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隱峯全書/卷二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 隱峯全書
卷二十一
作者:安邦俊
1864年
卷二十二

混定編錄前集

[编辑]

宣廟朝甲申乙酉

[编辑]

甲申五月二十四日。大司憲鄭澈上箚。其末曰。臣又有觸諱猥濫之說。而亦不敢隱焉。當初許篈,宋應漑,朴謹元等定罪。斷自宸衷。是非已定。今不可輕議。然投之絶塞必死之地。人情不安。若稍輕之。量移中道。則恐是盛朝仁典。定罪之翌日。臣已懼過重。將以疏列。而身致物議。未果上矣。其時承旨亦久廢不用。而不能立異之。故竝棄如主張者。然則恐爲失中。伏願殿下下詢大臣。如以臣言爲有心伸救。則臣當服欺罔之罪矣。伏願殿下少垂察焉。

傳于政院曰。都憲獻說。極駭。但此人素以剛直忠信爲名。故姑優容不責。知悉。

大司憲鄭澈避嫌啓曰。知無不言。乃人臣建節之事。臣常有勉慕企及之志。昨者。恭承毋隱之敎。感激之餘。不揆事理。輒擧罪人量移事。其輕妄猥濫之罪。有難容貸。俯伏俟誅之際。伏覩下政院之辭。惶恐踧踖。無地自容。朝家已定之罪人。大臣所不敢言。而臣乃越分犯威。偃然爲請。上以動聖心之疑。下以起群聽之駭。臣實萬死難贖。伏願聖慈亟正臣罪。以示好惡之正。

答曰。此輩壞亂朝廷之罪。在法罔赦。而予不卽擧兩觀之誅。投竄于外。使之安臥偃息。又不治其黨與。志欲囿於度內。期使革面。其暗懦不斷。宜召天譴。而卿反以是爲言。使奸邪生意。無以爲國。此予所以不得不錯愕者也。此言幸而出於卿之口。予姑優容。不幸而出於他人之口。則予必有處之之道矣。且旣已召問。使之無隱。而若譴罰隨之。則人將曰求言而反罪。卿其勿辭。安心供職。

六月初四日。副提學金宇顒辭職上疏。其略曰。殿下有堯舜之明。而群臣無寅協之美。各是己見。轉相非怨。而朝廷所以處之者。旣爲偏重。無以服人心矣。而將有主張其說。號曰國是。鴟張氣勢。排抑正類。廢天下之公議。而任一己之私見。則主聽日壅而輿情日鬱。附會者日益進。異論者日益遠。人人重足側立。而莫敢以言相牴牾。臣恐此非治世之事。而子思所謂卿大夫出言。自以爲是。而人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而近之矣。陳瓘謂章惇曰。欲平舟勢而移左置右。其偏一也。果可行乎。今之事。何以異此。殿下至仁。每戒群臣以同心和氣。各修其職事爲敎。而宰相亦有以破東西一彼此爲說者。聽其言則美。觀其行則謬。殿下豈知其布置同類。排擯異己。氣焰之盛。已不可嚮邇哉。其在朝廷。絶無蚍蜉蟻子之援。唯是孤立自信。不忍隱情於君父。及今疾篤。絶意名宦。又無希望比附之嫌。以臣不言。則是終無敢言者。而人臣匡輔之義。幾乎息矣。此臣所以長吁永歎。不憚雷霆。不虞讒間。而必以盡言於殿下者也。伏惟殿下哀憐財赦而擇其中焉。

答曰。宇顒之爲人。予知之久矣。其性固滯。言論異僻。大抵腐儒之言。不足責。姑置之。本職遞差。

十二日。大司諫辛應時上箚。其略曰。近年以來。士類構釁。積小成大。當初不過彼此意見之不合。而躁薄之輩。多側於其間。強者乘機而鴟張。弱者承風而附合。日復日日。馴致攻擊。甚至於捏虛構誣。指正爲邪。聖敎懇惻而益肆橫突。終不知自陷於小人之歸。當此之時。不有聖明斷自宸衷。則士林無稅駕之地。而朝廷何時可淸乎。竊伏惟念。聖見高明。其必以爲不見有以鎭定之計。則終無以致和之理。明辨是非。正立標準。使明者易定其志趣。迷者不失其歸宿。不分彼此。曰可則用。要見其通融正事。一以國家爲念。惕然無一毫有彼我之私。共濟太平。不亦樂乎。此實聖上愛惜人材。匡正一世之盛心。爲人臣稍有識見者。則孰不感激將順。趨自新之路。應從善之機哉。行護軍金宇顒。曩以論見之不同。自退於田里。而自上旣以銓曹佐貳處之。重以經幄近侍召之。其眷注之隆。出於尋常。而在朝諸臣。亦冀其劃卽赴命。平心而同事矣。今見其辭職上疏。主見回互。措語謬妄。盡出有影於無形之中。誠如此言。是群邪滿廷。播弄朝政。使殿下孤立於上。自陷欺罔。不知危亡之禍不日而至此也。凡在朝紳。莫不驚遑兢悚。有若身負罔極之罪。伏竢斧鑽之誅。已有日矣。恭惟聖心固已洞燭源流有所由來。而第以措事近剝床。騁辯如懸河。有以激疑端而啓禍機。雖以殿下之聰明睿智。恐不得不撓於此。試將時事。證以疏中各款而言之。遠竄三人及出補外邑者。一皆出自聖斷。在廷之臣。無一下手於其間。厥後注擬除拜。不問東西而惟其人。不欲大分黑白。要與同心協力。以副聖意之萬一。而大小臣僚。瘝官曠職。迄無報效。是則罪固有之。有何擧措。有何論議。少涉於傷人害物之事乎。此殿下之所已領悉。天日照臨。豈容有隱。所謂朝論日嚴。讒口交馳。告訐成風者。未知何所據而發也。但近日兩司玉堂之際。或出於前日見斥之中。或以循次後進之人。其間或有因公論。不得不區別者。所謂姦諂日附。所謂稍有識者。無乃指此而及之說乎。至以布置同類。排擯異己。氣焰已盛。不可嚮邇。專斥鄭澈。有如暗主在上。權奸擅柄者然。此則不難知也。澈剛介疾惡。不容人過。見忌於人。素矣。近者特蒙恩奬。至許以淸忠耿直。其爲所憚。比前益甚。而宇顒之見。爲澈益偏故也。不然。破東西一彼此。非徒上所樂聞。中外之望。專在於此。而強摭言外之意。求有過於無過之中。至斥以言美行謬。何其不近情至此極耶。而況以類相從。君子所不免。擅權植黨。人主所深惡。自古小人。未嘗不以此中人主之心。惜乎。宇顒之言。不幸近之也。且擧宇顒終始言之。以有志行。見稱於士類久矣。與李珥,成渾交契不淺。以道相許。直認爲君子。小無他意矣。及李珥厚蒙天眷。以身當國。深慮浮議之日熾。謀欲調劑。至達章奏。自此見惡於時輩。圖事揆策。動輒拂忤。旋被重刻於三司。斥之以小人。則宇顒亦嘗以朝著不和爲念。故聞之不勝憤激而慨歎焉。此出於天理人情之本然也。其後旣已誤於衆論。而以栽抑浮躁。愛惜士類。上章論之。實主於扶護儕輩。語雖糊塗。而亦不得全負珥矣。逮夫宣政殿引見之日。以當竄三人。詢及諸宰。而鄭澈只陳其情狀。不可不明辨是非之意。終以若至重處。恐傷國脈。竝達榻前。人所共聞。宇顒素不識澈。而輒以過聞自信。意謂三竄。專出於澈箚論。取決於失志怏快之人。指爲陰陷之人。且李懲,李景慄。特三司之一瑣黨。而反以攻擊之罪。專歸諸兩人。不亦冤乎。此則上章於曲護之私。至於告君。亦不以實。其見識之漸歸詿誤。至此極矣。然宇顒此論。非故爲誣飾而出於情外也。只是局量褊淺。而對面者無非其人。入耳者無非其言。浸染日深。蓄疑成阻。公蔽於私。氣積不平。其發於言辭。自不得不爾。加以都下東西之說。尙未帖息。館學儒生。亦有前疏後疏之分。街談巷論。囂雜依舊。至於加罪東人之言。飛出應牝。不遠千里。雖公平不私者聞之。未必不爲之動。矧以自信偏見。往來行言。必不能數。其不爲眩惑而蔽錮。豈不難哉。爲宇顒計。所當仰承嚴召。行不竢駕。上審聖意之所在。下專同朝之爻象。便舍直己之見。務從同寅之義。而懷疑却立。坐馳封奏。反以偏信則暗。勿滯舊見。素望於殿下。無乃自道乎。嗚呼。藉令此論實出於小人之口。則其嫁禍召亂。情狀敗露。聖明赫臨之下。固不足憂矣。是則不然。一時名流。取重於人。而所與志同而意合者。亦非一二。雄唱雌和。勢將半一國而靡然。長此不已。則竊恐朝廷無寧靜之期。而大非國家之福也。伏見殿下固滯僻異之敎。正中其病。加一針於頂門之上。而含弘大度。亦且照宥而包容之。宇顒亦一良士。將感發恩諭。參以義理。渙然氷釋。嘉與揚廷之士。惟一心而後已。豈至於固守前見。不以國家安危之念負聖明。終使士林之禍。垂百年而未已乎。臣等俱以無似。忝冒言地。亦知竝入於詆斥之中。而安敢有所芥滯於此乎。只論宇顒本無他心。而見陷於偏私。以至此耳。伏願殿下益厲乾綱。旁燭离明。執得彌堅。勿爲所移。欲使一國臣民。同歸於建極。衆賢和於朝而萬物和於野。則享祚長久。無疆唯休。未必不自今日始矣。取進止。

答曰。這論十分正是。宇顒誠箇妄言。不足責了。箚辭更當留念。

鄭汝立拜弘文修撰。承召入來。李珥未歿前。汝立尊珥至比於孔子。癸未年東人攻珥時。汝立至欲上章伸救。聞成渾陳疏卽止。倡起南儒徐台壽等。抗疏救珥。甲申年珥歿後。汝立叛附東人。東人遂崇奬吹噓。特拜是職。汝立於榻前。揚臂大言。以珥爲誤國小人。攻珥之徒。無不雀躍。及汝立與珥往復書出後。汝立遂退歸。

乙酉五月二十八日。義州牧使徐益上疏。其略曰。伏以國運欲否。士論携貳。初非大段。轉成痼疾。論議日盛。攻擊相尋。以正攻邪。猶謂不幸。況非邪乎。臣續見邸報。一二大臣。相繼在告。數三賢宰。竝見譏斥。臣長吁短歎。不覺淚下也。方期調劑。保合士類。何等無良。復啓此端乎。道路所傳。未宜上瀆。雖或失實。然亦何傷。臣伏聞鄭汝立於筵中。追攻李珥。遂及朴淳,鄭澈。不安其位。懇乞而退。其言信然乎。此事。他人猶可也。汝立不可也。汝立本李珥門下士也。身帶學士銜。入覲淸光。皆珥之力也。方三竄初定。李珥還召也。汝立在全州舍。士人求見。仍問李珥之爲人。汝立指庭中柿子曰。孔子是盡熟的柿子。栗谷是半熟的柿子。半熟者其不爲盡熟乎。栗谷眞聖人也。栗谷乃李珥道號也。又曰。邊士貞。乃天下士也。救三賢一章。當流萬世而不朽矣。又曰。李潑常以師道事李珥。及論議不一。遂生攻擊之意。專擅朝政。引進非人。釀成朝家不靖之患。潑有大罪也云云。及臣承召入京。珥則病矣。所親以汝立通于珥之書言臣。其書曰。三竄雖定。巨奸尙在。他日之憂。有甚於今日而不可救也。巨奸指柳成龍也。臣私謂曰。鄭哥氣習。未盡消磨。不勉人以文潞公之事。而反勉之以連累鍛鍊罪論己者乎。況成龍。本非攻李珥者。何敢乃爾也。前亦汝立。今亦汝立。安得於今日親賣李珥而不知恥也。師友行誼。生死異同。言論風旨。隨勢向背。而曰我讀書君子。人誰信之。必反之名矣。臣伏聞有人論李珥心事可疑也。嗚呼。此言發於誰口。君子一言一動。不忘父母。爲此言者。其無父母乎。言者謂李珥交沈義謙一事。足以疑也。李珥交義謙。果有罪也。何不於此時論之。反奔走珥之門。執弟子之禮。而始至今日。援以爲攻擊之資乎。吁。彼言者何其岌岌哉。臣常與柳成龍論李珥。成龍曰。平坦平易。乃珥所長也。所恨喜變更耳。噫。古今天下。安有平坦平易之小人乎。就行事上論之。未免有疏短云爾。則如臣尊李珥者。亦或雙手奉聽。若謂心事可疑。則擧國之人。皆以百口保之矣。朴淳,鄭澈。俱以淸名雅望。遭遇聖明。致身卿相。懷無不達。言無不從。所未及者。請還三竄一事耳。若使李珥不死。必爭之殿下而不已也。嗚呼。三臣固有罪矣。至於竄謫。則無己過乎。宋應漑之言。悉皆誕妄。人鬼皆厭。然官以諫爲名。何可以使之言而罪其言者乎。許篈以名父之子。濟詞章之才。弱冠登第。歷揚淸顯。得意多而經事少。雖有過愆。豈可深罪。甲山素號惡土。自非生長於斯者。不爲受病者少。故前後謫居者鮮有生還。靑年才子。苟先朝露。其爲聖德之累。不旣大乎。臣與篈年紀差池。升沈異路。只於稠中。一再見面。而未有御杯酒接慇懃之歡。猶恐朝暮死而不得還也。況其親愛者乎。此所以言論日起而不能止也。無非非殿下朝夕近侍之臣。而開荊棘之路。禦魑魅之鬼。臣亦知殿下不安於懷也。上年奏請使之還。大沛鴻恩。應在死囚者皆得疏放。都人皆謂三竄。亦當蒙宥矣。該司以其關係國家。不在應放之類。此法非令甲所載。何守之久而不改也。臣於此時。待罪玉堂。欲與同僚。上箚陳列。聞鄭澈首起言于相臣。達于殿下而放之。臣謂大臣欲言。玉堂不必爲也。遂停之。日久尙無消息。臣往見鄭澈而問之。則曰告于相臣。相臣未之行。當啓之矣。旋聞朴淳於闕下。發言于兩相。而不克能果。鄭澈慷慨言于臣曰。澈寧自達於筵中。第前有此請聖顏。不假必須相臣。其事方重。當與諸相更謀也。未久。臣蒙恩出補。自後事。臣實未知也。臣嘗見鄭澈論及三竄事。未嘗不停杯發歎。繼之以悲吟也。不知澈者。爭相歸罪。萬車訾謗。都萃於一鄭澈之身。爲澈之計。當復如何。嗜酒之謗。果其實病。臣聞李珥在世之時。欲達于榻前。責之以不飮也。珥適奄忽未閒也。嘻論澈嗜酒之失。一也。而所言有公私愛惡之異。不可不察也。澈之嗜酒。直白玉微瑕耳。比之於他山之色潔者。則霄壤不侔矣。李山甫,朴漸。孝悌忠信。奴隷所共知。言者以爲庸騃。今之庸騃。與古之庸騃不同矣。今以孝於父母。忠於君上。友於兄弟。信於朋友者。謂之庸騃。則臣請古之庸騃言者當之。前攻李珥之時。以安敏學,李培達。往來珥之門也。加不道之名而攻擊之。今番亦用此手段也。安,李爲人。臣實未知也。若山甫者。天賦慨然。而忠厚謹愼。乃其家法矣。季父之菡所嘗畏也。如此善士。何處得來。但有吃病。言語無章。致之人言。恐或坐。此也。臣伏願殿下深察之。臣伏見左議政盧守愼。蘊經濟之學。負喬嶽之望。身値聖明。深居廟堂。一士林和朝廷。安國家尊社稷。乃其心也。乃其職也。今乃不然。汲汲以乞免爲意。豈無所以也。守愼厚德重望。初無與於兩家。故兩家者咸願助己而取重焉。旣不得焉。兩家者皆懷不平之意。至見於辭色者有矣。爲守愼者欲兩存之。則朝著之間。攻擊不止。欲去之則渙人者出而空一國矣。欲一存而一去則然皆士類。何可以去之。不如和以保之。靜而鎭之。久則自爾定矣。及今兩家之間。浮議益成。如水之深。如火之熱。衰亡危亂之禍。咫尺在前。欲救則其力不及。欲留則非其所學。故爲此苦計。其情可悲也。臣謂盧守愼去就。國家之輕重係焉。臣伏願殿下深思之。臣伏聞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臣雖至愚。願以一得獻焉。臣聞子之不和。其父解之。爲父者遇子之不和。乃非常之變也。遇非常之變者。必以非常之道處之。子不可偏喜怒。使一欣而一戚。不可嚴罪責。使害恩而傷慈也。世有一父。遇諸子之變。愈言而愈不從。愈怒而愈不協。其父謂不可以言語威怒爲也。於是卜吉日置釀酒。鋪席堂中。命諸子而坐之。泣而告曰。汝等非我所出乎。諸子亦泣曰兪。父曰。汝等非同氣而分形者乎。諸子曰。兪。父曰。汝等旣知出於我而同氣而分形也。何故懷些小之私。傷倫敗紀。疚我心懷。亂我家道也。泣之不已。諸子感父之言。見父之淚泠泠落地。相與離席。號泣而拜曰。父乎。子等不肖。父乎止淚。唯父之命。父曰。諸子復我酌扈酒。與汝輩平。父先飮。次及諸子。盡同大酌。及其醉也。兄執弟手。弟扶兄衣。歌烏烏而止。各招其子而告之曰。吾今日人矣。微父。吾其獸而終也。其子各拜其父曰。子等各有慈親。且以爲私怨。豈不解也。今乃釋然。入而資祖父。是後其兄弟愛之如手足。樂之如琴瑟。一堂和氣藹如也。不然。兄讎其弟。弟仇其兄。兄之子攻其弟之子。弟之子攻其兄之子。將數世而不絶。終必覆其家。殆今之諸臣。方父殿下矣。殿下子諸臣而不解其不和。則臣恐爲一父之所笑也。我苟至誠。金石可通。況非金石者。安得不動臣。伏願殿下首放竄臣。使得自老於家。次召由近侍出補于外者。復置左右。慰安朴淳,鄭澈。使復其位。乃召大臣諸宰執近侍者。致于前而敎之曰。爾等君乎我。父乎我也。其不從我之言乎。爾等生一時仕一朝。則是幸而乃如是也。和顏緩辭。開懷盡誠。明之以義理之分。諭之以寅恭之美。則心之感人。速於置郵。莫不和悅感泣之不暇。向來不好心。何從更來。從前滿場喧爭。只是一笑資耳。然後奬恬抑躁。進和平公正之人。退浮妄輕薄之輩。兩家或有如前不靖者。治之不撓。則臣謂期月之間。朝廷定。士論一。雍容氣像。滿手可掬也。計不出此。而欲以威怒定之。一成一敗。而兩家子弟。世世爲敵。爲殿下子孫萬世之患也。臣在朝時。默見兩家之氣色。皆以不相容爲伏節死義之地。其中或有論議和平者。則我以此投彼也。我以彼投此也。左訾右謗。更無餘力。以此知殿下用一父之計。然後衆心可感而永世無患也。臣伏願殿下留神焉。爲國家計。不勝幸甚。且臣有感焉。請質於殿下。沈義謙之有罪無罪。臣固未之知也。殿下以義謙爲奸魁。交之者皆非也。則義謙有人臣莫大之罪矣。然無恙黃金之帶。依舊宰相之班。則若無罪矣。果有罪也。則數其惡明其罪。稱量輕重。不失其律可也。不可崇爵寵也。果無罪也。則殿下安得以奸字加之也。若謂罪則有之。以先后至親。不忍加之刑也。則臣有一說焉。刑政者。祖宗之所定也。國人所共守。罪固大焉。何敢赦之。如其罪狀。猶或可恕。則所當置之散地。無與國政。優遊聖化。不絶其祿可也。何必明誣顯說。暴揚其罪。使人不自容也。伏願殿下垂仁採納焉。

備忘記曰。觀此上疏。其說詭誕。怳惚難測。蓋予之所用賢者。李珥,成渾也。故凡攻此兩人者。必以爲邪矣。但柳成龍。亦一君子也。予以爲雖謂之當今大賢。可矣。觀其人與之語。予不覺心服之時多矣。豈有學識氣像如彼。而乃爲巨奸之理乎。何物膽大者。如是言耶。然如予昏劣無識者。何敢自是己見。至於鄭汝立之爲人。則予數次相接。觀其爲人。似是大氣者。而實不知其爲何人。雖然。汝立亦具四體。安有以禮判。指爲巨奸。忍發於其口。必無是理。然汝立有通于李珥書云云。則徐益之言。似有所據。而大抵人情紛紛。甚非美事。又觀爾上疏。有懷必達。予用嘉焉。

後日經筵。上問諸大臣曰。汝立有通珥書云。卿等或有見聞者乎。李德馨對曰。臣同里人李貴。曾以此書示臣。臣已見之矣。金弘敏又對曰。李貴嘗誦而傳之。臣亦已聞之矣。上曰。然則汝立。反覆無狀者。

六月初四日。司諫李養中,獻納鄭淑男,正言宋言愼,全慶昌等箚。其略曰。義州牧使徐益。目覩時事。敢陳疏章。其迹雖若有懷畢達。然觀其所論。無非己私所發。臣等竊念。事涉自己之私。則雖於朋友之際。小有相敬之心。不敢如是肆言之。況於君父之前。何敢乃爾。臣等請陳其挾私之情狀焉。益素與李珥,鄭澈交遊最密。追逐之綢繆。論議之相同。國人所共知。而互相推譽。致位淸顯。李山甫,朴漸。同是交厚之人。而至於朴淳。則出入附托若父兄。益之所以得意翶翔。致有今日。無非朴淳之賜也。此等人進退。益自以爲與同禍福。故身在遠地。得聞被劾置散。不勝憤恚。瀝血封章。至於爲不覺淚下。其情可知也。其於自爲酬恩報德之地。則果爲得矣。於人臣不敢爲之義則何如哉。其所指以爲鄭汝立簡中之辭。初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況巨奸二字。雖或有之。指柳成龍四字。本非汝立書中所有。而益乃托爲人言。陰濟己意一以攻名流賢宰。欲使之不得安於朝廷之上。其爲凶險慘。不可忍言。而天鑑孔昭。洞照陰計。魑魅魍魎。自不能遁。王言一下。萬物咸覩。宗社臣民之福。可勝言哉。大抵人臣立朝而事君。惟當守正行義。無黨無偏。然後上不負君父。下不負所學。而方可謂士君子矣。倘或染迹於權門。發身於戚里。則雖有重名。他何足觀。頃在明廟末年。沈義謙以椒掖至親。廣市私恩。一時名士。多出其門。迨聖上入承之初。內交通宮禁。恣行胸臆。外援結時流。務專權勢。終至於擅弄國柄。是故士類公論。莫不扼腕。而時勢不然。雖不能發言請罪。而其私相痛憤則爲如何哉。以此趨附義謙者。士論不與。故當時之托迹儒林。自以爲名流者。皆指爲戚里權奸之桃李。則其能不怒而憤之者。有幾人哉。其與義謙相交親密之。則或以義謙爲無罪。或以義謙爲善類。或以義謙爲有功於士林。曲護營救。無所不至。其言論其擧措。豈足以厭公論而服士心乎。惟此一事。轉輾相仍。此是之則彼非之。彼是之則此非之。以是而至于今日。朝廷分離。士論渙散。國是靡定。人各異心。言之至此。實可痛哭。益之於義謙。相知與否。未之知也。然其素相親愛者。皆是從遊義謙之人。則其所以救解義謙者。無異於義謙相交之人。故陰擠士類而不自憚。至欲聖上不得明言義謙之有罪。此果何心。小人在朝。使人君不得謂之奸。則將使人君束手俯聽於奸人耶。是未知也。義謙之有罪無罪。當刑不當刑。唯在聖衷之所定。益是何人。敢爲之指揮乎。且放釋三竄。召還侍從。實是朝廷大擧措。益曾居密邇之班。尙不言之。出作邊倅。乘憤痛言。觀其所言。終始譸張。眩亂人聽。要其歸則所論。不過阿其所好。而隱然營救沈義謙一事耳。其心所存。已盡敗露云云。

副提學李拭,直提學金晬,典翰白惟讓,應敎尹先覺,校理李德馨,柳根,著作兪大進等箚曰。伏以臣等伏見前牧使徐益上疏。譸張詭怪。欲濟其陰計者慘矣。而幸賴聖明洞燭情狀。綸音一下。瞻聽感激。臣等忝在帷幄。固將順之不暇。然若噤無一言。則是論思之地。無公論也。區區所懷。不敢不達。益之爲人。素無行檢。加之氣暴手滑。使其得志。未必不爲朝廷患。以此不容於淸論。而惟被朴淳,鄭澈等所推許。追隨之頻數。情意之綢繆。路人所共知。吹噓贊譽。互相營護。益旣藉此發迹。凡所與交者。視爲一體。誓同禍福。一朝聞相繼置散。遽發私憤。不以公議爲可畏。不以君父爲至嚴。詖辭險語。眩亂天聽。而假托人言。擠陷士林。欲以爲圖報私恩之地。吁亦巧矣。發人私書。古人所恥。得於流聞。尤不足徵。況敢掇拾一時語言。而筆之於章疏。放縱自恣而無所憚耶。咫尺面慢。人器不稱。則諫官之糾劾。不得不爾。益乃以一國公共之論。歸之攻擊之資。詆斥之不已。率是以言。將使有言責者。結舌苟容。而任其所誣罔耶。至如相臣去就。非益之所得議。而乃敢窺度。妄爲辭說。陽若推尊。陰肆動搖。其侮弄朝廷。而探殿下之疑信。亦甚矣。大抵十許年來。有此紛紛。無非爲一沈義謙。其締結薦引之狀。殿下亦知之熟矣。一時搢紳與義謙交密者。以爲義謙何罪。其才可用。有功於士林。其恩不可忘。號爲名流者。俱未免染迹發身之譏。則他尙何說。益之與義謙交。臣等未之聞也。然其所相親愛者。皆是趨附義謙之人。絲蘿相糾。聲勢相倚。則益之所以欲救解義謙者。豈下於淳,澈等哉。特以罪狀已彰。耳目難掩。故初若不知有罪者然。而曲爲之辭。一則曰安得以奸字加之。二則曰情若可恕。當置之散地。隱然持兩端說。以試君父之淺深。借令顓國主斷之姦。接踵而起。則人君抑將拱手見聽。而不得名其罪耶。下以杜絶言路。上以熒惑聖聽。原其設心。誠可駭也。方今是非靡定。人心不靖。怪鬼讒賊。乘間輒作。殿下雖每以鎭定爲務。而渙散乖離。殆無以收拾。至於以傾陷之說。目之和平之語。此若不已。轉輾蓋覆。則其不至於背公死黨者幾希。而守誠奉上之義廢矣。危亂之漸。實在於此。寧不寒心。

答曰。得見箚辭。深嘉峭直。此是不易之定論。予復何言。所可痛者。爲一邊臣所玩弄。其辱甚矣。夫益之爲人。予嘗見之。固疑其有麤厲之態。而觀其章疏之辭。陰謀祕計。設心險慘。一以救解同類。一以擠陷名賢。引攻擊之說。劫脅臺諫。使不敢糾劾賢邪。託死義之節。恐動君父。俾不得辨別是非。陽陳和平之策。實逞胸臆之術。一擧而有許多姦計。可謂鬼亦下矣。其布置能而措辭巧。以此觀之。此人必小人而有才者。如此之人。最爲可畏。予前日所謂險不可測。又曰。生事於朝廷可慮者。以是也。第以人主之量。不可暴其情狀。故含容而不盡之耳。今觀人意。或有一種異說者。故不得不明諭予意。使直臣無所懼耳。大抵怪說紛紛。是鎭靜者耶。醞釀者耶。玉堂爲予論思。倘有所懷。今後極言不諱。

十七日。幼學李景震上疏曰。臣乃先臣李珥之從子也。臣夙喪所恃。零丁孤苦。與老母幼弟。寄命於叔父。名雖叔侄。情實父子。常欲思報恩。髮膚無惜。況有以不近之說。加之於旣死之後。則其可恝然於中。而不爲之暴白於世乎。臣聞頃日鄭汝立於筵中。詆斥叔父珥之言。臣驚怪。私自語於心曰。天下安有是理。他人而毀之。則無足道也。至於汝立。則必無是理也。其後閱家中書札。得汝立癸未九月通于叔父珥之書。其略曰。自從者慍于群小。狼狽出關。臥不安席。食不知味。且欲披肝瀝血。極言奸人媢嫉誤國之狀。以瀆天聽。而旣而復思。則方以無狀。見棄於君父。則其義似不可強顏以言。而復有成丈爲之上章陳辨。則立雖不言。亦無所恨矣。繼聞成丈亦遭讒謗。裹足還山。焚坑之禍。迫在朝夕。忠憤自激。不可復止。方欲糾合同志。抗章北闕。旋聞聖心開悟。如日中天。魑魅之屬。將自退伏。又自隱忍而止。以今觀之。一二佞人。雖見貶逐。巨奸尙握時論。樂禍之心。囂然其未已。不幸而天不悔禍。則立恐後日之憂。將有甚於今日而不可救也。言念及此。不覺心寒。目今朋友十分可恃者甚少。區區所望於尊兄者。比前尤切。其志亦可哀矣云云。此書乃三人旣罪。叔父將還之時也。設使叔父珥。以汝立書中之說。皆以爲盡然而不以過。則叔父入朝。必不以請釋三人。陳達於榻前。而及秉銓衡。亦不以調和鎭定爲主也。今乃汝立反以不用三司。不請釋三竄。歸咎於叔父珥。至於抗顏天聽曰。李珥處事。出於文彥慱之下矣。夫調和兩間。保濟士類。叔父珥之本心也。凡所施設。聖明固已洞燭。而汝立反爲此說。眩惑於天聽。其爲心術。險且慘矣。且汝立之推尊叔父珥。不待臣而國人所共知也。叔父珥平日雖以汝立爲讀書而可取也。第憂其氣勝生事。若叔父珥以托附於我而媚悅於己者。爲植黨之計。則其時銓郞書堂之選。何不及於此人乎。且汝立之爲人。臣實未知其如何。以今觀之。前是一汝立。而以攻擊叔父珥者。皆指爲群小魑魅。後亦一汝立。而反自極力詆斥。欲爲拔身之地。其察勢輕重。以爲向背之計。吁亦巧矣。及其情狀旣露。耳目難掩。則患其無辭。反以語人曰。其後有絶交書云。而又有汝立癸未十一月之書。其略曰。竊惟吾君獨排群議。至拔尊兄於衆惡之中。使爲冢宰。任之不貳。此誠漢,唐以來所未有之盛擧也。凡在見聞。孰不感激涕零。而立之喜。有甚焉者云云。此果絶交之書乎。自此去叔父之沒。纔閱一月。豈有其間更爲通書絶交之理乎。若叔父珥再入之後。汝立有移書絶交。則此非細事。駭甚耳目。不特朋友門生知之。至於國人。亦莫不聞知。何故寥寥數月。寂無聲聞。逮前書旣發之後。乃有此說乎。此臣之所未曉也。臣聞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言者不敢妄言。殿下若欲知此說之無據。試問于左右曰。汝立絶交之言。爾等之聞。在前書未發之先乎否。則可以知此說之尤爲無謂也。凡士君子交際。非有大故。不敢輕絶。汝立寄此書之後。叔父珥少無可絶之過。汝立以何故而絶乎。然則絶交之言。誠出於巧飾。而適足以自露其奸狀而已。且汝立之不與叔父珥絶交。有一驗焉。汝立之入城。叔父旣死。成渾未退。汝立往見成渾。語及叔父。無一言及於絶交。又與成渾言。亦無規責之語。而頃於榻前。乃曰成渾服罪云云。方其時。成渾雖未蒙乞骸之恩。留在都下。而一向退去爲意。杜門養病之外。無一事干涉於時政。則成渾亦有何失而服罪於汝立乎。成渾尙在而汝立敢爲此等辭說於聖明之前。則其所以負叔父珥於九泉之朽骨。汝立之餘事。不足怪也。此人心術。路人所知。殿下天機洞照。聖智如神。此事至明。豈有不曉。而臣所以反覆詳辨。不自知止者。臣意以爲汝立之事。皆情所不忍爲。殿下亦以汝立爲誠具四體。則臣恐殿下於此不近之情狀。或未盡然也。設有人問之於汝立曰。前年所指爲群小魑魅之屬者。今日皆變爲士類君子人乎。則汝立抑將何說而繼之乎。至此而汝立之心術敗露。不能自遁其情狀也。且其書曰。披肝瀝血。以瀆天聽。又曰。糾合同志。抗章北闕。則湖南儒生之疏。卽汝立此書之志也。乃以儒生之疏。皆爲指嗾而非公論。則汝立所謂以瀆天聽。抗章北闕者。抑何意歟筵中之說。臣固未詳知。若使是說。誠出於汝立之口。則殿下可欺天日照臨於汝立之口矣。汝立將何面目。更見湖南諸儒生乎。據此一事。推其所爲。則其言窮計盡。反側詭譎之狀。呈露無餘矣。臣初聞汝立於筵中。詆斥叔父珥之言。卽欲以汝立之事。叫冤天門。庶幾有以暴白其萬一。而第以發人之書。至達於冕旒。非盛世美事。趄趑囁嚅。不敢叫呼天門。至於後來。絶交之言出。則是爲此說者。將使亡叔隱然若眞有所失者而人絶之也惟此一言雖不足以掩人耳目。而可欺之方。足以上惑天聽。此臣所以不敢終止。而仰首哀號者也。亡叔得君行道。而君臣之義未終。不幸無祿而死。已爲至痛者也。如使亡叔有可絶之過。則前日推詡之人。必將反戈而攻之。不可以強服也。至今草野之間。韋布之流。聚首而咨嗟。相目而偶語者。非爲求於旣亡之人而愈久愈激焉。則人心難誣。於斯可見。今者汝立事迹彰露。流播遠邇。在朝之臣。寧獨不聞。而或以爲尤不足徵。或以爲實無所據。汝立之前後手書。實在臣家。昭不可誣。臣雖無狀。何敢做出虛無之說。欺罔天聽。重得罪於聖明哉。臣寧發一言。以觸時諱而死。不忍含默而生。上以負殿下。下以負叔父於九泉之下也。

答曰。鄭汝立所爲。不近人情。故予初以爲或出於流言。厥後聞之。則果非虛誣。已敎以反側無狀也。且在我無可絶之道。則人雖自絶。其何傷焉。絶交與否。尤不必辨。此已上論。沈義謙啓辭。全失不錄。二十二日。大司諫崔滉啓曰。士君子立心行事。旣定於中。則終爲不撓。以直事君而已。如或隨勢炎涼。變遷向背。乘其機而激其論。以爲趨附發身之謀。則處身如此。他何足觀。其人情迹。若已敗露。則以公心奉國者。所當深惡而痛絶之可也。何乃掩護其失。以取其相助匿非之譏乎。臣於鄭汝立。雖未曾一見。亦嘗聞好讀書向善之人。及聞其簡中之辭。則其心雖自云覺今是昨非。其迹未免於隨勢變遷。朝野嗤笑。人莫不知之。諫院之箚論徐益。果爲讜直至論。汝立之簡。乃曰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則是不過欲護一汝立而欺其心也。曾何異於面謾榻前之李山甫乎。自處如是。則其何以責人非而服人心乎。朝廷之不靖。實由於斯。每有如此等事。臣嘗痛心。故今不能與同僚相容。請命遞臣職。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司諫李養中,獻納鄭淑男,正言宋言愼等啓曰。臣等伏見大司諫崔滉避嫌之辭。以臣等箚論徐益之時。其中鄭汝立簡中之辭。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之言。欲爲掩護汝立之失。以取其相助匿非之譏。至斥之以欺其心。曾何異於面謾榻前之李山甫乎。臣等文意不達。以致人疑。臣等之罪大矣。然見之者恐或亦有所未瑩也。徐益之疏有曰。所親以汝立通于珥之書。言臣曰云云。故臣等於箚中以爲其所指。以爲鄭汝立。簡中之辭。初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云者。徐益亦未親見其書。只因傳聞而爲言。故據其所言而論之耳。以益之愛護之。恐脫誤則與其書辭。互相不同。此可謂出於往來之行言乎而無據也。臣等於汝立之書。未嘗親聞其語。親見其辭。而或聞有所云云。故箚中有曰。巨奸二字雖有之。指柳成龍四字。本非書中所有之言。則非但以爲實無是書也。只政徐益構虛誣善之情狀而已。無一毫欲護汝立之意也。此則聖鑑之所洞照也。人臣事君護黨。爲第一惡事。臣等待罪言地。方以無偏黨自勖。而欲去其黨比私護之弊習。汝立雖有所失。何關於臣等。而欲掩他失。反自欺心乎。臣等反覆自省。欺心掩護之事。求之箚中。實無可疑。而顯被重斥。罪難所逃。請亟命罷斥。

答曰。鄭汝立。今之郉恕也。幺麽一小臣之事。有何大關。而豈以此不爲相容乎。崔滉之言。亦直而平正。諫院箚辭中一款措語。頗似未瑩。不至大段。然爾等當服崔滉之言。彼此洞然。須與之相容可也。退待物論。二十三日。大司憲具鳳齡等啓曰。伏見大司諫崔滉以諫院箚論徐益之時。鄭汝立之簡。以爲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則是不過欲護一汝立而欺其心也。今不可相容。引嫌而退。司諫李養中,正言宋言愼。以徐益之疏有曰。所親以汝立通于李珥之書。言臣云云。故以爲出於往來行言而無據。無一毫欲護汝立之意也。實無可疑。而顯被重斥。亦引嫌而退。以此觀之。則諫院之箚。只攻徐益構虛誣善之情狀。乃擧疏中所說而爲之辭。初不及於汝立。其書有無。不暇論也。崔滉之意。以爲汝立之書。傳播已久。而諫院諉之行言。不爲直斥。若有所容護者然。其所論不爲無見。況初不與箚論之人。豈有不相容之理乎。當此多事之時。大小之臣。所當夙夜憂慮恪勤。供職之不暇。若以微細不關之事。而輕爲進退。則國家重言責之意。安在哉。大司諫崔滉,司諫李養中,獻納鄭淑男,正言宋言愼。請命出仕。

答曰依啓

二十四日。正言全慶昌啓曰。臣伏見前日大司諫崔滉避嫌之辭。以諫院箚論徐益之時。掩護鄭汝立。歸罪於臣等。有曰相助匿非。有曰欺其心。有曰曾何異於面慢榻前之山甫乎。夫黨比私護。欺心欺君。人臣莫大之罪。是豈人之所可忍爲乎。臣聞言驚惕。悚慄不自容。犬馬之疾。累日不差。未得與同僚一時來辭。頑然無恥。亦已甚矣。但崔滉之辭語。臣等以汝立之簡。出於往來行言。實無所據。爲欺心之一大題目。則滉之意。臣實未曉。而不能不繼之以惑也。其時汝立通書珥之語。雖或有之。然皆出於東西傳播之流言。近日。李景震上疏出。然後人皆以爲果然而無疑。然則臣等箚論之時。何敢以未嘗目見之事。收拾道聽。先爲攻發。以達於君父之前乎。徐益之疏。亦曰有所親以汝立通于珥之書言臣云。則是益亦未嘗親見其本文。而指柳成龍四字。却自添入。其爲行言之無據。於此亦可見矣。況箚論之意。當在徐益。故其於立意措辭之間。所重在彼。自爾如此而已。今乃抉摘文字間數語。指以爲欺心欺君。則是誰因臣賤陋無似。故相輕之甚。一至於此。然而士君子平心信人之道。恐不當如是也。今者。國勢人心。動搖傾危。分離乖隔之端。與日俱生。而乃謂朝廷之不靖。皆由如此等事。寧不瞿然可懼乎。臣與鄭汝立未嘗一見其爲人矣。事君之道。人各有焉。臣反之於心。求之於箚。實無私曲而顯被深誚。豈有以欺心見斥者。可以爲言官者乎。勢難相容。請亟命罷臣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大司諫崔滉啓曰。螻蟻小臣。忝冒言官。敢將淺見。仰陳天聽。聖鑑包容。特恕狂妄。許以相容。臣不勝感激隕越之至。且見李養中等避嫌之辭。臣亦以爲或然。承命出仕。今見正言全慶昌避嫌之辭。有曰抉摘文字間數語。指爲欺心。士君子平心信人之道。恐不當如是等語。臣極爲驚怪。臣之初意。以爲近年朝著之不靖。實由於或多私其所親。不見其非。不斥其失。有相助匿非之事。故公論日激。當去其弊。而今反先取其相助匿非之譏。則此後雖有公論之發。人心不服。反將目之挾私矣。然則今日之不言諫院之失。適足爲後日不能行公論之資。故臣之所謂何乃掩護其失。以取其相助匿非之譏。自處如是。則其何以責人非而服人心者。正謂此也。至於鄭汝立之簡。則臣亦未嘗親見之矣。非但傳播都下。人莫不知。至如士類間。或有親見其手書者矣。亦或有汝立自言。親聞其果有簡焉者。乃在諫院陳箚之前。則臣安知其諫院之獨不聞知乎。此臣之所以直斥而啓達者也。臣之生平自欺者。一心奉公。以直事君。不干彼此。惟善是取。今乃反被不平之譏。此由臣之無狀。不能取信於人。而致此詆斥。不可靦然在職。請命罷斥。

答曰。卿非浮躁者之比。先計大體。勿與啁啾者相交。勿辭。退待物論。

司諫李養中,獻納鄭淑男,正言宋言愼等啓曰。臣等顯被重斥。忝辱名器。固知強顏出仕之爲不可。而伏承聖敎。以爲彼此洞然須與之相容。聞命感激。罔知攸措。昨日憲府之啓請出仕。臣等實未曉其意。而更瀆天聽。深有所未安。故冒昧萬死。悶默就職。物情猶以爲非。而今見正言全慶昌避嫌之辭。以爲豈有以欺心見斥者可以爲言官者乎。此雖自道其情。而實斥臣等之罪矣。何敢臣等唐突直截之意。反爲處置乎。大司諫崔滉再避之辭。則非斥臣等之意。無異前日。勢難相容。請命遞臣等之職。

答曰。諫院安有欺君之理。崔滉之言。亦不過警策時人。皆無所失。不可以不關言語間。至於不相容。勿辭。退待物論。

二十五日。大司憲具鳳齡等啓曰。正言全慶昌。以大司諫崔滉前日引避之時本院箚論掩護鄭汝立云。而指文字間數語以爲欺心。豈有欺心見斥可以爲言官者乎。以此引嫌而退。大司諫崔滉。以全慶昌避嫌之辭。有曰士君子平心信人之道。恐不當如是。致此詆斥。不可靦然在職。司諫李養中,獻納鄭淑男,正言宋言愼。或以爲全慶昌雖自道其情。實斥臣等之罪。何敢唐突反爲處置乎。或以爲冒昧而出。決不可仍據重地。處置他人。亦皆引嫌而退。以此觀之。則全慶昌引嫌之意。與李養中,宋言愼等略有差殊。崔滉與養中等。前旣就職相容。則豈有與全慶昌不可相容之理乎。況李養中,鄭淑男,宋言愼所以再避。特不過同僚處置之難耳。豈有他意於其問也哉。臺諫遞代。事體極重。豈可以此輕遞言官。以增騷擾之弊乎。請大司諫崔滉以下。竝命出仕。

答曰依啓。

大司諫崔滉啓曰。小臣無狀。受命累日。不供職務。只事避嫌。煩瀆之罪。騷擾之責。日以益甚。惶悚戰慄。罔知攸措。臣當初辭避之辭。擧論陳箚之人而泛稱同僚。旣有不察之失。及其出仕之時。又當有由啓達。而妄意以謂因憲府之啓。俱得兩出。則當與前後同僚相對洞然。共盡職事。其他微細事。亦不必更煩天聽。竟無一言而出。昨見獻納鄭淑男再避之辭。則由臣昏昧。益致騷擾。尤爲惶恐。無地自容。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

正言全慶昌啓曰。爲言官。雖以些少之事。見譏於人。其不可在職矣。況以欺慢掩護。見斥於同僚。則勢難相容。不待知者而後知也。近日。朝廷不靖。非獨崔滉悶之。臣亦憫焉。掩護私交。非獨崔滉惡之。臣亦惡之。念時憂國之誠。豈必位高者獨優。而官卑者獨淺也。滉爲一院之長官者。若以事體言之。同僚相會之後論事可否之際。所當吐出心肝。無少間隔。毋雷同毋過激。以矯時弊。以輔君德。以成今日。扶傾輔敗之功。未有不可。而乃於未出仕之前。先行以不近之說。謂不可相容。是旣以爲一院同僚。皆非其人也。如臣闒茸。亦在其中。故相輕之甚。乃至於此耳。自退黜。肖臣所當爲。更將何顏。強爲苟且之事乎。聖德如天。竝許出仕。奔走承命。禮所當然。而反覆思惟。勢難就職。請命罷免。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司諫李養中,正言宋言愼等啓曰。昨日伏承聖敎。以爲不可以不關言語間至於不相容。臣等不勝感激。更瀆天聽。極知惶恐。第以言官小有人言。不可冒處。請命遞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獻納鄭淑男啓曰。微末小臣。累瀆天聽。極爲惶恐。臣見崔滉啓辭。當初避嫌之時。不擧臣之姓名。雖曰實出於無情。見輕之譏。固不得免。已不可靦然言地。而況臣旣與李養中等相容。處置同僚。決非臣之所敢爲也。反覆思惟。勢有所難。請命遞臣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二十六日。大司諫崔滉啓曰。臣見李養中等避嫌之辭。旣與之相容。及見全慶昌避嫌之辭。則疑惑臣心。目之不平。後日雖得相對。難以口舌破却慶昌之惑。決不可相容。而臣若多費辭說。與之爭辨。則是因明已失。反攻其人。殊非臺諫自避之道。故只據前此啓。詳陳啓辭之情而已。極知苟且。隱忍就職者。所重相容故也。全慶昌再避之辭。以臣爲相輕之甚。且有詆斥之言。臣當初避嫌之辭。但論其事。非爲輕此人而然也。至於李養中,鄭淑男,宋言愼等。亦皆累避。由臣無狀。致此騷擾。不勝震懼之至。請命罷臣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大司憲具鳳齡等全數避嫌啓曰。臣等俱以無狀。待罪風憲重地。適値諫院全數引避之時。竊念當初引避之由。不過文字間微瑣不關。故啓請出仕矣。伏覩司諫李養中,正言宋言愼再避之辭。不惟不肯就職。而至以臣等有苟且之失。豈可靦然冒處。更爲處置乎。請命竝遞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玉堂箚子大槩。大司憲以下獻納。竝命出仕。大司諫以下。竝命遞差事。

答曰依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