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2.pdf/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永樂大典卷五百五十二一東

中庸十一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朱子章句鮮上聲下同過則夫中。不及則未

至。故惟中庸之德爲至。然亦人所同得。初無難事。但世教廉。民不興行。故鮮能之。今已乆矣。論語無能字。朱晦𤲅大全集民鮮能乆矣。與甚矣吾衰

也乆矣之乆同。 乆矣之意得之程子輯畧程子曰。中庸。天下之至理。德合中庸。可謂至矣。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鮮有中庸之德也。一說民鮮能乆

行其道也。吕曰。中庸者。天下之所共知。天下之所共行。猶寒而衣。飢而食。渴而飲。不可湏臾離也。衆人之情。厭常而喜新。質簿而氣弱。雖知不可離

而亦不能乆也。惟君子之學。自明而誠。明而未至乎誠。雖心悦而不去。然知不可不思。行不可不勉。在思勉之分。而氣不能無衰志不能無懈故有

日月至焉者。有三月不違者。皆德之可乆者也。至乎誠。則不恩不勉。至於常乆而不息。非聖人其孰能之。謝曰。中不可過。是以謂之至德。過可爲

也。中不可爲。是以民鮮能乆矣。 楊曰。道止於中而已。過之則爲過。未至則爲不及故惟中庸爲至。祝洙附録語録。民鮮乆矣。縁下文有不能朞月

守之說。故說者皆以爲乆於其道之乆。細考兩章相去甚逺自不相蒙。亦只合依論語說。衛湜集說建安游氏曰。德至於中庸。則全之盡之。不可以

有加矣。故曰其至矣乎。舜之爲大知。則用此道而至也。顔淵之爲賢。則擇此道而求其至也。若舜之爲大孝。武王周公之爲逹孝。則由此道而成名

也。子路問强。則將進此道而已。哀公問政。則將行此道而已。自脩身以至懷諸侯。皆出於此道。不其至矣乎。然非至誠無息者。不足以體此。非自强

不息者。不能以致此。故乆於其道者鮮矣。 四明沈氏曰。至非極至之至。甚難言也。過非至。不及亦非至。箭鋒相遭於毫芒眇忽之微。用意以爲之

不可。無意以爲之亦不可。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安能乆此哉。蔡淵思問中庸之德。天下莫加焉。世教衰微。民鮮能耳趙順孫纂䟽過則失中。至故惟

中庸之德爲至。陳氏曰。至者。天下之理無以加之謂。然亦人所同得。至論語無能字。愚謂論語有之爲德也四字。不必言能而能在其中。故下句

無能字。此章無之爲德也四字。則有能知與不能知。能行與不能行。故下句有能字。意者論語是夫子本文。此章是子思櫽括。饒魯石洞紀聞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