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0480.pdf/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諸將飲。酒行至陳和尚。蒲阿曰。汝曾短長我。又謂國家兵力當由我盡壞。誠有否。陳和尚飲畢。徐曰有。蒲阿見其無懼容。漫為好語云。有過當面論。

無後言也。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敗走。鈞州城破。大兵入即縱軍巷戰。陳和尚趨避隱處。殺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國大將。欲見白事。兵士以數。騎

夾之。詣行賬前。問其姓名曰。我忠孝軍總領陳和尚也。大昌原之勝者我也。衛州之勝亦我也。倒回谷之勝亦我也。我死亂軍中。人將謂我負國家。

今日明白死。天下必有知我者。時欲其降。斫足脛折不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絶。大將義之。酬以馬潼。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當令我

得之。時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詔贈鎮南軍節度使。塐像褒忠廟。勒石紀其忠烈。斜烈名鼎。字國器。畢里海世襲猛安。年二十。以善戰知名。自壽泗元

帥轉安平都尉。鎮啇州。威望甚重。敬賢下士。有古賢將之風。初至啇州一日捜伏於大竹林中。得歐陽修子孫問而知之。并其族屬鄉里三千餘人。

皆縱遣之。楊沃衍。一名斡烈。賜姓兀林答。朔州静邊官莊人。本屬唐括迪刺部族。少嘗為北邊屯田小吏。會大元兵入境。朝命徙唐括族内地。沃

衍留下徙。率本部族願從者。入保朔州南山茶杞溝。有衆數千。推沃衍為招撫。使。號其溝曰府。故殘破鎮縣徒黨日集。官軍不能制。又與大兵戰。連

獲小捷。及乏食遂行剽劫。官軍捕之。拒戰不下。轉走寧隩武朔寧邊諸州。民以為病。朝廷遣人招之。沃衍即以衆來歸。時宣宗適南遷。次淇門。聞之

甚喜。遂以為武州刺史。武州屢經殘毁。沃衍入州。禾幾而大兵來攻。死戰二十七晝夜。不能拔乃退。時貞祐二年二月也。既而朝廷以武州終不可

守。令沃衍遷其軍民駐岢嵐州。以武州功擢為本州防禦使。俄升岢嵐為節鎮。以沃衍為節度使。仍詔諭曰。卿於國盡忠。累有勞績。今特升三品恩

亦厚矣。其益勵忠勤。與宣撫司輯睦以安軍民。沃衍自奉詔。即以身許國曰。為人不死王事而死於家。非大丈夫也。三年奉旨屯涇邠隴三州。沃衍

分其軍九千人。為十翼五都統。親統者十之四。是冬西夏四萬餘騎圍定西州。元帥右都監完賽不以沃衍提控軍事。率兵與夏人戰。斬首錢二千。

生擒數十人。獲馬八百餘疋。器械稱是。餘悉遁去。詔陝西行省視功官賞之。興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戰功。賜今姓。未幾遥授通遠軍節度使。兼

鞏州管内觀察使。是冬詔陝西行省伐宋。沃衍與元帥左都監内族白撒。通遠軍節度使温迪罕婁室。同知通遠軍節度使事。烏古論長書。平西軍

節度副使和速嘉兀迪。將兵五千出鞏州鹽井。至故城。逢夏兵三百撃走之。又入西和州至岐山堡。遇兵六千凡三隊。遣軍分撃。遂北三十餘里。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