至城隍祠雷即隱隱起座隅久之大雨霶霈〈明都穆石龍渦記〉
仰天池 在州西南七十里今涸〈州志〉
狼乳溝 在州南俗傳即平林寒氷之地〈州志〉即棄后稷狼乳處〈雍勝畧〉
惠民泉 在州西翠雲庵下〈州志〉
錦谷泉 在州東南〈州志〉
惠濟泉 鳴玉泉 一碗泉 俱在州東三里又州城東門外有泉出南菴清冽可飲居民呼為南菴水〈州册附考〉新平倚有潘水〈金史地理志按此水無考〉 邠州有要策池宋太平興國中白龍見於此〈册府元龜 按賈志徵寧縣東六十里有要册湫疑即此則池當在州東北接徵寧界〉
三水縣
豳山〈一名翠屏山一名掛榜山〉在縣治南縣城踞其上亦名翠屏山大雅所謂南岡者也〈賈志〉亦名掛榜山其上有孫真人行祠〈縣志〉
鳳凰山 在縣治西北隅舊有阿陡堡〈縣志〉
鷄阜山 在縣東里許舊縣城址在其前盤廻突聳俯視邑隍〈縣志〉
後峪 在縣北十里又縣北二十里為大峪又縣北三十里為北峪〈西安府志〉
白虎峪 在縣西北十五里茂草四圍長峪七折即唐鄭谷詩所云峪評白虎藏巖洞也〈縣志〉
馬嶺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縣册〉俗名箭栝嶺抵慶州界馬嶺水所出〈寰宇記〉
豳原 在縣西十里豳城在原上史記云武王登豳之阜以望商邑蓋登此也〈括地志〉
焦家山 在縣南五里〈縣志〉
甘峪 在縣南十里〈西安府志〉路出長安為孔道南上五里長坂通古公原〈縣志〉
栁峪 在縣南三十里〈州志〉
佛面坡 在縣東南五十里〈縣圖〉黑石巖在縣東南五十里石門山西其巖色黝緇似漆壁立萬仞〈名山記〉
肖墖山 在縣東七里形似浮圖〈賈志〉窰峪義峪麻峪皆在其下〈西安府志〉峻聳干雲亦石闕之支也其相近有白石洞邑人文倬天種桃百株春月紺紅如錦改名桃源〈縣志〉
石嘴山〈一名馬闕〉在縣東十五里三面壁立惟一徑可通亦名馬闕〈縣志〉
蒲峪 在縣東二十五里〈西安府志〉
堡嶺 在縣東三十里即漢之左谷嶺有元人所建蘭若而一支旁出俗名龍嘴文少蒼種柏千株易名龍山絶頂有泉名龍泉亦名天池泉兩面石壁數仞泉自嶺直下徑達堡中昔元人避兵據堡嶺汲飲不絶者賴此〈縣志〉
中嶺〈中一作仲〉在縣東三十里堡嶺之右峭壁三百尺下臨汃水髙下穴數十可容數百人相傳為漢盧芳所鑿今名官家洞宋元明之季民多避兵於此〈賈志〉官家石洞前對石門山後負兩女砦左有堡嶺寺右有鷄阜山蓋先賢造作之遺跡〈石洞碑〉中嶺巖覆數丈可避風雨其麓有官家洞亦名飛雲洞相傳即古公時之陶復陶穴也又桑村洞在官家洞左或謂為元御史桑哥失里所穿門依碧流崖懸翠靄今為覽勝之地〈縣志〉
劉家山 在縣東四十里舊有炭窠康熈四十年久雨崩陷遂失其利〈縣志〉
石門山〈一名石闕〉在縣東六十里相傳為秦太子扶蘇賜死處碑刻剥落不可考〈賈志〉五丈渠水出雲陽縣石門山〈水經注 雲陽縣今屬淳化〉三水有石門山〈金史地理志〉石門山在漢名石闕髙峻挿天對峙如門漢武時於此立關其北為戴家山林木陰翳千巖環拱又其南為攢天嶺峻矗切雲文太青改名捫天又扶蘇廟下有湫亦名乾湫祈雨䖍誠則應湫如甘露或見於屋梁樹杪間注之瓶以禱此湫之神異者〈縣志 石門山又見淳化耀州〉
蘭陵山 在縣東六十里〈縣册〉
觀音崖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藤蘿垂陰漣漪遶徑中有靈湫深不可測旱禱輒應謂之觀音湫又崖之右有趙家洞一名琅天洞深邃寛平内有石屋又流石洞在趙洞右洞開谷中環遶如城而外復有兩巖對峙如門〈縣志〉
蟠龍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縣志〉
兩女砦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地勢髙聳南望平衍其麓有兩塚相傳為秦扶蘇二女葬處〈縣志〉其相近有神林山〈縣册〉
分水嶺 在縣東北九十里接耀州界脉自子午嶺来北入大漠東為延州西為慶州〈縣志 亦見耀州〉
勅修川〈一名羅川〉在縣東北三十里〈縣册〉三水縣有羅川水〈金史地理志〉因後秦姚襄得名源出分水嶺南流合皇澗入涇〈縣志〉
支唐川〈即皇澗一名陵水〉在縣北二十里自慶陽府徵寧縣流入〈縣圖〉夾其皇澗〈詩經大雅〉水經注云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逕寧陽城陵水即皇澗也〈寰宇記〉在溥原之後澗大故稱皇俗謂之支唐川〈縣志〉
梁渠川〈即過澗又名炭泉〉在縣西北十八里〈縣册〉遡其過澗〈詩經大雅〉傅氏曰二澗當在邠州界孔氏曰皇澗縱在兩傍夾之過澗横故在北嚮之今過澗在縣北二十里〈賈志〉梁渠川即文與可丹淵集所稱三泉之炭泉澗起於溥原自北而西南過其境謂之過澗或謂汃川及兩澗乃三水之總名〈縣志〉
汃水〈汃普八切即師水一名三水河俗名縣河〉在縣南門外一名三水河〈賈志〉源出石門山流合玉泉白馬泉稍泉故以名縣〈西安府志〉源出宜君縣競窩山西南流逕縣西南合於涇〈州志〉汃水見許氏説文亦名師水取地水師之義也又連家河在縣東十里發源石門經中嶺北流入汃水〈縣志〉
白馬泉水 在縣東里許入汃水今湮〈縣册〉源出大像寺下其水紺碧每陰雨則伏而不流旱則湧溢人莫測其異〈縣志〉
東澗河 在縣城東賔暘門外清流如綫環城而南注於汃水昔嘗導之入城今廢〈縣志〉
稍泉水 在縣南一里入汃水〈縣册〉在縣南磯頭之隈有二泉湧出清泠迥異其水産蠏〈縣志〉
玉泉水 在縣南二里入汃水〈縣册〉在縣南玉泉觀之左水冽而甘淵深丈餘有物穢之則涸康熙甲寅夏邑令林逢泰禱雨立應〈縣志〉
西溪河 在縣西門外南流入汃水〈縣册〉左遶城趾右環槐壁夏秋雨潦澎湃橋宜防備〈縣志〉
温涼河 在縣西三里源出寳峰峪温泉冬温夏涼味亦清甘南流入汃水〈縣志〉三水縣西有煖泉亢旱不竭沍寒不氷故名又謂之温涼泉〈錢若愚煖泉記〉
蒼耳溝水 在縣南十五里西南流入汃水〈縣圖〉
七里川 在縣東南六十里〈縣册〉其地舊為寧谷驛山迴水折去佛面坡不逺至淳化入涇〈縣志〉
清水〈一名五丈渠又名清谷水〉在縣東六十里源出石門山東南流入耀州界〈縣圖〉五丈渠出雲陽縣石門山謂之清水東南流逕黄嶔山西又南入祋祤縣〈水經注 祋祤縣今屬耀州〉
萬夀湫 在縣東北二十餘里羅唐兩川之交〈縣志〉三水縣北有萬夀湫唐大厯八年因風雷而成〈唐書地理志〉
金沙泉〈一名金泉〉在縣北二十里半川村一名金泉〈州志〉在縣北溥源之下昔有人飲此水見金色燦爛故名即唐鄭谷詩所云地湧金泉過石門也〈縣志〉
松林泉 在縣東五十里〈縣册〉在秦輝鎮松林坡下水出如珠〈西安府志〉
淳化縣
嵯峨山〈一名荆山一名嶻嶭山又名北五臺〉在縣東南五十里古名荆山〈州志〉雲陽縣有荆山〈漢書地理志 雲陽故城在縣西北〉一名嶻嶭山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雲必雨常以為候〈元和志〉五𡶶秀立土人亦呼北五臺東南三原西南涇陽接界〈縣志 詳見三原涇陽二縣〉
夀峰山 在縣北二里又東里許髙崗之上有岱嶽廟或謂即甘泉賦所云三巒山也今俗呼為三楞山〈縣志按文選服䖍注椽巒為甘泉南山又李善云三巒即封巒觀疑椽巒為三楞山而三巒為觀名也〉
蝎子掌山 在縣北四十里冶峪水出此〈縣志〉
石門山 在縣北六十里亦稱石門關與耀州三水接界〈縣志〉甘泉宫東北有石門山岡巒糾紛干霄秀出有石巖容數百人上起甘泉觀〈雲陽宫記〉峰巗相對望之如門〈元和志〉堯門山俗云石門堯鑿山為門故名史記秦獻公二十三年與晉戰於石門即此〈賈志 按三原西北有堯門山俗名石門與淳化地界甚逺賈志以此即為堯門山疑誤姑存其説以俟考又見耀州及三水縣〉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又名磨石嶺〉在縣西北五十里一名石鼓原俗又名磨石嶺周六十里〈縣志〉范睢説秦昭王曰王國北有甘泉谷口之固〈戰國策〉黄帝接萬靈明廷明廷甘泉也〈史記封禪書〉其陰則冠以九𡽀陪以甘泉〈班固西都賦〉甘泉山名漢置宫於上以祈祀〈西都賦注〉雲陽先生之墟也中有神書鐵劵玉石之記〈開山圖〉今按甘泉谷北有古槐樹在故宫南〈十道志〉嶺髙出他山距長安甚逺而能望見長安城堞有通天臺雲雨皆在臺下山中宫殿臺觀與建章相比〈潛確類書〉
五鳳山〈一名五龍谷〉在縣西三十五里五峰如鳳一名五龍谷〈縣志〉
巴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下有石將雨則湫出〈縣志〉棗坪 在縣南二里其西有封贈原原下有泉〈縣志〉仲山 在縣南三十里中山西九𡽀東嵯峨山在二山之中得名俗以嵯峨為孟此山為仲故又名仲山其相近曰牛山又冶谷在縣東南四十里嵯峨仲山之間谷口有二石龜形如門俗云其中多古蹟〈縣志詳見涇陽縣〉
車箱坂〈一名車盤嶺〉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亦名車盤嶺又相山一名寨盤嶺亦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縣志〉車箱坂在雲陽縣西北三十八里縈紆曲折單軌纔通上坂則平原𢎞敞樓觀相屬即趨甘泉宫道也〈元和志〉淳化縣有車箱坂〈金史地理志 按縣志車箱坂與相山並載則車盤寨盤必非一嶺也〉
避暑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相近有鳳凰山退駕原〈縣册〉
大唐山〈一名辰頭嶺又作神兔嶺〉在縣東北四十里亦名辰頭嶺相傳唐時取茶於此一作神兔嶺南逹涇陽三原西北直石門關通延安慶陽平涼諸郡又喫茶嶺在縣東北五十里又有張果老崖其西南麓盤踞縣境與耀州接界〈縣志〉崖在縣東北七十里〈州志〉
涇水 在縣西南自邠州流入又東南逕醴泉入涇陽界〈州册〉雲陽縣有涇水〈隋書地理志〉水經注云涇水東流歴峽謂之涇峽〈寰宇記〉在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元和志詳見圖考〉
七里川〈一名姜嫄河〉在縣北三十五里自三水縣流入〈縣志〉源出石門山自三水縣西南流為七里川又逕三里原為姜嫄河合小峽溝水南入於涇其小峽溝水在縣北二十五里又五龍水在縣西俱南流合七里川入涇〈縣圖〉雲陽縣有五龍水〈隋書地理志〉五龍水出雲陽宫西南〈寰宇記〉
通潤溝水 在縣西北二十里其水入涇〈州志〉
冶谷河〈一名淳化河一名縣河一名臨江潭又名龍潭水〉在縣東門外即縣河源出蝎子掌山逕縣東甘泉水自北来入之又馬跑泉自東北来流入之又東南流逕縣南葫蘆河自縣西南流入之又一泉水自東北流入之又流逕涇陽縣至三原縣之謝家村與清谷水合〈縣册〉縣河南流出冶谷故名冶谷水一名臨江潭俗又呼為龍潭水宋政和中有人刻石於潭之東山又河中有石如蛇名石蛇阜〈縣志〉
甘泉水 在縣北四十里〈州志〉雲陽縣有甘水〈隋書地理志〉甘泉水出石鼓西原〈十道志〉其味甘美異於他水又有遊駕河在縣北十里直通古甘泉即秦漢以来諸君經遊地也〈縣志〉
馬跑泉水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逕太山廟下流入冶谷河〈縣圖〉相傳唐太宗獵此馬跑地出泉故名〈縣志〉
葫蘆河 在縣西源出石河流逕城南入冶谷河〈縣志〉米倉溝水〈一名一泉〉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名一泉南流逕聖人橋流入冶谷河〈縣圖〉
方里溝水 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神兔嶺流入三原界入清河〈縣志〉
城前頭村小河 在縣西四十里〈縣册〉在縣西流至奉内寺水即伏地不得過善化村諺云水過善化非兵即荒〈縣志〉
小師泉 在縣東南稱為仲山勝地〈縣志〉
金泉〈一名觀音泉又名金水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又名觀音泉世傳其水甘香目眵者洗之可明〈縣志〉入冶谷二十里有一槐樹其北有泉名金泉有數穴清徹無底〈雲陽宫記〉有人飲此水見有金色從山上照水中往取得金故名〈雍州記〉
白龍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州志〉
〈附考〉雲陽縣有走馬水〈隋書地理志按此水無考〉
長武縣
淺水原〈即鶉觚原又名集賢岡一名四鰲山一名五鳳巢〉在縣治西即鶉觚原〈縣圖〉鶉觚縣有鶉觚原〈魏書地形志 鶉觚故城在縣南〉淺水原即今宜禄縣理所〈元和志 宜禄故城即今治〉宜禄縣有淺水原〈唐書地理志〉縣治北有集賢岡上有唐英公祠迴谿巨壑盤旋險峻或稱四鰲山又謂之五鳳巢即淺水原矣又縣北五里有淺水墩蓋亦以原而名〈縣志〉
神龍山 在縣北十五里其山産小蛇長寸許頭有兩角故名〈縣志〉
黄萯原 在縣北黄萯草名也原接平涼府涇州界〈縣冊〉石家山 在縣北進賢里接慶陽府寧州界〈縣冊〉
盤谷 在縣西三十里三峰鼎峙二水交流邑中之勝槩〈縣志〉
龍纒峰〈一名蟹峰〉在縣西南十五里亦謂之蟹峰今建堡〈縣志〉在前川河中峰髙百餘丈頂僅二畝餘形如螃蟹水流環遶故亦謂之龍纒峰〈縣册〉
宜山 在縣南十里有隋牛𢎞别業故址〈縣志〉
靜山 在縣南十五里〈賈志〉其相近有翔雁山建有堡又縣南二十里有秀峰層峰秀麗望之如畫〈縣志〉
馬鞍山 在縣南二十里〈縣志〉
岐山 在縣南二十里〈賈志〉
畫閣山 在縣南三十里有畫閣寺為誌公説法處旁有温泉冬月不凍可為湯沐〈縣志〉山在亭口里接平凉府靈臺縣界又相近有屏山〈縣册〉
黑虎山 在縣東南十里〈西安府志〉
香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縣志〉
三台山 在縣東南接麟遊界〈縣册〉
囘龍山 在縣東四十里〈縣志〉
涇水 在縣北二十里自涇州入本境又東南流入邠州界〈縣册 詳見圖考〉
馬蓮河 在縣西北自寧州来東南入涇〈縣册〉
泥水 在縣東北自寧州界来流入於涇〈縣册〉
鴨兒溝水〈即陶林溝〉在縣北其水東北入涇〈縣圖〉陶林溝在縣西北五里許宋陶榖故里〈縣志〉
黑水河〈即汭水汭一作芮一名宜禄川俗呼為前川後川〉在縣南十五里即古汭水〈縣圖〉芮鞫之即〈詩經大雅〉芮鞫芮水之外也〈蘇氏注〉芮水出汧縣西北東入涇〈漢書地理志 汧縣今屬隴州〉涇州良原縣有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隴州華亭縣流入〈郡縣志〉西魏廢帝以縣南臨宜禄川因改縣名曰宜禄〈元和志〉宜禄川一名芮水自涇州鶉觚縣界流入水經注云汭水東逕宜禄川俗謂之宜禄水〈寰宇記〉宜禄縣有汭水〈金史地理志〉後川河在縣南又南十里有前川河俱自靈臺縣流入合而東流謂之黑水河經縣東四十里停口鎮合於涇即宜禄水也〈縣志〉黑水河源出隴州西北七十里龍門洞逕涇州至本縣劉主村入境東流七十里入涇又靈臺河自靈臺縣流来至本縣馬成司入境遶縣南至河川口合於黑河又漆水在縣東四十里流入黑水河〈縣册〉
通濟泉 在縣城北有泉自城下出大旱不竭〈縣志〉雙泉 在縣北厓下二泉湧出交流百步〈縣志〉
三泉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縣志〉
馬跑泉 在縣西南二十里去河甚逺先是有楊家少婦汲河水歸家遇異人於此乞水飲馬婦不吝飲畢馬跑地出泉〈縣志〉
龍女泉 在縣東北三十里俗傳為栁毅傳書處〈縣志附考〉水經注云水芹川出羅山縣十子山山一名千子嶺東流逕宜禄縣北〈寰宇記 按羅山今屬徵寧宜禄今屬長武而水則無考〉鄜州
開元坡 在州治北上有開元寺白松甚竒古〈雍勝畧〉龜山在州治西山形如龜又州南一里有髙奴山州東一里有聖佛谷州北十里有落雲石郎中陳棐有銘〈州志〉
郝家原 在州北三十里〈州志〉
清泉谷 在州北四十里〈州册〉
趙家原 在州北五十里〈州志〉
梅柯嶺 在州西北三十里相傳有梅樹為杜甫手植〈賈志〉牡丹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一名花園庄〈州册〉
大槃山 在州西北〈州册〉在直羅縣西北百十里〈元和志直羅故城在州西又按金史地理志直羅縣有水盤山疑大槃即水盤或有訛字〉
大竒原 在州西二十里又州西三十里為楊圏原又州西五十里為栁池原〈州志〉
大石崖 在州西百二十里郎中陳棐題飛翠流紅提學井濟題堆瓊潄玉刻於石〈州志〉
小山 在州西百五十里取淮南叢桂之義〈州志〉
子午嶺 在州西二百里又相近為河上原山有石洞知州潘愚刻天險二字〈州志〉
石空洞 在州西南百十里洞深一丈五尺内有萬佛石像世傳以為魯班所鑿〈名山記〉
夀峰山 在州西南百二十里峰形如夀星又相近有馬尾崖相傳唐太宗出征憩此山石有馬尾遺跡〈州志〉
櫻桃山 在城南三里山多櫻桃其相近有葦谷以多蘆葦故名〈州志〉
大迴嶺 在州南十里其上為通道〈州册〉唐杜甫入蜀迴車瞻望於此故名〈賈志〉
相里原 在州南二十里〈州志〉
四仙原 在州南七十里〈州志〉
龍尾坡 在州東十里山蜿蜒如龍又黑鷹崖在州東二十里舊多黑鷹棲此相傳唐太宗見而射之矢跡猶存其相近為交道原又州東三十里為儒子原〈州志〉
卧牛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以形似名〈雍勝畧〉
洛水〈一名洛交水又名三川水〉在州東百步自甘泉界流入又南流入洛川界〈禹貢錐指〉三川不可到歸路晚山稠〈唐杜甫詩〉洛水又謂之洛交水按三川縣有三川水謂華池水黑源水洛水同會故名三川〈寰宇記 三川故城在州南〉自州北三十里南楊村入境流七十里至交口村又東南入中部界〈元一統志〉洛水南流至城北合牛武採銅二川南流過城東水流衝激州城數被其患〈州册 詳見圖考〉
牛武川 在州東北五里西南流注洛水〈州圖〉自牛武城東来入洛〈州志〉
採銅川 在州西北十五里有一石窟中出石脂就窟可灌成燭至元七年封扄不採〈州册〉採銅川為少陵經遊地在羌村南十里許〈郡人齊國儒獨樂園記〉
吉子灣水 在州北五里自東山下流来又西南流里許入於洛〈州册〉
邱家溝水 在州西北三里州人御史邱野所居因名水自西来入洛〈州志〉
火熖溝水 在州西南百步〈州志〉
葦谷水〈一名荻子溝〉在州南五里一名荻子溝〈州志〉水經注云葦谷水自葦谷東南流入三川水又砂羅谷水南流逕黄原祠東合葦川〈寰宇記〉水會三川漾碧波雕陰人唱採花歌舊時白狄今荒壤葦谷凄凄風雨多〈唐鄭玉詩〉
沙飛溝水 在州南十里其水入洛〈州圖〉
華池水 在州西南自慶陽府合水縣流入又黑水在州西南亦自合水縣流入至舊直羅縣東合華池水〈州圖 按禹貢錐指元和志云白於山一名女郎山在洛源縣北考歸徳廢縣在安化縣東北隋改曰洛源故謂白於山在合水縣北者誤而謂洛源出合水不出安化者蓋亦沿此而誤也〉羅川水在直羅縣南二里〈元和志〉直羅川自直羅城南注華池水〈州志〉江家川在州西百三十里又會道河在州南八十里自翟道原東南流又餘樂川在州西南八十里東南流入華池水〈州册〉
靈湫 在州西北十五里祈雨多應〈州志〉
龍湫 在州西南七十里周迴數里多蒲葦相傳有龍在其下〈州志〉
蓮花池 在州西北五里舊多蓮花〈州志〉
亷泉 在巡道公署内副使許瑶題有記〈延安府志〉
玉女泉 在州治西南二百步其水甚甘〈雍勝畧〉在州城内題咏頗多〈延安府志〉泉出龜山下〈州志〉
温泉 在州東一里其水冬温〈州志〉
〈附考〉大塞門川在洛交縣西北四里小塞門川在縣西北十五里〈寰宇記 按洛交故城即今治則大小塞門川疑即採銅川諸水然無確據存考〉鄜州東百里有相思河河岸有相思舖令狐挺有詩〈宋朝類苑 按相思舖在州東三十里一名廂西舖接洛川界而洛川有廂西河蓋亦以語轉而訛也其所云百里者疑亦以水源目之耳〉
雒川縣
大石山 在縣北十里有劉光禄塋〈延安府志〉
白起山 在縣北二十里秦白起屯兵於此上有嶺為邑祖山〈延安府志〉
三冡山 在縣北三十里又縣北三十五里有廣陵原〈縣志〉杜二山 在縣北四十五里昔時屯兵處〈縣志〉
髙山〈一名大乘山又名五峰嶺〉在縣北五十里上有唐建古寺〈延安府志〉一名大乘山有五峰並峙亦曰五峰嶺〈縣志〉
香爐山 在縣北六十里太尉里〈縣志〉
髙廟山 在縣北七十里又相近有華塌山〈縣志〉
九郎山 在縣西南八里許淳化間建九郎廟土人旱潦禱此〈延安府志〉
登髙山〈登一作燈〉在縣南七十里其相近有鄜畤山秦祀五畤此其一也鄜城以此得名〈縣志〉燈髙山相傳翟王飲馬洛滸視山燈為度〈延安府志〉
馬翅谷 在縣南八十里宋李顯宗屯兵於此又縣南百十里有車箱原〈縣志〉紹興中李永竒謀南歸金人賊殺之於馬翅谷〈宋史〉
爛柯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相近有黄梁谷黄梁水所出〈縣志〉相傳為王質遇仙爛柯處〈賈志〉
黄龍山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接白水縣界〈縣册〉常有黄雲罩其上髣髴如龍揺曳〈雍勝畧 又見白水縣〉
紫金山 在縣東南百三十里黄龍山東南又相近有望觀山山之玉皇廟前有不溢池〈縣志〉界頭山在縣東南百三十里與澄城分界〈縣册 按賈志作五十里誤〉
麻線嶺 在縣東南百四十里與韓城縣分界〈縣圖又見韓城縣〉
硃砂神嶺 在縣東南百五十里為韓城往来通道又門限山在縣東南百六十里一名門限嶺〈縣志〉
雄兒山 在縣東五十里又聖公山在縣東七十里相傳為昔時據險保障之地〈縣志〉
武帝谷 在縣東百二十里上有漢武廟〈縣志〉
龍舌崖 在縣東北三十里龍尾灣一巒囘顧狀若龍首飲水上懸一石長七八尺風撼則動而不墜劉司諫有詩刻崖上〈縣志〉
界牌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與宜川縣分界〈縣圖〉
〈附考〉鄜城縣有女陰山〈魏書地形志 按鄜城故縣在今縣南山無考〉
洛水〈一名領前河一名上堡河又名髙家河〉在縣西南七十里自鄜州流入又東南入中部界〈縣圖〉洛水自鄜州入境南流岸東為洛川岸西為中部至交口會葫蘆河又南會沮水又嶺前河上堡河一名髙家河俱在縣西六十里〈縣志詳見圖考按縣册領前上堡皆洛水别名〉
廂西河 在縣西二十里又三十里鄜州界〈縣志〉開撫川在縣北五十里源出宜川界逕開撫鎮又逕廂西鎮南合廂西河入洛〈縣册〉
仙宫河〈宫一作姑又名白城橋川〉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白城橋川〈縣册〉自宜川界西流入洛〈雍勝畧〉
黄梁河〈梁一作連〉在縣南七十里源出黄梁谷〈縣志〉今呼為黄連河源出爛柯山流入於洛〈縣圖〉
聿津河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源出韓城界硃砂嶺西南流逕阿師崖為阿師崖川又逕縣東南九十里為五龍河又逕縣東南百三十里為石堡川又逕縣東南百二十里為石門河又西南為聿津河逕朱龍鎮入洛〈縣圖〉
盤夾川 在縣東七十里〈縣志〉今無水〈縣册〉
楊班湫 在縣東南六十里周一里二十步今堙〈縣册〉鄜州有楊班湫〈金史地理志〉姚萇立節將軍楊班居黄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来無水夜中有人就班借車牛十具云我是湫神欲移徙班即備車牛置門前至明車濕牛汗乃尋車轍至乾谷忽有水方二百餘步其水極深每水旱祈禱有應〈周地圖記 按郃陽有陽班湫蓋堰洿谷之水而成此疑亦傳説附會之訛〉
蓮花池 一在城西三里橋畔一在黄連河側今涸〈縣志〉靈泉 在縣北二十里〈縣志〉
石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石泉寺下其味甘冽〈雍勝畧〉青泉 在縣西五十里〈縣志〉
青龍泉 在縣南五十里〈縣志〉
柏林泉 在縣南七十里其地多古柏又相近有五眼泉〈縣志〉
煖泉 在縣東百二十里泉出山嶺〈縣志〉
〈附考〉洛川縣有鄜水〈隋書地理志〉洛川縣有圜水〈金史地理志 按黄梁河近故鄜城疑即古鄜水又按縣志有圁川河在縣西三十里古縣名然考漢志圁水作圜而圁陰圁陽故縣皆在今葭州屬境與雒川甚相懸隔疑縣志殆因圜水而傅會為圁水也〉
中部縣
橋山 在縣北一里下有沮水潛穿山底經過因名〈元一綂志〉山下水流通行故謂之橋山黄帝葬此〈山海經〉山鋭而髙曰橋〈爾雅〉黄帝鑄鼎於荆山鼎成帝崩葬於橋山〈古史〉漢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黄帝於橋山〈史記 辨見安定縣〉華蓋山在橋山後三峰秀麗形如張蓋髙出諸山即橋山之支阜〈延安府志〉
鳳凰山〈即鳳嶺一名二郎山〉在縣西一里其形如鳳一名二郎山其中有黄花峪入秋金菊芬芳香氣襲人〈縣志〉鳳嶺在西郭外相傳軒轅截嶰竹成律吕鳳鳴於此〈延安府志 按縣圖鳳嶺即鳳凰山一作縣西百里誤〉
衙嶺 在縣南二里〈延安府志〉沮水經其下〈縣册〉
印臺山 在縣東二里其形如印又相近有龜山其形如龜〈延安府志〉
鵰窩谷 在縣北十里〈縣志〉
囘軍嶺 在縣北六十里元孝子王克已廬墓處〈縣志〉仙掌崖 在縣西北三里〈雍勝畧〉山勢聳起五峰聯峭如掌〈延安府志〉
石堂山〈即翟道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賈志〉水經注云豬水西出翟道縣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寰宇記 按魏狄道故城在縣西北豬水當即淺石川也〉天子命駕八駿之乘赤驥之駟造父為御南征朔野逕絶翟道升於太行〈穆天子傳〉
隋后嶺 在縣西北六十里〈延安府志〉
雙鐘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形如覆鐘峻秀屹立又相近有三鳳岡相傳古有逸人隱此崖間石刻猶存〈延安府志〉
子午嶺 在縣西北二百里接合水界沮水出此〈縣圖〉南北綿亘延慶二郡之間北通九原雲中秦䝉恬塹山堙谷即此〈縣志〉
龍榮山 在縣西四里元王九臯築砦於上有故址〈延安府志〉玉仙山在縣西五里常有仙人往来其處〈雍勝畧〉
仰龍山 在縣西十二里〈縣志 一云在縣東三里誤〉
桑園藥王洞 在縣西五十里深邃可容百人門外有寺砌石方正樓閣工緻洞中蓮座横列竒怪幽巧得之自然〈縣志〉
白石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多白石有白石洞〈延安府志〉洞在桑園東北五里〈縣志〉
唐峪洞 在縣西九十里至正年鑿劉徵君云先父避兵處明末買於郝氏上有懸崖危崿下築石城洞中有石井為懸樓六蹬道四壁立千仞自下望之樓閣欄杆如在天際〈縣志〉
駱駝岡 在縣西百里土人築砦以避冦其相近有花石峽〈縣册〉
石馬嶺 在縣東南二十里相傳晉重耳曾居此〈延安府志〉龍首山 在縣東十五里又相近有雲霧嶺其山髙峻嘗有雲霧〈延安府志〉
〈附考〉狄道縣有淺石山〈魏書地形志〉沮水歴燋石山〈水經注按水經注云淺石川出翟道山則淺石山即今之石堂山矣然與燋石山俱無明證存考〉
洛水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府志〉自鄜州南流逕交口合葫蘆河又南合沮水流入宜君界〈縣志〉自州境交口村南流入中部縣又南流十五里至楊家莊合沮水又東南流四十里至鄜城十二盤出境〈元一綂志 鄜城今屬洛川縣〉縣東十里有古川口即沮洛交會處亦曰龍首川按此不過沮水之枝津至近世下流壅塞不由富平入洛則此遂為二水交會之通川耳〈禹貢錐指詳見圖考〉
葡萄河〈即華池水一名直羅川一名葫蘆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北地郡名黑水又合華池水經三川至交口與洛水合〈縣志〉一名葫蘆河即鄜州之華池水南流為直羅川又南流經縣之葡萄寨為葡萄河〈縣册〉
沮水〈一名檀臺川一名子午水〉在縣西又南流入宜君縣界〈縣圖〉漆沮既從〈書經禹貢〉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馮翊北〈孔傳〉漆沮在涇水東故孔以為洛水一名漆沮水志云出馮翊懐徳縣東南入渭以水土驗之與古公自土沮漆者别〈孔疏 懐徳縣今屬富平〉直路縣沮水出縣西東入洛〈漢書地理志直路故城在縣西北〉沮水出直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東南流歴檀臺川俗謂之檀臺水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逕宜君川〈水經注〉沮水一名石川水自富平縣東南入櫟陽〈括地志 櫟陽縣今屬臨潼〉自昇平縣北子午嶺出俗號子午水下合榆谷慈烏等川遂為沮水至耀州華原縣合漆水至同州朝邑縣東南入渭〈寰宇記 昇平縣今屬宜君按慈烏水今合於東沮水〉沮水自子午嶺東南流二百里至縣東三十里楊家莊東南順流入洛〈元一綂志〉自子午嶺来至三河口納常川葛家川東流十餘里遶城又東流十里與泥水會又東流十餘里入洛〈縣册 按沮水在本境入洛者禹貢錐指以為沮水之枝津見洛水下〉
葛家川 在縣西十餘里〈縣册〉源出宜君縣西孟家河東流納常川河與沮水會於三河口山水紆迴林木葱鬱〈縣志〉水經注云香川水出中部縣北香山在縣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界来南香水在縣南三十五里出遺谷〈寰宇記 按香山在宜君縣西北則香川當即纒帶谷水而葛家川即玉華川水也〉
東移泉水〈一名飛來泉〉在縣東五里相傳軒轅帝思得揚子江水因得此泉其味如之古有石碣今無存其水細流入沮〈縣志〉
陽武泉水 在縣東十里細流入沮〈縣志〉
上善泉水 在縣東北二里〈府志〉州郭無水東北七里有上善泉開成二年刺史張怡架水入城以紓逺汲刺史崔駢復增修之民獲其利〈唐書地理志〉在橋山東縣北門外沮水岸側其水流入於沮〈縣志〉
泥峪河〈一名淤泥河〉在縣北十五里自土門村隋后嶺發源東南至龍首川入沮水〈縣志〉水經注云泥水出翟道縣泥谷淺石川出翟道山〈寰宇記〉淺石川與泥峪水合流入沮〈賈志〉
長生溝 在縣東十七里〈雍勝畧〉
虎圏潭 在縣西北七十里〈縣册〉
白馬潭 在縣東南十里〈延安府志〉
普照泉 在縣北一里又寒泉在縣西一里鷲峰閣下又滴珠泉在縣西南一里黄花峪口巖下滴水如珠舊名黄花泉御史唐琦改今名又一線泉在縣南一里山腰湧出四時甘冽〈縣志〉泉垂如線可以療疾〈延安府志〉
栁窟泉 在縣西五里山頂沸出懸溜而下如素練然〈縣志〉旁多叢栁秋風葉落隨流飄蕩故名〈延安府志〉
寒氿泉 在縣西十里水從地湧淵深渟靜大樹重陰夏日生寒故名〈延安府志〉在山寺傍禱雨有應〈縣志〉
東義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中産水族頗異〈延安府志〉暖泉 在縣東三里〈縣志〉泉流湧出隆冬不凍味亦甘美〈延安府志〉
〈附考〉蒲水水經注云源出中部縣蒲谷原〈寰宇記〉中部縣有蒲谷水〈金史地理志按此水無考〉
宜君縣
玉華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唐建玉華宫宋雍熙初於此獲一角獸時以為麟金於此置玉華鎮又野火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元一綂志〉玉華山南曰野火谷望之若㸑烟而莫知所自谷之西曰鳳凰谷唐置宫故地其西曰珊瑚谷嘗有别殿珊瑚之北曰蘭芝谷太宗詔沙門元奘譯經於此中有石崖嶄然天成下有鑿室可容數十人有懸泉勢若飛雨有松十八環其側其西南曰駐鑾崖其始入也雙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處若視甕側有泉飛㵼而下名曰水〈宋張珉玉華山記〉蘭芝谷在縣西五十里嘗産蘭芝故名鳳凰谷在縣西南五十里昔有五色雀見於此〈縣志〉玉華山西有仙人洞又纒帶谷在縣西二十里近艾蒿凹水流如帶又石龍崖在縣西三十里〈縣冊〉
龜山 在縣西形似龜縣城半跨其上又龍頭山在城南其北有官泉又縣西五里為龍尾山〈延安府志〉
香山 在縣西北十里多産香草〈賈志〉
太白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上有太白廟廟前有湫旱禱輒應山之東有仙宫崖〈縣册〉
真人洞 在縣西北七十里石徑幽折崖壑竒古〈縣志〉髙脊嶺 在縣西南七十里〈延安府志〉
三井嶺 在縣東南五里又相近有烽火原〈延安府志〉太子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賈志〉相傳秦太子扶蘇築長城憩此〈潛確𩔖書〉
秦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山勢綿亘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畋獵於此〈延安府志〉山接白水縣界〈縣册 詳見白水縣〉
洛水 在縣東北八十里自中部界流入又南與洛川接界又東南入白水界〈縣圖〉洛水自中部界納沮水又有党家溝范家溝梁家河水又賀家河源出縣之東山下李家河源出縣北十里合而為五交河東流入之又南納馮家河水入白水界〈縣册 詳見圖考〉
石盤川 在縣東五十里源出同官縣大石盤山東流入縣界〈寰宇記〉
煖泉水 在縣東七十五里文興村冬温夏涼噴湧如珠〈延安府志 按圖其水入洛〉
沮水〈一名宜君水〉在縣西又南流入耀州界〈縣册〉沮水西南逕宜君川世又謂之宜君水又得黄嶔水口東南流逕祋祤縣〈水經注 祋祤縣今屬耀州〉宜君縣有宜君水〈魏書地形志〉宜君縣有沮水〈金史地理志〉子午水在今縣西北百三十五里即沮水也〈明一綂志〉沮水自徵寧界来分二流其一南流逕馬欄鎮亂石灘合姚渠川南流入耀州界其一東流合冦家河水又合慈烏水又合玉華川仙人溝纒帶谷諸水流逕中部界合於洛〈縣圖 按縣圖最為明晣向因未知沮水分東南二流故不免聚訟也〉
姚渠川 在縣西七十里〈延安府志〉源出姚渠村北三十里核桃溝南流至亂石灘入沮〈縣圖〉
慈烏水 在縣西北四十里源自昇平縣分水嶺東流入縣界〈寰宇記 昇平故城在縣西北〉東流合杜村河入沮〈縣志〉
玉華川〈一名瀑布泉又名醽醁泉〉在縣西五十里源出駐鑾坡之瀑布泉一名醽醁泉流而成川又有仙人溝水在玉華山北流合玉華川又纒帶谷水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艾蒿凹亦逕彭村與玉華川仙人溝水合流至杜村合於東沮水至中部入洛〈縣冊〉
雷聲溝 在縣東三十里〈延安府志〉
靈湫 在縣西百里〈縣册〉
石油井 在縣西二十里姚曲村有石井汲水澄而取之氣味雖臭可療牛羊疥癬〈縣册〉
哭泉 在縣南三十里接同官界〈縣圖〉
綏徳州
疏屬山〈一名雕陰山一名嵯峨山〉在州城内〈州册〉貳負之臣曰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山海經〉漢宣帝使人發上郡疏屬山於盤石中得一人徒裸被髪反縛械一足羣臣莫能曉劉向按此言對之帝驚異〈郭璞注〉龍泉縣有疏屬山亦名雕陰山〈元和志 唐龍泉縣本西魏雕陰郡即今治〉山連城横峙其形望之如雕刻城在山北故曰雕陰〈雍大記〉一名嵯峨山〈賈志〉自文屏踰玉枕岡西兀然髙聳城外者為雕山〈州志 按州志則疏屬雕陰為二山與元和志異蓋山脉本相聯屬也〉
文屏山〈一名二郎山〉在州城南峰巒環列如屏又名二郎山〈延安府志〉
五虎峰 在州城西北大理河西五峯聨絡如羣虎〈縣冊〉環城西北瀠理水抱雲巖為五虎峰〈縣志〉
月宫山 在州北二里有月崖建月宫寺〈州册〉少師晉溪王公謫戍綏徳月宫山有石洞公恒憩其中或登眺崖際當大理無定二水之交前直龍灣村煙樹鬱葱望之如畫僉事桑溥與遊因更治洞圖公像於洞中而刻其上曰晉溪洞〈明康海晉溪洞記〉
合龍山 在州西南五里〈州圖〉膚施縣有五龍山〈漢書地理志〉奢延水東入五龍山〈水經注 按秦膚施故城在州西北則合龍山疑即五龍山也〉上郡膚施縣五龍山蓋出治之所也故宣帝立五龍仙人祠於膚施有帝原水黄帝祠〈路史〉
雙湖峪 在州西南有窰砦六十餘所明季皆為賊藪官軍處處堵截賊走關山嶺官軍追殱之〈州册〉
香爐峰 在州東南十五里〈州志〉
定仙嶺 在州東南七十里〈州志〉延福縣有定仙嶺〈寰宇記延福故城在州東〉行兵為往来要路金大定中置堡於此〈延安府志〉
聖佛崖 在州東十五里石佛鋪〈州圖〉延福縣有聖佛崖〈寰宇記〉
鳳凰山〈一名鳳宿嶺〉在州東四十里古屯戍處〈州志〉人傳郎在鳳凰山〈唐張潮詩〉鳳宿嶺相傳有鳳集此〈賈志〉
虎兒墕 在州東八十里〈府志〉
〈附考〉廢大斌縣有柱天山大力山小力山延福縣有青龍山洛陽山甬子山〈寰宇記 按大斌延福故城並在州境而山皆無考〉
黄河 在州東百二十里自呉堡界流入與山西永寧州寧鄉縣分界又南入清澗界〈禹貢錐指〉河水又南逕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水經注 離石縣今屬永寧州〉綏州延福縣有黄河自撫寧縣流入州東至石州界黄河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門關在石州西九十五里又州東南至隰州石樓縣西北黄河為界一百五十里〈寰宇記詳見圖考撫寧縣今屬米脂石州今亦屬永寧州〉
無定河〈即奢延水〉在州東門外自米脂界入境又東南入清澗界〈雍勝畧〉奢延水自經膚施縣又東入五龍山帝原水自下亦為通稱歴長城東出於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入之又東走馬水注之〈水經注〉龍泉縣有無定河一名奢延水自撫寧縣界流入〈元和志〉嘗過無定河活沙履之百步皆動如行幕上或陷則人馬車駝無遺或以為即古之流沙〈沈括筆談〉無定河即古圁水以潰沙急流深淺不定故名〈明一綂志〉無定河經米脂綏徳而勢益大積沙驚浪行人苦之為古戰守要地〈州志〉
大理川〈理一作力即平水〉在州西北城下自米脂縣流入逕州西北東流入無定河〈縣圖〉平水西北出平溪東南入奢延水〈水經注〉大斌縣有平水〈隋書地理志〉龍泉縣有大力川在西又廢大斌縣有小力川〈寰宇記〉大中祥符三年趙徳明出大理河築栅蒼耳坪又治平四年种諤復綏州夜渡大理水即此〈縣志〉大理河源出龍州堡雙城兒又小理河源出懐逺縣之威武堡逕艾蒿峁巡檢司溝合大理河入州境〈州册〉
懐寧河〈即走馬水〉在州東南十里自清澗縣流入又逕州東南入無定河〈州圖〉走馬水自陽周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流入奢延水〈水經注 陽周今屬安定〉
滿堂川 在州東五十里其水南流入無定河世傳宋將楊滿堂屯兵於此〈雍大記〉流七十里至魏家峁入無定河〈州冊〉
大河川 在州東南〈州圖〉廢延福縣有大河川〈寰宇記按延福故城在州東南接清澗界則大河川當即清澗之清澗水俗名大河者也〉
石井 在州北十里舖前自石山下流出〈州冊〉
龍泉 在州東三里〈州册〉唐龍泉縣以龍泉名〈寰宇記〉在無定河東岸泉從石龍口中出故名〈延安府志〉在龍兒灣淵靜侯廟内昔有流觴亭為冶遊勝地今廢〈州志〉
嗚咽泉 在州東五里〈州志〉相傳即秦太子扶蘇賜死處〈名山記〉至今谷口聲嗚咽猶似當年恨李斯〈唐胡曾詩〉
神井 在州東五里石中泉出因鑿為池冬夏不竭〈州册附考〉廢延福縣有横水〈寰宇記 按此水無考〉
米脂縣
烟洞山 在縣城東北〈縣圖〉
文屏山 在縣南門外羅列如屏〈縣志〉
白雲山 在縣北二里環抱縣城又馮家山在縣北三里其西甚峻有泉湧出峰頂又髙家山在縣北五里下有石洞可容數萬人〈縣志〉
柴胡嶺 在縣西北〈縣圖〉
峰子山 在縣西十里〈賈志〉南連髙梁東抵縣城其相近有鹿鳴山貂蟬洞在無定河西〈縣册〉
馬湖峪 在縣西五十里〈延安府志〉峪接榆林界〈縣冊〉
相連山 在縣西八十里〈延安府志〉
髙梁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雍勝畧〉
張家山 在縣東五里〈延安府志〉
石佛山 在縣東七十里〈雍勝畧〉髙聳峭特縣境諸山之冠又等曹峰在縣東七十里〈縣志〉
蟠龍山 在縣東北其東又有卧虎山〈縣圖〉
黑水坑水 在縣東北十里自桃花峁入葭州境東流入黄河〈縣册〉
煖泉水 在縣東七十里源出縣東南東北流逕煖泉砦入葭州界〈賈志〉
無定河〈即奢延水〉在縣西十里自榆林界入境又東南入綏徳界〈縣册〉奢延水自合帝原水又東逕膚施縣〈水經注漢膚施縣今屬綏徳州〉無定河自夏州界流入又經撫寧縣北二十里〈元和志 撫寧故城在縣西〉元豐四年种諤攻米脂敗夏人於無定河即此〈縣志〉
明堂川 在縣西北其水自榆林流入無定河宋元豐五年曲珍敗夏人於明堂川即此〈縣册 按此即榆林西河〉
背干川 在縣北三十里自葭州西南流入逕鎮川堡入無定河〈延安府志〉
米脂水〈一名南河〉在縣東南百步西南流入無定河〈雍勝畧〉源出張家山地沃宜粟米汁如脂故名〈縣志〉南河自張家岔西南流逕三里樓宋家嶮又逕縣南文屏山下為流金河合縣西之飲馬河入於無定河〈縣册〉
大理河 在縣西六十里自懐逺縣流入〈縣册〉源出沙漠紅石川經縣境又入綏徳西北城下東北流入無定河〈雍勝畧〉小理河在縣西百五十里〈延安府志〉
榆林溝 在縣北十五里〈縣志〉
磨石溝 在縣西八十里〈延安府志〉
佛岔溝 在縣南四十里〈延安府志〉
溥惠泉 在城内明成化間鑿民甚便之〈賈志〉
龍河泉 在縣南二里〈延安府志〉
〈附考〉阿剌河自沙漠来經縣西南入無定河〈雍大記〉撫寧谷水在縣西六十里〈延安府志 按此二水無考疑亦大理河别名也〉清澗縣
草塲山〈塲一作塢又名砦山〉在縣治北百步相傳為宋种世衡積草處〈賈志〉一名砦山即寛州古城〈縣志〉
筆架山 在縣西百步三峰秀峙縣城凴以為固〈延安府志〉𤇺臺山在縣西二百步上有古烽墩故名〈縣册〉
鐘樓山 在縣南百步髙數百尺崔嵬前峙舊建有鐘樓因名〈縣志〉
東峰山 在縣東一里峰巒秀麗為邑第一名勝〈縣志〉虎頭山 在縣南二里官道西〈縣志〉
黑龍原 在縣東南三十里又石臼原在縣東南六十里〈縣志〉
官山 在縣北五十里萬山旋繞二水縈流為往来官道〈賈志〉
小官山 在縣西五十里延安自清化永平過此經懐寧田庄達綏徳古道〈縣志〉
吐谷嶺 在縣東二十里〈雍勝畧〉唐以吐谷渾部族僑治州界故名〈縣志〉嶺之西有苜蓿嶺〈縣冊〉
石橋山 在縣東六十里〈縣志〉
白草原 在縣東百三十里黄河岸側〈縣志〉白草原頭望京師黄河水流無盡時〈唐王昌齡詩〉
官㕔原 在縣東北三里〈縣志〉
〈附考〉廢城平縣有吉魚山河班山保定嶺廢綏徳縣有斜溪嶺〈寰宇記 按城平故城在縣西北綏徳故城在縣北而山皆無考〉
黄河 在縣東百二十里自綏徳界流入與山西石樓縣分界又南至張家山入延川界〈縣圖〉河水又南逕離石縣西奢延水注之又南過土軍縣西〈水經注 詳見圖考離石今屬山西永寧州土軍今屬石樓縣〉
無定河〈即生水一名奢延水〉在縣東北自綏徳界入境又逕縣東八十里東南流入黄河〈縣志〉生水東流注於河〈山海經〉奢延水自合走馬水又東與白羊水合又東入於河〈水經注〉無定河在清澗縣東北自故銀州撫寧縣流入南注黄河一名奢延水一名銀水〈輿地廣記 撫寧縣今屬米脂〉
懐寧河〈即走馬水〉在縣西北自安定南溝岔入境流七十里又東北逕綏徳州入無定河〈縣册〉源出安定柏山寺下逕縣北八十五里東流入無定河〈縣志〉
黑水河 在縣北百里流入懐寧河〈雍勝畧〉自安定界進士溝流来南入懐寧河〈縣册〉
白家河 在縣東北源出吐谷嶺東北流五十里入無定河〈縣册 按圖東北注奢延者惟有此水疑即水經注之白羊水也〉白羊水出於西南白羊溪廵溪東北注於奢延水〈水經注〉
秀延水〈即辱水一名清澗水又名吐延水俗名大河〉在縣西城下自安定界来南流入延川界〈雍勝畧〉辱水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又東會根水露跳水〈水經注〉廢城平縣有清澗水〈寰宇記〉清澗水俗名大河自安定縣流入至縣北官山折而南流過城西迤東遶城南又東南入延川縣即秀延水也亦名吐延水至縣南四十里張家灣曰小吕梁以水勢似之名張憲使題刻於崖石〈縣志〉清澗水自安定界石鋪流入南流過縣南至賀家灣八十五里入延川界〈縣册〉
西河 在城西源出官山南流入清澗水〈縣圖〉
東河 在縣東門外源出吐谷嶺西流會苜蓿嶺党家崾二源遶城東又西南入清澗水〈延安府志〉
黑龍溝水 在縣西南自延川呼家岔流入黑龍溝又東流逕白家原營田舖入清澗水〈縣圖 按此即延川之永平川〉
石井〈一名种公井〉在縣城内西宋种世衡城清澗乏泉鑿地百尺餘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予百錢卒得泉今謂之种公井〈縣志〉
新井 在城内今湮〈縣冊〉明正徳中多邊警邑令趙輅恐取汲不足更鑿一井引東河水自城下穿入謂之新井〈縣志〉
黑龍泉 在縣北一里清澈澄瑩又東石泉在縣東門外清潔甘美邑人利之〈縣志〉
神泉 在縣東黄河岸石崖下今湮〈縣志〉
葭州
第一峰 在州北五里髙出羣峰〈延安府志〉飛来石在州北三里許片石掛於懸崖相傳先年飛落於此又州北二十五里為大會坪〈州志〉
龍頭岡 在州東南百歩又岡之東有果老洞層崖横出洞臨黄河俗傳果老曾居此又相近有香爐石在州治東麓石笋突出髙十餘仞駕木為橋構觀音閣其上俯臨黄河宛然中流之柱〈州志〉
鳳凰山 在州北八十里南憑黄河髙數百仞〈延安府志〉萬户峪在州北八十里宋咸平中啜訛引趙保吉之衆從此入㓂麟州至松花砦〈延綏志 麟州今屬神木〉萬户峪古為沃壤谷中有民萬家〈雍勝畧〉鳳凰山在萬户峪東北層巒特出昔百鳥夜集於此以其中有鳳凰故名又峪北有獅子石聳峻玲瓏其巔突出石笋上濶下狹攀援而上可容數十人東臨黄河俯瞰一切一名獅撲石〈州志〉
石鼓崖 在州北百里漢樓子溝西崖崩内落青石一片長丈餘架兩石上又落大石一隙其中形如鼓圏覆青石上擊之其聲如鼓又花石崖在州北百十里彌川寨南石崖鑿洞數處土人避亂於此〈州志〉
無量山 在州北百六十里髙家堡東南士人王興大書塞北蓬瀛刻於石崖〈州志〉
題詩崖 在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寨葭蘆河西巖崩石現朱字詩二首似古鳥跡體首云深山隱玉樹餘不能辨〈州志〉
墖兒山 在州西北百四十里上有小墖〈延安府志〉在真鄉川北嘉靖間吉囊侵東路至此〈州志〉
麻椿山 在州西北百五十里〈延安府志〉
西嶺山 在州西五里葭蘆川傍宋將薛義敗夏人於葭蘆西嶺即此又相近有桃李塢在申家灣東遶蘆水西峙石崖清泉盈耳桃李怡目〈州志〉
箭筈嶺〈一作箭栝塢〉在州西三十里多産竹箭〈賈志〉
天池山 在州西六十里其山外髙中卑積水若池〈州册〉落珠崖〈一名萬箭崖〉在州西七十里五女川西石崖壁立亂水噴注如落珠相傳宋兵至此亂箭射石水隨箭鏃迸出土人名曰萬箭崖州牧郭廷珪題曰落珠〈州志〉
嵯峨峰 在州南三里許〈州册〉獅子崖在州南三里〈延安府志〉崔嵬巨石立南山之崖若蹲踞然其下為龍虎灣〈州志〉龍虎灣在州南舊城下其南山下有石長十餘丈横峙葭蘆河中形若卧龍水為所障折而北流其北當水之衝有一石踞坐如虎迎龍其水至此轉而南流遶龍之右東出〈雍勝畧〉
横嶺 在州南五里横列如屏〈州志〉檀家坪在州南五十里濱河又州南六十里有艾蒿坪山多艾蒿〈州册〉
白雲山 在州東南五里〈州圖〉明萬厯乙巳玉風真人至此峰頂有白雲繚繞因名建有真武並各神殿樓閣石洞崢嶸重叠為一州名勝萬厯四十六年勅封白雲勝境〈州志〉
昇羅嶺 在州東北五十里通秦砦又嶺之北有官家岔〈州册〉
鞦韆塢 在州東北百里有大樹植兩山之巔其下為大道行者望之若鞦韆架故名〈雍勝畧〉
金佛崖 在州東北百二十里〈州册〉在髙家堡東四十里〈延綏志〉
黄河 在州東一里自神木界流入與山西興縣臨縣分界又南入呉堡界〈禹貢錐指〉河水南逕圁陽縣東圁水東注之又南端水入焉水西出虢山東流注於河河水又南諸次之水入焉又南湯水注之山海經曰上申之山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水經注 圁陽縣今屬神木〉自神木縣碾峪村西南流十里經葭州長夀村至呉堡縣〈元一統志〉自州北神木界沙峁頭入州境經東城而南至螅蜊峪入呉堡界沿歴二百里〈州志 詳見圖考〉
彌勒河 在州北七十里自神木界屈家南溝厯彌川寨七十里至州北萬户峪東入黄河〈州志〉在髙家堡南宋置彌勒砦〈延綏志〉
禿尾河 在州東北五十里自邊外流入又東入河〈州圖〉上郡白土縣圜水出縣西東入河〈漢書地理志 圜音銀白土縣今屬邊外〉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谷東逕其縣南東至長城與神銜水合水出縣南銜山峽東出至長城入於圁圁水又東逕鴻門縣又東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東南流注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北又東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東南流入圁水圁水又東逕圁陽縣南東注於河〈水經注 鴻門圁陰故城並在州西北〉開光縣有圁水〈隋書地理志 開光故城在州北即漢圁陰地〉自建安堡塞外擡瓮山分流一為蘇麻河一為惡水河又東逕髙家堡北柏林永利水入焉又南蒺藜川入焉又南三十里至虎頭峁西開光川入焉束以兩山約流二百餘里至州東北入黄河〈州志 按唐志云銀州東北無定河即圁水而後人遂皆謂奢延水為圁水然考水經注圁水在東北奢延水在西南各自入河源流逈别故有謂禿尾河即圁水者揆之漢魏地里郡邑方位皆相脗合當非臆斷從之〉
永利河 在州北百七十里自神木縣界流逕髙家堡西北入禿尾河〈州册 一云即水經注之神銜水詳見神木縣〉
蒺藜川 在州北百三十里〈州冊〉源出建安堡大林原崖寺子南流四十里至四字川入禿尾河〈延綏志〉
開光川〈光一作荒〉在州北百里以故縣得名俗訛為開荒川〈延安府志〉發源州北百二十里黑龍潭流五十里至三角城虎頭峁東入禿尾河即後魏開光郡也宋李繼隆軍出開光谷西杏子坪即此〈州志 一云此即水經注之梁水〉
寧河 在州東北四十里發源州北八十里王元溝南與寧河寨水合歴山谷中行四十里至州東北入黄河〈州志 按此疑即水經注之端水〉
葭蘆川〈即諸次水一名沙河〉在州西五里自榆林界流入又東南入黄河〈州圖〉諸次水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河〈水經注〉真鄉縣有葭蘆水源出縣西北〈元和志 真鄉故城在州西北〉以岸多葭葦故名〈明一統志〉源自沙漠来東南流入黄河〈雍大記〉自合真鄉川抵通秦寨流石峽中下滙為廣澤名滴水坑又南合五女川至州城西山下約一百八十里東入黄河其入河處古有石額卧龍灣三字俗傳玉風真人運木於此今名為木厰灣〈州志 詳見榆林縣〉
關家川 在州西北百三十里至投河合於沙河〈州冊〉真鄉川〈一名明堂川一作丁香川〉在州西北百里即古真鄉郡也今訛為丁香川〈州志〉一名明堂川源自沙漠流来下合葭蘆川〈州冊 按榆林之西河亦名明堂川與此非一水也〉
五女川 在州西北十里以有五女墓名〈延綏志〉發源州西百二十里姬家畔歴落珠崖清風祠南與金明寺水合流一百里至州城西北東入葭蘆河〈州志〉
神泉水 在州西十五里許清泉一綫自山後出越數武清泉冽出者無數至州南十五里譚家坪東入黄河〈州志〉
烏龍河 在州南二十里發源州西六十里劉世材溝歴烏龍鎮流山谷中七十里至州南峪口東入黄河〈州志〉
黑水坑水 在州南八十里發源州西南九十里米脂縣桃花峁越數十里從懸崖落下為深澮其色如墨至州南八十里荷葉坪東入黄河〈州志〉黑水發源米脂縣馬跏子溝〈州册 按水經注之湯水當即烏龍黑水諸水然無明証存考〉
背干川 在州西南其水流逕米脂縣入無定河〈州册〉黑龍溝 在州西北三十里清泉出崖罅中旱禱有應〈州志〉
鹽溝 在州北八十里地出鹽泥東距黄河西抵沙漠為州北要區〈延安府志〉
虎峪溝 在州北百七十里髙家堡西黄沙四圍突出山石一片左右清泉數處環繞成溪花木紛披又相近有金剛溝在髙家堡北十里〈州志〉
月賓泉 在州城北郭外迤西一里許有泉自半山石罅出清冽而甘明𢎞治間河南道許復齋名曰官泉又郭廷珪名曰月賓又有中井在月賓泉西又有官井在中井西〈延安府志〉
苦泉 在州西郭門外味苦天旱蛇浴其中牛飲之立死〈州志〉
仙人井 在州南五里白雲山西康熙癸丑有道士楊姓者指云此下有泉鑿數尺泉果迸出至今呼為仙人井〈州志〉
呉堡縣
塞西山 在縣西一里宋置呉堡寨於此金為縣故名〈賈志〉北達中原東障黄河層巒拱峙朝氣尤爽〈縣志〉
火燒山〈一名桃花庄〉在縣北十五里一名桃花庄赤砂紫石嶙峋列峙可稱竒觀其相近有停仙坪在黄河中流兩山夾列傾石若墜雪浪銀濤中有髙坪世傳仙人集此〈縣志〉
玅峰山〈一名黒龍岑〉在縣北七十里又名黑龍岑黄河曲流如帶臨泉離石諸山如屏上有浄道院〈縣志〉
髙原砦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巍然天際為衆山宗〈縣志〉龍鳳山 〈名黑虎山〉在縣南十里以山勢迴翔名〈賈志〉又名黑虎山㟽嵷直似玉壁黄河繞流烟雲籠罩上有真武行宫〈縣志〉
黄河 在縣東一里自葭州流入與山西永寧州分界又南入綏徳州界〈禹貢錐指〉河水自合諸次水又南湯水注之〈水經注〉自葭州長夀村又南逕呉堡縣東一里下流至豐化村出境〈元一統志〉自縣北螅蜊峪入境東流經川口至丁家畔二十里曲折南流經下沙灘横溝砦李家溝七十里至城下復轉西流經宋家川楊家店康家塔入綏徳州界〈縣志 詳見圖考〉
水灘溝水 在縣北十里有王母行宫二泉交流頗為勝槩〈縣志〉流十餘里至宋家灘入河〈縣册〉
相公泉水 在縣西北五里崇崖夾岸石隙有泉南流遶城西東入於河〈縣志〉
落楊溝水 在縣南二十里〈縣志〉合馮家原溝水流四十里至楊家店入河〈縣册〉
清河溝水 在縣西二十里黄河水濁此水入河獨清故名〈延安府志〉源出辛家溝流五十里至楊家店入河〈縣册〉
流觴池 在城南二里石塔寺下澗水曲流清潭靜注邑人載酒遊覽之所〈縣志〉
馬跑泉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相傳宋將楊滿堂經此馬渴甚以蹄跑之泉出〈縣志〉
神木縣
龍眼山 在縣東南百步上有二穴透穿如龍眼〈賈志〉㟏岈突起𩔖龍頭角〈縣志〉
瞭髙山〈一名紗㡌山〉在縣東百步〈延安府志〉紗㡌山在縣東一里中峰髙聳而圓左右兩山相聯狀如展翅故名〈縣志〉
香爐山〈一名鳳頭山〉在縣東北一里明武宗戊寅幸榆林駐驆於此賜名鳳頭山〈賈志〉原名香爐山峰峭如削其頂最圓而稍舒如喙朝霞掩映灼灼生輝〈縣志〉山有董家洞又東一里為虎頭山〈縣册〉
錦屏山 在縣東北虎頭山南山形峻峭布列如屏丹翠四時不改泗滄之水遶其下〈縣志〉山有神仙洞〈州志〉
筆架山〈一名駝兒山〉在縣西三里大川經其下本名駝兒山首尾皆峻中稍低凹儼若駝峰明武宗駐驆於此賜名筆架山〈縣志〉山有張家洞〈州志〉
沈家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縣册〉山石有巨人跡長尺五寸濶五寸車輞跡一道俗傳周世宗微時販𠌂憩此又有石盤山亦在柏油堡東南〈延綏志〉
㸃軍崖 在縣西南八十里〈縣册〉在柏林堡南三十里秦王過此㸃軍今有馬蹄及人跪坐衣文在石〈延綏志〉
白龍寺山 在縣東南十里四面壁立祇通一徑登者拾級聚足以上土人多有結廬而居者又縣東十里有鳳凰石相傳宋時鳳鳴於此〈縣志〉
髙寒嶺 在縣東北永興堡又響石崖亦在永興堡南去縣四十里〈縣册〉
卧牛峰 在縣東北永興堡東南十五里宋夏將訛龎東侵宋将郭恩被執於此〈縣册〉
黄河 在縣東百二十里自府谷界流入與山西興縣分界又南入葭州界〈縣册〉河水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水經注 圁陽故城在縣東〉麟州東至嵐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元和志 麟州故城在縣北嵐州即今岢嵐州在山西〉縣東至保徳州黄河界一百里自府谷縣南流至神木縣碾谷村又西南流十里入葭州界〈元一統志〉自府谷盤塘南六十里沿河府神二境相雜至沙峁頭入本境屈野河入焉又南流二十里至棗塔溝入葭州界〈州志 詳見圖考〉
屈野河〈一作曲源河〉在縣城西百步東南流入黄河〈縣圖〉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紅樓下瞰屈野河〈宋史〉宋司馬光有論屈野河西修堡狀〈温公文集〉連谷銀城二縣皆有屈野川〈九域志 連谷故城在縣北邊外銀城故城在縣西南〉源出塞地五蘭峁兒遶筆架山之陽至縣南一百二十里沙峁頭入黄河〈縣志〉
兔毛川 在縣西北十里宋張亢與李元戰於此〈縣志〉新秦縣有兔毛川〈九域志 新秦縣在縣北〉源出塞外其水流入屈野河〈縣册〉
老龍泉水 在縣西北十五里樹林陰翳泉水清漪有龍神祠旱禱輒應〈縣志〉其水入屈野河〈縣圖〉
芹河 在縣西三里〈縣册〉源出塞外駝兒川逕筆架山之陽與屈野河合〈縣志〉
泗滄河 在縣南四里由縣東五十里鋪溝入境東西環遶至城南入屈野河〈縣志〉在縣東永興堡西〈延綏志〉
柏油河 在縣西三十里〈縣册〉柏油水有東西二源俱出柏油堡境外南流入邊又南合柏林城東關王峁水經解家鋪東折入屈野河〈延綏志〉水磨川在縣南二十里〈縣志〉
柏林河 在縣西南五十里柏林堡西其水入屈野河〈縣册〉
長澗川 在縣東六十里〈縣志〉縣東七十里有燕子峪川源出沙溝其水入屈野河〈縣册〉
石盤頭川 在縣南六十里〈縣志〉自清水河来其水入屈野河〈縣册〉
蒼兒塔川 在縣東南六十里其水逕劉家峁入於屈野河〈縣册〉
永利河 在縣西十里又流入葭州界〈縣圖〉在柏林堡有二源一出柏林堡境外野麻灣一出水洞岔俱西南流至髙家堡青陽岔合柏林堡南水掌兒水逕髙家堡城北注秃尾河〈延綏志〉
柴溝 在縣西明天順二年孛来入冦神木總兵張斂敗之於柴溝即此〈縣志〉
府谷縣
五虎山〈一名五龍山〉在縣東一里五峰雄峙其形如虎又桃花洞在城南東崖中有硃砂洞艷如桃花〈雍勝畧〉五虎山一名五龍山下有香爐山曾有仙人煉丹於此〈賈志〉桃花洞南崖畔有千佛洞〈延安府志〉懸空洞在縣東門外髙踞城巔俯瞰洪流又洪濟洞在縣小南門外〈州志〉
水寨山 在縣北十五里兩川夾流山峙川中又縣北二十里有陶家山
大苗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州志〉
鐭子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又縣西七十里有半坡山〈縣志〉
小木山 在縣西百里其相近有班家嶺〈縣志〉
天臺山 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縣志〉山接神木界〈縣册〉方臺山 在縣東二里有東嶽行宫又黑山在縣東十里〈縣志〉
塔兒山 在縣東七十里黄甫營西南〈縣志〉
龍峰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山形盤曲紆迴上有髙峰特立樹木陰翳旱禱輒應建有龍王廟〈州志〉
梁家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清水堡東又石山梁在縣東北六十里清水堡北〈縣册〉
三山 在縣東北七十五里又古城山在縣東北七十九里俱在清水堡南又瓦窰山在縣東北七十里清水堡西〈縣册〉
青石崖 在縣東北九十里黄甫營北又相近有竺琭臺〈縣册〉竺琭臺在黄甫川北巨石巑岏又名蓮花纒〈延綏志〉
紫城砦 在縣東北百里直接大漠〈縣册〉
〈附考〉府州有花山乃地之最髙者〈元一綂志 按府州即縣治而花山不知所在存考〉
黄河 在縣東三十步東南正南至河皆一百步自塞外流入又南入神木界〈縣圖〉河水自君子濟又南右得湳水口又南至圁陽〈水經注 圁陽今屬神木縣湳水在縣東北邊外〉府谷縣有黄河〈九域志〉自西置州馮家會村入境流一百五十里入神木縣界〈元一綂志〉有娘娘灘在縣東北黄甫川東北四十里灘後數里有太子灘〈延綏志〉由蓮花纒入縣東北境過太子灘君子濟折而西南蜿蜒縣境三百一十里〈縣志〉自蓮花纒入境為唐家滙渡流六十里至楊家川口黄甫川水入焉又十里至沙窰子清水川入焉又南二十里為天橋又三十里逕縣城東南孤山川入焉又百五十里至盤塘渡〈州册 詳見圖考〉
黄甫川 在縣東北六十里自塞外牛武城南逕黄甫營邊墻入口南流至縣東楊家川口入河〈縣志〉
清水川 在縣東北五十里自西北沙漠界流入逕清水堡過歡喜梁折而東流又東南注於河邊方士騎賴以汲飲〈州志〉自塞外野麻灣逕清水營邊墻入口南流五十里至縣東五十里沙窰子入黄河〈縣志〉石山子溝在清水堡東自塞外来流入清水河〈縣冊〉
九股水〈一名孤山水〉在縣西南源出草地九源並導合為一流東南流入邊墻逕鎮羌堡東孤山堡西又東南流三十里入黄河又桑家溝一名長沙溝源出塞外南流逕鎮羌堡西折而東南入九股水又木𤓰口河亦自塞外流入逕木𤓰園西南流入九股水〈縣册〉
石馬川 在縣西六十里相傳有石馬至其處今馬跡猶存〈縣志〉源出鎮羌堡萬家墩西南流至大堡村入黄河〈縣冊〉
桃花澗 在縣西半里〈雍勝畧〉
甘露溝 在縣北一里其水甘冽〈雍勝畧〉
暖泉溝 在縣東十五里其泉冬温又大泉溝在縣東七十里〈縣志〉
官井 在縣西二里泉出山源上有海潮庵〈縣志〉
邊外
駱駝山 在定邊縣北套内 在夘孩水東南〈馬志按邊外山水叙次皆由西而東由套内而套外仍以郡邑約畧分屬之焉〉
錯子山 在定邊縣北套外 唐會昌元年回紇為黠憂斯所破其牙部奉烏介特勒為可汗南保錯子山〈唐書囘紇傳〉山在西受降城北五百里〈榆林衞舊志〉
木賴山 在靖邊縣北套内〈榆林府册〉魏廢帝元年突厥科羅破鄧叔子於沃野北木賴山〈北周書突厥傳〉
髙闕山 在靖邊縣北套外 漢元朔四年遣衞青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髙闕〈漢書匈奴傳〉趙武靈王既襲胡服自代並陰山下至髙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雲舉即狀表目故有髙闕之名自闕北出荒中〈水經注〉
契呉山 在懐逺縣北套内 赫連勃勃北遊契呉歎曰美哉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十六國春秋〉山在朔方縣北七十里〈元和志 按元和志則山當在套内而水經注又云河水左合契呉山水在定襄桐過之下則山當屬山西境抑或别有一山姑存俟考〉
木𤓰嶺 在懐逺縣北套内 朔方縣有木𤓰嶺〈唐書地理志〉
陽山 在懐逺縣北套外 河水東逕陽山南漢書注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又東逕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自髙闕以東夾山帶河陽山以西皆北假也〈水經注〉按陽山即陰山也山在中國極北故名陰山水北曰陽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謂之陽山漢書侯應曰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計陰山綿亘直抵遼東非河南所能容益信徐廣之謬〈禹貢錐指〉陽山在中受降城東北〈榆林衞舊志〉
木根山 在榆林府北套内 苻堅建元元年遣鄧羌討劉衞辰擒之於木根山〈晉書載記〉後魏登國六年討劉衞辰將軍伊謂追至木根山擒其子直力鞮〈魏書劉衞辰傳〉七年幸木根山遂次黑鹽池〈魏書道武帝紀〉
馬良山 在榆林府北套内 明嘉靖二十五年套㓂犯保安慶陽諸處總督曾銑遣將李珍搗其巢於馬良山後即此〈延綏志〉
陰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五原西安陽縣北有陰山〈漢書郡國志〉陰山在河南陽山在河北〈徐廣注〉漢得陰山匈奴長老過之未嘗不哭〈漢名臣奏〉河水又南逕馬陰山西漢書音義曰陰山在河南謂是山也而實不在河南〈水經注〉安北府北至陰山七十里〈唐書地理志 唐安北都䕶府東至榆林二百五十里〉陰山在中受降城東北自陰山而北皆大磧磧東西數千里南北亦千里無水草不可駐牧中國得陰山乘髙而望冦所出沒踪跡皆見為禦邊要地〈九邊考〉
涿邪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漢天漢二年因杆將軍公孫敖出西河與强弩都尉路博徳會涿邪山〈漢書匈奴傳〉後漢永平十六年遣度遼將軍呉棠出朔方髙闕攻臯林温禺犢王于涿邪山〈南匈奴傳〉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出朔方鷄鹿塞南單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皆會涿邪山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竇憲傳〉後魏登國六年討蠕蠕破之於大磧南牀山長孫嵩及長孫肥追之度磧嵩至平望川斬其帥屋擊肥至涿邪山匹侯跋舉部降〈魏書蠕蠕傳〉
寘顔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漢元狩四年衞青出定襄塞千餘里破單于兵北至寘顔山趙信城而還〈漢書匈奴傳〉
大斤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隋開皇末遣太平公史萬嵗出朔州擊突厥逹頭於大斤山〈隋書突厥傳〉
燕然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漢征和三年李廣利出五原匈奴要擊漢軍于夫羊句山狹〈服䖍曰夫羊地名師古曰句山西山也句音鈎〉北兵壊散漢軍乘勝追北至范夫人城又北至郅居水上引還至速邪烏燕然山〈師古曰速邪烏地名山在其中〉單于遮擊貳師敗降〈漢書匈奴傳〉後漢永元元年竇憲破北單于於稽落山追至私渠北鞮海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而還〈竇憲傳〉後魏神䴥二年帝討蠕蠕次於兔園水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度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魏書蠕蠕傳〉
黑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後魏神䴥二年討蠕蠕帝出東道向黑山長孫翰從西道向大峨山同會賊庭襲之至栗水大檀衆西奔〈魏書蠕蠕傳〉唐調露元年裴行儉討突厥軍至單于之北賊衆於黑山拒戰行儉頻戰破之餘黨走依狼山〈唐書裴行儉傳〉開元四年突厥降户叛郭知運領朔方兵邀擊於黑山呼延谷大破之〈唐書郭知運傳〉元和初囘鶻以三千騎至鸊鵜泉振武以兵屯黑山備之〈唐書囘紇傳〉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唐書地理志〉黑山在振武北塞外〈胡氏鑑注〉
鐵山 在榆林府北套外 唐貞觀四年李靖出定襄進屯惡陽嶺夜襲頡利頡利驚退牙磧口走保鐵山靖復襲擊大破之〈唐書突厥傳〉
跋那山 在神木縣北套内 後魏登國六年討蠕蠕緼紇提西遁魏主追至跋那山緼紇提降九年緼紇提之子曷多汗棄父西走長孫肥輕騎追至跋那山斬之〈魏書蠕蠕傳〉紇那山在勝州西北百二十里〈通典或曰此即跋那山誤〉
骨羅山 在神木縣北套内 後魏永興五年帝西幸五原校獵於骨羅山〈魏書明帝本紀〉
鷄秩山 在神木縣北套外 漢本始二年祁連將軍田廣明出西河塞千六百里至鷄秩山〈漢書匈奴傳〉
暖泉峰 在府谷縣北套内 在豐州西北三十七里〈九域志 豐州故城在府谷北百十五里〉
沙角山 在府谷縣北套内 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於石山其沙粒麄色黄如乾糒又山之陽有泉名沙井綿歴今古沙不填之人欲入穴即有鼓角之聲震動人足〈三秦記〉豐州西五十里至沙井嶺〈九域志〉
薛林山 在府谷縣北套内 後魏泰常四年帝從君子津西渡大狩於薛林山〈魏書明帝本紀〉
拔鄰山 在府谷縣北套内 後魏始光四年西討赫連昌濟君子津次拔鄰山〈魏書太武帝紀〉山去君子津二百餘里〈榆林衞志〉
超沒堆 在府谷縣北套内 在豐州東北九十里〈九域志〉
犁元山 在府谷縣北套内 在東古城南〈馬志〉
石門山〈即盧朐山一名石門障〉在府谷縣北套外 太初三年光禄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逺者千里築城障列亭至廬朐〈師古曰廬朐山名也朐音劬 漢書匈奴傳〉稒陽縣北出石門障得光禄城〈漢書地理志〉石門水出石門山〈水經注 石門山在舊臨沃縣境〉盧朐山謂之光禄塞按元和志石門障即光禄城古入匈奴大路〈禹貢錐指〉
黄河 在榆林府葭州二屬北塞外自寧夏府界流入又東南入府谷界 河水自歴石崖山東北經三封縣故城東〈石崖山在今寧夏府平羅縣東三封縣屬朔方郡在故長澤縣北二十里今定邊縣北〉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臨戎故城即舊朔方郡在今定邊縣北〉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逕沃野縣故城南〈沃野故城在天徳軍北六十里今靖邊縣北〉又北屈而南河出焉〈馬志云河自靈州北行至此始折而東流〉河水又北迤西溢於窳渾縣故城東〈窳渾故城在廢夏州西北今靖邊縣北〉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馬志云河分流析支城在此按漢衞青絶梓嶺梁北河即此也杜佑曰河經靈武郡西南便北流千餘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漢人謂之西河自九原以東漢人謂之北河〉河水又東逕髙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臨河縣在今靖邊縣北〉又東逕陽山南又東流逕石跡阜西又南屈逕河目縣左〈河目故城在北假中屬勝州銀城縣在今懷逺縣西北〉又南合南河上承西河東逕臨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經流二百里許東會於河〈廣牧屬朔方郡即豐州也在今懷逺縣北〉河水又南逕馬陰山西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什賁故城即漢朔方縣在今懐逺縣北〉又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渠搜縣在廢夏州北今榆林府西北〉又東逕西安陽故城〈安陽縣屬五原郡在廢豐州東北今榆林府西北〉又東逕田辟城南〈田辟地名屬五原郡〉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成宜縣在廢豐州界今榆林府北〉又東逕原亭城南〈原亭亦地名屬五原郡〉又東逕宜梁縣故城南〈宜梁縣在五原西南六十里廢豐州東今榆林府北〉又東逕副陽城南河陰縣故城北〈副陽屬東部都尉治河陰縣屬五原郡俱在今神木縣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漢更名五原在今神木縣北〉又東過臨沃縣南〈臨沃縣屬五原郡在今府谷縣北〉又東枝津出焉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東南流逕臨沃城東東南注於河河水又東逕稒陽故城南〈稒陽縣在廢勝州西南今府谷縣東北〉又東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於臨沃縣東流七十里注於河河水又東逕塞泉城南而東注又東逕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逕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逕沙陵縣西〈楨陵縣即廢東勝州沙陵漢屬雲中郡並在河東岸今屬山西沙南縣在河西今府谷縣東北〉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又南逕赤城東又南逕定襄桐過縣西河水於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定襄桐過並在河東岸屬山西〉河水又東南左合契呉山水樹頹水大羅水〈諸水俱在山西〉又右得湳水口又南逕西河圁陽縣〈水經注圁陽故城在神木縣〉勝州榆林縣榆林關在縣東三十里東北臨河自夏州朔方縣流入又經河濱縣十五步濶一里不通舟楫渡處名君子津〈元和志 榆林河濱二縣即漢沙南縣地〉夏州北至黄河八百里勝州西北至河二十里北至河五里東北至河十里正東至河四十里〈寰宇記〉黄河在衞北千里自寧夏衞横城堡西折而北過平虜城東百餘里又東北流過古豐州西北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至廢東勝州西折而南入府谷縣黄甫川東九里其中謂之河套周圍數千里〈榆林衞舊志〉河套之地南抵邊墻北濱黄河逺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一二百里惟黄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娘娘灘羊圏渡口為最近云〈延綏志〉
咂把湖 在定邊縣北套内 在舊臨戎縣南〈延綏志〉在駱駝山東〈馬志〉
屠申澤〈一名渾澤〉在靖邊縣北套内 窳渾縣有道西北出鷄鹿塞屠申澤在縣東〈漢書地理志〉河水溢於窳渾縣故城東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一百二十里闞駰謂之渾澤〈水經注〉
彬草湖 在靖邊縣寧塞堡西北套内 又青山湖在寧塞堡塞外荍麥湖在定邊縣甎井堡塞外牛毛湖在定邊堡北塞外其西南有大海子腦又明沙湖在鹽場堡北塞外赤木墩西〈榆林府册〉河套中諸小水如黄羊城東之牛心山山東北有月兒海子水石𡏟山城東海子山有水出其下白城子紅城子交城子之東有北海子水佛堂寺溝水鴛鴦湖水夘孩水紫河水皆混濤歴峽東注於河〈延綏志〉佛堂寺溝在鴛鴦湖東〈馬志〉
神水灘 在靖邊縣東北套内 有水一周百餘步平地突出數丈迸珠濺玉旱潦並無增減〈榆林府册〉在鎮靖堡北水如趵突冬夏淵渟〈延綏志〉
横水 在懐逺縣北套内古朔方縣南 會昌二年囘鶻烏介可汗入雲朔剽横水殺掠甚衆〈唐書囘紇傳〉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賁故城〈唐書地理志〉
鹽澤 在懐逺縣北套内 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朔方縣南〈唐書地理志〉朔方縣有二鹽池其鹽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鹽一名戎鹽入藥分〈水經注〉鹽澤在什賁城西南又長澤縣有胡洛鹽池在縣北五百里周囘三十里亦謂之獨樂池漢有鹽官〈元和志〉朔方縣南有蓮花城紅鹽池在其東長鹽池在其西〈延綏志〉
地斤澤 安慶澤 在懐逺縣北套内 太平興國七年李繼捧入朝其族弟繼遷自銀州奔入地斤澤澤距夏州東北三百里又淳化初繼遷與繼捧戰於安慶澤〈宋史夏國傳 按安慶澤當亦在榆林府北界〉
余吾水 在懐逺縣北套外 北鮮之山鮮水出焉北流注余吾水〈山海經〉漢天漢四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朔方匈奴聞之悉逺其累重於余吾水北單于自率衆待水南接戰連日引還征和三年廣利復出五原單于悉遣其輜重徙趙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賢王驅其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兠銜山單于自將精兵度姑且水追漢軍至浚稽山轉戰九日漢兵却敵殺傷甚衆至蒲奴水匈奴不利還去〈漢書匈奴傳〉余吾水名在朔方北〈顔師古注〉
諾水〈一名諾真水〉在榆林府北套外 漢元帝初元初都尉韓昌光禄大夫張猛使匈奴與單于登諾水東山刑白馬為盟〈漢書匈奴傳〉諾水即今突厥地諾真水〈顔師古注〉夏州北渡烏水經賀麟澤拔利干澤過沙坎内横剗沃野泊長澤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渾水源又經故陽城澤横剗北門突紇利泊石子嶺百餘里至阿頹泉又經大非苦鹽池六十六里至賀蘭驛又經庫也干泊彌鵞泊榆禄渾泊百餘里至地頹澤又經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烏那水經胡洛鹽池紇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庫結沙一曰普納沙二十八里過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賁故城又十里至寧逺鎮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樂戍在河西壖其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濟栅也北經大泊十七里至金河又經故後魏沃野鎮城傍金河過古長城九十二里至吐俱麟川傍水行經破落汗山賀悦泉百三十一里至步越多山又東北二十里至纈特泉又東六十里至賀人山山西磧口有詰特犍泊吐俱麟川水西有城城東南經拔厥那山二百三十里至帝割達城又東北至諾真水汊又東南百八十七里經古可汗城至鹹澤又東南經烏咄谷二百七里至古雲中城又西五十五里有綏逺城皆靈夏以北蕃落所居〈唐書地理志〉
鹿渾海 在榆林府北套外 後魏登國五年西征次鹿渾海襲髙車袁紇部八年西征侯吕隣部至苦水皆大破之〈魏書道武帝紀〉
鸊鵜泉 在榆林府北套外唐中受降城北 唐貞觀中以囘紇歸附詔於磧南鸊鵜泉之陽置郵〈唐書囘紇傳〉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北口有歸唐栅車道也入囘鶻使所經又五百里至鸊鵜泉又十里入磧經麚鹿山鹿耳山錯甲山計千五百里至囘鶻衙帳又别道自鸊鵜泉北經怛羅思山赤崖鹽泊渾義河爐門山木燭嶺千五百里亦至囘鶻衙帳〈唐書地理志〉
額根河 在榆林府北套外 後魏太平真君四年討蠕蠕帝出中道至鹿渾谷與賊相遇呉提遁走追至額根河破之車駕至石水而還〈魏書蠕蠕傳〉
栗水 在榆林府北套外 後魏神䴥二年討蠕蠕出黑山次於沙漠南輕騎至栗水大檀西奔帝縁栗水西行過竇憲故壘次於兎園水去平城三千七百里〈魏書蠕蠕傳〉
大葭蘆水 小葭蘆水 在神木縣北套内 大葭蘆水在榆林縣西二百二十里小葭蘆水在縣西二百四十里地甚良沃〈元和志 唐榆林即勝州治在府谷縣北〉
湳水〈一名湍波水〉在神木縣北套内 湳水出美稷縣東南南流俗亦謂之湍波水東南流入長城東鹹水出長城西鹹谷東入湳水湳水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谷東南流注湳水湳水又東經西河富昌縣故城南又東流入河〈水經注 富昌故城在勝州南〉
虎澤〈即武澤一名紫澤〉在府谷縣北套内 西河郡榖羅縣有武澤在西北〈漢書地理志 按此疑即虎澤〉後漢永初三年南單于圍中郎將耿种於美稷明年度遼將軍梁慬赴救至屬國故城與戰破之單于引還虎澤慬又與种進攻虎澤單于乞降〈漢書梁慬傳 美稷屬西河郡又按上林賦紫淵經其北文潁曰榖羅縣西北有紫澤則虎澤又即紫澤也〉
陜西通志巻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 耀州志(明嘉靖刊本)卷2葉3作「鴇」。
- 897年 (提及)
- 883年 (提及)
- 688年 (提及)
- 978年 (提及)
- 1037年 (提及)
- 384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296年 (提及)
- 1309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前362年 (提及)
- 837年 (提及)
- 1010年 (提及)
- 841年 (提及)
- 前125年 (提及)
- 391年 (提及)
- 1546年 (提及)
- 前99年 (提及)
- 73年 (提及)
- 前119年 (提及)
- 前90年 (提及)
- 679年 (提及)
- 716年 (提及)
- 413年 (提及)
- 前72年 (提及)
- 419年 (提及)
- 427年 (提及)
- 842年 (提及)
- 982年 (提及)
- 前97年 (提及)
- 390年 (提及)
- 443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