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00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0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黄华华
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錄於《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2月2日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绩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转变增长方式成效明显,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初步呈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高效益,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三低两高一增加”的良好发展趋势。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596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约占全国的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6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增长8.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8亿元,增长24.8%。财税收入与经济快速增长相协调,来源于广东的财税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到511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75亿元,增长20.5%,增幅创近5年新高。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262亿元、贷款余额25935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3.5%和12.8%。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绩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节约集约用地效果明显,每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在2005年比2002年下降65%的基础上,2006年又下降18.8%。投资合理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17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投资占六成,工业九大产业、农业等投资显著加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8亿元,增长15.7%,增幅创近10年新高。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保持在合理水平。

  ——抗洪救灾和复产重建取得全面胜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面对我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人民警察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抗洪救灾和重建家园,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中央和省各级财政支持、安排资金25.55亿元,海内外各界捐助5.6亿元,调集大批物资,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6.6万“全倒户”2007年元旦前基本上都搬进了新居,灾区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

  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实施《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及配套措施,启动1000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联系点。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明显加大,其中省级财政投入146亿元,增长20.6%。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增加值增长3.8%。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农业龙头企业1724家,带动农户403万户、户均增收2545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良种良法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佛山、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成功举办首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海洋综合开发和林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农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5.7%、16.6%,增幅高于城镇22.6和1.2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成效明显。完成镇到村公路路面硬化700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42.4千公顷。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整治。累计完成农村安居工程11万户。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着手解决25.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户沼气池4.9万多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3个。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5.8亿元,省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从人均10元提高至25元,全省参合率提高到61.5%。实施“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从2006年起省对14个欠发达地级市及恩平市的每个行政村卫生站每年补贴1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初步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培训农村劳动力48.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5.9万人。严格执行征地建设项目“三条红线”,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工作启动,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顺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进行。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不断规范,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制定并实施《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和《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组织12个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专题和“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等10大专项攻关。省投入专项资金与教育部联合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国家基金委共同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粤港共同出资在“信息与通讯”等7个领域进行科技联合招标。推进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薄膜晶体管显示驱动芯片等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果丰硕,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分别增至3个、221个和84件,占全国的42.9%、16.5%和10.4%,均居首位。22家企业、9个农产品分获“中华老字号”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取得新进展。拥有名牌产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至22%。专利申请量90886件,其中发明专利21351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1/5以上,均居全国第一。5个项目获中国专利奖金奖,占全国的1/3。技术标准战略试点顺利启动。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成为国家电子行业标准。新认定5家国家级、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4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起先进装备制造等18个产业创新平台。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增至19个,新认定21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省级专业镇和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分别增至201个和128家。

  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5万亿元,增长30%。九大产业继续主导工业发展,完成增加值77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2387亿元,增长27.2%。液晶平板显示器项目全面启动,数控机床、医疗器械、船舶等领域国产化取得重大进展。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9%,提高3.6个百分点。物流、会展、电信、金融、文化等产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跃上万亿元新台阶。旅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约占全国的1/4。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民营经济、县域经济高速发展。实施《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粤东发展开始提速。粤西临港工业、重化工业建设大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5个山区市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6%、27.8%,高于全省3.5和7.3个百分点。成功举办第四届“山洽会”。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认定15个省级园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保持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实力继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加快,67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1亿元,分别增长27.5%、25.3%,高于全省9.2和4.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私营企业超过5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245.8万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30.1%,增幅高于全省工业11.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税收总额930亿元,增长25%。私营企业出口473亿美元,增长57.9%。民营科技企业8000家,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成果丰硕。

  ——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272亿美元,其中出口3020亿美元,增长26.8%,占全国的31.2%。出口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增长50%,占全省出口比重提高至26.5%。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增值率达51.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分别占全省出口的67.7%和34.6%。进口贸易成绩显著,各类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和零件等中间产品进口占主导地位,重要原材料和能源进口快速增长。技术引进步伐加快,签订技术进口合同金额增长82.2%。吸收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增长17.4%。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7.7%。来自发达国家和跨国大企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山区和东西两翼成为吸收外资新亮点。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明显,新批准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108家。完成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8亿美元。在阿联酋、沙特、土耳其、俄罗斯,以及与香港联合在芬兰、法国成功举办投资推介和经贸交流活动,共签订投资贸易合同金额97亿美元。外事工作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地方发展取得新成效。侨务、对台、旅游等工作扎实推进。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成功举办第100届“广交会”和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

  粤港澳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粤港澳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口岸通关为重点的合作全面开展,联合推介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活动成效显著。深港西部通道建设顺利,珠澳跨境工业区投入运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与“9+2”各省区共同制定并实施区域交通、能源、科技、信息化、环保等5个合作专项规划,与广西、四川、湖南签署了合作共建无障碍旅游区协议,编制完成横琴经济合作区总体规划。我省在第三届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上签约项目458项、金额788.5亿元。援藏援疆、三峡移民安置及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与东盟地区的经贸、技术合作交流深入开展。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实施综合运输、能源保障等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作用更加明显。全年162项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110亿元。广州丰田整车、茂名100万吨乙烯扩建、广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线工程等38个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中海石化(惠州)1200万吨炼油、广州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等32个项目开工建设。广州石化80万吨乙烯改扩建、华能汕头海门电厂一期工程1号和2号机组等21个项目获国家批准,总投资880亿元。重化工业建设成效显著,汽车发动机、轿车年生产能力分别增至110万台和76万辆,乙烯、炼油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和3350万吨。积极推进与科威特合资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石油项目前期工作。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广贺、广梧、环珠三角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与铁道部合作建设铁路已有6个项目872公里开工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整治内河航道14条、1184公里。能源建设稳步推进,新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534万千瓦,电网建设完成投资195亿元。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得到加强,加固江海堤围755公里,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建设顺利。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地方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环境明显改善。广发行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果,重组工作圆满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妥善化解了一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风险,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经营效益明显提高。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保险业各项考核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顺利完成省政府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成珠三角和部分其他地区地级以上市以及省直部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步伐加快,县级以上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部门预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建立省级财政资金垂直跟踪监督工作系统,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顺利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省属企业资产重组稳步推进,粤电、韶钢等优势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健全,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投资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有效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价格、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继续深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发展迅速。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得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广东建设初见成效。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农村安居工程的投入,其中省级投入169亿元,占省级一般预算支出的36%。实施和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6%,就业形势稳定。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得到完善,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智力扶贫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实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启动。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持续扩大,稳居全国首位。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突破千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近千万人。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172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8.7%。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全省平均提高17.8%。开展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欠薪逃匿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推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解决城镇“双特困户”住房1.8万户。华侨农场“安居工程”正式启动。

  绿色广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成效突出,确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84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5个、清洁生产企业78家。全省及珠三角两大环保规划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推进,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1个地级以上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库水质良好,珠江广州河段等流经城区河流水质有较大改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9.4%。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93万吨,处理率达到47%。净增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400吨,处理率达到50%。新建成现役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662万千瓦。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危险废物综合处理能力得到加强。肇庆市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广州市“创模”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湛江湖光岩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与国土资源部、中科院合作编制国土规划。启动建立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评价和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林业生态省建设加快,新造林19万公顷。

  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等事业取得新成效。基本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安排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资金13.5亿元,惠及1025万农村学生,成为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省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达到118.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提前两年实现36万人的目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100.9万人,毛入学率提高至24%,在校研究生达4.9万人。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各类人才总数达到1244万人。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防治非典、艾滋病、人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工作得到加强。建设中医药强省迈出重要步伐,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和部分药品价格,药品、医疗器材集中招标采购力度加大。我省体育健儿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上获得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在多哈亚运会等体育赛事中成绩显著。成功举办第十二届省运会、第三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八届省大学生运动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有效实施省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达标水平居全国前列。老龄工作继续推进。扶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大,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人防、气象、地震、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持稳定。认真贯彻《信访条例》,信访工作明显加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反走私斗争,重拳打击“双抢”等严重刑事犯罪,严厉查禁“黄赌毒”,促进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司法行政、法律服务、监狱劳教工作得到加强。防范遏制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煤炭、烟花爆竹生产行业全面退出市场,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大幅下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全省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取得新成效。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活动稳步推进。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扩大。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显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领先全国。扶持东西两翼地区文化建设工程启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省博物馆新馆、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广东科学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顺利。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外文化交流活跃。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成交活跃、影响扩大。

  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47件和政协提案571件,满意率达97.5%。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依法治省,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0项、修订4项;制定、修改省政府规章7项、废止3项。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稳步开展。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取得成效。政府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监察、审计工作扎实推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有新进展。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治理商业贿赂力度加大,源头防腐工作积极推进。行政复议工作得到加强。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用智慧和汗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近期看,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难度较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县域经济依然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依然艰巨等。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7年工作安排

  2007年是我省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一年。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省面临总体有利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社会稳定,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我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缓解,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但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国内兄弟省区市竞相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土地供应紧张,信贷控制趋紧和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我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对此,我们既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积极应对,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建设,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效,为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左右。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实现全年目标,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在“六个坚持、六个突出”上下功夫:坚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抓好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重点,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推进公共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建设。落实与教育部的合作协议,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扶持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重点,梯度推进自主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的区域与国际合作。

  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技术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建立引进重大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在机械装备等领域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替代进口的科技产品。组织实施十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专项,加强先进制造、数字家电、新能源与节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的关键技术攻关。继续组织推进粤港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招投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抓好创新型企业的试点工作。

  深入实施名牌带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推动重点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商标,突出培育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促进名牌产品发展壮大为带动力强的拳头产品。扩大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推进专利技术实施计划。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大保护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技术标准工作,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实施版权兴业工程。

  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规划引导。优化自主创新投融资环境,推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和力量,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参与我省科技创新。办好“留交会”和“高交会”。设立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广泛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和科普活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构建农村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落实种粮、农机和良种补贴,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对涉农收费和对农民补贴补偿款的监管。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扩大“一乡一品”覆盖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村庄规划,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抓手,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推广农村应用沼气。建设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逐步推进网络进村、应用入户。健全包括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在内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做好惠及180万群众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重视解决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继续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行镇财县管、村账镇代管,推动化解乡镇债务工作。扩大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林权制度改革。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管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三、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完善工业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项目带动完善产业布局和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发挥广州轿车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加快自有品牌研发,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着力发展专用设备、电子器件生产设备和数控系统、精密测试仪器等装备制造业。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加快钢铁、造船、中医药等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珠三角家电制造业基地发展水平。

  促进产业高级化。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以家电产业为突破口,引导工业产业向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延伸。加大液晶平板显示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力度,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做大做强集群经济。编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体系。支持做大做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与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培育重化产业集群。抓好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办好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推进与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区共建星火产业带。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会展、中介等生产服务业,壮大旅游、信息等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导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批重点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引导和促进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旅游、娱乐、体育、信息等消费热点。

  四、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按照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推动和开展规划、立法工作,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严格实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节能审查和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实施绿色照明、高低压变频等十大领域的节能重大项目。制定和实施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耗能产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开展“能效电厂”试点,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循环利用和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深入开展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提倡勤俭节约。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全省和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实行生态功能分区控制。继续推进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两大工程。落实环保工作“三个一律”,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政府环保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厂脱硫工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快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认真解决重大环境污染问题。防止境外污染物的进入。积极开展环保示范创建活动。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强化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土地管理领导问责制。严格保护耕地,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盘活利用好存量土地。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层级动态管理、利益导向、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着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质量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开拓俄罗斯、印度、非洲、南美和中东等新市场。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的政策,扩大能源、重要原材料及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增加对我贸易逆差较大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压力。配合做好“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办展工作。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联动机制建设,完善进出口商品预警监测系统,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健全政府部门指导、专业招商机构和引资主体密切配合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重点项目对接,引导外资投向工业九大产业、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支持有条件的市列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整合园区资源,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引导外商到东西两翼和山区投资。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鼓励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煤炭、矿产、石油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扩展资源和能源供给渠道。鼓励企业到海外承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出口的能力。

  六、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落实中央关于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等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对重大产业、能源交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做好重点项目工作。初步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9个,年度计划投资1150亿元。建成广深铁路四线、汕尾电厂1号和2号机组等项目,开工建设韶赣高速公路、广石化乙烯扩建等项目。做好电源项目的合理布局工作,推进阳江核电站、华能汕头海门电厂一期1号和2号机组等大型骨干电源建设。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厦深铁路广东段等铁路和广贺、广梧、广深沿江、广珠西线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内河航运和港口建设,整治西江黄金水道,完善珠三角骨干航道网。切实抓好江海堤围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完成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加快兴宁合水水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乐昌峡、清远水利枢纽等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土地、产业和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抑止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以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导向,加强住房建设规划,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搞活二手房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交易和信息发布管理。

  七、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深化区域合作与发展

  力促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完善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的配套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省专项补助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减轻县(市)财政负担。改进县域金融服务。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龙头企业和专业镇,带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主业突出、后续产业强劲的工业群体,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和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银河培训工程”,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实施东西北振兴计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省对山区、东西两翼各市和江门市各安排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深入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推进山区工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基础项目。强化工业在两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粤东石化带和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粤西重化工业、临港工业和区域物流业。推动东西两翼传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加工业和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城镇群协调发展。完善渔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提升珠三角整体竞争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加快资源整合,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广州、深圳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经济特区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粤港澳经贸、科技、口岸通关和民生等领域合作。继续联合港澳到发达国家推介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抓好广深港客运专线、港珠澳大桥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前期工作,确保深港西部通道建成通车。深入推进与泛珠三角兄弟省区在交通、能源、经贸、旅游等各领域的合作,加快“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建设。扩大粤台经贸交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盟的合作。

  八、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重组国有资产,推动优质国有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产权多元化进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制度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组建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鼓励优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快推行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建立和完善粮食、价格等行政执法系统。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各类金融企业到广东发展。以实现票据兑付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稳步开展停业整顿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和信托公司市场退出工作。继续推进地方商业银行和保险业改革发展。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传销、商业欺诈等违法活动,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垄断行业和资源环境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抓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发展资本、土地、产权、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九、坚持依法治税理财,加快建设地方公共财政体制

  促进财税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培育税源和新的税收收入增长点。坚持和完善财税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收入分析和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征尽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效能。加强税法宣传,改善服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管理、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救济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加大对自主创新、战略产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支持力度。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严格执行支出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审计,开展效益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研究和运用,提高财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和促进作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逐步实现县级以上单位和垂直管理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扩大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试点范围。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风险评价预警系统。

  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富民强省的共同追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式和载体,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推动文明创建与和谐创建活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突出抓好素质教育,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质量巩固普及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大提高。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继续抓好“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教育法》和《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艺术创作,打造岭南文化精品。继续开展国际文化会展、艺术活动。加快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东西两翼文化扶助工程。逐步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加快珠三角国际印刷基地建设。继续配合做好开平碉楼申遗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动漫等创意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文化遗产保护。

  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开展公益性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质和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院管理和医药市场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治理医疗行业不正之风,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实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工程,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

  扎实做好体育、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抓紧抓好备战2008年奥运会、筹备2010年亚运会和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深入实施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大力发展民族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深化殡葬改革。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统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十一、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系统解决“一保五难”问题。省新增43亿元、总投入170亿元,深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安排低保补助资金2.9亿元,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从人均25元提高至35元,全省筹资标准达到60元以上,参合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按照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按每名医护人员每年1.2万元标准,补助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事业经费。安排28.2亿元,在全省免收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免收学生课本费。调整和提前安排19亿元,确保年底前全部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先解决涉及199.7万人饮用水氟、砷超标和苦咸水问题。基本完成15.6万贫困农户和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完成镇通村公路路面硬化7000多公里。

  促进和扩大就业。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重点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快建设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深入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智力扶贫、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富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垄断行业的收入,增加城镇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推进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调机制向县(区)级延伸。加强流动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积极解决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工资支付等问题。严格执行征地补偿保护标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行为,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国有企业分流安置职工的合法权益。

  完善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全面实施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加快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珠三角地区加快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力推行生育保险,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和军烈属、伤残军人优抚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推进“平安广东”建设。继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落实责任制,健全严打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继续严厉打击“黄赌毒”。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在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强化社区群防群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实施《信访条例》,落实信访责任制,规范信访秩序。积极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树立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省。开展“五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做好监狱、劳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以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落实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抓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行业或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

  十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制度,畅通依法有序的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运行状况监测机制。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完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扎实做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和广大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铺张浪费。贯彻国家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使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位代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而努力奋斗!

  附:名词解释

  1“全倒户”:因洪水浸泡、山体滑坡等原因导致房屋两面以上墙壁坍塌,或房顶坍塌,或房屋濒于崩溃、倒毁,所有住房必须拆除重建的居民家庭。

  2“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商务部发起并实施的农村市场建设工程,以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我省目标是在“十一五”建成镇村两级农家店1.5万个、县级配送中心25个。

  3征地建设项目“三条红线”:凡是征地手续不齐全、不完备的项目,不能开工;没有与农民就征地补偿民主协商、达成协议的项目,不能开工;征地补偿款没有兑现到农民手里、各种补偿不到位的项目,不能开工。

  4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净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减去加工贸易进口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率。

  5城镇“双特困户”: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特别困难的城镇家庭。政府以供应廉租住房或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等方式,不断改善城镇“双特困户”的居住条件。

  6“一乡一品”:根据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决议,由省政府组织实施的扶持山区和革命老区乡镇发展“三高”农业的议案项目。主要做法和目标是:在一个山区乡镇或一个区域按照选准一个优势资源品种,配套推广一套先进技术,发展一种特产的要求,扶持项目乡镇20%以上的农户参与开发,使一个乡镇或数个乡镇拥有一种品种质量好、市场知名度广、消费信誉度高的品牌农产品,使受扶持农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收20%以上。项目实施10年来,扶持了180个山区乡镇26万农户,实现了增收目标。200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扶持时间延续到2007年。

  7数字家庭行动计划:2005年10月我省印发了《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该计划以发展规模巨大、产业关联性强的家庭3C融合作为消费热点和切入点,抓住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契机,通过体制创新、政府引导,整合政府、企业和市场资源,建立有广东特色的数字家庭发展模式,促进全省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抢占数字家庭产业发展制高点。

  8环保工作“三个一律”:新建项目,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过限期治理和停产整顿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

  9“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系统工作规划。其核心内容是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0“银河培训工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依托其认定的培训机构和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行政主管人员、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专业培训工作。

  11“985工程”:教育部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5月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要求,而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8所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计划。我省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名列其中。

  12“211工程”: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工程旨在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三大部分。

  13“一保五难”:一保为将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2007年起提高至1200元)的贫困农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五难指农村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为深化十项民心工程,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到5年时间全面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2006年12月进一步提出到2009年前全面完成任务。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