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菴集 (安鼎福)/卷二
書
[编辑]上星湖李先生書先生諱瀷○丁卯
[编辑]兩度造謁。出於積歲尊慕之誠。非敢謂此陋質可以承敎矣。月前邵南便。忽伏承手書。仰審初寒動止萬安。馳慰遙深。第蒙不鄙。仰質疑禮。逐件指敎。賜諭勤厚。有不敢承當者。悚惶退縮之餘。得以見與進不保往之盛心。而自幸不見棄於並世之大人君子。則顧此下品之質。或有從善之望矣。感頌無已。信後月改。冬候不適。伏問靜養氣候一向康寧否。仰德之懷。靡日而弛。鼎福拜違以後。忽已數月。親癠身恙。殆無寧日。加以荒年。窘束殊甚。無展卷之暇。目看天賦之衷。日就顚倒。而莫之知救。良自悼歎。鼎福幼而失學。長迷厥方。不知目前大路明白坦蕩。自易尋覓。而浪自奔忙于百歧千逕之間。若夫歷代諸史世務經綸之書。至如兵謀數術陰陽駁雜之類。靡不欲究。而本原不厚。立心太躁。竟無所得。而年踰三十。默自循省。愧咎交積。思欲就正於當世之君子。幸若憐而敎之。則雖不移之質。庶有善反之機矣。然而家貧身病。徒步從師之計。終違素誠。所願不過守定冊子。爲鄕里之一小儒耳。由前而言。則立志虛遠。終無所當。由後而言。則志氣摧落。甘趣卑下。一人之身而兼過不及之病。如此而不爲小人之歸者。幾希矣。元來氣質輕踈愚妄。故變化之難。至於如此。乞從此猥蒙不棄。頻加箴砭。指示正路。則何幸如之。古人有以不遠復三字。爲三字符。又論誠。自不妄語始。皆終身受用。爲世大儒。此雖不敢倫比於今日。而區區請益之意。願得一言之敎。欲爲沒身體行之地。受病之由。已陳於上。明示對症之藥。千萬伏望。冬前切欲造拜。而屢圖欵段不得。又當專伻仰復。而僮指無可使者。玆因邵便轉達。不敏之罪。無所逃也。禮書浩穰。卒難硏究。每以爲憂。前日賜書中所着禮說下惠之諭。伏感伏幸。易理深奧。有非後生所能強探者。而卦變之說。終有難通處。畧記所疑別紙仰呈。下示幸甚。義當無隱。故辭涉僭猥而不知止。主臣主臣。餘伏祝若序增福。以慰瞻仰。不宣。
上星湖先生書戊辰
[编辑]前上一書。雖甚狂謬。實出衷赤。不欲爲掩惡之小人。而自盡其固陋矣。伏蒙元日賜書。大度包容。不以罪而敎之。指示本原。勉勵益篤。眞若有可敎者然。莊誦感佩。不知所諭。竊恐資淺而質下。氣輕而志弱。一時從善之念雖切。悠久剛制之德不足。自欺之過。又能欺于先生長者之前。則罪固不容誅矣。惶悚之餘。反而思之。若或因此不失其良心而稍去太甚。使此生之前。知善之當爲與惡之當去。不終爲醉生夢死之歸。則是先生之賜也。何幸何幸。邵二泉語。誠覺有病。試以自己受病處言之。內而本地不固。故恐有始勤終怠之慮而務爲自恕之態。外而畏人非笑。故常思同流合汚之計而求免世俗之譏。半上落下。終至於內外俱亡。盖由於假道學之言誤之也。今承下諭。益切敬仰。主靜居敬。自初學至成德。不過惟此二者而已。顧念庸下。實有不敢當於學問之工程。以是悚懔。恐負今日提敎之恩耳。
答上星湖先生書己巳
[编辑]客臘拜謁。出於一歲之後。而陪寢二日。遽爾歸來。伏慕益復區區。前日二書垂諭。主靜居敬之訓。君子所貴之章。非敢能之。矢終身誦之。韜晦一節。謹當服膺。而改名事。終欠平正道理。名雖改而此身則猶夫人也。此當盡其在我者而自守之耳。故未敢卽承命。未審如何。
上星湖先生書己巳
[编辑]潦暑比酷。伏問道體起居萬安。令胤病情若何。伏慕不任區區。鼎福疾憂叢裏。工夫專廢。從前冀無大過者。惟其日對古典。以爲禁惡之法文。今歲將半。而不讀一卷書。此心將何所湊泊。實理將何以見得。惟自悶憐。小學聞命以來。常置案上。而昨非甚多。愧懼交深。一命之除。誠出慮外。除目初來。不知以何懸注。後聞前日蒙師。擬以經學。今者寢郞。注以門蔭。經學則無其實。門蔭則失其序。二者皆不可冐出。或言呈于天曹。明其失次不仕之由。而此却有嫌。不過欲滿限自止之耳。然而无妄之福。非喜伊懼。日後復爾。則不知何以處之也。尹丈書中。先生諭以經學擬注。則審愼其出處云。故敢幷告之。餘不宣。
答上星湖先生書辛未
[编辑]鼎福往來門下。六年于玆。前後陪侍。不過數日。猥蒙不棄。雖在半席片辭之間。敎誨之勤。撫愛之篤。恩同所生。常念先生春秋旣高。賤子年又晼晩。每欲及時日在函丈。躬承警咳。不意親癠積歲沉困。繼以俗宦又來相迫。奔走汨沒。而先生又遭大慽。患候彌篤矣。不言之憂。藏心之慮。無間時刻。而當此陽復之際。禱祝微忱。尤不勝區區。意外伏承至日賜書。得奉于累月曠候之餘。私心慰幸。若抱拱璧。第伏審患候猶然。伏觀字畫戰掉。有艱澁難成之態。亦可以仰揣病患之緊重矣。敬玩累度。慕慮之懷。益復無涯矣。鼎福素以昏昧之質。早歲沉嬰奇疾。父母之心。常以死生爲慮。不加以學問之事。終致失學。而兼以家事窘約。無所止泊。故課治田農。又不能專意于學。然而一段不昧之心。稍見于心目之間。自謂若此而終焉。則馬牛裾而狗豕食矣。遂取古經史而讀之。口誦手抄。畧知古人入道之序。人己之分。而未免有日暮途遠之慮。貪多務得。不能實用其力。故日用之間。動多跲躓。七情之發。多不理裁。或有爲鄕里之陳人。不知此事之爲何如者之所不爲焉。靜而思之。愧愳山積。自見先生以後。雖不能日接耿光。長承雅勅。庶可倚以爲重。警此昏慵。六年之內。無少改乎其故。而終始一套。此未得其要而然耳。竊嘗觀於古人之言而有得焉。曰惟此一理。盈天地貫古今。該物我兼動靜。無處不有。無時不然。若用功於格物致知之學。灼見事物本然之妙。則其彛則之間。自有循序而漸進者矣。而頭緖多端。難以一見劈破矣。故程夫子之言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此敬之所以貫動靜知行而一之者也。常以賤疾之所在而推之。則心力短弱。氣質脆薄。旣不能盡意究覈。又不能高聲誦讀。若強焉則精神反復耗散而氣亦薾然。處事之際。亦復失當矣。是以欲得一靜僻處。涵養本原。收拾放心。使本地牢固然後。以之格物而致知。以之應事而接物。常使心爲之主而不爲事物所勝。則不至有紛擾難解之患。而又入世路。滚汨埃臼。素心又違矣。雖欲棄之不疑。而祿仕之計。又不知其不才而不能止。痛悼悶惻。當復何喩。繼自今當無事端嘿。有爲省察。毋敢自絶于大君子。而輕忽之質。惟以復蹈故轍。是恐是懼耳。不勝仰德。敢貢愚衷。不罪僭易。復賜明敎幸甚。道東錄。與尹丈有謄出之議。欲俟下敎而爲之耳。餘不宣。
上星湖先生書癸酉
[编辑]粹語篇次。儘有可疑。故僭易改定仰禀。且其章次。專以文集之序編定。故前後緩急。或失其序。亦與尹丈商量改次。非敢分裂長者已成之書。欲爲己功也。實出於貢愚獻疑之意。並乞指敎。密城安景漸欲不朽其先德。携卷進謁。其誠可尙也。伏未知精力可以及此否。頃日景協書。或言鼎象也。反鼎爲革。革有風爐象。洪範曰。金曰從革。亦指此。未知其義。所謂或言。未知出於何書。而愚見風爐之象。革果有焉。下體火中巽木。上兌金。金在木火之上。有風火鼓鑄之象。正似風爐然矣。從革之義。未必不由於此。欲以此相答。而便使無憑。敢以先告請敎耳。
上星湖先生書癸酉
[编辑]粹語病裏校檢。固多踈漏。而自謂是八九分得正之書。奉禀于先生。就質於尹丈。刪定幾盡。無欠末梢。尹丈有書以爲旣以粹語命名。則言行不當兼採。篇中論行處。皆當刪去。此事侍生亦嘗念及。而第意下以爲此書就文集及諸家言行錄中取其粹美之語。與程門粹言。微有不同。而凡例中。亦已言之矣。由是不以爲疑。未及相質。累次論難于尹丈。而未見肯可。然愚意則終未知爲不可也。伏未知如何。更賜指敎。序文。圭復莊誦二三句節。未免有可疑處。敢此仰禀。彬彬乎大哉下十字接續處似突然。刪之如何。斯文也哉下十四字語意似露。恐當改定。愚意則或以某生晩。不得摳衣於先生之門。徒能讀其書云云。未知如何。末段嗚呼以下。亦欠渾然。愚意則亦或以爲子思子,子程子。皆後人尊慕之語也。東人之尊慕。無過於退溪。則李子之稱。宜東人之無異辭也。觀此篇者。幸有以知之云。如此措語。未知如何。義在無隱。敢此貢愚。不任惶悚。下答尹丈書。混封于此來書中。伏想先生之意。亦不以披看爲嫌。故與窺人私書之意。有所不同。遂敢披玩。則書末論傅徐輩當書誅書殺之例。侍生平日於綱目之書。講之稍熟於他書。而筆法之可疑處甚多。又與凡例。大不相關。行狀所謂以未及修正爲恨者。果是實語也。節義是史家之所褒。而戰國之際。君臣之義掃地。如有一人僅死難。則固爲空谷之跫音。王蠋之死。可謂卓越事。當立綱而反沒之。但註于目下。至若後代。雖一時戰亡者。必書死之。不厭其煩。此正未可知也。筆法又或有討殺等例。後儒以爲書討以誅其臣之罪。書殺以彰其君之惡。筆法果有如此格例耶。甞疑洪範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釋者以爲商曰祀。稱祀者。與箕子之爲殷臣也。然則十三。是武王卽位年數。祀是殷稱。如是混稱。終覺不安。伏乞下敎。至若郢公宇文士及卒,臨淮太守㕁超卒。如此筆法。固有懲惡之道耶。此書所疑。不可毛擧。適因一二條。敢此仰質焉。下書中歐公取謗事及李平叔論四七道次密啓之類。皆承敎。第有書答奇明彥。有數句難曉者。若以尊師之重。而幷與未得爲已得。是自欺。非事師之義耳。伏未知此指何事耶。餘不宣。
上星湖先生書甲戌
[编辑]綱目與凡例相違者多。而自唐以下尤甚。書人薨卒。自有其例。書爵書卒而註其諡曰某。盖不可以死後之稱。加于未卒之前也。朱子常言左傳。獨陳桓公一處稱謚。此亦可見。而文貞公宋璟,武穆王李光弼,忠武王郭子儀之類。分明是未及修正者。而後儒論之曰。書謚爲褒崇之意。此皆出於隨處解義。非得朱子本意者也。故侍生常以爲欲讀綱目。當依凡例。與凡例相違者。逐綱而註之。似不失其本旨也。尹丈亦言如此。伏未知如何。歷代奸凶及馮道之類。固當爲死例。反以書卒。誠爲可疑。丘瓊山世史正綱。筆削頓異。至若王安石。以變法亂天下。字說乖聖經。遂書死。此等筆法。果如何耶。蕭琮事。竊嘗疑之。未及仰質。今幸下示。受敎多矣。上書叛下書死。則朱子之罪琮明矣。推此義而言之。則是育我之德。反重於生我之恩。而沮臣子興復舊物之志矣。求之義理。必不如是。而特筆若此。劉友益,尹起莘輩。從以罪琮。不遺餘力。誠未可知也。然則改叛書奔。則奔爲有故之辭。似或可矣。前日在江華時。見林經歷象鼎。頗有史學。有所編輯。立綱之時。多有所問。至武庚事。林云當書誅。與管蔡同筆。侍生以爲在管蔡則當書誅。在武庚則當書殺。武庚不識天命之罪。固有之矣。至於以殷遺孫。欲復舊物。則武庚實無罪矣。先儒云周之所謂頑民。卽殷之忠臣。此不當書誅。林然之。遂以殺武庚誅管蔡立綱。此事心嘗疑之。今幷奉禀。弑是下殺上之辭也。子於母后稱臣。則母之於子。不可以在下例論之也。誠如下敎。然而馮太后,胡太后皆書弑。此似不拘於下殺上之義。夫君一而已。婦人有從子之義。雖爲母后。以坤道推之。終是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上承宗廟。下臨兆庶。尊無二上。而太后酖之。於此言殺。不得書弑之義。似無所疑。伏乞更賜指敎。若以弑爲不可。則實無代此而爲說者。嘗觀晉書。凡中國之人。爲胡羯所殺者。皆曰某爲某所害。然則以害代弑。或可耶。不然則曰太后進毒於魏主。魏主殂云。而弑害等字。不當下耶。下書中楊國忠。是李輔國也。輔國殺皇后張氏。張氏固有罪矣。而輔國豈敢殺耶。此殺字恐誤。至若盜殺李輔國者。似是特筆。無可疑者。輔國有罪。代宗不能明正其罪。而行盜賊之事以殺之。書盜殺。所以病代宗也。無關於輔國。伏未知如何。
上星湖先生別紙甲戌
[编辑]蹊路當前可細分。士生求志亦曾聞。秋蛩抱葉休悲歲。昂鶴冲霄本寡羣。誰使夜留滄海月。卧看風掃太空雲。靑山儼立惟吾友。也有心存說向君。伏未知此先生所咏耶。有人來傳此嘲世而作。愚以爲此不過咏懷對景之吟。何句是嘲世語耶。其人然之而去。竊思之。世情良可險矣。不辨黑白。率爾立說。弄假而成眞。卒致悠悠之談。大抵然也。前日在京時。不知者三四人謂觀疾書。多所指斥。雖不與語。而心甚不安。此不過謄借之際。初是相好間二傳三傳。或掛于時眼也。敢此仰告耳。此詩頷聯。似欠亭亭物表矯矯霞外底氣象。而少有牽累之意。未審如何耶。
上星湖先生書乙亥
[编辑]窮廬病伏。萬念都灰。而每奉先生手札。若抱拱璧。心路乍開。雖墜此瞢騰界中。而一脉向善之心。猶存而然耶。正月念後。伏奉立春日下書。今月望後。又奉正月念八日下書。書問荐加。軫念死生。兼示藥方。伏切哀感。因伏審氣候康寧。不任哀慰之至。先人閫內言行。實有不忍沒者。但幽潛未顯。名不登於史策。若無記實文字垂示來裔。此固後承之至痛。竊念小子之於先生。情無所隱。有懷必達。故不敢自外。前有所陳禀者。而悚仄以俟。伏見下書。有督還家狀之敎。疾病垂死之中。感歎愈切。玆敢再拜封納。固知此事有礙於靜攝中。而事蹟甚少。文字必簡。不顧邊幅之小嫌。欲以副幽明附驥之至願也。且一紙是王考墓文。而桐湖朴掌令所著也。先考在世。常欲摳衣門下。仰煩誌文。而荏苒歲月。不得遂意。疾病之際。常以此爲恨。並以仰呈。以俟進退之命。若憐其至願。賜以一言之重。則在不肖繼述之意。亦將有辭矣。身抱孱疾。不能躬詣。遞人轉上。自訟罪咎。無所逃焉。伏乞恕諒焉。前日下書。有欲知疾書中指摘之諭。今世人大抵嘵嘵好譏謗。豈能知書中意而如是耶。糓山筆塵。昔年從景命所得見。盖中國意思。不草草如是。又觀綱鑑史斷。有曰于文定者。意其爲于愼行。今以得見其史論爲敎。有疾如此。不敢奉請而受敎也。
答上星湖先生書乙亥
[编辑]鼎福練縓已除。慟隕愈切。五月以後。始讀禮書。以家禮爲主。而先自喪禮始。考以三禮。參以通典及先儒諸說。而疑奧矛盾。不能通透。伏歎。朱子後爲家禮學者儘多。而無逐句注解者。又無援古相證者。今以疾書爲主而句解之。先儒說之發明者。亦於圈外增入。欲如論孟集註之例。爲家藏考閱之地。而見識未到。用是爲懼耳。
上星湖先生別紙丙子
[编辑]恒以疾憂。奔避累年。舊舍頹廢。無以庇身。令舍季家督手執斧斤。躳自築室。而邀洞中少年之能鄙事者助役。不旬而成。其制象菴字形。菴之爲字。艹以茅盖也。一橫梁也。人環椽也。電中立一柱而成四間也。二柱則六間。三柱則八間。其用尤廣。東北峽民。皆爲此屋。自述梁文。有曰三柱高標。前後敞八間之屋。一梁上覆。左右環百餘之椽。其制可以想知矣。前面二間。爲室以居。名曰順菴。盖取其字而名之。竊謂天下之事。惟順理而已。中一間爲堂。爲應事之所。茅茨土堂。耕樵布糲。誦詩讀書。莫非其分。故名曰分宜。又隔一間爲室。名以湛肅。祭祀時齋所也。後面拓三間。爲藏弆器物之所。東北一間。奉安家廟焉。門下所居深山之中環一洞。方數弓餘。山名靈長。在漢山西南三十里而近。三田浦南四十里而贏。累世丘墓在焉。耕稼樵牧。不與人相干。足不出洞外。于今三載。雖居憂疾病之使然。而性亦簡拙而然矣。鼎福忝在及門之列。已踰十年矣。前後賜書誘敎。精粗巨細。畢露無餘。惟此可以終身行之有餘。更何敢煩溷於靜攝之中。而竊願一得堂記菴銘。爲沒齒誦念之資。伏乞俯念。不任悚仄之至。
上星湖先生書丁丑
[编辑]喪祭說。前後賜敎諄悉。謹當奉行。而家禮奉四世之䂓。爲擧天下大同之禮。故大夫祭三代。雖見古禮。雖載國典。而東方之士。不遵此而遵彼者。盖以家禮爲重也。到此卒難變通。而至若祭物一節。則朱子於家禮曰貧則稱家之有無。於語類曰隨家豊約。如一飯一羹。可盡其誠。知此意則品味之多寡。不必一如家禮之式。而籩豆加减之數。要不失其義而已。易在萃則用大牲吉。當損則二簋用享。朱子之義。亦本於此矣。今人或富厚貴顯。飮食若流。而反薄於奉先。或貧窶無賴。不能備籩豆之數。則亦公然不祭。二者均爲不是矣。凶年。祀以下牲。國君猶然。况士庶乎。後世祭祀繁重。有忌祭有墓祭。有節日之薦。古人只有時享。而國語。士庶人舍時。則亦只歲一祭而已。士之一籩一豆。大夫之二籩二豆。其視後人。無已太簡。盖不如是。不能保守百畒之田矣。觀其祭祀之節。而其他儉約。亦可推知矣。中國土地膏沃。物産豐饒。而制節謹度。猶且如是。况東土地瘠物薄。最號貧國。且拙於理生而其可濫用乎。妄竊以爲祭祀之禮。當視其家之貧富。歲之豐歉。一年經用之饒乏而爲之節度。定以三品。家苟富也。歲苟豐也。當如家禮六籩六豆之數而不得過焉。否則籩豆或四或二。而鼎俎餠麵之屬。隨而裁减。又其下則一籩一豆。亦無不可。又不及此。無以爲禮。雖糲飯菜羹。當祭之無闕耳。鼎福雖甚貧窶。猶不至於瑣尾。則只得保守墓田。一味節嗇。而一歲之內。祭祀許多。雖以二簋之義而享之。歲末計之。費錢甚多。貧士之錢。惟在於以糓貿之。糓無多而貿錢不已。則其餘幾何。爲是之懼。今年定祭儀。墓祭依國制。用寒食秋夕而廢正朝端午。廟中存二祭。用冬夏二至。又有忌祭。而祭物則於上三品之中。用其中下二品而裁制焉。其要不欲負債於人。不欲典賣物件。只欲於一歲之中。觀其所入而爲之。然而土地內縮。人口外廣。亦不能必其如是矣。此出臆料。不能自信。復此仰告。
上星湖先生別紙丁丑
[编辑]古禮。人臣爲君制衰。以終三年。不如後世白衣笠之制也。君諒陰三年。而冢宰攝政。則亦以衰服行事耶。衰絰旣不可以行事。羣臣盖別有其服矣。曾子問。有君喪服於身。不敢私服之訓。以我國事言之。惟守陵官可以當之。餘雖貴近居官者。恐不可如此。古今雖有不同。古之人豈以泛然任官之人。在君喪之中。不行親喪可乎。近觀西洋書。其說雖精覈。而終是異端之學也。吾儒之所以修己養性。行善去惡者。是不過爲所當爲。而無一毫徼福於身後之意。西學則其所以修身者。專爲天臺之審判。此與吾儒大相不同矣。其天主實義曰。天主怒輅齊拂兒。變爲魔鬼。降置地獄。自是天地間。始有魔鬼。始有地獄。按此等言語。决是異端。天主若爲輅齊拂兒設地獄。則地獄還是天主私獄。且此前人之造惡者。不受地獄之苦。天主之賞罰。更於何處施之耶。又畸人篇云額勒卧略代人受地獄之苦。按天主之賞罰。不以其人之善惡。而或以私囑。有所輕重。則其於審判。可謂得乎。若然。不必做善。諂事天主一私人可矣。又辨學遺牘者。卽蓮池和尙與利瑪竇論學書也。其辨論精覈。往往操戈入室。恨不與馬鳴達摩諸人對壘樹幟。以相辨爭也。先生其已見之否。實義第二篇。又曰。有君則有臣。無君則無臣。有物則有物之理。無此物之實。卽無此理之實。此所謂氣先於理之說。此果如何。
上星湖先生書丁丑
[编辑]國母服。禮不曰爲小君。而曰爲君之母。妻期則是本無服。從君而降也。若庶民則雖在率土之內。而從君之義。有推不得者。故無服。五禮儀內喪。庶人十三日而除。卒哭前。禁用紅紫。則國制亦有等級矣。今無貴無賤。悉從終喪白素之制者。遵何禮耶。或中間有所變改而不能知耶。先生前啣。雖與流外一般。而與古庶人在官者有異。則其勢必同于命士之列矣。雖無肅謝之例。又以疾不供仕之故。而欲自處以庶人之義則或太過矣。我東士族之名。自成一俗。與古異。是以儀註亦云生徒白衣笠。以從喪制。與庶民區而別之。則只當從此例而已。此外恐無可論。期後諸臣除服。而主上猶持重服。則貴近之臣。似不可以吉彩進見矣。君喪謂之方喪。則與父相比而制之也。下敎所引縞冠玄武。子姓之服。證諭明白。恐不可以衰服升縷之少異而致疑也。未知國朝前例之如何。而近觀麗史。明宗當太后喪。卒哭後謂羣臣曰。朕尙帶皁。而卿等獨帶紅耶云。則以帶紅從吉爲未安也。况今禮敎休明之時乎。愚意則貴近之臣。以淺淡服烏帽角帶之制從事。恐爲得宜。未審如何。古今稱帝王能行三年喪者四君。晉武,魏孝文,宇文高祖,完顔世宗。而能遂其志。終三年者。惟周金兩主而已。孝文初欲行三年。爲羣議所尼。爲期年之制。故胡致堂曰。孝文不能三年。於是期而祥。改月而禫。是用古者父在爲母之服。不中節矣。今以出於資治通鑑及北史者。別紙仰告。
別紙
[编辑]通鑑。後魏孝文太和十四年九月癸丑。馮太后殂。冬十月癸酉。葬永固陵。甲戌。謁陵。王公請公除。不從。己卯。又謁陵。庚辰。引見羣臣曰。今朕逼於遺冊。唯望至期。雖不至期。蘊結差申。十五年四月癸亥朔。始進䟽食。甲子。罷朝夕哭。〈北史無此條。〉甲戌。魏李彪聘齊。齊人設樂。彪曰。主上孝思罔涯。興墜正失去。三月晦。朝臣始除衰絰。猶以素服從事。不敢承奏樂之賜。九月丁丑。帝率羣臣哭已。帝易服縞冠革帶黑履。〈北史無此。〉戊子晦。帝易服縞冠素紕白布深衣以祭。〈北史無此。〉十一月己未朔。魏主禫於太和廟。衮冕以祭。旣而服黑介幘素紗深衣。拜陵而還。〈北史無此。〉甲子。臨太華殿。服通天冠絳紗袍。以饗羣臣。樂懸而不作。〈北史無此。〉十六年正月朔。饗羣臣於太華殿。懸而不樂。九月辛未。以太后再期。哭於陵左。
上星湖先生書戊寅
[编辑]自叙文。平生慕二人。三代以後有宋以前。若無此二人。千餘年間。幾乎寥寥矣。非曰爲第一等人而學固止於此耳。盖甲戌冬間。病且垂盡。欲於未死之前。收拾先狀。又於自己心事。亦有遺意。倩筆呼草。聊以爲戱。其中絶不道儒家語者。盖俗人稍讀濂洛書十餘卷。則晏然高自標致。以程朱自處。然而夷考其行。全不相掩。故以是爲嫌。欲脫其套耳。非不知吾家大門庭。有戰兢臨履。眞正好道理也。後來自想。亦不能滿意。繼編希顔錄。附以濂溪明道二先生。敢爲一絶曰。淵明放曠終非道。諸葛功名謾瘁神。陋巷閉門無箇事。程花周草一般春。然而夾雜之心。自不掩于文字之間。以致函丈之疑訝。益增愧恨。激仰二字。謹聞命矣。倭書有和漢名數爲名者二卷。卽我肅廟庚午年。貝原篤信之所著也。轉借于奉使人家。卽爲推去。故不得納上。伏歎。倭初都太和州。故盖以和爲國號。猶淸人之指建州爲滿也。其歷世篇云上世有天神七代。地神五代。盖謂君爲神也。至狹野爲人皇始祖。卽所謂神武天皇也。以其書考之。則其立距我肅廟庚午。爲一百十四世。二千三百四十年。證以中國史。則當周襄王之二年辛未矣。一姓相傳。至今不已。是中國聖王之所不能者。誠爲異事。而封建之法能行焉。且其器械之精妙。制度之一定。則不可以蠻夷忽之也。若文之以禮樂。則誠海中之樂土也。關白之興。始於源賴朝。當宋淳煕間。以鎌倉將軍。〈鎌倉關東地名。〉逐用事大臣平淸盛。廢殺安德天皇。遂擅國政。鎌倉將軍歷十世一百四十九年。又有足利尊氏者代之。卽元文宗至順間也。又歷十三世二百三十一年。而信長代興。秀吉代信長。家康代秀吉。其國亦有忠義之士。常憤東武〈武藏州。關白所居。〉之雄剛。西京〈山城州。倭皇所居。〉之微弱。欲有所爲。而但六十六州太守家眷。皆爲關白質子。故不敢發。前有山闇齋及其門人淺見齋者。議論以許魯齋仕元爲非。今有淺見門人姓若名新鏡者。字仲淵號脩齋。好學善談論。自比於岳飛,方孝孺。恒有興復西京之志。然則果奇士也。關白稱征夷大將軍。所謂夷。似指蝦蛦也。其國甚大。恐其強盛難制。故有此稱號。而關白之常居關東。亦豈非彈壓蝦蛦而然歟。蝦蛦地近我北道。後漢書。鮮卑檀石槐擊倭國。獲千餘家。使之捕魚助糧。則其去女眞地不遠矣。倭國雖云在海中無外侮。然而天下之事變無窮。蠻夷之盛衰無常。女眞中更有如檀石槐者出。而蝦蛦亦復煽動。則其國亦難保矣。
別紙
[编辑]今婦人首餙。爲一大政令。未審若何而可乎。考古禮。不過副也編也次也笄纚也而已。若以髢爲胡元之陋俗。則恐有誤。詩云不屑髢也。左傳。髡己氏妻髮爲髢。莊子禿而施髢云。則中國古時用髢。禮經外傳記所論。亦難掩矣。中國史東夷傳謂百濟女辮髮垂後。嫁則分爲兩道。盤於頭上。新羅傳。婦人辮髮繞頭。此盖今俗也。史亦云新羅服素。句麗百濟皆服白云。則白亦我東舊俗。而說者謂今人尙白。是太師遺風。亦或然也。然則韓爲朝鮮遺民。則雙紒繞首之制。安知非箕王舊俗耶。家禮笄條有冠。且宋史。王雱携婦人冠云。則中國宋時盖有冠。而以禮男子冠婦人笄對說之語觀之。則冠亦非禮矣。通考高麗傳。婦人鬐䯻垂右肩。餘髮被下。約以絳羅賁之簪云者。今未知何制。董越朝鮮賦。女鬢掩耳。首戴白圈壓眉。富貴者面蔽黑繒。戴一匡。如大帽簷。今無其制。則亦不可知矣。今俗簇頭里。倣古何制耶。麗時元公主來後變胡服。宮人服色。亦必元俗。簇頭里爲今宮人所着。則後來雖復衣冠舊制。而宮中則因舊不變。至聖朝猶然。然則簇頭里亦元制也。忠宣王時。元太后賜淑妃姑姑。姑姑婦人冠名。此亦何物耶。趙重峯東還封事。論婦人首餙。有𩭲䯻鈠子之文。其制束髮于頂。覆以絹。今亦不知爲何物也。家禮笄禮。婦人雙紒。與男子同其制。亦不可知。或如我俗男女編髮雖同。而以服別之。束髮雙紒。男女無異耶。以禮言之。男女纚笄皆同者。抑何耶。若以緫束髮。則無俗稱䪿門縱紋矣。〈ᄀᆞ리마〉嘗觀唐畫美人圖。頂有䯻。而䪿上縱紋直至半頂。則亦必雙紒故也。雜記曲鬈注所謂如鬌䯻者。爲今何制耶。古者章服制度。盡其華美。而婦人纚笄。以今思之。徒增醜惡。未審不失纚笄之義。而欲使制度華美。則如何而可乎。
上星湖先生書戊寅
[编辑]曠候浹月。春又盡矣。伏問氣候若何。向承未寧之敎。日夕憂慮。靡所知届。天生先生。窮而在下。使之發揮經傳。牖開來學。意非偶然。宜其壽考康寧。巋然爲後生之依仰。而但春秋高深。區區下懷。不敢少弛。今月旣望。夢陪杖屨。奉誨如常。覺來悵慕。曷勝形喩。未審已有勿藥之喜。而靜玩有常否。鼎福將母粗遣。幸無過此。犬馬之齒漸長。鬢髮滄浪。牙齒踈豁。不覺時年四十七。而兼以痼疾纏繞。志業荒廢。天賦之性。日就顚倒而莫可振拔。自憐奈何。索居之久。任放成習。矜傲日長。究厥病源。未必非太史公爲祟也。此尹丈所以前後勸戒。非但爲勞心害病而發也。師友箴戒。其可忽哉。編史之工。近日停止。欲待身家之少健。識見之稍進。置之於勿忘勿助之間。先生前後賜札。諭及東事者。雖片言隻字。亦別抄一冊以置。爲後日受用之資耳。大抵後世著述太繁。改面疊床。其流寔多。是以篤行之士。每加詆訾。此誠然矣。然若疾書之屬。明睿所照。精義自發。如使一向緘默。不爲箚錄。則後人何述。至若東史。實無一統文字。又無一人辨別疑案。使有東數千里內數千年事蹟。投之長夜中而不知顧焉。誠有其人。不可以著書爲嫌而止焉者也。小子才乏三長。學無一得。何論於著書。而惟此一心則每恨恨不已也。尹丈專以著書爲不可。是雖切於向裏近實之工。而似欠開物成務之意也。盖古人著書。不得已也。後人著書。可已而不已者多。此意則誠不可不知也。未審如何。學貴上達。莫要於下學。論語一部。皆就有形象處立敎。而顔氏之四勿。曾子之三貴。其尤者也。容貌辭氣之間。日用動靜之際。無非此理之流行。天叙天秩在焉。此雖平日所願學。而氣質粗卛。疾疴沉綿。因循汨溺。偸惰放肆。應接之際。往往爲客氣所乘。有時自念。悔恨無已。雖不能日造凾丈。躬承警誨。而如此習氣。必多發露於文字之間。而難逃明鑑中矣。若蒙不棄。更賜箴砭。以卒大惠。何幸如之。旣無往來傳說之人而聲聞相阻。則小子雖有踰節犯分悖禮傷德之事。先生何由以知之。每以是爲懼。恐累師友。向日尹丈畧施䂓勉。感幸何喩。近來世間交際往復書。每多奬與之言。實無攻惡之事。盖世道交喪。恐致爭端。惟以諛辭相悅也。近讀南軒集。其與朱子書。有曰來者多云會聚之間。酒酣氣張。悲歌忼慨。如此等類。恐是平時血氣之習。未能消磨者。所謂酒酣氣張悲歌忼慨八字。朱子何嘗至是。而不能無少踰節者。故南軒及之耳。〈老泉壯心還向酒中來之句。朱子亦嘗譏之。而其南岳詩。有濁酒三盃豪興發朗吟飛下祝融峯之句。朱夫子盖多豪氣致然也。〉古人於威儀心術之間。謹之如此。讀之惕然驚懼。茫然自失也。鄕約事。念亦至此。但一試之。今已委他人矣。鬼神事。向日尹丈言當以程朱爲據。語涉程朱。誰敢異議。而第含疑不發。徒依先儒說話影響。彌縫而爲之說。不欲破綻。被譏於人。其中之所疑者則終未晣然也。敢於別紙仰禀。此非猖狂妄自爲論也。實有其疑。故禀問如是。伏乞更敎之也。中國人以立論爲主。故歷代史論。其麗不億。而東人則不以爲意。雖或有之。多不滿意。無以討出正議。伏歎。東人每忽東事不知。渠所樹立雖大。畢竟終是東人。身居此土。不知其事。誠可憫歎。今節使來傳道大國皇帝掘明諸陵。有僧法明書諫被殺云。天下事。亦可坐而知矣。豈無一箇不惜死男子。讓于一髡頭人而不爲言乎。意者欲長其惡而速亡之也。山僧之論世事。亦千古異聞。於渠之道。雖未爲得。比於楊璉眞伽。不啻霄壤矣。月初聞慶安驛路。有日本禮段上去之言。此或是國幣也。我人終無遠慮。每謂倭不足患。此却不是。向來蔘事。終是邊釁之兆媒者也。倭釁每從馬倭起。觀平義智事。可見矣。馬倭居間矯誣甚多。若傳關白之命而求難從之請者。則我諭以當馳一使。面禀關白而定之云。則亦或驗其眞僞矣。夫兩國相交。必無公然生事之理。自古天下之事。每從微細而起。且聞彼人武秇益精。奇技益聚。海中諸蠻。有好器械多奇才者。則必厚賂而招聚之云。其義雖在於尙武。實非居鄰者之所樂聞也。且戊辰信使時彼國書末。有云惟冀親睦無違。休祥可期。下語似有意。當時恨無一人使改其句。逆探其意也。如此等事。實是杞國之憂。而使人聞之。必發一笑。然亦不敢不盡也。下覽後丙丁之。伏望。
別紙
[编辑]鬼神之說。以繫辭祭義及濂洛諸先生之說觀之。其情狀可見而終有所疑。其等有三。有天地之鬼神。有人死之鬼神。有百物之鬼神。人死之鬼神。其理最難明。後世論說有三。儒者謂氣聚則生。散則死而歸於空無。西士謂氣聚爲人。旣而爲人之後。別有一種靈魂。死而不滅。爲本身之鬼神。終古長存。佛氏謂人死爲鬼。鬼復爲人。輪廻不已。若如儒者之說。則聖人立祭祀之義。明有祖先鬼神來格之理。若徒爲孝子順孫思慕之心而設。則是不幾於虛假戱玩而不敬之甚者乎。雖云祖先子孫一氣相連。故有來格之理。祖先之氣。已散而歸於二氣之本然。則惟漂散虛空。與原初不異。復有何氣更來乎。誠有來格者。則其別有不散者存明矣。若如西士之說。則人無論善惡。皆有靈魂。有天堂地獄之報。亘古恒存。其鬼至多。所謂天堂閒曠。或有可容之理。所謂地獄。地周九萬里。其經三萬里。三萬里之中。豈能容許多鬼神。假或容之。地有形質。窒塞無空。鬼神雖云無形。亦何以容之耶。謂之散有遲速則可。謂之永世不散則不可矣。如佛氏之說。則其說尤爲誑惑。不可專信。而其中亦有可疑者矣。夫天下之道非一。而儒外皆異端也。儒者之道。語常不語變。變固不可測。語變不已。則將荒誕不經而歸於異端之無忌憚也。是以聖人不語怪而已。怪未嘗無也。以詩書觀之。君臣交戒。必以上帝祖考神靈言之。若無其實。則聖人何爲以人所不見怳惚難信之事。誑譎于人。而人亦信從之乎。明有是事。故其言亦如是矣。殷人尙鬼。豈若後世愚民之誘惑于巫覡者爲也。是必多有實事之可言。而安知非焚滅之餘亡而不傳耶。後世語常之道勝。若一語一事。稍涉于不見不聞。則輒歸語怪之科。是故立敎者。愼之而不發。守常者只欲依倣先儒之說而終未能晣然無疑也。竊嘗思之。人之生死。以大體言之。儘由於氣之聚散。如火滅烟散。騰空而消滅者。其中亦或有不散者。如西士之說。如眞金入火。混體消瀜。而一點精光。猶有存焉。其中亦或有輪廻。如釋氏之說矣。若有未散之氣。則其聚而復生。亦不異矣。人之生也。以氣之聚。則鬼神非氣乎。以史傳言之。如識環記井。其類甚多。以今世人家所傳觀之。亦多可疑。若是之類。證之以必然則妄。諉之以一切不然則太拘。其勢但不語而已。易云遊魂爲變。不獨爲遊散而已。至於爲變。則盖無所不有矣。張子以遊魂爲變。爲輪廻之說非則何敢更爲論說。而其疑終未亡也。程朱之說。亦多有引而不發者。徒增後人之疑。〈程子曰。死生人鬼之理。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語類朱子曰。鬼神死生之理。定不如釋家所云。世俗所見。然必有其事昭昭。不可以理推者。此等處。且莫要理會。又曰。識環記井之事。此又別有說話。○大全答王子合書曰。天地之陰陽無窮。則人物之魂魄無盡。所以有感必通。尤不得專以陰滯未散。終歸於盡爲說矣。又答董叔重曰。鬼神之理。聖人難言之。謂眞有一物。固不可。謂非眞有一物。亦不可。若未能曉。闕之可也。○按此等議論。皆非可疑者乎。〉花潭鬼神論。與利氏說合。而利氏則謂自有生人以來。其鬼長存。徐氏謂有久速之別。徐說似優矣。李子嘗非徐說。則不敢復有所疑。而終有可疑者存。則不可以語涉異敎爲懼而含糊不發。不就正於有道矣。天堂地獄之說。言語貌像。終是異端。然而果有未散之靈魂。則必有主張者存。有主張者存。則賞善罰惡。或不怪矣。然而末梢賞繁刑重。主張者將何以區處耶。是其說之終有窒礙處也。西士魔鬼之論。恐其俗或然也。凡人之善惡。由於形氣性命之分。魔鬼何能導人爲惡耶。此論誠棄之當矣。魂魄合而爲人。人死則魂升魄降。魂固有神。以傳記所存言。則墓亦有鬼。是魄亦有神矣。是一人而有魂魄之別。其神有二也。三魂七魄之說。出於道家。其言難信。朱子言之曰。三七是金木之數。然則一人之死。而魂魄分爲十箇神。不其多乎。醫書。肝藏魂肺藏魄。肝木而肺金。洛書之位。三東而七西。故朱子之言。盖出於此。而以金數爲七則不可知也。竊謂魂魄不可以二之。左氏謂心之精爽。是謂魂魄。西士所謂靈魂是也。人之神一而已。而有在陰在陽之別。故有魂魄之名。不可別爲二物也。
答上星湖先生書戊寅
[编辑]閒居無聊。隨手抽架上書。偶看明崇禎事。當時未必無才而畢竟用小人。未必無策而末梢用下計。矜小察而昧大體。慕近功而忽遠畧。以至羣宵秉成。賄貨黷政。終焉民潰夷猾而國不保矣。劉宗周之䟽。有曰人人救過不給。而欺罔之習轉甚。事事仰承獨斷。而諂諛之風日長。讀之不覺長歎。及其無可奈何。乃曰。朕非亡國之君。而諸臣盡亡國之臣。終不知用此亡國臣者爲何人。人之難悟也如此。天下事其可知矣。西遼大石。果是奇事。華夏之外。五經之表。亦自有人者。非虛語也。自古儒者每嚴華夷之分。若不生于中土。則盡謂之夷。此不通之論也。天意何嘗有界限。永曆庚寅後事無聞。柳磻溪集言我顯廟丁未。有漂海唐人曆書。書永曆二十一年云。然則或立國於海上。否則遺民不忘。不替舊號而私刊之。若我人稱崇禎後之例耶。永曆若存。則吳三桂之建號稱帝何耶。
答上星湖先生書己卯
[编辑]科擧之害。唐宋以後。言其弊者不一。朱子以廢三十年科擧。當恢復中原之語爲是。然則人才之汨溺。莫此若也。孝廉賢良之科。其名雖好。揭此名而試士。則似爲不可。自好之士。亦豈欲冐此名而媒進耶。終不若鄕擧里選之得其制。而龐統所謂拔十得五者。惟此爲近似矣。科法。於程子學制。朱子私議中。酌量而行之。則似亦有可行者。而後世皆不以此爲言者何哉。
上星湖先生書己卯
[编辑]聲韻之學。素所茫昧。旣承下敎。疑晦益深。四聲起於江左。則沈約以前。三代以後。許多詩句。皆用韻語。與今四聲不異者何也。七音起於西域。則中華聲韻。元無唇舌牙齒喉之別耶。以七音而爲三十六字母。所謂三十六字母者。指何等字耶。甞觀東文選申文忠洪武正韻序。有云獨於入聲。世俗率不用終聲。甚無謂也。所謂終聲。卽今諺文ㄱㄹᄉᄇ之屬也。然則申公之言。以入聲之有終聲爲可。而漢音之不用此者何也。試以我國字音求之。呼開闢字。則口亦開闢而不合。呼闔翕字。則口亦闔翕而不張。宮爲喉音。而呼宮則出於喉。徵爲齒聲。而呼徵則出於齒。其餘商角羽字之出於舌牙唇。莫不皆然。似不違於自然之聲音。而華音闔翕。口不爲合者何也。以此言之。則林本堯所謂東方方音。爲箕子正音者。不其然乎。侵下四韻。與眞下六韻。華音不異。而古不通韻者。抑有音響淸濁。有不同者而然耶。明人李贄曰。元周德淸自謂知音。著中原音韻。今洪武正韻多宗之。余有侍兒工琵琶。嘗譜太和正音。止有平上去三聲而無入聲。與周德淸之韻暗合也。德淸北人。其音韻皆北聲。故以六爲溜。以國爲鬼。謂之中原之音可乎。至四聲而闕入聲。尤爲謬妄。聲之有平上去入。猶天之有元亨利貞。地之有東西南北。闕一其可乎。觀李贄之言。則我國音韻。四聲分明。其謂之正韻可也。伏乞更敎。九頭紀中四萬五千六百年。或謂出於邵氏之說。自寅會箕一度。至午會星一度爲此數。而當爲人皇以後唐堯以上之世。其果然乎。十九歲一章。信不可易。而頃日下書。有四千五百六十歲之敎。此以二百四十乘十九所得之數也。其數必窮於二百四十者何也。曆家紀元。各自立法。如漢書上元。距漢興十四萬三千二百五歲是也。歷代諸曆不同。邵氏倡元會運世之說。實有自然之理。此孰得而孰失乎。太乙曆法。號稱最要。其法自上古甲子。至今己卯。爲一千一十五萬五千六百七十六年。假說此虛寬之大數。實未可知也。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爲一歲。以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分爲一月。古今不忒。密察於毫絲之多少。則顓頊之曆。可行於今日耶。時憲曆法。不用中國歷代相傳之法。而獨得其妙云。而尙不得見。略示其梗槩而敎之幸甚。年前庭策。問元會之說。對者皆失實矣。今以經世曆推之。禹卽位八年甲子。始入午會。至今甲子。爲三千九百六十一年。以運經世之十三。經元之甲一。經會之午七。經運之乙一百九十二。經世之子二百九十三。卽月之午。星之乙一百九十二。星之子二百九十三。爲午會之十二。運第一世一年。以一年言之。則今爲五月十二日子時第一分。邵氏此法。必欲以天道人事參驗。其亦京房卦氣占驗之類歟。漢儒經學。多與後世不同。疑其各有其傳而今亡矣。以易言之。甘賀焦京之學。專出於緯書。故其說今不同耶。後世術家有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之說。此出於太玄。漢時已有此等說矣。詩之關雎。分明爲文王之詩。而楊䧺以爲康王之詩。以此愈知後儒說經之不易也。朱子嘗解參同契。正其篇次。而後世得石凾古本。則經註分明。而朱子所編則混而爲一。不能辨正。其文在百家類纂中矣。朱子於孝經有刊誤。大學定章句。爲後世不刊之書。而參同契之爽誤至此。以此言之。後來一說。讀書必依古本云者。其信然乎。新進雜戱。未知出於何時。栗谷之不爲。退溪之爲。各有其義。而栗谷近正。可爲後世之師範。誠如下敎。
上星湖先生書辛巳
[编辑]僿說目錄類編納上。若依此書出。則可爲全書。而但其中儘多有禀裁者。亦或有未及照管者。鮮于浹丁卯變。以箕子殿參奉降賊。金荷潭爲監司。論罪汰黜。見于破寂錄中。此當時實事也。先生或未及知而推許至此耶。此條刪之無疑。六卷女多男少條。當引周禮職方。而却引漢志。此類頗多矣。還敎幸甚。此事旣不得面禀。則當與元陽商論。而亦不可得奈何。論語正名章子路之意。盖謂聵旣得罪於父。而輒承王父命而爲君。則國其國也。且君位已定。勢有難處。故其言如此。此子路見未到處也。而集註謂非今日之急務也。語甚歇後。而子路之意。却不說出何也。想當日事勢。雖有十分難處。而實未有難處者。夫子正名之語。欲使輒迎父立之也。假使靈公廢聵囚之。靈卒而輒立。其將因其囚而不出乎。必出而奉立然後。可以盡人子之責矣。以君臣言。則社稷重而君爲輕。事權在手。集註胡氏之論。未爲不可。以父子言。則父子之倫。重於社稷。輒豈敢托以社稷之重而拒其父乎。孟子竊負遵海之語。實得天理之正矣。朱子答范伯崇之語。出於胡氏傳而甚有疑焉。敢此仰禀。因此而轉思之。國家難處之事。莫過於帝王人倫之變。試以本朝事言之。太宗廢讓寧。成廟廢尹妃。皆令羣臣庭請。世子小君。后有母道。此豈臣子之所可請。當日羣臣。多有後世所謂名卿者。而皆承順無違何也。亦念人臣事君事小君之道。微有不同。事君則其義無隱。庭爭陳章。明白直截爲當。而小君則位在潛龍。義當內存䂓戒而外致掩護。雖有過失。勿使宣露。使人心有所係屬可也。若其失德流布。使四海離畔。將若之何。
上星湖先生書辛巳
[编辑]正名章先儒所論。或不槩於心。故常疑吾見之未至。而及讀孟子竊負遵海之文。忽覺帝王家父子之倫。反重於宗社。此外無他道理也。今見批誨中。又引孟子此語。深幸一得之見。果是不妄。而蒯聵論。劈破當日事情。是誠讀史之柯則。始知天下之義理無窮。透得一重。又有一重。如剝蔥根。皮裏有皮。不可以一時管窺之見。自以爲得。而不復致思也明矣。又伏讀權力二字。果有合商量者。董卓之廢弘農。桓溫之廢海西。曷嘗不彰君之惡而明其不得不廢之故耶。然而爲卓溫而止。則是無伊尹之志者也。伏讀此條。益知爲人臣之道。不可以權寵之在手而妄有所爲也。僿說當依下敎。從當論禀。然而節刪文字。如入玻瓈之肆。溢目珍寶。無非可愛。裁擇甚難。是可懼也。伏見此來僿說末卷。一日七潮條末所言長庚星似誤矣。曾見淸人所著字書。引一統志云。廣東瓊州海潮大小。隨長星短星。不關月之盈虧。半月東流。半月西流。亦大海中之變局也。所謂長星短星。卽今曆日末張所記是也。倭東南海〈海東記地圖。在東北海中。〉中有女國。今名八丈島。皆是女子。男則什二三。俗號女子鄕。又見圖書篇。亦有女人國。言其風俗而不可記憶。今見女國條。却不論載。敢此仰禀。
上星湖先生書壬午
[编辑]近觀小學書。三十而娶。終涉可疑。以女子十五笄之義推之。笄是許嫁之儀。謂自十五至二十。無非可嫁之時。非謂十五許嫁。方至二十而後嫁也。男子有在色之戒。與女子異。到二十歲後。氣充精旺。可以冠而娶也。所謂有室者。猶今所謂治家。二十雖冠而娶。而工夫未及熟。且於世事。有未可以自信者。至三十而後。工夫成而志有所立。事務亦精熟。可以治家事矣。有室。謂整頓家室而治其事。古者父子異宮。宮卽有室之謂也。伏未知如此看如何。僿說目錄之因舊不刪者。盖有不敢而然。下敎之勤摯。至于再三。則敢不奉承。而但以所見之迷昧爲懼。書寫之役。姑未及擧焉。樂府讀之。不勝喜幸。但東史斷爛無傳。而此外可惜者亦多。若成己甕山城將。弩士之類是已。伏乞更編此等人。以爲不朽之圖也。小子素不能文。况於詩學乎。然而偶然信筆著編中所漏者數首伏呈。下覽後卽付丙。而此等題目。更爲泚筆。使幽光滯蹟。得以闡揚。則何幸何幸。
上星湖先生書壬午
[编辑]家兒還後。音便復斷。曷任伏慕。近來日氣不佳。溽暑蒸欝。伏不審氣體候康寧。禮記文王與齡之說。前輩亦疑之。夫人之壽夭。已定於禀生之初。聖人雖云道與天合。豈能分外加减。金仁山通鑑前編。從竹書記年。以爲武王生於壬辰。崩於乙酉。壽五十四。亦以禮記爲非矣。武王滅殷己卯歲。卽其在位之十三年。然則文王之薨在丙寅。而文王之壽九十七。則生于庚寅歲矣。假如禮記武王之壽九十三。則文王之年二十四癸丑歲。生武王矣。牧野之役。武王年八十七。觀其仗鉞秉旄誓師之語。殊無老耄氣像。且成王生于癸酉歲。時武王年八十一矣。後又生唐叔虞。邑姜之年。假云不及于武王。殆非生産之時矣。由是言之。竹書之言。似不誣矣。丌官氏之丌字。王鏊家語註作开。音堅。中國之人。亦知屛官之爲非。而不能知其爲丌矣。僿說辨之可喜。此雖小事。恨不使中國人知之也。四七之義。小子蒙不知之。但見李子說而好之。後見栗谷說而疑之。〈旅軒說。亦從栗谷。誠可疑也。〉及見先生新編而後始釋然。盖中無實得。故必見異而遷焉。可媿也已。今見旣明。謂逢洪友士良相語。先生以新編所論。或有未安。伏未知未安者何條。幸乞示敎。壬申年間。與金鍾正爲僚。其言曰。四七之說。高峯爲是。此時金河西退老于鄕。高峯之論。皆河西爲之也。及河西卒。〈河西生於庚午。歿於庚申。〉而高峯不能推演其說。反屈於退溪。至栗谷而後。其說始定。河西果有此事否。
上星湖先生書
[编辑]別紙下答。件件夬暢。伏喜伏感。同産而爲配帝顓頊沉之之說。出於金仁山通鑑前編中矣。易經年前頗留意于圖象。似或有悟。而卦爻辭義窅奧難通。全以義理求之不可。全以象數求之不可。孔子傳易。文言專言義理。繫辭專言象數。其立言微意。可以推知矣。豈非以易專爲卜筮而作。則恐其流於術數。故文言有訓。若以易專爲義理而作。則又非易之本義。故繫辭有傳耶。然則易須兼二義而讀之。然後無偏係之患。此易所以不可爲典要者也。伏乞下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