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3.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取中。盖執其兩端。則有以見其寬厚博大。兼總衆善而無所遺。用其中。則有以見其精宻詳審極於至當而無偏。所以謂之大。知。曹貫標註舜之所

以爲大。知者。好問好察即學聚問辯之事。隱惡揚善。執兩端而用中者即寬居仁行之事也。然舜以好問爲先者。舜之學不待聚而知之博矣。故邇

言猶好察之。則凡逺且大者。盖無不察矣。此非學以聚之之實乎。但此章主言知。而必兼用中而言者。盖仁知互相爲用故舜之知而有仁。顔子之

仁而有。知。以見。知者不偏於能擇。仁者不偏於能守。此所以謂之中庸也。程復心章圖舜之所以爲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也 看下面。好

問。好察許多處。便見舜知之所以大。邇言者。淺近之言猶必察焉其無遺善可知。雖淺近閑言語中。莫不有理。都要見得破。 兩端。謂衆論不

同之極致。至何以與此。 程子以過不及爲兩頭恐未然。此時方是量度以取中。安得有過不及之處。既量度以取得中了。方有過不及處。凡天下

事事物物皆然。 此知之所以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好問好察隱惡揚善。則非知者之過矣。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則非愚者之不及矣。

此舜之所以爲大知。而道之所以行也 {{{caption}}}

趙次誠考義。好問好察。則已之善不矜。隱惡揚善。則人之善不掩。執兩端。則善之在人者公於已。用其中。則善之在己者公於人。或言執兩端而用

其中。即所謂執中。曰不然。執兩端。知之事也。而在於量度之先。執中。行之事也。而在於精察之後。隨事物而執兩端。執持之執也。執中道而用之於

民。執守之執也。其所謂執之義。亦不同矣。陳華祖提綱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此見舜之擇之審。而非知者之過矣。執其兩端。用

其中於民。此言執其兩端。論語言叩其兩端。而有不同者。此謂兩端。謂衆論不同之極致。以取乎人者言也。故謂之執。用之云者。則無一善之或遺