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卷二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世家第二十二 高麗史
世家第二十三 高麗史第二十三
高麗史第二十四 

正憲大夫工曹判書集賢殿大提學知 經筵春秋館事兼成均大司成鄭麟趾奉 敎修

高宗二[编辑]

十八年[编辑]

○(辛卯)十八年夏四月旱。

五月丙戌朔,以久旱,赦中外罪囚。戊子,再雩。

六月丙辰朔,王如奉恩寺。

秋八月丙子,幸王輪寺。壬午,蒙古元帥撒禮塔圍咸新鎭,屠鐵州。

九月乙酉,宰相會崔瑀第,議出三軍,以禦蒙兵,以大將軍蔡松年爲北界兵馬使,又徵諸道兵。丙戌,蒙兵圍龜州城,不克而退。壬辰,三軍啓行。癸巳,蒙兵攻西京城,不克。丁酉,蒙兵至黃、鳳州,二州守率民,入保鐵島。癸卯,北界馳報,蒙兵圍龍州,城中請降,副使魏玿被擄。壬子,蒙兵陷宣、郭二州。

冬十月癸丑朔,蒙古二人持牒,至平州,州卽囚之以聞。朝議紛紜,或云可殺,或云當問其由。乃遣殿中侍御史金孝印往問,其牒云:「我兵初至咸新鎭,迎降者,皆不殺。汝國若不下,我終不返,降則,當向東眞去矣。壬戌,地震。壬申,郞將池義深押平州所囚蒙古二人到京,一是蒙古人,一是女眞人。自此,國家始信蒙古兵也。蒙兵攻龜州,破城廊二百餘閒,州人隨卽修築以守。癸酉,蒙兵領諸城降卒圍城,樹砲於新西門要害處凡二十八所,以攻之,又破毁城廊五十閒,越入交戰,州人殊死戰,大敗之。是日,三軍屯安北城,蒙兵至城下挑戰。三軍不欲出戰,後軍陣主太集成强之,三軍出陣于城外,陣主知兵馬等皆不出,登城望之,集成亦還入城。三軍乃與戰,蒙兵皆下馬,分隊成列,有騎兵突擊我右軍。矢下如雨,右軍亂,中軍救之,亦亂爭入城。蒙兵乘勝逐之,殺傷過半,將軍李彦文、鄭雄,右軍判官蔡識等死之。甲戌,親飯僧三萬,凡三日。辛巳,東界和州馳報:「東眞兵寇和州,擄宣德都領而去。」

十一月丁亥,門下侍中致仕李抗卒。癸巳,北界分臺御史閔曦還奏:「曦與兵馬判官員外郞崔桂年,承三軍指揮,往犒蒙兵。有一元帥,自稱權皇帝,名撒禮塔,坐氈廬,飾以錦繡,列婦人左右。乃曰:『汝國能固守則固守,能投拜則投拜,能對戰則對戰,速決了也。汝職爲何?』對曰:『分臺官人。』曰:『汝是小官人,大官人速來降。』」甲辰,加發五軍兵馬,以禦蒙兵。蒙兵以平州囚其持牒者,欲先滅之,庚戌,夜未明,突入城中,殺州官,屠其城,盡燒人戶,雞犬一空。辛亥,蒙兵自平州,來屯宣義門外,蒲桃元帥屯金郊,迪巨元帥屯吾山,唐古元帥屯蒲里。前鋒到禮成江,焚燒廬舍,殺掠人民,不可勝計,京城驚擾洶洶。

十二月壬子朔,蒙兵分屯京城四門外,且攻興王寺。遣御史閔曦犒之,結和親,翼日,曦又往蒙古屯所,偕蒙使二人,下節二十人以來。命知閤門事崔珙爲接伴使,備儀仗,出迎宣義門外,入宣恩館。時,撒禮塔屯安北都護府,亦遣使者三人來,諭講和。翼日,詣闕,王下大觀殿庭,北面以迎,蒙使止之,王乃南面拜訖。蒙使毛衣冠,佩弓劍,我朝贈紫羅衫束帶,令更衣,蒙使不從,只表著之。王宴慰之,蒙使獻王文牒一道,牒曰:「天底氣力,天道將來底,言語所得不秋底,人有眼瞎了,有手沒了,有脚子瘸[1]了,聖旨,差,撤里打火里赤軍去者,問你每待投拜待廝殺。鼠兒年,黑契丹你每高麗國裏,討虜時節,你每选當不得了去也,阿每差得札刺、何稱兩介引得軍來把黑契丹都殺了,你每不殺了阿每來,若阿每不將黑契丹了,你每不早了,那是麽使臣禾利一女根底不拜來,那是麽投了呵,差使臣瓜古與,你每根底不行打來,那什麽瓜古與沒了,使臣覓瓜古與來,你每使弓箭將覓來底人射得回去了,那上頭管是你每底將瓜古與殺了也,阿每覓問當來也。皇帝聖旨道,若你每待廝交,阿每一處廝相殺住到老者,若還要投呵,依前一𤳖投了者去,若你每民戶,根底的愛惜,依前一𤳖投拜來,下去底使臣怏怏地交回來者,若要廝殺,你識者,皇帝大國土裏達達每將四向周圍國土都收了,不投底國土都收了,你每不聽得來,投去了底人,都一處行打,你每不聽得來,阿每將劫摢你每底寄,不及都收撫了,聽你每根底來,高麗國王你每底民戶裏,投拜了的人,依舊住坐,不投拜底人戶殺有,虎兒年投投拜了咱每不啻一家來,那什麽使去底使臣是阿土。」乙卯,以金酒器,大小盞盤各一副,銀甁,水獺皮衣,紬紵布等物,贈送于三元帥,又贈使者有差。丙辰,遣淮安公侹,以土物,遺撒禮塔。丁巳,蒙兵向廣、忠、淸州,所過無不殘滅。辛酉,蒙使八人來,求鷹鷂。壬戌,宴蒙使于內殿。丁卯,遣人,遺唐古、迪巨及撒禮塔之子,銀各五斤,紵布十匹,麤布二千匹,馬韂、馬纓等物。甲戌,將軍趙叔昌,與撒禮塔所遣蒙使九人,持牒來,牒曰:「蒙古大朝國皇帝聖旨專命撒里打火里赤統領大軍前去高麗國,問當如何殺了著古與使臣乎?欽奉聖旨,我使底稍馬去,使臣到投拜了,使臣令公將進底物件應生交送,這些箇與物將來底物,去我𪨔沒一箇中底物。布子與來子麽我要底好金銀、好珠子、水獺皮、鵝嵐好衣服與來,你道足但言者不違。你與金銀衣服,多合二萬匹馬駄[2]來者,小合一萬匹馬駄[2]來者,我底大軍離家多日,穿將來底衣服都壞了也,一百萬軍人衣服,你斟酌與來者。除別進外,眞紫羅一萬匹你進呈將來底。你將來底水獺二百三十箇,好麽與紫箇來,如今交上好水獺皮二萬箇與來者。你底官馬裏選鍊一萬箇匹大馬,一萬匹小馬與來者。王孫男姟兒一千底,公主大王每等郡主進呈皇帝者外,大官人母女姟兒亦與來者。你底太子將領大王令子幷大官人,男姟兒要一千箇,女姟兒亦是一千箇,進呈皇帝做札也者。你這公事疾忙句當了,合你已後早了,你底里地里穩便快和也,這事不了合,你長日睡合憂者。有我使臣呼喚稍馬軍去,我要底物件疾忙交來,軍也疾來。遲交來,持我軍馬遲來。爲你高麗民戶,將打得莫多少物件百端,拜告郡裏足得。你受惜你也民戶,我這裏飜取要金銀財物,你道骨肉出力。這飜語異侯,異侯休忘了者。據國王好好底投拜上頭,使得使臣交道,與我手軍去,爲你底百姓上,休交相殺,如此道得去也,交他舊日自在,行路通泰者,依上知之。」使云:「底使臣二人烏魯土、只賓木入都護,三軍陣主,詣降權皇帝所。」乙亥,宴蒙使于內殿。丁丑,以滿鏤鳳盖酒子、臺盞各一副,細紵布二匹,騂馬一匹,銀鍍金粧鞍橋子,滿繡韂,遺唐古元帥。庚辰,蒙古使,賫國贐黃金七十斤,白金一千三百斤,襦衣一千領,馬百七十匹而還。遣將軍曹時著,以黃金十二斤八兩,多般金酒器重七斤,白銀二十九斤,多般銀酒食器重四百三十七斤,銀甁一百十六口,紗羅錦繡衣十六,紫紗襖子二,銀鍍金腰帶二,及紬布襦衣二千,獺皮七十五領,金飾鞍子具馬一匹,散馬一百五十匹,遺撒禮塔。又以金四十九斤五兩,銀三百四十一斤,銀酒器重一千八十斤,銀甁一百二十口,細紵布三百匹,獺皮一百六十四領,綾紗襦衣,鞍馬等物,分贈妻子,及麾下將佐十四官人。以趙叔昌,拜大將軍偕行,寄蒙使上皇帝表曰:「伏念,臣曾荷大邦之救危,完我社稷,切期永世以爲好,至于子孫。寧有二心,敢孤厚惠?伏承下詔,深疚中懷。事或可陳,情何有匿,其著古與殺了底事實,隣寇之攸作,想聖智之易明。彼所經由,亦堪證驗。其再來人使著箭事,前此,哥不愛僞作上國服樣,屢犯邊鄙,邊民久乃覺其非。今春,又値如此人等,方驅逐之,俄不見人物,唯拾所棄毛衣、帛冠、鞍馬等事。以帛冠之故,雖知其僞,尙疑之,藏置縣官,將俟大國來人,辨其眞贗。今以此,悉付上國大軍,則無他之意,於此可知也。又阿土等縛紐事,初不意結親之大國,乃無故加暴於小邦,擬寇賊之來侵,出軍師而方戰,忽有二人,突入我軍,癡軍士不甚考問,捕送平州,平州人,恐其逋逸,略加鏁杻,申覆朝廷,朝廷遣譯察視,以其語頗類上國,然後解械慰訊,兼贐衣物,隨譯前去。則初雖不明所致,其實亦可恕之,又哥不愛人戶,於我國城子裏入居事,此等人嘗與我國邊人,迭相侵伐,其爲寃讎久矣。邊民雖憂,豈容讎敵,與之處耶?事漸明矣,言可飾乎?其投拜事,往前河稱、札剌來時,已曾投拜,今因華使之來,申講舊年之好。伏望,乾坤覆露,日月照臨,鞠實察情,苟廓包荒之度,竭誠盡力,益修享上之儀。」

十九年[编辑]

○(壬辰)十九年春正月壬午,蒙使來。癸未,宴于內殿。壬辰,蒙兵還,遣淮安公侹,首宰金就礪,大將軍奇允肅慰送。丙申,幸法王寺。忠州官奴作亂,宰樞會崔瑀第,議發兵,州之判官庾洪翼請遣使撫諭。卽以注書朴文秀,前奉御金公鼎,假屬內侍,爲安撫別監,以遣之。己亥,以大將軍朴敦甫爲東北面兵馬使,右諫議劉俊公爲西北面兵馬使,崔林壽知西京留守。癸卯,京城解嚴。丁未,安撫別監朴文秀還自忠州,金公鼎留州,以待平定。奴軍都領令史池光守,僧牛本等赴京。

二月壬子朔,三軍班師,留三領軍防戍。乙丑,燃燈,王如奉恩寺。戊辰,淮安公侹,與蒙古使都旦,上下節二十四人來。庚午,幸王輪寺。辛未,宰樞會典牧司,議移都。壬申,幸乾聖寺。丁丑,王欲移御楊堤坊別宮,都旦聞之曰:「我因都統高麗國事,差使到此,將入處大內。朝議難之,閉廣化門,命右承宣庾敬玄,往諭止之。遂邀宴,都旦欲與王連坐,又欲仍處于內。詰之至夕,然後乃赴宴,還館。

三月甲申,都旦以館迎送判官郞中閔懷迪不能支對,杖殺之。丙戌,都旦又以館舍寥寂,欲移寓[3]人家,贈金酒器一事,紵布八十匹,乃止。都旦本契丹人,性甚姦黠,往者,請蒙兵到江東城,滅其國兵者也。甲午,幸賢聖寺。蒙使六人先還,遣通事池義深,錄事洪巨源等,賫國贐,寄書于撒禮塔曰:「每來文字內,所及諸般事,圖踵後回報。又閱淮安公侹所蒙手簡,稱:『你國選揀[4]人戶,赴開州館,及宣城山脚底住坐種田,』竊思,大國所以割與分地,將使吾民耕食,則其義在所欣感,然我國每處,人民牛畜,物故損失者大夥。故這一國區區之地,尙不勝耕墾,忍使鞠爲茂草,况於邈遠大國之境,將部遣甚處人物,使之耕種耶?力所不堪,理難强勉,惟大度量之。」遣西京都領鄭應卿,前靜州副使朴得芬,押船三十艘,水手三千人,發龍州浦,赴蒙古,從其請也。蒙古軍三十餘人復入境,發宣州倉米三十石而去。

夏四月壬戌,遣上將軍趙叔昌,侍御史薛愼如蒙古,上表稱臣,獻羅、絹、綾、紬各十匹,諸般金銀酒器,畵韂,畵扇等物。仍致書撒禮塔,贈金銀器皿,匹段[5],獺皮,畵扇,畵韂,以至麾下十六官,亦有差。其書曰:「前次所輸進皇帝物件內,水獺皮一千領,好底與來事,我國於遮箇物,前此未嘗有捕捉者。自貴國徵求以後,始以百計捕之,亦未能多得,故每次所輸貢賦,艱於准備。今所需索,其數過多,求之又難,似未堪應副,然旁搜四遐,月集日儲,猶未得盈數,粗以九百七十七領輸進,惟冀照悉。又稱,國王、諸王、公主、郡主、大官人,童男五百箇,童女五百箇,須[6]管送來事,如前書所載,我國之法,雖上之爲君者,唯配得一箇嫡室,更無媵妾,故王族之枝葉,例未繁茂。又以國之褊小,故臣僚之在列者,亦未之師師,而所娶不過一妻,則所産或無或有,有或不多人耳。若皆發遣上國,則誰其承襲王位及朝廷有司之職,以奉事大國耶?若貴國撫存弊邑,使通好萬世,請蠲省偏方蕞土,所不得堪,如此事段[5],以示字小扶弱之義,幸甚幸甚。又稱,諸般工匠遣送事,我國工匠,自昔欠少,又因饑饉疾疫,亦多物故。加以貴國兵馬經由,大小城堡,罹害被驅者不少,自此耗散,而莫有地著專業者,故節次不得押遣應命。況刺繡婦人,本來無有。此皆以實告之,伏惟,諒情哀察。又於趙兵馬處所囑,當義州民戶,檢會物色,事己曾行,下其界兵馬,委令根究。則告以城守與民戶等,乘桴逃閃,因風沒溺,故便不得顯驗,請照悉之。其餘文字內所及,一一承禀,又貴國還兵次,所留下瘠馬,每處搜集,凡十五疋,卽令收管牧養,今此行李,幷分去奉呈。」

五月丁亥,以旱,再雩。辛丑,賜文振等及第。宰樞會宣慶殿,議禦蒙古。癸卯,四品以上又會議,皆曰城守拒敵,唯宰樞鄭畝、太集成等曰,宜徙都避亂。己酉,北界龍岡、宣州,蒙古達魯花赤四人來。

六月庚戌朔,王妃王氏薨。丁巳,崔瑀遣人,迎前王於紫燕島。辛酉,葬王后。甲子,校尉宋得昌自池義深行李,逃來云:「義深到撤禮塔所,撤禮塔怒曰:『前送文牒內事件,何不辦來?』執送義深于帝所,餘皆拘囚。」乙丑,崔瑀脅王,遷都江華。丙寅,瑀發二領軍,始營宮闕于江華。

秋七月庚辰朔,蒙古使九人來,王迎詔于宣義門外,留四日而還。命知門下省事金仲龜,知樞密院事金仁鏡,爲王京留守兵馬使,以八領軍鎭守。壬午,安南判官郭得星招撫白岳等處,賊魁二十餘人來投。遣內侍尹復昌,往北界諸城,奪達魯花赤弓矢,復昌到宣州,達魯花赤射殺之。乙酉,王發開京,次于昇天府。丙戌,入御江華客館。

八月己酉朔,西京巡撫使大將軍閔曦,與司錄崔滋溫,密使將校等,謀殺達魯花赤。西京人聞之曰:「如是,則我京必如平州,爲蒙兵所滅,」遂叛。壬戌,執崔滋溫囚之,留守崔林壽及判官分臺御史六曹員等,皆逃竄于楮島。丙子,叅知政事兪升旦卒。

九月,答[7]蒙古官人書曰:「伏蒙幕府,遠涉千里,辱臨弊境,首貽誨音,欣感欣感。但所詰數段[5]事,實非我國本意,深以此爲恐,敢布腹心,惟冀大度矜之。其所稱:『你者巧言語說得,我出去後,却行返變了,入海裏住去。不中的人宋立章、許公才,那兩箇來的說詤走得來,你每信那人言語,呵返了也。』事。我國與上朝,通好久矣,頃有宋立章者來言:『上國將擧大兵,來征弊邑。』其言有不可不信者,百姓聞之,驚駭褫[8]氣,過半逃閃,城邑爲之幾空。盖雷霆一振,天下同驚,以是,予亦不能無懼。又慮些小遺民,若一朝掃地皆逋,則恐不得歲輸貢賦,以永事大國。因與不多殘口,入瘴毒卑濕之地,以求苟活耳,寧有他心耶?皇天后土,實監之矣。又稱:『達魯花赤,交死則死,留下來如今,你每拿縛者。』事。右達魯花赤,其在京邑者,接遇甚謹,略不忤意,大國豈不聞之耶?又於列城,委令厚對,其閒,容或有不如國敎者,予亦不能一一知之,惟上國明考焉。其拿縛上朝使人,無有是理,後可憑勘知之。又稱:『你本心投拜,出來迎我者,本心不投拜,軍馬出來,與我廝殺者。』今聞,大軍布露原野,雖大國不諭之,其在小國,禮當親自迎犒。然弊邑之移于窅深偏地,本非上國所令,而固不能無咎責,故且恐且恧,未以時展謁耳,其投拜之心一也,豈有二哉?且小國雖愚暗,旣知畏服大國之義,其嚮仰有年矣,豈於今日乃生叛逆之心耶?仰冀明鑑,赦過字小,撫存外藩,實予之望也。」

冬十一月,答[7]蒙古沙打官人書曰:「前者,大國以『王不出交,大官人出來。』爲諭小國。如前書所載,雖畏懼大國,入處于此,以勤仰之心,有加無已。故不敢違忤嚴命,已遣大官人某,詣幕下,方候寵答[7]。而復以『國王不出交,崔令公出來事』,及之,所諭踵至如此,弊邑,將若之何?伏望幕下,諒窮迫之情,小示以寬,以副傾企之望,幸甚。其所輸皇帝處國贐,則雖竭力盡誠,勤於准備,方小國之移徙也,唯與不多人民,倉卒入於水內,所轉財物,亦爲欠少,故以微薄土物,聊欲表誠耳。今蒙鈞旨諭及,更罄所有,小添前數奉進,慙恐慙恐。趙兵馬、宋立章,發遣事,叔璋自上國回來次,不幸値心腹之疾,至今[9]猶未安較,故未卽發遣。所謂宋立章者,我國之遷移,莫不因其言,而其後,我國兩𤳖使佐,自上國還來言,立章所言,本非上國之意,不可謂的實。於是,朝廷僉議以爲,此人非特以浮說妄言,動搖衆心,亦使萬人逃閃,至令一國,大遷于此地,罪不可赦,遂捕送深窵海島,久矣。今依來命,已遣人卽其所,將收拿發來者,伏惟照悉。」上皇帝陳情表曰:「下國有傾輸之懇,膠漆益堅,上朝,加譴責之威,雷霆忽震,聞命怖悸,失聲籲呼。伏念,臣猥以庸資,寄于荒服,仰戴天臨之德,擧國聊生,篤馳星拱之心,嚮風滋切,夫何徵詰,若此稠重?力所不堪,宜將誠告,言如可復,當以實陳。其詔旨所及,添助軍兵,征討萬奴事。緊僻土是居,弊邑本惟小國,况大軍所過,遺民能有幾人?在者,尙瘡痍之餘,加之因饑疫而斃。故莫助天兵之用,無柰違帝命之嚴,罪雖莫逃,情亦可恕。其親身朝覲事,自聞繼統,早合觀光,矧外臣,榮覲於九天,固所望也。然藩位,難虛於一日,玆實恐焉。其出人戶,使撒禮塔見數事。游舌所傳,大兵將討,在愚民而易惑,擧恒産而多逃。衆所同爲,勢難固禁,顧家戶蕭然如掃,乃反爲茂草之場。若君臣孑爾獨存,懼未辦苞茅之貢,庶收殘口,永事大邦。雖潛藏江海之閒,猶夢寐雲霄之上,實畏懼之所致,冀聖明之不疑。心苟一於始終,地何論於彼此?伏望,存蓬艾之生,儻許全於一國,奉山野之賦,必不後於諸侯。」又狀曰:「臣以一二所望事件,已具表言之,猶有鬱結於心,未盡陳露者,於表內,不得備載,申以狀,陳布之。弊邑本海外之小邦也,自歷世以來,必行事大之禮,然後能保有其國家。故頃嘗臣事于大金,及金國鼎逸,然後朝貢之禮始廢矣,越丙子,歲,契丹大擧兵,闌入我境,橫行肆暴,至己卯,我大國遣帥河稱、札臘,領兵來救,一掃其類。小國以蒙賜不貲,講投拜之禮,遂向天盟告,以萬世和好,爲約,因請歲進貢賦所便。元帥曰:『道路甚梗,你國必難於來往。每年,我國遣使佐,不過十人,其來也,可賫持以去。至則道必取萬奴之地境,你以此爲驗。』其後,使佐之來,一如所約,每我國輒付以國贐禮物,輸進闕下。獨於甲申,年,使臣著古與,不以萬奴之境,而從婆速路來焉。然依舊接遇甚謹,又付以國贐前去。其後使价之來者,稍至閒闊,小國竊怪其故,久[10]而聞之,則于加下遮出中路,殺了上件使臣所致也。如此已後,于加下僞作上國服樣,入我北鄙,殘敗三城,萬奴亦攻破東鄙二城,其服色亦如之。自是踵來,侵伐不絶,又萬奴與上國使佐之向我國者,紿言:『高麗背你國,愼勿前去。』使佐不聽,且欲知眞僞,遂便行李,則先遣其麾下人,僞爲我國服,著及弓箭,遂伏兵於兩國山谷之閒,潛候行李,出射趂𪵃。因令伴行人,報云:『高麗所作如此,背逆明矣。』請停前去,固令還焉。然適有自萬奴麾下,逃來王好非者,細說其事,故我國得知之。無幾何,聞大兵入境,小國以通好之故,殊不意上國之兵,而久乃知之。然莫識所以行兵之故,帥府撒禮塔大官人移文言:『你國殺我使臣著古與,及射東路使臣,何也?以此,行兵問罪耳。』我國已曾知之縷細,故具以實對之,更行投拜之禮,大國亦詳兩人所詐,豁然大窹,遂許班師矣。方大軍之還國,尋遣兩兩𤳖行李,奉進國信禮物於皇帝闕下,而君臣因相賀曰:『比來,以道路不通,阻修朝覲之禮,大乖從前和好之本意,常以此爲慮。今旣遣使達誠,則是固可賀。而又大國,常以于加下萬奴之罪,歸于我,我國無以自明,懼代他人受誣。而賴大軍親臨根究,使上國之疑,渙然如冰釋,則吾屬知免矣,始可以寧心定慮,一專於奉事上朝之日也。』未幾,忽有宋立章者,從池義深行李,詣在上國,逃來言:『大國將擧大兵來討,已有約束[11]。』百姓聞之,驚駭顚蹶,其逃閃者多矣。俄又聞:『北界一二城逆民等,妄諭其城達魯花赤,殺戮平民,又殺臣所遣內臣。』此人,是候上國使佐値行李,則迎到京師者也。而乃殺之,因以作亂,聲言大國兵馬來也。又聞:『上國使佐到義州,令准備大船一千艘,待涉軍馬。』於是,擧上下無不震悸,其逃之者又過半矣。逋戶殘廬,歷歷相望,鞠爲茂草,見之,不能無悵然矣,君臣竊自謀曰:『若遺民盡散,則邦本空矣,邦本空,則其將與誰歲辦貢賦,以事上朝耶?不若趂此時,收合殘民餘衆,入處山海之閒,粗以不腆土物,奉事上國,不失藩臣之名,上計也。盖以心之所屬,不關於地,苟以一心事之,想上國何必以此爲咎耶?』於是,遂定計焉,然則我國之遷徙于此,不過此意耳,寧有他心哉?天地神明,實鑑之矣。不意,大國以浮說所傳,遣之以大兵,臨蒞弊境,凡所經由,無老弱婦女,皆殺之無赦,故擧一國,喪情失氣,顚倒怖懼,莫有聊生之意。且君是天也,父母也,方殷憂大戚如此,而不於天與父母,而又於何處,訴之耶?伏望,皇帝陛下,推天地父母之慈,諒小邦靡他之意,勑令大軍,回轅返旆,永護小國,則臣,更努力竭誠,歲輸土物,用表丹悃,益祝皇帝千萬歲壽。是臣之志也,伏惟陛下,小加憐焉。」又答[7]撒禮塔書曰:「所諭皇帝處回去文字事,一一祗禀,已具表章,尋發遣使介前去,伏惟照悉。我國如前書所載,雖畏懼大國,入處山海之閒,其所以仰奉上朝,尙爾一心。以是,今聞大軍之入境,卽遣使佐,謹行迎問之禮。繼蒙辱貺鈞[12]旨,申遣使人,賫不腆酒果禮物,勞問左右,則小國之無他,亦於此可知也。苟以一心事之,不關地之彼此,冀幕府,不必以遷徙爲咎,待之如舊,則實小國萬世之福也,所遣詣皇帝處,一行使人,先就幕下,聽取處分,其使人之進退行止,禍福生死,皆在幕府之掌握。伏望,曲加扶護,善爲指揮,兼差幕下使人,道達於皇帝闕下,永護小邦。則予亦敢不感至銘骨耶?其大官人投拜事,小國業已畏懼,入此幽僻之中,則雖大官人,心志耗喪,日益以拙,月益以鈍,未遽趍造,左右聽命。慞惶顚倒,罔知所裁,惟大度寬之。」

十二月,寄蒙古大官人書曰:「今月某日,我國使介至,伏聞帥府,新統大軍,始開蓮幕,未及旬朔,先聲大震,凡列國之人,莫不拭目改觀。庶幾蒙被德蔭者,皆是,况若區區弊邑,其欣躍之心,倍萬常倫也。兼蒙鈞[12]慈,憫我國兩𤳖行李之久淹者,今悉放遣,此亦銘感罔極,言所不旣也。所諭予及崔令公之出來事,如前上舊帥府書所陳。我等旣畏懼大國,入此山海之閒,則其於出覲,日益滋怯,所以難之耳。傾仰之心一也,寧有他哉?伏惟閣下,諒情而寬之。兼所諭趙兵馬發遣事,其寢疾,至今猶未佳裕故,未卽依敎。不然,叔璋之往來上國慣矣,豈今憚其行哉?宋立章者,前已承舊帥府所及,其時卽差人,就所配海島,收拿發來,待之久矣,然以此時風水甚惡,邈無消息,故未卽捉遣,惶恐惶恐。前所遣詣大皇帝處,我國使佐之進退,專在閣下之指揮,伏望善爲之辭,道達於皇帝闕下,幸甚。」答[7]大官人書曰:「今月某日,忽奉來敎,備詳鈞候,動止萬順,欣喜倍常。但所稱,皇帝處回去文字事,邇來,久未審皇帝聖體何似,禮宜伻問起居。况復蒙幕府所諭如此,予亦豈不思奉答[7]天子之休命耶?然年前大軍之辱臨弊邑也,我國累次所遣使佐,及其負擔下卒,輒蒙鈞慈,遂旋回遣前來,故使者之往來絡繹,略無疑懼於心者,是幕府所鑑之也。今聞,前所遣皇帝處,兩𤳖使人,被寵命將還,適値大軍之方戾弊境,反見勒留未還。又小國聞大軍入境,卽發遣使介,謹行迎犒之禮,而其使人及負擔禮物人卒,至今未蒙放遣回來。愚聞,古者兵交,使在其閒,今則異於是,兵交非所意也。小國聞大兵之臨境,猶不敢稽遲,粗以不腆信餉,勞問行李之勤,而反被拘留,其在國人愚惑之心,得不疑且懼哉。然則其遣以大官人,奉書于皇帝闕下,愈所疑懼也,伏惟諒之。」撒禮塔攻處仁城,有一僧避兵在城中,射殺之。答[7]東眞書曰:「夫所謂蒙古者,猜忍莫甚,雖和之,不足以信之。則我朝之與好,非必出於本意。然如前書所通,越己卯,歲,於江東城,勢有不得已,因有和好之約,是以,年前,其軍馬之來也,彼雖背盟棄信,肆虐如此,我朝以謂,寧使曲在彼耳,庶不欲效尤,故遂接遇如初,以禮遣之。今國朝雖遷徙都邑,當其軍馬之來,則猶待之彌篤,而彼尙略不顧此意,橫行遠近外境,殘暴寇掠,與昔尤甚。由是,四方州郡,莫不嬰城堅守,或阻水自固,以觀其變,而彼益有呑啖之志,以圖攻取。則其在列郡,豈必拘國之指揮,與交包禍之人,自速養虎被噬之患耶?於是,非特入守而已,或往往有因民之不忍,出與之戰,殺獲官人士卒,不爲不多矣。至今年十二月十六日,水州屬邑處仁部曲之小城,方與對戰,射中魁帥撒禮塔殺之,俘虜亦多,餘衆潰散。自是,褫[8]氣不得安止,似已回軍前去,然不以一時鳩集而歸,或先行,或落後,欲東欲北。故不可指定日期,又莫知向甚處去也,請貴國密令偵諜,可也。」是年,移葬世祖太[13]祖二梓宮于新都。

二十年[编辑]

○(癸巳)二十年春三月遣司諫崔璘,奉表如金,路梗,未至而還。

夏四月蒙古詔曰:「自平契丹賊,殺剳刺之後,未嘗遣一介赴闕,罪一也。命使賫訓言省諭,輒敢射回,罪二也。爾等,謀害著古與,乃稱萬奴民戶殺之,罪三也。命汝進軍,仍令汝弼入朝,爾敢抗拒,竄諸海島,罪四也。汝等民戶,不拘執見數,輒敢妄奏,罪五也。」

五月以金慶孫爲大將軍知御史臺事。西京人畢賢甫、洪福源等,殺宣諭使大將軍鄭毅、朴祿全,擧城叛。

十二月崔瑀遣家兵三千,與北界兵馬使閔曦,討之,獲賢甫送京,腰斬于市。福源逃入蒙古,擒[14]其父大純,弟百壽及其女子,悉徙餘民於海島,西京遂爲丘墟。

二十一年[编辑]

○(甲午)二十一年春正月癸卯,親設消災道場于內殿。乙巳,以咸壽左僕射,朴文成爲右散騎常侍。庚戌,賞西京征討軍士,有差。壬戌,遣兵部侍郞洪鈞,安撫西京。癸亥,徵諸道民丁,營宮闕及百司。

二月壬申,遣將軍金寶鼎,如蒙古軍。是日,邊報:「蒙兵留百餘騎於東眞,餘皆引還。」癸未,燃燈,王如奉恩寺。以故叅政車倜家爲奉恩寺,撤民家,以廣輦路。時雖遷都草創,然凡毬庭、宮殿、寺社號,皆擬松都。八關、燃燈、行香道場,一依舊式。丁亥,以營宮闕,移御大將軍宋緖家。

三月甲辰,斬大將軍趙叔昌于市。

夏五月乙巳,賜金鍊成等及第。己未,侍中金就礪卒。

六月己巳,王如奉恩寺。

秋七月甲子,遣內侍李白全,奉安御衣于南京假闕。有僧據讖云:「自扶踈山,分爲左蘇,曰阿思達,是古楊州之地。若於此地,營宮闕而御之,則國祚,可延八百年。」故有是命。

八月丁卯,日食,密雲不見。

九月丁酉朔,親設消災道場于內殿,以禳星變。淮安公侹卒。

冬十月庚寅,冊崔瑀,爲晋陽侯。

十一月丙申,奉安太祖神御于開京壽昌宮。甲子,親設消災道場于內殿,以禳星變。

二十二年[编辑]

○(乙未)二十二年春正月甲寅,元子倎冠,冊爲太子。

二月丁丑,燃燈,王如奉恩寺。庚辰,設止風道場于內殿。壬午,奉太祖神御,移安于南京新闕。壬子,詔:「自三月至五月,安御衣于南京闕,七月至十月,移安舊京康安殿,十一月至明年二月,又於南京,周而復始。」

三月甲辰,親設功德天道場于內殿。壬子,詔:「義、靜二州人物凋殘,且移入水內,不得耕種,不宜各置官吏,其以靜州副使,兼理義州。」

夏五月己亥,親設消災道場于內殿。

六月癸亥,王如奉恩寺。乙酉,以知奏事金若先女爲太子妃,詔以國用不裕,量減開福禮物,又停宰樞以下賜宴。

秋閏七月丙子,西北面兵馬使報,蒙兵侵安邊都護府。壬午,命前後左右軍陣主知兵馬事,沿江防戍,又令廣州、南京,合入江華。

八月壬辰,日官奏:「令百官,每日自辰,至午時拜日禳[15]兵。」辛亥,崔瑀都房,夜別抄都領李裕貞,自請擊賊,授兵百六十人遣之。癸丑,海州馳報,蒙兵陷龍岡、咸從、三登等城,執其守令。

九月癸亥,制:「國家移都,民方瘡痍,又經狄[16]兵,甚可憐恤。其中外二罪以下,並皆原免,配島歸鄕者量移。」辛未,以安東人謀引蒙古兵,向東京,命上將軍金利生爲東南道指揮使,忠淸州道按察使庾碩副之。丙子,幸賢聖寺。蒙兵引東眞兵,攻陷龍津鎭。戊寅,東眞兵陷鎭溟城。李裕貞等擊蒙兵于海平,敗績,一軍盡沒。

冬十月庚寅朔,東西北面兵馬使皆報:「蒙兵又多入境。」辛丑,蒙兵攻破洞州城。辛亥,夜別抄與砥平縣人,夜擊蒙兵,殺獲甚多,取馬驢來獻。

十一月癸酉,設八關會,幸法王寺。丁亥,日官奏:「闕北別構一屋,設閻滿德加威怒王神呪道場,以禳兵禍。」

二十三年[编辑]

○(丙申)二十三年春正月丁亥,以大將軍李齡長爲東北面知兵馬事,判少府監事孫襲卿爲西北面知兵馬事。

二月戊子朔,設消災道場于內殿。庚子,燃燈,王如奉恩寺。命內侍柳宗卿、宗敬,賜花酒于晋陽府,翌日大會,亦如之。壬寅,曲宴于內殿,承宣蔡松年奏:「僕射宋景仁,素善爲處容戲。」景仁乘酣作戲,略無愧色。癸丑,太子妃生子諶。

夏四月己亥,雨雹,大如栗。

五月壬申,守司空太集成卒。丙子,長州防戍所馳報:「蒙兵五十餘騎入關東。」戊寅,賜朴曦等及第。

六月丙戌朔,王如奉恩寺。庚寅,蒙古兵渡義州江,屯烏勿只川,又屯寧朔鎭。癸巳,遊兵來屯嘉州,乙未,屯安北府雲岩驛,嘉、博二州之間,火氣連天。又於宣州兄弟山之野,分屯凡十七所。丙申,遂遍屯慈、朔、龜、郭之間。丁酉,分遣諸道山城防護別監。戊戌,蒙兵先鋒入黃州。庚子,至信、安二州。

秋七月辛酉,蒙兵至价州,京別抄校尉希景,价州中郞將明俊等,伏兵夾擊,殺傷頗多,取鞍馬、弓矢、衣服等物。長州郞將光大等,至定州,擄蒙兵二人。丁卯,以崔瑀外孫內給事金晸守司空柱國,瑀以年少不稱,固辭。癸酉,蒙兵二十餘騎,入慈州東郊,擄刈禾民二十餘人,皆殺之。

八月丁亥,設消災道場于內殿。戊子,東女眞援兵百騎,自耀德、靜邊,趣永興倉。甲午,設功德天道場于內殿。丁酉,蒙兵陷慈州,副使崔景侯、判官金之佇、殷州副使金景禧等,皆被害。丙午,席島防護別監擒蒙兵三人,檻送于京。丁未,蒙兵百餘人,自溫水郡南下,趣車懸峴。戊申,蒙兵分屯于南京、平澤、牙州河陽倉等處。己酉,夜別抄指諭李林壽、朴仁傑,各率一百餘人,分向蒙兵屯所。

九月丁巳,蒙兵圍溫水郡,郡吏玄呂等,開門出戰,大敗之,斬首二級。中矢石死者二百餘人,所獲兵仗甚多。王以其郡城隍神,有密祐之功,加封神號,以呂爲郡戶長。壬戌,蒙兵至竹州諭降,防護別監宋文冑,力戰走之。壬申,幸賢聖寺。

冬十月甲午,全羅道指揮使上將軍田甫龜報,蒙兵至全州、古阜之境。戊戌,設消災道場于內殿。癸丑,扶寧別抄醫業擧人全公烈,伏兵於高闌寺山路,邀擊蒙兵二十騎,殺二人,取兵仗及馬二十餘匹。賞公烈,聽本業入仕。

十一月丙寅,設八關會,幸法王寺。命內侍少府監庾碩,賜酒果于晋陽府,翌日亦如之。

十二月戊子,夜別抄朴仁傑等,遇蒙兵於公州孝加洞與戰,死者十六人。癸卯,大興官報,蒙兵來攻城數日,開門出戰,大敗之,多獲兵仗。壬子,以朴文成知門下省事,宋景仁、蔡松年並爲樞密院副使,宋允、崔宗梓爲左右僕射,田甫龜爲左承宣。

二十四年[编辑]

○(丁酉)二十四年春全羅道指揮使金慶孫,討草賊李延年,平之。

秋八月戊子,前王薨。

冬十月丁酉,葬于碩陵。是歲,築江華外城。

二十五年[编辑]

○(戊戌)二十五年夏閏四月賜池珣等及第。蒙兵至東京,燒黃龍寺塔。

冬十二月遣將軍金寶鼎,御史宋彦琦如蒙古,上表曰:「自惟僻陋之小邦,必須[6]庇依於大國,矧我應期之聖,方以寬臨,其於守土之臣,敢不誠服?申以兩年之講好,約爲萬歲之通和,投拜以來,聊生有冀,盖昔己卯、辛卯兩年,講和以後,自謂依倚愈固,擧國欣喜,惟天地神明知之。豈謂事難取必,信或見疑,反煩君父之譴訶,屢降軍師而懲詰?民無地着,農不時收,顧玆茂草之場,有何所出?惟是苞茅之貢,無柰未供,進退俱難,慞惶罔極。因念,與其因循一時而姑息,孰若冒昧萬死而哀號,玆殫瘠土之宜,粗達微臣之懇。伏望,但勿加兵革之威,俾全遺俗,雖不腆海山之賦,安有曠年。非止于今,期以爲永。

二十六年[编辑]

○(己亥)二十六年夏四月蒙古遣甫可阿叱等二十人賫詔,來諭親朝。王迎詔于梯浦舘。是月,蒙兵還。

五月赦。王太后柳氏薨。

六月遣起居舍人盧演,詹事府注薄金謙,奉表如蒙古。

秋八月蒙古遣甫加、波下等一百三十七人來,更徵王親朝。

冬十二月遣新安公佺、少卿宋彦琦如蒙古。

二十七年[编辑]

○(庚子)二十七年春三月盧演等與蒙古使豆滿、阿叱等七人來。

夏四月遣右諫議趙脩,閤門祗候[17]金成寶如蒙古。

五月賜張天驥等及第。

六月遣堂後金守精,如唐古屯所。

秋九月新安公佺,與蒙古多可、坡下道、阿叱等十七人,賫詔來,復諭入朝。

冬十二月遣禮賓少卿宋彦琦,御史權韙如蒙古。

二十八年[编辑]

○(辛丑)二十八年夏四月以族子永寧公綧稱爲子,率衣冠子弟十人入蒙古,爲禿魯花。遣樞密院使崔璘,將軍金寶鼎,左司諫金謙伴行,禿魯花華言質子也。唐古遣伊恃、合刺、阿叱等四人來。賜崔宗均等及第。

秋八月唐古復遣伊恃、合刺、阿叱等八人來。

九月門下侍郞平章事致仕李奎報卒。

二十九年[编辑]

○(壬寅)二十九年夏四月丙辰,謁坤陵。辛酉,賜洪之慶等及第。

五月甲午,遣侍郞宋彦琦,中郞將李陽俊如蒙古。

秋七月庚寅,親設功德天道場于內殿。

八月壬子,以久旱,徙市。癸丑,移御離宮。

九月辛巳,詔曰:「近道州縣,禾穀不登,民未收獲,其如賦歛何,宜遣使審檢。」辛卯,幸賢聖寺。

冬十二月乙丑,蒙古使三十人來。戊辰,宴蒙使。庚午,蒙使還,贈金銀皮幣。

三十年[编辑]

○(癸卯)三十年春正月庚子,遣樞密院副使崔璘,秘書少監金之岱如蒙古,獻方物。

二月辛亥,太白晝見。壬戌,燃燈,親設消災道場。戊辰,遣諸道巡問使,閔曦于慶尙州道,孫襲卿于全羅州道,宋國瞻于忠淸州道。

三月丁丑朔,日食。辛卯,幸賢聖寺。

夏五月乙酉,還御本闕。以旱,赦中外二罪以下,設雲雨道場于內殿五日。

六月丙午朔,王如奉恩寺,以旱去繖扇。戊申,大雨。

秋七月遣柳卿老、丁瑨,如蒙古。創興國寺。

八月庚午,宥重刑十六人,流于島。移葬世祖太祖于江華盖骨洞。

閏月丁亥,幸賢聖寺。己亥,幸王輪寺。

九月壬戌,幸妙通寺。庚午,設消災道場于內殿。壬申,金州防禦官報:「日本國獻方物,又歸我漂風人。」

冬十月丙子,移御離宮。癸巳,蒙古使伊加大、阿土、奴巨等二十四人來。甲午,宴蒙使。丁酉,龍山別監朴益儒,剝民聚歛,法司考覈私用,折徵絹一百五十匹,流海島。

十一月甲辰,親設消災道場于內殿。己酉,還御本闕。

十二月甲申,遣郞中柳卿老如蒙古。

三十一年[编辑]

○(甲辰)三十一年春二月癸酉,有司劾奏,前濟州副使盧孝貞,判官李珏,在任時,日本商船遇颶風,敗於州境,孝貞等私取綾絹、銀、珠等物。徵孝貞銀二十八斤、珏二十斤,流于島。丁丑,納新安公佺女爲太子妃,以前妃卒也。乙酉,燃燈,王如奉恩寺。丁亥,曲宴,崔怡進假面人雜戲,賜銀甁人一口,又賜妓綾各二匹。

三月戊申,幸賢聖寺。

夏四月壬辰,遣員外郞任絪壽,郞將張益成如蒙古。丁酉,賜魏珣等及第。

六月庚午朔,王如奉恩寺。

秋七月乙巳,蒙古使阿土等來。丙午,宴蒙使。

八月庚午朔,宥死囚九人配島。是月改創康安殿。

三十二年[编辑]

○(乙巳)三十二年春三月甲子,幸乾聖、福靈二寺。

夏四月乙丑朔,宰樞奏,撤左右倉,及文籍所藏官廨,旁近人家五十尺,以備火災。己卯,遣員外郞朴隨,郞將崔公瑨如蒙古。庚辰,幸王輪寺。

六月甲子朔,王如奉恩寺。司空琪卒。戊寅,王受菩薩戒。

秋七月癸巳朔,日食旣。

八月戊辰,宥死罪十六人,配島。乙酉,太子以詩題,試國子諸生,取求仁齋生高季稜等,以補宮僚。

冬十月壬午,遣新安公佺,大將軍皇甫琦如蒙古。

三十三年[编辑]

○(丙午)三十三年春正月辛卯朔,日食。戊戌,盜竊內帑玉帶、寶器。丁未,得玉帶。

夏四月壬午,賜梁貯等及第。

閏月己酉,幸妙通寺。乙卯,幸乾聖、福靈二寺。

五月己巳,幸禪源社。庚午,移御壽昌宮。甲申,以國學學諭權衡允,及第史挺純爲蔚陵島安撫使。

六月戊子朔,王如奉恩寺。癸卯,以旱,聚巫于都省禱雨。

秋八月丁酉,門下侍中崔宗俊卒。

冬十一月乙丑,地震。

三十四年[编辑]

○(丁未)三十四年三月東眞國千戶,牒云:「我國人逃入貴國五十餘人,可悉送還。」回牒云:「自貴國,至我疆,山長路險,空曠無人,往來道絶。貴國妄稱推究逃人,或稱山獵,越境橫行,其於帝旨,各安土着之意何如?自今無故越境,一皆禁斷。

秋七月蒙古元帥阿毋侃領兵,來屯益州。

八月乙巳,熙宗妃咸平宮主任氏薨。是月,遣起居舍人金守精,犒阿毋侃。去年冬,蒙古四百人,入北塞諸城,至于遂安縣,托言捕獺,凡山川隱僻,無不覘知。國家以和好,殊不爲意,至是,百姓避匿者,並被驅掠,鮮有脫者。

三十五年[编辑]

○(戊申)三十五年春二月遣樞密院使孫抃,秘書監桓公叔如蒙古。

三月命北界兵馬使盧演,盡徙北界諸城民,入保海島。賜金鈞等及第。以崔沆爲樞密院知奏事。

冬十月丁丑,幸王輪寺。壬午,幸九曜堂。西海道按察使報,狄人四十騎稱捕獺,渡淸川江入界。於是,松都出排兩班,悉還江華,時遣兩班輪番,出戌松都。壬辰,遣郞將張俊貞,祗候[17]張暐如蒙古。

三十六年[编辑]

○(己酉)三十六年春正月戊申,北界兵馬使馳報,蒙古皇帝崩,是爲定宗。甲子,崔沆享王。

二月丙戌,燃燈,王如奉恩寺。

閏月癸丑,移御龍嵒宮。丁巳,幸賢聖寺。辛酉,新安公佺,還自蒙古。丙寅,幸乾聖、福靈二寺,還御本闕,設消災道場。三月己卯,移御龍嵒宮。乙酉,幸王輪寺。丁酉,幸九曜堂。

夏四月朔日食。庚戌,遣郞將金子珍,校書郞沈秀之如蒙古。丙辰,還御本闕,饗監役官僚,及役徒,賜工匠銀二十斤、布二百匹。

六月壬寅,王如奉恩寺。癸丑,遣侍郞安戩,郞將崔公柱如蒙古。

秋七月癸酉,親設消災道場。

八月壬子,親設天兵神衆道場。庚申,親設仁王道場。戊辰,親設華嚴神衆道場。

九月己巳朔,東眞兵入東州境,遣別抄兵,禦之。壬申,幸賢聖寺。辛卯,指諭朴天府率別抄兵,與東眞戰于高城、杆城,皆破之。甲午,幸乾聖、福靈二寺。丁酉,幸妙通寺,移御麗正宮。

冬十月己亥,親設百座道場。丙午,幸王輪寺,移御龍嵒宮。

十一月壬申,崔怡死。以崔沆爲樞密院副使吏部尙書御史大夫。

三十七年[编辑]

○(庚戌)三十七年春正月癸巳,遣郞中崔章著如蒙古。遣大將軍李世材,將軍愼執平等,始營宮闕于昇天府臨海院舊基。

二月甲辰,東界兵馬使報東眞兵二百騎入境。辛亥,燃燈,王如奉恩寺。己未,遣樞密院副使崔滋,中書舍人洪縉如蒙古。庚申,親設消災道場。

三月癸未,崔章著還自蒙古云,北朝徵宗親及洪福源父入朝。北界昌州請入近地,許之,移于安岳縣。先是,威州亦遷于殷栗縣,自此,北界州民,皆內徙西京畿內,及西海道。壬辰,親設華嚴神衆道場。

夏四月癸卯,幸乾聖、福靈二寺。丁未,幸妙通寺。乙卯,幸王輪寺。近國家多故,乘輿不備,或乘馬,或肩輿,今乃乘輦,儀物始備。己未,幸外院九曜堂。

五月癸酉,賜金應文等及第。丁丑,親設功德天道場于本闕,以禱雨。癸未,再雩。乙酉,以旱,徙市。己丑,聚巫都省,禱雨三日。辛卯,又雩。移御壽昌宮。壬辰,雨。

六月丙申,王如奉恩寺。庚子,蒙古使多可、無老孫等六十二人來,審出陸之狀。到昇天府館,責王出迎江外。王不出,遣新安公佺,迎入江都。乙巳,宴蒙使于壽昌宮。壬戌,親設華嚴神衆道場於本闕。

秋七月甲戌,移御闕西宮。丙戌,設天兵神衆道場于內殿。樞密院副使權守平卒。遣左司諫鄭蘭,郞將魏公就如蒙古。丁亥,以趙季珣爲樞密院副使,李世材爲右副承宣。

八月戊戌,東界兵馬使報,狄兵入高、和州古城。甲辰,樞密院副使崔椿命卒。己酉,宥死囚十人,配有人島。辛亥,王如奉恩寺,設慶讚法席。庚申,築江都中城。

九月辛未,移御壽昌宮。己卯,幸賢聖寺。甲申,幸乾聖、福靈二寺。戊子,幸妙通寺。辛卯,幸王輪寺。

冬十月己亥,幸外院九曜堂。

十二月丙午,以崔沆爲門下侍中。丙辰,蒙古使洪高伊等四十八人來,止昇天館曰:「俟王出迎,乃入。」己未,王迎于梯浦宮。是日,大風寒甚,百官皆凍縮失容。王命撤輦上帷帳曰:「法從百官,寒凍如此,朕獨暖耶?」

世家卷第二十三

註釋[编辑]

  1. 原本「𬚺
  2. ^ 2.0 2.1 原本「䭾」
  3. 原本「㝢」
  4. 原本「㨂」
  5. ^ 5.0 5.1 5.2 原本「叚」
  6. ^ 6.0 6.1 原本「湏」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原本「荅」
  8. ^ 8.0 8.1 原本「禠」
  9. 原本「令」
  10. 原本「夊」
  11. 原本「朿」
  12. ^ 12.0 12.1 原本「釣」
  13. 原本「大」
  14. 原本「檎」
  15. 原本「𧟄
  16. 原本「犾」
  17. ^ 17.0 17.1 原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