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節要/卷七
肅宗二
[编辑]癸未八年宋崇寧二年,遼乾統三年。
[编辑]春正月。東女眞高羅骨等三十人來朝。
○西女眞亡間等二十四人來朝。
○門下侍中邵台輔三上表請老。優詔不允,賜几杖,令視事。
○二月。東女眞將軍豆門小等三十人來,獻土物。將軍高夫老等三十人來,獻馬。豆門恢八等九十人來朝。
○以邵台輔守太傅判戶部西京留守事,吳壽增參知政事,金景庸知樞密院事。
○宋明州敎練使張宗閔等與綱首楊炤等三十八人來朝。
○以庾祿崇爲尙書左僕射參知政事,尹瓘爲吏部尙書同知樞密院事,王嘏爲樞密院副使。
○夏六月。宋遣戶部侍郞劉逵給事中吳拭來,賜王衣帶匹段金玉器弓矢鞍馬等物,幷遣醫官牟介呂昞陳爾猷范之才等四人來,從表請也。
○遼遣邊唐英來,報受冊。
○以柳伸爲左僕射政堂文學,崔弘嗣爲樞密院使,尹瓘知樞密院事。
○秋七月。東女眞酋長昆豆遣人,獻土物。
○東女眞太師盈歌遣使來朝。有本國醫者,居完顏部,善治疾。時,盈歌戚屬有疾。盈歌謂醫曰:「汝能治此人病,則吾當遣人歸汝鄕國。」其人果愈。盈歌如約遣人送至境上。醫者至,言于王曰:「女眞居黑水者,部族日强,兵益精悍。」王乃始通使,自是,來往不阻。盈歌旣破蕭海里,報捷于我,我復使人賀之。盈歌遣其族弟斜葛報聘。王待之甚厚。
○八月。憲官奏評刑書。
○大將軍高文盖張洪占李弓濟將軍金子珍等潛懷逆謀,事覺。命御史臺捕之,流于南裔。
○九月。召內侍及侍從文臣於重光殿,命題賦詩,賜酒。
○遣李繼膺朴景綽如遼,賀加上尊號。
○以崔思諏爲門下侍中,林幹爲門下侍郞平章事,李䫨爲中書侍郞平章事。
○飯僧一萬。
○冬十月。以宋帝天寧節命太子設齋于奉恩寺。醫官牟介等往觀之。
○遼東京回禮使禮賓副使高維玉等來。
○遣宋琳如遼,賀天興節,金國珍謝橫宣。
○詔徵無等山處士殷元忠。
○幸東池,閱射。中者,賜物有差。
○十一月。遣崔繼芳如遼,謝賀生辰,趙卿進方物,沈侯賀正。
○己丑。京城地震。
○東女眞太師盈歌遣古洒率夫阿老等來,獻土物。
○十二月。遼遣烏興慶來,賀生辰。
○戊午。京城地震。
○北女眞從昆阿老等四十七人來獻土物。
甲申九年宋崇寧三年,遼乾統四年。
[编辑]春正月。東女眞一千七百五十三人來投。
○東女眞酋長烏羅首與別部夫乃老有隙,遣公兄之助,發兵攻之。騎兵來屯定州關外。以門下侍郞平章事林幹判東北面行營兵馬事,御宣政殿,授鈇鉞,往備之。又以直門下省李瑋爲西北面行營兵馬使,衛尉卿金德珍爲東北面行營兵馬使。
○西女眞從昆等三十人來獻土物。
○二月。林幹與女眞戰于定州城外,敗績。初,內侍林彥主出兵之議,直史館李永曰:「兵凶器,戰危事,不可妄動。彥當無事時,欲用兵生釁,甚不可也。」王不聽。幹又邀功,引不敎之兵,遽出與戰,敗死者大半。惟樞密院別駕拓俊京請兵器介馬於幹,入賊陣,斬其將一人,奪所俘二人,遂與校尉俊旻德麟,各射賊一人殪之,賊少却。及回兵,賊以百騎追之。俊京與大相仁占射殺賊將二人,賊不敢前,我軍得入城。俊京,以功授千牛衛錄事參軍事。有司劾奏幹及兵馬使左僕射黃兪顯副使大將軍宋忠戶部侍郞王公胤右承宣趙珪敗績之罪,皆罷之。
○西女眞居羅佛麻浦等四十九人來獻土物。
○以樞密院使尹瓘爲東北面行營兵馬都統,御重光殿,授鈇鉞,遣之。瓘與女眞戰,斬三十餘級。我軍死傷陷沒者過半。
○三月。設仁王道場於會慶殿,飯僧一萬于毬庭。
○召全州牧使吳延寵爲樞密院左承宣刑部侍郞知御史臺事。初,王以延寵有輔相才,將欲大用,試之臨民。果以最聞,故徵之。
○賜宋瑋等二十七人明經二人恩賜五人及第。
○夏四月。遼遣安遠軍節度使耶律嘉謨利州管內觀察使夏資睦來,冊王爲忠勤奉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高麗國王食邑七千戶食實封七百戶,賜車輅衣對匹段鞍馬弓箭等物。王受冊于郊壇。群臣表賀。泰州管內觀察使耶律師傅鴻臚卿張織來,冊太子爲順義軍節度朔武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尉兼侍中使持節朔州諸軍事行朔州刺史上柱國三韓國公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五百戶,賜車輅衣服匹段鞍馬弓箭等物。
○五月。以門下侍中致仕邵台輔守太師,賜協謀功臣號。
○南京宮闕成。
○六月。東女眞自毀場寨。公兄之助等六十八人扣關乞和。
○秋七月。左僕射政堂文學柳伸卒。伸狀貌不踰中人,而有膽量。少擢高第,以淸謹名。嘗牧淸州,民敬之如神。國家欲移都南京,宰相及庶僚皆以爲可,伸與左散騎常侍庾祿崇獨言其不可。凡論國家事悉主忠義。時論多之。
○以李䫨爲中書侍郞平章事,尹瓘參知政事。
○遣樞密院使崔弘嗣秘書監鄭文如宋,謝恩。
○戊戌。幸南京。辛丑。駕次峯城縣。出官錢,賜群臣軍士有差。時,泉貨之行已三歲,民貧,不能興用。乃命州縣出米穀,開酒食店,許民貿易,使知錢利。
○八月辛亥。王至南京,遊覽臺榭園囿。凡事皆依日官所奏,不合禮制,有司莫有言者。
○宋都綱周頌等來獻土物。
○宴群臣于延興殿,賜幣有差。
○以崔弘嗣參知政事,任懿同知樞密院事,吳延寵爲樞密院副使翰林學士,陸肇爲尙書右僕射。
○九月。幸長源亭。
○召集保勝軍,閱兵陣。
○冬十月辛亥。王還宮。
○遼東京遣使來聘。
○遣智寵延如遼,賀天興節,文冠謝封冊,崔濬謝賀生辰,金漢公進奉,崔德愷賀正。
○十一月。中書侍郞平章事致仕金先錫卒。先錫廉毅,有吏才,不事産業。然年至七十,尙顧戀不退,時人譏之。
○遣密進使金沽如遼。
○十二月。以魏繼廷爲門下侍郞平章事。
○遼遣馬直溫來,賀生辰。
○尹瓘奏:「臣所以敗於女眞者,彼騎我步不可敵也。」於是建議,始立別武班。自文武散官吏胥至于商賈僕隷及州府郡縣,凡有馬者,爲神騎,無馬者,爲神步跳蕩梗弓精努發火等軍。年二十以上男子非擧子皆屬神步,兩班與諸鎭府軍人四時訓鍊,又選僧徒爲降魔軍,以圖再擧。
乙酉十年宋崇寧四年,遼乾統五年。
[编辑]春二月。門下侍郞崔思諏致仕。思諏以老乞退甚切。魏繼廷曰:「崔公在官,吾輩仰如山斗,軍國大事一從其言。今,若告老,吾輩奈何。」後,壽春宮曲宴,思諏起爲壽。王執其手曰:「卿若固退,誰與共政。」對曰:「致仕禮也。臣耄艾,無能爲矣。願得閑居以終餘齒。」許之。
○夏六月。以魏繼廷爲太子太傅,崔弘嗣爲中書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太子太保,尹瓘爲太子少保判尙書兵部事,李䫨守司徒太子少師,鄭文爲刑部尙書政堂文學兼太子賓客,任懿爲樞密院使吏部尙書,王嘏知樞密院事兵部尙書,吳延寵同知樞密院事,李瑋爲御史大夫。
○秋八月乙亥。幸西京。
○謁太祖眞于感眞殿,遂謁五星殿。
○遣使祭東明聖帝祠,獻衣幣。
○制:「以陜州守高旻翼侵漁百姓,下獄鞫之。」
○閱射于昌化門。太子中的,群臣皆賀。
○九月。御營作院門,閱射御。
○丙辰,王不豫。
丁巳。發西京。
冬十月乙丑。疾大漸,次于金郊驛。丙寅。夜,發金郊,至長平門外,薨于輦中。遲明,到西華門,發喪。太子群臣哭踊,奉入延英殿,移殯于宣德殿。是日,太子俁奉遺詔,卽位于重光殿。上諡明孝,廟號肅宗。甲申。葬英陵。李齊賢曰:「以漢高祖知人之明每謂:『惠帝柔仁,而趙王如意似我。』屢欲易太子,而不知代王之終爲大平天子,封之邊郡。然代王免呂氏之禍以無寵也。唐太宗之賢,而不克定嗣,卒用昏童,乃使凶牝啄其孫殆盡,尤可嘆矣。兩漢四百年,臨天下者,皆孝文之裔也。唐三百年,自中睿迄昭哀,亦大帝之後也。用此觀之,天也,非人也。我文考十九子,而以再興宗國期肅宗於髫齕之年,而肅宗由蕃侯,紹大統,智以定亂,仁以厎平,有子若孫,克明克類,繼繼繩繩,以至于今四百餘年。斯豈非天乎。雖然,傳曰:『知子莫如父。』其文考之謂乎。」
遣中書舍人金緣如遼,告哀。緣至遼,賜宴,將奏樂。緣曰:「臣來時,本國群臣皆服衰絰。今,至上國,獲蒙賜宴,雖感恩榮,然臣子之情不忍聞樂。」言甚切至,遼主義而從之。朝見時,又乞除吉服舞蹈。學士孟初謂緣曰:「殿庭服色宜從吉。但除舞蹈可也。」及還,拜諫議大夫。
○制:「三京八牧通判以上及知州事縣令由文科出身者,兼管句學事。」
○禁士庶與內宦交通干謁。
○尊母柳氏爲王太后,殿曰天和,府曰崇明,生日曰至元節。
○遣刑部侍郞崔緯如遼,賀天興節。
○十一月。以魏繼廷爲門下侍中,崔弘嗣李䫨竝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尹瓘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任懿參知政事,王嘏爲樞密院使,吳延寵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
○制:「潛邸時及卽位日,侍衛將校員吏有功勞者,令有司特加爵賞。」
○御神鳳門,赦。
○詔曰:「朕聞民間買賣所用穀米及銀品甚惡。故前代以來嚴法禁之,而至今未見其懲戒者。蓋姦猾之類不畏法禁,惟利是求,乃以沙土和米,銅鐵交銀,以眩惑愚民,甚非天地神明之意。民之貧困實由於此,可懲以法。然堯舜畫衣冠,民不犯法,刑措不用,比屋可封,朕甚慕焉。庶幾內外軍民工商雜類改心革慮,遷善遠罪,則自然刑罰淸而德敎洽矣。富壽之業大平之風,豈難致哉。如有不識此意故有違犯者,必罰無赦。」
○御史臺奏:「今,囹圄空虛。請書獄空二字,揭法司南街,以示盛朝刑措之美。」宰相表賀。時,經大赦,罪囚皆放,而御史以標牓爲請,宰相稱賀,識者譏之。
○十二月。政堂文學鄭文卒。文倍傑之子。爲人恭儉朴訥,不事生産,居室卑陋,僅庇風雨。莅官謹愼,典刑曹十餘年,未嘗妄出入人罪。嘗,扈駕西京,請置箕子祠。奉使入宋,受賜金帛,分與從人,將其餘買書以歸,無他所求。宋人多之。
○戊辰。太白晝見經天。
○以右散騎常侍柳子維爲東界加發兵馬使。
○召宰樞于乾明殿,問東界邊事。
○以吳延寵爲東界行營兵馬使,金奇鑑知兵馬事,任申幸爲兵馬副使。
○敎曰:「惟我祖宗經綸草昧,肇造邦家。累聖持守,以及寡人。今,諸道州郡司牧淸廉憂恤者,十無一二,慕利釣名,有傷大體,好賄營私,殘害生民。流亡相繼,十室九空。朕甚痛焉。宜遣名臣,巡行郡縣,考守令殿最以聞。」
睿宗文孝大王一
[编辑]諱俁,字世民。肅宗太子,母明懿太后柳氏。文宗三十三年己未正月丁丑生。深沈有度量,雅好儒學。在位十七年,壽四十五。
丙戌元年宋崇寧五年,遼乾統六年。
[编辑]春正月。宰相請御肉膳,不許。四上表請之,乃許。
○丁酉。彗見于西南,長十尺許,月餘乃滅。
○禮部奏:「兩界三京三都護八牧每當元正冬至及至元節,表賀坤成殿,以爲恒式。」從之。
○以王生日爲咸寧節。
○遼遣祭奠使耶律演左企弓來。
○東界兵馬使吳延寵奏:「今所徵發內外神騎軍有父母年七十以上獨子者,聽免。一戶內三四人從軍者,減一人。宰樞之子非自募從軍,亦免。」從之。
○遼遣弔慰使耶律忠劉企常來,又遣劉鼎臣,命王起復。
○東女眞公牙等十人來朝。王引見于宣政殿,賜酒食例物。初,林幹之出師也,酋長延蓋使之訓等逆擊之,我師敗績。至是,之訓遣公牙來朝,王欲於正殿備禮待之。雜端崔緯等奏:「自古,虜人之來,未嘗於正殿引見。請依舊制,待於便殿。」從之。
○御神鳳門,閱神騎軍。
○二月。遼橫宣使來。
○以弟俌檢校太尉守司徒兼尙書令帶方侯,侾檢校太保守司徒兼尙書令大原侯,偦檢校尙書令守司空齊安侯,僑檢校尙書令守司空通義侯。
○宰相累請納妃。王以未終制,不允。
○西女眞亡間等來。
○日官奏:「松岳乃京都鎭山。積年雨水,沙土漂流,巖石暴露,草木不茂。宜令栽植。」從之。
○北女眞沙八等來朝。都兵馬使奏曰:「昔,我所討賊魁高守卽沙八父也,必懷宿怨。請處之新興館,令軍校驍勇者守之。」從之。
○北女眞酋長高亂阿於大等四十二人來朝。禮賓省奏:「高亂等請納遼所授官誥,受國爵命。」從之,授中尹。
○三月。命東西濟危都監賑貧病。
○遼歸我軍宗志等十二人。甲申之戰沒於東蕃,逃入遼者也。
○西海按察使奏:「谷州峽溪縣民多流亡,頗闕貢賦。請蠲三年租稅。」從之。
○命儒臣金緣崔璿李載李德羽朴昇中等十餘人與太史官會長寧殿,集地理諸家書,校同異,刪其繁亂,編爲一書,名海東秘錄。
○東女眞之訓率騎二千,來屯關外,納款,曰:「往年兵戰之事,非新王所知。公牙之朝,諭以此意,厚賞遣歸,上恩至渥。願至子孫恭勤朝貢。」乃召還東界加發兵馬使金德珍副使任申幸。
○北朝奚家軍乃哥以蕃賊霜丘子阿主及鐵甲一副來,納款。
○夏四月。北女眞酋長阿於大等三十八人來朝。
○賜皇甫許等三十四人及第。
○幸妙通寺。自是,屢幸寺院。
○詔曰:「頃,以西海道儒州安岳長淵等縣人物流亡。始差監務官,使之安撫,遂致流民漸還,産業日盛。今,牛峯兔山等二十四縣人物亦漸流亡,宜準儒州例,置監務,招撫。」
○五月。御嘉昌樓,賦詩,令侍臣許慶柳仁著等十餘人和進,賜帛有差。又於樓前以銀盌爲的,命侍從將相角射,中者,賜之。
○六月。納宣宗女延和宮主爲妃。
○王受菩薩戒于乾德殿。
○親設金剛明經道場于乾德殿。
○詔曰:「是月以來,亢旱尤甚,蓋由否德所致。日夜,焦勞,省躬謝過,禱佛祈神,無不盡心,然未蒙報應。朕嗣位以後,政敎多戾,天其或者譴告朕躬。宜令兩府近臣及臺省諫官諸司知制誥各上封事,直言時弊。」
○赦流以下罪。
○御長齡殿,命僧曇眞祈雨。時,國家盛行街衢經行。五部人民效此,各於所在里行讀。闕西里行日,適,有雨。王賜米帛,更令行讀,不雨。
○秋七月。親祀昊天上帝於會慶殿,配以太祖,禱雨。
○詔曰:「朕覽兩府臺諫兩制及長齡殿讎校員等封事,其所論躬行自省奉承祖訓者,旣已存心,庶幾踐行矣,其四時迎氣順天行令及修治廟社陳其器皿設其裳衣者,令有司具聞施行。其天壽寺之役,先考經始,而未幾升遐,衆論蜂起,爭欲諫止。朕亦知其不可,第以遹追先志,未敢罷去。是則朕之過也。其使錢之法乃古昔帝王所以富國便民,非我先考殖貨而爲之也。況聞大遼近年亦始用錢。凡立一法,衆謗從起。故曰:『民不可慮始。』不意群臣託太祖遺訓,禁用唐丹狄風之說以排使錢。然其所禁蓋謂風俗華靡耳。若文物法度則捨中國,何以哉。祖訓所禁非謂使錢明矣。然今所當罷者,唯關津商稅而已。其服飾之制上下混淆者,自先代,未有定法。近,雖立制,以別尊卑,第緣君臣不能行儉以率衆,上下無等,至於此極。故曰:『百姓不從其所令,從其所好。』又曰:『上之所行,下必有甚者。』若君臣躬行節儉,不奪民利,則庶民觀感,尊卑有別矣。其文武官僚無功尸祿,故屢致旱蝗。蓋進賢退不肖,爲政之要也。然百職至煩,非朕所能盡知。如有賢良在下,宰相薦之,姦貪竊位,臺諫黜之。其乙亥年犯惡逆流配者,宜各量移敍用,緣坐沒爲奴隷者,免之,其不屬賤者,竝加撫恤。其僧徒犯姦,永充鄕戶,經赦不原,幾乎苛法。宜令有司檢察竝充軍役。其中外法司問罪,雖有明證,必三栲問以爲常。故所犯非深重者,因而致死,其於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之意何。自今,法司體朕欽恤之意,其已伏罪者,無論輕重,不必栲問。」是日小雨。
○都兵馬使奏曰:「頃者,東蕃之役,軍令不嚴,故將帥無敢力戰,卒伍亦皆奔潰,屢致敗績。夫號令嚴肅然後衆心可一。伏見辛亥戊午年間顯廟行師之令,曰:『初當訓勵時,不至者,勿論官職高下,杖脊十五。二次不至者及進退失伍者,或持卜筮訛言以惑衆者,誤墜失兵仗者,隊正以下聞令不傳及傳之而不行者,爲卒雖救其上不能使免者,或私泄謀於敵,或敵入軍中,知而不告者,皆杖脊二十。發兵而不及期者,有亡走心或臨敵不戰或當戰妄動者,士卒不從其將節制者,兵仗器械拋棄敵中者,爲卒不救其上以致敗沒者,見戰者危急以非己部伍不救者,奪人弓劍爭人首級者,將軍將校臨陣不戰或亡入軍中或言降於敵者,或陣而不能拒俾敵衝突者,皆斬。其投降於敵者,籍其家,孥其妻子。敵自降不告而妄殺者,斬。』願遵此令以勵軍士。但敵自降不告而妄殺者,不宜斬,請杖二十。」從之。時有東征之議,故申明軍法。
○八月。遣使諸道,敎習兵陣。
○九月。親饗年八十以上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鰥寡孤獨篤癈疾者于闕庭,賜物有差。
○設百座道場於會慶殿。飯僧一萬於闕庭,二萬於州府。
○以平章事尹瓘監督天壽寺役,賜犀帶一腰,諸僚佐束帛有差。
○命內人鄭克恭與司天少監崔資顯太史令陰德全吳知老注簿同正金謂磾等往西京,相龍堰舊墟。初,術士以讖勸王,就西京龍堰,別創宮闕,以時巡幸。王命兩府及長齡殿讎校儒臣會議,皆以爲可。知樞密院事吳延寵獨曰:「近者,南京之役甫畢。民勞財匱。不可役疲民起新宮。如欲巡御,不如舊宮。」不報。
○冬十月。遣侍郞金寶威郞將李璹如遼,謝賜祭,禮賓少卿崔洙賀天興節。
○十一月。西女眞於厚大等來朝。
○尹瓘吳延寵閱神騎神步軍於崇仁門外。
○遣金義方如遼,謝橫宣。
○參知政事致仕郭尙卒。尙以小吏起,夤緣攀附,事宣宗于國原邸。及卽位,以舊恩累官,至左承宣,權勢日熾。嘗矯王旨,有司劾請罷職,不報。肅宗在邸,召見,遺以犀帶,辭不受。及宣宗大漸,尙侍疾臥內。肅宗至寢門,欲入問疾,尙曰:「今,主上彌留。王子若無召命,不宜直入。」遂不納。肅宗卽位,以尙事先君無貳心,遂大用。時,平章事尹瓘請使錢。尙力言以爲非風俗所宜,十疏爭之,不得。尙質直無他技能,平生,不事生産,家無餘貲。
○侍中魏繼廷三上表請老。王手詔不允。繼廷稱疾不起,遣使敦諭。
○西女眞亡間等三十人來朝。
○十二月戊午朔。日食。
○御文德殿,命平章事尹瓘講無逸,知樞密院事吳延寵講禮記。各賜衣帶以褒之。
○御重光殿,命上大將軍以下軍士射候。中者,賜馬及絹有差。
○己巳。彗見。
○以金景庸爲左僕射參知政事。
○大寧宮災。
○侍中魏繼廷入省視事。御史奏:「繼廷寢疾彌年,不能視事,數請告,上待之益厚,賜假二百日。假日已盡,乃復遷延,不出累旬,然後扶起入省,非大臣意。請罷之。」不許。史臣金富佾曰:「繼廷以文章名世,淸白謇直,輔佐累朝。宣宗燈夕置酒,繼廷爲樞密院承宣。王酒酣,命繼廷舞。繼廷辭曰:『有伶人,何用臣舞。』王不强之。及爲御史中丞,宣宗寵姬萬春起第壯麗。繼廷奏曰:『萬春誑惑上意,勞役百姓,大起私第。請毀之。』書上,不報。宣宗遣李資義使宋,繼廷爲副。資義多市珍貨,繼廷一無所求。至登兩府,不改素節。擧世皆好佛,位高者以營寺寫經爲事,繼廷獨不然。是故國人想望大用見其施設。及爲相,循默無所建明,蓋知其勢之不可爲,又以老病耳。至是,乞退,上惜其去,再降手詔,以宿留之,又遣中使而敦諭之。故入朝數日,復告而歸焉。御史不原情而劾之,豈不謬哉。」
丁亥二年宋大觀元年,遼乾統七年。
[编辑]春正月。遼遣高存壽來,賀生辰,仍賜大藏經。
○侍中魏繼廷復三上表乞退。王重違其志,許之。
○制曰:「置學養賢,三代以降,致治之本也,而有司議論有所未定。宜令疾速施行。」王方嚮文學,遂下此制,大臣無一人奉承,時議惜之。
○門下侍郞平章事致仕林槩卒。槩淸直,有大臣風。嘗,管句大倉署,有韓順者,居倉側,盜竊倉穀,誣弄官吏,家資鉅萬,至有縉紳與之交通者。槩發其奸,置於法。朝議多之。
○以僧曇眞爲王師。初,王欲封眞爲王師,以右諫議金緣爲封崇使。緣辭曰:「臣職在諫院,已言封王師之不可,未蒙兪允。又從而行之,則是欺殿下也。」王强之再三。固辭不就。改命內侍柳台樹。
○賜魏繼廷茶藥二銀合。
○二月。分遣諸道安撫使,問民疾苦,察守令殿最以聞。
○三月。詔曰:「當萬物發生之時,不麛不卵者,實禮典之成規而先王之仁政也。今,諸道守令雖曰分憂,鮮克循令,或托供膳以要上賞,又厚饗使客以悅其意,田獵無時。或農夫火耕,延燒物命,有乖對時育物之義,足傷天地之和,一切禁斷。違者,罪之。」
○親祭天地及境內山川神祗於闕庭。
○夏四月。王始視朝於乾德殿。百官初以國恤不帶紅鞓,至是,復令帶之。
○魏繼廷再上表辭祿。詔曰:「公博學攻文,詞林宗匠,匪躬直節爲世名臣。因疾解官,甚惜其去,又從而辭祿,非朕所以優賢敬老之意。宜令三司給二分祿。」
○以思肅王后李氏配宣宗廟。初,宣宗爲國原公,納李預女爲妃,未幾而卒,是爲貞信賢妃。又納祭酒李碩女,生獻宗,封王后。及獻宗卽位,尊爲太后。薨,諡思肅。至是,議宣廟之配,王欲以貞信配。諫官奏云:「貞信爲國原公妃,年月甚淺。思肅自嬪公府以至踐位,內助居多。及太子繼統,臨朝稱制者三年,獻宗遜位于肅宗,退居舊宮,永無失德。以思肅配。」便制曰:「嫡庶之分,不可不別。更詳禮典以聞。」諫官復奏曰:「春秋之義,國君卽位未逾年者,不合列序昭穆。國君如此,況后妃乎。請以思肅升配。」從之。
○六月。遣考功郞中朴景伯如遼,賀天興節,刑部員外郞李韶永謝賀生辰,起居舍人朴昇中賀正,侍御史河彥碩進方物。
○秋九月。平章事崔弘嗣等奏:「太史言:『自御松岳都城今二百餘年。欲延基業,宜卜西京龍堰舊墟,別創新闕,移御受朝。』」知樞密院事吳延寵復奏曰:「弘嗣等所奏龍堰作宮,有三不可。以文宗明睿,猶惑術數,作西京左右宮,旣而悔悟,以爲無應,終不巡御,虛費財力,其不可一也。近者,開創南京,迨七八年,而無吉應,其不可二也。西京舊宮與今所求龍堰相去不遠,地勢吉凶未必有異。況無明訣可徵,而棄祖宗舊宮,別構新關,毀撤屋廬,騷動人民,其不可三也。伏望英斷,勿疑一依老臣所奏,巡御舊宮,無從臆說妄興工役以致人怨。」王卒從弘嗣等所言,時議惜之。
○冬十月。設百座道場於會慶殿。齋僧一萬於闕庭,二萬於州府。
○壬寅。以將伐女眞,御順天館南門,閱兵,分賜銀布酒食。女眞本靺鞨遺種,散居山澤,未有統一。其在定州朔州近境者,雖或內附,乍臣乍叛。及盈歌烏雅束相繼爲酋長,頗得衆心,其勢漸橫。伊位界上有連山,自東海岸崛起,至我北鄙,嶮絶荒翳,人馬不能度。間有一徑,俗謂甁項,言其出入一穴而已。若塞其徑,則女眞路絶。故邀功者,往往獻議,請出師平之。肅宗七年,女眞來屯定州關外。八年,誘執酋長許貞與羅弗等,囚廣州栲問,果謀我也。遂留不遣。會,邊將李日肅等奏:「女眞虛弱,不足畏。失今不伐,後,必爲患。」明年,遣林幹,潛師往伐,敗績。女眞乘勝,闌入定州宣德關城,殺掠無算。又遣尹瓘,代幹伐之,又敗績,軍勢不振。遂卑辭請和,結盟而還。肅宗發憤,告天地神明,願借陰扶掃蕩賊境。遂鍊兵畜穀以圖再擧。及王卽位,以喪未遑出師。至是,邊將報:「女眞强梁,侵突邊城。其酋長以一胡蘆縣雉尾,轉示諸部落,以議事,其心叵測。」王聞之,出重光殿佛龕所藏肅宗誓疏以示兩府大臣。大臣等奉讀,流涕曰:「聖考遺旨深切若此,其可忘諸。」乃上書,請繼先志伐之。王猶豫未決,命崔弘嗣筮于大廟,遇埳之旣濟,遂定議出師。以尹瓘爲元帥,吳延寵副之。瓘卽奏言:「臣嘗奉聖考密旨,今,又承嚴命,敢不統三軍破賊壘拓爲我疆以雪國恥。」延寵頗以爲疑,微語瓘。瓘慨然曰:「今,微公與我,誰能出萬死之計以雪國家之恥。策已決矣,又何疑焉。」延寵默然。惟金緣上疏,極言出師之不可。
○十一月壬子朔。冬至。日食。
○庚午。幸西京。時,日官奏:「宜御西京以遣將帥。」故有是行。乙亥。至西京。
○十二月。王御威鳳樓,賜尹瓘吳延寵鈇鉞以遣之。
乙酉。瓘延寵至東界,屯兵于長春驛。軍凡十七萬,號二十萬。分遣兵馬判官崔弘正黃君裳入定長二州。紿謂女眞酋長曰:「國家將放還許貞與羅弗等。汝等可來聽命。」酋長信之。於是,古羅等四百餘人至。醉以酒,發伏殲之。其中壯黠者五六十人持疑,至關門,不肯入。使兵馬判官金富弼錄事拓俊京分道設伏,又使崔弘正以精騎應之,擒殺殆盡。
乙未。瓘自以五萬三千人出定州大和門,中軍兵馬使金漢忠以三萬六千七百人出安陸戍,左軍兵馬使文冠以三萬三千九百人出定州弘化門,右軍兵馬使金德珍以四萬三千八百人出宣德鎭安海拒防兩戍之間,船兵別監梁惟竦元興都部署使鄭崇用鎭溟都部署副使甄應陶等以船兵二千六百出道鱗浦。瓘過大乃巴只村,行半日。女眞見軍容甚盛,皆遁走,唯畜産布野。至文乃泥村,賊入保冬音城。瓘遣兵馬鈐轄林彥與弘正,率精銳,急攻破,走之。
丙申。左軍到石城下,見女眞屯聚,遣譯者戴彥諭降。女眞曰:「吾欲一戰以決勝負,何謂降耶。」遂入石城,拒戰。矢石如雨,軍不能前。瓘謂俊京曰:「日昃,事急。爾可與將軍李冠珍攻之。」曰:「僕嘗從事長州,過誤犯罪。公謂我爲壯士,請于朝,宥之。今日是俊京殺身報效之秋也。」遂至石城下,擐甲持楯,突入賊中,擊殺酋長數人。於是,瓘麾下與左軍合擊,殊死戰,大敗之。賞俊京綾羅三十匹。又遣弘正富弼錄事李俊陽,擊伊位洞。賊逆戰。久乃克之,斬一千二百級。中軍破高史漢等三十五村,斬三百八十級,虜二百三十人。右軍破廣灘等三十二村,斬二百九十級,虜三百人。左軍破深昆等三十一村,斬九百五十級。瓘自大乃巴只破三十七村,斬二千一百二十級,虜五百人。遣錄事兪瑩若,告捷。王喜,賜瑩若職七品,命左副承旨兵部郞中沈侯內侍刑部員外郞韓皦如賜詔奬諭,瓘延寵及諸將賜物有差。瓘又分遣諸將,畫定地界。又遣日官崔資顥,相地於蒙羅骨嶺下築城廊九百五十間,號英州,火串山下築九百九十二間,號雄州,吳林金村築七百七十四間,號福州,弓漢伊村築六百七十間,號吉州。又創護國仁王鎭東普濟二寺於英州城中。
○東女眞褭乙乃等三千二百三十人來附。
戊子三年宋大觀二年,遼乾統八年。
[编辑]春正月。遼遣崇祿卿曹勇義來,賀生辰。
○乙丑。尹瓘吳延寵率精兵八千,出加漢村甁項小路。賊設伏叢薄間,候瓘軍至,急擊之,軍卒皆潰,唯餘十餘人。賊圍瓘等數重,延寵中流矢,勢甚危急。拓俊京率勇士十餘人,將救之,其弟郞將俊臣止之,曰:「賊陣牢不可破。徒死無益。」俊京曰:「而可歸養老父。我以身許國,義不可止。」乃大呼突陣,擊殺十餘人。崔弘正李冠珍等自山谷引兵來救。賊乃解圍而走,追斬三十六級。瓘等以日晩還入英州城。瓘泣涕,執俊京手曰:「自今,我當視汝猶子。汝當視我猶父。」承制,授閣門祗候。
○納給事中李資謙女爲妃。資謙女弟爲順宗妃。順宗薨,與宮奴通,事覺,資謙以閣門祗候坐斥。至是,始貴顯。
○癸酉。女眞酋長公兄阿老喚等四百三人詣陣前,請降。
○丙子。女眞男女一千四百六十餘人又降于左軍。
丁丑。賊步騎二萬來屯英州城南,大呼挑戰。瓘與林彥曰:「彼衆我寡,勢不可敵,但當固守而已。」俊京曰:「若不出戰,敵兵日增,城中糧盡,外援不至,將若之何。前日之捷,諸公不見。今日,亦出死力以戰。請諸公登城觀之。」乃率敢死士,出城與戰,斬十九級,賊敗衄,奔北,俊京鼓笛凱還。瓘等下樓迎之,携手交拜。瓘延寵乃率諸將會于中城大都督府。權知承宣王字之自公嶮城領兵,詣都督府,卒,遇虜酋史現兵,與之戰,失利,喪所乘馬。俊京卽引勁卒往救,敗之,取虜介馬以還。
○尊母柳氏爲王太后,賜群臣宴,赦。
○二月。告奏使戶部侍郞王維如宋。
○壬辰。女眞兵數萬來圍雄州城。崔弘正訓勵士卒。衆皆思鬪,卽開四門齊出,奮擊大敗之,俘斬八十級,獲兵車五十餘兩中車二百兩馬四十匹,其餘兵仗不可勝記。時,拓俊京在城中,州守謂之曰:「城守日久,軍饗將盡,外援不至。公若不出城收兵還救,城中士卒恐無噍類。」俊京服士卒破衣,夜縋城而下,歸定州,整兵,道通泰鎭,自也等浦至吉州,遇賊,與戰大敗之。城中人感泣。
○以尙書柳澤爲咸州大都督府使,置副使判官司錄掌書記法曹醫師等官。又置英福雄吉四州及公嶮鎭防禦使副判官。又城咸州及公嶮鎭。
○遼遣崇祿卿張掞來,命王落起復,淸安軍節度使蕭良益州管內觀察使李仁洽來,冊王爲守太尉兼中書令,加食邑,賜冠冕車輅衣帶匹段鞍馬等物。王受冊于南郊。
○尹瓘以平定女眞新築六城奉表稱賀,使都鈐轄左副承宣禮部郞中林彥作記頌功,掛于英州南廳。又立碑于公嶮鎭,以爲界至。
○三月。遣內侍衛尉注簿康英俊,賜尹瓘吳延寵羊酒,幷賜軍人銀鐁鑼一面銀甁四十隻。
○女眞來屯英州城外。官軍出戰,敗之,斬二十級,獲兵仗及馬八匹。
○尹瓘獻俘三百四十六口馬九十六匹牛三百餘頭。
○築宜州通泰平戎三城,與咸英雄吉福州公嶮鎭爲北界九城。皆徙南界民,實之。兵馬副使朴景綽以疾留定州,寄瓘書,曰:「武功已振,宜戢師旅以圖萬全,而更深入狄境,列置城地,今,雖易成,後,恐難守。」瓘不能用。瓘等命諸軍撤內城材瓦以築九城。兵馬使金漢忠執不可,曰:「如外城未畢而卒有緩急,內無完城,民將何保。元帥雖有命,吾不敢從。」後,竟如其言。
○夏四月。以尹瓘爲推忠佐理平戎拓地鎭國功臣門下侍中判尙書吏部事知軍國重事,吳延寵爲協謀同德致遠功臣尙書左僕射參知政事。遣內侍郞中韓皦如,齎詔書告身及紫繡鞍具廏馬二匹,至雄州,分賜之。
○謁英陵。
○女眞設柵,圍雄州城。
○尹瓘吳延寵凱還。王命具鼓吹軍衛以迎之。遣帶方侯俌齊安侯偦,勞宴於東郊。王御文德殿,引瓘延寵及諸宰樞上殿,親問邊事。
○謁昌陵。製詩,以寓平女眞之意,宣示扈從儒臣,令和進。
○親禘于大廟,赦。
○遣兵馬副元帥吳延寵,授鈇鉞,往救雄州。
○五月。女眞攻雄州城,凡二十七日。兵馬鈐轄林彥都巡檢使崔弘正等率諸將,分兵固守。與戰日久,人馬困乏,將潰。吳延寵使文冠金晙王字之等領精銳一萬,分爲四道,水陸俱進,至烏音志沙烏二嶺下。女眞先陣嶺頭。我兵爭登急擊,斬一百九十一級。賊奔北,復欲結陣於平壤。官軍乘勝力戰。賊大敗,遂燒柵而去,斬二百九十一級。延寵入城,以城中將士不待援兵,輒出交戰,多被殺傷,罰之有差。
○六月。賜盧顯庸等三十四人明經三人恩賜三人及第。
○幸普濟寺,祈却北寇。
○秋七月。命行營兵馬元帥門下侍中尹瓘復征女眞。
○置土山等四十一縣監務。
○行營兵馬判官御史申顯等以舟師擊賊船,斬二十級。
○遣刑部尙書金商祐禮部侍郞韓皦如如宋,獻方物。
○遣使東界,設道場於鎭靜寺及毗沙門寺以禳邊寇。
○八月。吳延寵還。王引見于文德殿,親問邊事,賜宴以勞之。
○行營兵馬判官王字之拓俊京與女眞戰于咸英二州,斬三十三級。
○分遣九道點軍使以選壯士。
○尹瓘獻馘三十一級。
○兵馬判官庾翼將軍宋忠神騎軍朴懷節等與女眞戰于吉州,死之。贈翼兵部侍郞知御史臺事,忠上將軍兵部尙書。
○西女眞酋長奴好等二十五人來朝。
○九月。賜尹瓘爵鈴平縣開國伯食邑二千五百戶食實封三百戶,加吳延寵攘寇鎭國功臣號。
○閱射于長齡殿。中者,賜馬及彩段。
○王字之拓俊京又擊女眞于沙至嶺,斬二十七級,擒三人。
○甲戌。幸南京。
○冬十月。遣李德羽如遼,賀天興節。
○十一月。遣黃元道如遼,謝落起復。
○王還次峯城縣,置酒,與侍從宰輔議邊事。語及庾翼等戰死,泣下霑襟。群臣稱壽陳慰。
○遣崔贄如遼,謝賀生辰。
○乙卯。還京。
○遣徐祐如遼,獻方物。
○十二月。遼遣橫宣使檢校司徒耶律寧來。
己丑四年宋大觀三年,遼乾統九年。
[编辑]春正月。遼遣大永信來,賀生辰。
○東界行營兵馬錄事王思謹河景澤等與女眞戰于咸州,死之。
○御長齡殿,引見平虜關外蕃長五十人,賜酒食禮物。
○以西京驛路百姓飢饉,發倉賑之。
○冊封帶方侯俌,宴諸王宰樞侍從,達曙而罷。御史大夫崔繼芳酒酣起舞,時人非之。
○二月。御乾德殿門,命將軍金賢林佐等兩軍排陣,閱之,賜酒及銀甁。
○冊封大原侯侾,宴宰樞侍從,達曙乃罷。後,王宴重光殿,酒酣,命左右舞。平章事金景庸等起舞。承宣林彦佯醉,退曰:「東邊未寧,可忍舞乎。」
○王引見東界進發將軍王惟忠,賜所領將校以上酒及銀甁。追念朴懷節戰死之功,賜其妻子銀甁綾綃。
○右諫議大夫李載上疏曰:「今,軍國多故,黎庶未安,數,與群臣宴樂。且今,東蕃攻戰未休,屯兵不去,近,詐請和好,國家信之,欲遣使告遼還其九城,甚不可也。請裁之。」
○御宣政殿,引見延州關外蕃長守弗首等七人淸塞關外蕃長歸夫等十八人平虜關外蕃長要弗等二十八人,賜酒食禮物。
○御神鳳門外,閱神騎軍。
○御重光殿,引見東蕃酋長果下等六十三人,賜酒食禮物。
○遣李汝霖如遼,奏新築東界九城。
○錄楊規功,賜其曾孫齊寶銀榼。
○設百座會於會慶殿,又令中外齋僧三萬。
○二月。御重光殿,閱神騎軍。
○行營兵馬錄事張文緯等與女眞戰于崇寧鎭,斬三十八級。
○御神鳳門,閱精弩班軍。
○行營兵馬判官許載金義元等與女眞戰于吉州關外,斬三十級,獲其鐵甲牛馬。
○夏四月。東界兵馬副元帥吳延寵陛辭。王詣景靈殿,親授鈇鉞。
○參知政事致仕孫冠卒。冠性淸純樸古,以文學名。
○東女眞復遣史顯,款塞請和。
○五月。王以拓俊京屢有戰功,召見其父檢校大將軍謂恭于內殿,從容問勞,賜酒食及銀一錠粳米一十碩。
○制曰:「京內人民罹于疫厲,死者多。宜置救濟都監,療之。且收瘞屍骨,勿令暴露。」
○女眞寇宣德鎭,殺掠人物。
○以女眞寇邊,幸法王寺,行香,分遣近臣,禱於諸神廟。
○王將肆赦,召宰樞議,崔弘嗣以爲不可。王曰:「頃,以左右固請擧兵討賊,然今賊類未殲,數侵我疆,掠我人民,將卒疲於攻戍。國家之急政在今日,欲肆赦以安衆心。卿獨何心以爲不可。」乃赦。
○命門下侍中尹瓘詣廟社及九陵,禱兵捷。
○分遣近臣,賑東北西南二道飢民。
○女眞圍吉州城,去城十里築小城,立六柵,累月攻城甚急,城幾陷。兵馬副使李冠珍等訓勵軍卒,一夜更築重城,且守且戰。然役久勢窮,死傷甚衆。吳延寵引兵將救之,女眞遮路掩擊,我師大敗,殺獲不可勝數。延寵具狀乞罪。
○遣東界兵馬元帥尹瓘于西北路。
○集群臣於宣政殿,問以還女眞九城可否。初,議者皆言女眞弓漢里外連山壁立,唯有一小徑可通,若設關城,塞小徑,則其患永絶。及其攻取,水陸道路無往不通,與前所聞絶異。女眞旣失窟穴,誓欲報復,乃引遠地群酋,連歲,來攻,詭謀兵械無所不至。以城險固,不能猝拔,然當戰守,我兵喪失者,亦多。且拓地大廣,九城相距遼遠,谿洞荒深,賊設伏抄掠往來者,數矣。國家調兵多端,中外騷擾,加以饑饉疾疫,怨咨遂興。女眞厭苦,亦遣使請和,乞還舊地。群臣議多異同,王猶豫未決。諫議大夫金緣曰:「人主之取土地,本欲育民也。今,爭城而殺人,莫如還其地而息民。今,不與,必與契丹生釁。」王曰:「何也。」緣曰:「國家初築九城,使告契丹,表稱女眞弓漢里乃我舊地,其居民亦我編氓,近來,寇邊不已,故收復而築其城。表辭如是,而弓漢里酋長多受契丹官職者,故契丹以我爲妄言,必加責讓。我若東備女眞北備契丹,則臣恐九城非三韓之福也。」王然之。
○將軍良善領兵赴東界。賜銀甁二事。
○遣左承宣沈侯,宣諭東界軍士,分賜銀甁四十。
○六月。尹瓘吳延寵自定州勒兵,往救吉州之圍,行至那卜其村。咸州司錄兪元胥馳報:「女眞公兄褭弗史顯等叩城門曰:『我輩昨到阿之古村。太師烏雅束今欲請和,使我傳告兵馬使。然兵交不敢入關。請遣人于我場,庶以太師所諭詳悉傳告。』」瓘等聞之,還入城。翼日,遣兵馬記事李管仲於賊場,謂女眞將吳舍曰:「講和非兵馬使所得專。宜遣公兄等入奏之。」舍大悅。
○制曰:「近者,東陲未靖,軍馬疲弊。此乃地勢衰廢之使然。宜以陰陽秘術禳之,其司天太史官各上封事。」
○制曰:「近日,邊患窘迫,軍民勞苦。君臣同發至誠,誓告于天,行祖宗訓誡之事。宜令有司奏議。」且命近臣分禱于進奉九龍兩山。
○平章事崔弘嗣金景庸參知政事任懿樞密使李瑋入對宣政殿,極論尹瓘吳延寵林彦敗軍之罪。
○褭弗史顯等復至咸州,告曰:「我等願入朝。然時方交戰,疑懼,不敢入關。請以官人交質。」瓘等以李管仲異賢等爲質。褭弗等遂來朝。御宣政殿南門,引見褭弗等六人,宣問來由。褭弗等奏曰:「昔,我太師盈歌嘗言:『我祖宗出自大邦,至于子孫,義合歸附。』今,太師烏雅束亦以大邦爲父母之國。頃,有弓漢村人自作不靖,本非太師指揮。國朝聲其犯境之罪,討之,復許修好。故我信之,朝貢不絶,不謂去年大擧而入,殺我耄倪,築置九城,使孑遺之民靡所止歸。故太師遣我來請舊地。伏望憐憫,還許九城,使之安生,則我等告天爲誓,至于世世子孫,恪修世貢,亦不敢以瓦礫投於境上。」王慰諭,賜酒食。
○秋七月。會宰樞及臺省諸司知制誥侍臣都兵馬判官以上文武三品以上于宣政殿,議還九城。皆曰:「可還。」王御宣政殿門,引見褭弗等,許還九城。褭弗感泣拜謝。
○以中書侍郞平章事任懿權判東北面兵馬事兼行營兵馬使,右諫議大夫金緣副之,賜鈇鉞以遣。
○行營兵馬別監承宣崔弘正兵馬使吏部尙書文冠等宣諭女眞酋長居熨伊等曰:「汝若請還九城,宜如前約誓告于天。」酋長等設壇咸州門外,誓曰:「自今,無有惡心,世修朝貢。有渝此盟,蕃土滅亡。」盟訖而退。弘正等始撤九城,自吉州以次收入戰具資糧于內地。女眞喜以其牛馬載還吾民遺棄老幼男女,一無殺傷。任懿等其行稽遲,疆場事一無所爲而還。
○尹瓘吳延寵還。王遣承宣沈侯於中路,收其鈇鉞。瓘等不得復命,歸私第。中書省奏請瓘延寵敗軍之罪。
○取大學崔敏庸等七十人武學韓子純等八人,分處七齋。周易曰麗澤,尙書曰待聘,毛詩曰經德,周禮曰求仁,戴禮曰服膺,春秋曰養正,武學曰講藝。
○八月。神騎軍士還自東界。王御重光殿西樓,慰之曰:「東役之敗將帥之過也。朕何忘汝等之勞。」
○王以仲秋率文臣,翫月於重光便殿,御製詠月詩。
○女眞史顯等來獻土物。
○九月。設百座道場于會慶殿,命中外齋僧三萬。
○冬十月。王子構生。後,改楷。
○以李瑋參知政事。
○十一月。視朝于乾德殿。諫議大夫李載金緣御史大夫崔繼芳等請治尹瓘吳延寵林彦敗軍之罪。王不允,入內。載等又伏閣固爭。至午,命承宣沈侯宣諭。
○東女眞酋長吳老等來朝。
○御宣政殿,引見平虜淸塞關外蕃長多老居夫等四十五人史顯等七人,賜酒食例物。
○宰相崔弘嗣等與臺諫復請尹瓘等罪。
○十二月。宋敎練使明州都知兵馬使任郭等來。
○分遣近臣,賑興化雲中西海南京廣州忠淸州等諸道飢民。
○宴諸王宰樞于重光殿,至曉而罷。
○遣都官郞中李國瓊如遼,奏還女眞九城。
庚寅五年宋大觀四年,遼乾統十年。
[编辑]春正月。昌州關外蕃長亡間等二十八人來朝。
○遼遣衛尉卿李逢辰來,賀生辰。
○御宣政殿南門,引見北界蕃長七十四人,賜物有差。又御重光殿南門,引見十九人,賜酒食例物。
○御重光殿南樓,閱神騎軍士擊毬,賜物有差。
○二月。女眞酋長萬水等十三人來朝。
○以任懿爲門下侍郞平章事致仕,畢光贊爲尙書右僕射,李䫨權尙書吏部事。
○夏四月。司天臺奏:「今年,疫厲大興,尸骸載路,請令有司收瘞。」從之。
○賜李正升等二十九人恩賜六人明經三人及第。
○尙藥局南廊火。王親御尙乘局東門,救之。
○五月。御乾德殿,視朝。宰相崔弘嗣金景庸與臺諫上疏,論尹瓘吳延寵等敗軍之罪。王不聽,便入內。弘嗣等詣閤固請。至晡,竟不允。宰相諫官皆歸第,不出,省中一空。召平章事李䫨中書舍人李德羽等令直省中。弘嗣等累旬不出。遣近臣,敦諭起之,諫官亦出視事。時人譏之。
○乙卯。彗見,凡九日。
○六月。御乾德殿,召見宋明州所歸女樂二人。
○詔曰:「朕謬以眇躬紹御三韓,萬機至廣,不能視聽。刑政不中,節候不調,三四年間田穀凶荒,人民飢病。宵旰憂勞,未嘗暫已。況又乾文變怪無日不見,夏月以來,淒風雨雹。此乃涼德所致。恐懼增深,意欲推恩,上答天譴,下慰民心,召集和氣,以保平安,赦。」
○宋遣兵部尙書王襄中書舍人張邦昌,齎詔來,賜衣帶段匹金玉器弓箭鞍馬。王受訖,襄等言曰:「皇帝明見萬里,諒王忠恪之誠,欲加恩數,聞王已受北朝冊命。南北兩朝通好百年,義同兄弟。故不復冊王,但令賜詔,已去權字,卽是寵王以眞王之禮。且此詔乃皇帝御筆親製。北朝必無如此禮數。今,見王迎詔甚恭,他日,歸奏,帝必嘉悅,恩數有加。請王益篤誠敬以答聖恩。」
○秋七月。王襄等還。王附表以謝曰:「小邦地接大遼,爵命正朔稟行已久,所以未敢遵承上命,實增惶恐。今,奉詔書,因遼冊命,祇去權字以示正名。況是御筆親製。如此榮幸,古,未曾有,不任感愧。庶效忠誠。」
○門下侍郞平章事李䫨卒。䫨恬靜寡欲,不事生産。酷嗜浮屠說,自號金剛居士。
○閏八月癸卯。王奉太后幸南京,遂幸三角山藏義寺及僧伽窟。
○九月。宴諸王宰樞于天授殿,達曙乃罷,各賜侑幣。王賦詩,命儒臣和進,賜物有差。有優人因戲稱美先代功臣河拱辰。王追念其功,以其玄孫衛尉主簿濬爲閣門祗候,仍製詩賜之。
○御南明門,閱神騎神步精弩跳盪班軍將,仍令神騎打毬,賜物有差。
○御北寧門,閱文武臣僚射,中者,賜物。
○冬十月甲辰。太白晝見經天。
○西女眞古伋果下等九十八人來獻馬。
○親饗年八十以上及孝順義節鰥寡孤獨篤癈疾者于南明門外,賜物有差。孝子一人特加例賜。王爲之賦詩,宣示左右。
○十一月乙丑朔。至自南京,赦。
○東女眞史顯等十二人來朝。御宣政殿,引見,賜物有差。
○十二月。御重光殿南樓,引見西女眞酋長等四十餘人,賜酒食。
○以尹瓘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兵部事,金景庸爲門下侍郞平章事判刑部事,吳延寵爲中書侍郞平章事判三司事,李瑋爲中書侍郞判戶部事兼西京留守使,許慶爲刑部尙書樞密院使,李資謙爲殿中監同知樞密院事。先是,王以群臣固請罷瓘延寵,削功臣號,至是,復職。瓘等上表辭,王賜敎,不允。
辛卯六年宋政和元年,遼天慶元年。
[编辑]春正月。赦。賜中外老人及鰥寡孤獨節義孝順酒食,幷賜物有差。又爵太祖功臣子孫。
○遼遣泰州管內觀察使大仲宣來,賀生辰。
○御宣政殿,引見北界女眞村長三十人。
○三月。以許慶爲吏部尙書參知政事,李資謙爲御史大夫,金緣爲秘書監樞密院副使。
○參知政事文冠致仕。
○饗庶老及節義孝順男女于宮庭,國老尙書致仕林成槩柳澤等于閤門。王親侑之,觀者多感泣。成槩懷諫疏,奏之,凡五條皆國家大事。平章事致仕金上琦年八十一,王欲宴于內殿以示優禮,上琦辭以老病。特命肩輿入內,上殿勿拜。上琦固辭不就。
○夏五月。門下侍中尹瓘卒。瓘坡平縣人。少登科,好學,手不釋卷。及爲將相,雖在軍中,常以五經自隨。好賢樂善,冠於一時。諡文肅。
○秋七月。遣樞密院副使金緣少府監林有文如宋。書狀官直翰林院金富轍上表,乞赴璧雍觀講。帝答詔,有覬觀重席往詣橫經誠悃備陳文詞兼麗之語。使還,擢富轍監察御史。
○八月。以左右衛錄事胡宗旦權知直翰林院。宗旦宋福州人。嘗入大學,爲上舍生。聰敏,博學能文,兼通雜藝。遊兩浙,仍寄商船而來。王寵顧優厚,驟登淸要。然頗進壓勝之術,王不能無惑焉。
○太史奏:「先朝所創天壽寺地勢不利。請毀藥師院,移之。」王親幸,相地。
○九月。設重陽宴。王賦詩,令從臣和進。
○命侍從官射,中者,賜物有差,仍賜宴。
○冬十月。遣刑部侍郞李資德如遼,賀天興節。
○設百座道場于會慶殿。飯僧一萬于闕庭,二萬于州府。
○十一月。有司請停創天壽寺。幸藥師院,又相寺基。
○遣使如遼,謝賀生辰,殿中監金縝獻方物,禮賓少尹文公彦賀正。
○十二月。以許慶爲中書侍郞同平章事。
○遼遣橫賜使檢校司空蕭遵禮來。
○東北面兵馬使誅宣德鎭卒鄭珍定州人白卜及女眞人骨夫。初,珍卜等皆得罪,亡入女眞,與謀寇邊。珍母在元興鎭,是日夜,珍與卜骨夫潛來,將竊其母以去。兵馬使遣軍卒,捕殺之,幷獲器仗。王賜爵賞有差。
壬辰七年宋政和二年,遼天慶二年。
[编辑]春正月。遼遣永州管內觀察使劉公允來,賀生辰。
○二月。諫官上疏,請停創天壽寺。從之。
○以金景庸守太保判尙書吏部事,吳延寵守司徒判尙書兵部事,許慶檢校司徒判尙書禮部事,柳仁著李資謙參知政事,崔繼芳高令臣同知樞密院事。
○三月。門下侍郞平章事崔弘嗣三上表請老。許之。
○賜鄭之元等二十五人明經三人及第。之元卽知常。
○夏四月。御禁內紗樓,製牧丹詩,命儒臣應製,賜段匹有差。顯宗嘗手植牧丹于樓前,自德宗至肅宗,皆有詠花詩,又令從臣應製。
○宴于賞春亭。
○五月。集三品以上,問禦邊之策。
○六月。金緣自宋還。至慶源郡,奔父喪,不復命。時人譏其失禮。
○移置扶餘公㸂于巨濟縣,流其子于進禮縣。燧在京山府,又犯罪,故移之。至玄風縣,卒。
○參知政事文冠卒。冠寬厚淸直,不事營産。嘗與女眞累戰,有功。
○秋七月己巳。王太后柳氏在佛恩寺,疾革。王馳詣,請入大內。行至信朴寺,薨。上諡明懿王太后。
○八月丙申。葬崇陵。王祖送于闕庭。史臣金富儀曰:「太后之稱蓋母后生時子事母之稱也。唐書曰:『生則從子,入廟從夫。』然則死當稱王后。今,母后薨而諡以太后,非禮也。蓋禮官之失也。」
遣殿中監李德羽如遼,告哀。
○流俗離寺住持僧統竀于巨濟縣,又流尙書右丞金仁碩,全州牧使李汝霖,殿中少監河彦碩,刑部尙書任申幸,大卿李仲平,刑部員外郞李日肅,將軍金澤臣∙宋英漢,別將金有成,知南原府事李綏,寧朔鎭使李日衍,崇敎寺僧資尙及仁碩∙汝霖∙申幸∙彦碩子于遠地。誅資尙于中路。竀卽文宗子,住俗離寺,財累鉅萬,厚施於人,人多歸附。或告竀與仁碩等交通圖不軌,故及。未幾死。
○九月。以金景庸爲門下侍中,吳延寵李瑋爲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柳仁著爲尙書左僕射判尙書刑部事,李資謙守司空兵部尙書判三司事,崔繼芳檢校司空樞密院使,高令臣爲吏部尙書知樞密院事,金緣爲左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康拯爲御史大夫。
○遣禮部侍郞金縝如遼,賀天興節。
○冬十月。遣工部侍郞李寵鱗如遼,謝橫賜,戶部侍郞康悅謝賀生辰。
○十一月。宰臣三上表,請復常膳。從之。
○遣禮賓少卿崔俰如遼,獻方物,刑部侍郞許之奇賀正。
○遼東京回謝持禮使謝善來。
○十二月。以崔思諏守太師中書令致仕,林幹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致仕,賜金景庸協謀衛社功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