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雩沙集/附錄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 雩沙集
附錄卷之一
作者:李世白
1741年
附錄卷二

世系圖

[编辑]

系出龍駒縣。屬廣州。至我太祖朝。隷京畿。太宗朝。合處仁縣。改名龍仁。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吉卷 憲貞 孝恭 鉉侯 光輔
太師 元尹 左㒒射 左㒒射 尙求奉御 衡尉寺丞 奉御同正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晋文 仁澤 唐漢 惟精 光時 中仁
直長同正 丞同正 戶部令史 工部郞中 誾門抵侯 同知密直 駒城府院君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世
士渭 伯持 守綱 行儉 宗蘅
開城留後 江原觀察使 利川府使 全羅兵使 持平 成均生貟
二十一世 二十二世 二十三世 二十四世 二十五世
藎忠 啓仁 士慶 後淵
兵曺正郞 成均生貟 大司諫 後天刑曺叅議牧使公生親
二十六世 二十七世 二十八世 二十九世 三十世
挺岳 世白 宜顯 普文
坡州牧使 左議政

年譜

[编辑]

大明毅宗皇帝崇禎八年本朝仁祖大王十三年乙亥八月初三日丑時。府君生于漢京中部寬仁坊大寺洞之第。卽故延興府院君金公遺第。妣金夫人外氏也。

九年丙子府君二歲春。隨先考議政公。寓居原州。時國家有虜釁。議政公挈家移寓於原州安昌里。卽金夫人外王母所居村也。十二月。胡變起。又隨往眞寶以避兵。寓居本縣邑內村舍。

十年丁丑。府君三歲○自在孩提。已絶異凡兒。

十一年戊寅。府君四歲隨議政公移寓於陰竹。寓居邑內農舍。是歲患痘疫。幾危僅甦。

十二年己卯府君五歲

十三年庚辰。府君六歲隨議政公轉寓驪州。寓居邑內村舍。

十四年辛巳府君七歲

十五年壬午府君八歲

十六年癸未。府君九歲隨議政公還京師。受學於季舅文谷公。

十七年甲申府君十歲

十八年乙酉。府君十一歲○諸兒或因忤意。至相鬪歐。府君獨不動色辭。兀然背坐。讀書不輟。若有可觀文字。必傳謄諷誦。飮食言動。從容凝重。綽有大人氣象。長老莫不奇愛之。

十九年丙戌。府君十二歲請業于童土尹公舜擧。尹公博學善訓誨。童丱之遊其門者甚多。而府君聰悟絶倫。諸兒皆莫及。尹公特愛重之。期以遠到。祖考參判公亦曰。大吾門者必此兒也。外曾王考淸陰金文正公字之。議政公欲改定府君名。請于文正公。公曰。此名自好。何必改也。仍命以表德。常加奬勵。

二十年丁亥。府君十三歲隨往外王考金公通津縣任所。多與文谷公同處。相磨礱刻勵不懈。學業大進。

二十一年戊子府君十四歲

二十二年己丑。府君十五歲隨王考參判公。往留抱川雙谷墓廬。時王考與季留守公廬墓。府君受學課讀。

本朝孝宗大王元年庚寅府君十六歲五月。冠。○聘夫人迎日鄭氏。高陽郡守贈左贊成諱昌徵之女。右議政忠貞公諱維城之孫。忠貞公知府君有遠器。每曰。李君廊廟具也。何可以年少易之。在甥館。至令傳示籌司文牒。府君辭以非所與聞。公曰。是君他日事。宜預有籌度。其期待之重如此。文正公常謂府君曰。汝大舅不易得之人。汝宜師法。府君奉承詔戒。甚相親嚮。贊成公亦深倚重。每事必諮訪。外王考同知金公亦以公輔期之。

二年辛卯府君十七歲

三年壬辰府君十八歲四月。女生。後歸贈參判權尙明。

四年癸巳府君十九歲春。隨往議政公稷山縣任所。○冬。隨往議政公藍浦謫所。時安興水卒闕防。▦將棄疾於諸邑。爲自脫地。議政公同諸邑宰譴謫。

五年甲午府君二十歲

六年乙未府君二十一歲

七年丙申府君二十二歲冬。隨往議政公牙山縣任所。○十二月。女生。後歸通德郞洪德普。

八年丁酉府君二十三歲八月。中進士試。以終憶吾鄕八節▦詩。居三等三十五人。蔡湖洲裕後以太學士主試。適以病。數日不參考。府君試卷。爲諸試官所塗乙。蔡公特加賞識。盡洗朱抹。拔置選中。所製詩▦爲士子輩傳誦。

九年戊戌府君二十四歲

十年己亥府君二十五歲

顯宗大王元年庚子府君二十六歲

二年辛丑府君二十七歲

三年壬寅府君二十八歲三月。女生。後歸學生尹漙。

四年癸卯府君二十九歲

五年甲辰府君三十歲秋。往省議政公于金化縣任所。是後常常往來。

六年乙巳。府君三十一歲參泮宮通讀。時同春先生爲祭酒。會諸生爲通讀之坐。講諭經義。府君連參是會。質疑問業。多所發明。先生甚加期勉。前後書札。備見傾倒許與之意。○府君雅負土望。自升上舍。屢掌太學議。凡係從祀留賢辨禮等事。輒偕諸生疏請。亦多手自製寫。詞筆俱美。多士莫不嘖嘖稱歎。往棲平康戲靈山讀書。府君省覲義政公。仍過平康縣伯舅谷雲公任所。與谷雲公往棲縣境戲靈山之深寂菴。讀昌黎文。府君常言菴在萬山中。人跡斷絶。一塵不到。平生淸淨之味。無如此時云。晩年寄谷雲公詩。有依然三十年前事夢入禪窗雪夜燈之句。

七年丙午府君三十二歲九月。拜義禁府都事。時朴公長遠長銓。以爲金吾初仕。不可不極擇。遂就泮宮齋任望記擬除之。金公佐明,洪公重普前後爲判金吾。皆服府君器度。事無大小。必招邀問議。他僚莫敢望焉。

八年丁未府君三十三歲四月。扈駕往溫陽郡之溫泉。顯廟有疾。爲浴溫泉。連歲行幸。

九年戊申府君三十四歲三月。陞拜義盈庫主簿。時有甄拔人才之擧。洪公重普以府君應薦。超陞六品。拜是職。四月。拜戶曹佐郞。金公佐明時爲判書。辟之。其後閔公鼎重繼判是曹。尤加知奬。常曰。李郞異日必坐吾座。待遇之禮。絶異於諸郞屬。

十年己酉府君三十五歲四月。扈駕溫泉。○五月。子宜顯生。○承朝令。捧稅於泰安郡。時朝家將變通漕轉。設安民倉於泰安郡。差送地部郞。府君膺選而往。區畫裁處。悉中肯綮。是時議政公出守瑞山郡。事竣。往覲留侍而歸。七月。拜牙山縣監。縣故議政公留惠地。府君因其跡爲治。一以約己裕民爲主。縣距議政公任所僅百餘里。源源覲省。人皆艶稱。

十一年庚戌府君三十六歲

十二年辛亥。府君三十七歲○時歲大歉。府君殫心賙恤。闔境賴以全活。民人莫不感頌。

七月。女生。後歸觀察使金希魯。

十三年壬子府君三十八歲

十四年癸丑府君三十九歲

十五年甲寅府君四十歲夏。秩滿遞歸。○往省議政公于延安府任所。議政公聞新貴用事。意不樂棄歸。府君仍留勘過文書。陪侍還京。

肅宗大王元年乙卯府君四十一歲正月。拜洪川縣監。時朝局大變。府君構兩忘軒。作記以道忘世意。而治條井井。簡而不煩。化理流播。民皆愛戴。十月。登文科。時群小益肆。內舅退憂,文谷公相繼竄謫。府君低佪吏隱。殊無意應擧。以親命強赴。金公錫胄以太學士主試。府君以擬皇明禮部尙書馮琦請勿中改盡停礦稅之命。致令聖德已光而復晦表得中。表辭典贍。人皆傳誦。府君年已向衰。蹭蹬縣邑間。人莫不稱屈。及是始大闡。士論翕然賀得人。殿試居乙科第五人。

二年丙辰府君四十二歲冬。罷。是時鑴穆輩當國。其徒入太學。追削丙午辨禮時疏儒名登仕籍者。以有官得免人多因仍在職。府君獨卽日投紱歸。方伯啓罷之。邑人樹石以表去思。旣還。見世道否塞。不樂城市。慨然有長往之志。

三年丁巳府君四十三歲九月。往留春川庄舍。議政公有棲遁意。買田昭陽江上。府君亦有盡室捲入之計。往留此中庄舍。逾月始歸。自號栗里道人。蓋以村有栗里之稱。故托意於淵明之歸去也。遊淸平山。淸陰先生嘗遊是山有錄。府君於是行。盡探奇勝。篇什甚富。訪谷雲之勝。谷雲公卜居春川之史呑。自號谷雲。蓋取方音之近也。幽夐淸絶。甲於東峽。府君爲訪其勝。信宿而歸。十月。除文兼宣傳官。是時奸壬滿朝。以府君曾參館學辨禮疏。枳塞仕路。金公錫胄長西銓。爲除文兼。府君不就。時李大諫稽,趙校理根俱在近。詩酒相邀。團欒甚驩。十二月。丁金夫人憂。

四年戊午府君四十四歲十一月。丁議政公憂。府君自居前喪。哀毀踰制。及是愈益柴綴。而猶率禮罔愆。饋奠之暇。手寫禮記。早夜課讀。要以體之身心。不徒爲口耳之資也。

五年己未府君四十五歲春。往長鬐。乞銘于尤菴先生。時尤菴栫棘於長鬐。府君介文谷書謁銘。尤菴爲之發揮甚至。府君後按海西。刻石以竪墓前。

六年庚申府君四十六歲

七年辛酉府君四十七歲三月。服闋。喪制當闋於正月。而値仁敬王妃喪。今始外除。拜兵曹佐郞。旋移司憲府持平。時朝廷更化未久。新進士流競出角圭以自標高。府君不激不隨。論事務存大體。而最嚴於討罪。右議政李尙眞請放閔煕則爭論不可。司諫趙持謙,獻納朴泰遜伸救吳始壽則輒駁遞之。遞拜兵曹佐郞。旋移司諫院正言。以旱災延訪諸臣。府君陳恢公道革民弊等事。且言求言而不用。只歸空言。宜加意體行。又論睦來善,金德遠之罪。退與同僚繳爭給牒收敍之命。不允。遞拜兵曹正郞。又移正言。兼春秋館記事官。顯廟實錄。爲奸黨所誣亂。方設廳改修。府君膺選爲都廳郞。例兼春秋。九月。遞授持平。選入弘文館。拜修撰。○十月。拜持平。遞而復拜

八年壬戌府君四十八歲正月。拜副校理。移持平。又移副修撰。時掌令申懹言事忤旨。特補鏡城判官。朝著因此不靖。府君請收還。又論掌令權斗紀,李三錫規避之失。並劾遞之。入侍夜對。論李袤,權大載減等量移之非。是夜命賜酒饌。敎曰。君臣之間。有同家人父子。雖或失儀。不必爲過。須盡量以飮。上又累次勸爵。不覺霑醉而出。疏陳祖宗朝頻賜夜對。先正臣李珥亦於筵席力請。蓋以從容靜專。有加於朝晝接應之時也。若至沈醉。甚乖本意。自今不必賜酒。使之專意講論。上納之。三月。陞拜副校理。時旱餘得雨。上命近密諸臣。賦喜雨詩。府君爲之魁。拜文豹之賜。上命玉堂摹進農家十二月圖。府君遂與同僚上箚。以豳風無逸之意勉戒深切。上嘉納。又賜豹皮。八月。遞拜成均館直講。十月。還校理。尤菴宋文正公被召造朝。尋因承旨李玄錫之游辭陰擠。引罪徑歸。府君請對極陳盡誠召致之意。又言玄錫不可不行遣以伸公議。入侍講筵。推演文議。進說曰。聖人之道。親親爲本。堯典亦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帝王爲治。無逾於此。又曰。書云愼終于始。詩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凡人作事。必要其有始終。聖明之所當體念也。又曰。人君雖在深宮幽獨之地。每存敬畏之念。常如對越神明。則福祿長久。以及子孫矣。又曰。爲國之道。必須先立紀綱。紀綱若立。四方取則。臣工率職。而民以安佚。蓋民之勞逸。惟在於上。故周公作無逸。亦以民事爲先矣。又曰。人才國之楨榦。不可不廣加搜訪。漢時擧人之法甚好。故能致四百年治安矣。古語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若至誠求之。列于庶位。其有補台道。豈淺鮮哉。講詩板章。進曰。凡讀書非但口讀而已。必思所以服行。乃爲有益。今日所講之章。敬天安民。用賢得人之道。皆具焉。尤當留意毋忽也。玉堂諸學士例厭禁直。相持不肯替。府君未嘗強避。前後入侍最多。音韻揚亮。講說精明。上傾聽而開納焉。一日講心經。尤菴亦同入。白上曰。李某是金尙憲之外曾孫。學有淵源。使之從容陳說好矣。上可之。

九年癸亥府君四十九歲元日。與同僚上箚陳戒。略曰。伏見聖上卽阼以來。行誼未過。德澤有加。以聰明有爲之資。當積弱極衰之餘。祖宗之期待於殿下。臣民之想望於此時者。當復如何。況今新元履端之月。天運已周而人事變始。正宜體天之道。觀時之義。裁成輔相。革舊圖新之時也。此臣等之尤所以拭目延頸。思見聖化之日新又新者也。誠願殿下上念先王付畀之重。下察邦國危亡之象。奮發大志。克修實德。典學則益懋時敏之功而有純亦不已之效。從諫則益恢虛受之量而有嘉言罔伏之休。待賢之禮。毋事虛文。而要令誠意相孚。彙征有吉。卹民之政。不替終始。而必使大信先立。實惠下究。至於紀綱之不振。則先以公平正大之心。照臨於上。而策勵群工。一洗委靡之習。侈風之難革。則始自宮禁責近之地。躬率以儉。而丕變濫僞。以致風草之化。推此以往。刑賞之或差。用舍之或舛。命令之發。是非之卞。亦無不事事而新之。念念而新之。終至於與天而合其德焉。如是則災可爲祥。禍可爲福。人心自固。國勢自尊。至誠所感。將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抑臣等於此復有感焉。自古聖賢之君。其所以開王業成至治者。莫不孜孜矻矻。惟日不足。如大禹之惜寸陰。文王之日中不遑。周公之坐以待朝是已。至若秦穆公,漢昭烈。不過成富強圖伯功之君也。而亦且憂日月之逾邁。悲功業之不建。或至於慨然流涕。至今使人有感激興起之意。此所以定治樹功。垂名於後世者也。殿下臨御出治。天星已十周矣。而荏苒時月。治未食效。因循苟度。以至今日。殿下苟以前所稱三聖二君者之志爲志。則十年之間。豈無可爲之時。而世道之降。如水益下。天時人事。至於此極。此又臣等不能無怨明主之意也。上答曰。縷縷戒誨。罔非憂愛切至之論。深用嘉尙。可不置諸左右。加意體念焉。副校理黃玧,博士李頤命同參。時尤菴懇請休致。上詢于大臣。將許之。三司請對爭論。府君進曰。臣於日者。已陳於前席矣。聖上以至誠招此大老。幸得造朝。朝野忻忭如有所恃。今若許其休退。國事可悶。輿情咸缺。決不可輕許矣。上遂不允其辭。尤菴請罷內需司。上不從。府君陳卽今國事無下手處。雖有宣諭之擧。不過爲空言。何可以此收拾人心乎。卽今實惠。惟在此一着。大老之言。實非偶然。宜賜夬從。上縷縷下敎而終不許。二月。受暗行御史之命。廉察湖西。閱三朔始還。察視吏治能否。兼採民間疾苦。條奏甚詳悉。事多施行。湖民大蘇。論者數近來善於廉問者。以府君爲首。三月。陞通政大夫。旋還收。實錄成。以勞陞通政。該曹以職未準陳稟。特命加資。諫官爭之。敎以積勤勩宜賞。久後始有準職命。拜吏曹佐郞。兼中學敎授,漢學敎授,校書館校理。是時年少輩自作一黨。排斥尤菴,文谷。方欲大樹黨羽。氣勢甚盛。府君遏匪人之銓薦。又塞最不靖者。臺望公議恃賴。閏六月。陞拜掌樂院正。移執義。遞拜掌樂正。○七月。拜應敎。擢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轉右副承旨。○八月。陞拜左副承旨。○九月。陞拜右承旨。○十月。遞拜參知。

十年甲子府君五十歲正月。拜同副承旨。○二月。拜守黃海道觀察使。

十一年乙丑府君五十一歲三月。任滿。西敍僉知中樞府事。俄命仍任。府君雅負才猷。按藩經年。裁決得宜。蠲除宿瘼。嚴愼考績。一道誦慕。咸以爲百年來所未有。相臣使燕還。白民情惜去狀。上特命仍任。十月辭遞。例付僉知。○十一月。特陞嘉善大夫工曹參判。憲府例請收還。不允。李公畬疏言某之器局允合恩擢云。以廟堂薦。拜平安道觀察使。府君方須代未還。會有北査前伯被拿。遂命便道急赴。

十二年丙寅府君五十二歲九月。遞授同知中樞。俄拜行大司諫。前冬遞海藩後。卽擬大司成。未擬諫長。直通國子。尤稱高選。至是始拜諫長。因屢易新代遞職五朔始還。府君自海移節。益明習西事。疏滯振弊。加恢前規。民爲之繪像。並享於李公元翼祠。

十三年丁卯府君五十三歲二月。兼同知義禁府事。○三月。拜兵曹參判。又拜行都承旨。陳平壤是西關劇府。而風土不佳。人不能耐久。宜縮其瓜限。以責成效。又請設科關西。以慰悅人心。收拾人才。並從之。六月。遞拜刑曹參判大司諫。○七月。拜大司憲。○八月。以廟堂薦。拜廣州府留守。兼守禦使。

十四年戊辰。府君五十四歲再差燕价。俱未赴。前以久任責成。廟堂請仍。後因坐罷未赴。拜都承旨。以在外遞。

十五年己巳府君五十五歲正月。拜兵曹參判兼同知義禁。俱以在外遞。拜都承旨。○二月。特命罷職。是時群兇入左腹。上首命削黜尤菴。府君欲繳還。方草啓。上揣知之。並罷諸承旨職。四月。哭季舅文谷公。退憂,文谷二公。俱被遠謫。文谷終受後命。已而宮關倫紀之變。尤翁竹樹之禍。相繼而起。府君悲傷感疾。經年而始蘇。五月。出寓高陽元堂村舍。

十六年庚午府君五十六歲二月。移居廣州之楮島村。取韓復齋宗愈詩語。及祭壇在近。名以雩沙精舍。仍自號。再罷職。閔宗道摘關西微事。請罷。夏杪。兩罷俱敍。

十七年辛未府君五十七歲

十八年壬申府君五十八歲

十九年癸酉。府君五十九歲構北溪精舍於楊州先墓下。府君雖姑寓跡湖上。而雅意實在於畢命松▦。故又構舍於此。農巖,遂菴俱作記。

二十年甲戌府君六十歲四月。拜都承旨。兼世子左副賓客。是時凶徒起大獄。以階上浸。上覺之。卽命竄黜。收召舊臣。府君首入近密。又以廟堂薦。擬戶刑兵▦守禦使。俱未拜。兼濟用監備邊司提調。○擢拜資憲大夫漢城府判尹。兼宣惠廳司僕寺提調。○五月。兼知義禁。上旣逬黜兇黨。而黯,希載謀害坤聖之情節。次弟綻發。首相南九萬謂黯是大臣。不可施刑。希載乃春宮近屬。尤不可輕議。當用周禮八議之法。危言䝱持。極其眩幻。府君進曰。希載以春宮至親。乃有謀害國母之罪。不可不誅。況以希載之故。並與黯罪而終不得究覈。寧有是理。判義禁申公汝哲亦以法持之。上重違大臣之言。遂不聽。六月罷職。始上意欲復壺位。而處分猶欠明白。初命廢妃入處闕內別堂。繼有國舅復爵之命。而無復位一節。最後下天無二日之敎。而命張氏還授禧嬪舊爵。時府君方在喉司。農巖金公以爲正始之道最重。今復位復爵。與張氏廢黜先後。一切倒錯。政院宜有陳白。翌朝。府君詣闕。以此言于同僚。承旨朴▦▦等曰。吾等之見亦然。已作啓草矣。見其草。有待大臣入來會議擧行之語。府君曰。此語與吾本意異。且陳啓不如筵白。容俟更商如何。是日開政。府君以該房詣政廳。承旨送言曰。外議以爲不容遲緩。今方淨書入啓矣。仍請承傳色。已無及矣。府君乃陳疏暴本意之不如此。疑者乃解。適一二卿宰爲邪議所撓。至欲疏請姑寢。因士論之大駭。不敢上。至是朴左相世采承召人朝。首請卿宰政院並加責罰。府君遂不免掍被譴罰。農巖雅知最初曲折。深以府君之混被爲慨。前此首相亦深斥政院。蓋政院啓辭中有壺位陞黜語。執此以爲禧嬪乃降也非黜也。今日臣子當以降號爲戚。不當欣其復位。而乃敢妄下黜字。非所宜言。及後始復。鳳徵輩藉此至發凶疏之謀。李公畬歎左相原初置而不辨。只論此事爲失輕重之分。遂庵權文純公辛巳後語人曰。當初少輩雖不知此爺心事。而到今樹立光明煒燁之後。猶欲提起前事。強覓疵病。則直是不知量之甚者云。八月。拜知中樞。兼司僕提調。左相又陳白收敍。有是命。九月。兼知義禁。拜工曹判書。又兼備局惠廳。○十月。子宜顯登第。○十一月。拜議政府右參贊。○十二月。差遠接使西下。還又伴送于境上。府君前所陳關西設科事。未及擧行。爲兇黨所格。至是府君申請得旨。廟堂請令府君仍留掌試。蓋忌府君在朝也。府君遂詢問疾苦。蠲恤從宜。以本道連歲飢荒。請于朝移紿惠廳穀萬餘石助賑。及是復命。又疏陳一路弊瘼。條奏甚詳。事下廟堂。多見施行。

二十一年乙亥府君六十一歲二月。兼濟用提調。○陞拜左參贊。兼司宰監提調。○四月。兼同知經筵事,承文院提調。時關西營屯。爲張氏房所橫占。入侍諸臣皆不敢明言。府君力陳爲民許置之屯。不可折入宮家。上命還屬本營。庚戌。寫進世子冠禮敎書。膺賜馬之命。○五月。拜禮曹判書。以早災宥己巳兇黨。權大運,鄭維岳亦與焉。臺諫爭論。久不從。府君陳順人心然後天意可格。輕釋重罪。非所以應天。宜從臺議。以答輿情。上卽允維岳之啓。人快之。講大學行義武后事。府君進曰。武后罪惡極矣。然此不特女子爲然。小人之未得志也。亦必曲爲恭謹。要結君心。及勢威隆赫。乃敢恣行兇臆。無所忌憚。此尤加意省察處也。蓋憂在宵小漸橫。微指朝廷。以寓諷戒。上亦爲之傾聽。因旱議赦己巳兇黨。府君執不可。又不赴會議。時輩念恨。至有疏斥者。府君不自安請急。不許。七月。拜右參贊。兼知義禁。○八月。兼五衛都摠府都摠管。○九月。拜禮曹判書。先是希載父稱以國舅。官爲立碑。其文有配殿下位坤極語。而尙今仍豎。人皆駭痛而莫敢言。臺臣晩有論者。禮官又置不覆奏。府君始請踣之。國人稱快。十一月。差節使赴燕。在途拜知中樞。

二十二年丙子府君六十二歲三月復命。拜禮曹判書。○四月。兼都摠管。○七月。兼知義禁知經筵。○八月。拜左參贊,行大司憲。又拜左參贊。○九月。以廟堂薦。擢拜崇政大夫兼判義禁。○以廟堂薦。拜行戶曹判書。○十月。兼司僕提調。應敎李鼎命請遵明制。行王妃世子嬪廟見之禮。大臣柳尙運等難之。府君以爲當行。議甚確。上從之。遂成定制。

二十三年丁丑。府君六十三歲兼司譯院提調。館學儒生面斥大司成吳道一曾爲邑宰。奉行兩賢黜享事。大臣右道一。請竄儒生。府君言不可罪。上爲寢其命。嘗入侍。縷縷陳崇節儉之意。上納之。廟議以西土荐饑。乞糶於燕。府君爭之不得。竟致嫚書之辱。十月。以廟堂薦。拜行吏曹判書。府君旣秉銓。慨然以激揚爲任。以朴泰淳,李師尙最媚事權要。塞其淸望。校理柳鳳瑞素有宿憾。誣斥非常。上卽黜補鳳瑞,師尙於邊邑。慰諭府君備至。府君力辭。期於必遞。

二十四年戊寅府君六十四歲七月。特拜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議政。府君屢辭銓。上勉諭愈懇。不獲已出仕。心常鬱悒。又數祈免。上批卿之勞苦。汔可畢矣。會鼎席一空。御筆特授府君相職。吳道一疏論新卜事。比之斜封。上亟黜道一。敦迫府君益至。府君感激應命。府君爲相。務持重不喜變更。又務實惠。不爲喣沫之私。入奏出箚。一以匡君澤民爲主。而於講學正心節財用守法令。尤拳拳焉。上將謁健元徽崇三陵。大臣請崇陵則遣官攝祭。崇陵顯宗寢園也。府君以爲他陵可攝而崇陵則不可。上稱其得宜。狡倭請行六成新銀。僚相輕許。府君力言不可。竟不從。至今爲弊。臺諫以擧子闌入。請罷監試。府君獻議曰。此其罪在試官。宜遵祖宗令中。罪試官而勿罷場。從之。其後進士洪重疇倩書試卷。則府君以爲不可置。沈埈,崔守慶違格中第。則府君以爲不可存。蓋府君以科試至重故。一主於法而未嘗或撓也。時有魯山,愼妃復位議。而立異者昧大義。否則無斟量。上用府君言。魯山則復位。愼妃則立祠奉主。封植墳塋。蓋府君所獻議。懇惻明正。一以義理裁之。而又自有深憂遠慮。農巖金公甚稱服焉。及都監官奉審陵所。府君曰。二百年始有此擧。宜遣大臣。以尊事體。上可之。疫癘大起。又有火災。府君陳恐懼修省之道。且請躬節儉立紀綱。推誠任下。以答天譴。

二十五年己卯府君六十五歲五月。駁論左相崔錫鼎變法議。錫鼎欲悉就祖宗法制而更張之。上冊子論說紛然。大要改官名。均田賦。革軍門。臺諫勿避嫌。參下官疏滯。明經科改規等事也。府君以爲此時變通。不可輕議。仍逐條言其弊。且曰。均田則待年。軍額則搜括。各衙門諸宮家良丁。以漸充定。明經則試官以文義定高下。其亦可也。甲戌以後。當國者專以小惠悅民。民習大變。府君常慨然。至是白上曰。退捧蠲減。一時特恩。而小民希冀。守令姑息。積成逋欠。宜責守令俾改弊習。上深以爲然。臺官李肇因事侵府君。上下嚴旨遞職。領相柳尙運於朝班。非斥他臺以護肇。上切責尙運。罷其職。府君箚陳非待大臣之道。上不從。閏七月。以莊陵修改事往寧越。莊陵新封。遽有中拆之變。府君承命改封。是行。與遂庵權公聯枕穩話。

二十六年庚辰府君六十六歲正月。陞拜左議政。兼世子傅。時爲玉堂新錄。大提學吳道一不圈府君子宜顯。俾落二點。旋請盡抄落二點者。蓋預料其黨數人必落二點。故以是爲䝱持同錄之計。其黨同參會圈者並起力請。而府君正色不許。時有奸細輩竊科之獄。而試官用情事。又發於推問之際。獄官寢之。在囚者及於私書。言遂播。獄官權是經,尹以道等。私問參坐郞僚。則皆以爲得聞。是經等陳疏自明。請與郞僚同下吏辨覈。而臺官柳重茂請先覈飛書出處。蓋故目以飛書。欲勿問以脫出試官也。府君箚論曰。郞官旣曰得聞。是經請與對辨則是郞官所聞。爲私書根本。今欲舍根本而先枝葉。果何意也。上遂命先問郞官。事果綻露。李師尙,韓配夏輩又群起沮撓。上始大覺悟。諭以幾陷術中。削黜重茂,師尙等。臺官李大成疏論科獄疏緩。請遣內侍摘奸。府君駁曰。君上不信臣僚。令宦豎伺察。則臺諫宜爭之。今反以是導之。廷臣不可信而宦豎獨可信歟。上亦斥其無據。十二月。與僚相箚請勉出銓長。時李公畬爲銓長。朝喜得人。而以有先戒。力辭不就。府君與右相申公琓箚陳晉卞壺事。請引義勉出。上卽賜開納。李公遂應命。

二十七年辛巳府君六十七歲二月。論商譯輕侮朝廷之罪。先是司譯院以釜山僉使拿入訓別譯官爲非請罪。府君疑之。請問曲折於本道。始得譯輩弄奸狀。乃請罪譯輩。許僉使得體。自此奸細輩一倍畏憚。不敢爲生事朝廷之計。五月。請勿親臨義禁府。上以旱甚。欲依漢故事。親詣獄錄囚。府君諫曰。漢帝詣獄。未必親入獄中。擧措不可輕也。上不從。八月。以北路試官事陳所懷。試官徐宗泰引疾不赴。代者輒辭。府君請還差宗泰。以存國體。從之。仁顯王后昇遐。差摠護使。逆宗杭將書梓宮上字。府君斥去之。杭退曰。吾其死矣。俄而蠱呪事發。上震怒親鞫。宮婢皆服。首相崔錫鼎三箚請無竟其事。上譴責甚嚴。時人心危疑。中外汹汹。府君不動聲色。按治如法。上亦倚以爲重。希載誅。杭賜死。黯之子。追施逆律。蓋多府君之協贊。而亦能平停其間。一以寧失不經爲主。方諸臣競爲全恩之請也。或勸府君一陳而怵之以禍福。府君毅然曰。人臣事君。惟有一義字。死生何足計也。農巖金公歎其氣節磊落勁確。非末世人所及。今日士林宗主。當推公爲稱首云。十一月。兼扈衛大將訓鍊都監都提調。○十二月。兼司譯院都提調。

二十八年壬午府君六十八歲八月。被忠州人崔世鎰疏斥。待命金吾門外。上謁聖取士。而府君爲命官。榜中多知名士。陰邪之徒族鄕人崔世鎰者投疏言諸試官用情。結之曰。主上孤立。權勢下移。府君走伏金吾。上慰諭還家。命刑官推治世鎰。得其受嗾狀。編配之。九月。差中宮殿嘉禮時正使。

二十九年癸未府君六十九歲正月。箚陳所懷。府君自冬初微示憊。十二月而谻。至是益困䔍。而於國事。猶耿耿不忘。聞廟議革罷禁衛營曰。以今國勢人心。數十年團練有用之卒。何可卒然▦罷乎。輒上箚論之。上始不從。議者不一。竟不罷。又有築城之論。府君憂歎曰。今日唯以收人心立朝綱抑私恢公爲先務。而其本又在格君。不正其本而汲汲於此。果何益哉。欲陳所懷而病甚不能。後靡費廣而貳議生。卒如府君言。四月。右相申公箚請許解府君職。以慰病裏心。上特許之。府君自知不起。無一語及私。臨絶。猶以職名在身爲悶。僚相箚陳其狀。上特許釋負。初九日寅時。終于北部嘉會坊齋洞第之寢。史官未及諭旨。府君已卒。追傳於殯側。訃聞。震悼下別諭。輟朝如例。訃聞。上批曰。新喪元老。震悼曷諭。禮葬等事。卽速擧行。祿俸限三年仍給。以表予意。

玉堂箚請變殺親享儀節。時上將行夏享於太廟。明當動駕。而府君卒於是際。副提學金鎭圭等陳箚曰。昔叔弓卒。去樂卒事。仲遂卒于垂。聖人譏其猶繹。以此觀之。以聖上平日倚毗眷禮之盛意。遽聞其不興。凡所以震悼隱惻者。想逾尋常。參以猶繹之譏。宜有所變殺於儀節。飮福受胙。比樑獻頗輕。惟此一節。似可不擧。宜令有司講究稟定。事下大臣議。不一。遂寢不行。王世子率宮官。擧哀于時敏堂。○上遣承旨金萬埰弔孤。○王世子遣司書朴煕晉弔孤。○五月。上遣禮曹佐郞金萬益致祭。○王世子遣文學朴彙登致祭。○六月發引。朝家又遵例設路祭于往尋里。二十二日。禮葬于楊州治東金村里。距先議政公墓隔一岡。

三十入年壬辰。文集成。子宜顯按節嶺南。以文集事。往復于三淵金公。金公以爲必可傳。遂删定爲十編。仍作序而弁之。遂鋟梓。藏板本家。

今上二年丙午六月二十一日。賜諡忠正公。吏曹佐郞尹心衡承命來宣。

七年辛亥四月。立表石。

十年甲寅十月二十九日。改葬于楊州治東陶山里。行合祔禮。金村之原。地師多有疵議者。以爲壙內必不安。以此先妣之喪。別葬于陶山。距金村十里也。至是啓府君葬。果多災害。遂奉柩移窆于陶山合祔。用卯坐酉向。而地勢有礙。府君之葬在左。是日未時也。十一月。移立表石。

十三年丁巳三月。埋誌石。

十七年辛酉二月。立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