靑莊館全書/卷八
禮記臆二
[编辑]雜記
[编辑]朱綠帶申加大帶於上注。朱綠帶者。襲衣之帶。申。重也。重於革帶也。喪用革帶與兕棺。古禮之不可曉處。
三年之喪。祥而從政。期之喪。卒喪而從政。九月之喪。旣葬而從政。小功緦之喪。旣殯而從政。案國制。期大功。不待葬而出仕。〈朞年十五日。大功十日。小功七日。緦麻四日後。啓請出仕。經筵官朞七日。大功以下只四日。〉參賀與宴。不以爲怪。甚不可也。舊唐書王方慶傳。奏言令杖朞大功。喪未葬。不預朝賀。未終。不預宴會。比來朝官。不遵禮法。身有哀容。陪預朝會。名敎旣虧。實玷皇化。伏望申明令式禁斷。顧炎武曰。父母之喪。自非金革。不得起復。著之國典。人人所知。其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之喪。幷依洪武初年之制。許令解官奔赴。〈姊妹妻子。雖朞喪。不必解官。〉服滿補職。其它雖持重服而不去官者。〈唐制爲嫡子斬衰三年而不去官。〉及大功以下喪者。京官許以素服朝參。不預慶賀。在外諸司。素服治事。〈公服之內。仍用麻葛。〉祭祀宴會。俾佐貳攝之。未任之官。無得選謁。生員但歲考。不赴科擧。庶人之家。不許昬娶。十五月禫後復古。其有朞功喪。宴會作樂者。官員罷職。士子黜退。仍書之申明亭。以示淸議。庶幾民德歸厚。
喪大記
[编辑]君裏棺用朱綠。用雜金鐕。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鐕。䟽舊說云。用金釘。又用象牙釘。案牛骨象牙。混人體魄。如此之禮。實不可曉。石梁王氏曰。用牛骨爲釘不可從。又下文三衽三束䟽云。每當衽上。輒以牛皮束之。此雖可異。猶在棺外也。
祭法
[编辑]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鄭注壇折封上爲祭處也。壇之言。坦也。坦。明皃也。折。炤晢也。陳注泰折。卽方邱折。如磬折折旋之義。喩方也。案祭天。燔柴于壇。取陽氣突上之義也。祭地。瘞埋于坎。取陰氣陷下之義也。泰折之折。似是坎字之譌。先儒曲爲之說。葢非也。且下文坎壇。祭寒暑也。注寒於坎。暑於壇。此亦取陰陽之義。壇天而坎地。不易之義也。
王爲羣姓立司命章注。此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樂記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鬼神。謂此與司命。主督察三命。䟽曰。援神契云。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受命謂年壽也。遭命謂行善而遇凶也。隨命謂隨其善惡而報之。案此諸說。何異道家三彭訴天之邪言。漢唐儒者。學不醇正。皆由於善引此等說也。
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爲稷。䟽曰。夏之衰也。周棄繼之者。以夏末。湯遭大旱七年。欲變置社稷。故廢農祀棄。案堯遭九年之水。何不變置。厲山氏之子以後似無可以繼之者。然後世雖有水旱凶歲。匪有如湯者。不可變置。且有如稷者何人。
祭義
[编辑]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陳注。言其想像親平生所愛之物。如見親有欲之之色也。鄭注以時人於色厚。假以喩之。孔䟽思念親之所愛之甚。如似凡人貪欲女色然也。王肅解欲色。爲如欲見父母之顔色。鄭何得比父母於女色。焉昭申云。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如此亦比色於德。張融亦如好色。取其甚也。於文無妨。案王陳說似好。
祭統
[编辑]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案此後世墓銘之祖也。
衛孔悝之鼎銘曰。公曰叔舅章。案孔悝衛大夫。公衛莊公蒯聵也。石梁王氏曰。悝乃蒯聵姊之子。蒯聵悝之舅。而悝則甥。今反謂之舅。其歟周禮。同姓之臣。稱伯叔父。異姓之臣。稱伯叔舅歟。
經解
[编辑]經解一篇。極零星未備。以其首篇說六經之義。故名曰經解。大抵自它篇移來者。而或滅脫不完者歟。優於此篇者。應多逸亡。而如此小篇。能傳世經籍。亦有幸不幸。若有數存於其間也。其曰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者。語亦不醇。葢孔子之徒。而生於六國時者也。
哀公問
[编辑]哀公問。較經解。有條理。言亦醇好。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爲宗旨。大昬及爲政成身先後演繹。終歸之於禮。雖不明知爲孔子之言。而大抵義理粹白。
仲尼燕居
[编辑]子張子貢言游侍而孔子言禮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三子侍故言禮。凡三端而先擧其所長。次戒其流弊。三子之中。子貢好辨。而且先越席而對。故子又曰。給奪慈仁。申戒子貢也。敬與勇。應是二子之資。而野與逆。亦其所失也。然此篇亦後人托作也。
孔子閒居
[编辑]子貢於論語。夫子稱其可與言詩。故作此篇者。托夫子子夏問答。子夏先以詩發之。夫子引詩凡六。葢可以觀用意處。語意多曄然靈活。疑作禮運者之一筆寫來。
坊記
[编辑]坊記連以坊民爲結辭。而輒引詩書及它經若韓詩外傳及孝經。雖托以子云。然聖人著書。不當如是安排。且如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坊民。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孔子豈有不諱本國之失而斥言之理也。作者不能照管孔子對陳司敗之問也。
中庸
[编辑]中庸篇題陸曰。鄭云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又君子中庸。鄭注庸。常也。用中。爲常道也。先後之不相侔。何也。
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爲之矣注。素讀爲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猶向也。言方鄕辟害隱身。而行佹譎。以作後世名也。弗爲之矣。取之也。䟽謂無道之世。身鄕幽隱之處。應須靜默。若行怪異之事。求立功名。使後世有所述焉。吾弗爲之矣者。取之也如此。如此之事。我不能爲之。以其身雖隱遯而名欲彰也。若許由洗耳之屬是也。案注䟽䵝昧處多。且佹譎怪異之事。夫子豈有取之之理哉。中庸與朱注判異者數條。書于左。
君子之道費而隱注。言可隱之節也。費。猶佹也。道不費則仕。䟽言君子之人。遭値亂世。道德違費。則隱而不仕。若道之不費則當仕也。案若如此說。則邦有道穀之意也。
壹戎衣而有天下注。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齊人言殷。聲如衣。一用兵伐殷也。正義曰。案尙書武成云。一戎衣。謂一著戎衣而滅殷。此云一者。以經武王繼大王王季文王三人之業。一用滅殷。對三人之業爲一耳。由三人之業。故一身滅之。鄭必以衣爲殷者。以十一年觀兵於孟津。十三年滅紂。是再著戎衣。不得稱一戎衣。故以衣爲殷。故注云。齊人言殷。聲如衣。案楊愼說可攷。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注。敏。猶勉也。樹。謂殖草木也。敏。或爲謀。案勉意近。謀意遠。
政也者蒲盧也注。蒲盧。蜾蠃。謂土蜂也。詩曰。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桑蟲也。蒲盧。取桑蟲之子。去而變化之。以成爲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盧之於桑蟲。然案此說有味。若以蒲盧爲蒲葦。則於上章地道敏樹。相照應。
王天下有三重注。三重。三王之禮。
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注。孔子兼包堯舜文武之盛德而著之春秋。以俟後聖。律。述也。述天時。謂編年四時具也。襲因也。因水土。謂記諸夏之事。山川之異。案仲尼德。可以兼天地。
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注。大經。謂六藝。而指春秋。大本。孝經也。案此說最近。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注。載。讀曰栽。謂生物也。上天之造生萬物。人無聞其聲音。亦無知其臭氣者。
表記
[编辑]表記雖非眞正孔子之書。其言大醇而小疵。文勢往往如中庸。而編次中庸之下。中與表。有內外之義。其命名編次。若有意歟。
緇衣
[编辑]緇衣亦是表記之類。其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刑不試而民咸服。表出兩詩意甚懇至。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爲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讀此詩。令人和悅。取彼讒人。投畀豺虎。豺乕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讀此詩。令人嚴厲。其愛惡是非。一出於眞性。上自君卿大夫。下至儓輿氓庶。皆能如此。則人人心正。天下安得不大治乎。
君奭曰。在昔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躳。鄭注古文周田觀文王之德。爲割申勸寧王之德。今博士讀爲厥亂勸寧王之德。三者皆異。古文似近之。割之言葢也。言文王有誠信之德。天葢申勸之。集大命於其身。謂命之使王天下也。案周篆作。害篆作。與割同用。田篆作。申篆作。古文作。觀篆作。勸篆作。文篆作。六書統作。寧篆作。古文作。周與害篆軆相近。田與申篆軆不相近。隸始作申。盖漢人以隸傳寫禮記時。譌書申以田耳。觀與勸篆軆相近。文與寧篆軆畧相近。割篆作。厥篆作。割字之宀。卽厥字之厂。割字之�。卽厥字之屰。割字之刂。卽厥字之欠。亂篆作。古文作。與田申之篆。元不相近。未可知也。當俟攷汎看則割與厥。大不相近。以篆軆分看之則甚相近。大抵禮記所錄非也。
奔喪
[编辑]所識者弔。先哭于家。而後之墓。皆爲之成踊。從主人北面而踊。案所識有淺深。悲哀亦隨而加減。踊者。至痛弸中。不知足之爲踊也。所識之踊。無乃非情歟。恐涉迂濶。
問喪
[编辑]傷腎乾肝焦胏。案腎者。精氣之主。故哀甚則耗傷也。肝主目生淚。故淚竭而肝爲之乾。胏主聲。聲爲哭。故哭極則焦胏也。
婦人不宜袒。故發胸擊心。若披開見膚。豈婦人之所爲也。意者。只披開外衣。而褻衣則不發也。
服問
[编辑]君之母非夫人。則羣臣無服。唯近臣及僕驂乘從服。唯君所服服也。鄭注妾先君所不服也。禮。庶子爲後。爲其母總。言唯君所服。伸君也。春秋之義。有以小君服之者。時時若小君在。則益不可。正義曰。妾先君所不服也者。天子諸矦爲妾無服。唯大夫爲貴妾服緦。故知妾先君所不服。云禮庶子爲後。爲其母緦者。案喪服緦麻章云。庶子爲父後者。爲其母是也。云言唯君所伸服君也者。若其不爲後。則爲母無服。故喪服記云。公子爲其母練冠麻麻衣縓緣。今以爲君得著緦麻服。是伸君之尊也。君旣服緦。是近臣得從君服也。此謂禮之正法云。春秋之義。有以小君服之者。鄭旣以正禮言之。又引春秋之時。不依正禮者。有以爲小君之服。服其妾母者。是文公四年。夫人風氏薨。是僖公之母。成風也。又昭十一年。夫人歸氏薨。是昭公之母。齊歸也。皆亂世之法。非正禮也。案異義云。妾子立爲君。得尊其母。立以爲夫人否。今春秋公羊。旣說妾子立爲君。母得稱夫人。故上堂稱妾。屈於適也。下堂稱夫人。尊於國也云。子不得爵命。父妾子爲君。得爵命其母者。以妾在奉。授於尊者。有所因緣故也。穀梁傳曰。魯僖公立妾母成風。爲夫人。是子爵於母。以妾爲妻。非禮也。故春秋左氏。說成風妾得立爲夫人。母以子貴。禮也。許君謹案舜爲天子。瞽瞍爲士。明起於士庶者。子不得爵父母也。至於魯僖公。得尊母成風。爲小君。經無譏文。從公羊左氏之說。鄭則從穀梁之說。故異異義駮云。父爲長子三年爲衆子朞。明無二適也。女君卒。繼攝其君耳。不得復立爲夫人。如鄭駮之言。則此云春秋小君服之者。是灼然非禮也云。時若小君在。則益不可者。其小君無而以夫人服之。已爲不可。今小君旣在。而以夫人服妾母。彌益不可。故云益不可也。案顧炎武日知錄所論。與此相發明。而嚴整可法。
間傳
[编辑]柱楣翦屛注䟽。不釋之倚廬之制。喪大記䟽。中門外東牆下。倚木爲廬。以草夾障。案以衆木。邪倚于牆上。則其末皆抵于地。元無柱楣。旣虞卒哭。則始擧抵地之末。橫楣而竪柱之。以取寬明。翦去夾障之草。塗泥爲壁也。
三秊問
[编辑]顧炎武日知錄曰。王肅據三年問二十五月而畢。檀弓祥而縞。是月禫。徙月樂之文。謂爲二十五月。鄭玄擬服問中月而禫之文。謂爲二十七月。二說各有所據。古人祭當卜日。小祥卜於十三月之日。大祥卜於二十五月之日。而禫則或於大祥之月。或於大祥之後間一月。自禮記之時而行之。已不同矣。案與毛奇齡說。當參看。
深衣
[编辑]深衣至簡便之服。故上下不嫌同名。吉凶不嫌同制。男女不嫌同服。以其不言尺度。隨人體之長短而已。今人拘於尺度。不勝其廣長。幾不得運手移足。
續衽鉤邊。楊氏曰。鄭注云。續。猶屬也。衽。在裳旁者也。屬連之不殊裳前後也。鄭意。葢言凡裳前三幅後四幅。旣分前後。則其旁兩幅。分開而不相屬。惟深衣裳十二幅。交裂裁之。皆名爲衽。所謂續衽者。指在裳旁兩幅。言之謂屬連。裳旁兩幅。不殊裳之前後也。又衣圖云。旣合縫了。又再覆縫。方便於著。以合縫者。爲續衽。覆縫者。爲鉤邊。案鄭注。鉤讀如鳥喙必鉤之鉤。鉤邊。若今曲裾也。正義曰。衽當旁者。凡深衣之裳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皆似小要之任。當身之一旁。非爲餘衽悉當旁也云。屬連之。不殊裳前後也。若其喪服。其裳前三幅後四幅。各自爲之。不相連也。今深衣裳。一旁則連之相著。一旁則有曲裾掩之。與相連無異。故云屬連之不殊裳前後也。鉤讀如鳥喙必鉤之鉤者。案援神契云。象鼻必卷長。鳥喙必鉤云。若今曲裾也。鄭以後漢之時。裳有曲裾。故以續衽鉤邊。似漢時曲裾。今時朱衣朝服。從後漢明帝所爲。則鄭云今曲裾者。是今朝服之曲裾也。今考䟽說。則鉤邊之說。尤爲暗昧。案深衣之說。久遠不可攷。我國韓百謙久菴之所定。與此相反。大畧以爲以衽爲衣前兩襟。對下。與裳連續。故云續衽。兩衽旣不可交掩。掩則用結紐。左右交鉤。故又云鉤邊曲祫。如鉤以應方。鄭注祫交領也。古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正義曰。鄭以漢時領。皆嚮下交垂故云。古者方領。似今擁咽故云。若今小兒衣領。但方折之也。久菴以爲祫領緣也。衣領兩邊當頤頷處。裁割取方。如今喪服前濶中之制。以安項。而以二寸皁絹。純其邊。故云曲祫。經曰。抱方負繩。繩在背而方在前。不亦皎然明甚乎。葢爲方領。則不得不爲續衽。爲續衽。則不得不爲鉤邊。柳馨遠磻溪。亦甞取韓說。大抵韓所定者。雖未知合於古者深衣之制。而自爲一衣。儼然可服。
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案臍者。人身之中。故帶正當臍。取其齊一之義。以界人身之上下也。
投壺
[编辑]五扶七扶九扶注。鋪四指曰扶。一指案寸。案指有大小。不知用何指而準。若幷鋪四指。則食指長指無名指小指。壯殺不齊。不合於一指。案寸之義。又人身有大小。指亦隨而類焉。亦何以定之耶。然投壺之禮。取其簡而質也。故無論某人鋪四指爲準。汎稱一指爲一寸。不必一一求合於尺度也。
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案柘棘。分主賓之矢也。非或用柘。或用棘。用時主賓純然一色也。柘心黃。棘心赤。辨其二色也。後世則以竹爲矢。朱之黑之。猶有柘黃棘赤之遺意。而其質樸之義。不存也。雖曰。毋去其皮。意者。非全不栽削。應亦上殺下壯。便於投擲而木之一半必扁削。一半存其皮。存皮者。示質也。扁削者。辨色也。
魯令弟子薛令弟子。案此記禮之人。偶値魯薛相會。投壺之時。記其儀例也。若春秋時。晉矦與齊矦投壺。則亦若有記之者。則當曰晉令齊令。
魯鼓薛鼓○。正義曰。以鼓節有圜點有方點。故以爲圜者。擊鼙。方者擊鼓。若頻有圜點。則頻擊鼙聲。每一圜點。則一擊鼙聲。若頻有方點。則頻擊鼓聲也。但記者。因魯薛擊鼓之異圖而記。但年代久遠。無以知其得失。案古書缺落處。必用○以識之。穆天子傳。有許多○。周武王銘○戕○。亦缺字之記也。後人誤認爲○戕○。今此篇許多○。無乃亦缺字之記也耶。○則或傳寫者剜方爲圜耶。亦未可以質言也。細觀○。漫無度次。故疑之也。
儒行
[编辑]大讓如慢。小讓如僞。大則如威。小則如愧。案大則小則之則。似是法則之則。不爾則恐是字譌。儒行一篇。大抵如莊列。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幷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者有如此者。案此條。論交道甚精而摯。
大學
[编辑]鄭云。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爲政也。案此說。何其太不知大學之義耶。漢唐之儒。詳於名物度數。至於心性理氣。則全然蔑如也。宋元之儒。詳於心性理氣。至於名物度數。則或有闕如也。讀經書者。漢唐注䟽。宋元訓詁。不可偏廢也。正義曰。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章。明其德。由先從誠意爲始。此說差勝於鄭。
古大學本次第今記章。首三四字以識之段落。依改定本。大學之道。知止而后。物有本末。古之欲明。物格而后。自天子。其本亂。此謂知本。此謂知之。所謂誠。小人閒。曾子曰富潤屋。詩云瞻。詩云於。康誥曰克。太甲曰顧。湯之盤。康誥曰作。詩云周。是故君子。詩云邦。詩云穆。子曰聽。所謂修此以下。同今本。心不在焉。此謂修。所謂齊。故諺有。此謂身不。所謂治。康誥曰如。一家仁。堯舜帥。故治國。詩云桃。詩云宜。詩云其。此謂治。所謂平。所惡於。詩云樂。詩云節。詩云殷。是故君子。德之本。外本內。是故財。是故言。康誥曰惟。楚書曰楚。舅犯曰亡。秦誓曰若。惟仁人。見賢而不。好人之所。是故。君子。生財有。仁者以。未有上。孟獻子曰。長國家。古本爲正之說。自古有之。其言雖不可信。而毛奇齡說備悉。
大學注䟽。與朱注判異者。畧記之。先致其知注。謂知善惡吉凶之所終始也。䟽言欲精誠其己意。先須招致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須習學。然後乃能有所知。曉其成敗。故云先致其知也。致知在格物注。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爲至䟽。善事隨人行善而來應之。惡事隨人行惡。亦來應之。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物格而后知至䟽。物旣來則知其善惡所至。善事來則知其至於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於惡。旣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䟽。本。謂身也。旣以身爲本。若能自知其身。是知本也。是知之至極也。
此之謂自謙注。謙。讀爲慊。慊。言厭也。䟽。慊然安靜之皃。心雖好惡。而口不言應。自然安靜也。
淇澳章注。此心廣軆胖之詩也。菉竹䟽。菉。玉芻也。竹。扁竹也。
前王不忘章䟽。廣明誠意之事。
康誥曰克明德䟽。廣明意誠。則能明己之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注。諟。猶正也。或爲題。皆自明也。䟽。康誥太甲帝典等之文。皆是人君自明其德也。
湯之盤銘䟽。廣明誠意之事。邦畿千里䟽。廣明誠意之事。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章䟽。廣明誠意之事。此謂知本注。本謂誠其意也。䟽從上所謂誠其意者。至此章大畏民志以上。皆是誠意之事。
一人貪戾注。戾之言。利也。或爲吝。一人僨事注。僨。或爲犇。絜矩注。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矩或作巨。
冠義
[编辑]正義曰。案鄭目錄云。冠禮起早晩。書傳旣無正文。案畧說稱周公對成王云。古人冒而句領注云。古人謂三王時。以冐覆頭。句領繞頸。至黃帝時。則有以也。故世本云。黃帝造火食。旃冕。是冕起於黃帝也。但黃帝以前。則以羽皮爲之冠。黃帝以後。乃用布帛。其冠之年。卽天子諸矦十二而冠。故襄九年。左傳云。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又云。一星終禮也。是十二年。歲星一終。案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尙有兄伯邑考。金縢云。王與大夫盡弁。時成王十五而著弁。則成王已冠矣。是天子十二而冠。與諸矦同。又祭法云。王下祭殤五。若不早冠。何因下祭五等之殤。大夫冠之年幾無亦。案喪服。大夫爲昆弟之長殤。大夫旣爲昆弟長殤。則不二十始冠也。其士則二十而冠也。曲禮云。二十曰弱冠是也。其天子之子。亦早冠。所以祭殤有五。其諸矦之子。皆二十冠也。故檀弓云。君之適長殤及大夫之適長殤是也。案此條。冠及冠年之緣起。證引甚明。故詳記于此。
昬禮
[编辑]正義曰。天地初分之後。遂皇之時。則有夫婦。故通卦驗云。遂皇始出。握機矩。是法北斗七星而立七政。禮緯斗威儀之篇。七政則君臣父子夫婦及政等。旣稱夫婦。是始自遂皇也。譙周云。太昊制嫁娶。儷皮爲禮。是儷皮。起於太昊也。其媒官之義。具於月令䟽。孟子云。舜不告而娶。是娶告父母。亦起於五帝也。其五帝以前爲昏。不限同姓異姓。三王以來。文家異姓爲昬。質家同姓爲昬。案此條頗詳昏禮之始。故錄之。喪服小記服與書銘。婦人書姓與伯仲。如不知姓。則書氏。䟽曰。殷禮也。殷無世繫。六世而昬。故婦人有不知姓者。周則不然。有宗伯掌定繫世。百世婚姻不通。故必知姓也。案此一條。足補上文質不同之義。
婦順者。順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後。當於夫。以成絲麻布帛之事。以審守委積葢藏。是故婦順備而後。內和理。內和理而後。家可長久也。案此章說婦道甚正。
鄕飮酒義
[编辑]孔子曰吾觀於鄕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注。易易謂敎化之本。尊賢尙齒而已。經又曰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衆賓。少長以齒。終於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䟽言旅酬之時。賓主人之黨。各以少長爲齒。以次相旅。至於執掌罍洗之人。以水沃盥。洗爵者皆預。酬酒之限陳注。雖至賤。旅酬之際。猶以齒焉。則貴者。可知矣。自貴及賤。無不序齒。此所以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案禮莫重於天敍之秩。然莫不由於五倫而生。夫所謂序者。惟長幼無失次。然後可以使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咸正無舛。夫子之所以發易易之歎者。豈欺我哉。
射義
[编辑]孔子射於矍相之圃。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曰。僨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爲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孔䟽與猶奇也。謂有人無後旣立後訖。此人復往奇之是其貪財也。陸佃曰。爲人後者。謂不見先於人也。徐師曾曰與干也。與爲後有所利之而干求也。朱國禎曰。敗亡之恥。莫甚焉。不入固宜。爲人後者。亦如之何。故憑文所云。賤夫妄爲者也。然則宜爲後者。當入矣。葢射本觀德。德以孝爲先。旣爲人後則本生父母。不得執三年喪。人子之心何安。而敢上觀德之塲乎。先王葢以敎孝也。由是觀之。爲人後者。當列不孝之科矣。萬斯同曰。子路出延射而以爲人後者。與僨軍之將。亡國之大夫。同譏。何其語之不倫也。愚意後字。當是役字之譌。葢言爲人役者。方與上二者相類。不然。立後之典。先王之所定也。而可輕詆哉。案衆說紛紜。莫知適從。姑備書之。
燕義
[编辑]案燕者安也喜也。又與宴同。葢取上下歡樂之義。只取歡樂而已。則易入於輕慢。故君獨升特立。使宰夫爲獻主。示下不干上之義。終始尊嚴而已。則上下不得相孚。故賓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賓受君之酬。再拜。君答拜之。示上亦答下之義。於是恩敬幷施。尊卑相得。無干侵隔阻之患。所以不可無燕禮也。
聘義
[编辑]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馬晞孟曰。溫者。德之始。言始所以見終。論語言孔子之五德。則始於溫。夔敎胄子以四德。亦始於溫。詩亦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
喪服四制
[编辑]高宗諒闇三年不言。鄭注。諒古作梁。闇讀如鶉䳺之䳺。闇謂廬也。廬有梁者。所謂柱楣也。呂大臨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此云諒闇。闇陰同義。信默之謂也。鄭氏不見古文尙書。其說迂遠。殆不可取。顧湄諒闇。考書說命云。王宅憂諒陰三年。禮記作諒闇。論語作諒陰。義同而字異。鄭康成柱楣翦屛之說。迂回未盡。杜元凱以爲天子三年喪。始服齊斬。旣葬。除喪服。亮陰。㞐心喪。其意以亮陰。是旣釋齊斬之服。而服心喪之名也。雖援經傳。亦難盡信。朱子論語注以爲天子居喪之名。及見後漢梁太后增封濟北王詔曰。次躳履孝道。〈次濟北王名。〉諒闇以來二十八月。自諸國有憂。未之聞也。晉山濤傳詔曰。山太常。雖尙居諒闇。情在難奪。則是臣下亦得稱諒闇也。孔安國書傳。亮訓信。陰訓默。二字乃形容其不言之實。疑卽記所謂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問。又云斬衰。唯而不對。齊衰對而不言。儀禮非喪事不言。孝經言不文。皆諒陰之義。似可通臣下言之。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正謂此也。晉孫綽表哀詩序。敢冒諒闇之譏。以申罔極之痛。亦一證也。郝敬曰。高宗諒闇。諒明也。闇暗也。猶言昧爽幽居愁處不分明之皃。案顧氏所引平順郝氏說。甚奇。
〈庚午夏戚弟金民城盛汝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