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魯西先生遺稿/卷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二 魯西先生遺稿
卷之十三
作者:尹宣擧
1712年
卷十四

雜著[编辑]

後天圖說[编辑]

羲文易相含圖一作乾君圖[编辑]

圓之則爲先天。方之則爲後天。

先後天八卦疊圓圖一作疊天圖[编辑]

蓋乾坤離坎純卦也。故變取於中爻。震艮巽兌反卦也。故變取於初上爻。然乾坤之變。旣爲坎離。則坎離之變。不可復取中爻。故乃取初上爻而爲震兌。震兌必先反而後。方觀其變。故震兌反爲艮巽。艮巽初上爻變則還爲乾坤。乃自然之象也。總目後天卦圖下小註。雙湖胡氏說略同。

三索圖附帝出三統方圓圖及揲蓍圖[编辑]

易象。八卦各統八卦者。有三樣焉。康節方圓圖。一樣也。說卦三索。一樣也。世應八宮。一樣也。方圓圖先天也。三索及八宮後天也。先天。生也。體也。後天。克也用也。後天亦有體用。三索體也。八宮用也。三索對待也。如春秋冬夏。八宮流行也。如春夏秋冬。文王序卦。似是因三索而次之者也。孔子雜卦。似是因八宮而列之者也。至於兼三索八宮而該載並包者。朱子之卦變圖是也。序卦,雜卦,卦變圖。俱是三十六宮也。○反對之法。不但於後天見之。先天亦莫不然。特文王始著之耳。易變重在初爻。故乾坤變爲巽震。離坎變爲艮兌。乾坤巽震爲一家。離坎艮兌爲一家。乾坤巽震所統之卦。與離坎艮兌所統之卦。反對相配。如夫婦然。當觀其賓主之分而已。雖千萬變。此義則未嘗有易矣。○以上。乃易變之大綱本領也。諸圖俱見于下。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此先天也。八卦旣成。觀其變易。陽變則爲陰。陰變則爲陽。乾變爲巽離兌。坤變爲震坎艮。三索乃陰陽變易之象。此後天也。朱子曰。豈有乾坤變而六子不變之理。此實三索圖之本也。先天兩兩相生。故乾兌生於太陽。離震生於少陰。後天陰陽變易。故乾三畫變爲兌離巽。坤三畫變爲艮坎震。先後天不同處。只在於震巽相換而已。先天圖內卦爲主。三索圖外卦爲主。先天圖之縱看者。卽三索圖之法也。而惟震巽易位爲異耳。

附帝出三統圓方圖[编辑]

帝出乎震以下八卦。旣見於說卦。乾統三男。坤統三女之說。又著於康節。亦可作圖。如先天方圓圖之法。而康節何無所作。後儒何無所述歟。曰此後學之所嘗惑者也。然而三索之說。本義只言揲蓍求卦之用。而不言變體之詳。三統之說。總目只稱文王八卦次序。而不言序列之法。則帝出三統。雖使作圖。實不知其所以然之本也。必須以三索卦變之法。先爲圖式。以見其陰陽變易之象。然後乃作此圖。則界分條理。井井不紊。暸然而無疑矣。以帝出爲圖。則不如三統之易看。故只以三統之序爲圖焉。

圓圖[编辑]

方圖[编辑]

帝出三統之說一也。而與三索卦變同其象也。今就圖上而區別三男三女,一三五二四六之局。則可知其出於三索之範圍。彼此圖象。皆可該括而無復有疑矣。

附揲蓍圖[编辑]

揲蓍法。老陽爲乾。少陰爲巽離兌。老陰爲坤。少陽爲震坎艮。老陽變則爲少陰。老陰變則爲少陽。此亦三索之象也。乾兌離震各十二羕。坤艮坎巽各四羕。此陽三陰一之象也。

八宮圖附辟卦納甲圖[编辑]

復卦辭曰。七日來復。臨卦辭曰。八月有凶。此乃十二辟卦之象。而辟卦卽八宮之象也。八宮之象。只見於世應卜筮之用。不見於古經。故未有能察之者矣。魏伯陽納甲之法。同一象也。

附辟卦圖[编辑]

附納甲圖[编辑]

八宮有游歸之卦。而辟卦以下。皆無游歸之名何也。曰游歸之類。不與於流行爻變之中。故自作一隊。別有所處。如師比同有孚小過頤大過爲一隊。漸妹隨蠱需訟晉明爲一隊矣。若取八宮四十八卦。以辟卦之法。各加六變而看之。則其象乃見矣。納甲之別出坎離。亦游歸之義也。

卦變圖[编辑]

卦變圖。因六爻之變。而一卦各有六十四變。蓋用焦貢易林之法。而不犯手勢。自然而成。實與先天圖同一妙也。縱看之則乃三索之象也。橫看之則乃八宮之象也。此又妙乎妙者也。

夫易象對待流行。相爲表裡。故對待中流行自見。流行中對待自立。三索對待也。八宮流行也。三索爲裏。八宮爲表。此同於四時自然之運也。伏羲易。有方圓圖在。故對待流行。昭著備具。而文王易。圖象未備。故三索八宮帝出三統之義。未詳其爲同形也。蓋反對之法。自有盈縮與奪之形。必先排列其圖案。然後就加反對之法。乃可斷其合變之幾矣。故卦變圖成而後。始乃得據依卞別之端緖。方有三索之目。而對待之形見矣。圓有八宮之綱。而流行之形見矣。六爻之變具。而一三五二四六之分見矣。十八之宮具。如乾坤一圖反復觀之。則乃三十六宮也。而前後聖一揆之妙見矣。外卦爲主與內卦爲主之變具。而先後天縱橫異觀之法見矣。不有卦變之圖。則三索無證。八宮不該。後天諸象。皆終散漫而不會於一統矣。此卦變圖所以包括體用二變之法。直與先天圖爲配。而開物成務之功。同符於羲孔。眞所謂發先儒之所未發者也。

序卦輪看圖[编辑]

乾坤震巽局[编辑]

坎離艮兌局[编辑]

序卦。似因三索而次之者也。而八宮流行之義。在其中矣。如屬於乾坤巽震者爲一局。屬於離坎艮兌者爲一局。彙分以觀。則恐不難卞矣。

乾坤咸恒。爲上下經之首何歟。曰乾坤之變。半於恒益。故乾坤居首而咸恒居中也。不曰恒益而曰咸恒者。反對之例然也。見上卦變圖。可考而知也。上下經旣分爲二判。則反對正對。縱橫相應。鑿鑿不紊矣。

乾坤震巽所屬之卦。分爲四片十字羕排局。而坎離艮兌所屬之卦。分爲兩片左右行排局者何歟。曰一縱一橫。有賓有主。序卦以乾坤爲主而列之。故有如此羕耳。若以坎離爲主。則坎離當居乾坤之位。旣未居泰否之位。而所屬之卦。各以類從矣。

屯蒙當屬於坎統。與革鼎相對。而乃統於乾坤之下。與遯壯相對。似與臨觀相換然者何歟。曰乾坤坎離。相爲表裡。故屯蒙之與臨觀互換者此也。且乾坤之後。卽繼以水者。先儒有說。可考也。八宮流行之義。亦可見於此等卦互換之中歟。

蹇解當置屯蒙之下。而與家睽並立於下經者何歟。曰上下經均爲十八宮之義。康節已言之矣。遯壯與屯蒙。並立於乾坤之下。如家睽蹇解之羕。亦可矣。

坎離旣未需訟晉明。當列於左右行。與艮兌同局。而乃居於上下經之末何歟。曰坎離旣未之南北對峙。主於離南坎北之象。而需訟晉明之與坎離旣未相配而居者。亦與師比同有相爲表裡之義也。且坎離之與蹇睽。旣未之與旅節。同一類也。則其所序次。亦可知矣。

序卦中。有八宮流行之義何歟。曰乾坤震艮之與否泰損益也。坎離兌巽之與旣未咸恒也。師比同有之與頤大過孚小過也。需訟晉明之與漸妹需蠱也。謙豫小畜履之與家睽蹇解也。渙節豐旅之與屯蒙革鼎也。噬賁困井之與妄大畜萃升也。剝復夬姤之與臨觀遯壯也。反復看之。無不然矣。

雜卦輪看圖[编辑]

雜卦。似依八宮而列之者也。而三索對待之義。在其中矣。如屬於乾坎巽離者爲下判。屬於坤兌艮震者爲上判。類聚觀之。亦不難卞矣。

雜卦乾坤咸恒之相對。亦如序卦,而否泰離坎震艮兌巽。互換易置者何歟,曰恐此卽雜卦之義也。乾坤咸恒。雖如序卦之相對,而咸恒却與震艮損益兌巽。從於上判,坤乾却與否泰離坎旣未。從於下判。則所屬之卦。互置相間。正對反對。縱橫相應。雖似雜置。而亦不失其倫矣。

雜卦之坎。依八宮而列之者何歟。曰如夬姤壯遯乾,渙節屯蒙坎,小畜履家睽巽,豐旅革鼎居於下判矣。如臨觀剝復坤,萃升井困兌,謙豫蹇解,噬賁大畜妄。居於上判矣。至於游歸之卦。則比師有同。與孚小過頤大過同塗。漸妹隨蠱。與需訟晉明同塗。參諸卦氣。亦可見矣。蓋焦延壽卦氣成局。似依乎雜卦之義。唯是反對與否爲異耳。

附與市南往復書[编辑]

第一書辛卯七月[编辑]

先天八卦三變而爲後天三十二卦三十二卦。反易而爲六十四卦。方之而爲方圖。圓之而爲圓圖。推而觀諸疊天而準。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象。庶可因此而見之歟。

說卦三索章。蓋說陰陽三變之法也。乾坤變時。六子俱變。陽反爲陰。陰反爲陽。楚史倚相所讀八索者。恐指此也。邵子先天方圖中。已具此法。而圖爲先天作。故不著震巽相易之象耳。程子所謂易爲八索等書所晦者。蓋謂緯書專主於象而不主於理也。八索之名則似非可疑者歟。

三索章。本義謂揲蓍以求爻也。語錄又曰。是就變體上說。不當專作揲蓍看。胡雲峯曰。當以語錄爲正。然而啓蒙中。不爲開示此象。諸儒亦無發揮這理者何耶。

後天方圓圖象。可以備陳。而千變萬化。只在八索之中。高明一見卽通。茲不盡模以呈。這中奇妙之理。要待異日面承提誨耳。然此妄見。實難自信。而猥蒙辱詢。輒此仰稟。願賜斤敎。勿示他人。幸甚。

後天吟一篇。冀賜垂和。辛卯中元。○見詩稿

市南答書[编辑]

來敎云。先天八卦三變而爲後天三十二卦云云。謹考三變之圖。固然矣。但易卦本自八而相重。爲六十四。六十四之反易。則自然爲三十二。此則不必待三索之變。只以先天八卦橫看互易。而亦自成象。雖連山歸藏。其法想不過如此。終歸於六十四而已矣。但文王序卦之次。終未見與此符合者。高明已有定見。望更着一轉語見敎也。○來敎云。方之爲方圖。圓之爲圓圖云。依敎推之。似或可成。亦終未見如先天圖之不犯手勢。自然整齊者。此恐鄙見有所未透也。望於後便。莫惜全圖之煩敎也。○來敎八索之說。恐或然也。中庸有索隱之索。大傳有天下之至賾者。索與賾音相近。無乃有此等意義耶。不敢質言也。○來敎三索章本義語錄云云。蓋語錄之意以爲揲蓍。有不依這序時。便說不通故云云。胡雲峯以語錄爲正者。似是定論也。○來敎所謂後天圖者。豈橫看則用先天八卦之次。而縱看則易四五震巽之次耶。更望詳以見敎。○頃以易卦之正對。依反對三十六宮之例而推之。則兩卦正對而自相爲次。在上經者凡十卦。乾坤否泰隨蠱頤大過坎離也。不相爲次者。凡二十卦也。兩卦正對而自相爲次。在下經者凡六卦。漸歸妹中孚小過旣未濟也。不相爲次者。凡二十八卦也。若以正對而自相爲次者當反對而還爲本卦者。以不相爲次者當反對而變爲他卦者。則爲宮者凡四十。而上下經。各占其二十。此於高明後天之例。抑或有相發處耶。幸一覽而回敎之。○復以正對推之。則上經卦之正對者凡十二卦。在下經中。如屯蒙革鼎之類是也。下經卦之正對者亦十二卦在上經中。如遯壯臨觀之類是也。此與雜卦乾坤咸恒以下各十二卦易置之說相似。而其卦則不相似也。未知更有別義耶。抑偶然耶。更望高明思量見敎也。此外所欲仰質者甚多。而忙未遑焉。要亦不足煩聽也。

再書[编辑]

伏羲八卦之上。各加八卦。則兩儀相對。陰陽並立。故陽儀之三十二卦。與陰儀之三十二卦。彼此相望。而乾兌爲一體。離震爲一體。巽坎爲一體。艮坤爲一體。此先天之大綱也。八卦之下。各有三變。則陽反爲陰。陰反爲陽。故順看之三十二卦。與逆看之三十二卦。首尾相交。而坤震爲一宮。乾巽爲一宮。坎兌爲一宮。離艮爲一宮。此後天之大綱也。說卦第三四五六章。極好看。先後天之義。似盡在於此也耶。

序卦。反對爲二十八宮。幷八純卦。則爲三十六宮矣。雜卦。反對亦爲二十八宮。幷大過以下八互卦。則亦爲三十六宮矣。八互卦之各列者。似爲八純卦之對也。朱子卦變圖反覆之。則亦爲三十六宮。

啓蒙卦變乾坤圖。風火澤雷水山之象。實與三變圖合。餘卦皆然。而但於周易總目曰。非作易之本指云者。可疑也。豈朱子只爲卦變作圖。而自符於三索之義耶。竊以爲序卦文王之易也。雜卦孔子之易也。卦變朱子之易也。未知如何。

前蒙辱詢。率爾妄對。帝出一膜。實未分曉。而不加責誨。反有申復。無任媿戢。第我於兄。何腹不布。茲就象上。槩陳管見。至於理字。不敢容喙。願得高明說出之精。幸一覽而敎之。愼勿掛諸他眼。以速我僭踰之罪。千萬幸甚。

重步後天吟前韻。敬呈要和。辛卯南至。○見詩卷。

市南答書[编辑]

前示圖象。反復考究。有非淺陋所敢容喙者。謹述鄙見。復此仰稟。蓋所謂三變圖。固有自然之法象。正對反對。順看逆看。無往而不相値。此可見易象之無窮而高明之獨得也。不勝敬服也。唯文王序卦之意。所以必出於此者。則終不能見得。此則迷方之見。終不可打開耶。嘗記朱夫子論後天之說曰。文王更定其位。其說甚長。大槩近於穿鑿傅會。故不曾深小畜意。又曰說卦所說卦位。竟不能使人曉然。且當闕之。不必強通也。吾儕今日之辨論。或者犯此訓戒耶。妄意後天諸說。唯項平庵一說似穩當。文王以伏羲八卦之象。分配五行。而以五行之序。布之四時。配諸方隅。則其象自然如此。說卦帝出章。亦按其已定之位置而言之耳。何嘗說及六十四卦之序。有出於此者乎。信如來諭之說。則夫子之釋序卦。必有一段義例。決不如是而止也。至於雜卦之文。則斷言各卦之大義。或一字兩字。押韻比句。輕輕說過。其正對反對之體。固有符合於來諭者。然反覆文義。決不在於排列卦序比對卦體之中。信如來諭。則亦當以排列比對名篇。亦何必曰雜卦也哉。竊覵來諭。雖未領其綱要。而槩想高明有見乎六子交易縱橫相値之象。必欲以此爲後天之本領。而以序卦雜卦之義。皆出於此。故恐或未免於看書太深之病也。來諭圖象固有自然之法象。用以爲後天八卦六子變易之圖。以備先儒之未發。以見易象之無窮。固無所不可矣。若乃先聖之易。雖各有所主。而其大義則未嘗偏枯也。今以序卦爲文王之易。雜卦爲孔子之易。卦變爲朱子之易。而爲之定論。則亦恐立語太快而有所未穩也。於來諭之所云。尙多聽瑩。方將求敎而先爲之說。妄論長短。道聽道說。深可畏懼。望辱諒而終敎之。後天吟。疑晦未釋。不敢奉和。當俟異日卒業後耳。

三書[编辑]

前敎中所謂橫看則用先天八卦之次。而縱看則易四五震巽之次云者。誠是也。愚恐後天之變於先天。只在此一象耳。參以先天方圖則可見矣。所謂震巽相易者。不獨震巽兩卦而已。震變爲火澤地。巽變爲水山天。兩道俱易。若就三變圖上。縱橫看之則可知也。妄意說卦三索之義。似或指震巽相易之象。未知高明終以爲如何。

來敎所謂項平庵一說穩當。帝出之義。不可他求云者。敢不服膺。第如項說。只依說卦而衍之而已。若但如是而可斷後天之義。則朱子何以曰離坎却不應在南北。兌也不屬金云云乎。帝出之義。朱子旣不說出。則後生不敢妄爲之言。而只於先天方圖及三變圖上。有些影子。故不敢不質於高明耳。

來敎所謂先聖之易。雖各有主。大義未嘗偏枯云者。誠是也。前書所陳文王易,孔子易,朱子易。蓋謂其義則一。而其圖則異。無非爲後天學也。文王序卦。似因先天八卦三變而列之。故孔子於說卦。爲著三索之義以明之歟。朱子於卦變圖曰。非畫卦之本指云。而第於卦變圖上。推看三索之義。則若合符契。故妄意以爲文王,孔子,朱子之易。異象而同義。非如先後天之各一其義也。卦變圖一爻變。則三索之例也。二爻三爻變以下。則世應八宮之例也。而皆因三索而推說者也。終始此惑未能自解。欲以就正於高明而決之耳。

來敎所引朱子論後天之說。謹受而佩之。弟初不敢好爲異論。有疑於心而不得自釋。會承高明之問而效之也。黔技止此。卯夜太早。前後所陳之說。並付丙丁。只以高明所獨得者。時賜斤敎。千萬幸甚。

市南答書[编辑]

前敎易象。屢蒙提耳。尙未領悟。頑鈍茅塞。受敎無地。無任悚然。敎示三變正反之對。非敢不承敎也。但以此爲後天之所自出。而序卦雜卦皆本於此。則鄙滯之見。終未透得。蓋說卦三索章。平說六子之變易。文義自然明白。更不見有未發底深意。若曰八索由三索而推之則可矣。必曰三索之說。專爲八索而發。則無乃或有太深之病耶。帝出章出震齊巽之說。亦因文王已定卦次而輪轉平說。恐無別樣深意。今必曰出震齊巽之義。亦出於八索之說。則尤未能解曉也。至於上下經中。如乾坤否泰咸恒損益屯蒙革鼎需訟晉明臨觀遯壯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之屬。互相對値。若有所以。則先儒亦自說出。但欲以此例。一切推之他卦。則有所未能。而以高明所敎帝出之訣按之。則尤未見有秩然成序而不可移易者。豈往來文字之間。容有未能盡說者耶。所以前書。敢請排列諸卦。明示其所以然者。實緣憤悱不通。欲速得決定之論。迨極顒俟。而與古人請勿發端之意相戾。愧歎何量。近因遷次撓攘。未有展卷之所。復此因風草率。悚仄悚仄。

四書壬辰十月[编辑]

乾索三男。坤索三女。

三變圖。陽變則爲陰。陰變則爲陽。如乾三畫變爲兌離巽。坤三畫變爲艮坎震之類是也。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爲順看二十四看卦之綱。否泰恒益旣未咸損八卦。爲逆看二十四卦之綱。

乾統三男。坤統三女。

三變圖上。按以因重之卦畫。則一三五爻。二四六爻之變。陰陽分類。各自有倫。故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反統逆看之二十四卦。否泰恒益咸損旣末八卦。反統順看之二十四卦。而順逆綱卦。自然換易。此卽乾索女坤索男之中。而便爲乾統男坤統女之象者也。如乾遯訟妄否履同姤坤臨明升泰謙師復之類是也。

文王八卦,朱子卦變圖一也。前呈帝出圖。亦與卦變圖同一象也。

文王八卦。從震至艮。輪而數之。則不犯手勢。自然而成。如震恒豐豫妹壯解小過之類是也。此卽帝出圖也。一三五二四六之爻變。似是後天之本領也。卦變圖中。備見錯綜奇妙之象。試加諦觀而審推之如何。

文王六十四卦次序。

某卦之次於某卦。序卦備矣。蓋文王就八卦三變之中。反對以重之。故謙豫小畜履豐旅渙節噬賁困井剝復夬姤。譬則經也。屯蒙革鼎臨觀遯壯妄大畜萃升家暌蹇解。譬則緯也。乾坤否泰之師比同有。坎離旣未之需訟晉明。震艮巽兌之漸妹孚小過。咸恒損益之隨蠱頤大過。亦各以其耦而相隨焉。自震艮至謙豫。爲一大局。自隨蠱至革鼎。爲一大局。須就三變卦變諸圖上。熟玩而終敎之如何。

市南答書[编辑]

來敎乾索三女。坤索三男。

易只是陰陽交易。而以三陽一陽之卦爲陽。三陰一陰之卦爲陰。就加變易。則陽之爲陰。陰之爲陽。自不得不爾。三變八索之說。槩不出此耳。

來敎三變圖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爲順看二十四卦之綱。否泰恒益咸損旣未。爲逆看二十四卦之綱。

十六卦。卽乾坤六子之交不交者也。以八卦而從上至下。三變其畫。然後因其已成之畫。順看而爲重卦。則其勢不得不成復姤等八卦。反而逆看。則益恒等八卦爲綱。而究於觀壯等八卦者。亦勢所固然也。其義亦不過乾坤六子之交不交耳。

來敎乾統三男。坤統三女。一三五二四六之變。陰陽分類。各自有倫。順逆綱卦。自然換易云云。

一三五二四六之爻。陰陽分類。誠如來敎。蓋陽卦與陽卦相遇。陰卦與陰卦相遇者。其數耦而爲二四六之變。陰陽卦相雜者。其數奇而爲一三五之變。所以順逆綱卦自然換易者。其勢自不得不尒。蓋乾坤等八純卦。卽陽遇陽陰遇陰而其數耦者也。自耦而變則不得不爲奇數。此履謙以下順看之二十四卦。所以爲一三五奇數之變也。否泰等八交卦。旣是陰陽之相雜者。故其數皆奇。自奇而變則不得不爲耦數。此臨遯以下逆看之二十四卦。所以爲二四六耦數之變也。奇耦換易。其義不過如此而已。

來敎文王八卦,朱子卦變圖一也。一三五一四六爻之變。似是後天之本領云云。

後天八卦。從震至艮。縱橫作圖。不犯手勢。信如來敎。然此圖謂之帝出圖則固可矣。其所以合於序卦雜卦者。終未曉然也。所謂卦圖者。必因其圖而排其序。如先天方圓圖然後。方可謂之某卦圖。高明今示卦圖雖有帝出次序陰陽分類之象。然以序卦雜卦本文之次求之。則不能如先天圖之自然。至於一三五二四六之變。則只是陽遇陽陰遇陰。及陰陽相雜。如上所陳者而已。以之作圖。則雖有類分。而此與文王序卦之次。有何沕契耶。高明必欲以此爲後天之本領。蒙未知所從也。卦變圖。六變分居首尾。三變聚而居中。一五二四。陰陽錯綜。往來交易。朱子蓋自謂有先儒所未發者。而亦不曰得文王後天之本義云。未知如何耶。○雜卦。以來敎之意。分作四截看。則一三五二四六。固似有分類者矣。然四截之外。卦數旣有多寡之參差。師比同有需訟晉明損益泰否巽兌坎離參錯之義。終未見得。至於大小過頤中孚。皆二四變。亦在三五羕中。此亦有別義耶。未打此關。則亦不敢信其準者也。○疊天。以來說考之。則似亦不出於陽變陰陰變陽之一款也。以離爲震艮坎爲巽兌之說推之。則固然矣。未知四隅卦陽爲陽陰爲陰者。亦可並說而不相悖耶。○後天之變先天。固必有所以矣。然文王似不必先置先天圖然後。疊之以後天圖。以觀其合否而拘拘於卦畫者也。易只一箇陰陽交易而已。無處不變換。無處不對値。今若謂疊天之說。有所符合於先後天之義則可。若以此爲先後天變易之本原證據。則未敢遽信也。嘗謂後天之易。只是以先天已成之卦。分配五行然後。布五行於天之四時地之八維。則其勢不得不如此云。此愚蒙終始主見。故不能猝舍耳。

高明所謂十六綱卦。卽乾坤六子之交不交者也。乾坤坎離咸恒旣未泰否損益諸卦。或相首尾。或相上下。恰然對値。先儒已謂眞至之理。但震巽艮兌四綱卦之偏在下經一邊者。亦可明言其所以然歟。以十六卦分統四十八卦者。求之序卦。亦未見有秩然不紊者。於此亦可着一段說。彙分而的破之歟。設使序卦本文。斷爛易置。則高明便可推此例而一一正之。如今見行之本序耶。鄙意自來未定。故雖依人指敎。時有牽合。而正如倚脚添減之說。未能的見理數之所以然。於此幸着一說以示確論如何。

文王後天卦換易之次。見於說卦者。只有帝出一章。帝出一款。實是大義所在。於此合焉則敢不服敎。今以乾坤泰否爲綱一條按之。未見所謂帝出之次者。雖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備具於其中。而次序倒亂。多寡不均。今書所謂乾坤泰否之師比同有以下一段。亦有其象。而所謂八卦各統八卦者。亦未能排定。鄙見之膠滯。此其大腦處也。帝出次序八卦各統之義。更加痛釋如何。

竊謂先天模寫陰陽之所以然。後天整頓天地之所當然。全體大用。各有主意。不可一例並觀。先儒已有定論。序卦之次。聖人本意。固不敢窺。如邵堯夫,李環溪,胡雙湖所論上下經之義。槩有綱領。而終不能究其說。乃若序卦本文之義。則剛柔進退吉凶治亂。或相因仍。或相反易。其義似在於卦之名義。先儒所謂如京房卦氣者此也。殊不見必因卦畫而排列者。設令文王本意。果在卦畫。則孔子作序卦。恐必有一段凡例。決不如本文而止。終始此惑。不能擺遣耳。

來敎云。文王就八卦三變之中。反對以重之云云。苟非見之明信之篤者。下語安得如是專確。雖極歎服。而亦不能不訝也。文王後天之義。果一如高明所見。則實不啻後世之子雲而已。豈非千古之一奇事也。但恐一毫有未信。則亦安得遽云尒也。竊意聖人作經大義。明白簡易。雖包含廣大。蘊奧精微。亦未嘗有深僻新奇底意思。文王所以變易先天者。雖不敢的指某義爲主。若曰必因先天八卦而三變之。再就三變之象。順逆交換。寫出六十四卦。又爲反對經緯之說,陰陽變畫之類。然後方始排列序卦。則聖人之意。必不如是支離深僻也。妄意高明所見。反覆推看。無不成象。此正邵子所謂外象者。而亦可見易數之無窮矣。故曰以此等卦象。謂之有所符合於後天則可。必曰此乃後天之本領。文王作經。實由於此云尒。則本末倒置。源委易流。恐終說不成理也。高明之意。未能窺測涯涘。而縱言至此。僭妄極矣。惟高明諒察而終敎之。

五書壬辰臘月[编辑]

後天說多少辨論。一一的當。蓋由鄙說乖繆。不免明者之疑晦。愧戢愧戢。前後提誨。極有啓發就正之道。不容含默。茲忘僭妄。敢復覼縷。唯願高明恕察而幸敎之也。

來誨曰。先後天疊圖中。四正卦陽變陰陰變陽。四隅卦陽爲陽陰爲陰。並說而不相悖耶云云。

邵子曰。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因是而推之。蓋四正之卦用其四。故變之而陽變爲陰。陰變爲陽。四隅之卦用其二。故反之而陰還爲陰。陽還爲陽。反者非變也。反而又變然後。陽始爲陰。陰始爲陽。震艮爲坤。巽兌爲乾是也。乾居西北。坤居西南者何也。陰陽相對。自不得不尒也。震反爲艮而與坤相對。兌反爲巽而與乾相對者。卽離爲震坎爲兌。而震兌相對之例也。由是觀之。四正四隅爲用雖殊。而陰陽變易。其揆一也。此非臆說也。驗諸三變圖。則實有自然而然者。疊天之圖。固非大關。然而文王旣因伏羲而變之。則先後二天。不疊而自疊矣。凡諸圖象。莫非依倣想像而作。執一偏局。則不如無圖。明誨之旨。十分恰好矣。

來誨曰。三變圖一三五二四六之爻變。不過奇耦之數而已。順逆綱卦自然換易者。其勢自不得不爾云云。

鄙說所謂三索之中。自成三統之象者。高明蓋已許之矣。三統之象。見於三畫卦者。文王八卦圖是也。見於因重卦者。三變圖順逆看者是也。兩圖一義而已。猶以爲無益於後天之義者。似謂序卦雜卦之次。不可以三統之象求之也。妄見則以爲三索三統。是乃陰陽變易之局也。就此局上反對正對順逆縱橫。而後天之易見矣。說卦三索章。似說八卦三索之象也。帝出章。似說三變後陰陽易體之象也。三變圖。譬若棋局。序卦雜卦。譬若着子者然。此實聖功之不可測知處。而論其可見之象有如是者。未知高明以爲如何也。

來誨曰。後天八卦從震至艮。縱橫作圖。謂之帝出圖則可矣。合於序卦雜卦者。終未曉然云云。

卦變圖,帝出圖。自成四段。而一段各屬十六卦。如震解小過壯恒豐妹豫巽家孚觀益渙漸小畜之類是也。兩圖卦次。雖少異同。其爲三統之象則一也。雜卦四截分屬之卦。亦與之相符。故敢有云云。蓋欲明卦變帝出與雜卦同是一貫之意而已。若以序卦雜卦本文。求之於圖上。則固不成自然矣。來敎之意當矣。

序卦雜卦。義同法異。兩聖深意。固難妄測。可以理推。不可以象求矣。第看序卦之法。直據正對爲列。比諸雜卦之交互者。稍似易得。而屢經先覺之手。未有發揮之者。蓋因三索之象。不曾著見而然也。三索旣著。則八八之統。可見矣。八統可見。則六十四卦之次。在其中矣。今者設使序卦本文。斷爛易置。某卦之次於某卦。縱未易談。而某卦之編於某統。則保無不辨之端矣。雜卦亦然。夫交互錯錝之文。雖未覰作者之本指。若其陰陽爻變之分。則寧有奪倫之患哉。大槩帝出一款。實是後天之本領大頭顱處。而乾統三男。坤統三女之義。漠然不知爲何說。此關打破。則更無餘蘊矣。所謂三變圖者。卽卦變圖之綱也。而與文王八卦圖自是一體耳。朱子作卦變圖曰。發先儒之所未發云。安知朱子之卦變。非孔子之三索也耶。說卦三索章註。朱子曰。一索再索之說。初間畫卦時。也不恁地畫成八卦後。便見有此象耳。又曰。一說是就變體上說。謂就坤上求得一陽爻而成震卦。一說乃是說揲蓍求卦。求得一陽後面。便是震。求得一陰後面。便是巽。大槩乾求於坤而得震坎艮。坤求於乾而得巽離兌。一二三者。以其畫之次序而言也云云。觀此數條。立言雖殊。而要其法象。則不過卦變圖而止耳。三索圖,因以重之。則乃卦變圖也。揲蓍陰陽點圖上。實著三索之象。而三統亦莫非在其中矣。三索卦變。旣是後天之本領。則孔子有何別樣凡例。朱子豈不得文王之本義乎。總目卦變圖註曰。蓋易中之一義非畫卦作易之本指云者。似謂非伏羲之本指也。與夫畫卦時。也不恁地之說一般意歟。第朱子旣得其本而不究言其末。則此小子之未免滋惑處也。陰陽變易之局。乃後天之本也。序卦雜卦。因是局而第之。則乃後天之末也。

來誨曰。後天只以先天已成之卦。分配五行然後。布五行於天之四時地之八維。則其勢不得不如此。此愚終始主見云云。

朱子曰。離坎却不應在南北。兌也不屬金云。故妄意常以爲文王旣因先天。變爲後天。然後乃以五行分配於四方。故卦之在東者曰木。在西者曰金。孔子曰。震東方巽東南云者。亦此意也。今曰分配然後布之。高明必有所考信處。一一提誨如何。

六書[编辑]

後天妄說未瑩。故明見有晦。前後所陳。並置勿看。只就先天方圖上外卦爲主者。參之於文王序卦則如何。

先天方圖。分作四段。如乾兌離震妄革睽壯八卦。則乃二四六爻變也。履同豐妹夬隨噬有八卦。則乃一三五爻變也。其他三段。亦以此類推之。則一三二四。互錯而不紊矣。○乾與巽合。坤與震合。坎與兌合。離與艮合。故先從乾巽坤震四統而反對以看之。則正對爲次之義。可知矣。八統反對。重卦相錯。故乾坤震巽之統。與坎離艮兌之統。互相推奪。主乾坤震巽而看。則坎離艮兌。在其中矣。主坎離艮兌而看。則乾坤震巽。在其中矣。○試以方圖。推言序卦之法。則序卦。乾坤旣未首尾相接。輪而看之。如圓圖然。一三二四。各以類會。三索圖中順逆綱卦。自然換易。則三索之中。三統自見。故方圖及序卦皆然。如履謙同師則泰否領之。遯臨訟明則乾坤領之。有比合於同師。明訟合於晉需。反對之自然也。餘倣此。豐渙漸妹則恒益領之。艮兌合於震巽。故恒益合於咸損。巽兌之代恒益。反對之故也。餘倣此。解家孚小過則震巽領之。孚小過之從於漸妹。亦若有比之從於同師也。屯鼎晉需則坎離領之。井噬比有則旣未領之。比有訟明反換之義見上。大畜萃頤大過則艮兌領之。艮兌損益反換之義見上。剝夬隨蠱則咸損領之。隨蠱之從於頤大過。亦若孚小過之從於漸妹也。反對之分合。主客之與奪。莫不秩然而有序矣。

大槩序卦之法。水火當居中央。故坎離與旣未。南北對峙。坎離旣未之自然居中之義。方圖及卦變圖可見矣。而乾坤遂與咸恒相應。水火旣居中央。則雷風山澤。合而爲二。與天地相對。故咸恒之對乾坤。自然而然。三索圖可見矣。泰否之對損益。震艮之對隨蠱。巽兌之對頤大過。自此而可推矣。序卦大綱。不出乎此。則其餘諸卦如遯臨屯鼎之互置於四隅。自屯至遯卅二卦。自臨至鼎卅二卦。如十字羕。井噬剝夬之比肩於左右者。亦莫不有其倫矣。卦次主乾坤震巽而裶之。則如今之序卦是也。假使主坎離艮兌而排之。則井噬當與履謙易位矣。剝夬當與豐渙易位矣。屯鼎之與遯臨也。大畜萃之與解家也。亦相易位矣。如同師漸妹等卦。則位不復易而卦自上下而已。卦變可見耳。雜卦及卦變圖。與先天方圖同一揆也。三索圖與方圖異處。特是震巽相易而已。不過正對而反對之也。易之千變萬化。其歸則陰陽對待而已。特一可笑事耳。欲探序卦者。每以先天之例求之。故未得其緖。後天反對之法。則取與盈縮。自有不等。而只均其位置分數而已。今者不須多談。獨取方圖。縱看之列。設若文王自作爲者。則序卦之義。有不待言而自著也歟。

又答市南。辨揲蓍占先後天。癸巳八月上旬。[编辑]

先天生出之體也。後天變易之用也。易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奇偶並生。兩兩加倍者。先天之法也。乾坤三索及十二辟卦。陽變則爲陰。陰變則爲陽者。後天之法也。先後天卞別之論。不過此兩端而已。揲蓍之法。四營之內。彷彿儀象卦之法。猶可謂之先天。而至於三變成爻之時。已分陰陽之老少。則此非變易之用乎。大綱說。則成卦之前。謂之先天。成卦之後。觀其變與不變。謂之後天可也。而細看之。則先天未畫之前。次序已定矣。揲蓍未定。次序隨遇而變。未至六畫之前。變與不變。已可卞矣。逐爻有變。斯乃後天之法也。揲蓍四象點圖。亦有三索之象。朱子及玉齋營變註說。擬諸先天卦次者。蓋指引伸類長之法。與儀象卦相似而已。只以儀象卦之相似。便認爲先天之法。則實有不然者。先天體也。後天用也。體立用上。用中有體。理氣之自然也。雖以變體上論之。乾坤爲太極之象。姤復爲兩儀之象。臨遯爲四象之象。否泰爲八卦之象。焉往而無儀象卦之法乎。只審其生與變之辨耳。

卦變圖之爲後天。不必多卞。卦變圖中。並包三索辟卦之象。考變占用九用六之變。是爲先天乎。是爲後天乎。卦變圖與考變占。同耶異耶。

說卦曰。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以此論之。立卦者先天也。生爻者後天也。似不可偏指爲一天也。然而邵子曰。參天兩地。倚數也。非本數也。所謂本數者。天一至地十也。程子曰。用蓍以求卦。非謂有蓍而後畫卦。朱子曰。不可道伏羲將揲蓍來立卦。以此論之。本數先天也。倚數後天也。大衍之數五十。先天也。其用四十有九。後天也。伏羲旣有八卦。而後聖用蓍求卦。特一擲錢之類也。則揲蓍之法。謂之先天。決不可也。前日之見。未免錯了矣。

乾卦初九至上九。此卽卦變圖也。卦變圖之爲後天。無可疑者矣。朱子所謂後天不可以卦畫求云者。指文王八卦也。右龍西說。

市南答書[编辑]

先後天說。自顧顓蒙。不敢妄議。從初鄙見只云先天象在畫前。寫出天地之所以然。後天因象著用。整頓天地之所當然。先天不犯手勢。一寫不住。後天反對變易。似有挨排。易中先後天之卞。大槩如斯二者相須而未嘗相無。要看其所主者如何耳。今以揲蓍言之。則四營之內。有兩儀四象八卦之法。此則不可謂不本於先天。而一畫已成之後。則陰陽老少已分。此則明是後天之用也。啓蒙三卷四十九張蔡西山註云。易者未入用也。變者已入用也云云。入用二字。正指後天。此可考也。胡玉齋所云一變而得兩儀之象。三變而得八卦之象云云者。亦可謂本之先天。而至於六變成卦之後。考變觀占。全是後天之用。則揲蓍雖先天法例。而恐不可便謂先天也。頃者醉中。不復致思。今觀來敎。與鄙意略同。但後天之法。自三索以下。有反對等許多凡例。而來敎必欲以三索辟卦爲之斷。則爭端恐未遽止也。卦變圖中。亦有先天法象。誠如尤齋之言。來敎亦云。而但此一圖。包括易中諸變。要在觀變考占。則主意全在用上。亦恐不可謂之先天也。蒙蔀之見。惟此而已。早晩竢面承提誨耳。

書家禮源流草本[编辑]

禮始於周。終於宋。周文之刱也。則貴賤異制。高卑有等矣。宋儒之輯也。則損益隨時。今古雜用矣。故苟不溯其源而別其流。以究聖賢制作因革之本義。則實難適其稱宜。而不至於僭分失倫之歸者鮮矣。朱夫子本溫公書儀。而兼取程張之義。著爲家禮一部。其間經變節文。實多參用古之所謂王家之禮者。今若只論大夫士之法而不及於天子諸侯之儀。則惡能考異同而卞上下哉。茲取家禮之綱。附以周儀及戴記等經而表其源。又就家禮之目。附以後賢及東方諸說而分其流。欲明時宜之行廢禮俗之得失。蓋依朱門所裒儀禮經傳通解及續之例而節略其定論。以便於繙閱據依之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