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沙集/年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世系圖 鶴沙集
年譜
作者:金應祖
附錄

神宗皇帝萬曆十五年丁亥宣祖大王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庚辰。巳時先生生于榮川奉香里第。先生之先。本安東豐山縣人。中世居松都。七世祖直長公。徙漢陽之壯義洞。虛白公自慶州解歸。居豐山五美洞。司議公以榮川爲聘鄕。有時寄寓。參判公因築室郡治南溪上。以悠然名堂。先生兄弟九人。先生次居六。與虛白公同生年。故其錫名取義云。

二十年壬辰。先生六歲。○已有成人氣度。嘗從群兒出遊。棄之歸。端坐先公膝下。群兒招不出。先公問之。曰。群兒多詐。不欲與遊耳。先公拊背曰。此兒他日必不同流俗。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七歲。○與五兄正字公。同受小學。一日。先生斷去衣上屬帶。大夫人問之。對曰。禮。不宜束帶如廁。大夫人異之。別造帶與之。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十歲。○壬辰以後。參判公以榮川爲天兵往來之路。少避于北村花川里。先生兄弟因受學于陶隱權公虎臣。又就權南川斗文學焉。

三十年壬寅。先生十六歲。三月。丁參判公憂。辛丑春。參判公出知山陰縣。是年三月。捐館于任所。先生隨諸兄扶櫬歸。執喪哀慼如成人。八月。葬參判公于廣石山。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十八歲。五月。服闋。○讀書于小白山。先生篤志勤學。每讀書。至夜分不懈。寺僧有自言能達夜不寐。與先生約十日不寐。至九日夜半。僧嘔血仆地。而先生讀書自若。天明。僧起拜曰。公異人。必大貴云。冬。聘夫人聞韶金氏。從仕郞浤之女。鶴峯先生誠一之孫。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二十歲與五兄廣麓公。往拜西厓柳先生。時西厓先生退居西美洞。先生兄弟。往拜請業。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二十一歲。五月。哭西厓先生。先生遊門下未久。遽遭山頹。深自慟恨云。

三十八年光海君二年庚戌。先生二十四歲往陶山謁尙德祠。留棲院齋讀書。先生常恨生晩未及摳衣於陶山門下。是時。往拜院祠。因與李石溪時明。留齋讀書。數月而歸。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二十五歲。六月。哭八弟。名述祖。字孝承。文才穎脫。十七夭。

四十年壬子。先生二十六歲。是歲。移居葛山。築三虛堂。有詩三絶。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二十七歲。二月。子時行生。○秋。魁慶尙左道監試。中生員會試二等。時廢主昏亂。北人用事。先生自登司馬。不復應擧。同鄕有染迹弘瞻之黨者。嚴斥以絶之。又爲嶺儒代製請誅爾瞻疏。辭極嚴截。十月。哭五兄廣麓公。名延祖。字孝錫。西厓先生門人。修巖柳公袗。稱公有強毅不屈之志。淸高獨出之操。補之以學問。色溫氣烈。智圓行方。早中大小科。補槐院正字。二十九卒。先生作行狀。受業于旅軒張先生。自是專心性理之學。無意進取。往來質問。甚見敬重。

熹宗皇帝天啓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三十七歲。五月。中謁聖丙科第四人。溪巖金公坽。性高不肯爲新來戲。及先生至。特爲之呼來進退。母夫人聞之。喜曰。吾兒登龍門矣。六月。授通仕郞。補承文院副正字。○十二月。陞正字。○是歲。往拜愚伏鄭先生。往來質疑者十許年。

四年甲子。先生三十八歲。四月。授啓功郞承政院注書兼春秋館記事官。

五年乙丑。先生三十九歲。十月。授宣務郞兵曹佐郞。

六年丙寅先生四十歲。二月丁母夫人李氏憂夫人從伯兄鶴湖公益山任所。及喪。先生晨夜奔赴。哀毀致傷。幾至失明。四月葬李夫人于廣石山○五月子時止生

毅宗皇帝崇禎元年戊辰先生四十二歲。四月服闋○七月授奉直郞兵曹正郞

二年己巳。先生四十三歲。十二月。陞朝散大夫成均館直講。

三年庚午。先生四十四歲。二月。哭伯兄鶴湖公。鶴湖公名奉祖。字孝伯。有儒林重望。晩登第。以持平。卒于京。先生扶櫬歸肂。經紀襄事。卒哭後始歸家。撰行狀。三月。陞朝奉大夫。復除兵曹正郞。

四年辛未。先生四十五歲。二月。除興德縣監。嘗與隣邑二倅。遊禪雲山。兩倅多率邑奴。絲竹狼藉。而先生如不聞。夕。兩倅命一。妓侍先生。先生終不顧。妓見先生寢具皆木緜粗布。他日言於一士人曰。野哉。興官之寢具也。士人歎曰。汝安知斯人之爲貴也。

五年壬申。先生四十六歲正月。哭九弟雪松公。名崇祖。字孝達。中大小科。爲承文院注書。三十五卒。棄官歸。歷拜愚伏先生。縣人欲立生祠。爲人所沮止。有去思碑。六月。哭愚伏先生。○八月。會葬愚伏先生。有祭文輓章。

六年癸酉。先生四十七歲。六月。陞奉列大夫。復除兵曹正郞。○七月。差忠淸道京試官。復命。還兵曹正郞。○九月。陞奉正大夫。除善山都護府使。善於仁同。爲隣鄕。先生因得往來省候於旅軒先生。講論益親切。倩工摹眞像。祭境內先賢墓。祭冶隱,籠巖,丹溪,耕隱,佔畢齋,新堂,松堂諸先生墓。皆有祭文。

七年甲戌。先生四十八歲。棄官歸。○築南屋精舍。先生就所居南厓巖上。搆三間屋子。房二間曰瞑齋。板房一間曰啞軒。合而名之曰南厓精舍。有記文及南厓雜詠。金淸陰尙憲寄詩云。聞道南厓小築完。白雲籬落碧松關。何時得遂分山約。藜杖緇巾共往還。鑿淸香池。在瞑齋前。植其中以蓮。先生常開牕愛玩曰。昔周濂溪獨酷愛蓮。今余每對此花。怳若親接濂溪光風霽月灑落底氣像。又配植梅竹松菊。以爲靜中調息之玩。

八年乙亥。先生四十九歲。正月。哭柳修巖。先生與修巖契密。有輓詞。九月。陞通訓大夫。除司憲府持平。○十月。拜司憲府掌令。

九年丙子。先生五十歲。十二月。北狄來侵。駕幸南漢。先生同仲氏忘窩公赴難。

十年丁丑。先生五十一歲。二月。大駕還宮。先生退歸。自是無意於仕宦。靜處南厓。沈潛義理。尤用工於易。常恨南漢講和。平生未嘗手書北朝年號。官曆之至。必先除去首板。然後下眼。四月。哭三兄藏庵公。名昌祖。字孝彥。性正直剛方。中進士。調靑巖察訪。丁丑。聞國家講和。棄官歸。卒于道。先生作墓誌。拜成均館司藝。不赴。○九月。聞旅軒先生訃。時先生在京聞訃。奔哭于立巖。護喪歸。十二月。會葬旅軒先生。有輓詞祭文。聞北兵陷椵島。作哀椵島詩。

十一年戊寅。先生五十二歲。正月。拜掌令。○夏。夢拜旅軒先生。有感懷詩云。出入門屛四十年。存亡忽忽隔重泉。手書不記蘧蘧後。儀範猶明栩栩邊。提耳當時遺訓在。面墻今日此生憐。悲吟竟夕空沾臆。回首金烏翠接天。八月。除宗簿寺正。○九月。拜司諫院獻納。○十二月。除宗簿正。

十二年己卯。先生五十三歲。六月。拜司藝不赴。○七月。拜掌令辭不赴。○十一月。又拜司藝不赴。○十二月。撰吳山書院奉安旅軒先生文。院享冶隱吉先生。至是。先生與士林相議。竝享旅軒先生。

十三年庚辰。先生五十四歲閏正月。拜掌令。○三月。拜司諫院獻納不赴。○七月。復拜獻納。始造肅。○八月。移司藝。○九月。還獻納兼春秋館記注官。○十月。除仁同都護府使。○祭旅軒先生墓。有祭文。校正旅軒先生文集。與同門諸公。校讎刊行。

十四年辛巳。先生五十五歲。五月。作鶴沙亭記。亭在鶴山沙川之會。凡六間。寢房二間曰玩心齋。板房四間曰醒心軒。合而名之曰鶴沙精舍。先生作記。略曰。余才拙而性滯。與世多齟齬。立朝二十年。無絲毫裨益於時。無寧退處江湖漁釣爲事。歌詠聖德。以爲酬恩之地乎。蓋嘗訥於言而發口則多失中。鈍於行而措手。則皆背義。無寧處靜斷事。以自省愆而寡其過乎。平生有愛書之癖。而盲於目。病於身。奔忙於世路。弛廢職事久矣。無寧處別區謝塵事。時或窺闖其一斑。口詠心惟。以寄興於千載之上乎。苟能辦此矣。彼山之峙。水之流。雲霞之變態。草木之生意。禽鳥之好音。無非爲淸心養性之助。豈徒然哉。因以鶴沙爲號。移建衙舍。搆察眉堂。有記文。

十五年壬午。先生五十六歲。議建祠于不知巖。以巖爲旅軒先生講道之所。議建祠。奉安遺像。棄官歸先生嘗愛鶴沙山水。每謂上流山水。無勝於此。疏薈蔚補墻垣。益樹以花竹松柏以爲早晩投紱徜徉之計至是或携家往棲或招意中。人留連觴詠以自遣。諸名勝亦多唱和。先生手錄一帙。名之曰鶴沙雜詠。又有鶴沙四勝記。

十六年癸未。先生五十七歲。正月。拜掌令。○八月。拜宗簿寺正。○九月。拜獻納。○十月。會西厓先生遷葬。有祭文。十一月。拜弘文館副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

十七年甲申。先生五十八歲。十一月。復拜弘文館副修撰。○與同里諸名勝。作九老會。有題名詩序。

乙酉。先生五十九歲。正月。哭四兄深谷公。名慶祖。字孝吉。中生員。官至縣監。六十三而卒。三月編四禮問答先生裒粹朱子大全及退溪,西厓,寒岡,旅軒四先生文集中冠昏喪祭禮說。彙分類編。使疑禮者有所考。又撰跋文。

丙戌。先生六十歲。八月。陞修撰。○十二月。拜副校理兼經筵侍讀官春秋館記注官。

丁亥。先生六十一歲。三月。拜世子侍講院輔德。時孝廟在東宮。上問書筵官。誰解文義。東宮對曰。輔德金應祖。麟坪大君嘗昵侍東宮。擧止違忤。東宮驚曰。無乃輔德知之乎。他日麟坪語人曰。吾觀金某。爲人拙訥。睿意頗憚之。未可曉也。四月。拜副校理。應旨進遇災修省疏。疏見集中。答曰。省疏具悉。深嘉爾憂愛之誠。疏陳之事無非至論。予當惕念而採施焉。備邊司啓曰。經幄儒臣。應旨進言。朝政之闕失。生民之困悴。歷陳無蘊。誠可謂救時之藥石也。宮家勢家之漁奪民利。衙門營門之販賣牟利。列邑守令之剝割民膏。乃是當今巨弊。而海洋巖石。幷皆有主。魚鹽藿菜。不得私花。以致商賈不行。物價騰踴。病民之弊。不一其端。而守令貪縱。未有甚於今日。優容臺閣。俾得隨事彈劾。申飭方伯。嚴明黜陟。時遣繡衣。不拘抽栍。遍察一道。則列邑橫斂。衙門差人。自當畏顧。不敢肆行。而迎送夫馬。濫數調用者。令監司摘發啓聞。隨現重治。斷不饒貸。諸宮家及衙門不遵朝家法令者。至於內司之占海與民爭利者。亦令該道監司。一一査出啓聞。痛革其弊。俾無如前旋罷旋仍之患。名宰銓郞。兼堂上郞廳。果爲祖宗故事。則令該曹稟上旨施行何如。依允。籌司所陳。皆先生疏中語也。六月。拜副修撰。○七月。拜輔德。○十二月。拜司憲府執義。尋遞歸。

戊子。先生六十二歲。二月。拜司諫院司諫。○三月。拜輔德。遷副校理。○四月。拜執義。○五月。拜修撰。復拜司諫。○七月。哭二兄忘窩公。名榮祖。字孝仲。中大小科。官至吏曹參判。風姿玉立。俊偉光明。爲仁廟朝名臣。享龜江書院。九月。移執義。尋遞歸。

己丑先生六十三歲。二月。拜副修撰。○三月。陞副應敎兼經筵侍講官春秋館編修官。○四月。遷執義。遞付直講。○作鶴峯金先生文集後識。○五月。仁廟昇遐。先生食素至卒哭。七月。遷司諫。上疏辭。疏中。因陳繼述之道曰。繼述於事爲之間。不若繼述於本原之地也。先王卽位之初。勵精爲學。孜孜講究體認之方者。積十有四年而不懈焉。不幸重之以。喪亂。仍之以違豫。經席久廢。臣僚罕接。末年深歎。至發於言語文字之間。則殿下之所當繼述。豈有大於此乎。殿下在貳宮時。銳意於學。日再開筵。中外臣民。孰不歡欣鼓舞。而奈何丁亥怠於丙戌。戊子怠於丁亥。曾未數年。已有不承權輿之歎。況今一日萬機。其何能保無作輟。此臣之所以爲殿下懼焉者也。古之學者。有居喪讀禮之文。帝王之孝。與匹夫不同。天位不可一日曠。萬機不可一日廢。故自祖宗以來。公除之後。例有開筵之擧。諒闇之中。宜常存精一之法。日將聖賢格言。聖王行事。澆灌胸中。而存之於心。發之於行。無徒以徑情逾禮爲孝焉。則其於他日問學工夫。自有欲罷而不能者。夫安有有始鮮終之患哉。又曰。殿下自卽祚以來。從諫如流。凡有臺評。一啓卽允。而沈大孚之被責。金弘郁之特遞。出於衆望之外。而近日兩司之論。久不允從。識者皆憂其爲拒諫之漸。聖上讀書萬卷。亦嘗有拒諫而不亡者乎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愛予之誠至此。使予得聞其所未聞者。再三嘉歎而讀之不已也。當書紳以記之。八月。拜副校理。○十一月。移輔德。陞應敎。尋遞歸。

庚寅。孝宗大王元年。先生六十四歲。正月。拜應敎。○二月。哭子時止。○四月。移司諫。旋拜應敎兼侍講院弼善。上疏辭。因陳兪棨,沈大孚事。答曰。省疏具悉。愛君忠悃。縷縷不已。予甚嘉歎也。五月。拜執義。○七月。拜應敎不赴。○閏十一月。復以應敎召。上疏辭。論時弊。一曰。朝論携貳。物色猜訝。二曰。各司收布。弊端日甚。三曰。增設衙門。販賣牟利。答曰。省疏具悉。嘉爾憂愛之誠。首陳之事。敢言人所不敢言者。實是藥石之論。可不體念哉。條陳之事。當令該曹議處焉。爾其勿辭。調理上來。

辛卯。先生六十五歲二月。復拜應敎。○五月。拜司諫。赴召肅謝。因陳啓辭。先是。先生以兵火之餘。儲峙罄竭。無以供北使責應。而州郡糴糶。不領於軍國之費。請收三分。以補經用。轉貿之際。吏緣爲姦。弊復不貲。先生深以爲恨。至是。疏論天災時弊。且曰。三分耗作木之令一出。而小民之號呼怨讟。罔有紀極。以此穀會付之說。始出於臣。識字者則稱之曰。應祖木。小民稱之曰義祖木。蓋小民誤認應字爲義。此實疾苦之言。悲痛之辭也。一邑如此。一國可知。謗臣如此。謗國可知。竊聞該廳分遣別將於外方。抑勒定價。民間疾首相告曰。昏朝時別將復來矣。曾謂聖明在上而有此哉。大槩收布尺數。載在令甲。而犯法殃民。一至於此。況其他各樣上納之物乎。倘非聖上惕然悟赫然怒。大更張之。則此弊終無可祛之日。而國之亡。可立而待也。後又累箚自劾。翌日。陞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轉右副。還同副。疏陳所懷。仍乞解職。疏略曰。右文興學。固爲國第一件事。而作成之方。權廢已久。人心易狃。聞見習熟。臣言一出。未免爲衆嘲笑。殿下深居九重。春秋鼎盛。何以知祖宗舊章。而聞蒭蕘之言。從之不疑。乃知殿下生知之資。聲入心通。不思而得。豈資於愚臣妄論而然也。壬辰丁酉之亂。人民殲盡。國內空虛。列邑守令。稱貸以食。比之今時。豐約何如。而乃先汲汲於提督訓導設立之擧。誠以有國一日。不可一日無敎化也。竊觀今日中外所爲。靡靡近於申商。設令眞致富強之治。亦非天命人心之所以去就而向背。況未必然乎。從古富強之治。宜莫如大明。而未免一敗而塗地。我朝武略不競。有同兒戲。而祚曆緜於無窮。以此推之。天命之所以不替。人心之所以固結。不在彼而在此者。於此可見。目今人才之不作。未有甚於此時。士習不正。人心日敗。世道極於澆漓。冠裳變於禽犢。是孰使之然哉。雖然。變化汚習。貴得其要。只設敎養之官。不加申飭。任其怠慢如曩日。則存名而蔑實。徒爲言者之口實耳。何必徒費廩料爲哉。伏願殿下常常申飭監司及敎養之官。依大典嚴明殿最之法。而時遣暗行御史。糾摘其尤甚不職者。繩以重律。則擧國絃誦之盛。庶幾可見。不過十年。必有顯效矣。抑臣聞朝廷。四方之本也。欲令外方興學。必先自太學始。古者國子祭酒。率太學諸生。通讀勸講之外。巡歷四學而課講課製。以及於童蒙。今果能然乎。殿下於各司之官。每因輪對。問其所掌。而館學之官。輪對之時。未嘗問及奬士之道。臣竊惜之。答曰。省疏具悉。深嘉爾忠讜之言。亦令該曹議處焉。八月。入侍仁政殿晝講。先生進前啓曰。竊見聖上臨御以來。勵精圖治。其於庶政。無不留意。獨文敎懈弛而一不申飭。臣竊慨然。上曰。當何以申飭乎。先生對曰。祖宗朝勸奬之方。至矣。監司春秋巡歷。課講課製。都事提督敎授等官。亦如之。故絃誦盛而人才作矣。吾儒事業。都從讀書中出。而目今爲士者。全不知讀書之爲何事。惟務抄集應科。故科場之文。不成文理。況望典文衡掌絲綸乎。又況望向上事業乎。士習日卑。人心日敗。倫紀之變。往往而作。職由於此。上曰。若然。誠可寒心。人才何從而出乎。此事監司當爲之。都事亦何所爲而不爲乎。對曰。監司固多事。都事奉行監司分付。未遑於此事。莫如該官之專掌爲之也。上曰。此事。諸道監司處。爲先申飭。而敎授復立事。言于該曹。筵罷。先生出而語。同僚莫不駭然。擧行條件中。不爲分明抄出。自上特添入敎授復立四字。因該曹回啓。有一依祖宗朝設立之敎。該曹以餼廩有弊持難。則特下些小之弊。有不暇計之敎。蓋聖質英明。一聞祖宗良法。欲斷然行之。而群下無奉行者。只復立提督而止。先生每痛恨之。尋遞歸○十月。除密陽都護府使。

壬辰。先生六十六歲二月。棄官歸。時臺閣以先生聽人推奴論啓。上不允。而先生聞之。徑欲決歸。府民相與閉門。晝夜守。先生單騎曉出城中。老翁失聲哭曰。天胡奪我父母。立兩碑以記惠。其府中碑云。政先興學。禮優待賢。房淸啓後。龔惠光前。梯天未能。借寇無緣。居官五月。遺愛千年。府南碑云。淸如秋水。惠如春風。瘠己肥民政簡心公。惟我府南。最承恩澤。積年弊瘼。一朝勇革。雉馴魯郡。魚泳單父。五月爲政。百里太古。密山峨峨。凝水泱泱。我侯之德。山高水長。聞七弟鶴陰公訃。名念祖。字孝修。中生員。官至宗親府典籤。贈左承旨。

癸巳。先生六十七歲。六月。追遠錄成。先生以先世遺蹟散佚無傳。錄世系子女墳墓遺事及碑狀遺文。爲上下二篇。七月。除潭陽都護府使。大會境內耆老。設慶老宴。遠近觀者。莫不感歎嘖嘖曰。不圖今日復覩太平故事。

甲午。先生六十八歲棄官歸有一絶。淹密留潭歲月遲。素餐辜負聖明知。年年恩譴猶堪詑。到底行裝竹一枝。自註云。余於壬午遞仁同。壬辰遞密陽。今又將遞潭陽。皆携竹杖歸。○先生爲政。以右文興學爲先務。廣選邑子。躬親勸課。不以公務煩劇而或廢。凡儒宮營創重修。必盡心經紀。其有先賢祠墓。必爲文以祭之。愛民如赤子。凡係民弊不得自由者。必陳疏請罷。其所可擅便者。無不立變。不以事久而有所持難。每於遞歸之日。民無不奔走號呼。如失父母。凡五佩左符。皆有去思碑。○趙龍洲絅誄先生云。公素無宦情。中年以後。斂退之志益堅。故一不得意於郡符。卽歸其家。雖拜大司成。辭不進。人皆曰師儒之長。實合夫。夫朝廷之擧。固非偶然。而讓而不至。豈公無意於世者耶。抑志士不忘丘壑之志。老而愈篤耶。

乙未。先生六十九歲正月。跋三書講錄。金勿巖隆。就溪門講質太極圖通書家禮。有是錄。先生爲之著跋。六月。與鄕老修九仙契。倣香山九老,洛陽耆英等會。令九老子弟。輪設茗果。務從簡率。或設於蕭寺。或設於水石佳處。間邀遠近士友。與同唱酬。有詩若序。十一月。拜右副承旨。陞左承旨。尋遞歸。

丙申。先生七十歲正月。拜禮曹參議。上元後日。與同道諸人。會于終南山下。有題名錄及識。尋遞歸有詩云。聖恩許休退。歸去沙江曲。沙江宗于海。日夜流不息。江流有時盡。我心無終極。六月。復拜禮曹參議。不赴。

丁酉。先生七十一歲。築不夜齋。就鶴沙南岸搆齋。有記文。四月。撰寒岡鄭先生墓誌銘。○八月。跋松堂朴先生文集。

戊戌。先生七十二歲。九月。識大學十箴後。中廟朝名臣柳大司成崇祖所著。箴中有理發氣發等語。與退溪先生之論相符。故先生特爲之識跋。十一月。拜刑曹參議。不赴。

己亥。先生七十三歲。四月。拜工曹參議。在道聞孝廟昇遐。仍奔哭。○十月。製進孝宗大王輓詞。過國葬。○十一月。受由下鄕。○答金參奉以承書。論國恤時祭禮。

庚子。顯宗大王元年。先生七十四歲。七月。因旱災求言。上疏應旨。先生雖在外。憂國之念。未嘗少弛。時有旱災。先生卽應旨上疏。略曰。災不虛生。必有其由。夫以成湯之聖德。猶以六事自責。在聖明。其可以自無闕失而不爲之修省乎。頃年。先王遇災而懼。不待群言。斷自聖衷。特赦竄配諸王子。及赦使入境。甘澍滂沱。四方傳聞。孰不感泣。誠以王室至親。與凡庶不同。事關宗社。則行王法。義隆敦恤則全私恩。聖人經權竝行而以至誠感天心也。臣又聞頃年有穆陵莎土壞損之變。朝議諉以非災而忽之。終有丙子之變。懼災而休祥。卽應諱災而禍變立至。可不懼哉。近聞朝議略與頃年諱災事相類。臣不勝痛哭焉。至於戊戌旱荒。不至太甚。而先王之所以勤恤民隱。無所不用其極。至令八路守宰。自當貢賦而不以徵於民。實前古所未有之事也。上年水災。甚於戊戌旱荒遠矣。而朝廷未遑修擧先王之政焉。姑以本道言之。嶺底若干邑外。民飢而死者甚衆。而貢賦一如平日。噫。設令無租賦。未必保無餓死。而催徵租賦於餓死之家。上天至仁。豈不咈然而怒乎。臣意今年旱荒。未必不由於此也。仄聞聖上軫念民隱。出於至誠。百官祿俸。旣已減矣。稅入。許令用於賑救矣。獨貢賦未聞有稍加裁損之擧。臣竊惑焉云云。十月。約榮醴士友會鶴沙亭。有唱酬詩及識題名錄。撰金義士麟祥行狀。

辛丑。先生七十五歲五月四日。出山堂。行國祥望哭禮。是日。爲孝廟大祥。先生就山堂望哭。有書懷詩。舜瞳堯顙尙依俙。便殿從容晝講時。日月無情天地老。老臣身上易麻衣。秋。與隣鄕士友。會于水落臺。臺在安東甘泉縣洞口。有西厓先生杖屨遺躅。先生約洪木齋汝河及一時諸名勝遊賞。有唱酬詩云。名區草木被昭回。緬仰餘光意未裁。芳躅至今留澗壁。白雲依舊鎖瑤臺。山含元氣巖巖矗。水接源頭衮衮來。更喜瓊仙弭羽蓋。淸樽且傍荻花開。木齋撰序文。

壬寅。先生七十六歲。九月。謁陶山書院。與諸士友會于愛日堂。有詩一絶。十一月。拜司諫院大司諫。引年不赴。按先生所撰申梧峯墓碣末段。書銜。及趙龍洲誄先生文。先生必曾經副提學大司成。而誥牒不存。年條未詳。姑附見于此。

癸卯。先生七十七歲五月四日。有書懷詩。天崩五載尙餘哀。五月那堪四日回。九萬茫茫不可問。白雲猶自帝鄕來。

甲辰。先生七十八歲有拿命奪告身。臺臣論潭陽糴米色漸粗下。前後官被拿者十餘人。先生亦在其中。禮曹判書洪重普以爲三朝經幄之臣。合有優容之典。陳請還收。只行奪告身。製自銘。先生平生謙卑自牧。務自韜晦。或慮身後揄揚過實。撰自銘。書遺書。遺書曰。治喪切禁巫覡。雖瞑目握手。勿用錦繡。槨用野山薄板。勿用松脂。勿著漆石灰。高廣毋過三寸。築土爲階。勿用石人牀石。只用短碣。碣面書鶴沙耄翁豐山金公之墓。碣陰。書自銘。子孫庶族等。自鐫刻。勿令石工爲之。時祭。春秋兩祭。或一祭。墓祭。寒食秋夕上塚。正朝端陽。略行茶禮。如薦新儀。切勿稱貸販賣爲祭需。勿一毫違遺戒。使魂不安神不享。○先生家本淸素。朝饘夕粥。猶有屢空之患。而不以爲苦。嘗有人問老爺近日神觀勝於平昔。有何補養而然耶。先生曰。嘗聞白粥能補人氣力。近因甁粟告罄。逐日煮白粥。豈得此力耶。仍作白粥吟云。揚珠擣玉洗淸瀾。鍋釜融融火欲殘。野老年來多得力。蒼顏今復變韶顏。其餐松詩曰。耄年氣力未全衰。九遇猶能耐一飢。老婢烹芹仍煮蕨。不嫌糲飯間松皮。至於奉先接賓。誠敬兩盡。不以窮乏而有所闕略。故人或不知其貧甚。四月。跋月川趙先生集。○與榮禮士友。遊新巖。新巖在龍壽山後北。洞有佳趣。退陶先生嘗往遊。仍題六絶。先生約同人來賞。次退陶先生詩首一絶。又有識。五月。跋家禮喪葬祭三禮諺解○十一月。遊夢吟寺。寺在鶴沙南十里許。先生與榮醴士友約會。郡守崔沆亦至。有唱酬詩。

乙巳。先生七十九歲。九月。跋溪山記善錄。李艮齋所錄溪門言行。與趙龍洲書。論氷山書院廟享位次事。

丙午。先生八十歲。作西厓先生辨誣錄。先生跋月川集。見鄭桐溪撰月川神道碑。載月川與西厓書。有主和誤國等語。以爲此乃當時群小讒搆之說。而月川得於流聞。有此云云。今若仍存不去。則是月川桐溪。同歸於誣謗。是不可不辨。旣貽書琴公聖徽。且與遠近士友。飛文宣城。令刊去其語。宣城若干人。令趙錫朋作答。多有不韙語。先生懼其一時詿誤之說。誤聞誤撰。有累於先正也。於是。備述當時事本末。而附以己見。以明其誣。十二月。特下敍命。仍加嘉善階。時領相鄭太和,左相洪。交口陳達。於是特命敍用。仍陞資。

丁未。先生八十一歲。二月。拜同知中樞府事。上疏辭。因陳所懷曰。臣伏覩殿下自臨御以來。乾文屢警。人妖物怪。疊見層出。而于今八九年來。中外乂安。邊無警急。豈非殿下側身修省之實。有以感人心格天意而然歟。臣幸願須臾無死。復見聖化之成。而獨於文敎一款。猶有所未遑焉。人心世道。駸駸然日就傲悖。豈關時運係盛衰。有不容人力而然歟。書曰。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祖宗右文興學之法。具在大典。殿下當惕然振作。而銓曹一依大典。差出中外學官之中廢者。禮曹申飭八路。修擧學政。而自上益加精一之功。以爲典學之要。而以身先焉。則將見風行於上。草偃於下。而治隆俗美。邦其永孚于休矣。至於中外弊端。非耄廢之臣所敢言。而第念三分耗。本一時權設之擧。而行之旣久。逐年會錄。元穀最多之官。則一夫所受。至於百石之多。分糶入糴之際。民怨澈天。流散相繼。存者擧皆荷擔而立。將有渙散之漸。有識之扼腕久矣。此事當初緣臣妄有陳獻。貽禍生民至於此。臣罪萬死。伏願聖明令廟堂商確變通。不勝幸甚云云。七月。約士友爲三日遊。有識文及詩。十月。拜漢城府右尹。又陳疏辭。兼陳所懷。疏略曰。臣愚以爲治莫要於文敎。聖明讀書萬卷。自漢以來。未有全廢文敎之時。雖以煕寧變法僞學禁嚴之際。未聞竝與文敎而變通之。至我祖宗朝。壬辰南亂。八年兵革。公私赤立之日。亦未嘗革廢提督敎授之官。若以不職靡廩而革罷。則目今中外之官。可以革罷者何限。何獨廢祖宗金石之典乎。設官分職。固當存名而責實。名之不存。實於何有。至於三分耗。乃是丙子大亂之後。中外蕩然。因臣妄言而新設。逐年增錄。無有限極。爲今日民間之弊。臣竊聞頃日筵臣啓辭。限三年姑罷。如知其不可。則斯速已矣。何必限三年哉。云云。十二月一日。終于正寢。先生自前月二十四日。寢疾。疾旣革而精神不亂。是日向晩。扶起而坐。呼粥飮少許嗽水。正席南首而臥。醫入問候。答曰。無復可爲矣。夕間。令脫所穿䙝衣。無一言及家事。至夜悠然而逝。○拙齋柳公元之。少先生十歲。而待之甚敬。或有以年上下不甚相遠爲問者。公曰。此老於季父公。契甚密也。聞後生輩語及先生。或有不遜語。輒歎日。近來風習偸薄。其於此老猶然。可歎也。及喪。公率一家子弟。詣洞中公舍。設位焚香哭曰。南中惟此一老。今至於此。嗟悼之久。蓋爲斯文痛云。○先生性不喜華靡。釋褐之後。服飾無異布衣時。而朝衣朝冠。則以爲不可不整齊。丙子以後。不復留意於章服。陞資之後。品帶品服。一無所具。及卒。子弟遵遺命。襲殮所用。率皆新進秩卑時所備。

戊申。二月三日。葬于鶴駕山北麓巖廊洞巳坐之原。黨塾諸生。操文致祭。會葬者數百人。三月。上遣禮曹正郞權迪致祭。祭文見附錄。

庚戌。三月。奉安位版于勿溪書院。先是。先生與安東士林議建勿溪書院。廟享金忠烈公。至是以先生竝享。改祠號曰忠賢。

己未。肅宗大王七年。三月。奉安位版于義山書院。遠近士林。初議從享於伊山書院。以義山實爲先生所建。享省吾堂李先生。遂奉位版合享。後改祠號曰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