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頭陀草/冊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冊十五 頭陀草
冊十六
作者:李夏坤
冊十七

息影亭記

[编辑]

余素性甚迂。無他嗜好。獨好山水。自八九歲時。已有山棲之志。余家別業。在于落影山中。其地盖有奇峰峭壁淸流白石之勝。家有老奴常往來。余每從老奴問其勝。老奴不喩余所謂。但曰兩山矗立。老木參天而已。聞之輒欣然。便有獨往之意。歲丙子。余始入山。周覽山之內外。自此歲一至焉。或二三歲一至焉。至則未甞不游。游則未甞不遍凡山之一水一石。足跡無不及焉。常欲置數間茅屋。以爲讀書藏脩之所。家貧力未能辦。乙未秋。與朴伯亨,閔向叔諸人。入山賞霜葉。余謂伯亨曰吾將誅茅于此。以終老焉。村人有嘲余者曰若君之言。亭成已久矣。余慚不能答。有詩曰至今未辦新亭子。慚愧村翁笑拙謀。建屋之計。於是遂决。乃鳩材伐石。經始于丙申之春。至丁酉秋落成焉。凡爲室者三。曰觀妙曰聽澗曰考槃。爲軒者一曰隱几。爲樓者一曰水月。捴名之曰息影。葢余少時夢。有老人告余曰他日以息影名亭可也。其後讀南華有息影者休于陰之語。余心異之。至是遂以此名之。至冬携兒輩來居之。大雪塞天。終日無人跡。讀書聲與泉聲相應答。飯後稍倦則登東樓。望前峰雪色。兒輩亦心樂之。久而忘返。凡留六十日而歸。其明年以兒婚北走都下。逐逐于車塵馬足之間。不至山中者忽已三年矣。噫。其身之不息。又何以息影乎哉。昔向子平欲待婚嫁之畢。游五岳者。良以此哉。余亦待世緣粗了。卽謀南歸。秘跡不出。然後庶不負老人告戒之意也。姑書此以爲他日之證。庚子仲秋。小金山樵。書于陽山之明發齋。

淸暉亭記

[编辑]

息影亭之南數十步。有岡嶐然。松栝被之。其尾陡作石壁。揷立潭中。自下望之。微有階級若臺然。上有兩石對峙。如人張肩。中平夷可屋。遂建亭以臨潭水。水凈綠不容唾。倚欄俯視。游魚可數。前對一石峰。高可數十丈。本豐末銳。狀類峭帽。娟秀可愛。仲和書飛來峰三大字。刻之石面。極奇偉。其顚有七老松。落落可蔭。楓栢躑躅之屬。絡生石罅中。斑駁如綉。亭尤以峰爲勝。余甞愛康樂山水有淸暉之語。遂以淸暉名之。葢山水之間。自有一種淸泠秀異之氣。令人觸之。如冰雪沁入心腑。不覺爽然。此非深於山水之趣者不知也。康樂此詩。殆爲山水傳神矣。然則康樂亦可謂深於山水之趣者矣。亭址舊有大石積累岌嶪。不可以楹。或難之。余曰一石工足矣。載方甞笑余言之迂。今則吾亭已翼然如此。恨不令載方亟見之也。

水月樓記

[编辑]

樓以水月名何哉。樓葢處吾室之東。而直俯大溪。欄楯几席。常在波紋水光之中。而月夜㝡奇。月初出爲東峰所截纔如眉。飛來石已倒垂潭中。潭受松栝之影。幽森窈窕。令人意泠泠然也。月稍稍脫峰頂。遂大展光氣。下與水鬪。如鎔金注射。旋轉不定。頃刻之間。變幻萬狀。俄而月水兩相和合。一色湛然。如鋪雪如委練。又別一光景也。登樓者恍然若坐于水晶界中。水月之觀。葢於是乎盡矣。余甞曰月未甞不奇也。必得水而愈奇。水未甞不活也。必得月而愈活。如以吾言不信者。試向糞堆上觀月。黑夜裡觀水。可知矣。或有問余者曰水則樓固有之矣。至於月。顯晦無常。盈虧有時。樓何能常有之哉。然則以水月名之者。無乃乖其實歟。余笑而不應。擧手指東峰曰月欲生矣。子急登樓視之。

錫杓字說

[编辑]

古者男子冠而字。字者亦人之成人之號也。然則字或重於名歟。兒子錫杓。始名錫樞。余字之曰運元。後改以今名而字則仍之。凡知錫杓者。自其八九歲時。皆以字穪之。夫未冠而命之以成人之號者。似與古禮之義乖矣。然未冠而以成人之號命之者。將以責乎成人之道也。吾於錫杓。其期望之切如此。爲錫杓者。當以其父之心爲心。亦可以成人之道自勉也。而今則錫杓已冠矣。已娶矣。尤不可以不思成人之道也。錫杓不必他求也。只求諸其父命字之義可也。夫元者。四德之首也。元之德。本自中正純粹。而又含苞嘉會利物貞固之義。故易曰元者。善之長也。且運者轉動不息之謂也。不息者亦天之道也。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錫杓能體元之善。而又加之以自强不息。則幾乎盡成人之道。而雖由是而爲賢爲聖。亦不難矣。錫杓可不勉哉。或曰杓者。是星之名也。若子之說焉。則其果協於元之義乎。余應之曰夫杓者。斗之三星也。斗主天之氣機。其柄指東則爲春而物以發生。指南則爲夏而物以長養。指西則爲秋而物以成實。指北則爲冬而物以歸根。故夫定四時成歲功。以補相天地生物之仁者。維斗能之。其德可謂至善矣。而又能隨天回斡而不少停息。由此觀之。運元尤與杓字之義。竗契矣。吾仍以字錫杓者。不亦可乎。遂爲之說。

崇禎皇帝御書記

[编辑]

惟我皇明懷宗皇帝。承天啔昬亂之餘。総攬權綱。慨然有中興之志。而流賊猖獗。人心土崩。天下之勢。不可復支。至于甲申三月。李自成陷京城。遂有十九日煤山閣之變。嗚呼悕矣。禮曰國君死社稷。自三代以後。人君無有講斯義者。故歷代季世之主。若不北面事賊。則或幽閉深宮。寄命于逆臣之手。以延晷刻之喘。而獨帝深惟禮經之義。卓然守正。引義自決。少無濡忍苟且之意。苟非天資粹美。聖學高明。則其何能如此哉。是以當時之遺老餘民。雖在奔崩流離之中。莫不叫呼慟哭。擧懷崩天之痛。而天下至今悲之。臣故曰朙之亡也。非亡于崇禎。而乃亡於天啓也。後世之士。不喩此意。若與前代亡國之主。一例而論則不亦悲哉。帝於萬機之暇。留心翰墨。其法之妙。庶無愧乎漢章帝唐文皇。而甲申亂後。天藻御墨。散落人間。得之者雖販夫傭人。莫不寶而藏之。不翅若天球弘璧。此豈盡知其書法之可貴也哉。葢亦出於哀憐不忘之意也。陪臣閔鼎重甞赴燕。賈胡有以御筆非禮不動四大字來鬻者。鼎重捧持涕泣。賈胡亦感動。投卷而走。使人追予其直。終不受。鼎重遂奉之東還。以遺陪臣宋時烈。時烈乃建庵于華陽洞以藏之。名曰煥章。募僧守之。盖時烈受知寧陵。首倡春秋之義。密贊復讐之策。顧以國微力弱。未及有爲。而寧陵遽已棄群臣矣。於是時烈抱痛窮山。無以寓其匪風下泉之思。則雖帝之遺弓墜履。猶將尊敬而愛惜之。而况其精神之所蘊。手跡之所存者乎。由是言之。東民受皇朝再造之恩。而愛戴皇朝。如天地父母焉。則御筆之流傳於東民者宜也。神州盡化爲戎馬氊裘之域。而煌煌寶墨。不可以染汙腥塵焉。則御筆之藏弆於東土者又宜也。寧陵之禮遇者。獨有時烈一人。而平生又以尊周之義自勵焉。則御筆之付托於時烈者又宜也。然而時烈之此擧也。葢所以深追寧陵之遺意。則此可以見寧陵之大志也。果有以見寧陵之大志。則又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焉耳矣。不亦休哉。嗚呼。天時回環。甲子又一周。而今日卽我皇帝上賓之辰也。桑海翻覆。河山限隔。一盂麥飯。無地可灑。臣於是與臣弟明坤。亟走山中。出御筆。盥手再拜。則雲章爛然。天香尙留於行墨之間。而其所書者又是聖門傳心之要語也。臣於是益窺聖學之高明。而其所以卓然守正於倉黃顚沛之頃者。盖有自矣。嗟乎。當日群臣有如諸葛孔明,李伯紀,文履善者。竭忠輔佐。則豈使三百年社稷。遂至丘墟。而蟣蝨如臣者。又何歎息痛恨於今日也哉。遂不覺涕下沾紙。又牽連而書之如此。崇禎後六十一年甲申三月十九日。朝鮮陪臣李夏坤。薰沐百拜書。

往在甲申三月十九日。余方在沙潭。是日卽崇禎皇帝殉難之日也。中原萬里。腥塵彌天。天壽松栢。盡化爲薪。但有北望雪涕而已。遂與舍弟載昌。來拜皇帝御筆于煥章庵。摩挲太息者久之。其結法嚴重莊肅。可見天家氣象。自與凡人不侔也。仍窃想龍樓揮灑之日。將以此紙深藏天府。以爲國家永世之寶。豈意今日流落於海外哉。天下事不可料者多如此。可勝歎哉。余欲以此意爲文一通以記之。久而未果。今日坐悅雲亭中。忽憶此事。遂伸紙書此。屈指日月忽已十七年矣。然其下方猶書以甲申三月十九日者。葢紀實也。亦以見作文之緣起。實在是日也。庚子九月四日。夏坤又書。

四書提要啚說序

[编辑]

孔孟之道。廣大悉備。非言語文字所可囿。而非言語文字則又不可以見孔孟之道也。是故其門人弟子各記其所見聞。著之于篇。語孟庸學等書。於是乎出焉。其義理精深微妙。與六經相表理。而其道又不出乎彛倫日用庸言庸行之外。於學者尤切焉。故前後箋注者。無慮數百餘家。而多以私見曲說。附會穿鑿。反有害於本書之旨。至晦庵朱夫子。芟除䟽瀹。採衆說之長而定爲輯註章句。發揮聖賢心術於數千百載之下。而其言明白精確。無復餘蘊。然則學者當不憂不朙四書之旨。而唯以不朙朱子之說爲憂。苟有以闡明朱子之說。則其爲功亦不少矣。申君吉來甫自少好學。尤用力於四書。聞程氏復心有四書分章啚。力求之不得。於是潛心積思數十年。手自逐章作啚。間附己說。編爲兩冊。名之曰四書提要啚說。珍重藏弆。不輕示人。特以余粗可與言。甞袖過余以示之。余未知其節目次第之間。果無一毫牴牾者。然要之可謂一生精力。盡於此矣。往往有發明朱子之說。而其䂓模視程氏書頗簡捷。不爲無助於學者。若是則雖謂之有功可也。噫。申君文辭贍博。少游場屋。其名藉藉。屢擧終不偶。白首抱經。將枯死窮山。豈不惜哉。然使申君早獲一第。從仕王朝。則或不至今日之窮餓。而能探究聖經。著有成說。傳於後無疑。未必如今日之所得也。然則其輕重取舍。將如何哉。雖然余所恨者。世乏通經學古之士。其知申君者尠矣。或有知者。又皆若余之窮而無勢者。其力不足以薦申君也。苟能薦於朝。俾授訓蒙之職。以其所學。成就人才。則又豈若載之空言而已乎哉。申君屢以弁卷之文見屬。余仍述其所甞慨然者爲之序。

題白沙先生手簡後

[编辑]

烘窰坐度。幾無生理。老夫畏暑。擧世所知。恨不能跳出天䦧。禦風長飛。如之奈何。此白沙先生丁巳後在蘆原答曾王考碧梧公書也。其筆勢極遒逸。辭意飛動。雖今百載之下。令人不覺肅然起敬。如見其倚几作書時也。若先生者。眞可謂天人也。時碧梧公方守安邊云。

洪滄浪詩集序

[编辑]

國朝之詩。自明宣以後。盖累變焉。蘇齋,芝川。才具宏蓄。氣力昌大。然雅俗兼陳。體裁未純。故其弊也雜。孤竹,玉峰。以淸新秀警矯之。然神寒骨薄。氣象急促。故其弊也隘。東岳,石洲又以渾圓和平矯之。然思冗語膚。格調不高。故其弊也腐。東溟又以悲壯整麗矯之。然叫呶紛拏。情境不眞。故其弊也虗。於是乎金三淵洪滄浪之詩出焉。三淵則原本於枚,李,曹,謝。滄浪則根極乎王,孟,岑,高。而及恥爲粗氣浮響則一也。是故三淵之詩。警拔奇健而主于骨力。滄浪之詩。淸華秀傑而主于風神。求其一言一句近於腐爛凡俗者。葢無之矣。近日之詩。當以二子者。稱首焉。其後滄浪遭奇禍濱死者數。窮居畏約。謝絶交游。陋巷席門。煙火屢絶。凡其悲愁憂患可涕可哭者。一寓之於詩。如虫吟蟬噪。鳴其不平而已。故其詩益老鍊而體格固無變於前。盖其勢不敢變而其意亦不欲變也。三淵學益博眼益高膽益壯。其詩愈變而愈奇愈新。又其聲氣光焰。足以鼓舞一世。故後進之士。莫不奔趍下風。奉其緖言。以爲金科玉條。三淵曰簡齋好。曰我爲簡齋也。三淵曰翠軒好。曰我爲翠軒也。三淵曰放翁好。曰我爲放翁也。間有一二語爲三淵所奬與。便已岸然自大。以眞正詩人自命曰我善新語善奇語善峭語。及觀其詩則尖纖破碎狹陋迫促。全乏意味。眞氣索然。眞嚴儀卿所謂下劣詩魔入其肺腑者也。錢受之所謂鬼氣幽兵氣殺者。不幸近之矣。噫。後生輩才力本來單弱。學殖亦甚淺薄。而徒知今日之三淵。而不知昔日之三淵。徒學下梢之三淵。而不學初頭之三淵。不復探究根本直截源頭。甚至殆不省鐃歌皷吹爲何語。王楊沈宋爲何人。其流弊乃至於此。可勝歎哉。滄浪甞謂余曰近日詩。皆無頭詩也。此可謂知言矣。記曰聲音之道。與政通。季札聞諸國之音。能辨其風俗汙隆。夫今日詩道之弊。豈皆諸君之過也。亦世運升降之大機也。此非表微之君子。其孰能知之乎。余故曰欲矯今日之弊。不必他求也。秪可求之不變之滄浪而已矣。然滄浪之名位。不足以動人。又孰能信之哉。嗚呼。此可與知者道也。滄浪裒其前後詩。要余刪定。又請以一語識其首。因書此而歸之。

書萬曆百官表後

[编辑]

余家舊藏萬曆百官表一冊。葉福淸,孫高陽俱以太學士入閣辦事。似是神宗末年間也。當時名臣如楊漣,左光斗,高攀龍,繆昌期,鄒元標,劉一燝,范景文,李邦華,倪元璐諸公。布列在朝。可謂盛矣。余仍窃惟天子高拱于深宮之內。而九夷賓服。四海晏然者。非特其聡明知慮有以把握天下也。賢人君子維匡調娛之力。亦不少也。夫賢人君子在人國。如家之有柱石棟樑。家而去其柱石棟樑則焉有不傾覆者乎。故魏客之亂。楊左諸人相繼騈死桁楊之下。一時善類芟艾殆盡。未及二十年。明亦隨而亡。可勝痛哉。范夢章,李懋明,倪鴻寶輩以區區瑣力。乃欲救之於天祿已訖之後。其可得乎。雖然三人者。又能殉死甲申之難。其義甚烈。亦可以見神宗培植之有素矣。於是不覺撫卷太息。

題崔翊漢所藏尹孝彦画帖後

[编辑]

崔君濯之。尹孝彦之任安也。孝彦死後。漠然無所向。杜門不出。時時或過余。盖以余知孝彦深也。一日袖一帖來示。卽孝彦畫也。余前後見孝彦畫甚多。此當爲第一。濯之手自粧繕又如此。於此亦可見兩人相與之篤。瓣香之爲南豐。其亦宜矣。雖然今之所謂士大夫者。握手交臂。托以死生者。固不少矣。一朝利害有切於己者。便已反目相詈。能保其初者。盖十無一二。此坡翁所以深歎於惠勤也。今濯之尤惓惓于孝彦之死後。其義亦何愧於勤乎。余於是重爲之歎焉。

伐木說

[编辑]

李子歸鄕之朙日。曳扙而行于庭。視其木之長且茂也。四顧而樂之。亭之東北隅。有木特出于衆卉之上。蔚然美矣。李子命其僕伐而去之。傍有客。怪而問于李子曰木美矣。非久可以蔭於子之庭矣。濯熱於斯可也。觴客於斯可也。子之伐之何也。李子曰爲旁翳也。客曰异哉。子也。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天之道也。今衆卉之錯生乎木之下者。大者擁腫而卷局。小者苯䔿而薺薴。蛇𧈭之所宅。蚊蝱之所萃。宜可芟夷。而子不芟夷之。特於木伐而去之。子之道。何與天之道戾乎。李子曰不然。凡物之害于物者。皆可去也。虞舜孔子。至德也。四凶少正卯。亦皆天下之才也。舜攝堯而首行流殛之政。孔子相魯三月。亟施兩觀之誅。以至德戮天下之才者。以常情觀之。斯亦怪矣。舜與孔子行之不疑者。誠不忍以一人而害于衆也。今木之處吾庭也。其枝也連蜷蟉結。其葉也菴藹蒙羃。使日月蔽其曜而不能遍照。使雨露屯其膏而不能下施。花者菸䓃而不花。實者萎悴而不實。叢叢者林林者。亦偃蹇屈曲而不得遂其生達其性。蛇虺由是而宅焉。蚊蝱由是而萃焉。以一木而衆卉之害。不剪不伐。亦復何爲。噫。人非有惡於稂莠也。害于穀則薅之。非有惡於蕭艾也。害于蘭則鉏之。吾亦豈有惡於木哉。抑爲其害于衆卉也。此雖人爲。而亦天之所爲也。夫天道不過曰去物之害物者而已矣。子何怪乎吾之爲乎。客唯唯而退。

答溪神

[编辑]

李子自京歸宿于金溪之灣。夢有頎然丈夫。衣古衣冠。揖李子而前曰。余金溪之神也。聞子新歸。願有謁於子。李子遂延而入。乃誥于李子曰始子之來居乎是也。榛棘之與處。虺蜴之與隣。妻子罵詈。僮僕誚嗔。子不是之恤。方且芻豢藜藿。絺繡布葛。咀嚼風雅。枕藉典籍。證魚鳥盟松竹。以市朝爲牢狴。以珪組爲桎梏。葢將有終身之樂焉。予幸得子以爲之依歸。及乎謝東崗赴北洛。逐逐車馬。汩汩塵俗。僑處闤闠。隣比市廛。起居飮食。豕圈之間。卑濕湫隘。塕勃坌濁。冬愁窮沍。夏苦歊熱。囊空一錢。廚㓕寒烟。群稚滿前。啼飢索飧。况且媸皮傲骨。衆目俱瞋。翻唇掉舌。謗輒隨身。子何所樂。不反初服。忘嶺雲之怡悅。違澗泉之淸冷。田園蕪穢。松桂凋零。林巒誚其寡情。鷗鷺悵其寒盟。猶且徊翔滯淹不能歸者。三年于今矣。子獨無忸乎心乎。李子曰噫嘻。何子之懵也。夫內定者不遷乎外。神凝者無慕乎境。上隱心隱。居喧而靜。下隱身隱。處窮愈婞。昔方朔大隱金門而不見其通。君公避世墻東而未可謂窮。是故身隱而心不隱者。雖吐納雲煙。盤桓泉石。而未忘情於榮祿。心隱而身不隱者。雖位居廊庙。身紆簪紱。而常存思於山澤。我雖跡滯泥沙。志游煙霞。視城市若山林。以朱門爲蓬戶。心有天放。奚樂奚苦。涅不能緇。磨不能磷。隨遇而安。守素任眞。箕穎非隱。伊呂非顯。用行舍藏。與時舒卷。孔席墨堗。不煖不黔。執跡而論。詎不爲貶。耦耕何高。鳳歌何賢。昧乎大道則介而偏至。夫貧富命也。毁譽時也。孰去孰就。權非我尸。委命順時。盡吾之道。子其休矣。毋庸啾噪。溪神於是垂首呿口。色若有愧。李子遂蘧蘧然覺。推枕而起。

書貞女尙娘事

[编辑]

貞女尙娘者。善山上荊里人也。姓朴氏。父自申業農。母死。後母頗悍虐使之。尙娘事之益謹。未甞有不遜。村人咸異之。十七嫁于同里林氏子名七奉。年幼性獰頑。待尙娘甚薄。日歐辱之。父母亦愛其子不爲禁。尙娘不堪痛苦。還至父家。母詈曰若已嫁矣。乃更以口腹累父母耶。尙娘遜語以謝之。但自歎命薄而已。終不怨其夫。常往來省舅姑。其夫見之。輒操扙逐之。然尙娘愈不失婦道焉。居歲餘。其父知後母終不肯容。遣之叔家。叔待之厚。尙娘仍留數月。叔從容謂尙娘曰林家之薄汝甚矣。義不可復全。汝年如花。何必自苦乃爾。且吾儕小人。安知節義。汝可以改志矣。尙娘怫然變色曰叔何出此言也。女子旣以身事人。豈有二哉。吾寧死不願聞此言也。遂走夫家。其舅又諭以改適之意。尙娘涕泣良久。答之如前言。其舅知尙娘有死志。曰然則但勿汙吾家也。一日尙娘晨起。走砥柱碑下欲投水。路遇童女採薪。與之偕往潭上。尙娘手解其雙鬟。幷一布裙一草履以授之曰。我上荊里朴自申之女。林七奉之妻也。今年二十矣。十七而嫁林郞。視我如仇。吾所以隱忍不卽死者。尙冀林郞一旦翻然有悟也。今父叔又欲奪我志。女子死耳。寧可吃兩家飯乎。吾將赴淸流之波。以見吾志。恐父母舅姑或疑我潛逃而去。今遇汝。天也。我死。汝持此以遺我父母。以明我死此潭水。吾下從吾母于九泉耳。言訖大哭。哭已又歌山有花一曲。遂傳其曲曰我死後。魂魄亦當游此地也。汝見風濤洶湧。歌此曲以慰我魂魄也。臨水孰視。乃歎曰一死决耳。見深水乃復㥘耶。遂脫汗衫蒙其面。卽奮身赴水。時壬午九月六日也。童女犇告自申。自申號哭而往。率里人撈其屍。十四日始得。顔色如生。尙以汗衫蒙面也。府使趙龜祥陳其事以上。朝廷命之㫌閭。嗚呼。尙娘窮鄕一女子也。平日豈有詩禮之敎。保姆之訓哉。能通知大義。卓然自立。視死如歸。以明其志。苟非天性貞烈。其何能如是哉。一時文士聞尙娘事者。爭爲歌詩以詠之。余亦略述所聞。書之如此。而每想其死時狀。余未甞不涕下也。其就死明白從容。雖有識君子。何以過此。然則尙娘之賢於人者遠矣。

敦宗契帖序

[编辑]

余少時甞慕范文正之爲人。讀義田記。窃欲倣其規模。置田若干。收宗人之㝡貧而無依者。賙其窮乏。助其喪祭。毋使之失所焉。而顧家貧力不能辦。每慨然抱書浩歎而已。其後聞士大夫多有合族結契者。因自私念曰契者。亦古人結社之遺法也。義田雖未可卒辦。此亦不能辦耶。遂以醵錢結契之意。告之諸父。諸父曰可。謀之群兄弟。群兄弟又曰可。於是余手自草定契憲節目。而凡碧梧公曾孫以下。冠者人出錢一百。斂散取息。以爲冠婚喪祭之助。月朔有講學之規焉。春秋有宗會之法焉。遂爲一冊。名之曰李氏敦宗稧帖。首書契憲。次書諸人名字及生年月日。而其未冠者亦待其冠而次第書之。夫是擧也。其視范氏之義田。有愧者多矣。然其於合宗族敦親誼。亦不無少補焉。嗚呼。自衰而至期功。自朞功而至緦麻。自緦麻而至袒免。至於袒免而親盡矣。親盡矣則幾何不至於路人矣乎。雖然推其本則一也。是以三代盛時。有黨正族師之職。聯其兄弟宗族。敎之以孝悌。敦之以睦婣。修其冠昬喪祭之儀。謹其慶吊往來之禮。疾病患難之相捄。死亡葬貍之相恤。䔽然仁厚之風。常行於其間。而此治化之所以隆也。及至後世。宗法壞亂。譜牒散亡。人不知敬宗之義。而禮意蕩然。風俗薄惡。而此治化之所以不及於三代者也。夫范氏之法。後世差爲可觀而已。不敢望三代之規。而吾輩之擧。又不敢望范氏之法。古今之不相及。乃如是耶。余之所以惓惓於講學之道。而尤以白鹿洞規爲法者。益亦有意矣。後來者誠能明於人倫篤於孝悌。而守此成規。以至于無窮而無替焉。則庶幾方弗乎三代之遺意焉爾矣。嗚呼。凡爲子孫者。又曷可以忽乎哉。

結契之初。諸議以爲曾王考碧梧公子孫外。勿爲許入矣。其後仲厚兄以豐川公曾孫追入者。葢此兄方住京。且合族敦親之義。不可偏收碧梧公子孫。故遂許入。其名字書于群弟之下者。盖以是也。此卷成于乙亥。而至今不過二十餘年。卷中人已多凋落者。每宗會。余便據上座。獨與汝承載方二兄。相對兀然。但孰視兒輩之讙笑而已。回思往時侍諸父兄弟環坐。飮酒歡樂。歷歷如昨日事。而人事已如許矣。可不悲哉。夏坤又書。

書宮猫事

[编辑]

大行性愛猫。宮中甞畜一猫。色黃甚厖大。宮人號曰金孫。每大官進食。輒俛首帖尾伏床下。大行投之食。然後敢食。如是者幾十數年。大行大漸之夕。猫忽號哭奔走。人皆異之。自此絶不飮食。宮人或啗以魚肉。亦逸去不食。其後數十日而死。惠順大妃命內司具絞衾貍之明陵路傍。噫。猫一微物也。特感豢養之恩。至於捐生而殉之。其稟於天者。固可謂之靈異。而大行之至仁厚德。及於禽獸者。於此亦可見矣。嗚呼其盛矣哉。

余作此文後。聞諸金君必亨。先王甞游後苑。見母猫飢困欲死。意憐之。命宮人育之。仍名曰金德。生一雛。卽金孫也。其後金德死。又命葬之。作埋死猫文以哀之。今在御集中。金孫所以不食而死者。非獨感先王豢養之恩也。特感其活母。乃至於斯。此尤異云。嗚呼。母子天性也。猫於諸獸中㝡號寡恩。然尙知活母之恩而以死報之。人或不知母子之倫。有欲棄絶之者。抑何心哉。庚子十月二十五日夜又書。

書歸煕甫葉裕母墓銘後

[编辑]

煕甫此文。高古雅健。永叔集中。亦不可多得。自謂得太史公神髓者。信非妄也。余往與孝伯論文。亟稱此文以爲不减永叔。孝伯取而讀之。徐曰君言似矣。但中間書祖母詛咒一段少回護。歐公無此也。余當時無以難。追後思之。誌墓之文。卽史傳之別體也。甞觀漢人墓銘。往往直書善惡。不似後世一味贊頌而已。此弊葢至退之而甚矣。劉叉攫退之金云諛墓而得之者。非誣也。毋論煕甫筆力類馬遷。其直書無回護處。亦得史家筆法。尤可尙也。今日又讀此文。追理孝伯前言。宛然如昨。而孝伯已不可作矣。未知斯世更有可語者否乎。遂掩涕而書此。庚子九月十二日。燈下澹軒載大書。

金君山詩集序

[编辑]

亡友金君山之詩。其叔父三淵公旣序之而行于世久矣。見者莫不歎賞。稱之曰奇才。然此何足以知君山。而又何足以盡君山也哉。余年二十一。始謁農巖先生于石室書院。一時英俊之士出入門下者甚衆。君山獨與李伯溫,吳明仲及余㝡相得。日夜聚會。談笑歡樂。凡天地造化性命理義文章書画山水。以及古今治亂興亡。人物賢愚。兵農獄訟。靡不講論。而君山之言議見識。每絶出人意表。三人者以此尤推服君山。以爲莫及焉。君山甞慨然曰大丈夫寧可老死章句哉。伊呂事業。縱不得辦。獨不能扶顚持危。如諸葛孔明,李伯紀耶。見古人忠義節烈事。未甞不嗚咽流涕。盖其愛君憂國之意。常勃欝於心胸而噴薄於紙墨之間。故其詩多傷時憫俗怨誹惻愴之思。而非若近日詩人模擬少陵,簡齋,放翁而强作感激不平語也。且長於料事。前言其成敗得失若指掌。後皆奇驗。余甞戱之曰子之所料者小事耳。大事則未必能如此。且古人料事。以理推之。而不若子深刻而得之也。君山笑曰小事如此。大事安得不然。且不深刻則所謂推之以理者。亦汎而不切矣。至策成敗决得失。則雖古人吾不多讓矣。君山自負其才。常欲經理一世。以功業自見。而恥以一藝成名。今其詩特君山之緖餘耳。然而世之論者。徒知其詩之爲奇。而不知君山之才志之奇偉。百倍其詩者。乃如此也。然則此可以知君山。而又可以盡君山也歟。嗚呼。古人有言曰人不可以無年。豈虗語哉。使君山而無死。少假以年。則其樹立必有卓然可觀者。而雖其詩氣力益昌大。句語益老鍊。亦不止今日之成就而已。可勝惜哉。己卯秋。與余同宿石室之院齋。夜深月明。江聲甚壯。君山抗聲誦子美秋興詩。庭中宿鳥皆驚起翻翻。因顧余曰人生百年。更有何樂可以易此乎。其風流跌宕葢如此。至今思之。如昨日事耳。其墓木已拱矣。又焉得不慨然乎。余遂感歎而序其詩如此。

與洪道長書

[编辑]

大行臨御四十餘年。涵濡之澤。入人者深。上賓之夕。雖窮山深谷婦孺之賤。莫不奔走號泣。而如足下者曾被天語之奬。而忽承凶音於漲海千里之外。崩天之痛。尤當有倍於常人也。六月貴便去後。更無往來。書問頓絶。又數月矣。秋氣日深。起處益復佳勝否。今年又未免荒歉。未知大領以南。不比北地否。白首遠官。不過爲一飽飯。而此亦有不如意者。甚矣足下之窮也。亦復奈何。僕舍妹自君叙死後。必欲從死。日夜祈死。病數月不呑藥。至七月旬中終不起。嗟乎。死者固可憐。生者當何以爲心也。其節操有不可泯沒者。足下若以一詩慰長逝者魂魄。豈不幸哉。其留意焉。前月二十日。往楊州觀葬妹。二日而歸。又三日挈兒子南歸金溪之舊廬。溪山淸佳。松篁魚鳥。無非助發道機者。而動有扙屨之適。居有父史之趣。人生若得如是受用。自今以往二三十年。則亦何羨於神仙哉。貴稿弁卷之文。累承勤托。塵中卒卒無一日之暇。未果奉副矣。今行始得脫藁。繕寫以去。其評隲諸公及題品貴詩處。於高意果何如。但平日深痛近日詩道之極弊。故肆筆至此。語多觸諱。恐致輦下兒曹一場嗔謗也。近來略窺古人文字源流蹊遙。始覺從前知見。俱屬皮相。而吾輩所以不及古人者。其受病正在專學八大家也。使人驟聞之。莫不怪且駭然。僕之此言。非架空鑿虗。好爲新異而發也。其中實有眞見得處。此葢非八家有以病之也。吾輩自病於八家也。大抵八家之文。莫不發源六經。故其叙事則法於書。其諷諭則法於詩。其論說則法於易禮。其褒貶則法於春秋。其辨難問答則法於語孟。其間雖不能一一如此。大體則然也。其本領博厚。工力深至。演迤浩涆。沈深醲郁。始看若難通曉。咀嚼愈久而滋味愈長。而吾輩不過掠取八家之意思。蹈襲八家之句法。其力量䂓模。不能跳出八家之外。故意味自然淺薄。亂氣亦且卑弱。此非他也。不能遠法八家之所法。而只取八家而爲法也。譬如上好人參。初煎則氣味極醲厚。及其添入客水。再煎則漓然薄矣。吾輩則皆再煎之客水也。焉得不如此哉。此非獨吾輩如此也。天下之文人。盡如此也。非獨天下之文人如此也。宋以後文人又皆如此也。北地信陽。歷下太倉諸公。自謂極力復古。而亦不能磨硏古六藝之旨。而不過抉摘左國檀工之字句。剝割莊騷史漢之面目。塗澤爲辭。飣餖成文。以長後輩剽僦撏撦之習耳。如此而謂之復古則豈不大可笑哉。如方希直,王伯安,歸煕甫,王道思,唐應德輩。雖曰取法於八家。而亦能探索根本。上泝六經。故其文皆可觀。而至於煕甫。其用力比他人尤純深。故其文外淡而中腴。語簡而味深。甞自稱曰吾文可肩隨歐,曾,介甫則不難抗行矣。此非夸也。其自知可謂深矣。足下試取而讀之。自可知矣。吾故曰今日吾輩之病。正在於專學八家也。且將八家擔置一邊。但取詩書禮易春秋語孟諸經正文。屈首誦數。如經生輩所爲。勿以一毫箋註參錯胸肚。虗心反復。玩索本書旨意。直窺聖人心術於數千載之上。然後始取漢儒以下。至於宋朝諸大儒解經文字。融會貫通。捨短取長。以爲己有。則其於作文。沛然有餘矣。歐公所謂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者。亦有見而言也。然而吾輩則老矣。已有歲月腕晩之歎耳。諺曰學技而目昬。正指吾輩今日而言也。此可與足下道也。故縷縷至此。想足下見之。亦當爲之慨然也。不宣。

送澤卿序

[编辑]

昔江文通有言曰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夫以合爲忻。以離爲戚者。人之常情也。然而世故牽迫。人事參差。會日恒少。別日恒多。而况乃秋氣憀慄。登山臨水。送其將歸。則悽然以悲。愀然以愁。惟此時㝡爲銷魂矣。此文通所以工於寫情。而爲千古之所共歎也。余與澤卿。俱作老禿翁矣。共入落影山中。以一蒲團一軍持。如苦行頭陀。以了餘生者。夙昔之約也。余則今將策驢入山。而獨澤卿迫於窮餓。逾大領而南。客游瘴海千里之外。秋深矣。霜落木脫。景物蕭然。臨歧分手之際。自不覺其黯然銷魂。尤見文通此言之爲妙也。雖然吾輩此別。不過爲生離。而又不知幾何時。可以聚首。而自澤卿言之。其恨尤有甚於此者。前年其一子以非命死。每渡漢輒臨江大哭而去。其情極可悲。而且使其子在者。必不令其父作白首遠役也。此尤不悲乎。於其行也。不能無言。書此以爲別。

刪補古文集成序

[编辑]

昆侖崔先生。自少酷嗜古文詞。於書葢無所不窺。而甞病古今選文者。多以己意去就。而互有得失。遂自先秦下至皇明。擇其尤雋者三百餘篇。略倣眞氏正宗之例。分類排纘。凡爲三編。名曰古文集成。而其權度極精。取舍極嚴。誠可謂藝苑之金鑒。學者之指南也。具君性五又要余刪爲二百篇。以爲朝夕諷誦之資。余累辭不獲。遂不揆僭妄。稍加刪補。以復性五。而爲之序曰。古人之於文。非苟言也。必有迫於中而後洩於外也。夫六經尙矣。秦漢以來。諸名家。亦皆迫於中而言之也。非外襲而取之也。是故其所言者。卽其胸中之識也。凡天下事物之凑會吾心者。皆有以眞知其是非利害。犂然若白黑之相形。而隨所觸而發焉。故非有意於言。而盖有不得已而言者矣。然要皆可以裨益世道。而不爲一毫無實之言。可謂有用之文也。及至後世不然。其胸中枵然無所識。徒襲於外而取之。塗澤以爲辭。雕鏤以爲文。雖自謂極天下之工。而不過爲無用之空言而已。由是觀之。識高者文亦高。識卑者文亦卑。文之工拙。不生于文。而生于識也。識者根也。文者枝葉也。未有根壯而枝葉不茂者。亦未有根不壯而枝葉茂者。然則不求長其識。而求工乎文者妄矣。然所謂長其識者。亦非無事兀坐。懸空妄想而得之也。葢亦有道焉。參究聖賢之精神心術。與夫天下之大經大法。修己治人之道。縱撗錯綜。融會貫通。然後吾之識。自然高明博大。通達無碍。其發於言語文章者。譬若江河之注于海。自有沛然而不可禦者。斯謂之迫於中而洩於外者也。凡是編所載。若賈誼,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楊䧺,班固,諸葛亮,陸贄,韓愈,李翺,范仲淹,司馬光,歐陽脩,蘇軾,曾鞏輩。大抵皆如此也。今性五毋徒區區於文詞之末。而讀其文則必先觀其人之識如何。則曰古人之所以逴越者在乎識。吾之所以不及古人者。亦在乎識。吾何以使吾之識。可齊乎古人之識也。取古人之所以長其識者。孜孜焉求之。勉勉焉行之。性五之識。日益高明博大。而亦必有迫於中而洩於外者。其文又皆爲有用之文也矣。夫如是則性五不爲古人所囿。而古人皆可爲性五所囿矣。若是編者。直古人之糟粕耳。性五復何事乎是編哉。嗟乎性五。勉之哉。

題沈叔平楓岳錄後

[编辑]

夫善觀山水者。凝神於泓崢之間。而殆不知天地之高厚。日月之光明。麋鹿興于前而不瞬。雷霆鬪于後而不懾。凡槎牙腑肺者。無非木石也。噓吸口鼻者。無非烟嵐也。夫如是然後方可謂之深得山水之趣也。若夫伸紙舐筆。背手瞪目。心衡乎琢句。志分乎鍊字。吾之精神。已與山水漠然不相凑泊矣。是焉知山何爲而高。水何爲而淸哉。余故甞曰游山者。當不作詩。多作詩者是不解游山者也。往年入楓岳。得詩未滿百首。然其得於佛龕禪燈蒲團竹椅上者多矣。叔平前後凡三游楓岳。每游得詩輒過我。驟觀之。叔平亦不免不解游山之譏也。及讀其詩。令人恍然若置身于香城霞潭之間。未知叔平其得之蒲團竹椅上。亦如余否。他日吾當以是問諸叔平。庚子九月二十三日朝。小金山樵李載大。書于水月樓中。

余宿長安寺之靈光殿。是夜微雨。與僧輩燒香相對。佛燈靑熒。戶外泉聲甚悲。似與人語意甚泠然。迨曉不寐。欲以一詩記之未果。今讀叔平摩訶遇雨詩。尤令人倍憶長安夜雨時也。始覺游山不作詩之語。殆謬也。雖然非叔平之詩之妙。又焉能起余哉。載大又書。

書先祖再思堂先生手書佔畢齋諡號後

[编辑]

傳曰民生於三。事之如一。葢師之尊。與君父幷。而人之所以事之者如一焉。則其義可謂重矣。昔者孔子畏於匡。顔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爲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假使孔子不幸不免乎禍。則顔淵必不肯獨生。由此言之。弟子固有爲其師死之道。而忠臣孝子之殉其君父者。接跡于天下。弟子之死其師者。寥寥無聞焉。此何也。豈非其事尤難於臣子之殉君父而然歟。苟有人爲其師。死而不顧者。其賢於人亦遠矣。先祖再思堂先生少時與金寒暄,南秋江,金濯纓諸公同游佔畢齋之門。其行誼文章。深爲畢齋所重。一時儕流亦莫不傾心推服。秋江甞曰益齋醉琴兩家之美。萃於一身。醉琴朴公。於先生爲外祖。故秋江之言葢如此云。畢齋卒。先生官太常。議定其諡爲文忠。及甲子史禍作。燕山謂先生阿其師。加以美諡。大怒將置之極刑。或引李長坤事。勸先生去。先生曰君命也。何可逃也。竟不去。怡然就刑。父兄子侄。亦皆流竄禁錮。其受禍比他人尤烈。若先生所謂爲其師死而不顧者非歟。燕山狂暴。殺人如刈菅。雖逃避而去。固無大害於義。而先生乃曰君命不可逃。其言凜然若秋霜烈日。而先生又能殉其師於師死之後。少無濡忍畏難之意。推此志也。若使畢齋無死而抵觸禍罟。則先生固將伏闕上書。以死爭之。爭之不得則又將同死東市。而必不令畢齋獨死也。然則先生之義。可以建天地而不悖。質神明而無愧。豈但謂之賢於人而已乎哉。先生甞以手筆書諡號及諡議。以遺畢齋之子。先生之所以惓惓于師門者。於此尤可見矣。其家又能謹守。累閱兵燹而終不傷失。後孫金是洛携至都下。以眎先君子。先君子欲摹出一本。以作傳家之寶而未果。不幸先君子遽又下世矣。至今奉置于余家。而筆法方正端嚴。類先生之爲人。觀者莫不肅然起敬。摩挲歎息。夫以他人而慕先生者。愛玩其手澤尙如此。况其後孫也哉。况夏坤也哉。夏坤方啚精摹。以仰承先君子之遺志。而姑識其顚末如此。醉琴公爲魯山君死。忠節卓然。爲六臣之首。世以文履善,方希直之流穪之。而先生之樹立又如此。眞不愧醉琴之宅相矣。嗚呼。尤不奇乎。此又不可以不書也。

送金固城命衡序

[编辑]

金君商卿以固城縣監。將之官。過辭于余。余戱謂金君曰固城去京都千餘里。又瀕大海。盲凬毒霧。發作無時。中之者輒病。嘔泄眩瞀癱瘓之症。甚或至於死。人之視之如死地。今君獨怡然赴之。如就樂土者。何也。殆不近人情哉。金君笑曰何子之迂至此也。吾今四年于京邸矣。前歲妻又死。孑然獨與一女居耳。家無升斗之入。空廚蕭然。至累日烟火不起。親友聞之。或裹飯來餽。吾甞計之。不食之時。多於食時。噫。飢者不暇擇於甘苦。渴者不暇顧於寒煖。死等耳。如其枵腹而死。吾寧飽毒瘴而死也。吾之樂就者。豈吾之情哉。余聞之愍然。窃念金君南土之良也。爲人文雅修潔。且妙歲登第。固宜置之臺省之間。而顧乃擯斥于嶺海瘴癘之鄕。夫知金君者。孰不惜之。雖然君子之道。無入而不自得。故凡一切榮辱升沉。憂患疾病。皆外也。旣知其外。則又何足以汩吾靈府也哉。子瞻穪王定國曰五年瘴海窟中。面如紅玉。定國之所以能如此者。盖亦內定而然也。固城雖曰薄縣。內有酒食肴膳之美。外有徒役車輿之奉。比之遷謫亦有間。金君內苟定矣。雖日處乎盲風毒霧之中。疾病亦何自而入乎。以金君之賢也。必知所以自處也矣。然則余之以此勉金君者。可謂知金君淺矣。然金君因余之言而尤有以自勖焉。則雖謂余深知金君亦可也。

饒白髮文

[编辑]

余早衰。自三十五六。鬢毛已有一莖二莖白者。女兒輩見之。輒惡而鑷之。余不禁也。至今白者幾半鬢矣。而鑷之猶不休。余忽自念吾年已四十五矣。回視二十年三十年前。則貌與年化。殆若二人。而吾考之吾之心身言行之間。獨無所化乎哉。然則人之所易化者特皃。而所不化者心歟。抑人皃与心俱化。而吾獨不心化歟。噫。昔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是心與皃俱化也。伯玉之所以爲伯玉者此也。若吾者。皃非故吾而心獨故吾也。是皃化而心不化也。心不化而欲免乎故吾則其得乎。盖吾髮隨白而隨鑷。故吾所見者獨黑者耳。吾未始以爲老也。而猶有童之心也。然則使我心可化而不化者。又誰之爲歟。吾自此唯恐吾髮之不白也。請自今日始。饒汝白者。朝夕覽汝。使我不化者。將隨汝而化矣夫。

答洪道長書

[编辑]

前月自兵營獲足下復書。縷縷百餘言。纖悉委曲。如得面譚。不知嶺海之阻脩也。其後從李先芳聞令季兩人。一時俱逝。白首絶海。情理有不忍堪遣者。念之愍然。但念人生如泡影。畢竟同歸於盡。其間淹速。有不足計較者。深照此理。毋作無益之悲如何。僕入夏來。疾病交攻。朝夕惴惴。如禦强敵。心神了無一日安泰時。書史之業。一任其抛却奈何。貴藳序作者。文拙宜不滿足下之高眼。而細觀來喩。亦有不能深解作者之意者。盖其通篇。專以詩道之累變作骨子。首言國朝諸大家之詩。有如是之長。故又有如是之弊。而至二子。一洗從前腐爛冗陋之習。中言二子或變或不變。而變者之弊又至此。末言欲矯今日之弊。則當法不變者之爲善。而又以世人徒知名位之可貴。而不知眞詩之爲可貴結之。其中深有微意。極抑揚極感慨。至於品題貴詩處。曰淸華秀傑。又曰句語老鍊。夫淸華秀傑。加之以老鍊者。唯王右丞當之。岑高以下則恐不能當也。如所喩寫景入微。說情到底等語。此是嚴儀卿,劉會孟,胡元瑞,鍾伯敬輩詩評中細碎語。試看韓柳歐蘇序人集中。乃有如此語否。僕自以爲此文頗得古人頓挫開闔之法。雖不諧於俗眼。足下觀之。必有犁然當于心者矣。足下乃復云云。以足下之老於文詞。猶不能盡曉人意如此。他尙何說哉。平日甚笑永叔作尹師魯墓銘題後。以爲太多事。以今觀之。此等文字。亦不可不作也。足下爲人。僕豈不深知。但其首尾專言詩道一段。無可攙入處。姑未及之。又豈無揄揚之日哉。幸足下諒之。不宣。

寓雲軒記

[编辑]

寓雲者。李子所寓之軒之名也。誰名之哉。李子自名之也。李子自名之也。而以寓雲名者何也。軒盖在南山之下。而常有白雲寄于山頂。其朝暯舒卷之態。坐軒者可以盡得之矣。李子見之甚樂。以爲類己之寓於是也。遂以是名焉。已而李子笑曰甚哉。吾之妄也。吾奚獨寓於居而已哉。今吾神寓于氣。氣寓于形。形寓于宇內。歘尒而聚。歘尒而散。浮沉升降於大化之中焉耳。吾方且以是形爲吾之有。而窃窃然以軒爲寓者。豈非妄矣乎。且夫雲之爲物也。終日浮游於太虗中。而自去自來。儵忽不定。不可以威縶也。不可以力縛也。吾又窃窃然蘄其同寓於軒。而爲吾玩弄之物。亦豈非妄矣乎。雖然吾因是而大覺矣。吾將以吾身爲蛇跗蜩甲也。吾將以斯世爲逆旅傳舍也。吾將以榮辱得喪毁譽利害紛紜萬變于吾前者。又爲彼雲之興滅也。然則又肯以雲之興滅也者。芥滯吾胷中乎哉。嗚呼。人知吾身之果寓歟。知榮辱得喪毁譽利害之果爲雲歟。而吾獨知而人未及知歟。人且以其知爲知。而以吾爲未知歟。雖然苟知榮辱得喪毁譽利害之爲雲者。可以知吾身之爲寓也。苟知吾身之爲寓者。又可以知斯言之非寓也矣乎。

讀唐荊川文

[编辑]

唐應德之文。淵源永叔,子固輩。紆餘曲折。意味深厚。在皇明諸大家中最穪作家。而及其退歸荊溪之後。又一意尊信朱子之學。知解言論。有非一時諸儒所可及。後聞王汝中致良知之說。盡棄其學而從之。故以論學諸書觀之。其所謂閉門觀心閒靜中。稍見本來面目等語。純是曺洞氣味矣。孟子曰吾聞出於幽谷。迁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若應德者眞可謂下喬木而入幽谷者也。可勝歎哉。又爲嚴嵩作鈐山堂詩集序。此與放翁之南園記。何以異哉。噫。君子固惜其一言以爲重。應德於此。又可謂不惜其言也矣。

答某人

[编辑]

山中一札。何翅千金。闕然不報。此公之懶可知也。耑价遠問。又出意外。始知紅粉殢人。令丈夫氣短。爲之可笑。僕以山花爲眷屬。鶯鳥爲管絃。胸肚中了無一物牽絓。三竿而起。一碗麥飯。其甘如飴。每想足下情根錮心。憤氣塡胸。晝則瞋目掔腕。頸面俱赤。噴唾如雪。對案忘食。夜則孤燈欲滅。錦衾不煖。長吁短噫。輾轉不寐之狀。恨無以黃面老子白骨觀點破之也。錦江主人。只是隴西一派耳。平生不通書相訊。雖欲爲足下作古押牙。其可得乎。首陽公已作書懇囑。試相問也。方朝起前峰出白雲一道。入天際如匹練。凝竚南望。不暇一一。統希照亮。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