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持入經註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陰持入經註
作者:陳慧

陰持入經序[编辑]

密依自惟。宿祚淳幸。生遠八難之矇瞽。值覩三尊之景輝。洪潤普逮群生蒙澤。使密鉛鋌之質。獲廁圭壁之次。雖覩神化稟懷淨誡。然以魯鈍之否學不精勤。夕夜怵愓。懼忝大道。命疾電耀。躬膬薄氷。疑滯之性學不通窈。今以螢燭之耿。裨天庭之日。蓋陰持者。行之號也。與安般同原而別流。安侯世高者。普見菩薩也捐王位之榮。安貧樂道。夙興夜寐。憂濟塗炭。宣敷三寶。光于京師。於是。俊人雲集。遂致滋盛。明哲之士靡不羨甘。厥義郁郁。淵泓難測。植之過乎清乾。橫之彌于八極。洪洞浩洋無以為倫。密睹其流。稟玩忘飢。因間麻緦為其注義。差次條貫。縷釋𧗪伍。令其章斷句解。使否者情通漸以進智。才非生知。揚不盡景。猶以指渧之水。助洪海之潤。貴令暫睹之者。差殊易曉。唯願明哲留思。三人察其訧睡幸加潤暢。共顯三寶不誤將來矣。

陰持入經卷上[编辑]

佛經所行亦教誡 師云。所𧗪謂所當施𧗪也。教化群生示之正真也。誡之。所以壞邪𧗪兇。必有免己之禍矣。

皆在三部為合𧗪 謂色聲香味細滑邪榮。與眼耳鼻口身心合作。

何等為三。一為五陰 謂識神微妙。往來無診。陰往默至出。入無間。莫睹其形故曰陰。

二為六本 本根也。魂靈以六情為根本。人之身受由教樹。輪轉無休。故曰本也。

三為所入 眼耳鼻舌身心斯六體。色聲香味細滑邪念所由入矣。故曰入也。

五陰為何等。一為色 四大可見謂之色。

二為痛 志所存願。慘怛懼失之情為情勞。謂之痛也。

三為想 想像也。默念日思在所志。若睹其像之處已則前。故曰思想矣。

四為𧗪 𧗪行也。已處于此。心馳無極。思善存惡。周旋十方。靡不匝也。故曰𧗪也。

五為識 識知也。至睹所𧗪心即知之。故曰識也。

是為五陰色陰名為十現色入 師云。十現色入者。云。其內外相入。不相失也。視之可見。故曰現也。聲無形云何色乎。曰聲以耳為對。耳可見故云色矣又以聲因四大而發。四大為色矣。願與色違。心[病-丙+(止/(止*止))]悁痛。六情同義矣。

十現色入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耳四聲五鼻六香七舌八味九身十樂是為十現色入是名為色種 樂愛也。種栽也。謂六欲興。即身栽生。隨𧗪受形。今之群生。皆𧗪使然。故曰種也。

痛種為何等痛種為身六痛一眼知痛二耳知痛三鼻知痛四舌知痛五身知痛六心知痛是為身六痛名為痛種思想種為何等思想種為身六思想一色想 色義與上同矣。

二聲想三香想四味想五更想六法想 心念善即善法興。惡念生。即惡法興。夫心者。眾法之本也。法句經曰。心為法本斯也。

是為身六思想名為思想種行種為何等𧗪種名為身六更 志之所往至輒更之。故曰更矣。

一色所更二聲所更三香更四味所更五觸所更 通身也。謂六情通著身。故曰通矣。

六法所更是為身六更是名為行種識種為何等識種名為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是為身六識是名為識種名為五陰種 師云。五陰種身也。身有六情。情有五陰。有習眼為好色轉中色轉惡色轉三色。色有五陰。并習合為十八事。六情各然。凡為百八結。滅此生彼。猶穀種朽于下。栽受身生于上。又猶元氣春生夏長秋萎冬枯。百穀草木。喪于土上。元氣潛隱。稟身于下。春氣之節至卦之和。元氣悁躬于下。稟身于上。有識之靈。及草木之栽。與元氣相含。升降廢興終而復始。輪轉三界無有窮極。故曰種也。

當知是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慧知二為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 乾巛有終始。群生有興廢。成者必敗。盛者必衰。謂之非常。生老病死。履邪受罪。謂之苦。群生未有厥本自空。今有幼終成必空。謂之空。身為四大終各歸本。非已常寶。謂之非身。深睹四事之原縷。別厥欲之歸輪迴三界。捨身受身積苦無量。持志於正觀空三界。欲逮于本無。諸苦寂滅謂之慧知。明度經曰。癡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為常樂。有身明度變之。故曰大明。

陰貌為何等積為陰貌足為陰貌 積聚也。謂心默積聚五陰。盛滿足六情眾苦也。

譬如物種名為物種木種名為木種火種名為火種水種名為水種一切五陰亦如是 物木火水各有本名。木自名木。以譬五陰。六情本名亦然。

有十八本持 師云。心為眾之本主。持諸欲故曰持。

十八本持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識 眼與識合識別好醜。六情義同。老母經曰。眼見色即是意。意即是色。了本云。佛說為眼從色令識生。斯義如之也。

四耳.五聲.六識.七鼻.八香.九識.十舌.十一味.十二識.十三身.十四更.十五識.十六心.十七法.十八識。是名為十八本持已知是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知從是知亦有二知。一為從慧知。二為從已斷知。從慧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彼為具足。具足為何等。或言無有餘具足 師云彼彼𧗪家也。眾欲已斷。三十七品即現矣。高𧗪具者。邪向都盡無復有餘也。

已無有餘令眼明見明 明眼慧明也。見明天眼也天眼者。道明即足。道眼足者。即無不睹。目連謂魔曰。吾以道眼觀內。天眼睹表。內外清淨過天琉璃。何微塵而不睹乎。故曰眼明見明矣。

一𧗪者說是已為斷眼本耳本遍說如是 一道也。是二三十七品也本六欲本也遍諸也。道𧗪者。云。夫得三十七品之淨𧗪者。五陰六本諸欲皆斷。

卒名為本持 卒遂也。持六情與色聲香味細滑。可心之榮相持。遂名之為本持矣。

譬是人為多熱如是名遍 多熱。譬時疾彌重通身皆熱。由人已受十八本持識神輪轉。更五陰六本諸入。以招憂悲苦。不如意惱合聚眾苦。其為是足矣。

譬喻是為具足亦有十二入何等為十二自身六外有六自身六為何等。一為眼 師云。眼見色有三事。六情皆然也心意識為本也。一念二作三求。念屬心。作屬意。二不屬識所為。善惡不過是三事。

耳鼻舌身心是為自身六入外有六為何等色聲香味更法是為十二入一切從何知為非常苦空非身是從是知 一切十二入。當從何知之乎。謂能還五陰覺四非常。知內六情受外六欲也。

亦有二知一從慧知二從斷知從慧解知為何等為非常苦空非身是為從慧知從斷知為何等愛欲已斷是為從斷知何等為入解從是致名為入 入謂十二入也。從內六致外六。當何以知之。多日當以四非常照之。

從入解譬從金入名為金地從銀入名為銀地如是各各應是譬喻所從所入 從所入者。各從其地是眼自入色。六情皆然。

是從是有如是從所意念 所意念者。謂意意念色便成𧗪有罪。有罪為有苦具。

有行罪苦法如是 有作惡𧗪即受罪。喻如𧗪道者得道。

從所致是名為從是入 從所致者。譬六情從意所念致六欲也。入者。邪入于六情矣。

亦有從是入譬如王有入所有名是亦如是 亦如是者。謂更引譬重說六情事。王有入者。諸群縣君。各以地所出。分別本名。貢入於王。六情所入亦然矣。

為有四諦苦習盡道苦名為要語身亦念 師云。夫身眾苦之根。身苦與心澀。要在斯二事。故曰要也。

習名為要癡亦所世間愛 生死萬端。勤苦無數。而愚者樂之之謂習。習之所由癡與愛也。故不知苦之為苦也。

盡名為要慧亦解脫 明者。睹四非常。臥滅癡愛。癡愛斷者則結解。結解者。脫於三界。睹道門殃福盡也。

道名為要止亦觀 癡愛盡心寂止觀睹則空。三界還本無。謂之道。止與觀道要也。

亦有三十七品經法 三十七品者。度世之明法也。

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者八種道𧗪是為三十七品經法過去佛亦有是現在佛亦有是未來佛亦有是辟支佛亦從是得度世道佛弟子亦從是是為度世無為道 師云。三十七品者。無上正真之明法也。佛先睹之以教知。士弟子承之而𧗪矣。慧印曰。三尊中佛為尊。獨能說七覺意為懈怠未現法。是三昧不可盡。佛以七覺淨定。獲無盡之明也。得一切願。菩薩日已如淨誡者。不犯三十七品。根株是闓。士大士所作。以至無極慧。世尊緣一覺應儀。皆由之得道。可謂無上慧者。

四意止為何等或見比丘自身身身相觀行止外身身身相觀𧗪止內外身身身相觀行止 師云。自身己身也。外身彼人身也。內外身謂草木身也。己身人身草木身。皆非常有。𧗪家照然。止意著道故曰𧗪止。安般解曰。息從內出。息中具有四大。而心在中。謂之內身也。息由外來。四大亦爾。禪家以息為身。繫意在息。無令身想矣。

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 盡盡心也。用也。不便眾邪也。𧗪家盡心。教道力之大者。當用却三界癡賊主。誤己心令不樂。三活之寶者也。一說云。癡𤻀却道心。明心不便於𤻀。故曰不便也。

自痛痛痛相觀𧗪止 夫心喜曰痒。憂曰痛。𧗪家獲六欲即不喜。失之不慼。法鏡經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也。垢盡內淨。心寂苦空。故曰痛痒止也。

外痛痛痛相觀𧗪止內外痛痛 痛相觀𧗪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自意意意相觀𧗪止 想像也。意所存曰思。髣髴如睹其容之處前曰想。自觀己意。觀彼人意。又觀草木俱因四大為體。云為之類。睹其非己有。心即無所復欲矣。偈曰。吾我人及與壽。亦不計有是形。意不念有與無。智慧者當遠離。斯所謂思想意止者也。

外意意意相觀𧗪止內外意意意相觀𧗪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心不便自法法法相觀𧗪止外法法法觀𧗪止內外法法法相觀𧗪止盡意念以却世間癡不便 法。十二因緣法也。心所想即如想成形。以法觀法其法一也。但以疾心造無量之想。而有無盡之身色痛痒。思想意止。生死意亦止。生死意止。識寂無往來想矣。安般曰。念因有分念盡無有。斯空不願無想。定向泥洹門也。慧印經曰。空無所著是為泥洹。斯生死法止者。

何等為從四意正斷或比丘有未生弊惡意法發方便令不生。勸意不捨方便𧗪 師云。四意止也。或若也。法。十二因緣生死法。勸邪根深廣懼其復生。當豫發道力進意。德守道無懈怠矣。

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一斷意 謂𧗪家精其心進其志。攝制六情舍眾欲。散諸惡念進就根力。已生弊惡意發清淨法欲斷勸意求方便𧗪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二斷意 清淨法謂止觀也。制止邪念斷諸欲根。觀四非常。謂之淨法。

未生清淨法勸意發方便令生𧗪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三斷意已生清淨法令止不忘令不減 止制止。淨𧗪情無忘之。勿令𧗪減也。

令𧗪不啻令𧗪足 啻多也。足滿也。當進德𧗪就無盡之意。令道滿足也。

發方便𧗪精進攝制意捨散惡意是為四意正斷何等為四神足或有比丘為欲定斷生死隨𧗪增神足 師云。欲得定意以斷生死栽。隨𧗪而進。增益道志。以成神足也。

惡生死猗 猗。猗十二因緣輪轉無寧。𧗪家惡厭之。

却欲猗盡猗 欲六欲也。

從不便意生遣離去 十二因緣諸惡行之原矣。非便己者也。𧗪家當疾遣之去。無令為己累。故曰遣也。

是為一神足精進定 師云。定定在進取深𧗪也。

斷生死隨𧗪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二神足意定斷生死 師云。嫉恚疑滅。意即寂定。謂之意定。

隨𧗪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三神足戒定斷生死隨𧗪增神足惡生死猗却欲猗盡猗從不便意生遣離去是為四神足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為已說具 師云。內𤻀盡淨明盛。眼能洞視無極之表。耳能徹聽。身能飛行。變化萬端。心明往古來今。已及眾生心念口言。身諸所更。無微不察。佛緣一覺應儀四神已足。不師受故曰神足矣。

何等為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為五根 師云。樹非根不生。道非信不成。為道德之根。信根立道乃成。故信為首。精進在𧗪勤存身若絕邪𤻀念。習志于淨定。觀四非常入三活門。慧印曰。是尊慧入慧門慧門所謂三活門者。

彼根應何義根為根義屬為根義 根道根。屬屬道也。葉枝節華實。五事雖殊。俱屬於根。信精進念定慧五德。皆屬於道故曰屬。

可喜為根義不為同事為根義 可。可根立也。喜悅也。不同事別流也。𧗪家獲道五根。喜以殖德。與俗相背。終始別流喜而自可。故曰可喜根也。

是名為根義何等為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為五力彼力應何義無有能得壞為力義 師云。夫已得四意止者。五根即立。五根立道力即成。天女玉色不能亂其目。名樂妓聲不能災其耳。眾香上甘魔王之尊。飛行皇帝之榮。六情不為迷。志如虛空。莫能動者謂之力。

有所益為力義 道𧗪曰降。德潤群生謂之益矣。

有膽為力義 魔兵億八千萬。不能動菩薩一毛。道力隆赫。魔王降伏。謂之膽。

能得依為力義 依依空𧗪四。淵不能沒。由依船度海。

是名為力義有七覺意何等為七覺意一念覺意 師云。覺覺善惡也。惡念生即滅之。道念生即攝持。謂之念覺意矣。

二法分別觀覺意 法善惡法。觀寂諦觀分別真偽。擇取淨法。可以免三界者矣。安般曰。擇法覺意。

三精進覺意四愛可覺意 愚者愛六邪。可之以為寶。上明十二神照其必為𥛔。轉心以受道。可三法之高𧗪。十[山/(支*力)]法云。以直𧗪消邪𧗪。斯義如之也。

五猗覺意 智士常以意猗四意止。色痛想𧗪四陰起即覺滅之。謂之猗覺意矣。

六定覺意 得止斷神足根力意即寂定。在其所志分別除𤻀守道淨𧗪究意。高德進心取道。雷震之嚮不能聞其耳。故曰定矣。

七護覺意 意危難護。其妙難制。若𧗪在欲慎將護之。使其出欲。在色在無色。護之亦然。故曰護覺意。

是名為七覺意有得道者八種道𧗪何等為八一直見 見三界非直。皆為幻化。唯道有常。進意取之。故曰直見也。

二直𧗪 非三尊淨𧗪。終而不𧗪也。

三直語 非佛教。不言之矣。

四直治 以無欲為治矣。

五直利 以道淨𧗪為利。

六直方便 諸佛以三十七品。為度世之方便。

七直意 意遠三界。直出十二門。不復邪傾。謂之直意也。

八直定是名為八道𧗪 定定在三十七品及三活。斯四十品者。佛之尊寶也。屯真經曰。心入泥洹從本。本寂而復寂。是則為寶。又曰。心合三十七品。用度諸苦。是則為寶。夫寶世事之謂。

八種道𧗪為墮合三種一戒種二定種三慧種 三十七品。總為八道𧗪。合為戒定慧。戒淨度欲界。定淨度色界。慧淨度無色界。於戒定慧有願想。謂之垢也。受三界欲色識。無出斯矣。

彼所直語直業直治是名為戒種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是名為定種彼所直見直𧗪是名為慧種皆從是教誡令不啻教誡令不啻教意令不啻慧教誡 不啻多也。𧗪家由累劫持戒。積𧗪不虧。故令戒多也。修禪累久故令意𧗪。過四禪深入諸定。學於諸佛解慧無量。雖然。無以為足矣。當進其戒定慧至於得道。故曰不啻。

彼戒種比丘為拔瞋恚亦[卄/惡]本為散瞋恚結 散牽也。以恕己四等拔瞋恚毒。散諸怨解眾結。興慈悲喜護。普濟群生也。

為合恚瘡 恚毒興。而身命危。謂之瘡矣。恚滅瘡合矣。

為識苦痛為度欲界 苦身也。身生老病死其痛難。云𧗪家照之。厭身苦斷欲滅恚。度欲界也。

彼定種比丘為拔慳[卄/惡]本為散欲結為合欲瘡為知樂痛為度色界 定止也。獲六情所欲謂之樂。失之即[病-丙+(止/(止*止))]。謂之痛。當以戒求道。而默存天樂。夫福禍之原。樂苦之門。𧗪寂照遠。知後必苦。拔六欲之慳。滅色身之想。定在四止。不受彼樂。謂之度色矣。

彼慧種比丘為拔癡[卄/惡]本為散癡結為合憍慢瘡為知不樂不苦痛為得度無有色界是為三種 不苦不樂。謂意未念善。又未在[卄/惡]。中間瞢瞢後受[病-丙+(止/(止*止))]身。此身更苦。斯為痛矣。𧗪家意在空。不能空空。不色天樂空。心結在之。世有佛如恒沙。而已不能受間。福盡入三[卄/惡]道更諸苦[病-丙+(止/(止*止))]。斯為痛矣。慧者以非常苦空非身。眼觀視三界。無針鼻之土。可免死不受苦者。即念空滅願。就淨無想入三活門。慧印曰。空無所著是為泥洹也。

比丘止為拔三[卄/惡]本散三[卄/惡]使合四瘡知三痛度三界 三[卄/惡]三毒也。四瘡者。一欲瘡。二見結瘡。三戒願瘡。四身結𧗪瘡。心為三毒因。受彼四瘡。其使難察故云使矣。三痛三界也。識神受[病-丙+(止/(止*止))]因流無際。𧗪者當三毒積德莫休。趣至泥曰為限矣。明度經曰若內菩薩使入深法。當𧗪空無想無願無識無生滅。泥洹為限也。

何等為十二種 十二種因緣也。分為三部𧗪。上四事屬過去。中四事屬當來也。

從求如求等生 從從癡也。如如其所求。等俱也。謂識舍本淨。從未𤻀。即如其所求。十二因緣次第同時俱生也。故曰等生也。

從癡因緣令有𧗪 癡冥也。𧗪也謂群生識神沒在癡冥。由盲者不明安危。去福就禍。識神本癡。樂身苦。不知親為己尊。而欲意向之。遂依受身。中心經曰。本從癡中來。今為人復癡。斯之謂矣。

從𧗪令有識 識知也。魂靈受身。即知好惡。而有憎愛之心也。

從識令有名字 字色也。痛想𧗪識名也。地水火風可見。謂之色矣。

從名字令有六入 由五陰受身。令六情生。而有六邪入。

從六入令有致 六情備。即致色聲香味細滑眾念。了本曰。更樂眼更色心樂之。謂之更樂矣。

從致令有痛痒從痛痒令有愛 老至身病。命終毒痛。癡心戀愛。言之哽噎。謂之愛也。

從愛令有受 以愛之故。五陰盛猛。受後生栽。其為無量。

從受令後有 由受盛陰。令有後身。殃禍輪轉。纏綿不絕。

從有令有生 已有盛陰。識神因親。受身更生。

從生令有老死憂悲苦不可心致[病-丙+(止/(止*止))]如是具足苦種為致習 四大萎枯曰老。命盡神遷曰死。內熱心痛曰憂。存之噓唏曰悲。荷負重禍曰苦。若斯眾事心所不可。不樂而自來求離。而不勉。心滿內結曰[病-丙+(止/(止*止))]。識為種生十二因緣。令苦備足。而不以苦者。以其說習之久矣。生死以苦習為本。道以盡為基。基立道焉得不成乎。

癡已盡便𧗪盡已𧗪盡便識盡已識盡便名字盡已名字盡便六入盡已六入盡便致盡已致盡便痛痒盡已痛痒盡便愛盡已愛盡便受盡已受盡便有盡已有盡便生盡已生盡便老死盡已老死盡憂悲苦不可心[病-丙+(止/(止*止))]便盡如是具足苦種便得盡 十二因緣盡。即泥洹矣。

彼癡名為不知四諦如有 諦諦有苦習重禍。已為之困而不知。止欲盡[病-丙+(止/(止*止))]。觀淨得道安康無患。而已不受謂之癡也。

不解不見不相應不受不解不解根是名為癡 道正而群生心邪。與佛教違。謂之不應矣。

彼癡因緣𧗪為何等為六望受何等為六色聲香味觸法是為身六望受是名為𧗪 六情望六邪。而心受之。以成法也。

彼𧗪因緣識為六身識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六身識 六識所興輒種身像。故曰六身識也。

彼識因緣名字字為色名為四不色陰痛想𧗪識是為名 不無也。謂痛想𧗪識無形可睹。故曰不色矣。

色為四大本謂地水火風是上為名是四為色是二相連共為名字 身強者地也。軟濕水也。溫煖火也。氣息風也。斯四大可見。謂之色。識神為斯名色。因于三界也。

彼名字因緣身六入受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彼六入因緣身六思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思望彼思望因緣身六痛眼耳鼻舌身心是名為身六痛彼痛因緣六身愛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是名為六身愛彼愛因緣受為四受一欲受 謂處欲界。受欲身也。

二見結受 色天見色。心結受生死栽。不以身加。

三戒願受 𧗪家。戒當以求道。而樂天福願升天。庶彼延壽。謂之願受。

四身結𧗪受 結心作𧗪慕為身。為身由結𧗪。得指解結。由愚者以不淨為淨。致受入欲淵。以苦為樂。致受入有淵以非常為常。致受入見淵。以非身為身。致受入不明淵。四受四淵二義同歸矣。

是名為四受彼受因緣有為三有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是名為三有 三有有三界生死身。

彼有因緣生為上五陰六持六入 上謂上所說三部。已有三部。識神輪轉受生。蓋無寧矣。

己有如有 己有已有上三部邪識神。因之作𧗪。如所種有有身像。故曰如有也。

生聚 癡舍聚五陰六入諸事。共依四大生。即有五道生死。

已住墮致分別根 往往至三部所。墮墮三部𧗪。致致六情。分分別諸根。

已入得有 六情根具者。色則入眼。五情俱然。得者。六邪得六情也。六情不得見。故曰得也。有有生老病死三界。諸患眾苦備矣。

是名為生死為何等名為人人所在在所往已往壞已過 人人群生也。所在所居。所往謂識神所往地不同也。壞敗也。過去也。所往受身無不壞敗。命無不過去。偈曰。非空非海中。亦非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死不受苦。斯義如之。

死時是命亦根已閉塞 是是群生也。命息也根六根也。群生死時息絕身冷。六情根都閉。於是魂靈從去曰死也。

是為死上本為老後要為死是故名為老死 偈曰。適生便病。次當老死斯義如之。

癡相為何等為冥中見冥 識神本沒。在三毒五陰窈冥之淵。又以六情採受。六邪以自覆弊。謂之冥中見冥矣道地經曰。譬如夜極冥。人復於冥中閉目行。是何時當見明。斯癡之相矣。

如有不解 如冥也。神靈捨身受身。隨𧗪受報。其事真有而愚不解。中心經曰。不知生所來死靈所趣。謂之癡也。

令從是致墮𧗪想處𧗪相為何等為令後復有是為𧗪相上從是發起 上癡也。從癡發起。遂至𧗪相。故云上從是發起。法句經曰。癡十二因緣之母。

令從是致墮識處識相為何等為識物識事是為識相 識生分別事物。故六識相矣。

令從是致墮名字處名字相為何等為俱猗 云。五陰𧗪相猗以成諸使。

是為名字相令從是致墮六入處六入相為何等為分別根是為六入相令從是致墮思望處思望相為何等為相會更生是為思望相。

眼與色會。識神樂之。謂之相會更也。了本云。父母識為三會更令從是致墮痛處痛相為何等為更覺是為痛相令從是致墮愛處愛相為何等為發往是為愛相 內情愛欲而心發往。

令從是致墮受處受相為何等為受持是為受相 受受諸欲。而心持之不捨。

令從是致墮有處有相為何等令墮若干處是為有相 已受則有身處若干。云其非一處受身。

令從是致墮生處生相為何等為已有五陰是為生相 生受身則五陰現。是為生相矣。

令從是致墮老處老相為何等為轉熟是為老相令從是致墮死處死相為何等為命根盡是為死相令從是致墮苦處苦相為何等為身急是為苦相 謂命盡四大分諍。痛[病-丙+(止/(止*止))]無量。故言身急為苦也。

令從是致墮不可處不可相為何等為心意急是為不可相 不可處。謂老病死處也。命擾謂之急也。雖心不可。會必往之。維摩詰曰。身身為窮。道會老死故。斯義如之。

令幹從是致墮悒悒憂悒悒相為何等為憂五陰 五陰為幹。百八𧗪為枝條。沸迦沙經曰。斷其枝幹。截其根莖。不復生栽。是之謂也。

令從是致墮愁[病-丙+(止/(止*止))]處悲愁相為何等口出聲言令致悲[病-丙+(止/(止*止))]懣懣為[病-丙+(止/(止*止))][病-丙+(止/(止*止))]亦為懣 出聲。謂為病者臨亡。與恩愛辭別之悲聲。

九絕處為一切[卄/惡]𧗪令部伴 九絕處者。其宜在下。

從流行 謂癡流行至生死。迴流三界。故謂之流。

為有二本從有結罪。為三[卄/惡]本。亦有四倒。彼二本罪[病-丙+(止/(止*止))]為何等。一為癡。二為墮有愛。名為二本。三[卄/惡]本為何等。一為貪欲。二為瞋恚。三為癡惑。是名為三[卄/惡]本。有四倒。四倒為何等。非常念常。是為思想倒為意倒為見倒是為一倒。計苦為樂。非身為身。不淨為淨。思想意見倒如上說是名為四倒。彼癡名為不解四諦不慧 背四諦向四顛倒。謂之不慧也。

不見 不見佛也。

不相應不解受為[卄/惡]是為癡 不解。不歸命僧受佛深法。斯[卄/惡]莫大。謂之癡矣。

彼有愛為何等為所世間欲發往不捨是為有愛是名為二本 不捨者。謂之孝之不捨須臾也。

彼欲貪本為何等為所在所種貪 種殖也。所在者。謂在五道中。在在所種貪。

為奇珍寶為奇財產為奇嚴事為有嫉在奇 奇彼也。謂群生見可欲之物。靡不有貪嫉之心。在彼故謂之嫉在奇。

貪可貪欲可往愛相愛哀相往不捨是為貪[卄/惡]本 專愚小人。貪者可貪邪欲相投。彼此相愛。愚愛相哀。始有眾生已來。傳之不休。迴流受禍更之至今。經曰。道𧗪者。以道相然。相可相類類以道聚。高志相生。凡物以邪為正。以穢為淨。黨類相求以非相濟。謂之本惡也。

是本為誰為所有貪為身非法𧗪口非法𧗪心非法行亦餘俱相連[卄/惡]種所作意念是法本是故名為貪[卄/惡]本 誰者。問告斯諸惡誰乎。答云由身口心非法之𧗪。餘因緣亦然。法本者。真慧正法之本也。邪慧謂之[卄/惡]本矣。

彼瞋恚非法本為何等為在人為在𧗪恚相恚 夫𧗪在人也。小人貪六邪。己欲專焉。睹彼獲之即嫉生。嫉盛即瞋恚發。賢者恕己𧗪仁。小人專己𧗪毒。己恚往即彼來。謂之恚相恚。

不忍不識 愚者無明為名色。狂不能以道力忍伏邪心。申愚遂非。不識禍難之害由貪嫉生。故曰不識矣。

因緣瞋瞋恚發評諄 評諄。由評彈瞋。恚之忿。繳兇氣泄出。為謗訕矣。

念不可說不可所念說不好令意却 非三尊志之所存而念。之曰念不可。非十二部經法。而陳之。謂之說不可。不可所念。說而念說之。謂之不好。令心却入惡𧗪。

是為恚非法本是本為誰為非法本所身罪所言罪所心罪亦餘所相連意念為是法本是故為瞋名為非法本彼癡惑非法本為何等不知四賢者諦如有 四賢者諦謂賢者四諦也。自佛下至溝港。六雙十二輩為十二。十二賢賢者。以無量之明。睹真有四諦。而愚者不知。曰不知也。

不解不見不相應不解受非法或隨或受或在或不識或癡冥在冥蔽覆令冥令無眼令慧壞知盡不能致無為度世 癡冥心也。在冥處五陰也。云本癡冥。又處在五陰。重以五蓋自覆。令其眼盲慧壞知盡沒于四淵。流于諸海。轉輪三界。不獲度世無為之道。

是癡惑非法𧗪本是本為誰為惑非法身𧗪作口𧗪作心𧗪作亦所共相助非法意所念非法本是名為惑非法本 謂十惡輩助身口意失。為非法本。

彼當知倒亦當知所倒當知從所倒當知是 彼彼修家也。𧗪家當知。世心廣倒。與道心違。謂之知倒也。所倒者非一倒也。從所倒者。心愚無明從邪因緣。受倒逆倒。明者當知之。

彼有一倒從一倒為四倒從所有為三倒何等為一倒為對或受非常為常苦為樂非身為身不淨為淨是為一倒何等為四倒所有身痛意法是為四倒何等為三倒一為想二為意三為見是為三倒使 一想之中見有四倒。意見亦然。彈指之間。意九百六十轉故曰使。

彼所可意根相連著 連著者。謂邪倒之想。首尾相屬。謂之連著。

若色若像為受想是為欲想 癡意習所睹色人之像心即執存尋之成欲故曰欲想矣。

以為有欲想相隨久不斷 自有眾生之來心邪𧗪。或背淨向癡望嬖為法。傳之久遠。于今不斷。

在意念是為欲念種若彼所想分別受是名為想倒 分別謂六情各有所受。聲色分流。中心經曰。目但能視。不能聽。斯之謂矣。

彼惑意不如有受所從不應受解是名為意倒 如真也。真有四諦。彼愚心惑而不受也。所從從諸倒不應。不應道𧗪而受六邪。謂之意倒。

所以受不捨在意念在色 不不捨諸倒。存之在意。在色色身也。存身亦爾。

不淨意計淨聽可意念已快所見受往是名為見倒 聽從也。受往往受也。從愚心所可。勤意念之。快目所見。往受諸欲。謂之倒見矣。

彼所見已為相分別應當為十二倒何等為十二在身有三在痛有三在意有三在法有三有四想倒意倒亦有四見倒亦有四亦為在入因緣相會色 在入謂色不入眼。眼往求色。是為會色。

令為十二倒身三痛三意三法三合為十二倒 在身有三者。謂一想倒。二意倒。三見倒。此倒中有四倒。四倒者。以四非常為常為四倒。

為如是六 已有十二因緣即有六入。

為七十二倒從本得因緣起隨因緣多少無有量 雖有七十二倒。隨因緣起。即是倒無有量數也。

不可數在人無有數無有數倒 在人意起。即是倒也。

彼五陰為四身有 四身者。身痛意法也。想陰與𧗪陰。合為法身矣。

從所有色陰是屬身 色陰為身。痛陰為身意陰為身。

從有痛陰是屬痛身從有識陰是屬意身 屬意身者。為識陰屬意也。

從有想陰亦𧗪陰是屬法身 法身者。謂身中六分法也。亦謂受若干生死法。

從有是五陰令受四身因緣有 四身上身四也。因緣十二因緣。已有五陰。則有四身。令十二因緣具足矣。

彼身不淨計淨是為身倒彼痛苦計為樂是為痛倒彼意非常計為常是為意倒彼法不為身計為身是為法倒為欲正四倒故佛為現四意止為說分別彼為身身相觀𧗪止為不淨意念淨倒得解 佛睹群生心。沒盲冥之淵。以為直廣倒反正故。分別說四意止令觀。坏器實難保侑明者先寤即還三界𤻀淨其心入無謂之從倒得解也。

彼為痛痛相觀為苦計為樂倒得解彼為意意相觀非常計為常倒得解彼為法法相觀非身計為身倒得解彼冥中冥如有不解是為癡相令墮所倒處欲得往是為愛相令從是受色為身故令欺奇是為貪相令墮不與取 奇他也。不與取盜也。以身之故。輒有欺心施於他人。謂之欺奇色。不來惠眼。而眼默往取色。六情皆往故曰不與取。

所可不如意是為恚相令墮殺處為不解事是為癡惑相令受邪墮邪處為作彼所𧗪法不却受相 謂意不却諸惡。從其所施𧗪。故受惡相。

是為令墮有常想不知身 四大謂之身也。

軀 軀者體也。六情謂之體。

物 物謂身中三十六物也。

為更相會相令計樂想為墮身處為不解 謂意不入三十七品解了之。

所法相為有身想令墮是為是我所處為墮受色像相令計是為淨想令從是墮不攝守根處 謂不攝守六情根也。

是為九品為已分別為一切不可𧗪非法伴已說 伴六情伴也。眼與色為伴。六情同義。

竟是多聞者能解 多聞博見。能解是耳。

不多聞者卒不解 卒遂也。不多聞。又不廣見執行。陵遲遂不解是。

是為慧人能解不慧卒不解 謂愚癡之人。不廣學多聞。始聞之卒不解。

是𧗪者能解 謂𧗪是者。能解之耳。不𧗪終不解是。

不隨行不解有九絕處令一切淨法部墮聚合何等為九一止二觀三不貪四不恚五不癡六非常七為苦八非身九不淨是為九 師云絕。謂與惡意斷絕也。得止觀𧗪。不貪世間愛欲。無瞋恚愚癡之心。覺知非常苦空非身。不淨之諦也。

彼止名為意止在處能止已止正止攝止不失止不志心寂然一一向念是名為止 師云。謂在身處能止。在痛在意在法輒能止。意不志也。正止四意止。攝攝六情寂然得定意也。一向念者。如安般六情。在在一向也。

何等為觀觀名為了陰 識神微妙。諸陰難察。當諦了理觀一息中有五陰也。謂初數息時為風氣。謂之色陰。念息恐受為痛陰。有是二念想陰。從息至想為𧗪陰。已知息意為識陰。是為一息中有五陰也。分別知五陰。是為了陰也。

為了持 總持六情。

為了入 當諦却六邪無令入六情。

了名字了從本生 四不色陰為名。四大為字也。從本生。言本從十二緣起。五陰六本從所入生也。

了從本法已生 法生死法也。當明了知之。

了苦了習了盡了道𧗪 謂𧗪道者。當曉了知苦習盡道。為了四諦。

了從善[卄/惡]從是法生 當了知。善從盡道生。[卄/惡]從苦習生。𧗪家當諦了之。

了增復增 復增道行。

了白黑 道為清白。世為濁黑。黑冥也。

了是可隨 謂道𧗪可隨也。

不可隨 謂邪𧗪不可隨。分別知是白黑輩。

如有分別 謂諦分別白黑輩也。

為拕 拕拕𧗪也。謂道可行。

不拕 謂邪欲不可𧗪。

為下 下欲重擔。

復下 復下下道思所𧗪思復思慎無忘。

為念 念念數息。

復念 進𧗪盡道原。謂之復念安般曰。念覺種意。是之謂。

為思觀 謂諸所觀常思念之。

為識 識憶也。謂與學者常憶識已所𧗪也。

為慧 得還盡無不知。

為眼 眼道眼也。已得道心。眼無不見。

為謀 謀謂善慈權也。

為滿 觀已遍浹滿足其𧗪。

為解 解道奧。脫三界。

為慧為明 解道奧。度三界。得無不知。為一切見。重云慧明者。謂斯𧗪為慧中之慧。明中之大明矣。慧即曰清淨慧法。斯義如之也。

為欲 欲欲道也。其心常樂道𧗪。

為光 御已滿解慧。明心之樂斯法者。普慈弘潤。光被十方。群生蒙澤。故曰為光。

為敢不離 一已解了不敢不離世諸穢垢。

為觀法 法三十七品法也。

為覺意 從自覺得無不知也。

為直見 直八直也。見道迹也。

為道種 𧗪三十七品。為下道種。

是名為觀亦有若干二輩觀 意已覺見。為下道種。是故名曰觀。若干二輩者。謂道淨世𤻀。其事多故曰若干也。

一為淨觀 謂空閑寂淨觀三十七品為淨觀。

二為不淨觀 觀三部𧗪為不淨觀。

三為清淨觀 謂意念止為清垢盡為淨故言清淨。

四為不清淨觀五為黑觀六為白觀七為可𧗪觀 可𧗪者。淨法可𧗪觀業為寶矣。

八為不可𧗪觀九為罪𧗪觀 罪𧗪觀者。觀履邪入三惡道以惑心。

十為殃福觀 謂觀知何𧗪屬殃福。

十一為縛觀 觀知識神縛在十二因緣。

十二為解脫觀 知捨十二因緣當得解脫。

十三為有所益觀 已得解脫為有所益。

十四為失無所益觀 失失道𧗪無益於己。

十五為往觀 往觀謂六情往至六倒。許色聲香味細滑多念。

十六為還觀 還還觀身。

十七為受罪觀 作十二因緣為受罪也。

十八為除罪觀 觀斷十二因緣為除罪。

是故名為觀亦為二因緣令有是說止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為二一為癡二為愛是二病故佛現二藥何等為二一為止二為觀若用二藥為愈二病 止觀為二藥。癡愛為二病。佛以止觀治二病。謂之愈病者。

令自證 止滅愛。觀滅癡。癡滅得道之證。

貪愛欲不復貪 止觀道滿。癡愛即滅。飽於道者。不飢於俗。謂之不復貪矣。

念意得解脫癡已解令從慧得解脫 得四非常直淨之𧗪。即無三界志。謂之解脫矣。

陰持入經卷下[编辑]

彼愛欲藥為何等為止愛已解意亦解意已解病便愈 愛之為病。止為下藥。

彼癡藥為何等為觀癡已却解從慧解脫為病愈如是佛說如是二法當知一為字二為色二法當捨一為癡二為愛 癡與愛者。謂四陰為字。四大為色。合身中。但有癡愛名與字。𧗪家當以止觀往消索也。

二法當自知一為慧二為解脫二法可𧗪一為止二為觀彼止已𧗪令識色已識令愛得捨 知四大為識色。意即不染色矣。不染色者。即不墮望。故言識色令愛得捨也。

愛已解意便得解脫自證知止已行滿足便得捨癡 止𧗪滿足。便得捨癡。

已得捨癡便從慧得解脫自證知若比丘已二法自知字亦色已二法捨癡亦愛如是齊是便無所著應行畢 謂止觀除癡愛。為𧗪畢也。

欲度世是為尚有餘無為未度 無為未度者。謂已泥洹未泥曰。

已無為竟 謂已得泥曰也。

命已竟畢 謂不復受生死壽命。

便為苦盡令後無苦彼以有是陰亦持亦入已盡止寂然從後無陰亦持亦入無相連不復起 謂惡意滅。不復起生死。

是為無餘 謂惡意盡滅無微餘。

已得度世無為畢是為二無為種彼不貪清淨本為何等為三界中不得不望不求 已得三定者。六情不復於三界中有所求索也。謂之清淨本。

是名為不貪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貪身清淨言清淨亦餘相連清淨法意所念為本 謂無復邪起所念。在三十七品經也。

是為不貪清淨本亦有清淨本佛說為八種行是清淨本彼為三清淨道種是為不貪本何等為三一為直方便治二為直念三為直定是為三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貪清淨本彼無恚不犯法本為何等若忍所𧗪未來為不出恚忍因緣為不恚不恚不受殃。無恚無瞋亦不瞋 有恚即瞋到。若無恚即無瞋也。

無怨亦不想怨是為無恚不犯法本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亦有三清淨道種一無恚不犯法本為正語二為正業三為正致利 謂得道者為致利也。從身意上前取八道𧗪。亦謂從發意止至得道。為致利也。

是為三清淨道種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彼不惑清淨本為何等為從慧見四諦如有如有應受清淨不愚不惑不隨惑亦不墮惑 謂以得三十七品。終不墮是諸惑事也。

慧明明相見 謂三毒已除為慧明。通八直道。為相見也。

從清淨法是為不惑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惑清淨所身𧗪所言𧗪所心𧗪亦所相連清淨法為意思惟相念所法本 法本三十七品法也。

亦為從二清淨道種為不惑本一為直見二為直𧗪是為從二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惑清淨本是為三清淨為八種道已份在所隨應 份音如部分之分。隨佛教應應三十七品𧗪也。

非常為如是彼非常想為何等一切所𧗪是非常想所想計知是為受 已有想計即自知。遂作不息為受也。

是為非常想亦從有世間八法何等為八有利 𧗪家獲極供之利心。不悅豫矣。

無利 修德而累耗。謂之無利也。

名聞 德馨遠香。謂之名聞。

不名聞 𧗪備德高。為群邪所遏。謂之不聞矣。

有論議 清淨淡泊。邪黨虛謗。謂之論議。

無論議 德高遏謗。不以憍也。

若苦 殖志守道。而艱患相紹。或有灰滅之禍。三塗之罪。謂之苦。

若樂 獲天王之榮。從心之願。謂之樂也。

為意不墮不受 墮樂也。處榮不憍。𧗪不墮落。邪巧炫耀六情不受。利不為喜。耗即不憂。法鏡經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斯淨定之仰者矣。

從若干思不受。止護觀思惡得止 護觀不使失適也。止止不受上若干思想也。𧗪是二意故惡止也。

是名為非常想彼苦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行是為苦所想覺知受 謂知苦而竟故受。𧗪家當覺滅之也。

是名為苦想從是要為何等望苦想為已習已增所念已多 一切眾苦從習增多矣。

為貪已足 貪從萬物生。望從危生。瞋從嫉生。愚從不問生。癡從冥生。貪望瞋恚愚癡。是為足也。

為不墮貪 謂人從貪望得老。從瞋恚得病。從愚癡得死。從福德生故。𧗪家已得三十七品妙𧗪。即不墮貪。

為意不受不墮相牽不墮 牽連也。言道意連屬。不使墮生死。

不念 不念惡也。

若干意護觀為已 惡為得止 已德惡六情也。得止得止觀也。

從是思望致是要彼非身想為何等為一切法不計身不墮身 言一切四大法。不計為身。身者非常之物。明者不墮身想也。

為想知想受是名為非身想從是為何等望致非身想已為念思為已增。令是是自計我 是是者。言自計是我身也。

為是為意不受捨若干態 態。八十四態也。言。已覺八十四態。即捨不受也。

不受跓為觀。𤻀惡得止 不受跓者。不跓息也。所以能却。八十四態者。正從觀惡露得止意也。

是為從是要致 要者。為作非身想為要致。

彼惡不淨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𧗪為不淨所想自知受是名為不淨想從是想為何等望致不淨想已為念為思為已增令世間五樂意却捨意不牽不受不復墮若干念以得護為𤻀惡得跓是為從是要致 要致者。作非常想意。

彼為四思想念𧗪 四思想。思想四禪也。念斷不𧗪也。

何以故。令知五陰 謂以得四禪。即知五陰所從起。

故佛說是分別見彼不淨想𧗪為令色陰從是解 謂四大惡露皆屬色𧗪家存身內𤻀。以却色欲。故曰從是解也。

彼苦想𧗪令痛陰從是解 𧗪家覺身苦痛陰。即滅也。

彼非身想行。思想陰亦𧗪陰從是解 得非身念。想𧗪二陰滅也。

彼非常想行。令識陰從是解 識。識萬物非常。意不貪著。故言識解也。

彼從止𧗪 止攝也。攝六情還意不復受。是為止想也。

令愛從是解彼從觀𧗪令癡從是解彼從不貪為捨貪 捨去華貪。意無有微餘也。

彼從不恚為捨恚彼從不惑為捨癡彼從非常想令解有常彼從苦想為解樂想彼從非身想為解身想彼從不淨想為解淨想彼從止攝意能得還是為止想令從是止禪 止跓也。跓意於四禪。

彼從一切法寂然能得解受是為觀想令止跓一切知 從觀得止住。觀分別一切。為住一切知也。

從欲能得還想是為不貪相令還不與取止 色聲香味細滑邪念。名之曰不與取也。𧗪家已得四禪。還六情。不復受外六欲。故言還不與取也。

已後不復生癡是為無有恚想令從殺還得止識事亦物是為不惑相為令得止止所世間所𧗪為所法能受相是為非常想令知從生亦知從滅 從生者。貪欲生。𧗪者知所從生知所可滅也。

識為是處 識。識是三毒處也。

為世間𧗪作世間更所所識想是為苦為所思想是為痛種處一切所法不住想是為非身想是為思想是已見身屍已壞青膖為受是相 謂是上說言受死相。

是為不淨思想 思想念上說為不淨也。

從是為悔却令寂然止是為九品處已分別說見 現九絕也。

為一切無為部 謂定部伴。

說具足是為誰知多聞少聞不為慧者不慧不為常意在經為意相連生為從不分別觀令不得非常想。不受非常想。令從是墮五樂。令五樂覆蓋從所應𧗪失。令不解苦想。令墮五陰受入。令為意計是身若干本非一本不捨不觀。令不墮非身想為意在顏色樂計是身為淨不計是皮肌覆令不墮不淨想不住受 不受愚者倒想矣也。

止是想不信令無有想不受喜為從是四種已除 四種四非常也。

墮得無為種處佛說信根比丘欲見知當求在四溝港種為清淨法 𧗪安般六事得𧗪為清淨乃墮四意止也。

不捨方便相令致清淨從清淨發起令墮四意止佛說精進根比丘欲見知當在四意斷過去所更 更四意止矣。

相念不忘為從不忘發生墮四意止佛說念根比丘欲見知當觀在四意止為一意想是為定從不惑起令墮四禪處佛說是比丘欲知定根當知在四禪 數息為身意止。相隨為痛痒意止。止為意意止。觀為法意止。是四身止。五陰便止。是為還。還淨是應四禪也。

從本校計為慧如有能得持 持。持六情從是發起令墮四諦 由大智總持六情。令意墮四諦。

佛說慧根比丘欲見當在四諦為有四輪好郡縣居輪依慧人輪自本正願輪宿命有福輪 輪者喻車輪也能載致物。言人有是四輪。亦載致人於道也。四輪應四諦。四禪為屬道𧗪也。百法四輪義同也。

彼為道德共居相是為好郡縣居令得賢者依止處以得道德依猗相是為依慧人從是為墮有正願處以得正願相是為身正願令墮福處從清淨行有所入相是名為福令致墮五樂處 謂五根為五樂處也。

彼為戒法十一本。一為色持戒無悔 色身也。身持戒不犯七惡。

二為已不悔令得喜意 謂身不犯惡故令意喜。

三為已有喜令愛生。四為已意得愛為身得猗。五為已身得猗便得樂 猗。猗四意止也。得樂得道樂。

六為已意得樂便得正止七為已意得正止便知如有。八為已知如有便寂然。九為已寂然便得離 離五陰冥。

十為已得離便得解脫。十一為已得解脫。便見慧 謂已解非常苦空非身為有慧。

有慧便知生死已盡 十二因緣滅即生死盡也。

道𧗪已畢所作𧗪已竟不復還受苦 得三活謂之畢淨𧗪。足意漏盡謂之竟。直入泥洹。不還三界受眾苦也。

戒相為何等至命盡持戒令從是致無悔身不增罪相為無悔從是致喜令得喜處可意相為喜令致愛處喜足相為處 足滿。

令致有猗處 猗三十七品。

從𧗪為是為得猗相令致樂處已無[病-丙+(止/(止*止))]為樂相令從是致定處 致定處者謂在所得定處也。一說言。滅去惡意致善意著之處意隨使不忘為定相 道力能制意。使之不忘也。

令致如有慧處不惑如有相隨相是為寂然處若知非身是為寂然相 得非身念意即寂定。

令從是致相別離處不近會為相別離 意淨即與穢離。德遠不與惡會。

為從是致解脫已為非法𧗪不受殃 若獲不退轉。及溝港道。不復於大山受宿殃也。

是為解脫相令致解脫慧見 慧見。見四諦慧也。

為有四道德地何等為四為四行者福彼若如有知智 謂世間人但知六入耳。道人所知者。知四意止。

是為見地為得道迹 道迹。謂須陀洹。

是為得道福彼如有如有知是為惡却離 如有知者。言如事𧗪知三十七品。已知三十七品。其意清淨。便惡六情所受。為却離三界。

是名為薄地為有往來福 往來者。謂斯陀含所住地。三毒薄少。義在安般。

彼以惡却為不用 惡惡是身。不用不用世榮。

是名為相離地彼已相離是為不復還福 不還阿那含也。終生天上不還人間。謂之不還也。

是名為欲竟地無所著亦𧗪者福是何義 問義何趣。

為道弟子有八種道𧗪 謂上四人。種道清淨。皆得入道𧗪。

是名為𧗪者為是是福是故名為𧗪者福何以故為𧗪清淨為名是為清淨福是為道德有八種清淨道𧗪為是是福是故名為清淨福彼為應得道迹云何已諦相應道 已得道迹。與四諦相應也。

弟子便斷三縛結彼為三縛結為何等一為知身非身二為無疑三為不貿易𧗪戒 持戒之士。以取三活。治無想定。救濟三界。不以此戒貿易天上榮樂。

已斷是三縛結道弟子便墮道迹不復墮惡道畢竟道七更天上亦人間已更所在往來便斷苦從苦得解 謂溝港七死七生。乃得應儀。

是名為見地為得道迹福 見地見道地。

彼何等為令意墮是身亦知是身 問。何𧗪令心或有身。以為有乎。答曰。五陰令惑矣。

癡為以不聞為世間人不見覺者亦不從聞者受教戒聞者亦為未分別現正法為意念是色為身遍覩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亦是我身痛想𧗪識亦如上說已如是得觀便受五樂 得觀。謂愚者邪見。墮五陰為身。即悅五欲。以為樂也。了本曰。為在疑中。令疑正要如是。佛說為癡。斯其義矣。

令為受是身 愚者以五樂為榮。樂受身想。如是捨身受身輪轉苦也。

為墮身 墮沒也。意沒在身矣。

令意念我為是 是是身也。云我所見實為真正。其諦爾也。

我為以是著相連不得自在牽相隨如是有所忍 愚者自可以為已志之所尚者是也。縛著于俗。隨之生死。忍受罪庶無所辱顏矣。

所可為意為可受已受見隨𧗪 所可者。愚心所可。尋而受之。心為𧗪首。

是為邪見墮受是身 邪見者。見五陰身。以為吾我也。

彼為見是五邪令墮疑無有 謂無有三尊。并罪福報也。

何等為五若為所色為見是身比前 比前者。前已說五陰。

更想行識亦爾是為五邪見令墮無有後有餘十五令墮常 不止非常想。而墮常想也。

如是見是身已斷便六十二邪見已捨 謂已得道者。五陰斷已。五陰斷六十二邪見便滅也。

令不墮常非常已非常常為捨便道弟子無倒邪見但為度世 夫五陰滅者。諸念寂盡無常非常之想。大明度經曰。汝無念者。今覩明度。明度所謂度世者也。

直見為何等令不墮邪見身若道弟子為聞 聞三十七品𧗪之得度也。

為直見見通經家 謂如阿難通佛十二部經為已受度世無為為已解度世法 解三十七品。為解脫世法。

不復見是色為身遍睹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色亦是我身痛想行識已不見如是 如是如上所說。五陰之害得四意止者。五陰即滅。下三結便都解矣。

便解三結使 使疾迅起哉無數也。

何等為三一為不見是身二為不恚三為不疑已如是道弟子為無疑 垢盡明大。眾疑解也。

在佛亦無疑 在佛者。佛巍巍至尊。其為無量淨行。弟子亦無疑焉。故偈云。已無所復淨。始不疑不轉。斯義如之也。

為信為喜為佛如是如來無所著正覺慧行已足為樂 生死絕向泥洹門。謂之樂也。

為世間已解 言。教化世間已畢。所度已度。無有遺餘也。

無有過是法馭法隨為師 馭止也。法隨隨法𧗪。

為教天上天下為佛最上是得信不疑為隨是法𧗪為在法無結無疑為信為喜佛說是法現可學可致 謂可致於道也。

現自更見 言。諸善惡事佛悉見。故為人見之也。

已解為慧為是所貪飢渴相近已斷 人情飢渴于六服。道𧗪者已斷之。

隨已斷 謂不隨六情也。

空無所應得 空其心。淨其內。志與𥛔違。故曰不應。不應邪也。得受不受。不受𥛔也。

愛已壞 壞盡言。愛欲已盡也。

已離已盡 離愛願盡。無三界之志。斯謂不願定。

為無為 謂欲無欲志寂。無三界想矣法鏡經曰。不以意存求於泥洹。何況有勞想哉。斯無為之云矣。

以是第二無結 一謂飢渴。二相延。比第二結為無有。無十二因緣五陰之結也。

無疑 謂結已解。即於正法無所疑也。

得法隨法𧗪 法謂四意止法。隨隨其𧗪。

為同學聚為無結無疑已有受有喜 受受道品之也。

如是受得道弟子為學聚 聚會也謂與同志尚偕三界欲學還本無之聚會也。

正受𧗪為如應受戒已立定已定慧已得解脫已成解脫慧已現已致 正受𧗪。謂受止𧗪也。如如下事相應受之。謂戒定慧解脫度知見事。𧗪者正受也。

是為佛弟子𧗪者聚為四人從𧗪四雙名為八人道𧗪 四雙八人者。謂以得應儀向應儀道。已得不還向。不還者得頻來。向頻來者得溝港。向溝港者是謂四雙。八人者也。

為世間所重所尊 謂斯八人。為世明者。所重愛敬而尊之。

為無有比可祠可事可恭為福地無過是天亦人所事 祠神以望福。莫若供養斯八聖。其福大也。

是為第三 第三者謂頻來。

已為無疑法 安般解曰。頻來在欲果中。已捨四廣倒。無餘疑結也。

隨法𧗪一切𧗪為苦 殃𥛔𧗪為苦也。

已無疑結已受已喜從愛為習 信佛言即結解。受法喜愛之無倦為習。習道習也。道得道矣。

苦亦從愛習 苦由愛欲生。不知苦之為苦者。以其習之久矣。

已無疑結已受已解已喜已愛盡是為苦盡便無疑無結已得是受便得喜已愛盡是為苦盡無疑結已解受便得喜為八種道𧗪從是受行令苦盡便不疑不疑不復結墮解得喜若本有疑不解在佛不解在法不解在𧗪者聚 本宿也。有疑在佛法僧。今悉已解。不復疑也。

若本有疑在苦在習在盡在道 宿命。或有疑意在四諦。今悉已解。

𧗪所惑所不解隨志所疑惑是如是云何是瘡為是已解本已斷樹不復住 瘡。疑惑瘡也。謂是五陰六衰三毒。經曰。六衰所向。夫受之者。劇被三百豸瘡。人但不覺之耳。一人身中。凡千八百。豸瘡謂眼。受色命身得苦。為眼罪也。六情俱爾。如是無數五陰本已解斷。譬如樹已擗地。不復住立也。

已散不復現 言五陰六衰已消散。不復現也。

從來本法不復生 五陰法。滅不復生也。

彼持𧗪戒轉摸貿為二輩一為渴愛墮二為不解避持𧗪戒轉摸貿 當以戒𧗪道。而轉意貿易天上。故言不解避也。又安般解曰。轉戒本願。當以戒求道。反求天上榮樂也。是謂轉戒矣。本願求道而違道就耶。不還之𧗪無復有之。故曰盡也。

為意向從是𧗪戒攝守從是當為得天亦天比當為天上彼字為甲玉女當為是俱相樂共居如是望如是可 可可天上玉女相樂共居也。

如是思結相見意向是為渴愛雖持𧗪戒為墮摸貿彼為不解持𧗪戒轉摸貿為何等戒𧗪者為轉貿戒轉貿為何等為意生從戒得淨從戒得解脫從戒得要為從苦樂得度 不復更罪福之苦樂。得於泥洹。

或意生從願得度是為不解持𧗪戒轉摸貿 已𧗪戒當轉上𧗪三十七品。而止戒願求望度世。故言不辭。

何因緣為不解轉摸貿意生從被服 被服比丘三法衣也。一說云為天上被服。

亦從願得度世從苦樂得却離 謂却離樂與苦也。

為從是二業被服亦願為摸何等為摸為是二戒被服願意計從是得解脫從是得要從是得過苦樂從是苦樂為得無為從是不正計法 不正計者。以邪為真也。

不從是解脫意計從是解脫不正計為是正隨是𧗪如是有 隨是上諸行。如是便有生死。

忍可意望結見 忍生死也。意。意可天榮。如是為結見。非真見也。

是從是為解 從見合望解也。

是為不解持戒轉摸貿是為二結得道弟子已捨 言。已得者為捨貿易之𧗪也。

為無有本已斷 無復戒願本也。

樹已拔不復現從後不復生是法便為已淨戒如得道戒隨𧗪不為破 已得道者。謂持戒不破缺。

不為穿 穿漏也。謂己已具足三十七品。其𧗪不漏。又安般解曰。精進在行。首尾相屬。邪念不得入其中間。謂之不漏。是之謂矣。

不為失不為悔但有增如慧者可 言為慧者所可也。

無有能奪 所謂𧗪如法。無有能奪其志。𧗪便不得定。

為得從是致定是為三縛結道弟子為已斷已墮道迹不復墮惡法必度世在七往來天上亦人中往來期畢 謂溝港七生七死。往來上天人中。如是七反。乃得應儀也。言往來生死期畢矣。

便得出苦要 出苦。出三界離諸苦。

有四相應可謂四相應一為已解相應 已解苦。言溝港已得道也。

二為已斷捨相應三為自證相應 謂不還也言苦已盡。斷之謂也。

四為增滿相應 謂應儀𧗪已具足滿。

彼道德弟子從苦為已解相應 從苦已解。為應解苦諦也。

從習為已斷捨相應從盡為自證相應 盡自證者。謂之五陰六衰十二因緣盡之證也。

從道為增滿相應彼為止觀俱隨行 謂四諦止觀一切俱行。

一處一時一意 處寂然無意也。

本來有是有意令為作四事何等為四一為苦從苦已解為苦相應二為習從習已斷捨為習相應三為盡從盡自證為盡相應四為道從道增滿令道相應何以故從苦已解相應何以故從習已斷捨相應何以故從盡已自證相應何以故從道已增滿相應 謂說四諦盡滿相應也。

為有譬喻如水中沫行 言。水負沫使度。

上至竟為有四𧗪從是岸邊。致度岸邊度就斷脈 斷水脈也。

是亦如是止觀雙俱行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 謂𧗪家以止觀二劍。斷十二因緣之脈。截流取道矣。一處者泥洹。一時一意亦然。

為成四事譬如日出上至竟為現作四事致明壞冥現色現竟 此四事以譬四諦也。義與安般同矣。

譬如船渡捨是岸邊致渡岸邊 謂菩薩作𧗪如波船師致人物於彼岸也。菩薩所度亦如是。

致物斷脈止觀亦如是雙發行 發行俱行。

為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為作四事為解苦如應相燭。為斷習如應相應。為盡自證如應解相應。為𧗪道要如應相應。何以故。為苦從更解相應。習從斷解相應。盡從苦證解相應。道行要解相應。止觀亦如是雙相連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要至竟為𧗪竟四事為苦更為習斷為盡自證為𧗪道滿。譬如然燈燭上至竟為作四事。為作明.為去冥.為現色.為却疑 却消也。言。却疑不解。火能消却之也。

止觀亦如是為作四事為識苦為斷集 已得三十七品。為知不復受之。

為盡自證為行道滿譬如然燈上至意為有四義為現明為去冥為現色為盡膏炷止觀亦如是 世之為病。唯苦與習。道之為樂。止與觀。如然膏炷至盡也。

雙隨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至竟為作四事。為識苦苦相應。為斷習習相應。為盡自證盡相應。為𧗪道滿道相應。何以故為識苦苦相應。何以故為斷習習相應。何以故為盡自證盡相應。何以故為𧗪道滿道相應。為從誰應為從止觀。何等為應。應云何持。意繫觀已意繫觀便見五陰苦。彼所意繫是為止已見五陰為苦是為觀 謂上分別四諦之成敗也。

彼所為五陰相近 謂五陰與六情相依近也可發往欲著願得相往不捨習所是已斷已盡止觀道亦如是令是道德四諦一處一時一意上至竟為令四諦相應如是道道德弟子為是法相法已應是名為見地。見道迹也。

已得道脈至道迹跓為復止觀 復重觀增𧗪止。

令是欲恚使縛為復除 為欲愛盡所跡使也得道弟子為往來受以是𧗪足已從往來便壞苦本是為薄地便已竟往來福已來得在德止。在道德止。

復增止觀令餘愛欲恚所使為畢捨欲恚未畢捨 未畢捨。為使結動。輒還入五陰冥中也。

使結令畢已畢為得道弟子便解下五結已畢何等為五一為見身是非二為解疑三為不惑不貿戒四為不望五為不恚是為五結已畢便得道弟子不復還世間彼度世不復還是世間是名為却地是為不還福已致得止不還福 却地。却諸惡地也。不還謂於彼得道。不還世間受苦身也。

復增翅止觀令為解捨上五結何等為五一為色欲二為不色欲三為癡四為憍慢五為不解已上五𧗪足為已捨五結便無所著已度世無有漏已竟從正得解脫是為畢地 言。應儀處世如虛空。故曰無所著。上五結𧗪。皆已消盡故曰解脫畢。

無所著尚有妙無為為捨畢已世間命根盡亦世間苦盡不復生苦彼以為是陰持入已盡寂然不有陰持入不相連不復發 此經上已解之。不復相連者。謂與五陰六入絕不復發者。不復發起五陰六入也。是謂寂然矣。故曰不復發也。

是名為已畢無為為已說諦相應亦說份相應 份份部四諦也。

亦說地 四[虫*真]者地。

亦說福說斷 斷諸惡也。

說罪說離說二無為為一切如是說佛已更度世畢若人欲度世當𧗪是彼何等為九次第思惟正定。為四禪亦無色正四定。亦已盡畢定。為九次第正定。彼第一禪已捨五種隨正五種已捨五種為何等為五蓋一欲愛。二瞋恚。三睡眠。四不了悔。五為疑。是為五種。上禪已捨彼愛欲蓋。為何等愛欲名為所為五樂愛著發往可求隨願發不捨使發起是名為愛欲蓋。彼瞋恚蓋為何等。為若人為發行拕[病-丙+(止/(止*止))]恚相恚非法本所使所從起是名為瞋恚蓋。彼睡瞑蓋為何等。睡為身跓為意跓為身止為意止 謂得身意止不復隨。是五蓋也。

為身癡為意癡為身重為意重為身不便為意不便為身不使為意不使是為睡瞑為何等為意相從令瞑動相動 未畢捨為使結。重相動至瞑也。

令不作事是為瞑上頭為睡後為暝是共名為睡瞑蓋 蓋由膜覆眼。令目無所見。故曰蓋也。

彼不了悔盖為何等為身不止悔為何等為所念可不可不得悔是上頭為不了後為悔是共名為不了悔蓋彼疑蓋為何等若不信佛不信法不信𧗪者聚 𧗪者聚比丘僧。

不解苦習盡道比結使 比數有結使也。比亦比次也。

亦從發是名為疑蓋亦有五疑有縣聚疑 言。郡縣多人說道不同。𧗪者意疑也。

有發教疑有道分別疑 言。有人發口教不同。故曰疑也。

有欲𧗪定疑有得道福疑如是是為說定疑是為五蓋 五蓋上已章句說之上人佛迦沙王經。亦說五蓋。一為婬妷。二為瞋怒。三為睡瞑。四為樂。五為悔疑。不止之心與此蓋同也。

蓋說為何等蓋為却對 為却一切清淨法却云何愛欲為却清淨瞋恚為却等意睡為却止暝為却精進五樂為却𧗪亦止結為却不悔疑為却慧不知本從起為却解明 不為五蓋所惑。故曰明解也。

陰持入經卷下

佛說慧印百六十三定解

當知舍利弗。如來之身為無身.無作.無起.無滅.無從有.未曾造.無合.無遊.無至.無知.無習.都清淨.無畜.無憎.無行.無止.無生.無報.無見.無間.無臭.無甞.無更.無識.無曉.無喻.無知忍.無志.無思.非意離意意平無平去意無所與.無五道五道斷要具無閨.無惱.無有.無畏.無可無不可.無業.無成.無言.無軟不現非明非冥.非滅不滅離滅已滅.為淨極淨彼淨不用.非悅非愛.非負離負已住應於無處.非逝非亡非沒.非法非無法.非土非無土.非盡無有盡捨盡無怒.離於天.離於嚮.離於說.離於思.非合非不合.非極非不極.非去非不去.非二非不樂.無彼受.無所視.無相離相不求相明安徐無著離著造信亦無二稱如為審如審如義不負人度無度除無除救無救說無說二無有等.無比等與空等.無處等.無生等.無得等.無休息離息已寂而寂滿寂散解心善行轉至要一切報斷成具甚真身明質淨無自惟無所行行解無解無應不齊.不長.不圓.不方.不讚陰不稱種不譽入不是數不致數不復生不可見不有知亦不死不世因無不因身然不趺無有居處.非終非始.非念非憂.非事非諍.非惡相.非滅度.非滅訖.非所造.非不遊。

此後一紙准品次錄無。雖非陰持入。應是別經愛者節出寄之卷末。既已彫成不忍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