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调查记录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调查记录
作者:徐勇 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2017年12月5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国科学数据
徐勇, 李新正, 王洪法, 等. 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调查记录. [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7, 2(4). (2017-11-28). DOI: 10.11922/csdata.2017.12.zh.


摘要&关键词[编辑]

摘要:海洋大型底栖软体动物是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的重要类群。2011~2013年夏季在南黄海(33°~37°N,120.5°~124°E)5个调查断面29个调查站位使用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定量采集大型底栖生物,使用0.5 mm孔径的筛网过滤和淘洗。所得生物样本使用75%的酒精保存,经过染色、鉴定、计数和称重,形成本数据集。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软体动物;南黄海;夏季

Abstract & Keywords[编辑]

Abstract: Marine macrobenthic mollusk is an important group of marine macrobentho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macrobenthos in summer 2011 2013 in 5 sections and 29 stations of southern Yellow Sea (33° – 37°N, 120.5° – 124°E) using 0.1 m2 Gray-O’Hara box corer, which were processed through a 0.5 mm mesh sieve. The specimens obtained were preserved in 75% ethanol, then stained, identified to the lowest taxonomic level, counted and weighted to form this dataset.

Keywords: macrobenthos; mollusk; southern Yellow Sea; Summer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编辑]

'数据库(集)名称'Title 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数据集 A dataset of macrobenthic mollusks of southern Yellow Sea in summer 2011 2013
'数据作者'Data author(s) 徐勇、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 Xu Yong, Li Xinzheng, Wang Hongfa, Zhang Baolin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李新正 Li Xinzheng, (lixzh@qdio.ac.cn)
'数据时间范围'Time range 2011 – 2013
'地理区域'Geographical scope 南黄海东经124°以西海域(北纬37°00′00″~33°00′00″,东经120°30′00″~124°00′00″)。 West of 124°E, southern Yellow Sea (37°00′00″ – 33°00′00″N, 120°30′00″ – 124°00′00″E)
'数据量'Data volume 0.17 MB
'数据格式'Data format *.xls
'数据服务系统网址'Data service system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518
'基金项目'Source(s) of funding 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A)“黑潮及其变异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XDA11020303)、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5004-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5ASKJ01) The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DA11020303), the Ocean Public Welfar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C (No. 201505004-1),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 funded by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2015ASKJ01)
'数据库(集)组成'Dataset/Database composition 南黄海采泥底栖软体动物资料201108.xls,数据量54 KB; 南黄海采泥底栖软体动物资料201208.xls,数据量52 KB; 南黄海采泥底栖软体动物资料201308.xls,数据量70 KB。 3个文件包括29个站位(3个航次共获得70个沉积物样品,每个沉积物样品包含一个或多个生物样品,每个生物样品对应一条数据),172条数据。数据包括的参数有:站号、站经度、站纬度、深度、类别、科中文名、科拉丁名、种中文名、种拉丁名、采集日期、标本个数、密度、标本重量、生物量、底质、海区、箱式采泥器规格、采泥次数、取样面积、调查船。 Benthic mollusk data collected by box corer in southern Yellow Sea in August 2011.xls, with a data volume of about 54 KB; Benthic mollusk data collected by box corer in southern Yellow Sea in August 2012.xls, with a data volume of about 52 KB; Benthic mollusk data collected by box corer in southern Yellow Sea in August 2013.xls, with a data volume of about 70 KB. A total of 29 stations (70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3 cruises; each sediment sample included one or more biological samples; each biological sample corresponded to one item) were investigated and 172 items were recorded in three files. The parameters in the dataset include station number, longitude, latitude, depth, group, family name in Chinese, family name in Latin, species name in Chinese, species name in Latin, sampling date, number of samples, density, weight of samples, biomass, sediment type, sea area, corer specification, sampling times, sampling area, and investigation vessel.


引 言[编辑]

南黄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面积约为3.0×105km2,其水文特征包括黄海沿岸水、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等。南黄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科学调查、资料信息的发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1]

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科学调查的目标是在37°N、36°N、35°N、34°N和33°N断面范围内共设置29个调查站位(覆盖南黄海绝大部分海域),其中GE站为2011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临时增加的站位(图1)。2011~2013年8月在黄海冷水团较为稳定时期,完成夏季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掌握了大型底栖生物时空分布的本底资料。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底栖生物影响等重要的海洋科学问题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


图片

图1 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站位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编辑]

1.1 数据采集方法[编辑]

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调查3个航次都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北斗”号科学考察船执行:2011年8月12日至8月17日进行第一次夏季航次考察,由于天气、海况等原因,未能调查I1站;2012年8月14日至8月20日进行第二次夏季航次调查,由于天气、海况等原因,未能调查C4、C6、E3、G1、G2、I2和I3站;2013年8月26日至9月1日进行第三次夏季航次调查,由于天气、海况等原因,未能在E1、E6、G1和I2站采样。

每个采样站位使用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所生产的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重复取样两次合并为一个样本。所得样本使用0.5 mm孔径的筛网冲洗,得到的生物样本使用75%的酒精保存。在实验室内使用虎红染料将生物样本染色,分类鉴定并计数和称重(湿重,带壳)。使用精度为0.001 g的分析天平(HAGPING-A2003)进行称重。

1.2 资料整理[编辑]

参考《中国海洋生物名录[2]校正经鉴定得到的大型底栖软体动物名录,得到准确的物种的拉丁名和中文名,结合站位号、经纬度、深度、采集日期、标本个数、密度、标本重量、生物量等信息,编辑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数据集。

2 数据样本描述[编辑]

本数据集收集和整理了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科学调查在2011~2013年夏季3个航次软体动物的调查数据。数据参数包括物种名、标本个数、标本重量、采集日期等;通过数学运算得到密度、生物量等。最终形成的数据集参数包括站号、站经度、站纬度、深度、类别、科中文名、科拉丁名、种中文名、种拉丁名、采集日期、标本个数、密度、标本重量、生物量、底质、海区、箱式采泥器规格、采泥次数、取样面积、调查船。成功取样的样本中没有软体动物(只有其他类群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站位,其类别、科中文名、科拉丁名、种中文名、种拉丁名、标本个数、密度、标本重量和生物量参数为“-”。表1列出了数据集中各参数的名称、单位等信息。


表1 数据参数和样例数据

序号 参数 说明 单位 样例数据
1 站号 调查站位号 - A1
2 站经度 调查站位的经度 - 122°53′15″
3 站纬度 调查站位的纬度 - 37°00′00″
4 深度 调查站位的水深 m 29
5 类别 物种所在类群 - 软体
6 科中文名 物种所在科的中文名称 - 梯螺科
7 科拉丁名 物种所在科的拉丁文名称 - Epitoniidae
8 种中文名 物种的中文名称 - 习氏阿玛螺
9 种拉丁名 物种的拉丁文名称 - Amaea thielei (de Boury)
10 采集日期 物种采集的日期 - 2011.08.13
11 标本个数 采集到物种的个数 1
12 密度 单位面积的物种个数 个/m2 5
13 标本重量 采集到物种的重量 g 0.001
14 生物量 单位面积的物种重量 g/m2 0.005
15 底质 海底沉积物类型 - 软泥
16 海区 海区 - 黄海
17 箱式采泥器规格 采泥器开口大小 m2 0.1
18 采泥次数 成功取样次数 2
19 取样面积 成功取样面积大小 m2 0.2
20 调查船 调查船名称 - 北斗号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编辑]

为了从样本来源控制数据质量,取样时只使用采泥器中沉积物厚度超过15 cm的样本。除此之外,计算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丰度参数,通过与历史文献比较,评估本数据集的数据质量。使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log2)表征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群落多样性,采用PRIMER软件中的DIVERSE程序计算该项指标,其计算公式为[3]: \[H\text{'}\left(log2\right)={\sum }_{i=1}^{S}\left({P}_{i}{log}_{2}{P}_{i}\right)\] S 为采泥样品中物种的总数,Pi 为第i个物种在站位中出现的总个体数与所有物种的总个体数的比值。

2011~2013年夏季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41±0.557、0.792±0.508和0.690±0.602(平均值±标准差)[1],低于同地理范围2007年夏季(1.489±0.734)以及1959年夏季(1.405±0.915)该指数的值[4]。2011~2013年夏季该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748、0~1.55和0~1.689,略小于2007年夏季的0~2.80以及1959年夏季的0~3.08[4]。虽然本数据集中的值与历史文献中的值有所差别,但数值大小仍在合理的范围内,反映了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2011~2013年夏季平均丰度分别为27.250±22.152、31.765±27.948、和30.476±30.818个/m2[1] ,略高于文献记载的2006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丰度的研究结果(24个/m2)[5]。从分布情况来看,南黄海中部和东部的丰度要高于其他大部分海域[1],这与文献记载的2006年夏季研究结果一致[5]。说明本数据集的资料是可信的。

海洋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数据异常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包括样本采集、处理、鉴定、计数、称重以及资料的整理和电子化等等。2011~2013年夏季采集的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样本作为本数据集的实物证明,目前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

4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编辑]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科学调查历经3个夏季航次的数据积累,为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分布和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数据集为2011~2013年夏季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调查数据,为该类群物种长期变化研究、底栖–水层耦合研究、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关系研究等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为方便读者使用,我们提供了数据集的.xls电子资料,用户可直接使用Microsoft Excel程序浏览和使用。

致 谢[编辑]

感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马林、董栋、寇琦、隋吉星、甘志彬、王金宝参与出海调查和实验室工作。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张鹏弛, 徐勇, 李新正, 等. 南黄海夏季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特征[J]. 海洋与湖沼, 2016, 47(4): 774–786.
  2. 刘瑞玉. 中国海洋生物名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3. SHANNON C E, 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4. ^ 4.0 4.1 ZHANG J L, ZHANG S P, ZHANG S Q, et al.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benthic mollusks of the Yellow Sea in the near half century? Comparison on molluscan biodiversity between 1959 and 2007[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16, 113: 21–29.
  5. ^ 5.0 5.1 徐勤增, 李瑞香, 王宗灵, 等, 南黄海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J]. 海洋科学进展, 2009, 27(3): 393–399.

数据引用格式[编辑]

徐勇, 李新正, 王洪法, 等. 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数据集[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7. (2017-11-02). DOI: 10.11922/sciencedb.518.


本作品在“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协议下发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