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黔澗先生文集/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黔澗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趙靖
1740年
辰巳日錄

黔澗先生年譜[编辑]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三十四年明宗大王十年乙卯八月二十二日甲申巳時。先生生。遺傳之言。或云先生生于漢京蓮池洞。或云生于尙州東門外私第。蓋蓮池洞。先生本第也。東門外。先生外家也。所傳之言皆若有所據。而世遠無考。未詳孰是。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二歲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三歲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四歲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五歲始學書。善屬文。語輒驚人。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六歲○有成人儀度。能禁截家中呌諠。見紛華事。輒正色誡之。母夫人洪氏笑曰。此眞乃家兒也。

四十年辛酉先生七歲○擧止異常。戲嬉坐作皆有法。同隊群兒。推以爲長。出入奔趨。一依其令。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八歲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九歲好讀書。祖考直長公治家嚴正。敎子孫。一遵司馬公家法。先生服承庭訓。孜孜讀書。不策自勵。德器日就。時有老成之稱。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十歲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十一歲嶺南八學士來過。先生延接之。時金開巖宇宏,吕松塢應龜,趙松坡徽諸賢。以請斬普雨事。懷疏上京。訪直長公于蓮池洞。直長公適出郊外。承旨公下嶺南。先生與弟可畦公翊出拜迎接。揖讓有節。仍具酒果。待之甚禮。諸賢奇愛驚歎。書疏廳日記曰。某日訪趙直長。父子俱出。鸞,龍二兒出拜占句。眞楊家設果兒也。○鸞。先生小字。龍。可畦公小字也。○九月。隨直長公歸尙州。時戚臣當權。妖僧惑亂。直長公觀時事大變。遂大歸于商。先生隨歸。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十二歲

穆宗皇帝隆慶元年明宗大王二十二年丁卯。先生十三歲就別舍讀書。先生與可畦公幷榻端坐。晝夜攻苦。時有元方季方之稱。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十四歲

三年己巳。先生十五歲讀書勝長寺。與可畦公勵志篤工。三年刻苦。自是學業大就。

四年庚午。先生十六歲受學於寒岡鄭先生門。寒岡一見異之。命名奬許。因授小學,心經等書。先生服膺不怠。得知向裏之學。

五年辛未。先生十七歲謁西厓柳先生。西厓特加奬勉。稱賞不已。○金淸溪璡亦見先生儀貌。異之曰。此子將爲厚德君子。後世子孫必繁。

六年壬申。先生十八歲聘夫人義城金氏于星州官衙。夫人。藥峯先生克一女。淸溪公璡孫女也。時藥峯爲星州牧使。○遊鶴峯金先生門。受朱子書節要。鶴峯。藥峯之弟也。先生出入往來。仍遊其門。受讀朱書。益自惕勵。以爲終身服膺之資○秋。中鄕解。爲文高古。字畫純正。考官歎服。自是每試輒在前列。與可畦公。聲華俱藹蔚。時人稱之以趙氏雙璧。

神宗皇帝萬曆元年宣祖大王六年癸酉。先生十九歲弔西厓先生先大夫觀察公喪。

二年甲戌。先生二十歲謁西厓先生於河隈廬所。因質性理心經等書。難疑答問。盡其微奧。

三年乙亥。先生二十一歲子基遠生。

四年丙子。先生二十二歲遊庠舍肄業。有人貧窶衣薄。一友欲試先生。取先生新製絮袍與之。先生卽怡然無靳固色。儕友皆稱歎。

五年丁丑。先生二十三歲子榮遠生。

六年戊寅先生二十四歲

七年己卯先生二十五歲

八年庚辰先生二十六歲

九年辛巳。先生二十七歲攻業南長寺。

十年壬午。先生二十八歲與可畦公同赴會試。

十一年癸未。先生二十九歲子弘遠生。

十二年甲申。先生三十歲西厓先生以方伯臨訪贈詩。詩曰。南來歲月疾如飛。驛路黃塵上客衣。暫借幽軒成小睡。一庭疏影淡忘歸。

十三年乙酉。先生三十一歲子亨遠生。

十四年丙戌先生三十二歲

十五年丁亥先生三十三歲二月。遭祖考直長公喪。承旨公在廬所。哀毀致疾。症勢日劇。先生夙夜侍湯。未嘗或懈。嘗糞者累焉。

十六年戊子先生三十四歲十二月。丁承旨公憂。居喪儀節。一依文公家禮。旣葬。廬守墓下。非省覲慈闈。足跡未嘗出廬外。

十七年己丑。先生三十五歲在廬所。

十八年庚寅。先生三十六歲在廬所。○請直長公碣銘於河師傅洛。從承旨公遺命也

十九年辛卯先生三十七歲二月。服闋還家。○自號黔澗。先墓下有小澗。名曰黔。遂取而爲號。蓋不忍忘丘墓所處。且黔與儉同音。故寓其儉而不華之意也。

二十年壬辰先生三十八歲春。手書直長公墓碣。旣刻未立而遭倭變。藏于地中。○四月。倭大寇。先生奉母夫人。避亂入俗離山。鶴峯先生以慶尙右兵使。星夜馳下。先生要拜路左。聞賊報甚急。奉母夫人深入俗離。先生出居聞慶蘆洞。以採賊勢緩急。凡諸奉養之具。竭力周旋。未嘗乏絶。○五月丙子。募率軍人。徒步赴難。州人欲擊留城賊。飛檄山谷。先生募取洞中人。得三十餘丁。徒步至城下。○是時聞兩京失守。大駕西巡。常慷慨語曰。嶺外凡幾邑。曾無一人男子倡義勤王。使賊奴衝斥。直搗內地。如是而可謂國有人乎。有時痛哭流涕。至廢寢食。○七月丁卯。往慰鄭經世愚伏於蘇夜洞。時愚伏母夫人遇害於賊鋒○三十日丁亥。以倡義事會于咸昌黃嶺寺。先生與鄭愚伏,權察訪景虎,李弘道,蔡有喜等。齊會于黃嶺寺。共議倡義之擧。推淸州人李逢爲大將。號曰昌義。先生爲佐幕兼掌書。遂與主將及諸公。北向哭拜訖。立三章之約曰。臨賊先退者斬。約後謀退者斬。違令失期者斬。訛言惑衆者。幷以軍律論。軍中皆慴伏。先生顧謂左右曰。君父蒙塵已浹五朔。而守宰軍帥。擧皆逃竄。未聞有爲國死者。幸賴同志之人。得成今日之約。而所謀議者。不過要路設伏。射殺零賊而已。於國家成敗。固無利害。然亦足以小酬爲國之志矣。左右皆感激泣下。○八月。常在黃嶺寺。料理軍中事。或檢送軍糧器械于設伏所。或留在陣中議事。出入應變。前後謀畫。不可殫記。○秋夕日。設紙牓奠祖考諸位。按先生日記曰。東竄西奔。祀奠久闕。日月流邁。令節已迫。言念松楸。展省無路。我辰如何。一至此極云云。九月丁巳。往拜巡察使於居昌。論時務。自起義之後。聞風應募者甚衆。於是擇險設伏。斬獲頗多。時咸昌倅李國弼忌功嫉能。誣報巡使。將有不測之禍。鶴峯駐節居昌。先生衝冒賊路。申牒于方伯。因商確時務。且請廣置召募官。方伯大喜。傾心採納。○重九日。奠時需於先考。按先生日記曰。九秋本祭禰之月。而今遇節日。心緖益愴。悵望家山。五內如割云云。○草疏起義顚末。轉達行在。○十月。往安東府。見守城將金涌。共論義陣事。○往見鄕兵大將金垓於秋月村。安東地同講禦寇之策。○十二月己丑。終日齋居。翌日。乃承旨公忌辰也。先生雖在亂離漂泊之中。齋戒致誠。一如平時。至於外祖父母諱辰。亦必略行。不忍虛度。○甲辰。赴報恩。與諸義將定約束。是日。諸陣將俱會于報恩馬來里議事。尙州牧使金澥,判官鄭起龍,忠報將金弘敏代以召募官趙翊。善山府使丁景達,助戰將宣義問,昌義將李逢代以佐幕趙靖。尙義將金覺報恩縣監具惟謹,忠義將李命百,崇義將盧景任。以右九陣爲左衛。永義將永同縣監韓明胤,黃義將朴以龍,懷義將姜節,靑義將南忠元,鎭岑縣監邊好謙,懷德縣監南景誠,黃澗縣監朴夢說。以右七陣爲右衛。與下道義兵大將金沔合勢。謀擊甘文,善山兩邑之賊。○出先生日記○晦日乙卯。見義兵大將金沔於牛旨嶺。講討賊事。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三十九歲正月元日丙辰。往拜巡察使於山陰。論軍事。時鶴峯移節山陰。先生討論軍務。陳說利害甚詳。方伯大然之。所言皆從。多給兵食器械。先生徒步搬運。還至本鎭。衆皆踊躍。○辛酉。留山陰館。與朴惺大庵,趙宗道大笑軒共論義兵事。○二月戊子。以軍糧事往淸州。轉赴牙山建義陣。凡前後所獲軍糧累百斛。弓矢器械。不可勝算。先生雖無馳突擊刺之勞。而出入賊藪。不避艱險。周旋應變。不失機會。使義陣一於討賊。控扼要衝。得保殘氓於三邑之間者。多先生之力。而及其報功行爵。先生皆讓而不居焉。○四月丙戌。丁母夫人憂。以染疾遭喪。權厝于三山宮坪。凡送終之禮。饋奠之具。能竭盡誠愼。居喪諸節。不以流離顚沛而小懈也。○五月。聞鶴峯先生訃。哭之。先生痛哭甚哀曰。一帶江右。扶持至此者。專賴此老之力。而今忽見奪。豈天未欲再造我東方乎。○送二子于都體察使陣。爲票下從軍。長子基遠時年十九。仲子榮遠時年十七。○時柳西厓爲都體察使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四十歲在三山。時置家屬于永嘉。先生不忍遠離權窆之地。留在三山。以終三年。○六月。哭金沙潭訃。先生與沙潭。爲道義之交。雖在干戈搶攘之中。勉戒憂恤。益篤相許之意。至是聞訃。悼痛倍常。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四十一歲六月。服闋。○撤寓還故莊。是時賊兵稍退。故遂還故居。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四十二歲正月。往奠宮坪墓所。○十一月。上疏請親征。時倭賊有再寇之形。都下洶洶。自上復有去邠之議。先生奮然慷慨。與李月澗㙉抗疏請親征。不報。先生遂吟詩遣懷曰。親討元非壞廟謨。聖君猶復罪還都。區區獻計歸無用。我亦乾坤一腐儒。又曰。山河千里帶腥臊。誰爲君王辦一鏖。苟活本非吾分內。東沈休道魯連高。○十二月。以白衣從事。赴晉陽都體察使幕。時李完平元翼爲都體察使○寓山陽莎洞賊報益騷。故有是寓。○子興遠生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四十三歲二月。會醴泉鄕校。草親征疏。時去邠之議未止。廟堂迄無定算。先生發文道內。與同志又請親征。齎疏上京。方未呈疏也。有別科知舊勸先生赴試。先生以爲千里委來之意。非爲科也。遂不擧。時人偉之。○三月上再疏。前後凡三上章。自備局有嘉奬之啓。上亦依啓。而事遂寢焉。先生歎曰。草野危蹤。千里裹足。計非偶然。而誠意淺薄。終不得挽回天聽。在微臣罪固不少。而廟堂成算。亦豈云得。豈治亂有數。人事不能爲力於其間耶。遂飮泣而歸。○踏靑日。遊三淸洞。先生與鄭愚伏,全沙西湜諸賢。遊覽三淸。因愀然顧謂左右曰。風景不殊。而擧目有古今之異。三宮盡墟。輦路草暗。不知幾日掃蕩妖氛。復此太平基業也。左右皆慷慨泣下。○呈書備局。陳尙州判官權吉陣亡事。判官殉國忠節。不可無褒奬之典。而朝廷尙闕焉。故先生呈書陳之。○送二子赴火旺山城倡義。時郭忘憂堂在火旺。復起義旅。先生命二子基遠,榮遠赴陣中。載火旺倡義錄。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四十四歲撤寓還長川。○九月。聞順天捷報。作詩識喜。統制使李舜臣與唐將陳璘。以舟師扼抗海口。大破賊兵於順天。捷報至。先生不勝喜悅。與趙花川濈作詩識喜曰。南邊知道息狼煙。捷報中宵夢破圓。從此東人應奠枕。大明天子萬千年。○草鶴峯先生遺事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四十五歲以薦授禧陵參奉。○六月。參辨誣事陳賀。陞資。○八月。往良才。省先墓行節祀。良才。廣州地也。先生曾祖春川公墓及祖妣淑人洪氏墓在焉。○十月。往拜西厓先生於河隈。時西厓爲北人所搆。削職在田里。先生往唁。○會靑里。與內外族講睦。趙花川時寓靑里。故有此會。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四十六歲十一月。遷廣興倉副奉事。時新經大亂。文簿堆積。多爲胥吏所眩。偸耗相仍。先生固扄鐍謹監視。精察明審。吏不敢欺。上聞而嘉之。有奬諭之命。一代儕流。皆服其淸名直節。謂之竹箭。李延平貴曰。趙某乃烏竹杖也。豈但比於黃竹。蓋烏竹。竹之最爲勁剛。善耐風霜者也。一時以烏竹杖稱之。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四十七歲五月旣望。泛舟龍湖。公暇。與同儕十四人泛舟乘潮而下。止宿孔巖漁所。更相唱和。遂成聯句。而先生詩有進退有餘憂之句。

三十年壬寅。先生四十八歲送仲氏可畦公之公山謫所。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四十九歲七月。陞六品。授軍器寺主簿。以廣興奉事。勤職有效。倉穀多剩。該曹入啓。遂超授六品。○秋。中司馬。○十二月。拜戶曹佐郞。○往湖南。按決諸獄。亂離之後。大獄多淹滯。而湖南尤多。自上命極擇公明剛毅之人。朝廷以先生薦。先生膺命卽行。先到完山。獄徒至於數十百人。先生皆推原情罪。用罪疑惟輕之律。疏決如流。遍行一道。到處皆如之。一時決獄。多至萬數。而無一人冤者。一方皆懽悅。○聞東岡先生訃。哭之。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五十歲三月。參嶺南會於漢城時與李五峯好閔,金栢巖玏,李蒼石埈,李敬亭民宬嶺南諸賢三十八人。設嶺南會於漢城。遂圖盡諸賢之像。各書官爵姓名於其下。名曰契會圖。一本在家藏。○秋。罷職還鄕。爲當路者所忤見罷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五十一歲四月。復拜戶曹佐郞。○登增廣文科○兼春秋記事官○五月。遷司憲府監察。○六月。授北評事不赴。○九月。拜禮曹佐郞。○以貞簡公鄭琢賜祭官。奉命南下。○十一月。授大丘判官。時晉州鄭姓人推逸奴於星州吏德雄家。德雄潛火於積秸中。仍縳鄭生。誣報以火賊。牧使昏醉不省。亂訊卽殞。遂成大獄。推官以牧使之故。不以實報。巡使使先生往檢。牧使要與相見。先生曰。獄事未決。不可先見。遂按得其實。牧使坐罷。德雄斃於杖下。人皆快之。○以唐人刷還事罷歸先生守正不撓。未嘗苟同於人。上官雖敬重。而亦嚴憚之。遂因事罷之。邑人立碑寓去思。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五十二歲與鄕中諸賢。議建道南書院。尙州古無書院。士子無講習之所。先生與鄭愚伏,宋愚谷亮,李月澗蒼石,金石川覺。定東方五大賢鄭圃隱,鄭一蠹,金寒暄堂,李晦齋,李退陶合享之議。諸賢乃推先生爲洞主。先生一心經理。不憚勤勞。而凡院中課條。一依白鹿洞故事。○重建書堂于長川城山先生以士子肄業。莫如書塾。而兵燹之中。灰燼無餘。遂與一面同志。發議創立。○設鄕約先生與鄕中諸賢。遵呂氏約條及周愼齋所定規模。設行於長川,城東,魯谷,丹丘諸處。講明信義。敦尙風敎。鄕俗之最淳於江右者。實賴一時倡導之力也。○諸處鄕約之設。非盡一年事。而不必屢書煩複。合記于此。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五十三歲四月。除慶州敎授兼提督官。先生不以職慢自貶。巡行列邑。課學甚勤。○五月。聞西厓先生訃。哭之。○七月。會葬西厓先生。文以祭之。○八月。參玉山書院享禮。留講諸先。○九月。與諸生遊佛國寺。講論經義。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五十四歲○宣祖大王昇遐○九月。除海南縣監。先生到縣。詢訪弊瘼。興利除害。刑政俱擧。恩義幷行。吏畏民懷。一方咸悅。○每月朔望。謁先聖廟。引諸生講論。先生以初學日用莫切於小學。使儒生講習成誦。以盡其誘掖之方。○重修鄕校堂齋經亂之後。齋宇頹圯。講業無所。先生到卽修治。以養多士。

三十七年光海主元年己酉先生五十五歲二月。詣鄕校行釋菜禮。先生以爲大享重禮。不可替人行之。必齋戒親行。備盡誠敬。祭器祭服等物。皆新備明潔。一遵古制。至於社稷城隍厲祭之屬。皆亦親行盡禮。○六月。改定斗米法。先是。縣有斗米之法。而邑宰累經非人。假貸引用。轉成痼弊。先生於是。聚鄕人有識者。詳定其法。事非上貢。使邑倅不得下手。條成冊子。以爲定式。行之未幾。民賴以蘇。監司善之。跋其條後而頒行列邑。以爲一路通行之規。○秋。行鄕射禮及鄕飮酒禮。邑在海隅。禮敎未闡。先生遂與諸生。講習古禮。敎之以旅酬揖讓之節。○棄官歸家子進士弘遠。魁中別科東堂。自海南赴會試。至稷山所沙橋。渰溺不救。先生遭此慘變。無意縣事。卽棄官歸。縣人立遺愛碑。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五十六歲二月。往見金沙潭改葬。爲文祭之。○會奠寓菴洪先生墓先生爲寓菴外裔。而寓菴無本孫。先生發文諸處外裔。定歲一會奠之儀。至今行之。○與可畦公往京師時嶺南名儒咸聚京師。擬論己丑事。先生兄弟亦將上章言之。或曰。北人方力排西黨。若一上此疏。拾爵如芥。先生以爲跡涉阿附北黨。遂不言而歸。一時淸論皆偉之。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五十七歲二月。會葬金應敎光燁。爲文祭之。○三月。拜公洪道都事。先生以風裁自持。守宰憚讋。上使敬重。○秋。罷官歸。時有一權宰防納上貢藥材而品甚劣。先生點退之。其人大憾。遂托事而罷。○十二月。拜淸道郡守。時北人當朝。善類皆被斥。李白沙恒福憤時事偏陂。言于朝曰。當今嶺儒中趙某兄弟。以慷慨貞良之人。尙在散列。棄置不錄。是何故也。朝廷遂擬淸道之闕。而六年不遷。○首訪金節孝克一,濯纓馹孫,三足堂大有三賢墓。到郡之日。先訪三賢墓。復民守護。三足只有孼裔。而爲軍籍所侵。卽報營門。永除賤役。俾奉香火。

四十年壬子。先生五十八歲奉安三賢于紫溪書院。郡人曾營節孝,濯纓,三足三賢廟於紫溪洞。而屢年未就。先生割俸措畫。躬往蕫事。廟旣成。與郡中儒生。答問質疑。定三賢位次而奉安之。又買入數畝田。以備粢盛之供。○立勸學之課先生以興學奬士爲先務。每月朔。會郡中諸生。講習經傳及小學等書。嚴立課程。率以爲常。一境興起。儒風始振。○行養老禮每春秋時節。迎七八十以上。內外異廳。上下異位。外則先生爲主。內則夫人爲主。酒肉以養之。巾杖以安之。諸老人醉飽歌頌。懽聲滿衢。又歲時及不時。必以米肉饋問。歲以爲常。○往拜寒岡先生自宰鰲山。益復源源往來。論道講學。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五十九歲遊雲門山。郡有雲門山。卽水石名區也。簿領之暇。興至輒徃。時有吏隱之稱。○八月。哭可畦公喪。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六十歲遊三足堂。先生每尙慕先輩遺躅。或藍輿獨往。或携知舊。往來於三足堂,逍遙堂,紫溪,仙巖之間。瞻詠倘佯而歸。先生詩。有三足逍遙七往來之句。○重修三足堂。爲文祭之。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六十一歲夏。親行祈雨祭於華岳高沙洞。是歲大旱。禱雨于沙洞。而初祭之時。有司有不戒。先生更備牲醴。極致虔誠。告神辭意。出於惻怛。行祭未畢。大雨遂作。人以爲感應。○移建書堂于孤峯下書堂在一隅。士子來往不便。遂發議面中。移建于孤峯之下。經紀布置。極其備具。命長子縣監公幹其事。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六十二歲四月。書寓菴先生墓碑。○十二月。往拜節孝,濯纓,三足堂三賢墓。爲文以祭。祭濯纓文。逸而不錄。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六十三歲秩滿歸。在官六年。以淸簡自持。及歸日。無一物自隨。惟數叢蒼筠而已。郡人立碑頌淸德。○與鄕中諸賢。議定朔講。時仁弘有燻天之勢。道內文人才士多輻輳。先生大憂之。與諸賢議定朔講。每月會一鄕子弟。點閱其去就。以是商之人無一染跡於北論者。○稟寒岡先生。定道南常享之日。春秋享禮。初以仲月中丁爲定規。而時當雨水之節。院在兩江之交。多値潦漲。一鄕士子。每患不齊。至有將事時苟艱之弊。先生遂稟質于寒岡。退以季月上丁。因以爲常。○占別業於武陵牛巖時朝政渾濁。倫紀斁絶。先生遂斷跡京輩。杜門屛居。優遊自遣於梅園竹塢之間。以爲終老之計。且以牛巖有江山之勝。置別業於其中。逍遙吟賞。超然有遺世之意。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六十四歲五月。聞白沙李相國恒福訃。作詩悼之。初。白沙當昏朝廢母之時。抗言正直。遂被竄逐。仍憂國成疾。先生聞而憂之。修書探候。便回。答書與訃音同至。先生痛哭之。因作詩寫懷。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六十五歲往靑里書堂。與李月澗蒼石,鄭愚伏諸賢。校正西厓先生文集。○移居安東臨河先生見時事日變。以舊莊在路傍多擾。移入安東。以爲數年棲息之計。

四十八年庚申先生六十六歲正月。到長川本第。聞寒岡先生訃。爲位哭之。○四月。會葬寒岡先生。爲文祭之。○八月。自臨河還長川舊莊。歸日。爲文祭藥峯廟。與金雲川涌及川上諸賢。擕到金溪鶴峯舊第。信宿而歸。

章宗皇帝天啓元年光海主十三年辛酉。先生六十七歲改書祖考直長公墓碣陰字。○十二月。改葬可畦公。爲文祭之。

二年壬戌先生六十八歲正月。爲文祭寒岡先生大祥。○七月旣望。約諸賢泛舟洛江。時與李月澗蒼石,全沙西,柳修巖袗,康南溪應哲,金松灣憲諸賢二十五人。謁道南五賢廟。因泛月於洛江祀天臺下。分東坡赤壁賦爲韻。互相唱酬而罷。

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六十九歲五月。守金堤郡。當撥亂之初。耆艾咸收。而以先生外補。有識皆惜之。邑多豪右。下民受病。先生詢訪弊瘼。乃畫便民之策。使賦役均平。強弱如一。以此奸猾漸息。小民多賴。至於興學之方。養老之禮。則皆敦行不怠。一如在淸道時也。

四年甲子先生七十歲二月。往扈大駕於公州。時适擧兵叛。大駕播遷公州。先生聞變馳赴。扈從行在。三月返蹕後還任所。

五年乙丑先生七十一歲夏。投紱而歸。邑有土豪。竊漏惟正之貢。先生以法繩之。土豪逞怨。誣訴營門。與方伯挾勢。先生知邑俗獷悍。難以德化。遂投紱而歸。行裝蕭然。秖有一琴載轅而已。士林上疏伸理。自上有褒奬賞賜之典。

六年丙寅先生七十二歲三月。除刑曹正郞兼春秋館記注官。○四月。遷通禮院相禮。兼春秋館編修官。時當國恤。弔使在館。行禮之時。先生揖引進退。皆合節文。觀者莫不稱歎。○十月。遷內贍寺正。時本寺奴入闕者百餘人。先生以刷出之意。言于提調。提調初甚難之。先生強之再三。竟入啓。悉還本寺。奴聞者以爲非先生不能也。

七年丁卯先生七十三歲正月。扈從江華行在。姜弘立與虜兵。大擧入寇。上出幸江都。先生率季子興遠。奔赴扈駕。四月。陪還京師。○九月。除奉常寺正。先是。正以一寺之長。不親庶事。委諸下僚。祭用之物。藏貯不謹。多致腐敗。胥吏奸濫。逋欠亦多。先生以爲神祇之奉不宜褻慢。於是。修治府庫。務令淨潔。徵責奸偸。悉充元數。同僚苦之。下吏怨之。而率職益勵。衆謗不能撓。

毅宗皇帝崇禎元年仁祖大王六年戊辰。先生七十四歲引疾還鄕。時秩滿奉常。當例陞堂上。而先生以衰年希進爲病。遂引疾歸。○養眞堂成堂之東。立家廟。龕室廚所。一遵家禮圖式。奉安之日。俯伏中門外。夜深不退。子弟請出安歇。先生曰。新奉祖先神主。豈可遽離而自便乎。○閒居讀書先生老益好讀書。經傳奧旨。毫分縷柝。或箚錄而考據之。先儒要訓。書諸冊面。爲常目警省之資。而至於朱書一部。則尤是一生用工者也。手不釋卷。未嘗須臾或撤。拈出寧可終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之語。勸戒子壻等曰。凡人立志。要當如此。

二年己巳先生七十五歲

三年庚午。先生七十六歲行先夫人緬禮。見柩之日。哭踊號痛。無異初喪時也。○九月。與諸宗會豐壤。改封始祖墓立碑。始祖墓在豐壤赤城洞。而中以恭嬪陵同原之故見夷。陵廢後子孫齊會上疏。遂復墳形豎碑。

四年辛未先生七十七歲

五年壬申先生七十八歲三月。除軍資監正。辭疾不就。

六年癸酉。先生七十九歲往哭鄭愚伏喪。爲文祭之。葬時又有祭文

七年甲戌先生八十歲○子弟欲求壽爵。先生輒禁止之曰。雖老職例資。豈可干求而得之乎。終不許。

八年乙亥。先生八十一歲往哭李蒼石喪。爲文祭之。葬時又有祭文○五月。爲文祭柳修巖。

九年丙子。先生八十二歲不廢家廟晨謁。先生每日必晨起謁廟。雖風雨寒暑。未嘗或闕。至易簀之月而猶不廢焉。○七月二十一日。考終于正寢。是年十一月二十日。葬于州南龍門山巳向之原。後十一年丙戌十一月二十四日。遷厝于長川通仕洞艮向原。祔貞夫人金氏。

十六年壬午。以子亨遠貴。贈吏曹參判。

崇禎後再庚戌今上六年。士林追享涑水書院。

行狀[编辑]

公諱靖。字安仲。趙氏本豐壤人。其鼻祖孟。佐麗太祖統一三韓。官爲侍中平章事。勳爲豐壤府院君。子孫因籍豐壤。七代祖崇。國初爲都評議使。出兼義州牧。焯有聲烈。始家于尙州。孫瑞廷。仕至政府舍人。舍人之孫曰春川府使允寧。還家京師。公曾祖也。王父諱禧。司贍寺直長。復自京師歸于尙。喜幽居自養。不復求進。考諱光憲。事親以孝謹聞。贈承政院左承旨。母夫人南陽洪氏。察訪胤崔之女。封淑夫人。以公原從勞也。公以嘉靖乙卯八月二十二日生。幼。神采拔俗。甫學語。知文字。出口驚人。處群兒中。嶷嶷坐作有度。能禁截家中叫譁。自六七歲時已然。乙丑。嶺南章甫將疏論妖僧普雨。訪直長公於蓮池洞。直長公與承旨公適下鄕。公與弟可畦公翊迎拜。跪起以禮。具進酒食。諸公相顧歎曰。眞楊家設果兒也。是歲。直長公大歸于尙。公兄弟服庭訓。文藝早成。十八歲時。已中鄕解。自是。每試輒在前列。聲稱藹鬱。時人目之以趙氏雙璧。勝冠。游寒岡鄭先生之門。受小學,心經等書。先生甚奇之。錫名奬誘異於衆。旣受室于藥峯先生金公克一之門。受朱子書於鶴峯先生。益親炙服膺焉。父母老。承順色養。無不用極。戊子。居承旨公憂。廬墓三年不出。婦人不得見其面。墓下小澗名黔。取以爲號。蓋其志不忍須臾忘。而黔與儉同音。亦取素約之意云。壬辰之亂。奉母夫人避地于聞慶之蘆洞。猶慮賊或近。使二弟奉寓於俗離山谷中。公則留蘆洞。凡諸供養所需。竭力經紀。不使之乏絶也。當是時。列郡瓦解。都城不守。上西狩。公憤曰。凡有城池者。能嬰城固守。用精兵中外合擊。彼懸軍越海之賊。腹背受敵。將進退狼狽。乃望風禠怖。空城迎賊而自鳥獸伏。使之恣意深入。莫之誰何。奈何無一箇男子耶。又曰。凡有忠智材略之士。倡義收募。山谷謳吟之民。倚以爲歸。數萬之衆。不日而集。以敢死之人。攻久勞之賊。勝勢在我。軍容必振。而妬賢嫉能之徒充滿城社。稍忤其意。輒加以不道之名。欲因以網打之。有智慮者袖手深藏。莫肯爲之首事。志士之膽。安得不輪囷也。因涕泣扼腕。至廢寢食。五月。尙州人有欲擊留城賊。飛檄山谷。公糾率三十餘人。徒步至城下。無一人會者。七月丁亥。公與權公景虎,鄭公經世,李弘道蔡有喜等。會咸昌之黃嶺僧舍將擧義。淸州人李逢者。號爲有武略。推爲上將。而公爲參謀。兼掌書記。相與北向拜哭約曰。臨賊先遁者斬。旣約謀退者斬。違令失期者斬。訛言惑衆者。幷以軍律論。軍中慴伏。公曰。上蒙塵已五月矣。守令軍將率逃竄。無爲國用力者。今上責己求助。稍知大義者。莫不揮涕。奮臂討賊之師處處蠭起。而獨我尙,咸,聞慶等地。無一人挺身而出者。常爲之憤痛。今同志之人。幸與成約。誓同死王事。第其所謀議者。不過要路設伏。射殺零賊。於國家成敗。無甚利害。然勢有所不及者。姑爲其所可爲。亦足以小酬爲國之志矣。皆感激泣下。旬月之間。起募者衆。於是擇形勢守要害。設機捕賊。頗得首級。咸昌縣監李國弼方竄匿山中。誣報監司謂李逢等率年少儒生。冒稱擧義。以官軍爲義兵。掩取官軍所捕斬以爲己功。縣監不得措手。公以爲此輩反復邪險。將有不測之禍。不可不申知營門。時鶴峯先生以方伯駐節居昌。金山,知禮賊梗其間。逢令公往。公間道申牒言狀。方伯傾心聽納。公因商確時務。且請廣置召募。方伯大喜。以鄭愚伏爲尙州召募官。權景虎任咸昌。申鐔任聞慶。使各募鄕兵。勿拘官軍。幷受義將指揮。移關三邑。多給軍粮弓矢。又出營儲以濟軍需。陣中大悅。公以義旅稍完。軍中事不可不聞于朝。遂疏起義顚末。使全沙西湜陪進巡營。轉達行在。十二月。方伯因咸聞二縣之誣報。義陣所募官軍。令還屬本縣。募軍將盡散。公又赴巡營。癸巳元日。冒夜達山陰。謁方伯陳說利害。方伯傳令本陣及二縣。使之合勢爲左右衛將。同聽尙州判官鄭起龍節制。且給兵食器械。公徒步搬運至陣。衆踴躍。李逢言完山君李軸自牙山欲來吾陣。今遣權景虎,蔡有喜等往迎之何如。公曰。公以義陣爲三邑所侵害。故有是言。然完山。一代勳臣。逡巡下邑。爲妻孥計。其欲來此。不過爲後日地。吾等倡義。名正事順。不可籍手此輩爲重也。二月。公乞糶於淸州。不許。遂造建義陣。受催給關文而還。凡前後所獲。軍糧累百斛。弓矢器械不可算。食給兵利。士卒偕盡其力能。所捕斬首虜甚多。公雖無馳突擊刺之勞。而出入賊藪。不避艱險。周旋應變。動中機會。縣守之忌疾公能者。無所售其技。而義陣一於討賊。控扼要衝。橫截賊路。三邑遺氓得以保存者公之力也。而公不自爲功。世無得以知之。四月。遭母夫人憂。權厝于三山宮坪。軍旅飢饉。至人相食。而饋奠之具。能竭誠措致。居喪之節。不以流離顚沛而小懈也。乙未。始還故里。而賊尙據海邑。公慷慨時事。悒悒無幸生意。丙申冬。賊再動。朝廷復有去邠之意。公倡議同志。陳疏請上親征。公自草疏。嚴正剴切。有可以感動天衷者。而疏前後三上。皆報聞。然去邠之議亦寢。公之未呈疏也。朝有別擧。知舊勸公赴試。公不可。申奏故尙州判官權吉壬辰戰死事。請加褒典。尋以白衣。爲體察使李公元翼從事赴晉陽。己亥。以薦授禧陵參奉。庚子。遷廣興倉副奉事。時新經大亂。國計耗旣。而錢穀出入。吏胥弄文。公固扄鐍謹監視。吏不敢眩。國儲餘剩。物論稱之。上特命陞敍。癸卯。遷軍器寺主簿。冬中司馬。十二月。拜戶曹佐郞。忤當路罷。乙巳。復拜戶曹未謝。捷大科。兼春秋館記事官。遷司憲府監察。遞授北評事不赴。九月。拜禮曹佐郞。十一月。除大丘判官。初。晉州鄭家奴逃匿星州吏德雄家。雇使有年。其主跟到。德雄待之甚款。及歸。德雄潛火其家園積秸。要路縛主。誣以火賊。牧使醉不省。亂訊卽殞。仍成大獄。推官以牧使之故。報不以實。觀察使使公往檢。牧使要相見。公不可。按得其實。牧使坐罷。德雄斃於杖下。人快之。居幕下。棘棘不阿。爲上官所嚴憚。未幾罷歸。丁未。除慶州提督。不以職慢。巡行課學甚勤。諸生屈首受夏楚。無敢慢。戊申。除海南縣監。縣舊有斗米之法。春秋取於民。以供上貢及郡國之費。知縣累不得人。漏於假貸。更責來歲所納。爲縣痼弊。公以爲斗米之法甚便於民。而其受害者。以用之無制。與鄕人議定約束。非上供。州官不得犯。行之未幾。民力漸舒。監司善之。跋其條後而頒諸列邑。以爲一路通行之規。縣有奸吏欲嘗公。故犯禁令。公若不聞。正色臨之。吏知事覺自殺。吏民皆畏服。翌年棄歸。縣人刻石載事。辛亥。爲公洪道都事。以風裁自持。守令憚讋。有權力者防納上供藥材。品甚劣。公斥之。爲所齧。因事見罷。冬。除淸道郡守。首訪金節孝,濯纓,三足堂三賢墓。爲置守墓數戶。三足孼孫有當軍役者。公牒乞免之以奉香火。監司從其議。郡人方營三賢祠。力不足。割俸供費立院齋。使諸生講讀其中。郡有雲門山。水石名區也。簿領之暇。興至輒往。有吏隱名。丁巳。秩滿而歸。時北人用事。人紀斁閉。公杜門却掃。家食凡六年。園植梅竹。日與鄕老。優游自樂。以武陵牛嵒江山之幽絶者。置別業其中。或携壺獨往。或招朋聯袂。徜徉嘯詠。超然有遺世之意。時仁弘遙執朝權。鄕士之稍有才名者多輻湊。公憂之。與鄕中諸賢立約。朔望會講一鄕子弟。以點閱其去就。尙之子弟無一人染迹者。公之力也。癸亥改紀。耆俊咸進。而公外補金堤郡守。郡多豪右。公一裁之以法。臣室不得侵凌孤弱。下戶蘇息。甲子。适犯闕。上幸公州。公扈從。駕還還本郡。鄕擧。公爲考官。惡同列循私。爭執不得則出避。榜出。儒生盡譁論考官不公狀。而且言趙某獨秉直不撓。諸考官皆坐罷。而公獨否。乙丑。投劾而歸。丙寅。敍爲刑曹正郞兼春秋館記注官。未謝。遷通禮院相禮。兼春秋館編修官。十月。遷司贍寺正。寺奴之斜付他司及宮掖者數百。公言于提調請刷出。提調以事係宮掖難之。公強之而後乃啓。上命出之。丁卯。拜奉常寺正。寺掌祭祀之用。藏不鋪版。粢盛之須。委積濕土。汙陋不淨。以致腐敗不堪用。公以爲神祇之奉。不宜褻慢如此。更爲版藏。奸吏所蠹竊者。悉徵還之。舊事。正於寺爲長。不親視事。委之下僚以爲例。公親自檢勅。務令潔治。庶務齊整。而同僚苦之。怨口謷謷。公不爲撓。事修以辦。北虜入寇。扈從江都。秩滿。例陞通政。而公嫌其希進。戊辰。謝病還家。壬申。復除軍資監正不就。丙子七月二十一日。考終于正寢。春秋八十二。公受氣甚完。骨格淸癯。自少飮食未嘗至飽。六十以後。惟餌粥漿果核。隆冬。薄絮單袍而體益輕健。八耋之年。行不扶杖。散步丘園。終日不倦。鞍馬遠役。不以爲勞。燭下能看細字。筆力端楷輕健。無異少時。人以爲地上仙。屬纊之日。精神不錯。逌然觀化。訃聞。遠近驚痛。鄕黨士林以至閭巷老幼。無不齎咨涕泣曰。吾其如何。冬。葬州南龍門山巳向之原。丁亥三月二日。用卜人言。改葬于長川宅西通仕坊艮向之原。以夫人祔。夫人聞韶金氏。少公二年。後公十年而卒。丙戌之六月七日。生於禮法之家。克媲無違。凡祭祀賓客之禮。以至仁族恤貧。皆出至誠。生五男二女。男長基遠。黃澗縣監。次榮遠。從仕郞。次弘遠。進士。次亨遠。武科同知中樞。季興遠。女長適退陶李先生之曾孫岐。次適參奉鄭煟。縣監二子。秇,稛。六女。呂沏,高爾行,全克恒正郞,曹挺融縣監,朴璿,尹晟。庶出子穀。女某。從仕一子。稜。生員。三女。姜弘祿,李胤培參奉,洪昇參奉。庶出子。穟,秞,稦,稃,𮃩,稊,稉,稑。女全克憕。進士有拔萃才。早夭。一女鄭煴。同知無子。取同姓子䅘爲後。一女呂㴰。學諭。庶出子。穡,䄱,𥞁。季二子。䆃,煋。一女成虎祥。李岐二子。希哲,克哲。三女。琴三達,琴縱成,任憲。鄭煟四子。堯封,堯佐,堯佑,堯弼。一女朴挺榟。內外曾玄百三十四人。公天分甚高而濟以學力。剛正方嚴。忠厚敦恪。篤於人倫。勤於職事。居家處鄕。修己治人。各當其分。不以貧富險易內外尊卑而有所加損也。自弱冠已律己以禮。論議持正。有臺閣之望。旣抹摋于時。晚登科第。而常有祿不逮養之恨。其遇忌日。悲號涕泣。追慕不已。聞者爲之沾襟。庚午。返葬母夫人。八袠之年。扶輿攀號。無異少日。盡心祭祀。儀物品式。一遵文公家禮。雖於亂離奔逬之際。齋蠲如平時。春秋節日。必設位權行。値重陽。曰。季秋是祭禰之月。今遇節日。有怵惕愴怳之心。略備魚需而薦之。於外祖父母忌日。必親詣參祀。至老猶然。嘗移立家廟。奉安之日。俯伏門外。子弟慮其致傷請出則曰。新奉祖先神主矣。豈敢遽離。至夜分。固請始出。朔望必參。出入必告。每日晨謁。以至臨終之月。不以風雨少廢也。處兄弟間。怡怡和悅。竟夕達宵。笑語亹亹。常得其懽心。兩弟二妹先逝。撫養幼孤如己出。御家衆和而整。宗族盡其恩睦。朋友必以誠信。居鄕接物。忠厚慈詳。諄懇款洽。不以親疏有間。然秉心若鐵。疾惡如讐。鄕里敬憚。凡有所爲於其家。必曰。黔翁聞之。得無不可於意否。登第之日。柳文忠公戒以言遜括囊。則其平生強矯可知也。然樂善好義。不念其舊。見人過失。雖正色規責。而如有小善寸長。誠心嘉說。惟恐不聞於人。酬酢之際。和氣藹然。人以得被容接爲幸。凡鄕中大議論。多出於公。雖官府之政有疵。必俱陳利害而極言之。辭直理明。爲守者不能不屈意從之。蓋公風標耿介。志氣剛烈。任眞秉直。不爲矯飾。凡事合於宜而於理必爲。斷然直行。不以人言而爲之前却。不以禍福而有所回撓也。苟有害於義者。雖大官勢人交言。一不以綴意。故雖爲人所重。而亦爲人所不好。無能汲引而致之侍從言責之列。棲棲於閒班下邑之間。一時公論。無不爲公致恨。而公則恬如也。顧盡心職事。簡以持己。嚴以御吏。仁以撫民。刑政俱擧。令出而人不敢違。諮訪弊瘼。興利除害。日若不足。常爲久遠謀。而亦不爲小惠悅人也。勤謹明恕。聽訟公平。曲直不隨勢。訟者多歸之。凡州大小典祀。必身莅之。其遇水旱。有祈必應。吏民歎異之。常曰。興學養老。守令之先務也。必修治鄕校。祭器祭服。精備潔好。朔望。望闕行禮。謁夫子廟。立勸學之課。以爲初學受用。莫切於小學一書。使必成誦而後已。訪問邑中諸老人。歲時或不時。饋問相繼。時節。迎七八十歲者。設內外廳上下座。具給巾杖。而內則以夫人爲主。諸老人子女擁扶。醉飽懽呼。以爲盛事。兵燹之餘。州多滯獄。湖南尤甚。或十餘年掌讞者。眩於文簿不能決。上患之。命擇公明剛毅之才。朝廷以公對。公承命按視湖南。諸獄皆稱平反。所決出千數。皆感泣快悅。尙舊無書院。亂後學校頹廢。公與諸賢。創立道南書院尊祀五賢。而士子肄業有所。移立長川書堂。誘掖蒙士。書堂及城東,魯谷,丘舟等處修稧。講呂氏鄕約。凡所以施設講明者。規模科條大小。皆完厚可法。尙鄕士風最於江右者。實賴一時倡導之功也。平居自奉淡泊。服用飮食。蕭如寒士。其恤窮濟急。出於天性。貧隣寒族。無不沾枯濡沫。而街巷無顚連。境內避亂人士亦皆匍匐仰德。少時群居庠舍。儕友欲試公。出公新絮袍以與寒無衣者。公怡然無靳固色。避亂窮谷。有素知從公告飢。公橐只留一斛米。半給之。其人故遲回。公曰。君之父母妻子方餓待哺。而不急歸何也。則托以日暮。與之同宿。夜深。有抽刀潛害狀。公執手流涕。義譬之傾橐與之。其人大慙。痛哭而歸。後公未嘗發諸口。家人不知其誰某也。凡遭服制。雖功緦。必別處以終月數。知舊有喪。亦必舍肉。常曰。死喪。人之大事。苟不盡心焉。於人道何如也。聞必匍匐往哭。隨物致賻。尤於貧窶之喪致力。雖在搶攘之中而亦不廢焉。姨母同避兵。公奉之如母。及移入靑松。冒畏途徒步往省。友壻李胤呂爲賊所害。妻子無所歸。公辛懃往慰。卒致其父母家。其急難好義皆此類也。公於書無所不讀。而尤著力於四子書。爲日用體驗之資。而於中庸。用功最深。其微辭奧義。無不毫分縷析。逐句理會。手自箚記。以便考據。晩年。喜讀朱子書。其切於受用者。必箚諸卷面。以自警省。嘗拈出子弟寧可終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之語。戒子壻等曰。凡人立志。要當如是。常病世之人有一知片善。爭欲見知於人。雖謙謙加工於存養省察之地。而未嘗擧而形諸言語文字之間。與人書尺。子弟欲從傍謄出則笑曰。汝輩欲使我却效世俗所謂儒者耶。終不聽。至於古今禮說。靡不博究精審參閱服行。而未嘗以知禮自處。時王之制。祖先之法。苟無背古害理者。則遵而行之。不規規於論說。不屑屑於改作。而事爲施措。俱可爲法。蓋公於天人理欲之分。是非義利之間。析之毫氂。一刀兩段。故其出處去就。惟義與比。綽綽有餘裕也。爲文章。精深純約。爲時儕流所推服。而公亦不以文藝自居。其所著述。散佚無傳。子孫之所裒輯。只有詩文若干編及辰巳錄時文若干卷而已。公沒之後九十五年庚戌。士林合享公涑水院祠。迺者。公之後孫學經,觀經以諸兄之意。奉公遺文及記行一通抵光庭曰。先祖棄斯世。已百有餘年。尙未有記德之狀。蓋嘗以屬之許文正公。狀未及成而許先生已去館舍。至今爲遺孫恨。願吾子之加之意也。光庭老病溝壑。見識鹵莽。何敢當此責。顧於平日。熟聞公遺風。有執鞭欣慕之願。竊喜載名其末。遂不敢終辭。而公之平生。具於家狀。所謂詳而該。信而有徵者也。謹就其中櫽括字語。編次之如右。以俟當世之秉筆者取舍。後學平原李光庭。謹狀。

墓表[编辑]

鄭蘊

公諱靖。字安仲。其先豐壤人。高麗開國功臣孟之後。曾祖諱允寧。春川府使。祖諱禧。司贍寺直長。始自京家于尙。考諱光憲。不仕。妣南陽洪氏。嘉靖乙卯。生公于某里第。公少負才望。屢擧不第。萬曆己亥。以薦爲禧陵參奉。遷廣興倉副奉事,軍器寺主簿。癸卯。中進士。乙巳。登文科。歷某官某官。以奉常寺正老于家。崇禎丙子。終于正寢。壽八十有二。公稟性至剛。制行不苟。秉心若鐵。持論如絃。見人之不善。若將浼己。鄕黨敬憚之。不肖者不敢肆爲非義。家人父子之間。惟以和婉爲主。而濟之以栗。整而不弛。愛敬俱至。家法可觀。奉先之禮。尤致其謹。器品有式。豐儉得中。薦祼興俯。一遵禮儀。雖世號讀禮好古之家。踐行之實不如也。嘗受朱書節要於鶴峯金先生。以爲終身服膺之資。其文精深剛重。髓而不膚。色味俱絶。以一當百。詩格尤高。動必驚人。家計豐足。食有餘粟。積而能散。賑貸貧乏。親舊之不賴者。老病之飢寒者。霑枯潤涸。普被恩施。慈仁惻怛。推及鷄犬。人皆曰。必有陰德。子孫其昌。居官莅政。察而能恕。吏畏其明。民懷其惠。敦養老之禮。立勸學之課。以爲初學日用莫切於小學。必使成誦而後已。嘗爲廣文提督。不以職慢自貶。巡行列邑。課學甚實。諸生屈首受夏楚不敢慢。其令海南也。更張大同之法。稱量輕重。斟酌淺深。詳悉纖密。曲盡其妙。條成冊子。以爲定式。監司見之。大加稱賞。以文跋其尾。頒于各邑。使爲道內通行永守之規。其正太常也。不以長官自引重。克勤職事。以率其下。先是。寺中積弊因仍。祭享之用。藏貯不謹。胥吏奸濫。逋欠亦多。公以爲神祇之奉。不宜褻慢如是。修飾府庫。務令淨潔。徵責奸偸。悉充本數。同僚苦之。下吏怨之。公率職益勵。衆謗不能撓。自在韋布。早有諫諍之望。登名三十餘年。終與噲等爲伍。非其才美有所加損於前後。奈時不遇何哉。使公而遇時。展布其才器。則力量淺深。固未可必其如何。而至於忠不憚勞。夷險一操也。則上而爲公卿。下而爲抱關擊柝。以至管庫之賤。必不肯尸位冒祿。食焉而怠其事矣。況乎直氣剛腸。最公之長物。使之任言責立殿陛。則凝霜之筆。觸邪之豸。必不貸當路之權貴。而逐隊隨行。含嘿苟容。決非公所忍爲也。當求賢如渴之日。楚雉燕石。咸被寵光。而公獨抱屈下位。不能取一障而乘之。此無他。公不好名之過也。居家。無左圖右書危坐斂膝之飾。立朝。無曲學阿世矯情釣譽之行。故伯樂在傍。終未免失瘦之譏。一時升沉。雖不足爲公之榮戚。猨狙文繡如彼之費。而一名顯秩。獨於公甚惜。噫。是誰之過歟。必有任其責者矣。公受氣甚堅。骨法淸癯。自少飮食不至飫飽。六十以後。惟餌粥漿果核。而龜腸不痿。鶴骨愈勁。隆冬所御。不過薄絮一綈袍。八十之年。行不扶杖。散步丘園。終日不倦。跨馬遠行。不覺甚勞。能燭下看細字。人以地上仙目之。先夫人之墓在報恩縣。庚午歲。返葬故山。哭踊摧痛。一如少年之執初喪。氣力無憊。疾病不能乘。易簀之月。不廢家廟晨謁。屬纊之日。人事不錯。神升形釋。乘化歸盡。七月二十一日也。以其年十一月二十日。葬于州之南龍門山南麓亥坐巳向之原。夫人聞韶金氏。少於公二年。與公同住六十四年。尙康寧在世。考卽藥峯先生諱克一。星州牧使。祖曰璡。贈吏曹判書。成均生員。曾祖曰禮範。贈左承旨。子男五人。長曰基遠。黃澗縣監。次曰榮遠。不仕。次曰弘遠。有拔萃才。中進士。不幸先公夭。次曰亨遠。登武科同知中樞。季曰興遠。女二人。長適眞城李岐。次適東萊鄭煟。基遠生二男。曰秇,稛。六壻。曰呂沏,高爾行,全克恒,曹挺融,朴璿,尹晟。榮遠生一男。曰稜。三壻。曰姜弘祿,李胤培,洪昇。弘遠有一女壻。曰鄭熅。亨遠有一女壻。曰呂㴰。興遠生一男。曰䆃。壻曰成虎祥。李岐生二男。曰希哲,克哲。三壻。曰琴三達,琴縱成,任憲。鄭煟生四男。堯封,堯佐,堯佑,堯弼。壻曰朴挺榟。內外三世諸總百餘人。生無所怍。死無遺憾。備享五福。子孫滿堂。積善之報。可謂不薄於公也已。

墓誌[编辑]

曹挺融

外舅氏以其先大夫奉常寺正贈吏曹參判公墓誌屬挺融。辭以不敢當者有年。而責之猶不置。蓋以挺融性拙。不善爲溢美語。且嘗親炙而竊覸者非外人比也。遂不敢終辭。謹據其家譜及先輩所錄行蹟。參以耳目所及而槪敍之。以爲後世考。公諱靖。字安仲。豐壤趙氏。京城世族。七代祖商議中樞諱崇。嘗家于尙。至王父遂居之。子孫仍之。上祖高麗大師門下平章事。統合三韓壁上三重大匡開國功臣。豐城府院君諱孟。其後有曰諱之藺。天和寺殿直。又十五傳而至公。襲簪組者十三世。惟高祖若考不仕。高祖諱恢。承仕郞。曾祖諱允寧。春川府使。祖諱禧。司贍寺直長。贈左通禮。考諱光憲。贈承政院左承旨。妣贈淑夫人南陽洪氏。察訪胤崔之女。以嘉靖乙卯八月二十二日生公。資格潁拔。幼有過人才行。服庭訓無違。文藝不策而進。十八。中鄕解。及長。遊鶴峯門。熟讀朱子書。實公終始得力處也。萬曆戊子。丁外憂。省墓之外。足跡未嘗出堊室。婦人無得見其面。壬辰。避倭湖境。母夫人卒于染疾。當溝壑相食之際。人不暇於禮義。而殮葬之需。能以至誠措之。執喪之謹。不以顚沛少懈。丙申。聞賊兵再動。朝廷有去邠之議。慷慨陳疏。請上親征不報。己亥。薦授禧陵參奉。遷廣興倉副奉事。癸卯。陞軍器寺主簿。中司馬選。改授戶曹佐郞。甲辰。爲當路者所忤而罷。乙巳。復拜前職。捷大科。兼帶春秋館記事官。俄遷司憲府監察。遞授北評事不赴。由禮曹佐郞。通判大丘。因事罷。丁未。提督慶州。戊申。除海南縣監。己酉。棄歸。辛亥。爲公洪道都事。爲淸道郡守。丁巳。瓜滿歸。時權奸執柄。人紀斁晦。公遂斷跡京輦。食于家者六年。至天啓癸亥。撥亂新政。耆俊咸收。以公外補金堤郡。物論惜之。乙丑。投劾歸。丙寅。敍爲刑曹正郞兼春秋館記注官。未謝命。改相禮兼春秋館編修官。俄遷內資寺正。丁卯。移奉常。秩將滿。當例陞通政。公以衰年希進爲病。戊辰冬。引疾南歸。壬申。復有除命不就。崇禎丙子七月二十一日。卒于正寢。春秋八十二。以子亨遠貴。推恩三世。公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義禁府,春秋館,成均館事。世子右副賓客,五衛都摠府副摠管。公稟性至剛。制行不苟。秉心若鐵。持論如絃。不勉爲矯飾俯仰之容。凡理所當然。職所當爲。不以毀譽而前却。不以禍福而撓改。其所見重於人以此。不諧於世亦以此。居家。孝友無間言。奉先之禮。誠敬兩臻。俎豆豐儉之節。薦祼興俯之儀。一遵軌式。毫髮不差。家人父子之間。惟以和婉爲主。而濟之以栗。整而不弛。士大夫祭禮之修。家法之正。莫公若也。居鄕。行峻而志遜。接物。忠厚而慈詳。恤窮之仁。不擇親疏貴賤。患難之際。尤致力焉。匍匐之義。最急於貧窶之喪。士族之因亂避地于境內者。普被恩施。不一再而止。仁聲義聞。至于今不衰。居官。精審勤謹。所在職擧。治郡明恕。吏民愛畏之。敦養老之禮。立勸學之課。月朔。謁文宣王廟。大小典祀及禱水旱。皆躬自行之。致精致虔。必期感通。事神治民。悉出悃愊。海南之人。至立石以記蹟。自在韋布。早有諫諍之望。策名之初。已有不悅者沮之。改玉之後。處公止於此。決科之晩。信坐數奇。而失瘦之譏。任其責者有矣。其文精深剛重。髓而不膚。鄭愚伏歎其書辭警絶。吾先子服其詩格勁高。公受氣甚堅。骨法淸癯。中年以後。幾至辟粒。隆冬所御。不過薄絮一綈。而龜腸不痿。鶴骨愈勁。八袠之年。行不扶杖。端楷筆精。無異少年畫。能燭下看細字。易簀前數月。猶行家廟晨謁。屬纊之日。人事不錯。配貞夫人聞韶金氏。新羅宗姓太子詹事龍庇之裔。在我朝有諱漢啓。仕魯山朝。論思經幄。秉直薇垣。遜位後謝病不起。是生諱萬謹。於夫人爲高祖。贈左通禮。曾祖諱禮範。贈左承旨。祖諱璡。贈吏曹判書。考諱克一。內資寺正。以文章鳴世。號藥峯。鶴峯其弟也。妣遂安李氏。同知中樞葳之女。以嘉靖丁巳七月十七日。生夫人。少於公二年。十六。歸于公。同住六十五年。後公又十年而卒於年號順治之丙戌六月七日。春秋九十。生于禮法之家。克媲君子之德。所祭祀賓客。仁族恤貧。無非至誠所出。世所謂婦人之賢。果能如夫人者誰也。致其家道順正和吉。享庶慶而種後祿有以夫。公之葬。前在州南龍門山。及葬夫人。以龍門宅兆不恔遷之。改卜宅西九龍山下坤坐艮向之原。夫人以丙戌十一月二十四日。公以翌年三月初二日。同壙而前後塴。子男五人。長曰基遠。前黃澗縣監。卽吾外舅公。次榮遠。屢擧進士不成。而蔭授從仕郞。曰弘遠。有拔萃才。與縣監同進士。早死。曰亨遠。登武科同知中樞。季曰興遠。女二。眞城李岐,東萊鄭煟。前參奉。縣監娶察訪新平李宜正女。有二子。曰秇,稇。稇。前縣監。六壻。曰呂沏,高爾行,全克恒,曹挺融,朴璿,尹晟。全。文科正郞。挺融亦竊科。妾子女各一。幼。從仕娶幼學延安李嵩女。有一子曰稜。三壻。曰姜弘祿。參奉。李胤培。生員。洪昇。妾子女九。穟,秞,稦,稃,𮃩,稊,稉,稑及全克憕妻。進士娶參奉礪山宋光國女。有一女。妻鄭煴。同知娶直長慶州李趯女。有一女無子。取宗姓汝相子䅘爲后。女爲權知學諭呂㴰婦。妾子三女二。曰穡。餘幼。興遠娶副提學興陽李埈女。子曰䆃。女曰成虎祥。李岐子二。希哲,克哲。女三。琴三達,琴縱成,任憲。鄭煟子四。堯封,堯佐,堯佑,堯弼。女一。朴挺榟。內外孫至曾玄摠百三十四人。銘曰。枘也不可以苟合而隳方。琬也不可以賤售而易羊。瑟貴於竽。而求齊則拙也。驥駿於駑。而擧肥則失也。人以爲人爲名。公以守己爲貞。人惟飾於外而得之。公則踐於家而誰知。知而好之。惟有天翁。咸以五福而寵公。榮無與競。慶莫能加。彼一時厚享者孰與仲多。生無所怍。歿且無憾。佳城效吉兮。後祿不斬。我最其蹟。以誌其墳。有欲徵之兮。視此銘文。

行蹟[编辑]

李㙉

公早遊鶴峯金先生之門。得聞向裏之學。授讀朱子書節要。著實體會。終身受用。雖不免場屋之文。而不爲得失所累。蓋以先立乎其大者也。居家孝友。接物忠厚。惻怛之仁。最急於恤窮。推其所有以濟貧乏。遠近資活者甚衆。少時群居黨庠。有友人貧窶衣甚薄。一友在傍。脫公新製絮袍。加之其人。蓋試其意也。公怡然許之。略無靳固色。此是與朋友共之義也。性剛果。善善惡惡。聞人之善如己出。見人之非若浼己。儕輩以畏友目之。鄕俗有所恐懼。後生有所矜式。其功大矣。奉先之誠。至老不少衰。祭必盡禮。愛敬兼至。一從文公家禮。其理郡也。作事精密。毫髮不差。謹於奉公。簡於持己。臨民以恕。御吏以法。所至有聲績。入仕于朝。典禮大常。明乎禘嘗之義。一時稱其盡職。惜乎不諧於世。不得究其底蘊。優游有洛之上。撫翫松竹。以畢餘年。二老康寧。子孫蕃衍。雍雍愉愉。和氣滿堂。琴瑟之樂。門戶之盛。世不復有如公者矣。二子嘗爲郡縣。養以專城。極其甘旨。此實作善之報也。

黃時幹

公資品剛直。議論慷慨。好善如旨。疾惡如讐。當官盡其忠勤。臨事無所撓屈。待知舊以誠。接鄕隣以恩。壽而無辱。富而能施。

高仁繼

公穎拔夙成。自幼有過人資質。甫弱冠。律己以禮。持論以正。處事之審。接物之謹。恢然有古人形貌。遠近聳慕。以得被容接爲幸。家庭之間。事親色養。凡所以承顔順旨者。無不極其力。處兄弟得其歡心。待族黨盡其恩意。蓋其天性然也。接朋友則必以誠信。笑語款洽。而尤致力於濟窮恤患。憫惻調護。多人所難能。人有小善寸長則心誠嘉賞。延譽稱道。惟恐不聞於人。或有過失者。必正色規責。其好善之誠。偲切之益。咸盡其道者如此。爲詩章。高古簡潔。雖古之瓊琚玉佩之文。不足多讓。一家才名。有連璧之盛。而至論格局則元方宜爲兄也。其視世之科第。不啻若摘頷之髭。而每魁鄕解。躓於省試。人知其數奇也。以風義倡一鄕。凡論議之大段者。大槪多出於公之指揮。牧守之來。或有疵政。則必爲之請見。具陳利害而極言之。辭直義正。有足敬憚人者。爲守者不能不屈意從之。晩年。喜讀朱子書。誦詠不輟。雖未嘗聞於人。而其平生志意之所存。從可知矣。家計甚饒。喫著不盡。而奉身儉素。蕭然若寒士。以薦授禧陵官。再轉爲廣興倉奉事。錢穀出入之汗漫。文簿朱墨之塡委。人多爲胥吏所眩弄。偸耗相仍。公固扄鐍謹監視。精察明審。吏不敢欺。國儲之裕。祿俸之剩。物論稱之。癸卯。中蓮榜。乙巳。登桂籍。時論以公聞望夙著。欲處以侍從經幄之任。爲不快者所尼。竟不果。蓋以公風標耿介。志氣剛果。任眞秉直。不爲俯仰於世。凡事有合於心而不違於理。則斷然直行。不以人言而有所前却。不以禍福而有所撓改。故雖爲人所貴。而亦爲人所過。以此不得袞袞於臺閣之上。未免棲棲於郡縣之間。識者爲朝廷惜焉。且其方言直氣。咸稱有諍臣風。使其得列於論思之班輔導之任。則其所建白匡正之效。豈曰淺淺乎。而時之不遇。鬱而不伸。豈非命也。佐幕湖西。風裁自持。憚壓守宰。爲上使所敬重。歷典數邑。未嘗以疏外自解。職所當爲。必盡心力。簡以持己。嚴以御吏。仁以撫民。刑政俱擧。恩威幷行。號令一出。人不敢違。至於詢訪弊瘼。興利除害。恤鰥寡澤顚連。汲汲然惟日不足。而凡爲政。要爲久遠之圖。不以小惠悅人。是故。在官無過情之聲聞。而及去。多截鐙之遺愛。逮拜金堤。以邑多豪右。下戶受病。乃畫便民之策。使賦役均平。強弱如一。而果爲臣室者所謗。多爲干紀之事以驚動之。公待之以法。不少假貸。爲政不撓。坦然如平日。奸猾漸熄。民賴以蘇。入爲太常正。正爲一寺之長。例以寺事委諸色官。而不數臨視。及公爲之。憤痼弊之謬。以爲本司國家祭享所寄。豈可聽下僚之專管。任胥輩之偸竊。而莫之恤乎。乃間日坐仕。檢看庶務。其不憚勤勞。盡心職事類如此。在正準朔。則例有陞拜之規。而公辭老勇退。脫去名繮。棲遲山水。惟意所適。子孫滿前。年踰八袠。佳賓美酒。足以樂仲長統之志。以畢餘年。斯其善人也。而獨非福人耶。嗚呼休哉。

挽詞[编辑]

鄭蘊

公亦商山才府一。剛腸貞操世無知。官卑自有歸譏地。天定終符錫福期。潤博年高猶勁悍。希元孫衆儘英奇。邇來儒老連乘化。衰蕙如何不歎芝。

[编辑]

李㙉

鶴老門庭早得師。天人理欲辨毫氂。剛方制事規繩正。忠厚存心福履綏。前輩凋零今已盡。後生蒙陋更何依。自憐衰病違臨穴。哭望龍山涕泗垂。

[编辑]

全湜

享盡人間福。居然地上仙。官高寧滿德。運去豈諶天。漢士云亡歎。周詩不憖篇。誰非後死者。老淚獨如泉。

齒德兼高爵。鄕邦仰達尊。斯文今日喪。吾黨幾人存。有淚時沾臆。無歌可倚門。龍鍾天豈憖。朝夕會泉原。

[编辑]

曹挺融

商山奇秀洛江淸。淑氣扶輿稟最精。削玉高文推哲匠。凝霜英論聳營情。惟尙古人敦實行。不知今世重虛名。人中豈乏孫陽眼。櫪下誰憐逸景鳴。明時知足辭金闕。帝座徵賢返玉京。生逸死安奚所憾。佩仁行義以爲榮。文星永閟泉臺裏。凶聞遙傳海驛程。小子零丁依杖屨。法門規範覩分明。哀窮最軫飢寒甚。戀德那堪感愧幷。官繫末由參執紼。一抔新隴是誰塋。

[编辑]

朴檜茂

憶從鵷鷺忝追隨。幷轡江都扈聖時。人事百年如過鳥。林泉十載老蓍龜。驚聞南極星光晦。咸惜商顔哲士萎。布帛之文菽粟味。世間爭頌口成碑。

[编辑]

崔晛

寄世苦無悰。但有親朋思。親朋日以稀。心緖日以悲。有朋孰匪親。親仁誠可恞。髫年負笈日。與公同事師。春川同詠歸。秋寺同吾伊。中逢亂離辰。飄泊同寒飢。晩復入脩門。瞿塘同險夷。夷險心不渝。百年同爲期。白首退休同。江鄕可棲遲。公茹商嶺芝。登陟如奔騅。我是蒲柳姿。望秋先離披。豈無訪載舟。其如二豎欺。詩筒雖不繼。念念長在斯。商山四老會。已矣成夢戲。愚翁與蒼石。公永相從隨。地下若有問。人間眞險巇。

[编辑]

門人金俊民

南嶽重摧數載間。先生今又棄塵寰。皇天不憖文其喪。吾黨何依涕自潸。精爽定知爲列宿。典刑猶喜有高山。他時左海名臣傳。敍事誰人是馬班。

[编辑]

高仁繼

一生才望敻超儕。時命如何苦不齊。霜鶚會從霄漢擧。祥鸞旋向棘林棲。江湖有約行藏決。歲月無情宰樹迷。病未知時歸未訣。哀辭那忍挽毫題。

[编辑]

金榮祖

才大成還晩。名高命不謀。潘生拙官序。陶令勇歸休。八袠光陰疾。三城惠澤流。靑山一抔土。何處掛吳鉤。

[编辑]

金應祖

藹鬱聲華伯仲間。虯光炯炯豹藏斑。向來才望眞翹楚。老去功名只散班。善慶佇看延苗裔。義風咸服恤孤鰥。南星晦彩餘芳遠。白首吟詩獨一潸。

[编辑]

康喬年

矢行金勁振鄕綱。論議堂堂孰敢當。直節似難容曲物。春陽還却勝秋霜。公疾惡如仇。而至於待人接物之際。委曲周詳。非常情所及。先輩之所嘗稱敬者。故云。耄年正驗修仁報。士服何稱命德章。萬丈龍門堆白雪。嗟公壯氣此中藏。

[编辑]

黃時幹

聯璧家聲煥。鏗金句律新。剛腸偏疾惡。雅度必親仁。簪筆才猶合。烹鮮志未伸。昇沈知有數。終始不尤人。忝契交遊密。通家分益親。衰痾違執紼。應駐臣卿輴。

[编辑]

李楘

七十諸孫八袠年。人間福德一何偏。傳家忠孝遺風在。釋紱田園晩計專。有志經綸沈下位。無心窮達任皇天。那堪此日聞哀訃。南望新阡涕似泉。

[编辑]

呂姬弼

商顔秀氣毓精神。洛士咸稱嶺有人。早歲文聲金擲地。一生襟韻玉無塵。位何副德纔三品。壽可徵仁浹八旬。先執卽今零落盡。後生懷舊淚沾巾。

[编辑]

鄭榮邦

昭代簪纓族。東韓禮法家。驊騮方展足。世道劇頹波。紫陌收歸興。靑門學種瓜。精神今不泯。商嶺鬱嵯峨。

[编辑]

申楫

我聞古之人。積善必有慶。又聞仁者壽。此理著甲令。公能享諸福。所以考終命。有壽南極星。有官太常正。有蘭茁其芽。鸞鵠於斯盛。不知致此由。行何德與政。恭惟冠冕係。豐壤大家姓。標格認雪梅。胸襟看水鏡。詩書富經術。所學皆孔孟。一擧北溟翮。三起南民詠。衆慕良史名。吾欽君子行。藏修遠濁世。不容亦何病。淸議士林式。高風鄕黨敬。十年任釣築。千載遭神聖。行看周老興。聊擬漢庭諍。孰意淸獻賢。久滯蒲輪聘。樂彼花木園。永遂麋鹿性。辭尊不苟居。恬退恥奔競。恒産救飢寒。直舌威豪橫。厚施陰德存。剛腸高義倂。曾從趨鯉庭。獲陪揮麈柄。豈有後生畏。幸免仁人逬。同聲山響應。胥悅魚川泳。困蒙幾警發。良藥多假倩。雖欠省起居。亦喜時溫凊。那知潁川荀。遽失香山鄭。天陰日色薄。歲寒風氣勁。浮世喜下石。有誰哀落穽。緬懷前輩修。泉臺路幽敻。公歸何所憾。百福爭來倂。此生誰適從。承誨知難更。掩淚送哀誄。南阡西日映。

[编辑]

鄭榮後

五福今誰享。三尊古絶倫。而公能綽綽。於藝又彬彬。妙齒呑文石。長途轉法輪。虞郊來彩翮。羲野出祥麟。靑海揚風采。明庭貢席珍。儀閒凝袞冕。色正動簪紳。野鹿呦呦士。場駒皎皎賓。雲浮時世變。天道否亨因。聖主飛龍日。孤忠牝馬辰。松筠節益礪。薑桂性彌辛。汲直雖忱血。馮唐奈鬢銀。翻思籬菊暮。歸趁澗蓴春。潦藻于湘釜。商芝可谷神。人間遐鶴算。象外等仙眞。聖夢年非已。賢嗟月在申。靈龜今已喪。聾俗孰還淳。猥以涼涼迹。叨爲瑣瑣姻。膠絃雖或密。誠腆愧如醇。海鶴成長別。杯蛇苦掣身。生芻躬未奠。情義負朱陳。

祭文孤峯書堂後學金昌後等[编辑]

嗚呼。嶺之維南。文獻吾商。遺風盛德。前後輝光。曰我先生。挺生於斯。名門餘慶。積德攸基。剛毅之質。獨得於天。豈弟之德。無讓昔賢。摳衣鶴老。已漑其根。立雪岡門。益浚其源。脚跟先定。餘事文章。九皐聲徹。百里專城。隨車有雨。民受其惠。世事萬變。冥翮一逝。故山煙霞。初服婆娑。追隨酉栗。所樂非他。閒中來往。旅老之廬。靜裏對越。晦翁之書。我所爰得。若將終身。白日中天。萬象維新。汝往欽㦲。古之碧骨。赤子龍蛇。磨以歲月。薄公厚私。擧世皆然。斸方爲圓。公獨否焉。萬事休官。一琴載船。明時恩重。自天有書。十載東華。夙計違初。隨時進退。先聖有辭。急流抽身。前輩我師。退臥江湖。公實自適。德邵位卑。誰任其責。矧伊論思。乃公之職。玉署鑾坡。無往不宜。厥施未究。終古如斯。自公之歸。世道日卑。窓外紛紛。公不耳聞。一園花竹。滿室兒孫。積而能散。以財發身。篤實工程。暮年益深。隱若喬木。特立鄧林。天胡不憖。德星淪沒。悲纏木稼。慟深樑折。街童巷婦。無不掩泣。念我孤峯。公實經紀。藏修有地。誘掖蒙士。丁寧懇惻。耳提面命。某等蓬質。叨侍函丈。一座春風。和氣滿堂。凡玆草木。尙皆含馨。今其已矣。彼天蒼蒼。洪水崩山。昔人所悲。茫茫宇宙。擧足何之。日月逾邁。卽遠已迫。單杯薄奠。聊薦衷曲。靈其不昧。庶幾來格。

丹丘修稧諸生孫胤業,張麟,南栐,張景敏,丘興績,丘敏學,金得善,南之極等。[编辑]

惟靈。德足以致澤君民。文足以賁飾王猷。道足以弘濟艱難。力足以挽回世道。惜乎晩登科目。旣不得試爲於昏朝。難進易退。又不得柄庸於明時。斂大惠於百里。而不能行於朝廷。時耶命耶。何其不幸之甚耶。一朝退老。歸臥林泉。游泳洛浦。婆娑丹丘。杖屨所過。草木含輝。幸我僻縣。天錫蓍龜。自公之東。於我信宿。不遺寒微。契結金蘭。有時侍燕。載色載笑。旣醉飽德。心悅誠服。庶無疾病。壽考無疆。天何不憖。一疾難救。哲人云亡。邦國無祚。典刑未渝。德音難復。存亡殊制。卽遠有日。一方趨哭。各薦鄙誠。神其不亡。庶幾來格。

修善書堂儒生尹應淓,李仁後,李薳,李澈,李濩,黃德耉,尹宜恢等。[编辑]

惟公之生。河嶽鍾英。天資粹美。玉潔金精。齒尊德邵。遠邇山仰。矧伊吾黨。親炙函丈。樑摧今日。斯道之衰。薄俗誰正。後學何依。玉立之標。今不復覩。玆當卽遠。益切悲慕。靈輀所過。敬陳祖席。不亡者存。欽我菲薄。

鄕約諸生進士韓克正,金俊吉,朴薈等。[编辑]

恭惟我公。鄕國所欽。溫恭其德。慈惠其心。毅然之氣。截然之義。天質本賢。學術兼備。律身正大。少不苟容。接物誠意。先露肝胸。致力斯文。老而不怠。奬進後生。尤用導誨。鄕隣有老。倚爲宗匠。士林有人。咸用慕仰。如何不淑。天不憖遺。城東舊跡。人事都非。繞浦遺居。松竹依然。蘭亭故事。少長咸集。洛社高遊。杖屨陪逐。竟失依歸。同切悲悼。來奠薄具。歆我誠素。

[编辑]

李㙉

嗚呼哀哉。愚伏云亡。蒼石繼逝。鄕賢凋落。吾道日替。所幸斯文。大老在世。行先孝悌。學有根柢。持己以正。接人以禮。奉先至誠。恤貧盡惠。早習詞科。蔚乎文藝。攘臂場屋。惟兄及弟。名動京國。榮耀蓮桂。歷揚中外。遭遇盛際。佩符四郡。民懷豈弟。典禮太常。明乎嘗禘。素蘊未究。險途多泥。不事俯仰。與世鑿枘。卷歸林丘。有洛之汭。婆娑初服。聊以卒歲。子孫滿前。摠是蘭蕙。一家之樂。融融洩洩。積善之報。綿綿後裔。誰謂一疾。手足遽啓。親黨驚號。鄕隣隕涕。若余無似。幼年托契。深荷切偲。啓發鈍滯。自初承計。傷痛難制。病蹤如蟄。末由奔詣。玆當卽遠。益切悲係。痛哭柩前。攀呼莫逮。魂兮有知。歆我薄醴。

[编辑]

全湜

嗚呼。緬脩短之有數。知始終之素定。孰久視而長存。宜順受而聽命。發深情於悼亡。非爲公而誰慟。昔鳳毛之始生。人不勝乎慕用。余互鄕之倀倀。有文擧之了了。求元禮而通名。向龍門而相要。遂肩隨而兄事。久而敬之不衰。樂莫樂乎知心。垂六旬于今玆。顧糠粃之在前。傷枳棘之久居。力未贍於薦鶚。心實負於連茹。終齋宿於太常。豈爲人而擇官。公何憾於素位。非我輩之所安。理不爽於福善。家尙肥於流光。多簪笏於石門。見功緦於汾陽。數大家於今世。蓋如公者有幾。嗚呼。居家奉先之孝。恤族賑窮之義。遇事斷斷之心。接人款款之悃。今不得而復見。人焉取以爲訓。恨沈痾之在身。而冬日之尙寒。得鷄綿而未薦。增余涕之汍瀾。嗟代哭而借奠。豈平日之情素。若死友之今有。應元伯之蹔駐。

後學李一圭,德圭,身圭等。[编辑]

山川毓秀。我公篤生。瑞世之姿。出群之英。早就有道。得聞至論。游心往訓。餘事攻文。播芬蓮桂。蔚望風雲。歷揚中外。不擇險夷。游刃餘地。業以遠期。世與我違。抱負罔施。飄然高逝。有洛之涯。直氣堅操。不緇不磷。心灰軒冕。樂在松筠。優游卒歲。聊以葆眞。德高一時。壽逾八袠。常棣韡韡。芝蘭郁郁。養致專城。慶應五福。偶然一疾。謂必勿藥。云胡不憖。遽報騎箕。斯文何托。後生何依。澆風誰正。薄俗誰規。典刑已矣。遠邇同悲。玆當祖道。式陳菲薄。不亡者存。庶幾來格。

[编辑]

曹挺融

嗚呼。古之人惟實行是篤。不如今世之飾邊幅而買虛名。惟家政是先。不如今世之蔑內治而掠外榮。古人宜於古。所以生於古。而人爵不求自至。今人宜於今。所以生於今。而名與位求則必致。若使易時而生。吾知其終不得而已矣。惟公古之人而生於今。宜乎名不揚而位不崇。精文入金石之髓。直氣破鬼神之膽。俯視流輩。皆在下風。鑾坡草詔。柏府簪簡者。有幾人之如公。生冀北而不見收。孫陽之相亦是取其肥者歟。惟小子平日之深服。何敢對遺孤而阿所私。奔遑道路。情旣到而事不從。尙未能撰一語而舒吾悲。歲月不淹。忽以祥除。聊以奉一斝而陳哀辭。

[编辑]

後學李元圭

先生之德義文章。人皆聞而信見而知。豈小子區區之所能形容爲哉。只以情所不能已者而哭吾之私。尙冀先生之靈之監于玆也。嗚呼哀哉。昔我先子之亡。公之春秋已八十餘矣。固非筋力自勉之時。乃能先衆人匍匐。旣哭之慟而侑之以辭。又進諸孤而勉以無死。此固公之細行。而他人不能。而公獨能之。安得不使我小子而感泣悲思耶。謂當朝夕一死。持此而歸報先人。如其頑命幸免。則當更奉杖屨於門下。以遂其區區之志願者實在乎斯。而胡帝之不仁。終不畀公以期頤。而公又繼而亡焉。則哀我小子。何所瞻仰。何處依歸。嗚呼哀哉。墓草再宿兮離離。求先生之典刑兮不可追。思先生兮終不可諼。瞻彼高岡兮綠竹猗猗。

[编辑]

門人楊景泗

惟先生。稟天地純剛正氣兮。又重之以姱節。堂堂風力之正。宜霜臺柏府兮。奈時世之難合。進旣不得施用兮。退而復修吾初服。讀古書而求其志兮。道旣成而德立。嫉惡如讐而持論嚴簡兮。鄕人咸畏夫君實。昔分憂於道州兮。距弊閈其一舍。憐余之汨沒貧窶兮。引而置諸館下。召季胤使爲之主兮。荷情意之綢繆。解衣衣而推食食兮。朅來承誨連三秋。俄杖屨之離違兮。川原浩其阻脩。二十載逈隔儀形兮。心如結而情莫由。曩再侍於函丈兮。款款語而詩短律。至今遺墨之在篋笥兮。藹餘薰之來襲。乘化歸盡焉小子何托兮。已星霜之換節。漬綿數百里外兮。酒一斟而香一炷。文不盡意而淚有餘哀兮。倘英靈之歆顧。

[编辑]

後學金昌後

恭惟先生。挺出名門。道學之醇。德業之尊。在人耳目。何敢贅焉。惟余小子。受恩最偏。欲陳哀衷。曷勝愴咽。昔我先君。擧家染疾。厥禍孔酷。竟延王父。豈無門黨。亦有親故。爭先遠避。誰肯相顧。公時在家。聞卽馳入。指揮凡百。親自殮襲。一遵禮制。小無遺憾。曾未數月。先子又染。氣息綿綴。委臥塊苫。公不遠去。恒在近地。對病之藥。隨症而遺。始終救護。竟至蘇活。嗚呼此事。可敦薄俗。在古罕聞。矧乎斯世。先君在時。語及流涕。丁寧感歎。告我兄弟。不肖無狀。銘篆肺腑。是以於公。事之如父。公於小子。視同親姪。如何一夕。樑木遽折。窮途末學。永失所依。我懷之悲。誰復知之。卽遠有期。遠邇雲集。單杯薦誠。萬淚沾臆。不昧者存。庶垂歆格。

[编辑]

後學金裕後

嗚呼哀哉。愚老蒼翁。相繼而歿。何知今日。樑木再折。斯文厄會。一至此極。咨嗟涕洟。遠近同然。顧余小子。尤有甚焉。公於先子。長乎十年。早托忘形。矧伊姻親。情義之好。有同天倫。疾病憂患。終始無斁。不肖無狀。每忝末席。先君旣殁。所仰惟公。恩深撫孤。感佩銘胸。歲屬龍蛇。哲人其萎。生順死安。在公何悲。冥途擿埴。小子靡依。一聲長痛。我懷誰識。竊觀世道。日以澆薄。惟我先生。千仞壁立。佩仁行義。惟務實行。人皆敬服。士知趨向。平生金線。縱未補闕。一邦施敎。庶變偸俗。公而至此。奈何後學。萬事已矣。視天漠漠。卽遠已迫。時日孔良。一辨心香。薦此椒漿。靈其來格。皦如玆觴。

涑水書院奉安文[编辑]

李栽

於赫惟公。天賦剛腸。摳衣鶴峯。立雪寒岡。脚跟旣定。濟以學力。不爲利疚。寧以威惕。急病攘夷。義激以昻。撫瘵寬征。澤流而滂。晩籍金閨。宜躋邇列。斵方爲圓。豈公所屑。棲遲宂散。隨遇盡職。年至當休。高蹈丘園。殊調寡諧。厲操逾堅。沒世旣久。遺風日遠。欲知公德。於何考信。月澗記實。桐溪撰蹟。惟二老筆。爲世敦史。迄闕尸祝。儒林之恥。睠玆涑水。兩賢攸享。世代雖曠。氣類無爽。同堂腏食。於禮則宜。魯則多賢。開老幷躋。牲醴芬芳。衿紳肅穆。仰惟明靈。庶賜降格。

常享祝文[编辑]

李增曄

學問醇正。操履剛方。美行懿德。百世彌光。

投贈[编辑]

效演雅體。贈趙安仲赴晉陽體察幕。[编辑]

林慶世

虎旅征南鎭最雄。洛涯才士屬烏公。子龍眞許一身膽。鵬擧寧忘四字忠。鯨浪尙洶東海上。鶴書頻入北山中。生民政墜其魚苦。往贊鷹揚是乃功。

送黔澗先生湖西幕府[编辑]

車天輅

趙璧曾傾十五城。如何只博一參卿。幕中婉畫須強佐。席上儒珍負大名。地盡海雲鰲背出。天開湖日馬頭生。山川不改扶餘國。收拾風煙在此行。

送黔澗出宰淸道[编辑]

李埈

海城湖幕藹嘉聲。才降于天運不亨。天上久宜班八座。嶺南今復擁雙旌。已知榮悴渾閑事。欲把行藏且細評。三子一時同去遠。廬陵舊事足傷情。廬陵三子事相近。故今及之。

呈黔澗先生[编辑]

任叔英

十年淹滯屈高才。惟有剛腸不小摧。吏隱江湖空老去。無人解惜棟樑材。

別黔澗之任海南[编辑]

金兌

直道難容世。微官不足傷。海南眞萬里。誰謂是吾鄕。

書黔澗集附錄後[编辑]

右附錄。卽黔澗先生趙公之行蹟也。墓誌,碣銘,誄詞,祭文。無不俱載於一卷中。噫。公生於嘉靖乙卯。卒于崇禎丙子。春秋八十二。今去丙子亦七十有二年矣。古人不存。來者日遠。後人之所傳聞。又不如當時之所親見。就以葬誄文所爲說者記。其曰海鶴形貌。岐鳳精神。金精而剛。玉溫而栗者。言其生質之粹美也。其曰德足以致澤君民。文足以賁飾王猷。道足以弘濟艱難。力足以挽回世道者。言其抱負之宏遠也。其曰摳衣鶴老。立雪岡門。追隨酉栗。往來旅軒者。以言乎傳授講習之樂也。其曰富而好禮。積而能散者。以言乎周急恤窮之義也。至於桐溪誄公之詩。沙西祭公之詞。其置慨於德崇位屈者。不啻芝焚之蕙歎。則可以見一世之公議。而得之不得。皆有命焉。寧爲有命之不得。不欲爲無命之必得則不得何病。若以爵秩之高下論其人。則程正叔寧可終身爲國子祭酒。却讓與陳正已作宰相邪。及公之歿而四方來觀之。莫不以哲人之萎斯文之喪爲辭。而月澗李公述公之行。稱其早遊師門。得聞向裏之學。授讀朱書。着實體會。終身受用。月峯高公撰公之狀。論其律己以禮。持論以正。處事之審。接物之謹。恢然有古人形貌。湖翁曹公誌公之墓。言其秉心若鐵。持論如弦。精文入金石之髓。直氣破鬼神之膽。此三言者。其可謂善形容君子之德行。而亦可以見魯邦之多君子也。噫。年登九袠。行不扶杖。而旣壽且康。好德考終。則洪疇五福。公獨嚮用。而內外玄曾。其麗不千。詩書禮樂。總在門庭。相戒無忝。各自勅厲。不問可知爲先生之子孫。則其所以積德于躬。垂裕後昆者。政大易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者也。其一時玉堂金馬。軒冕榮華。不過爲太空之浮雲而已。寧能輕重於君子之光輝也哉。蓋公之所能者椒桂。其所不能者脂韋。雖屈於當時之名位。而能伸於百世之公議。後之君子其必有辨於此。而慨然興慕。思所以崇報之矣。

上之三十三年丁亥七月▣日。後學前行世子侍講院弼善仁川蔡獻徵。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