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臺故事/卷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麟臺故事
卷二
卷三 

修纂[编辑]

  太平興國七年,詔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翰林學士扈蒙、給事中直學士院徐鉉、中書舍人宋白、知制誥賈黃中、呂蒙正、李至,司封員外郎李穆,庫部員外郎楊徽之,監察御史李範,祕書丞楊礪,著作佐郎吳淑、呂文仲、胡汀,著作佐郎直史館戰貽慶,國子監丞杜鎬,將作監丞舒雅等閱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類分之,為《文苑英華》。續命翰林學士蘇易簡,中書舍人王祐,知制誥范杲、宋湜與宋白等共成之。雍熙三年上之,凡一千卷。

  咸平三年十月,上命翰林學士承旨宋白、起居舍人知制誥李宗諤修《續通典》,以祕閣校理舒雅、直集賢院李維、石中立、王隨為編修官,直祕閣事杜鎬為檢討官。四年九月成二百卷,上乃詔特付祕閣。先是淳化中,太宗命翰林學士蘇易簡與三館文學之士撰集此書,會易簡等各莅他務,罷其事,至是復詔成之。

  咸平四年九月,翰林侍講學士國子祭酒邢昺,直祕閣杜鎬,祕閣校理舒雅,直集賢院李維,諸王府侍講孫奭,殿中丞李慕清,大理寺丞王煥、劉士玄,國子監直講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疏義,凡一百六十五卷,命摹印頒行。賜宴於國子監,昺加中散大夫,鎬等竝遷秩。至景德二年九月,又命侍講學士邢昺,兩制詳定《尚書》、《論語》、《孝經》、《爾雅》錯誤文字,以杜鎬、孫奭被詔詳校,疏其謬誤故也。

  景德二年九月,命刑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王欽若、右司諫知制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欽若等奏請以太僕少卿直祕閣錢惟演,都官郎中直祕閣龍圖閣待制杜鎬,駕部員外郎直祕閣刁衎,戶部員外郎直集賢院李維,右正言祕閣校理龍圖閣待制戚綸,太常博士直史館王希逸,祕書丞直史館陳彭年、姜嶼,太子右贊善大夫宋貽序,著作佐郎直史館陳越同編修。初命欽若、億等,俄又取祕書丞陳從易、祕閣校理劉筠。及希逸卒,貽序貶官,又取直史館查道、太常博士王曙,後復取直集賢院夏竦,又命職方員外郎孫奭注撰《音義》,凡九年,至大中祥符六年成一千卷上之。總三十一部,部有總序;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類;外《目錄》、《音義》各十卷。上覽久之,賜名《冊府元龜》。又錄婦人事迹為八十卷,賜名《彤範》。

  景德四年八月己亥,幸上清宮大相國寺,還幸崇文院,觀所編《君臣事迹》。王欽若、楊億以草本進御,上徧覽久之。又入四庫閱視圖籍,謂宰臣等曰:「著書難事,議者稱先朝《實錄》尚有漏略。」億進曰:「史臣紀事,誠合詳備。臣預修《太宗實錄》,凡事有依據、可載簡冊者,方得紀錄。」上然之,賜修書官器幣有差。

  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崇文院檢討杜鎬等校定《南華真經》摹刻版本畢,賜輔臣人各一本。五年四月,崇文院上新印《列子沖虛至德真經》,詔賜親王、輔臣人各一本。景德中,朝謁諸陵,路經列子觀,詔加「至德」之號,又命官校正其書。至是刊版成,賜校勘官金帛有差。二年二月,諸王府侍講兼國子監直講孫奭言:「《莊子》注本前後甚多,惟郭象所注特會莊生之旨,請依《道德經》例,差館閣眾官校定,與陸德明所撰《莊子釋文》三卷雕印。」詔奭與龍圖閣待制杜鎬等同校定以聞。已而言者以為國學版本《爾雅釋文》頗多舛誤,又命鎬、奭同詳定之。至大中祥符四年,又命李宗諤、楊億、陳彭年等讎校《莊子序》,摹印而行之。蓋先是,崇文院校《莊子》本,以其序非郭象之文,去之。至是,上謂其文理可尚,故有是命。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天書扶持使丁謂請以天書降後祥瑞編次撰贊,繪畫於昭應宮。詔謂與龍圖閣待制戚綸聯條奏,其贊令中書門下、樞密院、兩制、尚書丞郎、給諫、待制、館閣官分撰。

  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刑部員外郎直史館龍圖閣待制陳彭年請以天書降後、至上尊號以前,制敕章表儀注等編為《大中祥符封禪記》。詔翰林學士李宗諤、權三司使丁謂、祕閣校理龍圖閣待制戚綸與彭年編錄,送五使看詳。

  大中祥符九年三月,加王欽若檢校太師,又加兵部郎中直史館張復、祠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祁暐階勳,賜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錢易、太常博士祕閣校理慎鏞緋魚,皆預校《道藏》故也。是日,曲宴賞花於後苑,上作五言詩,從臣咸賦,因射於太清樓下。

  天禧四年,詞臣楊億、錢惟演、盛度、薛暎、王曙、陳堯咨、劉筠、晏殊、宋綬、李行簡請出《御集》,箋解其義。詔億等並同注釋,宰相寇準都參詳,參知政事李迪同參詳,直館、校理二十八人充檢閱官,成一百五十卷。是冬,中書、樞密院又請重編《御集》,錢惟演、王曾領之,成三百卷。又采至道、咸平後至大中、祥符九年時政記、起居注、日歷、嘉言、美事為《聖政記》一百五十卷。

  天聖末,《國史》成,始於修史院續纂《會要》。明道二年,命參知政事宋綬看詳修纂。慶曆四年四月,監修國史章得象上新修《國朝會要》一百五十卷。以編修官尚書工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史館檢討王洙兼直龍圖閣,賜三品服。

  景祐二年九月,詔翰林學士張觀等刊定《前漢書》、《孟子》,下國子監頒行。議者以為前代經史皆以紙素傳寫,雖有舛誤,然尚可參讎。至五代,官始用墨版摹六經,誠欲一其文字,使學者不惑。至太宗朝,又摹印司馬遷、班固、范曄諸史,與六經皆傳,于是世之寫本悉不用。然墨版訛駮,初不是正,而後學者更無他本可以刊驗。會祕書丞余靖建言《前漢書》官本差舛,請行刊正,因詔靖及王洙盡取祕閣古本校對,踰年,乃上《漢書刊誤》三十卷。至是,改舊摹版,以從新校。然猶有未盡者,而司馬遷、范曄史尤多脫略,惜其後不復有古本可正其舛謬云。明年,以校勘《史記》、《漢書》官祕書丞余靖為集賢校理,大理評事國子監直講王洙為史館檢討。賜詳定官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器幣有差。

  景祐三年十月乙丑,御崇政殿,觀三館祕閣新校兩庫子集書,凡萬二千餘卷。賜校勘官并管勾使臣、寫書吏器幣有差。是日,賜輔臣、兩制、館閣官宴於崇文院。

  仁宗嘗集天地、辰緯、雲氣、雜占凡百五十六篇,離三十門,為十卷,號《寶元天人祥異書》。寶元二年,召輔臣於太清樓,出而示之,命庋於祕閣。

  慶曆元年十二月,翰林學士王堯臣等上新修《崇文院總目》六十卷。景祐中,以三館祕閣所藏書,其間亦有謬濫及不完之書,命官定其存廢,因倣《開元四部錄》,著為《總目》而上之。庚寅,詔提舉修《總目》官資政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張觀、右諫議大夫宋庠、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浩判集賢院王堯臣、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張復、尚書兵部郎中知制誥判昭文館聶冠卿、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郭稹,竝加階及食邑有差。編修官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呂公綽為尚書工部員外郎,殿中丞天章閣侍講史館檢討王洙為太常博士,館閣校勘殿中丞刁約、太子中允歐陽修、祕書省著作佐郎楊儀、大理評事陳經竝為集賢校理,管勾三館祕閣內殿承制王從禮為供備庫副使,入內東頭供奉官裴滋候御藥院滿日優與改官,高班楊安顯為高品。張觀、宋庠雖在外,以嘗典領,亦預之。

  嘉祐四年九月,歐陽修為史館修撰,言:「史之為書,以紀朝廷政事得失及臣下善惡功過,宜藏之有司。往時李淑以本朝正史進入禁中而焚其草,今史院惟守空司而已。乞詔龍圖閣別寫一本下編修院,以備討閱故事。」從之。

  熙寧三年十月,詔館閣校勘王存、顧臨、祕書省著作佐郎錢長卿、大理寺丞劉奉世同編《經武要略》,兼刪定諸房例冊,仍令都副承旨管勾。

  熙寧八年六月,尚書都官員外郎劉師旦言:「今《九域圖》涉六十餘年,州縣有廢置,名號有改易,等第有升降,而所載古跡有出于俚俗不經者。」詔三館祕閣刪定。其後又專命太常博士直集賢校理趙彥若、衛州獲嘉縣令館閣校勘曾肇刪定,就祕閣不置局。彥若免刪定,從之。以舊書不繪地形,難以稱圖,更賜名曰《九域志》。

職掌[编辑]

  祕書省在光化坊,隸京百司。判省事一人,如監闕,以判祕書省官兼充。景德四年,詔祕閣書籍內臣同提舉。掌祭祀版,《正辭錄》外,有常例祭者,竝著作局分撰,或在京闕著作局官,亦有祕書丞、郎撰者。舊制,常祀祝文祕書省嶽瀆竝進書,學士院惟五嶽進書,四瀆則否。至咸平六年十二月,詔四瀆祝文竝進書。大中祥符二年,更令兩制、龍圖閣待制與太常禮院取祕書省、學士院祝版,據《正辭錄》重定,付逐司遵用。景德初,詔祕書省揀能書人寫祝版,委祕書監躬親點檢,謹楷不錯,方得進書。省有監、少監、丞、郎、校書郎、正字、著作郎、佐郎,是時皆以為官,常帶出入,亦猶尚書省寺監丞郎、卿少、郎官、丞簿等,皆為官也。即官至祕書監今中大夫,有特令供職者,或以他官兼監。至道中,宋白以翰林學士承旨兼祕書監。淳化中,李至自前執政以吏部侍郎今通奉大夫兼祕書監。大中祥符九年,楊億以祕書監判祕閣兼祕書省事是也。然議者以為億正為祕書監矣,不當更言判省閣,蓋有司之誤也。自後,兩省五品以上官不兼監者止云判,其祕書省事亦掌為之。祕書監之領祕閣、省事,猶著作佐郎今宣教郎在三館則修日曆,正言今承議郎、司諫今朝奉郎供職本院或在從班,則行諫諍之職。侍御史今朝請郎、監察御史今承議郎供職本臺則行糾彈之職也。太平興國中,左拾遺田錫上疏,以為今三館之中有集賢院書籍,而無集賢院職官,雖有祕書省職官,而無祕書省圖籍。然至淳化元年,始以太子中允和?直集賢院。若祕書省,則所掌祠祭、祝版而已。書籍實在三館秘閣,而所謂職官者,猶今寄祿官耳,則雖無書籍可也。

   崇文院於三館直院、直館、直閣、校理、校勘之外,三館、祕閣又各置檢討、編校書籍等官,其位遇職業亦館職也。校勘、校對書籍不帶出。天聖五年,晏殊知南京,辟館閣校勘王琪簽書南京留守判官公事,特許帶行,以殊故也。嘉祐四年正月,置館閣編定書籍官,以祕閣校理蔡抗、陳襄,集賢校理蘇頌,館閣校勘陳繹,分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祕閣書而編定之。元豐官制行,既皆罷而不置。至元祐中,祕書省職事官與館職之外,又置校黃本書籍,蓋校書之比也。

  元豐官制行,祕書省分四案:曰國史案,掌編修日曆事;曰太史案,掌太史、天文、渾儀等事;曰經籍案,掌典籍之事;曰知雜案,掌本省雜事,大?如此。有《元豐官制格子》具載,訪索未獲。政和中,增置道教案。

  崇寧以後,置編修國朝會要所,詳定九域圖志所二局於祕書省。《會要》以從官為編修,餘官為參詳,修書官為檢閱文字,與祖宗時異。祖宗時,《會要》已有檢閱文字官,然林希以檢閱文字而詔俾同編修,則知檢閱文字官不編修,編修官乃下筆耳。崇寧反是。《九域圖志》,前朝固嘗修定,止就館閣而不置局。崇寧雖就祕書省,然置局設官,以從官為詳定,餘官為參詳,修書官為編修官,檢閱編修,其進用視祕書省官而無定員,當時宰執、從官大抵由此塗出,合祕書省之士至數十人。然二書皆祖宗時所嘗修,亦在三館,但不別置局耳。初,王黼得政,欲盡去冗費,專事燕山,于是在京諸局皆罷,編修《會要》亦不復置官,與《九域圖志》令省官分修而已。初罷諸局,黼念貴倖恐復造膝開陳,卒不可罷,於是得旨亟行,令局官當日罷,書庫官人吏皆即赴吏部。於是文書草沓,皆散失。乃不知朝廷每有討論,不下國史院而常下會要所者,蓋以事各類從,每一事則自建隆元年以來至當時因革利害,源流皆在,不如國史之散漫簡約,難見首尾也。故論者惜其罷之無漸,而處之無術也。

  祖宗朝,三館宿官或被夜召,故宿直惟謹。祕書省監、丞以下日輪一員省宿,當宿官請急,即輪以次官,參假日補填;內長、貳五日一員,正旦、寒食、冬至節假並入伏不輪。其後,宿官請急,不報以次官,止關皇城司照會。至元祐,遂引例立為法,宿官請假,更不輪以次官。政和六年,措置祕書省官請當宿官告假即輪以次官,候參假補填,月具直宿請假官員數、職位、姓名報御史臺。官、吏各為歷、長、貳點檢覺察,即吏告假報以次人及補填,如宿官法。日輪職掌二人,孔目官、專副至守當官通輪;楷書二人,正名楷書至守闕通輪;庫子二人,裝界作、翰林司、厨子各一人,親事官四人,剩員五人。

  景德初,置龍圖閣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竝寓直祕閣,每五日一員遞宿。後置天章閣待制,亦寓直於祕閣,與龍圖閣官遞宿。

 卷一 ↑返回頂部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