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黃帝內經/素問第八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寶命全形論二十五

[编辑]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鍼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歧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弦絕者,其音嘶敗; 木敷者,其葉發; 病深者,其聲噦。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歧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知萬物者,謂之天子。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 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 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

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故鍼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

歧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鍼,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篭。手動若務,鍼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歧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八正神明論二十六

[编辑]

黃帝問曰︰用鍼之服,必有法則焉,今何法何則。

歧伯對曰︰法天則地,合以天光。

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是故天溫日,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 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沈。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 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 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日月生而寫,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 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沈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歧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藏,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

歧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鍼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沈,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沈,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焉。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蝋。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帝曰︰余聞補寫,未得其意。

歧伯曰︰寫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鍼,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鍼,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故曰寫必用方,其氣乃行焉。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鍼也。故員與方,非鍼也。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帝曰︰妙乎哉論也。合人形於陰陽四時,虛實之應,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

歧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謂神。

歧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鍼之論,不必存也。

離合真邪論二十七

[编辑]

黃帝問曰︰余聞九鍼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寫於榮俞,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歧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 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鍼,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鍼,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鍼,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寫。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歧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鍼,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帝曰︰候氣奈何。

歧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衝而寫之。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 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 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寫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不可挂以髮者,待邪之至時而發鍼寫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 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挂以髮,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帝曰︰補寫奈何。

歧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

歧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鍼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通評虛實論二十八

[编辑]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

歧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帝曰︰虛實何如。

歧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藏皆如此。

帝曰︰何謂重實。

歧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

歧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

故曰︰滑則從,濇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

歧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

帝曰︰經虛絡滿何如。

歧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濇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歧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帝曰︰何謂重虛。

歧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

帝曰︰何以治之。

歧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也。

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

歧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歧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

帝曰︰其形盡滿何如。

歧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濇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

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歧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

歧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

歧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

歧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

歧伯曰︰脈沈則生,脈浮則死。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

歧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歧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濇者曰死,以藏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

歧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

歧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

帝曰︰消癉虛實何如。

歧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府,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鍼石也。所謂少鍼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鍼。霍亂,刺俞傍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癇驚脈五,鍼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鍼。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太陰陽明論二十九

[编辑]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裏,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歧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歧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 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入五藏則潅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歧伯曰︰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歧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陽明脈解三十

[编辑]

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歧伯對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帝曰︰善。其惡火,何也。

歧伯曰︰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

帝曰︰其惡人何也。

歧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歧伯曰︰厥逆連藏則死,連經則生。

帝曰︰善。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歧伯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帝曰︰其棄衣而走者,何也。

歧伯曰︰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何也。

歧伯曰︰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