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10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錄於《灵宝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持续深化项目建设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持续应对金融危机的好经验、好做法,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着力打基础、谋长远,着力增收入、惠民生,发展活力和后劲大幅提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8.7亿元,增长15.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7亿元,增长2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5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增长15.8%;完成财政支出25.9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8.68亿元,增长1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4.6亿元,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96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6735元,增长14.7%。

  (二)实施项目带动、集聚发展,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号工程”,按照“一区两园”框架,明晰发展定位,突出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和项目入驻等三项重点,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整合优势资源,强力推进。城东产业园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入驻项目11个,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启动、当年建设、当年见效;豫灵产业园三条主干道基本成型,新入驻项目9个。两大园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7.5亿元,入驻项目59个,实现税收5802万元,初步形成了集聚效应。项目建设年活动持续深化。全市新建、续建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1个,实际完成投资79.09亿元,建成投产投用39个,重点项目开工率、完成投资额、项目建成个数和联审联批工作位居三门峡市首位。华鑫万吨高档铜箔、硫铁化工综合利用二期扩建、景源公司2万吨浓缩葡萄汁等项目建成投产或完成年度建设任务,50万吨废旧钢铁回收再生、孟成生物药业色氨酸等18个接续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两大新型工业基地不断壮大提升,工业结构更加优化。大招商活动深入开展。紧盯国家政策方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年申报项目38个,争取扶持资金3.1亿元。成立58个招商小分队,组团参加大型招商活动10余次,在福建泉州成功举办灵宝产业集聚区项目推介会。全年签约对外合作项目29个,投资总额158.5亿元,其中,6个项目建成投入运行,18个项目开工建设;引进省外资金33.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3900万美元。

  (三)突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达2.36亿公斤,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特色农业持续壮大。财政补贴500万元,新发展果树5.6万亩,新栽大枣1.5万亩、核桃7.55万亩,创建国家标准果园4个,荣获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市称号。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基地建设,全年合同种植烟叶4.7万亩,实现产值1.07亿元、税收2358万元,上等烟比例达52.5%,再创历史新高。财政奖补100万元,扶持发展50万袋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9个,食用菌规模达4255万袋。继续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完成省级林业生态工程12.2万亩,创建林业生态乡镇7个、生态村100个。加快有机蔬菜、高山供港蔬菜基地建设,新发展蔬菜6200亩,建成了蔬菜保鲜加工中心,产品成功进入香港、深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窄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已完成,芦家坟、灵湖、小寨河等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投用;白虎潭水库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100万元;窄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期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3万亩;新建饮水工程5处,解决4个乡镇、14个行政村、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3300座,总数达到3.21万座。投资2亿元,实施了我市自筹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的连霍高速函谷关连接线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投资1.23亿元,完成310国道36公里大中修及4座危桥改造工程,改建农村公路96公里,城乡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劳务经济不断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32亿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卓有成效。首批确定的8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试点工程,累计投资2.7亿元,建成住宅楼35栋876套、住宅小院592座,入住农户1096户。

  (四)加快建设改造、品位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北区更加靓丽。投资5151万元,实施续建、新建基础设施工程22项,全部建成投用;文化活动中心及中心广场初步建成;4项安居工程及60项社会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9.7亿元,21项全面竣工。同步实施城市北区绿化、美化,建成路园800米长的“弘农诗岸”,完成了慈孝园及北区道路绿化任务,生态环境和品位明显提升。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围绕弘农涧河生态走廊建设,启动了弘农涧河市区南段、岳渡村段河道治理工程;围绕长安路景观大道建设,实施了中心广场、果品市场、涧河西岸等8处重点区域拆迁工程,拆迁房屋11.31万平方米,腾空土地310亩,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多方筹集资金,实施了断密涧河市区段治理项目,各项工程按计划快速推进;实施了尹溪路、长安路、弘农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维修及涧东区绿化带改造工程,改造维修城市道路1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4.85万平方米。城市西区建设快速推进。围绕副中心城市定位,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站前游园广场及周边一横三纵道路建设工程,实施广场绿化3.2万平方米,灵宝金鼎、太极灵台、文化墙、文化柱等标志性景观设施已建成,形成了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线。城市管理更加规范。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安装环保型移动公厕10座,城市公厕实行免费开放。扎实开展城市文明卫生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市容市貌、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五)发展特色旅游、现代商贸,第三产业迅速壮大。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推进函谷关景区扩建工程,投资8000万元,完成道岛、德岛填筑及六个景观桥建设任务,太极圣湖蓄水成湖;成功举办万人吟诵《道德经》和“函谷论道”活动,景区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投资1.5亿元的龙湖景区特色旅游开发项目全面铺开,汉山、亚武山、娘娘山等景区全年完成投资8512万元,“灵宝·金谷”综合加工项目有序推进,历史文化游、黄金文化游、生态果乡游特色旅游更加凸显。商贸服务业取得新突破。累计投资5.3亿元的中心商业区全面投入运营,入住商户1200户,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120余个,成为城市的一大亮点。商贸建材城项目累计投资1.35亿元,一期商铺完工,二期商铺主体建成,投入试运营。购丰生活广场累计投资3.85亿元,建设商住综合楼41栋,36栋基本建成。东关商贸城、汽车商贸城、中鑫电子商贸城等一批涉及不同领域的商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大商贸框架初步形成。

  (六)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和谐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省、三门峡市及我市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年发放种粮直补、家电下乡等各类补贴资金1.02亿元。加强社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92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05人;全年发放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城乡低保资金、医保补助资金、医疗救助资金2.68亿元;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保人数42.5万人,参保率达97.2%,走在全省前列。实施文化惠农工程,投资273万元,送戏下乡300场,新建、提升文化大院35个、农家书屋90个、村级文化服务点55个。积极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成功举办了市第十届运动会。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社会治安科技防控一期工程。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了河南省金源矿业院士工作站、河南省精品苹果开发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投资9300万元,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27所,建成市第三小学、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完成了华苑职高建设及灵宝职专、灵宝技工学校扩建任务。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投资2407万元,建成寺河乡卫生院、124所村卫生所,开工建设市一院新病房楼。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成功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环境治理重点项目,获得国家连续三年扶持,2010年已到位资金1亿元。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辖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5件、政协委员提案106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探索完善应对突发事件预案和应急机制,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国防教育进一步加强,拥军优属工作扎实开展。广播电视、审计、物价、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农机、气象、防震减灾、残疾人事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和跨越,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与“十五”末相比,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倍,经济发展的规模实力大幅增强、速度质量显著提升。二是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二三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88.8调整到91.7,上升2.9个百分点。两大新型工业基地不断壮大提升,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硫铁化工等接续产业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特色农业持续发展,果品、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第三产业迅速成长,商贸物流、特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三是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城市北区具备建成区和居住区功能,涧西区拆迁改造快速推进,初步形成了涧东区、涧西区、城市北区三位一体、脉络相通、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格局。以郑西高铁客运站为依托,拉开了城市西区建设框架。 “十一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6万人,城镇化率达38.9%,比 “十五”末提高11.4个百分点。四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卫家磨水库复建、窄口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成各类水利设施299处,全市农田灌溉面积达48.9万亩;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24处,解决18.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新建改建市乡村公路1304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167公里,形成了完善的市乡村三级公路网络。五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突出,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98.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1.64亿美元,出口创汇2.07亿美元。六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五年共为群众办实事49项,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义务教育免费等惠民政策,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实施了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更多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七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7.5%,高出“十五”末20个百分点,被确定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全省第二批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县市;五年累计投入教育基础建设资金2.3亿元,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先后被评为省“两基”工作先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和职业教育强市;投资3.5亿元,建设了集 “四馆一院”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中心广场等文化设施;投资4053万元,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5个、标准化村卫生所444个,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面对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面对多种突发事件的严重干扰,我们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共克时艰,干成了一系列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办好了一系列事关民生改善的实事,解决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难事,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困难挑战严峻、发展环境复杂,砥砺奋进的五年;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发展,经济增长又好又快的五年;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其不易,是市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在外工作的灵宝同乡,向所有关心、支持灵宝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压力比较大,加快科学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二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化”协调发展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三是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四是城市管理与城市快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五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任务仍很繁重;六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个别部门、干部的工作作风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奋斗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三门峡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灵宝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和人才为支撑,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统筹、重在提升、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深入实施项目和品牌带动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着力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门户,把我市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依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门峡市“十二五”规划赋予我市的发展机遇和任务,结合目前的发展基础,我市未来5—10年的发展定位是: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和全国县级最大的果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生态文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0.7亿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3亿元,年均增长13%;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49.4亿元,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为5:64.4:30.6;经济转型实现突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镇化率达到55%。

  ——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4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85元,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住宅砖混结构比重达到90%;农村养老保障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社会建设更加和谐。“十二五”末,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8%,技能人才总量增加10%;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达到国家管理标准,市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全面投入使用。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末,营造林面积6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9.28%;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330天以上;区域环境噪声按功能达标,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率达到50%,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整治率达到100%。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为“十二五”发展打基础、蓄后劲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08‰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完成,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产业集聚区和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和项目建设作为激活经济发展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持续聚力,持续推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

  全力以赴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继续完善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机制,加快豫灵、城东两大产业园区水、电、路、气、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承接更多企业入驻,力争产业集聚区跻身全省第一梯队。两大产业园全年完成投资30亿元,分别新入驻项目5个以上,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积极发展城西产业园,依托鑫源果业、宝励浩等现有果食品加工业基础,抓好后续项目建设,形成集聚效应,打造以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仓储物流和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园区。

  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立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与现实发展需要,结合两大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和新型接续产业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注重项目质量,突出投资强度、税收、就业贡献,新上一批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年新建、续建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82个,总投资177.9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53个,年度完成投资76.63亿元,保持项目建设在三门峡的领先地位。

  全方位开展大招商活动。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一举应多变”的关键措施,抓住中原经济区、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建设以及东部沿海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机遇,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全力实施全民招商、小分队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严格奖惩,加压驱动,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年引进省外资金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450万美元。

  (二)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

  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以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接续产业,构建新型现代工业发展体系。全年计划新上、续建工业项目38个,总投资64.7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2.1亿元。巩固提升两大新型工业基地。新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坚持“区内深部探矿、区外资源开发”并重,以国家实施地质找矿整装勘察项目为契机,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深部探矿,为长远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区外资源开发,重点实施黄金股份公司吉尔吉斯斯坦资源开发项目,拓展发展空间。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工艺,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重点抓好硫铁化工二期多金属综合回收扩建、金源低品位金矿石开发、汇中金属炉料加工等项目,扩大多金属综合回收集群规模。做大做强精深加工业,抓好华鑫公司万吨铜箔项目达产达标工作,建设全国重要的铜箔生产基地。新型果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引导景源、鑫源、海升等重点企业,巩固浓缩果汁主导产品;加快实施沙大宝果蔬大枣深加工、海升果胶、10万吨果沙饮品、远山公司核桃系列产品等精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国内饮品市场占有率,实现由果品生产大市向果饮品加工强市转变。扶持发展新型接续产业。突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产业链核心环节和龙头企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硫铁化工产业,重点抓好金源晨光年产12万吨粉状磷酸一铵项目,巩固提升兴华化工生产能力,建设金三角地区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着力培育石材加工业,重点抓好万达矿业花岗岩板材、鸿升实业石材开发项目和豫灵石材基地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精心打造现代制造业,重点抓好金尧电站装备制造、通用电器制造、三维玻璃制造等项目,不断壮大制造业规模。积极发展医药产业,抓好2000吨色氨酸、1000吨杜仲胶等项目,促进医药产业升级壮大。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巩固提升特色主导产业。以打造中国果业强市为目标,全力抓好国家级标准果园、精品果园、有机果园和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区建设,推进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年新发展苹果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新发展大枣1.5万亩、核桃6万亩、杜仲1万亩。加快推进林业建设,完成林业生态工程6.24万亩、通道绿化68.5公里。积极发展畜牧业,新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新建和改扩建规模养殖场43个。发展食用菌4500万袋、烟叶5.5万亩,菜、药、笋面积分别稳定在11.5万亩、10万亩、3.5万亩。深入推进农业“三化”。力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入省级示范社行列,农业龙头企业总数保持在60家以上;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规模,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认证步伐,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广泛性,增加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完成窄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白虎潭水库和窄口灌区节水续建等骨干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00公里,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水平。抓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解决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沼气建设,新建沼气池3000个。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全年转移劳动力1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

  培植壮大三产服务业。坚持重点项目带动,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各类商业资本,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尽快形成新的战略支撑产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围绕历史文化游、黄金文化游、生态果乡游,科学规划,深度开发,促进旅游产业上档升级。函谷关景区,围绕“国内著名、国际知名”定位,全年投资5000万元,完成道德天书、老子圣像、老子广场等工程,“十一”前新景区全面对游人开放;实施函谷关古镇开发,建设民俗产品一条街;办好老子诞辰纪念活动,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吸引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游龙头景区。加快“灵宝·金谷”综合加工项目建设,打造特色黄金游。着力推进汉山、娘娘山景区开发,力争实现创建国家4A级、3A级景区目标。进一步整合亚武山、鼎湖湾、铸鼎原景区及寺河山高山果园、大王后地古枣林等旅游资源,加快梯次开发,精心策划包装,组团宣传促销,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壮大现代商贸业。加快中心商业区、购丰生活广场、商贸建材城后续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招租力度,打造豫西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建材装潢材料集散地。抓好总投资19.05亿元的汽车商贸城、中鑫电子商贸城、东关商贸城、帝景翰园商贸中心等14个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工作,完善农村经营配送网络,扩大农村消费。积极发展中介、信息、保险等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三)突出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紧紧抓住全省实施城镇化三年提升计划机遇,坚持建设改造管理并重,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构筑以城区为主体,川口、焦村为两翼,城市西区为副中心,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互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强力实施城市建设改造。按照“填平补齐、完善功能”的原则,加快城市北区建设,投资5.4亿元,新建、续建富士路中段、金水景观桥、安居小区等41项城市重点工程;投资5000万元,进一步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室内外配套设施,建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标志性广场。积极稳妥做好五龙工业区“退二进三”工作,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改造步伐,围绕弘农涧河生态走廊和长安路景观大道建设,继续推进弘农涧河市区南段治理、涧河西岸新华桥至思平桥段改造及金源大厦等社会工程建设,年底前两条中轴线建设基本形成规模。积极实施断密涧河市区段河道治理工程,投资5000万元以上,完成2600米河道治理任务。加快推进城市美化,完成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及天宝路、解放路等绿化任务,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积极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形成以主干道为框架、主要建筑物为点缀、涧河两岸亮化为特色的靓丽景观。按照“政府主导、分区负责、市场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方式,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现代化文明社区,逐步实现城市一体化管理。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坚持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执法,强化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环境卫生整治,综合治理违法占地、违章建筑,落实环卫保洁责任制,着力解决乱停乱放、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营造整洁有序、和谐优美、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不断加快城市西区及小城镇建设。着眼打造副中心城市目标,做好城市西区1平方公里开发详细规划,投资1.1亿元,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拉开西区框架,10月底前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积极推进川口、焦村与城区对接,促进城市两翼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加大对310国道沿线城镇及朱阳等省际边沿城镇的扶持力度,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扩大城镇规模,增强产业承载力。

  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期建设、梯次推进”原则,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旅游景区开发、扶贫搬迁结合起来,继续推进第一批8个试点社区建设,启动大王镇梨园村等7个市级示范社区、城关镇五龙村等6个乡镇级示范社区建设,完成农村居民住房建设2000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突出要素保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科技人才保障。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强力开展科技攻关,破解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带动和质量兴市战略,建设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突出人才在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引进高精尖人才,培育本土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增强财政金融保障。认真落实支持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壮大支柱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坚持“抓大聚小”,完善税源监控机制,确保主体税种收入稳定增长,零星税收不跑不漏,实现应收尽收。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管好用好非税收入,增强财政统筹能力;坚持民生财政,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刚性支出,集中保障重点工程、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认真做好金融工作,建立完善金融支持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加大环境资源保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坚决杜绝黄金“三小”生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统筹做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严守耕地红线,规范用地行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体制机制保障。深入推进企业服务年活动,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三宝公司、黄金机械厂改制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黄金股份、金源矿业上市工作,黄金股份公司年底前完成国内A股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金源矿业公司要实施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上市工作。

  继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完成集体林权发证工作。稳步推进医药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医药卫生体制。

  (五)突出民生改善,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全力办好实事工程。更加注重民情、民心、民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

  1、投资2250万元,实施窄口灌区一干渠节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解决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2、投资2976万元,完善市技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3、投资6620万元,解决47万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问题;

  4、投资1.4亿元,新建、改扩建市一高分校、市聋哑学校等37所寄宿制学校和市实验二中建设等教育重点工程;

  5、投资3860万元,实施市一院病房楼建设项目;

  6、投资387.2万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7、投资4800万元,完成城市西区汽车客运站综合办公大楼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

  8、投资1760万元,完成康乐东路路面铺设工程,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6座、安装环保式移动公厕13座;

  9、投资2300万元,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房300套;

  10、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40亩的果蔬批发市场。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扩大养老保险、城乡低保覆盖面,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着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三期廉租住房建设,6月底前建成投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稳定平抑物价,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成37所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和第二实验中学筹建工作,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继续实施文化惠农工程,加强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年组织送戏下乡300场。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积极实施优生促进工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做好统计、审计、民族、宗教、气象、地震、双拥、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等工作,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市领导分包乡镇、重点行业部门和高危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企业班子成员下井带班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认真落实领导接访、重大决策事项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争创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为民务实高效廉洁政府

  激烈的竞争态势,繁重的发展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两转两提”,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推动科学发展水平,打造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着力建设为民政府。站在推进富民强市的高度,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群众最盼望的地方安民心,在群众最急迫的地方见真情,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下功夫,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认真听取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坚持求真务实,着力建设务实政府。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难点重点、落实具体工作上,放在抓基层、打基础、谋长远上,具体抓、抓具体。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科学谋划,精心运作,实实在在地推进工作、破解难题。把抓落实作为推进工作的切入点,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谋大事、抓落实,坚持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坚持科学施政,着力建设高效政府。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及决策责任制度,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深化行政审批服务制度改革,完善联审联批、全程代办、特事特办等便民服务措施,加强政府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工作高效运转。进一步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工作、民生工程的督查督办,强化行政问责,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坚持从严治政,着力建设廉洁政府。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行政行为。坚持纠建并举,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强化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贪污腐败、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注重勤俭节约,注重增收节支,规范公务接待,杜绝铺张浪费,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的新灵宝而努力奋斗!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